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4 15:2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第一篇: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春到梅花山

教材分析:

《春到梅花山》一文描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课文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供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梅花盛开、人流涌动的情境。

课文着重描写的是早春时节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这挤挤挨挨的梅花足以让人想出梅花开放之茂盛,而“片片彩云”的比喻,则让人很容易想到像这样旺盛地开放着的梅花一树树,一片片,而且不止一种颜色,不然不能称之为彩云。如果说,这像是站在高处放眼远望到的画面的话,那么“那一朵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便自然地把目光凝聚在面前的一枝梅上。由于注意力从远处收到眼前,于是,梅花淡淡的清香也在不经意间沁入心脾,让人流连花间,不舍得离去。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四个偏旁。结合上下文、图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挨”、“晶莹透亮”、“涌动”、“人流”、“欢乐的海洋”等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早春梅花山梅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教学重难点:

1.识记本文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课文的录音磁带; 2.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月29日 总第2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4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结合上下文、图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挨”、“晶莹透亮”等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难点:

1.借助图片,紧扣词语,欣赏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2.通过朗读,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其语感。教学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一、看图,逐步揭题

1.板书“梅花”后问:见过梅花吗?能描述一下吗?

2.点击课件显示梅花图,学生观察。然后在“梅花”后面板书“山”。3.读词“梅花山”,你能想想象梅花山会是什么样的吗? 4.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谈话。

5.春天到了,满山的梅花开放了,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师生共同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谈谈小朋友熟悉的花儿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将学生引入课本,激起了要读书的欲望。)

二、看图,认读课文

A.仔细观察

1.出示幻灯图片。(课文插图)2.引导观察。

要求学生由近及远观察画面,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画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怎么样。

3.讨论。

(1)图上的花儿开得怎么样?(2)人们到山上来干什么? B.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1)读第一遍。

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读第二遍。

要求学生圈出本课要学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3)读第三遍。

要求学生画出难读的句子,练习把句子读通顺。C.检查自读情况。(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①出示小黑板。

hai mei pian bao xiu xi jing ying 还 没 有 片 片 报 春 休 息 晶 莹 涌动 人流

②指名拼读生字词。

相机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字的读昔。“晶莹”两个字都是后鼻音。流(liu)是边音。③去掉拼音,指名读词。(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①指名读两个长句子。

(第一段的第二句,第三段的第二句)②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宇音。D.范读课文。

学生边听边思考:春天来到了梅花山,梅花山上怎么样? 1.先听老师读课文(配乐)请大家边听边想象,听后说一说你看到些什么。2.生练读课文。

(1)你想跟老师一样美美地读课文吗?生自由练读。(出示读书要求)

(2)小朋友在读书的时候发现哪些字比较难读,请你再读一读,然后请会读的小朋友做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

(3)点击课件,显示生字:

盛 晶 莹 透 涌 寒 还 退 尽 挨 片 发 休 息 欢

(4)这些生字娃娃我们都认识了,在课文中,这些生字娃娃和好朋友在一起组成了词语,请大家读读课文,用笔把生词画出来,读一读。(点击课件显示生字)看生字,说词语。(生说出词语时,师点击生字,显示词语,学生读)

(5)读课文时,你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需要提醒大家的?(学生提示后,小组间练读)

(6)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录音轻声读课文。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品读课文,读中体验

(一)指导读课文第一小节。

1.“无穷想象读中来”,让我们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梅花山中尽情地看一看,闻一闻,谈一谈吧!

2.品读课文想象情景。3.小组交流后汇报学习情况。

(1)看到了什么?从学生谈话中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再次展开想像加深感受,如:“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云彩。”

A.读这句话时,同学们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美景?

B.学生交流后,相互演示情景,动态地感受梅花亲密无间尽情盛开的情景。C.多媒体播放梅花盛开的场面,学生面对美景朗读句子体验感情。

(2)闻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出示句子:“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A.“阵阵清香扑面而来”,置身其中你会说些什么?学生交流感受。

B.闻着这醉人的花香,如果让你闭眼想象,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情景?学生闭眼后想象后交流。

C.教师相机出示句子“一朵一朵梅花,晶莹透亮”,点拨学生抓住“晶莹透亮”展开想象:清早花瓣上沾着小露珠,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会是什么样的?再闻闻阳光中梅花的香味,是什么样的感受?飘到你的心里了吗?

D.在梅花丛中,看着美丽的梅花,闻着淡淡的清香,你心里是什么感受?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二)指导读第二小节。

1.人们喜欢梅花,一有空就到梅花山去踏青、赏美。到了休息日,人就更多了,请你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那么多人。

2.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国庆节、元旦时候大统华、司马坊步行街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人多到什么样子,理解“涌动”、“人流”、“欢乐的海洋”等关键词。想象梅花山人流涌动的情景读出花海人潮的热闹场面。

3.你到了梅花丛中,除了看到满眼的梅花,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赏梅的人们会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花海人潮的热闹场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图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挨”、“晶莹透亮”等词语,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己读书,读准,读正确.另外应该要求学生逐段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早春梅花山梅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四、学习生字

1.学习二类生字,学生自己读,同桌互相对读。2.学习一类生字,开火车读,个别读生字卡。学习两个新笔画,学生自学生字的笔顺。老师板书笔顺。学生交流生字的笔顺。学生在书上描红。

(设计意图:指导写字时,学生写“挨”时,这个字的右下部分容易混淆。反复指导,使学生能在田字格中按笔顺正确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3月1日 总第23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四个偏旁。结合上下文、图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挨”、“晶莹透亮”、“涌动”、“人流”、“欢乐的海洋”等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早春梅花山梅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教学重难点:

1.识记本文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之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一、复习检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非常美的课文,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学生读)你读得真美,谁也来美美地读一读?好,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让学生齐读)

2.开火车读生字词。复习词语

那么,课文中的词语你会读了吗?(学生响亮地回答“会”!)真的?多媒体出示词语(词语背景为满山遍野的梅花):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早春 盛开 挨着 片片彩云 晶莹透亮 清香 报春 涌动 人流

(设计意图:第一、二行词语是描写梅花的;第三行是描写看花的人的。通过让学生复习、巩固这些词语,加深学生对词语的印象,为更好地理解词语做铺垫。)

二、细读课文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梅花山的梅花怎么样呀?用

一、两句话来说一说。如果能用上这些词语,那就更好了。(用上一个也可以,用上两个、三个那就更好了。)

小结:梅花山的梅花可真美呀!这节课,让我们随着春姑娘的脚步,边看梅花边细细地读读这篇课文,好不好啊?(学生肯定会大声地说“好”,接着我就播放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录像,伴着舒缓的音乐、师朗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小朋友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梅花山中了!那刚才宣老师读的是课文中的哪一自然段呀?打开书本,你也读读吧!(对于小朋友的自由朗读,老师及时给予评价。)

1.小朋友你看(出示图片),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教师引读)——

出示第一句话: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背景图仍为满山的梅花)(1)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2)(“早春”两字变换颜色,让学生加深印象)“早春”是什么时候呀?天气怎么样呀?读读整句话。

(3)是的,春天刚刚来临,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就”字在老师说的时候相机变换颜色)——开放了,梅花开得可真早呀!

