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幽灵看楼盘[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14:4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圣幽灵看楼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圣幽灵看楼盘》。

第一篇:诗圣幽灵看楼盘

诗圣幽灵看楼盘

贷款建得豪宅千万套,有楼无市拼广告。广袤耕地日渐少,棚户区里穷人增,万千楼盘成鬼城。金屋藏娇养宠物,笑人老实不中用。银行呆账何所惧,币值一贬就好办。穷人腰包又缩水,朱门更换土豪金。诗圣盼了千余年,看到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又何如?

八月秋高风怒吼,拄杖观看开发区,开而不发狂圈地,看他盖房子,看他宴宾客,看他楼塌了,今人偏爱妙龄楼。诗圣无奈自叹息。房产大佬笑杜甫,读书无用枉多情。

作者:潮州陈俊楷

第二篇:诗仙诗圣

杜甫生不逢时,他的一生见证了唐朝由兴盛到没落的历史进程,战乱、饥荒、官场上的屡屡失意,使他的诗歌充盈着对那个时代的悲鸣,已近暮年的杜甫,在四川度过了有生以来最安逸的一段日子,那么,杜甫为什么要放弃在四川稳定的生活杜甫最终流落何方,有关杜甫的死因流传着很多版本,那么,杜甫的死亡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上一讲,讲了杜甫在成都草堂度过的岁月,这一讲,来给大家讲一讲,杜甫去世前后的艰难岁月,也就是杜甫的死亡之谜,我们知道,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其实还是比较安逸的,因为他在成都这个地方有好几位做大官的朋友,做他的靠山,所以他在政治上,在生活上,都能够拥有一个比较好的条件,但是,杜甫为什么执意要离开成都呢?我觉得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成都对杜甫来讲只是一个暂时的避难之地,而不是一个长久的乐业之地,要想做一番大事业,要想成就自己的理想,呆在成都是不行,还要到中原地区去,所以我觉得这是杜甫离开四川,离开成都的一个根本的原因。

杜甫离开了成都,带着一家人乘舟沿江而下,来到了一个地方,就是夔州,夔州是什么地方呢?就是现在四川的奉节县,奉节就是什么呢?就是李白写的那个“朝辞白帝彩云间”的那个白帝城,他到了夔州以后,运气相当不错,为什么呢?夔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柏茂琳对他特别好,这个好主要就表现在经济条件上,柏茂琳可能向朝廷做了请示,所以就把一百多顷的田地交给杜甫进行管理,这一百多顷的田地是属于官田,杜甫是一个非常认真,负责任的人,他非常精心的管理这一百多顷的公田,杜甫既然负责着这一百多顷官田的管理,肯定也就能够得到相应的好处和回报,换句话说,吃饭总归比以前是要富裕多了,我们现在如果翻开杜甫在夔州时期的诗文就会发现,他在夔州就带了一年零九个多月,可是就写了四百五十多首诗,杜甫现在流传下来的诗文一共也就一千四百多,这就说明什么呢?他在夔州时期生活很富足,很安定。那么,因为这样一个缘故,给他的创作提供这样一个经济的基础,按道理说这样一个很富足的,相当于一个中上层地主的一个生活,老婆孩子热炕头,三十亩地一头牛,杜甫现在的生活看样子比这个要好得多,应该是安心的在这儿住下来不就完了吗,没有,杜甫在夔州还是呆不住,他还想离开,我刚才说了,就是一年零九个月。

杜甫一直满怀着治国平天下的狂想,但生不逢时,仕途坎坷,求索半生,但可以让这位诗圣施展宏图大志的机会却始终没有出现,在没完没了的颠沛流离中,杜甫总算是在夔州过了一段富足日子,那么渴望祥和安定的杜甫为何在夔州只呆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是什么原因让他执意要离开夔州呢?

为什么呀?大家禁不住要问,杜甫你不就是一直颠沛流离,就想过上安定的生活吗,还是我刚才讲的那个理由,他认为在成都呆着尚且不是他的久居之地,更何况一个小小的夔州,那么,他第一个理由就是他希望还是能够回到长安和洛阳去,他不是那首诗里面写着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到死他都想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首都长安,因为那是他理想所系之地啊,这是第一个原因,就说主观上有这样一个想法。第二,其实杜甫对夔州这个地儿没什么太好的印象,主要是这风土人情有点格格不入,举两个例子吧,他写了一首诗叫《负薪行》,“薪”就是柴禾的意思,这诗里写了什么内容?说夔州这个地方的女子到四五十岁了都是老姑娘嫁不出去,是因为长的丑吗,不是,就是因为当地没有年轻男子,年轻男子都干什么去了呢?都当兵打仗去了,要么是当兵打仗一去不回,要么是回来了也都变成老头子了,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当地的年轻男子成为了稀缺的物品,弥足珍贵,所以结了婚以后的家庭是男主内女主外,男子在家里面做家务,女子上山砍柴拿到集市上去卖,而且还要冒着很大的风险去贩私盐,所以在杜甫的这首诗里面的女子,虽然头上插着银钗,鬓边插着鲜花,但是眼角挂着泪水,命苦呀,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这种奇怪的风俗让来自中原地区的杜甫看不惯。他还在一首诗里面写道:“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这地儿的风俗太奇怪了,我跟他们没法住在一块,为什么呢?每家都养着乌鬼,实际上就是我们说捉鱼的那鸬鹚,一种水鸟,家家户户都养着捉鱼的水鸟,所以顿顿食黄鱼,家家户户每顿都吃这黄鱼,那天天吃,谁受得了呀,尤其对于杜甫来说又是个北方人,这还没完,说什么呢?说“岁月蛇常见,风飙虎或闻”今儿晚上出去散步,走到院子里突然窜出一条蛇来,明天早上散步又窜出另外一条蛇,这就是说在南方潮湿地区,见到蛇对南方人来讲,对夔州来讲是很正常的,可是对杜甫来讲受了很大的惊吓,他说:“塞俗人无井,山田饭有沙”,这个地儿太奇怪了,没有水井,后面我们会讲到,夔州地方为什么不便于打井呢?因为山势峥嵘崎岖,不好打井,怎么办呢?从山顶上把那竹筒一根一根的连在一块,然后把那个水从山上引下来,所以没有水井,吃饭的时候,饭里面老有沙子,总而言之吧,像杜甫从小是在洛阳出生长大,长期活跃在长安、洛阳这样的大城市,中原地区的大城市,他养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的习惯,成都还罢了,我们前面说过,成都这个城市虽然偏居西南一隅,但是它有九十万人口,是个大城市,是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可是像夔州是一个特别小的地方,所以那种异族的文化特色,那种地域的文化的特点,就特别的突出,这个对于杜甫来讲,确实很难接受。

公元765年杜甫带着家小离开了夔州,此时的杜甫已经五十七岁,已是暮年,虽然年老体衰,而且百病缠身,但他并不悲观失望,凭着一股英雄暮年的悲壮之气,他仍就打算回到长安能够有所作为,那么,杜甫这一次会如愿以偿吗?他将面对的又将是怎样的艰辛之路呢? 可是你知道,他想回长安、洛阳,这是他想,他倒也能回得去呀,一方面来讲,从杜甫的诗文能看出来,朝廷对杜甫这样的人不感冒,第二来讲,就杜甫个人的身体来说,也实在经不起做官,尤其是做些实际工作的折腾,这时候杜甫都快六十岁的人了,所以这就是个念想,他出了夔州就马上得寻找一个可以依附的地方,他就把自己家里人老婆孩子先安排在湖北的当阳,他自己先去了湖北的江陵,为什么呢?江陵那地方的当官的好几位都是杜甫的好朋友,好朋友归好朋友,我们也发现杜甫这一路上碰到的好朋友也不少,老朋友也不少,真正能够给他提供自始至终一条龙的这种生活支持和服务的很少,前面讲过的也就是成都和夔州这两个地方。那么,现在他不是在江陵这儿又周旋嘛,想得到支持嘛,半天周旋不下来,结果在当阳的孩子们就给他寄来口信,怎么说呢?他诗里面说:“暮年漂泊恨,今夕乱离啼,童稚频书札,盘餐讵糝藜。”什么意思呀?说我还在江陵这个地方跟我这当官的朋友在周旋,希望得到他们的资助,可是在当阳的孩子们来了口信说了,我们每天都喝那玉米面糊糊,野菜糊糊,这个都喝不上了,快饿死了,那意思是老爸赶紧做决策,咱们到底到哪儿去呀,所以他收到这个信之后,心里面就非常着慌,没办法,赶紧把家里人又接来,沿江继续南下,经过了洞庭湖,经过了现在的湖南长沙,经过了南岳衡山,一路往南走,最后走到哪儿来了,经过了几千里,我们现在说的时候很轻松,经过了几千里,但是你想想,让咱们自己坐在一艘并非现代化的木船上,你走几千里的路,不得风湿病才叫怪了呢,刚才说了,他在夔州为什么不习惯,他本身就是个北方人,你叫一个在中原地区生活了几十年的人,常年的生活在船上,他能不得病吗。

经过几千里的跋涉最后到了衡州,就是现在的湖南省衡阳市,他为什么到这儿来?他有一个特好的朋友,叫韦之晋,在这儿做刺史,衡州市市长,挺好的,走了几千里来投奔的一个人,那肯定是铁哥们,起码对他是赤诚相见,可是杜甫的命真的是太差了,他命真的不好,这就是造化弄人呀,怎么回事?他刚一来这韦之晋就调回到潭州,就是现在的湖南长沙做刺史去了,这也没事,反正我找的是你,我对潭州,对衡州都没什么兴趣,对你有兴趣,找的就是你呀。这位韦之晋到了潭州没多长时间就病死了,他失去了支柱,这个对杜甫来讲的确打击非常大,好了,韦之晋去世了,总不能老在潭州呆着吧,还得去找个地儿。

