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事件观察(共5篇)

时间:2019-05-14 21:0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媒体事件观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媒体事件观察》。

第一篇:媒体事件观察

媒体事件观察

2011级 郝荣娟

一、网络谣言的成因

(1)事件概述: 2011年在网络上流传的、“网传歼-10B战机试飞坠毁”等均已查明属编造的谣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网络新闻宣传局、公安机关已责成属地管理部门对制造和传播这些谣言的责任人和网站予以惩处。

谣言一:前不久网上流传的所谓“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47号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经公安机关查明系上海励某杜撰而成。公安机关对在网上伪造国家相关文件并传播的励某依法作出行政拘留15天的处罚。

谣言二:某新闻网站编辑裴某日前仅根据某论坛帖文,就妄加臆测,在其个人实名微博编造发布“网络消息:歼-10B在阎良坠毁,飞行员牺牲”信息,随后被境外媒体作为新闻来源引用进行公开报道。我有关部门对此作了辟谣澄清。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对该网站负责人进行执法谈话,提出严肃批评,责令网站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以此为戒改进内部管理制度。

谣言三:经核查,网上部分博客、论坛近日转载“云南绝症男子连杀八名村官”的帖文,称绝症男子交代杀人动机是因为村里水泥厂污染严重,所谓“杀村官”及其原因纯属捏造。公安机关已对编造此信息的云南某大学学生依法给予行政拘留的处罚。

谣言四:有关部门还查明,近期网上流传的“大连后盐桥附近发生持枪抢劫运钞车案一人被杀”、“湖南某中学女学生被当地官员和富翁以每月500元价格包养”、“中国刑警学院95届缉毒班毕业生已全部牺牲”等信息均为无中生有的捏造。

(2)起因分析:①猎奇心理:网络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一些人猎奇猎色的心理在作祟,总乐于去关注“桃色事件”、点击“花边新闻”,甚至像犯了毒瘾一样,一天不看不过瘾,形成强烈的依赖性。久而久之,这些人心理变得阴暗、污秽,分不出真假、辨不清是非、弄不懂对错,迷失自我、迷失方向。而那些谣言制造者,或是责任缺失,或是见利忘义,或是别有用心,迎合一些人的猎奇猎色心理,捏造编造虚假的、荒唐的、阴暗的信息,误导人的思维,干扰人的判断,扭曲人的理性,网络谣言像毒品一样侵蚀人体、毒害公众,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互联网形象和社会信誉。②从众效应:从众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称“羊群效应”。“从众效应”说明很多人都有一

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公众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时,缺乏判断能力,以及恐慌、从众也是造成谣言被快速复制和传播的重要原因。如,非典时期抢购“板蓝根”,甲流来袭时抢购“大蒜”、日本震后抢盐,这种集体性的盲从表现出公众信息甄别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的欠缺。③社会焦虑和情感需求是产生网络谣言的社会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逐渐凸显,导致公众产生一种社会焦虑感。而工作、生活的压力也让人需要进行情感的宣泄。这两方面的因素加上社会热点话题的触动,容易产生网络谣言。诸如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涉及公共安全的领域,是网络谣言的多发区。在这些领域里,一旦出现某一个话题或信息,公众从其自身安全出发,会去打听、去猜测。在这个过程中,又会因焦虑情绪产生怀疑一切的态度,最终按照自己的逻辑习惯演绎出一个信息,并发布到网络上。这类信息往往会成为网络谣言的源头。看到这些信息的人,同样因为社会焦虑和宣泄的需求,对这些信息进行转发,导致谣言扩散。

二、网络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刻板印象”

1、(1)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对事物的含义形成一种简单的理解习惯,以确定性与稳定性代替意义上的含糊不清与动摇不定。刻板印象在性别与种族等问题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刻板印象是由偏见引起的,同时会加深这种偏见。

(2)女性刻板印象:①1978年,塔奇曼在《壁炉与家庭:媒介中的妇女形象》一书的《前言:大众媒介对妇女的象征性歼灭》中,文章指出:在诸多大众传播媒介中,尤其是电视以及电视广告中,妇女注定要遭受象征性歼灭,也就是被责难、被琐碎化,甚至不被媒介呈现;②卡罗琳·凯奇在其著作《杂志封面女郎:美国大众媒介中视觉刻板形象的起源》一书中,以研究杂志的封面女郎形象为切入点,解析了女性作为“被看对象”的刻板印象广泛存在。

