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合作学习的探究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合作学习的探究
摘 要: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在新课程改革以来,被教师积极地倡导运用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针对传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本文拟从地理教学实践的角度,谈谈合作学习的原则和策略,从而探索将合作学习的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
关键词:地理教学 合作学习教学实践
1.高中地理课堂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1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于8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已经被广大教师越来越广泛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的学习”。合作学习包括三种形式: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员合作教学。
1.2倡导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新课标倡导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打破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旨在创设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学习方式。
可见,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活跃学习气氛;同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与他人交流思想,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合作,从而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与评价,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2.高中地理教学实施合作学习的原则 2.1内容适当性原则
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师生共同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又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思考题、讨论题,让学生的思维沿着目标方向有理有序的进展,提高同伴合作效率。
本人认为高中地理教学中,在对地理名称、地理历史人物、地理数据、地理位置、地理分布、地理景观等内容教学时,一般采用教师讲述、指导或学生独立学习方式,在对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地理意义进行探讨时,可多采用合作学习教学的方式。2.2互助性原则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间是一种相互帮助的关系,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每个人都为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负有一定的责任。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帮助,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的成功,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也通过互助来促进各自的发展和进步。教师要采用多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特别是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也就是合作交流要面向全体学生。2.3互动性原则
合作学习视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为促进学生的学习的主要途径,主张在合作学习中充分调动教学中的各种关系进行互动,这种互动不仅包括师生互动,还包括生生互动,从而使课堂成为主体的互动网络,成为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地方。2.4评价性原则
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参与情况、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评价主要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进行,而大部分问题是质量不高且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机械问题,把成绩的好坏作为学生智力高低唯一的评价标准。
合作学习的成功是基于合作成员的共同努力,必须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它讲求的是在整体目标达成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要使地理教育真正成为使学生受用无穷的教育,把合作品质的培养纳入到评价体系已是势在必行,并且是大势所趋了。教师在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评价中,应采用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考试重在智力,平时成绩宜着重考查学生包括合作教育在内的素质。3.高中地理课堂开展合作学习的策略
合作学习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如班级中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第二种为小组合作学习(如课堂中的小组学习与讨论、研究性小组学习、兴趣小组学习等);第三种为教学活动过程中全员性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教学,如班级授课过程中的讨论学习、角色扮演活动等)。
国外著名的合作学习研究专家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有5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①积极互赖。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也要为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②面对面的相互促进性作用。要求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学习,相互促进,并彼此监督,共同提高学习成绩。③个人责任。要求学生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④社交技能。要求教师教会学生一定的社会交流技能,进行高质量的合作。⑤自评。要求合作学习者定期评价合作学习的情况,检讨合作学习方法与结果。在这些要素中,笔者认为有两个要素是关键的,即积极互赖和个人责任。在课堂教学中通常缺少的主要是这两个因素,它们的缺失使课堂的同伴互助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员合作教学都产生了许多问题。3.1同伴互助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典型形式就是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同桌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讲,都是同学关系中最为密切的。《学记》中有“相观而善,谓之同学”的观点,作为同桌的同学,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彼此十分熟悉,交流与交往又十分便利,不论是从学校一般生活还是特殊的学习生活来说,同桌之间应该是最好的“相观而善”者和合作学习者。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却很难看到这种现象,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还在教师。因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组织安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对“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本人要求学生绘制气压带的分布图就采用了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
