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默多克事件看媒体与政府的关系
从默多克事件看媒体与政府的关系
《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迅速发酵,最终把不可一世的传媒大帝国——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和英国首相卡梅伦,双双逼到危机的漩涡中心,且事件的影响仍在不断蔓延、扩大。一个是媒体巨头,几个是政界领袖,从这个问题上看,我们将不得不想要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他们之间到顶应该具有怎样的关系。
“拥有报纸等于拥有权利。”这是默多克集团的一句至理名言,虽然说这句话出自一个商人之口总令人在第一次听到的时候从中嗅到一股铜臭味。但另一方面,从实质上看,这句话确有他说的对的地方。媒体人作为社会活动家,作为社会的“第四等级”,作为一个所谓的“无冕之王”对社会上一切权利具有监督的作用能力。掌握报纸,控制了媒体,就能操纵舆论,就能制约权利。于是,我们不难想象“窃听门”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了。瞎买那就让我们再一同回顾一下“窃听门”事件的来龙去脉。
提起“窃听门”事件其实是个老问题。早在2005年底,《世界新闻报》就被发现涉嫌窃听皇室成员,并入侵威廉王子的语音信箱,事件牵涉到该报记者克里文.古德曼和私人侦探格里恩.穆尔卡,此事导致当时的报社总编安迪.库尔森辞职,但库尔森本人拒绝承认事先知情;到2010年,不断有新的类似事件被曝光,范围涉及皇室、政坛人物、文体明星等等,且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此事并非如默多克集团所一直一口咬定的,系个别操守不佳记者、编辑的个人行为,而是普遍的、见怪不怪的常态。
默多克是从1952年继承父亲在澳大利亚的4家报纸,开始其构筑新闻帝国的生涯的。59年来,新闻集团通过并购,控制了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的众多大报、小报、收费电视台、商业网站和出版机构。在默多克的推动下,不仅《世界新闻报》、《太阳报》这样的小报把“小报文化”发扬光大。
英国的政党、政客他们看到小报在人数多、选票也多的英国市井阶层有强大影响力,因此对默多克的主动示好报以热烈迎合,近年来,许多政党、政客都对默多克的小报着意接纳,甚至出现竞相讨好的事情。此次以“受害者”面目出现的前首相布朗,曾几何时与默多克打得火热;“窃听门”事发后成为抨击默多克急先锋的工党领袖米利班德,1、2个月前还是新闻集团的座上客;如今极力与默多克撇清,并在议会上公开谴责新闻集团“逾越道德底线”,阻挠其收购天空台的首相卡梅伦,不但将“窃听门”的关键人物库尔森长期聘为公关顾问,且直到6月中旬还与默多克父子有“通家之好”。
政界之所以结纳默多克,一是默多克系传媒对底层读者有极大影响力可以帮助自己征服广大底层选票;二是默多克系传媒垄断舆论,便于政治家制造声势;当然,默多克集团也有意主动“凑合”,希望借助政界的力量,成为自己扩张新闻帝国的助推器。
但正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此次窃听事件突破了社会忍耐的底线。在读者们看来,大人物们的隐私本就该相对“透明”,偷窥一下倒也情有可原,然而默多克窃听的对象不但有社会名人,也有地铁爆炸案受害者、伊拉克阵亡士兵家属等和他们一样的普通人,甚至社会弱势群体,对他们不择手段地窃听,就不但涉及隐私的侵犯,更有乘人之危的嫌疑,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
正因如此,在短短几天里,默多克系小报、以致整个新闻集团成了英国底层读者唾弃的对象,政客与之沾边非但不能沾光,还会受到连累,看客们突然发现,自己不仅是观众,也随时可能成为被围观的“裸形”;政治家们突然发现,默多克系之于市井票仓不但不再是吸附剂,反倒可能成为包袱,甚至有把自己拉下水的危险,于是政坛便开始和默多克拉开距离。
默多克事件的概况大致如此,从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国外,媒体与政府的角逐中基本上是媒体略胜一筹。媒体对政府的舆论监督,已经让政府觉得头痛,使政界领袖竞相主动与媒体巨头搞好关系。然而,反观国内,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从传统上看,国内的媒体只是政府的喉舌,在传达指示方面起重要作用。公众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上面说什么,下面就听什么。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以及当今多种传播方式的不断涌现。媒体的监督能力似乎略有提高。公民可以通过网络上传视频,微博上传照片,记录事件等方式,将一些消息迅速传播开来。然而这养的监督也是相对而言的。一些政府控制媒体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诸如网上的一些无法输入的敏感词等等,并且,网络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我们并不能完全依靠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都是重要的传播途径,而对于这方面还是要受到政府的强力控制。
