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推荐]
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一)新闻稿件的基本分类
1、消息
2、通讯
3、评论
第一,消息的主要特点及写作要点
消息,以简洁的文字迅速传播新近变动的事实,包括新近发生的事实、某些将要变动的事实。它是目前最广泛、最经常应用的一种报道形式。
1.消息的特点
(1)采写发稿迅速、及时,叙事直截了当,语言简洁明快,篇幅短小。(2)一般地说,消息具备“六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怎么样(亦称“五个W,一个H”)。
(3)在结构上,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个部分组成,有“倒金字塔结构”与“非倒金字塔结构”两大类。第二,通讯的主要特点及写作要点
通讯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通讯包括故事、特写、工作综述、专访、侧记、札记、巡礼、速写、集纳、散记等。
(一)通讯的主要特点
1、现实性。通讯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经验,紧密配合当前形势,为现实中心工作服务。新闻的共性。
2、形象性。通讯常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要求对人对事进行较为具体形象的描写,人物要具有音容笑貌,事情要有始末情节,以此来感染读者。通讯的个性。
(二)通讯的分类
1、人物通讯。
2、事件通讯。
3、工作通讯。
4、概貌通讯。
(三)通讯的写作要点
1、选好典型,确立主题。
2、写好细节。
3、安排好结构。
通讯的结构形态较多,很难像消息那样找出一些有既成的模式。但是有通讯结构中三个要件却是值得重视的:标题、开头、结尾。首尾圆合,文情畅达。就是说文章首尾要呼应,中间的主体部分不得无故残缺,线索脉络的设置精当,主次详略的搭配完美,文气畅通,浑然一体。
四)新闻写作方法
1、写作:
从根基上说,最宝贵的语言因素就是简短、有力。
1、了解受众是谁。
2、使用强有力的名词和动词,减少修饰词的使用,多用短句。
3、避开陈词滥调。
4、要具体。
5、当心被动语态的隐晦含糊。主动语态则是负责任。
6、别的办法都不灵的时候,要勤奋写作。
减少修饰词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文字简洁,避免多余字词。方法是用一个词代替一系列无用的形容词和副词;尽量避免使用生僻词;要多用短句子,把复句变成并列的两个句子。要准确 ;要具体,避开一般笼统;避免夸大、一般化、想当然、信口雌黄。避免玩弄行话,要将专业术语转换为读者很快理解的文字。
入门——熟练——提升——再提升„„任何一个记者在写作中都会遇到一个不断提升的阶段。有时候,他会发现,达到一个阶段后,再一次的提升异常困难,时间漫长,甚至有倒退的危险。这时候,除了保持大量优秀范文阅读外,惟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写作。
2、结构:
每个记者、通讯员都应该掌握它。
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一个人怎样死去却可以写成悲剧。
1、倒金字塔模式。
2、非倒金字塔模式。
倒金字塔模式之所以没有被淘汰,是因为它特别适合消息的写作。它的优势在于读者可以随时放下报纸。
倒金字塔模式:导语-导语的补充和展开-按重要性排列下来的素材。这种结构的缺陷是 :枯燥 ;不利于记者创造性的发挥。
非倒金字塔模式有许多种,它适用于动态新闻、背景性报道、调查性报道、人物报道。非倒金字塔模式是目前通讯写作的普遍方式。其中《华尔街日报》的方式是描绘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即 :独特面-过渡到主题-报道主题-回到起点。
3、导语
好的开头造成好的结尾;坏的开头造成坏的结尾。要与读者一见面就交上朋友,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一、通常导语越简短就越有力。
二、导语总是用某种方式为读者开启下文。
三、花一半的时间写导语是值得的。
四、避开枯燥无味和一般化的导语。
五、尽量少地以问题开头。
六、要保证导语有意义。
导语通常指稿子的第一段,作为概念导语的开头,也可以是稿子的前三四段。有一种说法,作者的责任就是精心写作导语。
通常导语越简短越有力,但也有长导语有力的例子。导语要根据采访内容来写作,但提倡短导语。
花多时间写导语的目的是,你可以花少时间走弯路,顺利写完正文。
导语中要注意调节好报道的节奏,该紧张的时候,导语不能过于舒缓 ;该平和的时候,导语不能过于紧张。
4、采访:
采访是撰写报道成败的关键。
1、准备。
2、怎样提问。
3、如果可能,要进行回访。
4、怎样建立长期关系。
5、怎样保证报道的准确性 •
准备要充分。
提问要有特点,不要问众人皆知的问题,可以旁敲侧击,可以委婉。•
用自己报道的客观公正征服你的采访对象。•
多方获取消息来源,注意观察,学会追问。
一、如何发现新闻。没有的写是我们及一些通讯员,甚至记者常遇到的头疼问题。所以善于用新闻的眼光去发现新闻,是写出通讯报道的关键。
(一)“变废为宝”选角度。联保贷款推行多年了,再写就无新意了,成为新闻写作的废物。但如何变
(二)“吹糠见米”。举齐鲁晚报例子。
(三)“大海捞针”挖新闻
二、消息的写作技巧。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消息的写作,这是目前适用最广泛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对我们农村信用社的新闻报道来说,也是最常用的文体。因为通讯较消息篇幅长、覆盖面大,象我们这样的单位,一般很难被新闻单位采用。
(一)消息的构成:标题、导语、主题。(通常还可分为背景、结尾,这里所说的,已经包含在主题内)。
1、标题。也就是新闻的题目,象人的脸面一样重要。标题制作贵在醒目、得体、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篇报道,读者拿起来之后要先看标题,然后再决定看还是不看。新闻标题的结构方式、写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在标题撰写上必须下功夫。新闻界有“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题”这一说法。
2、导语。
一、概括性导语。
导语往往是新闻事件的高度概括,使读者看过导语后,不用看下文,就能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避免了消息写作中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淹没在大量一般性事件各,突出了“新”字。
陈述性导语。按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又叫“编年史式”,这种形式使消息情节步步推进,事件的高潮在后面出现,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描写型导语。
四、就是对消息中某一有意义的特殊场面作简洁而有特点的描写。
五、评论型导语。就是在叙述事实的同时,立即对事情作出评价,提示其事物的现实意义。如写我们支持贫困学子上大学时,可以这样写:浮来农信社在做好当前支农工作的同时,筹措资金设立“专项贷款”重点扶持“金榜题名”的贫困农家学生顺利入学。(这是事实,然后再加以评论)此举,让浮来山镇考取大中专院校的考生及其家长们吃了“定心丸”。
六、设问式导语。设问式导语就是在消息开头即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然后加经解答,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想。如我们在推得联保贷款,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导语可以这样写:贷款像存款一样方便?对莒县农民来说,原来似乎不可能,如今已梦想成真。
七、引语型导语。就是将消息中主要人物有新意、有特色、个性化的语言放在导语中,给人以强烈印象。如“凡是农民的正当需求,我们必须满足供应。”莒县农信社主任马德勤说的这句话,代表了农信社对全县百万农民的庄严承诺。
第二篇:新闻写作基本知识
第一篇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
第一节 新闻概述
一、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 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 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 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 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 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 “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元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 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 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
地、物等愈出名,价值愈高;(三)接近性:事实与读者在空间、关系等方面愈接近便愈能引起兴趣;(四)新奇性:冲突、异常、冒险、变动等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 ;(五)重要性:能引起震动,影响很多人的事件;(六)人情味:悲欢离合、幽默、悬念等带 有人情味的生活事件。在这诸多的因素中,“读者兴趣”是衡量新闻价值的唯一标准。我们 在借鉴其合理性的一面时,也不能忽视这种“新闻价值观”导致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新闻学认为,新闻价值就是选择和衡量事实是否报道及如何报道的标准。它包含两 层意思:一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即事实本身的重要性、影响力和新鲜程度等;二是读 者接受新闻后的受益程度,即新闻所引起的社会效果。前者是先决条件,但没有后者前者也 失去了意义。概括起来社会主义新闻学认为判定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 个方面:(一)指导性与思想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二)重要性与显著性:内容重要,社会影响大;(三)普遍性与迫切性:反映群众呼声,关注社会热点;(四)知识性与趣味性:传播高尚的、健康的、大众的知识与情趣;(五)时效性与真实性:坚持新闻的“真”,突出新闻的“新”。
三、写作原则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执行党的宣传纪律;
(二)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
(三)迅速及时,讲求时效;
(四)在写作技巧上遵守以下10条写作规则: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
5、把精彩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6、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
7、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在动词上再加用副词。
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几行文字。
(二)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 报道。
(三)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
(四)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 其中的两种。
以上四类消息,以动态消息较易写作,可以经常练习写一些,从实践中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二、消息写作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 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 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两位市长直接关怀 大港“油郎”喜结良缘》(新华社1990 年1月6日电讯稿)、《地球三分钟 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 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
5、号召式。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
另外还有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 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四)背景
1、什么是背景?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 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 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西方新闻学认为背景就是对新闻事件作出的解释。美国新闻学家赖斯特说得很清楚:“我看不出新闻背景与解释有什么区别。”“解释,在我看来,就是新闻报道的深入化。就是把单 一的新闻事件放到一系列的事件中去写”,“就是提供新闻的背景知识,从而使读者能够对 新闻事件作出客观的判断。”
但是“解释”不是议论,解释本身就是事实,也就是说用事实去解释。所以新闻背景又称之为“事实背景”。
2、背景有哪些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是不准在新闻中发表议论的,但是,谁也无法禁止记者 通过自己来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3、背景的类型有几种?常见的有三种:对比性的,说明性的,注释性的。有的新闻学则将 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3、评论性。
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 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 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 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通讯种类
1、人物通讯
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人物通讯并非仅仅是“名人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在取材上可写“全人全貌”,也可截取片断着重写人物的某个侧面或阶段。此两 类一般以人物的“行”为主,而“人物专访”则以写人物的“言”为主。通过记者的专访,记述人物的谈话,从而揭示其精神世界。
2、事件通讯
是以具典型意义的事件为报道对象的通讯。事件通讯时效性较强,它围绕中 心事件选材,虽不着力刻划人物,但往往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一群人或一个集体。所以它通过较为详尽地展示事件的完整过程,挖掘其意义,揭示其本质,进而反映社会风尚,弘扬时代精神。
除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外,另有:“工作通讯”,这是介绍某单位先进事迹,传播其典型经验和做法,以指导一般的通讯;“概貌通讯”,这是记述某地区、部门、行业、工程的新面貌、新气象的通讯。报刊上常见的“见闻”、“纪行”、“巡礼”、“散记”均属此类。此外,还有以写一段片断、一个场景、一场冲突为对象的“新闻故事”、“小通讯”
事件原貌 将其完整地、动态地、立体地呈现给读者。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须选择典型的细节。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必然有几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充分展示主线,使作品丰满而具现场感。第二,时间为经、时间为纬。通讯须有一定的时间要领因为事件、故事总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纺织好时空画面既是一个结构总是也是一个表达方法问题。篇幅不长而情节不太复杂的事件通讯可多运用插叙、补叙、分叙等手段,充分展开矛盾和利用背景材料,使文章有变化起伏。容量大而情节复杂的事件通讯则常常运用时空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空间变换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精心的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报告于世。
显然选材与提炼主题是各类通讯写作中必须面对的,而写人与叙事则因通讯品种不同而有所侧重。但是通讯的写作模式也必然带来约束,因而通讯的散文化写法亦开始为人注目。所谓 的散文化倾向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生活面更趋广阔,(二)结构不拘一格,(三)技法更多样 化,(四)报道呈系列化。
第四节 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这种体裁是广播、电视出现以后发展起来的报道形式。广播、电视以其快速传播的优势,夺取了报刊宣传的许多阵地,在快速这一点了,报纸无法和广播、电视竞争,而读者,不仅需要了解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还要了解事件的原因、了解事件的形象、了解事件的过程,这样报纸新闻就逐步向纵深发展,更加注意新闻道的深度与广度,于是解释性报道主和特写式报道就发展起来了。美国新闻学家丹尼尔·威廉说:“特写文章是报纸同电子宣传手段进行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报纸奉献给读者的一种独特形式的信息。”
一、新闻特写的特点
新闻特写注重于解释性和深度报道。因此,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自身的特点:
一是新闻性。新闻特写也是新闻,是特写式的消息。其时效性比
三、新闻特写的写法
特写要求准确、真实、迅速及时,但仅此还不够,特写的优势在于“特”,是针对真实、新鲜的人和事的特别写照。怎样写好新闻特写呢,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对准焦点。摄影要调准焦距,才能够清晰地显示图像。新闻特定也是个对焦点的问题。新闻特写的焦点是什么呢?是引人注目的典型形象,典型场面,是人物个性化的行动,是事件的高潮,抑或是社会上人们普遍关注的某种现象及背景。那么如何对准焦点呢?一是指采访时要善于抓取宜于特写的题材,例如,香港回归的瞬间,就是宜于用特写的形式来表现;二是表达时,要集中笔墨。比如在体育比赛时,要善于抓住瞬间动作或一系列有特点的动作,作为特写的焦点。
2.显示内涵。特写的真正力量,在于形象的内涵,在于人物的内在精神,在于事件的内含意义。因此,无论写人、写事,还是写社会问题,都不能满足于表面形象的再现,而必须显示其内涵。那么怎样显示内涵呢?一是事实说话,既抓住那些能体现内涵的外部表象,如言谈、举止、场面、氛围等等,着力表现。二是议论解释,就是通过采访,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经过、结局,通过写事来表达特写所要表达的情感。
3.写出特写的情趣。特写“特”的地方还有情趣问题。西方新闻记者很喜欢在特写中加点佐料,即幽默与趣味。趣味,不能成为特写的主旨,但是幽默与趣味,可以增加报道的特色,可以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可以增强形象的感染力。这些都是我们在新闻特写创作时应该吸收的东西。
第五节 现场短新闻
现场短新闻,就是作者亲临新闻现场再现新闻及现场的短小报道。有人认为一般地讲“再现”是不够的,必须强调亲临新闻现场的目击式再现报道。强调亲临新闻现场的意义的必要性在于:
一是鼓励作者到新闻现场抓“活鱼”,这是深化新闻改革、提倡
3碎品”,在今天是新闻,在明天就是“旧闻”了。现场短新闻重要的是新鲜,也只有新鲜才能体现新闻的现场感,所以我们在报道现场短新闻时,要是新近发生的或现在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二、现场短新闻的写法
现场短新闻在采写时,总的要求是再现新闻及现场,具体说再现内容包括到下几个方面:一是再现现场的事;二再现现场的人;三是绘好现场的景;四是传好现场的情。那么,怎样才能再现的好呢?