活动内容:假设风带和气压带移动示意图中各气压带的宽度大致为10个纬度,尝试画一幅以北极为中心的半球投影图,并将夏至日的气压带、风带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情况,画在图中相应位置上。
活动目的:在不同学生对图的理解、绘制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通过同桌互助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精神。活动要求:同桌合作,共同完成活动内容。步骤一:学生自主结合图题思考如何转换图形。步骤二:同桌讨论,发表各自意见,完善构思结果。步骤三:绘图,学生将自己绘好的图与同学分享成果,并对同桌的绘图给予评价,最后作进一步的改进。
步骤四: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两位同学的绘图结果在展示仪上给予展示,全班同学共同分享同桌互助合作的成果。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发现同伴互助合作学习改变了原先“只同桌、不同学”的课堂同学关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趣味化,使学生体验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并掌握了合作学习的一定方法。在以同桌为主要形式的同伴互助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意识与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同桌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与意义所在,允许同桌之间开展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是一个艰苦而充满乐趣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智慧与创造。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同桌之间积极互赖关系的建立与个人责任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平等互助的同桌关系,才会使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个性、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成长,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关键。3.2小组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变革中,教师目前使用最多的合作学习方式就是在小组中开展合作学习,它一般是以前后两对同桌为一组或一小组,作为课堂教学中较稳定的合作对象。当教师提出问题需要讨论或提出任务需要完成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便发生了。
例如:在对“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的教学中,本人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合作的案例:
活动内容:制作GIS专题简报
活动目的:通过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完成制作GIS专题简报,发挥成员的合作精神、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享同学间的快乐。活动要求:各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制作GIS专题简报。
步骤一:把全班50个同学划分为5个小组,各组10位同学,确定小组长。步骤二:各小组自主选择课题: ① GIS的发展历程 ② GIS的功能
③ GIS应用的典型案例 ④ 国内外GIS软件的介绍 ⑤ GIS与我们的生活 步骤三:制定研究计划、小组成员分工负责收集素材与资料。收集途径:图书馆、报纸与杂志、网络、电影与录像资料、专业书籍与教材等。步骤四:整理、编辑资料,进行简报制作。
步骤五:作品展示与评比。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展出,小组互评、交流。步骤六:对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以及遇到的问题等,进行交流总结。这个案例中通过小组成员合作制作GIS简报,先分组再确定小组长并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并使他们各自承担个人责任,处理小组活动中出现的意外问题与突发事件,教师在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等等。而这些规则与方法又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地教给了学生,使之成为他们学习习惯中的一部分。3.3全员合作教学
全员合作教学是指在教师与全班同学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开展教学活动,它以教学班的全员为合作对象,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形成了课堂全员参与并合作的教学过程。合作教学论认为:“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动态因素都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强调所有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合作,即师生互动合作、师师互动合作和生生互动合作,由此在课堂信息交流网络上体现出纵横交错的三维立体特征。”
全员合作教学其最大的特点是全员参与合作学习,而且对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水平有很高要求,因为学生会随时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全员合作教学的弊端在于受时间限制,不可能给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善于进行引导。要让学生抓住重点。
可见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透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质都包括学习方式的形式与学习方式的方法两个方面,只有形式而没有方法或者只有方法而没有形式,都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与此同时,凡是合作学习都离不开学习者的积极互赖与个人责任这两个关键因素。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庞国斌,王科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2]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18.[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R].2001.[4]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第2版).
第二篇: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也在按照新课改的标准不断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刻的革新,虽取得一些进步,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 新课改下
高中地理
新课程教学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90-02
地理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订的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教学策略的设计是最能体现教学设计创造性的环节。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转变,因此,重视教学设计策略的研究,能使事半功倍。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问题与现状
1.教学目标缺乏启迪性
从现在的地理教学的目标来看,多数地理教师都更为注重地理知识层面的传授,忽视了地理知识层面所承载者的地理观念层面,过于重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成绩的达成,而没有在传授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带给学生们地理文化的感悟与体会,忽视了地理知识背后的地理文化带给学生们的精神鼓励与启迪的作用。
2.教学过程过于功利性
