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程下农村中学物理合作学习
浅谈新课程下农村中学物理合作学习
丰顺县龙山中学
张小园
摘要: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方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利于形成全面多元的评价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减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学习成绩、情感等个性品质的发展),在农村中学中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合作学习,新课程理念,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农村中学。俗语有云:单线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各行各业竞争日趋激烈,只靠个人的单兵作战是不可以取胜的。团队合作精神越来越重要,因为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体合作才能完成。现在农村中学中,很多都是留守的青少年,性格比较孤僻,缺乏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再者,从教育对象来看,学生是人,是社会的人,他们有人格、有尊严、有理想、有追求,他们渴望获得自由、获得发展。但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科书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忽视学生个体自主发展的实际需要,忽视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早被人们所认识。它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在农村中学中有其重要的作用。
所谓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有明确的分工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是对班级学习方式的补充和改进,它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一)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提出:物理教学中应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注重知识与技能,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增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因此,创设基于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更多的让学生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推进物理教育教学改革。
(二)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形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事实,因此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在排除电路故障教学中,出示一个两灯泡串联的电路,当开关闭合时,发现两灯均不亮,安培表示数为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验,判断电路为断路,但故障在哪?又怎么一一解决呢?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探究实验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方法
如果单独一个人做要浪费很多时间,如果通过合理分工,合作起来能节省时间,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如:我在教学八年级物理《光的反射》一课时,就以四人为一组,第一人拿激光笔发出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只是光会从另一个方向射出,第二个人,则用铅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第三个人用量角器分别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角度,第四人把相应的数据记录在数据表上,多次测量后,小组四人通过讨论,把初步的结果写在黑板上。这样由于分工合理,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方法。
(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活跃学生的思维
“对话”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民主平等的代名词,用“对话”表述互动交往中的师生关系是最具概括力的,以往教学中的那种从强制开始,以形成“标准共
识”而结束的问答,充其量是一种“对答”,是教师站在绝对优势的先知先觉。学生的主动交往需要心理上的“安全”,需要适合的环境,在小组中学习,学生间是平等的,教师弓下身子的参与,在学生看来也是与他们平等的,在这样一种宽松、民主的环境中,学生敢说自己的想法,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例如,在学生会熟练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利用它们能否测出其他物理量?如何测量?从而总结出重要的电学实验——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等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原理,所需器材,画出电路图,指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最后彼此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五)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利于形成全面多元的评价方式
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主体的互动化。传统教学方式的评价不论是教师评价学生,还是学生评价学生,往往过多地侧重得出的结论,忽视思维的过程。在小组学习时,学生间的评价就不只在结论上了,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应该鼓励每个组员都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修改补充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特别是给那些平时不愿意说话或是不敢说的同学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会评价。他们之间的评价将随时随地的发生,更有利于形成全面多元的评价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包括合作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学习成绩、情感等个性品质的发展)。
总之,小组合作式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以及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更是物理探究活动重要的手段。我们要正确的运用好这一方法,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让小组合作学习法在我们农村中学的课堂教学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而是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亦是如此。为了实现高效优质的初中数学教学这个目标,在新课改新理念指导下,针对新教材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一、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的特点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一)校内小组合作 “小组”一般是由邻座4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先由学习能力强、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员的分配要注意差异性和互补性,这是最常用的校内学习小组的分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整体教学思路的指导下,与全班的学习进程同步。在进行合作之后,展开组际之间的学习竞争,以求得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在小组合作进入轨道后,可以进行组长轮换制,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邻近小组合作 邻近小组合作是一种校外的学习形式,主要是由居住地址较近的孩子组织成学习小组,一般2至4人为宜。我在组建学习小组时选择责任心较强的孩子担任学习组长,较负责任的家庭作为学习的地点。利用这种小组合作方式,为学生高质量的完成预习作业和家庭作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数学实地调查和考察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如让学生调查建筑工人盖房如何取直角、如何测量河的宽度,这样既使他们进一步地了解实际生活,也培养了孩子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这种形式由课内的合作关系延伸到课外的合作,让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扩展了孩子求知的视野,也密切了同学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