1.深入新闻现场。采写现场短新闻时,我们必须第一个出现在新闻现场,运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感受现场的事件、人物、环境,感受现场的动态、色彩、声音、情感、气味等,深入认识新闻事件的原因、结果、意义,才能写出优秀的现场短新闻。
2.捕捉新闻动态。再现现场的事和人,要着力再现事和人的动态,因为动态,最具传神写照作用。所以,捕捉再现现场动态,对写好现场短新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善于用眼睛采访,用视觉写新闻,追随新闻动态,写出有独具特色的现场短新闻来。
3.抓住新闻细节。一般的消息,为了求得生动,有时也要勾勒一二细节。通讯、特写、现场短新闻等再现式报道,就更要注意抓住典型细节,以新闻意义,以传神写照。典型化细节,对于再现现场形象往往能起到“一滴水现太阳”的作用。
第六节 专 访
专访是就特写的采访对象进行专门访问的纪实性报道。所谓纪实,指的是如实地纪录访谈经过、内容、环境等。
一、专访的特点
1.纪实性。专访的主要篇幅是记载被访者的谈话内容,有如答记者问。这是它与消息、通讯主要不同的地方。消息、通讯中虽然也有记言,但主要篇幅是记者的直接叙写。
2.访谈性。所谓访谈性,是说记者可以围绕访问内容和被访者交谈,形式比较灵活,不象答记者问那样,一问一答显得严肃有余,5本事实,历史的现实的都写;后者的取材则较详尽,且都是现实题材。
三、专访的写法
1.专访要“专”。专访的最大特色就是在于“专”。写人、写事、写问题,都要专一,不能散。倘若是“本报专访”,其内容还要适合本报读者的口味,例如农业类的专访,多写与农民有关的人、事、问题、知识;体育专访则报道体育明星和体育界权威人士对体育问题的评价等等。
2.专访要“访”。访,是专访的又一特色,记者问,被访对象答,问答交谈,记录成文,构成专访的主要篇章。报刊上有些冠以“专访”的报道,只在开篇处交待记者就什么问题访问某某人,然后就通篇记录被访人的谈话,有如答记者问,虽然简洁,但形式呆板。这类作品叫做谈知记录更为确切。专访,就得有访的特色。
从叙述人称看,专访写作一、二、三人称均可采用。采用单纯记录式,则通篇是第三人称。如作者出场,采用问答交谈形式,则一、二、三人称都得运用。用第一、二人称比第三人称更为亲切,更有现场感。
3.记言准确。专访,主要是记录被访者的谈话。记言要准确,这是最要紧的。不仅要准确表达概念、意义,还应当准确地体现被访者的性格、身份。就是说,要抓住被访者个性化语言和表达风格,再现于专访作品。被访者的话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转述,即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显得更真实,有现场谈话感;间接引用,便于概括集中。具体写作应根据表达需要两种手法结合运用。
4.再现场景。这里的场景,是指访问现场。再现场景于作品,一是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一是以景写人,用场景衬托人物身份、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
5.新鲜活泼。新鲜是指内容而言,活泼就是形式而论。
内容新鲜,一是要及时捕捉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人新事;一是要选择好新闻的由头。另外,专访的结论结构应灵活、自然。写人物,可以按几个片段组织材料;写事件可以按几个侧面安排层次;无论写人、写事、写问题,都可以按访问谈话的自然次序写来。可以直
7氛也不可“合理想象”;后者认为特写不必拘泥于完全真实,“基本真实”就行了。于是提出了种种掺假的主张,诸如:“略有虚构论”、“填补、稀释、扩大论”、安装“假肢论”,还有人提出“非真人真事论”等等。这显然是文学的真实论。
(2)关于特写的起源问题,有“新闻起源论”与“文学起源论”和二者“杂交论”之争。“新闻起源论”认为它是新闻文体横向增殖与文学联姻而产生的一株鲜花;“文学起源论”认为它是“文学树上长出的异种”;“杂交论”则认为,它是新闻与文学杂交而产生的,既是新闻体裁,又是文学体裁。
(3)关于特写的发展趋势,有“文学趋势论”、“新闻趋势论”以及“完美统一论”的分歧。“文学趋势论”认为:“当前文学性日益增强,新闻性逐渐减弱,发展趋势是价值正在取代新闻价值,特写正逐渐由新闻领域进入文学艺术王国”;“新闻趋势论”相反,认为特写是新闻传播的舆论宣传形式。“核心是新闻信息,文学只是手段”,认为“新闻性日益增强,文学性相对减弱,发展趋势,正由文学园地进入新闻领域”;“完美结合论”认为:特写的新闻性与文学性都在日益增强,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关系,两者缺其一就不是特写了。
2、特写的本质特征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1)特写的新闻性包括以下一些含义:
第一,题材的新闻性。特写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所以当然不能是陈年旧事,这就决定它必须反映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鲜事物;第二,主题思想必须具有新闻性。特写的主题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浓厚的政策感,能够有针对性地及时回答当前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第三,新闻的真实性。既然是新闻,特写就必须完全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就必须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真实,是辩证唯物论的真实;第四,新闻的表现手法。特写的表现手法,总的来说,也是新闻性的,那就是用新闻事实说话,所不同的是特写必须将新闻事实形象化,用形象化的新闻事实说话;第五,新闻的时效性。特写必须及时传播新近变动的重要新闻,这是特写区别与纪传文学、纪实散文的重要特点
专访对象的选择,对采写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专访所要选择的对象应为重要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人物、非新闻人物却具有新闻因素(根据)的知情人,以及与问题有关的专家、学者、领导、权威人士。这些特定的采访对象都具有富有吸引力的“新闻由头”。
所谓“由头”也就是采访的时机问题。很多情况下,时机错过,报道也就失去了价值;即使是著名人物,时机不对,没有好的“由头”,报道也不会成功。多年前,匈牙利的鲁华克发明的魔方风靡世界。中国也有一个中学教师发明了中国的魔方“伤脑筋十二块”。在这个时候去采访这位发明者,读者就很感兴趣;而在魔方热消退之后去访问他,影响就不会大。这就是时机问题。
另外,有许多事情,可以说时过事过境未迁。当事人与有关的人置身于特定的环境,可以因境而忆事,触景而生情。记者在这种场合,可以更好地观察、感受,培养和激发感情。在球场上访问运动员,在书房访问作家,在机床旁访问工人,都会取得好的效果。
2、写好现场和人物。
谈话要有好的气氛。名记者斯诺的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在谈到采访艺术时,介绍过“斯诺法”: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聪明睿智,就是表现在特定的环境里,选择合适的话题,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同采访对象一见面就像老朋友似地谈起来,无拘无束„„。这种气氛也应该反映到作品中,使作品更有感染力。
记者要善于带领读者进入现场,进入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典型环境。专访的记者,是受广大读者的委托的调查人员、代言人,也是新闻事件中的见证人。记者要把访问的环境烘托出来,在一定的环境之中活动。当记者用“我”的眼睛、耳朵、鼻子等等把读者带进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之中时,读者顿生一种亲切感,并便于把谈话和环境联系起来思考和理解,增加了作品的可信性和可读性。
3、注重谈话纪实,突出被访者有真知灼见的见解,有个性特色的语言
专访,主要写访问的情况与谈话的过程,写现场活动,其中心是一个“访”字。不要注重写事迹,也不要注重写历史背景。访问的主
1之乌合”。可见立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文章的优劣,所谓“意在笔先”即此道理。
例如曾轰动全国新闻界,受到读者好评的《人民日报》通讯《九妹三回娘家》(1992.1),就是因为立意新颖,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此文通过记叙上海下放知青九妹三次回娘家的故事,充分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发生的从物质到精神的可喜变化。九妹张惠芳,1970年到安徽农村插队落户,在那里她与憨厚能干的小伙子唐世和结成伉俪,建立了小家庭。小俩口虽勤扒苦作,但经济上总是困窘不堪。1971年九妹七凑八借,总算凑够了回沪探亲的路费,到家后兄姐们看到九妹身上穿的衣裳仍是下放时购买的,心里十分难受。九妹离沪回家时,兄姐们为其买了车票,还送了几十斤大米、挂面等一些本来应从农村往城里运的东西。回归途中,九妹发誓:穷日子没个头,就再也不回家了。”1978年后,安徽农村试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制,九妹在家种田,丈夫在外开拖拉机跑运输,小俩口内耕外挣,家境发生了变化。1980年春节,九妹带上7只大母鸡、20斤绿豆、20斤黄豆,穿上新样式的衣服,“喜滋滋地回到上海娘家”,家里人见九妹“衣服鲜亮脸上笑,个个欢喜”。1981年,由于政策的稳定,加之风调雨顺,安徽农业空前大丰收,九妹家的日子也越活越红火。这年,俩口子一合计,便双双把家还,还玩遍了大都市,晚上,姊妹们拉家常,将家里的收入一比试,还都输给了九妹,于是九妹便成了娘家第一个“冒尖户”。从《九妹三回娘家》,我们不难看到作者在通讯的立意上是含意隽永的,它通过三个变化,窥视到农村的全貌。三中全会政策深得人心,给农民带来的是生活改善,家境富裕。道出了农村这场伟大变革的必要性,立意鲜明、突出而深刻。
新闻通讯的立意法一般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化旧为新。即指过去的事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引起作者的回味,从旧事中创立新意。二种是直抒胸臆。即指对事物通过分析、比较后,得出明确的思想、态度,然后进行褒贬。三种是触景生情。即指触及景物而荡起思绪。如《九妹三回娘家》就是触景生情之作。
3从这篇通讯中,我们不难看出,蕴藏法意味着主题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目的在于给读者留下思索的快慰之感。但是,运用蕴藏法首先必须把新闻事件叙述清楚,使读者读了新闻后,稍加回味。思索就能领悟出作者隐蔽的是什么倾向、思想。同时,对新闻事件,人物不能作任何评价,更不能发议论,不能抒发情感等,否则,就不是隐蔽法。
三、继续法
在新闻通讯的布局上有一种方法叫一线穿珠。即将人和事顺着一条线索叙述下去,而至中间或断或续,表面上似乎中断,实际上暗中相连相接,或语不接而意接。这种布局方法就是继续法。明断暗续,妙在“断”字。天空乌云翻滚,看上去虽然山峰被断开消失,实则仍在密云中矗立。例如《人民日报》通讯《开封品瓜》就是这种继续法的典型例子。
此文以明断暗连的方法布局,记者将中途的瓜地品瓜后,驱车来到目的地——开封,然后到了开封并未品瓜,而是中断了品瓜的线索,只是描写了开封的瓜市,按说作者在这满街满市的西瓜中,又应写品瓜,但作者又将笔锋一转,插入市农委一位同志对全国三大西瓜栽培基地和西瓜的优良品种的知识性介绍。然后再与前面相连继续写开封的瓜市和瓜农的内心忧虑。通讯中时断时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横断面,但这些不同的横断面看起来各自为政,而实际上给人的感觉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贯穿于全文中心的意旨是:农村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深化、极大地调动了瓜农的生产积极性。
四、曲直法 古人云:“文如看山不喜平”。新闻通讯的写作,如何做到高低起伏,回环跌宕,有曲有直,曲中有直,直中有曲,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曲直笔法,说的就是有曲有直、回环跌宕的布局方法。例如曾被评为河南省好新闻的通讯《买化肥》(原载1983年9月12日《河南日报》),就是运用这一方法的代表作品之一。《买化肥》写的是一位农民五次进城购化肥令人不堪忍受的遭遇。第一天进县化肥厂,买化
5的东西在脑子里呈现出来,这个本质的东西就是:战士们具有伟大深厚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思想感情。这也就是战士们为什么不怕死,为什么那样英勇的根本原因。这样,《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主题便充分地提炼出来了,并起到了笼罩全文,“统帅”全篇的作用。
六、矛盾法
矛盾法,又叫冲突法。毛泽东同志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论》)。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客观事物,不变,不动的事物就不能成为新闻。因此,作为报道现实生活的新闻,没有矛盾冲突,也就没有事件的发生。在新闻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的写作中,如何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去刻画,在矛盾冲突中多层次地展示其精神风彩,这是最主要的一种笔法。例如,著名的长篇通讯《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1964.2.7《人民日报》)就是把主人公放在极其白热化的矛盾斗争场面中来刻画的。文章一开头就紧紧抓住了一个尖锐的矛盾:“1963年11月18日早晨,白雾茫茫,细雨蒙蒙。在湖南省湘江东岸枫叶红艳艳的群山之间,满载旅客的282次列车由衡阳北上,风驰电掣地向前飞奔。列车鸣着长长的汽笛进入了两山峡谷中的一个急转弯。一队炮兵战士拉着驮炮的战马,正沿着铁路东侧迎面走来。万万没有想到,一匹高大的驮着炮架的黑骡被震耳的汽笛声惊怒,闯上轨道中间„„。
一场灾难眼看无法避免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从部队的行列中猛然冲出一个战士,他奋不顾身地跃上铁路,抢在机车的前面,用尽全身的力气把黑骡推出轨道之外,无法避免的车祸避免了,旅客和列车得救了!但是,这个伟大的战士却被迎头撞倒在火车轮下!„„湘江水滚滚北流,巍峨的衡山高耸入云。江水歌唱英雄的战士,高山赞佩英雄的战士!一个战士倒下了,几千人的生命得救了!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牺牲了,一个光辉的名字——欧阳海铭刻在人民的心上!”
