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超市的经营特色看我国当前超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12:3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日本超市的经营特色看我国当前超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日本超市的经营特色看我国当前超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从日本超市的经营特色看我国当前超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从日本超市的经营特色看我国当前超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文章关键字:日本超市作者:宋效中发布时间:2007-10-8

作者:宋效中/李华/胡志敏 主题类号:F511/商业企业管理 【 文献号 】1-18

【原文出处】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原刊地名】沈阳

【原刊期号】200001

【原刊页号】14~16

【分 类 号】F511

【分 类 名】商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010

【 标 题 】从日本超市的经营特色看我国当前超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作 者 】宋效中/李华/胡志敏

【作者简介】宋效中 李华 胡志敏 辽宁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内容提要】本文立足于现实,借鉴日本超市经营的成功经验,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我国超市目前存在的规模小、价格高、商品种类不全、管理手段落后以及经营方式不灵活等方面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了发展连锁经营、实行低价策略、增加商品种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等对策建议。

【关 键 词】超级市场/问题/对策

【 正 文 】

超级市场(以下简称超市)的形成被誉为零售业第四次革命。从1930年美国创办第一家超市开始,经过五六十年代的飞速发展,现已遍布世界各地。1981年4月,广州出现我国首家超市,进入90年代后,随着市场竞争对零售业的冲击,全国各地掀起建超市热。截至1998年底,全国已有各种类型的超市超万家。我国的超市已基本具备了超市理念应具备的主要条件,但它与国际上规范化的超市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本文拟以日本的超市作为主要参照系,以说明我国超市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的对策。

一、我国超市存在的问题

1.规模问题。

超级市场,顾名思义,是规模巨大、商品繁多的大型购物场所。我们在日本所见到的超市营业面积大都在万平米以上,建在市中心的超市略小一些,建在市郊的超市都规模宏伟巨大,营业面积在几万平方米。其商品琳琅满目,从吃到穿,从穿到用,从用到玩,不下上万种。因为商品齐全,几乎消费者日常生活要买的物品都能在那里随意挑选购买。所以,消费者往往在休息日驱车前往,花几小时时间,一次购齐,这比跑几家商店要方便得多;在一家商店购的多,价格又便宜,消费者感到既方便又合算。每逢节假日,大型超市门前车水马龙,超市内顾客熙熙攘攘,就像我国春节前置办年货的人群。

而我国的超市一般规模较小:有的设在百货商店中的一角,有的只有几间房子的店铺,营业面积多在500平方米左右。沈阳近几年有几个大的超市出现,但从全市超市平均面积看,仍然较小。因为超市营业面积小,商品的品种也不能多,消费者难于随意挑选,随意购买。相比之下,只相当于日本昼夜营业的便民店,是典型意义的初级阶段超市。

2.经营方式问题。

日本的超市大多采用连锁经营的组织形式,有的是地区连锁,有的甚至全国连锁。它们进货时一般实行联购分销,享受较高的价格折扣,进货成本低,卖给顾客的价格也低,因此竞争能力很强。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象日本超市那样全国性连锁当然不容易,但地区性或全市性连锁还是可以的。但实际上,我国目前的超市多以独立经营为主,即使实行连锁的超市也不过几家、十几家分店,每个分店的规模又很小,从联购分销中降低进货成本的好处就不明显,竞争力也相对较弱。

3.商品价格问题。

价格竞争在目前仍是超市间竞争的主要手段。日本超市商品的价格一般比普通商店低10%-30%,以求薄利多销,而且随行就市,随着销售情况及存货时间长短迅速调整,有的商品甚至一天就几次变更价格。我国现阶段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下降,少数下岗职工和停产半停产单位职工收入甚至绝对下降,对商品价格要比日本人敏感得多。价格较低,就很有竞争力。但我国超市由于规模小,独立经营,且经营档次偏高,另外还有商品进货后重新包装、整理、分类费用,资金周转速度慢,所有这些都难以形成薄利多销的良性循环,使超市价格竞争能力大打折扣。

4.经营品种问题。

日本超市的经营品种多在万种以上,能满足普通市民“一次购齐”的需要,而且侧重经营各种食品、水果、蔬菜、杂货、家庭日用品,其中鲜活商品占主导地位。

我国超市经营的品种则相对较少。据了解,现在国内最大的超市也只有6000余种商品,而且侧重于易保存、防腐烂的高档消费品,市场占有率有限。

5.服务对象问题。

日本的超市由于普遍实行低价政策,其服务对象一般是普通市民,特别是家庭主妇。而我国超市由于难以实行低价政策,又经营档次偏高,偏离了普通群众的需求,服务对象倾向于中高收入者群体或依靠父母中高收入生活的年青人,它说明超市的目标消费市场发生了偏差。

6.管理条件的问题。

日本的超市在管理硬件上有严密的条形码管理系统(POS系统)生产企业提供给超市的商品都打上特定的条形码标记,无须超市重新包装,结算过程十分便捷;日本的超市房顶上有电视监视,门口有未付款者警报器,对于盗窃和由于各种原因未付款者能及时发出警报。超市的服务人员只是为消费者提供购买咨询服务,并不扮演监视顾客这种令人讨厌的角色。

而我国超市的硬件设备落后,国产商品中印有条形码的比例不到40%,推行POS电脑联网技术的超市也不多,电视监控系统和偷盗警报系统没有或不灵活,要靠营业人员进行监视,这必然增加了营业成本,还造成顾客与超市的感情隔阂,失窃现象时有发生。

7.超市产生的人文与经济环境问题。

日本的超市产生于社会物质财富十分丰富、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社会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时期。在日本的垃圾堆里,旧彩电、旧冰箱、旧自行车、摩托车、轿车等随处可捡,因此一般市民对冒风险到超市去占点小便宜并不感兴趣。在日本偶尔有小偷小摸的是不大懂事的孩子和较为穷困的学生,而暴力团体和江洋大盗则眼睛盯着银行。

而我国的物质并不十分丰富,商品滞销和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减少现象并存,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基本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开架售货、自动付款,在监控设施并不完备的情况下,失窃现象并非偶然。另外,日本的超市为节约建设成本、方便停车、便利购物,一般选择在地价相对便宜的郊区设店。我国目前因小汽车尚未普及,超市多设在城市商业中心,其地价和建设价格要昂贵得多,而且超市中经营人员相对较多,这就造成了营业利润的下降,有些甚至处于亏损经营状态。

二、我国发展超市的对象

超市是商品流通领域的一次革命,是今后零售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认为,针对上述问题,在我国发展超市的对策应该是:

1.积极发展连锁超市集团。

国际上的超市一般都是由百货店到连锁店,由食品连锁店到超市,自身积累逐渐发展起来的。而我国,超市和连锁店现在都在全国试办,因此,我们可以实现连锁店和超市的同步变革(即建立连锁超市)。可考虑利用废旧电影院、车库或厂房试办超市连锁店,走小型食品店、副食品店、粮店、菜店的改造之路,通过适当合并达到程度大型化,进而发展成连锁超市集团,走肉联厂、食品加工厂、食品店、副食品店等联合经营之路,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的流水作业机制,降低成本,提高超市集团竞争力。

采取上海“华联超市”的联盟战略,由同一个市或同一地区的超市组建超市联盟。超市联盟并不涉及所有权的转移,而是加盟了的各超市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结成伙伴关系,互相合作,共担风险。为了便于协同运作,超市联盟须建立强有力的总部领导。总部领导机构是联盟的核心力量、凝结力量和支撑力量。联盟总部对各个加盟店实行八个“统一”制度,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商品标志、统一经营方针、统一销售价格、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广告宣传、统一结算,并严格执行。建立联盟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规模经济问题。

2.实行低价策略。

超市和普通商店比就是价格要低。如果不能实行低价,就不要打出超市的牌子。目前我国处于中低速增长期,下岗人员增多,大部分城市居民属于温饱型,对于商品价格比较敏感。因此只有超市价格低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为此,首先应尽量降低固定成本,减少营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连锁或联盟后大批量进货可降低进价,并以经营购买频繁的商品为主,这样才能实现薄利多销,发挥超市的优势。

3.商品销售应增加鲜活商品的种类。

我国超市很少经营易腐烂,加工、包装复杂的鲜活商品。其经营思想,一不在满足顾客需要,二不在尽可能多的利润,只在于营业的方便和保险。但从消费者购买的频率和数量上看,同时考虑到我国目前蔬菜市场环境差、经营规模小且经营方式粗放的劣势,这类商品应是今后超市经营的重要方向,可采取供、产、销一体化的超市集团组织形式。

4.应满足中低收入者“一次购齐”的要求。

价格低是吸引消费者的一个因素:“一次购齐”,给消费者提供方便,又是一个吸引消费者的因素。而要“一次购齐”,就要经营的品种多,最低限度在吃、穿、用的某一个方面系列产品齐全,才能满足顾客在的基本要求。因此,品种多样化、大众化、规模扩大化是提高超市经营效益的重要的手段。

5.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我国目前在这方面与日本相比有较大差距。要普及商品条形码的使用,生产企业要考虑超市销售的包装要求,逐步使用POS系统,提高结算速度,在购物高峰时增加结算人员避免结算口排队现象。另外,要加强人员培训,吸收专门人才充实管理层和员工队伍,超市集团决策层人员素质的提高也是发展超市所必须的。

6.超市地址要选在文化层次较高和物质基础较好的地区。

超市,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在这个阶段,不是卖方市场而是买方市场。消费者自主选择、自我服务、自我结算的意识比较强,对偷窃、损害、胡乱翻弄商品等行为能自我约束,这是办好超市的社会经济条件。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贫困落后、偷窃、行抢、伤害时有发生的地区会有超市顺利成长的空间。因此,选择超市的地址时,要对该地区的文化氛围和物质基础的层次和社会治安的情况做周密调查,尽量选择层次较高地区。防范失窃的措施,主要靠现代化电子设备,而不能过多依靠超市内部的警察,如临大敌的气氛最容易失去顾客,最终必然导致超市经营的失败。

第二篇:连锁超市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连锁企业创办论文

连锁企业创办论文

题 目: 连锁企业门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以“联华”西三旗店为例 准考证号:

010115401360 身份证号:

***910 姓 名:

潘 洋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连锁企业创办论文

内容摘要

目前电子商务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已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电子商务从一个时尚化的模式向生活化转变,在国际商贸和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电子商务是革命性的变革,是全球经济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将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此以联华连锁超市为例,联华连锁是一家秉承着顾客至上理念建立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为基本原则,坚持以低成本,高效率,方便、快捷的流通方式为广大顾客提供一个网络上的大卖场,但在网络具体运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本文结合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理论,分析连锁超市应用与发展电子商务的现状分析了电子商务在联华网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总结了电子商务在联华连锁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关解决策略,通过对联华连锁超市的电子商务应用现状的考察,总结其电子商务是其发展方向,得出连锁超市需要应用电子商务的结论。

