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期末论文[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4 15:5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基础期末论文[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基础期末论文[范文模版]》。

第一篇:教育学基础期末论文[范文模版]

教育学基础期末论文

姓名:王

学号:

班级:

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2013********* **** **

被九年义务教育遗忘的孩子

——大凉山学龄儿童辍学当童工

摘要:四川大凉山童工被媒体曝光以后,这些孩子都被送回了家乡。但记者与四川大凉山童工面对面问起他们为何不上学呢?孩子们回答让人心酸:我们也想读书,可是老师来了一天就走了。四川大凉山童工所来自的乡村是一个乡村教学点薄弱点,即使还是孩子们有热情,但经济实力却不能满足。

关键词:辍学

义务教育

正文: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适龄儿童、少年开始接受教育的九年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是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九年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性质为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也就是说每个人,每个适龄的心智健全的孩子都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从七岁上一年级到十五六岁初中毕业这一阶段使我们都要经历的。然而,在四川大凉山,哪里的孩子却不是这样的。

2014年1月份,深圳某公司雇用童工的事情被报道出来。经调查,这些童工大多来自大凉山区,年龄集中在13~16岁,更小的甚至只有11岁。我们不禁疑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什么不在学校读书?为什么会在外打工呢?而且,这些孩子几乎都不愿意回家,更愿意打工,在被送回四川老家前,一个涉嫌童工事件的“孩子”对采访她的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在这有米饭和肉吃,回家只能吃土豆和玉米”,“我不想回家”。而后,3月2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的特别节目《大凉山,别让教育着凉》深入报道了大凉山辍学童工的事件。

节目中我们看到一个村庄有一半的适龄儿童失学,大多数孩子选择外出打工,村里唯一的村小三年才招一次学生,只有一名老师,十几名孩子。别的学校都已经开学了,但这个学校到三月初才开学。而且,这个学校只能上到三年级,三年级以后就要到最近的乡中心山路小学,去这个学校山路历程需要两个小时,寄宿名额还有限。以下的一组数据则更能说明问题:四季吉村,这个村一共603人,在6岁到18岁,也就是应该上学的总计122个。它呈现了两个特点,第一个入学率太低,第二是辍学率高,因此它在两端显现出来。我们看,入学率低体现在6到7岁,已经读书的是11个人,没有读的居然是26个。也就是说37个该上学的孩子里,居然有26个还没上学;8岁到9岁里,已读的20个人,未读13,10到12是已读的16个人,未读的18个人。放到别处这其是都是一个挺糟糕的数据,但是放在这个村子里相比较,这个年龄段还算不错了。

而在大凉山童工被媒体曝光以后,这些孩子都被送回了家乡。但记者与四川大凉山童工面对面问起他们为何不上学呢?孩子们回答让人心酸:我们也想读书,可是老师来了一天就走了。四川大凉山童工所来自的乡村是一个乡村教学点薄弱点,即使还是孩子们有热情,但经济实力却不能满足。看到这里,我们不禁疑惑:国家自1986年开始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似乎没在这里实行?这是个被义务教育遗忘的地方!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义务教育不能顺利实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本该读书的孩子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呢?原因如下: 原因一:贫穷

凉山州是彝族自治州,也是四川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这里交通不便,水电不通,农民人均一年收入也只有两三千元。虽然国家实行义务教育,但是读书的书本费、生活费这些还需要学生自理。很多农民一般都有两三个孩子,难以承受孩子在校期间的花费,所以大凉山里有些孩子大一点的话就辍学回家,帮家里面分忧。根据统计,当地大约还有10%左右的孩子因为贫困等原因辍学回家。

在这样一个吃饭都成问题的地方,读书无疑是一件奢侈的事。一个家里一般有好几个孩子,大一点的孩子打工养活自己,供养小的孩子,女孩子打工供养男孩子读书,这几乎成了传统。家长们也说:“出去打工至少能吃饱饭,为什么不让出去?”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外出打工等于赚钱,等于有饭有肉吃,这要比家里的生活好的多,为什么不出去。

原因二:教育资源分配不足

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就如大凉山的四季吉村,一所破旧的校舍,一个代课老师,还只能上到三年级。而且,采访时学生说“老师也不经常来,根本就没有学到什么”,“能考20分就是第一名了,老师十点才上课,然后想什么时候下课就什么时候下课,放学。”,“有些时候老师把我们锁在教师里面,他就回家了”。美姑县四季吉村村小原代课老师:一个月400块钱能干什么?喝酒、抽烟都不够。公办老是工资都是两千多,三千多。也曾经有招来的公办老师到村小了,但是看很穷,哭着跑走了。

