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障碍分析(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15:5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障碍分析(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障碍分析(共)》。

第一篇: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障碍分析(共)

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障碍分析

高等院校作为重要的科研机构之一,拥有强大的科技资源,在“科技强国”的大环境下,如何充分利用其科技资源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发展,国内各高校做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囿于国家现有体制机制等原因,高校在技术转移问题上存在多重困惑和障碍

一、高校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概况

三十余年以来,尤其是2006年以来,我国高校的发明创造呈现爆炸式增长状态,以专利申请和授权为例,高等院校已经成为专利申请和被授权的重要主体。比如2011年,我国国内职务发明申请共324224件,其中企业申请231551件,所占比重为71.4%;高等院校申请63028件,所占比重为19.4%;科研单位申请25222件,所占比重为7.8%件;机关团体申请4423件,所占比重为1.4%。同样,2011年国内职务发明技术类授权情况是,企业授权58364件,所占比重为61.4%;高等院校授权26616件,占28.0%;科研单位授权9238件,占9.7%;机关团体授权851件,占0.9%。

我国高校职务发明申请和授权数量在国内职务发明技术类申请和授权的比例分别如下图:

图1.1 2011年国内职务发明技术类申请主体分布图

(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公布的2012年第02期技术类统计简报)

图1.2 2011年国内职务发明技术类授权主体分布图

(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公布的2012年第02期技术类统计简报)

由上图可见,高等院校在我国在职务发明申请和授权数量所占比例方面位居第二,是国内技术类申请各方中仅次于企业的重要主体之一。同时,我们从高等院校技术类授权所占比重(28.0%)远远高于其技术类申请所占比重(19.4%)的分布情况可以推测,高等院校的技术类申请中的所体现的潜在无形资产资源质量要远远高于其他各方的技术类申请中所体现的潜在无形资产资源质量,也说明高等院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实践“科技强国”战略方面正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障碍

尽管我国高校技术科技成果申请和授权数量巨大,但技术转移工作却存在重大障碍因素,从而造成科技成果大量闲置和流失。技术转移的主要障碍如下:

(一)国家和社会整体上重视申请、轻转化的氛围,导致科技成果申请的数量大幅攀升,有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比例较小

目前国家和地方对专利等科技成果的数量非常重视,从资金资助上对专利的申请进行奖励,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激励政策相对不足,从而导致大量垃圾专利、无价值专利的产生。而美国大部分高校每年申请的专利不足100件。

(二)无形资产多头管理,反而导致无人管理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高校资产管理机关负责无形资产的监督管理。教育部《高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财务处室对无形资产的处置行为实施财务管理。教育部《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的规定,高校应当设立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统筹管理知识产权工作,一般归口于科技处室。这样一来,在科技成果无形资产的管理方面,就存在高校科技部门、资产监管部门和财务部门三个机构共同管理的情况。但是,科技成果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特征,从专利权、技术秘密权等以权利为表现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专利、技术秘密等以无形资产为表现形式的科技成果,往往要经过报批、审计、评估等程序。

多头管理的结果是:其一,科技成果形成时归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因程序复杂,极少有高校将所有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列入高校资产管理体系,从而导致各高校的无形资产大部分飘在账外,明明拥有大量的无形资产资源,却在会计账表和现有的信息系统中几乎没有反映;其二,只有极少数科技成果在处置或转化时,才进入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视野,且程序复杂,反而阻碍了成果的转化。

(三)无形资产处置机构不健全,且程序复杂

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规定,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统筹管理知识产权工作的情况下,高校科技处室一般主管专利的申请事项,加上目前国家整体上重申请、轻转化政策,目前在无形资产处置上的现状是:高校要么没有知识产权转化机构,要么转化机构在现有体制下无所适从。而美国斯坦福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大多数高校设置有技术转移办公室(TTO)负责技术转移工作,并取得了大量成效,形成了诸如硅谷等新兴产业技术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当发生专利技术的转让、授权等事项时,要根据国有资产处置的要求对专利等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资产变动数额的大小负责向教育主管部门上报审批。这样就牺牲了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的宝贵时间。

(四)缺乏专利运营的体制机制,导致高校科技成果无法与社会对接

高校科技成果要与社会对接,首先要存在与社会对接的通道,从内部来讲,需要存在技术转移的机构,从外来讲要鼓励专利运营机构的设立和运转。目前教育部仅允许高校存在一家资产公司,使得高校缺乏技术转移的商业化运营机构。同时,社会上的专利运营机构也几乎没有。

自2000年高智发明进入中国并引起高层重视以来,相关专家对高智发明、高通公司、IBM等公司的专利运营模式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专利运营公司作为专利管理的运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2012年5月,国内第一家专利运营机构北京知识产权运营公司的成立,揭开了国内专利运营机构设立的序幕,对国内专利运营事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五)技术转移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相对缺失,无法刺激创新能力的提升

