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上海“问题馒头”事件看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的下降
从上海“问题馒头”事件看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的下降
摘要:苏丹红、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瘦肉精健美猪、双氧水牛肚、甲醛鱿鱼、避孕药黄鳝、皮革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类似的事件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再看上海市政府相关负责人所为的道歉,我们不经觉得是隔靴搔痒。向人民道歉是应该的,这是有关人员工作的失职、渎职,应该深刻反省。所谓的“不护短”是什么?如何承担,必须给老百姓一个交代。只是不护短怎么够,要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关键词:造假食品
政府公信力
群众态度
正
文:最近,网络流传一则特别经典又让人寒心的调侃段子——中国人幸福的一天——早晨起床,掀开黑心绵作的被子,用致癌牙膏刷完牙,喝杯过了期的碘超标还掺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吃根柴油炸的洗衣粉油条,外加一个苏丹红咸蛋,在票贩子手里买张车票,准时赶到地下烟厂上班,九点三十分偷偷用山寨手机看股票从6124.04点跌到1240.46点,中午在餐馆点一盘用地沟油炒的避孕药喂的黄膳,再加一碟敌敌畏喷过的白菜,盛两碗杯陈化粮煮的毒米饭;晚上蒸一盘病的瘦肉精养大的死猪肉做的腊肉,沾上点毛发勾兑的毒酱油,夹两片大粪水浸泡的臭豆腐,还有用福尔马林泡过的凉拌海蜇皮,抓两个添加了漂白粉和吊白块的大馒头,还喝上两杯富含甲醇的白酒。睡前喝杯用三聚氰胺勾兑的牛奶。这日子过的真爽!这就是一个中国人幸福的一天。中国人,地球上生命力和抵抗力最强的生物!初读一阵玩笑,可以细想而来,不免让人不寒而栗。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还有保障吗?
据央视《消费主张》报道,在上海多家超市销售的小麦馒头、玉米面馒头是将白面染色制成,制作过程中以甜蜜素代替白糖,加入防腐剂防止发霉。馒头生产日期标注为进超市的日期,过期馒头被回收后重新销售。每天有3万问题馒头销往联华、华联、迪亚天天等30多家超市。针对媒体报道华联等超市销售染色馒头的情况,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批示:“立即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此案,每个环节都必须查实,依法严惩,严肃问责,及时向社会公布。”他要求彻查过程必须向社会公开,查到哪里公布到哪里,每个环节都不放过。
“染色馒头”一经曝光,立刻如石击水般引得舆论一片哗然,上海市监管部门也连夜查扣了6048只涉嫌“染色”的馒头。同样地事后迅疾行动,笔者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因为无论是毒酱油、福尔马林泡制的毛血旺、漂白的一次性筷子,还是大粪水泡的臭豆腐„„每次一经媒体报道,相关部门总会开展雷霆行动,但行动一过,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又会发生。公众也会再度失望。针对食品问题,有些机构习惯于做事后诸葛亮,别等到地球人都知道有问题时,才弄个运动式执法——专项整治。这里并非说专项整治没有必要,但比专项整治更能治本的是反思现有监管机制的缺漏,完善监管机制。
政府公众本应是所有传播沟通对象中最具社会权威性的对象,政府具有强大的宏观调控力量,代表着公众的意志来协调各种社会环境。“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温饱已经不是问题了,但是如何让老百姓吃的放心,吃的安全,才是各级政府部门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年三聚氰胺奶粉,据说是因为检测手段落后,让奶农钻了空子。然而,染色的馒头,用水一泡,就立马现形。监管部门何以又是等媒体曝光后,才“恍然大悟”?连加工者都不吃的馒头,竟畅通无阻,横行各大超市,难道能仅归之于商家的狡诈?