没有好的师资,没有好的教学环境,升学率自然可想而知。大凉山美姑县2013年之前的12年,当地的高中竟然没有考出过一名本科生,直到去年,县高中才出了两个本科生。当地教育局也相当无奈,美姑县教育局长说:“我们现在全县接近十万的在校生,我们老师是1578个,不到1600人,缺口大概接近600人。我觉得现在政策现在应该对,特别是边远的地区的教师,待遇应该提高。”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应该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让那些失学的孩子尽快回到课堂上去。可是,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勒令教育机构,孩子家长让孩子上学并不能解决问题,毕竟这只是表面上的解决,但是问题的的根本并没有动摇。要想从根本解决问题就得从问题入手。

解决方案:

1.改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其落后现状。

在人们的眼中农村教育条件从来都是不如人意的,落后,脏乱差是人们的第一印象。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山区,没有像样的教学楼,宿舍,操场和教学用具,这也是大多数老师不愿意到山区农村教书的原因。改善条件不但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们的安全也有保障,同时也会吸引老师到这些地方支教。

2.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和优秀老师到教育落后的地方任教。

地方教育难以发展,没有优秀的老师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硬件设施再好,没有优秀的软件——优秀的教师也是不行的。其实家长的关注点很一致,那就是升学率。家长大多数不太关注过程,眼睛一般会关注最直接的东西——成绩,若是学校教学质量高,学生学习有保障,家长自然就不觉得学习没作用了。

3.为吸引更多的优秀老师到偏远山村,应为他们提供更优惠的条件。

要想有优秀的老师,不仅仅有好的环境就行了,好要有薪资和优惠条件才足够吸引人我并不是说人唯利是图,而是对于那些乐于付出的老师,我们要给与更大的帮助,同时这也能吸引到管那多的优秀教师加入到支教行列。国家应给于这些老师更大的认可与鼓励。4.提高农民收入,让每个孩子都能上的起学。

孩子们辍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庭贫困,国家加大对贫困人民的扶持与帮助,如修路改善交通,通水通电改善生活条件,引进致富项目改善收入,教给村民一些技术,让他们能用双手养活家庭。只有家庭富裕了,也就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才会着力于提高知识水平,发展精神财富。

5.取消地方教育壁垒,提倡教育公平公正。

城乡教育差距,一些教育壁垒还是广泛存在的,当我们解决了上不上学的问题后,还要解决有没有地方上学的问题。由于地域问题,很多学校对农村孩子上学名额和城镇孩子上学名额有双重标准,致使很多优秀的农村孩子少不了好的学校。教育部门应该及时取消这一不公正待遇,提倡教育的公平才能让孩子们,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孩子有机会学习。

总结:

贫困山区的孩子辍学率高,上学难的问题是个遗留已久的问题,不能一下子解决,要一步一步的来。我们期待着政府和民间团体合作,早日解决这一问题,让那些童工,失学儿童早日回到课堂,安心学习。

参考文献:网易新闻 “解救童工应让他们从工厂回归校园”

“四川山区童工深圳打工续:不想返乡 打工可以吃肉”

新生代

“央视:大凉山,别让教育着凉”

第二篇:教育学基础期末总结

教育学基础期末总结

2013年06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包括直接和间接“承担教者”和“施加影响者”。

广义的教育者应该包括:专职和兼职教师、各级教育管理人员、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学生家长以及学生自己等。

狭义的教育者,多在学校教育领域内使用,应该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

2.学习者

学习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的责任和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包括直接和间接“承担学者”和“接受影响者”。

广义的学习者几乎指任何人(只要他/她因为缺少点什么在与别人交流、对话或模仿)。

狭义的学习者,多在学校教育领域内使用,应该指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的那些人。

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

(1)在认知,或非认知方面,或仅仅在某些更具体的方面存在不足,这种不足可以是别人界定的,也可以是自我发现的或感觉到的;

(2)对自身存在的不足,有程度不同的弥(填)补、改变、提升、重组需求等;

(3)学习者之间存在动机、兴趣、方法、过程及结果上的差异;

(4)具备学习所需的内在身心基本条件;

(5)学习者能够获得学习的外在条件与机会;

(6)学习者所从事的学习能够带来精神上和/或物质上的报偿。3.教育影响:

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学校教育:指什么?

