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十大任务曝光 扩大内需居首
扩内需,先富民!“十二五”十大任务曝光 扩大内需居首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104005169 新京报10月22日报道 昨日,在中联部举办的面向外国驻华使节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主要精神专题吹风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起草人之一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盛洲表示,根据梳理,我国十二五期间将主要致力于十大方面的建设,其中扩大内需居首。
“扩大内需”首次独立成篇
根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的内容,在十大方面中,扩大内需排在首要位置,也是第一次在5年规划建议中独立成篇。
这主要由于十一五后期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国际性金融危机,根据党中央的预判,这场金融危机很有可能持续到十二五前半期,所以十一五后期实施的扩大内需政策在十二五时期仍将延续。
潘盛洲还特别提出,虽然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但不可否认,城乡差距逐渐拉大,所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排在第二位。
这包括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党中央希望未来在养老、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农村和城市能够同等化。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潘盛洲认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台具体措施加快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其中西部大开发仍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规划建议未提数量化指标
潘盛洲介绍,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与以往的5年规划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在发展目标上,十二五规划建议没有提出数量化的指标,全部都是战略性的,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在十二五规划建议通过后,国务院将按照建议制定具体的十二五规划内容,数量性指标将在国务院的十二五规划中有所体现。
在谈及政治体制改革时,潘盛洲表示,政治体制改革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也有相当大的篇幅。建议主要提及了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等各个方面,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将积极稳妥地进行。
【十二五十大“任务”】
●扩大内需
●推进农业现代化
●提高产业结构竞争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文化大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 解读
十二五将转变GDP政绩观
专家表示民生将成财政支出主要方向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盛洲表示,十二五规划建议重点强调了改善民生的重要性,这意味着各个地方将改变以往的GDP政绩观,以改善民生作为执政的重要方向。
对于当前政府官员GDP政绩观的现象,潘盛洲表示,十二五规划建议重点提及了改善民生的内容,这部分将对各个地方官员的现有政绩观有较大冲击。
建议中已提到,改善民生是十二五各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意味着各个地方将改变以往的GDP政绩观,以改善民生作为执政的重要方向,各级干部也将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财政使用的主要方向。
(本文来源:新京报 作者:邢世伟)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扩大内需
十二五时期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新内涵
大家知道在3月14日人大会上批准了十二五规划,在规划中把“扩大内需”单独做为一个篇章进行阐述,明确了扩大内需是十二五时期首要任务,在规划中是这样表述的:“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今天提出的扩大内需和过去提出的扩大内需是不同的,过去我们在经济发展上重点是靠投资和出口,比如,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提出扩大内需重点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在十二五规划提出扩大内需要把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把消费摆在第一位,重点是消费,强调的是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协调拉动作用。为什么十二五规划这么强调扩大内需战略?大家知道按照需求理论讲,拉动经济增长有三架马车,就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其中投资和消费是内需,出口是外需,提出扩大内需战略是因为我们三大需求出现了问题,我国长期存在消费偏低,投资偏高的这样一个不平衡的发展格局,造成我国经济结构扭曲,另外,2008年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我国依靠外需来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模式受到挑战,也就是说我国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而忽略内需消费拉动是不可能长久的。扩大内需的提出将扭转这一局面,也将极大提振国民经济的运行,使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一、三驾马车结构性矛盾制约我国经济协调发展
(一)、经济发展靠出口模式难以为继
1、经济发展靠出口模式发展具有风险性:
截止2010年底我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第一大出口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0%,这种过高的依存度会增加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一些靠外需的沿海企业纷纷停产或倒闭,工人失业、农民工返乡,股市一泻千里,实体经济诸如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过去我们单纯追求扩大出口,连年保持一千亿美元以上的贸易顺差,积累了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已经突破3万亿美元,我们国家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必须持有一定的外汇储备,他可以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本国货币、偿还国际债务等。当然我国高外汇储备和外汇制度也有关系,我国采用的是强制结汇制度,即企业进出口的外汇都要受到外汇管理局的约束,创造的外汇必须要回到国内,这一点和外国汇制度不一样,美国和日本主要是藏汇于民,像美国官方没有外汇储备,储存的只是部分黄金,日本官方外汇储备只占整个储备的30%,也就10000亿美元左右。过去我们讲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说的就是高外汇储备给我们国家带来的一些好处,我们利用高外汇储备功能和很强的国际偿付能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成功度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当然过高的外汇储备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问题,我们外汇储备中很大一部分是用来购买美国国债,迄今为止有1.15万亿美元用于购买美国国债,而美国国债现在看来成了我们的烫手山芋,愈演愈烈的美债危机使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大幅缩水,那么说我们为什么要买美国国债呢?购买美国国债是我国实行外汇储备多元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外汇储备的形式就必须符合“安全性,流动性和保值性”这三个基本要求。安全性排第一,流动性排第二,保值排最后。另外,美国国债容量大(可供买卖的共有6.3万亿美元),需求强劲,交易活跃,流动性强,收益也比较高,比银行定期存款更保险和安全,符合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流动性和保值性”这三个基本要求。这就决定了我国不能将大部分外汇储备用于购买黄金,石油和矿产等实物。套用一句现在的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美元是一大堆烂苹果中,最不烂的那个;美国国债是一大堆烂橘子里面,最不烂的那个。只要你手里有钱,只要你想吃苹果和橘子,那么目前来说美国产的苹果和橘子就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我国用我外汇购买美国的其他资产进行投资,要得到美国政府的批准,为了防止这么一大笔钱对美国经济造成冲击,美国政府一般是不会批准的,所以在我国国际收支大大顺超情况下购买美国国债是没有办法的选择。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时在四川大学做了一个演讲,他反复强调美国国债是安全的,但是我们对美国国债能放心吗,不能放心,现在财政部官员最头疼得就是购买了那么多的国债,就怕一夜间蒸发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美国是靠借钱过日子的国家,就像一个印钞机没钱了就开始疯狂印钞票,这样一来美元就开始贬值,我国在美国的资产必然会受到损失。美国却不断向我们施压要求汇率改革,逼迫人民币升值。一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2010年,一美国人到我国旅游,他用10万美元兑换到68万人民币。在中国吃喝玩乐了一年,花了18万人民币。2011年,他要回去了,到银行去,因为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到了1:5了,这位美国人用剩下的50万人民币换到了10万美元。来时10万美元,回去还是10万美元,白玩了一回,高高兴兴回家了。我国外汇储备中有1.5万亿美元是购买美国国债和两房债券,如果人民币升值10%,意味着美国可以少还1500亿美元,近一万亿人民币将化为泡影。从2009年开始美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通货紧缩,先后实行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购买了总额达21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这种政策加速了美元贬值,不单单这样美国的债务总额超过14万亿美元,已经逼近国会所规定的上限,而美国债务问题成为民主和共和两党脚力的战场,国会迟迟不批准提高债务上限,现在虽然提高2万多亿美元上线,但标普却下调了美国国债的信用评级,致使 2