又如著名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也是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来展示模范人物的精神风彩的。全篇围绕着三个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刻画主人公的形象:一是同严重的自然灾害作斗争;二是同干部在困难面前灰心丧气的错误思想作斗争;三是同自己的病痛
7褒贬法指的是对新闻中的正、反面人物进行赞扬、夸奖、指责、揭露,使之形成鲜明对比,达到反面人物显得更加可卑、丑恶,正面人物更加可歌可赞的目的。因此,晋朝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中称这种笔法为:“惩恶而劝善”。运用这种笔法可以直率地叙述观点,赞扬好的,鞭挞坏的,可使人们从中受到明显的启迪和教育,增强文章感召力。例如,曾被评为全国好新闻的小通讯《活着的安珂》(原载1983年4月12日《人民日报》)。在这篇通讯中作者运用褒贬笔法讴歌了武汉电台记者杨威敢于向坏人进行斗争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鞭挞了康连科等人的懦夫行为。广州的安珂在与歹徒作斗争中英勇地牺牲了,在关于安珂的报道中记者尖锐地点出了他是个孤胆英雄,围观的见死不救。武汉的杨威是个活着的英雄,但仍然是个孤胆英雄。当他大声疾呼:“共产党员,革命同志帮我抓坏蛋”的时候,在场的工作人员和就餐的顾客没有一个敢挺身而出。这是其一。其二是:当杨威抓住扒窃歹徒向被盗人康连科说:“同志,你的钱包被盗了”的时候,康连科在歹徒面前竟吓破了胆,矢口否认。招致歹徒的反扑,使杨威全身多处受伤。公安人员赶到现场时,康连科的良心发现,于是又向杨威屈膝道歉。作者运用褒贬笔法,把康连科等人的懦夫行为作为衬托,使杨威的英雄行为显得更高大,而康连科的懦夫丑态显得更渺小。
运用褒贬笔法时应注意的是:必须做到真实无误,不能含有丝毫的虚夸,甚至连每个细节,每个词汇,每句话都要做到无懈可击。同时,要严格掌握分寸,对表扬、赞颂者不能过头,对指责、批评者要恰如其分。
九、正反法 所谓正反法,即指说正映反的笔法,也就是在叙述事件过程中,说反面的话,却从正面谈起。采用正反笔法,能使新闻报道更准确,更全面、更完善。比如,我们在对先进人物的报道时往往存在着片面性,一说某人好,就一好带百好,这其实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群众看了也不会服气。如果在报道其成绩、优点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那就不仅符合客观实际,同时也能促进先进人物的进步、向上。
9形象动人。如曾被评为1982年全国好新闻通讯的《广州街头寻“美军”》(原载1982年5月5日《羊城晚报》),就是采用叙议笔法,对香港一家报纸编造“神话”,肆意对广州青年进行贬黜,而展开彻底驳斥。全文围绕着编造的两个“神话”,一边叙述事实,一边进行议论。请看,港报叫喊什么“广州许多男青年都是一件美国陆军部队的上衣,穿得服贴整齐,堂而皇之”。这些青年“是否有一股盲目的崇拜狂?除了当美军,便是做香港人”。于是记者在广州街头到处寻找也没有发现一个穿美军服的青年。叙述了以上事实后,接着写了一段议论:“原来所谓许多男青年都有一件什么‘美国军衣’的说法,倒是披着一种忧国忧民外衣的地道的冒牌货哩!至少是这个作者先生凭着主观上的幻影,或是在闭目养神中臆造出来的一篇‘羊城神话’”。有了事实,再这么一议论,便使香港那位冒牌忧国忧民的记者哑口无言。
1更不是新闻,人云亦云也写不出好新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深人生活,深入群众是写好新闻的基础。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歧龙。只有来自生活的报道才鲜活可读,富有生命力。
那么如何进行采访,这里确实有个技巧问题。这里我只谈一点,就是我们在采访中要讲究方法。采访重点和方式,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一成不变、一个模式。采访中,往往有这种情况,我们预先想到的主题,但在采访中,却意外地发现了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这时候,我们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采访重点。这是我要说的方法灵活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采取不同的采访办法。我认为,我们面对的采访对象大体可分为这样几种情况:一种人,善于谈,会谈,也愿意谈,思维敏捷,条理清楚,对这种人我们的采访就要容易得多,只要选好问题,把握住重点,做好笔记。完后稍加归纳整理就能用。采访这一类人,一般来说比较顺手,采访上不需要费太多的心思。
第二类人是善讲、愿讲,但总也讲不到点子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牛头不对马尾,东拉西扯。比如有些企业或行政领导,或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或是不想只讲一些小细节,尽管侃侃而谈,有声有色,但却都是我们所不需要的。所以采访者一定要把握主动权,启发、诱导、甚至牵制被采访者回到主题上,不能因为不好意思,而由对方漫无边际东拉西扯,那样我们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三类人是会讲,不愿讲。对采访者或怀有戒心,或有顾虑。对此,我们首先要搞清不愿接受采访的原因,打消他的顾虑,或采取迂回战术,谈他的家庭或者他感兴趣的东西,先与他沟通感情,然后再慢慢回到主题。
第四类人是既不会讲也不愿讲。那我们就要从他的外围下功夫,采访他的亲友、邻里、同事、对他进行观察、了解。只要肯下功夫,也一定能写出有价值的东西。孔繁森、焦裕禄这些人的先进事迹都是在他们牺牲后采写的,不是同样生动感人吗!
采访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
三、呕心沥血写好新闻
3型材料与通讯最重要的一点区别就是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通讯要求生动形象,而材料则要求概括简练。比如写一个人,材料可写成这个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心扑在工作上。而通讯则不能这样写,必须用事实说话,用典型事例或形象语言来说明。所以在写新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写得形象生动,以事动人,以情感人。
3、反复推敲修改 稿子写出后,不要急于投递,要反复推敲修改,修改一遍就有一遍的收获。
我来到报社后,写的第一篇较有影响的人物通讯,题目是《辛辛苦苦文化人》。刚开始写出的第一稿和发表后的文章相比,几乎面目全非。就说开头吧。一开始我采用惯常用的从肖像描写的手法人笔,用了二、三百字对这个人进行描写。结果,让编辑看时,被毫不犹豫地删得一字不剩。后来,我又三易其稿,终于写出较为满意的开头。这篇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
去年11月14日,洪洞县文化局副局长兼文化稽查队长贺伟,从收发室拿回一叠报纸坐在他的办公室翻看着。忽然,他眼睛一亮,11月7日的《中国文化报》第2版上有“全国文化市场管理先进集体”的光荣榜,“洪洞县文化稽查队”榜上有名。他揉了揉眼睛重新审视,千真万确。“啊”!他激动地站了起来,又坐了下去„„
先进集体全国30家,山西只一家,不容易啊!“啪!”一滴热泪掉在了报纸上,一滴又一滴„„
这篇文章开头很短,却把一个忍辱负重,辛辛苦苦,惯于压抑忍耐的形象跃然纸上。
要写出一篇好的新闻稿件,尤其篇幅较大的稿件,仅凭短短
一、两个小时的采访或坐谈远远不够,不仅把握不住,也难以生动鲜活。所以,在写作之前要广泛占有材料,善于联想,善于积累。
写新闻难,写出好新闻更难,但只要用心去写,新闻写作也并非高不可攀。既然喜欢或从事了这一行,就应不怕吃苦,不怕失败,反复锤炼出好的新闻稿件。
5可以说是一种直觉或者灵感,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思维。“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种“偶然”其实就是一种“必然”。作为记者,日常的工作就是采访。面对五彩缤纷纷繁复杂的大量情况和信息应如何处置?就要消化和储存。只有储存才有财富。当这些情况和信息在我们的思想中经过一定的沉淀、过滤处理后,便会留下许许多多“新闻敏感点”,如果某一点忽然触及到一种相关的情况和信息,便会有灵感火花的迸发,然后产生联想。全省电视好新闻《山乡响起“拍卖声”——沂水县万亩荒山进市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当时我到一位朋友家里串门闲谈,听朋友讲家里有人买了几亩荒山地,准备栽种果树。“拍卖”、“市场”、“荒山进市场了”?这件事立即就让我的眼睛为之一亮:其一,在当时,“拍卖”一词绝对“时髦”,在大城市里“时髦”,在沂蒙山区这山旮旯里可说“时髦加时髦了”;其二,近年来的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连年会战治山不止,可结果还不是“连年植树不见树,头年开发二年荒”吗?既然如此,将荒山拍卖给个人,个人开发治理应是治山的好思路。但事实究竟如何?拍卖方式怎样?群众有何反映?第二天,我便深入事实发生地进行了广泛详细的采访,消息发出后在全县引起强烈反响,并很快被省电视台采用。由此我想,对于一名记者,学习、积累直至联想的过程是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捕捉“线索”
新闻敏感,说到底就是如何捕捉新闻线索。线索是一种信号,是一种征兆,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那么怎样获得新闻线索呢?线索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无处不有,例如各级领导机关、亲戚朋友、各类文件、谈话、报告、会议发言、简报等等,所谓“处处留心皆新闻”。我曾经有过这样一次采访教训,那是我刚到电视新闻部不久,单独去开一个夏季就业洽谈会。按说我完全可以抛开会议写一个新闻特写,深入采访一对洽谈成功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然而我回来之后只写了一个简单的会议日程式的消息,把县领导的讲话进行了大篇幅的采写。老记者们的提示和指教,使我受到很大的震动。虽然当时勉强交差,可多年来我一直未能忘记这次不成功的采访。自此,我时刻都在提醒着自己处处留心,事事留意。
7在这则消息中,记者没有具体交待展出照片的所有具体内容,没有说明拍的是哪栋建筑物,哪座江桥,城市在哪一个具体时间的变化,但读者不会因此而觉得这则新闻有不清晰的语义。新闻事实即是如此,这种模糊语言的运用恰好符合了新闻语言“客观性”的要求。
其二,由于事件发展的随机性,其发生的规模与产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对新闻事件一时难以作出十分精确的判断,因此记者只有采用模糊语言对报道对象进行概括性的表述。比如在一些解释性、预测性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句子:“取得可喜的进展”、“目前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影响尚难估计”、“可望获得转机”等,这些语言对报道的事件进行模糊识别分析、评价预测。这种模糊表述看上去不准确,但由于对事件的发生发展作留有余地的动态报道,以反映事物发展的随机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要比准确性的表述更客观。
其三,记者掌握了新闻事件的精确细节,但由于某种需要(如受法律保护的人和事等),则要该模糊时就模糊。我们应掌握这样一个原则:与新闻主体关系不大、可有可无的时间地点(尤其是比较具体的地址)、电话号码和具体数字,最好模糊处理。
新闻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表达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使用不定指代词,如表示时间或地点的一些词或词组,如“近年来”、“一些地区”等。二是使用模糊称谓,如“该局如何”、“这个公司”等具有泛指意义的词或词组;三是借助文学手法,对形象信息进行模糊组合,把新闻写得具有文采。举一个例子,如穆青和周原1982年11月18日写的通讯《抢财神》中的一段,说的是农民争抢技术员刘凤理的事儿:
农民抢不到人就抢他的被子,说我把你的铺盖抢走,看你上哪去睡觉!于是在队与队之间发生了被子的争夺战。从抢被子发展到抢“财神婆”——抢他的老婆。农民说,有了“财神婆”,就不愁“财神”不过来„„
“抢被子”、“抢财神婆”、“抢财神”,记者没有直白写出事件的具体时间、地点和行为主体,事件交代较为模糊,但记者是在有意识地用形象化的手法将采访得到的信息进行组合,烘托出农民渴求科技
第三篇 人大新闻写作三议
人大新闻好稿件的基本要求
安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
李
康
我认为,好的人大新闻稿件应达到如下基本要求:一要导向正确。稿件宣传的主题和内容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不能出现政治性错误,不能体现落后、腐朽的观点和思想。稿件宣传的主题和内容要能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积极向上,引导人们追求真理,追求公平、正义,追求社会文明和进步。从事人大新闻创作的同志一定要自觉遵守新闻纪律,不该宣传的绝对不能宣传,不宜宣传的不要随意宣传。二要真实准确。忠于事实是新闻稿件的生命。人大新闻稿件政治性、法律性比其它新闻稿件更强。因工作大意、疏忽造成事实不准确,甚至杜撰、歪曲事实,都是人大新闻创作的大忌,都会对人大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带来负面的甚至是恶劣的政治影响。从事人大新闻创作的同志一定要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切不可为了猎奇、吸引受众弄虚作假。三要主题鲜明。新闻主题就是新闻事实所体现的基本观点和中心思想,是新闻稿件内容的核心。稿件要围绕主题去写,不能含糊不清。主题不清楚的文章使人看了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思想或者新闻事实,这样的文章没有用处。四要时效性强。迅速及时是新闻的重要要求。当然,某些新闻还要注意把握报道时机。五要内容充实。事实是新闻的根本。新闻要用事实说话,缺乏事实的“新闻”人们看了会觉得空洞、乏味。越是好新闻,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作者的意见,在形式上隐蔽自己的观点。即使是言论类文章,也要言之有物,用丰富的内容来阐述主题思想,而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比如,要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就不宜用单纯的说教,而要用大量的新闻事实来反映和体现。六要表述准确。表述准确就是作品语言要符合作者表达的意思和观点。表述不准确,就容易产生歧意,使他人
1时自己写的东西,自己看不出问题,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经人一指点,你就会有“顿悟”的感觉。因为高手对你文稿的改动之处,往往是你思维受限、容易忽视的问题,或者是你语言、文字运用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二)激情出动力。