往哪儿走呢?还得往南走,南边在哪儿呀?就是湖南的郴州,他干吗去郴州呀,就是郴州刺史是他的族舅,我前面说了杜甫他们家亲戚关系特别复杂,在他的诗里面总是出现一些姓崔的舅舅,因为杜甫的母亲家里是姓崔氏,但是是他的族舅,不是亲舅舅,好了,他就去投奔他这位舅舅叫崔伟,还没走到郴州呢,走到半途有个地方叫耒阳,就是现在的湖南耒阳县的方田驿,突然发大水,江水上涨,而且吹的是南风,我们都知道他朝南走,可要吹南风,那船就走不动了,这一发大水他这个船就静止在水上,前不靠村后不靠店,离郴州还有四十里的水路呢,这可怎么办?一饿有饿了五天,我们都知道发洪水的时候那水可不能乱喝,怎么办?还算好,这个耒阳县的县令姓聂,我们在这儿尊称他为老聂,他给杜甫一家人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并且送来了上好的牛肉和美酒,白酒,这下解决大问题了,吃了聂县令送来的牛肉,喝了他送来的白酒之后,一家人总算是从饥饿的状态当中翻过身来了,翻过身是翻过来了,可是从这儿开始,就有一个关于杜甫**的流传,跟耒阳有关,跟这吃牛肉有关,跟喝这个白酒也有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包括在现在的研究界里,也还存在一种争论,认为杜甫就是在耒阳去世的。

唐朝是个诗人倍出的时代,但也是诗人们非正常**最多的朝代,如“七绝圣手”王昌龄被人杀死,而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坠海受惊而死,卢照邻因不愿受疾病的折磨投水而死,骆宾王则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和逃命等诸多传说,那么,关于杜甫之死又有哪些说法?根据史书记载,当时耒阳的县令在洪水退后,派人寻找杜甫,却没有找到,因为杜甫已经死去,就在耒阳城北筑了一座空坟,以纪念这个苦命的诗人,那么,这又会引出人们对杜甫死亡的哪些猜测呢?

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什么呢?就是他到耒阳的时候,大概是四月份,不到五月份,可我们都知道,现在北京四月份天气就开始转暖了,那么在湖南那个地方,在南方,四五月份的时候天气比较暖和,这时候县令把牛肉白酒送给他吃,饿了这么长时间,杜甫和他的家里人肯定是吃了好多,吃了不少,也可能是吃的太急了,也可能是吃的有点太多了,总而言之,可能有点撑着了,引起了肠胃的疾病,所以去世了,古人对这个事有个比较文雅的说法,叫饫死,这是第一种说法。还有第二种说法跟天气暖有关系,就说什么,送来的这个牛肉,因为他在船上,他也没有个冰箱,也没有个冰块把它冰镇起来,可能吃了一部分觉得剩下这部分,虽然说有点受热了,可能有点变质了,甚至有点变味儿了,舍不得扔掉,也吃了,吃了以后食物中毒,去世了,这是第二种说法。第三种说法是什么?既不是饫死的,也不是淹死的,当时正在发大水,持这种观点的人有一个论据说什么呢?说到了唐玄宗的时候,唐玄宗不是做了太上皇吗,回到了长安,寻访开元天宝年间的旧臣,其中就提到杜甫,所以就追寻杜甫的寻踪,刚才这位好心的聂县令,害怕上面怪罪下来,怎么着,你给杜甫送的牛肉,你给杜甫送的白酒,最后让杜甫送了命,他害怕背了这个罪名,就说发大水,遭了大水给淹死了,这是三种说法。

可是,我们如果认真地去研究杜甫的诗文,就会发现杜甫并没有在耒阳去世,原因是什么呢?他有一首长诗叫《回棹》,就是调回船头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边,他给我们指出了他行路的一个路线图,就是他没有从耒阳大水退了之后,接着去郴州,而是调转船头回棹,回到哪儿,想要回到潭州,长沙,从那儿我们的杜甫想去哪儿呢?他想北上去汉阳,襄阳,也就是现在的武汉,甚而至于,也许他有一种梦想,想回到他阔别多年的故乡洛阳,也想回到能够实现他人生理想的长安。但是,我们说他的身体的状况,早已经不允许再实现这个梦想了。杜甫日夜向往长安,似乎只能永远留在他的记忆和期盼中了,长时期的贫穷,疾病、漂泊和忧愁,使杜甫的生命孤舟已经不可能回到长安,那么,杜甫如何度过他生命的最后旅程?究竟是什么让杜甫发出了纵使能赢得“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感叹呢?在一种什么样的境遇下,造就了这样一个杜甫呢?

虽然他没有在耒阳去世,可是五十九岁的杜甫离他的界限是越来越近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有这么几个理由?第一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可是这个宦官当权,藩镇割据,使得中央的集权遭到很大的破坏,而且由于各地的军阀不断的叛乱,吐番和回纥的军队不断骚扰,侵袭唐代的边境,甚至骚扰唐代的首都长安洛阳,使得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境内的政治经济的秩序,依然处在混乱的格局当中,所有这些都对关心民生疾苦和国家形势的杜甫来说,身心上遭到了很大的伤害,这个对他的精神上是个很大的刺激。第二,杜甫从四十岁以后,一直过着漂泊的生活,这种飘荡的生活,给他的身体、肉体,带来巨大的伤害,使他身患各种疾病,根据我们现在知道的资料,杜甫患的一种主要的疾病,在他的诗里面叫做“消渴症”,这个消渴症其实就是现在我们所讲的糖尿病,这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呢?就是血糖很高,排尿很频繁,口老是很渴,老想喝水,杜甫曾经在自己的一首诗里面说:“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它里面说到长卿病,这个长卿是谁呢?就是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也患有糖尿病,所以他就用这个长卿病来代替说自己患的其实也就是这个糖尿病,我们前面还讲过,他在夔州的时候,夔州这个地方凿井很困难,所以家家户户没有水井,都是怎么样呢?从山上用这个竹筒一节一节地把水引下来,如果石头滑落了,或者别的什么原因,有时候竹筒就会发生断裂,发生脱落,一断裂一脱落这个水就下不来,有时候这个水就断的特别是时候,正是杜甫糖尿病犯的时候,就是想喝水,可就是没有一滴水,怎么办呢?就得派一个仆人到山上去找断的管子。他有一首诗写得特别好,说:“病渴三更回白首,传声一注湿青云。”写得非常好,他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个水不是一直都供应不上吗,他就派这个人到山上去找水,找了一整天还没有回来,等呀等呀,等到三更半夜的时候,突然听到竹筒里面的水丁丁当当地滴来在瓮里面,听到这个声音之后,杜甫特别高兴,他感觉是什么呢?就好像是这个泉水从青云之上落到了他们家里,一路上都把山间的白云打湿了,本来是个挺烦人的事,本来是个挺痛苦的事,但是杜甫这么一写就很富有诗意,这就是诗人在痛苦的时候,也有一种诗意的痛苦,赋予了这个诗一种美感,我们在读的时候好像自己也喝到了那个从山顶上引下来的水一样,无比的清凉可口,可是对杜甫来讲是个很痛苦的事情,因为老是口渴,因为患有糖尿病,而且这杜甫非常地嗜酒,特别喜欢喝酒,他曾经在自己的一首诗里面说:“春复加肺气,此病盖有因,早岁与苏郑,痛饮情相亲,二公化为土,嗜酒不失真。”什么意思啊?说我不但得了糖尿病,我还得了肺病,为什么得肺病呢?检讨一下原因,我原来跟我两位朋友都特别喜欢喝酒,现在这两位朋友早就去世了,可是回想起来,我这个肺病肯定跟当年喝酒有关系,这是肺病。除了肺病还有什么病呢?就是风痹症,他曾经在诗里面说:“老妻忧坐痹,**问头风”什么意思?说我老婆很关心我,他老问我说“你今天身体哪个地方又发麻了吧,哪个地方又不太挺使唤了吧。”“他的女儿老问他说:“老爸你最近是不是又偏头痛了”,这是什么呀,他有这个风痹之症,换句话说,有时候太劳累了,做事情太专注了,可能会引起身体的局部麻痹,甚至可能短期的有半身不遂的现象,老有偏头痛,或者得这个头风。

还有什么病呀,还有疟疾,打摆子,有诗为证。说“峡中一卧病,疟疬终冬春。”从冬天到春天,这疟疾就没停过,一直在打摆子,当时又没有奎宁,这病切得熬呢,熬到什么时候?这病走了这病人才消停,这是疟疾。还有什么病呢?还有,就是由于他有糖尿病,由于他有风痹症,由于他患有疟疾等等这很多种疾病,大家集合起来,折磨他,所以出现了很多非常糟糕的临床症状,其中一个是什么呢?右胳膊有点瘫痪,不好使了,由于瘫痪不好使,好不使用它,所以这个胳膊肌肉有点萎缩,他在诗里面怎么说呢?就是:“右臂偏枯半耳聋,悠悠伏枕左书空”这个胳膊废了,没法写字,耳朵也聋得差不多了,他说“我瘦书不成,成字读亦误。呼儿具纸笔,隐几临轩楹,作诗呻吟内,墨澹字欹倾”这个意思就是说写出来的字不认得,家里人都认不得,墨一会儿浓一会儿淡,写出来的字跟点糖人似的,不好看,为什么?胳膊废了,所以就是他完全成了一个什么呢?百病缠身的这么一个老人的形象。总而言之,我们说什么呢?把不但在精神上遭受着离鸾之苦的琢磨,而且在肉体上也得忍受着长期以来病痛的压迫,与此同时,从公元761年,也就是杜甫五十岁那年开始,几乎每年他的一些老朋友都纷纷地离开了他,都去世了,算起来从公元的761年开始,杜甫五十岁的时候,每年都有朋友去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我们来细细地看一看,在公元的761年王维去世王维原来在长安的时候跟杜甫同朝为官,虽然说说不上感情有多深厚,但是毕竟是同朝为官的官员,大家都是诗友,所以互相之间那种感情还是比较深厚的,王维在当时诗坛上名气也很大,一代文宗,所以王维的去世对杜甫来讲也是非常悲痛。第二年,公元762年李白去世,我们都知道,杜甫年轻的时候跟李白同游梁宋,纵马燕赵,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怀念李白的诗,想念李白的诗,思念礼的诗多达将近二十首,那么,李白也曾写过四五首诗给杜甫,所以,杜甫对李白的感情那是非常深厚,李白的去世对杜甫来说也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