现在多数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重视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使用,没有重视知识内在发展的历史与关系,导致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而非主动探索的机器,学生因此而缺少了许多主动思考的机会,更严重的是由此形成了懒惰的思想,不利于学生们探索思维与精神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3.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化
在对于教学知识的巩固的过程中,地理教师往往都是鼓励学生强化记忆,重视技能上的掌握与运用,把地理学习认为成解题方法的机械化操作。
二、如何提高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1.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1)如何设计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在制定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当从以下这三个要素考虑,包括了地理课程的标准、教学课堂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地理课程的标准作为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同的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必须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充分结合教学内容来制定目标,方可保证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应当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出发。
(2)如何设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的处理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资源优势的前提。有效的教材处理可以真正的把教材落实在教学的课堂上,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步骤。要有效的处理好教材,必须了解教材里每个单元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并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教材处理的策略性准备,包括了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内容与素材,也包括了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现实的意义来删减没有意义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对于具有互通性与关联性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如何设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地理练习题
练习题的设计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手段。对于高中地理练习题的设计应当遵循以下的原则:现实性,所设计的练习题应当具有现实的意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其重点、难点不同,所涉及的练习题应当从不同的教材内容出发;趣味性,在设计练习题的过程中,应当不仅体现了高中地理的逻辑思维,而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练习题当中加入丰富的生活素材,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2.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有效的教学实施是落实教学目标、实现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有效的高中地理情境的创设,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有效提问和讲授来启发学生思考以及引导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通过有效的探究来帮助学生建构高中地理知识以及提高地理学习能力。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应当注意教学的贴近性、趣味性以及开放性,应当根据教学的内容来选择地理文化,同时所选择的高中地理文化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切忌为了完成教学的目标,过度追求高中地理文化而忽略了课堂教学本身的知识内容。由此,遵循贴近性原则不仅要求教师所讲解的高中地理文化贴近教学内容,而且要求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可充分发挥高中地理文化融入教学当中的作用。教师在讲解基本理论的时候,应当不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实际出发,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例子来讲解高中地理的基本知识。此外,还可以选择开放性较强的地理文化来融入地理内容的讲解中。例如,引用古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让学生联想到山地地形和气候、植被之间的关系;痛过播放地震视频来吸引学生探讨地震发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通过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来探讨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开发
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主要从学科发展、生活地理、人文渗透与课堂生成四个角度讨论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为课程的长远建设奠定了基础,这是在我国现金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点之一。要实现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学科的发展、生活的地理、人文的渗透以及课堂的生成。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高速发展,我国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也迈进了以全新的进程,其中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在我国现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 陈亚丽.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3(61)
[2] 迟晓瑞.问题解决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2(10)
第三篇: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学小结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学小结
从2007年9月湖南试用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高中新课改已经在湖南全面铺开。新课程给教学带来新的教学理念,也带来不少困惑、思考和感受,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转变,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的学会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的方法和策略。
一、存在问题
