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分析台湾媒体在此事件中的影响和原因五篇

时间:2019-05-15 06:4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要分析台湾媒体在此事件中的影响和原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要分析台湾媒体在此事件中的影响和原因》。

第一篇:简要分析台湾媒体在此事件中的影响和原因

简要分析台湾媒体在此事件中的影响和原因

1、传媒全天候跟踪报道,干扰警方秘密侦破活动,妨碍人质营救工作。案发后第二天,当地两家日报《大成报》与《中华日报》为争抢独家,竟先行把消息曝光。4月23日,案情未明,《第一手报道》便作了详细报道。

2、不顾当事人尊严和感受强行采访,刊发不应公开发布的图片或细节,侵犯受害者及家人的隐私。在事件过程中,台湾多家媒体24小时守候在白冰冰家门口,甚至利用高科技手段窥探白家内部。记者不仅对白冰冰本人贴身盯梢,并对白案有关人员和所有进出白家的人都强行跟踪采访、摄影,这些做法严重侵犯了被采访人的尊严和个人隐私。而且记者不顾当事人心中的感受,提出各种尖锐的问题,也是不人道的做法。一些传媒又刊出大幅受害人的照片,使被害人及其家人遭受第二次打击。

3、媒介过度炒作案件,详尽描述犯罪手法,残忍情节,误导社会风气。4月26日当天出版的一张报纸的大字标题充分体现了各媒体当时的心情:《守秘12天 媒体拂晓总攻击》。“中国电视公司”率先以字幕方式播出新闻快报,随后,“中华电视台”、台湾电视公司也纷纷跟进,在此事件中三台前后共动用了上百人次在白家守候;各家有线电视台也分别在最快的时间报道了这一事件;在报章方面,“4·14”绑票案成为以后几天各报的重头新闻,其中报道最多的报纸,每天竟用5个整版的篇幅来报道白晓燕事件。媒体的过度炒作可能给普通受众造成冷漠的“旁观者”心理,更可能为他人所效仿。据台湾“内政部”统计,近十年,每年发生的绑架勒赎案件均在95件以上,其中去年发生156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媒体对绑架案件手法、细节、过程的详尽报道不无关联。

台湾新闻界自律机构新闻评议会制订的道德规范中有相应的条文: “采访重大犯罪案件,不得妨碍刑事侦讯工作。”(《台湾报业道德规范》第一条第三款);

“绑架新闻应以被害人之生命安全为首要考虑,通常在被害人未脱险前不报道。”(同上,第三条第六款);

“新闻或广告不得刊登裸体或猥亵照片。”(同上,第六条第三款); “有关犯罪及风化案件之新闻,在处理技术上应特别审慎,不可以语言图片描述犯罪方法,并避免暴力与色情镜头。”(《台湾电视道德规范》第四条第四款);

可见,台湾新闻界对新闻道德在认识层次和行为层次上有着很大的差距。台湾新闻评议会只是新闻从业人员的民间社团组织,缺乏必要的行政处分权,新闻道德规范的实现只能通过个人的道德良知来维持,在纯商业的竞争机制下,媒体为了提高自身的收视率或销售量,尽管会面临道德上的不利评价,但不会受到实质上的制裁,反而会借由社会的轰动效应,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新闻媒体在司法活动中的角色——新闻与司法的关系

“白晓燕”事件充分说明了某些新闻媒体没有正确行使媒体的权利,没有正确认识到和处理好新闻与司法的关系,使新闻媒体在司法活动中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妨碍了司法活动的正常进行,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然而,应当看到,司法与传媒在最终价值的追求方面是一致的,根本目标都是追求社会的公正与正义。司法通过法律来解决纠纷,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以追求法律上的公正与正义;传媒则通过舆论来评判是非,扬善贬恶,以追求社会道德上的公正与正义。

1、新闻媒体需要介入司法活动。

新闻媒体是信息的集散地,是连接公民、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的纽带、桥梁,集中体现社会舆论,引导社会舆论。新闻媒体的职责就是向社会传播公众关心的、新近发生和发现、具有典型性或独特性的客观事实、人物、理念及其言论。知情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其他权利运用和实现的前提和要件,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公共事务,人们直接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所以新闻媒体便成为公民实现其自身权利的有效途径。公民通过媒体了解有关司法的重要新闻,实现了知情权;公民又通过媒体对新闻事实发表意见,实现了表达自由,同时又可以促进司法的公正。

7月5日,中国农村民营企业家孙大午,因被控非法融资1.8亿人民币被正式逮捕。而他的被捕,并没有像另一个富豪周正毅被捕那样获得舆论的叫好。相反,自从中国媒体公开报道孙大午因非法集资被捕后,很多学者都站出来,为孙大午鸣不平。“我们之所以关注“孙大午案”,是由于我们一向关注民营企业家,关注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命运。资金匮乏导致的“供血不足”,是民营经济不能有更大发展空间的“命门”。但任何“输血作业”,都应当、也必须在法律准许的框架内进行。学会尊重和遵守法律,是民营企业家摆脱“草台班子”形象,真正成为一种社会进步力量必须经历的过程。我们关注“孙大午案”,还由于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开辟更广阔的融资渠道。“这是《中国新闻周刊》关于河北民营企业家孙大午案的一段论述。孙大午案自从立案以来就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围绕孙大午的行为是否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以及民营企业家的命运问题,在媒体的主导下,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同时也正是由于传媒对司法案件的正当介入,使孙大午案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并最终得到了比较公正的判决。

