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读书的犹太人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由爱读书的犹太人,所想到的》
在世界众多民族中,犹太民族可谓是个酷爱读书,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由于热爱读书学习,喜欢钻研问题,不管在欧美各国还是在以色列,犹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都很高。在全世界,犹太人中如爱因斯坦一样的世界级的杰出科学家很多。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犹太人酷爱读书的认识和理解。
一、从6个小故事看犹太人读书
1、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庭里,孩子出生后不久,母亲就会读《圣经》给他听。而每读一段后,就让孩子去舔一下蜂蜜。当小孩稍微大一点时,母亲就会取出《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这些举动用意是不言而喻的:书甜如蜜。
2、犹太学校历史上有一传统,刚入学的小学新生第一次听课,须穿上新衣服,由教师或有学问的人领到教室。在那里放着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几行用蜂蜜写下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然后让孩子们一边诵读字母,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接着,还有蜜糕、苹果和核桃可吃──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使他们在学习启蒙伊始就尝到香甜的滋味。
3、古往今来,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那答案就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4、在古代,不少犹太人的墓地里常常摆放着各种书籍,因为犹太人相信,在夜深人静时,死去的人们会出来读书,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它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即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
5、犹太人家庭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柜一定要放在床头,而且,书损坏了一定要修补。古代犹太人将书看得破旧得不能再看了,就挖个坑庄重地将书埋葬,这时候他们的孩子总是要参与其中的。他们对孩子说:“书是有生命的东西。”
6、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犹太人不仅重视读书本上的知识,而且更加重视在实践中运用书本上的知识,让知识变为财富。犹太人把仅有一肚子书本知识,而不能将知识用于实践的人称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
二、从6组数字看犹太人读书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每个村镇都有布置典雅、藏书甚丰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在50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就有1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2、海外媒体曾经发布过一个读书报告,“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21本,日本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17本,而我国平均每人每年不到3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犹太人读书量是中国人的21倍。
3、在以色列,这个仅有5百万人口的国家里,有29家报纸,分别用15种文字出版,出版刊物890种。
4、以色列的书刊价格非常昂贵,每份报纸售价6美元,订一份报纸每月需要100多美元,而普通以色列人对订阅报刊却十分慷慨大方,每家每年都要订阅好几份报刊。
5、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颁发100多年来,根据1995年的统计,全世界共有犹太人1282万,犹太人虽然只占全世界人口的0.23%,但是在20世纪645位诺贝尔奖获奖者中却有121位,比例却高达18.5%,获奖人数高居世界各民族之首。
自1901到2000年,华人获诺贝尔奖的只有8人,其中获诺贝尔科学奖的6人;但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人数超过250人,是世界各民族平均数的28倍,是华人获奖人数的40倍。
自诺奖设立以来,犹太人共拿走了20%的化学奖、25%的物理奖、27%的生理与医学奖、41%的经济学奖。
另外,在非科学领域,犹太人还拿走了12%的诺贝尔文学奖、1/3以上的普利策奖、1/3以上的奥斯卡奖。
犹太人在科学上的成就着实令人惊叹,他们以世界千分之二的人口,在几乎所有科学领域,拥有了1/5到1/3的顶级学者。
6、犹太人中的伟人
犹太三伟人:伟大的社会学家马克思,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其他还有:“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分形理论的创始人芒德勃罗;大音乐家贝多芬;大画家毕加索;大诗人海涅;世界语创造者柴门霍夫;现经济界的巴菲特、索罗斯、格林斯潘等