二、在课堂上有效的应用小组合作。
(一)在新课时应用校内小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孩子们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达到了共识、共进,实现了教育学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轴对称时,要求学生课下寻找图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探索质疑和解答。在学习中,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边做实验边讨论,把他们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向全班学生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别的小组如有问题或异议,可以相互争论,直到问题解决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有自主学习的体验,还可获得互助合作探求真知的群体主体性的经验。
(二)在复习课中应用校内小组合作。
在实施小组合作以前,我认为复习课很难上,要讲的东西太多,生怕学生什么也不会。到了期末的时候,总是面面俱到,课上了很多,成绩却没有提上去,也令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现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每一单元的知识链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自己整理,学生通过动脑思考,翻书,交流会对知识结构有清晰的认识。这比我以前讲了一节课学生感到没有收获要好的多。
在期末复习讲评试卷时应用小组合作,效率非常高。尤其是九年级时,讲完一份卷子至少需要一到两节课的时间,但对于一些基础好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因为他们都掌握了,而对于基础差的孩子来说他们只能掌握一小部分。如果把订正试卷放到小组里,让小组长带领大家去订正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
1、4个人在一起的错误肯定比全班的错误少,可以节省时间。
2、孩子之间沟通的语言,他们彼此更容易接受。
3、优生给差生讲一遍的过程,也是自己复习巩固的过程。最后我把各小组提出来的集中的、典型的错误进行全班的纠正与强化。
三、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有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把教学内容设计得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而,许多教学内容和问题并不直接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筛选、重新设计。
(一)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一: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的外角和分别是多少度?
问题二:在有理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是否一定是正数吗?较小数减去较大数是否一定是负数吗?为什么?
问题三:正n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 在问题一中提出的问题探索性不强,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很快就可以解决。在问题三中,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很难进入合作角色。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而且有些问题是可以改变的,把它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索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上面的问题一和问题三可以合成一个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可操作的探索性问题。问题二中的问题有一定探索性,可操作性,所以学生容易开展研究,学生很快进入合作角色,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并很快得到答案,但当他们回答为什么时,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一定的引导,如提示他们能否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加法法则来探讨。
由此可见,设计问题情境,应具有层次感、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让它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二)教学方案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要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引导学生实验、实践并尝试发现,亲历知识的形成。数学实验、尝试发现、社会实践等探究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更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在讲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图像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对称轴、顶点都与谁有关,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密切合作,才能达成目标。又如:在学完概率后,我为课外学习小组留了以下作业:
1、统计本周每天本地的实际降水情况,做出相应记录;
2、查阅本周每天本地天气预报的资料,对所报降水概率作出记录;
3、对比两个记录,天气预报中降水概率较大的日子确实降水了吗?有没有例外的情形发生?怎样认识这中例外的存在?将学生按异质分组,进行实地调查、访问,把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合作完成课题的研究。在这个小组活动过程中,数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个人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发展。
四、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变成全员展示的舞台 在合作学习中,我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给学生组队,有的学生由于思维敏捷,言语流利,因此更乐于表达;而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只听不言,这样就达不到通过合作学习,使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目的。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时,讲完例题后,我提问:建筑工人在盖房子的时候,要看房梁是否水平,可以用一块等腰三角形放在梁上,从顶点系一重物,如果系重物的绳子正好经过三角板的底边中点,那么房梁就是水平的,为什么?在提出问题后很多反应快的孩子马上有了答案,我没有急于让他们讨论,而是允许他们独立思考一会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二)小组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我总是引导让孩子在互相尊重中把合作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三)让孩子感受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我把“激烈、鼓励”当作组织课堂的法宝,培养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生动的课堂气氛,把课堂变成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每次讨论结束后,我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比如,我和孩子们每节课都会评出最佳合作小组和最佳进步小组,每月小汇总评出月冠军,每学期大汇总,评出学期总冠军,进行表彰。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我总是以平等的身份适时地参与小组的讨论,以灵活调整教教学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情境;同时还要不断改变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实现高效教学。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新课程设想效果
一、论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独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而现在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最缺乏的是与人合作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对象来看,学生是人,是社会的人,他们有人格、有尊严、有理想、有追求,他们渴望获得自由、获得发展。但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科书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忽视学生个体自主发展的实际需要,忽视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早被人们所认识。它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它不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也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课改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我提倡合作学习。
