第一篇:什么是生态农业
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利用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共生、互养规律,结合本地资源结构,建立一个或多个“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级转换、良性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系统。它是农业系统工程结构中的重要系统之一,是搞好“人地粮”和“水土肥”平衡的重要内容。例如,近年来广西各地推广的多种经营内容的“垄稻沟鱼”、“垄稻沟蛙”、“垄稻沟虾”、“瓜菜鱼”等。恭城瑶族自治县建立的“养殖业—沼气—种植业”循环模式,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畜牧业(主要是养猪)、沼气互相促进,沼液、沼渣又促进种植业(主要是粮食、水果)的发展。这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简单地说,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农业,引起了各国普遍重视,且发展势头很快,大有不可阻挡之势。欧洲生态专家威利·德沃尔德预言,由于欧洲经历了可怕的“疯牛病”,在5、6年内全世界的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估计生态农业产品将会比现在增长10%。
生态农业是伴随着整个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全新农业。为了搞好生态农业建设,一方面要注重总结与推广我国传统农业中适于生态农业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合理轮作、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横坡打拢、修建水平横田等等。这些都是广大 农民十分熟悉并且愿意接受的措施;另一方面,要加紧研究与大力推广先进的生态农业新技术,如:为了减少白色污染而研制的光解膜、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等。实践表明: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只有两个方面的措施结合起来了,效果才能更好。
生态农业可以说是个顶天立地的大农业。因此,要完成这项十分繁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农林牧副渔并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原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搞好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推广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实践表明,不管哪种生态农业模式?都要突出抓好三大主体措施,这就是采用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增种绿肥等),工程措施(如:大江大河治理,在坡耕地上修水平梯田等),耕作栽培措施(如:合理轮作、深松少耕、横坡打拢、秸秆还田、增施农肥等)。这三大主体措施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
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西部牧区如何取得可持续发展?西部牧区的发展能否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统一?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云其木格同志《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的文章,结合内蒙古的实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提出的思路和对策可供参考。———编者
兼顾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的双赢选择
内蒙古有13亿亩草原,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2%,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势。目前,内蒙古畜牧业形成了年总增2500万头只牲畜的综合生产能力,绵羊毛、山羊绒产量居于 全国首位,牛羊肉、皮张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之一。但是,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过去我们对发展畜牧业与保护生态的关系认识不足,畜牧业走了一条重数量、轻质量,低投入、高索取的粗放经营路子,严重的超载过牧导致草原生态恶化。对此,我们进行了认真反思,积极寻求一条既能促进畜牧业发展,又可保护生态的路子。
目前,草原严重沙化、退化和盐渍化面积达5.8亿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56.3%,并且每年还以1000万亩的速度扩展。特别是近三年来,内蒙古连续遭受了几十年未遇的干旱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使畜牧业和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
所以,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把发展畜牧业同建设好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片面地注重发展畜牧业而忽视保护生态或单纯强调保护生态而不讲发展都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走生态畜牧业的路子。这是几十年来由于传统畜牧业经营遭到自然规律惩罚后的深刻反思,也是兼顾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的必然选择。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路与对策
发展生态畜牧业,关键是要实现“四个根本性转变”。在思想观念上,由重畜轻草向建设养畜转变;在经营饲养方式上,实现由自然放牧的粗放经营向舍饲半舍饲集约化经营转变,从根本上改变牲畜完全依赖天然草场的传统习惯;在增长方式上,实现由单一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市场开拓上,实现由局部小市场向国内国际大市场拓展,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在实际工作中,突出抓好几个重点———
以草原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必须进一步加强以保护草原生态为重点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从近些年的实践看,草原生态建设必须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以保护为主的原则,通过围封轮牧、休牧和必要的人工补种等途径,加大天然草场保护力度,使其恢复自然生态。对草原退化、沙化严重的地区,坚决实行禁牧、休牧。对半农半牧区,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特别是要抓住国家实施沙源治理、天然草原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牧草种子基地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的机遇,充分发挥这些龙头项目的示范辐射作用,以旱灌为主,旱生固沙植物为主,围封和保护为主,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促进草原生态和畜牧业向良性发展。
以推广舍饲半舍饲为切入点,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生态畜牧业关键在于饲养方式的转变。从内蒙古实际情况看,重点要把那种粗放的、单一的靠天然草场放牧饲养方式,转变为科学轮收、季节性休牧以及舍饲半舍饲的饲养。牧区要实行划区轮牧、围栏封育,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广舍饲圈养。