苏丹红、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瘦肉精健美猪、双氧水牛肚、甲醛鱿鱼、避孕药黄鳝、皮革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类似的事件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再看上海市政府相关负责人所为的道歉,我们不经觉得是隔靴搔痒。向人民道歉是应该的,这是有关人员工作的失职、渎职,应该深刻反省。所谓的“不护短”是什么?如何承担,必须给老百姓一个交代。只是不护短怎么够,要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综观众多食品安全事件,可以发现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影响再恶劣、后果再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倒霉的除了消费者,就是肇事者,而那些拿着纳税血汗钱,肩负监管职责者,却少有人担责。即便像三鹿奶粉造成的严重后果,最严厉的处分,也不过是撤职而已,让人真不知是否还有渎职罪一说!政府就“问题馒头”组成联合调查组,要“严肃惩处涉案单位和个人”,唯独把应当管事的单位和个人——市食安办、市质量技监局、市工商局、市商务委、市监察局、宝山区政府等部门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给漏掉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440位全国人大代表共同提出了 《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法〉,以严刑峻法惩治食品、药品领域严重犯罪的议案》,议案的中心内容为“严刑峻法杀无赦、倾家荡产一场空”。事后却没见到这个提案的后文,但它点出了现有法律体系对食品安全犯罪惩罚偏软的软肋。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始终没能走出老一套模式:一是监管措施的泛化与粗疏,纸上谈兵多,实际到位少;二是眼睛盯着监管对象多,唯独不在自身的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长此以往,如果政府自身的机制仍没有改善,厂家处处造假,嚣张气焰难灭,民众身边再没有可以放心实用的食物,那么,连政府的道歉都会被群众嗤之以鼻。中国这个政府公信力全球第一的大国,也会迟早让出这一称号。保障我们的食品安全,也需要动真格,下狠力气,出硬措施。唯有如此,重塑监管部门的公信力,重塑公众的信心,重塑我们的食品安全环境,才有希望。我们说,一声道歉并不能解决深层次问题,我们期待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和预防方案。
第二篇:从行政法学角度看政府“临时工”问题
从行政法角度看政府“临时工”问题
马金龙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0300130089
摘要:当前众多政府部门在被媒体曝出不妥行为,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之后,均推说其具体执行者是单位临时聘用人员,且给予了相应处分。“临时工”俨然成为了政府护短的一种模式化处理方式,并已经在全国范围推广和深化,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以“临时工”做挡箭牌和替罪羊,社会各界早已是一片哗然,批判之声不绝于耳。从行政法角度来看,以“临时工”作为搪塞社会大众的工具,不仅有违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且也起不到任何规避责任的作用。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机关,不仅要对执法人员的行政行为负责,而且在人事制度上根本不允许“临时工”行使行政执法职权。“临时工”一说,没有合理合法性依据,政府部门欺骗社会大众的行为最终是欺骗了自己。从行政法角度探讨当前政府“临时工”问题,对规范政府作为,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行政法,政府,临时工
“在中国,有一个神秘的部门,名称‘有关部门’,有关部门麾下有一群神奇的人物名唤‘临时工’。之所以说他们神奇,在于他身兼数个角色。犯错第一名,认错第一名,他们无所不在地安插在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神出鬼没。一出事,总是挺身而出。干活时,临时工是‘马前卒’;犯了事,临时工是‘挡箭牌’;追责时,临时工又成了‘替罪羊’”。从媒体报导来看,以上可谓对当前政府以“临时工”为由推卸责任之举的经典表述。当前,政府一再挑战公民智商,任何不妥行为都希望采取一定手段掩人耳目,于是乎“临时工”这一替罪羊便应运而生,而这种免责流程也日趋标准化,各地出现问题,只要照方抓药,基本可以保证大家平安。然而,这种做法是否真有免责作用?其合理合法性依据又何在?下面从行政法角度详细分析。
一、基本案例及其模式
仅从去年下半年来看,如:河南郑州某城管队长掌掴卖菜老翁,后被领导证 明是“临时工”;江西某政府部门多个工作人员上班时间聚众玩牌赌博被记者现场捕捉,后经领导澄清,这些人都是“临时工”;今年9月,江西修水县 “女民警发飙打人”视频在网上传开,舆论哗然,随后,修水县公安局做出决定,将 1
因服务态度欠佳引起网上热炒的户政员蒋某辞退,并称,蒋某为聘用人员,非在编警察。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从以上案例来看,因出事被打入“临时工”行列的公职人员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违反相关规定和社会基本道德准则而导致行为过失,造成不良影响,如城管队长和打人女警;二是工作作风和个人作风存在问题,但并未体现在行政行为之中,如上班打牌和车上擦鞋。引起上级注意并做出处分的原因在于,该事件社会普遍关注,并饱受谴责,舆论压力较大。而处理方式是,政府部门迅速回应社会舆论,做出高度重视和认真负责的姿态,对当事人予以处分,并将其划入“临时工”范围。这样做的目的有:
一、不仅要维护组织声誉,避免组织被追责,而且要树立政府部门高度负责的形象,做好危机公关;
二、挽回领导面子,避免追究领导责任;
三、警示在职人员不可胡乱作为,否则,处分就是丢掉铁饭碗。一举三得,不可谓不高。
二、从行政法角度来看
以上处理方式,在思维逻辑上存在严重的法盲倾向。
首先,从行政主体的角度来看,“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能,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
