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日本大地震看日本政府对灾民的救济和灾后重建问题
从日本大地震看日本政府对灾民的救济和灾后重建问题
导语: 九级强震突袭日本后3分钟,正在例行会议的首相停止会议,50分时紧急管理会议召开,15分钟后自卫队全面出动......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在全世界也一直是灾害应急管理的模范。但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也不难发现,95年的日本政府也曾为阪神地震付出过高昂“学费”。
一、1995年阪神大地震给日本政府的血泪教训
1.1 政府迟缓的相应 震后2两小时首相才接到报告,内阁会议结束时神户已一片火海
神户地震在凌晨5点发生,首相村山富市至上午7时才得到秘书报告,当时由于阪神通信网络断绝,对灾情判断不足,上午十点召开的例行内阁会议也并未对灾害提出讨论,仅派平时负责灾害的国土厅长小泽赴神户观察。时至内阁会议结束时,神户市的长田区早已是一片火海。
震后6小时才首次召开高级别对策会议,大型设备震后三天才获批投入救灾
此外,在应对阪神地震上,整个日本政府运作上也显得迟缓,由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设置在国土厅的“平成七年兵库县南部地震灾害对策总部”在地震后6小时才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对策会议,而由首相挂帅的政府救灾对策总部是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才成立。
当时,日本最大的直升机机场就在神户,兵库县警察局和神户市消防局还有专门用于急救的BK117型直升机。可是这些先进的国有设备是在阪神大地震后的第三天才获批投入救灾。
地震发生7小时后自卫队才接到动员,错过救援最佳时机
神户地震后,虽然兵库县知事(县长)依据《自卫队法》三十八条提出要求,但至当日下午却只有少数部队人员到达。后来直到伤亡数增加,十八日村山首相从电视上获知事态严重性后通知大藏、厚生、文部等有关内阁成员召开“地震对策会议”后,方才出动自卫队一万三千人及警察两万七千余人参与到救援之中。
1.2 被地震暴露的危机管理短板
灾情信息必须经由国土厅上报,程序教条阻碍高层获得信息
阪神大地震前按照日本法规,警察厅和消防厅收集的灾情信息都必须经由国土厅才能送往首相官邸。这样的信息传递机制虽然规范性、程序性强,但是在紧急时刻就变得机械
刻板了,以致首相不能在阪神大地震发生后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来自官方的情报,反而和普通市民一样通过电视转播才知道自己的国家发生了如此重大的灾情,更遑论及时发挥首相的作用。与美国总统在洛杉矶大地震仅9分钟后就收到来自联邦危机管理厅的情报相比,日本国内媒体用“愚钝”对日本政府危机管理的快速反应机制表达了不满。
没有中央级别的紧急事态管理机构,灾难后第一时间几乎看不到政府的指挥
战后随着日本民主政治的发展,地方政府自治权力的提高,中央对地方并没有非常强有力的控制,阪神大地震前虽然设置了以内阁安全保障室为中心的危机管理系统,但系统的构成和协调功能都不完善,另外,与美国等不同的是,95年以前的日本也没有中央政府级别的应急事态管理机构(FEMA)。
日式各级政府部门管理色彩浓厚,条条块块的行政组织使中央与地方自治体之间、中央政府各部门之间过于强调本部门的职能权限,结果造成系统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缺乏相应的协调性和一致性。震后神户市消防车、救急车等救灾设施和救援物资严重不足,急切需要中央政府出面调动物力资源缓解压力时,却“几乎看不到政府的指挥以及在救灾方面的联络。”(时任横滨市市长语)
政府并未充分认识到自卫队在和平时期的意义,军队优势被浪费
日本自卫队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队员本来可以在危机管理中发挥救灾抢险的优势,但是由于战后奉行和平主义的日本政府官员对军队持反感态度,对是否向自卫队求助犹豫不决。同时,日本自卫队法规定,自卫队参与地方救灾工作,所在地的知事事先必须以书面的形式请求自卫队派出,否则如电话、传真等其他方式均无效。所以这就造成了自卫队在阪神大地震发生后,军队迟迟不能行动起来救灾抢险,致使火灾蔓延,灾情扩大,延误了抢救的最佳时机。
二、痛定思痛,日本政府着手完善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 95年后日本对法律法规大幅修改,日本形成涵盖灾害全过程的法律体系
1963年制定的《防灾基本计划》是日本全国危机管理对策的纲领性文件,1971年曾经做过局部的修改和调整。历时24年后,日本政府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第34条第1款,由中央政府危机管理最高决策机构“中央防灾会议”按照严格的法规程序对《防灾基本计划》进行了全面的修改。
到2002年,全国部门性的防灾计划——《防灾业务计划》和地方政府的防灾计划——《区域防灾计划》修改完成,日本形成了一个以内阁府为核心的、从中央到地方、层层深入的防灾对策计划体系。除了对防灾计划修改完善外,日本的整个灾害法律体系也在不断改进完善,日本防灾基本大法《灾害对策基本法》不仅大幅修改,此后还颁布实施了与灾害的各个阶段“备灾——应急响应——灾后恢复重建”相关的多项法律法规。
设置中央级别的防灾机构,修改《内阁法》提高首相危机时的管理权力
阪神大地震后,“中央防灾会议”改设在内阁府,由内阁首相担任会长;原国土厅所属的防灾事务局也随之调整到内阁府。此外通过“内阁会议”、“安全保障会议”、“金融危机对策会议”等决策机构制定危机对策,并由警察厅、防卫厅、消防厅等部门配合实施。1996年在首相官邸建立了以内阁首相为最高指挥官、常设性的危机管理机构,负责应对包括战争在内的所有危机。
1999年根据修改后的《内阁法》第15条的规定,内阁府新增了由首相任命的、拥有统一协调各个部门权限的“内阁危机管理监理”(其职位相当于内阁副大臣),同时还将原来的内阁安全保障室扩展为内阁安全保障与危机管理室,共同负责处理内阁府中有关危机管理(国防除外)的事务。
改革分部门层层传送的刻板机制,互联网成为新的灾情信息来源
通过修改《灾害对策基本法》等相关的法规,调整了以往必须分部门层层传送的刻板机制,允许下级部门在机能瘫痪的情况下,直接向内阁首相报告,使信息传送机制适用于危机环境。在通信设施方面日本政府也加大了资金和技术投入。
1996年5月组建了设备先进的、24小时运作的内阁情报汇集中心,负责快速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情报,目的是一旦发生大规模灾害或者重大事故时,火速将紧急情报传送到相关的政府部门。同年底又建立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紧急联络通讯网,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防灾无线通讯系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达,为政府开辟了一条新的灾情搜集途径。
自卫队建立近3000人的常备救灾部队,灾害时防卫省长官可直接派出救灾部队
1996年,日本对《防卫大纲》作出调整,重点加强了灾害应对能力。其中包括紧急出动力量的建立,陆上自卫队指定一支约2700人的部队作救灾派遣应变部队。
修改后的《自卫队法》第83条规定,是否派遣自卫队参与救灾,由都道府县知事进行判断、提出申请。在灾害发生或即将发生时,市町村长认为有必要采取紧急措施、但无法联络都道府县知事时,也可以直接将受灾情况通知防卫省长官或所指定的人员。防卫省长官也可以无须等待地方政府申请,直接派出救灾部队。
三、日本政府对2011年福岛大地震相应
1995 年 1 月 17 日凌晨, 以日本神户为中心的阪神地区发生里氏 7.3 级强烈地震, 造成 6000多人死亡、30000 多人受伤、数十万人无家可归。地震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10 万亿日元(当时相当于 1000 亿美元), 占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1%左右, 是日本战后遭遇的最大一场自然灾害。阪神灾后重建工作漫长艰辛, 耗费了近10 年之久, 但也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建立三位一体的救助体系。日本的地震灾后救助体系分为自救、政府援助和社会救助三大块。在自救方面, 日本自 1966 年起就建立了地震保险制度。人们只要参加地震保险, 就能获得保险公司的赔付金。这将大大减轻灾民在重建过程中的经济负担。政府救助是灾民在重建家园过程中的最重要来源, 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通过地震保险再保险的方式, 帮助和促使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地震保险业务并按标准进行赔付;二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据受灾程度, 直接向灾民提供资金援助。在社会救助方面, 除社会各界捐款救助外,金融机构也会出台一些救济措施, 如通过缓缴按揭贷款、减少贷款利息等来减轻灾民负担。
法律保障灾后重建工作。日本重视依据法律进行灾后重建工作。其中, 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直接相关的有《 抗震改建促进法》、《 严重灾害特别财政援助法》、《 受灾市街区复兴特别法》、《 地震保险法》、《 公共设施灾害重建工程费国库负担法》、《 灾害抚恤金支付法》 等 24 部。根据这些相关法律,严重的地震灾害发生后,日本政府向灾民紧急提供饮水、食品、衣物等救济物品,保证免费提供一日。