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发挥生态畜牧业的比较优势。调整畜牧业结构,不仅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客观要求。要从区域上适当调整畜牧业的布局。目前我区牧区牲畜严重超载过牧,造成生态恶化,而农区畜牧业还有很大潜力。今后牧区牲畜要适当收缩转移,而农区、半农半牧区要扩大规模,采取“北繁南育”和就地繁育等途径,使农区畜牧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以推进畜牧业产业化为途径,提高生态畜牧业的综合效益。畜牧业产业化是延伸畜牧业后续效益的有效形式,也是分散的小生产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的现实需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必须按照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地区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形成生产规模的原则,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构筑产业带、产业群。
加强对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引导、扶持和服务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一个历史性的变革,好多人从观念和习惯上一时还难以接受,存在这样那样的疑 虑,必须深入细致地做好工作。
继续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牧区的各项政策。实践证明,草牧场完全彻底划分到户,管护和建设就有了内在动力。当前,要解决好草牧场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问题,把草原经营权真正全部交到牧民手中,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草山及小片草场也要彻底划分到户,继续搞好“五荒”拍卖和承包,把封育、开发利用、生态建设保护的责任权真正交给农牧民,从政策上调动农牧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的积极性。
加大对生态畜牧业的扶持力度。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发展生态畜牧业,搞人工种草、舍饲圈养、标准化喂养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刚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加以扶持。通过财政、信贷等多方面手段对草原水利建设、舍饲棚圈、人工种草、生态移民给予重点支持,还可以把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扶贫等项目资金,严格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用于生态畜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禁牧、生态移民等给予支持。
进一步搞好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信息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生产资料服务体系、流通服务体系、卫生防疫服务体系建设。实行畜牧业生产、加工、运输一条龙服务,推广各种机械化有偿服务,建立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配套的社会化综合服务网络,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7日第十一版)
第二篇:什么是生态农业
1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利用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共生、互养规律,结合本地资源结构,建立一个或多个“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级转换、良性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系统。它是农业系统工程结构中的重要系统之一,是搞好“人地粮”和“水土肥”平衡的重要内容。例如,近年来广西各地推广的多种经营内容的“垄稻沟鱼”、“垄稻沟蛙”、“垄稻沟虾”、“瓜菜鱼”等。恭城瑶族自治县建立的“养殖业—沼气—种植业”循环模式,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畜牧业(主要是养猪)、沼气互相促进,沼液、沼渣又促进种植业(主要是粮食、水果)的发展。这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简单地说,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
蓝色农业指的是在水体中开展的海洋水产农牧化活动,具体来说,所有在近岸浅海海域、潮间带以及潮上带室内外水池水槽内开展的虾、贝、藻、鱼类的养殖业都包括在内。
第三篇: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我国幅员广阔,跨越众多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带,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类型多样化。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针对我国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情况,吸收传统农业好的做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使各地区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降低农业成本,提升农产品(18.95,0.00,0.00%)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益,并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如今,中国原生态的农业耕地越来越少,生态环境、生态耕地成为生态资本。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落后地区工业资本、金融资本不足,但在生态资本方面,却具有相当的优势,采用“田忌赛马”的策略,中西部落后地区就具有了比较优势和强大发展的能力。
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如何实现效率、和谐、持续发展?四川省蓬溪县给出一个漂亮答案:发展效率、和谐、持续的生态农业。
蓬溪县的普通矮晚柚原来5元左右一个,按照生态农业标准和方式生产,现在卖到了98元一对,不仅生产效率提高了,而且食品也更加安全,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凸显。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得外出务工的农民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在优美的环境中,从自己的土地上实现增收,走向美好富裕的生活。生态农业是绿色经济的一种体现,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坚持“人本自然”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生态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四篇:生态农业
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实施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
各市、县(市区)农业局、财政局(宁波不发):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我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根据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在全省指导建立一批不同模式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现就实施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充分运用生态学、系统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立足我省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的先发优势,因地制宜、突出产业特色、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农产品质量更加安全优质,走出一条新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路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建设原则。一是坚持协调发展原则。园区的选址、定位应紧密结合区域性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地方特色产业。园区规划应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与新农村发展规划等相协调。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同时,切实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主导产业向纵深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原则。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投资运作方式、产权和运行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以业主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入机制。四是坚持突出创新,效率优先原则。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加大科技与管理创新力度,把创新的理念贯穿于园区的建设发展。通过整合各类农业园区、农产品基地等,巩固、提升现有建设成果,把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高效生态农业样板与示范窗口。
