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关于《呼和浩特市城乡规划条例

时间:2019-05-14 15:5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年关于《呼和浩特市城乡规划条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年关于《呼和浩特市城乡规划条例》。

第一篇:2011年关于《呼和浩特市城乡规划条例

《呼和浩特市城乡规划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已经2010年3月25日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并于6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的出台,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的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配置各类资源,改善首府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设一流首府经济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条例》共七章六十四条,包括:总则、城乡规划的制定、城乡规划的实施、城乡规划的修改、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等主要内容,对城乡规划的编制、修改、实施、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都作出了严格的规定。

《条例》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规划相互衔接,注重城乡统筹

《条例》紧扣城乡规划协调城乡空间布局的本质,突出体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先规划后建设等原则,凸显城乡规划的综合性。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创新城乡规划体系,以城乡总体规划统揽全局,各层次、各类别规划层层落实、逐步深化。明确了在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必须纳入规划管理,为实现宏观把握、中观控制、微观管理提供了有效保障。

科学划分城乡规划区。由于我市所属各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一些较偏远的乡村建设相对滞后,还不能达到城乡规划全覆盖,为此《条例》中对乡和村庄规划的制定没有作出统一的硬性要求,而是根据我市的实际,规定“城乡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市、旗县、乡镇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划定”,同时要求“有条件的旗县应当把辖区全部纳入规划区”。此外,《条例》还对应当制定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区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鼓励、指导其他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

明确规划原则,突出首府地位。《条例》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建设服务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首府城市”。

确定城市旧区改建原则。《条例》规定:城市旧区改建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完善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城市旧区人居环境。

扩大民主参与,增强规划的科学性

扩大民主参与,是保证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城乡规划的重要基础,只有充分调动公众和社会各方面参与城乡规划的积极性,有效行使民主监督,才能进一步实现城乡规划的民主、公开、透明,才能确保城乡规划的科学合理可行。

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条例》规定: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应当组织有关机关和专家自规划批准实施之日起每二年一次对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

保障公众知情权。《条例》作了如下规定:一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信息。二是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将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对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除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外,应当通过城市规划展览馆、公示栏、新闻媒体或者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网站等进行公示。三是大型基础设施工程、重点地段标志性建筑物、公众关注且影响面广的重点项目,应当向社会公示。此外还规定了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设置工程公示牌,方便公众查阅,接受社会监督。

完善监督体系,确保依法规划。为加强对各级政府及其城乡规划部门编制、实施、修改城乡规划工作的监督,保障城乡规划工作依法进行,《条例》在《城乡规划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人大、上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城乡规划工作的监督,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乡规划监督体系。《条例》规定:在报送审批前,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要经市、旗县人大常委会或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村庄规划要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并在报送审批时将审议意见或讨论同意材料一并报送;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每五年至少一次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或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实施情况;镇总体规划要报送自治区或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市人民政府向旗县人民政府派驻规划督察员,对所派驻地区的城乡规划工作进行监督。此外,《条例》还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同时明确了对接到违反城乡规划行为的举报或者控告后,未及时受理或者组织核查、处理的部门及直接责任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保护公共利益,维护规划权威

城乡规划关系到城乡协调发展和千家万户的利益,随意变更、有令不行,势必影响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也将使城乡发展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以及公众

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为此,《条例》进一步强化了城乡规划的法律地位,为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公共利益,有效遏制破坏规划、违反规划的行为提供了有力保证。

非经法律程序,不得修改规划。针对擅自改变规划的行为,《条例》规定了修改规划的严格条件和程序,明确规定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应当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特别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只有在因编制依据发生变更,确需修改,或因公共利益需要,确需修改,或经评估论证确需修改,或原审批机关认为应当修改等情形出现时,经编制机关组织论证后,方可通过法定程序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改。

变更规划须依法补偿。《条例》规定:在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乡村规划许可证发放后,因依法修改城乡规划给被许可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经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后,认为确需修改的,应当对因修改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失依法给予补偿。

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针对有的分期建设项目配套设施不能按期建成,致使公众利益受损的现象,《条例》规定:分期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乡村建设规划确定的配套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建设单位或个人未按规划许可条件建设或未按照时序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对该建设项目不予规划验收;建设工程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建设主管部门不得办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房产主管部门不得办理房屋权属登记,供水、供电、供热、燃气等部门不得办理相关开户接入手续。

