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丢钱事件看酒鬼公司银行存款信息披露问题5篇

时间:2019-05-12 02:3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丢钱事件看酒鬼公司银行存款信息披露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丢钱事件看酒鬼公司银行存款信息披露问题》。

第一篇:从丢钱事件看酒鬼公司银行存款信息披露问题

从丢钱事件看酒鬼公司银行存款信息披露问题

摘要:近几年接连发生的银行存款丢失事件警示我们关注酒类企业银行存款相关信息披露不够完善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酒鬼酒公司“存款被盗”案的具体细节,指出其在银行存款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三个问题,详细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以提高酒类企业银行存款信息披露质量,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关键词:银行存款 信息披露质量 内部控制

近几年来,一直被视为“现金奶牛”的白酒企业仍然保持着资金优势。有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度半年末,A股15家白酒上市公司货币资金余额合计高达604.34亿元。又如,山东省潍坊市工商银行2013年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601.24亿元,这意味着白酒上市公司上半年手中的货币资金可供一个市级工行放贷一年,这也无怪乎众多银行都将白酒企业作为超级大户对待,使出“浑身解数”吸引白酒企业的存款。白酒企业固然有巨额的货币资金,但近两年白酒行业接二连三发生银行存款失踪案,且丢失的巨款多为异地存款。为何白酒企业愿意将巨额资金存放银行?为何白酒行业的货币资金容易丢失?以上两个问题会对酒类行业银行存款的信息披露产生什么影响?本文主要针对第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同时涉及前两个问题的简要分析。

一、酒鬼酒公司事件回顾

(一)酒鬼酒公司简介及存款丢失事件回顾。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7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其传承湘西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依托湘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资源,独创中国白酒“馥郁香型”。近几年来,受到三公消费限制和塑化剂超标事件的冲击,酒鬼酒公司的销售及股票的市值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013年酒鬼酒公司又爆出巨额银行存款丢失事件,具体细节如下:2013年11月寿某因投资项目急需资金,通过某酒业公司股东罗某,与酒鬼酒供销公司签订《产品经销合同》和《揽储协议书》,将存款银行定为某银行杭州支行。同时,罗某与寿某签订《一年企业存款协议书》,约定贴息比例以及“六不承诺”,即不提前支取、不质押、不转让、不挂失、不查询、不开通网银和电话银行。其间,罗某与寿某等人与酒鬼酒供销公司商定以活期存款方式将1亿元资金存到指定银行,同时再加付定活存款一年利息差290万元。2013年12月10日至13日,寿某等人通过网银转账方式,分三次采用电汇加急方式,以支付材料款的名义,将酒鬼酒供销公司1亿元存款转入寿某的账户。2014年1月10日,酒鬼酒公司向湖南警方报案。1月27日,酒鬼酒公司发布重大事项公告,宣布存款被盗一事。

(二)2013年酒鬼酒公司财务报表简要分析。从表1中营业收入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的变化可知,2013年酒鬼酒公司酒类产品的销售下降明显,这主要源于宏观层面限制权贵经济的影响、人口结构改变导致需求的变化以及微观层面白酒价格的下跌导致酒类企业竞争激烈。表1中另外一个显著变化来自于酒鬼酒公司丢钱事件对财务报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营业外支出(其他)增加约6 500万元,相应的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以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显著下降。以上数据带来两个信息,首先,丢失的存款扣除追回来的部分对酒鬼酒公司造成了巨大的非经常性损失,其次,从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的巨幅下降以及存款丢失事件的具体细节,可以预知酒鬼酒公司将丢失的存款视为货币资金中经营活动的现金来进行核算。

二、酒鬼酒公司丢钱事件案例分析

针对上述案例事件的回顾和财务报告分析,笔者对酒鬼酒公司银行存款信息披露问题进行探讨。

(一)银行存款的确认问题。银行存款是指企业存放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在实务工作中,企业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将存放在银行的资金在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之间进行选择。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区别在于,首先,企业的活期存款可以随时支取,而定期存款一般情况下在存期内不能随意支取。其次,通常定期存款的利息高于活期存款的利息。所以,若企业将资金存为活期存款,可以认为企业对该笔资金有随时支取用于经营的需求,这将使得企业获得较低的利息收益;若企业将资金存为定期存款,可以认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没有使用该笔资金的需求,这将使得企业获得比活期存款更高的利息收益。

1.活期存款的确认。活期存款由于可以随时支取用于经营需求,故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应该按照经营活动来进行会计核算。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其应作为“银行存款”来核算;在进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时,将其作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来核算,意味着企业将资金存为活期存款,不会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变动;在编制利润表时,当企业收到活期存款利息收益时,应计入“财务费用”的贷方来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利息收入。

2.定期存款的确认。定期存款是在一定存期内不会随意支取的资金,在实务中,根据存期灵活性分为两种,即普通定期存款和通知存款。前者常见于普通一年、二年等定期存款,其利息按照定期存款利率来计算;后者常见于7天通知存款等,以7天通知存款为例,即存期为7日,7日以后可以选择继续存下一个7日,或者取出自用,其存款利率高于活期存款但低于定期存款。

3.普通定期存款的确认。若企业将资金存为普通定期存款,意味着企业在存期内一般不会随意支取该笔款项,因为若要支取,将使企业损失一定的收益。故可以认为企业存定期不是为了经营活动,而是为了取得相对较高的利息收益,可以视为企业的投资活动。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根据存期是否大于一年,将定期存款置于“其他流动资产”或者“其他非流动资产”中反映;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将企业定期存款相关行为视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在编制利润表时,将企业收到的定期存款利息,计入“投资收益”的贷方来反映投资活动的收益。

