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时间:2019-05-14 15:2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第一篇:《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向来列为“五经”之首。三千多年来,它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在东方各国有其广泛影响,在西方世界也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无论国内国外,都掀起学习《周易》的热潮。一部古代文化典籍有如此持久的魁力,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谓绝无仅有。但是,社会上对《周易》的价值,认识很不一致,有加以澄清之必要。

《周易》是古代经邦济世的宝贵经典

汉代以来,《易经》就被列入“五经”,它对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历代明君贤相、志士仁人无不认真研读,从中汲取治理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经济、提高道德思想水平的原理原则。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只有几千字,传说是周文王 所作,《易传》有两万多字,传说是孔子写成的。实际上经与传不一定是文王和孔子亲自写的,它代表了上古贤哲的社会政治思想,其中包含着民主性的精华,对后代政治思想、管理思想多有启发。《周易》十分强调国家的统一,反对分散割据。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几千年来保持一统山河,各民族团结和睦。《周易》提倡“万国咸宁”,中国从来主张天下一家,同领邦友好相处。《周易》主张发展农业,安定人民生活;国家要节约开支,“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发展手工业,使物产丰富,方便群众,“备物致用,立成器,为天下利”;还要发展商业,促成物资交流,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有浓厚的民本思想,要求君主时时注意“聚人”、“安民”,如果人民离散,无安士之心,社会就不会稳定。它教导历代仁人志士“与民同患”,把人民的忧患放在心头。《周易》也重法治,主张“明罚清而民服”,不纵容违法者,不枉罚无辜;执法公平,赏罚严明。一切法令制度贯彻“遏恶扬善”的原则。中华民族富有革新精神,每到历史发展的危急时刻,总有仁人志士奋起进行政治经济革新运动,这也同《周易》思想哺育分不开,《周易》最早提出“革命”主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革命”二字固然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概念有本质区别,但它主张,“革命”事业,必须“顺乎天而应乎人”,即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才是可取的。《周易》告诫人们:“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引起变化,变化了就会畅通,畅通才能持久。过时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要及时修改,“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当去掉的就去掉,当实行的就实行,“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周易》教育后代人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满足现状,存在麻痹思想:“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提出的许多主张,都是从统一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政治目的出发的。不少思想原则对今天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周易》是充满辩证智慧的哲学著作

在大学哲学的课堂上,自建国以来,年年都在讲《周易》。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先生说,《周易》是一部辩证的“宇宙代数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称赞道:“《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周易》的确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周易》最有名的哲学命题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的“易”字,主要是变化的意思,它是一部讲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变易法则的书,是古代辩证法思想最重要的源泉,它把阴阳这一对范畴作为它的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地与人无不包含一阴一阳的矛盾双方,“阴阳接而变化起”,“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整个宇宙是奔流不息,生生无究地变化着,没有一刻停止;更重要的是《周易》指出: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化的根源,不是来自世界的外部,不是靠超自然的神灵主宰,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其固有的一阴一阳的矛盾性,这就是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因。

《周易》反对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世界观,它对世界万物的变化,从来持积极肯定态度,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周易》认为,整个宇宙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生生日新的“大化”之流。同这种生生不息的宇宙观相适应,《周易》劝戒人们树立“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指导人们的政治实践活动。它认为人在自然、社会的变化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恰恰相反,应当发挥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在客观事物的变化中,不可墨守成规,因循旧章,“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周易》强调“见几而作”,即要求人们处事接物要善于观察动向,看准兆头,把握最有利的时机,采取最敢行动,“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周易》告诫人们凡事不可过分,“损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决”,要时刻想到“物极必反”的原则,防止“亢龙有悔”的局势。“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亢龙有悔,穷之灾也”。就是说进与退,得与丧,存与亡,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能只看到一时的进、得、存,要时刻警惕走向它们的反面,即退、丧。亡。做事走向极端,不免造成不良后果。《周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受到历代哲学家的重视,它在中国辩证法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不少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都从《周易》中汲取思想营养,锻炼自己的辩证思维方法。