二、解决论题的设想
(一)、通过过合作,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形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方法
在新课程中增加了很多概率和统计这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很多都要通过实验获得结果。如“掷一枚硬币”统计正面、反面的次数,单独一个人做要浪费很多时间,合作起来能节省时间,学生兴趣也比较浓。而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稍散乱,效率偏低。教师让学生们小组合作一开始,整个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沸沸扬扬,但稍加深入既可发现,他们的探究活动有的偏离正题,有的只浮在表层;有的小组仅仅是个别学生在认真思考探究,其余学生则做一些与问题无关的事,有的学生只是等待别人出结果,汇报时仍是各人说各自的看法,仍唱独角戏。这种散乱现象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甚至造成探究失败。
2、问题设置缺乏探索价值。有时教师对要求学生探究的数学问题缺乏认真研究,出现设置问题缺乏合作探索的价值。对一些不需要小组集体合作探索、一点自明的问题也拿去小组讨论。有的则是学生无法自己探究的问题也放给学生探究,使小组活动流于形成。
3、合作次数过多,合作时间不充裕。课堂上合作次数过多,会削弱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合作学习开始后,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教案进程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合作时间不够,制约了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三、解决论题的做法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一)学生分组
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及班级实际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4——6人为一小组,以4人小组为最佳。小组成员要做好合理分工,确定组长,组长轮流担任。由组长确定资料员、记录员、报告员,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资料员负责资料收集,归类;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记录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报告小组学习情况。让每个成员都要有参与的机会,同时注意关照配合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间互动互启,充分体现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
(二)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
(三)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四)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教学“梯形”时,我首先组织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然后就利用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我再设计以下问题:(1)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3)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梯形的面积应怎样算?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导出后,为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又问: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有效地指明了学生参与的方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促使学生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顺利地实现了自我构建和知识创造。
(五)抓住合作学习契机,选准合作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有一定的难度,是个人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通过合作讨论,学生能够形成对问题深刻,全面的认识,又能感受合作交流,听取各种观点的重要性,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人共处。其次,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的,并与他们的智力经验,知识结构等水平相当。一般情况下,像以下情况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生分歧,总结规律或遇到开放性比较强的问题等等。
(六)把握合作学习的时空,恰当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调控者,又是直接参与者,在组织学生合作研讨时要科学调控时间,针对性在小组合作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给予纠正,指导点拨、评价,以保证各小组能顺利按时完成合作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前要留给学生看题审题空间,先进行独立思考,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物质和心理准备;在小组合作时教师要留有充裕的时间,积极参与,行间巡视,及时调控;小组合作学习后要组织各小组进行班内汇报、交流、完善、总结,使学生能够理性升华。
(七)掌握合作学习方法,形成合作学习技巧。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式。但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巧。教师要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讨论。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之关键,组员出现想法不一致之处,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进而形成方案。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学习。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四、所取得的效果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包括合作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学习成绩、情感等个性品质的发展)。通过合作学习,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不再看学生后背,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但这种方式仍存在许多误区,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缺乏对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等问题,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为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值得我们继续探讨。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户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必须渗透新的课程理念,物理课堂要尽量联系客观实际,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物理教师要开展课题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理念科学探究课题教研 实施新课程是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更多、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应如何进行?物理教师应如何实践新课程理念?这是摆在广大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结合作者多年的中学物理教学、教研经验,本文就以上课作一些探讨。
一、教学中必须渗透新的课程理念
1.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物理新课程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是,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十分密切。物理学不可能在孤立之中发展。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环境保护、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等对物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教师要摆正位置,真正做到把物理学放到与其它学科相互交叉的位置来进行教学,不仅要钻研物理学知识,对其它学科知识也要兼收并蓄。要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以应对新课程的挑战。
