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创 GSK中国区“裁员”事件法律观察
原创 | GSK中国区“裁员”事件法律观察
仇少明律师
最近,很多媒体都大规模报道了葛兰素史克GSK在中国大规模裁员事件的新闻。如何正确看待GSK的“裁员”事件,则需要在纷繁复杂的媒体报道中,采取法律思维,对相关媒体报道进行系统法律分析,从而在认识该事件的同时,作为自身的有益参考。
相关背景:
GSK公开消息显示,在其3月6日的一份通告中表示,将开除中国区大约100多名员工。公司给出的解聘原因是,员工相关报销、药品推广等方面存在违规行为。根据上述公开信息,我们可以发现:
1、GSK官方发布之消息并没有采用“裁员” 的说法,而代之以“开除中国区大约100多名员工”,而相关媒体在报道时普遍采用了“裁员”的说法;
对此,笔者认为,对“裁员”的概念厘清对于正确认识GSK此次人事管理行为非常重要。对照笔者日前所撰写的《企业裁员概念法律辨析》一文中构建的裁员概念体系(如下图),GSK此次裁减人员采取的方案是一次性以严重违纪/严重失职、营私舞弊造成用人单位重大损失为由解雇多名员工。而并不是法律意义上需采取法定报备程序的裁员行为。
2、GSK官方发布之消息并没有涉及裁员官方备案程序,其所公开的解聘理由是:员工相关报销、药品推广等方面存在违规行为。
据此可见,GSK“裁员”的法定基础应当是劳动合同法第39条相关规定:劳动者严重违纪以及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造成用人单位重大损失。鉴于GSK“裁员”事件并非需要履行法定报备程序的“裁员”行为,因此,考量GSK“裁员”合法性的关键,在于其解雇通知书中所列明的解雇理由,是否具备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对此,员工一旦提起劳动仲裁,GSK应当承担严重的举证责任。
另外值得注意的时,当前被裁人员一方面通过网络媒体、自媒体对GSK裁员事件进行了严厉和谴责和抗议,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对GSK“裁员”事件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对GSK的商业声誉也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是企业在采取裁员措施时需要特别予以关注的风险,而该等风险属非法律风险,避免、化解此等风险,需要管理团队高超的智慧和手腕。而另一方面,可以想见的是,被裁人员此刻或正在试图寻求法律支持,对GSK裁员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并争取合理的补偿/赔偿。接下来,笔者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对GSK本次裁员事件予以客观法律评析:
一、GSK裁员的合法性判断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GSK当前“裁员”事件的所依据的理由之一是“劳动者严重违纪”。那么,这就涉及到“严重违纪”的司法认定。通常而言,考量用人单位以严重违纪为由解雇员工是否合法,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严重违纪认定的制度基础:规章制度/员工手册的内容与制定
就GSK本次裁员事件而言,其以“严重违纪”作为法定解雇理由,则必须检讨其所引用的规章制度/员工手册是否合法公示,其内容以及制定程序是否合法合规:
1)规章制度的内容是否合法、明确,具备可操作性
规章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律”,用规章制度的内容,不仅应当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还应该公平合理、符合社会道德,否则将被视为内容不合法。用人单位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必须注意不能低于法律对劳动者保护的最低标准,同时用人单位应当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使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并使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行为规范化。尤其在劳动者违纪行为和处分的规定上,应明确合理,定性定量。
2)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是否合法合规,并经员工签收确认
为了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当遵循民主原则。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时,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后公示,同时单位也应当注意保存民主协商的证据,例如,会议纪要、与会人员签到表等。实践中员工手册应当经员工签收,以免因员工未签收员工手册造成用人单位无据可依。
2、严重违纪的情形是否在规章制度明确有所规定
用人单位想合法解除劳动合同,需证明劳动者符合“严重违纪”而非“一般违纪”这一法定情形。实例中,很多企业以违纪为由解除劳动合同,但对于严重违纪的证明事实却总有疏漏。就GSK本次裁员而言,应当检讨其员工手册或者规章制度中涉及的对“严重违纪”行为的界定,员工的行为是否符合该等界定的情形。
值得关注的是,劳动者某些违背社会善良风俗的违纪行为,尽管没有对应的规章制度规定,用人单位仍有权认定劳动者构成严重违纪行为,并且能够获得仲裁机构或者法院的支持。
3、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是否合法合理
用人单位因劳动者违纪解除劳动合同,事关劳动者切身利益,必须将解除劳动合同的事实与理由通知工会,征求工会的意见;在工会提出意见后,用人单位要研究工会的意见,作出处理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决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将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为其出具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对于被裁人员而言,可以主张司法审查的范围限于GSK在解除合同合同通知所列明的解雇理由。