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专门的教育机构、经过职业培训的教师、较为充裕的教育经费、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教学计划、较及时的学习反馈和学业成就评价机制,等等,使它成为一种主导性的现代教育形式。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其效果见诸于个体的发展过程。” 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在学术界给认为是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批判,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观点: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信息社会的教育主要特征: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的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教育的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赫尔巴特:

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806

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The Science of Education)是公认的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建立在他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或者说他第一次为教育学找到了它的科学基础,由于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所以后人将他的教育学视为所谓科学教育学。

教育学的发展:

一.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教育的关系的理论。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唯科学主义。

二.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重要(▲)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

教育的研究既不能采用赫尔巴特纯粹的概念思辨来进行,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来进行,而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

基本观点: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 的人格;第五,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

基本评价:第一,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 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第二,其缺陷和不足在于思辨气息太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给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定义;忽略了教育受制与政治、经济及个人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用理解作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重要(▲)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针对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教室中心”,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实用主义教育学:简答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

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杜威不赞成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而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教育要与当前的生活紧密相连;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继续不断的增长,杜威认为经验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可以通过传播而为众人所共有,而经验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这表明教育不是从外在方面让学生学习与他们生活无关的一些知识,而是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认为学校不应该是一个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而应该是社会的一部分,与社会紧密相连;第四,从做中学,这是教育方法,杜威认为儿童应该从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等;第五,以学生为中心;第六,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

基本评价:第一,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第二,其不足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家里宁、凯洛夫、杨贤江等

基本观点: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不仅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第六,坚持运用马克思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

基本评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运用中往往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五.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等

基本观点: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第二,教育是与社会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样态、经济结构都强烈地制约着学校的目的、课程、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等,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第三,社会大众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将其看作是一种自然的事,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故意制造的结果;第四,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要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 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第五,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基本评价:第一,批判教育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和方法;第二,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教育;第三,具有很强的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力量。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特征:

1.教育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教育学的价值:

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的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理念; 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养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的含义: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对象看,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功能:即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也叫做教育的工具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要看到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衍生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还要看到教育的社会功能对教育的个体功能发挥的制约作用。

2,从作用的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所谓正向功能是那些有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负向功能是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也就是说,正向功能是贡献性功能,负向功能是损害性功能。

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是指有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从呈现的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行动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的结果。如促进人类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隐形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如不公正的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

4,多维度的符合分类

1)把性质(方向)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2)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社会化的内容:1,学习生活技能;2,内化社会文化;3,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4,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自觉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办事,这是个体社会化的最终体现。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经,学校教育主要通过以

下方面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

(一)教育对人口的正向功能;

(二)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1,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三)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

什么是人力资本? P46 现代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功能,主要通过途径实现。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二,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重要的领域。

其涉及的基本问题是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与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一)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二)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三)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与含义。即: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全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上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

上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1,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2,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1)专业思想的建立。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思想和理念。

2)专业知识的拓展。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3)专业能力的发展。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

4)专业自我的形成。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的职业角色:是指教师在教育系统内的身份、地位、职责及相应的行为模式。

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

现代教师的职业形象:

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

1,教师的道德形象;2,教师的文化形象;3,教师的人格形象。

学生的发展

含义: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

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行和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不均衡性;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性;

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六章 课程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P160 4R: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密性(最重要)。

课程组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课程标准:

含义:是各学科的纲领性知道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的、目标一致的开展教学工作。

教材是什么?

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者章节。

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核心课程即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者内容。

第七章 课堂教学

教学含义: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活动。

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

区别: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有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除教学外,学校教育工作还有德育工作、体育工作、后勤工作等其他一些工作。2.教学与智育;3。教学的功能。

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3.认知教学理论; 4.情感教学理论;(1)教学目标。

(2)非指导性教学过程。(3)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

(4)师生关系的品质。5.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第三节 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含义:

教学策略有一定的目标,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包括教学活动中方法的选择。材料的组织、对师生行为的规范等。

教学策略的含义: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及分析 1,遗传;2,环境;

一、遗传

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

1、遗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遗传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

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2、遗传作用的认识

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基础)、潜力和可能性,但不能起决定作用:一方面,从遗传素质到智慧才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人的发展影响在整个过程中总体上呈现减弱趋势;另一方面,因为个体的能动性和对后天环境的适应与学习,遗传的影响面也在减小。

(二)环境

环境,一般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1、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和条件。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经常的和广泛的,但是这种影响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

2、环境作用的认识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就使得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能起决定作用。

(三)教育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的影响相比,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

3、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

4、教育的主导作用是有范围和条件的。

四)个体的实践活动

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向显示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活动体系中的第一个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即新陈代谢。

第二个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是个体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性的反映,也包括人对自己的意识、态度和倾向。

第三个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活动的最高层次,也是最富有综合性的活动。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

第三篇:教育学原理期末论文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推进,各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逐渐发展起来。先后出现了用于教学的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VCD机、有线电视和网络远程教育等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我国教育大力提倡的教学手段之一,本文主要探讨现代教学手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将其运用于中学数学教育之中,以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词: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学;数学教学

新修订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充分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

新课程标准指出: 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极佳载体。

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利于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还有利于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