2.落实好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间的关系。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也是载体,过程
与方法是重要的环节,新课程理念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凸显出
来!如果学生厌学,就谈不上课堂效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笔试考
不出来的,必须在长期的教学中进行渗透。
3.物理课堂要尽量联系客观实际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必须加强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应
注意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学生们感兴趣的现象、过程、情境等,用物
理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研究。学生主动参与、乐于体验物理活动,收到的效果是以往纯理论的讲授所不能比拟的。通过探索生活中的一些物
理现象,揭示隐藏在其中的物理规律,可以培养学生们探索的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物理
学是源于自然和社会实践的一门科学,她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回到社
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在实际应用中发扬光大。
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物理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那种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
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注重
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物理新课程充分注意到了实验探究在自然规律、原理等建立
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新课程要求注重探究过程,讲求探究方法,这与以往传统教学中重知识技能、轻过程方法的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新教材中许多物理规律、原理、公式等并不直接给出,而是要求
在课堂上探究得出,物理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教学中应充分
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使学生真正从心底涌动出对科学探究的渴望,比
探究过程本身,意义更大、价值更高。
3.如何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
广大的物理教师在科学探究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也出
现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教学内容与课时紧张之间存在矛盾;将本
应让学生经历或体验的探究过程转化为知识性的内容进行讲授;将科
学探究变成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实验等。如何做好科学探究,使《物理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真的落到实处?第一、明确科学探究的目的,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名个环节有所侧重;第二、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三、科学探究要
符合科学性原则,探究内容要科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认
知规律。第四、要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
新课程的科学探究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实验不同,传统的学生
实验有统一的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和记录表格等,期望学生
能得出统一的结论,这样的实验过程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方面有它的积极作用,在培养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其不足之处也
是显然的。《物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科学探究,这样的探究模式十分注意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它鼓励学生提出并实
施不同的探究方案。评估时可先由基础欠佳的学生先发表自己的看
法,再由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来补充。这样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
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不时地激发学生逆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逆向思维是一种从现有事物原理机制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或
功能结构的反面去思考、去探索以期发明创造的重要思想方法。教学
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寻求解决物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可按以
下程序进行操作:先找到正向的观点,然后寻求与之相反的观点,作
为新的研究课题,针对新的课题展开研究。如教学中可让学生思考:
自然界中存在电场,是否也存在磁场?电可以生磁,磁反过来也可能
生电?有正物质就会有反物质。核反应中有裂变就会有聚变。有动就
有静,有阴就有阳,有张就有弛,有膨胀就会有收缩。这样的对立与
统一是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规律,它支撑着
宇宙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从哲学的角度对一些物理现象、规律作出
说明,对于学生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对学
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是很好的培养。
四、用心挖掘素材,拓展物理课程资源
1.教师要研读《物理课程标准》、熟悉物理新课程
到学校听课、调研,与一线教师交流、座谈的机会较多。感觉许
多的物理老师,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学物理课本(甲种版)有着太
多的留恋。我国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物理课程内容上应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一纲一本的局面被彻
底打破了。人们现在的衣食住行、接触到的事物、环境、收集到的信
息等与过去有天壤之别,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与过去不可同日而
语。物理教师不能对此熟视无睹,要正视这一点。研读《物理课程标
准》、熟悉物理新课程,是当前物理教师必得踏踏实实完成的一项重
要工作。
2.充分挖掘《物理学史》丰富的教育功能
《物理学史》是重要的物理课程资源,她内容翔实丰富,记载着
物理学家们无所畏惧、披荆斩棘的艰难历程,传承着他们献身理想、追求真理的高贵品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思考、论证,牛顿对
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等,无不充满着人类探索自然规律、揭示宇宙奥
秘的无穷智慧和不竭追求。高中物理新课程在介绍有关的物理学史方
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物理学史》能够生动地说明科学是怎么来的,能帮助我们了解科学家们的工作,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怎样提
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由此可以学习前人的探索精神。《物
理学史》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和熏陶,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学生物理素养的提高、思维品质的形
成也是个很好的推动。
3.注意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学方面的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十分美丽的科学,因为她的研究对象——自然界具
有一种质朴的、统一的和谐美。自然世界中蕴藏着我们不熟悉的客观
规律,这些客观规律由于我们不了解它们,它们很神秘,我们敬畏它
们。一旦我们揭示出它们,其结果往往令人叹为观止!客观世界中看
似无章的现象,其内部受着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而且多数规律是对称、和谐的,如:万有引力定律、库仑定律、质能
方程、勾股定理等,它们太神秘了,可是一旦我们用公式、方程将它
们表达出来,揭示出它们时,我们不得不惊叹:它们太简单!太美了!