4.通知存款的确认。由于通知存款的特征?Q定了在实务中很难区分其属于经营活动还是投资活动,若将其分类为经营活动,那么比照活期存款进行会计处理;若将其分类为投资活动,则可以比照普通定期存款进行会计处理。

结合酒鬼酒公司的案例,酒鬼酒公司丢失的1亿元存款,从事件细节上看是公司借给寿某的资金,本质上应该属于债权,其目的是为了赚取较高的利息收益,类似于委托理财,但酒鬼酒公司依然按照银行存款进行会计处理。在具体会计处理中,酒鬼酒公司与罗某等签订的是定期存款协议,而选择以活期存款而非定期存款的方式进行会计处理。笔者认为,酒鬼酒公司对银行存款的会计处理从本质上违背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信息质量特征,导致信息使用者无法及时从酒鬼酒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中了解资金交易的本质,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也违背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原则。

(二)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的公告披露问题。证监会2007年颁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发生对上市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投资者尚未得知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披露,说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该规定中涉及的重大事件包括“公司发生重大亏损或者重大损失”等。

酒鬼酒公司于2014年1月10日确认账户中1亿元存款已被他人分三笔非法转走,并向公安机关报案。此事件属于《管理办法》中提到的重大事件,但公司未及时将该重大事项告知董事会秘书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直至2014年1月28日才发布《重大事项公告》,披露该项存款被非法转走及面临重大损失的情况,而酒鬼酒公司也因此受到了证监会的警告。由于酒鬼酒公司的拖延公告,信息使用者无法及时了解事件发生的情况,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损失。产生此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首先,2007年版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对重大事件披露的具体时限并没有做出详细说明,只是用了“立即”这一模糊用词,容易让上市公司有灵活的时间选择;另一方面,酒鬼酒公司本身关于会计信息披露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完善,未履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原则。

(三)银行存款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缺陷的披露问题。通过酒鬼酒公司丢钱事件细节的分析,笔者发现该公司银行存款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一定缺陷。例如寿某能够分三次成功将大额存款转出,公司在授权付款时应该有加盖财务专用章的相关单据,在向银行申请转账时应该出具预留银行的印鉴,为何寿某能够获得授权及印章等相关资料,而酒鬼酒公司却称不知晓相关事件。从以上细节可以看出,酒鬼酒公司货币资金的印章管理控制以及授权审批控制环节必然存在一定缺陷。

根据2012年开始实行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均应在每年年末提供财务报告的同时,在对本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披露企业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并在报告中披露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整改方案。披露的目的是为了让信息使用者知晓公司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示其可能对未来经营活动带来的相关风险,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然而酒鬼酒公司在丢失存款的2013年,随同财务报告对外公布的《2013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仅承认公司“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重要缺陷”,只报告其未及时披露重大事项的一个缺陷,而对其他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只字未提,在当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审计意见中,注册会计师也未对其他缺陷予以认定。在后续公开披露的《2014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依然未见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和注册会计师的认定。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通过上文对酒鬼酒公司银行存款丢失事件的案例分析,从银行存款相关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来看,酒鬼酒公司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对银行存款的确认方面,将本质上属于债权的款项确认为普通的银行活期存款并进行会计处理,违背了会计信息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产生此问题的原因是酒类企业高额的闲置货币资金,其收益较低,企业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获得较高的回报。其次对银行存款相关重大事项披露方面,未及时披露重大事件的事实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违背了会计信息及时性的原则。产生此问题的原因是2007年版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部分规范较为模糊,给上市公司带来寻租的空间。最后对银行存款相关内部控制缺陷报告方面,未将重大事件背后反映的内部控制缺陷可能对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风险予以提示,违背了会计信息相关性原则。产生此问题的原因是企业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积极性不够,评价指引中对缺陷的认定不够明确,且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有待提高。

(二)建议。

政府层面,监管部门应该对已发布的2007年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进行修订,确定重大事项的定义及判断标准,以及细化信息披露的时间界限。同时,对于已经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监管部门应该督促上市公司加强内控建设,规范内控缺陷认定标准、内部控制缺陷类型、缺陷的内容与性质以及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措施,不断提高公司内控披露水平。

企业层面,关于闲置货币资金利用效率的问题,应该积极拓宽资金使用的渠道和途径,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闲置资金的收益率。关于内部控制建设和信息披露的问题,企业应结合实际,加深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科学合理地确定内控评价范围,高质量地开展内控评价工作,发现内控缺陷问题,并依据企业内控缺陷认定标准,认定内控缺陷的性质,如实出具内控评价报告。S

参考文献:

[1]刘焱,姚海鑫.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综述与展望[J].商业会计,2012,(20).[2]卢小丽,武丽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16,(3).[3]谢力.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的概念误区――基于2014年度上市公司年报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3).[4]余杰,田康乐.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J].财??通讯,2015,(36).[5]张瑶,郭雪萌.内控信息披露质量、披露方式与权益资本成本――基于缺陷信息披露的实证证据[J].经济问题,2015.(4).