全美国200名最有影响的名人中,犹太人占一半;全美国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犹太人占一半;全美国名牌大学教授,犹太人占三分之一;全美国律师中,犹太人占四分之一;全美国文学、戏剧、音乐的一流作家,犹太人占60%;全球最有钱的企业家,犹太人占一半;美国的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三分之一;《富布斯》美国富豪榜前40名中,犹太人占18名„„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智慧装在脑袋里,金钱装在口袋里。知识就是力量,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犹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在我们学校,每天晚上6:10-6:30是七八年级同学的读书写字时间,很多同学都能坚持进行,我们的老师要给与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因为,读好书,写好字,受益终生。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条高效读书方法:
1、善于收集学习资料。我们根据学习的目标,收集所要学习的资料,包括书籍、杂志、报纸、文献、录音带、网上信息资料等。
2、确定精读的资料,下工夫读懂读透。
3、按学习所划定的范围泛读,以取广采博收之效。
4、借用别人的头脑“读书”。人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而时间又极有限,要解决这个矛盾,除了自身努力外,还可借助别人的力量。比如读前人总结的核心内容和要领归纳。读名家的读后感和心得体会。
5、定向选读。如自己需要攻克某个方面的技术或项目而缺乏相关知识,即选定相关的书籍,资料阅读和学习。比如爱因斯坦为了创立相对论,即针对自己非欧几何知识缺乏的情况选学这个学科的有关书籍,效果立竿见影。
6、通过多种形式获取知识,不仅从书本,资料获取相关知识,还可以通过与人交往来学习。
我真诚的希望每位同学养成自觉读书,爱读书的好习惯,收获美好人生!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
第二篇:探究犹太人为什么爱读书重教育
探究犹太人为什么爱读书重教育:屈辱民族的崛起之道
核心提示: 来自四面八方的犹太人,他们各有各的传统与习惯。但不论来自何方,他们虽然都执著地保护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却又都努力地创造着一个犹太民族共同的未来,共同的新生活。他们重温历史,要重现摩西渡红海、出埃及那样的壮举,建立犹太人的理想乐园。我相信,那垂着辫子的小女孩,那些阳光、健康、快乐的孩子们,他们就是犹太民族的未来,他们身上肩负着以色列的希望。
一
以色列是我最想去拜访的国家之一。意大利我想去,因为有文艺复兴时期灿烂的文化。巴黎我想去,在我脑子里,它是时尚之都、艺术之都,正如《带一本书去巴黎》的作者林达所说:“巴黎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历经淘汰留下的精品。从优秀名画到整个古城,都是如此。”美国,想去,它毕竟是世界超级大国,苏联解体后,只剩下它一个超级大国了,而且它那么能吸收、容纳世界各色人才。俄国(苏联)我想去,有托尔斯泰、肖洛霍夫,有保尔·柯蔡金、冬妮亚、丽达,有柴可夫斯基、天鹅湖,还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不论人们如何评价斯大林,怎样看他,当1941年11月7日,希特勒的大军距莫斯科只有几十公里,德军司令已经从望远镜里看到了克里姆林宫的红星时,苏联人民仍然在红场不慌不忙地举行震撼世界的大阅兵。阅兵的部队通过检阅台后,就直接奔赴战场!苏联军民创造了一个冬天的神话!这是何等英雄的人民,何等英雄的军队啊!还有,就是想去以色列,想去耶路撒冷。二
2011年,夏天,参加国际书商联盟执委会议,我终于如愿以偿。炎热。据说,一年365天,得有300多天是阳光灿烂,温度都在35℃以上。离开城市,满眼是沙石。严重缺水,境内十分重要的饮用水源加利利湖,据说湖水在以一天两毫米的速度下降,以色列水利局十分焦急。没有石油。有人幽默地说:犹太人用了不少于40年的时间在沙漠中寻找自己的家园,找来找去却找到这一块在中东惟一没有石油的地方。敌对国在四面包围着它。1948年5月15日,建国不到24小时,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五国联军就杀了过来。但是,一个人口不足700万(那时大概还只有500多万),严重缺乏资源,却能在战争和战争的时时威胁中,实现人均GDP2000美元,迅速从一个农业国成为现代化的科技之国,让人称奇。这背后有什么原因呢?到以色列已是子夜之后,寂静的夜,路上很少行人。汽车七拐八拐把我们送到一家酒店,门前灯火亮着,里外却都没有人,只有值班的人大概是听到拖行李的声音从里边走了出来。进了房间已是凌晨两点半,我冲了澡即上床睡觉。睡梦中,不知什么响动把我惊醒,从窗帘的缝隙中,射进一道晨光,我看看手表只有五点钟,刚刚睡了不到三个小时。打开窗户望出去,天色已经很亮。到阳台上去看,哇,对面就是大海,碧蓝无垠。原来我们昨晚就在这大海边上下榻的啊。沙滩上已有晨练的人跑来跑去,水面上三五只舢板,运动员在奋力挥桨,呼啸前行。海水的味道吹过来,清新、湿润。我一下子兴奋起来,套上T恤,穿上短裤,蹬上运动鞋,跑出酒店。附近的运动场上,十几个人正在教练的指导下练功夫。两名在旁边摄影录相的姑娘冲我打招呼,我觉得那些人练的是“中国功夫”,便向姑娘说:“CHINA。”心中很有些得意。带着这种兴奋,我便开始了向往几十年的以色列之旅。窗中望出去的大海便是地中海啊!这时我已踩在湿润的海滩上。想想我们来时,可不是这种心情。以色列是不能不来的,但上飞机之前我们都做好了思想准备,说不定我们在以色列的大街上,走着走着,叙利亚或巴勒斯坦的炮弹就会落下来,可得机灵着点儿。三 回到北京很久,我问自己,在以色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满街的神职人员吗?他们穿着黑色西服,头戴黑色礼帽,有的人双耳边还各有一绺小辫,很奇特,确实让人过目不忘。我还看到白天这些庄严的神职人员,晚上在我们住的酒店咖啡座,和美丽的姑娘一边喝着咖啡一边亲密地聊天。但这不是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城市的宗教气氛吗?一个随以色列丈夫移民来耶路撒冷的台湾姑娘跟我说,走在耶路撒冷大街小巷中,一点儿“坏事”也不能做。总觉着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三大神圣都在你头上盯着你,你一点不轨行为也不能有。因为你无论有多大本事,做得多么诡秘,也逃不过神圣们的法眼。