综上,我们分析了当今国内外媒体与政府的关系的形势,在我看来,媒体与政府应该是互相监督的关系。媒体需要政府来保护并捍卫其发言权,同时要保护它的合法性,而政府需要媒体的舆论导向。政府要监督媒体工作的合法性,媒体要监督政府工作,时时向民众展示出来。这样的相互监督的关系,才是媒体与政府之间最应有的关系.10级新闻7班
赵鸿宇
10018033
第二篇:从黄岩岛事件看新闻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从黄岩岛事件看新闻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2012年4月10日,12艘渔船在中国泻湖内正常作业时,被一艘军舰干扰,菲军舰一度企图抓扣被其堵在泻湖内的中国渔民,遭到赶来的中国两艘海监船的阻止。随后,中国渔政310船赶往事发地黄岩岛海域维权,菲方亦派多艘舰船增援,双方持续对峙至今。中方为表达善意,将两艘渔政船于22日下午撤离黄岩岛附近海域,并表示愿通过友好外交磋商解决黄岩岛事件。
黄岩岛事件发生之后,受到了中国政府、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广大人民群众都翘首期待着中国政府对此事将采取怎样的解决方式。但看了媒体相关的事实报道,民众对中国政府的处理方法明显有诸多不满。因此,中国政府如何利用新闻媒体来稳定国民情绪、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国正在走一条前无古人的和平发展之路。在这条路上,既充满阳光希望,也时有荆棘丛生、乌云密布,需要运用高超的智慧和强大的定力去应对各种陷阱和考验。对黄岩岛事件的处理,就是对中国大国智慧的一次检验。我国向来采取的都是无敌国外交政策,即没有假想敌,也不树立任何敌人。政府做决定不同于老百姓,因为老百姓不需要负担什么大的责任,而政府恰恰相反,需要它负责任的东西有太多太多,哪怕一个小小的决策,都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所以政府每做一个决定,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理智,冷静的思考。老百姓可以冲动,政府却不能。它每面对一个问题时都需要分析条件与形式,比如最近的黄岩岛。它是国际问题,又涉及到国家主权,只凭愤懑的情绪和贸然的行动肯定无法妥善地解决。
那么,政府该如何平息民众情绪,让民众理性看待此次事件?媒体是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所以我想,在这其中新闻媒体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实践中努力构建出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关系,保证了整个社会健康有序运行。
近年来,中国外交及国际领域出现了“内政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内政化”的趋势,敏感话题越来越多,作为媒体需要更深入全面地学习了解国家的外交战略和走向,积极主动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同时需要积极推动和解读中国公共外交的作用和意义,成为公众理解国家相关外交政策的有益桥梁,创造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氛围。
黄岩岛事件牵涉面广、社会影响力强,其报道离不开政府、民众、媒体三种相互关联和制约的基本力量,三者在不同场景中作用不同。而
新闻媒体是真实反映各种社会事件及表达社会各阶层利益的畅通渠道,它会在第一时间采集具有新闻价值的一切信息,并将之迅速传播给更广范围的受众。媒体在这当中应当充当消息的广播者、大众情绪疏导者、舆论的引导和监督者及社会稳定的维持者等角色,并且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与政府的互动沟通机制,成为官方代言人和政府形象的树立者,从而有效避免民众对政府行为的误读。而从新闻媒体对此次黄岩岛事件的报道来看,还是非常真实理性的。恰恰印证了新闻媒体的上述作用。新闻媒体通过各个报道,真实客观地讲述出事件的始末以及最新进展,让公众了解相关问题,并且从理智的角度剖析事件的深层意义,向公众阐述中国政府处理事件的缘由,引导群众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缓和了政府与民众的矛盾及社会大众的不良情绪。
新闻媒体能和政府形成如此良性的互动关系,发挥出重要作用,是值得欣慰的。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政府和人民的需要,也是保持我国社会长期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新闻媒体,政府可以广泛的宣传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积极的进行正面宣传;通过新闻媒体,人民群众可以及时地了解我国国情社情信息和国际信息,为民众更好的参政议政提供了途径,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让我国的新闻媒体更加的自由和成熟,与政府建立起更加和谐的协作关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和人民!