到了公元763年房琯去世,我们都知道杜甫能做官跟房琯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俩原来是布衣之交,老百姓的时候俩人都是好朋友,房琯去世对他的打击更大,等到了公元765年的时候,高适包括严武都先后去世,我们都知道高适,李白、杜甫在年轻的时候也是特别好的好朋友,严武那就更不用说了,杜甫能在四川立住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严武在这个地方做官,所以在去世的人里面,有他同朝为官的朋友,有他像对待兄长一样这样的诗友,像李白,还有对他的生活,对他的人生产生过重大影响,并且对他的生活提供了很大资助的,这样的一批官员、诗人都纷纷谢世,对于老年的杜甫来说,未尝没有一种兔死孤悲之感,所以他经常在诗里边给他的朋友流露出将要不久于人世的那样一种感慨,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津思捐躯”说你们替我完成“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吧,我是不行了,等到你们做大官的时候,可别忘了我。这种非常悲伤的,非常绝望的,感觉不久于人世的这种感慨,多次在诗里面流露出来。

杜甫的晚年遭受着贫穷与疾病的折磨,但也正是这种巨大的灾患和痛苦,成就了杜甫,使他从自身的经历体察到他人乃至整个时代的艰难与痛苦,他那些伟大诗篇就是他一生悲苦的哀鸣,也是一个辉煌时代走向总结的哀歌,有评论说,李白的死是浪漫主义,而杜甫的死是现实主义,那么从杜甫最后的诗作中,我们如何感受诗圣最后的悲壮呢?

在北去岳阳的船上,他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写完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见到杜甫有新的作品出现,这首诗应该是杜甫的绝命诗,也是他的绝笔诗,这诗说道“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做霖”。这个诗的意思是什么呢?中原地区的亲朋好友长久以来没有音讯,可是战火和鲜血我听说依然在京城蔓延和流淌,这个世道处处充满了险恶的陷井,所以做人做事千万要小心谨慎,这是第一个意思。他接着说自从安史之乱以后,这陇西、湖湘、巴蜀、河北等地是叛乱不断,干戈四起,但民生越来越凋敝,杜甫说自己,说我自己久病不愈,身体非常地衰微,我担心早已经没有这个能力再四处漂泊,再在这个船上漂泊下去,恐怕将要不久于人世,但是他只担心两件事说,他说我只恨我自己没有能力再我去世之前安顿好,安排好我的家人,我只恨我自己的功名、事业一事无成,我想到这些止不住是泪如雨下。我们都还想得起,李白去世的时候写过一首绝命诗,那时的李白虽然非常的悲愤,但他的决名诗里依然有着坚定的毫不退却的自信,他是自信到底的一个人。那么,在杜甫的这首绝命诗里,他依然关心着处在飘荡和**中的国家、朝廷,他依然为自己的功名无成,而感到万分的悲痛,漂泊了半生的杜甫,就丢下了他的妻子、儿女、兄弟,还有朋友,死在了北去岳阳的湘水之上,也死在了送他离开四川的那条旧船上,很有意味的是,在湘水的东边,是传说中潇湘妃子哭泣的洞庭湖,在他的西边是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汨罗江。那么,穷困一生的杜甫,这样一个大诗人,直到死都没有能够回到他的故乡,一直等到他去世四十三年以后,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四处筹措资金,想尽很多的办法,才把他爷爷的坟墓,才把他爷爷的尸骨迁葬回他的祖坟的所在地,也就是河南的偃师市,埋葬在了杜甫最为崇敬的十三世祖杜预的身边。

第三篇:杜甫诗圣说

杜甫“诗圣”论(上)〔摘 要〕 后人赞杜甫为中华民族之诗圣。本文从五方面视角,对“诗圣”一语 来源、义涵加以探究解析。提出:一杜甫“诗圣”赞语取义考辨。二杜诗体势集大成 而堪称圣。三杜诗用语艺术堪称汉语诗歌之圣。四杜甫其人其诗在体现儒教伦常之美上 媲肩儒家经书。五杜甫成为中华诗圣经历了千年历史的筛选与认同。〔关键词〕 杜甫 诗圣 义涵

一、杜甫“诗圣”赞语取义考辨

1.在中华文化史上,“诗圣”是杜甫的专称。“诗圣”一语取义于儒家经典与儒家圣贤理念汉语文化中,用“诗圣”一语专称杜甫,用“诗仙”一语专称李白。巴蜀乡土与文化,极其有幸。诞生了李白诗仙,滋养了杜甫诗圣,没有巴蜀文化的滋养,李白未必是诗仙,杜甫未必成诗圣。李白仙气来源于巴蜀仙道———巴蜀号称“仙源故乡”。昆仑、玉垒皆道教仙家圣境。道教发源地在蜀乡鹤鸣山,发祥地在蜀乡青城山,道教廿四治兴起于西蜀。李白在青城山曾闭关读书养禽。陈子昂更出生于道教教长世家,此二人除了会写诗,更擅长服食炼丹,并且都是正式 受过“道錄”的在家道士。薛涛本长安人,少小随父宦蜀,深受巴蜀仙道熏陶,晚年以著女道士服装,自视为女道士(未受“道錄”,非正规道士)。杜甫诗今存1439整首,另存逸诗残 篇约6-7组。合计约1445首,其中约947-957首诗,直接或间接以巴蜀乡土与生活为题材。即,杜甫在巴蜀生活时期写作的诗篇和以巴蜀乡土为题材的诗篇占全部杜诗存篇的66·5%。具体言之,杜甫居住浣花草堂期间作诗271首;居住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期间写诗436首。流寓绵州(今绵阳市)、梓州(今三台县)、阆州(今阆中县)、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嘉州(今乐山市)、戎州(今宜宾市)、泸州(今泸州市)等地写诗约230余篇。此外,在入蜀途中,在离巴途中,漂泊湖湘之后,怀念巴蜀之诗又有20余篇。总计,约有957篇与巴蜀生活相关。若没有这957首诗篇,杜甫还能是质量、产量皆居盛唐诗人首位的杜甫吗?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杜甫没有巴蜀十载生活与创作,就没有中华诗圣杜甫。中华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凡提诗仙即指李白,凡提诗圣即指杜甫———这已成为一种专称,一种中华文化常识。诗圣”之“圣”,取义于儒学经典与儒家圣贤理念。东汉许慎《说文》释圣云:“通也、呈声”。“聖”(即“圣”之繁体)字为形声字,其声近于“呈”,其义取于“耳”。人之五官,耳为治官。《礼记》中强调“耳目聪明”、“耳目无所加”、“耳目不违心”。《左传》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谷梁传》说:“耳、治也”。《诗》云:“耳属于垣”。五官要相通,关键在耳官。耳官有如五官的围墙,耳不听则五官塞。故后世骂人专断拒谏为“充耳不闻”。圣人之耳,通达天下。《周易》赞:“圣人久于其道”;“圣人之情见乎辞”;“圣人以顺动”;“圣人立象以尽意”;“圣人作而万物睹”;“圣人成能”;“圣人则之”;“圣人效之”;“圣人象之”;“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圣”义,重在通达。上通天,下达地,中晓人心万物,且能效,能象,能则。故《左传·成公六年》云:“圣人与众同欲”。《左传·哀公十八年》“圣人不烦卜筮”。《周易》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孔子能不以“神道”设教,而直接以仁爱忠孝设教而天下服,孔子故为独一无二之大圣。誉杜甫为“诗圣”,其取义自是孔圣之“设教而化服天下”之谓,杜甫以诗衍化孔圣之教化,臻于完美,故誉之为诗圣。2.儒经《尚书》已提出“圣”的品级概念。相传孔子选编一百篇包括六种文体的上古公文献辑成一《书》以教弟子学习从政知识。这百篇文献时间跨虞夏商周。在《尚书·夏书·胤征》中提到“圣有谟训”。在《尚书·周书·洪范》中有更深入的释“圣”文字。《尚书·洪范》称“睿作圣”。《洪范》乃《尚书》“周书”中文献,大约产生于周武王建立周朝,登王位之初。文献产生,距今已三千年有余。周武王灭商纣王及商朝前,纣王叔父箕子、微子、比干等殷商贵族都曾劝谏纣王勿狂悖淫佚。纣王不听。箕子被髪佯狂为奴而被纣王囚禁。殷商灭国,周武王释箕子之囚,并请教于箕子授以治国之道。箕子作“洪范五行”以教周武王。《洪范》讲治国须知“九畴”及“五伦攸绪”,须懂“五行”、“五事”、“八政”。其“五事”曰:貌、言、视、听、思。而“思曰睿”,“睿作圣”。郑玄注此“圣”字云“圣于事,无不通。”由“于思”、“于事”无所不通之基本词义,衍生出后世对“圣”字的三个义项。其一,以“圣”指极高的思维能力和智慧,即王安石所释“睿圣则思无所不通”。其二,以“圣”指其人所专长之事。在其“事”上造诣达于极顶。如书法中之书圣,棋事中之棋圣。其三,以“圣”誉其人道德极高,达于孟子所称之“大化”之境。《孟子·尽心下》言“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赵岐注孟子“大化说”云:“大行其道,天下化之,是为圣人。有圣知之明,其道不可得知,是为神人。”中华古风,尊崇圣贤。有“圣人出,黄河清”之谚语。有“天纵之圣”之成语。道德高尚,智慧超凡,影响深广之人,谓之圣人。