相对完善的灾害危机管理法制。作为重灾大国的日本是全球较早制定灾害管理基本法的国家, 并已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应对灾害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 日本拥有各类危机管理法律 40 余部, 其中涉及减轻地震灾害的法律就有 10 多部,主要包括《 自然灾害对策基本法》、《 防止海洋污染及海上灾害法》、《 活动火山对策特别措施法》、《 水灾防止法》、《 灾难救助法》 等。针对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地震灾害, 日本政府还专门出台了《 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 和《 关于地震防灾的国家财政特别措施法》 等相关法律, 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应对措施、信息传递、灾后重建以及财政金融措施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覆盖全面的灾害管理信息网络。日本国家气象厅是主管监测地震和海啸的专门机构, 建有 24小时制的监测系统, 以确保在地震发生的瞬间计算出震源、规模、是否引发海啸并发出海啸警报和预报。根据《 气象业务法》 规定, 地震发生后要马上把有关信息传递到警察机构、地方政府、通信公司、电视媒体、海上保安厅、消防机构等, 并由此迅速传递到学校、居民家、医院和船舶。普通百姓察觉到地震, 打开电视或收音机, 就立即得知地震发生的详细情况。如今, 日本还开设了灾害短信业务, 一有震情, 手机上立即会出现免费的相关信息。同时, 消防、警察、交通、媒体、医院、学校等相关机构, 都会做好应急准备。
强烈的灾害预防危机意识。日本把预防和应对危机视为同等重要, 在危机出现之前就采取主动预防措施。日本是地震多发国, 在全世界 6 级以三餐。对于房屋全部倒塌或已无法居住, 而个人又无法获得资金重建家园的灾民, 政府还需提供临时住宅。阪神大地震后, 日本政府紧急建造了近40000 户临时住宅。此外, 法律还对违规使用赈灾款项行为作出具体惩罚规定, 以防止赈灾资金损失、浪费及挥霍等现象发生。
分阶段实施灾后重建工程。阪神大地震发生后, 日本政府内部成立了首相重建咨询机构“ 阪神复兴委员会” , 派遣市街重建调查团奔赴地震现场, 调查灾区的交通、生活基础设施等受损情况,汇集成《 阪神大震灾调查报告》 , 对住宅、城市规划、产业复兴等提出建议。在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 首先制定灾民住房、公路、铁路和港湾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建计划, 即紧急复兴 5 年计划。从结果上看, 阪神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实际持续了将近10 年之久, 历经调查准备、全面重建和完全恢复自立三个不同阶段, 才完全恢复震前的繁荣与活力。
建立地震灾害重建基金。在阪神大地震后, 在重建过程中, 日本神户市建立了重建基金。重建基金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基本基金, 主要由政府投入;第二类是投资基金。前者主要是建设基础设施和基本的公共设施项目, 后者是商业性项目, 两种基金相互结合发挥作用。重建基金实质上是将国家财力、社会捐助及商业投资集中起来, 举全国之力来重建家园。
重视灾民的精神救助。在重建过程中, 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 是对灾民实施精神救助。
实践和理论研究均表明, 重大突发灾难会给现场人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 特别是老人和儿童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与关切。为此, 日本在遇到灾害时, 第一时间与消防人员和新闻记者同时赶到的还有心理咨询人员。政府还派专家定期为幸存者免费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学知识讲座, 安排生活援助员和老龄户生活援助员, 定期走访老龄人住宅等。应该说, 灾后生活信心重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它的恢复远比房屋、道路等硬件设施的重建工作艰巨得多。
四、日本政府的改变与转型对我们的启示
根据国内外灾后重建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能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一)注重沟通协调,建立“政府主导,多方
参与”的灾后重建体系 由于此次地震破坏巨大,为了使灾后重建工作能够及时、全面并且持续进行,中央政府应该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建立中央领导、分级负责的灾后重建机构。由最高指挥部统一规划协调灾后重建工作,加强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建立和完善工作领导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到灾后重建有专人管理、专人负责、专人监督[4]。同时,灾后重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政府要承担起它应有的责任之外,公民和社会组织同样不能缺位。在海外,灾后重建中的“全民共建”意识十分凸显,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表现是社会团体的踊跃参与和积极作用。
(二)完善相关法规和应急机制,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目前我国虽有《防震减灾法》等指导地震预防和灾后救助的法律规范,但有关指导和规范灾后重建的法律法规依旧缺位,导致有关灾后重建的部门规章普遍没有较大的执行力。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制定和颁布指导灾后重建的法律法规,提高规范的法律位阶,增强规范的法律效力。同时要提高防洪和防震等基础设施建设基准,加强对防范灾害的宣传教育,完善突发灾害的应急机制,防患于未然。
(三)增强人文关怀,重视心理重建
当时间进入漫长的重建过程,随着公众视野的转移,灾民们的心理恐惧感、孤独感和被抛弃感会变得越来越强烈,这些心理问题势必直接影响到他们重建家园的信心,进而影响到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委派专业心理救援人员指导灾民进行心理重建,并且要在当地培养一批专业人才,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个体化治疗。同时,应该采取多元化、立体化的治疗方法。除了心理门诊、小组交流、热线电话等传统心理治疗方式外,也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尤其是电视直播、互联网、短信息等新型传媒技术。
(四)制定有效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灾后重建
此次地震造成的损失规模大、影响范围广,恢复重建必将是一项时间跨度长、资金投入大的艰巨工程,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制定有效的财政金融政策以保障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中央政府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统筹和引导地方财政、社会捐赠、对口支援、银行贷款等各类资金,并且对重灾区实行税收优惠措施,免除受灾严重地区企业、单位和个人的税收及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事项,减轻受灾地区企业、个人的负担。其次,加大灾区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先审批受灾地区和灾后重建项目、调整受灾地区的贷款限额,优先发放为灾区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的贷款,优先支持关系到灾区民生的项目。
(五)建立分担灾害风险的长效机制
在面对象地震这样的巨型灾难时,个体由于力量有限,很难承担巨额损失,而完全依靠国家的救助也不现实。因此应当考虑建立分担灾害风险的市场机制,分化巨灾风险,弥补个体损失。
第一,建立多元化巨灾保险制度。我国目前没有地震保险等市场化巨灾保险制度,缺乏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担和转嫁渠道。借此地震灾害,可探索建立巨灾保险制度,设立巨灾保险的再保险制度,扩充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的容纳范围,完善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第二,设立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可从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风险准备金,逐步建立应对巨灾风险的长效机制。当发生巨灾时,除了有保险公司的理赔外,还可利用巨灾风险准备金来补贴灾民,分担损失。
第三,建立资产证券化风险转移机制。通过资本市场的期货、期权、债券、风险组合互换等各种金融工具的多元化手段,可以有效地将巨灾风险从保险公司转嫁到资本市场中去。为此,必须加强我国保险、证券行业的市场公开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商业诚信制度的建设,共同为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担机制的孕育和建立创造条件。
第四,建立规范的社会救济和援助系统。巨灾造成巨大损失,除了由国家补助、保险赔付和个体承担外,应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开展救济和援助,通过建立规范的社会救济和援助系统,来为受灾的人群提供帮助。
(六)设计符合灾区实际的长远规划