同时,为了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每个公民的权利不受公共权力侵犯,必须对国家权力进行限制,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一项地位特别的国家权力,因而它在权力运作过程中,必须要接受新闻舆论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因而,新闻舆论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一项职责。除了办案,司法机关还有许多工作要开展,需要借助传媒来实现。比如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可能会推出许多新的举措,需要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司法实践中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需要通过媒体向社会表彰;司法实践中形成的许多先进经验,需要通过媒体进行交流;司法实践中经常运用的法律法规,需要通过媒体向公众宣传;司法实践中产生的许多新观念,需要通过媒体向社会传播;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需要通过媒体来讨论等等。同时,司法部门出于对司法公平、公正的价值追求,也为了减少司法人员在从事司法活动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自身也提出司法公开的问题。

总之,以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为核心的传媒介入司法,既有助于把宪法规定的公民的知情权、言论自由权等民主权利真正交给人民,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司法活动的廉洁和促进司法的公正。

2、新闻媒体介入司法活动要合理、合法。

司法活动需要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例如侦破、起诉、审理一起案件,要求办案人员与社会保持适度的隔离,相对隔绝各种公共权力、社会势力、社会情绪对办案人员的指令、干扰和影响,使办案人员依据事实和法律独立行事,不受包括新闻舆论在内的各种声音和行为的干扰。媒体的任何不适当的介入,任何有倾向性的报道或评论都有可能干扰正常的司法活动,或给司法人员和受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使司法人员基于传媒的影响或迫于公众舆论的压力,作出有失公正的判决。而新闻媒体通过对司法活动进行真实、公开、公正的报道,则可以起到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促进司法改革、维护法律尊严的作用,对加快我们国家的民主与法治建设有着难以替代的、积极的、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新闻舆论对司法活动中腐败行为的揭露与对司法活动中所遇法律问题的讨论、对司法实践提出的新问题的探讨,对于促进司法公正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新闻媒体要明确自己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

社会上每天都可能发生许多案件,新闻媒体要明确的了解什么样的案件需要报,什么样的案件不能报,只有那些具有典型意义和新闻价值的案例才有必要向社会披露和向大众传播。

首先,新闻媒体一般不宜公开报道正在审理和虽审理但未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和没有把握或在案件事实、适用法律上有争议的案件。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新闻媒体应受到相应的限制,一般只宜报道案件开庭的时间和案件审理结果以及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所涉及的内容。有些案件一经披露可能妨碍侦破或危及当事人人身安全,如绑架案在人质被安全解救以前,毒品走私案在未破获之前,媒体就不能报道案件的发生,更不能跟踪报道案件侦破全过程。在刑事大案的报道中,媒体应严格限制披露警方侦破手段及过程,在刑事案件的侦查阶段,媒体只报道案件的发生情况,具体细节留待警方破案后报道,以免为罪犯提供反侦破经验。在案例报道中,应当尊重当事人的人格权,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

4、新闻媒体要懂得怎样报道

新闻媒体在报道司法案件的过程中要注意报道得分寸和导向性。切入的角度不同、报道的思路不同、采访的重点不同、写作的方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同是关于刑事案件的报道,可以侧重写侦破过程,也可以侧重写犯罪过程;有侧重于写审判过程的,有侧重于写犯罪特点的,也有侧重于写犯罪后果的,还有侧重于写案件引发的思考、挖掘案件背后的原因的等等。对于待决案件应以客观事实报道为原则,不宜作带有明显倾向的评论,更不能抢先司法程序使用定性式语言进行报道。案件报道一定要客观公正,尤其是在民事、行政诉讼案件的报道中,不能偏听偏信,也不能偏袒某一方,更不能故意炒作。

在张金柱案件中,一些媒体就没有很好的把握报道的分寸和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原郑州市公安局第二十七区分局局长张金柱,酒后驾车,将路上行人父子苏东海和苏磊撞成一死一伤。张金柱在撞死苏磊后竟将苏东海拖在车后拖了将近1500米,造成苏严重挫伤。此事为传媒披露,激起公愤,社会上要求判张金柱死刑,媒体也大肆渲染,甚至于编造故事情节,声称“不杀张金柱不足以平民愤!”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1998年1月12日上午,河南省郑州市中级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和故意伤害罪依法分别判处张金柱有期徒刑三年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可以说关于张金柱案起码从证据的角度讲,定故意伤害罪是疑点重重的。法院绝对是在以传媒为主导的舆论的压力下为了平民愤而将张金柱送上了断头台。以至于张金柱在宣判后绝望得说“我不是被法律弄死的,是被媒体和记者弄死的”。

其次,对于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的报道要注意把握分寸,对不适于公开报道的内容要加以必要的过滤和技术处理,不宜详尽地描述犯罪手法,同时要避免刊登或播出一些特别残酷、恐怖、血腥、淫秽的细节,以免对公众造成不良影响。