2、社会新闻中的女性表现: ①女子色诱煤老板拍裸照诈骗36万

②12岁女孩遭同村多人强奸后怀孕产下死胎

③网曝4名村镇干部酒后轮奸12岁女生

④妻子出轨被捉奸在床 丈夫怒杀奸夫投案自首

⑤男子传播女大学生遭挖肾抛尸谣言被拘

⑥少女为逃离淫窟点燃关押房间

⑦母亲因子女难以管教跳河自杀

⑧港媒曝陈嘉桓遭陈浩民马德钟揩油

⑨妻子遭家暴获赔40万 曾签订夫妻协议书

⑩脑瘫女子经营通讯店用脚打字

3、分析上面女性形象在新浪社会新闻频道中的表现。

①首先在外表形象方面,女性形象有“刻板印象”的问题存在。女性出现在新闻图片中的概率显著高于男性,同时,年轻貌美的女性被社会新闻关注的比例较高,女性被强烈关注的年龄段为青少年阶段。由此可以看出,女性在网络社会新闻中仍然是“被窥视”、“被观看”的群体,而男性仍然是在网络社会新闻中的主体看客。

②其次是在人格特征上,首先女性形象被扁平化,非正面弘扬即负面谴责,无立体丰满形象。当被塑造成正面人格时,一般是孝顺、顾家等女性典型形象,符合大众的心理认知。在负面新闻报道中,女性一般被塑造成情绪化非理智的形象,同时经常是以受害者的身份出场,这里体现的“脆弱”甚至是“软弱”的女性形象,是女性在网络新闻中呈现的总体形象。

③在角色定位上,女性被描述为从属并依赖于家庭的形象大大高于男性。男性经常是以个体形象或者社会职业形象出现在新闻中,而女性则是以“母亲”、“妻子”等家庭形象出现。这种情况契合了当今男权世界中权力的基本分配,即男人是属于事业,属于社会的;而女人则是属于家庭,属于男人的。

④最后,在职业状况分布上,女性常常被隐去其具体职业,即使出现了女性从事的职业,一般也是女性化的职业,比如护士等,同时,“性工作者”,这一职业为网络社会新闻所频繁报道。从这种报道频率上看,女性在媒体上出现的职业状态,与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状态极不相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有很多是从事高端的技术含量高的工作,而在社会新闻中,这些事实被抹煞了,女性表现在网络新闻中的只是一些低技术含量的、甚至是不甚光彩的职业。

4、原因:

第一,网络媒体中的社会新闻,基本是转载传统媒体上的新闻内容,因此,传统媒体中已然存在的女性偏见,是网络女性“刻板印象”的根本来源。

第二,网络社会新闻的编辑,在进行内容筛选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网民的喜好情况。而当今的网络新闻看客,仍然是以男性为主,所以在新闻的选择上,仍然会挑选符合男性系统 审美需求的新闻内容,迎合男性需求,势必就不能打破既定的刻板印象。

第三,网络新闻的编辑中,也有男性居多,这些掌握着话语权的“把关人”多半是男性,不管他们是不是意识到了,但是男性的世界观总是包含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的继续坚持上,因为现在这个世界是“男权的世界”,男性在这个世界体系中是有既得利益的,因此他们在潜意识里就有维护这种世界体系的想法,表现在编辑这一具体工作上,他们就形成了对女性的偏见并维持着这种偏见。失语群体理论的研究证明,男性的政治统治使得他们的感知也居于通知地位,他们常常处于把关人的地位。

三、网络热词下的受众心理

(1)现象:“网络热词”这一词汇早已在广大网民脑海中耳熟能详了。比如“我爸是李刚”、“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等这些网络热词的出现又一次更新了我们新一轮的语言系统。

武汉,“我爸叫李刚”的车贴出现在一辆轿车的后盖箱上,着实让很多市民会心一笑。再就是“凡客体”恶搞黄晓明的帖子收录了“闹太套”等等。

春节联欢晚会上,还有地方晚会上多次出现“给力”、“神马都是浮云”这种流行俗语。

其实“给力”一词来源于自中文配音版本的日本搞笑漫画《日和》中的一集“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给力”就是有作用、给劲、带劲的意思。还有资料记载“给力”是在一家专注于人文历史、热门新闻、图片视频等内容的资讯网站“给力网”率先使用的,并在世界杯期间成为网络热词,众说纷纭。