(4)在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呢?指导学生抓住“满山”,来理解梅花的多。

你怎么知道很多的呢?(学生回答。接着,“满山”两字变色,让学生理解“满山”。(“满山”就是指不管是山脚,还是山腰、山顶,到处都开满了梅花)板书:满山的梅花

(5)小结:漫山遍野,开满了梅花。谁来读读这句话?

2.你喜欢那开放的梅花吗?请你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1)交流学习所得。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小组讨论等形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开放的梅花。老师可创造机会让学生评价。

出示第二句话: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云彩。(2)分男、女生读。

(3)“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时词语变换颜色)是什么样子的呀?那梅花——,来,让我们来读一读。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理解“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让学生体会到梅花的多。)

(4)小结:你看,这么多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竞相开放。那你站在梅花山的山脚下,远远地看山上那满山的梅花,那梅花就像——

(5)指导学生看文字下的梅花图。那梅花彩云在哪儿呀?(让学生在图片上指)哦,这么多的梅花连成一片,成了一片梅花彩云,还有吗?这儿还有一片,这儿、这儿,都是!真多呀!在蓝天的映衬下,美丽极了,真惹人喜爱!通过看图,让学生在体会梅花多的基础上,再来感受梅花的美。

(6)那谁来读好这句话呢?(梅花真多、真漂亮呀!)好,让我们一起来读!3.刚才,我们站在远处看梅花,现在让我们走近梅花树,看看近处的梅花吧!出示句子: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1)指名学生读句子。(出示图片)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结合图片,来理解“晶莹透亮”,体会有着露水的梅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非常的美丽。

(2)小朋友们,你们闻到什么了吗?

让学生通过朗读,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淡淡的清香”。

(3)这时候,你最想做什么呀?(渗透思想教育)

(4)淡淡的香味让人闻了很舒服,心旷神怡。老师听出来你非常喜欢这里的梅花,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你对梅花的喜欢吗?

(5)那你能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吗?(男生读、女生读)让我们再把这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齐读)。

(6)小结:这么美丽的梅花,这么美丽的梅花山,怎能不让人喜爱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齐读。

2.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想说什么呢?

3.看图理解:人流(出示人很多的图片)。这就是“涌动着的人流”。

4.(换成有梅花的图片)你看,老人、小孩、姑娘、小伙儿都来到了梅花山,这么多的人置身于这美丽的梅花山中,你猜猜他们会干些什么呢?你想干什么呢?

5.哦!歌声、笑声融合在一起,这时的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板书:欢乐的海洋);人们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陶醉在这梅花丛中,梅花山成了——

6.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赏读全文,积累内化。

1.我们随作者到梅花山游览了一番,你想把看到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告诉别人吗?

2.在舒缓的轻音乐中,学生听读欣赏。

3.你认为文章哪儿写得最精彩?把你最欣赏的内容背一背。1)问答或引背。满山的梅花什么时候开放? 盛开的梅花是什么样子的? 一朵一朵的梅花又是怎样的? 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2)同桌练习背诵。3)指名背诵、全体齐背。

4)用直线把可以搭配的词连接起来。

寒气 开放 散发 人流

梅花 退尽 涌动 清香

5)用„„像„„练习口头造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醒,用自己的话说出一些有关梅花的句子。通过这一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从而让学生融入文本,体会到人们的快乐。)

三、指导写字 1.小结与练习。

小朋友们,在今天的这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吗?你的心情如何?

2.课后拓展:查找有关梅花或其他春天开的花儿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等,同学之间课后交流。

3.布置学生自学,找出每个字的关键笔画在田字格的哪个位置?学生自学,看田字格中的生字。

4.老师出示生字卡,请学生说说关键笔画的位置。

还:半包围结构的字,引导学生用熟字不来记。书写时,“不”偏左些。片:第一笔是竖撇,不是竖,要居中写。

休:用会意字的特点记忆,一个人靠在一棵大树上休息。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寒:认识新偏旁“宀”,下面是“

一、一、丨、丨一”再一个“八”加两点。

息:这个字谁来教?(指导学生如何教字:先分析字的结构,再分析字的每个组成部分,再说说每个部分需要注意的地方)

5.老师在黑板上逐个演示。老师巡视,加强个别辅导。学生逐个书写,注意运笔,要有起笔,收笔的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学会观察字形,学着小怀素认真写字的样子,能在田字格中按笔顺正确书写本课所学的生字。)

板书设计: 春到梅花山

欢乐的海洋

教后反思:

由于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因此在课上我只要让孩子能够抓住“早春”或“满山”来回答。学生一次次的朗读,老师的评价是及时多样的,当学生“早春”读得到位,老师评价“读得真好,让我一听就知道梅花是在早春开的”;当学生“满山”读得到位,老师评价“听了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梅花山的梅花可真多啊!”等等,我就以此引导学生读书,学生读得较有感情。有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朗读,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话、朗读的权利还给孩子,达到自主阅读。满山的梅花

第二篇:春到梅花山 教学反思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南京特师附小:吴娟

《春到梅花山》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这么美的文章,要引领智障孩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觉得以下三个方面是不能少的,我也是这么上的,效果还可以。提炼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

一、借助图片,增加视觉的美感

色彩鲜艳的图,是很受智障孩子欢迎的,直观形象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根据《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觉得用到图的机会是很多的。上课伊始,出示挂图,让孩子仔细观察图,采用抒情的语言吸引学生渐入情境,问: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孩子们告诉我从图中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梅花,还有很多的人。看来,孩子们第一眼就能感受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梅花景象。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充分利用挂图这生动的教学资源,穿插于语言感知与朗读训练中。图的展示,让孩子们更容易深刻感受到花的美与人的多,增加了视觉的美感。