【1】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组织。”这里尤其强调“以自己的名义”和“承担
行政法律责任”。作为行政行为的实施者,公务员实施行政行为必然以行政主体的名义进行,而其行为的后果自然不能由行政执法人员本身承担,只能由行政主体。而在“临时工”案例中,行政主体不是别人,正是政府部门,所以其理应承担相关责任。
其次,从公务员的角度来看,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是依法定方式和程序任用的,执行国家公务的国家公务员。所谓“临时工”指不在国家公务员编制,政府临时聘用的人员,让“临时工”进行行政执法,法律法规上是不被允许的。在外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国家公务员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代表,不是一方当时人,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这就注定了公务员不可能也没能力承担行政行为的法律后果,“临时工”事件的法律责任怎样都不能推到行政执法人员头上。当然,在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中,国家公务员以公务员的名义作为一方当事人与行政机关发生法律【1】 张树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关系,所以,政府部门有权对这些“临时工”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进行处分,也有权设置行为规范和录用原则与程序,以避免公务员胡乱作为而损害行政机关的形象。如果以上案例中,“临时工”确有其事,那只能说明政府对公务员的录用存在问题,也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另外,国家对公职关系设立了保障措施,以防止来自公众和行政机关的侵害,包括权利保障和权利救济措施,除非开除公职,行政机关无权对其既已存在的公务员身份予以否认,所以,一旦出事,行政执法人员就成了“临时工”无疑也是不合法的,建议“临时工”们申请行政救济。
第三,从行政行为来看,行政行为的主体不是行政执法人员,而是行政主体,也就是政府机关。前述“临时工”有一种是在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造成了不良后果,不管他是不是临时工,只要他实施的是行政行为,行政机关这一主体都要承担全部责任。
综上所述,无论以上案例中,无论当事人是不是“临时工”政府都难辞其咎,在民意上如此,在法律上亦然。而如果真是临时工,则政府需要追究更多的责任,因为临时工参与行政执法历来是国家法律所禁止的,而由此造成的法律责任还是由行政机关承担,如此,上述“有关部门”的违法违规行为则更加严重。另一方面,如果行政执法人员不是“临时工”,而就是公务员呢?那么,政府机关不仅要承担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而且要承担对编制人员的监督管理责任。“临时工”这一做法可谓愚不可及,毫无行政法意识,如此一来,不仅领导们要被追究更多责任,政府机关的声誉也会更差。妄图以“临时工”搪塞社会大众和避免追究相关责任,既不合理,也不合法职能招致社会舆论的谴责。
三、不良影响
“临时工”这一做法不仅直接侵害行政执法人员的权益,而且使受损的社会利益更难挽回,真相更难查明,责任更难追究,严重损害法律严肃性和权威性以及行政机关的公信力。
此外,“临时工”这种做法还被行政机关广泛认可和接受,使得满城尽是“临时工”愈演愈烈,严重扭曲执政理念,更是助长了政府的胡乱作为。当下,“临时工”还发生了转化,例如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走了“临时工”,又来了“实习生”。如果在行政体制中,这一说法就可以很好地规避今年刚颁布的《行政强制法》中,针对“临时工”问题的条款,可谓流毒无穷。
四、改正建议
无论是不是“临时工”,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部门都应该对其行政行为负责,妄图以“临时工”为由规避责任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坦诚面对错误,并实施一些补救措施,追究相应责任才能真正维护社会公利,提升政府声誉和公信力,也才能真正维护领导面子。
真正“以人为本”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不可能以“临时工”作为犯错的托辞的,这就说明了建设责任型政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树立政府的责任意识仍然是一个长期任务。
当然,我们的目的应该是避免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待事情发生后才去想如何补救。这就要求行政机关规范作为,尤其在人事制度上必须严格遵照现行《国家公务员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合理的公务员录用、培训、监督和考核制度,提高公务员素质和业务水平。
五、结语
从行政法角度而言政府部门“临时工”问题是既不合理也,不合法的,它不仅不能规避行政机关的责任,而且一旦有此提法就追究更多责任。一旦出事就声称行政执法人员是“临时工”肯定不能解决问题,唯有处理好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严格对公务员的考核、培训和监督管理才是避免类似事故的解决之道。了解了这些,希望以后出现类似事件政府不再做出如此荒谬的解释,而是踏踏实实将责任落实到位,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做到“以人为本”。
第三篇: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从安徽劣质奶粉事件(大头娃娃事件)、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到今年的染色馒头、瘦肉精、豆浆用粉冲调事件,轰动一时,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上至中央,下至百姓,无不为造成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后果气愤和担忧。
事故曝光后,我们不禁要问,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国,在倡导着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着想的社会主义阵营,为什么连普通百姓吃饭这样的基本生存问题都无安全保障?又谈何“中华民族的振兴”“创建和谐社会”呢?