目前,大部分中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所谓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指教科书、粉笔、黑板,以及教师的讲授。主要是教师讲解,讲解的方式以精讲和略讲相结合。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各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逐渐发展起来。先后出现了用于教学的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VCD机、有线电视和网络远程教育等等。有些学校虽然有了计算机、校园网、语音教室的现代化设施,但其利用率还不够理想,大量硬件设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目前,把现代教学技术应用于平时教学的并不多。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由老师讲解所占据,互动环节比较少,学生一般来不及作太多的思考,课堂上所讲授的大量内容只有通过大量课后练习题来消化和理解。很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整天需要做大量的练习题。但传统教学方法是在长期的教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项宝贵财富,即使在现代教学技术发展飞速的今天,它依然散发着特有的魅力。它包括了教师的肢体语言、情感因素等。也许传统教学没有精美的课件,但教师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感情来演绎教学内容。这种方式更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容量大、速度快、内容丰富多彩的优势,但它抹煞了教师的个人教学魅力,缺少了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而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可将教师的电脑操作实时过程传到每一个学生的显示器或投影仪,这样便取得了很好的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操作过程的可视化。从而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但多媒体设备在农村中学的普及率较低,资源缺乏致多媒体教学很难开展。现代化教学具有其独特的优点。

2、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手段多采用教学挂图帮助学生理解立体结构图形,而现代技术教育手段的普及使多媒体在课堂得以大量运用。教育手段现代化的有效性,是教师探索课堂教育方法、手段的方向。要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益,进行高密度、高容量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势在必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最佳效果和数学教育的特色,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教学的主要目标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向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过渡。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的制作中,适当地运用动画、影片和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如在上课前,不再让学生起立,而是通过媒体播放一首乐曲,让学生在专心致志地欣赏中达到情感智商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讲函数概念中的变量时,可设计插入一段动画影片《旋转着的地球》,时间是半分钟,学生在观看时,结合教师课题讲解,学生对变量与常量的认识在抽象→具体→抽象的过程中达到对变量的深刻理解。在三角形全等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因找不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而对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感到非常困难,以至于在开始学习几何的过程中失去信心。经过摸索,我利用自己制作的小课件进行教学。初中二年级几何涉及到的几何变换主要是全等变换,而全等变换包括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对称(翻转)变换三种,只要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三种变换,我们的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就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我将这三种变换制作成具有动画的课件,在讲授相应的内容时进行演示,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制作数学多媒体课件时,常常要用到幻灯片的制作,在制作各张幻灯片画面时,要注意用意明确,使常规数学教学中要求的基本技能、重要的思想方法、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反映在数学教学课件中,各个幻灯片的连接注意衔接合理、自然,利用人工操作控制时间,使其变化有序,让学生对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避免产生黑板搬家的感觉,函数的概念、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解以及归纳总结等与常规教学的方法相接近,使学生比较自如、顺畅地进入数学的学习状态。

3、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利用多种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参与和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突破教学难点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进入课堂,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让学生感觉无形的世界似乎可以捉摸,这也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点所在。而且,多媒体教学能够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和速度,大信的新的知识经多媒体技术处理后,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传统教学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写好板书。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中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借助微机展示“圆圆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的动画图片,从而展现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学生通过欣赏美伦美奂的景色,大胆猜想,掌握到更多的技能技巧。同时,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不数学”,从而在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加以解决,达到“乐学”的目的。

4、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例如,九年级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 很有创意。

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5、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Z+Z”智能教学平台里,对各种正多面体直接用鼠标一点便可以画出来,你还可以进行操作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平移、旋转、缩放、分割、取截面、表面展开以及把空间的多边形放到平面上看等,这些操作用实物是难以进行的。同时,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或高的延长线、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

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里,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这实验,除了教师演示之外,学生也可自己动手,亲手经历,大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6、改善软硬件环境促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但许多学校的微机室里管理技术不成熟,甚至出现计算机闲置。或因计算机数量有限而不能满足广大同学的学习,因此,学校要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使得学校内计算机普及率提高,方便教师应用计算机。尤其加强是边远山区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另外,需要提高教师素质。在利用计算机技术促进数学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硬件和软件同样重要,学校购买了计算机后,需要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培训。让老师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这样,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总之,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动向。随着现代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把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形成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应用对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扩大了教育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我们应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应用于中学数学教学中,让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参考文献:

[1] 王达亮.激发数学兴趣,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6).[2] 刘慧欣.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6):37.[3] 李志云.找准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切入点[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6).[4] 石国凤.兴趣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科学,2009(10).[5] 谭正清.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 版),2008(1).[6] 高建宁.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2006(2).