耶路撒冷是犹太人的精神中心。《旧约圣经·诗篇》写道:“我们怎能在陌生的土地上颂唱耶和华的赞歌。啊,耶路撒冷,假如我忘了你,就让我的右手变得麻木不仁;假如我不把你作为我最崇高的愉悦,假如我不再记住你,就让我的舌头粘住我的上腭。”对于基督教徒,耶稣就诞生在耶路撒冷城南17公里的小镇伯利恒附近的一个叫马赫德的山洞。可见这个城市对基督徒意味着什么。每年圣诞节,这里总是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善男信女。有一首基督教徒的歌,歌名叫《耶稣为耶路撒冷哭》。我曾在教堂附近听过圣徒们唱,旋律优美、曲调深沉,很好听。好像那旋律能让你说出内心的忧伤与烦恼,让你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但我不知道唱的是什么。回北京后翻查资料,歌词是:“耶稣曾为圣城耶路撒冷哭,为了那些迷失的人在哭。迷失于苦难,迷失于冷漠,迷失于金钱,迷失于孤独。耶稣曾为圣城耶路撒冷哭,他为流离失散的灵魂哭。我祷告生命的救主,我的耶稣。”这真是让人深思的歌。耶路撒冷橄榄山上的主泣大教堂,外观设计很像一滴眼泪,也寓藏着这样的意思吧。他们相信,人间的耶路撒冷最终会变成天堂,上帝之子耶稣,被钉死和复生这自我牺牲的壮举就是为了拯救世界。
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是仅次于麦加、麦地那的第三大圣地,是“伟大的圣城”、“赐福的圣城”。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的第九年(公元619年),他登上七重天,接受真主阿拉的祝福和启示。据说,就是踩着耶路撒冷的一块巨石升天的。从那时起,穆罕默德指示,把耶路撒冷作为穆斯林的朝拜方向。直到公元630年,才改为面向麦加。那块巨石如今仍在萨赫来清真寺高大的金色圆顶下面。萨赫来就是阿拉伯语“岩石”之意。穆罕默德赞美耶路撒冷,说:“耶路撒冷是真主在他所有土地中的选择。世界从这里展开,并将如一幅卷轴从这里收起。降落在耶路撒冷的露珠可以医治百病,因为这露珠是来自天国的花园。”这真是圣城的魅力。那样不同的三大宗教竟然一起尊奉着这有千百个故事、万千个传说的耶路撒冷。四
这些文化遗传和上天的圣迹,这笼罩在全城的宗教气氛,都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它们是那么神圣又那么玄秘,那么遥远又那么贴近。但这还不是我要探寻的真谛。直到我离开耶路撒冷的前一天,我终于明白了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我要探寻的是什么。那天,我们走完了耶稣背十字架跋涉过的14站苦路,感受了当年耶稣被出卖的历史,主人带我们去现代化的商业一条街。说让我们看看耶城现代化的一面。一转弯,便看到一个很漂亮的商店,正门两侧有几个非常生动的动物雕塑。一位老师,带着七八个学生在写生。他们或坐在地上,或趴在地上,个个聚精会神地在临摹。其中一个女孩坐得端端正正,腰直直的和地面呈九十度,一根辫子垂在身后。
小女孩规规矩矩,目不斜视。我走到她身后,她正一笔一笔临摹着前方那一只山羊雕塑。我贴近看她的画,她一动不动地专注地认真临摹。我们走开,走出十几米远,回头再看,她仍然端坐着写生。这是怎样认真学习的孩子啊!我又想到我们刚到以色列,在海边遗址凯撒利亚参观时碰到的一群少年。他们个个眼睛清澈明亮,脸色红润健康,表情明朗愉快,热烈地和我们打招呼,欢快地和我们合影,无忧无虑、朝气蓬勃,我就想,以色列的未来一定美好。这些孩子突然让我想起犹太人的过去,想起千百年来犹太人的遭遇。自从公元前6世纪后期,犹太王国被新巴比伦灭亡后,沦为人们所说的“巴比伦之囚”,犹太国家就不复存在了。犹太民族从此处于一个被赶尽杀绝的境地。后来又有耶稣之死的传说,犹太人更是陷入人间地狱。基督教认为耶稣是救世主,是上帝的儿子,因为他英勇智慧、多才多能,便遭到一些犹太人的嫉恨。其中一个叫犹大的把他出卖给罗马总督。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在《新旧约全书》中的四大《福音书》中有记载。
《福音书》中还说,犹太人自己承认了他们对耶稣之死负责,所以基督徒认为犹太人背叛上帝,不可饶恕。甚至宣扬,耶稣死后的犹太人都是出卖耶稣的犹大的后裔。这一来,犹太人就成为基督教的千古罪人。基督徒们恨不得要杀死所有犹太人。耶稣到底有没有,历史学家说,这个传说就和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的传说相仿。传说中的黄帝、炎帝、神农、伏羲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但是有谁见过他们呢?有人说得更直接:实际上,不是耶稣创立了基督教,而是基督教创造出一个耶稣。英国哲学家罗素就说过,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我在这里还要声明一下,这并不牵涉历史问题。历史上究竟有无耶稣其人是大可怀疑的,即使真有其人,对他的生平也一无所知。因此,我不打算探讨这个很难说清楚的历史问题。但是,犹太民族却真的从此陷入万劫不复的灾难中了。他们被基督徒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他们到了欧洲,欧洲人把他们视为魔鬼。公元1348年,欧洲流行的黑死病,夺去了欧洲几百万人的生命,由于犹太人讲卫生,医疗又及时,死于黑死病的人就少很多。基督教会便借此宣传,是犹太人和魔鬼合伙制造了黑死病。愤怒的基督徒烧毁了犹太人的住房,追杀了几千名犹太人。基督教会规定,犹太人不能做工、不能务农,只能从事基督教认为的“罪恶勾当”——经商。但由于走投无路,“置之死地而后生”,犹太人反倒成了精明的商人、出色的银行家,积累了巨额财富。