在近十年的众多食品安全事故中,今年央视315曝光的双汇“瘦肉精”事件格外扎眼,反应的问题别具代表性。2011年3月.15日,央视在315消费者权益日播出了一期《“健美猪”真相》的特别节目,披露了河南济源双汇公司使用瘦肉精猪肉的事实。“双汇”品牌部分肉制品中涉嫌含有“瘦肉精”,这一消息爆出后,迅速掀起轩然大波。三月十五日当天午后“双汇发展”封跌停,又因重大事项自16日起连续停牌,双汇上演“滑特卢”市值5天蒸发170亿。一时间肉制品业内担心该事件引发消费者恐慌,造成对整个行业食品安全的不信任,甚至演变成如三聚氰胺般的行业“地震”。(简单介绍“瘦肉精”,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饲料中添加“瘦肉精”,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相关科学研究表明,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常见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特别是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长期食用则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会诱发恶性肿瘤。)
河南“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河南省公安厅第一时间开展案件侦破,最终一条完整的“瘦肉精”地下产业链条浮出水面。加工源头(犯罪嫌疑人于湖北襄阳合谋研制生产)→主要销售窝点→次级分销窝点(不法兽药店主和生猪购销人)→“瘦肉精”使用者(生猪饲养户)→加精猪流向地(屠宰点和肉制品加工厂),其中的肉制品加工厂就包括济源双汇公司,最终流向消费者的餐桌。此前针对“瘦肉精”的监管链条号称有“十八道检验”关,但实际上隐患重重,形同虚设。
双汇作为中国500强企业深陷“瘦肉精”丑闻。像“三鹿”“双汇”这样的大品牌知名企业频频爆出丑闻,说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推到了风口浪尖。双汇集团16日、17日接连发表公开声明,对消费者表示歉意。在双汇集团态度暧昧的声明背后,隐藏着看似完备实则脆弱的食品安全监管链条。
乍一看,事件到此应该圆满结束,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中央领导频频表态,看上去皆大欢喜,然而殊不知“瘦肉精”是个10年屡禁不绝的餐桌“毒瘤”,十年来,各级工商部门严厉打击,国家各部委重拳出击,仍然发生今天的事件,不得不叫人痛心。在我国,事件发生后,对犯罪企业的司法追责已基本到位,但是,对失职、渎职的监管者的司法问责却远没有到位。
从已曝光的各种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 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缺陷。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表明:食品安全监管必须实现体制上的独立性,比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欧洲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局,除了其具有法律赋予的权威外,对涉及食品安全的种植养殖、初级加工、运输、销售、消费环节,全程监管,建立了有效的问责机制。而在我国,在2004年9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规定了“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即农业部门负责生产环节,质监部门负责加工和进出口环节,工商部门负责市场流通环节等,直接造成了监管过程存在空白和监管信息分散的问题。再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生部分分合合的历史表明,国家建立独立食品安全监督部门的思路似乎并不十分清楚。这不仅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效力,更造成了问责不明确的弊病。二是监管部门不作为或为不法经营者充当保护伞。“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有网友疾呼,“十八道检验工序挡不住一头健美猪”,而事实就是这样,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相当完备,之所以不能在实际当中得到切实执行,很大程度上与部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作为有关。来自山东和浙江的一些基层监管部门的公务员向媒体爆料,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办公经费和工资福利要靠罚款收费来实现。这样就造成交费罚款的目的不是为了整治和确保食品安全,而是为了部门“创收”。其结果是,违法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只要向监管部门上交“保护费”,即可继续运转。监管部门为防止生产者和销售者因过高罚款而无力生产经营,也会适当降低罚款额度,以确保“羊身上还能长出羊毛”,等于监管部门与违法的生产经营者一定程度上已形成“利益相关者”。又如上海市杨浦区某基层监管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有时候在做监管检查时,也会遇到来自上级领导“打招呼”,要求对个别食品企业“有所照顾”,而这些企业要么是地方上的纳税大户,要么是某个领导招商引资的项目,轻易动不得。而更多的曝光后再查处的事实也证明,食品安全并不是“藏匿高手”,媒体公众一捉一个准,而相关的监管部门呢?其实更深层的问题或是部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为了牟取私利而充当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保护伞。
