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技术转移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时间:2019-05-12 16:3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市技术转移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市技术转移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第一篇:我市技术转移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连云港市技术转移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市技术转移的工作重点就是将市外高校院所的最新科技成果与我市企业精准对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国各地对如何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强技术供需对接,优化要素配置,完善政策环境等工作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我市提出“高质发展、后发先至”发展战略,如何在企业自我创新能力不足,市内科教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借助外脑精准配置各类科教资源向企业集聚,吸引更多成熟科技成果和技术到我市转移转化,成为支撑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连云港市技术转移机构现状

截至日前,我市有技术转移职能的单位和载体共计22个。包括南京大学连云港高新技术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学连云港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连云港工业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连云港分中心等载体,近年来调研企业500多家,搜集人才、技术项目等需求360余项,为16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检验检测、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服务。2017年,仅上述三家高校研究院就实现非财政营业收入1150万元。

2017年,东海县与上海114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共同签署了《共建114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东海中心》协议。双方围绕东海县硅材料等特色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114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优势科技资源,全面推进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工作,成为国内知名技术转移平台与县域经济合作的首次尝试。随后南大、南工大、南理工研究院相继在赣榆区设立技术转移分中心,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东海农业综合试验站、南京农业大学灌云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中高知识产权、科学家在线等技术转移载体发挥各自优势深入开展工作,我市技术转移工作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二、我市技术转移工作存在的问题

1、我市技术转移机构数量少规模小

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5家(基本设置在高校院所,连云港市没有)。我市相关技术转移机构基本都是高校研究院的内设机构,部分市场化专业性技术转移公司刚刚进入连云港,整体运行还处在起步和试点阶段。特别是与苏南发达地区相比,我市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发展相对滞后,且差距较大。

2、我市高校院所少成果转化率较低

淮海工学院是我市唯一的本科院校,省内高校综合实力排名35名(全省42所本科高校)。近年来,在创建江苏海洋大学的基础上,学科建设与我市相关企业契合度不断提升,但整体支撑我市产业发展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716所本身承担军口项目任务,科研人员无法分散精力为本地企业开展服务;职大和师专两所院校产学研合作及技术转移工作基本处在起步阶段。

3、专业化挖掘技术需求以及供需不对称情况难以突破 一方面挖掘企业技术需求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化公司或者有资质的专业技术经纪人长期到企业开展对接和挖掘服务。另一方面,挖掘的技术需求要第一时间传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专家手上。目前国内相关公司已经开发相关对接平台,但还处于摸索和试运行阶段。

4、地域距离造成技术转移时间成本高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有些市外甚至省外专家到我市开展技术转移相关工作,工作半天需要一天甚至更长时间解决往返交通问题,时间成本较大。甚至有些专家明确表示,由于交通不便,在本地能解决3个企业问题,到我市企业只能解决1家公司技术难题,时间成本是3:1。可以说地域距离及交通状况成为我市技术转移工作开展的又一制约因素。

三、我市技术转移工作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引导,搭建技术转移交流载体和平台 我市应以建设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连云港分中心契机,整合各方面资源,搭建适合我市技术转移工作的交流平台;同时整合省市相关资源,推进江苏省跨国技术转移中心与江苏核电有限公司筹划建设江苏(连云港)─ 俄罗斯技术转移中心,吸纳相关国际科教资源与我市企业高校对接。

2、鼓励市场化运作,精准高效打通技术转移合作链条 发挥市场在促进技术转移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上海114产学研服务平台、科易网、科学家在线、南京中知公司等科技服务业机构来我市搭建运行平台,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技术转移过程信息不对称、对接效率低等问题。我市可以出台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支持措施,吸引更多科技服务机构到我市开展技术转移工作。

3、出台扶持政策,供需方双向支持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企业对高校院所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需要加大投入,同时存在研发风险。应进一步完善我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体系,指导企业到省技术交易市场进行技术合同登记,享受相关税收返还政策。从技术供给方角度,通过市“微博双创”计划、“花果山人才”计划等人才政策,对高校院所到企业进行技术转移转化的人才给予优先扶持。