(一)最终评价教师教学的还是成绩,高考如何考,教育上级如何评价学校的发展,学校领导如何用考试去评价教师的教学,是最直接影响教师如何去执行课堂教学,考试变成教师工作方向的原动力,考试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因此,是否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命题观念,在当前也就成为亟待探讨的话题,因为它将会影响着地理教学的发展方向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水平。在课堂上,教师对课堂是有发言权的,在课堂活动中是具有支配权的,因此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转化这样或那样的教学内容,加工不同形态的教材。当意识到,课程或教材的改革并没有相应的课堂教学操作方式等作为支撑的时候,或者注意到课程改革仅仅是一种理念或教学内容的理想化重组的时候,就完全有可能从自己以往的经验出发,用自己熟悉的教学流程来教“新课程”:教师从早晨 6:00忙到晚上11:00,所谓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大肆倡导的“**模式”的操作方式:把多少时间还给学生,就完全有可能认为新课程无非是“穿新鞋走老路”,仍然是分数之上,升学率第一;无非是用一种模式替代了另外一种模式,仍然是强调统一,注重单一模式。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期待湖南的高考方案和高考命题能完全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而株洲教育系统对教师评价也能跟上新课程的步伐!当然,我们应该完全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做新课改的弄潮儿。
(二)、课程改了,教材变了,但教师仍然用原有的方法去教,学生仍然用原有的方法去学,只是形式变了如果内容调整了,媒介变化了,师生之间仍用原有的方式进行交往,教学和管理仍用原有的方式来运作,能有多大的效果呢?是 1
否朝着课标设想的目标挺进呢?,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很多一线的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疑惑,这是新课程改革吗?还是在浪费更多的时间 ,课程改革经由教学实践转化以后,“失真”了甚至“无形”了。不幸的是,今天我们基础教育中似乎正发生着这样的事情。课堂上照搬以往的教学方式,形成了新教材,老套套的不协调局面。学生自然感到我们的教学空洞、乏味,久而久之产生了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影响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学生缺乏求知欲望,对学习毫无兴趣,甚至意志薄弱 ,丧失信心,不思进取,其学习效果是不堪设想的。只有学生对教师传递的信息进行接受、加工、理解、吸收,从而实现认知意义的建构。学生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通过教师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会比较、会分析、会综合、会推导。总之,要使学生获得独立获取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即教是为了不教。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与学生间相互协商、讨论、让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被整个班级学生共享,从而使构建意义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
二、我们的困惑
困惑之一: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严重不足的现象。
困惑之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
目前,我校的班额较前几届人要少,每个班50人左右,但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十分明显,有内向型、外向型;有思维型、情感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教师难以控制和了解全局,无论是学生自主活动还是分组活动都会出现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而内向的学生遭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活动机会。而且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也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此外,不少学生懒于动脑、不愿动口,任凭教师怎么鼓励、启发都懒于参与课堂活动,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困惑之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仍然未能很好地整合。教学是一个让学生探索知识与方法、增长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既要重视结
果,也要重视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还难以把握这两者的关系,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放开了,却忘了结果;或者重视了结果,而教学的方法却又回到了传统当中,很容易出现“穿新鞋,走老路”这种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致力于寻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积极探讨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法。
三、采取的策略:
(一)、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接触和认知某种事物的积极态度,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对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所以,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地理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进行《热力环流》一节教学时,由三国故事中有关“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来历“导入,并分析“罗贯中如此的安排是否有科学的道理”这么一个问题来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就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探究、分析这种现象,从而顺利地引入热力环流的新课教学。
(二)、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强调地理的学习过程是自动生成的过程,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学习方式之一。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垭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巧设问题,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探究、发现教学法,培养学生演绎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在无疑处生惑,营造一种可供学生积极探究的创造氛围,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到“设疑—分析探究—质疑发现—解疑—产生新的疑问”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培养他们以学习的主人角色去独立思考问题、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学中要善于引导,使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善于进行同类启发,以已知探未知。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三)、创建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创新精神
现代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必须遵循民主性的原则,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轻松、自由、平等、安全,没有任何的顾虑,才有利于师生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要注意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必修一47页的探究活动中,“要在江南地区顺利育秧,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学生对这些农事活动知之甚少,但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能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也许他们的办法不太合理,老师不一言定论,不迷信书本,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表杨大胆回答问题的学生,肯定他们的思维。教师鼓励不同观点的学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和理解,用自己的爱和学生一起营造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教学氛围,使地理课教学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创新的精神。