在采访报道中,新闻媒体更要注意尊重和保护被报道人的正当权益,体现人道关怀。在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件中,某些媒体的极度缺乏人文关怀的做法让人不耻。媒体不遗余力、整版整版地推出独家透露、独家图片、独家专访,媒体似乎更多的是对犯罪嫌疑人马加爵个人的浓墨描绘,极力把他描述成一个为鸡毛蒜皮小事杀人不眨眼的“混世魔王”。在对举报人的报道中,把举报人的姓名、籍贯,甚至是照片也都在重要版面的显著位置刊登出来。

总之,新闻媒体与司法活动是报道与被报道,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新闻媒体在传播活动中要真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不仅要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还要了解了司法机关的工作性质、任务和作用,切忌越权行使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维护司法的独立性,同司法一起来维护社会的公正、正义。参考资料:

《媒体与司法的关系》王军 《重构新闻与司法的关系》 张恒 《试论传媒与司法的关系》刘斌 李矗 《新闻传播法教程》 魏永征 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对于社会和受众,这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这是致命的毒瘤。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虚假新闻危害极大,尤其是法律类,医学类的新闻如果是虚假新闻,那么会对人民群众产生不良影响。比如激化社会矛盾,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等等

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真实反映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成就和进展,客观报道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新闻信息。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概括起来讲,虚假新闻的产生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从历史上看,重大的失实报道大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在现在的新闻队伍中,仍然有为“宣传需要”夸大典型人物事迹的现象。一些领导干部爱听恭维话,好大喜功,这就造成许多新闻媒体常常只讲成绩不讲问题,使得群众产生了一种新闻报道不真实、不可信的总体印象。

2、约束机制和整顿措施不完善。由于我国目前并没有一部专门的新闻法来规范和约束新闻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新闻行为,社会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力量薄弱,虚假新闻产生后除了受到道德的谴责以外,没有明确的处理方案,是虚假新闻得不到有效根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3、受众特殊的心理需求——猎奇心理。学者陈力丹指出:“出现这么多假新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各种媒体经常为迎合受众对名人的好奇心理,比较关注所谓的“名人近期动态”,以此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如2008年具有轰动效应的假新闻《郭晶晶怀上霍启刚骨肉欲离队》。

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四点:

1、新闻从业人员政治理论修养欠缺。新闻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社会责任感。而个别新闻媒体、尤其是地方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对国家、政府决策没有很好的理解把握,曲解或者片面理解相关政策,写出的报道往往有失公正。2007年网上争议很大的“华南虎照片”造假事件,当地媒体从宣传本地出发对“华南虎照片”的报道也许对地方发展有一定效果,可却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侵害了广大受众的知情权,显然当地新闻媒体的个别从业人员的政治理论修养尚有不足。另外,法律知识贫乏也是新闻从业人员政治理论修养欠缺的一个表现。

2、利益驱使记者造假。这里的利益包括精神和经济两方面。记者为了获得名誉编造假新闻,“纸馅包子”便是其中的代表。有的单位和个人为了宣传自己,会给记者一定的“好处”,有时也能够左右记者手中的笔,隐瞒那些对采访对象不利的事实。

3、新闻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感缺乏。任何行业和个人都有它的社会责任,新闻从业人员由于自身行业的特殊性,社会责任感更为突出。社会责任感缺乏,往往导致报道的角度把握不准,从而使受众产生不正常的社会心理。《新华日报》2005年11月10日B1版上曾刊登一条以《海门建立公务员退出制度》为标题的新闻消息,文中称“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海门市公务员退出机制已经出台,打破公务员管理中‘只进不出’的格局„„”消息见报后,立即引起巨大反响。众多媒体争相转载。这条因记者未经证实就报道的假新闻,严重干扰了政府和人民群众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

4、媒体非正常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轰动效应,不惜刊发虚假失实的新闻报道,展开恶性竞争,新闻事件怎么“轰动”怎么写,全然不顾事实的真相。有人对《新闻记者》杂志连续4年评出的假新闻进行统计,发现凭空编造的虚假新闻占1/3以上。为了轰动效应,有的从业人员什么假都敢造,什么故事都敢编,简直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编辑本段应对措施

如何有效遏制虚假新闻的产生

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普利策说过:“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追求真理的热望,最正确的丰富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属,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利益的敌对上拯救出来。”最大限度地遏制虚假新闻的产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社会监督是有效遏制虚假新闻产生的基本保障。“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一理论在新闻界同样适用。要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要加强对新闻传播的监管,加强新闻立法,使新闻行业行为有更多的法律依据。

2、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有效遏制虚假新闻产生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提高认识,增强坚持真实性原则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新闻观,自觉地遵循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要求,并将其转化为正确的职业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杜绝虚假新闻。

其次,一个具有新闻职业道德修养的人要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全部新闻工作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每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应当以此为原则、为标准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审视自己的新闻实践活动是否做到了实事求是,是否做到了全面、准确地报道新闻,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第三,要增强法制观念,防止新闻侵权。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应当增强法制观念,掌握好“法”与“非法”的界限,自觉遵守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尊重法人和公民的各种合法权益,防止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违反法律、法规和侵权、毁誉现象。