《周易》是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周易》思想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周易》本身并不是专讲自然科学的著作,可它的确为古代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自然、认识自然的精湛的思想武器。16 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西方,这曾经引起著名科学家爱因斯但的“惊奇”。他说: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科学家们得力于两大法宝,一是以欧几里德几何学为代表的形式逻辑思维方法;一是以培根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实验方法。爱因斯但说,这两大法宝,中国古代贤哲显然都不具备,然而值得惊奇的是,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所以中国古代科学家能够更早更快地破译许多宇宙之谜。《周易》哲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科学家们提供了先进的哲学世界观,作为他们探讨宇宙和生命奥秘的指导原则,如大化流行,生生日新的宇宙发展观;万物变化,物极必反的矛盾转化思想;仰观俯察,穷理尽性的唯物主义认识原则;人能“赞天地之化育”的主观能动性思想等。这一哲学世界观较之西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显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更为重要的是(周易》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套别开生面的象数思维模式,这是西方文化中根本不具备的。易学象数思维模式,突出地反映了东方思维的特征,至今还令人神往。象数思维方法,简单地说来,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取象比类,是象数思维的基本特征,从思维借助于“卦象”这一点看来,它富有形象思维的特点;从取象的目的在于“比类”而言,它有着逻辑思维的特性,因此,取象比类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互诱导的特殊思维方法。

二、阴阳对称,刚柔调和是象数思维的致思准则。一阴一阳,一刚一柔,相反相成,对称互补,构成统一和谐的宇宙万物,这一对称协调原理,在传统医学、药学、方剂学中得到广泛运用,气功、武术乃至书法、美术中都有巧妙的表现,在传统的建筑结构、园林布局中,运用得更是淋漓尽致。

三、整体思维,体现了象数思维的合理内核。易学将人体小宇宙和自然大宇宙都看作有机统一的整体,对待每一件具体事物,首先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考虑它与其相关事物的相互制约的整体关系,这种思维方法,实际上包含着原始的系统论思想。传统医学可说是整体医学,它采用整体诊断与整体治疗方法,从开放中求得整体机制的平衡发展,是其精髓。

四、强调序列,注重节律,是象数思维的突出优点。易学从来注意自然界大自天体小到草木的运动发展的周期性。主张“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违反天时,人必受到自然的惩罚。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周易》卷首附入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文王八卦、六十四卦方图、圆图等,这些易学图式反映了神妙的象数思维方法的特征,至今引起海内外科学家的注视。美籍华裔学者杨振宁、李政道大加称赞自不待言,现代计算机的鼻祖莱布尼兹,早已声称他所创立的二进制原理与《易图》(指六十四卦圆图)“完全一致”,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玻尔更把易学中的阴阳太极图设计在丹麦国王授予他的勋章中。这表明太极图所反映的思维方法受到西方科学家的极大推崇。

《易经》——上古文化知识篡编

《易经》包含的四百五十节卦爻辞,有着广泛的文化内涵。如果将它从卦爻象中独立出来,从研究上古文化知识的角度加以考察,所包含的自然、社会知识内容,大体可分为如下一些方面(各举一、二例以窥全豹之一斑):

关于自然理象、自然规律的知识。“履霜,坚冰至。”(坤六二)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小畜卦辞、小过六五)

关于阶级矛盾、政治斗争的知识。“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师上六)“何校灭耳,凶。”(噬嗑上九)

关于古代战争的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既济九三)

关于古代农业、畜牧业的知识。“不耕获,不畜舍。”(无妄六二——“畜扎牛,吉。”(离卦辞)

关于商业、交通知识。“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旅六三)“贲其趾,舍车而徒。”(贲初九)

关于历史事件。“王用享于歧山。”(升**)“帝乙归妹。”(归妹六五)

关于婚姻习俗。“归妹以须,反归以娣。”(归妹六三)“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大过六五)

关于祭祀、占卜。“王用享于帝。”(益六二)“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蒙卦辞)

关于伦理思想。“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九三)“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蛊上九)

古代的民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九二)

哲理格言。“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九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否九五)“介于石,不终日。”(豫六二)

总之,《易经》中包含的古代思想文化资料相当丰富,剥去其占筮体系的外壳,不难发现其古奥文句中,保存着许多宝贵的上古知识。

《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的突出地位

《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三千年来,注释、阐发、评议《周易》的著作,共有三千多种,平均每年有一种易学著作传世,这是非常奇特的文化现象。为什么研究《周易)历久不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有过评论,写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当前《周易》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有文字学、考古学、哲学、政治、宗教、人伦、历史、文学、美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天文、数学、物理、生物,还有医学、气功、武术等。《周易》为古代文化中的传统思维模式与思想原则奠定了基础,它既包含“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为工具理性所掌握的自然知识,又含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价值理性所追求的人文理想。《周易》阐扬的“保合太和”理想原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周易)对中国文学艺术影响深远,它为中国美学建立了理论基础,其取象思维原则,对古代诗歌的比兴创作方法启迪极大;其“意”与“象”结合的思维模式,孕育了中国画的创作方法,美术家多认为“太极图乃书画秘诀”。舞蹈家们则认为八卦是认识宇宙的构架,同时也是审美标准的符号,对民间舞蹈影响特深。《周易》的阴阳协调原理,影响中国建筑艺术,工艺技术,同西方艺术大异其趣。《周易》是融象数与义理于一体的独特思想体系,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富有开拓未来的精神,故不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堪称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难灿的明珠。