从事人大新闻写作,一定要有写作激情。没有写作激情,就很难写出好的新闻稿件。人大工作政治性、法律性、程序性都很强,容易使人产生新闻线索少,难找新闻亮点的感觉。但是,如果你热爱人大工作,有强烈的写作激情和新闻意识,同样可以发现新闻亮点,创作出好的新闻作品。从事人大宣传工作的同志,要把从事人大新闻写作做为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的重要方式和过程,自觉培养人大新闻写作的兴趣和激情,这样才能产生人大新闻写作的冲动,潜心钻研和思考人大新闻写作方面的问题,创作出好的新闻作品。不要被动地把人大新闻写作单纯作为工作任务来完成,要从中体味创作乐趣,这样,将更有利于你产生浓厚的写作激情,激发新闻敏感,一旦发现新闻线索和新闻亮点,就能产生创作冲动,欲罢不能地创作完成你的人大新闻作品。
(三)勤思找亮点 初学人大新闻写作的同志,最大的困惑是发现新闻事实后却找不到灵感,选不好角度,抓不住主题,虽有创作冲动,但往往像老虎吃天无处下手,提起笔又不知所云。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勤思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对人们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事物,为什么有的人却能得出独到的见解,提出令人信服的观点和看法?这里面就有一个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问题。要掌握辨证思维方法,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要横向多角度、纵向多层次地观察事物,不断调整、丰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开阔思维,激发灵感。从事人大新闻创作,一定要培养新闻敏锐力,培养锻炼对事物的观察力,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捕捉新闻亮点。更进一步,就要培养锻炼对事物的洞察力,就是要通过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能以小见大,揭示出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如果你对人大制度建设
3及其常委会的重要会议,不仅要确保会议程序报道准确无误,而且要发掘会议议程中真正为读者所关注的新闻和热点话题,紧扣会议作出及时的解读和重点报道。同时,还要注意采编反映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审议过程,反映各项决议决定形成过程,体现民主议事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报道,这样才有利于深化对会议主要精神的宣传。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做出决议、决定后,不仅要公布决议、决定,而且要在后续报道中重点反映该项决定、决议对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进行政治建设或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对推动民主法制建设或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和成效。对人大常委会开展视察、执法检查等重要工作和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办理工作,不仅要通过程序性报道反映这些工作,而且要通过后续报道着力反映人大常委会开展这些工作,对促进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对推动“一府两院”改进工作产生了哪些影响和作用。同时,“一府两院”及其相关部门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和常委会审议意见情况,民众对此的评价和反映,也要有选择地予以报道。这样,才能有效反映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成效,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关心支持人大工作。报道人大代表的先进事迹,要着重反映人大代表履行职务职责方面的情况,注意反映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形成议案、建议意见的过程,从而客观地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基础工作的民主性、科学性。
二、要讲求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切实增强人大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人大新闻报道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新闻报道程式化。程式化就是把新闻报道的格式固定化了。程式化报道让读者看了很乏味。新闻报道当然要讲格式,但是不能千篇一律。比如,对会议的报道,通常的作法是把会议的时间、地点、会议议程,参加会议的领导和与会人员范围一交代,再把领导讲话重要部分一摘录,就形成了会议的新闻稿。这样做不是不行,而是不宜千篇一律。对于部署重要工作的会议,会议的主要精神就集中体现在领导的讲话中,适当摘录领导的讲话是必要的。但有的会议则可以改变报道的角度,不报道会议本身,而是抓
5点、新的信息在报道中脱颖而出。作者不仅对新闻事件要有敏锐感,而且要有独特的新闻视角,善于从人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事件中思考、发现问题,使新闻报道能够切中时弊、引发人们的关注,或使受众受到启示、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作者要努力锻炼积累新闻素材整合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样才能“妙手著文章”。要使新闻报道打动、感染受众,首先要制作一个精彩的标题。其次,要选好报道的切入点。一段生动、别致的开头语,往往能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让受众欲罢不能。第三,报道的主体部分一定要内容丰富充实,生动鲜活,要用充分、确切、具体、有说服力的新闻事实来突出报道主题。要富有情节、反映时代气息。反映矛盾冲突和注重细节描写是增强作品感染力的重要方法,都需要作者恰如其分地运用。第四,要恰当运用新闻报道的结尾方式。结尾部分要能加深受众对报道内容的理解,给人更多的启发、感悟或鼓励,为该篇报道增光添彩。第五,新闻报道要恰当运用写作技巧,要表述准确、文从字顺,不要出现败笔和“硬伤”。
三、正视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教育、引导和监督作用
随着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进程的推进,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人大工作也不断在加强和改进。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大工作也还存在某些薄弱的环节和问题。笔者认为,正视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发挥好舆论的宣传、教育、引导和监督作用,将更有利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更有利于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这是舆论宣传必须把握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新闻报道中,要刻意地回避矛盾,掩盖问题。新闻报道必须遵循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能文过饰非。对干部群众中存在的法制意识淡薄、缺乏人大意识等思想认识问题,应当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启发、引导其端正思想、提高认识。但是,对法律贯彻实施中存在的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问题,对于因为领导干部和经办人员由于人大意识淡薄,而对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的监督意见或人
748-
第三篇:新闻写作基本知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 分,共15 分)1.新闻结构 2.动态消息 3.综合消息 4.速写 5.观察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 分,共30 分)1.新闻的功用是()A.报道和运用事实 B.报道和评价事实 C.宣传和评述政策 D.分析和判断事实 2.报道健康的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内容,属于记者的()A.职业道德修养 B.知识修养 C.作风修养 D.业务修养
3.中国最早的中文近代报纸是()A.《亚细亚报》 B.《中外新报》 C.《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D.《中外纪闻》 4.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读者兴趣的能力属于记者的()A.新闻敏感 B.新闻判断力 C.新闻概括力 D.新闻分析能力
5.新闻的宣传价值为()A.时效性,典型性,针对性,一致性 B.真实性,时宜性,针对性,一致性
C.灵活性,典型性,针对性,一致性 D.一致性,针对性,典型性,时宜性
6.记者进行采访,主要表现为四个阶段:()A.接近,融洽,沟通,激发 B.接近,和谐,沟
通,交流
C.接近,沟通,谈话,记录 D.接近,沟通,交友,激发
7.对被采访对象实施“心理控制”,属于下列采访方法:()
A.少听多讲,广采博纳 B.求同存异,心理共鸣 C.沟通思想,见机行事 D.因人而异,灵活对待 8.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说明观察的特点之一:()
A.观察的综合性 B.观察的客观性 C.观察的直接性 D.观察的敏感性
9.记者或化装或易名,以探亲的形式去采访一个名人或要人,这种采访形式属于()
A.易地采访 B.交叉采访 C.巡回采访 D.隐性采访
10.捕捉变动着的事件细节是记者用心捕捉()A.瞬间印象 B.新闻事实 C.独特感受 D.背景材料
11.调节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微妙心理情绪变化,这在新闻采访中叫作()
A.现场协调律 B.情绪调节律 C.情景协和律 D.心理感应律
12.新闻写作的第一要领是()A.真实 B.灵活 C.鲜明 D.迅速 13.消息写作中多采用第三人称是为了()A.增加亲切感 B.提高客观性 C.避免主观说教 D.增加真实感
14.突出新闻中富有特征的局部是()的写法。A.动态消息 B.新闻特写 C.事件通迅 D.速写 15.早期出现的人物通讯与古代的哪一种文体有直接的渊源关系?()A.散文 B.小说 C.游记 D.传记 16.1881 年12 月()的有线电报创始。
A.上海到北京 B.上海到广州 C.天津到上海 D.上海到武汉 17.调查报告属于()A.法律应用文 B.新闻边缘体 C.实用应用文 D.财经应用文
18.一篇新闻作品能否成功的第一位因素是()A.事实新鲜 B.结构严密 C.语言简明 D.角度新颖
19.把最新鲜、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事实材料放在前面是()A.动态消息的结构 B.简明消息的结构 C.综合消息的结构 D.经验性消息的结构 20.抓住典型的场景显示美感,是指新闻文采中()A.叙事要突出动感 B.状物要突出形象 C.描绘要注意美感 D.修辞要注意实感 21.把传统行文方式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表示过渡、衔接的文字省去是()A.跳跃式行文 B.“蒙太奇”式行文 C.简略式行文 D.散文式行文
22.所谓消息写作中客观手法的运用,是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中,即变()为无形意见。
A.主观意图 B.理论内涵 C.国家政策 D.事实真相
23.记者写作消息最见功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写好()
A.主体 B.结尾 C.导语 D.标题
24.被西方新闻著作捧为第一代导语楷模的导语是()写的。
A.莫尔斯 B.杰克·海敦 C.麦尔文·曼切尔 D.约翰·唐宁
25.“徐悲鸿先生在国画、油画、素描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尤以画奔马、雄狮和晨鸡著 名。”这一背景材料是()
A.知识背景 B.人物背景 C.社会背景 D.事物背景
26.观光记或参观记又叫()A.速写 B.侧记 C.巡礼 D.散记
27.在通讯中写人用“人随事出”的手法是()的常用手法。
A.人物通讯 B.事件通讯 C.工作通讯 D.风貌通讯
28.只抓住人物活动的某一刹那,某一镜头,人物性格的某一特点是()的写法。
A.人物特写 B.人物通讯 C.新闻特写 D.事件特写
29.日本朝日新闻社的辰浓和男提倡记者要()新闻。
A.用灵敏的政治嗅觉去找 B.用自己的脚去找 C.用强烈的责任感去找 D.以上三者都错 30.中国古代最早的报纸是()A.京报 B.小报 C.邸报 D.手抄报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 分,共10 分)1.新闻文采须从()几方面着手。
A.叙事突出动感 B.状物突出形象 C.修辞强调实感
D.描绘富有美感 E.语言强调活泼 2.述评性消息分为:()A.事态述评 B.形势述评 C.工作述评 D.思想述评 E.政策述评 3.综合性新闻常用的手法是:()A.点面结合 B.夹叙夹议 C.概括叙述 D.对比衬托 E.正反结合
4.救活有意义的迟到新闻可以采用的方法有:()A.抓新闻背景 B.以旧带新 C.抓住被披露的事实变动
D.由近及远 E.抓遗漏的事实
5.新闻主体写作中按逻辑顺序来写是指:()A.依据事实的主次关系组织事实材料 B.依据事实的空间关系组织事实材料
C.依据事实的因果关系组织事实材料 D.依据事实的对比关系组织事实材料 E.依据事实的并列关系组织事实材料 6.通讯的写作方法与技巧有:()A.议论和抒情 B.情节和细节 C.叙述和描写 D.角度与矛盾 E.结构与层次
7.在风貌通讯中,借景抒情的手法通常有:()A.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B.情景交融,水乳难分 C.因事抒情,寓情于事
D.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E.因物抒情,寄情于物
8.调查报告可以分为:()A.经验型 B.揭露型 C.研讨型
D.总结型 E.基本社情型 9.通讯的表现形式,主要有:()A.访问记 B.巡礼 C.速写 D.采访札记 E.小故事 10.记者的修养包括:()
A.知识修养 B.作风修养 C.理论修养 D.职业道德修养 E.政治修养
四、简答题(每小题5 分,共15 分)
1.为什么新闻须具有文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通讯中的议论和抒情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运用为什么需经营位置和控制数量?