强化服务意识,体现依法行政城乡规划行政许可是实施城乡规划的重要环节,也是规划管理的重要手段。行政许可要遵循公开、高效、便民的原则,政府及其规划主管部门要依法履行相应职责。

公开许可程序。《条例》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实行规划许可制度,将规划许可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供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网站公示。

强化政府责任。《条例》针对各级政府及其规划主管部门(包括镇乡政府)在制定城乡规划与实施规划管理、有关部门从事相关管理时,违反本条例乱作为、不作为的各种情形,规定了追究单位及其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处分规定。构成犯罪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明确许可时限。《条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基础上,对“两证一书”的有效期限进行了细化,并针对我市工程建设施工期短和办理各类许可事项期限要求不同的实际,作出了不同的规定:一是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有效期为一年,确需延期的,经批准后可延续一次,期限不得超过一年;规划条件的有效期为六个月,确需延期的,经批准后可延续一次,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二是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有效期为六个月,确需延期的,经批准后可延续一次,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三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有效期为六个月,确需延期的,经批准后可延续一次,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四是乡村规划许可证有效期为一年,确需延期的,经批准后可延续一次,期限不得超过一年。同时规定,未获得相关许可或在有效期限内未得到有关部门批准或核准的,原许可失效。

提升服务标准。《条例》规定:许可申请人要求对公示内容予以说明、解释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说明、解释,并提供准确信息和良好服务。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你好哦啊,更多相关资料请联系QQ 1634189238

第二篇:城乡规划学

城乡规划学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未来20 年中国城镇化进程将对全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党中央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我国城乡建设事业科学发展,将社会经济、生态资源、生命安全等与城市和乡村建设统筹考虑,作为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是支撑城乡建设事业的人才技术的重要保障。因此,将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城乡和谐统一的重要支撑性工作。近二十年来,我国城乡规划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很快,据2008年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不完全统计,国内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大学院校在180所左右。办学领域涉及面较广,如建筑类、地理区域类、人文社科类、农林类等。城乡规划学科的蓬勃发展,使得城乡规划教育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服务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城乡规划教育正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承担重要社会职能的作用。城市规划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我国早期城市规划营造思想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后世2000 多年的发展,形成以中国为特色的东方城乡规划理论体系和历史发展脉络,对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世界现代城市规划虽开始于19 世纪的工业革命,但经过100 多年的发展,已在缓解区域与城乡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引导城乡经济建设与发展,维护生态与环境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社会经济价值。现代城乡规划学科是在借鉴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上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现代城乡规划学科开拓者霍华德倡导的“花园城市”、格迪斯的“人与自然融合”、芒福德的“区域整体协调”等思想,极大推动、深化和提升了现代城乡规划的理论思想,并在解决工业革命所造成的“城市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作用。正是这些相关交叉学科的渗透和理论拓展,使得现代城市规划学科诞生。自20 世纪中叶,以城市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成为国际政界和科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社会、经济、政治、生态环境等交叉学科理论与思想大量涌入城市规划领域,促成了城市问题和城市发展研究的繁荣,并出现了诸如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生态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管理学等交叉学科。这些新兴学科的诞生促进了城乡规划学科研究领域与范畴的不断延伸和拓展。在20 世纪末(1999 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召开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上,中国清华大学的吴良镛教授撰写了大会的主题报告,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吴良镛教授用东方融贯综合的哲学观念,论述“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提出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的综合目标是为人类生活营建理想的聚居环境。吴良镛教授

“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国际和国内得到普遍的认同和响应。现代城乡规划在学科理念上已经

发生很大的变革。现代城乡规划学科是以城乡建成环境为研究对象,以城乡土地利用和城市物质空间规划为学科的核心,结合城乡发展政策、城乡规划理论、城乡建设管理等社会性问题所形成的综合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应包括:对城乡规划区域发展、社会经济宏观层面的研究;对城乡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问题研究;对城乡规划的管理、法规、政策体系等层面的研究。

将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和建设,是我国国情所在,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纲要》中,将国家“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列为重要的领域。近30 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使我们的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在未来的发展中,大中小城市和广大的乡村,都急需城乡规划学科的专门人才。快速城镇化提出对城乡规划学科综合性、跨学科的专业人才需要,关系到我国城镇化的质量水平,涉及经济运行的可持续化、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重要领域的综合方面。将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这对于解决学科发展被制约的困境,推进当代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区域发展与规划

(2)城乡规划与设计

(3)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

(4)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

(5)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

(6)城乡规划管理

(1)区域发展与规划

学科研究方向:区域发展政策与战略、区域规划与城镇化。研究内容:区域发展、城乡统筹、城乡经济学、城乡土地规划、城镇化理论、政策与发展战略等。

(2)城乡规划与设计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设计、乡村规划。研究内容:城市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理论、城市设计、乡村规划与设计、城乡景观规划、新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等。?