4、用好现有资源,充分激发各类人才服务企业积极性 目前,我市获批科技副总130人,在职科技镇长团52人。应充分发挥和挖掘这些人才个人及所在高校的科技资源,以点带面做好技术及合作项目对接。同时做好“本地人才本地使用,本地成果本地转化”工作,进一步挖掘淮海工学院、康达学院、职大、师专、716所等高校院所服务地方产业的潜力,通过举办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实现地方产业和地方高校紧密合作。

第二篇: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张高峰 王 江

〔内容摘要〕 电子政务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领域推广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公共行政模式。它可以有效地实现行政、服务及内部管理等功能,在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建立起有价值的服务系统。本文通过对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查找症结,提出对策建议,优化政府的行政环境,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 信息化;电子政务;推广运用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政府研究室,六盘水市政府电子政务办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政务和互联网已成为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实施政府信息化的共同选择,同时也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的工作平台。为实现“智慧城市”的目标,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架构基本完成,业务应用系统得到较大开发和应用,电子政务运行保障体系初步建成,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同时也看到,我市电子政务推进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如何进一步搞好我市的电子政务建设,使之真正成为拉动我市信息化建设的火车头,任重道远。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注重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效性,从实际出发,以应用为重点,以网络建设为切入点,以提高办事效率和透明度为目的,加快了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网络的广域性和无限性,广泛宣传推介优势,展示凉都新成就、新形象,并广角度、多层次提供便民服务,增强了政务工作的透明度。

1.1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夯实

目前建成了以市级电子政务中心为核心,连通市属部、委、办、局,各县(特区、区)及重点企亊业单位的电子政务网,网络节点达120多个,骨干带宽1G,接入带宽100M,提供200M互联网出口,完成总面积250平方米的中心机房(一期)建设,购置包含内外网门户、邮件、数据库服务器等在内共25台PC服务器,并配置了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党政机关内部局域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95%以上的部委办局已经建立了内部局域网。

1.2电子政务应用成效显著

我市统一软件平台,建成了“中国凉都·六盘水”政府门户网站群,开发了公文交换系统、信息报送系统、市级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协同办公系统等多个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其中,“中国凉都·六盘水”门户网站群涵盖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网站及57个部门子网站,多次获国家、省级表彰;公文交换系统应用成绩显著,基本实现全市200余家单位及县(特区、区)党委政府无纸化传输,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亊效率方面的作用得到了体现;信息报送系统使用部门达200多个,平均日报送信息近50多条,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报送速度,增强了党委、政府的快速反应能力;市级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已正式投入使用,目前管理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服务事项共计160多项。

1.3软环境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我市2004年组建了市人民政电子政务办公室,明确为全市电子政务的管理和技术支持部门,同时承担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日常工作。出台了《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六盘水市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凉都·六盘

水”门户网站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及《六盘水市电子公文交换管理暂行办法》等多个管理文件和办法,并将电子政务应用工作纳入市直机关业务目标考核。我市建立了以电子政务办为骨干,各部门信息化队伍为补充的人才队伍,通过开展多种培训,我市干部职工的计算机水平操作快速提高。

2我市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形成的纸质办公习惯,很多人在心理上难以适应,尽管一些部门已购置了计算机和建成了内部网络,但仍有许多人不愿利用计算机完成文件的形成和实现传达的功能。还是留恋并习惯于传统公文形式。在许多人看来,只有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才最可靠,这种传统政务方式使不少政府官员滋长了程度不一的“衙门作风”,导致推行的力度不够,电子政务的效益和作用得不到充分的显示。只注意实现“电子”,却未和“政务”相融

2.1角色难转变

电子政务的推行,打破了原有政府部门之间的界限,构建一个全面电子化的虚拟政府,传统政府的金字塔式结构将改变成平面化的网络结构,网络没有权威,行政机关原有的领导权威受到严重挑战,同时,在传统的运行体制下,政府机关是管理部门,电子政务实施后,必须直接面对公众的大量反馈信息,政府的理念也由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部分干部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这种角色的转换。

2.2信息共享难

由于目前在信息采集、信息登记、信息交换、信息发布等政务信息流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条条分割、块块独立,政府业务流程管理,政府信息保密、共享、公开形式等的影响,导致部门和领域信息割据、网络不能互联互通、信息不能共享、低水平重复建设、信息安全隐患等要害问题,如公安户籍信息和计生户口信息无法共享。