3.简述新闻线索的特点及发现新闻线索的途径。
五、论述题(10 分)
谈谈新闻的四大写作要求:新、短、快、活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 分,共15 分)1.所谓新闻的结构,指的是新闻的内容与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问题。
2.动态消息,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动态消息迅速及时的报道国内外 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主要的消息体裁。3.综合消息是围绕一个主题思想,从不同侧面概括反映某个事件、问题的全局性情况,或综 合报道不同地区、单位具有同类性质又各有特点的多件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载。
4.速写是通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的写作特点与绘画的速写一样,重在快速捕捉事实的
基础上,对事件经过、轮廓、主要特征或人物事迹的粗线条表现。手法简练,反应迅速,不 展开事件,只对其中有个性有特点的部分采用简笔勾勒的方法表现出对象的总体特征。5.观察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 动,借以印证与搜集新闻素材与线索。观察中有访问,访问中有观察,通常二者结合。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30 分)1.B 2.A 3.C 4.A 5.D 6.A 7.B 8.C 9.D 10.A 11.D 12.A 13.D 14.B 15.D 16.C 17.B 18.D 19.A 20.C 21.B 22.A 23.C 24.D 25.B 26.C 27.B 28.A 29.B 30.C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10 分。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ACD 2.BCD 3.ABD 4.BCD 5.ACDE 6.BDE 7.ACD 8.ABCE 9.BCDE 10.AB
四、简答题(每小题5 分,共15 分)1.新闻也须有文采,因为,新闻写作讲究文采,适应受众的审美要求,可以使新闻的传 播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新闻文采总的特点是:缘事而发,淡中有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A:叙事突出动感,动作能使叙述增添色彩,又有引人入胜之效。所以,新闻的写作 要有文采,就要善于多用充满活力的动词。B:描述富有美感,现实生活本身多姿多彩,反 映现实生活的新闻,在写作上也要采取真实而富有美感的描述手法,C:修辞强调实感,新
闻作品传播的是新闻事实,任何事实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有前因后果、来龙 去脉,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2.(1)通讯中的议论和抒情,要求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即从事实出发,同事实的报道水 乳交融。抒情和议论的作用,从内容上说,是为了表现记者的倾向和褒贬,发表记者对事物 的看法和主张。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讯的倾向性常常明显于消息报道。(2)通讯中抒情和议 论的运用,有一个位置经营和数量控制的问题。位置经营即在报道结构中的地位安排。从内 容来看,抒情和议论的位置应在高潮之处;从布局来看,则放在大的段落结束时居多。这样,才能有效显示抒情和议论在通讯中的力量,因为新闻写作毕竟以叙述描写为主,与抒情散文 和议论文章不同。通讯的抒情和议论文字应当精炼。
3.第一: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它是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是反映事 实的简略轮廓或一鳞半爪。新闻线索具有以下特点:
1、比较简单,完整性差。新闻线索只 是一种片断的情况,只是反映事实的简略轮廓或者一些零碎的材料。
2、时间短暂,稳定性 低。由于新闻事实的发生和存在,有很多是短暂的,时间一过就会失去价值,新闻线索的出 现也常常是短暂的。
3、只是信号,有待证实。新闻线索这种信号、征兆,只是表示“发生 了什么事”。
4、反应现象,变动性大。线索是记者看到、听到或触到的某个事物的表面现象,这种现象经过实地了解以后,可能会出现多种变化。第二:发现新闻线索的途径有两条:一 是直接途径,即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二是间接途径,主要有:
1、上级来源。
2、书面 渠道,这是从书面材料中发现线索。
3、社交渠道,这是靠“新闻信息网”提供线索。
4、会 议渠道,这是记者从各种会议中了解线索。
5、新闻写作的快,是指它的急就性,就是要脑子快、笔头快,所谓“倚马可待”。广播、电视的现场报道更要出口成章。新闻写作讲究兵贵神速,时间上不能拖延。
新闻特性决定写作上要快。因为事实之成为新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内容条件和时 传播渠道,这是从新闻媒介的公开报道中引 出线索。
五、论述题(10 分)凡是新闻文体,不论消息报道,还是通讯、特写,在写作上都应当力求新、快、短、活。消息的写作,对此要求尤为严格。
1.新:新闻,新闻,新的见闻,所以常说新闻姓“新”。这个“新”的界定含义,当然 是指事新,即报道的事实要有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而“事新”必须以“时新”为前提,过 时的旧闻不成新闻。新闻的写作,要从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着眼,尽可能取材于新事,写 出富有新意的内容,着力反映我们时代的新情况、新事物、新经验和新风貌。一般情况下,事情过时已久,即使为人们所未知,也不要冒充新闻来加以报道。新闻写作中对于事例的选 择,同样应当喜新厌旧,求近舍远。当然,有些事虽已过去多时,内容仍有新意,这还是可 以报道的。新闻要“新”,就要突出新意,而不要使新意被事实的叙述所淹没。
2.快:新闻的“新”和“快”,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 命,那么,快,讲究时效,则是新闻的第二生命。
间性条件。所谓时间性,是指事实的新近发生和及时传播。现代社会,各方面的节奏在加快,新闻更是首当其冲。
新闻的快节奏,涉及采、写、编、播诸多环节。就写作来讲,包括结构形式、表现艺术 和语言的使用等等,既保证新闻质量,又能快写快发。
3.短:新闻的新与快相连,快又与短分不开,写得短才能写得快,而且短又是新闻的一 种优势。短新闻多,还能加大广播、电视节目和报纸上的信息量,而且容易使受众入耳入目,便于人们收看、收听或阅读。怎样才能把新闻写短?
(1)直截了当,这就是要提倡简洁、明快的新闻文风,不要转弯抹角或拖泥带水。
(2)空话少说,这就是要用事实说话,在写作上坚持“意尽”即“言止”。
(3)一事一报,这就是一条新闻通常只报道一件实事,不要贪大求全、面面俱到。
(4)锤炼语言,这就是要本着经济的原则遣词用字,力求准确而洗练,并符合规范化 标准。
(5)舍得割“爱”,这就是要有自我删稿的勇气,尽量挤掉稿件中的水分。4.活:新闻写作要求新、快、短。同时还应该求活。写作上的活,是指对事实的反映要 生动、活泼,并灵活采取适当的表现形式。新闻写得活,就要注意措词修辞,不可仅是陈词滥调。更重要的是,要写出事物的特点、个性,避免模式化,一般化,这是新闻能不能写活的关键。新闻要写活,生动、鲜活的事实 固然是根本,同时还须讲究谋篇布局和语言的使用。新闻的结构,既有一定规律,又忌千篇 一律。讲究“高潮在前,精彩为首,”“行文避沉闷,宜取跳跃式”。
第四篇:新闻写作基本知识复习题
新闻写作试题库(共287题)
一、填空题:(56题)
1、狭义的新闻指(消息)。
2、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道”这个实义的作者是(陆定一)。
14、新闻六要素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述评及其所属品种)。
3、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4、(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5、(言之无物)是写新闻的大忌。
6、新闻写作的原则是(用事实说话)。
7、新闻写作的要求是(真、短、快、活、强)。
8、新闻的快应以(新闻的新鲜和真实的事实)为前提。
9、新闻报道要快的表现是一(及时)、二(适时);
10、新闻的思想性是指(一条新闻在思想上给读者教育、影响和启迪)。
12、新闻写作要求强的(思想性强、政策性强、针对性强)。
13、“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
15、新闻的要素说的是(构成新闻不可缺少的事实材料)。
16、新闻背景从内容分为(人物、历史、地理、事件背景)。
17、新闻背景从作用分为(对比性、说明性、注释性);
18、背景材料可用于(新闻的导语、正文、结尾)三个不同部分。、新闻的主题应从(新闻事实挖掘)中来。
20、提炼新闻主题应注意两点:一是(一条新闻一个主题);二是(新闻主题一定要从新闻事实中挖掘、提炼出来)。
21、选择最佳角度是表现(新闻主题)的好办法。
22、几家新闻单位同时报道同一新
闻应注意(错开角度)。
23、新闻语言的特点是(具体形象、准确鲜明、简练生动、通俗易懂)。
33、新闻导语的“导”字有(开始、启发、引导)三个涵义。
34、新闻正文是(导语之后的展开部
24、动态新闻(叙述)为主.25通讯重于(叙述、描写);26述评新闻兼有(新闻和评论)两种作用。
27、新闻和消息的结构一般由(导语、正文、结尾和标题)组成。
28、新闻通常有金字塔(倒金字塔、倒正混合结构)三种结构形式。
29、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是(把高潮或结局排在开头,把最不重要的材料排在后面)。
30、金字塔结构的特点是(将事实的结果、最重要的材料安排到最后一段)。
31、倒金字塔结构的开头部分称(导语)。
32、倒、正混合结构的特点是(有一个好的新闻导语和有一个重要的新闻结尾)。
分),对新闻事实作充分的具体的报道和说明。
35、简明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新闻体裁。
36、消息一般分为(简明新闻、动态新闻、综合新闻、述评新闻)。
37、综合新闻有两种,一是(横断面综合报道),二是(纵深度的综合报道)。
38、通讯《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是(范长江)。
39、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是(魏巍)。
40、通讯《西行漫记》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特)。
41、通讯《震撼世界的十天》的作者是(约翰·里德)。
42、通讯写作的要求是事实的(典型性、思想性)和写作文采达到高度的合一。
43、综合新闻的特点是(既有全面情况概括),(又有典型事例)的说明。
44、通讯与消息的共同点是(现实性和时效性)。
45、通讯与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区别是(反映的真实性不同)。
46、一般通讯和特写都应讲究(时效性、真实性),写作上可采用多种表达形式。
47、通讯的主题是作者在通讯中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48、通讯主题的提练要求做到(正确)、(鲜明)、(集中)、(深刻)。
49、通讯主题要求深刻,是指(挖掘出事实的意义)。
50、通讯结构总的要求是(完整)、(严谨)、(巧妙)、(和谐)。
51、通讯写作要求运用感人的抒情、深刻的议论、选用典型的情节,以及描绘生动的形象来体现(主
题)。
52、通讯设置“悬念”要求真实,而且应(为表现主题)服务。
53、通讯特定具有(材料集中和报道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两个特点。
54通讯的特点是具有(新闻性、评论性、形象性)。
55、通讯按内容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
56、述评新闻有四种类型(形势述评、思想述评、工作述评、事态述评)。
二、名词解释:(19题)
1、简明新闻——简讯与快讯,统称为简明新闻。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炼最短小的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它题材范围广泛,但都以报道新近发生事实的动态为主,是报道事实动态的一种简洁明快的形式。其报
道的内容单一而概括,即它只报道一个事实,不用交代背景,对事实不作具体的叙述和说明,只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动态作简要的报道。
2、新闻背景(或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中与主体新闻密切相关的历史情况、环境条件以及新闻产生原因和注释性方面的材料。一条新闻,可以只用现实发生的新闻材料来写成。若只有背景材料是无法写成一条新闻的。但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背景材料,要视实际情况和表现新闻主题的需要而定。比较复杂的新闻,或知识性较深的新闻,一般都不可避免地使用相关的背景材料。
3、金字塔式结构——这种结构,从头到尾完全按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或情节发展来安排材料的。消息的开头就是事件的开头,结尾就是事件的结束。这种结构,是按人们正
常思路渐进过程安排材料,因而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具有较强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它最宜用来客观地叙述一些故事性强、人情味较浓的事实,写成人们惯称的新闻故事或新闻小品。
4、概貌通讯——是以报道某个地区、部门、单位或市镇、村庄、街道、家庭今昔变化为主的一种通讯。它也介绍祖国风光、地方物产、人情风俗等,因此也叫风貌通讯。其特点是:(1)题材广泛。它涉及面较广,题材范围比其它通讯更大,通过这些广泛题材的报道,反映出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2)要有新闻性,事实要有新意,不能写成众所周知的旧闻或历史知识。
5、新闻导语——是新闻写作学特有的一个概念,是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导语在一则消息中,主要承担两项任务:一是以最简炼的文字突出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或思想;二是启发、吸引读者情不自禁地阅读全篇新闻。采用这种方法写新闻的开头,通称为新闻导语。
6、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人物通讯应以人物为中心,而且一般是一个先进人物为主,笔墨务必集中。人物通讯写人,不应就事论事,而应“见物、见人、又见思想”。使之写得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7、倒金字塔式结构——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其特点是头重脚轻地组织、安排材料,把新闻的高潮或结
论放在最前面,然后按事实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借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这种结构方式,写好导语尤为重要,并且它的结尾一般都表现为自然而止。(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易于材料的组织、利于突出新闻的特点、行文简洁明快、方便读者阅读、便于编辑处理。缺点是难以有所变化、导语、正文、标题容易重复、文意跳跃性较大。
8、通讯——通讯是报纸、电台和通讯社常用的新闻报道形式之一,它是一种比消息更为详尽、更为灵活和形象地报道典型人物、事件、问题或各种有意义的客观事实的新闻体裁。通讯所作的报道必须真实,用事实说话,准确地再现特定人物、事物、景物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通讯也有时效要求。它的时效性虽不象消息那样强,有时可以宽松一点,但总的说,还是要快、要新。
(通讯总的要求是:事实的典型性、思想性和写作、文采达到高度的统一。)它所描述的人物、事物、景物等,都应具用某种新闻价值。
于新闻和评论之间的一种新闻体裁,故兼有新闻与评论两种作用,述评性新闻不只报道新闻事实,还需要对事实进行必要的分析、解释;
9、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从体裁上说就是特写。特写亦是一种写作的结构形式,一种写作的笔法,它可用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如借助这种结构形式来写人物的,称为人物特写。
10、述评新闻——述评新闻是介
或者对某种形势、某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写这种形式的新闻,必须在掌握大量情况的基础上,纵览全局,抓住事由,以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方式,及时剖析新闻事件,揭示事物或形势的特点、本质和趋向,用以指导实际工作,达到启发、教育群众的目的。
11、新闻正文——新闻正文是导语之后的“展开部分”。正文的任务,主要是运用具体的事实有层次地回答、说明、解释或补充导语中提到的问题或事件。消息的正文,是具体展示新闻内容,充分而有力地体现新闻主题的核心部分。因此,环绕新闻主题,选取典型的材料,并加以巧妙的运用、布局和安排,注意表达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做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这是正文写作中必须做好的工作。
12、倒金字塔式与正金字塔式混合结构——这种结构,可以说是集倒金字塔式和正金字塔式两种结构之长,避这两种结构之短的一种比较灵活多变的结构方式。取倒金字塔式结构的导语写作的优势,用金字塔式结构的结尾写作之长,使之首尾相呼应。这种结构方式,能较好地适应各种新闻内容的要求。主要缺点是,容易造成首尾重复。
13、综合新闻——凡是环绕一个主题或一个总体的问题,综合反映一个时期内发生在一个部门、一条战线、一个市、一个省、几个地区,几个城市或全国带有普遍性的同类型的各种事实的动态或问题的报道,称之为综合消息。它可以是环绕某一主题对同类事实动态的综
合,也可以是环绕某个方面对同类问题及其事实的综合。综合消息,既要有总体情况的概括,又要有各种典型的个体材料的叙述,能使读者从全面而又重点突出的事实报道中,获得完整的印象和认识,深刻领会新闻的主题。
14、事件通讯——事件通讯是以写事为主的通讯。它主要记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交代来龙去脉,介绍具体情况,点明它的典型意义,以体现时代的新气象、新变化。其特点是:(1)以记事为主,事件的本质、特点决定着通讯的主题。(2)事件通讯虽然写事,但它不孤立地写事。因此,事件通讯必然牵涉到与事件有关的人物,事件与人物是血肉相连的。但在事件通讯中人物本身的特点不是通讯反映的重点,他们只是为表现中心事件服务的。
15、新闻主题——是指新闻事实所体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既来自新闻事实,又表现了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倾向和报道意图。消息写作,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主题,一则消息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写,都与主题息息相关。主题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无论是选材、结构、达意,都要围绕主题,为表现主题服务。消息写作的主题,它既要统帅事实,又要寓于事实;既要深刻又要新颖;既有共性,更强调有特点。
16、对比性背景材料——这是对新闻人物或事物的正反、左右、今昔的对比,从比较中突出人物与事物的重要意义。对比性背景材料,有“纵”的对比,也有同类事物的“横”的对比,也有不同条件的对比。对比材料作新闻背景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写作上有新与旧、好与坏、高与低、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能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深度。但要注意真实、准确、分寸得当,并注意其对比的合理性。
17、通讯的结构——是指通讯的组织形式和内部构造。它的主要任务是,考虑和确定通讯材料的组织与安排,使通讯成为一个思路清晰、变而有序、详略得当、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更好地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通讯结构的要求是,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要求完整、严谨、巧妙、和谐。)
18、工作通讯——工作通讯是以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的成就和存在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通讯。它介绍典型经验和做法,以指导一般,推动各项工作顺利的进展。其特点和作用是:(1)工作通讯介绍的工作经验,要抓住当前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的、关键性的问题,使大家一看就能因地制宜地学习和推广。(2)工作通讯的新闻性特别强,故要讲究时效性。
19、动态消息——凡是报道刚刚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实及其动态的消息,就称动态消息。这种消息是从新闻内容的特点提出来的,相对的还有静态消息。它是一种因其内容特点而在写作形式上具有特殊要求的消息品种。动态消息强调报道事实的动态,它的特征体现在“动态”和“消息”的完美结合上。
三、简答题:(96题)
1、什么是新闻角度?如何选择新闻的最佳角度?