二、建设目标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立足生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通过对种养加一体、生态养殖、立体种养、有机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发展模式的合理组合应用,努力使高效生态农业园区达到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突出、科技应用领先、服务体系健全、服务方式高效、生态环境良好、产品优质安全的建设目标,把园区建设成为效益农业的集聚区、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区、休闲农业的观光区和现代农业的先行区。“十一五”期间,全省建设以粮油、蔬菜、茶叶、柑桔、特色小水果、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畜禽养殖、休闲农业等产业为重点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100个。
三、建设标准
(一)园区规划
1.选址科学合理,生态环境好,主导产业的区域优势与特色明显,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其中,畜牧类园区须距交通要道、学校、居民区500米以上,离城市规划区、其他规模养殖场、畜产品加工厂2公里以上。
2.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合理布局,规划科学,建设内容符合循环经济与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可操作性强。
3.投资估算合理,资金筹措方式可行。
(二)基础设施
1.种植类
一是沟、渠、路配套合理,排灌方便,用电便捷、安全。
二是核心区面积一般连片集中500亩以上(花卉苗木类核心区面积300亩以上),良种覆盖率96%以上。
三是有采后处理场地等配套设施。其中,茶叶园区有标准茶厂,并达到《茶叶加工场所
基本技术条件》省地方标准要求。
四是核心区内喷、滴灌等设施齐全;病虫综合防治、产品质量安全速测、产销信息网络等设施配套。蔬菜、花卉类园区核心区标准大棚面积达50%以上。
2.畜牧类
一是有独立的生产区、生活管理区、粪便处理区和病畜隔离区。
二是畜舍排列整齐,结构科学合理,生产工艺先进,实现粪尿、雨污分离,牧场周围有绿化隔离带。
三是园区规模原则上要求:生猪存栏1万头以上;奶牛存栏1000头以上;种、蛋禽存栏分别为1万和3万羽以上;肉禽年出栏5万羽以上。
四是兽医室、饲料仓贮和畜禽粪尿处理设施完善。奶牛园区有配套挤奶设备和青贮窖,生猪园区有隔离舍和肉猪出售台。
3.综合类
一是核心区面积要求连片集中1000亩以上,且有1个产业功能区块面积达到相应专门化园区标准的75%以上,或两个产业功能区块面积均达到相应专门化园区面积标准的55%以上。
二是沟、渠、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合理,排灌方便,用电便捷、安全。养殖区块还应有独立的生产区、生活管理区、粪便处理区和病畜隔离区。
三是主导产业区块配套设施、设备标准达到相应专门化园区标准。
四是核心区种养类产业区块生产工艺、处理场地等标准符合相应专门化园区标准要求。
(三)机制与管理
1.当地政府重视,并列入当地政府部门的重点工作。
2.组织实施主体明确,生产经营实行企业化运作。
3.管理制度健全,岗位责任明确,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管理办法和考核、奖惩措施。
4.园区与科研院所、工商企业等单位的合作机制健全,管理科学、规范。
5.有产前、产中、产后自我服务组织。
6.带动作用强,能指导和带动周边地区农民的产品生产。
7.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科技水平
1.有注册商标和品牌。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农药、化肥、药物等投入品符合农产品安全生产要求;主导产品有生产技术标准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达到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
2.有较强的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能力,积极引进、转化和创新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优良新品种和适用先进设施。
3.主要从业人员持有绿色证书,或具有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以上劳动力比率达60%以上。
(五)园区效益
1.经济效益好,单位面积产量与产值比周边同类产业区高15%以上。
2.社会效益好,园区建设推动集约化生产水平提高,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区域未来发展具有潜在的发展优势。
3.园区建设能有效改善当地农业发展条件,有利于当地传统农业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农业功能拓展和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致富农民、发展农村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主要建设模式
1.设施栽培模式。以工业化装备和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为基础,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地膜覆盖,大棚、温室、无土栽培等多种方法,营造“全天候”的农业生产条件,创造具有更高产出率的光照、热量、气温和土壤等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作物常
年生产、多季收获、优质安全、高产高效。
2.生态养殖模式。通过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把工厂化集约生产嫁接到生态化养殖上,对生产过程进行标准化、企业化和精准化管理,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生产出具有天然养殖特性的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品质和价值。
3.立体种养模式。把种植业和养殖业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优化组合,依据动植物生态共生圈、食物链和循环经济原理,充分挖掘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
4.种养加一体化模式。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紧密地结合成有序的产业链,使农产品得到循环利用,多次增值,开发创造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产品效用和附加值。通过农业产业链延伸,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和吸纳劳动力的潜力。
5.休闲农业模式。依托农业主导产业,通过对田园景观、自然生态资源、环境资源与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等的规划设计及利用,把生产、生活与休闲、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开发、拓展农业文化、生态等功能,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五、建设内容与要求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按照园区的规模和功能,建设较高标准的农业生产或加工、销售等配套的基础设施,包括园区的沟渠路、生产经营用房、机电灌溉、农业机械、设施大棚、生产加工和管理调控等配套设施装备。对于由其他各类园区或基地改造提升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采取缺什么补什么,进行提高完善。