灾区的重建不仅是建筑物的重建,还应该包括经济、文化和精神的重建,这是灾区未来发展的基础,因此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应该立足长远。在重建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努力做到将总体规划与专业规划相结合、将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相结合,通过重建努力实现灾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繁荣。
第一,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汶川地震灾区分布着大量的农村居民,在此次震灾中受到重大损失,家园尽毁,暴露出了很多农村社会的问题或隐患,这给灾区的恢复重建提供了教训。此次重建很大程度上就是农村建设的问题,因此,重建应该立足新农村建设,把灾后重建工程变成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工程。
第二,要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在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借重建之时国家对灾区的投入和支出,西部地区应抓住机遇,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突破发展瓶颈,努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平衡发展贡献力量。第三,要与民族政策相结合。汶川、北川等重灾区分布着大量的羌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在设计重建规划时,要通盘考虑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地方的民族情况,注重维护少数民族权益,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
(七)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汶川、北川、青川等地震重灾区地处高山峡谷地带,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生态系统恢复力和抵抗力差,生态环境脆弱。地震和此后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加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在灾区恢复重建过程中,应当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破坏的植被,修复受损的生态链条,注重对当地特有生物资源的调查和保护。做到把灾区重建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形成灾区重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八)构筑实现官民互动的沟通平台
灾后重建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灾民需求的关注,确保重建机构与灾民之间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为此,政府应该设立专门负责与民众联络的机构,提供信息发布和联络民众的服务,使灾区民众和普通民众的要求和建议能够及时被相关机构获知,并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从而确保重建工作的高效和灾区民众的满意。
第二篇:从汶川灾后重建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汶川8级地震三周年过去了,地震给当地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今天,让我们再来看下地震灾区,那是让人振奋,让人的眼睛真不敢相信,这里三年前曾遭受过8级地震。沿途别具民族特色的新农村风貌、崭新的的场镇,硬件设施一流的学校和医院,都让你深刻感受到灾区的巨变,从满目疮痍到欣欣向荣,从山河破碎到一片生机,都不得不令人由衷发出感叹:变化太大了,大得超乎想象!灾区人民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很快地渡过了难关,三年的重建速度之快,改变之快,超乎想象。而灾后重建所有的项目都大手笔、高质量、高起点地完成,这对在地震中逝去的生命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慰藉,对全世界来说,也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壮举。这灾后重建的伟大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自然灾害,难以避免。然而,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的遭遇和命运往往截然不同。咱们看看印尼海啸和刚发生的日本地震吧,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救灾行动有我们这么迅速,出动救灾人员有我们多,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在五千米的高空跳伞深入灾区、直升机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运送灾民。再看下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科学决策,立足于改革开放创造的物质实力和制度活力,举全国之力、集全国之智,破解了一个个重建难题。按照“一省帮一县、大手拉小手”原则,加快恢复重建;扩大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中,四分之一用于恢复重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支援灾区决心不变、力度不变、目标不变。各地区各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对口支援、协同作战,形成了握指成拳的强大合力。3年间创造的灾后奇迹,展示出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能力,体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过去的三年,是情动天地、气壮山河的三年,是顽强拼搏、坚强奋起的三年,是党心可鉴、民心可追的三年。抗震救灾的壮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奇迹,无不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汶川地震灾後重建的巨大成就,充分体现制度优越性
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灾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汶川地震灾後恢复重建的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
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超过灾前水平。对四川、陕西、甘肃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和对口支援省市的援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灾后重建成果,加快提升灾区内生发展动力,解决好灾区群众现实困难和长远生计,深入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设好美好新家园。
汶川地震灾区三年“重建奇迹”昭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三年前的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使汶川人经历了一场人性的考验,也使每一个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三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把眼光投向汶川等灾区,曾经破碎的山河已然重整,成了安居乐业的家园;曾经遭受重创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灾区已从毁灭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创造了震惊中外的重建奇迹。