“神马都是浮云”更是以“什么都是浮云”的谐音幽默拼凑出来的,因为打字速度比较快很容易把“什么”打成“神马”,这就是“神马”和“浮云”的神奇之处,则是两个词组组合在一起便可以成为万能句式,推而广之,成为网友的口头禅。

又一个网络热词“羡慕嫉妒恨”来源于:2009年底,张艺谋贺岁喜剧电影《三枪拍案惊奇》上映不到3天,票房就近7000万元,与此同时这部电影被骂得很惨。之后新浪娱乐连线记者张伟平说,以前拍那些所谓的有品位的电影并非张艺谋所愿,所谓精英们的评论也不会影响以后拍片的方向。他说,电影圈很多人对张艺谋就是5个字:“羡慕嫉妒恨”,这一词2010年趋向流行,直到现在2011年广大网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叹别人的辉煌叹息自己的不足时候总会捎带上这几个字。

历史上,人们为了表达对事物的感情、感叹、感慨,派生出很多民谣、顺口溜这样的简短而意义丰富的语言方式。现在更是精益求精的产生了网络热词。比如“打酱油”“富二代”“官二代” “躲猫猫”等这些流行词汇。

(2)网络热词的特点:①网络流行语来至于无厘头恶搞到关注与社会热点事件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共鸣性言语。特点是传播速度快、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更直接更明了的表达了网民内心的语言。

②作为网络普及最快的词语,网络热词还具有新闻性、娱乐性、创造性等特点,其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社会属性。从网络热词产生的动因看,无论是自发形成的网络热词,还是有人为操作背景的网络热词,都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直接反映人们社会意识和心理的代名词。

(3)网络热词流行的原因:①自发的社会行为。更多的网络热词属于网络受众随意性的创造、使用和普及。2010年10月16日晚发生在河北保定的一起交通事故中,肇事的官二代高喊的“我爸是李刚”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2010年5月11日,北京警方在打击卖淫嫖娼专项行动中,查封了号称北京顶级俱乐部的天上人间,不仅击破了坊间流传的天上人间“不败”的神话,更显示了警方治理涉黄的决心。警方这一大快人心的举动立刻成为网民热议的焦点,“天上人间”也成为网民口中“涉黄、奢靡”的代名词。可以说,这类热词正是由于某类社会热点话题和新闻事件,给网民带来了非常大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从而促进网民自发

地进行传播。

②网络热词的形成和传播,使得其内容及其引申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意义,成为网友争议的一个焦点,网络刚好为公众提供了“观点的自由市场”的技术支持和操作平台,每一位网络受众都可以借其畅所欲言,发表个人观点,甚至宣泄不满情绪。而网络媒体作为能够满足网民宣泄需求的有效载体与手段,它可以使当事人的不满情绪在最短时间、最大范围,以最大能量得以表达和释放。2011年初,我国抑制通胀压力的政策再度面临新一轮的考验,入夏以来,对中国物价上涨的描述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报端,新浪则在“多种商品价格上涨”的专题里列出几十种产品的价格浮动。于是继“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等网络热词后又出现了“药你苦”、“棉花掌”、“煤高宗”等词语,表达了物价上涨给受众带来的生活压力。③一直从事网络语言研究的专栏作家黄集伟认为,在信息透明度增加之后,当人们发现这个世界有很多不完美的事情时,由于无力而郁闷,从发泄个人的压力,到关注公众及不同群体的社会问题,网络热词感知并记录种种社会心理和民间情绪,从这一角度讲,网络热词也可叫做“社会热词”。

四、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引发的思考

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打人事件,在网络上轰动一时,从事件一开始到李天一以寻衅滋事罪被判收容教养一年,人们仍在议论纷纷。大多数认为就应该这样判,这些“星二代”太嚣张。还有人认为,无论是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还是贫二代,只要是孩子,他的成长过程就会伴随着迷茫与认知、犯错与改错,可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就是不能这些官富星的孩子呢?试想,同样是这个打人事件,要是发生在普通老百姓家庭里,网络和媒体也不会这么大肆报道,也不会引起人们这么多的反感和关注。