第三篇:读《媒体巨人:默多克传奇》有感
读《媒体巨人:默多克传奇》有感
选择关于默多克的传记,一方面是因为他既是最会赚钱的商人、又是职业新闻人,他一次又一次演绎着媒体神奇,即使在中国这个媒体要受到严密管制的地方,也会受到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西方主流媒体对默多克评价毁誉参半,抨击主要是默多克对商业利益无止境的追求,比如著名的“窃听门事件”。到底默多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这驱使了我开始寻找关于默多克的一系列资料,而关这本由威廉·肖克罗斯写的《媒体巨人:默多克传奇》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今天,作为一个学生,我不想太多他的丰功伟绩,或生硬地搬弄他宏大的媒介运营策略,那纵然仅是纸上谈兵,我也还是没有那个底气。我只想以一种平等的视角,自由的心境,去走近一个传奇,走近一个传媒人。
默多克,全名为基思·鲁珀特·默多克(Keith Rupert Murdoch),1931年3月11日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后加入美国籍。其父基思·默多克爵士是著名的战地记者和出版商。默多克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默多克所创建的新闻集团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净资产超过400亿美元,集团经营的核心业务涵盖电影、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无线电视、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出版以及数字广播、加密和收视管理系统开发。1999年3月,新闻集团北京代表处成立,次年,卫星电视(STAR)在上海设立代表处,成为首家获准在沪设立代表处的境外传媒公司。目前,默多克控制澳大利亚2/3的报纸,英国的《太阳报》、《泰晤士报》等40%的报纸都由默多克控股。他还拥有英国的天空电视台、美国的福克斯电视网、香港的亚洲卫视。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默多克又宣布与日本公司合办一家专门拓展互联网投资的金融企业——软银。
一、全书的结构分析
默多克,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媒体人有着怎样成长经历?他的商业哲学灵感从何而来?他的传媒帝国师如何一步一步创立起来的?他是如何拯救福克斯的?资本纷纷撤离报业之际,他何会斥资50亿美元狂赌道琼斯? 这位年岁已高,身价逾百亿美元的老人,在为自己谋划怎样的未来?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本书提供了一个分析思路,它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默多克的性格特点和默多克众多交易背后的故事,同时,本书也告诉我们信息的力量是如何形成的,一个人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这个行业的顶级人物。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默多克的早年生活,即文章的第一章,在这一部分中,主要介绍了默多克家族产业和家族性格、报纸赋予他性格的力量、默多克第一仗:捍卫父亲报业、移植美国经验创办新电视台、扩展澳大利亚地盘、创办澳大利亚首家全国性日报。
第二部分为默多克的全球扩张,包含第二章至第五章,在这一部分中,首先介绍了默多克在传媒这一独特而有价值的政治舞台开始发挥他的作用,他成为了不屈不挠的《纽约邮报》新主人,他着进行卫星轨道通向全球“开放的天空”,他视澳大利亚的商场如赌场,他开创默多克革命,成为了时代变迁的参与者。其次介绍了他收购泰晤士报系的行为,这一系列收购,使他拥有了信息垄断的权利,并开始为撒切尔主义助战。最后介绍了他强攻美国,进行无休止的并购白热化的竞争,拯救波士顿濒危报纸、忽视有线网初试卫星梦、化解芝加哥敌意。