三是食品安全监管缺乏长效机制。轰动性的事件将食品安全监管提升到了首要层面,但是至今,食品安全仍然逃不开曝光一起,查处一起的恶性循环,始终遵循着“权威媒体揭露、相关领导表态、几个部门突击、若干人员服罪、过段时间冷却”的五段式套路,戏法陈旧老套,别无新意。反而让人觉得是政府部门的作秀,而在作秀的背后,是权力的傲慢和不真诚。虽然事件之后的关注度高了,监管严了,但是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并没有减少,相反时下的频繁曝光更让人产生不安。
四是部分监管部门技术检验水准落后。西方新兴的科学技术传到中国不过百年,本身技术和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有待加强,加之政府经费拨款鲜侧重于此项,所以设备老化、档次低,检测功能不全问题普遍存在。地市县级技术装备更为落后,统计中如计量标准设备,使用年限超过10年甚至30年的设备仍是检测主力。在这种要技术没技术,要责任感没责任感的情况下,希望监管部门能有所作为是不大现实的。
五是惩罚食品安全监管失职措施不力,在长达104条的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与追究相关行政监管部门失职责任有关的只有寥寥两条,且对“失职”的具体界定也是语焉不详,只指出需要“查明失职渎职情况”;惩罚力度也限于行政性的,只有“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即便如此,在以往一系列震惊中外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除了惩治几个生产、流通领域的相关责任人之外,很少有监管领域的相关责任人受到惩罚。不受惩罚的监管部门,在一波接一波的重大食品事件中,仍旧“逍遥法外”。
以上问题的解决绝不是尔等之辈可以找到有效途径的,空口的泛泛而谈也对监管部门毫无用处,也许这就是市场经济亦或是中国式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此引述一段名家言论或许对你我认识食品安全问题有所帮助:
复旦大学公共管理与国际事务教授唐贤兴认为,在监管部门方面,长期存在监管部门过多,各部门只有分工、少有合作、遇事推诿的局面。必须在立法上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能范围、明确追究责任的程序,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建立跨部门的食品监督机构,统一协调管理各个流程的食品安全,以杜绝机构间的相互扯皮推诿的困境。尤其需要对监管部门的失职渎职进行明确界定,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对相关责任人严惩不贷。可以参考的例子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一旦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最高到卫生部长,最低到相关监管部门的负责人必须为此负责而引咎辞职。
最后,其实关于政府监管的问题,多年来已成老生常谈,都说要加强力度,深化改革,大标语都会喊,实际操作则相差甚远,想必这种“喊标语不作为”的办事方式也不仅仅反应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解决这个问题,怕是要从根本政治体制上大动刀斧。
第四篇:《从旅游法看政府对旅行社的监管》
从旅游法看政府对旅行社的监管
2013 年4 月25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 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以下简称《旅游法》),即将于2013 年10 月1 日起施行。《旅游法》的出台必将给我国旅游业带来深刻的影响,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旅游法》对旅游相关内容都作了明确规定,全面、科学、指导性强,对促进我国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它体现了综合法、人本法、衔接法等三大特色。《旅游法》强调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旅游法》由总则、旅游者、旅游规划和促进、旅游经营、旅游服务合同、旅游安全、旅游监督管理、旅游纠纷处理、法律责任、附则10章112条组成。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时代的背景下,大众化的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尽管我国旅行社的数量保持了较快增长,截至2012 年底,全国旅行社总数为24944 家,比2011 年底增加1 254 家,相比2006 年时的旅行社数量,净增加了6 469 家,然而旅行社行业集中度低、业务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旅行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直以来导游员的地位和待遇总是不受重视,这对旅行社的发展构成恶性循环。
质量保证金制度最早源于日本。我国在旧条例中就采用了这一制度,旨在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旅行社的服务质量管理。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是指由旅行社在取得业务经营许可证后3 个工作日内,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缴纳用于保障旅游者权益的专项款项,缴纳的方式为在指定的银行开设专门账户或提供银行担保。按照新《条例》规定,旅行社在违反约定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或因解散、破产等原因造成旅游者费用损失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使用质量保证金,人民法院也可以根据判决、裁定等生效文书直接从旅行社的质量保证金账户上划拨赔偿款。