到底采用了什么“法宝”才取得彻底战胜汶川大地震的奇迹呢?网友秦汉雄风总结出三大“法宝”:党的领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网友白峰也撰文写道,汶川特大地震并没有吓怕灾区人民,相反让灾区人民学会了坚强。灾区人们挺起不屈的脊梁,坚强坚强再坚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用信心去建设出美好的家园,用信心重拾了破碎山河,用信心去抚平了千万颗心灵的创痛,从毁灭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奇迹”、“震撼”已经成为世人观察和评价中国的关键词,但这一次的“中国震撼”,在人们心中激起更为强劲的冲击波。网友相遇如风说,崛起的汶川给我们昭示一个真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强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和人民在一起,始终恪守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始终把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治国理正的目标和方向。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只要有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只要有我们的坚强的子弟兵战士,中国人民完全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中国人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网友林伟认为,我们难不倒,是因为我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我们难不倒,是因为在我们的身边,挺立着一大批关键时刻冲得上,危难关头过得硬的共产党员;我们难不倒,是因为在我们的面前,始终有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我们难不倒,是因为我们有坚强不屈、勇于担当的灾区人民。
当年,“汶川不哭,中国加油”“我们都是汶川人”的口号响彻中国,在3年重建中依然诠释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情怀。网友高福生说,对于一个坚强的民族,灾难不仅带来挑战,也砥砺民族精神。三年“对口援建”,不仅闪耀着我们这个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人性光辉,更折射出党的领导力、社会的动员力、群众的创造力,向世界展示了一个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后高起点高质量重建的范例,提供了受灾地区崛起于危难、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样本 网友干越白丁表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举全国之力支持灾区恢复重建。在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各部门鼎力相助的基础上,创造性开展了“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19个援建省市以最快速度启动实施重建项目,按照和谐援建、科学援建、务实援建的要求,派出精兵强将投入艰苦卓绝的重建之中,为灾区重生奠定坚实基础。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在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强大实力的基础上,举全力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同时,社会各界也大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汇集了人间大爱,凝聚了巨大合力。
汶川之殇,三年祭。3年,让四川灾区人民从悲壮走向豪迈,走向阳光,走向幸福!网友河马先生说回忆过去,我们感慨万千;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相信汶川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建党90周年讲话有感
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上的重要讲话,作为从事灾后重建工作的我,感触很多。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各项具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地震发生来的三年间,何不如此?
三年前的5月12日,突出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让位于四川北部的剑阁县遭受重创,山河破碎,房屋倒塌,交通、通讯中断,人民受难,损失惨重。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就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心,地震发生一个小时候,新华网就发布了总书记重要批示,两个小时候总理就登上了赴灾区的专机。5月16日的绵阳机场,刚下飞机的总书记快步来到总理面前,伸出双手长时间紧紧相握,也把全国人民的心紧紧握在了一起。
“汶川不哭”、“ 四川挺住”,“中国加油”,“我们永远在一起,因为我们是一家人”,一个个响亮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了,一车车急需的食品药品衣被帐篷等物质从祖国各地运来,一批批紧缺的建筑、交通、水利、地震专家队伍来了,“一省帮一县”的黑龙江亲人来了,还有中煤集团平朔公司干部职工、猛虎师的子弟兵战士,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志愿者,都加入到抗震救灾行列中„„剑阁没有被忘记。
最令我们感动的,是黑龙江亲人。中央“一省帮一县”部署刚做出后,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就迅速行动,火速派出对接组赴剑阁调研,提出了把剑阁打造成“龙江第一县”的目标,和援建工作要“办快、办实、办好”,要做到“求实、务实、做实”的要求。成立援建剑阁前线指挥部也迅速进驻剑阁,支教、支医、特警、志愿者等援建队伍也先后赶赴剑阁参与救灾和重建。全省上下广泛参与,全体援建人员无私奉献,从资金、物质、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援建。
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全面完成,援建资金15.5亿元,建成项目146个。建立的“无缝隙对接,无障碍合作机制”,形成不分彼此的一体化格局;采用“交支票+全过程参与监督支持+全方位援建”,最大限度让利于灾区;全体援建队员“舍小家、为大家”,扎根灾区,默默奉献,克服诸多困难,住板房、吃食堂,准军事化管理,在剑阁树立了不朽丰碑!援建队员工作中形成的“不怕牺牲、顽强拼搏、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龙江精神,成为激励剑阁干部群众巨大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援建前线指挥部同志离开剑阁时,剑阁县城3万余居民提着自家的花生、核桃,捧着鲜花,夹道相送,每个人都流着泪,用最高的礼仪感谢最可爱的亲人!三个长期合作协议即将签订,为长期合作、互惠互利共赢打下了坚实基础,龙剑友谊将世代相传!
县委、县政府始终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主心骨。地震刚发生,县委政府迅速成立临时指挥部,主要领导在县政府广场上,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工作,随即由县领导带队,兵分几路深入各乡镇村组检查灾情,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刚地震后交通通讯电力被损毁,到一些偏远乡镇检查同志回来再晚就要等把会开完,有时开完会就2-3点了;没有电,晚上开会、研究工作就照蜡烛;电话难打通,邮件、传真发不出去,向市上的情况报告就直接派人去送;广场上搭起地震棚、支口锅,就是单位职工临时的家,而县城居民地震棚也搭在一起,俨然一个大家庭。
在灾后重建中,县委、县政府审视“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县和总体上的传统农业县这两个最大最基本的县情,以“重建、发展、和谐”工作为大局,坚持“三个第一”,两个“统筹” 两个“大力推进”,强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促进总体上的传统农业县向旅游县、工业县、现代农业县转变。坚持城乡住房、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城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旅游工业等产业发展“四个优先”的原则,科学规划灾后重建项目,并使灾后重建过程成为跨越发展的过程,成为在更高起点上为更好更快发展打基础、添动力、增后劲的过程。
地震期间,全县干部群众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抢险救灾、搬运物资,都自发参与,冲锋在前,毫无怨言。在接受援建、捐赠的同时,全县干部群众也积极参与向极重灾区捐款捐物活动,做到“小灾帮大灾”。灾后重建中,全县干部群众是绝对主力军。“不等不靠”,“有手有脚有条命,自己的事自己干”,一条条标语催人奋进,放弃星期天,淡化节假日,“5+2”、“白+黑”工作,创造了一个个灾后重建奇迹,实现了一个个百年梦想!“剑门关速度”、“ 剑昭速度”、“广元市灾后重建特殊贡献奖”、“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天府杯”金奖,四川省灾后重建项目经典案例,省、市现场会„„等等。“最漂亮的的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是剑阁真实写照。
今年9月底,灾后重建任务将全面结束。回顾这三年,是感谢和感动,因为有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因为有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因为有了全国各地特别是黑龙江大力援建,我们才能战胜大灾难,获得大发展。回顾这三年,是骄傲和自豪,英雄的剑阁儿女经受了灾难的考验,抓住了发展的机遇,让剑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黑龙江省的大力援助,有英雄的剑阁儿女不懈努力,灾后恢复起跳的剑阁一定会展翅高飞!