人们之所以如此关心‘二代’现象,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害怕由于贫富差距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公日益固化,优质资源日益被少数人垄断并在社会代际之间遗传;二是担心社会竞争的公平性下降,使得社会垂直流动性降低,不同人群之间的流动通道日益狭窄,大部分人会失去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三是疑虑分化后的代际之间是否能够形成共享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断裂得到有效弥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二代”之间出现分化在所难免,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人的发展都存在着‘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相比于‘穷二代’而言,‘富二代’本身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如果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不能保证机会和起点的公平,这样对社会发展是很危险的。如今不论贫富,人们都在寻找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如何安身立命是共同的根本性

追问,但关键在于改革分化后,代际之间能否形成共享的价值观,能否打破改革中的社会断裂,这是社会成长的重要方面,也是从社会层面检测这个国家未来活力的试金石。‘贫’、‘富’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个人都可以说相对的穷或富,如果大家都不去力图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都从自身所处的相对优越的环境和既得利益出发,那么终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不公平竞争的牺牲者。

五、穿越剧盛行

“地球人已无法阻止穿越剧的盛行了„„”《宫锁心玉》的热潮还未退去,《步步惊心》的接棒,再度成为电视荧屏的收视传奇。微博、贴吧、论坛,到处都在讨论《步步惊心》和穿越剧,即使前有广电总局的“不提倡”政策,也未能削弱穿越剧的红火势头。据悉,《极品家丁》、《回到明朝当王爷》、《江山美色》等大量穿越作品已被影视公司购买,并正在制作中,预计2012年迎来穿越剧的播出高峰———从穿越女到穿越男,从“小白”穿到“万能”穿„„种类更繁多,势头更凶猛,让人不得不惊呼穿越剧时代的到来。穿越剧为什么这么红呢?根据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和马斯洛情感需求的原理,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穿越是场梦,满足了现代人对单纯的感情憧憬和渴望。穿越剧的崛起,与现代人内心渴望回归单纯、简单的情感需求密不可分。以前人们过着‘群居’的生活,邻里之间感情和睦纯真,现在人们住进了一栋栋的公寓,现实生活中缺少互动,隔膜、疏离了人的感情。以前人们的感情很单一,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现在谈恋爱变得多元化,什么类型的感情都有,在这种情况下,人更渴望回到一种简单、单纯的状况,从心理上来说,穿越剧应运而生。

②穿越剧是现代人对现实的逃避。观众钟情于穿越剧,一定程度上是对于现实的逃避。现如今生活节奏提高,人们的心理压力急剧增加,应该是穿越剧潜在观众存在的根本。

③穿越是一场英雄梦。穿越天然的特点,是当代人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古代的碰撞,把现实和古代能够互动起来,把虚拟的人物放在真实的历史年代中,把真实的人物放到虚拟的年代来,弥补了现实和历史之间的差距,让一个人的能动性更强,让戏剧的情节、结构趋于紧张;从一个心理的角度来讲,很多人都希望成为英雄,拯救世界,大家都愿意做英雄,这是全世界的潮流,也符合当代人的需求。

媒体事件观察

2011级 郝荣娟

第二篇:媒体事件读书笔记

“媒介事件”是一个从西方传来的词,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语境对其进行了定义,可概括为两种范式:

范式一:媒介化的动机(个人、社会组织、媒介、政府)—导演事件(预编码:人为安排、表演)—媒介化—媒介事件(伪事件)。①这种范式的理论源头出自历史学家丹尼尔·波尔斯丁所说的“伪事件”。20世纪60年代,布尔斯廷在其所著《形象》一书②中提出“假事件”概念,将其界定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如果不经过设计,则可能不会发生的事件;他把诸如记者招待会、大厦剪彩、游行示威乃至候选人电视辩论等事件都归为“假事件”之列。