因为他们有钱,这又成了新的被嫉恨、被剥夺的不幸根源。西欧国家甚至提出这样的口号:“干掉一个犹太人,以拯救你的灵魂。”犹太人犹如瘟疫,被隔离居住,不许他们走出隔离区。他们到了阿拉伯帝国。由于犹太人拒绝归顺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憎恶犹太人,制定了很多歧视的条款。比如犹太男人必须在帽子上挂一块黄布条;犹太妇女必须穿两只不同颜色的鞋。这就如同霍桑的小说《红字》中女主人公胸前的“红字”一样,在人格上让你受尽羞辱。他们到了俄国,正巧沙皇亚历山大被刺,犹太人首先成为被怀疑的对象。俄国贵族不分青红皂白大肆杀戮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希特勒要“最后解决犹太人”。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奥斯维辛,因为纳粹在这里建集中营,疯狂屠杀犹太人而把自己刻在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据研究者考证,1940年后的几年间,希特勒在那里杀死了110多万犹太人。它们设4个毒气室,一次就可毒死12000人,焚尸炉每天焚烧8000具尸体。当集中营被解放时,发现了用死人的头发织的毛毯就有14000条,仓库里还有7.7万吨没处理的头发。就连闻名于世的德国大诗人海涅,因为是犹太人,也受到辱骂。一次聚会,一个旅行家当着大家的面对海涅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那地方居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小岛,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种种迫害,被灭族灭种的危机,终于使犹太人的思想家认识到,犹太人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豁出命来,建立起自己的国家,才能保护自己,才能有生活的空间,才能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先是居住在俄国的犹太医生平斯克,发表了《自我的解放》的著作,主张建立自己的国家,自己解放自己。后有出生于布达佩斯的犹太人赫茨尔,在周围一片“杀死犹太人”的呼喊中,他悲愤地认识到,“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恢复犹太国”。这就是犹太复国主义的起始,是没有活路的抗争。他撰写了《犹太国》一书,让犹太人看到了未来。他们感激赫茨尔,把他比做犹太民族史上,曾带领犹太人出红海进入西奈沙漠、找到自己家园的“摩西”。从1881年平斯克提出“自我解放”的思想,到1896年赫茨尔喊出建立“犹太国”的主张,又经过66年的艰难奔走,拼死呼号,曲折返复,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终于通过了建立犹太国议案。犹太人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他们相拥大哭,屈辱即将到头。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建立。这是犹太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结束了犹太民族没有自己国家,没有单独的地域,没有共同语言的历史。终于,他们早上可以坐在一起喝咖啡,晚上看着孩子放学,从远处跑来。五 一个民族在屈辱和迫害中生存,在四处逃难和屠刀下寻找自己的活路,他们该学会多少求生的本事啊!中国有句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犹太民族在颠沛流离的旅程中认识了什么?他们认识到得有人,团结一心的人才是最为重要的。有了人才有力量,才能干大事,才能保住自己的家园。所以,他们下大力气培养人,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犹太人很早就有“什一金”制度,即每人要把自己的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献出来。犹太律法规定,这“什一金”的第一受益人是“那些把时间花在研究《圣经》和其他典籍的人”,也就是读书人。后来又扩展到把这笔钱用来支持建设学校。以色列第一任总理本·古里安说:“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
第四任总理梅厄说:“对教育的投资是最有远见的投资。”他们的总统夏扎尔说:“教育是创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最为难得的是他们说到就能做到。几十年来,以色列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总预算9—12%,位居世界第一位。以色列公民受过教育的比例,高达97%。他们鼓励人才的创造能力。他们认为科学研究才是发展的快车道。以色列科研人员、大学教授在世界性刊物上发表著述数量世界第一。每千人发表论文60.9篇,美国仅是30.1篇。每万人从事科研的人有160人,美国仅为90人。获得专利数是美国的2倍,是加拿大的9倍。据统计,这个只占全世界人口0.3%的民族,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个民族诞生了写出《资本论》、创造了剩余价值学说、开辟了一个时代的马克思,提出现代物理学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现代艺术的创始人、大画家毕加索、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卡夫卡,以《伦理学》著称于世的哲学家斯宾诺沙,享誉世界的杰出诗人海涅,还有托洛茨基、洛克菲勒、格林斯潘、基辛格等等闻名遐迩的大人物。这个民族还包揽了21.7%(1901—2008年)的诺贝尔奖。马克思说:“犹太民族是一个早熟的民族。促使其早熟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教育。”马克思该是很了解他们民族的历史吧?他们抓紧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是解决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紧迫问题。他们特别看重的是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