4、用人单位在证明员工存在严重违纪事实的证据是否确实、充分
实践中,用人单位在单方解除劳动争议中往往因证据不足而败诉,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提供确实充分的证据,以证明单位不是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而用人单位因劳动者违纪解除合同需要提供其程序合法和事实认定准确的全面证据:在劳动者出现违纪行为时,人力资源部和用人部门应当注意及时固定证据,以证明劳动者严重违纪;在通知工会时,应当注意制作已经通知工会的证据并妥善保管;在发出劳动合同解除通知书时,应注意证据收集,比如在通知书上附回执,要求员工签收,无法当面送达的,通过EMS递送的,应当注意保留寄出通知函的单据,并向快递公司索要送达时的签收单复印件存档。
二、被裁员工的法律诉求选择
被裁员工如果认为GSK解雇不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则可以选择主张:恢复劳动关系并支付自解雇之日起到恢复劳动关系之日起的工资或主张违反解雇劳动合同的双倍赔偿金。
需要注意的时,相关案例(2014沪一中民三(民)终字第1262号)显示:在法院判令恢复劳动关系的情况下,被裁人员可主张的工资自仲裁之日起到判令恢复之日(判决时,原劳动合同已经终止的,到原劳动合同终止之日)。因此,被裁人员提起仲裁的时机把握对于维护被裁人员的合法权益也至关重要。
综上,被裁员工与其质疑GSK裁员事件是否经劳动行政部门报备批准,不如仔细考量GSK解雇理由和事实是否成立,从而依法维权。
附:GSK裁员事件公开报道部分截图
本文系作者根据公开信息为基础撰写,作者未对文中所涉事实进行独立调查。因此,对文中所引用之事实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二篇:2008年中国十大法律事件
2008年中国十大法律事件
2009-02-23 23:19
满版的冤屈帖子,我每天都是在忙于删帖子,根本没时间写什么有内容的帖子。今天正好有空,从自己的角度给2008年盘盘点。当然,以下纯属个人看法,跟各位网友的看法肯定有很大偏差,希望大家一起添砖加瓦,选出自己心目中2008年十大法律事件。
一、劳动合同法之“恶”
立法时闹得沸沸扬扬的《物权法》在人大通过之后除了最牛钉子户事件倒没再起什么波澜。而不声不响通过的《劳动合同法》则是在通过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从2007年岁末的华为事件,到2008年3月份的首富张茵提案,到年中的青岛韩企集体逃离,再到岁末时东莞数额惊人的倒闭企业,无不跟2007年通过的这部劳动合同法有关系。
劳动合同法动了老板们的奶酪!曾经跟不同的老板坐在一起聊天,聊到劳动合同法时,老板们无不是举起中指大讲三字经。有老板讲,劳动合同法对中国经济的损害比金融海啸更厉害。那么多企业倒闭,老板逃离,都是因为劳动合同法,而不是因为金融海啸。对于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老板们自信能够顶住。而对于慢刀割肉的劳动合同法,老板们毫无对策。有一个三个人搞倒一家公司的故事,讲的就是老板们眼中的劳动合同法之恶。三个员工策划公司员工,要求老板补偿加班费、买社会保险。每个人提出的数额不大不小,而整个公司员工的补偿数额相加,把老板看得汗水直流。最后老板只好自认倒霉,把公司转让了,逃跑了。
平心而论,劳动合同法真的就那么可恶吗?有的老板认为,劳动合同法根本不适合在目前的中国适用。他们认为,劳动合同法不适合中国的国情。真的如此吗?恐怕不见得。尽管劳动合同法很多的条款都是在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但这些条款不过是在要求企业规范自己的管理制度。真的说为了劳动者的利益而至企业不顾,恐怕真的说不过去。
二、“肖”“王”更替
对于中国司法而言,最大的事件某过于肖的退位和王的上台。王的突然上位,有点预料不到。而对于司法改革的走向,好像也是一头雾水。
王上台后的一些言论、一些做法,我是看不懂。到底中国的司法改革是在前进还是在往后走,看不清楚。
另外一点,黄副院长的下场,我认为应当算是肖王更替的一个部分。
未来的中国司法,真的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三、许霆与ATM机
我是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听广播才知道许霆与ATM机这件事的,当时电台找了好几位律师在那互相辩论。觉得好奇,回家后到网络上搜索,才知道这事大着呢。
后来,又参加了两次会议。期间,很多教授啊法官啊在那不停地为这事争得面红耳赤。看来争议确实很大。
再后来,就不得了了。上至司法高官,下至黎民百姓,大街小巷都在谈论着这件事。而且,觉得部分的人都认为广州中院做得不对。
一时间,全中国人民都在关注着那个小保安,关注着广州中院。这事闹大了!
关于许霆与ATM机事件,我想我怎么谈也不可能谈出像那些有名的专家教授那样的言论。所以,全当做个引子,看看大家现在还会有什么反应。
四、姜岩与人肉搜索
给天涯个面子,把这个事件放在第四位。
其实,关于人肉搜索这个问题,早在2006年就风行一时了。那时也是发生在天涯,也是关于小三,只不过当时的小三是个在校的大学生,而且小三还是个男的,是女的出轨。而且,我当时还专门写了篇文章发表在某杂志上,名字叫《从“铜须事件”看隐私权的尴尬》。当然,我那纯粹是胡言乱语,根本也没谈出什么道道。
其实嘛,从法律的角度讲,人肉搜索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侵犯被搜索方的隐私权。至于怎么进行司法认定,那是诉讼角度的事情。单纯对人搜搜索进行评价,我认为还是很简单的。
然而,不论是网友或者网站究竟有没有法律意识,都喜欢弄这事。首先,对网友而言,这很解气,可以道德审判;其次,对网站而言,这本身就是热点,乐于看到网友弄这套。天涯就是这样,而且做得还不错。你看,姜岩王菲事件,等炒得够热闹了,就把帖子给删了,不用承担责任。不像大旗网那么笨蛋。
五、可恨又可怜的杨佳
我在网上看过杨佳的照片,也看过他的博客。就他的博客内容而言,这小子还算是个积极向上的青年。只不过,我怎么也没弄懂,就因为一次简单的例行巡查,会给杨佳先生造成那么大的心理阴影,作出那么大的案件。
该杀!