答:新闻角度是透视新闻事实的一个立足点与窗口,它从事实的一个侧面去揭示新闻主题。选择新闻的最佳角度,一般说,要抓“四点”、“一小”。四点即:(1)抓特点。客观事物是丰富多采的、发展变化的,有共性有个性。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个性、特征,新闻才会受读者欢迎。(2)抓新点。即角度要新,通过某一侧面、角度去反映主题,使新意盎然,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3)报道同一事物,应注意错开角度,即寻找不同的侧重点。目的是使新闻主题既不与别报重复,又报道了新闻事实。(4)选新闻角度要有群众观点,即从群众的角度看事物。从群众角度、读者的角度入手,就能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使新闻主题表现得通俗明确。“一小”即:角度要小。凡是选准了一个小的角度,摆出具体生动的事实,就容易把主题写得有深度,写起稿来显得生动、活泼,受读者欢迎。这样,选准小的角度,就有利于主题深化,有利于抓到具体的材料,有利于报道人物与事物的个性特征,稿子容易写得短小精悍,并且做到时效性强。
2、什么是通讯情节?怎样展开(写好)通讯情节?
答:通讯的情节是指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高潮、结局的完整过程,带有一定的故事性,比较具体、生动感人,它主要是通过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来的。有的通讯,具有贯串全篇的整体情节,它本身便成为通讯中总体故事展开的主线,并以此联缀数个相关的小故事或典型的细节,构成一篇既有具体的个性化的内容,又有统一整体画面的通讯。通讯典型情节的展开,具体方法如下:(1)从写作角度上说,通讯情节要写得具体完整。一个情节要有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高潮和结局这几个部分,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完整的印
象。有一些事实很有意义,很能说明问题,但构不成一个较完整的情节,就要用细节来弥补情节的不足。(2)通讯情节的展开要注意描写与叙述、具体与概括紧密结合,才能把情节写得深刻感人。生动的形象描写要借助综合叙述来贯穿,才不会写得支离破碎;综合的叙述要有具体的形象描写来补充,才不致枯燥无味。总的说,展开“情节”,把通讯写得绘声绘形、鲜明生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会展开“情节”,记事、写人、状物不注意描写与叙述相结合,是通讯缺乏个性色彩和感人力量的重要原因。情节展开的目的,不是只追求生动,主要的是表现人物的思想及精神境界,为突出主题服务。
3、什么是新闻特写?怎样写好新闻特写?
答: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埸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从体裁上说就是特写。要写好新闻特写,从实践看有如下两点:(1)要报道出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这个“现场”不是一般临场所见景象,而是记者采访中“捕捉”到的,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有特点和特殊意义的精采“镜头”。新闻特写要求作者进入现场采访,没有现场所见所闻,就写不出精采的新闻特写。当然新闻特写也可用适量背景材料。(2)选择材料集中,突出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不论报道一人或一事,都不是从头到尾细细写来,而
是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出其最精采最有特征的部位。没有重点,也就没有特写。新闻特写的重点材料,往往是事情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情节展开的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要求高度集中,一般不写新人新事的发展、变化和成长过程,而是写一个精采的片断、精采的场面或精采的表演、动作等。82.导语的两重任务:一是千方百计把重要的新闻事前主其意义表现出来;二是想方设法吸引启发读者来阅读消息全文。
4、什么是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有哪几
种
?
它
有
什
么
作
用?
答: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中与主体新闻密切相关的历史情况、环境条件以及新闻产生原因和注释性方面的材料。这些材料从内容可区分为历史背景、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和事物背景等四类。从它的作用看,可区分为对比性的背景材料、说明性的背景材料、注释性的背景材料等三类。一条新闻,可以只用现实发生的新闻材料来写成,若只有背景材料是无法写成一条新闻的。但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背景材料,要视实际情况和表现新闻主题的需要而定。比较复杂的新闻,或知识性较深的新闻,一般都不可避免地要使用相关的背景材料。有些记者和编辑,因“背景意识”不强,刊登出来的东西,读者看不懂或索然无味,毛病在于没有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是用来交代主体新闻来龙去脉、产生的条件或原因、显示与周围事物的各种关系、代替记者和编辑说话、突出和深化新闻主题、丰富新闻内容、增强新闻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以及使主体的新闻价值大幅度增值的不可或缺的材料,在新闻中背景材料如能运用得准确、适量、贴切,既可把主体新闻写深写透,又可适应读者的阅读心里和满足读者求知的俗望。
5、为什么要把新闻写短?怎样写好短新闻?
答:为什么要把新闻写短?这是因为:第一、舆论机构的特点决定于新闻要短,它们发布新闻的时间也有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新闻必须短。第二、随着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读者迫切要求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布大量的、多种题材的国内外新闻。只有把新闻写短,才能解决这一矛盾。第三、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广大群众希望在极短的时间里,能看到、听到他们需要的各种新闻。只有把新闻写短,才能珍惜群众的时间。第四、要求新闻写短,在报道上有几个优点:新闻短,便于采访,及时发布,可以把报纸编排得活泼美观。把新闻写得短而好,还要写得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可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原因、结果如何等,以及引用的各种资料、数字要准确无误。第二、(1)精选材料。选的材料就要“以一当十”,凡是与主题无关的,虽然材料十分生动,也要忍痛舍弃。(2)“一事一报”。(3)避免不必要的议论。(4)用词造句下功夫,求简洁去繁缛。报道的文字要开门见山,去除多余的描写,少用、不用形容词,把新闻内容表达得直接一些,文字精确。
6、为什么新闻要写得真实?把新闻写得真实包含几方面的内容?
答: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的力量在于真实,新闻中的事实要有根有据。只有真实的新闻才能取信于民。维护新闻的真实和准确,是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的起码条件,是记者的神圣职责,是党性的表现。新闻必须完全真实,主要包括下面几个内容:第一、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新闻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包括事情发生的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心理活动、思想认识,不能添枝加叶,不能合理想象。第三、要讲究科学。稿件所涉及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不应有差错。第四、要实事求是,符合辩证法。新闻所要表达的观点必须从事实材料中来。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和评价,对事物发展的过程的衡量和掌握,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讲究分寸,防止片面性、绝对化。第五、文字表达要统一。稿件中某些事实的表达方式要和全国规定的或通用的方式相一致,如译名、计量单位、数字的写法等。
7、什么是人物通讯?怎样写好人物通讯?
答: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和共产主义思想哺育,是我们时代先进人物成长的根本条件。二是先进人物与广大群众的关系,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是先进人物成长的要写好人物通讯,一般要注意如下几点:(1)通过写事迹,表彰先进人物的思想。人物通讯应以人物为中心,而且一般是一个先进人物为主,笔墨务必集中。人物通讯写人,不应就事论事,而应“见物、见人、又见思想”。使之写得形神兼备,以“形”传“神”。(2)抓细节,抓特点。人们对一篇人物通讯的一些事迹、概貌、数字常常看后可能忘掉,但动人的细节、情节,却往往难以忘怀。因为细节往往是人物描写中的点睛之笔。另外,要注意表现人物有特色的事迹,挖掘人物的个性特点,并选用新的角度,才能把人物写得富有新意。(3)写先进人物要处理好的两个关系:一是先进人物和党的领导的关系。党的领导
深厚基础。
8.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答: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9..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的两个“正确”对待:
答:一是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 二是要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
10.写作的特殊规律:
答: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 从新闻形成过程看,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集中表现为: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形式受制于事实,具体来说:
1.)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规律,立脚点先服从事实,再是要服从事实的报道; 2).服从事实,报道实事求是,对新闻写作来讲,是根本,是立足点,也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成败的基本标准;
3).新闻写作服从事实的报道,就是要全面把握新闻特性和新闻的传播需要,以事实为本,争取时效。
11.新闻写作的认识依据:
答:我们对新闻写作规律总的认识依据是: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报道这一规律,归根结底,决定于新闻对事实的依存关系和能动作用。
1).首先,新闻源于事实、报道事实,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就是社会主义新闻学在新闻与事实关系上的基本观点;
2).其次,新闻虽由客观存在的事实构成,却不是事实原封不动的翻版,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
3).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规律,体现了新闻对于反映事实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
1).纪实写真
2.用事实说话
3.交代新闻要素由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引申的问题:
1)新闻写作要如实地反映事实,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a 新闻事实与新闻真实的关系;
注意的问题之一: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之二:不能不顾及宏观事实,在微观中顾及宏观。b 主观意愿与客观反映的关系
主观脱离客观的表现:合理想象、表述不当 2)新闻中存在的用事实说话方面的问题:
一是概念化;二是套话多;三是事实少,议论多,不着边际
13.怎样用事实说话: a.直接陈述;
b.不能以抽象的概念和议论代替事实的报道; c.实事求是,按事实本身的逻辑展开新闻; d.采取第三人称
e.注明消息来源。
为什么必须交代新闻要素: a.是新闻的构成规律所决定的 b.为适应新闻受众的普遍心理 c.也是新闻用事实说话的要求
15.新闻写作的具体要求: 真、新、快、、活、短
如何把新闻写短?
a.直截了当,开门见山陈述事实 b.空话少说 c.一事一报
d.语言准确、洗练 e.善于删改怎样把新闻写活?