2.3技术水平低

当前,我市的人力状况无法满足电子政务发展的客观要求,能够熟练掌握电脑和网络的干部职工数量十分有限。据统计,市直各机关单位还有60%的工作人员不熟练电脑操作,镇和办事处还有80%的工作人员不熟练电脑操作。同时办事人员受到电子政务和传统政务工作方式的双重压力,在电子政务的建设阶段,不可避免地要求办事人员在承担传统方式的政务工作的同时,又能够适应电子政务的需要。

2.4权责不明晰

目前,我市的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有两种推进方式:一种是系统内自上而下的纵向推动,如协同办公系统应用;一种则是地区内的横向推动,如“智慧城市”计划。这两种推进过程相互协调度不高。另外,我市电子政务管理部门职责不完善,还是过去的计算机“修理铺”,市直机关内的电脑、网络出现问题就叫是电子政务办的工作人员,还没有从计算机修理人员向管理人员转变。

2.5标准不一致

目前,电子政务的条块分割是我市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目前,各县(特区、区)、各部门电子政务系统陆续建成,不同技术标准之间的冲突已经体现出来,如工商、税务、民政等部门的业务系统和我市的电子监察系统不兼容的情况。

3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实施电子政务是信息化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四化同步”建设的客观要求,如何适应从传统模式到现代管理模式的革命性转变,不仅对政府部门和自身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巨大影响。根据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结合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工作重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3.1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中国凉都·六盘水”网除了继续以政府业务为主,以公众需求为中心之外,还要加强对

现有资源进行分类、加工、整合的能力,根据办公自动化,内部交流,公众使用及企业经营等不同需要,不断扩大政务公开途径,密切政府和公众的交流,完善信息化建设咨询机构的管理,开展个各子网站评估,推进网站信息发布和更新工作,加强“政民互动”,“网上办事大厅”等栏目和电子系统终端的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常上网看看”,当好政务建设的“带头雁”,时刻关注和回复群众来信,了解民意,从而对提高公众参政议政水平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在今后的电子政务建设中,应更多从面向公众的服务性功能来考虑,着眼于利市利民,针对不同人群的需要,及时把市民最需求的信息传递给他们,提高在线办事的质量和提升信息服务的水平。

3.2完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统一有效的用户身份管理机制,防止未授权的用户使用信息网络接入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的滥用问题;二是建立全面的安全保密系统,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信息的保密性,解决信息和数据的存储、使用和传输保密等安全问题;三是养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员,清楚认识和维护网关防护产品和终端安装防病毒软件,抵御黑客或病毒入侵,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四是要从整体性上考虑网络安全建设,最大限度地保障电子政务网络的安全性。

3.3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规范财政资金投入

一方面采取外包方式,在应用服务系统建设中引入社会民间投入,赋予开发企业特许经营权,开发建设应用服务系统。另一方面适当引入企业投资,在运作方式上采取合法招标方式进行,而政府在政策上给予适当支持和优惠政策,不断完善“六盘水信息港”、“中国六盘水网”等网站,为企业提供在线咨询、洽谈、信息等服务,推动现有企业延长产业链,不断增资扩产。同时要对财政资金的投入加强规范化的管理和信用体系的建设,使投入的资金能用到实处,避免出现盲目投资,资源浪费,“豆腐渣工程”等负面现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骗税骗汇、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为开发者,投资者创造一个安全、安心的投资环境。

3.4加强电子政务队伍建设,引入复合型人才

电子政务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人员素质的高低对电子政务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专业人才的力度必须加大。一方面吸纳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到政府工作任职,充分挖掘和运用本市的人力资源,为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能力支持;加强电子政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普及计算机网络知识及提高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是根据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可以通过借调、跟班等方式,从各单位抽调人员到电子政务办公室工作,“以干代训”,为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发现和储备人才。

3.5统一技术标准,实现信息共享

全市各部门之间要从大局出发,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和信息交换标准,建立流程顺畅、工作协同、上下一致、整齐划一的资源数据库。主要是“三个标准一体化”,一是技术标准一体化。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从系统规划、数据指标体系、系统平台设计等方面要遵循全市一致的建设标准规范,在技术架构层面统一规划和设计实现;二是业务服务一体化。对基础数据资源实现“同人同城同库”,通过业务整合,打破条线分割,统一规划建公文传输、协同办公、信息报送系统和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决策支持、注册登记等各类职能的业务系统,实现各业务之间的实时联动;三是管理监督一体化。对服务对象经办的各类业务全程轨迹留痕,统一规划电子监察、绩效考核和内部控制系统,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3.6强化业务管理,规范业务行为