高校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重要力量。高校应当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知识创新的中心、科技型企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智力支柱等多重角色。在我国科研体制和创新体系中,对大学技术转移的考核制度相对缺失,似乎大学、科研院所进行技术转移只是份外之事,只是教授和研究员的业余工作。政府或国家对于高校技术转移的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规定极少。1999年3月科技部等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2007年4月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上海市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与职务奖酬实施办法》,2009年12月2日,北京市科委等机关下发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股权投资暂行办法》,均从不同方面规定了对科技成果完成人的奖励和激励数额。尤其是 2012年1月南京市委、市政府于颁发的《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采取了个高的奖励办法。但这些规定只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激励政策上的一些有益尝试,在国家层面上尚缺乏类似的规定。因此,针对高校技术转移绩效考核制度,将技术转移工作纳入大学科研院所的年度绩效考核目标,并制订适当的激励政策,已经是当务之急。

(六)技术无形资产投资相对缺失,使得高校技术资本化无法实现

高校的技术转移一般采用技术转让、实施许可、技术入股等方式。采用技术转让和实施许可方式实现技术转移,发明人或产权人可以较为直接和简单地拿到费用,因此这两种方式被高校广为采用。相比技术转让和实施许可方式,采用技术入股方式,发明人或产权人获取收益的周期较长,并且在法律上存在重大障碍,因此在实践中较少采用,从而造成技术类无形资产投资相对缺失的状态。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2005年10月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规定,高校资产公司是高校无形资产的唯一投资主体,高校资产公司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但在实践中,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由高校的科研处(室)管理,而科研处(室)却无可以进行商业运作的公司作为合法的持股主体,造成技术持股无法开展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技术资产入股投资之后,由于技术股份回收收益的周期较长,要想转让股份获取利益,往往需要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公司负债率为根本依据,高校资产公司为避免负债率过大,从而导致没有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往往拒绝采用技术入股方式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七)专利侵权行为的赔数额过低,导致专利侵权案件屡禁不绝 尽管2013年新修改的专利法第65条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但是,众所周知,专利侵权的调查取证难度巨大,却权利人损失数额难以确定。在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获得的利益和专利许可使用费均难以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型、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确定给予一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赔偿。赔偿数额过低,造成侵权行为的成本低廉,在客观上刺激或放纵了侵权行为的发生。

三、高校技术转移体制机制的建议

高校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技术转移工作充分体现了高校服务国家经济和企业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体制机制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虽然规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高校的技术转移工作起到了促进工作,199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对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做了规定,但仅限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并非知识产权的管理的全面性规定。大学技术转移工作固然可以适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相关规定,但由于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的特殊性,有必要制订一部针对大学技术转移的《大学技术转移法》,对大学技术转移的下列问题做出统一的规定。

(一)强化对有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的资助力度

通过强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激励政策,鼓励有市场价值专利的形成和产生,从而促进大学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改变多头管理的现状,允许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统一处置无形资产

鼓励高校设置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同时设置技术转移办公室统筹管理技术转移工作。技术转移办公室有权对科技成果统一处置。不再要求科技成果在处置前统一入账,而是规定在技术转移成功后才归属学校资产管理体系。

(三)简化无形资产处置的程序,在技术转移方面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

在技术转移办公室有权对科技成果统一处置的前提下,在发生专利技术的转让、授权、投资入股等事项时,可由学校和市场自行协商确定专利处置的价值,且在专利资产变动数额的巨大(比如超过5000万)时向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四)校内允许技术转移办公室设立技术转移商业化公司,校外鼓励专利运营机构的设立和运营

改变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一个学校只能有一个资产公司的规定,由技术转移办公室负责技术转移的行政事务,技术转移商业化公司负责商业化运作,使高校科技成果与社会或市场充分对接。同时鼓励或允许地方参照北京知识产权运营公司,促进国内专利运营实体的产生。

(五)改变现有技术转移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从国家整体上制订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与职务奖酬实施办法,提高对科技成果完成人的奖励和激励数额,尤其是鼓励高校采用科技成果完成人投资入股自办或合作开办企业,同时建立针对高校技术转移绩效考核制度,将技术转移工作纳入大学科研院所的年度绩效考核目标。

(六)改变专利法对专利侵权行为的赔数额过低的规定,加大侵权行为的赔偿力度。

第二篇: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功能

技术转移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一种具体表现手段, 是构成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和社会经济进步的要求, 是衡量现代高校的一个重要标准, 也是高校履行三大任务的重要良机和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高校技术转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可以把高校的科研、技术、人才等优势直接、快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力地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发展,实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同时,它可以参与到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推动所在地方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实现学校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宗旨是实现高校科技成果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到科技成果到商业产品的转化,实现其商业价值;通过技术服务进一步促进高校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高校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反哺科研和教学的良性互动,推动高等教育真正实现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进一步推动学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融合,有利于进一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

成立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不仅能够促进高校的技术转移及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对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科研工作的发展以及人才队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1.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可作为纽带和桥梁,有效促进高校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2.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可加强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3.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可促进高校科研工作更好发展;4.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主要职能包括:研发科技成果、申请技术专利、许可、转让及推广科技成果;对内发布技术需求,对外发布技术信息;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科研项目设计和技术服务等;为科技创业人员提供科技服务,并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全过程跟踪。

其主要功能分析如下:

1.技术集成利用高校转移中心的技术资源优势,对市场前景广阔的技术成果进行开发研究和系统集成,为企业提供先进的成套可转化成果,解决技术转化中的技术成熟性、配套性问题,降低成果产业化的风险,增强企业对技术转移的信心。