全球股市大幅下挫,首当其冲受损失还是我们手里的外汇,归根结底我们持有太多的外汇了,大多数外汇又被用来购买美国国债,我们靠低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价格辛辛苦苦赚取的外汇就被美国印钞机无情的掠夺了。
2、出口模式使自主创新低下,产业结构长期低端化
说到出口模式不得不说出口导向的战略,日本、韩国以及我们的台湾省在当时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实行“出口导向的战略”,这种战略是各个国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加快发展的很好途径。我们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但是和日韩国家是不同的,日韩国家出口导向战略的特点是靠自己的企业,靠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来扩大出口,而不是引进大量的外部资本,我们采取的是重视招商引资,把外部的产业、资金整个都移植过来,到我们这生产,我们提供最优惠的条件,然后刺激GDP,创造产值,创造税收,我们通常把它叫快速致富方法,这个方法在比较短的时期内能够改变我们的发展,但是它带来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外向型经济把我国长期固化到世界产业链低端,扼杀了民族创新能力。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出口导向战略固然使需求不再受本国收入的限制,但却可能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专业化’,削弱长期增长潜力”。日本和韩国培育出许多世界顶尖知名企业,像日本丰田、本田、三菱、索尼、松下等,韩国的三星、现代等。这些企业完全是靠自主创新、拓展外部市场发展起来的,他们的产品风靡全球。反观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外国人利用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管理经验在我国土地上开疆沃土,而我们能学到什么呢?也许只是一点皮毛吧,比如汽车行业,在我国上百家车企当中知名的企业都和外国同行合作,比如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北气等,当然这些企业通过和外国厂商合作提高了竞争力,企业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国外厂商在和我们合作时对技术控制得很严格,国内厂商根本得不到核心技术,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今天大街上跑的大部分车美其名曰为国产车,但有多少是自主品牌呢?大部分还是外国的牌子,国内的合作企业只能沦为加工工厂。除此之外,我国制造业处在全球产业链条最低端,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经常向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他们在享用我们生产的廉价商品的同时还骂我们,正如吴敬琏先生所言:“我们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承受着环境污染,背负着‘倾销’的恶名,可是利润的大头却不在自己的手里”,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些年我们被国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数量逐年递增,连续9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每年损失上百亿美元,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的以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为主,每次反倾销调查,我们都向世贸组织申诉,但是成功的案例很少,我们不是制定规则的人,只有遵守规则的权利,那些规则是那些西方国家处于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制定的,因为我们没有话语权,出口受制于人。那就不出口或者少出口不行吗?答案是不行的,我们正面临印度越南等国家竞争,我国企业靠低成本出口优势在逐渐丧失,如果我们失去这个优势将面临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要想保住优势必须掌握外贸话语权,在外贸上应改变出口结构,积极参与制定贸易规则,掌握外贸主动权。这里还要说明的一点我国的出口比重里边有55%是外资,也就是加工贸易的比重是55%。我们所谓的出口大国,它实际上是虚的,有一半多是靠跨国公司帮完成的,把跨国公司,外资的份额减掉以后,我们自己出口的比重占全国的比重不到50%,我们自主的出口规模和竞争力都是不足的,虽然我们自己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但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之上的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竞争力,还有高科技、服务贸易的一些方面,我们的档次是非常低的,生产出来的产品附加值也低,在加工贸易只得到了一些手续费,我们赚的钱80%-90%都被外资拿走了,我们自己能拿10%、20%都很少。
(二)、经济增长靠投资模式难以为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平均投资率高达40%以上,特别是近几年投资率超过50%,高投资使我们国家迅速进入工业化时代,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但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增长是靠“高投入、高耗能”支撑的,这种粗放式的增长必然导致低效率,我国GDP占世界的9%,确消耗了世界54%的水泥、30%的钢材、15%的能源,单位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日本的十二分之一,而带来结果必然是高排放和高污染,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保持一定投资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过高的投资也会造成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消费能力,经济增长会陷入滞涨,从而进入衰退周期。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我国启动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加上地方政府18万亿配套资金,这么多钱一下子涌入到市场里,到处建铁路建工路盖房子,短时间内是提振了经济,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CPI已经超过6%。实际从我国历史几次出现高通货膨胀都和高投资有关系,比如说1985年、87年、93年94年、包括现在,每次通胀都有高投资的影子,在经济学上讲通胀和高投资有正相关性。有一个问需要说的是关于关房地产投资,国内投资特别偏好房地产投资,我国的投资高增长,实际上高度依赖于房地产。房地产的投资占整个投资的比重接近25%,也就是1/4,如果把它相关的产业加起来,像钢铁,水泥,下游相关的高耗能行业,它的投资超过了40%。我国经济增长至少是一小半,甚至有些地区是一大半靠房地投资、房地产消费来拉动。房地产投资不是越高越好,如果我们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会直接导致投资结构低级化,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这些年房价上涨很快,有些城市房价甚至高的离谱,远远超出一般市民的承受能力,推动房价节节攀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刚性需求的拉动,也有投资甚至投机的推波助澜;既有政策性因素,也有体制和机制因素等,还有部分居民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收入状况,盲目跟风,竞相攀比,有个形象比喻,“一套房子,首付掏空了上代人的积蓄,分期付款让这代人没有什么积蓄”,这种高房价将直接抑制老百姓对其他商品的消费能力。
(三)、消费水平低
这些年我国消费规模不断增长,但居民消费率不断走低,从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上看,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高于消费。改革开放之初,居民消费率将近50%,现在只有35%,下降了15个百分点。和国际上比较,居民消费率的世界平均水平在60%左右,其中,高收入国家为60%-65%,尤其是美国消费率更是达到了70%。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极力推崇消费,美国人喜欢借钱过日子,他们的政府也一样,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他们可以把可支配收入大部分用于消费,而且是提前消费,甚至有人说把下辈子的钱都用完了,贷款买房买车买奢侈品,和我们国家高储蓄正相反,他们没有储蓄,加之美国的信贷很发达,没钱了就可以借,这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很大的,美国经济一旦出现下滑,政府就推出刺激计划,开始大规模减税刺激消费,次贷危机后美国也对自己的消费方式进行了反思,认为中国人节俭的习惯是值得效仿的,但我们不是说不消费,而是反对超前过度消费,消费而不是浪费。当然我们国家消费水平低有其原因的。
1、劳动者报酬偏低
从1996年以来,劳动者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1996年劳动者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是53%,而到了2007年仅为39%,而发达国家都在60%以上,劳动者报酬份额的持续下降直接影响到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加之住房、教育、医疗、赡养老人等因素造成居民可支配收入更低。过去我们国家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就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外资投资建厂,然后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这种低工资政策有人为压低的因素。
2、居民的消费习惯偏好储蓄
2010年年末我国居民储蓄总额超过20万亿元,储蓄率超过50%,老百姓赚钱都放到银行里了。我们中国人勤奋还节俭,节约资源,这是很好的美德,很符合亚当斯密的观点,他在《国富论》中鼓励储蓄,宣传“奢侈都是公众的敌人,节俭都是社会的恩人”,这与当时物质匮乏有很大关系,也与中国人传统美德不谋而合。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需要投资,富人开始借穷人的钱去投资,这就需要储蓄,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说
节俭不是美德,储蓄也不是好事,更多的主张花钱,消费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进而增加国民收入,可以达到一个良性循环。而我国居民偏好高储蓄,人民银行给了一个解释是与居民投资渠道的匮乏有关,但不尽然,我国家庭的高储蓄率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预防性动机。另一部分是来自消费习惯,美国人是乐观的消费理念,他们不迷恋当前的财富绝对值,而是提前对财富预期,所以美国人喜欢提前消费。
3、社会保障不健全