一是在政府部门推行信息主管制度。信息主管不是一个主管技术的角色,而是进入管理层和决策层,担当行政业务和信息技术之间总协调的角色。市委办、市政府办和市电子政务办、市政务服务中心要密切配合,同抓共管,当好这个角色。二是对党委和政府业务的信息

处理作出规范要求,对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等全过程,都有固定运作程序和明确要求。三是在规范政府行为、依法行政、建立透明公开办事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党委和政府的公文传递和业务管理的重组优化,从而实现党委和政府工作信息化。

3.7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形成良性机制

按照国家、省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我市电子政务的整体架构,建立和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信任体系,加快全市性的数据灾难备份基础设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病毒防范中心、安全保障系统的建设,逐步健全安全管理体制和应急处理协调机制和电子政务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电子政务法规和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相关的规章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电子政务法规和标准的实施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南方都市报》,2004年版;

2.《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

3.《信息资源建设》,主编肖希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主编王长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5.《电子政务》,主编刘文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第三篇:节能降耗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节能降耗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十一五”时期,**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题主线,节能降耗工作扎实推进。与此同时,由于我区起步晚、结构层次低、能源消耗高、对能源资源依赖性较高的特征比较明显,要全面完成全年和“十二五”节能降耗目标,还需付出更多努力。今年以来,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继续下降,但趋势明显减缓,存在问题仍然突出,压力不断增大,形势不容乐观。

一、节能降耗工作现状分析

(一)节能降耗工作特点

一是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仍然居高。根据统计局最新数据,今年1-9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总消耗量为5.82万吨标煤,同比增长21.2%,由于今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不断攀升,产值增长中有很大的物价上涨因素,使得产值能耗降幅高于实际增加值降幅。初步统计,今年1-9月全区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2.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以上目标任务7.7个百分点,在全市五县四区排名第五,我区节能形势十分严峻。二是主要耗能企业产值能耗普遍上升。1-9月份综合能源消耗总量前10家企业中单位工业产值能耗上升、下降和新增企业分别为5家、2家和3家(皖振建材、正大精密机械、宝丰复合肥)。主要耗能企业产值能耗普遍上升,对全区规模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带来巨大的压力。

三是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进度滞后。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严格落实年内全市节能工作六项措施的通知》(*政办秘„2011‟114号)文件要求,9月底前必须完成省市下达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市节能办9月20日对当前各县区淘汰落后产能情况进行了再次摸排汇总,我区分路口镇第二轮窑厂、永顺矿业有限公司等7家要求关闭停产企业均未完成验收资料送审和存档等工作。

(二)影响节能降耗的主要因素

一是高耗能行业占比提高。随着经济的复苏,我区机械制造、新型建材、轻纺工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企业开工充足,满负荷生产,增势较为强劲,今年1-9月,共完成工业产值61.3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1.2%,同比分别增长49.9%、101.4%、40.8%和46.8%。企业用电量进一步增加。1-9月达到1.31亿千瓦,同比增长31.67%,工业能源消耗随之快速增加,节能降耗难度加大。同时,由于我区制造业基本上是原材料生产或是上游制造业企业,产值增长有 相当部分因素来自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实际行业工业增加值率水平较低,能耗水平较高的行业比重提高,给节能降耗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二是新增规上企业能耗水平较高。**经济开发区等新投产企业基本为制造加工企业,能耗水平较高,结构调整形势紧迫,随着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将继续给我区节能降耗带来更大压力。

三是我区工业能耗基础水平较低。由于我区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可以说是经历了撤市设区以来从无到有的过程,机械化程度低,多为简单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业基础能耗水平低,要实现低水平基础上的能耗下降,对正处于工业起步并加快发展的我区来说任务尤其艰巨。

(三)节能降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节能降耗工作基础薄弱。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发展较偏重于规模扩张和速度加快,而在产业结构合理性、经济发展持续性、能源资源平衡性等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以致节能降耗工作的基础相当薄弱,能源计量、能源统计、能耗评价、考核体系尚不健全,造成底数不够清、指标不够明、信息不够灵,能源资源管理和节能降耗体制和机制尚未真正扎实地形成。