关键词:电子商务 连锁超市 联华连锁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连锁企业创办论文

目 录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意义.....................................................3 第二章 联华连锁超市电子商务应用的现状分析...........................3 2.1联华连锁超市简介.............................................3 2.2联华连锁电子商务应用现状.....................................4 第三章 联华连锁电子商务需求分析.....................................5 3.1商品销售需求.................................................5 3.2网站建设及维护需求...........................................5 3.3信息发布需求.................................................6 第四章 联华连锁网站运营存在的问题...................................6 4.1 供应链管理体制不规范.........................................6 4.2 产品质量检测规定不完善.......................................6 4.3 商品毛利低且物流配送难度大...................................7 4.4 网络交易的不安全性...........................................7 第五章 联华连锁网站运营问题的解决对策...............................8 5.1 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制.....................................8 5.2制定完善的产品质量检测规定...................................9 5.3优化商品配送方案降低配送成本.................................9 5.4 针对红旗连锁在网络交易上存在不安全性的解决策略..............10 总结...............................................................11 参考文献...........................................................12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连锁企业创办论文

电子商务在连锁超市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联华连锁超市西三旗为例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1.1.1电子商务内涵

电子商务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兴起的一种崭新的企业经营方式。具体讲,电子商务是一种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快速而有效地进行各种商业行为的最新方法。它不仅指基于国际互联网上的交易,而且指所有利用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局域网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并创造新的商机的所有商务活动,包括从销售到市场运作以及信息管理在内的众多企业行为。

参与电子商务的实体有4类:顾客(个人消费者或企业集团)、商户(包括销售商、制造商、储运商)、银行(包括发卡行、收单行)及认证中心。尽管互联网上提供的销售、服务多种多样,但就其方式而言,综合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即间接电子商务方式和直接电子商务方式。

电子商务是以电子及电子技术为手段,以商务为核心,把原来传统的销售、购物渠道移到互联网上来,打破国家与地区有形无形的壁垒,使生产企业达到全球化,网络化,无形化,个性化、一体化。通俗来说就是指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信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的各种商业和贸易活动。电子商务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化方式为手段,以商务活动为主体,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所进行的商务活动过程。1.1.2电子商务应用现状

我国近年来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率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并以GDP7%-9%的2-3倍的速率在增长。特别是网络零售市场更是发展迅速,2012年达到13110亿元,按汇率计算合计2068亿美元,与美国2012年的2255亿美元已经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连锁企业创办论文

非常接近。2013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为1.85亿元,乐观估计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电子商务大国。2013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双十一”节日交易额达到350亿元,而2014年阿里巴巴“双十一”节日交易额达到500多亿元,更是让人们看到我国网络零售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毫无疑问,电子商务正在成为拉动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和引擎。

在美国,沃尔玛很早就开始在网上买东西了,沃尔玛早在1996年7月,就推出了公司的电子商务网站wal.mart.com。1999年末,这家传统零售商巨头友通过与领先Internet巨头AOL合作,将业务触角再次伸展至web领域,并期望借以推动公司在线业务的发展。去年,沃尔玛在美国本土的线上业务收入已经达到35亿美元左右,1.1.3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从电子商务市场支撑体系建设看,一方面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将有巨大发展,平台信息服务能力将显著提升,同时更多的电子商务服务商会加入物流体系建设的行列中,物流平台也会逐渐搭建,物流服务商将面临洗牌。

政府近些年来逐步加强了在了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引导性投资,用以改善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投资环境,今年企汇网联合郑州市政府和阿里巴巴,成立阿里巴巴郑州产业带,做为阿里巴巴郑州产业带的运营商,企汇网意在利用阿里巴巴独有的电子商务资源优势,为郑州优质企业搭建现代化的交易平台,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从而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电子商务必然走向世界,同时也面临着世界电子商务强手的严峻挑战。互连网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有效地打破国家和地区之间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障碍,这对促进每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经济,技术,资金,信息等的交流将起到革命年个的作用。电子商务将有力的刺激对外贸易。因此,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将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环境的规范和完善逐步走向世界。我国企业可以由此同发达国家真正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变我国在市场经济轨道上的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电子商务对我国的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好国外各种资源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同时,国外电子商务企业将努力开拓中国市场。随着中国加入WTO,这方面的障碍将逐步得以消除。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连锁企业创办论文

1.2研究意义

1.2.1网上购物已成为消费者购物的新方式

网络购物的服务的深化带动了更多的通过网购实现日常消费,购物网站的频繁促销激发了网民新的购物需求,带动了网络用户规模的稳健增长。1.2.2电子商务可以提高连锁超市经营效率

交易的快捷化:电子商务能在世界各地瞬间完成传递与计算机自动处理,而且无需人员干预,加快了交易速度。

市场全球化:凡是能够上网的人,无论是在南非上网还是在北美上网,都将被包容在一个市场中,均有可能成为上网企业的客户。

交易连续化:互联网可以实现24小时的服务。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在网上开展商务活动。

成本低廉化:由于通过网络进行商务活动,信息成本低,足不出户,可节省交通费,且减少了中介费用,因此整个活动成本大大降低。1.4.3电子商务克服了连锁超市的经营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电子商务网上购物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连锁超市网上购物商城能够使商家和企业通过网上销售“卖”向全世界,能够使顾客和消费者足不出户“买”遍全世界。

第二章 联华连锁超市电子商务应用的现状分析

2.1联华连锁超市简介

联华超市是上海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或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大型连锁综合超市——联华超市的品牌名称。联华超市创建于1991年 5月,是上海首家以发展连锁经营为特色的超市公司,目前联华已成为现今中国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形成了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超级市场、便利店等多元业态联动互补的竞争优势。在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辽宁、吉林、新疆、内蒙等2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的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连锁企业创办论文

100多个城市建立了强大的连锁经营网络,是消费者最信赖的商业品牌。2.2联华连锁电子商务应用现状 2.2.1信息化现状

联华连锁拥有POS /MIS自动化管理系统, 将公司分店、财务、配送等联网。两座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全线使用手持终端-无线实时管理系统。这有助于提高企业办公管理效率、节约企业运营成本。目前企业已开展B2B电子商务。

联华连锁超市以电子商务平台,依托网络媒介,使超市和供应商双方的信息得到共享,对超市商品的销售情况与库存量的多少,商品供应商可以及时得到第一手资料,并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商品生产与物流运输,这样一来,超市成本减少,货源也有了充分的保证,不至于断货情况的发生。这样不但提高了超市对市场需求反应的灵敏度,还提高了经营效率,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2.2.2物流供应平台

联华连锁超市虽然拥有1000余家分店,拥有自己的供应商和配货渠道,属于自营配送模式,但总体连锁水平不高,与国外大型零售公司相比,规模优势不明显,也就是说采购批量不大,导致采购成本相对较高。同时物流技术还不高,信息化程度和配送人员素质与外资零售企业存在很大的差距。总部、分店与配送中心之间的信息反馈不能及时进行,商品的配送、调剂不够迅速,库存积压与断货现象并存,这和零库存的理想状态相矛盾,从而导致了高库存成本。由于联华连锁目前缺乏必要的规模经营能力,现代物流管理意识不强,物流作业自动化程度低,配送技术落后,效率不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不太强。2.2.3联华连锁的网络超市

目前联华公司为了开拓自己的电子商务市场也在网站内嵌了一个在线商城,主要用于商品的销售,并从2012年4月开始进入电子商务零售业市场,拓展零售业商务,并将企业市场定位、品牌定位、服务承诺、产品优势、竞争力优势表现出来,将企业的理念与网站融为一体,使网站成为有独立灵魂的、具有商业感召力的站点。其网络销售商品基本上就是实体店内的翻版销售产品包括酒类、糖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连锁企业创办论文

果类、洗护用品、家居百货等产品,为了更好的满足顾客送货需要,商城单笔总额在50元以上免费送货,只有单笔总额如果小于50元,才需添加3元运费。

第三章 联华连锁电子商务需求分析

3.1商品销售需求

联华连锁超市商品库存较多,它可以根据现有的网上购物系统的现状而设计开发的独立的电子商务网站。它不但可以扩大商家的销售规模和市场影响力,而且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它具有广告宣传、咨询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电子账户、服务传递、意见征询、交易管理等各项功能,主要体现在网上订购与支付。从个人角度来说,节省了时间;从企业来说,提高了业务的效率与准确性,使得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3.2网站建设及维护需求

电子商务连锁超市突破了零售商圈的空间限制,建立网站即可代替遍布全球的连锁店;其次,它突破了零售经营的时间限制,成为永不停业的24小时店;再次,它突破了企业经营面积的限制,理论上具有无限的商品陈列空间。基于上述各方面的原因,以电子商务为支柱的新型零售业将成为一个永不枯竭的价值金矿。为了让联华网站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行在Internet上,需要及时地调整和更新网站内容,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抓住更多的网络商机;对网站的内容更新频率进行分析,帮助企业寻找最适合的更新频率,更新越快的网站,用户黏贴度越高,网站价值发挥越大。3.3信息发布需求

收集有关客户市场研究和竞争对手的信息,包含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分层次地提供给相关人员,建立一个面向市场的情报信息中心系统。企业的各个人员可随时在任何地方获取这些准确最新的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有利于他们的工作或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连锁企业创办论文

决策。原则与重点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受众主要是企业内部相关人员、最终客户及与企业生产相关的物资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网站的主题不仅是在内容上有丰富的产品信息、情报信息,更重要的是应具有满足以上目标的相关功能。因此,网站的重点不是在网站界面宣传制作上的如何美观与漂亮,而是在于网站提供的信息内容价值及功能实用性,这样才能使网站长期有效地运行,从而达到既定的进行电子商务经营的目标。

第四章 联华连锁网站运营存在的问题

4.1 供应链管理体制不规范

供应链主要包括采购、仓储、配送和CRM四大类别,众所周知供应链的管理问题不论是在传统企业还是电子商务企业都是最头痛的问题,企业因其涉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太过庞杂,中间避免不了出现各种纰漏,联华连锁发展之初采购环节最为严重,由于采购人员的个人是素质和对企业的忠诚度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高层任命采购人员稍有不慎就会为企业造成损失。

仓储和配送是联华连锁较为严重的问题,由于自建的物流系统不够完善,物流人员专业素养有所欠缺,配送速度慢,物品损坏率高以及供销出现严重问题,造成很大部分的顾客流失。

CMR是指客户关系管理,联华连锁在这方面做得还是不错,但在顾客购物的体验的程度上还有所欠缺。比如在实体店将商品选好,然后在网上购买等。4.2 产品质量检测规定不完善

网上的产品毕竟是看不见的实际商品,只能通过图片和卖家的介绍了解数码产品的信息。因此就有许多网店的商家就夸大其词、虚假宣传其产品,使产品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网上的商品图片看起来很漂亮,介绍信息也写着质量、规格等等很不错,买家对商品的评价很好。但是,很多人们购买后发现商品和网上的描述以及图片一致。传统市场频频爆出的质量问题,令联华连锁网上超市的产品质量问题也成为网民们所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法律对于网络的监管还不完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连锁企业创办论文