让我们为那一天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从中日动画电影产业比较研究看日本动画电影对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
2012·第4期
CHINESE FILM MARKET 中国电影市场
从中日动画电影产业比较研究看日本动画电影对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启示 ■
周口师范学院美术系董云志
世界上动画电影产业最发达的国家首推美国,其次是日本。虽然动画电影产业在日本兴起和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但通过动画电影大师手冢治虫、动画电影奇人宫崎骏等人的努力,使得日本的动画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和壮大。加上政府的重视,不论是在动画电影产业的运作机制方面还是政策导向方面,日本动画电影产业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世界各国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现将中日两国动画电影产业进行比较,研究中日动画电影产业发展差异,寻找国产动画电影发展可借鉴的经验,以便国产动画电影产业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起来。
发展现状比较
日本对动画电影产业的重视和开发由来已久,动画电影产业在日本的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日本经济的一大支柱。首先,日本动画电影产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日本有着成熟的漫画市场。目前,日本动画电影产业的规模已经超乎寻常,漫画作品几乎占了整个日本出版物的40%,读者不局限于儿童,而是有着一个很庞大的读者群体。
我国的动画电影产业在进入21世纪之后,发展势头迅速,特别是在动画电影产业总产值和拍摄动画片的时间上都突飞猛进的增长。据悉,到2010年底,我国动画电影企业已约有7000余家,动画产业基地40多个,动画片产量翻了几番,涌现出一批深受观众喜欢的高质量动画片,如《秦时明月》、《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国内许多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动画专业,在校学生约50多万人。从上述情况看,我国俨然已迈进了
动画电影大国的门槛。但比较而言,我国动画电影的创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作品缺乏创意、整体质量不高、动画电影人才断层严重、产品营销薄弱、知识产权意
识不强等,这与我国的动画电影业发展趋势相比还不够成熟。
据查,我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画电影产品,日韩占69%,欧美占29%,内地和港台只占区区11%。《名侦探柯南》是日本的一部动画片,它在搜索引擎上可搜到600余万条的相关条目,中国经典动画片《西游记》的搜索结果却仅有
200多万条目。历时三年打造的2011 年上映的3D 动画电影《兔侠传奇》,由范伟、闫妮、濮存昕等阵容强大的明星团配音,其搜索结果也仅过百万条目大关。在日本,动画电影产业已位居日本国家支柱产业的第三位,在世界上,日本的动画电影产业也具有相当大的国际影响力,仅次于美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动画电影帝国。与日本相比,我国人均拥有国产动画片的时长就显得较少,这与日本政府对于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和推动有着很大的关系。
很明显,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日本的差距还很大。我国并不缺乏绘画人才,每年为日、美加工动画,也出了不少名作。综合日本动画电影的发展状况和对中国的影响,可以看出,我国尚未形成一个适于动画电影发展的文化体系。当然,中国的国情有其特殊性,我们的政府既要鼓励发展本土的动画电影产业,又要从邻国吸收值得借鉴的东西。因此,静心反思,潜心发展,才能逐步缩短差距,健康、快速地向动画电影大国迈进。
产业政策比较
2004年4月20日颁布的《关于发
展我国影视动画电影产业的若干意见》规定:电视台每天播出的国产动画片比例不能低于60%。随后,国家还启动资金大力支持发展国产动画电影产业,政府的支持也带动大量民营资本涌入,极大扩展了动画市场,创作数量增长迅速,规模效应逐渐显现。
与我国的动画电影产业政策相对单一相比,同处于亚洲的日本,其动画电影产业的发达不仅有动画电影产品本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有政府的政策杠杆调节和完善的法规布局。
日本采取了许多相关的政策:其一,利用援助资金方式进行动画电影文化的扩展宣传。日本利用“政府开发援助”中的“文化无偿援助”资金对动画电影产品进行播放版权的购买,然后在海外实施免费播放行为,在一些国家熟悉和依赖这些动画电影产品后,将免费版权渐次提升为低价版权。其二,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二战之后,日本尚处于动画电影模仿创新阶段,就已重视动画电影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如今政府不仅规定动画电影产业中要有专门的知识产权财团法人,更重视动画片及衍生品的授权行为,从法规到具体实施对动画电影知识产权进行严密的保护。其三,成立专门部门,加强产业管理与支援。日本动画电影产业的政府部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文化厅下属的文化审议会,主要负责日本动画电影产业的国际交流与政策;另一个是动画电影产业研究会和传媒与内容产业局,给日本国内发展初期的动画电影企业提供发展交流平台,进行帮扶、引导、交流和增长。这样以来,政府职责分工明确的专门部门就形成了对动画电影产业的分类细化管理,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并及时进行政策性的调控,使政策实施更加高效。其四,重视软实力战略。日本动画电影产业软实力的核心是对优质人才的重视,如将动画电影产业的大师与大学动画电影教育相结合,形成名师名教的活跃局面;再如每年都举办各种类别的动画电影节,著名的有“东京国际动画节”等,与动画电影商业行为紧密联合,在制作、营销、推广等方面综合培养动画电影产业的后继人才。无论在教
专题研究 26 CHINESE FILM MARKET 2012·第4期
中国电影市场育、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非常重视动画电影人才,重视动画电影产业中的软实力。其五,采用分级制度,加强市场规范。日本动画电影不仅仅是指向儿童的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更是全民总动员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在日本每个年龄层都有与之相适合的动画电影作品欣赏,都有相关的衍生品可进行消费,并细化动画电影类别的分级制度,从而形成一个庞大有序的动画电影市场。
由上述情况可知,我国在动画电影产业政策上的不完善还体现在“专门部门”、“分级制度”、“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亟待加强和改善。
运营机制比较
动画电影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世界各国在发展动画电影产业时必须遵循产业发展的特点。在运营机制方面,日本的动画电影产业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规模,在于其资本运营的环节都以市场需求为指导原则,这对我国动画电影产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
(一生产方式不同。日本的动画电影运营机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分工协作,这种方式提高了漫画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日本的漫画家一般都以工作室方式进行创作,每一个工作室里的工作人员在漫画家的领导下,进行分工协作,有明确细致的分工,剧本文本和角色绘制,甚至形象的勾线、上色都是分工完成的。分工协作的生产方式致使其动画电影教育也是分类的专业化培养模式。在我国,动画电影产业整体落后,在教育方式中还是针对工作环节的教育培养,没有完善系统的分类专业,主要侧重于制作技术的培养,忽视动画电影产业在创作故事剧本、衍生品营销等其他环节的培养,这些原因也导致我国动画电影人才的结构单一,形成的动画电影产品缺乏创意,集中在模仿创作的程度。分工协作生产方式是提高动画电影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对此应有深刻的认识。
(二分级制度不同。日本动画电影产业有着庞大细致的分级市场体制,规范的分级制度。针对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受众,进行了类别和级别的细致划分。例如日本很多漫画杂志是面向18-25岁的青年,也包括从少年时代一直看漫画到30-40岁的读者,目前日本动漫产品受众的平均年龄为32岁,这极大的扩大了受众市场。反观我国,对