二是部门协调配合不畅。虽然我区成立了节能降耗领导小组,但成员单位工作协调沟通机制尚未形成,部门之间缺乏协 同性,形不成工作合力。如统计部门承担着如实采集、上报能源统计数据,客观监测能源生产、依法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能源统计数据的责任。能源统计是如实反映能源消费情况,准确评价节能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好节能工作的重要基础,但由于受统计职业道德规范有关规定约束,造成能源数据信息不透明,导致无法及时准确评估全区及单个企业节能降耗状况、趋势,能源数据信息滞后给节能降耗工作带来被动。

三是政府推动节能工作手段有待健全。虽然“十一五”时期,我区社会节能指标始终位列全市前列,但是由于近年来,全区大力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和招商引资主战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节能降耗工作任务随之加剧。与此同时,目前节能降耗工作主要以激励引导为主,政府在运作过程中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推动节能管理工作的新机制。

四是企业对节能降耗工作的重视不够。虽然企业大多有节能增效的意识,但由于认识水平、时间精力、人员素质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局限,节能降耗工作的紧迫性不强、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水平低下,很多企业没有能管员,即使有能管员,也不是专职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很低,很多时候形同虚设,跟不上节能降耗工作的形势需要,企业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节能手段缺乏、节能改造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二、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节能降耗工作宣传。通过走访企业以及召开重点用能企业座谈会等形式,宣传当前节能降耗形势、节能降耗政策措施,尤其要将当前节能降耗应急预案精神传达给企业,让企业认识到节能降耗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实实在在关乎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大事,从而提高对节能降耗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强化主体意识,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制定节能工作应急预案。电力是**区的主要能源,控制电力过快增长是完成今年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的有效手段。为确保完成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要抓紧出台我区节能降耗工作应急预案,在完成目标有难度的情况下,及时对万元产值能耗不降反升的重点用能企业,以及万元产值能耗下降率达不到目标的重点企业采取限电措施。

三是加强能源管理队伍建设。加强部门和企业能管员队伍建设,做到人员、精力到位,同时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确保节能降耗各项工作顺畅和扎实有效推进。

四是摸清能源利用基本状况。深入主要用能企业调查摸底,宣传节能降耗工作的重要性,及时掌握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能源结构、主要用能设备等,建立健全数据平台,了解能耗情况趋势,以利今后有针对性地指导企业实施节能项目。

五是建立健全能源统计指标体系。根据新的职能调整,发 改委(节能办)是政府抓节能工作的牵头部门,但离不开统计的数据依据和支撑,因此统计部门要增强节能工作的自觉性,要把加强能源统计调查、监测作为能源管理和节能降耗工作的重要基础来抓,积极主动做好节能降耗的监测预警分析工作:一要做好节能降耗监测工作。建立健全主要能耗企业名录,以更具体的表格数据体现规上企业的能耗情况,掌握主要耗能企业的情况,及时监测。同时,要会同经信、发改委(节能办)等部门,深入企业调研、督察、检查,了解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情况。二要做好节能降耗预警工作。利用所掌握的全区节能降耗有关数据和重点耗能企业名录,实行“节能专项行动”按月、“工作进展情况”按旬、“淘汰落后产能”按周的三级通报制,以《节能简报》形式报区政府掌握。同时,结合市政府下达的目标,对年终数据进行认真预测和分析,向领导提出节能降耗预警、意见和建议。三要做好节能降耗考核指标工作。虽然每年我区都向重点用能企业和乡镇下达节能目标任务,但实际却未能很好地进行考核落实,为此要建立和完善以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参考的节能降耗考核指标体系,为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考核、及时有效采取相关措施提供依据,使节能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四要加强对企业能源统计业务培训和业务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单位能源统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对企业每月上报的能源报表中的一些异常情况和不合理的情况及时指 出并予以纠正。

六是开展节能专项监督检查。发改(节能办)、经信、统计、质监等部门要定期、不定期联合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专项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一是企业能源管理、考核等制度情况;二是节能计划、措施及实施情况;三是能源能源(包括煤、电、水、油)消耗及利用状况,能源统计报表、能源统计台帐、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等;四是主要耗能、耗水设备技术档案。通过检查一方面了解掌握企业节能管理基本情况,另一方面指导规范企业节能工作开展,增强企业节能工作的自觉性。