第四篇:期末考核论文 教育学原理论文

教育的文化功能

姜靖 银川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本文在考察了诸家关于教育功能、文化定义的基础上,阐述了作者关于教育的功能以及文化的定义的浅显认知,进而理解解释了教育的文化功能,为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关键词:文化 教育 功能

引言:关于教育的而文化功能,初次看到论文题目时就想选则这个题目,脑海中隐隐约约的想法却怎么也串不起来。确定题目后,由于理论知识的匮乏,对于这些陌生似又熟悉的概念感到莫名的恐慌,所以最先做的就是去查找相关的书籍,跑了各种大型的书店,未果。于是又跑到自治区的图书馆,顿时尤其怀念师大的图书馆,因为自治区图书馆内相关的书籍比起师大的藏书数量和质量都有太多缺陷,愧疚曾经未能好好利用校图书馆。由于所找到的资料并不多,无奈之下只能用自己生涩的语言去组织表达教育的文化功能这样一个看似易懂却有深厚底蕴的名词。学习的路途可能就是这样从茫然无知到熟能生巧吧。正文:

人类创造了文化,又生活在文化中。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就批判了文化对人的消极影响。虽然如此,人也不可能超越文化而存在,学校也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的影响而独立存在。因此,教育、文化与人的关系,是值得我们一起去研究的。

那么教育如何与文化挂钩,谈到这点我们就不得不谈教育的功能,那么什么是教育功能?不如反过来问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所以正确认识什么是教育是理解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如上面的材料里所说的,在教育学术界,不同的人对于教育的理解是不同的,对于教育的功能回答也不尽相同。对于一些基本易混淆的词语的应用更是众说纷纭甚至是混乱不堪的。又因为教育功能所代表的层次不一,所涉及的内容复杂区域广阔,所面对的主体、客体不一,必然会导致对于它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要想有一个准确的大家都认同的定义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由于中文的博大精深,教育功能在不同的教科书、学术论文上被冠以不同的名称,比如教育效能、教育功效、教育性能、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等等说法,众说纷纭。但也可以看出以上称谓中也有不尽相同之处。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来考察,功能或曰性能、职能,指的是一个事物系统所具备的对周围其他事物发生作用的能力或者根本属性。(论教育的功能问题)是物质存在的一个重要特性。物质外在或者内在的变化就是物质性能的改变或者进化,即物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发展。物质形态的改变体现了物质职能的发展,即功能是每个物质固有的但是其表现形式必须借助周围其他事物经行作用或者相互作用才能表现出来,所以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是事物功能的表现方式。即离开周围事物,物质的功能则不能较好的体现出来。那么什么是教育功能呢,总的来说就是指我们所研究的教育如何影响周围事物如何和周围事物进行相互作用。那么这些周围的事物到底是什么,首先最直接受影响且和教育相互作用的就是文化,其次才是指人类即包括社会和个体。这里所提到的个体在内容上涉及两个方面既包括生理又包括心理。前者是指有机体的自然形态和组织器官及机能的发展,完善。后者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意向、人格等[1]。也就是说,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局限在每个人类个体上,更深远的讲教育的功能作用于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对于个体而言表现为每个人具有个性追求个体的独立性。又由于个体也有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其表现为追求个体的共性。教育对个体产生的作用是源于它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进而发展影响到个体。即教育通过影响促进个体的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使得个体由生物体的自然人成为生活在现实中的具体的人。脱离教育对文化所起到的传承与改造作用而去单独讲教育对个体的影响是无稽之谈。因为个体是无法讲教育的功能发挥到最大,无法与庞大的教育相互作用的,那么何谈教育的功能。

当前关于教育功能的理论,除了上述提到的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外,另一种说法是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此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发挥是需要借助一定的途径的,但是由于不同途径的复杂性从而使得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其中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弊端,即教育的负向功能,比如说,通过教育来培养下一代,正向功能表现为把祖宗们积累的有利的生活经验或者其他科学知识得以传承,使得下一代少走弯路。但是负向功能却也有比如压抑了人的天性、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简而言之教育的功能可以看成是对于对于人类个体的内在影响和对于外界既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社会社会环境又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大的元素。

二、文化的含义

什么是文化?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有多少个人思考过它,它就有多少个答案。据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等人的统计,1871~1951年,在世界上的正式出版物中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160余种。而根据法国的斯特拉斯堡社会心理研究所的莫尔统计,20世纪70年代前,世界文献中有关于文化的定义则有250多种。我国学习者习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阐述“文化”的含义。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个包含着众多要素的多层次、多方面、复杂的、发展变化着的有机系统,包括物质、精神与制度三种。狭义的文化是啊代表一定民族特点、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以及具有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汇。文化即文治与教化,在包括物质、精神与制度的三种文化中,狭义的文化重要是指思想精神等观念形式的文化,文化中更为复杂而具有决定作用的部分则在它的深层,即观念、理想、信仰、价值、假说和思维方式等隐含的成分,这些成分不仅指导着人的行为,而且影响着人的世界观。一句话,精神形态的文化就是狭义的文化。