可是,可恨又可怜的不仅仅是杨佳,应该还包括司法机关。为什么杨佳会候机几个月,专门就等着报复一年前的一次例行巡查事件呢?
司法机关的丑陋的名声,已经不是只存在一天两天了。司法改革这么多年,依法治国谈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老百姓还是这么恨作为法治核心的司法机关呢?
仅仅把杨佳杀了,有什么用?
六、正龙拍虎
这本身是个闹剧。
或者说,这本身是个社会事件。作为热点的社会事件,排第一都没问题。作为法律事件的热点,纯粹是跟风而已。
折腾了一年,正龙这小老头最后没事了。缓刑嘛!
而且,好像出事的人也不多。
而且你看,正龙小老头又出来了,呵呵。所以,这又是件怪事。
七、彭宇与见义勇为
谁还敢做好事啊?靠!
这是彭宇案见报后老百姓的想法。
确实是这样啊!做了好事,反而还变成了恶人,这真的是狗与吕洞宾的典故嘛。
这里面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作为局外人的我们,或者仅仅说是我,是不清楚的。更何况,彭宇与那位老太太二审最后是调解了。所以,就彭宇与老大大之间的是非,作为看客的我们,没必要再去谈了。
其实,就彭宇见义勇为事件,我有点牢骚要发。那就是说说新闻媒体。这事为什么最后会“震惊全国”?我想,恐怕就是因为报道这一事件的媒体或者说记者的主观偏见或者说是误导有很大关系。法院的判决没有认定彭宇是见义勇为,媒体或者说记者为什么偏听偏信彭宇
一方,就认定是见义勇为了?记者的职业操守可能也有问题嘛!
其次呢,鼓楼区法院的那份判决书对经验法则的运用也犯了众怒。在没经过严格的论证,仅仅依据常人的经验判断就推定彭宇是侵权人,是有问题的。而且,这是一份判决书,是作为司法机关出具的判决书。轻易否定一种见义勇为的抗辩,我想主审的法官工夫做得不够。
八、俯卧撑与瓮安事件
可怜的警察叔叔!
2008年最耀眼的反派主角,乃我们的警察叔叔也~
无论是杨佳,还是哈尔滨的酒吧与警察,主角都是警察,而且充当的都是大反派。瓮安事件也一样。警察局、警车全部被毁,警察大楼被“不明真相”的群众围观。场面极其宏大!警察叔叔很可怜!被免职的局长大人接受媒体采访时,是在不停地诉苦。
这事最后跟许多电视电影或者说之前的案例一样。几个煽动群众的不发分子被抓了被判了,几个替罪羊被免职了,书记出来给大家下跪道歉了。
最后,这事就算完了。
有意思的是,年底,深圳又发生这样的事情。警车被砸。当然,最后肯定是临时工问题。
九、记者与检察院
基于排排坐吃果果的缘由,基于警察局和法院都已经上榜的缘由,检察院不上榜说不过去。
所以,关于CCTV与检察院的故事,应该搬上我这个十大事件里边。不然,检察官同志们肯定不答应。
这事最近闹得挺火。检察院究竟有没有违宪,究竟有没有违反管辖规定,都在吵。代理律师在报纸上,网上发缴文,咱们法律论坛的知名律师大地老师也在声援周律师。咱提不出什么深度意见。本着围观看热闹的原则,看着听着。
十、卫方老师失业
卫方老师说从北大辞职要去浙大。卫方老师又说,去不成浙大,还呆在北京。这个法律界的大明星,于今失业了。
这里面有没有阴谋呢?这里面有没有真相呢?
大家猜猜看!
第三篇:金融危机专题:裁员及法律风险控制
金融危机专题:裁员及法律风险控制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横扫全球,我国企业也难独善其身,裁员已经成为众多用人单位最后的无奈选择。在劳动法律中承认经济性裁员是各国的普遍做法,但由于裁员涉及人数多,社会影响大,且裁员的程序相当严格,用人单位在裁员过程中操作不慎即会产生严重的法律后果及社会后果,如何正确适用裁员的法律规定,控制裁员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是用人单位急需面对的问题。
一、裁员的法律适用与风险控制
1、裁员条件及风险控制
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裁员需具备法定条件。裁员条件举证责任由用人单位承担,用人单位必须有充分证据举证证明达到法律所规定的可以裁员的条件方可裁员,不能举证的将会被认定为违法裁员。用人单位裁员需具备的条件如下:
(1)用人单位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实践中用人单位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裁员条件举证相对容易,提供人民法院出具的关于重整的裁定书即可,无法院出具的重整的裁定,不能以此为由裁员。
(2)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是目前金融危机下用人单位裁员的主要理由,适用此条件时用人单位必须举证证明生产经营发生了困难,且是严重的困难,这需要对企业相关财务状况进行举证,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以金融危机为幌子而进行裁员,实际上生产经营并没有受到影响,这就会让裁员行为陷入违法解雇的风险中。
(3)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用人单位需注意适用该条件时发生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并不能立即裁员,而是先要与劳动者变更劳动合同,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方可裁员。如果未经变更劳动合同即裁员,也属于违法解除合同,需承担违法解除合同的法律责任。
(4)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注意这里是“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不是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项的“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客观经济情况”一般是指发生不可抗力或出现致使劳动合同全部或部分条款无法履行的其他情况,如企业迁移、兼并、分立、合资等。
2、裁员程序及风险控制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该条款规定了裁员的人数要求及程序要求:
(1)人数要求:裁减人员需达到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才可启动裁员程序。实践中用人单位的风险在于裁减人员未达到二十人或者人数少的企业未达到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也启动裁员程序。用人单位如果裁减人员人数不足法定标准,不能启动裁员程序成批解除劳动合同,只能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的规定单个解除劳动合同,否则裁员行为违法,应当承担违法解雇的法律风险。建议用人单位以协商解除方式操作更容易避免风险。
(2)提前说明:用人单位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注意既可以向工会说明情况,也可以向全体职工说明情况,用人单位可以选择。用人单位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全体职工”不能用“职工代表”代替,另外应当保留提前通知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书面证据,未提前通知或不能举证证明的均会导致违法裁员风险。
(3)报告程序:裁减人员方案需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注意法律并没有要求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后才可裁员,只要履行报告程序就行了。用人单位应当保留劳动行政部门签收的相关证据。
3、裁员应当优先留用的人员