(3)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

主要研究方向:住房政策与规划(包括房地产)、社区建设规划。研究内容:城市住房 政策、住区开发、房地产开发、社区建设与管理。

(4)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

主要研究方向:城乡历史发展与理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研究内容:城市建设史、城乡历史发展与理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乡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5)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

主要研究方向:城乡生态规划、城乡安全与防灾。研究内容:城乡生态规划理论、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社会型基础设施规划、工程型基础设施规划。

(6)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城乡建设管理。研究内容:城乡安全与防灾、城市建设管理、城市管理与法规、乡村建设管理。

城乡规划学学科可归属的二级学科包括以下6 个学科方向: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

这 6 个建议的二级学科目前的学科所属大致情况:城乡规划与设计目前在建筑学一级学科所属的城市规划二级学科中;区域发展与规划目前在地理类和建筑学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二级学科中均有覆盖;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目前在建筑学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二级学科和建筑管理(房地产类)学科中有所覆盖;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目前设在建筑学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二级学科中;城乡生态环境与建设管理中的城乡生态环境目前在建筑学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二级学科、农林类有所覆盖,而建设管理在建筑管理类学科中有所覆盖;城乡基础设施规划目前在建筑学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二级学科和市政类学科中有所覆盖。乡村规划学科内容以前尚未明确学科领域,属随国家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产生的新学科。2009 年以前的农村地区规划仍然在建筑类和地理类的学科覆盖中。乡村规划内容应随国家住房和城乡和住房建设部的设立纳入城乡规划的学科中。学科内容的建设,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和区域城乡规划学科内涵和外延的丰富和拓展,得到完善和成熟。

城乡规划理论是关于城市和乡村规划的普遍性和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理解城市发展和规划过程的知识形态。城乡规划本身的复杂性、综合性与实践性,而且涉及不同的价值基础,因此规划理论本身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是丰富的。其理论基础兼容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科学的理论内容与技术方法。城乡规划学学科的理论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关于城乡空间发展理论。包括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土地使用、城市环境关系等方面的相关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描述和解释城市发展的现象、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内容,通过这些理论可以认识城乡规划研究和实践对象的发展演变规律,包括城市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交通通信子系统和空间子系统等。二是关于城乡规划基础理论。涉及规划质、思想、规划技术和方法,是关于如何处理城乡规划的本质内容,如何认识城市及其空间,如何来组织这些内容,依据怎样的思想来规划和建设城乡环境。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关于规划的整体框架;关于现在与未来演进的关系;对实际操作技术方法的解释。

城乡规划学学科方法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4 个方面基础性思考:

第一,规划作为公共的和政治的决策,是确定未来发展目标及其实施方案的理性过程;第二,综合性空间规划是经济、社会、环境和形态的协调发展;第三,规划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但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更为注重科学;第四,规划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

城乡规划学学科和建筑学、风景园林学曾经是“建筑学”

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风景园林曾经一度是城市规划学科中的一个方向),构成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学科门类的三个一级学科群,学科群培育发展,以开放的学科体系构成,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吸纳其他学科的加入和拓展,逐步成型人居环境学科门类。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对建筑、城乡规划、景观园林的学科关系,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进行了“融贯学科体系构架”的阐述。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积极应对城镇化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对高层次规划人才的需要,培养适应于社会、经济和区域发展和建筑学科基础审美与工程技术方法的专门人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当前的高校对城乡规划人才的培养仍然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尽管近10 来,全国许多高校开设了城乡规划专业(全国10 年来增长出近100 所院校开办城乡规划专业),但办学的专业背景来自于不同的学科院系,专业差异性大,需要规范的办学指导。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成为社会急需和紧缺人才,城乡规划专业成为高校热门专业。