人们对未来消费预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保障是否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有些地方仍然不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较窄,虽然2008年出台了劳动法,但是没有被很好的贯彻执行,在市场很多领域诸如饭店、超市根本没有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这势必将来给国家和个人造成诸如养老医疗方面的负担;社会救济也不能尽如人意,社会救济的面还不大,使人们不敢消费。
二、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战略重点
对于我国而言扩大内需是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最主要的战略,而扩大内需最持久最可靠的内生动力是扩大消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这是十二五规划的一个表达,而扩大消费需求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加居民收入,接下来看看如何增加居民收入:
(一)、增加居民收入
1、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讲共同富裕,国富民强,现在国家富裕了,民富摆在了首要位置,为什么现在提出民富优先理论,那是因为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比如说大多数拉美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到今天仍然徘徊在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些国家人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富差距扩大,经济增长出现停滞状态,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步入“中等收入陷阱”。国际经验和教训也表明,从中等收入国家到高收入国家,充满了风险和挑战,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都有可能导致发展进程的中断,所以在我们国家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不能忽视“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必须转变追求经济总量的发展方式,优先考虑民富,藏富于民,缩小收入差距,使经济社会进入良性发展阶段,由此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我国
近年年来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基尼系数已达到0.45,已经非常接近国际警戒线,这就要求扩大中等收入比重,形成“橄榄形”(配图说明)收入分配结构。对此,应逐步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机制,让老百姓有更多的收入。我国现在还处于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每年都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劳动者的工资会低于正常工资水平,虽然近年劳动者工资有所上涨,但远远无法满足消费的需求。随着“刘易斯拐点”的临近(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拐点),劳动力也将进入短缺时代,一些行业为了维持竞争力就压缩劳动者工资,所以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在制定方法上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是“恩格尔系数法”,今后应当逐步向国际通行的最低工资占当地社会平均工资40%-60%的水平过度。今天已经进入全球化的时代,能源、粮食、原材料等大宗物品低廉价格时代已经过去,我国也将进入高价格时代,要想保证居民的购买力,就要建立劳动工资与物价动态平衡的机制,是让居民的收入提高幅度能赶上物价上涨水平,据有关测算居民价格指数也就是CPI上涨5%的话,我们的工资增长超过10%才能弥补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影响。这些年我们经济发展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是人们收入的增长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十二五规划中有个约束性指标,就是十二五期间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8%,而且则个增长是实际增长,也就是确保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不低于GDP增长速度,这就保证居民的收入能跟上国家发展的速度,让每个居民享受国家发展带来的成果。
2、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我们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而且要把蛋糕分好,要让每一个人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是温家宝总理常说的一句话,“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也就是让老百姓多分点改革开放的蛋糕。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构成是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财产性收入比重很低,2009年数据显示,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2.51%,农村财产性收入比重是3.24%,而美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高达12%。因此,创造生产、经营、投资等市场机会和条件,让更多居民拥有股票、金融理财产品、保险、房屋租赁、股权投资等财产性收入,并能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这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我们国家市场体系不完善、金融发展滞后,居民投资渠道少,投资很容易受到股票、基金和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以深圳居民为例,2008年上半年由于股市的大幅下跌,深圳居民的人均股息红利收入比去年同期减少286.4元,同比下降75.2%,居民的劳动所得不但没有换来财产性收入,反而被无情的吞没了。这就要求国家监管部门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把资本、资产市场的稳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给居民财产性收入造成不利影响。我国股民买
股票的心里是“炒股”,是有投机心理,梦想着一夜暴富,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买股票就是一种投资,把他当做自己的资产长期持有,在退休后靠这种投资获取的利润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比如美国的共同基金,相当于国内的公募基金,有一半的美国家庭持有这种共同基金,而持有这种基金的平均周期是3-4年,这也反映了美国投资者将基金视为长期投资工具,不会因为市场的短期波动而频繁进出。我国则不同股票基金“炒”字当头,频繁买卖,炒有时是可以获得高利润,但是与其并存的是高风险,很容易血本无归,怎么解决炒呢?要不断推进市场改革,拓宽居民投资渠道,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丰富投资理财产品,发展各类金融市场,打造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让居民手里的闲钱变成活钱.3、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支出:
在国民收入当中通常讲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是市场机制形成的,比如获得工资等,再次分配是政府调控机制形成的,比如社会保险等;第三次分配是社会机制形成的,比如社会救助、捐赠、慈善事业等。我国在市场经济中初次分配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要求政府运用各种调节措施调整再分配政策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也就是通过二次分配增加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政府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支出比重,建立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包括社会养老保障、公共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等。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化社会,60岁以上人口为1.7亿,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口越来越多,所以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务之急,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对此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体国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提高国民消费预期,解决老百姓不敢花钱问题。十二五期间应把财政主要收入主要用于公共服务领域,弥补由于我们对公共服务支出不足而导致老百姓用自身的收入支付教育医疗社保等支出。我国在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上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3%、2.9%,这个占比低于世界上绝大数国家,更不用说和发达国家比了,发达国家占比为30%还多,像北欧国家挪威、瑞典是典型的高福利国家,只要孩子一出生各种保障随之即来,不用为教育、医疗、工作而担心,即使是失业了,也没关系,还有各种社会救助,根本就不用为生活发
(二)、优化消费环境,推进消费模式的转变
1、优化消费环境
我们为什么消费不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消费环境不好,或者说我们对未来的
消费预期不好。我们的老百姓把收入很大部分都用在住房上,住房消费是应该提倡,也应该鼓励,但应千方百计把房价降下来,保证绝大多数消费者有能力承受相应的房价。扩大住房消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大多数民众的存款都投放到住房上,要尽快改变居民住房消费透支现象,改变因购房而挤占其他消费的问题,努力使居住开支占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数据)。在社保和民生等方面,老百姓的民生支出过多,很多都是政府少掏钱,老百姓多掏钱,包括教育医疗的取向就是政府少掏钱,少负责任。比如说教育,我们普遍老百姓的教育总支出的比重超过了50%,而在发达国家应该只有30%,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有些发展中国家,包括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是政府掏大头,老百姓掏小头。当然还有一个养老,养老政府当然要承担多一些,这样老百姓会提高消费预期,敢于消费,敢于花钱。“十二五”非常重视社会管理、社会体制改革,明确要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加大社会领域的投资,这是“十二五规划”里面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亮点,它会优化我们的社会环境,就像教育、医疗、社保由政府主要承担,由社会一起来承担,给老百姓提供一个长远的保障。