另外20世纪美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洛依伯和克莱德▪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批判分析》一书,堪称半个世纪来为人引述不断地经典,作者列举了上百条不同的文化定义,逐一进行解析,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将五花八门、形形式式的文化定义很据一些“基本主体”进行归类。其归类的结果得出九种基本文化概念,它们分别是哲学的、艺术的、教育的、心理学的、历史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生态学的和生物学的。可谓面面俱到[2]。另一个必须提及的关于文化的概念它被人认为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定义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来自于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的《文化的起源》其中说到,文化或者文明,从其广泛的民族意义上言,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3]。文化定义现象所反映的,文化对于人类及社会的密切关联度,不仅揭示了文化与人类社会进程的关系,而且还揭示了文化与人类社会整体的联系,这种联系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同事也揭示了文化对于人类每一个的个人权利、利益、自由、生存状况的关注。文化定义现象所揭示出来的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心,证明了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文化的这种鱼人类社会的独特关系,以及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说明了文化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回答、分析和解决文化文化与人类社会、社会变革的种种相关的矛盾、问题、冲突和困惑,从而使文化与人类社会更为和谐的发展[4]。文化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从共时态来看,文化具有社会信息表达、传递和交流的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使个人的经验成为社会的经验,是个人的思想成为社会的思想,使个人的创造成为社会创造,是个人的贡献成为全社会的财富。从历时态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经验和知识遗传到下一代,代代相传,从而把社会和人类按照一定方式不断地复制出来。横向的传递交流和纵向的遗传复制,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经验和知识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把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连接在一起,使每一代人都能继承前人的一切成果,并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从低级向高级阶段持续发展的特点。文化具有塑造人的功能。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的最大作用是化人。从发上学的意义上说,文化无疑是人的实践创造的结果,人从一出生就受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政治文化的熏陶,受到一定文化模式的塑造,从而有“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实际上,人的成长过程就是文化塑造人的过程,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文化的育人功能既全面又深刻;既是潜在的又是现实的;既是隐性的又是显性的。

通过对教育功能和文化定义的理解,我们会发现,文化定义中很多地方彰显着教育的功能,文化主要强调的是对个体的影响,而这一点包含于教育的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积极影响。具体表现为教育通过选择和整理文化以达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教育者、受教者、以及教育手段的有效联系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5]。

教育对人类来说之所以具有功能和价值,说到底是因为文化对人具有作用和价值的缘故。人类社会如果没有文化的存在和文化的需要,则在人类社会进行文化的传播和传递就没有必要了。教育为之传递、传播的社会文化,如果对人类不具有真正意义,教育功能与作用就无从谈起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教育对个人、对社会来说是“物”与“人”的关系,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但是,教育与物的价值有明显的不同。物的价值仅仅表现为物对人的一种有用属性,而教育并不是一个实体的物,因此,它对人所具有的属性并不是在教育本身,而是来源于它所传递、传播的社会文化和知识[6]。所以教育的文化价值就是社会文化、知识对个体与社会所客观具有的意义、作用和效用问题。

教育的文化功能指上承传递、传播人类知识、文化教育本体功能,下启教育作用所及的人类群体,国家社会。教育活动作为人类世代创造积累起来的知识、文化的一种传递、传播的工具和手段,是直接以人类的个体为对象。人一旦成为人,从根本上讲,他就处于和自然界相对独立的主体地位。人的主体性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实践性,其次又是精神主体。所谓实践主体指的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与实践对象建立主客体的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进行的,这时人是实践主体;所谓精神主体,指的是人在认识过程中与认识对象建立客体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认识的,这时人是精神的主体[7]。教育的文化作用如果站在社会全局和历史的高度,主要在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手续人才的造就。

教育的文化功能,只要表现在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变迁功能三方面[8]。首先文化传递是指文化的留存和传承。人类文化既是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产物,同时也是新生一代进行生产与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失去了文化,人类与其他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人类本身也就无法更好的延续和发展下去,由于文化的习得性,使得其被学而广泛传播,而不能通过遗传的方式进行传播。所以文化的传递必须借组教育这个媒介。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作用一共经历了三个有简单到复杂的阶段。文化选择是指对某种文化的优先选取和主动的摒弃,既教育的所选择的是有促进社会发展积极作用的文化。第二个是按照教育所需要的来进行选择,既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选择留下教育需要的,且有利于教育继续发展的部分。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定向功能即为教育优先选择的文化,一般都是被人所赞扬的优秀的文化。

2、扩大文化选择区的功能。促进各种不同的优秀文化进行交流,相互介绍,学习新的学术思想和文化知识,扩大文化的格局,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文化的交流与沟通碰撞出更多种多样的文化。