2.信息服务

广泛收集、整理高校技术创新成果,将技术成果向社会进行展示、宣传,为社会提供先进制造业各类信息,如行业发展、行业规划等信息,形成集技术研发、推广、扩散、产品化与产业化为一体的信息中心。

3.资金运作

对产业化前景良好的技术项目进行开发及包装,向企业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推荐申报,吸引风险创业投资和政府科技计划投资,为项目的启动及深度开发寻求资金支持,从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4.咨询服务

提供项目为核心的技术转移一站式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市场调研与开发服务、技术成果产权管理服务、技术交易服务、技术成果项目评估筛选与鉴定服务、各类人才培养服务,形成技术转移各类服务为一体,为技术转移提供重要依据,为企业投资项目出谋策划,回避风险,提高技术转移成交的信誉度和转化率。

第三篇: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障碍分析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的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方式单一。文章首先介绍了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常用的融资方式,然后从企业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了其所面临的种种融资障碍。

关键词: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

高校中小科技企业作为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猛,部分企业已取得骄人的业绩,成为高科技创新领域的生力军。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由于资金短缺,更多的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遭遇难题,并未达到其掌握的创新技术应回馈社会和企业本身应有的效应。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却遭遇种种障碍,融资难已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常用的融资方式

(一)自有资金投入

高校自有资金投入是我国高校中小科技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在我国高校科技企业的发展实践中,企业的启动资金大多数来自于高校及高校产业集团的自有资金投入。这种方式有利于高校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从而有利于实现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也能为高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高校自有资金投入,企业不需要对外支付利息和股息,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也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除高校母体的自有资金投入以外,随着企业的发展,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将自己的权益性资本不断的注入企业,通过自身积累进行内部融资。

(二)银行贷款

目前高校中小科技企业一般将银行贷款作为企业外部融资的首选方式。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的负债方式是短期的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一般很少有长期负债。由于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很难找到其他更好的融资渠道,银行贷款成为其另一主要的融资方式。

除了上述两种常用方式外,高校中小科技企业也在尝试其他的融资方式,如风险投资、股权融资等,但这些方式在现阶段受到种种限制,在实际中应用不多。

总的来说,我国的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目前的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方式单一。绝大多数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只能选择内部融资和银行贷款这两种方式,资金来源非常少,大大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二、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障碍分析

(一)企业自有资本金严重不足

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的初始规模多是由系办、院办研究所发展起来的,高校对其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数年来,国家对高校用教学经费投资举办企业进行了宏观调控,况且高校是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本身资金紧缺。而且高校经费是国家非经营性资产,而高校科技产业资金是经营性资产,前者不能随意划拨给后者。另外,我国高校科技企业普遍存在着上交学校利润与缴纳国家税收的双重任务,使得企业的积累剧减,企业经营资金出现困难,企业内部融资障碍很多。

(二)信息不对称引起信用危机和逆向选择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金融市场上常见的现象,而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比大企业更加严重。因为大企业的公开信息很多,金融机构获取相关信息的成本比较低。而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内部的,具有非透明性,导致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在寻求贷款和其他外部资本时很难提供相关的信用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外部投资者处于很被动的局面。一些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在进行信息披露时,往往“扬长避短”,甚至出现信息欺诈的情况,最后直接损害了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的群体形象,导致群体信用危机。另外,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多处于初创阶段,由于创新本身的不确定性,技术先进性边界的模糊,从而无法提供相关信息的精确资料,而且就算这些企业能提供这些相关资料,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在银行面前也大打折扣。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银行在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评价一般鉴定于D级客户。如果是信用贷款,对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就非常不利。信息不对称还会导致逆向选择的产生。银行为了严格控制自身的贷款风险,减少信贷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必然会减少对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的贷款。

(三)银行贷款非常有限

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进行外部融资一般首选银行贷款,但是银行为了防范金融风险,1998年以来普遍推行了抵押、担保制度,贷款条件越来越严,固定资产贷款越来越少,流动资金贷款期限越来越短。商业银行贷款很多是根据企业的资信情况来决定的。而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大部分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市场前景不明朗,再加上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导致银行对高校中小科技企业放贷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称,即银行以贷款投入企业,一旦失败将会损失贷款的全部本金和利息;而投资成功,则不论投资的收益有多高,银行也只能收回本金和利息。另外,越是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和项目,风险越大。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在强调贷款安全性的前提下追求投资收益,如果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不了解,自然不会轻易放贷。因此,银行贷款与高校科技企业的运行特点相悖,银行难以为高校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可持续的融资。

(四)企业自身素质存在不足

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脱胎于高校,其管理者大部分是高校科研队伍中的教学人员,这些人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是市场意识不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显得有些乏力,管理水平低下。另外,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还普遍存在设备落后、产业组织不合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低、产品不够成熟等问题。从企业的财务状况来说,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负债率高、流动负债比率高、内部积累偏低,其扩张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有限,不能吸引外部投资者,也缺乏内部融资的能力。