于动漫的认知还停留在认为动漫是低年龄层的消费艺术种类的层面,不仅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思路受限,而且相关部门在审批动画电影项目时,也往往出于这种保护低龄消费者成长健康的考虑,进行各种题材和创作的限制,这些都使中国动画电影市场无法扩展和壮大。正如某动漫资深人士所言:“如果说宣传力度不够是外伤的话,观众定位不准则是致命的内伤。”2011年入围法国昂西国际动漫节的中日联合出品的电影《藏獒多吉》,由于坚持“根据两国国情,达到双方认可”的折中原则,致使影片定位不准,从而重蹈国内票房失利的覆辙。此外,日本动画电影产业中与动画电影作品等同重要的是衍生品的开发和营销,国家也在各种政策举措上大力支持和保护作品和衍生品的出口,开拓国际营销市场。
对此,我国在动画电影运营机制的相关环节做得不够完善,这也是我国动画电影发展滞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想使动画电影产业给我国带来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我国应该在动画产品体系中各年龄段的比例合理,还需要增设动漫分级制度,立足国内市场,开拓海外市场,从各方面加强学习和调整。
结语
日本作为当今世界上的动画电影的生产大国,不论是题材、内容、受众、艺术性还是外在的机制方面都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与之相比,国产动画电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日本动画电影产业的成功,为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我们应当立足本土,结合实际国情,清醒认识,找到不
足,更好的发展我国动画电影艺术。
首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才会很好地利用中国丰富庞大的传统文化素材。如在选用中国传统题材时,可以加入再创作的成分,以原来的故事为基础,从现代人的欣赏角度对其进行改编,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在注重动画电影艺术教化功用的同时,还要提高作品的观赏性和娱乐性,紧跟时代步伐,尊重观众需求,才能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动画电影艺术。
其次,逐步引入动漫作品的分级制度。重视成年人的动画电影需求,克服低幼化倾向,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动画电影作品的取材范围,拓展动画电影市场,使动画电影产品和动画电影衍生品的附加值增大,并逐步完善动画电影产业链,创造我国的动画电影形象品牌,增强动画电影产业的影响力和辐射性。
此外,重视动画电影人才的培养。在高校中不但要改变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当中注重理论和技法的学习,还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文化素养。同时,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也应注重实践性和多元化,避免“统一化”和“笼统化”,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的实用性人才。
与动画电影帝国日本相比,我国动画电影大国的道路还任重道远。除了上述种种原因,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还需在题材选择、剧本编排、人物塑造、场景刻画、声优挑选、音乐制作、商业价值取向、动画电影品牌创造、动画电影产业链完善、受众定位,以及政府扶持和新媒体力量支持等诸方面付诸实际行动。只有把人力、物力全力投入到打造国产动画电影产业品质中,立足本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民族动画的优点,突破动画电影产业发展的局限,提高品质,增强审美性和娱乐性,才能制作出更多内容高尚、品格优良、受众广泛的动画电影精品,从而实现国产动画电影产业的大发展。
(责编:程 龙 专题研究 27
第四篇:从日本的企业文化看单位与个人的关系
从日本的企业文化看单位与个人的关系
众所周知,日本从二战的废墟中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1968年日本是第二世界经济大国,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是什么使日本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是日本的企业文化较好的协调了单位与个人的关系。
第一、在日本公司之中,尽管有着较为完善的劳动合同制度,但是个人利益仍然被视为集体利益的附属品,当两者发生冲突之时,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这就是日本企业的集体主义精神、大局意识。当个人利益影响到集体利益时,我们要坚决牺牲个人利益,大局为重,没有国,哪有家,同样,没有单位的繁荣昌盛,你个人什么都不是,没有一高这个品牌,就没有学生家长对我们的认可。
第二、在日本公司中,员工的忠诚与否以及忠诚程度是公司绩效评价的首要标准。同时,日本公司也实行或明或暗的终身雇佣制度,宁降薪,不裁员„„公司与个人的关系是双向的,员工对公司终身忠诚,爱公司如家,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公司对员工终身雇佣,让员工有安全感,企业“以人为本”,解除员工后顾之忧,所以员工才绝对效忠单位。我们要树立“一高是我家,光荣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
第三、日本在学习欧美国家公司制度的同时,也将认真与勤奋深刻地渗透到自己的企业文化之中,将“认真”的思维习惯带入公司管理当中,由此催生出了质量管理的“日本模式”。毛主席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认真对待,什么事都可以化难为易,把我们的工作搞好,我们要认真对待来之不易的良好工作环境,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一高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优良的、实现人生价值的、发挥个人潜能的舞台,让我们有机会演绎充实的、精彩的人生。
第四、日本企业文化还注重“和”的观念。其内涵是指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它是日本高效能团队精神的基础。“和”的观念其实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但在日本得到了发扬光大。中国的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礼、义”,而在日本则强调“和、信、诚”,注重诚信为本。这些“和”的理念,使得人们注重共同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并时刻约束自己。在日本人看来,一个团体或企业失败,多半由于缺乏“和”的精神,真正实行了“和”的团体,势必带来和谐的氛围,彼此的尊重和理解,使每个人都感到身心愉悦,理想的工作环境,使人的潜能得到良好的发挥,达到幸福的境界,获得“幸福感”、“温馨感”,就像习主席所说的“获得感”。日本企业实行自主管理、全员管理、集体决策和共同负责,人与人之间上下沟通,乃至于情同手足,这些都与“和”的观念密不可分,日本企业的凝聚力由此而来。就我们单位,学校的事情尽量让老师早知道,多听听老师们的建议,让老师们有参与感,理解领导的苦衷,理解万岁,上下同心,黄土变金。
第五、日本企业重视团队合作,群体精神和武士道精神(从正面可以理解为忠诚精神和献身牺牲精神)。著名的松下精神就强调团结一致,重视集体的力量,强调团结一致。我们要学习日本的团结和牺牲精神,众人拾材火焰高,凝聚人心,资源共享,一致对外,千万不能内耗,兄弟不和外人欺,日本侵略中国就是利用了国共打内战,作为一高人,要共同维护一高的形象。当现代社会发展至21世纪,人际关系也有了新的走向。近年来最流行的辞藻也许就是“Teamwork”(团队协作)。既是“Teamwork”,首要的就是“Team感”,原来处处设防、各自为政的传统本位主义一夜落伍,新世纪人际讲的是彼此沟通,随时交流,深度合作,团队利益至上。现代化的商业操作在考核员工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法则:一个忠于自己职位,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员工并不见得就能出类拔萃,与人沟通、协调、协作能力的强弱是考核个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第六、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松下幸之助认为,人在思想意志方面,有容易动摇的弱点。为了使松下人为公司的使命和目标而奋斗的热情与干劲能持续下去,应制定一 1 些诫条,以时时提醒和警诫自己。于是,松下电器公司首先于1933年7月,制定并颁布了“五条精神”,其后在1937年又议定附加了两条,形成了松下七条精神:产业报国的精神、光明正大的精神、团结一致的精神、奋斗向上的精神、礼仪谦让的精神、适应形势的精神、感恩报德的精神。松下的成功与其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断鞭策有重要关系,日本这个民族虽然曾经是我们的敌人,但这个弹丸小国之所以能藐视全球,自有它值得我们学习之处,我们要从日本的成功中得到启示:善于学习并且推陈出新,善于向强者学习,向对手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总之,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同技术一样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无形的文化软实力同有形的技术硬实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要向日本企业那样,形成自己的单位文化,协调好单位与个人的关系。