2、消费模式的选择
我国人均资源不足决定了不能选择向美国一样的过度超前消费模式。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环境资源基础相对薄弱,土地、可供消费的资源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应倡导可持续消费模式,既要反对过分节俭、又要反对奢侈浪费,应该继续坚持“量入为出”消费理念。对我们老百姓来说适度消费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要追求日用消费品的质量、实用和耐用性,尽量缩小一次性消费的范围,大力提倡节能、节水,倡导低碳生活。为进一步促进消费,提倡适度发展信用消费,对构建消费主导型的经济模式也是有必要的。信用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作用,信用消费可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将未来收入变为现实收入,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信用消费对消费需求具有乘数效应,可以放大消费需求。调查数据表明,1元消费信贷,可以带动1.5元的商品消费。我们说的适度消费:是介于超前消费模式和保守消费模式之间,居民收入完全可以承受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信用消费是一种进步,但超前消费一定要量力而行,适度的负债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生产发展,可以使生产与消费进入良性循环,又可以帮助个人改善生活状况,还贷的压力也能变成赚钱与节省的动力。只要“负债消费”是建立在“量入为出”的基础上,适度信用消费就是完全可以的。
3、提升文化娱乐消费
有这么一个说法,中国人爱储蓄,不消费。实际上这就就反应了中国消费方式的落后。中
国人消费重点就是两个,那就是吃和住,以吃、住为中心的消费方式,是缺乏创新的一种消费方式。比较起来,西方就相反,不太讲究吃,也不太讲究住。像德国这个国家,它的人均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了四万美元,但是它拥有的自有产权,自有住房的比重只有42%,58%的人不需要房子,都是租房子。租房子花一部分支出,剩下大部分钱都变成了文化娱乐消费,这就是西方的消费方式。消费决定产业,消费结构高,产业结构就高,消费结构低,产业结构肯定低,在一定程度上是消费决定市场,美国文化娱乐消费很高,所以他的文化娱乐业很发达,对比我国文化娱乐业相对比较匮乏,居民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只有10%,和发达国家差距比较大,我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除了衣食住行之外有能力追求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所以文化娱乐消费领域消费潜力巨大,我们消费模式、消费的水平还停留在中低收入水平,消费不能升级,就导致了产业结构不能升级,我们要通过转变消费方式来扩大消费,使消费的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十二五期间应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事业,满足居民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促进农村消费
扩大消费最重要的是促进农村消费,我国农村人口超过7亿,消费能力长期不足,远远低于城市,但刺激消费的空间比城市更大,因此要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提振农村消费市场,对我国经济由“出口导向型”转入“内需驱动型”意义重大。中国电子商会分析认为:我国目前有2亿多户农村家庭,农村家电产品普及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为每种家电增加200多万台的需求量,可见,农村在家电产品的消费领域有巨大的潜力。因此,要加强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为农机、家用电器等消费品进入农民家庭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许多企业对农村的消费十分看好,我国最大的个人电脑生产商联想集团把目标瞄准了农村市场,联想集团的一份资料显示,由于美欧市场需求低迷,他们计划将业务重点放在中国农村市场,家电下乡计划能使中国的个人电脑销售额增加100亿元。我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商海尔集团的资料则显示,由于2008年公司产品加入了家电下乡活动,公司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农村销售额超过城市销售额的情况。国家实行家电下乡政策,对农民购买彩电、冰箱(冰柜)、手机、洗衣机、个人电脑等产品,按产品销售价格的13%给予财政资金补贴。据财政部测算,在全国实施“家电下乡”4年,可实现家电下乡产品销售4.8亿台,累计可拉动消费9200亿元。通过家电下乡政策,国家拿10%的钱来换取农民90%的钱去消费,从短期看促进了消费,拉动了内需,但从长期看并不是长久之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曼德说过:“最终决定消费的是持久收入”。在我国国民收入增长中,增长
比较慢的是农民收入,所以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我国改革最早起源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时生产力获得了解放,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后来改革逐渐扩展到生产各个领域,农村发展确远远的落在了后头,现在国家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补农业,城市反补农村,我们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已经完成工业积累,有能力支持农村实现农村现代化,并吸收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另外加大对农村补贴力度,包括加大四项农业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力度,2010年虽然已经达到1500亿,这个数字依然偏小,今后应逐步提高,重要的是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要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坚持下来。但是,由于制度性改革滞后,农民收入绝对额有限,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过5919元,而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则达到20133元,城乡差距继续扩大。未来相当长时期,如果没有重大的制度性改革,没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大调整,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仍将继续拉大。小平同志在农村改革之初讲了两句话,一靠政策,二靠科学。靠政策就是国家对农民的惠农政策;靠科学,就是我们的农业生产要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要靠科学种田。那么现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要靠改革,现在要在政府对农民的惠农政策基础上加快农村改革,农村致富改革有两种途径:一是土地规模经营,二是农业人口要向城市转移,比如说农业经营方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农民是只能温饱不能致富,农民要致富恐怕只能依靠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人均一亩多地他是富不了,人均二十多亩地三十多亩地他就可能富了,所以根本出路还是要规模经营。再有就是那么多人种田不可能规模经营,所以有一部分人要进城,就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非农就业,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更多的农民工能稳定融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同时,应尽可能把面临失业风险的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体系和就业培训体系。这样农民少了,农民才能规模经营,规模经营才能增收。农民种地,他有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问题是任何商品都有的,但是对农村要建立一整套措施规避种地带来的风险,自然风险是农业特殊的,现在农村的水利建设基础设施有所欠缺,农民种地抗洪能力也差,抗旱能力也差,可以说我国在农村水利建设方面是有历史欠债的,所以政府必须加大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锁定水利建设,农民抗击自然风险能力强了,收入也就自然上来了。
三、优化投资结构是扩大内需战略重要前提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这是十二五规划的一个表达,就是要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投资也要有重点的领域重点的方向问题:
(一)、改造、提升制造业
我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被冠以“世界工厂”的头衔,中国制造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在世界各个角落随处可见,可以这么说“中国制造”已经行销全球,仔细剖析下,我国实际上只是国际分工当中的一个打工者,我国制造业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里最薄弱的一环,在国际产业链当中如果我们是制造环节的1美元,其他环节是9美元,恰恰是最赚钱的9美元被国外拿走了,因为除了生产制造其他环节都被国外控制了。由于我国的资源生态条件无法支撑庞大低端制造业,加之成本要素的上涨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我们的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有专家就说我国制造业已经处于临界点,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制造业必须升级,即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否则我们将丧失制造业优势地位。比如说我国制造业的关键零部件经常受制于人,例如,高端数控机床中的数控系统仍然需要进口,就连引以为我们骄傲的曾经一度排名世界第一银河计算机,有很多关键部件也不是我们国产的,在国防领域的飞机、军舰、坦克也都存在“心”病,发动机都需要进口,而这些关键部件在国际上是被高度垄断的,比如瑞典、德国、日本垄断者高端轴承市场,美国、欧盟垄断着发动机市场,这些都成了我国制造业最卡脖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威胁着我国制造业安全,所以要加快对我国制造业核心技术研发和升级是当务之急。制造业升级主要途径就是要加大对研发设计和品牌建设上的投入,形成知识密集程度高、高附加值的产品制造能力,并形成自己的品牌。品牌其实就是代表一种服务,在购买商品的同时实际上也是购买服务。过去我们单纯追求产品简单销售而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所以创造的附加值比较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世界知名品牌中很少有中国的身影,像美国有通用、福特、微软、阿迪达斯等,就像芬兰的这样的小国家都有像诺基亚这样的知名品牌。我国要想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自我研发设计和品牌是不可或缺的。