(五)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1、金融垄断制度存在。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改革,民营企业、高技术企业、股份制企业迅速崛起,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基本上还是由国有银行垄断经营。融资格局与经济增长格局之间严重不对称,金融资源配置处于一种低效率状态。金融垄断形成两个歧视,所有制歧视,仍以国有企业为服务重点;规模歧视,仍以大、中型企业为服务重点。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缺位。

2、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我国缺乏分级发展的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从诞生的那天起,股票发行额和上市公司选择就受到规模限制,这些硬性条件是高校中小科技企业达不到的。虽然我国证券市场于2004年6月25日启动了中小企业板。但目前中小企业板无法真正为中国的中小企业服务,因为中小企业版的上市标准与沪深两市的上市标准没有区别。这些使得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基本不可能到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3、风险投资

发展缓慢。我国风险投资业市场化程度不高,风险投资制度不符合国际惯例,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如信托法)来制约,而且风险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形成了一种政府主导性的发展模式。由于资金来源有限,规模普遍偏小,难以达到分散风险、建立适度的投资组合的运作目的。同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使许多国内的风险投资资金大量滞留在生产领域,也使外国的风险投资者望而却步,不利于拓宽高校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

高校中小科技企业应该成为推动我国科技产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但是,由于目前融资障碍颇多,融资困难重重,大大影响了它们的发展。只有为高校中小科技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供更多的融资方式,才能真正解决其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高校中小科技企业才能取得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雄伟.高校科技企业产业资本运营研究[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2、鲍晓慧.高校背景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策略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3、彭十一.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障碍分析[J].经济师,2006(4).4、陈国强.高校科技企业融资研究[J].管理科学,2006(5).

第四篇:西部旅游障碍分析

西部旅游业发展的障碍分析

[摘要]独特的资源优势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为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基础设施和产品开发中的问题则成为了这一战略实施的障碍,为此,必须从这四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措施,促进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西部地区

跨越式发展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其含义主要是指发展速度快,要大步前进,而不是小步跟进,在短时间内,确立旅游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从实践看,这一模式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例如,在90年代以前,云南省还是一个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产业规模弱小的边疆省份,而在“九五”前4年,云南省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大大高于全国12.7%的年均增长速度。截止到1999年底,云南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居全国第6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7位,拥有涉外旅游饭店数居全国第2位。旅游业已成为有力促进云南省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快速增长的主导产业,90年代云南省旅游业所走的就是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给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促进了旅游业在西部经济中战略地位的形成,但是,西部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增长必须首先克服制约具增长起步的障碍因素,为此需要政府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战略举措。

一、西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观念滞后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西部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必然要实现旅游要素产权主体、市场交易主体和开发经营方式的多元化,这决定了西部旅游业首先要进行观念的创新。

西部旅游业目前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模式是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资源观密切相联的。目前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同构化”的道路,照搬东部的经验,尚未挖掘西部特色,走出一条新路子。

西部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沿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二)体制创新不足

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要求微观和宏观的管理体制尽快实现制度创新,扭转经济、社会效益不高的局面,但目前旅游业体制创新的步伐缓慢。

在企业制度方面,公司治理结构仍有待确立,一些旅游企业虽然在名义上按照现代公司

结构模式建立了管理组织结构,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并未发挥组织功效,反而增加了机构数量,降低了管理效率,“一言堂”现象仍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旅游企业的顽疾。

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尽管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政府管理机构虽然有所精简和调整,但离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表现在:在决策方面,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延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导致决策失误;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政府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受到政府种种保护,导致了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致使欺客、“宰客”的现象仍大量发生,使得一些外地游客视西部一些名胜游览线路为“畏途”,最终放弃旅游计划。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建国5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极为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内铁路营业里程平均每平方公里0.013公里,低于湖北、河南等中部相邻省份,贯通南北的干线铁路还没有打通,一些铁路长期处于超饱和状态。陕西公路网不完善,全省公路密度只有21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密度比东部少13公里。西安与周边城市,如太原、武汉、重庆、成都、银川等之间的公路交通大通道还未形成。全省高等级公路只有332公里,二级公路2469公里,全国排名24位,上述状况严重制约了陕西实现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

。而西部其它一些省份的情况甚至更差,如甘肃敦煌这一世界知名的景点就囚交通小便而使旅游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目前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投资严重依赖政府。

(四)产品结构单一化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有青藏高原、九寨沟、峨眉山、黄河壶口瀑布、天山天池、祁连山冰川等著名天然旅游资源;更有以都江堰、秦兵马俑、丽江古城、塔尔寺和布达拉宫为代表的世界级人文旅游资源。但西部地区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地区,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西部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西部资源优势被开发不足的劣势所抵消。1999年,西部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国际旅游的总收入为13.589亿美元,仅占当年全国国际旅游收入的9.6%,只相当于广东省国际旅游收入的41%,北京市的54%。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克服上述4个主要障碍,克服这些障碍,并非一蹴而就。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防止在发展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及作用的过高预期,避免因为盲目地“上项目”、“辅摊子”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对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认识旅游业发展在西部中的重要地位,克服障碍因素,积极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西部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市场化、协调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依靠优惠政策,依托国际市场,迅速得到了发展,因此,旅游业是我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但是,在西部旅游业发展中,应当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由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大,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普遍的依赖政府的思想。二是对旅游市场发展中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认识不清,存在着盲目市场化思想。为此,应当坚持走市场化道路的同时,探索西部旅游业市场化发展特殊路径,综合运用政府职能及市场机制,解决旅游市场的市场失灵问题,促进旅游业在西部的快速发展。