我建议,我们一高也要有自己的文化,时时警戒自己,鞭策自己,不忘责任,不辱使命。如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们飞翔;简单的事,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用心做,你就是赢家;一高是我家,大家要爱护她;创业永远没有终点,我们永远在路上;大成功靠团队,小成功靠个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等等,向全体教职工征集优秀的企业文化用语,汇成一高的文化精神,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一高的明天更辉煌灿烂。
以上随感是根据学校开展的《我是一高人,我铸一高魂》的主题活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单位与个人的关系,谈一些浅陋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2016.3
高二历史组
戚景云
第五篇:从日本的企业文化看东西方管理思想融合
从日本的企业文化看东西方管理思想融合
【摘要】现代西方管理日益趋向复杂化,片面追求数学化、模型化的管理技术,无视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和管理艺术的丰富性。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管理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点。日本企业文化不仅推行现代管理的体系、制度、方法,也重视属于文化层面的“软”的因素。如员工归属感、价值观的培养。在当代东西方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的趋势中,应当注意既学习西方的管理之术,又领悟中国的管理之道。
【关键词】管理哲学; 管理技术; 文化融合; 管理之术; 管理之道
西方管理学从泰勒、法约尔开始,逐渐架构成完备的体系,又衍生出众多的流派、学派、丛林。与此相对,中国古代诸子百家,虽观点各异,但都离不了理国治邦,他们的文化精髓既是人生哲学,也是管理思想。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不乏深邃闪光之处,却沧海遗珠,散见于经、史、子、集,缺乏系统的整理。于是,学院教授的正统管理学“言必称希腊”,基本是西方管理学一统天下。
一、西方管理学分析
西方管理在直接为现代市场经济服务中积累出明显的优点: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试验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格地控制和严密地管理,注意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不断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重视发挥个
人的能力和专长,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在管理中的作用等。而其缺点也是明显的:重视对管理的理性分析,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管理技术片面追求数学化、模型化和计算机化的倾向,无视了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和管理艺术的丰富性;对管理中某一要素进行深入地、科学地分析,总结出的某一方面的规律,却往往把局部的规律看成是一个管理活动的普遍法则,产生了以偏概全,走极端的弊病;现代西方管理日益趋向复杂化,复杂也带来新的矛盾。组织结构复杂常常使各种矩阵结构相互牵扯,扼杀了创造行为。
二、东方管理思想的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重视社会人生。所以东方管理文化也是以人为核心,具有浓烈的人本主义色彩;协调各种组织、群体间的关系,强调整体协同,而且这种协同不仅是在人与人之间,而且包括人与自然之间。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管理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的是“愿不愿、想不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员工“心愿”的问题;而西方则注重员工“会不会、能不能”,是针对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方面下工夫,各有侧重。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不断提升境界的养料,把企业当成一个大家共同发展的平台,而不只是个人财富积累的木桶,那他前进的动力在某些阶段会受到限制和影响。
相对于西方系统的、并在某种程度上已发展起来的科学监督和统计制度,东方管理思想更注重人的自我约束、修身养性的自我管理,通过高度的自律适应自然。从“性善论”出发,通过自身修养来解决问
题。这些和现在比较流行的“人本管理”思想有共通之处。儒家讲究的是“宽容和谐内部环境”,但在管理中的感性成分较大。极端的感性管理也会导致具体管理者无所适从、无所凭依,管理走型。
东西方管理文化不同,对管理的本质和认识也就不同。但是在当代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融合的趋势中,现代管理本质越来越体现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为核心的人本管理思想。对于“人本”管理思想的回归,中国上古时代提出了“德为贵”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儒家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修己”,即自我管理;其归宿是“安人”,即理想化的社会管理及最终的天下大同。“修己安人”包含了根本性的个人修炼与管理方法。市场经济体制更加需要提倡诚实守信、意志坚强、艰苦奋斗的精神。西方也普遍认识到了这种重要性,在MBA课程中也开设了“管理伦理”的课程,东方管理学派提出了“以德为先”观念,强调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把道德行为放在首位,遵行“德智兼容”。日本企业的成功更是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三、日本企业文化的示范意义
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在全球开始展露风采。当时美国正在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嘛。企业劳动生产率在连续增长了20多年后骤然停止了增长。而这时,日本作为战败国,战后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边缘,石油等原料全部依靠进口,但他们的企业在石油危机中安然无恙,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日本企业管理的成功离不开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古典管理思想的长期熏陶。很多日本企业界人士认为,日本现代企业管理与竞争是建立在中国古典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一)日本企业文化中体现的东方传统人文精神