(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的产业结构要升级、经济发展展方式要转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它是我们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其辐射性强的特点能带动其他行业发展,我们参与国际竞争,掌握主动权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不可或缺的。过去我们是以引进外资、技术模仿、接受产业转移,专注低端制造的经济活动,在这基础上创新为先进的产品,进而实现产业化。而现在的产业竞争有“快者得先机”、“掌握技术者获效益”特点,新兴产业刚刚兴起时专利、标准等都有先入为主的特征,一旦被他人抢先,我们只有跟在后面的分了,并要为之付出巨大代价去购买别人的专利。由于我们国家在自主创 12
新方面投资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创新能力比较低,多年来一直受专利费用困扰,国外动不动说我们侵权,加入世贸组织时就要求我们保护知识产权,言外之意就是让我们缴纳专利费用,比如说我们出口一台DVD的价格大概32美元左右,要向国外交的专利费14美元,几乎占到出口价格的一半,厂商根本就没有什么利润,类似需要交专利费得还很多,可谓为国人之伤。同样的问题困扰着高铁行业,这几年我国的高速铁路发展迅速,京津、京广、京沪、沪宁等高铁先后开通运营,我国的高铁技术短短几年就走在世界前列,事实上我国高铁技术并不是我们原创的,我国是在引进日本和德国技术基础上,消化吸收创新形成自己的技术,日本人看见我们高铁技术已经超过他们了,出于嫉妒心理说我们高铁侵权,实际上我们在引进技术的时候已经付了高昂的专利费用,中日高铁之争势必影响我国高铁技术出口。这里提出一个后发展国家的概念,最典型的是日本和韩国,他们用了25年至30年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到技术输出,并成为创新型国家,我国也是后发展国家,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原创的,是升级换代,刚才说的高铁就是升级品。在十二五规划中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电动汽车、生物工程、新型材料、高端制造产业等确定为战略新兴产业,所以应当积极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着眼于掌握核心技术,及早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并在选定的方向加大投入,以我为主实现产业化,占据领先地位。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现在从制造业来看,像英国、美国,它们早都是逆差了,但它们的服务业是顺差,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又是以金融业为主的大大的顺差,它们的创造财富主要的产业已经不是来自于制造业,而来自于服务业,特别是高端的现代服务业。2009年我国服务业和GDP比重为43.4%,同期美国占比达到77%以上,数据表明我国服务业相对落后,而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历史阶段,是我们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也是我们提高产业层次、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选择。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也有利于提高服务类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从而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同时,从国际经验看,在服务业加速发展初期,对投资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明显。一方面,服务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其他相关行业投资的增长。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提升金融信息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1、打造现代物流业
我们国家在2010年社会物流的总费用是7.1万亿,这个数字占GDP的比重是18%。而发达 13
国家占比是8%,我们的物流费用是很高的,差距也比较明显。我们国家曾经有1800年制造业的辉煌,在历史上我们有1800年的时间中国的制造业都是世界老大,但是在近代史上我们落后了。我们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又追上来了,现在制造业是第一位了,制造业规模够了,产业体系已经具备了,但是我们“卡脖子”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物流能力、尤其是现代物流的支撑能力。比如今年的菜价为什么这么贵?当时有记者为此进行调研,广州的有机蔬菜的物流成本占整个菜价的70%,普通蔬菜占菜价的50%。实际上现在我们整个物流成本占制造业生产成本也是40%-60%,这就说明物流的成本和我们的物价指数、物价水平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因此它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现在物流问题解决不了,我们谷贱伤农、菜贱伤农,谷贱还伤到市民、菜贱也伤到市民了,因为我们从地里运出来的蔬菜几分钱,到城市居民那儿就是1块多、2块多、3块多,大量的价格是加在物流的成本上。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国家制定了十大振兴产业计划,这十大产业里就有现代物流。今年4月份,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关于物价方面会议,出台了“国八条”,这个“国八条”也是关于物流问题,是关于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在十二五规划当中也提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它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所以必须加快推进现代物流进程,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和布局,支持物流园区建设,打造一批高效的物流园区,建设一批社会化的物流体系和社会化的物流平台,为适应国际竞争完善全球化的市场体系、全球化的物流体系、全球化的物流配送体系。
2、打造现代金融信息服务业
美国有高度发达的金融服务业,一个小小华尔街聚集数万亿的财富,有闻名世界的纳斯达克指数,标准普尔、道琼斯综合指数三大股票交易市场,可以说华尔街打一声喷嚏足以震动全球。我们虽有四大国有银行,市值在世界排名前列,其中工行曾一度排名第一,但是我们的银行要在国外上市必须经过华尔街的金融服务公司。在信息服务业我们和美国差距更为明显,我们信息服务业占主导的是“信息传输服务业”,也就是电信和通信行业,信息分析和咨询却很少,而美国有波士顿、麦肯锡等全球领先信息服务业领军人物,美国还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标普、穆迪、(?),他们在信用评级方面享有绝对的话语权,让哪个企业包括国家的信用级别下降就下降,比如说最近标普下调了美国国债信用评级,穆迪下调了日本国债信用评级,这些机构每次出手都是全球股市大幅下挫,我们国家也有信用评级机构,像大公评级机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没有话语权。在金融领域,世界投资家罗杰斯说过世界金融中心正向中国转移,当然他说的话是有一定背景的,大家知道世界金融中心是美国的纽约,美国通 14
过布雷顿森林和牙买加两次会议确立了世界金融绝对的主导权,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兴起和美国逐渐走向衰落,美国的金融中心地位也将受到挑战,金融中心也将随之东移。而美国对国际金融绝对主导权不利于我国的金融安全,当然我们国家要想成为金融中心还需要很多事情要做,比如说我们的体制机制制约着我们金融业发展,我们人民币不是世界货币,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能自由兑换等,我国也在尝试着在境外人民币结算业务,比如说和金砖国家建立人民币互换业务,在香港建立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这些都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步伐,当然也是阻止过多外汇流入国内的一个重要措施。所以我国应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健全金融体系,创新服务品种。建立健全现有金融市场。规范证券市场,做好货币市场,积极培育有国际影响大金融集团,尽快把上海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
四、稳定出口是扩大内需战略现实途径
那么我们强调扩大内需,并不是要压缩外需,否定出口,相反,应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稳定出口,不追求过高的出口增长速度,十二五规划对外贸结构调整提出了清晰的目标,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
(一)培育出口竞争优势
过去我国只能承接先进国家转移下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消费型产业、知识贫乏型产业,为此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必须改变因为我们处于制造业末端而造成的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应该逐渐由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出口科技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将我国制造产业链向上延伸到新产品创意、设计和研发,以及国际金融服务、国际信息服务、国际供应链服务等高价值的生产性服务业,走出去向下延伸到国外市场的进出口业务,跨国物流配送和批发零售等消费性服务业,以实现我国外向型经济从单一的、不完整的国际产业链格局,向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完整国际产业链和高收益的国际价值链实现战略转型。美、日、欧的企业已经把它们的产业链延伸到了中国,我们也可以按WTO非歧视的原则,把产业链延伸到它们那里。举个例子,跨国集团把产业链已经延伸到我们餐桌上了,我们每天吃的大豆油大部分都是那些跨国集团的产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跨国集团控制了大豆种植到食用油整个产业链,由于我国大豆种植仅集中在黑龙江省,国内所用的大部分大豆是进口的美国的转基因大豆,跨国集团采用参股和控股方式控制压榨油行业,用转基因大豆