二、紧扣词句,感悟课文的意境

这篇课文的语言是很美的,也是很注意细节的。比如文中表现梅花开得早,它用了这样的句子: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我让孩子们想想,这句话写出了梅花的什么,接着,一起找出有关的词,通过读思关键词句,加深感悟。再如写盛开的梅花很多,它用了“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样的词句,我先让孩子理解什么叫“挨”,再加以想象“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怎样一种情景,接着让孩子们结合看图、表演,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后面的教学同上,如抓住理解“涌动、人流”体会人的多,抓住理解“欢乐的海洋”感受人们的热情,等等。通过抓词句,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加深感悟,同时也在无形中学会了学习。

三、充分朗读,培养孩子的语感

在看图、抓词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充分的朗读,孩子们对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印象就更深了。朗读的形式多样,且穿插于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比如,拎出重点词句时,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情朗读,以加深理解;比如,边看图边朗读感受梅花的美、梅花的多、人的多、人们的热情,辅助理解;比如,说话训练过程中,通过反复朗读以仿之说话,等等。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朗读的课堂是干枯的,是没有活力的,有目的的充分朗读,孩子们不仅爱读,同时也读得有效,培养了孩子的语感。

总之,对智障孩子阅读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实践。

第三篇:春到梅花山 相关反思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一开课我就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走进梅花,欣赏梅花的意境,我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梅花图,并问孩子“梅花美不美?”让孩子说说看到的梅花是什么样的。“一朵梅花就这么美,那满山都开满了梅花这山真不知要美成什么样呢!”让我们赶快乘上小火车去梅花山看看吧!意境的创设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文。开头的导入很成功,可后面的两个小插曲却完全打乱了我的教学预设。

【现象描述1】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我在和孩子们学习理解“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时,我让一对同桌的小朋友上台做出“挨”的动作,想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理解“挨”的意思。然而,出乎我的意料,有一个孩子看见两个小朋友紧紧挨在一起,叫了一声“哦,他们结婚喽!”于是课堂里一片哄笑声。教者连忙解释:“这两朵是花,又不是人。”可孩子们仍然处于兴奋期,对教者的解说不与理睬。

【教师反思】:

1.教师应学会倾听,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三十个孩子就有三十只青蛙,三十只小鸟。他们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老师应该摈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而是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 “我口表我意”,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课后我问那个顽皮的孩子:“你为什么在上课时要说他们结婚了?”孩子不好意思地说:“我看见爸爸妈妈挂在墙上的结婚照也是这样紧紧地靠在一起,就说他们结婚了。”我又好气又好笑地想:是啊,这个孩子确实破坏了课堂纪律,但是他的理解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的。如果当时的我能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也就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并做出决策有很大帮助。比如出现“结婚”一说后,教师应该及时发现自己请的同桌是男女生,并马上更换角色,不应一味责怪学生。

【现象描述2】

师:梅花开得很多,梅花好看吗?梅花美丽吗?(美)

指导学生读课文,找出梅花美丽的句子。

生: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现在我们就站在这片梅花丛中。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教师引读,“那一朵一朵的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读完教师问:“现在谁来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时有位学生冷不丁地:“呵欠。”别的小朋友也跟着“哈欠”起来。教室开始混乱起来。

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问那个打哈欠的同学:“你为什么打哈欠呢?”学生回答:“因为梅花太香了,我的鼻子会过敏。”教师:“原来你的鼻子会过敏。有没有哪个小朋友的鼻子不过敏的?”教室下面传来了一片哈欠声。教师茫然,不知道如何解决。

【教师反思】:

1、关注学情,准确把握生成

很显然,在本课例中,教师面对始料不及的变故,缺乏随机应变的处理机制,在学生的“狂轰乱炸”下不知所措,被动应招,课堂也由此陷入了散漫的局面。

课后,在教研室居教研员的指导下,教者明白了课堂教学中的“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的特点的具体情况。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但由于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师在课堂生成中应及时关注“学情”,注意把握方向,适时到作出反应和调整。

当学生说:“梅花太香才会打哈欠时。”教师应马上追问:“梅花是很香的吗?请大家在课文里找一找,看谁有本领找到?”学生读读书,马上说:“不对,梅花不是很香。因为书上说‘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所以不会打哈欠。”在学习下一段时也可以让学生们找找,梅花会让人的鼻子难受吗?学生在深入课文后也能找到:“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说明看花的人很多。如果梅花的香味很刺鼻,就不会有这么多人来看梅花了。” 正如新课标所说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引导学生深入地钻研课本。”这样抓住生成点,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而即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之所以认为伟人伟大,是因为我们总是仰视着看他们;我们之所以认为学生幼稚,是因为我们总是俯视着看他们。有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有一句名言:“蹲下来看孩子”。在课堂中,教师如果能搬走讲台,蹲下来倾听自己的学生,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那么我们必定能看到学生眼中的五颜六色,能听到学生口中的五花八门,更能感受到学生思维火花的五光十色。搬掉讲台,设置让学生自由表演、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展台”,让学生站起来和我们对话,让我们蹲下去与学生交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争论、去探讨,学生的“伟大”之处一定会让我们大吃一惊的。

课堂是什么?在新课程解读中这样写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是师生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让我们和每一位学生一起来享受学习,享受课堂生活,让‘错误’也生成美丽的花朵!

第四篇: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1

课文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全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早春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第二自然段写休息日人们到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借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可供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梅花盛开,人潮涌动的情景,受到美的熏陶。

课文的重点是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要借助图片,紧扣词句,形成画面。让学生置身于春光花海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其语感。文中描写梅花,“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朵朵白云,晶莹透亮,发出淡淡的清香。”我让根据自己的理解,上台表演“你挨着我,我挨着你”,遗憾的是学生没能用俏皮可爱的语气读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里,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还要进一步加强。理解“晶莹透亮”这个词时,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理解的词义,再欣赏美丽的梅花图,感受梅花的晶莹透亮,再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是“晶莹透亮”的。在他们阵阵发自内心的赞美声中我看到了学生了解了文本以外更美的东西,开拓了他们的视觉,加深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一边读一边看画面,接着还让孩子们闭上了眼睛,边听边感受梅花的魅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有人这样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权利还给孩子,才能有“自主阅读”,才能谈“个性化的阅读”。这节课在文章理解方面尽量以学生自己理解为主体,在朗读上也让孩子们在情景交融中进行朗读与感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没能抓住“大道上”这个词让学生体会去梅花山的人多,朗读训练还要进一步加强。我会在以后的课堂中进行改进的。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2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而,本课的教学,无须老师过多的讲解,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趣具有很强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在孩子们眼中,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就是一首诗,一个词就是一个童话。课文的重点是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要借助图片,紧扣词句,形成画面。让学生置身于春光花海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其语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朵朵白云。”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我在和孩子们学习理解“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时,我让一对同桌的小朋友上台做出“挨”的动作,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理解“挨”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用俏皮可爱的语气读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3