2.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要求园区从实际出发,建立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机制,采取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规程,组织生态化生产。在肥药施用上,推广应用减量增效控污技术,积极应用有机肥、生物肥等生态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畜禽养殖上,实行生态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现代养殖模式,建立沼气工程等能源环保设施,加强排泄物治理,积极推广“猪-沼-作物(果)”等农牧结合的生产模式,加强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
3.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品牌建设。建立严格的标准化规程和制度,在生产、加工、储藏和营销等各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和绿色生态化技术。严格农产品生产档案制度,定期检查档案记载情况,切实按照规定标准,实行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准入”的全程标准化和质量安全控制。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打造农业知名品牌、文化品牌和绿色品牌,创立优质农产品名牌产业链。
4.创新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园区科技含量。根据园区承担的示范引导功能的要求,建立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机制,创新应用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等先进技术,全面推广应用各项成熟的生产技术,努力培育和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加强试验示范,提高农产品质量。建立农民信箱,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技推广和农业生产管理方式。
5.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培育园区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带头人,通过多种形式努力强化园区组织管理、生产经营和技术科研等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掌握科学种养技能、先进装备使用技能和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支持鼓励他们参与园区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充分利用园区的技术集聚区效应和基础设施优势,加强对周边农民培训,发挥农民现代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示范基地的作用。
6.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创新经营管理机制。采取资本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规律、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园区集聚优
势,创新产业化发展组织体系和生产模式,积极开展定单农业,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与农民接成利益共同体的联接机制,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又快又好发展。
六、项目申报与管理
1.根据中央、省农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和示范园区建设标准,从当地农业生产实际、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出发,选择生产设施等基础条件较好、区域性和代表性较强的建设项目进行申报,以项目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2.园区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切实可行,实施主体、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明确,功能设计合理,组织管理体系完善和管理制度健全。
3.项目申报采用《农业财政资金项目申报标准文本》,申报材料必须明确项目起止时间,管理和实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实施详细地点,具体实施方案和预期实施目标,投资规模、筹资渠道和资金详实用途,具体建设内容和实施进度计划等要素。项目申报材料需附评估论证意见、市农业局推荐意见及其他必要的附件、附表、附图和资金来源证明。
4.项目以当地农业、财政两局联合文件形式通过 “浙江省农业厅网上项目管理系统”申报,并以正式文本形式送省农业厅2份,省财政厅1份。于2006年11月15日前上报。每个市园区建设项目原则上不超过3个,由省农业厅、财政厅组织专家联合论证,择优确定。对于省立项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省财政给予一定的项目资金补助。
5.落实责任,精心组织项目实施。各地要落实措施和内部责任制度,规范管理,加强指导、培训和检查,严格资金监管,保证专款专用和资金效益充分发挥,确保项目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项目完工后,各地要设立“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标志牌(样式稍后下发),并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总结,按规定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及时将项目绩效评价报告上报省农业厅、财政厅。
6.加强领导,加大投入。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任务重、涉及面广、投入大,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周密部署,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地制订发展规划,出台相应激励扶持政策,调整优化投资方向与结构,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效应、园区业主的积极性和投入的主体作用,大力吸引其他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投资,不
http:///relevant/48340460_more.shtml
4月12日,由盐亭县农业局牵头实施的两河镇白虎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评审会在县政府常务会议室举行,县委书记丁湘,县长赖俊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代表就白虎村村庄发展规划、风貌整治和产业发展规划作了详细汇报,四川天朴农耕农经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就公司以树葡萄、甜柿、观光苗木为主的精致农业发展规划作了说明。各部门负责人对白虎村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县委书记丁湘、县长赖俊对各公司为白虎发展规划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并要求白虎村的发展规划定位要准确,功能分区要严谨,近期发展规划和长远目标要明确,同时要注重与新村设施建设、城市建设和当地资源条件有效衔接,要按照“产业带动、旅游拉动”的现代观光农业标准高起点、高规格地打造和实施,带动盐亭农村经济发展
第五篇:高效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途径探讨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国务院领导多次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这就为发展现代农业指出了方向。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对农产品和食品的要求不仅优质化、多样化,而且越来越引起人们