我国城乡规划学学科所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普遍较好。尽管不同高等院校之间教学条件和水平存在差异,但是该专业的毕业生总体上供不应求,这也反过来刺激了新设院校的增加。城乡规划本身在当前我国各地受到了地方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规划的“龙头作用”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问题的日益重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和开发的需要,使得社会对城乡规划人才日益关注,社会对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需要也呈日益增长态势,对于高端顶尖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直线上升趋势。从城市规划专业就业情况来看,每年毕业博士、硕士和本科全日制学生保持100%的就业率,就业去向主要分布在国家或地区大的规划设计单位、政府部门、高等院校、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城建系统的企业、城市建设咨询和研究机构、国外相关研究、设计和咨询企业等。根据5 年数据跟踪,平均每年招聘岗位和毕业生比达到了5∶1 左右,呈现出长期高需求比。根据目前国内建设行业的趋势,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旺盛势头。

第三篇:城乡规划

城市居住区布局规划与设计探析 赵子建1103628068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摘要:城市居住区是城市结构组成的最基本单元之一,也是城市综合功能发挥的主要载体,其建设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完善城市生态型居住区布局规划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型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经济技术指标;住宅布局规划从技术经济指标分析居住区规划

目前,就居住区环境来说,由于一些现实要素的制约,有些指标应特别注意。由于受城市人多地少的制约,为了达到对有限土地资源的优化使用,其中居住密度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此外容积率也是不容忽视的指标。1.1 居住密度。从居住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发展趋势对居住密度有较大影响。

1)对未来长远居住需求量发展的预测;

2)对居住面积需求发展的预测;

3)居住区中非居住用地在居住区用地中所占比例发展的预测。

随着时代的发展,住宅需求将大大增加,包括新产生的住户,迁移的住户需求以及由于旧城改造更新所形成的住宅需求。在建设新居住区时,对居住密度的再认识显得十分重要。从单元面积的角度看,单元的面积越大,居住密度越小。近年来由房地产开发的城市住房发展表明,大单元在居住区所占比重很大,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城市里的户规模却呈缩小趋势,这种情况带来的结果是居住区居住密度事实上的下降。随着我国目前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趋势,再加上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因此应适当对居住区中大单元的开发力度减小,加大对中小户型住宅单元的开发。这样不仅可以控制居住密度事实上的下降,并且符合生态型居住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影响居住密度的第三个因素是新居住区建设中非居住用地比居住用地呈现更快的发展速度。非居住用地比重的增加不仅是因为服务设施范围的扩大,而且加上建设标准的提高。例如,现在居住区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包涵了越来越多的内容,其规模也越来越大。而对于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一般为1~2层建筑,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可以适当的将这类建筑的层数增加,从而可以在提高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适当减少居住区中非居住用地的占地比率。1.2 建筑容积率。建筑容积率是衡量一个城市居住环境质量的综合性指标,也是影响开发商经济利益的重要技术参数。一定程度上,容积率高低意味着住宅幢间间距的大小,绿地及室外活动空间的多少和居住环境质量的高低,同时决定了开发商经济利益上的相关性,从而使建筑容积率成了当今居住区开发建设中最敏感的指标。

近年来,随着地价的不断上涨,如何在一块给定土地上建造尽可能多的住宅,规划师、建筑师与房地产开发商一起,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复式住宅、退层式住宅以及平面布局中的尽端转角单元等,对提高得房率、减少开发成本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任何事情都有其内在规律,超过了这个规律,不遵守技术规范,就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后遗症。因此,应针对容积率制定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的规划技术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从而正确引导住宅的开发建设。住宅间距的规划控制

影响居住区规划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住宅间距,即住宅间的距离和住宅高度的比例。决定住宅建筑的因素很多,以满足日照、采光、通风、消防、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与空间环境等要求为原则。此外,住宅要有适宜的间距,住宅间要有适当绿地,小区与组团更需要庭院绿地,在住宅庭院空间里进行精心设计还能够强化住宅区的居住气氛。