《周易》的价值为何受到人为扭曲

《易经》五千言,大家公认它的确是上古的一部占卜之书,自孔子作《易传》十篇,对它加以哲学诠释,经同传合在一起,早已扬弃了它的占筮功能,而成为政治、哲学经典。不过《易传》虽是一部哲学著作,又毕竟对《易经》的筮法作了解释,所以有人认为《易传》有两套语言,一是解释宇宙衍化法则和人类社会的起源及发展规律的;一是解释卦象、爻象及占筮方法的,不过《易传)所讲的这套占筮语言,也浸透着深刻哲理,故研究《周易)者对这两个方面都会涉及。《周易》这种一身二任的状况,在战国以后就早已分离了。《周易》的占筮作用,为学者们所轻视,却被一些数术家引为同调。数术是古老的民间文化形态,包含看相、算命、占卜、风水、奇门遁甲、六壬等方术,现在通称神秘文化。数术在二十四史中有记载,《四库全书》子部有著录。历来学术界对数术有争议,见仁见智,评价不一。不少人认为数术是《周易》的应用,这种说法并不确切。数术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神秘文化系统,不同的数术同《周易》的关系也很不相同,大都是一种外在关系。数术同《周易》的关系,总的看来,数术只是借用了《周易》思想体系中的某些符号和述语,很少正确利用《周易》的哲理。

首先,《周易》的天人统一思想,被歪曲地利用去说明数术中的神秘的天人感应思想;其次,易学中的河图、洛书、太极图、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等象数图式,被借用去作为诱导非理性的直觉思维的形式;再次,《周易》中的天道、阴阳八卦、六十四卦、卦气、纳甲等概念和术语之所以能够被数术所利用,是由它的符号系统的特点决定的,同时也有着社会历史原因。《周易》本身是原始科学与神化迷信相结合的产物,我们的任务是将二者加以剥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学者们研究《周易》,涉及数术,目的在去伪存真,从文化发生学角度,追溯古代巫史文化的发生发展,而不是舍本逐未。有的人抱着正确目的研究数术,是探讨如何将《周易》用于决策科学的一种尝试。数术长期在社会上流传,未免泥沙俱下,真伪难分。有些人打着《周易》旗号,美其名曰为《周易》应用,实际上只不过是包装自己;在他们心目中,《周易》仅仅是一本占卜书。这些人对《周易》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象数思维方法的基本内容,并不了解。《周易》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它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受到极大的人为的扭曲,应当予以澄清。《易经》被列为“五经”之首,《易》乃大道之源,它在中华统文化中的地位,是歪曲不了的;少数人肆意歪曲它,为了掩饰自己散布封建迷信,欺骗群众的目的,毕竟是徒劳的,只能暴露自己对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的无知,终会落得弄巧反拙的结局。不难预料,近年来学术界所掀起的“周易热”,一定会在“双百”方针指引下,沿着健康的学术研究的道路不断前进,它所固有的多方面的学术、思想价值,终久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正确认识。《周易》研究的深入发展,一定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唐明邦,1925 年生,四川忠县人。1958 年毕于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会长,湖北省道教学术研究会会长。主编《周易纵横录》、《周易评注》、《中国古代启蒙思潮》等书。代表性著作有《李时珍评传》、《本草纲目导谈》等。发表《周易象数与古代科学》、《太极思维方式与东方管理原则》、《周易文化价值的再认识》等学术论文 100 余篇。

第二篇: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在先秦,处于私学地位的原典儒学,为它的长远发展奠了基。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始成为官学,两汉时基本完成了对先秦以来道、墨、名、法、阴阳之学的综合吸收,扩大了学术包容的范围而成为文化的宗主。虽两千余年其形成屡经变换,但总的方向是强化封建统治意识。

总之,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并且时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与道德取向,成为中国人的信仰。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儒学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之要义体现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这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以和谐民族的性格、精神而影响和传承的,而现代社会综合国力的构成中,民族凝聚力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为社会发展、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中华民族是宗族融合而形成的,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宗族,历代都有增加,但融合的动力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合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中国全体国民都有他“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崇高伦理观念,与博大的仁爱精神,共同构建和谐之