另外,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应当增强责任感和道德意识,自觉堵塞造成新闻失实的各种漏洞。真正的有效遏制虚假新闻的产生。

案例 9:蹊跷泥石流 夜班辨真伪 2007年7月26日晚,《南国早报》社会新闻中心一名记者将一篇与梧州市某单位通讯员合署名字的稿件,直接传给区域新闻中心处理,稿件主要内容是:梧州7月25日发生重大洪灾,山体滑坡1379处,倒塌房屋1195间,泥石流致13人死亡,26人受伤。

区域新闻中心值班主任审稿后,觉得如此重大的灾情编前会却没有通报,遂产生怀疑,马上打电话给记者核实。记者咬定确有此事。值班主任仍有怀疑,即向值班副总编请示。值班副总编向总编辑通报,总编辑也认为近日无雨,灾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同意慎重处理。

值班副总编立即向梧州市有关方面负责人核实灾情的真伪。对方表示此事子虚乌有。此稿遂被压下,避免了一场重大责任事故。

后经查实,此稿是2006年6月10日曾在早报刊发过的一篇稿件,标题为《紧急行动:凌晨水上大搜救》,作者即为该记者与通讯员。

为辨明真伪,7月27日,早报派两人前往梧州调查。通讯员否认曾向该记者投过此稿,并列出了多个证据。而记者表示,“稿件是通讯员稀里糊涂发给我的,我又稀里糊涂地交了稿”。他强调稿件确实是通讯员发给他的,但是“邮箱里的稿件后来突然不见了”。由于记者不能提供通讯员发来的电子邮件,早报认为该记者涉嫌恶意造假。

教训:这则虚假新闻虽然被堵住,但很值得反思。首先,就算是通讯员真的传了稿件给记者,但对于如此重大的自然灾害,记者只是在通讯员的稿件上加上自己的名字,并未进行采访与核实,这显然有违记者的基本职业要求。其次,如果真有如此重大的自然灾害,电视、广播及网络应当在当天(7月25日)有所反映,早报新闻热线也不会一无所知。大家在26日白天都没有听说梧州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怎么可能在晚上突然出了这么一个爆炸性新闻?再次,记者未按规定程序上传稿件。按早报规定,记者只能将稿件传给本中心的值班主任,如果该稿件要转给其他中心编发的,也是由本中心值班主任审阅后再传给有关的中心值班主任。而该记者作为社会新闻中心的记者,却直接将稿件传给区域新闻中心值班主任,明显违背了传稿的程序。

案例8:记者未到场写出“现场稿” 2004年3月29日,《南国早报》刊发了电头为“本报扶绥讯”的报道——《市场起大火烧死两少女》,反映扶绥一市场起火烧死两少女的事情。从稿件内容来看,记者似乎是到了现场的。但事后查明,记者根本没有去到现场,以致一些细节问题出现偏差。

2004年3月28日下午,记者接到一个报料,大致是说扶绥县城一市场有栋楼晚间起火后报警,但消防人员迟迟未到,结果住在楼上的两名打工少女逃避不及被烧死。巧的是,报料者当时正带有相机,于是拍下了图片。于是,记者电话采访了这名报料者。按报社规定,记者在哪里写稿,就署哪里的电头,以此区别记者是否到过新闻现场。当事记者称:进报社一年,基本都在南宁写稿,糊涂地认为事情发生在哪里就可以挂哪里的电头,结果栽在“扶绥讯”上了。

教训:针对扶绥大火烧死少女一事,随后报社派一名老记者带该记者一起去采访,走访现场听到了一大堆牢骚话。记者就此写成一篇反映县城消防工作的深度报道《扶绥火灾“烧”出一串“?”》,消防部门和县城居民都认为站在他们的立场说了话,稿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说明,一篇稿件出现问题,立即进行针对性的后续采访也可以争取主动。

新闻媒体存在侵权的几种情形

侵权, 情形

法制节目就其播出的社会效果而言,有些时候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在推进依法治国和普及法律知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有可能因为某些节目中的不当画面和语言在无意中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新闻媒体如有以下行为之一都可构成侵权:

1,媒体对案件的报道,不得超越司法程序预测审判结果,发表评论或结论性意见。对案件的报道,所依据的事实、证据和引用的法律必须准确,对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的内容不得报道。具体地讲,不能随意报道的内容包括: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被告人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未成年当事人情况的各种资料;依法不公开开庭审理的案件,除审判结果和必须发布的事实、理由以外的其他内容;合议庭评议、审判委员会讨论情况及上下级法院的内部函件;还包括法院领导指示不得发布的其他信息。

2,按照我国民法的理论和司法实践,新闻侵权属于民事侵权中的一般行为,但有其特殊性。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出台的《关于审理名誉侵权案件的若干问题的解答》和1998年出台的《关于审理名誉侵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于侵害名誉权是这样表述的:“新闻报道主要内容失实,损害他人名誉构成侵害名誉权,构成违法”。据此来定义。新闻侵权主要是指新闻媒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它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发表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的规定,即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也适用这一规定。新闻侵权官司主要集中在公民和法人的上述几种权利遭受或可能遭受了侵犯。