2.1 住宅间距、庭院空间的d/h 与1 的关系对于居住区户外空间的设置效果和感受与建筑的间距、户外空间的尺度、该空间的布置形式与风格等因素有关。而空间的尺度却尤为重要。尺度过小的空间给人以压抑感,尺度过大的空间给人以疏远感。日本著名建筑大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文中论述了两建筑之问的距离d 与建筑高度h(指两建筑高度相同,不同时h 取两建筑高度平均值)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以d/h=1 为界限,它是空间质的转折点。换句话说,随着d/h 比减小,则成近迫之感,随着d/h 比增大,即成远离之感”。从人的视觉空间尺度要求而言,住宅建筑的间距与高度之比d/h 大于等于1 才感觉不过于压抑,因此住宅建筑视觉空间尺度的最小间距要求也是d/h=1。芦原义信还指出:在建筑总平面规划中,当d/h>4 时,相互间的影响已比较薄弱了,因此d/h=4 是室外空间由亲近趋向疏远或由亲切感趋向公共性过渡的临界条件。住宅户外庭院空间的d/h 应在1 与4 之间较为合适,对于在1~4 之间又有不同。当dm 在1~1.5 之间时常常是控制多层(6 层以下)及小高层住宅的最小间距,也是人视觉不受干扰的最低条件;当d/h 在1.5~2.5 之间时亲切感与人情味之感受较理想,且又不感到压抑,它较适合于住宅组团的户外庭院公共空间的尺度,邻里交往空间更易体现;当d/h 在2.5~4 之间时较适合于小区中心庭院的公共空间,因为在这样的空间里邻里交往有所减弱,公共交往有所增强。因此,用适宜的尺度在住宅小区的户外庭院中创造一种有亲切怡人、人情味浓厚的户外空间是住宅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住宅间距、庭院空间距离还应该注意其视觉卫生问题,主要是指从邻里住宅之间的视线方面保护其私密性。一般来说,在露天室外可以识别人脸的距离约为20m,而住宅内的人所处的室内光的亮度比室外暗,再加上窗户玻璃遮档等因素的影响,从室外或其它建筑内识别住宅内部人脸的距离约为16~17m,因此为了减少视觉干扰,住宅的最小间距一般不能小于16m,这对于控制低层住宅与6层以下住苞的间距更有意义。

2.2 日照要求对住宅间距与庭院空间的影响。在住宅组群的布局中可以合理利用太阳方立角的变化来

获得更多的日照,平面规划中可以果取的方式有:

1)错位布局,利用山墙空隙争取日照;

2)点条结合,点式布置在好朝向,条

状布置在其后,利于利用空隙争取日照;

3)成角度布置以及适当运用东西向住宅等。

这样的组合方式,既能提高日照质量,同时也能创造出不同形式的外部空问。总体来说,在规划设计时,必须在建筑物之间留出日照间距。它由日照标准、当地的地理纬度、建筑朝向、建筑物的高度、长度以及建筑用地的地形等因素决定的。在建筑设计时,应该结合节约用地原则,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确定建筑的日照间距,并充分考虑建筑的合理布局,从而有利于改善日照条件。住宅通风与朝向选择

3.1 住宅通风的要求。

为了创造良好的通风外部环境,住宅的布局形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行列式布置由于风正面吹过障碍物后会形成较长的涡流区,造成涡流区内建筑通风不良。因此,在住宅布局时可以让风斜吹进入住宅楼栋之间,其风的投射角为30~45°为好;

2)斜列式、错列式布置可使建筑增大迎风面,容易疏导气流进入建筑内部;

3)前短后长、前低后高的布置,有利于夏季开口通风,冬季有效防风;

4)封闭的周边式布置。合理的周边式布局(如适当封闭西北向开口位置)可有效的降低冷天风速,同时需通过其它方位角敞开等方式来改善夏季通风效果;

5)利用树木排列、导风墙等引导气流进入住宅区,设置引风口和出风口。在住宅区内部形成风道。

3.2 住宅朝向的选择。居住区在选择住宅朝向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冬季能有适量并具有一定质量的阳光射人室内;

2)炎热季节尽量减少太阳直射室内和居室外墙面;

3)夏季有良好的通风,冬季避免冷风吹袭;

4)充分利用地形和节约用地;