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早在公元八世纪,儒教就以行政手段得到日本政府推行,国民诵读《孝经》,提倡孝道。进入十六世纪,儒教被奉为日本官方哲学,日本兴起了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思想的全面研究。直至今日,儒家思想的痕迹,依然显著地存在于日本人身上。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奇迹般崛起,令世人瞩目。于是全世界都开始掀起了一股研究日本经济成功奥秘的热潮。包括曾经是日本人老师的美国人也放下架子,“拜徒为师”。经过一番探讨研究,欧美学者惊叹地发现,日本经济的奇迹来自于旺盛的企业活力;企业活力又源于成功的企业管理;而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奥秘则在于日本企业强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管理思想,日本企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与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相结合形成的;因此日本企业的成功不仅与美国的资金扶持有关,而且他们在实践中能够打破西方注重理性的管理理论的框架,不是单纯就管理论管理,而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不仅强调设备、技术、产量等“硬件”,也推行现代管理的体系、制度、方法,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特别重视人的价值,重视属于文化层面的“软”的因素。如员工归属感、价值观的培养,“企业风土”等企业文化建设,包括如“社风”、“社训”、“社长信条”、“经营原则”、“企业使命感”等。而儒家思想正是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动力因素。是创造“软”因素(日本企业文化)的关键所在。
日本企业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积极向上的正面价值因素,如中国
儒家的讲求“和”的哲学观念,重视集体主义、重视人际关系等,但同时又克服了儒家思想中只强调人的社会性而忽视人的个人主体性的弊端,所以,日本企业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实质上是一种嫁接,即将儒家思想原体系打破,对构成要素进行分解,把正面价值的留下,负面价值的弃之,形成全新的排列组合,然后再将重新排列组合的儒家思想精华与西方强调人的个性与自主性的人文精神相结合。这种杂交式的结合,不仅保留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儒学扎根于市场经济的土壤中,以发扬其超越时空的优势。于是产生了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强调的“人本管理”思想。这种人本管理思想与儒家的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以人的管理为中心,强调员工的教育培训,如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经营就是教育”就是这一思想的写照;强调企业内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日立的“和”,松下的“和亲”,丰田的“温情友爱”等管理思想;强调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员工“以厂为家”的团体精神等。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粹——“大和精神”,也是儒家人本文化影响的产物。即把儒家人本思想的重视思想统治,讲求伦理道德与日本民族精神结合为一体,形成日本企业文化这一灵魂。日本企业在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中,也是以中国儒家人本思想中的“和”、“爱”、“诚”、“信”、“忠”为行为标准来提高员工素质的。
日本企业管理还讲求施义,这种管理思想,与儒学中的“义”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儒家义学,至精至微,日本企业管理者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有的日本公司在经营宗旨中就明确直奉行“先义后利”!“先义后利”思想出自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所著的《荣辱篇》。荀子曰:“荣
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成功的日本公司重视对职工进行先义后利的思想教育,教育职工要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日本企业家认为,优质的服务是利益的源泉。搞企业不能先考虑利益,而要先考虑怎样才能给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若全体员工皆能晓此大义,自然就会给公司赢得信誉,从而产生不为盈利却又自然盈利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先义后利”。
(二)日本企业文化成功案例简析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是世界上九大公司之一,是目前日本获利最高的企业之一,其营业额从战后至今增加了4000倍以上。松下公司的创始人及领导人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该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有很强东方色彩的企业文化建设,突出表现在:一是强化企业命运共同体建设,在日本首先创作公司歌曲并制定价值准则;就像现在你一走进“好又多”超市,你就会听到他的公司歌曲,这样的文化熏陶很容易让人们不自觉的将公司的命运和自己的联系起来。日本的横滨饭店规定对新雇员培训的一半时间不是讲业务,而是教他们懂得自己应对周围的社会承担责任,其中包括让他们到饭店前面的公园打扫卫生。在日本,有一句很响亮的话:“没有文化,就没有企业。”由此可见日本企业家对文化在企业活动中的地位的认识。二是重视人才培养,这从松下幸之助的名言“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品”中可见一斑;另外一家日本企业——日本京滨制
铁所是一家高度自动化企业,在技术管理和工序管理上全部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但这样一家企业却也十分强调人的作用,建立很强的工作道德观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培养职工道德观念为主,并围绕道德观念在其他方面协调发展。三是注意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使员工易于接受。比如开会,可以选择不在会议室里,而在其他地方。比如开会迟到的人,可以叫他们请按时到场的人吃饭等等。这样一些比较远离传统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避免被束缚的感觉,从而能够更容易的接受。
四、结语
日本是“东方的西方国家”,或许正是特殊的地理位臵让日本同时受到东西方文化和管理思想的熏染,它才能有这样一个契机将这两者融合起来。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日企横扫英国的摩托车业,超越德国和美国的汽车工业,抢夺德国和瑞士的钟表和光学仪器市场,打击美国在钢铁、造船和一般电子产品上的传统优势等一系列的企业神话,这些神话不断的被文化管理学、企业战略学、工商管理学等学科选入教材,流传起来。我们应该学习日本企业的成功,掌握西方的管理理论,领会东方的管理思想,借着改革开放的契机,将东西方的管理哲学在中国来一个第二次融合。
美国华人管理学家成中英教授说,中国是“心”文化,美国是“脑”文化,管理是外在伦理,伦理是内在的管理。西方的管理方法在国外公司有时很好用,但现在我们的员工是中国人,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亚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运用西方习
以为常的管理方法。虚实结合,既学习西方的管理之术,又领悟中国的管理之道,从让我们中国的企业也成为全世界学习的样板。
不可否认的中西方文化和思维差异,既不能消灭它,也难以统一它,因为世界需要五彩斑斓的文化,问题的关键是应当在差异彼岸构筑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搞洋务运动的张之洞在他的《劝学篇》里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今天用在现代管理中,仍然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成中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黎红雷.中国管理智慧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贲恩正,祝慧烨.东西方企业价值观管理比较[J].中外企业文化,2007,(6).
[5]孙聚友.论儒家的管理哲学[J].孔子研究,2003,(4). [6]陈学柳.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N].中国汽车报,2001-09-21(3).
[7][美]R·帕斯卡尔,A·阿索斯.日本的管理艺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