(四)、课堂教学要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新课程强调,地理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原则。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家乡的地理资源,联系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组织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因为社会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引发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好奇感和探究欲,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良好思想品德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在进行“环境问题”的教育时,让学生自己调查株洲存在哪些环境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你有哪些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调查了解到株洲的环境问题很多,有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并了解到了它的危害性,使学生的环境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从身边的现象入手,使学生懂得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体会到生活中的地理无处不在,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培养了学生适应生活实际的能力。
(五)、地理教学还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的一种教学方式,他的优势是传统的教学无可替代的,它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应用给地理课堂注入了活力,是一种可以改进地理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方式。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不能完全割舍老师的板书;要注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多媒体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可取代教师;以扬弃的观点看传统教育,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使用计算机。
总之,课改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
第四篇: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作文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作文教学模式探究
一.丰富蓄积,有源倾吐
倾吐,首先得有东西,否则,别说吐,就是挤恐怕也难以挤出什么来。这东西是什么,便是生活认识的积累。因此,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并投入生活,从而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就成了作文时倾吐的重要源流。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泪泪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正是叶老教给我们的指导学生作文的正确的指导思想。《标准》中也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所以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
当然,生活认识的蓄积,也包括阅读书籍等间接吸收知识的方式获得。《标准·有关阅读》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作为教师,能否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将成为能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当然,开展课外阅读不能是“放马式”的,首先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目的地把课外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其次要注意“三定”,即定时。定向、定位。“定时”,即定时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阅览室借书、读书;“定向”即确定学生课外阅读的导向,及时向学生推荐优秀篇目、可读篇目,也可指导学生订阅相应的报刊。“定位”即定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方法到位。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或写读书随笔,并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长此下去,学生作文时有了思想、生活、技巧上的指导,有了可资借鉴的范例,有了习作的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时自然能妙笔生花,也就不会望“题”兴叹,害怕作文了。二.创设情境,激发倾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标准》)我们知道,情绪是写作的启动基因。因此,激发这种心理意识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而创设情境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学完《苏州园林》,教师布置一篇介绍某处风景点的说明文。教室里没情绪,怎么办?带着学生到风景地实地走一走,情绪便陡然高涨起来。有条件的学校,亦可组织学生参观工矿企业或参与某项社会活动,从而直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走出教室是创设情境的较好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在教室里同样可以创设情境。我在教学中常使用“小品激情法”,就是在课前预先指定几位同学(可有教师自己)演练一小品,而后在课堂上当众表演,作文话题便由此生发出来。实践证明,此种形式颇能激发情绪,每次小品结束,学生情绪高亢,倾吐欲望十分强烈。此外,就作文命题或所给材料引发讨论,或进行实物牵引,像一片枫叶,一只苹果等都能成为契机,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去,以激发倾吐欲望,实现作文教学的高效收获。三.引导鼓励,促进倾吐
正如叶老所言,学生。中有了蓄积,会。不吐不快。,但这仅指出了青少年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有了自己的认识后而产生的强烈的倾吐愿望。作为语文教师,则不仅要把握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同时还要善于引导,使其转化为写作行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标准》)
教学中,我通常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引导: 其一,开设论坛,促进探索,加强求异,发散等创造性思维训练。论坛的形式有多种,可以举行辩论会,就某些问题进行论辩式探索。如针对当前社会上的“追星”热现象、禁不得批评而跳搂自杀问题、中学生活主旋律的内涵等中学生生活中的热点焦点进行论辩。此外,还可以举办专题讨论会、写影评等多种形式的论坛,从而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倾吐欲望,据此写出的文章,内容充实,处处显示出同同学们思辨的锋芒。其二,培养思考习惯,丰富生活认识储备,训练潜能迁移。生活离不开思考。所谓“行成于思”正点明了“思”的重要作用。看到玫瑰,有人欣赏它的美丽,有人责怪它的多刺,但有人却由此悟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重性。因而也必须辩证看待的哲理。灯光给人希望,白扬坚强不屈,凡此种种,无不是思的结晶,潜能迁移指的正是这种由日常生活现象引起的某种形式的思考,习惯的自然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定势思维在起着积极的作用。具备这种思维习惯,是能促使生活认识增值,从而写作时能有效倾吐的心理意识和思维技能所提出的高层次要求。基于此,一次作文教学中,要不断地点醒学生的这一认识,以促使其不断发展和成熟。