3.《论语·子罕》称孔子为“圣人”———为“多能”之“天纵之圣”。《论语》借孔子多人之口,赞颂孔子“博学”,称“大哉孔子”。又记:“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故“博学而多能,气象恢宏”谓之圣。杜甫在诗歌上博学而多能,气象恢宏,故称之诗圣。4.《孟子》多次反复论“圣人”之德才。其《尽心篇》、《万章篇》专章论圣人,《公孙丑》、《滕文公》、《离娄》、《告子》中亦有释“圣”之语。即《孟子》总共七篇,有六篇言及圣人。他不仅提出“五百年必有圣人出”之论,还对圣人的特点提出五大标准。其一“圣人百世之师也”(《尽心下》)。其二“圣人人伦之至也”(《离娄下》)。其三“圣人之忧民如此”(《滕文公上》)。其四“圣人与我同类”(《告子上》)。其五圣人能“集大成”,能“化成天下”,如:《孟子·万章下》赞圣人道:“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修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修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孔子一人而兼有圣之清,圣之任,圣之和,圣之时,故孔子为古圣人中集圣德、圣智、圣力诸“大成”之圣———集大成诸圣于一身的孔子,乃天纵之圣。孟子誉孔子集古圣人才德之“大成”。实为圣德天纵。孟子此论又直接承之孔子嫡传门人子贡等人之见。何谓“天纵”?意为天之所使。天纵之圣即谓上天致使他多才多艺,德行高尚,成为圣人。从中唐始,迄于明清,后人历代相承用“诗圣”意涵称誉杜甫,其语源、语义都直接来自孔孟典籍和事迹中之“圣人”义涵。后人认同孔门弟子与孟子论见,公认孔子是“集大成之圣。”中唐迄今,后人认同杜甫是汉语诗国中集大成之圣。孔子是中华文明中天纵之圣。杜甫是华夏诗坛中的天纵之圣。

二、杜诗“体势”集大成而堪称圣1.简释“体势”:“体”当指诗歌体式、体裁。“势”当指诗歌气韵风格。就体式的句型言,中国诗史经历了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就句型中的“音顿”节奏言,每句字数与“音顿”的组成,通常四言的音顿为“上二下二”;五言音顿为上二下三或上三下二;七言音顿通常为上四下三,或为上三下四;杂言音顿讲求铿锵、自然、顺畅。就“押韵”言,分自然押韵的古体与按平仄相间规律性押韵的“律体”。至于诗歌气韵风格,简单说有质实与浪漫;沉郁与飘逸,婉约与豪放。复杂说,则人有其个性与审美趣味。刘勰《雕龙》体式分析为八,钟嵘《诗品》品出多味,司空图《廿四诗品》归纳出24种气韵风格与写作手法。

2.杜诗“体势”确属集中国古代诗

歌之大成:杜诗1439首中,三、四、五、六、七、杂言句型皆有,音顿亦丰富。在句型、音顿组合上,但凡中国汉字诗中所有的句型与音顿,杜诗中全有,而且精妙绝伦。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大率分为两大类。一大类为古体诗,一大类为近体(亦称律体)。古体诗广义所指有四言诗、五古、七古、乐府体、杂言古、歌行、骚体。近体(律体)有五律、七律、排律、律绝。杜诗体式有四言古(如古绝)、五古、七古、杂言古、古题乐府(如《前出塞》、《后出塞》),新题歌行。今存杜诗中无骚句体诗。但杜甫三大礼赋却是有唐一代最优秀的古赋篇章,其辞赋骚句之精致不亚两汉扬、马。杜甫律诗数量最多。《旧唐书·杜甫传》说,当时杜诗总计“千四百有五篇(1405篇),凡古诗三百九十有九(399首),近体千有六”(1006首)。杜诗五律精熟自然,七律则是到杜诗才堪称体式完备。绝句中有古绝与律绝之分,杜诗律绝常律中带古。其五律中亦常律中带古,或古中带律。比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声律、对仗言,此绝故属精熟律绝。然其韵理自然顺畅,一气呵成,视其为古风,或视其为七言顺口之民歌,如“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马如卷蓬”式北朝歌谣亦无不可。尤堪注意者,杜诗不仅仅律诗精切———一提杜甫,人们便会想到杜律。杜律成为后人学习律诗的典范。从宋朝始,科举考试,诗赋科之诗试,基本上从内容到形式都取自杜律。学子眼光被高度吸引至杜律,对杜律以外之杜诗渐次忽略,渐次淡意。杜律中之七律确属空前典范体式。杜律中排律(又称长律)开百韵二百句律排先河。然而杜诗除各种律体外,长期被忽略的一个事实是杂言乐府诗体。今存杜诗中各类乐府型诗体多达百首,在盛唐诗人中杜甫乐府与李白乐府媲美,皆为当时大家气象。余疏理杜甫乐府型诗体,发现至少具有五大类型,且皆开中唐乐府诗之先河。列类如下:(一)古题乐府型:古题乐府又称旧题乐府,其体式题目产生于汉魏六朝时期,隋唐诗人仿其题而作诗。唐人所作旧题乐府诗可以入乐,也可不再入乐;可使用旧题所示题材,也可用旧题句式叙述新的题材。杜诗中这类旧题乐府多用旧题框架装入与旧题同性质的时事题材。旧瓶新酒,浑然一体。如:《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前苦寒行》、《后苦寒行》、短歌行》、《长歌行》、《醉歌行》、《骢马行》、《胡马行》、《少年行》等等。前后《出塞》本汉乐府古题,描写边关塞上守边将士生活。杜诗之前后《出塞》亦写边关形势,但却写的是安禄山们借“边关”谋叛的塞上状况。(二)杜甫乐府体中有大量即事名篇的自题乐府诗———亦称新题乐府。这类新题乐府诗基本上不入“官乐”。杜诗自题乐府诗中体式甚多,如歌、行、吟、引、曲、叹种种。同是乐府诗,歌型,行型,引、吟、曲、叹各型。其句型,体式,格调各有特点。南宋音乐家词人姜夔《诗说》对此有精确解释:“守法度曰诗;载始末曰引;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悲如蛩螀曰吟;通乎俚俗曰谣;委曲尽情曰曲”。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又对已脱离音乐的各类乐府体式特征补充解释说:“其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述事本末,先后有序,以抽其臆者曰引;高下长短,委曲尽情,以道其微者曰曲;吁嗟慨歌,悲忧深思,以呻其郁者曰吟„„感而发言者曰叹”。杜甫乐府诗中行、歌、引、吟、叹皆广有所作。中唐不入乐谱乐词而由写诗人“即事名篇,无所依傍”的“新乐府”诗成为唐诗一大发明。新乐府的发明权正属杜甫即事名篇的大量歌、行等诗的创作。故诸斌杰在其所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第四章乐府体诗”中说:新乐府诗的特点“它不仅不依旧谱,不入乐,而且对乐府旧题也取消不用。这一情况是从唐代大诗人杜甫开始的。元、白加以发扬光大,遂成为文学史上‘乐府体’的一种。”杜甫新乐府诗中,“行”体甚多。杜甫本是书法家,诗体特点如“行书之行”。如“步骤驰骋,疏而不滞”之“行”体甚多,故属天然。杜甫今存诗中第一首“行”体诗为《今夕行》,写于天宝五年(746年),杜甫35岁,“夕”为除夕,当时“咸阳客舍一事无,相与博塞为欢娱。凭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家无儋石输百万”。原来年轻的杜甫们除夕守岁,在长安家中大势赌博笑闹。杜诗中如此坦荡无羁、充沛豪雄之气的诗为数不多。继此之后,杜诗中“行”体诗时时迸出。如:《高都护骢马行》、《兵车行》、《贫交行》、《白丝行》、《丽人行》、《渼陂行》、《沙苑行》、《醉歌行》、《去矣行》、《徒步归行》、《彭衙行》、《偪侧行》、《瘦马行》、《义鹘行》、《画鹘行》、《洗兵行》、《石笋行》、《石犀行》、《杜鹃行》、《入秦行》、《百忧集行》、《大麦行》、《海椶行》、《光禄坂行》、《苦战行》、《去秋行》、《从事行》、《冬狩行》、《赴蜀山行》、《天边行》、《莫相疑行》、《赤霄行》、《狂歌行》、《负薪行》、《最能行》、《古柏行》、《缚鸡行》、《折槛行》、《忆昔行》《虎牙行》、《锦树行》、《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惜别行》、《呀鹘行》、《岁晏行》、《蚕谷行》、《白凫行》、《朱凤行》。《朱凤行》是杜甫最后一首“行”体乐府诗。写于大历四年(769年),其时杜甫58岁,漂泊潭州(今长沙市)。杜甫卒于59岁初夏。即杜甫从35岁作“行”体乐府诗,坚持此“体”至临终之年。可见其对“行”体诗的喜爱。(三)杜甫新乐府诗中的“歌”体。“放情曰歌”;“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杜诗中律诗整严沉郁,杜诗中之“歌”体新乐府,则“杂而无方”,放情活泼,一无拘束。《旧唐书·杜甫传》说杜甫天性“诞纵”———这“诞纵”自由灿漫的天性,在其歌体新乐府中表现得最为充分。人们通常只注意杜诗“守法度”无人能及,却没注意杜甫不守法度写出的诗也具惊天地、泣鬼神之美。杜甫好为“歌体”新乐府。杜集中第一首歌体新乐府为《饮中八仙歌》。前人有考此诗亦写于天宝五载(746年)。即与《今夕行》同时,也有人疑写于饮中八仙”多已仙逝之后。从内容的活泼恢谐多趣之美看,倒是与《今夕行》中年少雄放之美相近。杜甫写《八仙歌》之后,一发而不可收,时时作歌以泄其情。如:《乐游园歌》、《醉时歌》、《病后过王倚饮赠歌》、《天育骠图歌》、《魏将军歌》、《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苏端薛复筵简薛华歌》、《题李遵师松树障子歌》、《为醉歌》、《寓居同谷县作歌》、《韦偃画马歌》、《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戏为韦偃双松图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徐卿二子歌》、《戏作花卿歌》、《观打鱼歌》、《越王楼歌》、《姜楚公画角鹰歌》、《严氏溪放歌》、《阆山歌》、《阆水歌》、《军中醉歌》、《观曹将军画马图歌》、《狂歌行》、《夔州歌十绝句》、《听杨氏歌》、《李潮八分小篆歌》。此首《狂歌行》兼俱歌,行二体特点。《大公刀歌》此歌写于大历元年(766年)杜甫离蜀抵夔路上,此时杜甫55岁。此“歌”之后,杜甫未再作歌———也许老杜真正“老矣”,不复再有放情作歌的心境。(四)杜甫新乐府诗中尚有引、曲、吟、叹各体,数量不多,但体式齐全。如《桃竹杖引赠章留后》、《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艳曲三首》、《长吟》、《秋雨叹三首》、《夏日叹》、《夏夜叹》、《可叹》、《有叹》。这类新乐府诗数量虽不多,却首首皆敢在体式上自创新意。(五)杜甫承前启后创立了一种介乎律、古、乐府三种体式之间的新诗体,名曰“口号”体。“口号”也者,其诗特点系“随口号吟”。此种“口号”诗起始于南朝梁简文帝之《和卫尉新渝侯巡城口号》。唐代张说继之,作《十五夜御前口号》。杜甫将“口号”诗发展成一种短小精悍宜于写眼前事的新诗体。杜甫第一首“口号”体为《晚行口号》。此“口号”写于至德二载(757)杜甫46岁时,乃在受命拾遗不久,疏救房琯而被三司推问。拾遗官位暂时保留,进言机宜却已失去。只好借机“北征”,往鄜州羌村省亲探家。北征途中起兴而作“口号”。此后,又有《紫宸殿退朝口号》(在朝为官时作)、《存殁口号二首》(55岁在夔州叹念亡友郑虔,老友曹霸而作)、《西阁口号呈元廿一》———亦写于55岁时,杜甫听元廿一议论时局有感而发。此“口号”写道:“社稷堪流涕,安危在运筹。看君话王室,感动几销忧”。《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十二首》———这种将“口号体”与绝句体结合起来的“新体式”又是杜甫一大发明。此组诗一气而作十二首之多。其为国为民为君的感奋忧思、谆谆愿景跃然笔端。如“其三”道:“喧喧道路好童谣,河北将军尽入朝。自是乾坤王室正,却教江汉客魂销”。“江汉客”(杜甫自谓)为何“魂销”?答案见“其四”:“不道诸公无表耒,茫茫庶事遣人猜。拥兵相学干戈锐,使者徒劳万里迴。”杜甫为何要作成十二首“口号绝句”?而不是信笔写出三首两首?此组诗“其十二”回答了这一问题:“十二年来多战场,天威已息阵堂堂。神灵汉代中兴主,功业汾阳异姓王”———安史之乱历经十二年艰难奋斗方始平息,中兴君主唐代宗,异姓王郭子仪是平乱保唐两大功臣。故杜甫一气创作《口号绝句十二首》以纪念十二年的平乱保唐时局与历史。到《口号绝句十二首》,这种短小犀利的“口号体”已然确立其特点范式。杜甫生平最后一组“口号诗”作于大历三年冬将近58岁之时,亦为表达对时局好转的欣喜之情而发。此组诗为《喜闻盗贼总 退口号五首》。此组诗写于杜甫临终前一年,晚年杜甫就时局而总结致乱之教训与经验。教训是“赞普多教使入秦,数通和好止烟尘。朝廷忽用哥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胡将哥舒翰血洗石堡城等好战行为得到朝廷嘉许是时局致乱的初始原因。成功靖边的经验是互通有无,友好交往。即“勃律天西采玉河,坚昆碧碗最来多。旧随汉使千堆宝,小答胡王万匹罗”。时局终于转危为安,全国终于结束分裂,复归大一统。杜甫欣喜不已,呼出口号:“今春喜气满乾坤,南北东西拱至尊。大历三年调玉烛,玄元皇帝圣云孙”。前人评杜诗这种“口号绝句”体是“唐绝句中,另辟手眼者”。