以色列水源奇缺,为了把有限的水源用好,科学家开发应用了喷灌和滴灌技术,把宝贵的水再加入必要的肥料,通过管道送到植物根部。通过管道避免了蒸发和渗漏的浪费,送到根部就可以让水中的营养充分发挥作用。而送多送少,何时送,都由计算机控制,这就把有限的水最有效地使用,解决了干旱地区农业发展问题。科学家还开发出地下咸水淡化技术,在沙漠中用微咸水灌溉,实现了蔬菜瓜果一年三熟。以色列每年生产的瓜果蔬菜大量向欧洲各国出口,被誉为“欧洲冬季的厨房”。以色列的大片沙漠,从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一个富庶的绿洲。每年有几千人到世界五十多个国家传授农业技术,销售仪器。没有石油,科学家因地制宜,找到了替代品,开发利用太阳能。以色列一年有300多天阳光灿烂,科学家开发出先进的太阳能吸收器,广泛应用于家庭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全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家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不但解决了从周围国家进口石油的困难,每年还节约进口燃料费五六千万美元。这样的白手起家,这样一种依靠科学自力更生的劲头,谁再想掐他们的脖子都难,让人感到这个苦难的民族没有白白受苦。他们在痛苦中凝缩了生存的哲学。他们从苦难中走向成熟。他们明白了要想不受欺凌,手中要有武器,国家要有军队。以色列是一个只有2万多平方公里土地、700多万人口的小国。
四周又处于经常联合起来打他们的国家的包围之中,国家的安全便是头等大事。以色列的科学家大力开展核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他们宣称,他们的核研究是和平利用。但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都认为以色列是世界上继美、俄、法、英、中、印之后的第七个核国家,它不但拥有核反应堆,而且造出了原子弹;不但拥有核弹头,还拥有运载工具。这样一个小国,居然有这样的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真是让人想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打算入侵以色列,恐怕都要权衡一下它的核武库。这就是人才和科技的力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怎能不重视知识,不重视知识分子呢!想到这里,我明白了,以色列重视教育,重视科技,一是要抓紧时间,快速发展;一是要连续不断,持续发展;一是要抓住需要,重点发展。目的只有一个,在对方没有强大起来之前,尽快把自己强大起来。他们不被传统、历史所束缚,他们从传统与历史中总结出经验。他们把历史、文化与富民强国的观念牢牢捆绑在一起,让世界认识犹太人悠久的历史,尊重他们发展之不易,理解他们现实的奋斗与抗争。如今以色列的犹太人已不再是单一的犹太人。他们来自70多个国家,从阿拉伯、欧洲来的,从伊拉克、土耳其来的,从美国、俄罗斯来的,共同组成了一个民族大家庭。
我们在参观以色列式的集体农庄“基布兹”的时候,七八位五十多岁的男士女士在廊下一边喝咖啡,一边轻松地聊天。一位老者在远远的大树下拉手风琴,曲调飘过来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想这位老者一定是前苏联人,就走过去。我会几句俄语,便问他,想念莫斯科了?他点点头,但又说,这里是我的家。听他这么说,我很感慨。来自四面八方的犹太人,他们各有各的传统与习惯。但不论来自何方,他们虽然都执著地保护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却又都努力地创造着一个犹太民族共同的未来,共同的新生活。他们重温历史,要重现摩西渡红海、出埃及那样的壮举,建立犹太人的理想乐园。我相信,那垂着辫子的小女孩,那些阳光、健康、快乐的孩子们,他们就是犹太民族的未来,他们身上肩负着以色列的希望。
第三篇:犹太人与读书
犹太人与读书
犹太学校历史上有一传统,刚入学的小学新生头一次听课,须穿上新衣服,由教士或有学问的人领到教室。在那里放着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几行用蜂蜜写下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然后让孩子们一边诵读字母,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接着,还有蜜糕、苹果和核桃可吃———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使他们在学习发蒙伊始就尝到香甜的滋味。这种习俗如今虽已不再时兴,但该仪式背后无疑暗含了犹太人的一种观念,即知识是甜蜜的,孩子们应抱着欣喜和愉悦的心情来开始学习。犹太文化传统历来重视教育,爱护书籍,看重学识,推崇智慧。在《犹太教法典》的时代,学问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东西。学者们纷纷出人头地,成为犹太社会的精英。在社会组织系统和公共活动中,学者和教师往往比王子和武士更有权威。上层家庭的年轻女子,大多愿意嫁给学者,而不是商人或金融家。假若父亲和教师双双入狱,孩子就会决定首先救出教师。因为在犹太社会中,传播知识的学士或教师地位非常之高。
犹太人从不焚书,哪怕是攻击犹太人的书亦不例外。按照犹太教规,在每周的“安息日”(从周五日落到周六日落)里,都得停止工作和活动,但各种书店却可继续营业,且不管是在“安息日”的白天还是夜晚,这一天,书店里时常挤满了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犹太人平均每人的读书量高居世界各国之首。以色列各村镇大多建有环境高雅、布置到位、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或阅览室。在这个仅有五百多万人口的国家,有各类杂志九百多种。热爱学习、崇尚读书的气氛,在犹太民族中蔚然成风。在重视学习知识的同时,犹太人也十分注重实际才能的培养。他们把仅有知识而缺乏才干的人比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在他们看来,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要创新就必须以思考为基础,而创新则由提出怀疑和寻求答案来完成。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被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家里着火了,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家长就会告诉他:“你要带走的不是金钱,也不是财物,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也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而智慧的培养又岂能离开教育和读书?