3、提高主体选择能力的功能。教育教会人们用更优越的方法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另外教育也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样式,使得人们在多彩的选择形式中逐渐培养出多样的选择特性,丰富个体的思维模式。第三个是文化的变迁是由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引起的结构变化。教育的文化变迁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从横向看,文化由诸如科学、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纷繁复杂的各个子系统构成,文化的各个子系统由不均衡到均衡,从无序到有序,构成文化变迁的一个侧面。在这种文化内部矛盾运动中,科学发挥了启动的作用。而如果没有教育对科学知识的积累、传播、普及,没有教育对人的智力的开发,对人的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的培养,科学的发展是不可思议的,而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就要受阻。(2)从纵向看,文化大约可以分为物质、制度、心理意识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之间的依次递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构成文化变迁的另一个侧面。教育在这种过程中具有全面完成文化变迁的作用。因为技术设备的引进、各项制度的改革,如果不伴之以必得由教育而形成的人的心灵的现代化、社会各种价值与观念的现代化,前两个层面的发展也必不能持久进行。(3)从文化的主客体来看,文化又可以分为主体与客体。文化客体对主体的人有规定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文化主体又具有超越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方面。这种主客体矛盾运动构成文化变迁的又一侧面。在这里,教育既具有一定“文化材”,使之定形和固定的功能,也具有使文化主体得以产生超越客体——文化材的意向和能力之功能,后者恰恰是当代教育的主要功能。当代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人,教育不再限于现存文化的灌输,而重视人的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培养,从而增强了教育的文化变迁功能。

参考文献:

[1]雷鸣强.教育的功能、价值、功效辨析[J].江西教育科研,1996,03:9-11+5.[2]陆扬.文化定义辨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151-154.[3] [英]爱德华·泰勒.文化的起源[M].纽约:哈泼和罗出版社,1958(Edward burnet Tylor, The Origins of Culture, New York:Harper and Row, 1958.)

[4]曾小华.文化定义现象述论[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05:56-62.[5]张兴华.文化传统教育[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6胡贵勇.教育功能:诠释,梳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8:1-4.[7]李醒民.论文化的固有特征和研究进路[J].社会科学论坛,2005,07:5-20.[8]胡德海.论教育的功能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2:8-14+107.[9]雷兵.教育学的文化观[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109-112.

第五篇:基础教育学

基础教育学

填空题

1.我国战国末期所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著作。2.柏拉图在其作品《理想国》中展示了自己的教育观。

3.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4.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

5.英国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论教育》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6.蔡元培提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指导思想。

7.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并主张实行普及教育和平民教育。

8.杨贤江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的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理论的人,其代表作是《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9.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目标,此目标分类为人们研究和评价教育过程提供了依据。

10.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埃及。中国在夏朝就已经有了学校,成为“庠”“序”。欧洲最早出现学校的地方也是进入奴隶社会的文明古国—希腊。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或是改变人们的某种思想意识,增强人们体质的一切活动。这种活动可能是无组织的、零碎的,也有可能是有组织的、系统的。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已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基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

2.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教育。具体而言,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内化与外化,以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3.培养目标:是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4.教育的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简答题

1.素质教育及其特征: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与社会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可出续发展,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个人的潜能,也使他们各方面素质得到综合发展;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体现,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发展方针的一种教育模式,是面向21世纪的新型社会主义教育。P75 特征:全面性、主体性、全体性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p77)<1>教育的性质与目的不同 <2>课程体系不同 <3>教学方法不同 <4>教育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不同 <5>教育结果不同 <6>人际关系不同 <7>社会效应不同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非是彼此独立、绝对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借鉴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各有自己的侧重点,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朴素的愿望,即让受教育者得到发展。因此,在考察两种关系时,应保持科学的、完整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因为没有应试教育的存在,就不可能有素质教育的提出。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产生的,同时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应试教育的革新为前提。3.古代教育的特点:<1>阶级性和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专制性和刻板性 <4>不完善性 P9 4.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P87):<1>完善农村义务义务教育管理机制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 <4>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师资队伍 <5>完善督导评机制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1)彰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概念(2)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3)重视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4)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生活化和社会化(5)课程形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6)课程操作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7)课程教材改革的法制化

5.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劳动对象、劳动目的以及劳动方式的复杂性三个方面。<2>创造性:教师的劳动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创造性,变现为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处理、对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教育教学偶发事件的机智处理等方面。<3>示范性:教师劳动与一般劳动不同,其主要区别在于,一般劳动与劳动手段是分离的,而教师既是劳动的主体即劳动者,也是劳动手段。<4>长期性: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短期见效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特点的特殊劳动。P129 6.自主学习: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觉运用元认知策略、动机策略和行为策略,主动而有效的进行学习的学习方式。