这几天,春意渐渐地浓了起来。上班的路上,再也不用扎着厚厚的围巾。终于可以让自己的脸和春天里清新的空气来一次亲密接触,让那“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尽情地在两颊穿过。

可惜的是,在这明媚的春光里,却很容易“春眠不觉晓”。看看课表,语文课又是下午第一节,祈祷着自己的课堂能再精彩点,不至于让这群小家伙们昏昏欲睡。今天要学的是《春到梅花山》,一篇挺不错的文章,我很喜欢,他们呢?应该也是吧。有了前面几篇美文的铺垫,这一课的学习似乎可以稍微放放手了。

课始,一起回忆了最近学的几篇课文,休息了两天,状态还不错,很快,就融入到课堂中了。有个小朋友去过梅花山,迫不及待地抢着介绍。幸好就她一个,要不,我得找个空闲的时间让他们好好地炫耀一下。备课时,本想先放段录象让他们亲眼看看梅花山,激发他们的兴趣。课上,听了这位小朋友的介绍,看着孩子们那兴奋的眼神,我想:还是不要让录象先入为主吧,在这温暖的午后,在那晶莹透亮的梅花从眼前飘过后,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课文中的文字会变得索然无味的。于是便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计划,直接开始了初读课文。接受以前的教训,改漫长的自读课文为检查预习。因为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小家伙们的预习情况还是不错的,借助拼音能将生字读正确,课文读流利。

接着,开始了课文的朗读检查。这次,我没有让他们开火车读下去。而是试着让他们这样读:读一遍,再读一遍,有兴趣的还可以再读一遍,然后和小朋友交流交流,你后一遍读的时候跟前一遍有什么不同呢?几分钟过去后,读书的声音渐渐地小了。我问:“有什么想和大家说说的吗?”零零星星地举起了几只小手。可我却很想听听这少数几个人的答案。

“第一遍不怎么熟练,第二遍熟练多了。”朴实的回答。“她说的是心里话,看来多读能将课文读得很熟练。”

“第一遍读的时候,我什么感觉都没有,可第二遍读的时候,我觉得梅花山的梅花可真美。”

“第一遍读的时候,我眼前全是字,第二遍读,我仿佛看到了梅花山和山上盛开的梅花。”“我跟他们差不多,可我再读几遍的时候,仿佛闻到了花的清香。”

说实话,他们的回答连我都感到吃惊,这种问题我还是第一次试着去提,让他们试着去表达,到底说的是否是心中的感受呢?我便再问,为什么?

“因为读着读着,我就开始边读边想了啊,这样,就会不一样了。”哦,原来把我平时教的好方法读记在心中呢。真让人欣慰。“这些小朋友很会读书”我不失时机地夸奖道,“其他小朋友没有举手,也许还没有读出不同来。也许有的已经读出不同来了,可是没有再认真地思考思考。如果都像刚才这几个小朋友一样,边读边想,试着读出与上次不同的感受来,相信你们会有更大进步的。”

课堂还在继续着,这几个小朋友的回答却让我思考着,备课重要的是备学生!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4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之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软件

2、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的美。

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感受梅花山的美。

三、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提问导入

1、板书课题,谁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2、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们一定要问:梅花山在哪里?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对吗?

3、简介梅花山:

梅花山位于南京中山门外钟山的南部,在东郊风景区内。每年到了红梅花开的时候,许多人都来到这里游览。

4、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二)初读课文

1、引导看软件,用自己的话从图上看到什么?

2、要求学生: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尝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了解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和带有生字词的语句。

寒气还没有退尽。

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散发休息欢乐晶莹透亮涌动

(2)学生拼读生字词。

指名认读带有生字词的语句,教师正音,领读生字词。

(3)学生相互交流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我们怎样才能记住下面这些字?请大家想好办法。

出示生字词:寒还退尽挨片发休息欢

学生自主记忆,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指名发言。

归纳:

部件法:休息

换一换:吹

歌诀法:尽

5、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停顿。朗读。

(2)齐读。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4)齐读。

(三)布置作业

1、写写、识记生字词。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课文写作者在不同地观察同一事物都不一样。引导学生观察,春天来了,小雨点落在其他地方,会有什么变化。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5

《春到梅花山》是一篇写景文,第一段写了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第二段写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教学的重点是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借助课文中的插图,紧扣词句,指导孩子们边想边读,比较容易入境入情,读来生动而有感情。最难的倒是最后一句比喻句“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也许有人认为一年级不需要讲得多么透彻,但是个人觉得对语言的理解,有必要从小从点滴开始感悟。

我是这样讲解的:你们从哪里看得出“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刚开始,他们不明白,只是重复读这一句中心句。他们心里大概在想,课文中说喜爱啊!不过,也有能够明白我意思的,小年龄的操丹感悟能力特别强,马上就说了“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我追问:“这句话哪里可以看出人们喜爱梅花?”操丹语塞了。这句要理解的确有点难度,我不为难她了,便开始带着他们分析。我板书了“涌”,指名读,并想想什么意思?孩子们大多都知道“涌”与水有关,我补充说道:“一般的水缓缓地流动,等到水特别多,特别急时就叫涌动。所以,从这个‘涌’字我们可以看出,人就像洪水一样多,涌了过来,人多,也就证明了人们喜爱梅花。”课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人多,孩子们一下找到了“人流”,我在黑板上画了“水流”,说“水源源不断地往前流,就形成了水流。那么,人不断往前走,像水一样,就叫——”孩子们马上应声到“人流”。课文写的多好啊,看花的人像海洋里的水一样多,怪不得课文要说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梅花山怎么会成为海洋了呢?”我故意问道。很多孩子陷入了沉思,有几个脑筋灵活的马上喊出来了“梅花山上的人像海洋里的水一样多。”