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1)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2)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3)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另外,用人单位裁减人员后,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注意:《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第19条规定,因经济性裁员而被用人单位裁减的职工,在六个月内又被原单位重新录用的,对职工裁减前和重新录用后的工作年限应当连续计算为本单位工作时间。
如果用人单位裁员不注意法律要求优先留用的人员范围,将较长期限合同及无固定期限合同员工裁掉而保留较短期合同员工,也会涉嫌违法裁员。
4、裁员禁止与用人单位的法律风险
所谓的裁员禁止是法律强制性规定特定的对象不得裁减。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企业在裁员时“老、弱、病、残”员工不得裁减:
(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病)
(2)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残)
(3)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病)
(4)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弱)
(5)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老)
实践中用人单位裁员时往往最先考虑的需裁减的人员就是劳动能力降低、竞争力减弱的上述四类人员,但是这四类人员恰恰又是法律侧重保护的对象,如果用人单位裁员时违法裁减上述人员,将面临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风险。目前实践中出现部分女性员工为了避免被裁减,突击怀孕,怀上所谓的“金融危机宝宝”,其实就是利用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不得裁减的法律规定。
5、裁减试用期员工的限制与风险
实践中用人单位在裁员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先裁减试用期员工,其实这往往是裁员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风险。《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本条规定了试用期中解除劳动合同的依据限于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排除了第四十一条(即裁员)的适用。换句话说,如果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依据第四十一条之规定裁减无法律依据,将面临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风险。笔者认为,为了避免法律风险,用人单位对试用期员工可选择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或在试用期届满后再裁减。
二、裁员代替方案与风险控制
由于裁员的条件、程序要求严格,且设置了裁员禁止规定以及优先留用人员规定,用人单位在考虑法律风险后,往往倾向于使用一些其他的非裁员方案达到裁员的目的,我们把这些其他方案称为裁员代替方案,实践中用人单位使用的裁员代替方案不外乎以下几种,本文从法律风险角度分析如下:
1、降薪
实践中用人单位降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方降薪,一种是协商降薪。所谓的单方降薪,就是用人单位未经劳动者同意的情况下降低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笔者认为,用人单位单方降薪不符合法律规定,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劳动报酬属于劳动合同必备条款,用人单位单方降薪实际上是变更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可见劳动合同的变更必须经劳动者同意才行,未经劳动者同意强行降低劳动报酬,可视为克扣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有权要求足额发放,用人单位还会面临劳动监察方面的法律责任。有人认为,劳动报酬属于规章制度的内容,可以通过与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及与工会协商等民主程序修改规章制度达到降低劳动报酬的目的,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十六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不一致,劳动者请求优先适用合同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也就是说,规章制度的修改并不会导致劳动合同中劳动报酬的降低,劳动者可以请求优先适用合同约定。还有人认为,用人单位可以与工会协商变更集体合同达到降薪的目的,笔者这也是错误的,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个体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变更集体合同并不会影响个体劳动合同的约定。综上所述,用人单位单方降薪可能会导致相应的违法后果,当然,如果劳动合同约定部分奖金福利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的,用人单位在效益下滑时不支付该部分奖金福利,这不是单方降薪,而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履行。而所谓的协商降薪,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降低劳动报酬的一定比例,共渡难关,这种方式基于劳资双方合意,不会存在法律风险,但用人单位在操作过程中需保留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的书面证据,比如劳动合同变更协议书、劳动报酬变更协议书等。
2、减少加班时间或不安排加班
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者往往靠长时间加班获取较高的劳动报酬,一旦加班时间降低或者不安排加班,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可能只是最低工资标准或略高于最低工资标准,在这种低工资水平下,劳动者一般会自然流失。金融危机对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冲击最大,很多企业订单数量急剧下降,已无需安排劳动者加班,于是减少加班时间或不安排加班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一种裁员代替方案。加班加点一贯来是我国劳动法不鼓励的行为,《劳动法》对此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劳动法第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在金融危机下,企业订单减少不安排劳动者加班,这本来无可厚非,也不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但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不安排加班好像也变成了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最近更被媒体称为“变相裁员”。笔者认为,在符合法定条件及法定程序下,企业裁员自救本来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毕竟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但是在媒体的“正义凛然”的指责下,这个很正常的合法行为似乎变成了一个偷偷摸摸见不得人的勾当,立马成为公众的众矢之的。我们要反对任何企业的违法裁员行为,但是,当裁员已经无法避免时,我们应当宽容。