另外,具体操作时注意以下几点。
l、题目要松绑并切忌脱离学生实际,鼓励写真情实感。《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科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中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生活空间相对狭小,在作文训练中应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一学生熟悉的事为基本内容,在作文选材、立意等方面,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可以发挥想象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切不可以“事件要有意义,观点要正确”来束缚学生的手脚。
2、“由粗到细,由放到收”。宋人谢仿说这样做的好处是:“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之高论笔端不窘矣。”学生由于不会作文,不免有畏难情绪,老师鼓励他们大胆写,发挥其想象,抒发其胸臆,会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此谓之“粗”“放”。
3.提倡预先告诉学生下次作文的范围和要求,让学生事先收集必要的材料。文学巨匠茅盾不是说过:“伟大的作家,是以有史以来的全部智慧作为他们创作的准备的。”这样有一个充分的准备,做到胸有成竹,作文时自然就得心应手了…(有时甚至可以允许那些作文基础差的学生仿照范文写作。)
4、批阅作文、(此处不用“批改”)时,要珍视学生的劳动,尽量少作删改。指出主要不足即可,评定力求用等级制,并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来。另外还可以从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能力着眼,采用形式多样的批改方式,如学生自批、学生互批等。《标准》也提出了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一句话,就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避免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四.教给方法,有效倾吐
《标准》提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就要求指导学生学会具体可行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观察的方法,积累材料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就观察而言,有掠影式观察、探索式观察、摄影式观察、反刍式观察、机械式观察、立体式观察等等,方法众多,不一而足。而积累材料主要表现在日记式或卡片式,是观察感受以及阅读的直接记录;因而可看作是写作的雏形。
如何利用材料表现主题,则一方面体现了写作者审题立意、定体拟题、选材组材、谋篇布局、修改润饰等基本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对学生多进行象征、比兴、托物言志等写作技能的训练。而联想、想象、比较等能使材料增值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作文时有效倾吐的重要前提,因而要加倍重视。利用材料表现主题实际上是写作中的技能训练,方法繁多,不胜枚举。但一定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领会掌握,“关注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忌教师作„*股式”的机械灌输,扼杀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宝贵的创新意识。
第五篇: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作文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作文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须以《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标准,努力改变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学生人文修养、人文精神、情感体验;重视写作与生活、阅读的联系,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教给学习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倾吐蓄积 阅读社会情感松绑鼓励 创造性思维
目前中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十分严重。喜欢作文的少(据笔者统计:初、高中分别是 6%、10%),对成绩不在乎的人多。作文教学的确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难在哪里?一是作文本身难。写作过程中需要运用字、词、句、段、修辞、逻辑等“硬件”,还要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等“软件”,这对中学生来说确实有相当难度。二是教师指导难。作文环节的纷繁,令教师颇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之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三是教师作文指导的失误导致作文越学越难。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作文教学的特殊性,侧重于传授作文知识,讲作文技巧,而对写作体验不多的中学生来说,那些所谓的技巧很难排上用场,反倒使学生无所适从。而且,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作文指导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学生胡编乱造,被动应付,必然产生厌烦情绪。
可见,要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怕作文一老师有劲使不上的状况,对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正确认识是一个前提。在学生眼里,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作文技巧,而是题材的匮乏。这当然不是说学生己经掌握了写作技巧,而是对他们来说,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然后才会想到怎样写。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相当部分的学生对写作技巧或是无暇顾及或是根本没有体会。如果学生连文章都写不出来,那些技巧之类岂不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一《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讲”作文,“教”作文的作法,把解决作文题材作为突破口,把克服畏难情绪作为前提,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作为主线,全面提高作文水平。
叶圣陶曾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
从教学角度讲,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引,以使其“不吐不快”呢?本人在反复研读《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作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丰富蓄积,有源倾吐
倾吐,首先得有东西,否则,别说吐,就是挤恐怕也难以挤出什么来。这东西是什么,便是生活认识的积累。因此,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并投入生活,从而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就成了作文时倾吐的重要源流。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泪泪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正是叶老教给我们的指导学生作文的正确的指导思想。《标准》中也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所以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