第二篇:10900340231 从安然事件看公司管理

从安然事件看公司管理

英语1002班 侯莎 学号:10900340231 安然曾经是叱咤风云的“能源帝国”,2000年总收入高达1000亿美元,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中的第七。2001年10月16日,安然公司公布该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宣布公司亏损总计达6.18亿美元,引起投资者、媒体和管理层的广泛关注,从此,拉开了安然事件的序幕。2001年12月2日,安然公司正式向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破产清单所列资产达498亿美元,成为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2002年1月15日,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宣布,将安然公司股票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成分股中除名,并停止安然股票的相关交易。至此,安然大厦完全崩溃。短短两个月,能源巨擎轰然倒地,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一、安然公司

安然公司(ENRON)是美国能源业巨头,成立于1985年,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刚成立时只是一家天然气分销商,但在2001年12月破产前已经成为拥有340亿美元资产的发电厂及控制着一条长达32000英里的煤气输送管道,并且提供有关能源输送的咨询、建筑工程等服务的世界头号天然气交易商、美国最大的电力交易商及领先的能源批发做市商。安然在10年前在《财富》杂志的调查中连续4年荣获“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称号。在200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16位,鼎盛时期年收入达1000亿美元,雇佣2万多员工,其业务遍布欧洲、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它还从事煤炭、纸浆、纸张、塑料、化学药品等日用品和金属交易,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金融和风险管理服务。

二、安然事件

安然公司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式关联企业集团,共包含3000多家关联企业。通过制造概念吸引投资者,关联企业间的“对倒”交易不断创造出超常的利润,操纵财务报表隐匿巨额债务和风险成为安然超高增长的阴暗秘密。

安然将许多与关联企业签署的合同保为秘密,将大量债务通过关联企业隐藏起来,运用关联交易大规模操纵收入和利润,采用模糊会计手法申报财务报表,不断隐藏债务与损失,而管理层则从中非法获利。

三、安然公司倒闭的原因分析

安然公司倒闭的原因是复杂多方面的,有宏观环境发生变化的外部原因,美国金融、会计审计制度方面的缺陷,也涉及到公司监督机制、经营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脆弱的泡沫化经营作为公司发展的基础。

安然公司开拓和建立以能源证券化交易为主的新经营领域,并占据了有利的垄断经营地位,同时股市持续繁荣保证了资金供给,成为其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2000年以来美国加州电力危机及其给能源市场带来的振荡,加上通信领域景气度下降,使得公司的正常业务经营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为稳定股价和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强大压力,安然公司不断以自己的固定资产(水厂、生产设施等)作抵押,通过自己控制的金融机构进行超过抵押价值的债务融资,并将其计入收入,保持和推动股价上升,同时寄希望还债时用公司股票价格上升形成的资产升值来弥补过大的债务,实际上将公司收入和业务的稳定与其股价绑在一起。这种泡沫化的经营,在股市持续上升时不会出现问题,但在市场动荡时可能会造成毁灭性打击。这种作法使安然由一传统公司迅速转变为高增长、高利润的“新型企业”,也是这种作法使其很快走向了灭亡。

2、隐瞒债务、人为操纵利润等手段难以为继。

安然是通过虚抬自己资产的方式、以公司股票升值为目的而进行的。在债务清偿期限内,如果相应的资产增值,超过了负债部分,安然不仅能如期偿还各种由子公司承担的债务,而且还可以得到“额外”的收益。但是,由于2000年春季前后的股市整体下跌,安然的如意算盘没有实现,其“创造”利润的作法难以承继,最终只好以破产告终。

3、公司监管机构形同虚设。

上市公司的董事对股东负有诚信责任,这是股东相信董事会能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的基础。一般说来,董事会中三分之二的董事应独立于企业管理层。按照纽约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市场制定的公司治理结构标准,董事会中负责监管公司财务的审计委员会应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事实上安然公司董事会像是一个“有浓厚人际关系的俱乐部”,公司与董事利益相互交织,彼此联系密切。安然公司的独立董事虽来自其它企业和非盈利机构,但安然公司签订了多份涉及这些独立董事的咨询服务与产品销售的业务合同,还向一些独立董事任职的非盈利机构大量捐款。在这种利益相联的情况下,安然的独立董事很难真正独立,往往受公司管理层的支配,对于公司管理层提出的一些有可能给股民带来潜在风险的交易活动,其监管往往流于形式。

4、会计审计制度缺陷使安然公司有机可乘。

安然公司关联交易中存在的操纵财务报表的行为,与美国会计、审计制度存在的缺陷有很大关系。美国现有的会计审计制度允许会计公司在承担审查企业财务状况的同时,可以从事相应的咨询业务。安达信会计公司作为安然公司的会计审计单位的同时,还为安然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其年收入中的一半以上来自咨询服务。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对象存在利益相依联系时,很难保证审计监督的公平与公正。这也是安然公司可以隐瞒大量债务的重要原因。

三、安然事件的启示

在美国这样一个公认的对上市公司制定了严格信息披露制度的国家,仍接连不断地出现财务造假事件,其深层原因在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重大变化。以股权为基础,以责、权、利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质是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彼此间相互激励与约束机制。这一机制是现代企业正常运转的根本保证,也是美国企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原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机制遭到破坏,股东—董事会—经理等内部机构人员彼此间的相互制衡关系弱化。当经营者的权力失去有效制约时,他们便会偏离公司利益最大化目标,利用财务造假谋取自身利益就在所难免。