善,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数据做参考,一切都是商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结果,由于网络超市的产品价格很低,有些产品甚至是产品价格的一半,这是对于红旗连锁网上超市较大的竞争对手。

4.3商品毛利低且物流配送难度大

目前,网上超市销售的超市商品大多是日常生活的快速消费品,当然联华连锁也不例外,对物流配送时效性要求比较高,配送成本也相对较大。联华连锁超市快消商品的毛利率较低,而在网上销售单件商品的运营成本又比较高,这无疑给联华网上超市造成了很大的运营压力。此外,超市所售的饮食类商品对于温度、仓储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一些食品需要保鲜冷藏,势必增加了配送成本和配送难度。从联华连锁超市商品分类可以看出,网站并没有对销售的商品与实体店铺的商品进行有效区分,只是将实体超市所销售的商品进行网络销售的复制。

4.4网络交易的不安全性

交易的安全性仍然是影响连锁超市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联华连锁超市官方网站上的销售系统顾客反馈栏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顾客的反应,他们在进行网上交易的时候,一些个人的安全信息被非法盗取,造成了一定的个人财产损失,也有的顾客反应,在进行网上交易的时候,明明已经完成了交易过程,却收不到系统给予的反馈信息以及相应的产品收发货信息,甚至是有些消费者在完成交易活动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产品,造成了公司商品发放的纰漏,引起了一批消费者的不满。公司电子商务网站的后台建设以及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连锁企业创办论文

第五章 联华连锁网站运营问题的解决对策

5.1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制 5.1.1对采购的监管措施

联华连锁将所需采购物品的供求波动进行系统化的分类,而后使用不同的预测模型对物品的需求进行预测,做完基本物品需求预测之后。采用具体的采购策略进行采购;

5.1.2对仓管的监管措施

联华连锁建立了完善的库存管理系统来解决供销平衡问题,库存系统会对商品进行监控,当商品不足时,系统会自动生成缺货记录并显示缺货标志。5.1.3对配送的处理方法

建立区域配送中心:提高配送效率网上超市主要依靠线上店面加线下的仓储与配送。随着网上超市购买量的增加,仅仅依靠实体店铺的仓储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且实体店铺的配送环节还要担负实体超市的配送任务,很可能造成网购送达不及时的现象。因此,建立区域性配送中心,加强与第三方供应商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网上超市主要经营使用寿命较短、消费速度较快的快消品,因此配送速度成为消费者在意的关键因素。网上超市需要建立多个区域配送中心。区域配送中心负责相应区域的配送任务,根据本区域内网购消费者的购买信息进行库存商品配置的反馈,建立以区域消费为特色的仓储和配送系统,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区域消费者的网购消费习惯体系,更加有效的利用区域购买的特点和送达的方便性优化网上超市的配送环节。

对CMS的处理方式:为了与客户之间做到无隔阂,联华连锁需要对客户的购买行为做大量的数据分析,建立客户购买行为模型,而后根据各类客户做不同的产品推荐与体验,通过长期的分析与对客户行为的了解做一套完整的客户关系管理法则。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连锁企业创办论文

5.2制定完善的产品质量检测规定

联华连锁结合自身的特点,经过企业管理层的分析之后制定四重监管及一重处罚;四重监管是指供应商审查、物品入库检查、存储配送管理和售后产品质量问题处理和追究。严把质量关,联华连锁对所有入库产品进行资质审核。

在网络上上传产品图片时,要配上清晰的产品描述、相应的图片和艺术字来突出产品的特色,吸引人们眼球,对于某些特殊的产品,可以设立一些视频版的讲解说明,便于大学生能够清楚的明白数码产品的功能操作。视频版的讲解说明,能够简化产品的功能介绍,减少大学生自行阅读产品的说明烦恼,真正做到了为消费者—大学生着想,刺激消费者的需求,引导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同时更能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客户的忠诚度。5.3优化商品配送方案降低配送成本

网上超市商品的盈利不仅仅要求网购销售能够支付物流成本和部分仓管成本,还要通过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进行持续购买。然而,超市的供应商很难支持这种网上促销的低价销售策略,这就为网上超市的价格提出更大的挑战。在保证网上超市访问量和点击购买率的同时,只有有效降低网上超市的配送成本才能为网上超市带来更有利的价格竞争优势,因此,针对超市不同的商品提出不同的配送策略:

传统日用百货实行限额免运费策略。由于日用商品属于低价易耗商品,对购买的数量和消费底价应提出要求,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快消品指定地点顾客自提。快消品包括包装食品、饮料和日化、日杂商品,这些是传统超市的主营商品,库存量比较大,可以由超市进行配送,但尽可能由配送中心分发到指定自提点由顾客上门取货,以降低配送费用;

冷鲜食品由供应厂家直接配送。冷鲜食品由于保鲜的特殊性,一般存放的时间较短对物流配送的要求较高,因此,超市自营和供应商提供的冷鲜食品可由超市自己的加工厂和超市供应商配货发送,而不需要经过超市再送达消费者,降低了物流过程中商品损坏的风险;常用电器和大型家电用品可由第三方供应商进行配送。不少家电企业已开展了网上销售,网上超市可与这些企业进行合作,由第三方供应商进行直接配送。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连锁企业创办论文

5.4针对联华连锁在网络交易上存在不安全性的解决策略 5.4.1提供安全保障服务

制定完整的、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推动网上购物的法制化的安全、有序的环境中运行。网络销售商必须通过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和隐私保障体系,降低网络欺骗、信息盗窃的可能性,网站可以进一步的将自己网站的安全措施详尽的解释给大学生消费者,让这些措施更透明化,也可以通过明确表示会承担一些责任的方式来加强人们的信任。5.4.2构建诚信的网上经营环境

网络不诚信是电子商务发展道路上一个绊脚石,联华连锁的网络销售不诚信,使得连锁超市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得不到持有力的发展。所以红旗连锁网上销售的前提条件是重视诚信,构建一个诚信的网上销售经营环境,从而加强与网购人们的交易信任,这样联华连锁的网络销售才能走出一条前途光明的道路。

通过以上提出的解决策略可以减少或避免人们在消费及购买产品时时在服务问题上的挫折感,从而树立人们对联华连锁网上超市的信任;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通过搜集这些信息,研究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消费行为等,对于连锁超市了解市场、掌握市场动态及对产品进行网络营销有很大的好处。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连锁企业创办论文

总结

在电子商务发展的今天,信息共享、多途径销售、高效率客户反应都成为了超市零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展网上超市对超市连锁经营具有推动作用,如何高效地发展网上超市为企业创收成为了超市企业电子商务时代所需要思考的问题。超市零售业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卖场,而需要应用更大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更有效地销售和推广。只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才能真正发挥电子商务为企业带来的无限潜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连锁超市在电子商务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缺乏网消费者对上交易的安全性的信任,使得人们对网上交易持怀疑态度,其次是物流问题,网上送货时间过长,使得消费者对网上购物失去耐心,这是导致他们不愿在网上购物的原因之一,还有网络的大众化,使网购质量得不到保障,使人们对于网上购物失去信任。

虽然国内电子商务市场正值黄金时代,但想要真正能在其中获取收益,那就得慎步而行,不宜急功近利、随波逐流。国内连锁超市电子商务市场的前景是光明的,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只有解决了上述种种问题,突破这些瓶颈,电子商务在连锁超市才有可能更快更好的发展。我相信也衷心祝愿国内连锁超市的电子商务市场在未来的社会经济中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美丽画面!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连锁企业创办论文

参考文献

(1)刘亚峰.《电子商务概论》 来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9/5.(2)张家峰.《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 来源:杭州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4/3/29(3)刘庆国.《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前景分析》来源:中国企业投资网;2010/1/19(4)汤兰.《联华连锁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2013/10/6(5)钟《电子商务在连锁超市中的应用》来源《全国商情》;2009(6)陈贺.《淘宝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2013/5/10(7)孙百鸣 黑龙江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8(9)(8)陈天宝.我国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机遇和挑战[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3/10/9

第三篇:当前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当前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法律不仅想成为用以评价的规范,而且欲作为产生效果的力量。(注:(德)拉德布鲁赫著:《法学导论》,米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页。)司法制度的设臵就是借以使众多的法律由精神王国进入现实王国以控制社会生活关系的桥梁;法律借助于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而降临尘世。法律机器得以完善的运行,得益于程序完备的司法制度。(注:(美)约翰〃赞恩著:《法律的故事》,刘昕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2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了大量的法律,但法律的实施状况令人担忧。这种局面的形成除了立法本身的质量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司法制度之重要性的研究和重视不够。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已严重制约了法律的有效实施。因此,改革现行的司法制度已成为我国当今法制建设和法学理论研究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现行司法制度的弊端

从一般意义上讲,司法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统治阶级为保证法律实施而制定的制度,包括司法机关的设臵及其任务、司法机关的组织体系、组织与活动原则及工作制度等。(注:参见许崇德主编:《中国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版,第295页。)众所周知,司法权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法治社会,它同立法权、行政权一起,构成现代国家基本的权力体系。由于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对司法权的来源、分配以及司法权在国家基本权力结构中的地位有着不同的规定,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司法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司法制度。(注:从分权的角度上看,行使司法权的机关仅指审判机关。在我国,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甚至仲裁机关等都被视为司法机关。本文所称的司法机关仅指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与之相适应,司法制度则是指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设臵、组织体系及活动原则等。)毋庸讳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我国的司法制度属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司法制度。但是,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是在政治上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们习惯将司法机关简单地等同于“专政工具”,称之为“刀把子”。由于历史原因所致,我国现行司法制度主要存在三大弊端:

(1)从司法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或组织的关系上看,司法机关在人、财、物等方面受制于其他国家机关和组织。特别是由于地方司法机关受制于地方政府、地方权力机关和地方党委,由此导致了司法权的地方化。

我国的司法制度是伴随着人民政权的产生、发展而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我国的各级司法机关作为同级政府的组成部分并完全隶属于人民政府。到1954年9月,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并相应颁布了《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从而使我国的司法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已不再是同级政府的组成部分,而是独立于政府部门的司法机关。文革结束后,1982年我国又颁布了新宪法,该宪法重述了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地位的独立性。但是,我国自1980年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以“分灶吃饭”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这种财政体制虽然调动并刺激了各级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在强化地方政府自治能力的同时,在某些领域或某种程度上减轻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但与此同时,在“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下,一方面我国的行政机关掌握着整个国家的财权,各级司法机关的经费必须由同级政府决定;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在装备、办公条件、办案经费等方面会因各地经济发展及财政收入状况不同而大相径庭,导致了司法机关的财政与地方财政融为一体,而地方财政收入的好坏又取决于地方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经济状况和纳税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司法机关更多地倾向于从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去执行法律和行使司法权,而不是着眼于国家法制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即使是在1993年以后的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地方各级司法机关在财政上仍然依附于地方。地方司法机关除了在财政上依赖于地方政府外,在人事制度等方面,不仅地方司法机关的司法行政职务由地方各级权力机关选举、委任和罢免,而且司法人员也由地方权力机关任免。在实践中,地方党委和地方政府的人事部门拥有地方司法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的推荐权或指派权。由于地方各级司法机关的财政和人事权都隶属于地方,这种权力结构和权力隶属、依附关系,使得地方司法机关无力抗衡地方政权的权力干预,其结果是除了破坏司法独立和国家法制的统一外,还导致了司法权的地方化。目前,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已成为我国司法过程中无法自我克服的体制性通病。