当然,生活认识的蓄积,也包括阅读书籍等间接吸收知识的方式获得。《标准·有关阅读》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作为教师,能否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将成为能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当然,开展课外阅读不能是“放马式”的,首先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目的地把课外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其次要注意“三定”,即定时。定向、定位。“定时”,即定时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阅览室借书、读书;“定向”即确定学生课外阅读的导向,及时向学生推荐优秀篇目、可读篇目,也可指导学生订阅相应的报刊。“定位”即定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方法到位。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或写读书随笔,并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长此下去,学生作文时有了思想、生活、技巧上的指导,有了可资借鉴的范例,有了习作的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时自然能妙笔生花,也就不会望“题”兴叹,害怕作文了。
二.创设情境,激发倾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标准》)
我们知道,情绪是写作的启动基因。因此,激发这种心理意识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而创设情境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学完《苏州园林》,教师布置一篇介绍某处风景点的说明文。教室里没情绪,怎么办?带着学生到风景地实地走一走,情绪便陡然高涨起来。有条件的学校,亦可组织学生参观工矿企业或参与某项社会活动,从而直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走出教室是创设情境的较好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在教室里同样可以创设情境。我在教学中常使用“小品激情法”,就是在课前预先指定几位同学(可有教师自己)演练一小品,而后在课堂上当众表演,作文话题便由此生发出来。实践证明,此种形式颇能激发情绪,每次小品结束,学生情绪高亢,倾吐欲望十分强烈。
此外,就作文命题或所给材料引发讨论,或进行实物牵引,像一片枫叶,一只苹果等都能成为契机,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去,以激发倾吐欲望,实现作文教学的高效收获。
三.引导鼓励,促进倾吐
正如叶老所言,学生。中有了蓄积,会。不吐不快。,但这仅指出了青少年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有了自己的认识后而产生的强烈的倾吐愿望。作为语文教师,则不仅要把握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同时还要善于引导,使其转化为写作行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标准》)
教学中,我通常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引导:
其一,开设论坛,促进探索,加强求异,发散等创造性思维训练。论坛的形式有多种,可以举行辩论会,就某些问题进行论辩式探索。如针对当前社会上的“追星”热现象、禁不得批评而跳搂自杀问题、中学生活主旋律的内涵等中学生生活中的热点焦点进行论辩。此外,还可以举办专题讨论会、写影评等多种形式的论坛,从而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倾吐欲望,据此写出的文章,内容充实,处处显示出同同学们思辨的锋芒。
其二,培养思考习惯,丰富生活认识储备,训练潜能迁移。生活离不开思考。所谓“行成于思”正点明了“思”的重要作用。看到玫瑰,有人欣赏它的美丽,有人责怪它的多刺,但有人却由此悟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重性。因而也必须辩证看待的哲理。灯光给人希望,白扬坚强不屈,凡此种种,无不是思的结晶,潜能迁移指的正是这种由日常生活现象引起的某种形式的思考,习惯的自然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定势思维在起着积极的作用。具备这种思维习惯,是能促使生活认识增值,从而写作时能有效倾吐的心理意识和思维技能所提出的高层次要求。基于此,一次作文教学中,要不断地点醒学生的这一认识,以促使其不断发展和成熟。
另外,具体操作时注意以下几点。
l、题目要松绑并切忌脱离学生实际,鼓励写真情实感。《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科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中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生活空间相对狭小,在作文训练中应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一学生熟悉的事为基本内容,在作文选材、立意等方面,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可以发挥想象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切不可以“事件要有意义,观点要正确”来束缚学生的手脚。
2、“由粗到细,由放到收”。宋人谢仿说这样做的好处是:“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之高论笔端不窘矣。”学生由于不会作文,不免有畏难情绪,老师鼓励他们大胆写,发挥其想象,抒发其胸臆,会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此谓之“粗”“放”。
3.提倡预先告诉学生下次作文的范围和要求,让学生事先收集必要的材料。文学巨匠茅盾不是说过:“伟大的作家,是以有史以来的全部智慧作为他们创作的准备的。”这样有一个充分的准备,做到胸有成竹,作文时自然就得心应手了…(有时甚至可以允许那些作文基础差的学生仿照范文写作。)
4、批阅作文、(此处不用“批改”)时,要珍视学生的劳动,尽量少作删改。指出主要不足即可,评定力求用等级制,并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来。另外还可以从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能力着眼,采用形式多样的批改方式,如学生自批、学生互批等。《标准》也提出了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一句话,就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避免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四.教给方法,有效倾吐
《标准》提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就要求指导学生学会具体可行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观察的方法,积累材料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就观察而言,有掠影式观察、探索式观察、摄影式观察、反刍式观察、机械式观察、立体式观察等等,方法众多,不一而足。而积累材料主要表现在日记式或卡片式,是观察感受以及阅读的直接记录;因而可看作是写作的雏形。
如何利用材料表现主题,则一方面体现了写作者审题立意、定体拟题、选材组材、谋篇布局、修改润饰等基本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对学生多进行象征、比兴、托物言志等写作技能的训练。而联想、想象、比较等能使材料增值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作文时有效倾吐的重要前提,因而要加倍重视。利用材料表现主题实际上是写作中的技能训练,方法繁多,不胜枚举。但一定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领会掌握,“关注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忌教师作„*股式”的机械灌输,扼杀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宝贵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朕:
①《论写作教学》叶圣陶
②《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③{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胡焕送
④《怎样消除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黄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