5)照顾居住建筑组合的需要。

根据上部分对住宅通风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规划朝向(大多数板式建筑的主要朝向)与夏季主导风向的角度最好控制在30~45°之间,这样各排建筑都能获得比较满意的通风条件。从有利于住宅建筑单体日照的角度看,板式住宅墙面所接受日照射量的总和以正南朝向为最大。住宅向东或向西偏移时,接受日光照射量的总和逐渐减少,住宅在偏离35°左右时,一天之中的日照总量差别并不显著,而当偏离超过35°时,日照射总量就会大大减少,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布置住宅时偏离角度最好在35°以内。还有一点要

注意的是住宅的北侧,正南朝向的住户北侧房间终日见不到阳光,而且室外北侧终日为阴影部分,因此,正南朝向的住宅也并非尽善尽美。总体来说,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南偏东或偏西的朝向为最佳。各地区住宅建筑的具体最佳朝向各有不同,可根据通过对各地区的日照和风向条件进行实测综合分析得出。如郑州地区最佳朝向为南偏东15°。适宜朝向南偏东25°,不宜朝向西北。

参考文献

[1] 城市生态住宅建设研究

[2] 我国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第四篇:呼和浩特市财政局

呼和浩特市财政局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财政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积极开展扶贫开发、抗震救灾、与社区结对共建、为贫困家庭送温暖等公益性活动,同时,努力构建首府公共财政体系,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认真解决“民生”问题,为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和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调整支出结构,确保民生及重点项目资金及时到位近年来,随着首府经济的飞速发展,呼和浩特市财政局紧紧围绕市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民生资金的投入,构建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2008年全市财政共投入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12%。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见,制定出台民生资金执行管理办法,建立民生资金执行情况督察机制,促进各项民生政策切实落在实处。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投入力度,保证蔬菜基地建设、奶业补贴、防凌、抗旱以及农牧业基础设施项目的顺利实施。全面

1落实“三免一补”政策,各旗县区全部实现“一卡通”或“一折通”直接发放补贴资金。提高居民住房保障水平,解决市区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2008年12月底市本级共拨付到廉租住房建设项目上4330万元,为市四区建设1062套廉租房提供了保障。在经费投入上,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用于基层党校、学习资料、教师聘请、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文体活动经费等项支出,保证了精神文明工作的顺利开展,仅2008年,市财政就拨出40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呼市宣传系统建设,拨出一千余万元支持昭君文化节和“五个一”工程建设。局党委在办公经费非常紧张的条件下,注重保护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支持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近年来先后在局内组织举办了晋剧和二人台优秀剧目的演出,既丰富了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同时也支持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二、精心组织规划,确保社区结对共建工作取得实效

自2005年呼和浩特市开展市直机关与社区结对共建工作以来,市财政局经与共建方调研论证,研究制定了《呼市财政局与结对社区共建工作实施方案》,配合玉泉区大玉石巷居委会开展工作。协助开展了党建工作,赠送了部分党建刊物杂志,2007年春节期间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从解决社区低保户、特困户、零就业家庭的温饱问题入手,抽选20户特困户作为慰问对象。局领导带头,捐资4000元作为慰问金,全局干部职工

2积极响应号召,捐资捐款,共捐献面粉2000斤、衬衣30件、棉衣、棉被290件,此外还为居委会配备了电脑、办公桌椅、卷柜等办公用具,改善了办公环境。为建立扶贫、助残、救孤的长效机制,还为居委会组建了“爱心超市”,配备了学生文具、生活用品等,根据需要进行发放。局长还曾为社区8名贫困在校大学生每人捐助了500元总计4000元现金。几年来,呼市财政局共为大玉石巷居委会捐助现金11500元。近年来,随着新办公楼的搬迁,呼市财政局与中专路办事处春雨小区结对共建,为改善其居委会办公条件,2008年重点帮助解决了200多平米的办公用房,支持其改善了办公条件。2009年春节前夕,机关党总支成员代表市财政局慰问了春雨社区的部分贫困老党员,到贫困老党员高文明、王俊、刘美兰等家中走访,几位老党员都已六七十岁高龄,或重病在身或无收入来源,为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为他们每户送去了300元慰问金,送去了市财政局的祝福。