社会。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理性和谐社会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2.中国传统文化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3.中国传统文化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传播者。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治世”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功用。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官学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社会充满了亚普罗式的精神,是个按生态循环及继续下去的社会,继承的是老祖宗的传统,还要代代传下去”。传统就是权威,满足于守,追求静,害怕变。

自儒学被汉武帝君臣定为正统正宗以后,以地主经济为基础,土地得相当自由买卖,农民得相当自由转动,而原本不能造成世卿世官那样的贵族身份的社会,却藉着知识的统制和长期独占,而无形中帮同把士大夫的身份更加的特殊化或贵族化了。

“以儒治世”,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牢靠的在政治中得以发挥。“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结合体,人使用设备和知识以便生存,为了一定目的,人要改变文化”,师儒和政权的关系,在中国封建士大夫身上,得到了极其充分的体现,而“以儒治世”是历代统治者及传统士大夫所选择的,“一个时代的思想家,他们的言行能被社会所接受,主要是因为他们反映了社会上的一般观点,他们不过是把已经客观的社会事实所造成的观点,用比较明白和肯定的言行表达出来。”从孔孟到西汉董仲舒“君权神授”到魏晋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玄学到唐韩愈的天命论到宋朱熹的理学到王阳明的心学到明清各种儒学思想见解,都体现了把儒学进行合理改造,从而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以达到“治世”,维护统治的目的。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经历五千年的发展而没有中断的原因就在于其核心价值具有先进文化特性,在于其人性化、人情化倾向所具有的穿透力和生命力,在于它所具有的永恒的普世价值,相信在世人共同的努力下,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在未来闪耀出更加灿烂的希望之光、和谐之光、精神之光。

四、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理念,“以儒治世“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现实的需要,促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价值选择,用历史的眼光和时代的精神去更好的保留、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之未来而奋斗

第三篇:《周易》与传统文化

《周易》与传统文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6-04-11 10:07:00 ] 作者:张岱年 编辑:studa9ngns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典籍。《周易》为汉、唐、宋明的文化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直至今日,仍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周易》分经传两部分。传说“上下经”是周文王所作,但无确据。今天多数哲学史家都承认《周易》上下经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周易大传》十篇传说是孔子所作,亦无确据,但是有两件事实是确定无疑的:第一,《大传》是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所传授的;第二,《大传》在历史上是以孔子手著的名义发生影响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周易》已为各国卿大夫所传诵。《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晋师救郑”,知庄子评论云:“此师殆哉!”引用《周易·师卦》:“师出以律,否臧凶”。又昭公元年“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引《周易·蛊卦》:“女惑男,风落山”云云。此外以《周易》进行占卜的事例尚多,足证《周易》在春秋时已流传于周、鲁、秦、晋诸国了。《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这当是根据当时儒家学者的传说。《大传》对“上下经”作了较详的诠释,提出了许多非常深刻的哲学观点,从而使《周易》成为一部哲学典籍。《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其所谓《易》显然包括上下经与《大传》。《汉书·艺文志》著录“《易经》十二篇”,颜师古注:“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上下经”及“十翼”统称为《易经》了。

《周易大传》的一个特点是提出了一个博大深微的天道论。《论语》和《孟子》中关于天道的言论很少,在先秦儒家典籍中,惟有《周易大传》含有较详的天道论。对于天地的本原,对于天地万物的普遍规律,都提出了精湛的观点。这些学说补充了《论》、《孟》的不足,为后儒建立本体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周易》经传在汉代居于五经之首。《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首列《易经》。《汉书·扬雄传》赞述扬雄云:“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以为经莫大于《易》,这是汉儒的共识。三国时代,玄学兴起,老庄之说流行起来,儒家经典之中唯有《周易》仍受尊崇,与《老》、《庄》并称“三玄”,列为玄学的经典之一。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佛教逐渐流行,到隋唐时代,佛教高度繁荣,出现了中国化的佛学。当时“儒门淡泊,收拾不住人才”,许多人都被佛教吸引去了。韩愈力图复兴儒学而未获成功。直到北宋中期,理学兴起,才恢复了儒学作为统治思想的权威。理学何以能回应佛教的挑战而赢得统治的地位呢?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张载以及程颢、程颐,大都“出入老释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几十年是说几乎十年,不是说数十年)。即在儒学经典中找到了理论根据,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完整遂密的学说体系、超越了佛老的思想水平。从理学家创始人的学说来看,他们主要是得力于《周易》经传,他们都是凭藉《周易》经传而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的。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虽然接受了道家的影响,但其中“太极”、“阴阳”都是来自《易传》的,篇末赞《易》云:“故曰'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又日: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表明了自己的思想渊源。所著《通书》首章亦云:“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通书》本名《易通》,亦与《易传》有密切的关系。