a.运用蒙太奇手法,把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放在最前面; b.运用断裂式行文,多分段; c.多写视觉新闻
18.新闻体裁的分类:
a 消息 b 通讯 c 特写 d边缘体裁
19.消息的概念
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20.消息的特点:
a.篇幅较短,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b.常有一段导语,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
c.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d.更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e.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通讯的概念和特点
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不仅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通讯的特点:
a.容量大,范围广,取材全面;
b.讲究结构变化,展开情节,情景交融;
c.表现手法多样,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 d.比消息的篇幅长,时效性要求较宽松特写的概念和特点:
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特写的特点:
a.内容集中在一点,着力于细节描写;
b.现场感强烈,注重记者的直观反映;
c.有较强烈的文学色彩,形象化的刻画人物或事物
23.新闻主题的概念:
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主题在新闻起主导作用,贯穿全文、支配写作,是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
24确定一个好的新闻主题的标准: 主题要真实而有意义
主题要正确,并有针对性 主题要集中、鲜明、深刻主题的提炼方法: 从认识事实入手 在比较中鉴别 上头下头结合 选好主题角度
26.关于主题要注意的具体问题
1)在确定主题的标准中,要正确并有针对性,其中针对性的依据是: A.党的政策 B.当前形势 C.客观实际
2)在主题的提炼方法中,第一条是从认识事实入手,其中认识事实的制约因素有: A.事物的多层次,多侧面 B.本质展示的渐进性,阶段性
C.主体的实践水平,认识水平的制约
3)选取角度的方法:
A.从说明或回答政策这一角度提
炼主题; B.从人们普遍关切的角度提炼主题;
C.从提倡基本种时代精神或风尚角度提炼主题
新闻典型:
是指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既能反映同类事物本质,又具有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和事物的报道
28.新闻写作分段的依据:单一性、完整性、逻辑性
29..新闻选材的概念:
新闻选材是指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包括选材和范围和选材过程两部分。
新闻选材的原则: 一要围绕主题,说明主题 二要区别主次,反映实质 三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新闻选材的要求: 新闻选材总的要求是最大限度的体现新闻的价值,具体有: A 选新鲜生动的材料
B 选有积极作用的材料要注意三方面的动向:政治动向、思想动向、34.新闻结构的一般规律的具体
要求是: A.反映事实的内在联系 B.有利于表现主题 C.适应受众心理 D.紧凑又富于变化 E.符合体裁的特点 经济动向 C 选独具特色的材料 D.选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
新闻选材与写作的关系:
A.选取准确、真实、生动、深刻的反映事实的材料而进行的写作才能产生有益的传播价值,否则将产生极大的负效应;
B.新闻事实客观存在,如何反映则为观念形态,这里就有选材的倾向性问题; C.新闻事实是一个立体多面材料系列,反映什么是一个目的性的问题
新闻结构的概念:
新闻结构——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组合与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问题。
34.新闻语言的概念: 新闻语言——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住处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
35.新闻语言构成因素:新闻语言以事务语言诉精练、准确、严谨部分为基础,又从文学语言和评论语言中适当撷取富有感情和哲理的成分,特别是从既通俗又生动的群众语言中吸取营养。
36.新闻语言的特色:
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
如何做到新闻语言的客观? A.中性词多于褒贬词
B 修饰语的限制性多于形容性 C.句子的陈述口气多于感叹口气
38新闻语言如何做到简练: A.要深刻认识事物本质,概括出一个鲜明的主旨,这是语言简练的基本环节;
B 要说短话,写短句。不用过剩的抒情句,不用过多的形容词,不用不恰当的比喻和警句; C.在结构上,要强调简捷直叙,少曲折迂回,尤其忌讳语言杂质,不要让复杂的结构和修
辞手段、表情语言淹没事实。
白描手法——用简练的笔法直接勾勒事物最主要的特征的一种表现手法
40.新闻文采的特点及表现
新闻文采总的特点是:缘事而发,淡中有味,也就是要在平淡中见文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叙事突出动感.描绘富有美感.修辞强调实感
41.新闻文风的体现和具体要求
新闻文风总的体现是: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具体要求是:态度明朗;言这有物;短而精粹;新鲜活泼
42.新闻敏感的概念、作用: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43.新闻敏感表现:
A.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受众兴趣的能力,也就是发现新闻价值的能力
B.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哪个最重要,哪个次重要的能力,也就是会分析材料,取舍内容的能力
C.判断某个线索是否可能导致重大新闻发现的能力
D.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哪些同记者收集到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更重要的新闻的能力
新闻敏感的作用是:
A.可以见微知著,迅速抓住新闻线索,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B.可以挖掘新闻素材,并从中鉴别最有传播价值的事实; C.有利于选取最佳的报道角度 D.能够预见新闻后面的新闻。
如何培训新闻敏感: A.提高政治上的敏感性 B.要懂得新闻价值
C.接触实际,注重实践 D.勤于思考和积累知识
46.新闻线索的概念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 A.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 B.线索可以指明采访的去向
C.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质量
D 新闻线索具有比较简略、可信性有待证实、大多反映现象等特点。
新闻线索的来源:
A.直接来源: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这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根本途径
B.间接来源:上级渠道,书面渠道,社交渠道,会议渠道,传播渠道
新闻选择的标准
A.新闻价值标准: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地理/职业/年龄/心理上的接近)、趣味性
B 新闻的政策标准:.政治标准;.新闻宣传思想;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
新闻选择标准的运用:
A.要综合衡量新闻价值要素(新鲜、重要、显著、趣味)B.要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
C.要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66.消息写作为什么要十分强调讲求时效?
1)时效性是消息的基本特征之一
2)讲求时效,才能给受众留下难
忘的“第一印象”
3)讲求时效,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讲求时效,如今愈发具有现实意义
67.消息如何以短、快还应时效?
1)一事一报,以短求时效
2)采用连续报道,体现时效性
3)快中求好,又快又好
68.如何体现“迟到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新闻根据?
最重要的方法是:记者注意跟踪,发现新的情况,紧紧地抓住与事物相关的新近变动,着眼于体现时间上的“最新近点”由近及远,以最新的新闻根据或由头,引出“迟到的 新闻”。
69.体现“迟到的新闻”的新闻根据的方法:A.抓住新闻被披露的事实变动 B.以新带“旧” C.由近及远
70.体现非事件性新闻的新闻根据的方法:A.事实的新变动 B.与事实相关的事物的新变动 C.发布的契机
71.如何更好的运用客观笔法,把记者主观意图变为“无形的意见"? A.按客观事实本身的逻辑性来展开新闻,以事实描述事实,而不是按记者证的主观意图来展开新闻。
B.通过对事实精心地进行取舍、剪裁、安排和使用,对背景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巧妙的寓观点或倾向性于客观报道形式之中
C.运用客观手法写消息,一般是只叙述事实而不加议论。要让足以
说明有关道理的事实来说明问题
D.巧用“代言人”,让新闻中的人特来发表有关议论 E.适当交代新闻来源 F.运用第三人称
72.如何进行概括:
A.概括叙述事实要有具体实在的内容,不能抽象化、概念化、任何新闻事实都有具体的内容。消息写作中的概括事实,是对具体事实的凝练和综合。
B.概括叙述事实,还要注意有点形象
C.消息中的概括,也并不排斥对个别典型细节的反映
D.消息写作中的概括,还同直叙相联系。
73.如何增加信息量?
1.在一定量的新闻信息用尽可能少的信息符号来表述 a)“蒙太奇”式行文 b)避免标题、导语和主体的“三重复”
2.在有限的篇幅内多输送信息 a)开拓消息的深度和广度 b)突出主体信息
74.倒金字塔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75. 倒金字塔结构的主要优点: A.最能体现新闻性
B.开门见山,概括性强
C.切合读者心理,并能引起其“新闻欲”
D.便于编辑处理稿件和制作标
题
E.便于记者增加新的重要事实材料。
76.倒金字塔结构的缺点:
A.过于标准化,程式化,而缺乏多样性
B.略输文采,有“虎头蛇尾”之嫌
C.比较容易出现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三重复”现象
77.金字塔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金字塔结构——是按新闻事实发和始末,即依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形
式。事实的开始和结束,就是新闻的开头和结尾。它适用二前后时间跨度比较小或者有比较完整、曲折的情节或生动细节的新闻事件,多用于非事件性新闻。78.金字塔结构的优点:
A.行文构思比较方便
B.可以保持新闻事实比较完整的故事性
C.容易清楚地反映新闻事件原委始末的脉络
79.金字塔结构的缺点:篇幅长容易显得平铺直叙;从头说起,容易显平淡或缺乏新鲜感
80.散文式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散文式结构——是指消息写作中适当吸收散文写法。
散文式结构的优点:比较自由和有文采,比较容易突破消息写作的某些模式有利于
改变千篇一律的面孔,使行文富于变化。
81.散文式结构的缺点:不大适用于突发性事件和某些经验性报道。
82.导语的概念:
导语——是就以简要的文句,突出
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83.导语的重要性表现在:
A.导语可以使读者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
B.导语的优劣对编辑决定稿件的取舍和确定其编排地位很有影响,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C.导语写作颇能体现记者的才华和功力
D.导语为整篇消息定下基调,关系着下文如何顺利地展开
E.一篇消息只有一条导语,而它是最优化的方案
F.新闻的实践表明了导语的重要性
84.导语的制作总则
A.研究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需要告诉人们的又是什么,把二者和谐的统一起来 B.从新闻内容中选择最重要点
体现新闻主题,迂回舒展地引出新C.应有新闻事实,但要避免与主体内容重复
D.交代消息的来源和新闻根据,给人以可信感
E.文字精,表达巧,凝练、醒目、明快
85. 导语的分类
导语分为两大类:直接性导语、间接性导语
86.直接性导语——是一种最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它适用于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新闻。直接性导语又可以分为叙述式、总结式、评述式等。
87.间接性导语——又称延缓性导语,是相对于直接性导语的一种常用的导语形式,即
导语中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间接
闻的核心事实或新闻要旨。可分为描写式、引用式、对比式、设问式
88.主体和结尾
消息的主体——又称“新闻躯干”,是一篇消息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展开新闻内容、阐述新闻主题的关键部分。
89.主体的功能:A.叙述和补充导语中提到的新闻事实 B.充分阐发表现新闻主题
90.结尾——是指为了深化新闻主题,强化新闻价值或扩大消息的信息容量,记者根据
新闻内容,精心设计的消息的收结部分。
91.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结尾?
1).只有当结尾能够加深读者对新闻的感觉和理解;
2.)能够深化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
3.)能够恰当地“旁人它事”、增加消息的信息量;
4.)或者是为“后续报道”作伏笔的情况下,消息才有必要写结尾,并尽力写好它。
92.常见的结尾写法分类:小结式、评论式、号召式、伏笔式
93背景的概念、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出现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条件。背景是一篇消息的有 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
94.新闻背景分类:历史背景、地理背景、人物背景、事物背景、知识背景、社会背景
95.背景的功能:)构成显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说明新闻事实发生的来龙去
脉,前因后果)分析新闻现象与本质、局部与全局等关系)对比映衬新闻事实和主题思想)巧妙地表明记者的观点、倾向)注释事物的特征以及某些专有名词、术语
96.怎样恰到好处的运用背景材料?
1.)不同类型消息区别对待
2.)因时因地因读者对象制宜
3.)服从新闻主题表达的需要,不柯喧宾夺主
4.)要少而精,简明扼要
5.)要灵活穿插,但不要牵强附会
四、分析题:(5题)
1、试析《永别了,赵丹!》的写作特色。
答:总的特色是:写法有新的突破,2、试述《市人大监督司一丝不苟》在写作上存在的主要问可读性极强。新闻标题《永别了,赵丹!》,既表现了深沉的感情与怀念,又提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字意清晰可读,字里行间饱蘸着的浓情对读者具有穿透力,它可以说是一道可读性极强的新闻标题。《赵丹》一文的导语精炼可读,没有任何枝蔓、赘语,只突出何时(今天)、何人(赵丹)、何事(遗体火化)等三个新闻要素,仅用8个字便准确地交代了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读者最关注的事实。句短、段短是这篇报道在可读性方面的重要特色。除导语短外,正文分五段、结尾一段,每一段都是只叙述一个核心事实。五段正文所写的事实,层次清晰,主次分明,段与段间体现了相关事实内在的逻辑联系,每段用语精炼而饱含感情,每句短而意思完整。
题?
答:这是一篇可读性等于零的报道。可读性差主要是阅读起来太困难了,至少读三、四遍才能弄清它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其原因是:(1)标题的内涵令读者难以接受。该报道用单一。主标题《市人大监督司法一丝不苟》则显得头太“虚”、太抽象和无针对性,读者难以从标题中明白和理解要告知的内容,导致可读性极差。(2)报道的开头令读者很难接受。报道一开始就令读者糊里糊涂,无法把握新闻的要点,造成阅读的困难。(3)不分段落令读者极难接受。该报道共分两段,第一段长340余字,而第二段仅有约40字。世界新闻界提倡文章的段落要短一些,甚至要求一个事实一句话一个段落,目的是令读者易于阅读、易于接受。(4)语句太长令读者无法接受。全文约380字,而报道开始就是一个长句长达320余字。作者把所有复杂的内容都挤进一个长句中,造成各种事实、各种关系之间的联系难以理清,连准确地使用标点符号也困难。以上从标题、导语、段落、语句等四个方面,分别解说《监督》一文的在可读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何等于零。
3、分析《张文生三贴广告》在选材、主题提炼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写作表达方面有
何
优
缺点?
答:该文最大的特点是题材选得好,是记者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观察发掘出来的新鲜主题。张文生贴的三张广告前后,时间相距三、四个月,是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发生的事,可能并不是每次贴广告时记者都在场,但记者一听到每一新鲜
事物时就紧紧抓住它,用简炼的文字和特写的手法来报道,甚为感人。这篇稿件在写作上有个很突出的优点,那就是纯用事实说话,用事实来表现此文的思想性,近乎文学写作方法上的“白描”,没有一般新闻中那些废话和政治说教。所以,此文写得干净利落,简短生动,颇有说明力和感染力。缺点是,最后一次贴广告的时间不明。在修辞方面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如“致富户——张文生”。“户”字是指一个家庭,不是指一个人。用“致富农民张文生”似乎较为确切。还有,在文字稿中,“广告”一词最好加引号,因它是商业术语,且常被用作贬义词,即带有“吹虚”的含义。而张文生的“广告”却是热情助人的郑重声明。借用“广告”这个词倒是挺生动的。只要加上引号,就更加完美了。
4、读完《敬亭绿雪恢复生产》一文,详述并回答新闻的特点、导语及新闻关注的问题?