范式二:真实事件—媒介化(编码:聚焦、放大、删减、扭曲)—媒介事件(奇观)。③这种范式下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来自于D·戴扬和E·卡滋在其著作《媒介事件》中的解释,按照他们的观点“媒介事件”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④即是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这些事件是“电视仪式”或“节日电视”,甚至是“文化表演”。在他们的笔下“媒介事件”有三种主要的叙述形式,也称“脚本”,即“竞赛”、“征服”“加冕”。它们决定着每一事件内人物角色的分配以及扮演的方式。“竞赛”强调竞争双方的对抗性,如奥运会比赛、总统竞选等;“加冕”则是游行,完全是仪式,如皇室婚礼、总统就职等,向观众讲述它的象征意义,引导观众按规定的思路进行意义的解读。“征服”,指人类巨大飞跃的电视直播,“征服者”通过自由意志的行为实现对已知极限的超越,以超凡魅力为结果,如宇航员登上月球,柯受良驾驶汽车飞越黄河等。这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范畴里“媒介事件”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日常理解,成为特性鲜明的传播学术语。

美国学者丹尼尔.戴扬与伊莱休.卡茨在其1992 年出版的《媒介事件: 历史的现场直播》中提出。

《媒介事件》开书第一句话:“本书讲的是对电视的节目性收看, 即是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因此, 对于媒介事件而言, “电视+ 直播”是研究和叙述的原点, 从此出发, 戴扬与卡茨将媒介事件建构为一个狭义的操作化概念, 即直接界定为重大事件(国家级的事件)的电视现场直播。媒介事件实际上可以用“电视事件”替换。同时, 他们还将这种“特殊的电视事件”与一般的电视节目、电视新闻乃至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区分开来, 前者主要用来指称那些具有仪式性的电视直播事件, 它们是“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的”, 观众被“邀请”来参与一种“仪式”、一种文化表演;后者或以冲突为主题(“日常新闻事件”), 或讲求偶然性与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媒介通过组织关于政治、体育、大人物的“节日性”收视活动, 目的是为了整合社会秩序, 巩固既定的社会规范。

第三篇:媒体观察报告

媒体观察报告

新闻学(编辑出版)1班

***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一切,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传媒界的整个业态。” 在被称为“信息社会”的现今,媒体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的同时,公信力却开始下降。

媒体公信力下降的“罪魁祸首”,不外乎就是“虚假新闻”和“媒体娱乐化”。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中求的生存与发展。”也正因为如此,新闻读者对于媒体报道新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令人失望的是,部分媒体的表现却与这种期望背道而驰。

首先,是“虚假新闻”出现。虽然“新快报陈永洲”事件已经落幕,但却再次将“虚假新闻”这个名词带进大众视野。近些年,“有偿新闻”“新闻敲诈”“虚假报道”等事件层出不穷。虽然记者个人操守丧失是主要原因,但媒体经营者也存在审查不严的失职。如2013年4月18日香港大公报刊登的《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报道一出,大公报权威的形象使得绝大多数人都相信了这条“新闻”。而新华网的澄清消息,也使受众对该报的可信度产生怀疑。另一方面,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媒体存在着夸大报道的行为,以赢得销量和眼球的心理呢?

这又涉及到另一方面——媒体的“娱乐化”。这并不是说娱乐新闻的泛滥,而是指部分“新闻”的出现仅仅只是为了娱乐。有人说,这个时代,是“娱乐至死”的年代。事实上,在SNS文化越来越普及的互联网时代,许多“新闻”的出现确实只是为了娱乐。新闻媒介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竞争的目的当然是争取受众。就新闻媒体而言,吸引受众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依靠真实和迅捷。但显然,对于部分媒体(甚至是主流媒体)而言,吸引受众最好的方法是娱乐。如近日一条“憨豆先生去世”的消息,从英国的社交网站一路延烧到中国,新浪、腾讯等网媒龙头也发布了相关报道——虽然很快这条消息便被证实为谣传。但无论是“憨豆去世”抑或是关于此消息的澄清报道,媒体都在扮演着推动和煽风的角色。部分新闻媒体的主页常常使用性感、恶俗或血腥的标题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我认同“新闻不应该是高高在上严肃死板”的理论,但娱乐可以有新闻,新闻却不应该娱乐。

新闻必须真实客观,它绝不应该向利益和娱乐低头。我们为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低俗新闻悲哀,更为流失的媒体公信力担忧。“我们不希望若干年后的传媒世界似荒漠般荒芜且没有棱角,我们不希望媒体的公信力如沙子般从指缝间流走。”