张载早年著《易说》(即《横渠易说》),着重阐发了《周易大传》中的辩证观念与唯物主义思想,晚年又将《易说》中的精粹文句收入所著《正蒙》之中,这表明张载的主要思想是在钻研《周易》时提出的。《正蒙·太和篇》云:“太和所谓道,„„语道者知此,谓之知道;学《易》者见此,谓之见《易》。”又云:“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这即表明,他的基本哲学观点是深研《易经》而引发出来的。

二程论学,经常引用《周易》、《论语》、《孟子》、《大学》及《中庸》。他们的伦理学说宗述《论》、《孟》,在认识论方面兼采《中庸》“学、问、思、辨”与《大学》“格物致知”之说,在本体论方面,则归本于《易传》。二程的基本范畴,如“道、器”、“形上、形下”、“生”、“易”等等,都来自《易传》。《周易大传》是二程学说的重要根源。

隋唐佛学,如天台、华严,虽各自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但论其传承,则远绍天竺,尊仰释迦。禅宗最具特色,论其传承,亦远尊释迦,近亲达摩,都推崇印度佛教的“法统”。宋代理学,虽吸取容纳了佛学的一些思想资料,但论其传承,则莫不绍述孔颜思孟。韩愈以来的“道统”之说,虽有其狭隘的束缚人们思想的一面,也有其维护民族传统、保卫民族尊严的一面,这都是值得注意的。佞佛之士诽谤宋儒为“阳儒阴释”,那是不合事实的。理学兼取释老的一些思想观点,突破了汉唐儒生之拘陋,这正是宋儒的长处。值得惋惜的是,宋儒对于墨家之学无所了解,不能容纳墨学的优长。

《周易大传》内容丰湛,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具有令人赞叹的感染力,因而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我认为,《象传》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以说集中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两条是以孔子的名义发生影响的,在长期历史中,广泛地受到人们的服膺尊崇,激励着广大民众奋发前进、在困难面前决不屈服,同时保持着泛阔的胸怀。直至今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对于我们仍然起着鼓舞激励的作用。

但是,也要看到,历代易学亦多虚妄之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讥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至于今日,异论叠出,《易》说较往昔更繁了。我们今天研究《周易》经传,应以实事求是为准则,力求避免任何穿凿附会之谈。

应该承认,《周易》经传在历史上对于文化学术的发展曾经起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而且在今后仍能发人神智,仍然具有充沛的生命力。

第四篇:关于鲁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的调查报告

西南财经大学

关于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的

调查报告

11财管(国防)五组

二0一一年十一月

西南财经大学

关于鲁迅对传统文化批判与继承调查报告

摘要

我们此次调查报告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上收集资料、进行实地采访,全面深入了解了人们针对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的双重关系中,人们对前者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成为鲁迅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后者则常常被人们忽略,偶有研究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调查所讲主题是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从批判与继承两方面着手,借鲁迅和其他名人作家著作及生活语论详细叙述了鲁迅与传统文化的矛盾与联系。最终阐明,鲁迅是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时代进步发展融合的代表。调查缘由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 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

一、调查时间

2011年11月5日至2011年11月19日

二、调查地点

在温江区的居民小区进行实地采访

三、调查人员 四.调查过程:

(一)网上查找资料 1.鲁迅生平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中年以后的鲁迅先生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2.关于鲁迅作品的论战

【支持者】鲁迅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近代史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他不只是个文学家,他是一位他青年时代就大声呼唤的致力于中国人精神革命的“精神界之战士”。他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提出“立人”主张,反对已经弥漫整个世界的轻精神的“质化”倾向;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他试图用自己的文字唤醒中国人民,试图用文字去战斗。

他是中国文坛的一个标志。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意义本来就不是文字本身,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灵魂,而鲁迅先生的作品所拥有的灵魂是一种血性的、刚强的、并且深深刻入历史痕迹的。因此,作为中国的中学生,非常有必要从那些作品中去体会一种属于那个特殊时期的中国人的灵魂。

“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最能体现在教科书中,尤其是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的内容,教科书就是一个窗口,从这里我们能够发现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是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和习惯的。”而鲁迅的作品正是这样一个窗口,让那些没有经历过苦难的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不易,也从中了解到自己国家的历史,所谓博古通今,了解更多的过去,才能更好的为现在生

西南财经大学

活努力的。

【反对者】鲁迅文章的语言对于现在的中学生而言较为难懂,再加之时不时的半文半白的形式让人不免有种放下书本的冲动。正如《纪念刘和珍君》中“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读来较为生涩,虽说鲁迅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家,但是其文字的文学性较之于论战性却不是很强。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学生的不理解,以及“看到鲁迅文章就想逃”的心理。