3,在新闻侵权诉讼中,新闻侵害名誉权是其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诉讼,目前绝大多数新闻官司都属这类纠纷。

根新闻侵权的几个主要类型:一是新闻报道的内容失实;二是新闻报道评论不当;三是未经核实转载其它媒体的报道,事后证实报道不实;四是在报道中采用与报道内容无关的照片或者未经同意采用照片;五是过实报道或暴露他人隐私导致侵权;六是某些褒扬性的新闻报道引发新闻侵权。

在这六种新闻侵权的类型中,第一种是最主要的新闻侵权类型,作为法制节目要确保报道的内容经过核对、真实可信,避免捕风捉影、主观臆断。主持人和出镜记者的串联词和评述也要用词准确、客观平和,不得使用侮辱、谩骂或其它具有人身攻击性的言词;也不得使用讽刺、奚落、挖苦等有可能造成对他人社会评价贬损。在报道未成年人犯罪的节目中,须对其肖像、姓名等进行技术处理,如做虚化、打马赛克或用化名等,否则,就有可能对那些未成年人造成心灵伤害,影响其以后的成长。

4,一些电视台的新闻和法制节目记者外出采访时很喜欢带上一台经过巧妙伪装的微型摄像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偷拍机,这样的装备在一些不便公开进行采访的场合很能排上用场。还有一种趋势是,一些电视台的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为了方便接触采访对象,获得可靠的信息,有时还要假扮一些特定的身份,诸如顾客、乘客、学生、病人等等,这些都可以归入隐性采访当中。

这首先是一种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访,一些通过正常采访无法采访得到的新闻素材,运用隐性采访的手段,就有可能全面、真实地了解事实真相,将那些见不得阳光的丑恶现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如制假贩假、车匪路霸、野蛮执法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很难通过正常途径进行采访和拍摄,有时是因为不得以才采用这种隐性采访的方式,对此电视观众也能认可。

但是包括偷拍偷录和假扮身份在内的隐性采访,其适用范围受到了法律严格的限定,除了要保护个人隐私权外,我国法律设立的禁区还包括国家机密、商业机密、保护未成年人及保障妇女权益等方面,这里所涉及的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科学技术保密规定》、《新闻出版保密规定》等相关的规定。如前所述,既然被采访对象不知情就很容易与公民的隐私权发生冲突,而公民的隐私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明确规定:“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损害他人名誉权处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需要假扮一些身份,如消费者、游客、乘客、业主等等,但笔者认为并不是任何身份都可以随意假扮的。尤其是一些身份很特定的公职人员和执法人员,例如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现役军人、警察、法官、检察官、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等等,这类身份、职务和工作岗位都是依照相关的法律规定专门授予的,具有法定性和特定性,假扮不但有假冒公职人员“招摇撞骗”之嫌,有损于法纪、政纪的严肃性,还要承担由此引发的相应法律责任。

5,使用一些带有侮辱性的措词贬损涉案人,或对案件性质作出主观色彩浓厚的认定等也很容易引发名誉权诉讼。在一些新闻侵权案例中,有的节目主持人因为在串联词或解说词使用了一些诸如“败类”、“流氓”、“案犯”、“混账”、“色魔”、“小偷”、“骗子”和“劳改释放犯”等未被法院认定的不规范的称谓被告上了法庭;有的编辑记者在节目中对当事人使用一些明显带有贬义的形容词,诸如“丧心病狂”、“厚颜无耻”、“气急败坏”、“狂妄自大”、“妄自菲薄”和“臭名昭著”这类足以丑化人物形象的语言和文字,也因此会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新闻工作者要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韬奋奖获得者刘国强同志说的,这也应成为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刘国强说,每次面对校对工作时都有一种“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的感觉,因此他对工作格外地认真、负责。34年来,刘国强就是凭着这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完成 了3亿多字的校对工作,堵住差错近万起。

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由新闻工作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新闻工作是党的整个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它通过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是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新闻工作关乎正确的舆论引导,关乎真实地反映人民的心声,关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很好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重任,才能为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团结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当前新闻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的新闻队伍总体上看来是好的,但也不能不看到,也有极个别的害群之马。个别人在当前的改革大潮中,是非不清,方向不明,社会责任感缺失。其所作所为,给新闻工作带来了负面效应。有的人把新闻工作当作捞取私利的工具和手段,见利眼开,唯利是图;有的人为了追求“轰动效益”,迎合低级趣味,不顾社会效果;更有甚者,还有的无视新闻工作最基本的要求,炮制假新闻,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加强新闻工作队伍建设,首要的就是要强化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进一步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维护当前安定、团结大局的需要。维护安定、团结,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首要的体现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上。把握好舆论导向,就要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要导之有责,导之有方,导之有术。新闻工作者要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要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一切从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出发。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营造安定团结、蓬勃向上的大好局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新闻工作者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对党、对国家负责和对广大群众负责的一致性。

努力使党的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为人民群众提供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以及了解世界所需要的新闻和信息,热情宣传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和奉献精神,准确反映他们的愿望、呼声和正当要求。