关注的是生态、安全问题,并作为市场的首选目标。同时,国际贸易已把食品安全及其生态环境作为农产品和食品进出口的根本条件。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农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生态农业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吸收传统的农业经验,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通过现代管理手段,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使其具有生态合理性、资源利用高效性、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形成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农业体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特点
生态农业是在农业进入现代化建设阶段产生的生产转型模式,目的是推进和维护农业生产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生态农业是保障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态本质,强调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强调系统功能的稳定性、持续性。因此,要求在结构上,体现多层次、多产业复合;在效益上,体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在资源利用上,体现“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自然生产潜力,充分利用和保护资源。
(二)生态农业是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的农业。生态农业既吸收了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又吸取了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技术和新方法,如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和废弃物的再循环率等,通过现代管理协调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及其保护关系,以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生产力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三)生态农业是从生产到消费环环相扣的标准化农业。生态农业从源头开始,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备、销售和出口等各个环节,都是按照生态农业的要求,根据国内、国际实际情况,制定各类标准,包括土地、水、投入品、技术、设备、基础设施、产品及其包装等,都有明确的标准,并从田间、基地到餐桌,各个环节都建立了全面质量监控体系,对农产品进行全过程检测检验、层层把关。
(四)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和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农业把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切实转移到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轨道上,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方式为手段,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实现种养加、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发挥生态农业多样性、层次性、区域性的优势,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
国务院领导多次指出:“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践证明,粗放型、掠夺型的农业增长方式,已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耗竭资源的重要源头,将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需求、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我国实现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已难以为继。
农业资源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并且还在以每年500万亩的速度减少。全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面积的15%,1/3的国土受到风沙威胁。全国平均每年旱涝灾害造成1000万吨粮食损失和3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污染正向整体蔓延。我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弃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200万亩以上,8000万亩以上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染水灌溉的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比10年前增加了1.6倍。由于大量工业污水排放入海、入江,每年造成渔业经济损失达几十亿元。
农业自身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目前我国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400公斤以上,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目前,全国农药年使用量已达120万吨以上,农药的50%左右进入土壤、水体,污染农田面积已达1.36亿亩。地膜、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污染也呈加剧趋势,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影响。
农业生态恶化对农产品的污染加剧。据农业部对工矿企业区、污灌区
主要农畜产品污染情况典型调查表明,其污染超标率达18.5%。许多城市郊区和公路沿线的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超标。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造成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每年出口农产品因农药残留退货的达500多起。
农业生态恶化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草地退化、沙化、碱化面积每年以200万顷的速度增加。
由于生态恶化造成自然灾害频繁,由上世纪50年代每年1000万至2000万公顷发展到90年代的每年3000万至5000万公顷。90年代中期以来,北方地区发生“沙尘暴”的频率越来越高。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出现新的趋势,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温饱阶段,人们追求的是“吃得饱”,表现在农业生产上只追求农产品产量;二是总体小康阶段,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人们开始追求“吃得好”,表现在饮食结构上,肉、蛋、奶消费比例明显增加;三是全面建设小康阶段,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普遍提高,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更加敏感,不仅要求“吃得饱”、“吃得好”,更加追求“吃得科学”,特别关注食物对人健康、营养、安全和生态的要求,关注生产环境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特别是对农产品生态、安全问题需求,越来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在这种形势下,发展生态农业迫在眉睫。