3、放假
实践中用人单位放假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无薪放假,一种是有薪放假。很多用人单位想以无薪放假方式达到间接裁员的目的,笔者认为这是违反法律规定的,我国并无无薪放假的法律依据,无薪放假属于严重损害劳动者利益的行为,既涉嫌不提供劳动条件,也可认定为克扣工资。在特定条件下,企业放假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二条规定,非因劳动者原因造成单位停工、停产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若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则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若劳动者没有提供正常劳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根据该规定,放假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用人单位有停工、停产的事实,二是停工停产非劳动者原因造成。另外,还需支付相应的工资及生活费。实践中有些用人单位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给劳动者放假,显然不符合法律规定,司法实践中可被认定为不给劳动者提供劳动条件,用人单位需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三、裁员的经济补偿的适用
1、经济补偿的计算
裁员属于劳动合同解除的一种方式,《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经济补偿金的“工资”标准如何确定?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在计算经济补偿时,以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或基本工资作为计算基数,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对此进行了明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
2、裁员适用 “代通知金”吗
所谓的“代通知金”,是指用人单位以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代替提前三十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解除劳动合同而支付的金钱。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只有在以下三种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才可能支付“代通知金”:(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裁员程序中并无支付“代通知金”的要求,用人单位无需支付“代通知金”。
3、裁员经济补偿是否有十二个月的封顶
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经济补偿最多不得超过12个月。《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规定两种情况下经济补偿不超过12个月,一是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二是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裁员经济补偿并无12个月工资的限制。但《劳动合同法》创设了一种新的补偿制度,针对高工资收入者的经济补偿进行十二个月的计算封顶。《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注意这里法律仅对高收入者经济补偿作了补偿年限和补偿基数的限制,即工资按照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计算,补偿年限按照不超过十二年计算,对普通劳动者是没有限制的,只要劳动者月工资不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就不存在“三倍”和“十二年”的计算封顶。实践中需注意,如果劳动者在本单位存在2008年1月1日前的工作年限,在适用经济补偿时应当分段适用,2008年1月1日前的工作年限经济补偿计算无封顶限制,2008年1月1日后的工作年限才适用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的新规定。
4、违法裁员赔偿金的适用
用人单位裁员如果不符合法定条件、法定程序,则裁员行为会被认定为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行为,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赔偿金按照经济补偿的两倍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的计算年限到底包不包括劳动者2008年1月1日之前的工作年限,在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司法实践中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法院一段时间以来基本上都是以2008年1月1日作为分界线分段计算,2008年1月1日之前的工作年限按照经济补偿的标准,之后的工作年限才按照经济补偿2倍的标准,理由是劳动合同法对既往无溯及力。2008年9月18日《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颁布后,明确了赔偿金的计算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比如一个工作年限15年的老职工被违法裁员,用人单位可能需支付30个月工资的赔偿金,这样导致用人单位违法裁员的成本直线上升。(
第四篇:影响中国民主法制进程的第十个法律事件
影响中国民主法制进程的第十个法律事件
在我国社会经济影响中国民主法制进程的第十个法律事件(很牛的案件,看了会受益匪浅)生活中,曾发生过许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案件,这些案件或推动了某一部法律的颁布,或促进了某一项法规的修改,对于我国法制进程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近年所发生的案件中摘选出具有深远影响的10例,期待能对读者有所启示,并与读者共同体会我国法制建设一路走来所收获的点点滴滴。
●孙志刚收容致死案