第三部分为崭新世界,包括第六章至第十章。在这一部分,首先是默多克传媒帝国的创建,它在美国沃土这片沃土中成长:1984年开始的信息革命与娱乐产业化、网罗“福克斯”:朝目标迈出关键一步、挑战故步自封的美国电视网等等。其次,是默多克的韦平印刷革命,这是一次新兴资本的胜利,在这场革命中,默多克隐秘布阵向印刷工会发起挑战、亲自督战促记者放弃对抗、依靠法律和政治“解放舰队街”。再次,默多克开始了他的东征西讨,不断进行交易诱惑:夺回父亲建造的“房子”:《墨尔本先驱报》、进行英伦报业狙击战、失守《纽约邮报》、进行《电视指南》巨资交易。接着,默多克开始紧贴现实,逐渐打开黄金宝库的钥匙:进入毁誉参半的《太阳报》王国、征服美国人的福克斯电视 进行哈珀·柯林斯合并。最后,默多克开始聚焦传媒产业的焦点,开始向电子通讯手段转移:对英国“权势集团”电视壁垒发起冲击、开始媒体巨头合纵连横“协同增效”、国际化优势:会计制度间的“擦边球”。
第四部分为地球村,包含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一方面介绍了默多克的全球游说,这是经济退潮下的殊死搏斗:开辟东欧新战场、高风险的抗衡:伦敦“星球大战”、挽救新闻帝国于灭顶之灾。另一方面介绍了默多克的重振旗鼓以及他的传媒帝国中不断增长的影响力。
二、传记中核心观点的解析
1.“当鲁伯特和父亲周游欧洲大陆后到达英国,在他父亲的安排下,他在伯明翰的一家报社找到了一份工作。默多克在大学里有一处相当好的屋子。他还有一辆小汽车,几乎是大学生所难以想象的豪华汽车。在牛津校外,鲁伯特在英国的好友大概就是墨尔本《先驱报》驻伦敦记者卢汉·里维特。他家离牛津不到一小时的路程,默多克经常去他们家,他们家已成为默多克在英国的澳大利亚之家。1951年初,鲁伯特去了一趟巴黎之后….在1951年复活节的假期里,里维特一家带他去了一趟瑞士。1952年初,默多克又一次游历欧洲并写了一封很长热情奔放的信给里维特一家。学期结束后,他没有马上回到澳大利亚。他想巡回考察一下美国的新闻编辑室….”这是书中一些关于默多克早年生活的片段节选,这段文字较为密集的描述了默多克在英国求学期间游学经历,有一个很明显的痕迹是,他非常注重游历考察与社会实践。不断的旅行让他精力充沛,见多识广,相信也养成了他身体力行的做事习惯。也许是在陈述事实,也许是作者刻意的强调,默多克的大学时代丰富的阅历无疑对他人生的发展大有裨益,而他家庭的优越性也给他创造了更多的优越感和自信心。
2.1952年,默多克决定竞选牛津大学工党俱乐部的干事。在当时以及以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候选人不允许公开演说,而不得不以悄无声息的英国方式拉票。默多克对这种虚伪嗤之以鼻,他组织了一场有力的竞选运动,他的口号是:“支持罗伯特!”这段文字说明默多克在学校里的作风是勇敢且张扬的,他那种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作风已初现端倪,相信这件事只是他个性化人生里的一个画面。这些事让我们觉得默多克的人生是潇洒和精彩的,大胆的展现自我和追求目标,敢于打破传统,挑战权威,他一生如此。
3“默多克是资讯界最善于处理政治的人,”美国的一位政界人士这样评说,“他谙熟政治,和所到的每个国家的管理者和政治家们打交道。这是他赚钱的一个手段。”美国持不同立场的政治家都被这位国际传媒大亨彬彬有礼的风度和他对政策的透彻理解所倾倒。默多克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在政治上“见风使舵”相信已为大家所熟知,政治不是他的领域,而是手段。我们不妨做出这样的理解,政府是人民的最高代表,和政府打交道,不是和人民沟通的最有效的手段吗?他或许瞧不起政治,但他深信政治的作用。
4.“默多克认为自己是一个美国的国际公民„„他认为他负有一种使命,至少是抓住了一个机会,这就是无论他的帝国扩展到哪里,他都要去传播和宣扬以市场经济理论为核心的美国梦。”
“你最终的目标在哪里?”作者曾这样问过默多克,他沉思良久后回答到:“把正在做的一切做的更好,更好的电影,更好的电视节目。”相信这个回答显得太过平凡,让我们很难相信他长久以来的推动力便是对工作的热情。世界上的人更愿意接受他作为一个赚钱的怪物,无所不用其极。但这里“使命”的使用我觉得更为贴切,无论他多么现实,我也宁愿相信他在骨子里的理想主义,一个仅靠现实主义支撑的人何以取得如此的成就?