由于犹太人有一以贯之的重视教育之传统,使该民族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中能够不断涌现出优秀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和一流的经营者。马克思、爱因斯坦、门德尔松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诺贝尔奖得主中的犹太人,历年来比例惊人。
在世界历史上犹太人有着太多前所未有之处,也创造着太多前所未有的奇迹,曾经既没有祖国,也没有资源,经历了那样多的战乱和沦陷在彼此离散几千年后再次复国(曾经被希特勒杀了六百多万人),在全球只有1500万的犹太人,在世界总人口中只占0.3%,全美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犹太人占一半;全美名牌大学教授,犹太人占三分之一;美国的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三分之一;《富布斯》美国富豪榜前40名中,犹太人占18名;可以说他们支撑了美国的财富和科学等。
看看下列名人,比如,犹太三伟人(伟大的社会学家马克思、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达尔文、卓别林;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艺术方面 如大音乐家贝多芬、门德尔松; 大画家毕加索(其中一幅画一亿多美元); 大诗人海涅; 世界语创造者柴门霍夫;现经济界的巴菲特、索罗斯、格林斯潘(美联储主席,美国五届总统的全国管钱人)等; 政治方面除基辛格外还有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国防部长科
恩、财政部长鲁宾------
了解这些的时候,正好阅读关于犹太人教育孩子读书的故事,虽然犹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但是与他们自小培养读书学习的习惯一定密不可分。
我们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的功利性很强,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升官发财,为了将来有份好工作。正因为把读书学习当作手段当作敲门砖来使用,一旦达不到目的,孩子就会走向反面,变成读书无用论。把读书学习当作工具和手段来使用的另一个坏处是,难以培养孩子从学习中得到快乐和兴趣。而犹太人的孩子出生后,刚会走路,就把蜜涂在犹太法典或者圣经上,让孩子去舔,让小孩从小把甜蜜和书本联系在一起。犹太人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习不但是有用的,而且是给人生带来甜蜜和快乐的。他们把学习当作目的,而不只是手段。因此,拿犹太人与华人相比,犹太人有为学习而学习,为知识而知识的精神。这种教育理念培养了犹太人普遍并保持终身的爱读书习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结果,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是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也只有8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课外阅读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
看
2007-07-15 13:12:32 来自: 花团锦簇
中国人是喜欢读书的民族,但是读书比较功利,读四书五经时是为了考科举,读3+x是为了考大学考研究生,一切都是为了考试。
中国家长为了孩子读书不可谓不殚精竭虑,中国的老师为了学生读书不可谓不用尽心力,结果中国13亿人口大国塄是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奖的得主!中国人读书分课内书和课外书,一般把课外书称为闲书,意指闲的没事干时才读的书,笔者在某书店里经常见到有位读初中的学生到书店里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他的家长看见后总是会说:“读这些书干什么,还不去把你的英语读一读”。他的家庭来自农村,到本地经商,交了上万元借读费给孩子上中学,就是不喜欢孩子读课外书,认为读这些书没用。毛泽东读了《水浒传》上了井冈山,王明们熟读了马列精典却只会死搬硬套。读的方法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文化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只是开花,而不结果,多少是有点问题的!笔者曾研究过犹太民族读书的特点,发现与我们不同。我们大家都知道犹太民族是独具创造力的民族,产生过许多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玻尔,西拉德,奥本海默,特勒等等,举不胜举。除了科学家,犹太民族在各个领域都产生过不同凡响的人物,更是举不胜举。犹太人之所以有各种有创造力的人物产生,是和他们读书的方式方法分不开的。犹太人鼓励人们独力思考,学生在犹太经学院中即使把犹太经典《塔木德》背的滚瓜烂熟,也不能算是好学生,因为《塔木德》中都是别人的意见,你并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自己学习并逐渐领捂,才是真正的学习。《塔木德》绝不是犹太人行动的指南,研读时都可以同意或不同意各位学者的意见。在教育孩子时,犹太人认为,如果老师教的课学生不理解,老师也不能对学生们发火,而应该反复重复课程,直到教会为止。......。
以上是笔者在《犹太家教圣经》(中国妇女版)这本书里摘引的部分内容。对照我们的读书和教育,我们不难发现我们还欠缺什么。
犹太民族与读书【读书趣闻】
书甜如蜜———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庭里,孩子出生后不久,母亲就会读《圣经》给他听。而每读一段后,就让孩子去舔一下蜂蜜。当小孩稍微大一点时,母亲就会取出《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这些举动用意是不言而喻的:书甜如蜜。
死人也读书———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因为在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读书,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它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即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
书橱放在床上首———犹太人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一定要放在床的上首。要是把书橱放在了床的下首,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
精通犹太法典者不缴税———在古代的犹太社会里,凡是被称为“他尔米特·赫里姆”,即精通犹太法典者,都不必缴税。因为大家认为这些人对整个社会有着莫大的贡献,所以不让他们缴税。
世界之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人均拥有图书量、获诺贝尔奖的人口比例,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犹太人不仅重视读书本上的知识,而且更加重视在实践中运用书本上的知识,让知识变为财富。犹太人把仅有一肚子书本知识,而不能将知识用于实践的人称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
多民族都认为自个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这似乎是个相当普遍的现象。犹太人、日耳曼人何尝不是自视甚高?犹太教认为上帝只降恩于犹太人,据说只有犹太人才是上帝的选民。这么一个优秀到“上帝唯一的选民”的地步的民族,当初肯定没想到若干个世纪之后竟然北希特勒那帮种族主义者鄙夷到判为应从肉体上消灭的劣等民族吧?在希特勒们的词典里,犹太人已经被上帝一脚踢开了,他们所属的所谓纯种的“雅利安人”——