“欢乐的海洋是什么意思?”我引导孩子们看插图上,想象一下,欣赏梅花的人们一定会?——有说有笑,看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梅花,人们都笑开了花,梅花欢乐地盛开着,人们欢笑着,所以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这是一句比喻句,要给一年级的孩子们讲透本体、喻体,那太难了,但是,如果就这样似懂非懂读过,似乎也说不过去,为什么说“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讲解一下的,哪怕只有几个孩子听得明白。

在我们苏教版的语文课文中,很多文章写得都很美,除了指导孩子们朗读好以外,细细咀嚼一下,品一品词意,读懂句子,读透文本,还是很有必要的。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6

课文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象和描写休息日人们到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借助图片,紧扣词句,形成画面。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像、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

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打破了以往从第一段开始精读的习惯,从简单的问题“你喜爱梅花吗?”入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追问,“那去梅花山的人们喜爱梅花吗?”学生纷纷表示了肯定,我继续追问,“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呢?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们从“一到休息日,……海洋。”一句读出人们对梅花的喜爱。并且还有学生扣住“涌动”、“人流”也感受到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我相机出示插图,让更多的孩子直观感受到人多的像潮水一样。“欢乐的海洋”是对梅花山花海人潮热流场面的生动比喻,我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在朗读中有所体验。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即是“从图中,我们看到男女老少都被梅花山的梅花吸引了,那他们分别在干些什么呢?”

这时候,孩子们思维的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老人们来到梅花树下,有的在打拳舞剑锻炼身体,有的在下棋聊天,还有的在把这美丽的风景画下来。”

“孩子们在梅花树下尽情的嬉戏,玩耍,更有的忍不住偷偷地摘了一枝藏了起来。”

“叔叔伯伯们在梅花树旁摄影留言,阿姨们伸长着脖子凑过去闻着香味。”

……

然后,我用“那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喜爱梅花呢?”这一问题过渡到第二小节的阅读,我放手让学生读,边读边想这一节写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孩子们抓住“早春”、“寒气还没退尽”体会读出了梅花的勇敢;抓住“满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片片彩云”、“一朵一朵”等词体会读出梅花的多,借助插图;抓住“片片彩云”“晶莹透亮”、“淡淡的清香”这些关键词体会读出梅花的美和香,其中“晶莹透亮”比较难理解,我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观察理解含义,再让学生说说还见过什么晶莹透亮的东西,并出示了实物“水晶”,让孩子直观感受,从而能学以致用。理解“片片彩云”时联系生活实际,曾看到过的彩云的样子和有些什么颜色来帮助感受梅花的美。

但是,我在教学时还未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整堂课并不能较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的节奏还需控制好。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7

开学初,学校就举办了一次全校性质的说课及教案设计比赛。当然,说课及教案设计的内容是相符的,都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4课《春到梅花山》。在经过说课,教案设计,上课这一系列的环节后。对于《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教学,有了一定的感想,在此简单说说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小片段。

一、创设情境、趣味复习时

在复习导入时,创设一定的情境,如:小朋友们,悄悄地告诉你:你们来得太早了,梅花还没完全开放呢。如果,你们能读出梅花花骨朵儿上的词语,那么,梅花仙子就会让这些花骨朵儿全都开放。在精心的设计之下,此时以往相对比较枯燥乏味的词语复习,在学生眼中也变得十分有趣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学生能什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我认为在低年级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趣味性是相当重要的。

二、再读感悟、发展语言时

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看了很多梅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感悟梅花的美。在此基础之上,询问学生,梅花是这样的美丽,你喜欢这美丽的梅花吗?经课堂实践下来,学生在看了美丽梅花的图片后,齐声回答喜欢。之后请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自己为什么喜欢它?然后和同桌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让学生从主观上感受到了梅花的美丽,更让学生从文本入手,发展学生的语言。学生读完,交流自己喜欢梅花的理由。学生的感受是十分直观的,更是十分真实的。学生们在与同桌交流后,知道了梅花的美在于它的不怕寒冷,在于它的多,在于它的淡淡的清香,在于它的“晶莹透亮”……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之上,再加学生对于第一自然段的整体感知,学生边读,边想,边议。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在我看来,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一旁加以导向性的引导,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地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那么这节课的也就成功了一半。以上就是我对于《春到梅花山》一文几个小片段设计的简单看法。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8

今天上了《春到梅花山》。在朗读理解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一朵一朵梅花的语句时,我先请学生朗读了这一句话:“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这句话中,晶莹透亮是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如果光从字面上来讲的`话,光亮透明,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清楚,我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支白色的梅花,先给学生观察,学生看到,花虽小,但完全开放了,非常惹人喜爱。但是这时的花并不是晶莹透亮的。我拿出一瓶喷雾,朝着梅花喷了几下,花上一下了沾上了很多小水珠,放到阳光下一看,学生都发出惊讶的赞叹:“好漂亮啊!“我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花变成透明的了。”有的说:“她会发光!”我马上加以总结,“对啊,梅花山上的梅花沾上了清晨的露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这样的晶莹透亮啊!”接下来,我还让学生把梅花全班传看了一遍,本来我是想让他们在近距离观察一下的,结果产生了一个让我很意外也很惊喜的场面,很多学生闻起了手中漂亮的花,纷纷发出“好香啊”的轻叹声。我正好利用学生这一反应过渡到下一个短句――“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并加以说明,梅花的香味清新淡雅,只有细细地闻才闻得到。之后,学生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不用我多做指导,很自然地就把“晶莹透亮”读得缓慢,“淡淡的”读得轻声,表情配合得也到位,很好地做到了有感情朗读。

我想,如果不是把这么形象的梅花放到给孩子们面前,不给他们亲身体验的机会,他们是不会有这么真切的感悟的。《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我在这堂课中运用几支梅花这一直观的教具,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的感悟,加深理解,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9

理解词语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由于他们年龄小,知识面窄,理解词语有一定的困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巧妙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理解。

1、“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朵朵白云。”“挨”是什么意思呢?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我让同桌小朋友做“挨”的动作,只见学生你靠着我,我挤着你,他们在亲身实践中理解了“挨”的意思。

2、“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在理解“晶莹透亮”这个词语时,我简单告诉学生“晶莹透亮”就是有点发亮,有点透明,然后请学生说说在生活中,你看到哪些东西也是晶莹透亮的? “我看见过晶莹透亮的小露珠。”“冰花也是晶莹透亮的。”“小雨点也是晶莹透亮的。”“我妈妈手上戴的钻石戒指也是晶莹透亮的。”从他们口中说出的这些事物,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了“晶莹透亮”这个词。于是,我趁热打铁:“是啊,这一朵一朵的梅花就像清晨的小露珠,美丽的冰花,闪亮的钻石一样晶莹透亮,美得无法说出来。你能读出这种美吗?”有了对“晶莹透亮“这一词语的感性认识,学生的朗读自然美得无法言说。

3、“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学生问:欢乐的海洋是什么意思啊?问得好!这也是我要让学生回答的问题。于是,我让学生想像说话:你现在就是去梅花山旅游的小游客,看到这么美丽的梅花,你会说些什么?又会怎么做?