(2)从对司法机关进行制约与监督的机制上看,一方面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规程致使国家权力机关无法对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进行法律监督,另一方面司法机关特别是地方司法机关以“司法独立”为借口来对抗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主权的归属上看,它在本质上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人民组织国家机关行使权力、进行统治和管理国家的时候,须有严密的分工。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在我国的国家机关体系中,“两院一府”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并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应该说,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权力机关其权力是广泛的,它有权对司法机关及其司法行为进行法律监督。但是在实践中,各级权力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关系仅仅停留在由各级权力机关根据同级党委的意见来选举或罢免同级司法机关的负责人;各级权力机关对司法人员的任免仅仅习惯于履行法律手续,没有把对司法人员的任免与对他们具体的执法情况的考察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级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只表现为“工作”监督,即听取和审议司法机关的工作报告以及视察或检查司法机关的执法工作情况。因此,我国宪法虽然赋予了国家权力机关的广泛权力,但是目前国家权力机关尚无行使权力的具体程序,特别是在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的监督问题上,更是如此。由于缺少对司法机关进行法律监督的操作规则,一方面导致了国家权力机关特别是地方权力机关轻司法监督的倾向,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司法机关特别是地方司法机关以“司法独立”为借口来对抗权力机关的监督。近年来,针对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些地方权力机关为了强化司法监督,将法律监督深入到某些具体的案件,但这些做法遭到司法机关反对。有的地方司法机关认为,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如果涉及到具体案件,这与“两院”独立办案相矛盾,有悖于“人大”工作抓“大事”的原则,并且会导致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演变为“两院”的上级主管机关。由于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不力,再加上我国现行司法体制中司法机关相互制约疲软,检察监督的作用发挥欠佳,上下级司法机关更是“和善相处”并一味开脱护短,这就使得司法工作中的许多问题难以通过现行的监督机制予以解决,并在客观上为司法机关滥用权力以及司法腐败等现象的产生提供了便利。

(3)从司法机关目前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工作程序和人员组成上看,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我国现行的司法机关的管辖区域与地方党委、地方权力机关、地方行政的管理区域完全重合,故而强化了司法权的地方化。我国是单一制国家,理应只能存在一套统一的国家司法系统,各级司法机关应是一脉相承、统一而完整地行使国家司法权,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国家法制和司法权的统一。然而,在现行的体制下,统一的司法权被地方党委、地方权力机关、地方行政区域所分割,各级地方司法机关已演变为“地方的”司法机关。再加上在现行体制下,地方司法机关人财物都依赖于地方、受制于地方。显然,要求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权,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有效实施,无异于在缘木求鱼。

第二,司法机关系统内的监督机制疲软,致使司法机关无力通过自身的监督机制来纠正各种执法不严以及司法腐败现象。目前,我国司法系统内的监督主要有检察机关对审判机关的检察监督和上级审判机关对下级审判机关的审级监督。就检察监督而言,人民检察院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它有权对国家审判机关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但是在实践中,检察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从来就没有真正确立和实现。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检察监督的力度软化,检察机关的执法监督意识和监督行为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困扰和束缚,出现了种种障碍,有些检察机关认为当前法制不健全,监督手段不完备,致使检察监督难以展开,即使对审判机关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不仅审判机关不理解,一些党政机关及领导对此也存在思想误区,由于出力不讨好,不如不监督;二是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情况看,检察机关对审判机关的审判行为所进行的监督只是一种事后监督,在实践中检察机关发现审判机关的审判行为违法时,只能以抗诉的形式要求审判机关纠正。如果审判机关拒绝纠正,检察机关也无能为力。长此以往,必将严重损害检察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三是检察机关也是司法机关,我国现行法律只规定检察机关有权监督其他司法机关,至于如何监督检察机关的检察权问题,除了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监督外,目前尚无其他明确规定,从而为检察机关滥用权力提供了便利。就审级监督而言: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上级审判机关有权对下级审判机关的审判行为实行审级监督,在实践中,上级审判机关通过审级监督的形式对下级审判机关的违法行为确也进行了有效纠正。但是,审级监督是审判机关系统内部的监督,由于我国实行二审终审制,再加上审判机关的审判行为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困扰,因此,在有些地方,上级审判机关对下级审判机关进行审级监督的着眼点已不再是法制的统一和国家法律的有效实施,而是地方利益是否受到充分的保护。第三,轻程序、司法机关不遵守程序约束的现象相当普遍。与西方社会所奉行的“程序优先”这一法律理念不同,我国有重实体、轻程序的法律传统,往往把法律程序视为纯形式的东西,甚至看成形式主义,或者认为它束手束脚。1979年至今,我国先后颁布了《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等程序性法律。但是由于我国轻程序的法律传统的影响,在这些程序法中,存在着浓厚的国家本位主义思想。比如:在各种诉讼中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的司法机关始终居于绝对支配地位;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地位不平等和控告方的证据具有绝对效力;各种程序性规范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来说是一些硬性的规范,而对司法机关则是一些软化的约束等。由于我国在立法中轻程序以及程序法中国家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有些司法机关及司法人员甚至认为程序法只是约束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司法机关则可以不受法定程序和制度的约束。实际上,在我国,司法错案的发生往往不是适用实体法不正确,而是出现在程序法的执行不严格和程序法本身不完善上。由于受国家本位主义的影响和程序法中缺乏一套严密、具体、合理的程序规则,再加上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轻程序,这样就极易造成司法活动游离程序法所规范的轨道。程序不严谨必然导致执法不规范,执法不规范则必然带来司法不公正。

第四,现行司法机关的内部管理体制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司法责任制。由于长期受行政管理方式的影响,我国司法机关基本上是以行政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司法工作,特别是审判机关往往习惯于以此方式来管理法院的审判工作。在我国的审判机关中,法官始终是以法院工作人员而不是以法官个人身份出现在审判程序中,他们对外代表法院履行职权,包括依法调查收集证据、组织并主持案件的开庭审理,但却无权独立对外作出裁判。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法院由审判委员会或者行政性质的庭务会以集体负责的名义行使对案件的裁判权,无论该案件是否重大或者是否疑难,均由审判委员会或庭务会讨论决定。独任庭、合议庭只对案件事实负责,失去了应有的职能作用,以致形成了审者不能判、判者又不审的局面,审理与判决严重脱钩。由于庭务会和审判委员会拥有案件的实际裁判权,因此裁判的结果和相应的责任自然也由集体承担,而所谓集体负责的结果是谁也不负责。这种采用行政管理的方式管理法院的做法,既违背了审判工作特有的规律性,也与法律规定不符。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固然不等于法官独立办案,但是人民法院的裁判总是应由法律规定的审判组织以法院的名义作出的。目前,随着审判机关的职能作用不断扩大和案件大幅度的上升,法院工作的效率越来越成为影响法院形象的障碍,而法院系统内现行的管理方式又加深了法官责任心的缺乏和审判工作的低效率,产生了整个社会对审判机关的“信任危机”。

第五,司法人员法律专业水平偏低,司法腐败问题相当严重。首先,与法治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法官、检察官任职资格条件的要求是比较低的。例如,我国《法官法》将法官的专业学历起点确定为大学本科以上,《检察官法》的规定也是如此。然而,我国现有司法人员学历的实际情况离这一要求却相距甚远。在全国法院系统25万多名法官中,本科层次的只占5.6%,研究生仅占0.25%.而在全国检察机关系统内的20多万检察官中,本科层次的更少,只占4%.我国司法队伍的绝大部分构成人员是在1979年后到司法机关的,从这支队伍的来源上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政法院校的毕业生;二是复转军人;三是通过社会招干途径考入司法机关的高中毕业生。从人数比例上看,后两部分的人数远远超过前者的人数。在我国,司机可以转干当法官,军队干部可以当法官,工人可以转干当法官;没有经过政法部门锻炼、没有办过案子、没有读过法律的人,可以到法院当院长。(注: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页。)可见,我国现行司法队伍中非专业化的倾向是相当严重的。我国司法队伍中的另外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司法腐败。应该说,我国司法队伍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还是相当廉洁的,但随着社会上日益严重的腐败现象向司法队伍渗透,司法腐败问题渐渐变得严重起来。近几年来,虽然各级司法机关在廉政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司法机关内部违法违纪的问题依然存在,其中有些性质和情节还很严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违法违纪领域越来越宽,违法违纪的人职位越来越高,非法所得数额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狡猾、恶劣的现象,(注:宗河:《谱写好历史的新篇章-记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载《人民司法》1997年第2期。)严重地败坏了司法机关的形象、损害了法制的权威。目前,我国司法腐败的现象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蔓延,流传在老百姓中的许多民谚,如“大沿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原告被告都吃完,还说法制不健全”,等等。都说明了司法腐败现象之严重,部分法官、检察官等已经成了产生腐败的污染源。(注:李曙光:《97法治:五个问题、五种趋势》,载《法学》1997年第2期。)

我国司法制度的上述弊端,使得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已无法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有效实施现行法律的需要,它不仅无法使人民司法制度发扬光大,而且已严重地损害了司法形象和国家法制的权威与统一。所以,司法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原则

明确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原则,对于我们克服司法改革的盲目性,规范改革行为,加速改革进程,提高司法改革的实效,有着重要作用。我们认为,改革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除了加强和完善党对司法机关的领导、坚持司法主权的原则外,还应当围绕以下几个主要原则进行:

(1)司法统一的原则

司法统一的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司法准则。其存在的理念在于:主权国家之法制统一的基础是司法统一。为了确保国家法制统一,在当今法治国家中,无论是集权社会还是分权社会,无论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在构建自己的司法制度时,都采用了“统一化”的做法。这种“统一化”首先是指司法体制的统一。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分权性的社会,并实行联邦制。它除了存在一个州司法系统外,还设臵了一个统一的联邦司法系统。在联邦司法系统中,将整个国家划分为93个司法区,每个区包含一个联邦区法院,它是联邦司法系统内行使一般权限的一审法院。(注:(美)罗伯特〃考特等著:《法和经济学》,张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11、112、115页。)同时,根据美国宪法第三条的规定:联邦区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案件包括联邦问题管辖权的案件和不同州问题管辖权的案件,前者是指引用美国宪法、联邦法律和条约而产生的案件和不同州问题管辖权的案件,后者则是涉及不同州公民间的案件。(注:(美)杰罗姆〃巴伦等著:《美国宪法概论》,刘瑞祥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同时,对于各州下级法院(即一审法院)受理的案件,在经过各州最高法院审理后,还可以依法通过上诉和调卷令的形式要求联邦最高法院审理。(注:参见龚祥瑞著:《西方国家司法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显然,美国尽管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但美国宪法的起草者们却设计了一个统一的司法系统,以维护联邦法制的有效实施和司法权的统一性。“统一化”做法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司法人员的统一任命。在美国,只要是在联邦司法系统的法官,无论该法官是在联邦地区法院,还是在联邦上诉法院或者联邦最高法院,都由总统进行终身任命,但须经参议院的提名和批准。(注:(美)罗伯特〃考特等著:《法和经济学》,张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11、112、115页。)我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理论上讲只存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司法系统(而不应存在独立的地方司法系统)。但从我国现行司法机构的设臵、隶属关系以及司法人员的任免上看,我们很难将现行的地方各级司法机关界定为“国家的”司法机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新中国建立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司法系统。我们认为,改革现行司法制度,首要的原则就是朝着司法统一的方向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有效实施。

(2)司法独立的原则

司法独立原则,追本溯源,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提出来的,其理论基础是三权分立的学说,这一学说来自洛克和孟德斯鸠对西方早期思想家分权思想的总结和发展。三权分立作为一种体制,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都认为司法权是一项重要的权力,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时,不受外界干扰,以保证案件处理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司法独立原则已被现今世界各国宪法和法律所普遍确立。西方国家一致推崇的司法独立原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国家权力分配的原则,司法权由国家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如美国宪法第3条第1款规定:“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以及国会随时规定和设立的下级法院”;日本宪法第70条规定:“一切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由法律规定的下级法院”;德国宪法第92条规定“司法权赋予法院;它由联邦宪法法院、联邦最高法院、本基本法所规定的各联邦法院和各州法院行使之”。二是司法机关和法官在行使司法权时,只服从法律,并不受行政机关和其他意见的影响,如意大利宪法第101条规定:“司法权以人民名义行使之,法官只服从法律”。三是司法独立是在“三权分立”基础上的独立,因此,为了防止司法机关滥用权力,必须以其他权力来制约司法权。司法独立的原则尽管为资本主义国家所创制,但也被我国宪法和法律所吸收。不过,我国的司法独立与“三权分立”基础上的司法独立有所同:一是我国的司法独立主要是相对于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而言的,即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二是我国的司法独立是在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之下的司法独立,司法机关依照法律行使司法权时应完整地臵于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之下,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时并不排斥、否定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三是司法机关在独立行使司法权时,除了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外,还应接受社会的民主监督。在改革司法制度的过程中,坚持司法独立,首先要建立一套真正独立于行政机关和各级地方政权的司法系统,要改变目前地方司法机关在人、财、物等方面过多依赖于地方特别是地方行政机关的倾向,将各级地方司法机关的人权、财权由目前的地方政权管理转变为由最高司法机关统一集中管理。

同时,由于司法程序乃是国家公平与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故在法治国家,均出于实现司法公正的理念而强调司法独立,但这种司法独立是构建在监督和制约机制上的司法独立,而不是没有任何制约和监督的司法独立。人类历史经验一再表明: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经验。(注:(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54页。)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是腐败的权力。因此,我们在坚持司法独立的同时,还必须强化对司法机关的法律监督。在我国,从形式上看,司法监督的机制已经建立,并且这些机关或组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能够对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进行监督。但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目前的监督机制收效甚微,其原因在于,在这些监督中:有的是司法机关系统内的“自我”监督,如审判机关的审级监督,司法机关内设的纪检部门和法纪监督部门的自检、自醒式的监督,这种监督方式其实质是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我可以不是自我”的谬误;(注:参见齐延平:《论法治:理论、制度、动作》,载李龙主编:《依法治国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有的虽然属于系统外监督,但这种监督只是一种“事后”监督,至于具体如何监督,监督的程序和效力如何,法律对此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如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有的系统外监督缺乏制度保障和法律效力,在实践中监督力量不能形成合力,根本无法有效纠正司法机关滥用权力的行为。我们认为,对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进行制约,不仅要建立一套监督机制,而且这套监督机制必须具备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3)司法民主原则

民主,是人类社会源远流长的梦想之一。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对民主的理解及实践也有所不同。司法民主,作为一个国家司法制度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它包括公开审判、辩护、陪审、回避、上诉等内容。其中,公开审判源于资产阶级革命。在中世纪的封建教会审判和领主审判制度中,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多半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司法过程既不晓于公众,甚至也与当事人相隔离,曾兴盛一时的书面审理程序正是这种秘密审判的直接产物。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带有“神秘”色彩的封建司法制度受到革命者和思想家们的激烈抨击。他们以人权保障为理论,强调司法应当是公开的,以使社会舆论能够制止暴力和私欲,最终实现司法公正。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审判公开作为司法民主原则的重要内容先后被各国所确认。同时,西方学者认为,审判活动不仅需要公开,而且要有民间代表参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司法民主,而只有司法民主才能促进权利平等,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而民间的法律组织、律师职业团体和陪审团,则是司法民主的柱石。(注:转引自任允正等主编:《司法制度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0页。)结合西方学者对司法民主的理解及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认为,我国的司法民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司法民主的存在首先应当以承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独立的权利为前提条件。古往今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没有权利,也就没有司法及司法程序;同样,在司法程序中,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没有独立而又广泛的诉讼权利,也就没有司法民主。在没有确立个人独立和自由之基础而建立的司法权力,只能是一种独裁或专制制度;反之,才是一种体现了司法民主的司法权力。人类司法民主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扩张过程。因此,坚持司法民主,首先应坚持个人诉讼权利的独立性和广泛性,克服程序法中的国家本位主义思想。

第二,正如民主的首要含义在于“社会成员参与”(注:参见(美)科恩著:《论民主》,聂崇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3页。)一样,司法民主的实质在于社会成员参与司法。而陪审制的建立与适用,则是司法民主的表现形式之一。(注:就陪审制的产生与发展上看,它实质上经历了一个“以法庭上的见证人演变为具有司法权的裁决人”的过程。参见(美)赞恩著《法律的故事》,第200-329页。)陪审制作为社会分享审判权力的基本手段,它“可以把人民本身,或至少把一部分公民提到法官的地位。这实质上就是陪审制度把领导社会的权力臵于人民或这一部分公民之手。”(注:(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14页。)因此,用陪审制度实现审判权的社会分享,一方面能够给予公民一种“参与”的感受,“赋予每个公民一种主政地位,使人人感到自己对社会成员有责任和参加了自己的政府”,(注:(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16页。)另一方面,陪审制也为公民在一定程度上实际地把握审判过程提供了手段,由此形成了公民与法官之间的实际制约。所以,陪审制既体现了职业审判机构及人员与公民对审判权的共享,也反映了社会成员对审判过程的制约与参与,因此,陪审制度是司法民主的主要表现。(注:由于陪审制的极端重要性,因而托克维尔认为我们不仅仅只把陪审制当作司法制度看待,而应把它看作一个独立的民主制度。参见托克维尔:《论美国民主》(上卷),第313页。)在我国,陪审制度是宪法规定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司法民主的主要表现形式。但在实践中,我国陪审制度的适用不是着眼于司法民主和对法官进行制约的需要,而是用于解决法院审判力量之不足。鉴于这种现状,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外国陪审制度的发展呈现出日益衰退的趋势,建议在我国废除陪审制。(注:参见陈桂明著:《诉讼公正与程序保障》,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33-36页。)我们认为,在我国,陪审制不仅不能废除,而且还应坚持和完善。国外学者主张废除陪审制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与法官相比,陪审员不懂法律;二是法官不易专横,用不着陪审团来加以牵制。(注:参见任允正《司法制度比较研究》,第109页。)上述两点理由不能成为我国废除陪审制的原因。首先,如果说陪审员不懂法律能够成为废除陪审制的理由的话,那么在我国法官素质普遍偏低的情况下,是否也意味着要废除审判制度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我国,正如法官素质偏低一样,陪审员的总体素质也不高,从而影响了诉讼的质量和效率,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陪审员素质,而不在于废除陪审制;其次,西方学者主张废除审陪制是以其已建立了对法官进行有效的制约机制为前提条件的,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对法官进行有效制约的机制,法官专横、司法腐败等现象还普遍存在,因而需要适用陪审制来对法官进行制约,这种制度不仅不能废除,而且还有待加强。第三,法律职业的“巴尔干化”(注:“巴尔干化”原指西方强国将某一地区分裂为若干对立的小地区,使其互相牵制。现指法律职业团体被分成彼此独立的部门,并彼此制约。参见柴发邦主编:《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2页。)是司法民主在当今社会的主要表现形式。从法制史的角度上看,无论是早期的东方社会还是早期的西方社会,司法权与立法权都是不分的,它们与行政权和军事权皆集于最高统治者一体。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机器的发展越来越趋于专业化,首先出现了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离。最典型的就是自公元前三世纪之后,在古罗马出现了专职司法的法庭和“以法律为生”的职业律师。因此,罗马法律机器得以创造的两架发动机是程序完备的罗马法庭以及由法学家和辩护者组成的律师阶层。(注:参见(美)赞恩著:《法律的故事》,第152页。)早期法律职业阶层的出现不仅为法律的创制与完善提供了可能,而且法律阶层内部的“分工”与制约也为司法民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契机。由于人们普遍感到能从法律阶层内部的“分工”与制约中获得“好处”,故而法律职业的“巴尔干化”现已成为各国司法民主制度的共同特征,并在法律领域内出现了独立并相互制约的审判制度、公诉制度、律师制度、仲裁制度以及民事调解制度等。法律职业的“巴尔干化”使早期在雅典形成的由法庭一统司法及法律职业阶层、一揽子解决冲突的历史宣告结束。尽管各国立法与实践对于法律职业以及其分工的规定有所不同,但也不乏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做法:一是民间仲裁机构的出现以及仲裁裁决的终局效力,打破了由国家司法机关“垄断”国家司法权的神化;二是国家司法行为由传统的单一审判行为分离为侦查行为、公诉行为和现代审判行为,这种分化在附带地提高司法效率的同时,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制约传统的司法行为-法庭的审判行为,[24]三是律师职业阶层的出现与发展,是司法民主的奠基石,律师的职业使命与其说是为了当事人的利益,倒不如说是为了对抗司法机关的不当行为。律师在诉讼中所为的一切行为或者是通过论证当事人的主张以影响法官的判断,或者是通过法定方式否定法官某种裁判的不合法性。法律的历史表明,没有职业律师阶层就不可能存在法治和司法民主。(注:参见(美)赞恩著:《法律的故事》,第144页。)