也有人说是教师的原因,鲁迅的文章本来就难懂,而且对于其文章个人有个人的看法,本来就不太容易教授学生再加上鲁迅的文章又很难讲明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又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学生不懂是可以理解的。

再加之现在的学生的生长环境、文化背景等都与鲁迅的时代有着天差地别,学生难以融入其书籍中,存在代沟,这样更加促使了鲁迅的文章的删减。

五.实地调查

在周末我们在东门以东的创业大街上对四位老人进行了一个实地的调查问访,由于四位老人都不愿意透露姓名和拍照,所以我们就以一个两人式的对话将我们的调查展示出来。

(很荣幸,所访问的四位老人当中,有一位曾是西藏边防部队的一位退伍老兵,而且这位老人后来还做了他们当地的大队干部,另一位老人也曾是大队干部,还曾在西南财经大学的后勤工作中心工作过多年)

调查人:

地点:东门以东的创业大街

时间:2011年11月12日

周六

注:我们三个简称“调查者”

四位老人简称“受访者”。。。。。。。。。。。。。。。。。。。。。。。。。。。。。。。。

调查者:粮票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受访者:大概在五八年吧,具体也就是在解放后的几年。受访者:78年以后吧,“大包干”以后,土地实行承包了满,粮票就逐渐停用了,好像92年以后就没有再在市场上看到了。

调查者:粮票总共发行了几套啊?

受访者:这个倒是说不清楚,有两种满,一种是全国粮票,一种是地方粮票满,全国粮票在全国的范围内都可以用的,但是地方粮票就只能在地方上使用撒,而且在一段时间还发行过一种大合券,在多数地区可以通用。全国粮票是在五十年代发行的,地方粮票是在六十年代发行的。

调查者:如果我只有地方粮票,要在外地去用,怎么办?

受访者:这个一般就不可能,原则上不可以的,除非你找相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转为其他地方的地方票或者全国票。调查者:票面价格有哪几类啊?

受访者:主要有半斤的,五斤,十斤,还有一些两数的。调查者:粮票从发行到废止,中途有没有停用过啊? 受访者:这个倒是没有,一直都在用。调查者:粮票是怎么发行的啊?

受访者:这个我们倒是很清楚,粮票一般都是发给工人,干部,军人,以及这些人的亲属之类的,农民是不会给你发粮票的,农村主要是记工分,然后按工

西南财经大学

分分粮食。

调查者:这个粮票是不是就可以当做钱来用,就直接用粮票就可以买到粮食啊?

受访者:不是啊,粮票主要是作为一种购买凭证,就是证明你有权利买多少多少粮食,你还的有钱才行,而且你用钱和粮票去买粮食也有一定的规则,一般式劳动粮与口粮三七开,或者二八开,也就是面一些,米一些。调查者:粮票是由国家的银行发行吗?可不可以私下买卖啊?

受访者:这个是由粮食局负责发行的,银行怎么可以。而且是禁止在市场上买卖的,你可以送人,但不可以私下买卖,否则你会被以“投机倒把”的罪名拉出去批斗的。

调查者:你是退伍老兵,那你们原来在部队时候发的是地方粮票与国家粮票啊?

受访者:我们当然是国家粮票,不然我们退伍以后怎么用啊!调查者:粮票的发放是怎么定的啊?

受访者:这个主要就是按照你所在的地区、部门、单位以及你的职业和劳动强度。一般来说,干部的粮票就比普通人多,同一岗位上的话,主要就考虑劳动强度啊,比如工人里,纺织工人和矿工就是最高的。调查者:那一个月的粮票够用吗?

受访者:那对一般人而言,一个月的粮票是不是够用啊,当年我在大队里当干部时,一个月也就那么二三十斤粮食的粮票,哪里够一家人吃满。

调查者:除了粮票之外好像那时候还发行了其他的票是吧?有哪些啊?基本情况怎么样?

受访者:还有什么肉票、布票、油票、酒票、糖票……我印象里最深的就是那个肉票,我们那时一个月也就半斤肉,而且为了能够买到肉,要排队几天几夜,而且最后的一般还没有,就没够发过,一个镇就那么一个养猪场和屠宰,养的就那么几头猪。

调查者:我们就是还想问一下,就是在最后废除粮票时,国家有没有给出相应的补贴啊?