地区间的不协调性是包括东部和西部在内的全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因此,西部在发展旅游业时,应当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与东部的旅游资源与产品的互补性开发和利用中实现与东部的互动式协调发展,进而促进自身和全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思想的影响,西部落后地区极易在“旅游扶贫”的名义下放任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进而造成地区经济“资源空心化”现象。国家环保总局发布调查报告指出,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呈现功能性紊乱,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相当于同期GDP的13%,间接和潜在损失则更大。旅游产业曾普遍被当作一种“无烟工业”,但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仅仅20余年的时间里,就产生了相当多的“旅游公害”,不仅危及自身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现象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因此,在西部旅游开发中,应特别强调对开发对象的选择,开发程度的控制及开发过程的监督,以防止旅游开发中出现对象错位和程度失控现象。

(二)建立面向市场、强调效率的管理体制,实现制度创新

1.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提高旅游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突出优点在于企业产权明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的责、权、利明确,在权力的行使上相互制衡,形成有效的闭环制约和多元激励机制。因此它对解决我国旅游企业、旅游企业集团中依然存在的“领导一言堂”、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增值缓慢等传统弊病富于针对性和有效性。贯彻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使旅游企业在制度上实现创新,从市场中获得效益。同时,旅游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规模化与集中化也必须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相同步方能取得目标效果。

2.进一步打破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旧体制,建立高效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旅游业是由核心旅游业和辅助旅游业构成的综合性产业,要实现高效持续的协调发展必须有赖于一个高效的管理部门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其进行整体规划、规范、指导和控制。这就要求管理部门承担相应的职责,改变管理职能扭曲的现实状况。

在资源配置方面,旅游产业发展要提高可持续性、均衡性和集中度,就要求打破行业、地区的限制,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互补和产业间及地区间优化配置。这在各级政府主宰资源配置权的前提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政府退出资源配置者的地位是整个旅游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的前提。

在产业管理方面,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的旅游资源配置活动日益增加,旅游经济管理应走出以条块分割、政企不分为基本特征的传统部门管理模式,过渡到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产业管理模式中。西部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提供信息引导,编制行政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协调针对旅游产业的各种行政、法律和经济管理手段的实施,来保证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所以,我们所强调的加强旅游产业管理,既非政府主管部门的“无为而治”,也非政府主管部门的“过多干预”,而是政府部门应当行使自身应有的产业管理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旅游产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前提条件。

(三)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是当务之急,为此,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式:一是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方面可以促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西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拉动内需,加速经济增长。二是可以采用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社会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三是向外资进入西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行政服务,吸引外资进入。为此,西部资本市场的建设、金融工具的创新(如发行西部旅游建设债券、西部旅游企业债券、西部旅游建设投资基金等)和融资方式的改进(如采用BOT等方式)等是首先应采取的举措。

(四)突出资源特色优势,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

具有“世界历史文明博物馆”、“世界民族文化博物馆”、“世界天然博物馆”等众多美誉的西部地区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古代文化、奇特的民族风情、多彩的自然风光为西部地区旅游业依据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特色经济,西部地区应当随着国内旅游需求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根据自身资源条件,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自身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产品多元化,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与东部地区的互补效应,为实现跨地区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客源分享、联合促销等创造条件。实现产品的多元化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绿色化、精品化,优化西部旅游产品结构并提高西部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再开发出像“秦兵马俑”、“九寨沟”这样具有世界影响的旅游绝品来,铸造出21世纪西部旅游业辉煌发展的灿烂明天。

第五篇:国外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和典型案例

国外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和典型案例

目录

一、技术许可办公室(OTL)模式

典型代表:美国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

1.人员构成2.运作方式

3.专利政策

4.工作成效

二、设立技术转移公司模式

典型代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创办的帝国创新服务公司

1.人员构成2.运作方式

3.工作成效

典型代表:剑桥大学设立的剑桥企业有限公司

1.组织架构

2.业务内容

3.知识产权许可模式

4.投资孵化模式

三、其他模式

【编者按】

高校作为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重要创新主体,在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创新源泉作用。近年来,随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系列政策法规的修订和发布实施,国内高校不断优化完善内部科技成果管理制度,探索构建符合创新规律和实际需求的技术转移工作体系,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本期内容聚焦国外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并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梳理和分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报告正文

技术许可办公室(OTL)模式

OTL(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即技术许可办公室。美国在《拜杜法案》的推动下,自20世纪80年代起,许多大学建立了技术许可办公室等专门机构,现已成为美国大学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经营的标准模式。俄罗斯于2003年引入高校OTL模式,目前俄罗斯大学等研究机构创办OTL已超过100个。

OTL模式的主要特点:

将专利营销放在工作首位。OTL模式强调大学亲自管理专利事务,并把工作重心放在专利营销上,以专利营销促专利保护。

工作人员均为技术经理。OTL模式下,工作人员必须既有技术背景,又懂法律、经济和管理,还要擅长谈判,被称为“技术经理”。技术经理只管专利营销和专利许可谈判,在决定申请专利后,专利申请的具体事宜交由校外专利律师事务所办理。