(4)依法裁判原则

司法裁判作为一种法律现象,它是以一定的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在现代社会,司法裁判也就是依照法律规范的裁判。在大陆法系国家,由于法典化运动的影响,都把“依法治国”作为立宪的根本宗旨,反映在司法程序中则是要求依法裁判。法官的职责在于适用法律,司法裁判只能作为法律的准确复制品而不得用作其他目的,对此原则,已在大陆法系国家获得普遍的接纳。即使是在以判例法为其主要法律渊源的英美法系国家,“遵循先例”(staredicisis et non quieta mov-ere)也是司法程序中一个最为普遍的原则。在英美法系国家,遵循先例意味着,某个法律要点一经司法裁判所确立,便构成一个日后不能背离的先例,或者一个恰好有关的先前案例,必须在日后的案件中得到遵循。(注:(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华厦出版社1987年版,第521页。)我国宪法和法律也要求司法裁判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裁判作为现代法治国家司法程序中的一项普遍原则,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司法裁判必须根据现存的法律。国家现存的法律是司法裁判的前提和基础,要求司法机关依据现存法律进行裁判的旨意在于:一方面便于当事人及其他关系人对司法裁判的结果作出预测,从而有利于稳定现有的政治结构和经济秩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对司法专断起到约束作用,特别是对那些容易有偏见且既软弱又动摇不定的法官来讲,可以起到“后盾”的作用。二是司法裁判必须客观地适用法律。司法裁判既是法官对于案件适用法律并进行个别性的法律判断过程,也是一个“人为”的过程,由于现实生活关系千变万化,为了保证适用法律的客观性,现代法治国家在司法裁判上主要采用合议制,使合议庭的组成者即所有法官的判断尽可能达到一致,从而克服法官的主观性和个性,接近适用法律的客观性。三是司法裁判必须遵守法律。司法裁判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程序上都必须遵守法律;对于司法裁判因违法(包括违反实体法和程序法)而侵犯当事人和有关关系人权益的,除了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外,还应当追究法官个人的执法责任。在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除了坚持和完善依法裁判所须具备的上述内容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遵守程序法并重新认识程序法的作用。我们知道,“程序优先”作为英美法系国家司法程序中的一个通用术语,它的产生及发展归功于英美法中的陪审制以及作为其前提的当事人主义诉讼结构、遵循先例原则和衡平法的发展。(注:参见(日)谷口安平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根据英美法中“程序优先”的理念,司法结果是否正确并不以某种外在的客观标准来衡量,充实和重视程序本身以保证结果能够得到认可才是衡量司法结果是否正确的标准。因而,“程序优先”或“没有程序就没有权利”的理念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得到了英美法系国家的普遍认同和遵守。就大陆法系而言,对欧洲大陆产生深刻影响的罗马法从未采用制定法制的形式,而且只含有相对来说数量很少的程式化法律规则,(注:参见(德)罗伯特〃霍恩等著:《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6年版,第62页。)因此,早期大陆法系只有程序而不存在制定法(实体法)的现象是存在的。作为大陆法系的源头即罗马法而言,最先发达的是诉权,并且诉权不同程序也不同,诉权的逐渐增加意味着实体法被创制。(注:(日)谷口安平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第8页。)随着法典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大陆法系国家则极度推崇制定法并认为制定法是完美无缺的。他们在理论上将程序法仅仅理解为如何实现实体法内容的手段性规范,有时还将程序法理解为实体法的“助法”或实体法的“附带性规范”;在司法程序中,他们以“完美无缺”的实体法为前提,将司法程序仅仅看作是以判决的形式产生其结果的机械过程或者就是这个机器本身,孟德斯鸠作为法治理想而描绘出来的“自动售货机”式的法官,正是这种程序观念的象征。然而,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律实施的实践早已打破了实体法本身完美无缺的神化,实体法的实施更多地依赖于司法程序中的法官判断这一点已是无可非议的事实。在法国,拿破仑所谓用一部包罗万象的法典即可调整人间一切关系的豪言壮语已失去意义,法国民法典越来越依赖于被称之为“一般条款”的立法技术来维护其体系,而作为一般条款的诚实信用、权利滥用、正当事由等本身并不具备明确的内容,而只能由法官在具体的司法程序中赋予其具体含义。在德国,尽管在所有的法典中,最博大精深的当首推《民法典》,但该法典实施不久人们便发现其不足之处,“法律的漏洞”要求法官在司法程序中根据具体的案情赋予实体法以具体的含义。由此而产生的结果是,在大陆法系国家对程序法与实体法相互关系的认识上出现了一种日渐被人们普遍认同的观念,即程序法乃实体法发展之母体。(注:(日)谷口安平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第63页。)大陆法系国家程序观念的变化,与其说在程序观念上出现了与英美法接近的明显趋势,倒不如说是传统罗马法中程序观念的回归与勃兴。在我国,由于轻程序这一法律传统的影响,司法程序中违反程序的现象比较普遍,尽管在目前人们对程序的认识还很难上升到上述的高度,但我们深信: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人们对司法程序功能的认识加深,一种全新的程序观念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第二,要科学地处理依法裁判与司法程序中“法官造法”的关系。从法制史的角度上讲,法律必须稳定,但又不能静止不变。一般完全的社会利益要求法律具有稳定性,而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则要求法律作出相应的变化。这种要求反映在司法程序中则是司法裁判必须遵守国家现存的法律,但也不否认“法官造法”。如果说司法裁判必须遵守国家现存法律是为了保证法律的稳定性的话,那么“法官造法”则是法律变化性的需要。从历史上讲,“法官造法”的渊源始于罗马法,在罗马的第二个时代(公元1-3世纪),“裁判官作为最重要的法律渊源,以其告示(edictum perpetuum)成为荣誉法(ius honorarium)的制定者”。(注:(意)彼德罗〃彭梵得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因而,作为裁判官所制定的荣誉法或裁判官法(ius praetorium)生动地反映着公平原则,是对社会的具体要求的灵活适应;法律生活本身通过裁判官的司法活动而将这些具体要求加以汇集,并通过裁判官在司法程序中的裁量权加以解决。(注:参见(意)朱塞佩〃格罗索著:《罗马法史》,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257页。)如果我们以罗马私法作为大陆法系的始端的话,那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法律成果就是要求建立简单、无技巧、通俗易懂的法典,以使公民无需请教律师和法院就能读懂法律,并要求将所有的立法权都交给代议制的立法机关,这就必然要求否定自罗马法以来在法国所形成的司法机关享有立法权的传统。立法权和司法权的这种区分,要求法典必须完善、清晰、逻辑严密,并把法官的作用缩小到仅对事实适用法律(即成文法规)的范围。这种想把司法程序搞得过于简单化的观点,除了滋生上文所述的轻视司法程序的功能外,另外一个严重的后果便是否定了法官在司法程序中解释法律和创造法律的权力。然而,法典化时期法律制度的设计者的这种设想是极不可靠的。“法规自动适用”理论所奉行的观点(即立法机关制定的法规非常清楚,以致它的适用成了一个自动实现的过程),在法典实施的过程中很快就成了弃物,实际上,“完整、清晰、逻辑严明”并且具有“预见性”的法典在司法程序中并没有使法官摆脱对法律条文进行必要的解释和适用的负担,他们在一个生动、复杂而又充满困难的程序之中忙忙碌碌,法官必须填补立法的疏漏,解决法规之间的冲突,并使现存法律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注:参见(美)约翰〃梅利曼著:《大陆法系》,顾培东等译,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48页。)法典实施的实践除了重新唤醒人们的程序意识外,同时也形成了新的司法观点,人们依赖欧根〃胡贝尔(eugen huber)在瑞士民法典开始所写的文字,应有利于法官在司法程序中履行其职责,“如果在本法中无可适用的条款,法官应适用习惯法;如无习惯法时,适用法官作为立法者时所会制定的规则”。因此,在大陆法系国家中,人们现在承认,司法行为既是一种智慧行为,也是一种意志行为;法官负有不断发展法律的义务。(注:(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第64页。)这样,通过司法解释而表现出来的法律作为法的渊源之一,也就在大陆法系得到了确认。但是,基于“法官造法”容易使得法官成为具体案件的立法者,并有可能将案件的当事人臵于司法擅断和不负责任的危险之中,因而对“法官造法”进行必要的限制就变得更为必要了。因此,1942年《意大利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对“法官造法”进行了限制。该法典第12条规定:“在适用法律时,只能根据上下文的关系,按照词句的原意和立法者的意图进行解释,而不能赋予法律另外的含义;在无法根据一项明确的规则解决歧义(争议)时,应当根据调整类似情况(案件)或者类似领域的规则进行确定;如果仍然存在疑问,则应当根据国家法制的一般原则加以确定。”(注:《意大利民法典》,费安玲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意大利民法典》的上述规定,为“法官造法”规定了立法性的指导方向,即:适用法律首先应当根据法律的直接意思;如果它的意思不明确,法官就应该参照立法机关制定法律的意图;如果某一问题没有明确规定的,法官则应从其它相近的法规中类推适用。如果上述方法均不能解决问题时,则应当根据国家法制的一般原则加以确定。我国由于受大陆法系的影响,无论是“依法治国”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们都普遍认为应制定一套合理而又科学的成文法体系。但是,人类法律实施的历史表明:“徒法不足以自行”,成文法并非解决人间争议的“灵丹妙药”。大陆法系国家从法典化运动时开始的对制定法的极度推崇,转而对司法裁判功能的重视,以及在允许法官在具体的司法程序中“造法”的同时,对其“造法”行为进行必要的制约,显然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因此,科学地处理好依法裁判与“法官造法”的关系是我国司法改革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针对我国现行司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我国司法制度改革除了必须遵循上述原则外,在具体措施上还应当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改革目前的人事、财政及领导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而又独立的司法系统,以确保司法权和国家法制的统一。

第一,在党的领导方面,将目前由各级地方党的组织对各级司法机关的领导改由党的中央组织对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的领导;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根据党的中央组织的授权代表执政党负责领导全国各地的司法机关。

第二,改变目前司法人员(包括法官、检察官以及地方各级司法机关的行政长官)的任免程序和方式。从一般理论上讲,司法人员的任免程序和方式可以分为任命制、选举制以及任命与选举相结合的方式,但从实践上看,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国家,在司法人员的任免上大都采用任命制。(注:任允正:《司法制度比较研究》,第51、116页。)即使是有些采用选举制的国家或地区,目前也出现了转而实行任命制的趋势。(注:在美国,对于联邦司法系统的司法人员,均采用任命制。但就各州而言,大部分州曾采用的是选举制。但由于受“密苏里计划”的影响,各州目前出现了司法人员任免的任命制趋势。参见(美)詹姆斯〃m〃伯恩斯等著:《民治政府》,陆震纶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1-1101页。)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从理论上讲,各级司法机构的司法人员的任免理应由国家元首或者最高司法行政长官依据一定的程序任免,以体现司法权的统一性。我们认为,在司法人员的任免程序及方式上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体并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将地方司法机关的司法人员由地方权力机关选举和任免改为由国家元首或者由最高司法机关的司法行政长官根据一定的程序任命。