3.杜诗句型复杂多样,促成了杜诗“体”(诗式)与“势”(气韵)的许多创新。杜诗句型当然以整齐的五言、七言为主。其五律、五古、五绝皆为规整五言。不须标点符号,也能通读不误。但这些整齐五言句型在音顿安排上却也变化丰富。如:(1)有“二三”顿式,如“草满巴西绿,城空白日长”。(2)有“三二”顿式,如“天下兵虽满”,“李生园欲荒”;(3)有“二二一”式,如“旅食白日长,况当朱炎赫”;“客从西北来”;“采菱寒刺上,踏藕野泥中”;(4)有“二一二”式,如“西岭纡村北,南江绕舍东”。杜诗七律、七绝皆为整齐七言。音顿方式比五言更丰富多样。常常一首七言或五言诗篇,由音顿错落的五言句、七言句组成。故读杜律,感觉音乐性强,常如一气呵成,顿挫有致。杜诗中之乐府体诗,句型交错篇中,有五言句型为主,又兼有七言句型;有七言句型为主而兼有五言句型者。《醉时歌》全篇28句,七言24句,五言4句。《偪侧行》全篇22句,七言18句,五言4句。检索杜集,杜诗句型从一言、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直到十言、十一言,无不具备。以文为诗倾向也已显现。且举《桃竹杖引赠章留后》一诗为例,此诗共21句以七言为主,占13句,其余句型为杂言:江心磻石生桃竹,苍波喷浸尺度足。斩根削皮如紫玉,江妃水仙惜不得。梓潼使君开一束,满堂宾客皆叹惜。

怜我老病赠两茎,出入爪甲铿有声。老夫复欲东南征,乘涛鼓棹白帝城。路幽必为鬼神夺,拔剑或与蛟龙争。重为告曰:杖兮杖兮,尔之生也甚正直,慎勿见水踴跃学变化为龙,使我不得尔之扶持,灭迹于君山湖上之青峰。噫!风尘澒洞兮豺虎咬人。忽失双杖兮吾将曷从。这篇诗中,一字句1句、四字句2句。八字句1句。九字句2句,十字句1句,十一字句1句,七字句13句。杜诗中二字句型见于其使用叹词“呜呼”为句。如《冬狩行》、《茅屋歌》中所用。杜诗三字句型,如《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窦侍御,骥之子,凤之雛”。杜诗中八言句型,如“君不见道边废弃池,君不见前者摧折桐”(《君不见简苏徯》)。如这种八言句与《桃竹杖》中八言句“使我不得尔之扶持”有所不同。此种“君不见”八言,也可看成三言与五言的组合。如《观打鱼歌》中“君不见朝来割素鬐”;《杜鹃行》中“君不见昔日蜀天子”;《石犀行》“君不见昔时蜀太守”;《石笋行》中“君不见益州城西门”等。如将“君不见”与七言句结合则可组成十字句。如“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观曹将军画马图歌》);“军不见东川节度兵马雄”(《冬狩行》);“君不见夔子之国杜陵翁”(《复阴》);“君不见徐卿二子生奇绝”(《徐卿二子歌》);“君不见黄鹄高于五尺童”(《白凫行》);“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朱凤行》)。这类十言与“丈夫生儿有如此二雛者”及“灭迹于君山湖上之青峰”等散文型十字句不相同。杜诗中有奇异八言句型,由“二三三”式组成,可以合看成一句,也可点断为“二、三、三”句式或“

二、六”句式。如《同谷歌》中所反复出现的“呜呼一歌兮歌已衰”式。杜诗中尤善使用九言句型。如:“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天育骠图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歌》)”;“异时名位岂肯卑微休„„天子何不唤取守东都”(《戏作花卿歌》);“炯如一段清冰出万壑,置在迎风露寒之玉壶„„洗滌烦热足以宁君躯”(《入奏行》);“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莫相疑行》)。杜诗十一言句型亦数见。如《短歌行赠王郎司直》中“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从先秦到杜甫为止,中国诗歌体式、句型也无非为五言、七句,或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句型组合而成之杂言。杜诗不仅皆兼而有之,还别开生面,多加新创。尤其在“以文为诗”上,“即事名篇”上,创开后世诗体先河。杜诗不仅在旧题乐府与新乐府中巧妙地“以文为诗”,还敢在五言、七言中巧妙地“以文为诗”———这正是后来有宋一代诗歌的时代特点。随举几例以证:“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万古一骸骨,邻家递歌哭”(《写怀二首》);“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可叹》);“梁公曾孙我姨弟,不见十年官济济。大贤之后竟陵迟,浩荡古今同一体。比看伯叔四十人,有才无命百僚底。今者兄弟一百人,几人卓绝秉周礼。在汝更用文章为,长兄白眉复天启。”(《寄狄明府博济》)此篇诗就如同一篇叙事叙史押韵散文,数词、虚词、代词、时间、地点、故事样样齐全。杜诗“体”(体式)、“势”(气韵)这种承前启后的惊人成就,早在杜甫在世之时已引起世人惊叹,誉其诗为“天下独步”,从中唐至两宋,诗坛在“体势”上几乎无一例外,皆在弘承杜诗。唐宋人异口同声地赞颂杜诗“尽得古今之体势”,但都只点到这一感受为止,却从无人引杜诗加以剖析证明。乃至无学而好辩者,竟质疑杜甫诗圣之誉是宋代为适应道学风气虚吹出来的!是可忍孰不可忍?4.中唐两宋之诗界学坛,公认杜诗“备诸家体”、“开诗世界”,“唐而上一人而已”:中唐迄宋,是推尊杜甫为“诗圣”的时代。“诗圣”一语虽到明代才出现,但推尊杜甫为诗界圣人已在中唐迄宋达到高度共识。三大本《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唐宋之部》已可充分证明本处之论。为便于读者现场识证,且随举几位古人之论于此。杜甫同时代人任华称杜甫:“势攫虎豹,气腾蛟螭。沧海无波似鼓荡,华岳平地欲奔驰。曹刘俯仰惭大敌,沈谢逡巡称小儿。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杂言寄杜拾遗》)中唐韩愈称“独有工部称