支持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思想和行为,勇于批评、揭露违背人民利益的错误言行有消极腐败现象,积极、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满腔热情地做好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重视群众来稿,妥善处理群众有关建议、批评、申诉和检举的来信、来访,开展多种多样为群众服务的活动。

新闻工作者法律意识亟待增强

近年来,因新闻工作者的法律意识淡薄而出现的新闻官司接连不断,不少媒体成为被告,一些新闻工作者因此而被处分。这些现象表明,增强新闻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据悉,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审理了15起新闻单位侵权案件。法官分析,这些新闻侵权案件中,新闻媒体败诉比例非常高,15起案件中只有1起是媒体胜诉。

15比1,新闻单位缘何纷纷败北?

据法官分析,首先是新闻报道中内容失实,这是最主要的新闻侵权类型。新闻报道内容失实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新闻作品中基本事实不真实,即新闻作品中的“事实”与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符,使受害人名誉受到伤害,构成侵权;第二种是新闻作品中反映的内容不全面,所写的内容不是事实的全部,而是事实的一部分,即主要内容、基本内容贬损他人名誉,造成社会评价降低。北京某报一名记者在报道一起坠楼自杀事件时,并没有采访当地派出所和街道居委会,但其在文章中称,“经采访当地派出所和街道居委会,得知该坠楼女子为精神病患者,在家受到哥哥的虐待。”文章刊登后,死者家属非常不满,将报社诉上法庭。经审理,法院终审判决报社承担侵权责任,并公开致歉,赔偿损失3500元。

其次是未经核实转载其他媒体报道,事后证实报道不实,构成侵权。比如北京某报从网络媒体转载报道称某演员因病去世,实际上该演员正在某剧组拍戏。该演员非常气愤,将报纸诉上法庭,法院终审判决该报的行为构成对这名演员的名誉侵权,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1万元。

敲诈案向媒体敲响警钟。2006年5月16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通报了中华工商时报、中国食品质量报等4家报社记者站记者孟怀虎、汪启明、卜军、陈金良以新闻报道为名,向基层单位和群众敲诈或诈骗财物的违法活动。据报道,这是近年来有关部门对违法违规新闻工作者处理最集中、力度最大的一次。这次处理的新闻工作者,都是各相关媒体地方记者站的新闻工作者。据情况通报透露,4人皆因涉嫌敲诈或诈骗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4起案件虽互不关联,但其中的一些相通之处,或许可以被看作是近年来新闻职业道德问题演变的一个集中反映。这些演变体现在4个方面。从性质上看,已经由违反职业规范行为向违法行为转变,超出了道德自律的限度;从方式上看,由被动收取好处向主动设套明码标价转变;从身份上看,由普通新闻工作者向记者站负责人转变;从主体上看,则由个人行为向集体行为演变。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新闻舆论监督是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对某些社会现象、个人行为的公开,如果报道失实或怀有他意,势必会给对方声誉造成损害,甚至会造成“冤假错案”,而在实行依法治国的今天,公民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大大增强。因此,当他们认为报道损害了自己的声誉,往往会拿起法律的武器主张自己的权益,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必须提高法律意识,使舆论监督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发挥作用。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法律意识,首先,新闻工作者应认真学习法律。法律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本依据。如果新闻工作者不懂法,写出的新闻稿本身与法律不符,甚至违法,又怎么能监督别人?一些新闻工作者写稿子揭露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却让被监督者推向了法庭。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采写稿件的新闻工作者不懂法。其次,媒体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但真正懂法律的人并不多。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逐步法制化,无论新闻工作者进行哪方面的采访,都会涉及法律问题。可以说,没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就无法当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工作者要真正认识到增强法律意识的必要性,要熟悉自己所采访行业部门的相关法律知识。如除了掌握一些法律的基本理论外,搞政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应了解我国的宪法及国家机构组织方面的法律,做经济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应知道国家的经济立法;从事文教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应熟悉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媒体要高度重视对从业人员的普法教育。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搞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新闻界也不应例外。流动性比较大、自由度比较高的新闻工作者,更不应该成为普法教育的“盲区”。鉴于新闻工作的特点,有关部门应该为新闻工作者办一个法制培训班。

当然,建立相关制度是媒体避免官司的有效途径。目前,大多数媒体都有法律顾问,笔者建议让律师从法律角度对一些存在“违法”稿件参与审稿把关,尽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官司。

来源:中华新闻报

第二篇: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

护理不良事件 预防措施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为准确体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涵及减少差错或事故这种命名给护理人员造成的心理负担与压力,科学合理对待护理缺陷,所以现以护理不良事件来进行表述。造成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护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不遵守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的,对病人直接或间接产生了影响。

护理不良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查对制度不严 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

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只喊床号,不喊姓名,致使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只看药品包装,不看药名,查药名看字头不看字尾,对药品剂量查对不严,对用法查对不严,对浓度查对不严,在临床上极易引起不良后果。

1.2 不严格执行医嘱 表现在盲目的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有时凭借主观印象,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病人造成影响。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2小时,错服、漏服、多服药,甚至擅自用药。有的漏做药物过敏试验或做过敏试验后,未及时观察结果,又重做者,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等。