发明人和发明人所在院系参与分享专利许可收入。允许发明人分享收入旨在激励教师不断披露发明,并配合随后的专利申请和许可工作;允许发明人所在院系分享收入,提升了发明人在院系中的地位和声望。

典型代表:美国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

1970年,斯坦福大学建立技术许可办公室,主要职责是促进学校科技成果产品化,包括技术成果评估和市场风险预测、技术许可、专利申请等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该办公室由学校分管科研的副教务长直接管辖,向上对教务长以及学校校长负责。

1.人员构成目前办公室共有人员52人,其中负责人1名,助理2人,授权专员18人,授权助理9人,产业合同办公室8人,其他行政及管理人员14人。

2.运作方式

一般包括以下6个工作环节:

①发明人向OTL提交申请材料(发明和技术披露表),OTL记录在案,并指定专人(Technology Manager)负责审查和了解其市场潜力。

②在充分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由OTL独立决定是否申请专利(美国专利申请的实际费用高达上万美元,通常情况是先有企业愿意接受专利许可,学校才申请专利)。

③制定授权策略并征集可能对此感兴趣的公司。

④对各企业进行筛选以保证专利许可效果,企业需具备使该项发明商业化所需的基本条件。

⑤进行专利许可谈判,签订专利许可协议。

为避免利益冲突(conflicts of interest),学校规定发明人不能参加OTL与企业之间的专利许可谈判,谈判由技术经理全权代表学校。这是因为发明人往往集多重身份(教师、专利许可收入的分享者、公司顾问和公司董事)于一身。如果发明人与谈判企业之间存在关联,OTL要交研究院院长(Dean of Research)和发明人所在院院长复审;如果与发明人有关联的企业最终被确定为专利许可对象,则OTL还要起草备忘录,证明该企业是经过筛选的,并建议两院长予以批准。

⑥OTL对专利许可持续跟踪,确保许可收入及时收取并进行正确分配。

3.专利政策

斯坦福大学的专利政策兼具原则性和灵活性。原则性体现为学校在发明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上持毫不含糊的态度,即依据《拜杜法案》,联邦政府资助的发明所有权归大学;企业和其他机构资助下的发明,依据拜杜法案精神,通常也归大学拥有。灵活性体现在以利益共享为原则的专利许可收入分配制度,即先将专利申请费、OTL办公费从专利许可收入中予以扣除,即为专利许可净收入,再由发明人、发明人所在院、发明人所在系三方平分专利许可净收入。

4.工作成效

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后15年时间里,斯坦福大学获得的总收入不超过5000美元。1968年,斯坦福大学试点由学校亲自管理专利事务,即申请专利,并把专利许可给企业界,当年创收5.5万美元。2013-2014年年报数据显示,该财年斯坦福大学共获得655项发明技术的许可收入,总计约1.1亿美元,其中40件发明带来的收益超过10万美元,40件发明中的6件发明带来的收益超过100万美元。

对于斯坦福大学身处其中的硅谷和生物技术湾而言,OTL许可出的技术是一些高技术产业成长和壮大的源泉,OTL的技术转移与硅谷和生物技术湾的成长和发展是同步的。其中,著名例子之一是1981年,OTL将斯坦福大学教授StanleyCohen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Hebert Boyer于1974年联合发明的“基因切割”(gene-splicing)这一重大生物技术,申请了发明专利,并以非独占性许可方式将该技术许可给了众多企业,从而开启了全球生物技术产业。

设立技术转移公司模式

设立技术转移公司或称创新服务公司是部分国外高校实施技术转移的重要模式之一。这类公司主要提供知识产权商业化服务,协助高校技术与知识产权向产业转化。高校设立独立的技术转移公司,可以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为学校成果转化服务提供专业服务。

典型代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创办的帝国创新服务公司

1986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成立帝国创新服务公司(Imperial Innovations),当时是学校的一个部门,后来独立成为学校所属的一家企业。帝国创新服务公司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与帝国理工学院建立了排他性的合作关系,通过将帝国理工学院的技术许可给其他公司或成立创业公司,对学校优质的技术进行发展、保护和商业化。2006年7月,公司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另类投资板块(AIM)上市,募集3亿英镑用于技术商业化前期投资。

1.人员构成帝国创新服务公司现有全职人员27人,其中主管1人,业务总监2人,高级授权专员5人,负责IP及技术转移孵化工作11人,负责技术及行政工作8人。

2.运作方式

帝国创新服务公司主要从事技术商业化和投资活动。技术商业化包括保护帝国理工学院及其伙伴的知识产权、协助技术发展并最终将技术许可给企业或者围绕该技术设立新公司。投资行为专注于对治疗、诊断、医学技术、工程与材料,以及信息通讯、数据技术等领域早期公司的长期投资,且主要投资英国“金三角”区域的企业。在英国,由伦敦、剑桥和牛津形成的地区被称为“金三角”,这一区域汇集了一大批世界级研究机构,包括帝国理工、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四个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大学。