七是引导企业实施节能项目。针对企业用能结构情况及主要用能设备情况,可委托中介机构或专业机构进行评估,提出有无通过节能技术设备改进的余地,提出相应的节能方案和措施,如电机变频改造、加热炉余热回收等,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以实现节能和增效的双赢。

八是加强节能降耗源头把关。加强项目前期节能审核把关,提高节能市场准入门槛,严格限制高耗能企业进入;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加快低效电动机、风机、水泵、变压器等高耗能设备更新速度;鼓励和支持能源消耗低、技术含量高、附加高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和技术结构优化升级。

第四篇:我市林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5月11日)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林业在涵养水源、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对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具有重

要意义。

一、我市林业发展现状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691万亩,活立木总蓄积62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8,已建成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70万亩,保护区野生动物370余种,野生植物1100余种。“十五”期间,造林绿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森林资源管理有了长足进步,林业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森林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同步增长。

二、目前在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生态脆弱问题仍然存在。森林资源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控制。在东部山区,柞蚕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现有的190万亩柞蚕场中有70万亩已经严重沙化,柞蚕场的生态改造及发展柞蚕的替代产业任务十分艰巨。此外,绒山羊产业发展较快,但随之而来的过度放牧问题日益突出,造成植被破坏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台安西部,林农争地矛盾比较突出,有7个乡镇不同程度的存在土壤沙化问题,总面积近10万亩,占台安耕地面积的10,西部土壤沙化治理问题亟待解决。

(二)林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尚需及时跟进。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明晰了林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经营林业的积极性。林权制度改革后,现有的管理体制不适应林地、林木合理经营和流转的需要,缺少森林资源评估、林权登记管理、林业科技法律信息咨询等机构,不利于对林业资源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三)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基础薄弱,林业产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主导产业的优势不明显,名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林业产业现在仍以粗放式分散经营为主,缺少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力水平较低,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对农民增收贡献不大。

(四)矿山复垦速度缓慢。矿山开采对林地破坏较大,造成水土流失,粉尘扬沙,严重影响周边生态环境。采矿后的林地恢复十分困难,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部分业主只管采矿、赚钱,不愿复垦、绿化植树。据统计全市尚有矿山开采破损的11.8万亩林地亟须恢复治理。

(五)村屯绿化工程尚待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尚未得到彻底改善,乡镇特别是村屯周围的林网缺少统一的发展规划,城建、农业、水利、林业整体协调不够;绿化品种单一,适于绿化、美化的品种较少,远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三、建议与对策

建议各级政府把林业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农民利益,为农民谋福祉,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加快林业资金投入,推进生态建设步伐。农村税费改革后,部分地区集体经济薄弱,对林业发展投入能力不足。由于林业投入大、见效慢、回收期长、比较效益低,农民对林业发展的认识不足,不愿意在林业发展上增加投入。特别是林业有较强的公益性质,需要建立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以社会力量、农民投入为辅的融资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林业六大工程,需要资金近10亿元,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林业的投入,确保生态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二)全面推开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深入贯彻市政府《关于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将这项改革推向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逐步建立起“产权清晰、主体落实、责任明确、保障严格、流转规范、监督到位”的林业产权制度,真正使广大林农耕者有其山、耕山有其责、务林有其利、致富有其道,实现森林增量、农民增收。在推进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山林权属承包到户后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三)继续实施和完善林业重点工程,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把林业重点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一是绿色走廊建设工程。以千山区为重点在城市周边建设绿色走廊,提高沈大高速公路两翼绿化及环境治理水平。二是百万亩优质林基地建设工程。以国家荒山荒地工程、人工促进封育造林工程和省东部果材林富民工程为载体,在岫岩和海城东部山区建设100万亩优质林基地。三是防风固沙林网建设工程。以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为载体,在台安西部加强防沙林网建设,加速生态恢复。