日耳曼民族才是不折不扣百分之二百五的上帝的选民呢。所以,种都是别人的坏,瓜都是自己的甜,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事实证明,犹太人虽不是上帝唯一的选民,但也绝不是上帝的弃儿。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产的富贾巨商的数量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一大批犹太人都是令世人瞩目的天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种,犹太人就占到了一半以上。犹太人能为这个世界贡献出这么多的巨子,酷爱读书就是其中的缘由之一。
犹太民族的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孩子去吻,使其从小就知道书本时甜蜜的。据统计,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居全球之冠。这个竟有五百多万人口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一百多万人。以色列的书刊价格非常昂贵,每份报纸售价6美元,订一份报纸每月需要一百多美元,而普通以色列人对订阅报刊十分慷慨大方,每家每年都要订阅几份报刊。这么一个崇尚读书坚持不懈学习的民族,得不到丰厚的回报那是不可能的。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
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从它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读书与教师成长很多年前,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曾看到这样一段话,至今仍刻骨铭心:“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许多年过去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日俱增。是的,如果说人类的物质文明可以通过建筑、工具等物化的形态保存和延续,那么人类的精神文明如何保存和延续呢?一个刚刚诞生的新生儿,他的精神世界充其量只相当于人类的童年,他的成长过程中,精神世界又如何与身体的发育、成熟一道与时俱进?我认为读书是实现以上目的的必由之路。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说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首先就意味着书籍。“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需要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还不算是学校;想反,学校里面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早学校中,我最看重的就是提供了一个读书的空间,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而后学生的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到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教师读书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有人说,教师是一个辛勤的园丁,培育美丽的花朵;也有人说,教师是春蚕,劳作到死丝方尽;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更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些曾写在我们教育学教科书上的东西,现在看来,还有不少问题。
我认为,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美丽的花。花是无法去影响园丁的,它只能给园丁带来感官的愉悦,带来工作的成就感。而现实生活实际中,学生对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的过程。同时,园丁自己是如何发展的呢?我们过去的教育理论强调教师的价值必须通过学生的价值体现出来,忽视了教师自身价值的直接呈现方式。
“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美女颜如玉。”这些古话说明了读书的好处。在生活中,仍然有不少人认识不到读书对于人学习、成长、工作等方面都会带来好处,他们有时还会问,我们读书到底有什么作用?
其实,读书作用很多,概括起来有六大作用:
一、感受:从读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忧国忧民的情怀、爱国爱民的情操;可以感受到天地之浩渺、人生之多艰;可以感受到祖国文化之博大精深,人类历史的久远悠长等。
二、印证:在生活里、学习上、工作中、游玩时,我们会有不同的感受不断的袭来。我们可以拿这些感受去书中印证,它们有错的、有对的、可以增强我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有的前人已经总结,有的前人未发现,又可增强创新能力。
三、积累:读书可以积累语言,更好的表达自己;积累知识,更好的丰富自己;积累文化,更好的浸润自己;积累思想,更好的深刻自己。
四、消遣:闲来无事,读书能打发时间,驱散寂寞;娱乐
人生。
五、励志:一本好书,可以影响我们终生;一篇好文章,可以使我们热血沸腾;一首好诗,可以让我们激动不已。读书可以让我们不断接受熏陶,积累知识,回报社会。
六、修养:书中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读书可以让
我们接受洗礼,不断修身。
第四篇:论犹太人问题 读书报告
《论犹太人问题》读书报告
姓名:付如男
学号:2016111815 专业: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这是一篇对布鲁诺鲍威尔的《论犹太人问题》的论战文章,先概述了鲍威尔的观点。鲍威尔对德国的犹太人要求“公民的解放,政治解放”做出了他的回答。他认为德国的犹太人不应当要求一种特殊的解放,因为在德国,没有人获得过政治解放,即德国没有公民,德国还只是一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封建国家。“德国没有公民”,这样的国家不可能给与犹太人公民权。而另一方面,犹太人自己又信奉自己的宗教,犹太人如果依然这样把自己视为神拣选的民族,那么他们也不会得到解放。换句话说,只要犹太人自己不放弃宗教的约束,就不会得到解放,不会成为现代国家的公民。这正如其他德国人在基督教的束缚之下,也不能得到解放,成为现代国家的公民一样。鲍威尔给犹太人开出的药方,就是废除宗教。犹太人应当投入到整个德国的政治解放运动中去,而不是把自己当做一个特殊的部分,尽管犹太人因为其宗教关系而受到特殊的压迫。
总之,犹太人不关心其他德国人的解放,而想在一个基督教国家求得自己的政治解放是不可能的。在鲍威尔看来,只要把宗教的对立消除,把国家和宗教的关系变革,即把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才可能谈得上政治解放。鲍威尔所说的废除宗教,并不是彻底地消灭宗教,实际上是要求宗教自由,把宗教变成一个私人的问题,就像在美国那样。“鲍威尔坚持认为宗教在政治上的废除就是宗教的完全废除。以宗教为前提的国家,还不是真正的、不是现实的国家。”实际上,鲍威尔不过是借犹太人问题,表达了一种资产阶级民主的要求。鲍威尔不满意犹太人在宗教的束缚之下来谈解放,要求他们首先要批判自己的宗教,就像其他德国人应当首先批判基督教一样,这样才谈得上政治解放。