受访者:有少部分粮票就按一个很低的保护价格给回收了,大部分的话就是直接无效啦,手上再多的票也都变成了一堆废纸。

调查者: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你们对这个粮票的发行或者使用最后的感受是什么啊? 受访者:这个粮票满,毕竟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满,那个时代经济也不发达,也只能用这种手段来维持这个社会啊

后记:其实在当时的社会,粮票就是作为一种必须的出现的东西,因为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需要粮票的出现,并在市场上发生调节作用。这不仅仅是当时计划经济的作用,还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影响,也是社会主义在探索前进道路的一块垫脚石。我们不能完全赞同它的出现,因为它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给社会主义的前进提供了一种形态;我们也不能完全赞同它,因为它在一定时期来讲,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一定灾难。六.调查反思:

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许许多多的老百姓经历了近40年的“票证经济”时代,粮票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别小看了这小小的粮票,它浓缩了新中国的历史,记载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的变迁。粮票

西南财经大学

是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伴随着我国人民度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岁月,给那时的人们留下了不少刻骨铭心的记忆。计划经济时代,百姓按“量”吃饭,凭票买粮,粮票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讲,粮票可以说就是千家万户的“命根子”,因为在那时,粮票就是填饱肚皮的保证,就是生存的希望。

虽然粮票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已从人们的生活中销声匿迹,但它又悄悄步入了收藏领域,并开始兴盛起来,有着“中国第二货币”称号的粮票成为收藏领域中与邮票、货币并称的“收藏骄子”。有人说,中国的粮票历史绝非是一般的票证发展史,而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业史。粮票印证了中国农业、商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真实见证。

粮票作为一个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曾经时代的象征,见证共和国的逐步发展和改革,但对于曾经贫穷的中国,计划制经济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他是一种历史缅怀也是一个未来的目标,让我们矢志不渝的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终极目标,让粮票等各种票成为人类最高文明的象征。

第五篇:酒在庙会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酒在庙会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陈光唐

人们对某种神灵或祖先的定期祭祀活动而逐步形成了庙会与庙会文化。其形式与内容是随着时代的进化而变化的。当今的庙会,除进香祭祀外,还有集贸与聚亲会友的内容,所以前述祭祀中的酒与当今庙会文化中的酒,其特殊地位是不相同的,前者是敬神为主,后者是人们的社交为主。

邯郸古城周围,大小庙会颇多,主要集中于岁首或秋后农闲时节。大的庙会如市郊黄粱梦吕仙祠、圣井岗九龙圣母庙、矿区北响堂寺、涉县娲皇宫等。其主要会期,往往聚集香客游人达几万、几十万。旧时大的寺庙都有田产,庙会附近村庄轮流主持,他们收部分田租、募捐。主持筹办祭祀、请戏班、组织民间献艺,如锣鼓、庙乐、庙舞、旱船、高跷、花车、竹马、脸戏(带面具)......名目繁多,形式多样,这些土生土长的民间文艺,很受大众欢迎,所以朝会者,并非是香客,其实有不少时看热闹的游人,起誓庙会也是民间文艺的一次大汇演。

庙会的祭祀与供品,现在比之过去简化多了。如黄粱梦的庙祭,其供主还愿的与一般进香的供品,相差甚远。还愿的供主凡有钱的人家常常带办喜事,他们往往是许愿应验了,舍得多花钱,一般都是先交一笔款给寺庙,让安排个好时间与地点。到时,锣鼓开路,鞭炮齐鸣,供主随着摆满供品的张张条桌与戏班人员进入庙堂。供主及其家人真诚地跪在案桌前,进香、叩头、默念祷词,戏班人员在旁只管唱戏,这时唱词是听不清,因庙堂外鞭炮声音太大,可是庙内对对粗大的蜡烛,却照得神像金光闪闪,一切都看的很清楚,这是当地最隆重的庙祭了。其次是供主还愿唱台戏,其实唱者没有上台,即在设祭案前,由二至三人,选唱戏段。这一方式的祭祀颇多。再次是给神像献绣袍、挂红布。上述的庙祭,其供品当然比一般丰盛得多。一般进香者的祭祀,因人数太多,祭祀进不了庙,多在庙前、周围,甚至在老远地方,他们面朝庙的方向,就地铺了一块布,摆上供品。供品除酒外是各随其便的,有自己蒸的白馍、炸的油条,买的面包、点心、罐头、水果„„。供主任供品前点烛、燃香、烧纸,跪拜叩头,默念祷词,最后洒点酒于地上,表示诚心敬祭,就算完成r一次朝祭的心愿。设祭后可以自由地看节目或串亲会友了。