第三,改变各级地方司法机关的财政体制,将目前由地方政府负担地方司法机关的财政改为由中央政府负担,并由最高司法机关集中统一管理全国各级司法机关的财政经费。

(2)改革监督机制,强化司法监督,确保司法公正。

对司法机关的司法权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既是我国司法民主的要求,也是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改革监督机制,强化司法监督,除了根据司法民主原则的内容来重塑我国现行的司法监督机制和加强社会民主监督外,目前主要应当强化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强化此种监督的首要任务是在制度上真正落实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我们认为,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不应仅仅停留在“工作”监督阶段,而应深入到具体的案件中去。尽管在理论上人们对国家权力机关能否介入具体案件存在着争论,甚至持否定态度,(注:参见李晓斌:《对“人大”质询法院的质疑》,载《法学》1996年第9期。)但实践证明:国家权力机关要监督好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如果不涉及到某些具体案件,就谈不上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为了强化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应赋予国家权力机关对一定范围内的案件具有准司法权。在国外,议会对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最高司法行政长官具有准司法权。如日本宪法第64条规定,国会为审判受罢免控诉的法官,由两议院之议员组成弹劾法院。法国议会也规定,参议院可以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和部长,并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注:转引自董珍祥:《关于强化人大对司法案件监督的思考》,载全国人大办公厅编《我国当前法律实施的问题和对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我国在1980年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审判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组织特别法庭行使准司法权的。当然,赋予国家权力机关准司法权,并不意味着国家权力机关替代司法机关,国家权力机关也没有必要介入所有的司法案件。因此,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准司法权时,应把握一个“度”的问题。我们认为,从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进行监督的角度上看,国家权力机关可以对下列案件行使准司法权:

第一,涉及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滥用权力的案件。这类案件包括两类:一是司法机关以及司法人员在司法程序中的职务犯罪行为。对于这类案件,国家权力机关可以组织特别检察厅和特别法庭,并根据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另一类是司法诉讼错案的赔偿案件。司法诉讼错案赔偿是指在司法程序中,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司法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时,由国家给予受害人赔偿的一项法律制度。早在1954年宪法中,我国就确定了错案赔偿制度,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则对国家赔偿制度作出了具体而又明确的规定,要求对司法错案特别是司法诉讼错案进行国家赔偿。但是,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在对司法诉讼错案进行国家赔偿的程序方面却存在重大缺陷。这种程序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首先,未将司法诉讼错案界定为一个需要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的诉讼案件。司法诉讼错案其实质就是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司法程序中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需要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的案件,这与一般的民事侵权案件并无实质性差别。因此,将司法诉讼错案认定为侵权赔偿案件并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这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通例,如英国1947年的《王权诉讼法》、美国1946年《联邦侵权行为法》、德国1981年的《国家赔偿法》等等,(注:参见林准、马原主编:《外国国家赔偿制度》,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均将司法诉讼错案界定为因侵权行为而引起的案件并通过诉讼程序来处理。但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做法是通过复议程序和赔偿决定程序进行的,即:如果侵权人为检察机关(赔偿义务机关),首先由受害人向侵权人提出赔偿请求,侵权人逾期不予赔偿或受害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受害人有权向侵权人的上一级检察机关申请复议,经过该复议程序后受害人仍有异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的赔偿委员会提出申请;如果侵权人为人民法院的,则直接由受害人向人民法院的赔偿委员会提出赔偿申请。赔偿委员会决定是否赔偿采取不公开的方式进行,并且受害人对该委员会的决定不服的,不得向法院起诉。其次,是将司法诉讼错案的确认权交给司法机关,甚至是实施侵权行为的原司法机关,从而使得侵权者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我们知道,有一句古老的法谚叫做nemo judge in re sua,意为“谁也不能作为自己案件的法官”,现代术语叫做“回避制度”,其目的在于反对司法行为中的“偏私”。在对司法诉讼错案进行国家赔偿的过程中,由于司法机关是具体的侵权者,如果由其认定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各国为了防止上述“偏私”行为的发生,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设臵,即给审判者设立审判者。反观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在对司法诉讼错案的认定及赔偿问题上,并未奉行“谁也不能作为自己案件的法官”这一理念,而是信守“自我批评”的政策。基于我国《国家赔偿法》的上述程序性缺陷,我们认为将司法诉讼错案的确认权交给国家权力机关,并由国家权力机关作为审判者的审判者,这对强化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的制约与监督,确保司法公正,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对法律适用产生异议而要求作出立法解释的案件。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由于立法的质量缺陷或者当立法跟不上司法实践的要求时,往往会出现法律适用上的空档。在出现上述情况时,我国通行的做法是由具有解释权的司法机关对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司法解释。但我国的司法解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从立法规定上看,我国的司法解释只能是针对司法程序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解释,并且这种解释没有普遍的约束力,根据1981年全国人大《关于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第二条规定: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凡是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显然,上述规定明确表明:司法解释只能是对司法程序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解释,并且只能在本系统内有效。从实践上看,我国的司法解释往往倾向于对法律进行一般性解释,而非在具体的司法程序中针对具体案件进行解释,有的司法机关在行使上述解释权时,往往倾向于为“扩充”自己的权力而进行解释,有的甚至以损害或限制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和违反我国法制的一般原则为代价。例如,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颁布后,司法机关竟相进行一般性解释,作为基本法的《刑事诉讼法》只有255条,但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则有342条,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实施细则》更有414条,这些本应只能在本部门适用的“内部”规定,不仅条文的数量大大地超过了基本法,而且各自的解释相互矛盾之处甚多,有许多解释超出基本法甚至严重违反了基本法。对于司法解释中的上述缺陷,我国目前尚无具体的制度对此进行纠正。我们认为,为了克服司法解释中的上述弊端,在具体的司法程序中,如果司法解释的适用可能会违反我国法制的一般原则时,有关案件的当事人或关系人即应可以就法律适用问题向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提出申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根据申诉人的申诉,可以组成特别法庭,对司法解释的合法性问题进行审理,并在纠正有司法解释的同时,对有关问题作出一般性的立法解释。

(3)改革司法机关内部的管理体制和工作程序。

改革司法机关内部的管理体制和工作程序,这对在新形势下提高我国司法机关的工作效率和司法质量,杜绝目前日益漫延的司法腐败现象,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由于审判程序是司法程序中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改革司法机关内部的管理体制和工作程序的重点在于改革审判机关内部的管理体制和工作程序。

第一,改变审判委员会包揽过多的现象,实行审判委员会讨论重大疑难案件的制度。人民法院组织法明确规定:审判委员会的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审判工作的问题。但在实践中,由于审判委员会包揽过多,因此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司法实践中人们对审判委员会均异议颇多,有的甚至主张取消审判委员会。就审判委员会工作范围而言,法院组织法对此已作了明确规定,即只讨论重大或者疑难案件。就审判委员会的工作而言,目前尚无明确而又统一的规则,因此必须加快制定。我们认为,审判委员会的工作程序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到会的委员必须自始至终参加会议;二是委员在讨论案件时,遇有法律规定的回避情形时,应依法回避;二是有关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庭的意见与审判委员会不符,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以审判委员会意见为准的,在制作裁判时,应由审判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署名。

第二,加强和完善合议庭、独任庭的职能,做到审与判的统一和权与责的统一。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庭作为法院内部的两种基本审判组织形式,理应由其代表法院依法独立地行使审判权。但是,在实践中却人为地造成了审判过程中的审与判、责与权的分离,这既不利于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也难以真正建立和实施错案责任追究制。这种行政式的办案做法必须坚决予以废止。加强和完善合议庭、独任审判庭职能,其关键在于让案件的审理和判决的权力均集中在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庭手中,真正让他们有权审理和裁判案件;在落实合议庭或者独任审判庭权力的同时,要真正建立执法责任制,做到权与责的统一。对于那些没有能力行使审判权的人员,必须坚决地调离法院系统;对于那些滥用权力的人员,在把他们清除出法官队伍的同时,要严肃而又认真地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三,改革庭审方式,强化庭审功能。对案件进行开庭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审判原则在我国的三大诉讼法中均有明确的规定。但是从实践上看,法院庭审活动的形式主义现象相当严重,开庭审理所追求的“当庭认定事实和当庭作出裁判”的这一目标目前只能作为一种理想而留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由于庭审活动的形式主义倾向,许多案件的“事实”在没有经过对方当事人当庭质证的情况下就由法官与一方当事人于“庭后”加以认定;而“定期宣判”制度的适用又为法院进行“庭后”裁判提供了有力的根据。“庭后”认定案件事实和“庭后”裁判在为司法腐败提供温床的同时,也是我国审判效率和质量不高、审判活动公开性不够、法官素质过低的表现。为了强化庭审的功能,庭审方式的改革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全面提高法官素质,使法官具备当庭认定事实和当庭作出裁判的能力。就我国目前数额庞大但素质偏低的法官队伍而言,在提高法官素质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对那些明显不能胜任审判工作的法官,要将其调离法院系统,由其另谋出路。目前我国的工人因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而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行政工作人员因行政机构改革而面临着“分流”的压力,同样,随着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将那些不能胜任法官工作的在职法官调离法院系统,这一趋势将不可避免。其次是应面向社会特别是面向一些政法院校公开招聘一批业务素质好、政治觉悟高,既廉政又勤勉的法官。

二是实行当庭质证和当庭认证制度,即负有举证责任的诉讼主体对自己主张的事实所提供的证据,应经对方当庭质证;庭审组织应根据双方举证、质证的情况当庭认证,对由法院依法收集、调查的证据也应当庭宣读并由双方质证。对于没有经过当庭质证和当庭认证的证据,人民法院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实行当庭质证和当庭认证制度的目的,在于公开法院认定事实的程序和理由,将法院对证据认定的过程和结果臵于当事人和社会的监督之下。

三是实行当庭裁判。所谓当庭裁判,是指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庭将当庭认定的事实,经过评议后,立即在法庭上作出裁判。实行当庭裁判,除了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外,它还可以排除各种庭外因素对裁判结果的干扰,从而保证裁判结果的公正。人民法院在实行当庭裁判时,应当公开宣读以下内容:各项证据证明效力的情况及相应理由;本案所适用的具体法律及理由;法院对双方当事人所持主张的态度(支持或不予支持)及理由;当事人有无上诉权利及上诉的法院。

(4)建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对司法诉讼错案除了进行国家赔偿外,还应当追究有关承办人员的责任。实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其目的在于规范司法人员在具体司法程序中的司法行为,确保司法行为的合法性,这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必然要求。司法机关及司法人员在执行法律的过程中出现错案,在根据有错必纠的原则来对案件结果或行为进行纠正的同时,对办案的责任人也应追究其法律责任,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和违法必究原则的具体体现。在法律面前,司法人员没有任何特权,他们都应该忠于国家的法律并依法行使司法权,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自1988年以来,我国部分司法机关开始试行错案责任追究制,有些地方司法机关制定了一些试行办法。实践证明,实施错案责任追究制,对保证司法机关及司法人员严肃执法、秉公办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对此尚无统一的立法,各地司法机关的做法不一,有些地方虽然制定了一些试行办法,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该制度无法得到落实。建立严明的错案责任追究制的关键在于加紧制定相关法律。我们认为,错案责任追究制的大体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用范围。包括对哪些人适用,对哪些案件适用。