由此可见,董事会治理是公司内部治理的核心,其功能的完善与否及独立性大小直接决定着公司治理的成败。

四、结束语

回顾反思安然事件的意义在于,我们提倡企业责任和企业家精神的同时,完善公司治理是不可忽视的基础和根本保障。事实证明,企业短期的繁荣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获得,但企业持续增长的力量却只能从人类几千年来操守的价值公理中获得。一旦公司的管理层产生错觉,认为是可以凭一些聪明领袖的能力成就企业的辉煌,将自己放在价值公理的位置上,自我造神的结果必然是自我的毁灭。

第三篇: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从安徽劣质奶粉事件(大头娃娃事件)、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到今年的染色馒头、瘦肉精、豆浆用粉冲调事件,轰动一时,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上至中央,下至百姓,无不为造成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后果气愤和担忧。

事故曝光后,我们不禁要问,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国,在倡导着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着想的社会主义阵营,为什么连普通百姓吃饭这样的基本生存问题都无安全保障?又谈何“中华民族的振兴”“创建和谐社会”呢?

在近十年的众多食品安全事故中,今年央视315曝光的双汇“瘦肉精”事件格外扎眼,反应的问题别具代表性。2011年3月.15日,央视在315消费者权益日播出了一期《“健美猪”真相》的特别节目,披露了河南济源双汇公司使用瘦肉精猪肉的事实。“双汇”品牌部分肉制品中涉嫌含有“瘦肉精”,这一消息爆出后,迅速掀起轩然大波。三月十五日当天午后“双汇发展”封跌停,又因重大事项自16日起连续停牌,双汇上演“滑特卢”市值5天蒸发170亿。一时间肉制品业内担心该事件引发消费者恐慌,造成对整个行业食品安全的不信任,甚至演变成如三聚氰胺般的行业“地震”。(简单介绍“瘦肉精”,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饲料中添加“瘦肉精”,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相关科学研究表明,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常见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特别是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长期食用则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会诱发恶性肿瘤。)

河南“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河南省公安厅第一时间开展案件侦破,最终一条完整的“瘦肉精”地下产业链条浮出水面。加工源头(犯罪嫌疑人于湖北襄阳合谋研制生产)→主要销售窝点→次级分销窝点(不法兽药店主和生猪购销人)→“瘦肉精”使用者(生猪饲养户)→加精猪流向地(屠宰点和肉制品加工厂),其中的肉制品加工厂就包括济源双汇公司,最终流向消费者的餐桌。此前针对“瘦肉精”的监管链条号称有“十八道检验”关,但实际上隐患重重,形同虚设。

双汇作为中国500强企业深陷“瘦肉精”丑闻。像“三鹿”“双汇”这样的大品牌知名企业频频爆出丑闻,说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推到了风口浪尖。双汇集团16日、17日接连发表公开声明,对消费者表示歉意。在双汇集团态度暧昧的声明背后,隐藏着看似完备实则脆弱的食品安全监管链条。

乍一看,事件到此应该圆满结束,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中央领导频频表态,看上去皆大欢喜,然而殊不知“瘦肉精”是个10年屡禁不绝的餐桌“毒瘤”,十年来,各级工商部门严厉打击,国家各部委重拳出击,仍然发生今天的事件,不得不叫人痛心。在我国,事件发生后,对犯罪企业的司法追责已基本到位,但是,对失职、渎职的监管者的司法问责却远没有到位。

从已曝光的各种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 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缺陷。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表明:食品安全监管必须实现体制上的独立性,比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欧洲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局,除了其具有法律赋予的权威外,对涉及食品安全的种植养殖、初级加工、运输、销售、消费环节,全程监管,建立了有效的问责机制。而在我国,在2004年9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规定了“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即农业部门负责生产环节,质监部门负责加工和进出口环节,工商部门负责市场流通环节等,直接造成了监管过程存在空白和监管信息分散的问题。再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生部分分合合的历史表明,国家建立独立食品安全监督部门的思路似乎并不十分清楚。这不仅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效力,更造成了问责不明确的弊病。二是监管部门不作为或为不法经营者充当保护伞。“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有网友疾呼,“十八道检验工序挡不住一头健美猪”,而事实就是这样,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相当完备,之所以不能在实际当中得到切实执行,很大程度上与部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作为有关。来自山东和浙江的一些基层监管部门的公务员向媒体爆料,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办公经费和工资福利要靠罚款收费来实现。这样就造成交费罚款的目的不是为了整治和确保食品安全,而是为了部门“创收”。其结果是,违法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只要向监管部门上交“保护费”,即可继续运转。监管部门为防止生产者和销售者因过高罚款而无力生产经营,也会适当降低罚款额度,以确保“羊身上还能长出羊毛”,等于监管部门与违法的生产经营者一定程度上已形成“利益相关者”。又如上海市杨浦区某基层监管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有时候在做监管检查时,也会遇到来自上级领导“打招呼”,要求对个别食品企业“有所照顾”,而这些企业要么是地方上的纳税大户,要么是某个领导招商引资的项目,轻易动不得。而更多的曝光后再查处的事实也证明,食品安全并不是“藏匿高手”,媒体公众一捉一个准,而相关的监管部门呢?其实更深层的问题或是部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为了牟取私利而充当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保护伞。