案情:2003年3月17日,孙志刚在广州的大街上行走时,因未带身份证被当作“三无人员”带回派出所,后他被送往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在这里,孙志刚遭到暴打身亡。
孙志刚之死,引起全国范围内对于收容遣送制度的愤怒声讨。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宣布废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开始施行《救助管理办法》,新办法提出自愿救助原则,取消了强制手段。
思考:孙志刚事件终结了在中国存在了20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推动了中国民主法制的进程,引发了公民权利意识觉醒的高潮。由此来看,它更是一个起点,一个公民用理性和耐心推动社会进步的起点。学者萧瀚说,我们只能用法治的手段推动法治建设,用正义的方式推进正义事业。孙志刚事件时刻提醒我们,要珍视和争取身为公民所应有的权利,只此,才能推动中国的政治文明、法制建设和社会进步。
●湖北佘祥林“杀妻”冤案
案情:佘祥林,原是湖北京山县马店派出所治安巡逻员,因涉嫌杀死妻子曾两次被宣告“死刑”,后因证据不足逃过鬼门关。1998年6月15日他被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但2005年3月28日,被佘祥林“杀害”达11年之久的妻子张在玉却突然现身。2005年4月13日,法院最终确认佘祥林杀妻事实失实,佘祥林被当庭宣告无罪,立即释放。
思考:最高人民法院万鄂湘副院长在分析此案时,认为有3个问题值得反思:一是刑法有着双重的功能,除了惩罚和打击犯罪、维护公共秩序和安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保护无辜和维护人权;二是出现疑罪的时候是疑罪从无还是疑罪从轻;三是在事实有很多疑问的情况下,到底是从民意还是从事实?佘祥林“杀妻”冤案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反思、研究冤案形成的根源,吸取教训,尽快健全预防冤案的机制,制定纠正平反冤案的各种措施,把冤错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沈阳黑社会老大刘涌案
案情:沈阳黑社会老大刘涌曾是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名字:从1995年末至2000年7月初,刘涌黑社会性质组织共计作案47起,致死致伤42人,其中1人死亡、16人重伤、14人轻伤。
对此案的审判也是一波三折,2002年4月,刘涌被一审判处死刑,2003年8月,刘涌被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改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最终,2003年12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直接提审此案,经再审后判处刘涌死刑。宣判当日对刘涌执行了死刑。
思考:最高人民法院直接提审一个普通的刑事案件,可见对此案的重视,也说明国家对于扫黑除恶的坚定决心。此案中,被人们广泛关注的还是改判死缓这一情节,由于刘涌的辩护律师田文昌提出在审讯中刑讯逼供的问题,法院不能排除其可能性,因此改判缓刑,理由是为了保障人权,而此时某些专家也站出来为此改判“保障人权”叫好,在2003年人们本就对所谓专家、委员有巨大意见的社会舆论背景下,这样的举动彻底导致了民心的反感,一时批驳声四起,舆论大哗。在这一声势浩大的**中,民意和媒体起了强大的作用。从这一案件中,我们应该意识到民意参与司法是当下中国社会的进步,有民意参与司法,可以极大地限制和中和政治集团对司法的干涉。最终对刘涌执行死刑的结果也说明,无论是专家的话语霸权,还是某些职能部门的一意孤行,只要其结果与“三个代表”有违,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最终必将受到舆论的质疑和谴责。
●李刚状告全国牙防组案
案情:2005年,李刚针对全国牙防组认证资格等问题向国家认证认监委进行投诉,并三次向法院起诉。2006年4月11日,李刚将卫生部追加为共同被告第四次将全国牙防组告上法庭,要求由卫生部共同承担全国牙防组的违法责任。同年,国家认证认监委联合卫生部叫停全国牙防组对口腔保健品的认证活动,开始着手建立我国统一的口腔用品认证制度,并联合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理整顿非法认证活动的专项治理工作,彻底杜绝“认证乱象”。2007年4月29日,卫生部撤消全国牙防组。
思考:李刚只凭一己之力向权威挑战,接连发起4场诉讼,在旁人看来是管了不该自己管的事儿,更是以卵击石。但这些诉讼,却关系到不特定多数民众的切身利益。近些年此类公益诉讼逐渐增多,被称作刁民的法学硕士郝劲松就因铁路部门拒给购物发票,在两年时间里,与北京铁路分局等单位打了8场官司,尽管收效不大,但其运用法律维权,改变不合理社会现象的精神值得敬佩。李刚和郝劲松在同不合理的规则进行抗争和较真的过程里,以自己的方式推动着法治的进程,同时也带给我们思考:类似公益诉讼是否该由个人来提起?个别公益官司是否有滥诉、浪费诉讼资源的嫌疑?少数公益诉讼的胜利能否改变现状?等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邱兴华连环杀人案
案情:在陕西省汉阴县铁瓦殿残杀10人,潜逃途中又杀死一人的邱兴华在接受审判时,围绕是否要对他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在法学界引起了很大争议。2006年12月10日,贺卫方、何兵、龙卫球等5名法学家以公开信的形式,吁请司法机关立即对邱兴华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专家希望通过邱案推动司法鉴定这一制度更趋完善。最终,邱兴华在没有接受精神病鉴定的情况下被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
思考:邱兴华连续杀死了11个人,手段凶残,民愤极大,似乎“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然而关于该不该对邱作精神病司法鉴定引发的争论,若干精神病鉴定领域的知名学者对二审法院在公诉机关未提供精神病司法鉴定关键证据条件下开庭审理此案提出强烈质疑,都表现出了舆论对于司法程序正义环节关乎和保障人的生命权的深刻理解。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陈卫东表示:专家学者之所以对邱兴华案件这么感兴趣,是希望通过此案引起人们对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方面不足的关注。舆论之所以对邱兴华到底有没有精神病如此“纠缠”,已超越了该不该对他绳之以法,而在于高度关注中国司法的进步,这是中国社会法制理念又一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突破。
●唱片巨头诉百度侵权案
案情:2005年9月,包括环球、华纳、索尼在内的七大唱片公司将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告上法庭,称百度公司在未经七大唱片公司许可的情况下,在百度网站上对七大唱片公司录制的陈慧琳演唱的《记事本》等137首歌曲提供给网民免费下载,侵犯了七大唱片公司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给唱片公司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2006年11月17日,七大唱片公司诉百度案审结,意外的是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驳回了七大唱片公司的诉讼请求。