陈可怡说:“多美的梅花啊!要是我永远住在梅花山上,那该有多好啊!”

陈姝骐说:“我好喜欢那散发着阵阵清香的梅花。

李易骋说:“我会拍一张照片,留下美好的回忆。”

……

师:是啊!这么多的欢呼声、赞叹声,融合在一起,大家在梅花山上玩得非常快乐,这里成了——

生齐:“欢乐的海洋。”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10

这篇课文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词语,将观察、朗读、想像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教学中,也收获到了不少惊喜。

惊喜一:晶莹透亮

在备课的时候,我猜想学生可能想像不出梅花晶莹透亮的样子,所以我在上课时就问学生:“晶莹透亮”这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这个挺容易,他们说出了很多:小露珠、珍珠、钻石、漂亮的玻璃花瓶??这时我再让学生想像梅花的样子。有几个学生眼睛一亮,马上举起手来,告诉我:昨天晚上,下了一场春雨,梅花的花瓣上就有许多小露珠,现在阳光照在上面,梅花就变得晶莹透亮了。我预设的答案是梅花上有露水,没想到他想到了春雨。听了这位同学的回答,其他学生也马上恍然大悟,我想,这一幅雨后梅花图一定已经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了。

惊喜二:人流如潮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涌动”、“人流”这两个词语也是比较难理解的。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孩子们一眼就能看到很多人。这时候,我再引导他们联想,在什么时候,你也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孩子们马上就想到了过年时大街上热热闹闹的样子,一个孩子还告诉我:过年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逛街买年货,大街上都是人,妈妈说,大街上真是人流如潮啊!我真感谢这位妈妈,“人流如潮”这个词语不就是我要给予学生的吗?

惊喜三:欢乐的海洋

最后,我让学生想像,如果你也在这人流中,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梅花山,会怎么做,怎么说。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像,一位学生说:“这里好美呀!我要拍张照片给我的好朋友看。”一位学生说:“我太高兴了,我要在梅花山下唱歌跳舞。”还有一位学生说:“我会背《早梅》这首诗。”每一个孩子都沉浸在了这欢乐的海洋里,尽情地享受着欢乐。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11

《春到梅花山》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这么美的文章,要引领智障孩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觉得以下三个方面是不能少的,我也是这么上的,效果还可以。提炼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

一、借助图片,增加视觉的美感

色彩鲜艳的图,是很受智障孩子欢迎的,直观形象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根据《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觉得用到图的机会是很多的。上课伊始,出示挂图,让孩子仔细观察图,采用抒情的语言吸引学生渐入情境,问: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孩子们告诉我从图中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梅花,还有很多的人。看来,孩子们第一眼就能感受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梅花景象。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充分利用挂图这生动的教学资源,穿插于语言感知与朗读训练中。图的展示,让孩子们更容易深刻感受到花的美与人的多,增加了视觉的美感。

二、紧扣词句,感悟课文的意境

这篇课文的语言是很美的,也是很注意细节的。比如文中表现梅花开得早,它用了这样的句子: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我让孩子们想想,这句话写出了梅花的什么,接着,一起找出有关的词,通过读思关键词句,加深感悟。再如写盛开的梅花很多,它用了“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样的词句,我先让孩子理解什么叫“挨”,再加以想象“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怎样一种情景,接着让孩子们结合看图、表演,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后面的教学同上,如抓住理解“涌动、人流”体会人的多,抓住理解“欢乐的海洋”感受人们的热情,等等。通过抓词句,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加深感悟,同时也在无形中学会了学习。

三、充分朗读,培养孩子的语感

在看图、抓词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充分的朗读,孩子们对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印象就更深了。朗读的形式多样,且穿插于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比如,拎出重点词句时,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情朗读,以加深理解;比如,边看图边朗读感受梅花的美、梅花的多、人的多、人们的热情,辅助理解;比如,说话训练过程中,通过反复朗读以仿之说话,等等。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朗读的课堂是干枯的,是没有活力的,有目的的充分朗读,孩子们不仅爱读,同时也读得有效,培养了孩子的语感。

总之,对智障孩子阅读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实践。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12

《春到梅花山》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这么美的文章,要引领孩子们逐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觉得以下三个方面是不能少的,我也是这么上的,效果还可以。提炼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

一、借助图片,增加视觉的美感色彩鲜艳的图,是很受低年级孩子欢迎的,直观形象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根据《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觉得用到图的机会是很多的。上课伊始,出示挂图,让孩子仔细观察图,采用抒情的语言吸引学生渐入情境,问: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孩子们告诉我从图中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梅花,还有很多的人。看来,孩子们第一眼就能感受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梅花景象。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充分利用挂图这生动的教学资源,穿插于语言感知与朗读训练中。图的展示,让孩子们更容易深刻感受到花的美与人的多,增加了视觉的美感。

二、紧扣词句,感悟课文的意境这篇课文的语言是很美的,也是很注意细节的。比如文中表现梅花开得早,它用了这样的句子: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一个“还没有”,一个“就”,让人联想到了“春暖花开”这个词,梅花与众不同,它不怕寒冷,在早春就怒放了,展现了它独特的美。我让孩子们想想,这句话写出了梅花的什么,接着,一起找出有关的词,通过读思关键词句,加深感悟。再如写盛开的梅花很多,它用了“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样的词句,我先让孩子理解什么叫“挨”,再加以想象“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怎样一种情景,接着让孩子们结合看图、表演,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后面的教学同上,如抓住理解“涌动、人流”体会人的多,抓住理解“欢乐的海洋”感受人们的热情,等等。通过抓词句,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加深感悟,同时也在无形中学会了学习。