(四)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直接

带动作用。要大力培育林业新兴产业,拓展产业发展领域,重点扶持发展有农村特色、有市场潜力的林业产业。立足于我市资源条件优势,着力抓好“板栗、榛子、山野菜、食用菌、中药材、养鹿、养狐、养林蛙”八大产业基地建设。特别是紧紧抓住举办“第六届森林旅游博览会”的有利时机,开发林业旅游资源,力争把我市建成省内知名的林业旅游名市,夯实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经济基础。此外,要大力推广绒山羊圈养技术,控制野外放牧,保护生态环境。

(五)启动乡村绿化网络体系建设,创造农村优美大环境。改变过去绿化美化工作中“重城区、轻乡村”做法,将乡村绿化美化作为今后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治工作之中,努力改善人居环境。要重点实施好“千村绿化百村示范”工程,对全市近千个村普遍绿化的基础上,重点做好300个高标准示范村建设。村屯绿化要纳入到村庄规划中,发展经济树种、美化树种,实现农家庭院绿化特色化、效益化的目标。

(六)建立参与式集体林资源管理体制,促进农村民主管理。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要采取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方式,让农民参与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使他们在作业设计、树种选择、种苗选择、抚育采伐方式、采伐数量和时间的确定等各个环节拥有充分的发言权,真正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林业建设、绿化家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第五篇:浅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对策

浅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对策

摘要:目前困扰着经济发展的诸多矛盾与问题,或多或少与“三农”问题有关,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之一是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地转移到城镇与非农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商品化、农村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更加严峻,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实现“十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XX区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结合该区的现实情况,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初步对策。

关键词:人口状况劳动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涌现,是伴随着生产商品化、农村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的顺利转移到城镇与非农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前题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本文就莆田市麦积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该区的农业劳动力发生了大量的转移。但是,由于农业人口多,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和农民比较利益的下降等多方面的原因,使该区农村出现了数以万计的剩余劳动力。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

根据统计显示,麦积区2013年总人口7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75万人,农业人口占全区人口的90。1%,农村劳动力总数35。26晚人。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全区农村只能为11万多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也就是说。有近24万人属于剩余劳动力。除已经进入乡镇企业承、非农产业和大中城市打工的11。7万人外,还有

10万多人处于失业状态,目前仍滞留在农村。可见,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必然越积越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情况

据统计,在全区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中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2%,小学程度占21。7%,初中占52。7%,高中以上程度占17。6%。且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文化素质更低,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96%,而已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初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占的比重达82%以上。由此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比较低,且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明显高于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

(三)目前农村已转移剩余劳动力的特点

目前来看,麦积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素质相对比较高的劳动力已成为转移从事非农产业的主力军;二是青壮年的劳动力转移的比重高,其中18-35岁人员比重最高,占56%,36-45岁占22。3%,46岁以上占15。9%;三是转移的人员中以男性为主,占76%;四是转移的地域以省外为主,占67。6%,主要转向经济发达的地区,且外出的时间以常年性为主;五是受比较利益驱动已从自发性转移变为自觉性转移;六是转移从事的行业以第二次开、第三产业为主,分别占42%和56%,而转移到异地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为近2%。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存在问题

(一)劳动力素质较抵,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由于初中及其以下的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近83%,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14%。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水平和从业技能偏低,既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不利于向非农产业转移,更难以胜任高科技产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极大地制约了农民的横向流动。同时,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导致部分农民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怕冒风险,缺乏投资意识和创业精神,宁愿将自己捆死在土地上,也不愿从事第二、三产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较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然越来越窄,在市场竞争中将难以立足。

(二)土地为本观念蒂固,阻碍了剩余劳动力的根本转移

长期以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没有建立起来,土地是农村劳动力的唯一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旦离开土地进城,必然处于毫无保障的真空地带,一旦失足,基本生活就难以保障,其它诸如养老、医疗、子女上学和住房等现实问题更无从谈起且传统的农民视土地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导致一些剩余劳动力仍把耕作地看作是唯一的生存之道,使农村土地立论转机制难实施,限制了扩大耕地规模经营和农业规模经济的运行。给农业产业化道路设置了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横向流动。

(三)城镇化步伐缓慢,导致容纳剩余劳动力的空间有限

实现农村现代化,从本质上说就是农村城市化,即农村人口城市转移、农村生产向非农生产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换的过程。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生产力发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该区的城市化发展由于种种原因而严重滞后。2003年,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中的近10%。在10个乡镇中虽然有8个建制镇,但其城镇规模小,造成小城镇的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健全,影响了小城镇对农村经济和周边农村带动作用的发挥,城镇结构过于单一,就业门路狭窄,对人口缺少吸引力。