旅行社如果三年内未受处罚,则可降低数额的50%;反之,若因赔偿造成保证金减少,则应在通知5 日内补足。另外,旅游局分级设立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负责旅行社质量保证金赔偿案件的审理。我国《旅行社质量保证金赔偿试行标准》具体规定了旅行社的赔偿责任以及如何应用质量保证金。在我国对旅行社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根本目的在于制约旅行社。旅行社和旅游消费者之间的权利不对等,按照行业惯例,旅游者在订立合同之初即会全额交付旅费,而把旅行中的一切事物全权委托给旅行社来安排。若旅行社出尔反尔、不守诚信,旅游者将束手无策,只能任其宰割。国家要求旅行社交纳质量保证金,在旅行社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时用于赔偿,大大降低了旅行社收取旅费之后为所欲为的可能
性,为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这项制度实施以来,的确很有成效地保证了旅行社的服务质量、保障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例如,笔者多次报团旅游,返回之后,旅行社多会电话回访,询问途中导游的表现或在旅行结束之时要求旅游者提供反馈意见。可见,旅行社较以往更为关注旅游者的需求和感受,力求把旅行安排得尽善尽美。
《旅游法》第四章第三十五条针对“零负团费”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低价组织旅游,诱导、欺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旅行社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但是,经双方协商一致或者旅游者要求,且不影响其他旅游者行程安排的除外。发生违反前两款规定情形的,旅游者有权在旅游行程结束后三十日内,要求旅行社为其办理退货并先行垫付退货货款,或者退还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费用。第三十八条规定,旅行社应当全额向导游支付导游服务费用;旅行社不得要求导游垫付或者向导游收取任何费用;组团社应当向地接社支付不低于接待和服务成本的费用。第四十一条规定导游和领队应当严格执行旅游行程安排,不得擅自变更旅游行程或者中止服务活动,不得向旅游者索取小费,不得诱导、欺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购物或者参加另行付费旅游项目。
《旅游法》第六章第七十九条旅游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和消防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件,制定旅游者安全保护制度和应急预案。旅游经营者应当对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从业人员开展经常性应急救助技能培训,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安全检验、监测和评估,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危害发生。第九章一百零六条规定,景区不符合开放条件而接待旅游者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符合开放条件,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景区在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未向当地政府报告、未及时疏导分流,或超过最大承载量接待游客,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1个月至6个月
按照《旅游法》的规定,我国旅行社可以经营境内旅游、出境旅游;边境旅游、入境旅游和其他旅游业务。但多数旅行社的旅游业务仍局限于传统模式。事实上,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游客旅游经验的增多、网络等新型旅游媒体的发展,旅游者越来越不满足于上车睡觉、停车撒尿、下车看庙的到此一游式的传统旅游,而是产生了诸如探险或体验等具有猎奇性或深度漫游式的旅游新需求,对于旅游服务也提出了贴心服务、个性化服务、人性化服务的新要求,对自身权益也表现得越来越关注,因此,旅行社应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作出适度调整。
再者,虽然我国旅游资源客观上存在着季节性差异,但我国旅游资源的优
势又是得天独厚的。就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四季都有风景;就人文旅游资源来说也是四季皆宜。还有如会展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新的旅游形态的出现,这些都为旅行社开辟了新的业务领域。如果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像号称中国最美乡村的江西婺源,北国江南的河南栾川,甚至华西村、南街村、竹林镇,还有规划中的郑州航空港等,都可以成为吸引特定旅游群体的新旅游目的地。近些年来兴起的自驾游,已经有旅行社开始了参与尝试,虽然效果不明显,但毕竟跨出了这一步。可以说旅行社业务拓展得越多,生存能力就会越强。