全美,当日诗人无拟伦。笔追清风洗俗耳,心夺造化回阳春„„我常爱慕如饥渴,不见其面生闲愁。”(《题杜子美坟》)唐末司空图说:“国初,上好文章。沈宋始兴之,后杰出江宁。宏思子李杜,极矣”。唐末五代僧贯休这位世外高僧说:“造化拾无遗,唯应杜甫诗。”(《读杜工部集二首》)从中晚唐文坛盟主巨擘到五代世外高人一致推尊杜诗体势成就为诗史上之“唯一”。宋代赵抃颂扬杜诗“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题杜子美书室》),“文光万丈照词林,独步才难一代钦„„师法望公千载后,仰风三叹感知音”(杨蟠《观子美画像》)。故苏轼评杜诗体式说:“且子美诗备诸家体,非必牵合程度偘偘然者也”(《辩杜子美〈杜鹃〉 诗》);“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乎措手。”(《书唐氏之家书后一首》)。孙仅称杜诗乃“风骚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读杜工部诗集序》)。王禹偁说“子美开诗世界”(《日长简仲威》)。

5.汉浯谓“集大成者为圣”,拟之杜诗其体、势、句法,诚为汉语诗歌艺术之圣。杜诗风格气韵沉郁顿挫之上更集众妙一炉。秦观《淮海集·韩愈论》道:“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诸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杜诗在体、势、风韵上,不仅集前人、时人诸家众妙之大成,而且让后人众家“师拟不暇”。诚如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所析:(杜甫)“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偏;杜牧、薛能得其豪雄;陆龟蒙得其赡博。”此六家“皆出公之奇偏尔,尚轩轩自然号一家,赫世烜俗。后人师拟不暇,矧合之乎!”

三、杜诗用语艺术堪称汉语之圣

1.杜诗用语来源极宽:这与杜甫生平学养阅历之宽广丰富成正比。前人评杜甫“善用人语”举凡古人语,今人语,时人语,世俗人语,官场人语,田夫野老语,皆能被杜甫提炼入诗,宋代王得臣感叹道:“逮至子美之诗,周情孔思,千象万状,茹古含今,无有端涯„„非特意语天出,尤工于用字。故卓然为一代冠,而历世千百,脍炙人口。”(《增注杜工部诗集序》)王得臣氏又云:“杜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峻而体健,意亦深稳。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也。”“古善诗者,善用人语,浑然若已出,唯李、杜。”“善用人语”之“人语”,包括古人语、今人语、时人语、世人语、官场人语、田夫野老语。南宋陈师道评杜甫用“语”特点是“遇物而奇”,举凡“三江五湖,平漫千里,因风石而寄尔”。杜甫有化炼万事万物成诗语之能。苏门学士张耒说:“老杜语韵,浑然天成,无牵强之迹。”(《明道杂志》)李复说:“故子美波澜浩荡,处处可到。词气高古,浑然不见斤凿。”(《潏水集》)张戒《岁寒堂诗话》分析杜诗用语“遇物而奇”特点说:“惟杜子美„„在山林则山林;在廊庙则廊庙;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奇则奇;遇俗则俗。或放或收;或新或旧,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无非诗者。故(杜诗)曰:‘吟多意有馀’,又曰‘诗尽人间兴’。诚哉,是言”。

2.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善于化用他人著述中的语境和语言营养,举凡他人(包括古人、时人)著述中提炼出之新鲜语境与修辞手法,杜甫皆能化而用之,形同己出。比如,古人典籍、时人华章,他人描写的万事万物,杜甫皆可化为自己诗作的“词源”、“语录”诚如王安石说:“予考古之诗,尤爱杜甫氏作者。其词所从出,一莫知穷极。而病未能学也。” “呜呼,诗其难,惟有甫哉。”(《杜工部后集序》)宋代陈辅之言道:“楚老云: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譬之清风明月,四时常有,而光景常新,又似不乏也。”(《陈辅之诗话》)3.杜甫以“王佐之才”观察事物,其诗题、诗趣,观察角度皆能达超凡脱俗之境界,能看到常人所见不到之处。故其诗句用语率多创新,总能从去陈中出新。杜甫本具王佐之才,又立有致君尧舜、再淳风俗大志,却时不我遇。他的观察眼光与气魄便天然超凡脱俗。他能穿透时空,看到一般人所视而无见的精微处。杜甫具有孔门醇儒之士的正雅情操。日常生活中极敦亲情,但凡君臣、夫妇、父子、昆弟、朋友、邻里等伦常真情,时时充溢杜甫胸中。他非特对人如此,即对山川、草木、虫鱼也怜爱护惜有加。如杜甫性爱竹树,可当家院中竹根“侵缠”了 四棵小松树的发育空间时,他提着柄小锄,像父兄责骂子弟一样批评占强的那笼竹子说:“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读杜诗,处处被一种博大醇厚的仁爱亲情所感动教化,故梁任公(启超)说杜甫是“情圣”。

4.杜诗用语确乎“处处有来历”: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诗用语讲究来历确属固有的创作态度。黄庭坚说杜诗用语处处有来历,并非虚言。黄氏之误仅在将“用语来历”局限在前人典故、典籍来历上。而杜诗用语来历则兼融古今六合。杜诗“字字有来处”,除了他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底蕴以外,还与他做诗极端认真的创作态度密不可分。杜甫自言“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此后,“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作诗伴随杜甫一生。杜甫“有情且赋诗”(《四松》);“遣兴莫过诗”(《可惜》);“吟诗解嗟叹”(《远游》);“即事会赋诗”(《西阁曝日》);“吟诗待物华”(《小园》);“陶冶赖诗书”(《秋日夔州咏怀》)。看见早梅花开,他会吟“东阁官梅动诗兴”(《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重过失守后的潼关,他说“忆在潼关诗兴多”(《峡中览物》)——— “三吏”、“三别”即过潼关时的名作。逢田夫野老辛苦耕种,杜甫也会“稼穑分诗兴”(《偶题》)。杜甫自言生平逢知音会“说诗能累夜”(《奉赠卢五丈参谋琚》);“题诗好细论”(《敝庐遣兴奉寄严公》)。杜甫由七龄咏诗,渐渐老去。时光流逝,诗僻更深,他赖“自吟诗送老。”(《宴王使君宅二首》)杜甫自叹“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他常常“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十二首》)。他自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甫不仅拼“死”苦吟,而且非常自觉地迈向诗界颠峰,他的目标是“诗卷长留天地间。”(《送孔巢文》)他深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寸心知”不仅是杜甫本人,寸心自知得失,且他知道后世读者各自的“寸心”也会去发现杜诗的得失。故杜甫作诗非常严肃,非常慎重。他常常感到“诗成觉有神。”(《独酌成诗》)因上种种,后人认为杜甫“新诗句句好”(《奉赠严八阁老》),宋代黄庭坚、李之仪等文坛巨星异口同声称杜诗字字有来历,句句有来处,乃属诚实之论。黄庭坚、李之仪等皆认为“杜诗无一字无来历”。李之仪说:“作诗字字要有来处。但将老杜诗细考之,方见其工。”(《杂题跋》)明、清有人质疑杜诗“字字有来历”说,认为杜诗有信口而成之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乃即兴写眼前景,何有来历?这种“质疑”,似是,实非。所谓“来历”,就是李之仪所说“来处”。杜诗炼句确实字字经过炼锤,看似顺口溜的诗句,细敲则并非“信口”而成。黄鹂、白鹭之句对仗工稳,争彩配搭,动静处置皆是精炼结晶。“来处”并非仅指典籍出处,而更指实景,实情根基。谁能指出杜诗中情景、事物、词藻无根、无据、无源之处?故杜诗用语,其语源、语义,确实字字皆自有“来处”。前人云:“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可以读杜诗”。杜诗天然是中华文化中高品位的文明果实。杜诗可以在传播中探索雅俗共赏,但杜诗文本的诗美,绝不可以低俗化或庸俗化。只能让低俗提升品位达到能欣赏杜诗,不能让杜诗迁就低俗。杜甫天性好诗。不仅以诗言志,更以诗伴身、养心。杜甫从小受到经、史、子、集四大部典籍熏陶,学术文化素养极高。他生平饱经术,熟史籍,擅诸子。集部书更遍览儒、释、道三教群书。对《论语》、《文选》二学,更是如数家珍。杜甫成年后,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增加阅历。其足迹遍及燕赵、齐鲁、吴越。对东、西两京风物则自幼精熟。杜甫少年时即充当过入宫观礼的特殊“国宾”。又随家人入皇亲诸王府邸观赏过皇家歌唱家李龟年的妙唱,皇家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妙舞。在安史之乱的战乱岁月,杜甫又被迫沦为难民,漂泊三秦远乡、巴蜀山川、湖湘水泽,在东西南北四处艰难漂泊中,他用诗历述天地人间,悲喜生死。宋代公认:“信乎,不行一万里路,不读万卷书,不可看老杜也。”(王直方《诗话》)杜甫“集大成”地继承了他的前人和时人的丰富语言,用于做诗;杜诗又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条、语录与修辞。杜甫岂止是汉语诗歌语言之圣,他更是名符其实的汉语语言艺术之圣。责任编辑 潘 玥(上接32页)其中民族间的战争消耗是一个很重大的原因,这既包含少数民族政权对唐王朝的侵扰,又有唐王朝开边扩土发动的战争。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的民族关系,影响颇大。唐王朝前后期实行的不同的民族政策,导致的不同结果,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注释:①②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③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2003 年。④孔颖达等撰《尚书》,中华书局1999年。⑤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5年。⑥朱东润著《杜甫叙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⑦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5年。