5.“他成功的原因是他胆大——如对福克斯公司、韦平印刷厂莫不如此。作为一名经理,他是一个干预者„„但是新闻集团内部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人证明,他慷慨大方,勇敢,能够激发员工们的极大热情。”在传记里,作者不止一次的提到默多克的赌徒心理,事实上,他在年轻时也喜欢赌博。赌徒的心理有勇敢的特质,当它用在一个有足够的智慧的人的身上时便是无穷的力量。胆大绝非说说那么容易,默多克一路走来总能给人意外和难解,但他一直在朝着自己目标前进,并且大多数情况下成功了。他也同时得到了员工的拥戴,他总是充满活力和激情,这让手下的人也觉得他们一直在迈向康庄大道的征途中,任何困难都不足惧。
6.“默多克采用各种方法令卫视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更有吸引力。他播放更多的中文节目;他买下了羽毛球比赛和中国人喜爱的其他体育项目的直播权;他为中国音乐爱好者设立了一个音乐频道;他在中国开展了第一项付费电视业务„„”默多克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进军中国的传媒市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首次访华就促成了新闻集团与中国的第一次合作,自此之后,尽管耗费了许多时间和金钱,但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收益也是巨大的,比如对凤凰卫视的投资,从默多克1996年出资成立“凤凰卫视有限公司”开始,默多克根据中国的具体实情,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成为在中国市场上最成功的投资。
三、传记给我的启示
相信更多的人会觉得,默多克在商界呼风唤雨,没有人会怀疑他敏锐的目光和天才的经营能力,但是谈到他的人格,却又有颇多微词。比尔·盖茨宣布不久将会退休,并全身投入到慈善活动中去,同样富可敌国的默多克却鲜见其对慈善活动有什么热情。在一次次疯狂的并购、扩张之后,默多克更热衷于他媒体帝国的无限膨胀,手段多变,无所不用,对他批评当然也不绝于耳,其猛烈程度也可想一斑。
但我依然把默多克视为最值得关注的几个人之一。默多克阅历丰富,他的主战场在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而我们也不难发现默多克身上多体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西方风格:冒险、扩张以及宗教情结,看似矛盾却被西方人诠释的十分完美。到今天为止,世界依然是被西方文明主宰。无论我们有过多么辉煌的过去,我们都必须转向他们学习。微软、沃尔玛、新闻集团,这些熟悉的名字逐渐改变着这个世界,有一些名字要被人永远记住,这其中必有默多克。
默多克的固执也成就了他的业绩,他多所有的批评嗤之以鼻,好事有人来做,但世人应该更需要一个带来无穷的信息和娱乐的默多克,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需要这个平台。
我更关注年轻时到的默多克,那时的他意气风发、个性张扬、踌躇满志。相比于我们的大学生活,他显得多么自由和奔放,勇敢的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这一定会被很多年轻中国人感叹不已。我们常常讳于不知名的原因,既不赞成也不反对,这便是我们的态度,像温锅里的死水。年纪轻轻却有颗老态龙钟的心,常叹人心之不古,常叹世风之日下。人心是不古,世风也是日下,可我们却不曾想过怎样去改变,只是在等待被改变。
如果可以把人分为平凡和非凡的话,那么后者的群体里一定有些非凡的特质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他们身上往往带着激情、思考和不满足,在努力和挫折的过程中培养出了高贵的气质。每个人的成长都有故事,但有的很容易讲出来,因为每天都是一样的,而另外的人却每天都有精彩和不同。