(三)发展生态农业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发展生态农业,能够缓解农业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等,对于适应气候变化有着明显优势;能够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化肥农药、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农用塑料薄膜等;能够降低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治理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农产品消费带来的污染;能够改善广大农民居住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能够推动相关领域产业循环发展,使农业融入一个良性的循环经济之中。
(四)实施生态农业是加快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需要。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可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和农户收入大幅度增加。据有关部门调查,常规小麦、绿色小麦、有机小麦亩均净收益比为1∶1.29∶3.38,玉米为1∶1.14∶1.39,茶叶为1∶1.5∶4.3。实践证明,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而且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现阶段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必然选择。
(五)发展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需要。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国内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产品买方市场特征更加明显,世界性绿色食品消费浪潮和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同时兴起,使出口的农产品质量门槛越来越高,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些趋势表明:以绿色食品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走生态农业发展路子,是世界各国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共同选择。
发展生态农业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状况与整个国民经济及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伴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全过程。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可以归纳为“四个制约”。
(一)发展阶段制约。农民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生态农业观念淡薄,要彻底转变农民千百年来重产出、轻生态生产行为的惯性,必将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多个环节,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各地实践看,一些地方发展生态农业仅局限于小规模试点,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还较少。
(二)潜在风险制约。在新形势下建设现代农业,必须面对工业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问题,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多种污染物的危害,有的源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的源于农业投入品使用不规范,有的人为非法添加,消除风险隐患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技术支撑制约。一是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不够。广大农村缺乏农业污染防治、病虫害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二是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不够。目前,我国登记使用的农药有600多种,列入国家药典的兽药有1500多种,每种都有严格的使用技术规范。有关调查显示,近50%的农民在使用农药和兽药时,得不到有效的技术指导,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掌握程度更为有限。三是严重缺乏自主创新的检验检测设备。当前,我国农产品检验检测设备主要依靠国外进口。
(四)管理保障制约。农业生态环境工作基础薄弱,行政监管力量、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普遍存在缺人员、缺手段、缺经费等问题。生态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础差,工作水平低,尤其是基层检测机构表现更为突出,常常出现“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等问题。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的情况屡见不鲜,缺乏市场动力机制。生态农业建设初期,普遍缺乏资金投入。
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有效发展机制,使投入的资金和技术真正发挥作用。
(一)积极宣传生态理念,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生态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阶段,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200美元,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态安全已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应抓住这个关键时期,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理念,使消费者更加青睐生态农产品,使农业生产者更加自觉地发展生态农业。
(二)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梯次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要根据各地实际,研究制定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一要着眼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条件,二要着眼于优化农产品质量结构、区域结构和市场结构,三要着眼于消除潜在危害因素。东部发达地区,要重点防治城市和工业污染,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面源污染,防止农业环境恶化和农产品污染。西部生态脆弱地区,主要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条件,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应用综合措施改善和恢复生态功能。
(三)大力强化科技进步,加快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要从生态农业涉及学科多、领域广的实际出发,培养和组建高水平的生态农业科技队伍,长期跟踪研究制约发展的技术难题。要大力普及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要编著老百姓看得懂、用得上的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手册,普及农业投入品安全、合理使用方法,强化生产指导与服务。
(四)积极健全制度,提高生态农业管理水平。要抓紧建立农产品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生产档案制度,建立生态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探索建立产地证明方式和信息追溯平台,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优质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