低价格优势压缩国产大豆的生存空间,使我国丧失了大豆话语权,我们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都被国外控制了,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警觉。《华尔街日报》一篇评论文章,举出一家瑞士、美国合资的罗技国际集团公司例子,生动说明了全球产业分工残酷事实:这家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公司在苏州的工厂,每年向美国出口2000万只Wanda牌无线鼠标,该鼠标在美国的售价是40美元。其中罗技拿走8美元(20%),批发商和零售商拿走15美元(37.5%),罗技的零配件商,美国的摩托罗拉和安捷伦拿走了14美元(35%),剩余的3美元(7.5%)归中国,而这3美元还要用来支付苏州4000名职工工资、消耗的能源、运输和其他费用。罗技在加州的450名销售人员的收入总额远远大于苏州4000名员工的工资总额。面对残酷的现实,在我国的企业层面,需要提高制造企业的营销水平和企业经营模式的效率,在金融服务领域培养我国有竞争力的跨国银行,在物流领域培养强势企业,在国际进出口服务领域培养如同日本综合商社那样闻名世界的商贸企业,在国际批发零售领域培养出自己的沃尔玛式的跨国零售巨子;我国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应以此为下一阶段的努力目标,不断争取从国内制造业延伸到国际服务业的全产业链。
(二)实施出口品牌战略
提升我国产品出口的优势,关键在于培植知名品牌。因为,尽管中国的产品如今已经充斥了美国大大小小的超市和商店,但是当你随机地问一个美国人他们最喜欢哪个中国品牌的产品,大多数的受访者都表示他们并不知道一个确切的中国品牌的名字。知名品牌就是信誉和品质的代名词,在今天全球市场激励竞争的背景下,谁拥有国际知名品牌谁就掌握市场的主动权。据调查,不到3%的国际知名企业占据了全球40%的市场份额。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建立国际知名品牌,不仅可以改善中国产品的形象,使消费者满意,也可以使中国出口产品取得高额利润。所有的产品都可以被划分为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正常商品主要包括高品质的产品和一些奢侈品,而低档商品主要是一些价格低廉仅能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产品。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品质差的产品,尽管价格低,也会遭到人们的抛弃。可是,由于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我国企业多数只能为国外知名企业打工。如果按照产业界“一流企业卖品牌,二流企业卖产品,三流企业卖苦力”的说法,大多数国内企业还停留在二流甚至三流的水平。我国是服装出口大国,可是我们没有最顶尖的品牌,其实我们生产的这些产品质量都是非常好的,就不是知名品牌,出口时贴上国外的牌子,摇身一变身价就翻几倍,我们赚取的利润又是那么低,国外却获得了超级利润。就拿时装发布会来说,最顶级的时装周不在 16
中国而在意大利的米兰和法国的巴黎,特别是意大利是典型的时装强国,并不是他生产多少时装,而是在那里汇聚了世界最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品牌,同样做服装,意大利的一套服装,可以卖几千欧元,上万欧元,我们的一套服装卖几美元,几十美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在于它的品质不一样,它的品牌不一样,它的设计不一样,在服装这个传统产业上,设计、品牌、营销是它的高端,才是它的高附加价值的环节,而我们现在恰恰是在做低附加价值的环节。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奈克、阿迪达斯、乔丹等品牌,其实这些品牌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国正产的,套用“微笑曲线”来说我们只有中间的制造环节而没有两边的研发设计和营销环节,其中营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知名品牌,即使是我们能够生产很好的面料,能够设计出顶级服装,但是没有品牌我们就很难去营销,也就无法获得高额利润。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我国企业就必须重视品牌的塑造,在国内外市场上树立起“中国制造”的良好声誉。
(三)、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这些年我们一直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改变过去粗放式的发展,大力推行节能、减排、降耗,有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我们不能再继续发展下去了,那么我们发展什么呢,答案是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具有这样的特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特别是节能环保方面,单位创造产值消耗资源远远低于其他行业,而利润率相当可观。前几天有这样的一则新闻,说我国钢铁行业利润顾虑是3%,同期一年期银行存款的利率是3.5%,也就是说那些生产钢铁的企业还不如把钱存在银行获得的利润多,大家知道钢铁行业是高耗能产业,耗费了国内的大量的资源,我们出口钢材还面临外国对我们的反倾销调查,但是我们获得的利润又是那么微薄。所以,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有利于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减少贸易摩擦,而且对于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都具有重大实意义。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服务出口,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对外贸易的比重,在稳定和拓展旅游、运输、劳务等传统服务出口的同时,努力扩大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最近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问香港,宣布了六项支持香港发展的措施,其中第一条就是支持香港和内地发展服务贸易,鼓励香港在内地发展服务贸易,扩大内地对香港服务贸易开放领域和地域,我们的服务贸易过去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并不是完全开放的,是有限度的开放,随着我们内地服务贸易对香港开放的深入,服务贸易将快速发展。这些年我 17
们国家服务贸易虽然发展比较快,但是一直处于逆差地位,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3624亿美元,逆差达到219亿美元,而同期美国服务贸易总额8728.84亿美元,顺差达1570亿美元。那么看看美国服务贸易都出口什么,美国出口的是文化、创意,在全球兜售他的价值观,我们电脑用微软操作系统,上网用的谷歌搜索引擎,那些美国大片,还有风靡全球的苹果电脑和IPONE手机,而苹果公司市值短短十年排在了世界第一位,背后的推动力量就是面向全球的服务。对与我们国家来说,我们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我们代表着东方文明,代表着中庸和谐的价值观体系,我们也要把我们价值观推向世界,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国与国和谐相处,把拥有中华族文化特色的体育(如武术、乒乓球等)、中医、教育、戏剧、影视等分全方位地推向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强我国在全球化竞争中的软实力。
第三篇:2012中国人幸福感十大标准 身体健康居首
2012中国人幸福感十大标准
NO1 最具资本的幸福:身体健康
“一个健康的乞丐胜过一个多病的国王”,因为人最宝贵的既不是金钱、财宝,也不是名利地位,而是健康。这种健康,不仅是躯体上的,也该是心理上的。
《小康》调查显示,六成受访者会为自己的健康感到担忧,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觉得健康对自己的幸福感受会有很大影响。“身体健康才是幸福的本钱”,因此,把握住幸福的第一步,就是拥有一辈子的健康。
近百年间,中国人的健康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若问一个你身边八九十岁的老人是怎样保养的,大部分人可能只会告诉你,“心态要好,多锻炼”,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理解,为什么现在电视、报纸上的医疗广告那么火,为什么很多年轻人要花大价钱去买保健品。中年一代信奉“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老话,他们的锻炼场所多在附近公园,居住小区。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胆固醇、血糖、甘油三酯。人们厌倦了烟酒生涯,越来越多的开始户外休闲。70后、80后甚至90后们则认为“工作第一”,他们希望在年轻的时候多赚些钱,于是习惯了熬夜和在电脑前一坐长达数小时的生活,等发现自己有了颈椎病或者轻微脂肪肝的时候,“小资”们便去健身馆办卡了,但是开了卡之后,也许一年过去了,去运动的记录却屈指可数。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越来越关注自己身体与心灵的时代。NO2 最具成就感的幸福:收入满意
在“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之“影响公众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排行中,收入排名第一。中国人对于收入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去年,甚至也超越了健康。在影响职业幸福感的因素中,收入亦排行第一,并且在“最能够提升工作幸福感的福利”排行中,位居前三位的年终奖、带薪年假、绩效加薪均直接与“收入”相关。
这个调查若是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估计大部分受访者只能在心底默默地想一想,“要是能有钱多买一个鸡蛋,或者多给孩子买几袋牛奶就好了”,收入多不多无所谓,“够吃的”才是第一要务,况且,整天想着收入,没准还会被家人朋友教育,“怎么一点儿螺丝钉精神都没有?要乐于为人民服务嘛!这样才是好同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到七八十年代,人们开始对收入“想入非非”;而九十年代,中国人对收入有了脚踏实地的追求。现在,在家人朋友面前讲自己的理想收入,在求职的时候和HR甚至老板把收入问题摆在桌面上去谈,都没有必要“脸红”或者“不好意思”。在接受《小康》采访时,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收入正是个人能力与价值的体现。但是,调查显示,高收入者并不一定活得幸福快乐,低收入者也并不一定过得悲催郁闷。那些对于自己的收入感到满意者,才能将钱和幸福统统抓在手中。
NO3 最温馨的幸福:和家人在一起
无论哪个年代出生的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重视家庭。这一点和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在西方人看来,个人价值观的实现才是值得追求的理想。国人普遍看重家庭,讲究“家和万事兴”、“常回家看看”,因此“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往往都有着较高的幸福指数。