三、组织捐献爱心,为贫老孤残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2003年“非典”期间,呼市财政局紧急抽调局内22名党员干部充实到全市抗“非典”一线。其中,抽调由2名副处级领导、4名科级和4名业务骨干组成的10人队伍,积极加入到呼和浩特“非典”防控指挥部后勤保障组,另外,还抽调由4名副处级干部、6名科级干部和2名业务骨干组成的12人队伍,充实到玉泉区的西菜园和鄂尔多斯路的6个居民委员会,3协助开展抗击“非典”斗争。了解到居委会无经费来源,为了抗非工作的顺利开展,呼市财政局局组织了捐款、献爱心活动,全局干部职工共捐款2万多元,连同一部分预防药品及时分配给了两个办事处的六个居委会,为居委会解了燃眉之急。

近年来,呼市财政局根据全市统一安排,积极开展扶贫工作。2007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扶贫攻坚的整体部署,投资5万元为窑沟乡莎木沟村建设了一个党员活动室,面积160平方米,为该村开展党建活动提供了场所,凝聚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此外,在该乡厂修筑一条长8公里、投资160万元的乡级公路过程中,市财政局帮扶20万元,为促进清水河县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近年来还多次举办“博爱一日捐”活动,为呼市十八中学白血病少年捐款、为“结对子”村捐献过冬棉衣和慰问金等一系列活动。2008年元旦前夕,呼市财政局党委书记、局长带领局党委委员和环节干部组成7个小组,分别深入清水河县窑沟乡莎木沟村23户贫困户进行了慰问,为每户发放200元慰问金,一袋面粉和一套被褥,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5月14日,全局干部积极参加各类捐款活动,不到两个星期,共为地震灾区捐款157140元,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深厚情谊。其中,仅全局党员就先后交纳“特殊党费”总计66080元,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2008年12月12日,局领导带领相关科室负

4责人在武川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陪同下对我局扶贫点----武川县上秃亥乡三间房村进行了检查,仔细查看了三间房村食用菌项目,并对当地部分贫困户进行了慰问,为困难户送去了食品和慰问金。2009年春节前夕,局领导带队,正科以上干部40余人到武川县上秃亥乡慰问了47户贫困家庭,为他们送去了慰问金和米面油等慰问品。

第五篇:城乡规划法

《城乡规划法》溯及力刍议

济宁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政策法规处 王常磊

2008年1月1日,备受关注的《城乡规划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城乡总体规划的新时代。《城乡规划法》强化了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特别是赋予了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的权力。这在全国范围内违法建设查处难,特别是执行难的情况下,对于从根本上解决违法建设强制执行的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随着新法的实施和《城市规划法》的废止,执法实践中一个现实的问题急需解决,即:该法实施前已经建成的违法建设,在该法实施后需要作出处罚处理,应当适用于《城市规划法》还是适用于《城乡规划法》。对此,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适用《城乡规划法》。理由是原违法建设曾违反了《城市规划法》,且一直处于持续状态,现在依然违反着城市规划,其违法行为至今仍未改正,应适用《城乡规划法》予以查处。

第二种观点认为适用《城市规划法》。理由是按照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不能用后实施的法律去规范先前的违法行为。

第三种观点认为适用《城市规划法》进行处罚,但在执行阶段适用《城乡规划法》赋予的强制执行权,不申请法院执行,而由城市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拆除,高效快捷。笔者认为,对此类违法建设应适用《城市规划法》进行查处。法律的溯及力又称法的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新的法律颁布后,对其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则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则不具有溯及力。一般认为,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溯及约束力,即对法实施前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处罚。二是溯及保护力,即对法实施前的行为进行保护和救济。

法不溯及既往,即不对法实施前的行为进行约束和保护,最早确立于1787年美国宪法,经过二百多年的实践和演化,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通行的立法原则,受到各国法律普遍采用。《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也理应适用这一原则。理由有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明确规定

《立法法》第84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这条规定实际上就在我国确立了“法不溯及既往是原则,法溯及既往是例外”的基本原则。在《城乡规划法》中没有“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因此,就不存在溯及既往的例外。那么是否适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来选择法律适用呢?《立法法》第84条“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的但书规定,实质上就是在我国法律适用上确定了“从旧兼从轻”的原则,但是,《城乡规护法》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因此不能适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退一步讲,即使能适用这条原则,《城乡规护法》对违法建设的处罚规定也重于《城市规护法》,也应适用《城市规护法》。因为,《城市规划法》规定了违法建设只有在“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情况下,才予以拆除处罚,而新的《城乡规划法》则摈弃了“严重影响规划”的提法,规定“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从条文表述上可以看出,对违法建设无论是在罚款幅度上,还是在予以拆除的条件上,新法都给予了重于旧法的规定。综上,赋予《城乡规划法》溯及既往的效力,违背了立法法的宗旨。