自然界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种简单的、质朴的、和谐的美,这样的美
无处不在,它们弥漫在广袤的宇宙中间。只有不断揭示出这样的美并
与之和谐相处,物理学才能健康地发展;只有欣赏这样的美,物理学
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五、更新评价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程要求改革以往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评价机制。要求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物理
新课程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物理教师要注意
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
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教师
要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考试要降低难度,要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开展课题研究,规范校本教研
1.教师对教育的发展之心恒在,所以才会有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反思,这就是做课题的最初想法。没有个人的总结与反思,没
有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刨根究底,教学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在教育生涯中会遇到很多困惑,要解决很多难题,因此有必要开展课题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开展课题研究可体现集体协作精神,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新课程改革要求备课组、教研组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借助集体的智慧、力量去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许多现实问题。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交流各自的心得和体会,“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要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要善于在校本教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已步入一个以科学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已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的动力。如此的社会发展背景使中学物理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在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任重而道远。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下农村低段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改进方法
浅谈新课程下农村低段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改进方法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内容和理念上与老教材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农村与城市之间也存在在一定的距离,同时造成了很多一线教师的困惑。本文结合当前农村低段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分析了农村与城市,低段与高端中的异同,根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提出了选择、培养、示范与评价、指导等教学改进策略。
关键词:小组合作 选择 培养 示范 评价 指导
正文
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新教材,给人的印象是:它就像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串联起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一堂数学课,教师就是要很好地运用教材,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恰当地采用某种情趣方法,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使他们经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萌发学习数学的志趣”的全过程。在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但是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发面的影响下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低段学生又由于年龄下,自我约束力差,注意力时间相对较短,倾听、表达、思考、合作等数学习惯都不够成熟,因此农村低段的小组合作往往流于形式。
这几年来对于农村低段数学的小组合作是去是留,留的话该如何有效的进行是一线数学教师争论的焦点,也是每个农村数学教师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案例
这是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加与减
(二)当中《图书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教学片断:
1.指导看主题图
师: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你能根据图上的条件提一个加法问题吗? 生:《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共有几本? 生:《咪咪学校》和《海底世界》共有几本? 生:《汪汪乐园》和《淘气历险记》共有几本? 师:同学们真能干提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坚决第一个问题《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共有几本?谁来列算式?