1.3 药品管理混乱 表现在几种药品混放,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射药与口服药混放,内用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不符,药品过期,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等管理失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1.4 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表现在不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病人翻身不及时造成褥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如护士让家属给病人鼻饲造成窒息;输液时忘松止血带造成挤压综合症;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各种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者;洗胃操作不当造成胃穿孔;给病人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造成冻伤等。

1.5 护士不严于职守,责任心不强,年轻护士缺乏护理经验 表现在值夜班睡觉,离岗,不及时巡视病房,对病人不负责,工作时思想不集中,而造成严重后果;另外,护士由于年轻经验不足,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

1.6 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与医生和病人缺乏交流而造成不良事件发生。

预防护理差错事故措施

2.1 严格执行护理三查七对制度。

2.2 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幼、昏迷病人按需要加防护栏,躁动病人应用安全约束带防止坠床,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病人应密切观察动态,防止因护理人员疏忽大意而发生以外。

2.3 加强各种药品管理,注射药与口服药,内用药与外用药分开放置,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相符,药品定时检查,使用时做好时间标记,远期先用,及时调整确保无过期,毒剧麻药专柜上锁,专用账册医学|教育网整理,严格交接班,做到帐物相符。

2.4 定时检查各种急救药品、物品,急救设备,严格交接,保证功能良好齐全,使抢救顺利进行。

2.5 各项护理措施实施到位,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防止烫伤、冻伤和褥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

2.6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护理操作造成医源性感染。

2.7 定期检查科室的用电、用氧情况,做好防火、防盗宣传,氧气应有“烟火勿近”字样,保证病人安全。

2.8 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护士在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并逐级上报,讨论后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9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包括医德、专业、技术、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保证。

2.10 学习相关护理法规,了解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如自我护理的指导失误、疏忽大意、侵权行为、渎职护理文件等。了解病人和自己的权利,有据可依,有法可循。

2.11 护理人员积极调整心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减轻紧张和焦虑,提高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好护理工作。护士在医学发展和促进疾病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护士面对的是生命的延续和生存的质量,因此,保证护理安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应成为每一个护士自觉行为,护士应不断加强护理理论学习,善于观察分析和总结护理经验,消除护理不良事件的隐患,全面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第三篇:不安全事件的原因分析

供电科关于不安全事件分析及整改措施

针对4月份以前不安全事件,供电科认真分析其产生原因和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针对性制定整改措施。

一、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因素:

1、对所辖的变电站及输配电线路存在边角地区检查或巡检不到位。

2、在日常工作巡检或定期检查时,存有侥幸心理。如某违章作业从来未发生事故或多年未发生事故,人的心里危险意识就会弱化,认为违章未必就会发生事故或认为事故不是经常发生的,发生了也不一定会造成伤害。

3、对经常性的工作,觉得此项工作经常做,没有什么危险;工作已做过多次,都没有发生问题。存在经验主义性质的习惯性违章作业。

4、管理人员安全观念不强,安全技术水平不达标,判断不出安全管理的关键点,造成安全现场管理不严格、不到位。发生安全事故导致责任不清。

5、在隐患排查方面,对设备排查不全面,边角地区隐患闭环管理执行不到位。

6、把安全管理制度规定以及安全措施当作工作的阻碍,不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等。二、一季度供电科在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在制度的执行上力度不够,主要在于管理人员有老好人思想,怕得罪同事影响工作开展。

3、职工对安全管理制度重视不够,未认识到制度是对自身安全的保障,例如日常巡检不严格按照巡检路线,对设备的巡检存持有走马观花的态度,甚至出入高压室不戴安全帽,未按规定执行仅在巡检条上签字。

4、未认识到正常稳定供电事关全局能否正常开展工作,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对供电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只是合一下开关,拉一个刀闸简单之举。

5、事故预想、班组安全活动有所滑坡,具体开展缺乏针对性,不能根据设备运行方式、运行状态、设备存在问题等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预知、预想。

三、通过对以上不安全因素分析,采取的措施如下:

1、提升安全制度执行力。对各岗位安全职责、安全行为治理、安全闭环管理、“三违”管理等制度、无人值守变电站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宣传学习,严格按制度执行考核。

2、强化安全培训。丰富载体,充分利用宣传栏、班前会、安全文化活动等形式,对员工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针对人员岗位变化大特点,通过师徒帮带重点对新工或转岗工进行应知、应会和安全操作知识的培训;对熟练工加强安全操作规程的培训,确保安全上岗,安全操作。对于安全观念不强的管理人员,不仅要进行安全理论知识培训,更要结合走动式管理勤下一线,熟悉熟知设备特性与运行方式,学会安全安全管理,管理过程中去除老好人思想。

3、提升设备、线路巡检质量。根据每周工作计划和每日工作安排,严格按照巡检制度规定仔细巡查,重点查看边角地带和部位,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仅要责任到人,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更要提升工作质量,确保巡检过的设备、线路无任何安全隐患。