马克思说:“我们认为,鲍威尔的错误在于:他批判的只是‘基督教国家’,而不是‘国家本身’,他没有探讨政治解放对人的解放的关系,因此,他提供的条件只能表明他毫无批判地把政治解放和普遍的人的解放混为一谈。”马克思的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是说鲍威尔把资产阶级民主要求与人的解放混为一谈。鲍威尔所说的政治解放,不过就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即从封建的基督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而鲍威尔把这种解放夸张为人的普遍的解放。
很显然,马克思认为,鲍威尔只不过是局限于神学范围内进行批判,而“政治解放”(资本主义国家)并不等于人的解放,资本主义的自由的国家并不等于自由的人的国家。即使在当时最为先进美国,北美的那些自由州,也并没有摆脱宗教对人的约束。国家摆脱了宗教的前提,并不等于人摆脱了宗教。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表明,在“绝大多数人还信奉宗教的情况下,国家是可以宗教中解放出来的。绝大多数人并不因为自己是私下信奉宗教就不再是宗教信徒。”当然,这个时候的人相对于封建的基督教国家来说,也是获得了一种解放。因为,共和国对宗教的态度,是组成国家的人对宗教的态度。人通过国家这个中介得到了宗教上的解放。
马克思认为,鲍威尔所说的那种政治解放,即资本主义民主,当然是一大进步,但它不是一般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资本主义自由民主,不是人类的最后的天空——鲍威尔却混淆成了这样。而犹太人问题最终是要归结到世俗的冲突,归结到国家和自己的前提的关系,归结为普遍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冲突。这个认识,也就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表达的这个意思:宗教里的苦难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对宗教的批判应当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应当变成对政治的批判,而人要抛弃宗教幻觉,就要抛弃那需要幻觉的现实处境。——这一认识引导马克思走向历史唯物主义。
简言之,鲍威尔认为资本主义的政治民主就是普遍的人的解放,而马克思说:不,这远远不到人的解放的程度。那只不过是把人的苦难更加清楚地揭露了而已,还有比宗教更深层的导致人类不幸的根源。
鲍威尔认为,人要获得普遍人权,就必须牺牲“信仰的特权”,例如犹太人就必须抛弃对于犹太教的宗教信仰特权。马克思说,从美国来看人权的真实形式,就能够发现,鲍威尔的这个观点根本不成立。宗教信仰的权利已经被宣布为人权的一部分,信仰和人权之间并不存在冲突,“信仰的特权是普遍人权”。但是,人权中的“人”是什么人呢?“不是别人,就是市民社会的成员。”
为什么把市民社会(主要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成员称为“人”呢?为什么把市民社会成员的权利称为人权呢?马克思引用了法国1793年宪法对于自由的解释,他说,按照这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的定义,自由,本来就是建立在人与人相分隔的基础上,因此这一种自由的人权,正是市民社会成员的“利己的人的权利、同其他人并同共同体分离开来的权利。”马克思说:“自由这一人权的实际应用就是私有财产这一人权。”这是市民社会的基础。
关于犹太人是否有能力获得解放,以及犹太人和基督徒相比谁更有能力获得自由的问题,鲍威尔自然还是局限于神学批判的范围来解答。鲍威尔的答案也还是废除宗教,他认为犹太人应当去信奉启蒙、批判及其结果——自由的人性。而马克思认为应当突破这种神学局限,犹太人能否获得解放的能力的问题,就是犹太人必须克服什么样的特殊社会要素才能真正废除犹太教的问题。不是在犹太人的宗教里去寻找犹太人的秘密,而是到犹太人的现实生活和世俗基础里去寻找他们的宗教的秘密。这就是“实际需要,自私自利”,“做生意”和“金钱”。——这就是实际的犹太教,是犹太精神。
因此,“犹太人的解放,就其终极意义来说,就是人类从犹太精神中得到解放。”犹太精神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精神,就是以金钱为神的宗教,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犹太人已经用犹太人的方式解放了自己,即通过金钱的力量达到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实际的统治。资本主义世界本身就在不断产生犹太人,金钱是世界的神。“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
接着,马克思用一番十分晦涩难懂的黑格尔式的语言,阐述了这种拜金主义的犹太精神如何异化出犹太教的律法,又如何经过思想的升华,上升为“高尚的”“唯灵论的”基督教;而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需要在高度抽象的基督教世界才能完成,然后,这种基督教的天堂幸福,又必然外化成为利己主义的实践。在这样一番纠缠不清的转化关系中,犹太人不会摆脱他们的犹太教的束缚,因为在这样的异化的世界里,犹太人不会意识到他们的宗教的非现实性。
最后,马克思的结论是:“社会一旦消除了犹太精神的经验本质,即做生意及其前提,犹太人就不可能存在,因为他的意识将不再有对象,因为犹太精神的主观基础即实际需要将会人化,因为人的个体感性存在和类存在的矛盾将被消除。”“犹太人的社会解放就是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获得解放。”
第五篇:读书演讲稿:犹太人家教的启迪
犹太人家教的启迪
王秀霞
众所周知,犹太人曾饱受世界上最深重的灾难,很长时间没有自己的国家,却在经济、科学和艺术等方面为世界贡献了一大批杰出的天才: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而犹太民族是全世界最聪明、最富有、最神秘的民族,他是一个视教育如敬神的民族,拉比和教师的地位仅次于上帝,这也就是这个民族历经浩动而不灭的真谛之一。
国外一位作家写道:“犹太人家庭在学问方面应受到高度评价,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这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450万人,就有100万人办有图书证。这是其他民族所无法比拟的。
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这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犹太人一心追求知识,并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知识来谋生的特点代代相传。因此,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老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因为这将使孩子们受益终生。
犹太家庭不但重视知识,而且更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知道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许多犹太人家庭里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而不是像我们会问:“你有没有调皮?”教育中的创造正是变无为有、变不可能为可能。过多的限制,会妨碍创造性思想的形成,甚至扼杀创造力,为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妨让学生去更多的主宰他们的学习,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基于这种思想的一次创新的探索。
教师,作为教育的代言人,帮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引导学生习得创新的能力,是我们永恒不变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