思考:多年来,中国网民早已习惯了免费的互联网服务,虽然最终百度胜诉,但这一事件终于让心存侥幸的网民认识到,网络是现实的延伸,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而在此之前,卡拉OK歌厅等场所也因使用MTV需支付著作权使用费被告上法庭,最终陆续开始制定出了收费标准。经过这些事件的洗礼,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逐渐深入人心。尤其在互联网日渐发达,信息交流更为通畅的现如今,网络侵权泛滥,知识产权的保护关系到每一位公民的利益,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当是明智之举。
●崔英杰刺死城管案
案情:2006年8月11日,北京海淀区城管队副分队长李志强在执行公务中与摊贩崔英杰发生冲突被刺死。崔英杰被控故意杀人罪。2007年4月10日,崔英杰一审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思考:城市小摊贩和城管的冲突,是近年来我们的城市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景象,但不管城管的执法力度如何加强,无证摊贩始终是城市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症。正如在网络中广泛流传的律师夏霖为崔英杰的辩护词“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是古已有之的正当职业”所说明的,小贩在城市中并不是应该被取缔的对象,他们在城市中也有自己的生存权和谋生权,不能否认的是,他们也为市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而他们的存在也并不是与市容整洁完全对立的,只要进行科学的整顿和规划,相信强制的手段并不是必须的。可以说,崔英杰案的发生正考验着中国城市的管理能力和制度。
●首例原告胜诉的性骚扰案
案情:武汉市某商业学校中外语言教研室老师何某,因不堪原教研室副主任盛某的性骚扰行为,于2002年7月向法院提起诉讼。原告诉称,自2000年下半年始,被告利用工作之便对原告进行性诱惑,被拒绝后仍不死心,在同事面前大肆张扬喜欢原告,此后还借机对其进行猥亵。2003年,法院判决何某胜诉。
思考:近年来,性骚扰在我国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一些妇女纷纷拿起法律武器,义无反顾走上法庭,却遭遇几乎无一胜诉的结局。这不仅在于性骚扰案往往举证艰难,更在于之前国内没有针对“性骚扰”的法律依据,甚至“性骚扰”这个概念在法律中都没有解释。2005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其中首次明确反对性骚扰。可以说,正是这些不再沉默的勇敢女性的挺身而出,才使得这个法律空白点能够尽快得以填充,性骚扰进入法律程序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案件本身。
●王帅发帖诽谤案
案情:2009年3月6日,在上海打工的河南灵宝青年王帅因在网上发帖披露当地政府违规征地,被灵宝警方以涉嫌诽谤罪为由抓回河南拘留了8天。4月28日,灵宝市委常委、副市长高永瑞被行政警告;灵宝市大王镇党委书记黄松涛免职;灵宝市土地管理局副局长李建强免职。
思考:以诽谤罪来抓捕网上发帖曝光政府政策的网民于法无据,但此处详细说明什么情况下公民会犯诽谤罪以及政府能否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仍然很有必要。刑法中对“诽谤罪”有明确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学专家王顺安教授指出“诽谤罪指的是对自然人进行人身或者人格攻击,它要保护的是自然人的人身权利,并不涉及政府机关或者企业,根本没有诽谤政府这一条规定,何况国家机关是没有名誉权的,政府根本不是诽谤罪所涉及的客体,也不在刑法的调整范畴之内。”
●彭宇案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2007年9月4日下午4点半,鼓楼区法院一审宣判。法院认为,本案主要存在两个争议焦点。
一、是否相撞;
二、损失数额问题。法院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对受害人的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此,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
思考:案中,从日常生活常识、证人证言、被告陈述时间、垫付款项的证据形成证据锁链,得出的结论不是唯一的:一定是被告撞伤了原告。但是,该组证据对事实的证明力明显大于被告的辩解,且排除了一般情况下的其他如自行
第五篇:2008年十大法律事件
2008年十大法律事件
发信站: 一见如故(Fri Jan 30 17:54:40 2009), 本站(yjrg.net)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quare 讨论区 】
【 原文由 sunwujue 于 Wed Jan 28 21:28:06 2009 发表 】
一、劳动合同法之“恶”
立法时闹得沸沸扬扬的《物权法》在人大通过之后除了最牛钉子户事件倒没再起什么波澜。而不声不响通过的《劳动合同法》则是在通过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从2007年岁末的华为事件,到2008年3月份的首富张茵提案,到年中的青岛韩企集体逃离,再到岁末时东莞数额惊人的倒闭企业,无不跟2007年通过的这部劳动合同法有关系。
劳动合同法动了老板们的奶酪!曾经跟不同的老板坐在一起聊天,聊到劳动合同法时,老板们无不是举起中指大讲三字经。有老板讲,劳动合同法对中国经济的损害比金融海啸更厉害。那么多企业倒闭,老板逃离,都是因为劳动合同法,而不是因为金融海啸。对于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老板们自信能够顶住。而对于慢刀割肉的劳动合同法,老板们毫无对策。有一个三个人搞倒一家公司的故事,讲的就是老板们眼中的劳动合同法之恶。三个员工策划公司员工,要求老板补偿加班费、买社会保险。每个人提出的数额不大不小,而整个公司员工的补偿数额相加,把老板看得汗水直流。最后老板只好自认倒霉,把公司转让了,逃跑了。
平心而论,劳动合同法真的就那么可恶吗?有的老板认为,劳动合同法根本不适合在目前的中国适用。他们认为,劳动合同法不适合中国的国情。真的如此吗?恐怕不见得。尽管劳动合同法很多的条款都是在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但这些条款不过是在要求企业规范自己的管理制度。真的说为了劳动者的利益而至企业不顾,恐怕真的说不过去。
二、“肖”“王”更替
对于中国司法而言,最大的事件某过于肖的退位和王的上台。王的突然上位,有点预料不到。而对于司法改革的走向,好像也是一头雾水。
王上台后的一些言论、一些做法,我是看不懂。到底中国的司法改革是在前进还是在往后走,看不清楚。
另外一点,黄副院长的下场,我认为应当算是肖王更替的一个部分。
未来的中国司法,真的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三、许霆与ATM机
我是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听广播才知道许霆与ATM机这件事的,当时电台找了好几位律师在那互相辩论。觉得好奇,回家后到网络上搜索,才知道这事大着呢。
后来,又参加了两次会议。期间,很多教授啊法官啊在那不停地为这事争得面红耳赤。看来争议确实很大。
再后来,就不得了了。上至司法高官,下至黎民百姓,大街小巷都在谈论着这件事。而且,觉得部分的人都认为广州中院做得不对。
一时间,全中国人民都在关注着那个小保安,关注着广州中院。这事闹大了!