三是食品安全监管缺乏长效机制。轰动性的事件将食品安全监管提升到了首要层面,但是至今,食品安全仍然逃不开曝光一起,查处一起的恶性循环,始终遵循着“权威媒体揭露、相关领导表态、几个部门突击、若干人员服罪、过段时间冷却”的五段式套路,戏法陈旧老套,别无新意。反而让人觉得是政府部门的作秀,而在作秀的背后,是权力的傲慢和不真诚。虽然事件之后的关注度高了,监管严了,但是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并没有减少,相反时下的频繁曝光更让人产生不安。

四是部分监管部门技术检验水准落后。西方新兴的科学技术传到中国不过百年,本身技术和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有待加强,加之政府经费拨款鲜侧重于此项,所以设备老化、档次低,检测功能不全问题普遍存在。地市县级技术装备更为落后,统计中如计量标准设备,使用年限超过10年甚至30年的设备仍是检测主力。在这种要技术没技术,要责任感没责任感的情况下,希望监管部门能有所作为是不大现实的。

五是惩罚食品安全监管失职措施不力,在长达104条的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与追究相关行政监管部门失职责任有关的只有寥寥两条,且对“失职”的具体界定也是语焉不详,只指出需要“查明失职渎职情况”;惩罚力度也限于行政性的,只有“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即便如此,在以往一系列震惊中外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除了惩治几个生产、流通领域的相关责任人之外,很少有监管领域的相关责任人受到惩罚。不受惩罚的监管部门,在一波接一波的重大食品事件中,仍旧“逍遥法外”。

以上问题的解决绝不是尔等之辈可以找到有效途径的,空口的泛泛而谈也对监管部门毫无用处,也许这就是市场经济亦或是中国式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此引述一段名家言论或许对你我认识食品安全问题有所帮助:

复旦大学公共管理与国际事务教授唐贤兴认为,在监管部门方面,长期存在监管部门过多,各部门只有分工、少有合作、遇事推诿的局面。必须在立法上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能范围、明确追究责任的程序,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建立跨部门的食品监督机构,统一协调管理各个流程的食品安全,以杜绝机构间的相互扯皮推诿的困境。尤其需要对监管部门的失职渎职进行明确界定,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对相关责任人严惩不贷。可以参考的例子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一旦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最高到卫生部长,最低到相关监管部门的负责人必须为此负责而引咎辞职。

最后,其实关于政府监管的问题,多年来已成老生常谈,都说要加强力度,深化改革,大标语都会喊,实际操作则相差甚远,想必这种“喊标语不作为”的办事方式也不仅仅反应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解决这个问题,怕是要从根本政治体制上大动刀斧。

第四篇: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公司危机公关

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公司危机公关随着世界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受众尤其是消费者需要的多样化以及大众传播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得企业危机事件越来越呈现出多发性等特征。此次双汇“瘦肉精事件”给其品牌号召力和企业形象带来重创,而双汇面对“瘦肉精”危机,其公关手段却不尽如意。

瘦肉精”事件始末3月15日,据央视曝光,双汇宣称其产品“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但猪肉不检测“瘦肉精”。在此之前,河南多地“瘦肉精”猪被卖到双汇集团旗下公司。3月16日,双汇集团发布致歉声明,同时责令济源工厂停产自查。3月17日,双汇集团再就“瘦肉精”事件发布声明,称将召回济源双汇在市场上流通的产品。

3月20日,河南省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济源市政府在全市7家双汇连锁店和59家双汇冷鲜肉专营店封存猪肉1878公斤,抽样46个,其中6个被检出“瘦肉精”。3月23日,双汇紧急召开全国经销商视频会议,以应对下架危机,希望能重启市场。3月25日,双汇集团再次召开了全国供应商视频会议,试图安抚处境艰难的供应商。3月31日,双汇召开“万人职工大会”,双汇董事长、71岁的万隆鞠躬道歉,并称双汇因“瘦肉精”事件经济上受损超过121亿元。

4月6日,为证明重新上架的产品安全放心,双汇集团重庆区域经理在卖场大吃火腿肠,但此举却只引来市民“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冷讽。媒体及消费者的不买账,使得“万人大会”毫无意义。下面联系实际情况分析双汇危机公关,权衡得失。双汇“万人道歉”,存在多处败笔,双汇道歉根本就不需要特别去策划包装,而是需要搞清楚消费者需要什么,按民意期待策划,而不是以高喊“万岁”的方式戏弄民意。出了问题,企业不是忙着给消费者损失一个说法,却忙于计算自身损失,企图通过“表演”蒙混过关危机公关异化为“秀”意十足的“表演”,引来的只能是更大危机。其一,道歉诚意与民意期待有很大距离。从表面上看,这次策划迎合了民意民意希望看到双汇道歉。然而,从万人道歉大会的表现来看,诚意明显不够。民意希望双汇反思深刻、道歉真诚、整改到位,而双汇呢,道歉的诚意明显不够相关批评文章很多,这里不再赘述。其二,道歉大会似乎变成了娱乐大会。大家知道,万人道歉大会最滑稽的一幕是经销商高喊“双汇万岁,万隆万岁”。一个企业刚刚有些名气有些实力就出现了问题产品,何谈“万岁”?毫无疑问,道歉本来是非常严肃的一种行为,但因为高喊“万岁”,让人反而乐了起来,产生了戏剧效果。这显然与道歉的主题格格不入。其三,道歉的对象理应是广大消费者,但此次道歉大会云集了职工和经销商,更像是向职工和经销商道歉。而且,双汇万人道歉大会也像是一次热热闹闹的“家族聚会”,淡化了道歉。看上去让上万人参加道歉大会,一是想把人数多作为亮点;二是想让这些人扮演“人证”的角色。但我以为,这个道歉大会似乎与消费者关系不大。其四,本来,道歉大会的败笔之后,双汇公关公司还可以调整思路、做法,亡羊补牢,可是,双汇公关公司却昏招迭出,败笔不断,极不专业不说,简直是跟双汇有仇,非要把双汇阉割或者彻底毁掉。看看道歉大会之后双汇的表现,就知道如果双汇不彻底换掉之前的公关公司,只会让自己死得更快、更彻底一些。重庆的区域经理当众吃火腿肠,毫无新意、诚意。网络上雇佣一些不成器、连话和中国文字都说不好、写不好的低层次水军在有关双汇的文章后面胡搅蛮缠,让人对双汇更加生厌,这哪里是最大的肉产品民族企业,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和民族无赖。更不成器的,是收买某些网站编辑,封杀发布有关双汇文章的博客和ID。