第四篇:ICU耳光事件媒体发言稿

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

我怀着沉痛的心情,代表医院通告ICU儿童心脏手术后死亡事件,同时介绍日前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的护士“扇耳光”事件。

患儿心脏手术后死亡,我们作为医治方,同时也作为有小孩的家长,此时我们的心情与患儿亲属的心情是一样的沉痛,一样的悲伤。同时也让目前医学科技不能完全彻底预防术后并发症而感到无奈。根据目前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患儿死亡的原因是高风险的心脏手术并发症有关,与护士“扇耳光”之间没有关联。大家广泛关注的孩子的真正死因,我们将与家属协商进行法医病理组织学解剖鉴定,以真正明确死因。

容许我澄清一下,对于大家广泛关注的“扇耳光”事件,根据目前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当时孩子发生了昏迷,ICU护士根据当时病情综合考虑,对患者实施面部的拍打动作进行医疗唤醒行为,就是大家看到的,并被误解为“扇耳光”视频。这一唤醒行为在当时紧急情况下实施的,如同在抢救心跳停止的病人时,有一个动作是拳击胸前区,很有效的一个让人起死回生的动作,但在一般人看来,就是给病人当胸一拳,容易误解为拳击,这次面部的拍打动作误解为“扇耳光”。同时要强调的、澄清的是,视频中出现的护士快速拍打对患者面部动作,是被人为加速,是一个加快了播放速度的图像,因此即使是很轻、很正常的拍打,加快播放速度后,可以模拟出很重的击打效果。这是一个另人发指的伪造行为,我们医院成为这一伪造行为的受害者,而公正监督功能的媒体成为这一伪造行为的受骗者。在此,我院在征得公安机关允许后,为在场的媒体提供原始视频,请媒体客观公布原始视频,以凸显对事实的尊重、对新闻事实的尊重,尽可能地减少这一事件的曲解。

今天,我们抱着真诚的态度召开这个新闻发布会,我们也不会掩饰医院存在的不足,虽然ICU护士根据当时紧急病情实施医疗唤醒,虽然孩子的真正死因与“扇耳光”之间没有关联,但卫生局调查认为,ICU护士的唤醒行为不符合护理规范,因此医院作出如下决定:开除该护士,ICU护士长撤职,ICU责任人停职。我们不能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纵容错误行为的发生。

我们相信媒体是公正的,我们接受媒体监督,如果没有媒体监督我们会知道地沟油吗?如果没有媒体监督我们会知道表哥吗?我们院办公室将随时向各位媒体提供这一事件的进展信息,联系电话0574-28781890,我们希望各位媒体同仁能客观公正报道这事,引导公众多一份冷静理性思考,尽可能地减少对社会信任链中本就十分脆弱的医患关系的片面解读!

我们会与家属协商进行司法鉴定,相信司法鉴定后会给家属、社会各界及媒体朋友一个公正公开的答复。我们等待着最终的调查鉴定结果。

再次向患者致沉痛的哀悼。。

第五篇:自媒体时代的舆情观察

自媒体时代的舆情观察

专业媒体一般指的是有编辑或主管部门对新闻生产和消费环节“把关”,对舆情掌控较为主动的媒体,既包括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包括数字媒体、手机报、门户网站等新媒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途径出现了,其传播主体、传播效果、传播成本、传播范围都与专业媒体有着颠覆性差别,这种具有交互性和全民性的传播媒介通称自媒体。近些年尤其是微博盛行以来,自媒体在媒介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对舆论的影响力不但具有挑战专业媒体的气势,而且在某些热点问题的传播推动方面有压倒专业媒体的趋势。因此,把握自媒体时代的舆情特征,引导其服务于社会和谐、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就显得迫切而有意义了。

一、自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

自媒体这一概念由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在2003年7月出版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即:“WeMedia(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传播途径。”这一概念的关键在于,新闻传播的主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专业从业者,在互联网上,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人人都可以是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媒体逐渐从一个高门槛的专业机构,变成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自己可以发布信息、传播信息的便捷工具;传播内容变得越来越个性化、自由化。其特点主要有:一是传播主体草根化、大众化;二是具有瞬间形成舆论冲击波的功能;三是传播速度快,且可达世界各地;四是传播成本低,通常不用付费;五是具有匿名性和随意性。