书中少了对默多克所经历的困难的描述,而更强调他的成就,但我相信挫折一定是他人生重要的篇章,因而使他的人生圆满。
第四篇:从“丰田事件”看广告与传媒业
从“丰田事件”看广告与传媒业
《汽车之友》第12期杂志刊登了这样两则广告:一辆丰田“霸道”汽车和两头石狮,一头石狮呈俯首状,另一头石狮作敬礼状,广告语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另一则广告是一辆丰田“陆地巡洋舰”后面拉着一辆国产卡车逆坡而上。这两则广告引发了网友激烈的争论。就此,《汽车之友》杂志社12月1日已经在网站刊出了读者致歉信,稍后,丰田公司也就此事作出了道歉。
一、厂家:之所以霸道,是因为要广而告之
在经济领域,资本以追逐利润为本性。关于广告,在厂家看来,之所以要广而告之,就是要通过品牌形象的宣传达到扩张市场的目的。
当丰田“霸道”以两幅霸道的广告画面示于人时,厂家的广告诉求意图十分明确,甚至比当年的“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广告更具有冲击性,那是一种强势扩张、抢占市场的强烈愿望。
“丰田事件”之所以成为事件,是因为日本车与“石狮子、军车”等要素在画面上的处理使整个广告不协调,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最先是网友反映:“石狮的动作,一个致敬、一个俯首,而称臣的对象恰恰是一款叫做‘霸道’的日本轿车,使受众觉得不舒服。”同时还有东风牌军用车形象的误解。而丰田在道歉的同时解释说:广告诉求是要彰显“霸道”在都市行驶中的威风感。“所以,前景中的石狮和背景中的高楼都是作为城市的象征物出现的。”杜小姐特别强调,“石狮在饭店门口、广场上非常常见。它和卢沟桥的石狮没有必然联系。”
于是,人们在想:这几年来,打性擦边球、打暴力与恐怖擦边球之类的广告越来越多,但是,这类引起人们强烈关注的广告,是不是真的只要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就完了呢?社会道德、企业形象还要不要呢?
二、广告商:语不惊人誓不休!
作为厂家,一般说来,还是十分顾忌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在这次“丰田事件”中,丰田公司表现出来的态度就反映了这一点。
但是,广告商却不一样。
对广告商来说,为了让自已制作的广告在满足客户诉求目的的同时,能在广告发布过程中,达到最佳广告效果,“语不惊人誓不休”这种观念已经成了一种行业趋势。大家都在努力,都在创新,不管是剑走偏锋还是打擦边球,都把广告的目的赤裸裸地指向最终效果,至于诉求过程中会引会什么道德、形象问题往往不作考虑。
在“丰田事件”前不久,不是有某广告称“今天你泡了吗?漂了吗?”,也有某广告画着大幅的美女,意味深长地询问,“等着你来包!”如此等等,人们也禁不住要追问,广告商除了“语不惊人誓不休”以外,还要不要一些行业道德?
三、广告媒体:传媒责任感的丢失 如果说厂家和广告商在发布一则广告之前,有很明确的诉求目的的话,那么,对广告媒体来说,刊登一则广告,要做的不过是两件事,一件事是收钱,另一件是例行的广告审查手续。
按照《汽车之友》的说法,“丰田事件”的发生,跟该杂志社广告“例行审查”方面的失误也有关系,所以诚恳致歉。
《汽车之友》的失误,是广告媒体丢失责任感的一个现象。可是这两年来,这种现象的频繁出现,广告媒体行业既有苦衷,也有责任。
报刊杂志也好,网络电视也好,媒体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使得一些媒体无法对不良广告说“不”。媒体业“唯市场是瞻”的态度,也让广告商越来越大胆,越来暴露,想想“泡了?漂(嫖)了?”的广告,想想“等着你来包(二奶)”的广告,广告媒体能逃的了责任吗?