3.工作成效 帝国创新服务公司每年评估约400项由帝国理工学院师生提供的发明,完成30至40项许可案件,设立8个新公司及对60个新技术进行专利申请。同时,除了与帝国理工学院合作,帝国创新服务公司还为在伦敦与高校有关的NHS Trusts(NHS综合医院)提供技术转移服务。目前帝国理工学院在数据技术、物联网、生物医学与制药、新材料、清洁技术、能源、设计、基础设施系统、金融服务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都与相关产业建立起了长期而可持续的伙伴关系。

2012年起,帝国创新服务公司与帝国理工学院合作建设帝国理工学院创新实验基地,成为初创企业社区的典范。基地每年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80多场,约有3000多名学生参与各种项目与活动,集中支持80多个初创企业项目,同时特别为帝国理工学院的亮点科研成果和学生团队举办推介路演活动,每年都能吸引400多家伦敦及全英国的高科技企业和投资机构参与,其中70%的推介项目募集到600多万英镑概念验证启动资金。2014年还增设专门资助女性创业者的专项基金。

截至2015年7月,帝国创新服务公司投资的企业达98家,市值约3.27亿英镑,其中最大的企业是位列英国富时250指数的切尔卡西亚制药公司(Circassia Pharmaceuticals)。2015年9月,路透社首次发布“世界最创新大学榜”,帝国理工学院位列第12位,在英国大学中排名最高,其次是剑桥大学第25名、牛津大学第40名。

典型代表:剑桥大学设立的剑桥企业有限公司

剑桥企业有限公司(Cambridge University Enterprise)是剑桥大学全资公司,代表剑桥大学负责专利申请和技术转移工作。剑桥大学在每个系、研究所、中心、实验室都设有联络员,联络员由系主任批准,专门负责本系科研人员与剑桥企业有限公司的联络。剑桥企业有限公司每年召开3次与所有院系联络员见面商谈的会议,剑桥大学分管研究的副校长亲自参加。

1.组织架构

目前剑桥企业有限公司拥有约40人专业团队,管理超过1000个科学技术项目,持有60个以上初创企业股权。在组织结构上,剑桥企业有限公司设有支持服务部、营销部、财务部、种子基金部、顾问服务部、自然科学部、生命科学部。公司董事会成员全部由剑桥大学任命,包括:4位学校代表(剑桥大学教授、剑桥大学分管研究的副校长)、3位学校外部代表(前政要、风险投资家),剑桥企业有限公司高管(不超过3位),剑桥大学财务部主任作为剑桥大学股东代表,是董事会的观察员,剑桥大学财产主管兼任董事会秘书。同时,公司设立投资委员会,成员有剑桥大学教授代表、美国风险投资公司Highland Capital Partners和欧洲风险投资公司Amadeus CapitalPartners。

2.业务内容

剑桥企业有限公司设立了四个业务单元:技术转移服务、咨询服务、种子基金服务、基础服务。

①技术转移。业务内容包括代表剑桥大学申请专利、项目评估、市场调研、寻找商业伙伴、代表发明人与合作商家进行技术对接、协商谈判、撰写合同协议等。企业有限公司是剑桥大学所有知识产权专利的法定申请人,每年收到200多份商业计划申请,经过严格的程序对技术成果的市场价值进行研判,并在1个月内决定是否申请专利。每年公司的专利申请量约20件,占申请量的1/10,旨在确保申请专利的高品质和专利成本的合理控制。

②咨询服务。剑桥企业有限公司咨询部门工作人员与剑桥大学各个研究室、实验室以及教授保持着密切联系,定期或不定期了解各个领域技术进展,寻找潜在项目。咨询服务形式主要有:科学顾问委员会、企业开发产品咨询、利用各个院系的仪器设备、专家证人以及政策咨询等。剑桥和英国都积极鼓励科学家参与企业咨询。在英国,衡量大学教授的指标之一是影响力,而咨询是增加影响力的重要内容。

③种子基金。剑桥企业有限公司拥有一个独立的风险投资基金,即“剑桥企业种子基金”(TheCambridge Enterprise Seed Funds),为初创企业提供种子基金并扶持孵化。自1995年以来,获得种子基金投资的初创公司5年内的成活率达到97.4%,大大超过44.6%的英国平均水平。剑桥企业种子基金由剑桥大学而非政府所有,只投资于以剑桥大学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新公司,所有盈利返回资金池或重新投资。截至目前,该基金共投资了70家公司,共计1070万英镑,同时带动市场上10亿英镑投资。

④基础服务。主要包括搭建剑桥创新创业载体等相关服务,包括为入驻孵化器的个人或者小型团体提供企业启动时的相关注册、财务支持、法律咨询以及办公场所等服务。

3.知识产权许可模式

①许可方式。剑桥大学将非独占许可放在首位,这样可以增加同一项知识产权的许可协议数量,增加知识产权许可收入。

②许可对象。剑桥大学知识产权许可主要面向企业,并产生许可收入,另有一部分许可给研究机构,不收取许可费用。2010年,剑桥企业有限公司签署了116项知识产权许可协议,其中85项为商业目的的许可协议,31项为以研究为目的的许可协议。2010年正在执行中的知识产权许可协议达695项,其中202项是以研究为目的的知识产权许可协议。