二、法对人们行为规范作用的属性决定

从行为理论上讲,在生活实践中,人们的认知程度有限,只能根据现存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让一个普通人去预见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尚未生效甚至尚未制定的法律的要求,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违法建设当事人也同样如此,当时实施违法建设行为时,不可能想到其违法建设行为后的法律对自己的违法建设是罚款、是没收还是拆除,换句通俗易懂的话讲,如果想到事后的法律对自己的违法建设罚款幅度这么高,处罚力度这么大,违法成本如此之高,或许也就不再实施违法建设行为。因此用适用新法去弥补新法生效前出现的空白很容易损害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不溯及既往,这是由法对人们行为规范作用的属性决定的,用事后创设出来的规定约束和惩罚事前的行为,与法治精神相违背。

三、有建设部相关通知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复函予以借鉴

1990年4月1日,《城市规划法》实施,《城市规划条例》废止时,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城市规划法》实施后,一些地方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断给建设部去电或去函,询问在该法实施前发生的违法行为,在该法实施后发现并需作出处理,应当适用于《城市规划法》还是适用于《城市规划条例》。为此,建设部于1990年11月8日就《城市规划法》的法律溯及力问题以(90)建法字第577号文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请示,提出“按照法律一般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在该法实施后处理该法实施前发生的违法案件,还是应当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条例》,而不应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12月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以常办〔1990〕秘字第093号函复:“关于城市规划法的法律溯及力问题,同意你部的意见。请按此办”。为此,建设部于1991年2月20日专门下发了《关于<城市规划法>的法律溯及力问题的通知》,对此问题予以了明确。

至于第一种观点,有人认为,违法建设行为结束后,其违法行为一直处以持续状态,直至持续到新的《城乡规划法》实施,应用新法处罚。其实,这种观点混淆了违法行为处罚时效和法的溯及力问题。《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此条仅是对“时效制度”的规定,也即违法行为有连续(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实施同种行政违法行为的情形)或继续状态(一个违法行为发生之后,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不法状态一直处于持续之中)时,不受两年时效的限制,未超出处罚时效,依旧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但前提是此违法行为已经实实在在的处于一种违法状态,其违反的法律是确定和存在的。本条旨在解决的是在违反法律确定的情况下对违法行为的追究处罚问题,而不涉及法的溯及力即法的适用问题。

第三种观点认为可以适用《城市规划法》进行处罚,然后在执行适用《城乡规划法》予以强制拆除,这种观点显然更是不妥当的。因为,一个案件的结束,也即结案,是对案件作出最后处理,使其终结。《行政处罚法》第51条规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三)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可见,行政处罚决定一旦作出,就必须得到履行,作出予以强制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并送达,不代表案件的结束,只有当行政处罚决定执行完毕,才能结案。可见,第三种观点将案件的处罚决定和执行本属于一个案件范畴的两个行为生生割裂开来,虽然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于法无据。

下载2011年关于《呼和浩特市城乡规划条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年关于《呼和浩特市城乡规划条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规划一体化

    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困境与解决途径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城乡规划法的出台旨在加强统筹城乡管理,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协调城乡空间布局......

    江西城乡规划(合集)

    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 2010年3月31日江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和修改 第三章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一节一般规......

    城乡规划2017工作总结

    -----科 2017年工作总结 2017年以来,我科室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志们的大力支持下,牢固树立严把审批关、服务至上的思想,较好地完成了2017年以来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对今年......

    城乡规划工作总结

    上半年以来,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产业强区、文化名区、宜居新区”的总体发展定位,立足统筹城乡发展,以示范区建设为重点,以“创先争优”为主线,积极探索适应新......

    城乡规划 心得体会

    依法规划 合理调控 ——学习城乡规划专题讲座的心得体会 《城乡规划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要求而制定的一部十......

    呼和浩特市土地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加强土地管理,保障农业生产和国家建设用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

    呼和浩特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2月1日在呼和浩特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代市长秦义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

    呼和浩特市殡葬管理条例

    【发布单位】80504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9-03-25 【生效日期】1999-03-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呼和浩特市殡葬管理条例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