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60后的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姚中秋、70后的北京东城区西罗园菜市场粮油摊主弓俊红,和80后的哈尔滨市公安局烟草稽查大队副大队长田锋等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家人”。即便是出生于2010年的2岁多的孩童张晨露,在表达“最幸福的事情”的时候,开口说出了很臭美的“抹香香”后,还不忘歪着头补充了一句,“还有和爷爷奶奶在一起!”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没有孩子的小家庭是不完整也不幸福的,“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生两个孩子才是最幸福的,如果能有一双儿女,凑成一个“好”字,家庭便会更美满。
NO4 最浪漫的幸福:得到爱
爱,有许多种。爷爷奶奶的喜爱、父母的关爱、情人的深爱、领导的厚爱„„得到爱,便是幸福。
“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发现,单身人士们所期待的“爱”更多地来源于和他/她在一起时的感觉,他们希望理想中的“另一半”能尽快出现,并幻想着那种美好而浪漫的感觉;而已婚人士们所期待的“爱”更多地来源于和他/她之间的情感,他们希望彼此间能够用沟通和理解搭起“心桥”,携手走过风风雨雨,然后一起慢慢变老。
不过,不管是给爱“寻找感觉”还是为爱“堆积情感”,只有用两颗心一起去拥有它、培育它、呵护它、滋养它、维护它,才能“锁定”一辈子的幸福。
NO5 最安心的幸福: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
中国人一直用“安居乐业”来形容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其中的“安居”无非就是拥有一套能够起居的住房,从1949年至今,中国人的安居之梦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上世纪60年代,很多私房被“积极交公”,一家两代甚至三代“挤”在又小又破的房子里成了每个四合院里的常态;80年代,“售房”和“提租”成了执行房改的两个具体办法。在上世纪90年代,住房制度改革终止了福利分房,迎来了市场化住房时代。伴随国人思想转变的几年间,则是房价与购买欲共同茁壮成长的岁月。今年6月,《小康》独家发布了四十城市万余人参与的“中国居住小康指数”调查报告,自2009年以来有超过七成(71.4%)国人购买了住房,其中用于满足刚性需求,占总比例六成以上。这样的数字足以说明,在中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是幸福生活的必需品,哪怕它只是一个小小的空间,却是能够为人生挡风遮雨的地方。
NO6 最超值的幸福:自身价值和能力得到体现
稳定的职业能带来安全感,而自我价值的实现则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
《小康》向千余名劳动者发问,“就职业而言,您认为对幸福感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除了“收入”之外,回答最多的就是“个人能力得到体现”,而在50后受访者眼中,“个人能力得到体现”和“收入”同等重要。
在所有的幸福感受中,“自身的价值和能力得到体现”这一条或许是最“超值”的,也是最被西方人认可并被东方人逐渐认同且越来越注重的一个“必要条件”,若将它掌握在手心中,它能如同孙悟空一般“72变”,将一种幸福生成、发散为更多的幸福,如被朋友喜欢的幸福、被同事尊重的幸福、被领导重用的幸福、被社会承认的幸福;得到尊重的幸福、得到财富的幸福、得到地位的幸福、得到权力的幸福,等等。
NO7 最实在的幸福:吃到安全健康的食品
今年,一部以介绍中国各地美食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吸引了无数国人的眼球。节目火爆的原因无疑是公开的——中国人重视对“吃”的体验。
“民以食为天”,讲究“吃”的中国人将“食”融入到了文化之中。从“温饱”跨越至“小康”阶段后庆贺胜利的方式又怎能少得了吃呢?上世纪80年代,国人对于“吃饱”的基本诉求变成了“让孩子吃好”;90年代,“既要让孩子吃好,也要让老人们吃好”;跨入新世纪,前五年还在追求“全家人都要吃好”,接下来的五年就变成了“要吃得健康、有营养”,《这样吃最健康》《吃的真相》等一批和“吃”有关的书籍被炒得很火。
中国人不会忘记,“民以食为天”后面还有一句,叫“食以安为先”,今年7月发布的“2012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在公众“最担忧的安全问题”中,食品安全居首,81.8%——这个数字,真实地表明了中国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在千人幸福指数的调查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对人们幸福感的提升,从去年的第七位上升到了今年的第三位,甚至超过了人们对住房、医疗保障的需求。
NO8 最基本的幸福:在优良的自然环境中生活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南亚小国不丹就把“环境保护”与“政府善治、经济增长和文化发展”一同作为组成“幸福指数”的四大要素,足见环境的重要性。从很多国家的“幸福秘笈”中都可以看出,环境保护越好,国民幸福指数就越高;环境污染严重,国民幸福指数就会降低。中国人也同样对优良的自然环境充满期待。《小康》于今年5月发布的“2012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显示,63.0%的受访者感觉所遭受的环境污染对自身健康危害“比较大”。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是否宜居,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有新鲜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源,这不仅仅是环保的核心,也是幸福的内涵。
NO9 最长久的幸福感:社会安全
很多采访对象说,他们所认为的幸福感是可以与安全感画等号的,但几乎也有同样多的采访对象抱怨说,自己太缺乏安全感了。
“2012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些采访对象的担忧与抱怨:仅四成人不缺乏安全感,影响人们安全感的五个最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不能让人放心,经常听到或看到新闻媒体关于社会治安混乱的报道,所在城市贫富差距过大和亲眼看见过违法犯罪事件发生。
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老外们的幸福状态,或许可以借鉴和参考。国力并非最强、国民并非最富的丹麦为何会赢得“幸福考试”的状元?哥本哈根大学社会学家彼得·古内拉克的调查表明,幸福感高的丹麦人的共同感受是:身处环境中接触到的人社会地位、价值观和财富与自己类似,同时在生活中感受到“安全”。
NO10 最可靠的幸福:有值得信赖的朋友 在中国人的幸福生活里,朋友是不可或缺的。
古诗中有“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名人名言中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鲁迅);流行歌曲中有“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周华健《朋友》)。而今,当“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观念深藏心底,中国人开始变得越来越孤独,拥有几个值得信赖的朋友,竟成为了一种“奢望”。
今年9月发布的“2012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发现,有1~3个可信任的人,在受访者中占比最大,为41.1%。而在前年,却是身边有4~6位可信任的人在受访者中占多数。
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人际信任圈子在缩小。随着这个圈子的缩小,看似最简单、最触手可得的幸福,却极有可能与这个时代渐行渐远。
(链接)
新时期国人十大幸福标准 NO1 身体健康 NO2 收入满意 NO3 和家人在一起 NO4 得到爱 NO5 拥有个人住房 NO6 自我价值实现 NO7 吃到安全食品 NO8 人居环境优良 NO9 社会安全 NO10 有可信赖的朋友
第四篇:十大扩大内需政策 拉动十大产业发展
十大扩大内需政策 拉动十大产业发展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会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以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经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这十项工程建设共需投资4万亿元。
4万亿元的大手笔,不但对投资者在一段时期内的信心恢复起到积极作用,而且一些相关产业、行业及企业也将会从中受益。
交通业
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十项扩大内需政策,中国将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既发挥了投资对经济直接拉动的作用,又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
最近,国务院批复的2万亿元铁路投资,加上由此扩建所带来的巨额融资需求,也将逐步带动铁路投融资体制的放松和改革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铁道部发展计划司司长杨忠民表示,近3年铁路建设投资将超过3.5万亿元。其中长期投资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以上。“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铁路建设将掀起新一轮高潮。这不仅将解决且前主要干线运力不足的问题,还将拉动机械,冶金、建筑、橡胶、合成材料、电力、信息、计算机、精密仪器等一条万亿元产业链的发展,切实实现拉动内需的目标。”
据了解仅2009年铁路将安排工程投资6000亿元,可以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
房地产业
令人关注的是这十项措施的第一条,就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杨红旭表示,这不仅有助于尽快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也有利于刺激相关投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正如会议要求的,“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而拉动投资和消费,房地产行业的引擎作用毋庸回避。
在业内人士看来,“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则是对楼市的实质性利好。
杨红旭说:“这项措施表明,中央鼓励居住消费的态度明确,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或将进一步放松。”
水泥行业
无论是基建还是楼市都会带动相关建材业的发展,建材里面的水泥行业受益最大。从水泥需求的构成来看,基础设施建设大概占35%左右,房地产占30%左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其他投资大约占到35%。基础设施建设对水泥的拉动效益非常明显,而公路相比铁路,单位投资对水泥需求的拉动更大。据专家粗略估算,2万亿新增交通投资可拉动约3亿吨水泥需求。平摊到5年里,每年平均新增水泥需求6000万吨,将有效填平由于房地产投资萎缩带来的水泥需求的下滑。另外,灾后重建,对水泥的需求量也比较大,所以,水泥企业的前景一片光明。
工程机械行业
工程机械行业主要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与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高度相关,下游客户多为中铁、中建、中交等基建企业。一般说来工程机械设备采购额占到基建投资的5%~6%,上述三项大的投资措施出台,2009、2010年两年每年对工程机械的拉动作用:铁路投资每年增加2000亿元:公路投资每年增加3000亿元;灾后重建每年增加3000亿元;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1200亿元;其他项目投资800亿元。总共每年增加约1万亿元,而工程机械设备采购额则每年可增加500~600亿元。