4、进一步加强安全隐患闭环管理。一是加强“三违”闭环管理,确保对“三违”人员问题的发现、教育(处罚)、整改工作的连续性,以此杜绝“三违”现象。二是加强安全隐患闭环管理,责任到人,认真签写隐患整改单,保证每一项隐患及时处理。

第四篇: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

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为准确体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涵及减少差错或事故这种命名给护理人员造成的心理负担与压力,科学合理对待护理缺陷,所以现以护理不良事件来进行表述。造成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护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不遵守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的,对病人直接或间接产生了影响。1 护理不良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查对制度不严 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只喊床号,不喊姓名,致使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只看药品包装,不看药名,查药名看字头不看字尾,对药品剂量查对不严,对用法查对不严,对浓度查对不严,在临床上极易引起不良后果。

1.2 不严格执行医嘱 表现在盲目的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有时凭借主观印象,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病人造成影响。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2小时,错服、漏服、多服药,甚至擅自用药。有的漏做药物过敏试验或做过敏试验后,未及时观察结果,又重做者,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等。

1.3 药品管理混乱 表现在几种药品混放,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射药与口服药混放,内用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瓶签与内装药 品不符,药品过期,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等管理失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1.4 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表现在不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病人翻身不及时造成褥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如护士让家属给病人鼻饲造成窒息;输液时忘松止血带造成挤压综合症;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各种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者;洗胃操作不当造成胃穿孔;给病人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造成冻伤等。

1.5 护士不严于职守,责任心不强,年轻护士缺乏护理经验 表现在值夜班睡觉,离岗,不及时巡视病房,对病人不负责,工作时思想不集中,而造成严重后果;另外,护士由于年轻经验不足,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

1.6 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与医生和病人缺乏交流而造成不良事件发生。

第五篇:安然事件失败的原因分析

安然事件失败的原因分析

1.违背了客观性原则

根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客观性原则,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具有真实性和可验证性。然而安然公司作假账多年,巨额负债不列入财务报告,关联交易及利益输送不充分披露,巨额盈利及股东权益的高估和虚增。这样,会计信息并没有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今流量,就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的失误。2.违背了相关性原则

根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原则,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决策。会计目标之决策有用观里也提到,会计的目标就是为了像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的决策有用的信息。很显然,安然公司违背了相关性原则,做出的报告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预测、做出决策。比如,安然假的财务报告影响了广大投资者的决策,令他们争相购股,最后股价暴跌,便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损失。3.违背了谨慎性原则

根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谨慎性原则,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做出合理的预计。它要求会计人员应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但不预计可能实现的收益。即要“低估利润,高估负债”。然而,安然却采取利用“特殊目的实体”等种种手段,高估利润、低估负债,对于应收账款、票据等通通计入账内,而对企业所面临的庞大的风险却丝毫没有披露。从而造成了企业空持应收票据,高估资产和股东权益,出现了大量的“呆账”,“坏账”。4.会计确认标准不符合

会计确认的两项基本确认条件:

1.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 2.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的计量。

很显然,安然公司那些建立在合同记录上的“实收股本”和“应收票据”等,其兑现可能性不确定,是不符合会计的基本确认条件的,但是安然却将其记录,虚增其资产和股东权益。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二)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规范体系

(三)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三)加强会计法规建设

(四)加大执法力度

下载简要分析台湾媒体在此事件中的影响和原因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要分析台湾媒体在此事件中的影响和原因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析影响宏观税负的原因

    对影响宏观税负因素的分析【摘要】宏观税负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经济因素;经济体制、公共产品提供等政府职能范围;财政收入结构;税种和税率、税收优惠等税制结构已经......

    影响卖场销售的原因分析

    影响卖场销售的原因分析: A:货品 一、厂里生产出来的货品不适应当地市场的销售; 1、所出的样板都以买手买板为主,市场流通太多; 2、产品质量、款式、价位没有结合市场去做; 3、产......

    影响生产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影响生产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最近生产旺季,但生产效率一直提升的很慢,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分析如下: 1 人的原因; 配料人员分为5车间和6车间两个班组,现在5车间人员已经分两班......

    社会化媒体对SEO的影响分析

    社会化媒体对SEO的影响与分析作者:周晓锋由搜索引擎算法的一再更新之下,以及百度站长平台沙龙LEE的分享等一系列的行业信息表示,社会化媒体对于网站SEO排名的影响力正在迅速扩......

    富士康跳楼事件原因的心理学分析

    富士康跳楼事件原因的心理学分析 编辑的话:富士康跳楼事件经常发生,引发心理学者的思考。2010年5月26日又发生了富士康第12跳,更加激发学者的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分析。现在推荐一......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一、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及时分析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造成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

    分析魏则西事件(新媒体作业)

    分析魏则西事件 魏则西2年前患滑膜肉瘤晚期,他通过百度搜索找到了武警总队第二医院,花费近20万元仍不治身亡。在去世前他曾质疑武警总队第二医院虚假宣传(几乎)无用治疗方法,并质......

    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

    我们生活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拥有蔚蓝的海洋、绿色的大地以及大气的地球。生命由此诞生、进化、繁衍。然而作为我们人类自己正在破坏赖以生存的地球。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