正是双汇公司这次危机公关的不当处理,才导致了危机本身的升级和转化:从产品质量危机升级为品牌危机,从双汇公司的信任危机转化成殃及肉制品甚至整个中国食品行业的信誉危机。

从《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物》一书中,我们得知“危机指的是突然发生的,可能严重地影响或危及组织机构生存和发展的事件。危机公关指的就是发生此类事件时的公共关系管理活动,即运用公共关系的手段对此类事件的处理。”与其他类型公关相比,危机公关具有以下特点:意外性、聚焦性、破坏性、紧迫性。而作为国内肉制品龙头企业的双汇,由于其并未直接面对消费者,导致长期以来公关意识淡薄,而“瘦肉精事件”提醒双汇应改变以往对公关的不重视态度,进一步提高公关处理能力,重塑企业形象。

1.基于“5S原则”的危机公关应对策略

“5S原则”是游昌桥先生率先提出的危机公关对策分析原则,即承担社会责任原则(SHOULDER THE MATTER),真诚沟通原则(SINCERITY),速度第一原则(SPEED),系统运行原则(SYSTEM),权威证实原则(STANDARD)。

1.1承担社会责任原则

危机事件发生后,公众会关心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利益的问题,利益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无论孰是孰非,双汇应该承担责任。另一方面是感情问题,公众很在意企业是否在意自已的感受,因此双汇应该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表示同情和安慰,并通过新闻媒介向全社会致歉,解决深层次的心理、情感关系问题,从而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1.2真诚沟通原则

真诚沟通是处理危机的基本原则之一。这里的真诚指“三诚”,即诚意、诚恳、诚实。企业在处理危机事件中若做到了这“三诚“,则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1)诚意。双汇应该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公司高层应向公众说明情况,并致以歉意,从而体现双汇勇于承担责任、对消费者负责的企业文化,尽最大努力赢得消费者的同情和理解。

(2)诚恳。双汇要一切以消费者的利益为重,不回避问题和错误,并及时与媒体和公众沟通。(3)诚实。诚实是危机处理最关键也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或许社会公众会原谅一个企业的错误,但不会原谅其说谎。1.3速度第一原则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在危机出现的最初12-24小时内,消息会如病毒一样,以裂变方式高速传播。而这时候,可靠、真实、客观、准确的消息往往不多,社会上充斥着流言甚至谣言。因此双汇要想处理好公关危机,就必须当机立断,快速反应,果决行动,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从而迅速控制事态向恶性循环方向发展。

1.4系统运行原则 危机的系统运作主要是做好以下几点:(1)、以冷对热、以静制动:危机会使人处于焦燥或恐惧之中。所以企业高层应以“冷”对“热”、以“静”制“动”,镇定自若,以减轻企业员工的心理压力。(2)、统一观点,稳住阵脚:在企业内部迅速统一观点,对危机有清醒认识,从而稳住阵脚,万众一心,同仇敌忾。(3)、组建班子,专项负责:一般情况下,危机公关小组的组成由企业的公关部成员和企业涉及危机的高层领导直接组成。这样,一方面是高效率的保证,另一方面是对外口径一致的保证,使公众对企业处理危机的诚意感到可以信赖。(4)、果断决策,迅速实施:由于危机瞬息万变,在危机决策时效性要求和信息匮乏条件下,任何模糊的决策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必须最大限度地集中决策使用资源,迅速做出决策,系统部署,付诸实施。(5)、合纵连横,借助外力:当危机来临,应充分和政府部分、行业协会、同行企业及新闻媒体充分配合,联手对付危机,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同时,增强公信力、影响力。(6)、循序渐进,标本兼治:要真正彻底地消除危机,需要在控制事态后,及时准确地找到危机的症结,对症下药,谋求治“本”。如果仅仅停留在治标阶段,就会前功尽弃,甚至引发新的危机。1.5权威证实原则

在危机发生后,双汇不应该自已整天拿着高音喇叭为自己辩解,而要“曲线救国”,请重量级的第三者尤其是该领域的权威评估检测机构进行检查,使消费者解除自已的警戒心理,重获消费群体的信任。危机一旦出现,邀请专业公关机构参与应对,组织公关活动,这本身不是问题。但危机公关有一个前提,就是以诚恳、诚实的态度面向公众,不回避问题和错误,而不是通过拙劣的表演欺骗公众。仅靠公关手段,绝不可能代替危机的真正化解。那些只会“捂盖子”、花钱“删帖子”,而不是忙着解决问题、舒缓公众情绪的做法,无疑是本末倒置。事实证明,“秀”出来的危机公关不是、也成不了真正的“丑闻消音器”。只有真诚地道歉、及时地弥补、积极地查处、主动地改进,才能及时挽回形象;也只有积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同情理解,重新找回公众的信任尊重。