自学:是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我学习,不断积累知识、获取技能和培养能力的活动。P169 7.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P216【大题】

(1)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2)教学是促进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有效方式

8.上课:它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核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教学的目的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的,它既包括知识教学的目的,又包括能力培养的目的,还应包括思想教育的目的。教学时教师自己不仅应明确这些目的,而且还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目的,使整个教学活动从这些目的出发。(2)内容正确。首先要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在此基础上做好教学内容的组织工作(3)方法得当。既包括教学方法选择上的得当,又包括教学方法运用上的得当。得当的方法来源于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等多因素的综合考虑,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使教师乐教,使学生乐学。(4)结构紧凑。教学要有高度的计划性和严密的组织性,结构紧凑,能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5)积极性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处于积极的状态,教师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积极发挥其能动作用,且实现两者的结合。P270 9课外作业的形式:口头作业、书卖作业、实践作业【*】

课外作业不至于批改的基本要求是: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创造性;作业分量要适当,难以要适度;教师对所布置的作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限,并对其中的难点和疑点作必要的指导;教师要及时检查和批改作业,并做必要的讲评或个别指导。10.个体身体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统一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6)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关键期理论: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漫长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是不同的。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个特定时期对某些能力或知识信息的获得特别敏感,如果接受了适当的刺激和培养,错过了,就难获得。

要点

1.说理疏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要求德育坚持说理启迪,疏通引导,启发自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辅之必要的纪律约束,使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

基本要求:1.要正面说理,疏导引导,启发自觉。2.要树立先进典型,用正面榜样教育引导学生前进3.要以表扬为主,批评处分为辅4.把细心细致的说理疏通和必要的严格的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2.长善救失原则:在德育过程中,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并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3.教师:受过一定专门训练,接受一定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专门从事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完善品德,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专职人员。4.学习方式: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识取向。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能力要素。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采取一系列的步骤,其中某一设定步骤就称为学习方法。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5.课程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部门所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6.教学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容桂贯通的掌握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使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持久的保持在记忆中,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提取出来,加以运用。(7)可接受性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

7.教学模式(1)传递---接受教学模式(2)自学---指导教学模式(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4)情境---陶冶教学模式(5)示范----模仿教学模式 8.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或其他标准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分组教学类型:(1)按能力分组和按作业分组(2)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分组教学优点:它比传统分班上课更能较好的适应学生的个别特点,照顾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缺点:第一,不易科学的鉴别学生呢个的能力与水平。第二,分组后造成的负面的影响比较大,进入快班的学生容易滋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而慢班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会受到打击。第三,在分组教学的问题上,学生、家长、教师与学校的意见不易一致,容易引起矛盾。第四,为保证分组的合理性,分组就必须经常进行变化,情况一变,就得重新分组,大大增加了行政管理工作的难度。9.复式教学:使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它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课堂内,分别用不同的教材,交叉地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主要在小学实行,一般适应于人口少、时间少、教师少、经济较落后的地区。

科学编制复式班表:要制好复制班课表,关键的是要处理好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之间的动静搭配关系,合理安排好教学路线。

10.说理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以真实情感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地弄懂道理,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

11.运用榜样示范法要做到以下:(1)注意先进事迹的真实性、典型性、权威性。群众性。对于青少年学生树立榜样,尤其要注意榜样的相近性。(2)引导学生对榜样事实求是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应该像榜样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做到心服口服,从而调动学习榜样的主观能动性。(3)为学生学习榜样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行动要求。(4)教育者必须严于律己,注意自身行为的示范作用。

12.实际锻炼法:教育者根据德育任务精心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受教育者成为具有品德行为习惯的一种方法。13.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下载教育学基础期末论文[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基础期末论文[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注册会计师实务期末论文基础

    注册会计师实务期末论文基础 一、近代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产生 近代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制度是从 1918 年北洋政府向谢霖颁发第一张注册会计师证书开始的。一直到 1946 年,全国......

    现代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1、根据试试教育的机构与场所,教育课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有着以下4个特点:第一,教育内容生活化;第二,教育方式情感......

    学前教育学基础

    学前教育学基础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对全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当 尊重他......

    教育学基础 感想范文

    是什么决定了现在的你 有人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即使是孪生姊妹。这不仅仅是说他们在外貌上有所不同, 更多的是在性格以及个人发展方面......

    《教育学基础》读书笔记

    《教育学基础》读书笔记一 读过《教育学基础》的1-4章。我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学习教育学的必要性。通过研读这四章,我对教育的功能、目的、制度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有助于我以后......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定稿)

    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实践对象,即各级各类学生,他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形。 学校文化: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发展演变过......

    《教育学基础》复习[范文大全]

    第一章 1、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要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

    教育学基础(精选五篇)

    2010美术学院教育学复习范围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