③许可收入构成。剑桥大学的知识产权许可收入分为五部分:知识产权许可费用(fees)、阶段性支付(milestone payments)、企业偿还剑桥大学的专利费用(reimbursementof patent costs)、替代许可费用的股权变现(equity realisation)和产品销售提成。

从实践看,达到产品销售收入提成的许可协议在数量上不占优,但却是剑桥大学知识产权许可收入的主要来源。剑桥大学绝大部分签订的知识产权许可协议都产生了收入,但只有不到1/5达到产品销售收入提成,只有1%产生了显著的产品销售收入提成。从许可收入的分布看,剑桥大学超过80%的知识产权许可收入,来自2%的知识产权许可协议,大部分知识产权许可收入来自于少数明星专利。

⑤许可收入分配政策。剑桥大学知识产权许可是以净收入作为分配基础,即许可收入减去费用支出。相关费用支出包括:专利申请费用和维护费用、法律费用、保险费用、诉讼费用、第三方(例如项目资助方)应得收入,概念证明基金。由剑桥企业有限公司参与商业开发所获得的净收入,由技术发明人、发明人所在院系和剑桥大学三方共享。具体如下表所示:

净收入

发明人

所在院系

剑桥大学

10万英镑以下

90% 5% 5% 10万~20万英镑

60% 20% 20% 20万英镑以上

34% 33% 33% 4.投资孵化模式

①技术转移前孵化。在技术转移之前,即专利生成之前,剑桥企业有限公司提供两项商业化增值服务:

一是支持好的想法。研究人员有好的想法是第一步,但将想法转变为产品和商业,则需要时间、资金和支持。剑桥企业有限公司为此提供概念证明资金(proof of concept fund),为发明的早期阶段提供支持。2010年剑桥企业有限公司获得54项想法披露,有40个想法获得概念证明基金。

二是支持好的应用。好的想法还需要转化为应用,剑桥企业有限公司帮助科研人员从外部获得转化资金。2012年,剑桥大学科研人员获得了1750万英镑的转化资金。

②大力孵化剑桥师生初创企业。剑桥大学将孵化师生初创企业作为技术商业化的重点,在外部资金还未进入时,公司首先投入概念证明基金、转化基金、种子基金,孵化剑桥师生初创企业。其中,概念基金和转化基金都是为帮助科研人员开发产品的原型;种子基金用途更为广泛,不仅可用于概念证明和转化,还可以作为知识产权许可前投资、种子前投资和种子投资。

同时,与外部资金共同推动剑桥师生初创企业发展。外部资金包括首轮新资金和跟进资金两部分。例如,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两位教授研制出塑胶电子(plastic electronics)技术,又称柔性电子(flexible electronics)技术,是引发电子技术革命的开创性新技术。剑桥大学基于这两位教授的科研成果,于2000年成立企业Plastic Logic,该公司已成为全球塑胶电子行业的领导者,研制的全彩色柔性电子显示器获得德国Elektronik杂志2013光电子产品大奖。2011年该企业与俄罗斯国有纳米技术公司(Rusnano)和该企业早期投资者美国硅谷风险资本签订了总计7亿英镑的投资协议。

其他模式

除了上述两种应用较多的技术转移模式,部分高校还根据自身实际,采取了其他的技术转移模式,比如技术管理公司模式,这种模式主要由完全独立的市场化公司或服务机构负责大学的专利申请和技术许可,大学和公司之间依据合同约定分配许可收益;再比如,最早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建立的研究基金会模式,通过设立附属于学校的非营利性法人组织,开展技术转移活动。这些模式的运作方式和实施流程不尽相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在促进高校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载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障碍分析(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障碍分析(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9技术转移合同范本

    2019技术转移合同范本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受让方(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转让方(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双方就____......

    技术转移合同

    技术转移合约 立合约书人: 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丙方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丁方 兹因乙、丁方执行甲方、丙方共......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四大障碍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四大障碍 蔡昉 经济改革以来,农村劳动力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地区,从中西部地区转移到东部地区。从宏观层次来看,这种......

    我市技术转移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连云港市技术转移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近年来,我市技术转移的工作重点就是将市外高校院所的最新科技成果与我市企业精准对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国各地对......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综合防治技术(共5篇)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综合防治技术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又称繁殖障碍性综合征,它表现在母猪不能正常的怀孕,即使怀孕也不能顺利的产仔。有的母猪在不足月的情况下会产生流产的现象;......

    浅析消费者维权障碍分析及对策

    浅析消费者维权障碍分析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消费者 经营者 法律制度 论文:摘要本文从消费者、经营者和法律制度三个方面进行消费者维权障碍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切实保护消费......

    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 关键字 中小企业利润率不足百分之三 工信部负责人目前透露今年1到7月,中小企业整体利润率不到百分之三,只及规模以上企业利润率的一半......

    幼儿情绪障碍案例分析

    幼儿情绪障碍案例分析 梓豪在小班一个很调皮的男孩,平时他的表现就很“突出”,非常好动。如果老师批评他,他偶尔会停下动作,但过一会老毛病就又犯了。经常有孩子来告他的状,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