关于许霆与ATM机事件,我想我怎么谈也不可能谈出像那些有名的专家教授那样的言论。所以,全当做个引子,看看大家现在还会有什么反应。
四、姜岩与人肉搜索
给天涯个面子,把这个事件放在第四位。
其实,关于人肉搜索这个问题,早在2006年就风行一时了。那时也是发生在天涯,也是关于小三,只不过当时的小三是个在校的大学生,而且小三还是个男的,是女的出轨。而且,我当时还专门写了篇文章发表在某杂志上,名字叫《从“铜须事件”看隐私权的尴尬》。当然,我那纯粹是胡言乱语,根本也没谈出什么道道。
其实嘛,从法律的角度讲,人肉搜索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侵犯被搜索方的隐私权。至于怎么进行司法认定,那是诉讼角度的事情。单纯对人搜搜索进行评价,我认为还是很简单的。
然而,不论是网友或者网站究竟有没有法律意识,都喜欢弄这事。首先,对网友而言,这很解气,可以道德审判;其次,对网站而言,这本身就是热点,乐于看到网友弄这套。天涯就是这样,而且做得还不错。你看,姜岩王菲事件,等炒得够热闹了,就把帖子给删了,不用承担责任。不像大旗网那么笨蛋。
五、可恨又可怜的杨佳
我在网上看过杨佳的照片,也看过他的博客。就他的博客内容而言,这小子还算是个积极向上的青年。只不过,我怎么也没弄懂,就因为一次简单的例行巡查,会给杨佳先生造成那么大的心理阴影,作出那么大的案件。
该杀!
可是,可恨又可怜的不仅仅是杨佳,应该还包括司法机关。为什么杨佳会候机几个月,专门就等着报复一年前的一次例行巡查事件呢?
司法机关的丑陋的名声,已经不是只存在一天两天了。司法改革这么多年,依法治国谈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老百姓还是这么恨作为法治核心的司法机关呢?
仅仅把杨佳杀了,有什么用?
六、正龙拍虎
这本身是个闹剧。
或者说,这本身是个社会事件。作为热点的社会事件,排第一都没问题。作为法律事件的热点,纯粹是跟风而已。
折腾了一年,正龙这小老头最后没事了。缓刑嘛!
而且,好像出事的人也不多。
而且你看,正龙小老头又出来了,呵呵。所以,这又是件怪事。
七、彭宇与见义勇为
谁还敢做好事啊?靠!
这是彭宇案见报后老百姓的想法。
确实是这样啊!做了好事,反而还变成了恶人,这真的是狗与吕洞宾的典故嘛。
这里面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作为局外人的我们,或者仅仅说是我,是不清楚的。更何况,彭宇与那位老太太二审最后是调解了。所以,就彭宇与老大大之间的是非,作为看客的我们,没必要再去谈了。
其实,就彭宇见义勇为事件,我有点牢骚要发。那就是说说新闻媒体。这事为什么最后会“震惊全国”?我想,恐怕就是因为报道这一事件的媒体或者说记者的主观偏见或者说是误导有很大关系。法院的判决没有认定彭宇是见义勇为,媒体或者说记者为什么偏听偏信彭宇一方,就认定是见义勇为了?记者的职业操守可能也有问题嘛!
其次呢,鼓楼区法院的那份判决书对经验法则的运用也犯了众怒。在没经过严格的论证,仅仅依据常人的经验判断就推定彭宇是侵权人,是有问题的。而且,这是一份判决书,是作为司法机关出具的判决书。轻易否定一种见义勇为的抗辩,我想主审的法官工夫做得不够。
八、俯卧撑与瓮安事件
可怜的警察叔叔!
2008年最耀眼的反派主角,乃我们的警察叔叔也~
无论是杨佳,还是哈尔滨的酒吧与警察,主角都是警察,而且充当的都是大反派。瓮安事件也一样。警察局、警车全部被毁,警察大楼被“不明真相”的群众围观。场面极其宏大!警察叔叔很可怜!被免职的局长大人接受媒体采访时,是在不停地诉苦。
这事最后跟许多电视电影或者说之前的案例一样。几个煽动群众的不发分子被抓了被判了,几个替罪羊被免职了,书记出来给大家下跪道歉了。
最后,这事就算完了。
有意思的是,年底,深圳又发生这样的事情。警车被砸。当然,最后肯定是临时工问题。
九、记者与检察院
基于排排坐吃果果的缘由,基于警察局和法院都已经上榜的缘由,检察院不上榜说不过去。
所以,关于CCTV与检察院的故事,应该搬上我这个十大事件里边。不然,检察官同志们肯定不答应。
这事最近闹得挺火。检察院究竟有没有违宪,究竟有没有违反管辖规定,都在吵。代理律师在报纸上,网上发缴文,咱们法律论坛的知名律师大地老师也在声援周律师。咱提不出什么深度意见。本着围观看热闹的原则,看着听着。
十、卫方老师失业
卫方老师说从北大辞职要去浙大。卫方老师又说,去不成浙大,还呆在北京。这个法律界的大明星,于今失业了。
这里面有没有阴谋呢?这里面有没有真相呢?
大家猜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