第四篇:《幽灵》优秀影评

幽灵优秀影评

虚拟规则之一 哈迪斯和替代的人生

在开始剧情分析之前,要先对韩国虚拟网络情况做个基本说明:

此前已有韩国网吧世界第一的说法,这样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在1998年发生金融危机的情况之下,韩国的民营通信企业却顺利融资,将资本从6004亿韩元提高到1.32万亿韩元,完成了有偿资本金的扩大。扩大通信产业的有偿资本金,等于为本国通信产业增加了发展的储备金,这是个了不起的举措。早在1999年,韩国几大通信公司已经转让了ISDN(综合信息通信网)的营业项目,而改将资本投向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专线),从而开启了韩国成为世界最强大超高速互联网基础设施国家的篇章。在原为国有大型通信公司KT将30%以上的股份转让给民营企业,完成了从国有转向民营的转化,韩国通信企业的激烈竞争加剧了。由于各大通信企业之间相互持股,相互制约,互相影响,造成了韩国现今通信行业不断为消费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产品,本身竞争却极其惨烈的现实。

什么?韩国是个一处下雨,全国都通报有雨的地方?是啊,没错,就是因为这样,这个国家只要做好前期规划,并且强力推行,很快就能见到成效,这也正是韩国能够成为世界最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的根本原因。因为韩国本身具备强有力的网络基础设施支持,以及这个国家超高速高效的网络优质条件,使得黑客肆意活动成为可能性。

第一篇(1-2)哈迪斯和替代的人生

这世上,有着那么多不同的平行世界,在每一个小世界里,都有自己的规则,地下世界里有地下规则,虚拟世界里有虚拟的规则。这些规则无法约束以打破规则为乐的绝对强者,而是用来约束那些畏缩不敢前进的人。可是规则有一个作用谁也无法否认,那就是:

藐视规则的人会被规则藐视,愚弄规则的人,最终会被规则所愚弄。

在这个由1 0 0 1组成的虚拟世界里,存在着绝对强者,当然也有规则。虽然在本剧开篇之中,观众仅从虚拟特别搜查队相关的行动中还没发现这个虚拟世界的有趣之处,自然也看不到规则,可是,在这个世界里,规则真的存在。不少观众只确认了金队长的冷面解答和他不输黑客的电脑水准,可是虚拟世界里的趣味远不止于此。苏志燮演员的表现一是为了体现剧本对于角色要求,二来也是表达了他对角色的理解,因此金队长这个角色是按照他的理解方式来诠释的,他不是一个电脑爱好者,更不是一个熟练的黑客,所以他努力达到了剧本要求,表演认真细致,却并不像是一个真正以虚拟世界为生存依托的黑客追踪者,或者说,就连编剧本人在塑造人物时对真正意义上虚拟世界里的黑客和黑客追踪者都不熟悉,所以角色完全在状况外。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金队长的眼睛里缺少一种对于电脑的狂热和爱,他似乎是当作程式化的工作,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亮出真本事,所以注定了他只能是虚拟世界里冥王哈迪斯的追踪者,而非他的同类。可是,这位哈迪斯先生本应是他的同伴,也曾是他最好的朋友,这位叫做朴奇永,是他在警校的同期,同班,同宿舍的伙伴,只是这一位没能如他一样走上警务人员的道路,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自从被辞退之后,我就不再相信警察了。

原来这是一个含冤离开警队的警校毕业生,没能在警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

想,所以,他找到了另一个世界,虚拟世界,成了那里真正意义上人人都奈何不了的强者。知道为什么他的代号是哈迪斯吗?因为他早已将虚拟世界当成了黑暗的世界,既然他要成为主宰,那不妨成为这世界的王者,希腊神话里冥界的王者就是哈迪斯。从虚拟搜索队的情况来看,哈迪斯还真是个让人头痛的家伙,屡禁不止,屡查不效,当然金队长也不知道他一直要抓的那位哈迪斯就是他在十多年前的同伴朴奇永。直到发现申孝静演员被害视频在公众场合大屏幕曝光之后,通过追查,才发现他要找的人竟然就是自己认识的人,十多年前就已经消失了的朴奇永。

在本剧的开篇,编剧已经使用有限的篇幅介绍了哈迪斯这个人,使用的是欲仰先抑的手法,这是个让警方头痛不已,却根本抓不着的人,哪怕追到近前,都能被对方设置的安全手法阻隔在外,所以在香港行动中,哪怕金队长气急拔线也来不及,因为哈迪斯大爷的自毁程序可不是盖的,立时就能让所有数据都消失无踪。为什么这么利害?因为他是哈迪斯啊,他有各种办法介入一个人的电脑程序,尤其是在韩国这样网络发达的地方,只要他轻轻按动键盘,立刻就能进入一个人的电脑程序。

这里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海外服务器存放已经不是特殊手法了,但凡需要维系运作的网络操纵,往往都设置各处服务器,便于分散目标,也便于应对突发状况。在剧中出现的韩国警方出动虚拟特别搜索队去各地处理代号为哈迪斯的网络大盗,在拍摄香港方面的行动时,又出现了问题,韩方人员不可能率队单独作战,必须协同香港警方行动,仅仅作为辅助,能否持械入室搜查,还须得到特别准许。

不过,金队长不像是电脑狂热爱好者也不要紧,因为他这个角色没有维持多久,因为很快地,小苏就要分身演出剧中的另一个角色:虚拟世界里的哈迪斯朴奇永。这是因为,真正的金队长将会死去,此后出现的将是代替他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朴奇永。虽说本剧发生的第一案仅是编剧使用简笔描绘的一个案件,但是已经显示出如同罪案剧【Sign】那样的模式:

一个主要案件将会成为本剧的线索,贯穿始终。

因此申孝静被网络诋毁又被害案将会成为线索,贯穿全剧线索。这究竟是个怎样的案件,先别着忙,本篇也以简笔来叙述这个案件:

第一案 申孝静被网络诋毁后被害案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当权者的秘密,又错误地使用这个秘密去要挟对方的时候,那么她的下场就非常清楚了,将会受到最残酷的报复。在这里,先来看一个事实:

上位者究竟会怎样毁掉一个人,才好让人们根本不信她所说的话?

办法其实很简单,可以说她是个疯子,捏造种种事实,证明她是个精神不正常的人,如此一来她的话就根本没有人相信。如果不巧这位是个公众人物,无论说什么话都有人听,那么就彻底诋毁她,让她的名声败坏,譬如,说她是个高级应召女郎,还有交易的名单等等。网络消息传播的是最快的,是以恶性病毒传播速度在扩散,同样地,在网络上想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诋毁一个人,只要时间点选择得当,各处爆发时间确实,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击垮一个人。很不幸地,年轻又不够明智的申孝静演员就遭遇了这样的对待,她被说成了一个高级应召女郎,是卑下堕落的年轻女子。

杀死申孝静的凶手残忍地使用了替代手法,在她的推特上传了自尽的话,又将她逼到窗口,推了下去,而申孝静居住的恰好就是一栋高级公寓,这栋公寓内的十一楼,因此她坠落后即刻身亡,造成了自杀的假象。

……

不巧的是,申孝静临死前的情形被受雇前来的网络顶级黑客哈迪斯看到,他不仅拍下了她被害前的情形,甚至还看到了她被害前要写给媒体的邮件以及要上传的附件,因此推断出对方要他找出的所谓接待名单被申孝静用隐藏术藏在AVI视频中,所以哈迪斯为了证明自己的无辜也为了揭露事件真相,特地将申孝静被害前的视频以公开的方式上传到了公用展示屏幕上播出,甚至还向路上的人们传送短信。这些都是怎么做到的?原理很简单,只要掌握了近距离的网络传输通道路径,就可以通过手机向近距离五十米的用户发布公用短信,当然也可以使用手提电脑侵入公用显示频的操作系统,将视频加入播放列表中,直接提前,立即播出。

金队长就是这样发现了他一直追踪的哈迪斯竟然就是他十多年前离开警队的好友朴奇永,可是朴奇永同期还带给了他更加惊讶的消息:

申孝静并非自杀,而是他杀,他正是为了揭露此事而来。

其实朴奇永想的没有错,来找他的人甚至有办法知道他就是哈迪斯,还有办法如同是指挥自家人那样指挥他做事,这就很让人惊讶了,可见操纵者是比他更高杆更加狠厉的人。可是,金队长听到这件事的事,仿佛若有所思,对比他见到申孝静尸体时的神态,他绝对是知情者,事实证明这个推断并没有错。只是收看本剧的观众,往往猜得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局:

哈迪斯见到了申孝静隐藏的视频,因为他哪怕是被女探员小柳逼着,也设法破解了隐藏在AVI视频中的另一个视频,原来这不是名单,而是一个视频,拍摄的是有人被毒杀时的情形,而在场者不予施救,那位在场者就是金队长。金队长却直接猜到了凶手到底是谁,原来凶手就住在申孝静的隔壁,1101的住客是申孝静,1102的住客就是那位凶手,特征是那位戴着手表,姑且称之为手表男。凶手与被害人是隔壁邻居,难怪哈迪斯找不到,可是金队长知道,因为他也是本案的知情者,所以马上就能猜得到究竟是谁。是的,不但观众没猜到结局,就连两个重要角色也没猜到,因为他们很快就要面临被灭口的难关,在化工厂见面时,手表男派出的人引爆了易燃气体,在混乱中,金队长重伤致死,而朴奇永却活了下来,因为他伪造的身份证件,反而让人误认为他是金队长,而队里发现异常的女探员小柳却要面对一个艰难的选择:

究竟要不要这个冒牌的队长继续以金队长的身份存活下去,查清真相,为队长报仇,还是马上揭穿真相?