由于自媒体比较开放、自由,缺乏专业媒体的“把关”和“过滤”机制,使得对自媒体舆情的治理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难题,我国也不例外。据统计,我国网民数世界第一,已达5.64亿人,手机网民达4.5亿人,信息几乎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或手机,都能以最快速度被传播出去,继而形成社会热点和舆论焦点。就我国当前媒体传播影响力而言,某种意义上已进入自媒体时代。

二、当前我国自媒体传播的特征及倾向

一是自媒体传播多元化、复杂化。

1、个体到群体,虚拟到行动:传播途径自成风格。自媒体传播的参与者个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他们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又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个体的兴趣和价值偏向对热点事件或话题成为影响舆情必要因素之一,一旦刺激起公众的兴趣和关注,将得到普遍的围观和参与,逐渐产生一定的认同,群体随之产生。在群体观念偏向的引导下,舆论主体有时就会付诸行动,并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热点事件中来。而现实是,自媒体形成的热点话题有时会延伸到专业媒体上,碎片化舆论信息迅速聚合,形成强大的舆论热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实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而这种行动和影响,可能是善意的、正面的,也有可能是恶意的、极端的,并且具有自发性质,有不可控的风险。

2、一元到多元,民生到政治:信息传播纷繁复杂。随着3G技术的应用和4G技术的推进,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渗透日剧,使得自媒体舆情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和便捷。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网络评论、网络聊天室、新闻评论、博客、微博、即时通讯(QQ群、MSN群等)、微信等都成为目前自媒体传播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微博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重要形式之后,更加速了信息的立体式流动。在我国,自媒体参与者关注的话题从楼市调控、物价上涨、污水排放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到针砭时弊、网络反腐、网络问政等政治问题,令舆情信息内容日益多元和复杂。

二是自媒体舆情自由化无序化。

1、意见领袖在舆情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某传播主体一键将信息转发别人,通过裂变式和N次方的形式传播开去,其影响力可想而知。那种受关注度高、粉丝多的传播主体,很容易成为舆情事件中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可以是在某一领域拥有独到见解或言辞犀利的普通网民,也可以是社会精英,如政府官员、社会名人、企业高管等。尤其在微博平台为意见领袖身份进行加“V”认证后,这种类似亮明身份、实名的状态,使这些意见领袖发布内容的影响力更加凸显。

2、通过自媒体“发声”已成为网民表达意愿的常用方式。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法制、社会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多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一些社会矛盾不可避免,一旦遇到感觉不能(事实上未必不能)通过现实途径解决的问题或表达的观点,网民便“信手拈来”自媒体“喊话”。而现实生活中一些社会事件也正是通过自媒体推动了问题的曝光或解决,像“表哥”杨达才被处理、陕西“房姐”被曝光等。自媒体往往成为事件发展的最重要推手。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在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的“大众麦克风”时代,公众的话语权实现了空前的普及,社会各阶层都已经习惯于在网上“喊话”和表达观点。

3、自由过度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当前自媒体发布工具(如微博、微信、QQ等)注册主要采用匿名的方式,这就给了传播主体极大的自由度,同时也引发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行为盛行,谣言、诽谤、谎言等严重自由过度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有通过自媒体非法结社、组织社会行动等问题。据《2011年中国微博报告》统计,2011年微博谣言数量比2010年增长了8倍多,这主要是由于微博发展快和匿名造成的。

三、当前应对自媒体舆情的策略

自媒体引发的网络风险,是世界性难题,甚至能够冲击现有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针对自媒体舆情迅猛发展的实际,采取了各种治理措施,如:一些政府部门针对自媒体成立类似舆情中心的专门机构;努力把微博这种属于网友个人发布信息和意见的“自媒体”变成“网上机关报”;让门户网站介入对自媒体舆情的监控;推动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探索建立自媒体舆情处置的联防机制,等等。但是,总体来看,当前对自媒体舆情的治理还不能适应自媒体舆情过于汹涌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在:一是在自媒体形成的舆论冲击波面前,专业媒体尚不太适应,显得被动,缺乏足够有效的应对措施;二是媒体管理部门在应对自媒体舆情方面缺乏系统性,手段有限,方式简单,尚不能适应纷繁复杂的自媒体舆情处置需要;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媒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有待建立。那么,在自媒体舆情影响不可避免的今天,怎么办?