三、充分朗读,培养孩子的语感在看图、抓词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充分的朗读,孩子们对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印象就更深了。朗读的形式多样,且穿插于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比如,拎出重点词句时,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情朗读,以加深理解;比如,边看图边朗读感受梅花的美、梅花的多、人的多、人们的热情,辅助理解;比如,说话训练过程中,通过反复朗读以仿之说话,等等。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朗读的课堂是干枯的,是没有活力的,有目的的充分朗读,孩子们不仅爱读,同时也读得有效,培养了孩子的语感。遗憾:教学中还是存在遗憾的,最大的遗憾在于,拓展延伸还不够,比如,讲到“晶莹透亮”这个词时,没有问下孩子:你见过哪些东西也是晶莹透亮的?直接带过了。不是不愿意这样做,是一时疏忽遗忘了,这与自身的教学理念有直接的关系,说明自己的教学技能还没有达到相当的水平,只知道要达到最直接的教学目的,没有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做充分考虑。以后一定得多学习,多读书,教学前多思考,时刻为孩子考虑!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13

【出乎意料】

初读:

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孩子们边听老师读,边把不理解的词语用问号在书上标出,或者提出问题,如果老师读得好,就请给掌声鼓励,如果老师哪读得不好,也请指出来。孩子们一听给老师挑毛病尽头来了,听得格外认真。我一番激情朗读后,当然赢得孩子们一阵热烈的掌声。接着该他们提问题了,我愿本想一年级孩子提不出什么问题,而且在上学期我试着让他们提问题,效果不好。设计这个环节只是想慢慢训练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质疑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我话一出口,就有十几只小手高高地举起,孩子们提的问题接连不断如“‘涌动、人流’是什么意思?”“‘晶莹透亮’是什么意思?”“‘欢乐的海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那里成了欢乐的海洋?”(这一问题一语道破本文的中心所在。)“梅花不是在冬天开吗?为什么课文说春到梅花山?”……我惊喜地发现他们提的问题抓住了课文主要词语和中心,要不是下课铃声响了他们还会提出很多出乎意料的问题,因为还有许多只小手依依不舍不甘心放下。没办法铃声就是命令,我必须下课。这些孩子有一次让我刮目相看。

【我写错了该打】

在指导书写“寒”字时,我竟然把捺写成了点,没等孩子们反应过来,我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我提高嗓门说:“请大家好好看看老师写的……”还没等我说完一个孩子喊道:“老师你写错字了!那一笔应该是捺,不是点。”他指着我写错的笔画说。“是呀,真对不起,老师一时疏忽把字写错了,差点教给你们错误的知识,该打!”“啊?!老师还挨打?”“对呀,今天回家我就自己打自己。”天真的孩子们一听忙说:“不行,老师改了就行了。”“不行,要不这样,你们要是把这个字写漂亮了,我就不打自己了。如果你希望老师挨打就不认真写。”孩子们一听连忙书写这个字,有的还赶紧擦掉认为写得不好的字。个个都认真的写起来,就连平时最不愿动笔的王迪都忙认真写起来,可惜他把这字写错了。我一看装作很沮丧地说:“唉,王迪把字写错了,看来我必须自己打自己了。”我听到其他孩子的轻轻的抱怨声,也看到了王迪不好意思的表情。我又一次从孩子们身上感受到了就连他们父母都享受不到的深情与厚爱。

【在书上标记】

以前讲读课文时,我总是让孩子们用简单的语言在书上标记知识点,听课认真的孩子,书写快的孩子能跟上知道写哪。有的孩子就不无从下手。今天下午这节课,我用PowerPoint里的“绘图笔”直接在打出来的课文上边讲边教孩子们在书上标记,效果很好,哪加重读符号,哪采用了修辞方法?标自然段,数句子,每句主要写什么?概括了梅花的三个特点:多、美、香。而且看着屏幕上的朗读标记,指导朗读更容易了。

【检查预习】

以前我总是先教读,再指名读。这样看不出孩子们在家有没有预习。今天我只是让他们自由读一边课文后,就分组开火车分句朗读。这篇课文一共有五句话,每句话都是较长的句子,很适合分句朗读。孩子们朗读情况并不如愿,被叫起来的大多不得停停顿顿,错字连篇,看出大多数孩子没有预习。当我总结情况时,读得不好的孩子也面带愧色。看来要养成预习习惯,以后都要这样大面积分句朗读了。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14

《春到梅花山》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课文的重点是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词句值得学生细细去品味,教学时我借助图片紧扣词句,让学生置身于春光花海中,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

在读到“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一句中有一个动词“挨”,“挨”是什么意思呢?结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让同桌小朋友做“挨”的动作,只见学生你靠着我,我靠着你,他们在亲身实践中理解了“挨”的意思。“晶莹透亮”一词是本篇课文理解上的难点,我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加以理解:“你们看到过什么东西是晶莹透亮的?”大家的思维一下就活跃了“露珠是晶莹透亮的。”“冰花是晶莹透亮的。”“小雨点也是晶莹透的。”“钻石也是晶莹透亮的。”于是,我趁热打铁:“是啊,这一朵一朵的梅花就像清晨的小露珠,美丽的冰花,闪亮的钻石一样晶莹透亮,美得无法说出来。你能读出这种美吗?”有了对“晶莹透亮“这一词语的感性认识,学生的朗读自然就到位了。

课文最后写到“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欢乐的海洋”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时我结合上面“看花的人流”启发学生想象人们在干什么?有的说“人们在看粉红色的梅花。”有的说“人们在闻淡淡的花香”“人们在梅花旁拍照”“有人在画梅花”“人们在看一片片的梅花”我紧接着引导学生“读到现在你最想说什么?”你听“梅花真美啊!”“我真想现在就去梅花山看梅花。”“我真想在梅花树下拍一张照啊!”此时我总结到:是啊,梅花山上的梅花那么多、那么美、那么香,才吸引了那么多看花的人,就连我们小朋友也吸引过来了,所以梅花山成了——学生马上接到“欢乐的海洋”。相信此时学生心中那欢乐的海洋景象一定是丰满的,那里有花、有人、也有自己了。

我想,理解词语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由于他们年龄小,知识面窄,理解词语有一定的困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巧妙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理解。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15

这篇课文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词语,将观察、朗读、想像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教学中,也收获到了不少惊喜。