最终她还是选择为队长而隐瞒,成全朴奇永的真心,因为她也发现了可疑之处,若是正常查案就不会有人潜入证据室内,删除了楔入了证据的重要文件,更不可能特地化妆潜入医院,为的是杀死伤者,为的是灭口。思前想后,情况确实如朴奇永所说,什么人都无法相信。

剧情继续如何发展,请看完我们在给予新一代影评。

文章由小编整理

第五篇:知人论世之“诗圣”杜甫

知人论世之“诗圣”杜甫

(一)杜甫其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老二。原籍襄阳,祖父杜审言,著名诗人。杜甫曾应进士举,不第。天宝中,客长安近十年(曾住杜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郁郁不得意。安史乱起,流离兵火中。肃宗朝,官左拾遗。不久,弃官入蜀,后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举家出蜀,病死江湘途中。后世称为杜工部。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代表作: “三吏”、“三别”。有《杜工部集》。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语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风格:现实主义,沉郁顿挫。文集: 《杜工部集》

韩愈赞李杜:“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郭沫若

(二)杜甫生平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壮游时期(712—745)(三十五岁以前)

开元十九年(731),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他历时十年,前后三次的壮游生活。天宝三载(744),杜甫在洛阳结识了李白﹑高适,同游梁宋。天宝四载秋,两人分手,李白置酒赋诗,饯行赠别。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代表作品:《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风比较豪迈浪漫。.....

二、困守长安时期(746—755)(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天宝五载,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落第后,他到处投诗干谒,不见成效。天宝十载,得到玄宗赏识。天宝十四载,仅获得一个八品的官职。理想的落空﹑生活的潦倒却玉成了杜甫,使他对朝廷的腐朽﹑民生的苦难﹑世俗的炎凉有了深刻的认识。代表作品:《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从此杜甫走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三、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四十五至四十八岁)这是安史之乱为祸最烈的时期,也是杜甫创作成就最高的时期。陷贼和为官时期。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沦陷,杜甫带着妻儿逃离,后被叛军捉回长安。757年,杜甫冒死逃脱。肃宗朝,授官左拾遗。不久,因房绾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也就宣布了杜甫政治理想的破灭。代表作品:《北征》﹑《三吏》﹑《三别》,仕途的挫折,使他忧国伤时﹑壮志难酬﹑抑郁悲愤的情感也更加深沉。..............

四、漂泊西南时期(759—770)(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政治的绝望,生计又成问题,于是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760年春,杜甫在朋友四川节度使严武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草堂,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大历五年(770)病卒于潭州往岳阳的小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秋兴》八首﹑《蜀相》 ﹑《登高》﹑《旅夜书怀》、《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诗风也更加苍老沉郁。

(三)后人对杜甫的评价:

·杜少陵是穷困之士,平生无大得意事,中间兵戈乱离﹑饥寒老病,皆其实历;而所阅苦楚,都诗中写出,故读少陵诗,即当得少陵年谱看。·杜诗《三吏》、《三别》、《兵车行》等作品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杜诗合把做古书读。小年子弟拣取百篇,令熟复,性情自然诚悫,气志自然敦厚,胸襟自然阔绰,精神自然鼓舞。读杜诗不颛是学作诗。

(四)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也就是指其诗语言、韵律曲折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

以《登高》为例鉴赏体会沉郁顿挫。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 1﹑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泊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2﹑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3﹑表达上的迂折含蓄。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

“沉郁之中,运以顿挫,方是词中最上乘”(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不独是词,诗亦如此。《登高》语言形式的“顿挫”表现于下列四方面:

1、章法上开合变化。东方树《昭味詹言》论《登高》章法:“前四句景,后四句情。

一、二碎,三、四整,变化笔法。

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收不觉为对句,换笔换意,一定章法也。”“悲秋”是《登高》主旨所在。前四句写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的客观特征达到和谐统一,产生的艺术魅力已非一般描摹景物的诗句可比拟。后四句的抒情,则将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之情作了直接抒发。最后却令人颇感意外地落笔于“新停浊酒杯”这一生活细节上,纵横开合变化自如。正这是这种曲折有致的章法,既令文势波澜横生,也令情感的表达深厚凝重。

2、结构上的回环照应。《登高》

一、三两句相承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写江景,五、七两句相承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写多病。照应之妙,实不多见。首、颔二联写景,引出“悲秋”,颈、尾二联写景,由“悲秋”而及“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3、音节上的铿锵洪亮。前人评《登高》对仗艺术:“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以创此格,至老杜始为精密耳”(许印芳《律髓辑要》)。前三联对仗工稳,无须多说。尾联亦用对仗,可谓难哉!尾联“不觉为对句”细味之,声律上的精细微妙,自出机杼独具一格。“繁霜鬓”“浊酒杯”对之甚工;“艰难苦恨”四字,恰为阴阳上去四声,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潦倒”“新停”四字,仄平交错,有为叠韵,声调悠扬意蕴绵长。《登高》一诗,无论是节奏、声韵,还是对仗,产生的音乐美臻于化境令人叹为观止。七律本有音律协和的特点,《登高》的音律调配,可令人体味诗人困苦惆怅的心境,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4、词句上的精练警策。如诗中的“萧萧” “滚滚”前人评点曰:“‘萧萧’ ﹑‘滚滚’唤起精神”(杨万里《诚斋诗话》)诗中也有脍炙人口的名句,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再如《蜀相》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千古传颂的名句,曾引起多少悲剧英雄的共鸣!据《旧唐书•王叔文传》,唐代推行永贞革新的王叔文,预知政局将变大势已去,泪湿衣襟,但吟此句不已。此句众口相传,其魅力即在写出了无数悲剧英雄的心境。

风格小结:沉郁和顿挫合为一体,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杜诗的主要风格。《登高》这首七律,将深厚浓郁的“沉郁”之情寓于跌宕有致的“顿挫”之中,无疑是窥测杜诗风格的一个重要窗口,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五)杜甫诗歌名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5、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6、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7、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

1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16、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17、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18、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19、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2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

21、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2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24、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6、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7、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8、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化卿》

2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0、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3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3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33、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3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3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蜀相》

3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37、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

38、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

39、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梦李白二首》 40、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41、万里尽征戍,烽火被冈峦。《垂老别》

42、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

43、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

44、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

(六)《杜甫诗三首》整体把握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归,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间两联,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夜月里,依稀仿佛,或可听到环佩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最后一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结尾两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

《登高》也是杜甫在夔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诗的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抒登高所感。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是一个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急风猎猎、秋高气爽、啼猿悲秋等特点,格调高亢,气势恢弘,境界阔大,读之令人振奋。第二句转写眼前景物,“渚清”对“沙白”,色彩如画,加以飞鸟盘旋其中,静中有动,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让人耳目为之一新。接着,诗人视通万里,凝神谛听,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中来感受秋天的气息:萧萧落叶,仿佛是在为秋的脚步伴奏;滚滚长江,好像是在为秋的来临壮大声势。落叶,江水,无边无尽,合奏出一首三峡秋日最为强劲的交响乐。诗人被这大自然的声音震撼了,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生命的旋律。本来,55岁可能正是人生的金秋,是“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可是对于长期漂零在外、体弱多病的杜甫来说,他深切地感到自己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将过早地结束人生的旅程。于是,诗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独自登高,以切实的体验感受这“风急天高”“长江滚滚”“落木萧萧”的秋天!至此,诗情达到顶点,似乎无以为继。但诗人笔锋一转,从急管繁弦的紧张气氛中挣脱出来,又归于和缓的理性思索:“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这种自我反思、自我劝勉中,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留恋。然而,三年之后的秋天,诗人58岁时,却再也不能登高赋诗了。那年冬天,他病逝于漂泊湘江的船上。

下载诗圣幽灵看楼盘[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圣幽灵看楼盘[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doc

    唐代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是我国诗坛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以浪漫主义风格闻名于世。李白在唐朝已经享有盛名,贺知章读了他的《蜀道难》后,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诗人,称为“谪仙”。他......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在唐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的成就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顶峰,一个是登上浪漫主义之巅的“诗仙”李白,一个是登上现实主义之巅的“诗圣”杜......

    《幽灵电车》读后感[推荐5篇]

    《幽灵电车》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幽灵电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

    007幽灵党观后感(精选合集)

    7 007 幽灵党观后感 《007:幽灵党》(Spectre)是一部由萨姆·门德斯执导,丹尼尔·克雷格、克里斯托弗·沃尔兹、拉尔夫·费因斯、娜奥米·哈里......

    小幽灵读后感(精选5篇)

    小幽灵读后感1最近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小幽灵》,里面的故事很精彩!《小幽灵》这本书里面,主人公是小幽灵,他住在一座叫作猫头鹰岩古堡的地方,睡在一个木箱子里,手上有13......

    幽灵的礼物读后感

    幽灵的礼物读后感这个星期看了幽灵的礼物,了不起的一本书。近来看了不少书,建议大家还是少去看国内写的书,那些书整个就是误导,在错误的理念,错误的经验上写出来的书那是错上加错......

    马克思的幽灵_读后感

    《马克思的幽灵》读后感 作者简介: 雅克 德里达,当代思想巨擘,解构主义哲学家,青年时代的德里达求学于有“思想家的摇篮”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来成为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

    《幽灵的礼物》读后感

    《幽灵的礼物》读后感第一次阅读《幽灵的礼物》,我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种交易员和交易员之间的心灵感应。《幽灵的礼物》规则一说:在市场证明我们的交易是正确的以前,已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