第五篇:从招聘信息看公司实力

作为一个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在这个行业浸淫久了心里慢慢的能明白很多时候招聘信息能够反应出一个公司的实力。平时跟朋友聊天谈论哪家公司哪个工作的时候也会参谋一下这份工作好不好,谈得多了也就慢慢的就收获了很多的信息,很多时候心中一晃而过的东西想抓又抓不着,于是我每有所得就零零散散的写下来,积攒至今我觉得可以总结总结了。我写的很多东西很多同行和职场达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只是我刚好有空把这些东西写出来给我的朋友们分享,毕竟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以后都需要找工作或者帮别人找工作,这样我们在研究招聘信息的时候可以有一些参考。

首先,我们将招聘信息分为:岗位名称、岗位职责、任职资格、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员工生活、公司介绍等几个版块,我们可以一个一个的对各个板块进行分析。

岗位名称。岗位名称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这个岗位的专业类别、职位类别和职级类别,比如审计专员岗位,我们可以轻松看出这是一个审计专业类别的岗位,并且职位类别是专员岗位,意味着是一个基础岗位,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专员二字上下功夫,去研究该公司其它岗位的职位类别,寻找“助理、专员、主任、主管、经理”之类的关键词,来推断出该岗位在公司职位等级体系里面的地位。我们以经营管理类为例,一般情况下,企业里面的顺位排序应该是:助理——专员——主管——经理(部长)——总监——副总经理——总经理,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寻找自己的目标职位在职位等级里面属于哪一档,也有些企业会用“担当”一类的职位名称来构成职位等级体系,但是道理都是一样的,多浏览一些该公司的其它岗位信息,总能看个差不多。除此之外,岗位名称还能够直接反映一个问题,那就是该公司的人力资源工作是否专业性高,如果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工作开展的比较到位,公司都会有成套的职务体系,每个岗位有标准的岗位名称,那些发布像“招聘办公室人员、招工人”这类招聘信息的公司一般都没有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而且领导层和人事工作人员学历素质层次并不是非常高,这如果您想谋求长期的发展,获得专业上更多的指导和成长,我建议最好不要去这一类的企业,这样的经历并不能给您的简历加分当然,如果您有能力去力挽狂澜的话就另当别论了。这一部分主要对应的是公司的软实力。

岗位职责。很多人喜欢从岗位名称来看工作内容,这样是不严谨的,所获取的信息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一是有些岗位称呼比较笼统,比如行政专员虽然都是一样的岗位名称,但是有文秘、接待、执行、党团青工等不同的方向,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也不同,因此我建议不要看了岗位名称之后就马上申请该职位,不一定合适。现在好的招聘网站对于职位类别描述的非常详细,不妨认真阅读完毕再做决定。岗位职责方面一般都是该岗位工作内容的系统描述,一般情况下都是1、2、3、4„„罗列出来,但是这罗列出来的内容也是需要通过完成岗位分析工作才能得到的。岗位分析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模块的工作内容,也是企业人岗匹配目标的基础,我个人认为,管理的科学化也是从岗位分析开始的,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基础进行设计而来的岗位,是有着明确使命的。如果一个公司的招聘信息没有条理的岗位职责或者岗位职责与岗位名称有很大差异,只能说明该公司的管理太混乱,软实力太差。

任职资格。个人认为任职资格可以看作对于岗位胜任力评估标准的描述,我们除了从任职资格描述是否条理并且合乎逻辑来判断该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之外,还能从具体内容中得到一些信息。以行政专员岗位为例,先来看学历,如果这个岗位的要求是本科,并且对于专业和履历有一定的要求,这种情况意味着:

1、该公司有充分的筛选空间,他们不必为简历投递量发愁;

2、这个岗位非常重要,并且有可能列入公司的后备人才培养序列;

3、现在的求职者学历层次越来越高,低学历人才在专业技术能力、成长能力、人脉(清华的毕业生至少有一群清华同学)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提高人才筛选的标准说明公司管理层对于公司的发展、人才梯队建设有更高远的认识,这样的公司是谋求发展的公司;

4、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进入到高标准的公司,能够接触到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学习别人的优点,扩展自己的人脉,认识一个博士和认识一个车间工人对我们事业的成长能够得到的帮助

是不一样的。学历要求之外,还有年龄,年龄和学历结合起来可以直接决定了在所从事行业的职位和薪酬水平,我们可以按照正常的思路想一想,在我们熟悉的人群里,一般多大的年龄匹配什么样的职位,专员岗位对应着较低的从业年限和年龄要求,待遇也自然是最低的。所以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公司在发布的经理岗位中对年龄没有要求或者要求不高,要么说明这个公司青黄不接居然内部无人当此重任(35岁左右是一个人一生最年富力强的时候,很多时候这个年龄段的高层次人才的比例能够判断出一家公司的发展潜力以及在育人、留人方面的待遇),要么说明这个公司的招聘专员是一个粗心的人。总之一定要根据岗位类别,综合学历、经验、年龄等信息,认真的考量一下,再看看对方提供的薪酬是否在正常水平上,如果招聘信息上写着“面议”,那么要么你就可以根据市场情况综合评估一个工资了,具体如何评估将在薪酬福利部分详细说明。这一部分在体现公司软实力的同时还能体现一定程度的硬实力,毕竟包里没有几个钱,谁会花那么多钱去聘请高质量的人才呢。