(四)输出流动无序,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该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基本上是农民自找门路,自行就业,带有个人分散无序的特征,转移的渠道和形势有限。许多农民为了追求高的经济效益,在不了解异地劳动力供求情况下,盲目跟风进城寻找工作,往往是徒而归,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损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及非农产业的转移缺乏计划、指导,大多数属于盲目流动性质,这种观念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随着经济现代化的结构变动,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是个长期现象,对不同区域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将产生长期累积的作用,并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因素。所以,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才可能加强劳动力市场竞争,提高生产力水平。同时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扩大内需,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城市工业品开辟广阔市场,为工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根据麦积区的实际情况,现阶段农村劳动里转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以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文化素质不高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层次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一是要继续深入持久地抓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确保九年义务教育收到显著效果。同时,应加快高中部的投汝建设,尽快实现高中教育的基本普及,二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大部分中学毕业生能够掌握一门致富技术。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采取措施,充分发挥现有职业中学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教育,为农民走出土地重新就业创造条件。区、乡镇政府要提高认识,在经费使用等方面实行倾斜,要舍得投入,通过举办培训班、短培训班等形式,对农民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就业指导或岗前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陪养他们的市场竞争意识,转变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为其以后进城就业打下文化基础。

(二)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制度,应彻底改革,保证进城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权利和公共服务。在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下的农村,土地依然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劳动力对土地的紧密依然存在,农民担心失去土地后在城市享受不到基本社会保障服务,大部份农民进城后不愿把土地流转出去,他们虽然流入城市,却仍把土地看成是自己生活的最可靠保障,从而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所以,只有革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保险等社会

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离土的农民也同城市居民一样,取消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城乡差别,才能使进城农民彻底割断对土地的依赖关系,顺利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三)加班加点快小城镇建设,拓宽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

从当今实际情况看,发展小城镇可以较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效益,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进程要本着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适度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并围绕城镇建设发展农产品市场,商贸业、饮食业、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等第三产业,使城镇化建设与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其次,在农村城镇建设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只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能更好地促进城镇建设的发展,从而推动农村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实现,也必然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就地削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依靠科技代造乡镇企业,使其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加大农民增收的步伐。其次,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给政策、抓服务、造环境,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发展个体经济,并把个体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另外,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着力加大四大园区(笏石轻工业园区、新世界工业园区、大地城高新园区及东吴化工园区)的建设,增强园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聚集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农村卫生健康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麦积区区志

下载我市技术转移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市技术转移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现状分析建议措施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情况的调研报告诸城市经管局马术峰根据市综治维稳中心安排,2011年9月16日至9月20日,我分赴相州镇郭家屯社区、北岭经联社、金鑫山药生产合作社,舜王街道岳家庄......

    维稳工作的现状分析和对策建议(5篇范文)

    全乡辖8个行政村,90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0059人,其中移民人口6830人,涉及移民7个村,64个村民小组,版图面积115.39平方公里,稻田面积3380亩,耕地面积6029亩,水域面积3.8万亩。全乡共有......

    某镇维稳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某镇维稳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一、基本情况: 某镇地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腹地,区域总面积110.2平方公里,下辖24个村、4个集镇社区,常住人口10.5万人,其中动迁居民5.6万人,登记外来......

    我市建筑市场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市建筑市场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些年来,随着我市建筑市场的规模与空间迅猛发展和空前扩大,在利益驱使下以个人集资和联户集资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私人建筑活动越来越......

    黄冈市违法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和建议

    黄冈市个人违法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和建议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市城区建设步伐加快,随之而来的个人违法建设也呈愈演愈烈之势,成为困扰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个人违法建设不仅严......

    郴州市节能降耗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范文大全

    郴州市节能降耗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作者:市能源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0-8-26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对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

    浅析路桥施工技术现状与对策分析

    浅析路桥施工技术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道路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展,我国路桥建设施工项目逐渐增多,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

    我市农村客运现状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我市农村客运市场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一、我市农村客运现状(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到2011年,我市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868.5公里。其中,县级路3条,共56.8公里;乡级路13条,共168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