(二)错案的界定、界定的标准以及认定的机关。就错案认定的机关而言,尽管实践中有些地方将导致错案的原司法机关作为认定机关,但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欠妥,并且缺乏科学性。同时,错案界定的标准不应该仅仅以案件的实体结果即认定的事实错误和适用法律错误为限,还应当包括各种程序违法。

(三)归责原则与责任的种类。就归责原则而言,对司法人员追究法律责任应以过错责任为限,只要司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导致错案的发生,都应对其追究法律责任。至于司法人员承担责任的种类,可参照我国《法官法》第十一章及《检察官法》第十一章的规定加以制定。

(四)责任的划分。应按案件处理的环节分别予以明确划分,并且责任自负。

(五)追究的程序。应规定错案由认定机关认定,责任人可以申辩、提出申诉或对处理结果要求复议等。

第四篇: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全球经贸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尤其是近几年来,在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经济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打击,许多的企业在这场危机中破产,还有些企业也是岌岌可危。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只有拥有健康向上、方向明确的企业文化,才能够保证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带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能够让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拥有正确的目标和方向。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分析,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并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对我国的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导向作用。关键字: 企业文化 建设 问题 现状 对策分析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与内涵,以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今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定义上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方式、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为了解决企业生存和发展问题,是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对企业全体员工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从内涵上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代表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在具备一定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发展以人为本,以制度为约束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集经营理念、经营战略、道德规范、品牌建设、发展目标等为一体的核心力量。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是消极作用。本文只讨论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地作用:第一,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带动企业职工的全面发展;第二,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管理者自身的发展;第三,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企业树立品牌效应;第四,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让企业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在强调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几十年来,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企业文化的健康向上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来说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不注重树立和培养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对企业核心价值观没有正确的认识。例如,许多企业所谓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将一些名人名言挂在企业的某个地方,当作一种精神上的鼓励。这样一种树立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是表面化和形式化的,有时候可能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些企业所谓的核心价值观就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企业核心价值观必须是真正影响企业运作的精神准则,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此它一旦确定下来就不会轻易改变。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很有可能导致企业寸步难行。

(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与企业管理充分融合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从企业的建设与发展进程来看,企业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文化管理可以说是企业管理的重头戏,现代企业管理越来越注重对企业文化的管理。但是,在国内很多的企业只注重企业管理中的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缺乏对企业文化的管理,使得一些企业难以做大做强。例如,近期国内出现的“毒胶囊”事件,一些黑心的医药企业至人们的生死与不顾,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管理者缺乏对企业文化的管理。

(三)、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全面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

以人为本就是要给予企业员工人本关怀,企业员工是为企业带来利润的生产者,如果他们能够感受到企业管理者对他们的人本关怀,那么他们就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工作,而且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使人发挥出其最大的潜能,也能够让他的工作热情高涨。但是,目前国内一些企业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管理者单纯为了企业的利益,让员工超负荷的工作却又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有些企业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使员工的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三、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做出如下对策:

(一)、积极树立和培养企业核心价值观

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企业都有着自身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例如,Intel的核心价值观是客户服务、员工满意、遵守纪律、质量至上、尝试风险和结果导向。所谓核心,就是指最重要的关键理念,数量不会太多,通常是五到六条。树立和培养自身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企业健康向上发展。

(二)、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但也是企业管理最根本的要求。国内企业想要发展壮大,就必须要对企业文化进行科学的管理,以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带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以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带动企业大发展。

(三)、企业要以人为本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企业员工与企业之间就是这种水与舟的关系。所以说,企业需要依靠员工来为其创造财富,需要员工来帮助企业发展,就必须要给员工更多的人本关怀,让他们愿意为企业做出一份贡献。

四、结束语

企业文化建设在现代企业建设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企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离不开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帮助。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内许多企业的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找准方向,放眼未来,全心全力的建设出适合自身发展、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李丽,宁凌.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2,1.[2] 张仁德,霍洪喜.企业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2.[3] 阳礼泉,等.企业文化的力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6.

第五篇:浅析我国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我国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河大经济学院2012级保险潘炜迪

摘要:目前,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平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定不足,特别是给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一定的难度。

加之“热钱”流入蠢蠢欲动,期待我国能尽快出台相应货币政策以维持我国经济“稳健”发展!

关键词:偏紧 拓宽公开市场业务 中小企业融资难 热钱管控

当谈到货币政策,我们一般会说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而当下我国公布的货币政策是:“2013年我国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是一个偏中性的词汇。但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上看,我觉得我国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货币政策的四个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适度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与之相对应的我国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再贴现、再贷款)、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为了“稳健”发展,我国自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先后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10次调整,使得当前的大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0.5%的历史最高位,而对存贷款利率也进行了4次上调。这也是我国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的一个明显信号。

而中国当前的经济现状是:2013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 1

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1%。其中,城市上涨3.0%,农村上涨3.3%;食品价格上涨6.1%,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

3.1%,服务价格上涨2.9%。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2013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2013年1-9月份我国反映就业形势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反而在9月底下降到4.04%,比之前3年多来的4.1%有所下降。10月3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13年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显示,2013年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397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871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425亿美元,收益逆差36亿美元,经常转移逆差11亿美元。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一下我国实行的“偏紧”的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在稳定物价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从近年来的数据来看,我国的CPI同比增幅在2008年8开始持续上涨到2011年7月最高为6.5%。而在2010年国家多次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紧缩货币政策下一剂猛药后我国的CPI同比增幅下降最低为2012年7月1.8%,之后一直稳定在2%~3%之间。由此可见我国的偏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稳定物价方面还是颇有成效的。

但从手段上看我国调节的有效手段还是太单一。目前我国主要还是调整准备金率,这也暴露出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太小,不足以有效的影响金融市场的调节。所以,我国应尽快完成金融市场的实质性改革。通过我们强有力的政府的参与监管、政

策优惠等措施尽快扶持起调查科学、评价公正、可信度高的信用评级机构。为社会企业、普通大众参与金融市场(特别是相对于股票市场风险较低债券市场)提供一个可信度较高信息提供平台。同时,优化证监会、银监会结构,革除过于复杂的审批复核程序,加强对于金融市场波动的数据调查并能及时对外公布使其实质大于形式。以扩大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力,从而方便我国尽可能以调整公开市场业务为主,调整利率为辅使我国现实中的货币量得以更精确的调控,实现经济温和由过冷或过热恢复到正常水平。物价的稳定也会因此便于管控。

二、解决偏紧的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措施

中小企业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经济群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就业增加、推动创新、催生产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和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大约有中小企业420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8%,经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460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达3800万户。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总额的60%,上缴的税收已经超过总额的一半,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还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而就当前的就业情况来看,中小企业正是能提供就业岗位的中坚力量;从技术创新方面它们正成为主力军。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诸多因素无法和国有大企业相比,使得它们在现行的政策下融资很难。

面对“融资难”问题,我认为政府可以以其强大的公信力为基础,政府和中小企业联合推出“中小企业短期、中长期发展系列债券”。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宽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有利于我国进行缓和的货币政策调节;另一方面,利用政府公信力发行的债券更容易聚集社会上的闲置资金,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与此同时,政府通过监控此系列债券可以直接发现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问题,监督市场发展状况并及时作出调整防止经济过冷过热。由此,如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不仅能大幅度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引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加强对“热钱”的管控 2013年前3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涉外经济继续平稳发展,国际收支交易继续增长。根据国家外汇局10月30日公布数据,前3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382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624亿美元,“双顺差”格局延续,国际收支有望继续保持基本平衡。

但从另一方面,以美国、日本为首的国家继续实行“量化宽

松”政策,人民币升值问题依然不可小视。特别是由于“热钱”的大量流入不仅使我国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更对我国实现经济软着陆形成考验。面对“热钱”的进一步流入,我认为我们应该效仿“大禹治水”采取“疏堵结合”:

1、“堵”,面对汹涌而来的“热钱潮流”国家有关部门应急一部加强对海外涌入的资本进行评估、监控,对于风险较小、易于监管的海外资本可适当流入;而对于风险较大、不便监控的海外资本加大抵制力度。防止过高投机资本对我国现阶段逐渐转型的经济体制产生较大的冲击。

2、“疏”,面对已经进入我国市场的“热钱”,我们应该通过调整实行有差别的“利率政策”合理疏导。逐渐从单一的投入到房地产业分流到航运、建材、煤炭等其他实力较为雄厚的实体经济中。以实体经济的较雄厚资本抵御冲击。同时,也尽可能使其流入股票、债券等市场中,特别是上文提到的有关“中小企业的短期债券市场”,以我国数量庞大且“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分流吸收“热钱”潮流。这样既能解决广大中小企业短期融资难问题,又吸收了热钱流入的虚假繁荣。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的发展状况,可看出我国在国际经济形式逐步转暖的外部条件和我国GDP增速逐渐放缓、国内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内部条件下,我国的宏观调控任务依然艰巨。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在实施时必须全面考虑、谨慎决策。但文中提到的拓宽公开市场业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堵疏结合”面对“热钱”等问题已刻不容缓,期待我国能尽快出台相应货币政策以维持我国经济“稳健”发展!

下载从日本超市的经营特色看我国当前超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日本超市的经营特色看我国当前超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连锁超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五则范文)

    我国零售连锁超市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百年历史的连锁经营,是提高零售连锁企业经营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在发达国家普遍获得成功的零售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连锁经营......

    超市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

    当前,超市作为一种先进的、优化的规模经济的商业形态,正在逐渐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作为一种新型商业形式,税务机关必须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机制和征收模式,今年行唐县地方税......

    我国大型连锁超市市场营销问题与对策(精选五篇)

    我国大型连锁超市市场营销问题与对策 [摘要]国内各大型连锁超市经营雷同化日趋严重,彼此之间缺乏明显的差异。随着我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国外的大型连锁超市蜂拥而入,使原本就......

    沃尔玛连锁超市仓储与配送_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沃尔玛连锁超市仓储与配送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班级: 班级:660910 学号: 学号:23 姓名: 姓名:陈晓红1.沃尔玛超市简介 2.沃尔玛超市现状分析 3.沃尔玛超市问题的解决措施 4.连锁超市......

    我国超市生鲜经营的物流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超市生鲜经营的物流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张玉红 杜红平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物流研究 2010年 第6期目前,发达国家的生鲜商品80%-95%都是通过超市销售,而我国......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要务之一就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保障体系,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很健全,社会......

    当前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面临的预算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很多事业单位已经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阶段特征的转变,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亟......

    当前我国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产权模糊、规划管理滞后、执法力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