四、网络媒体:读者,舆论战线上的新力量
说起媒体与读者的互动,在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看来,无非就是读者来信和听众来电两类。
但网络媒体,打造了舆论互动的平台。
“丰田事件”最先就是由一个网友评论引发的。对这一点,人们一点也不惊奇。从神五飞船,到伊拉克局势;从台湾事态,到木子美现象,在搜狐、人民网上,越来越多的“网友评论”已成为新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是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所缺失的编读互动的那一部分。同时,读者,已经成为舆论战线上的新力量。
在“丰田事件”中,读者可以没有广告审查的权力,但有发表评论的自由。正是这种互动、自由的舆论方式,使网络媒体渐渐成为整个媒体业最重要的一环。
整个“丰田事件”,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根链条:厂家,产品宣传——广告公司,诉求方案——广告媒体,广而告之——网络媒体,引发舆论——新闻媒体:追踪事件并达到某种目的。
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厂家、广告公司、广告媒体所作所为都是在承担着一种工作或者任务,而网络媒体和新闻媒体承载的是一种责任。
对传媒业来说,责任往往比什么都重要。
第五篇:越战论文:越战 美国媒体 媒体与政府关系 反战运动
越战论文:越战时期美国媒体的影响
【中文摘要】二战后,随着新闻媒介的蓬勃发展,媒体的影响遍及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中,媒体扮演了重要角色,至今美国国内仍有不少人将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失败归咎于媒体的报道,这在美国的历次战争中是比较罕见的。本文试以越战时期美国媒体的影响为出发点,介绍越战时期美国媒体所处的环境,通过分析媒体对越战和国内反战运动的报道,探讨越南战争期间不同阶段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并解析媒体报道与大众舆论、政府决策以及战争之间的关系。除引言外,本还包括正文、结语、参考文献和后记共四部分。其中正文包括四部分内容。引言部分论述本文的研究意义,介绍国内外学者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正文第一部分简要介绍越战时期美国的各种大众媒体,回顾越战前媒体在战争中所处的环境——受到严格的新闻审查,并论述越战时期媒体享有较为宽松的环境。第二部分分析越战时期媒体对战争的报道影响了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主要分三个阶段来解析不同时期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越战初期,合作愉快;越战中期,产生隔阂;越战后期,反目成仇。第三部分阐述两大阵营(国家利益阵营和新闻自由阵营)对媒体影响进行的辩论。第四部分...【英文摘要】After the World WarⅡ,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the influence of it exits everywhere in America.Early in Vietnam War during the 1960s and 1970s,the media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here were still many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who blamed the media, and assumed the report is the cause of the failure of the American, the situation was rare in the war in the United States.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kes the American media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introduces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m...【关键词】越战 美国媒体 媒体与政府关系 反战运动 【英文关键词】The Vietnam War American medi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edia Anti-war movement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目录】越战时期美国媒体的影响摘要5引言
8-1
3中文摘要4-
5英文
一、美国的新闻媒体13-18
(二)越战前的美国媒体
二、新闻报
(一)美国的大众媒体13-1414-1
5(三)越战时期的美国媒体15-18道对美国媒体与政府关系的影响18-3218-2125-
32(二)产生隔阂21-25
(一)合作愉快
(三)反目成仇
(一)国家
三、对美国媒体影响的辩论32-40利益阵营的观点32-3434-40
(二)新闻自由阵营的观点
(一)越
四、反战运动中美国媒体的影响40-49战时期的反战运动概况40-42态度42-44
(二)美国媒体对反战运动的结语
(三)美国媒体的影响44-49
49-51参考文献51-56后记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