喝酒是当今庙会最热闹而复杂的活动,会期家家都备酒席,都有客人。原先,人们乘庙会烧香之机,顺便看看亲友,尝尝供品,表示共同享受吉祥食物,祝愿人人平安幸福。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庙会期间的喝酒之风也随之发展。如黄梁梦等处的大庙会,当地村庄就和过春节一样,家家都要筹备酒菜,连出嫁的闺女,会前也得给娘家送酒肉等,其价值不亚于春节送的礼品。会期,家家户户都有主动登门的客人。场面大小,酒席好否?是根据户主的经济与交际情况而定的。一般的人家,客人并不太多,酒菜也极平常。客人到家就喝酒吃饭,叫“流

水餐”,有的吃了喝了就走,因他们还要到其它亲友家串门再吃喝呢,否则是会受责怪的。有的吃了“流水餐”,便坐下喝茶聊天,到下午四点左右,还得吃点长长的面条而离开,表示情谊长存,这是地方的老风俗。

有钱、交际广,在地方又有点地位、名气的人家,他们在庙会期间是坐无虚位,杯不离酒。来客上至县、市“首长”,下至乡村头头,亲友之外还有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甚至有从不相识的“贵客”。这些户主,不怕客多,只怕“门前冷落车马稀”。因此,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让客人畅怀欢饮。

不习惯闹酒的一般客人,照例与新旧亲友谈谈话,吃了“流水餐”,便离开。有心来喝酒的则不然,一喝不是整天就是半日。席间常常不断增加“酒仙”,人多了,便自觉按类型分桌,分了再分,达到“酒逢知已饮”而罢。席上不住酒菜好坏,主要在于欢乐。因而在此可以看到当地酒场上二许多新奇的东西,如行酒令、猜拳、掷骰子、明

七、暗

七、赶集、撒网、钓鱼、猜数、压指头、打老虎、尾字造句、争当皇上等,套套新招,应有尽有,所言是:“酒菜上席,各显其能”。尽管喝酒的办法多得难数,毕竟还是猜拳最多,“酒仙”们说:“猜拳是真正的本领,没有两下子,难以出酒场”。不论宴饮时间多长,东家都必须奉陪到底,没有喝酒本事的东家,只好聘请能者来代替,直喝到人人醉昏昏飘飘然似“神仙”的样子才罢休。当地人们常说:“会期敬酒是东家之责,客不醉不成敬”。

这么热闹的会期喝酒,有的户主客多,往往接连摆席五六天,即会期与会前会后各两天。

当今庙会,多与农村集贸相结合,并有迅速发展的趋势。地方凡大的庙会,其道路两旁及广场上,尽摆满了各种商品,因货足价钱较低,销售十分可观。有的已形成专卖市场,如以牛马牲口为主的集贸以农具、种了为主的集贸等。庙会能长期持续不衰,是因其内容能与时代所需相结合,具有新的生命力。

酒是人类的高级饮料,它的问世便与祭祀文化密切结合,并相随发展。酒在祭祀供品中历来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在人们社会交际的宴饮中,同样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庙会期间的宴饮更是这样。

下载《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周易文化翻译

    周易文化精华荟萃 “箴言隽语”9 (1)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易传·系辞下》1章 译文:自然界的最大功德是滋......

    中国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中国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作者:2-20-1118013116-谭玲燕 正文;仿宋小四。1.5倍行距 2000-2500字 提到中国酒文化,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莞尔一笑,酒数千年来都是中......

    《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大纲

    《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适用专业:全校各类专业 开课学期: 总学时:30学时平行课程:......

    中国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及作用五篇

    中国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作者:1-24-1018013153-覃业操 中国的酒文化可谓是历经历史滔滔长河,源远流长,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我们来简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我们可以看到,如何通过对一个女人的女阴的观察与验证来判断其好恶之品德,虽属荒谬之至,但也可反映古人对女人的道德评价。在评价一个好女人时,应具备下列条件......

    蒙古族舞蹈在草原文化中的地位与发展

    蒙古族舞蹈在草原文化中的地位与发展 萨仁图雅 09级教育1班 40940113 以草原文化为背景、以游牧生活为依托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舞蹈艺术与蒙古族舞蹈艺术,是一个值得系统研究......

    剑河地方民歌在校本教材开发中的地位和价值

    地方民歌在校本教材开发中的地位和价值 摘要:剑河县地处清水江中游,是一个古老神奇秀丽的少数民族县,辖5镇7乡,总人口24.12万人,其中以苗侗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6%。剑河县......

    周易、风水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周易、风水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引言风水理论在现代看来不免有些迷信色彩。可是,但凡事物如果我们以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必有其奥妙之处,若再加以应用,将可能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