《旅游法》的出台无疑是旅游行业尤其是旅行社和导游员加强外部约束的巨大力量,对于解决旅行社恶性竞争和遏制导游员的种种不规范行为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旅行社与导游员必须在外部约束下学会自我管理和安排,才能有更好的出路。作为旅行社,不能再把旅游业务当做简单的做生意,必须协调各部门工作人员,使他们具有社会意识和责任感,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当做具有社会意义的大事,毕竟现代社会大众化的旅游是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表现,也是增强国民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为旅游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旅游服务,旅行社才可以获得旅游者的认同,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也才可以合情合理地得到社会的回报。
虽然,我国旅游业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但时代的发展已经给旅游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法》的出台恰逢其时,它使旅行社的经营和导游员的行为得到规范。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相信,我国的旅游事业必将随着《旅游法》的实施,不断修正错误,从而进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第五篇:从黄岩岛事件看新闻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从黄岩岛事件看新闻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2012年4月10日,12艘渔船在中国泻湖内正常作业时,被一艘军舰干扰,菲军舰一度企图抓扣被其堵在泻湖内的中国渔民,遭到赶来的中国两艘海监船的阻止。随后,中国渔政310船赶往事发地黄岩岛海域维权,菲方亦派多艘舰船增援,双方持续对峙至今。中方为表达善意,将两艘渔政船于22日下午撤离黄岩岛附近海域,并表示愿通过友好外交磋商解决黄岩岛事件。
黄岩岛事件发生之后,受到了中国政府、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广大人民群众都翘首期待着中国政府对此事将采取怎样的解决方式。但看了媒体相关的事实报道,民众对中国政府的处理方法明显有诸多不满。因此,中国政府如何利用新闻媒体来稳定国民情绪、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国正在走一条前无古人的和平发展之路。在这条路上,既充满阳光希望,也时有荆棘丛生、乌云密布,需要运用高超的智慧和强大的定力去应对各种陷阱和考验。对黄岩岛事件的处理,就是对中国大国智慧的一次检验。我国向来采取的都是无敌国外交政策,即没有假想敌,也不树立任何敌人。政府做决定不同于老百姓,因为老百姓不需要负担什么大的责任,而政府恰恰相反,需要它负责任的东西有太多太多,哪怕一个小小的决策,都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所以政府每做一个决定,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理智,冷静的思考。老百姓可以冲动,政府却不能。它每面对一个问题时都需要分析条件与形式,比如最近的黄岩岛。它是国际问题,又涉及到国家主权,只凭愤懑的情绪和贸然的行动肯定无法妥善地解决。
那么,政府该如何平息民众情绪,让民众理性看待此次事件?媒体是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所以我想,在这其中新闻媒体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实践中努力构建出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关系,保证了整个社会健康有序运行。
近年来,中国外交及国际领域出现了“内政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内政化”的趋势,敏感话题越来越多,作为媒体需要更深入全面地学习了解国家的外交战略和走向,积极主动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同时需要积极推动和解读中国公共外交的作用和意义,成为公众理解国家相关外交政策的有益桥梁,创造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氛围。
黄岩岛事件牵涉面广、社会影响力强,其报道离不开政府、民众、媒体三种相互关联和制约的基本力量,三者在不同场景中作用不同。而
新闻媒体是真实反映各种社会事件及表达社会各阶层利益的畅通渠道,它会在第一时间采集具有新闻价值的一切信息,并将之迅速传播给更广范围的受众。媒体在这当中应当充当消息的广播者、大众情绪疏导者、舆论的引导和监督者及社会稳定的维持者等角色,并且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与政府的互动沟通机制,成为官方代言人和政府形象的树立者,从而有效避免民众对政府行为的误读。而从新闻媒体对此次黄岩岛事件的报道来看,还是非常真实理性的。恰恰印证了新闻媒体的上述作用。新闻媒体通过各个报道,真实客观地讲述出事件的始末以及最新进展,让公众了解相关问题,并且从理智的角度剖析事件的深层意义,向公众阐述中国政府处理事件的缘由,引导群众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缓和了政府与民众的矛盾及社会大众的不良情绪。
新闻媒体能和政府形成如此良性的互动关系,发挥出重要作用,是值得欣慰的。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政府和人民的需要,也是保持我国社会长期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新闻媒体,政府可以广泛的宣传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积极的进行正面宣传;通过新闻媒体,人民群众可以及时地了解我国国情社情信息和国际信息,为民众更好的参政议政提供了途径,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让我国的新闻媒体更加的自由和成熟,与政府建立起更加和谐的协作关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