答:(1)这是一条充分而恰当地运用背景材料的好新闻。本来新闻内容很简单,就是名茶“敬亭绿雪”恢复生产而已。然而,由于作者“背景意识”强,写进了大量与它相关联的各种背景材料,丰富了新闻内容,深化了新闻主题,突出了新闻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了深刻的思想观点,并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使主体新闻信息量大增,新闻价值也因而增值。(2)这篇报道采用叙述型背景式导语,巧妙地以叙述的表达方式分两处交代背景材料,一是“失传四十多年的安徽名茶——敬亭绿雪”,这是历史背景,二是“郭沫若副委员长曾为‘敬亭绿雪’题了字”这是事件背景,经这一交代,更突出了名茶恢复生产的显要性。这条导语的写作是全叙述型的,它把背景事实与新近发生的事实揉为一体,不留任何斧凿痕迹。这篇报道的导语,只交代了新闻主体的四个要素,而其它要素则由下两段正文、一段结尾来展开解释和交代。值得关注的是第二段(正文第一段),它是全背景型的,分别运用地理背景、事物背景和历史背景等客观材料。(3)关注问题:一是坚持客观性。二是要作精心安排。背景材料可用于导语、正文或结尾。三是必须严格选择。四是要有读者意识。
5、指出《今日水乡分外娇》所使用的是哪一种结构形式?请从标题、导语、正文等分别具体分析其特点是什么?
答:这是一条相当精采的新闻。全文只有五百多字,从结构上说,是运用倒金字塔这一方式的好例子。它有几个特点:(1)标题。该文标题本身就是一条既有意义,又有吸引力的新闻。(2)导语写出了新闻最主要的事实。其中“他是这次100多名获奖者中唯一的农民”这一句话,一种实践方法和技巧,这是新闻写作最大特点和优势,是新闻区别于文学、评论等文体最显著的标志。使导语进一步增加了吸引力。(3)第二段是次导语,进一步补充导语中没有交代的事实。写得精炼、新鲜而富有特点。(4)第三段是正文。此段材料,大部分用注释性和说明性材料,交代了事实的来龙去脉,不但读者看了一目了然,而且通过间接的有关人士的评论,加深了对新闻意义的认识。(5)第四、五段是新闻的附加事实。虽然不是重要的内容,但它与新闻主题有关,仍然吸引着读者。以上五点,体现了倒金字塔结构的主要特点。
五、判断题:(111题)
1.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写作的第一要领。真实包括整体真实以至每个细节都必须真实。(∨)
2.用事实说话,作为一条报道原则,(∨)
3.写事实,表真情,翔实可信,这是新闻写作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对事实的说明、分析和判断,也是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4.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简称“5W1H”。(∨)5.新闻要素的选择依据其新闻性和宣传性,在新闻要素是“何事”是核心,新闻报道必须有两个要素,其中必须有“何事”。(∨)
6.用事实说话——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报道原则。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
7.视觉新闻——即特写式消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取得视觉效果的新闻。它立脚点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克服枯燥和概念化。(∨)8.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快,讲求时效,是新闻的第二生命。新闻写作的快,是指它的急就性,就是要脑子快,笔头快,所谓“倚马可待”。(∨)
9.新闻写作上的“慢三拍”现象是指:采访慢、写作慢、传播慢(∨)10.边缘文学包括:报告文学、调查文学、采访札记、工作研究、来
信(∨)
1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历史上第一家以中国人民为阅读对象的控中文报刊,其中的《月食》是中国近代报刊的第一条消息;(∨)12.1874年1月30日《申报》刊载的“伦敦电”是我是中文报纸上第一则新闻电讯(∨)13.著名记者黄远生以写通讯闻名,被称为“印象派大师”(∨)14.一事一报——指一篇消息通常只报道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或事物发展的某一侧面。主主题集中而鲜明,表述直接而朴实,往往直叙其事,用事实说话,语言简洁明了,篇幅短小。(∨)
15.报道思想——是新闻机构和记者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包括报道内容、范围、重点和具体要求,是记者旱灾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吃透上下两头,眼观四面八方,是确定正
确报道思想的根本途径。(∨)16.“上头”是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当前宣传精神;“下头”是指社会实践、群众的实践。吃透上下两头,眼观四面八方,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
21.写好叙述式导语的关键在于:善于分析比较,真正准确的抓住最主要的新闻事实,并精练地加以表是确定正确报道思想的根本途径。(∨)17.新闻价值——事实本身含有的能够引起受众注意的客观价值的总和。(∨)18.宣传价值——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新闻的宣传价值有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四个因素。(∨)
19.由两个以上的自然段组成的导语,称复合导语。第一自然段称为主导语,其后的导语段落称为次导语或准导语(∨)
20.新闻界把新闻五要素或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也称“晒衣绳式导语”;把侧重交代
达(∨)
22.写好总结式导语的关键在于:导语概括事实,要实在,不要空泛。(∨)
23.写好评述式导语的关键在于: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发现新的事物以后,又能深入地进行分析研究,使自己的认识产生飞跃,以客观的新闻事实为基础,提出分阶段尚示提出的深刻见解,就能使评述式导语中的分析、议论具有新意(∨)。24.消息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主体而不是导语。一篇消息可以没有导语、结尾,但绝不能没有主体部分。(∨)
25.新闻背景的穿插安排可以是消息的主体部分,尾部或导语中
(∨)
26.报告文学结合的新闻性和文学性,但首先必须具备新闻性,其中,报》驻北京的特派记者;范长江曾以《大公报》特派记者的身份进行采访。(∨)
真实性最为根本。(∨)
27.叙事是事件通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叙事重在目的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表明一定的思想观点。(∨)
28.描写是通讯写作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这与消息写作的区别最为明显。(∨)29.通讯脱胎于古代传记、游记(∨)
30.三四十年代,我国通讯体裁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新闻性的加强。其间范长江是这一时期的杰出记者。(∨)
31.黄远生是通讯体裁的奠基人。32.我国早期的通讯常常叫“记事”,曾有概要记事、长篇记事、印象记事之分。现在的记事性通讯中一般采用的是“印象记事”。(∨)
33.邵飘萍1916年担任过上海《申
34.迄今为止最早的报纸是公元前60年古罗马的《每日纪闻》(∨)
35.中国古代最早的报纸,一般认为是唐代的邸报(∨)
36.1556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世界上第一份近代报纸《威尼斯新闻》诞生了,这也表明记者这一职业不但出现了,而且有了真正的发展(∨)。
37.我国最早的中文的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纪传》,于1815年8月在华人较为集中的马六甲创刊。担任刻印和发行工作的梁发被认为是我国最早从事新闻工作的报业人员之一。(∨)
38.国人自己办报的第一个高潮,涌现了王韬的《循环日报》,康有为、梁启超的《中外纪闻》,伍廷芳的《中外新报》,裘廷梁的《无
锡白话报》等报纸。(∨)
39.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刊物从马克思和卢格于1844年创办的“《德法年鉴》开始(∨)
40.毛泽东1918在湖南创办了《湘江评论》。(∨)
41.范长江1935年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中国西北角》和《塞上行》(∨)42.马克思曾指出,人民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人民精神的千唤万应的喉舌。(∨)
43.刘少奇对记者说“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44.无产阶级记者传达上情,反映下情,就是在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职责。(∨)
45.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于1991年1中华全国新闻工作才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1994年做第一次修订,1997年
1月又作了第二次修订。(∨)
46.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对党事业负责,对读者负责,这就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47.腿勤、脑勤、手勤、嘴勤是记者要努力做到的勤奋,普利策说过一句名言“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
48.是否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衡量记者工作作风是否踏实的标志(∨)
49.实事求是是记者最基本的思想、工作作风,尊重事实才能说真话,才能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50.记者采访的新闻事实,即使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有时则不宜或暂时不宜公开传播。记者可以而且应该把采访到的这一类事实写成“内参”,提供给新闻单位内部或送交领导部门参考。(∨)
57.狭义的新闻指(消息。(∨)
58.广义的新闻包括 消息、通讯、述评及其所属品种。(∨)
59.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60.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人、何事、何因、何果。(∨)
70.新闻的要素说的是构成新闻不可缺少的事实材料。(∨)
61.言之无物是写新闻的大忌。(∨)
62.新闻写作的原则是用事实说话。(∨)
63.新闻写作的要求是真、短、快、活、强。(∨)
64.新闻的快应以新闻的新鲜和真实的事实为前提。(∨)
65.新闻报道要快的表现是一及时二适时;(∨)
66.新闻的思想性是指一条新闻在思想上给读者教育、影响和启迪。(∨)
67.新闻写作要求强的思想性强、政策性强、针对性强。(∨)
68.“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实义的作者是陆定一。(∨)
69.新闻六要素是何时、何地、何
71.新闻背景从内容分为人物、历史、地理、事件背景。(∨)
72.新闻背景从作用分为对比性、说明性、注释性;(∨)
73.背景材料可用于新闻的导语、正文、结尾三个不同部分。
74.新闻的主题应从新闻事实挖掘中来。(∨)
75.提炼新闻主题应注意两点:一是一条新闻一个主题;二是新闻主题一定要从新闻事实中挖掘、提炼出来。(∨)
76.选择最佳角度是表现新闻主题的好办法。(∨)
77.几家新闻单位同时报道同一新闻应注意(错开角度)。(∨)
78.新闻语言的特点是具体形象、准确鲜明、简练生动、通俗易懂。(∨)79.动态新闻叙述为主.(∨)
80.通讯重于叙述、描写;(∨)
89.新闻正文是导语之后的展开部分,对新闻事实作充分的具体的报81.述评新闻兼有新闻和评论两种作用。(∨)
82.新闻和消息的结构一般由(导语、正文、结尾和标题)组成。(∨)
83.新闻通常有金字塔倒金字塔、倒正混合结构三种结构形式。(∨)
84.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是把高潮或结局排在开头,把最不重要的材料排在后面。(∨)
85.金字塔结构的特点是将事实的结果、最重要的材料安排到最后一段。(∨)
86.倒金字塔结构的开头部分称导语。(∨)
87.倒、正混合结构的特点是有一个好的新闻导语和有一个重要的新闻结尾。(∨)
88.新闻导语的“导”字有开始、启发、引导三个涵义。(∨)
道和说明。(∨)
90.简明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新闻体裁。(∨)
91.消息一般分为简明新闻、动态新闻、综合新闻、述评新闻。(∨)
92.综合新闻有两种,一是横断面综合报道),二是纵深度的综合报道。(∨)
93.通讯《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是范长江。(∨)
94.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是魏巍。(∨)
95.通讯《西行漫记》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特。(∨)
96.通讯《震撼世界的十天》的作者是约翰·里德。(∨)
97.通讯写作的要求是事实的典型性、思想性和写作文采达到高度的合一。(∨)
98.综合新闻的特点是既有全面情况概括,又有典型事例的说明。
108.通讯特定具有材料集中和报道99.通讯与消息的共同点是现实性和时效性。(∨)
100.通讯与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区别是反映的真实性不同。(∨)
101.一般通讯和特写都应讲究时效性、真实性,写作上可采用多种表达形式。(∨)
102.通讯的主题是作者在通讯中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103.通讯主题的提练要求做到正确、鲜明、集中、深刻。(∨)
104.通讯主题要求深刻,是指挖掘出事实的意义。(∨)
105.通讯结构总的要求是完整、严谨、巧妙、和谐。(∨)
106.通讯写作要求运用感人的抒情、深刻的议论、选用典型的情节,以及描绘生动的形象来体现主题。(∨)
107.通讯设置“悬念”要求真实,而且应为表现主题服务。(∨)
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两个特点。(∨)
109.通讯的特点是具有新闻性、评论性、形象性。(∨)
110.通讯按内容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
111.述评新闻有四种类型形势述评、思想述评、工作述评、事态述评。(∨)
第五篇:新闻写作基本知识1——消息写作
消息写作
第一,写标题
1、三道式:引题+主题+副题,如:
特大好消息从岳阳传来——
荆岳铁路确定走南线途经石首
铁道部、湖北省、湖南省荆岳铁路工程协调领导小组会议在岳阳市南湖宾馆举行
2、二道式:引题+主题或者主题+副题,如:
(一)我市诞生7名“亿万富豪”国家有关部门对我市给予特别关注
江右军指挥部旧址惊现青竹沟是目前石首范围内保存最好的革命旧址之一
(二)开着厢式货车来湖北盗杀耕牛 南口警民勇擒湖南“牛魔王”
让农民切实享受国家政策实惠 我市争创全国农村社保试点县(市)
3、一道式:
主题石首“提灯老人”感动羊城
第二,写导语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
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 塔式”结构,原因就在于此。
导语的写法:叙述式、提问式、描写式、评论式、引用式
第三,写主体(背景)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
它承接导语,阐释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者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要求:主干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
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 意义,是为了充实新闻的内容。
背景材料一般有三类: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政治背景、历史地理、物 质条件等)、诠释性材料(人物生平、历史典故等)
第四,写结语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和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消息的结尾方式:小结式、评论式、希望式等
有的消息,事实说完,文章就止住了,结尾就在事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