薪酬福利。这一点是最能够直观的体现一家公司的硬实力的,也是企业和求职者最关注的,在薪酬的人资实践中也分为好几种情况,不同行业的企业薪酬标准不一样,不同性质的企业(民企、国企、外企、合资企业)薪酬标准不一样,不同规模的企业薪酬标准不一样,不同发展阶段的薪酬标准不一样。在这里那些企业强待遇好的顺风情况我就不说了,说说与我们理想中不一样的几种情况。

1、很多国企的工资不高,不要失望,国企的好从来不会体现在工资上,奖金、降温费、取暖费、过节费„„真要列的话可以列出20多个名目来,当然也不一定你所钟情那个国企一定有上述所有的内容,那怕来上个三五个,也比市场平均待遇强上很多了;

2、有些企业看起来很强大,牌子也很响,但是工资却不高,在人才市场上这一类企业是很多的,早晨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企业发展过分注重规模,内部的管理还没有提升上来,员工整体的素质层次不高,这一类员工对薪酬的期望值较低,长期的影响下就形成了这样的现状,还有就是企业发展速度过快,还没有进入稳定盈利阶段,所以工资上不去;再有就是有一些企业虽然也在盈利,财政也不紧张,但是负债率太高,银行天天催着还债,工资高了银行就知道企业财政不缺钱了,接着是银行各种死命的催着还钱。在了解了目标职位所在企业的大体情况后,可以在理想的工资价位上做一个调整,理想的工资价位不是臆想出来的,而是岗位的职务类别、所在行业、学历、行业工作经验、年龄等信息综合评估的结果,以一个大中专毕业生来说,刚参加工作工资是2000,岗位为专员级别,那么一两年之后,提拔了,薪酬自然水涨船高,达到5年成长为一个见习经理人级别,又是另外一个待遇。现在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套自己的薪酬方案,每个位置执行一个工资套定,这个工资方案本身的高低不会有逆天的影响,关键看该岗位的领导有没有魄力给你一个匹配的标准,以笔者的经验的看,工资低的企业也是存在高薪员工的,这部分员工有一个共同点:专业技术能力过硬。那么如果你也有这个特点,放心大胆的去要吧,但是不要要求过高,不然会被怀疑情商。另外,各大城市人才市场发布的工资指导价,看看就行了,别往心里去,很少有准的,还不如看看三大招聘网站的薪酬报告。

职业发展。怎么说呢,职业发展是我认为企业对员工最负责的内容了,当然前提是让员工吃饱饭。这部分分两块,一软一硬,硬的指的是公司对于员工发展投入的经费、设备、攻读学位补贴等硬件内容;软的是公司对于员工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关怀。有句话叫“生于招聘,死于培训”,我好不容易招进来个好苗子,培训工作开展不好能把他弄给夭折了。现在的企业里面,在员工保证温饱的情况下,对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层必须为员工制定出职业发展机制来,而职业发展通道的设计是这一切的基础,体现在招聘信息上就是岗位发展的方向和晋升的渠道。如果我们从招聘信息里面看到有关于职业发展通道和员工培训方面的内容,那么我们应该庆幸,进入到这样的企业里面,起码我们能够接受到系统的培训,我们应该额外注意的一点是,有些招聘专员发布的招聘信息是经过加工的,在面试的时候一定要问的更仔细一点,辨别实际情况和理想的是否有差距。PS:

我从入职到现在的半年来,接到无数公司的面试电话,惟一一次心动的就是力高房地产跟我详细讲述了他们那边岗位的发展方向。

员工生活。我在一次同行分享会上我曾经提到过,如果员工在公司内生活品质较高,公司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员工生活,那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写进招聘信息里面,这对于员工是莫大的吸引,所以浏览招聘信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此类信息,至少说明该公司的人事工作者很聪明啊,这样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好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会提高一大截。软实力的体现暂且不谈,试问公司若是没钱,谁会投钱搞出那么多花样来。

公司介绍。从公司的介绍来评价其实力,完全看我们自己语文学的好不好,见识多不多了我就不在多说废话。个人认为这部分应该关注两部分内容,一是信息更新,有些公司发布招聘信息用的还是几年前的公司介绍,其实他们的公司介绍早就更新了好几遍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该公司的招聘专员失职,分管人力资源领导失察,而且这样的问题能够长期存在只能说明一点:这个公司整体并且长期存在执行力低的现象像这样的公司我们要考虑一下了;二是业务介绍,人力资源圈有这么一句话“不懂业务的人资永远成不了气候”,也就是说如果招聘信息里面没有关于公司业务的介绍,很有可能是该公司的人事不懂业务,这样我们至少可以评价一下该公司的人事工作,当然也有可能是人事认为没有必要去描述这些,反正作为我来说写上点业务,内行看门道,外行也可以看看热闹。

上面这些都是我平时积攒的一些心得,有些东西是片面之见,我的朋友同学们以后都需要找工作或者帮别人找工作,这些东西至少可以提供某种程度上的思考,当然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的把握啦!

下载从丢钱事件看酒鬼公司银行存款信息披露问题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丢钱事件看酒鬼公司银行存款信息披露问题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