综合来看,对土石方机械(如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起重设备(如履带起重机、汽车起重机和塔式起重机)和混凝土设备机械(如泵车、拖泵、搅拌车、运输车、搅拌站)的拉动作用较大。
股市
受此利好消息影响,11月10日沪深两市较大幅高开,沪指开盘1782.31点,涨198%;深成指开盘5855.08点,涨177%。受政策利好影响较大的几大板块领涨大盘,极大地刺激了市场的人气,股指不断震荡上行。沪指在冲高到1863点之后,出现了小幅回调走势,成交的有效放大为11月10日股市的持续反弹提供了较大动力。股指重回升势,尾盘两市拉出了一波上攻的小高潮,最终,两市股指几乎收在了全天的最高点。沪指收盘1874.80点,涨7.27%;深成指收盘6127.12点,涨6.50%。沪指出现了自今年9月22日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11月10日当天,股市呈现出价升量增的局面,沪深两市分别成交589.29亿元和225亿元,总量超过800亿元。
方世恒进投资认为,在国务院公布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和8000亿元平准基金上报的背景下,两市跳空高开后震荡走高,成交量明显放大,如此的走势折射出当前扩张性经济政策对A股市场带来了新的投资热点和新的牵引动能,这有利于A股市场的后续走势进一步形成乐观预期,不过鉴于目前市场供求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宏观经济下滑之势依然难以改变,加上市场长期形成的熊市心态,反弹可能会以震荡上行的方式展开。国泰君安证券天津营销总部分析师朱非表示,此次出台政策利好作用明显。
银行业
会议指出。要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对此,业内人士指出,信贷规模限制的取消对银行和企业来说都是利好,也有助于为扩大投资及保增长提供充分的保证。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太霄认为,要启动经济,金融的支持不可忽视,这次会议明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提出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是一个重大的信号,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将为促进内需等措施的实施提供充分的保证。
谈及对银行和企业的影响,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金融业分析师伍永刚表示,首先,信贷规模限制取消以后,加上有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配合,会增加很多的投资项目,同时也会加大对很多产品的需求,这将导致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增加,银行信贷增长总体也将加快,这对银行和企业来说都是好事情。
其次,信贷放开以后,货币环境处于放松之中,银行的溢价能力可能会被削弱,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银行的息差,这对银行是负面消息。但是如果考虑到信贷规模的扩大,对银行的影响还是偏正面。
电网设备
在此次公布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项措施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位列第二,显示其分量不轻。分析人士认为,此举将对电网设备等行业带来实质性利好。
具体而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申银万国研究所分析师矫健则认为,此举将对电网设备行业构成利好。“在完善农村电网方面,将有利于由国家或地方出资投资农村电网建设,改变各省农电公司因亏损而难以有效加大农网投资的现状。”他期待未来还将有两大电网公司关于农电投资方面的具体政策出台。
钢铁行业
国务院出台的十项刺激内需计划中,对相关基础设施投资有明显刺激作用,受此利好政策影响,钢铁板块于11月10日整体上涨超过7%,在宝钢、鞍钢、武钢等钢铁龙头早盘涨停的带动下,钢铁股几乎全线涨停。中信证券分析师周希增认为,国家投资计划的出台未来将增加几千万吨的钢材消费。
中信建投认为,此次政策出台对钢铁行业建材的正面影响较大,由于建材产能增加不大,国家刺激内需在基础设施及房地产、机场建设的拉动使建材市场保持一定增长。
据分析,仅2009年铁路投资计划中将消耗钢材2000万吨,另外,2009年安排机车车辆购置投资1000亿元,消耗钢材500万吨。
医疗卫生服务
十项措施中,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也位列其中。
分析人士认为,政府近年来强化医疗卫生投入、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的努力,有利于加速释放制药业的国内需求。而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仅可以拉动医药产业的产值,更能够通过保障家庭医疗成本的降低而提振其他行业的消费信心,因此,对社会经济整体拉动能力可成倍增长,有数据称,每1亿元关于医疗保障方面的财政投入可以拉动10亿元社会消费总额,由此来看,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是拉动内需的一大战略。
环保领域
作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项措施的第五条,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样会给相关行业带来利好刺激,这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即是节能环保板块。具体而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包括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这对环保行业来说无疑是巨大利好。”浙商证券分析师彭继周指出,在中央一贯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指导思想下,环保领域的投资比例预计将逐年提高,未来成长前景可期。
第五篇:解读十二五“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新内涵
解读十二五“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新内涵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人们注意到,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令人瞩目地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独立一个章节进行了具体论述,并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三条详尽措施。
“此次‘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将扩大内需战略独立成篇,并提出了相对具体的政策措施和目标,力图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这透露出中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迈出实质步伐。”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张其佐说。
关于扩大内需的相关新提法,也引起了外电的关注。德国《商报》认为,新的五年规划强调加强内需,中国经济发展将摆脱出口依赖,增强国内消费。
张其佐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突出表现在需求、产业和要素这三大结构严重失衡,而需求结构失衡又是严重制约和导致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失衡的主要矛盾。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失衡。
目前,投资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我国制造业仍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单位GDP能耗仍居高不下。我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第一创业证券创金资产管理金融行业研究主管张荣分析认为,中国经济经过30年高速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当前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背景下,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客观需要都要求必须改变以前粗放的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向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发展机制上来。”
张荣列举的一组数据显示,劳动者报酬比例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从1992年的68.6%下降到目前的43%,与此对应的是,居民消费占比也是呈逐年下降趋势。
“扩大消费,首要的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张荣强调说,要想扭转这一趋势,就必须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入手,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护低收入群体,以包容性增长实现经济转型。
张其佐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线,就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理所当然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
而从全球角度来看,我国主要资源性产品消费占全球总消费的比重,明显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多年来,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太高,经济增长偏重依赖国际市场。同时,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据测算,我国资本形成率已由80年代初的30%左右陡升到2009年的近47%,最终消费率则由同期的近70%下降到约48%。
“内需结构性问题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主要根源,需求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又在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主,扩大内需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张其佐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所所长聂高民表示,内需不足和中国的劳动力结构、城镇化进程、要素市场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的滞后等紧密联系。内需中很大的瓶颈是服务业发展滞后。因此,要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需要不断改革加以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