生:28+4= 师:对于28+4=谁能有好方法来算一算。现在请大家四人以小组,运用你手头的道具来计算28+4=。
生小组合作中。
本堂课原本是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可是最后在讨论时,学生有的在聊天,有的却不知所措,有的在捣腾学具,很少同学在交流。
【分析】
农村低段学生由于受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而且一年级学生本身具有不稳定性,爱大声讲话,爱做小动作,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行为方面比较的薄弱。相对于高段学生来说,高段学生的行为习惯已经形成,自我约束力比较的强。而北师大数学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定位较高。北师大数学教材除了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之外,更加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应用。低年级教材中涉及到的人民币,长度、时间、重量等内容都需要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运用。和城市学生比较而言,生活经验,已有知识积累正是农村孩子所欠缺的。像案例中需要学生自己运用道具去探索和和其他学生去表达和交流本身就是低段学生不擅长的
那么针对农村低段数学教学小组合作中所存在的题,农村低段数学教师该如何按照教学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呢
【解决方法】
方法二———培养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了“三到”、“三会”、“三能”的要求:即
(1)三到
“口到”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就算说不完整也要慢慢的表达。要求学生讲讲其他学生精彩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
“眼到”要求上课的时候眼睛看着老师,讲解题目的时候看着黑板,其他学生发言的时候看着学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眼神中可以看到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心到”'要求学生用心上好没一堂课。(2)三会
“会思考”,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能有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会表达”,数学课堂中讲究语言的规范,要求低段学生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完整性。比如说“8+5=?”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应该是“8+5=13”而不是站起来就说“13”
“会合作”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能明确活动任务,互相帮助,愉快的展开教学活动。
(3)“三能”
“能审题”读懂题目的要求,做应用题,要求每位学生先看问题,在读题目,让学生有目的性的去审题。
“能检查”,做完题目,在草稿本上进行检查,可以用列竖式、画图的方法进行验证,从小培养学生检查的好习惯。
“能订正”,做玩作业再出去玩,包括订正作业的时候也是一样,不能让错题过夜。
2、培养得力的小助手和小组长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根本无合作可言。况且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很差,贪玩好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组织纪律散乱,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确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和组织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其次,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一,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第二,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第四,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答,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从而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方法二——选择 选择恰当时机,是有效交流的保证
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有效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一般说来,同类型的几道题,小组成员先每人做一道,然后互相交流,让人人都得到练习的机会,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动手操作时,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整理书包时,让小组合作,按一定的分类标准拿,结果,一个小组中,有的组员拿数学书和数学作业本,有的拿语文书和语文作业本,其余拿非语、数书和作业本;还有的小组,有的拿大书大作业本,有的拿小书小作业本„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调动了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合作得以有效进行;在题目的算法多样化时进行合作交流,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时,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出多种算法。如21+16这题学生竟想出了五六种计算方法:有20+10=30,1+6=7,30+7=37;有21+10=31,31+6=37;有20+16=36,36+1=37;有16+4=20,20+17=37;还有列竖式计算的等等。新教材中有很多开放性的题目,其答案多样化,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这种合作氛围下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能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从而拓展了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方法三——示范与评价 低段学生的知识经验少,对合作交流的认识几乎为零。那么,要在他们大脑中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概念,教师必须事先作好示范。如在教学对口令时,我先和全班学生对,接着请一名学生和我对,然后再请两名学生自由对,使对口令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模式,给学生导个向,最后才放手让学生同桌互对,小组自由对。这样由于教师示范在先,学生合作起来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
要使合作持久,离不开评价,一般运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激励这三种方式。自我评价。既给了学生自我肯定的机会,又能一分为二的看待自己的能力。互相评价,容易发挥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当听到同学对自己的赞赏时,他们在下次的合作中将会更加努力。激励是我们常用的一种评价方式。心理学告诉我们:激励是通过刺激,激发个体心理动力,使这一心里动力水平在某一时间里始终维持在一定的兴奋状态。教师运用激励的方法,目的就是通过外部刺激,激活内在的推动力量。
方法四——会指导
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声,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过去了,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静下来,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小组合作学习的几大要素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显然,这些要素在上述的课堂上都不具备,那么这样的小组讨论就完全是形式的。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划,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教师在要求小组汇报时,也应首先将自己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教师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那么,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什么呢?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事情,而是深入到小组讨论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划,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教师在要求小组汇报时,也应首先将自己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教师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那么,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什么呢?不是街道,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事情,而是深入到小组讨论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