一是领导和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当前中国处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国际国内形势都较为复杂,一些无序的自媒体表达和政治参与会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领导和管理部门必须把对自媒体的治理和对自媒体舆情的引导提高到政治稳定和社会治理的高度,切实提高全社会的认识,切实动员相关力量,切实研究应对措施,切实采取有效行动,来降低政治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有针对性地加强立法。不断总结自媒体治理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借鉴国外自媒体舆情治理方面的有效模式,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高度出发,尽快推动相关立法工作。当前尤其需要推动针对意见领袖、匿名注册、自由过度等方面的监管和立法工作。

三是处理好堵与疏的关系。对自媒体的管理,不能完全采取“堵”的办法,事实一再证明,在“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堵”往往事与愿违,甚至弄巧成拙。因此,与其“堵”不如“疏”。在认清自媒体时代舆情特点的情况下,深入了解新闻传播的社会心理,多角度分析新闻源,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把握新闻事件发展的时间节点,发挥好新闻发言人的作用,从新闻生产环节进行疏导;尽可能动员专业媒体资源,发挥政务微博、网络评论员的作用,主动接触意见领袖,建立相应舆情反应机制,从民生、稳定、占据舆论话语权的角度出发,在舆情处置环节进行疏导。

四是发挥好专业媒体的引领作用。自媒体对许多重点、热点事件的推动不仅针对社会,对专业媒体也是如此。但是,专业媒体如果跟着自媒体起哄(比如不负责任地转载或据自媒体的碎片信息加工),是在逃避自身的社会责任,应该时刻警惕和摒弃。相反,在自媒体时代,专业媒体需要变得更快、更敏感,需要在更高层面占领舆情主阵地,主动承担引导舆论正向发展的责任。管理部门应思考给予专业媒体更大的自由和空间,主动为专业媒体设置议程,通过专业媒体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和知情权,让专业媒体在与自媒体的竞争中,即便不是最快最广但仍然是够快够广、最负责最可信的媒体;让专业媒体更深入地主动介入社会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和事件,加强对专业媒体资源的整合,发挥专业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优势,同时要融合自媒体中具有专业媒体特性(如政务微博、观点正向的意见领袖)的积极因素,强化舆论引导能力,把公众的注意力和关注点吸引到积极的方向,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下载媒体事件观察(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媒体事件观察(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各大媒体对钓鱼岛事件的报道

    各大媒体对钓鱼岛事件的报道 1、据人民网报道,9月5日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今日在例行记者会就钓鱼岛问题表示,日方不顾中方多次严正交涉,对中方要求置若罔闻,执意推进所谓“购岛”......

    媒体融合助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转型

    媒体融合助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转型 2015-01-11邬建红传媒评论 核心阅读 在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重大变化的过程中,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不仅......

    分析魏则西事件(新媒体作业)

    分析魏则西事件 魏则西2年前患滑膜肉瘤晚期,他通过百度搜索找到了武警总队第二医院,花费近20万元仍不治身亡。在去世前他曾质疑武警总队第二医院虚假宣传(几乎)无用治疗方法,并质......

    原创 GSK中国区“裁员”事件法律观察

    原创 | GSK中国区“裁员”事件法律观察 仇少明律师 最近,很多媒体都大规模报道了葛兰素史克GSK在中国大规模裁员事件的新闻。如何正确看待GSK的“裁员”事件,则需要在纷繁复......

    媒体邀请函(共5则)

    媒体邀请函10篇邀请函是在举办某项活动前,邀请别人来参加的书面邀约。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需要使用邀请函的场合越来越多,什么样的邀请函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媒体......

    媒体问政(共五篇)

    媒体问政,热潮背后冷思考 如何让媒体问政更健康、更持续地发展下去。 重视不轻视 作为不作秀媒体问政,因已逐渐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民意、汇聚民智、排解民忧的一种有效方式......

    媒体工作总结(共5则范文)

    泰恒大通&金博会媒体工作总结 第七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在2011年11月6日落下来帷幕,作为公司的新员工,有幸参与金博会,虽然是第一次,但对本次金博会的感受颇深,本人负责媒体接待......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业前景观察分析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业前景观察分析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门新兴专业,那么它有着就业前景呢?为了方便高考学子填报志愿,江西德林人才网小编将为你揭开云团。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