惊喜一:晶莹透亮在备课的时候,我猜想学生可能想像不出梅花晶莹透亮的样子,所以我在上课时就问学生:“晶莹透亮”这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这个挺容易,他们说出了很多:小露珠、珍珠、钻石、漂亮的玻璃花瓶……这时我再让学生想像梅花的样子。有几个学生眼睛一亮,马上举起手来,告诉我:昨天晚上,下了一场春雨,梅花的花瓣上就有许多小露珠,现在阳光照在上面,梅花就变得晶莹透亮了。我预设的答案是梅花上有露水,没想到他想到了春雨。听了这位同学的回答,其他学生也马上恍然大悟,我想,这一幅雨后梅花图一定已经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了。

惊喜二:人流如潮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涌动”、“人流”这两个词语也是比较难理解的。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孩子们一眼就能看到很多人。这时候,我再引导他们联想,在什么时候,你也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孩子们马上就想到了过年时大街上热热闹闹的样子,一个孩子还告诉我:过年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逛街买年货,大街上都是人,妈妈说,大街上真是人流如潮啊!我真感谢这位妈妈,“人流如潮”这个词语不就是我要给予学生的吗?

惊喜三:欢乐的海洋最后,我让学生想像,如果你也在这人流中,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梅花山,会怎么做,怎么说。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像,一位学生说:“这里好美呀!我要拍张照片给我的好朋友看。”一位学生说:“我太高兴了,我要在梅花山下唱歌跳舞。”还有一位学生说:“我会背《早梅》这首诗。”每一个孩子都沉浸在了这欢乐的海洋里,尽情地享受着欢乐。

第五篇:《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1

今天上了《春到梅花山》。在朗读理解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一朵一朵梅花的语句时,我先请学生朗读了这一句话:“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这句话中,晶莹透亮是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如果光从字面上来讲的话,光亮透明,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清楚,我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支白色的梅花,先给学生观察,学生看到,花虽小,但完全开放了,非常惹人喜爱。但是这时的花并不是晶莹透亮的。我拿出一瓶喷雾,朝着梅花喷了几下,花上一下了沾上了很多小水珠,放到阳光下一看,学生都发出惊讶的赞叹:“好漂亮啊!“我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花变成透明的了。”有的说:“她会发光!”我马上加以总结,“对啊,梅花山上的梅花沾上了清晨的露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这样的晶莹透亮啊!”接下来,我还让学生把梅花全班传看了一遍,本来我是想让他们在近距离观察一下的,结果产生了一个让我很意外也很惊喜的场面,很多学生闻起了手中漂亮的花,纷纷发出“好香啊”的轻叹声。我正好利用学生这一反应过渡到下一个短句――“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并加以说明,梅花的香味清新淡雅,只有细细地闻才闻得到。之后,学生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不用我多做指导,很自然地就把“晶莹透亮”读得缓慢,“淡淡的”读得轻声,表情配合得也到位,很好地做到了有感情朗读。

我想,如果不是把这么形象的梅花放到给孩子们面前,不给他们亲身体验的机会,他们是不会有这么真切的感悟的。《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我在这堂课中运用几支梅花这一直观的教具,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的感悟,加深理解,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2

这篇课文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词语,将观察、朗读、想像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教学中,也收获到了不少惊喜。

惊喜一:晶莹透亮

在备课的时候,我猜想学生可能想像不出梅花晶莹透亮的样子,所以我在上课时就问学生:“晶莹透亮”这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这个挺容易,他们说出了很多:小露珠、珍珠、钻石、漂亮的玻璃花瓶??这时我再让学生想像梅花的样子。有几个学生眼睛一亮,马上举起手来,告诉我:昨天晚上,下了一场春雨,梅花的花瓣上就有许多小露珠,现在阳光照在上面,梅花就变得晶莹透亮了。我预设的答案是梅花上有露水,没想到他想到了春雨。听了这位同学的回答,其他学生也马上恍然大悟,我想,这一幅雨后梅花图一定已经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了。

惊喜二:人流如潮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涌动”、“人流”这两个词语也是比较难理解的。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孩子们一眼就能看到很多人。这时候,我再引导他们联想,在什么时候,你也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孩子们马上就想到了过年时大街上热热闹闹的样子,一个孩子还告诉我:过年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逛街买年货,大街上都是人,妈妈说,大街上真是人流如潮啊!我真感谢这位妈妈,“人流如潮”这个词语不就是我要给予学生的吗?

惊喜三:欢乐的海洋

最后,我让学生想像,如果你也在这人流中,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梅花山,会怎么做,怎么说。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像,一位学生说:“这里好美呀!我要拍张照片给我的好朋友看。”一位学生说:“我太高兴了,我要在梅花山下唱歌跳舞。”还有一位学生说:“我会背《早梅》这首诗。”每一个孩子都沉浸在了这欢乐的海洋里,尽情地享受着欢乐。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3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而,本课的教学,无须老师过多的讲解,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趣具有很强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在孩子们眼中,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就是一首诗,一个词就是一个童话。课文的重点是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要借助图片,紧扣词句,形成画面。让学生置身于春光花海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其语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朵朵白云。”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我在和孩子们学习理解“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时,我让一对同桌的小朋友上台做出“挨”的动作,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理解“挨”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用俏皮可爱的语气读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4

《春到梅花山》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欢乐情景。这么美的文章,要引领孩子们逐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一、借助多姿多彩的幻灯片,增加视觉的美感

色彩鲜艳的图,美丽娇艳的梅花照片是很受低年级孩子欢迎的,直观形象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根据《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觉得用到图的机会是很多的。为了让孩子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我把各色各样的梅花图片制作成了幻灯片的形式让孩子们大饱眼福,孩子们感受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梅花景象。他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就又有了全新的启示,读得更加朗朗上口,在讲解涌动的人流时,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来梅花山游览的游客之多,那种川流不息的景象,我也采用了让学生观察图片,把这生动的教学资源,穿插于语言感知与朗读训练中。图的展示,让孩子们更容易深刻感受到花的美与人的多,增加了视觉的美感。

二、紧扣词句,感悟课文的意境

这篇课文的语言是很美的,也是很注意细节的。比如文中表现梅花开得早,它用了这样的句子: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一个“还没有”,一个“就”,让人联想到了“春暖花开”这个词,梅花与众不同,它不怕寒冷,在早春就怒放了,展现了它独特的美。我让孩子们想想,这句话写出了梅花的什么,学生说出梅花开得早,从而我引出梅花的不畏严寒,教育孩子要学习它的高贵品格,接着学生找出满山这个词,让学生体会花开的多。通过读思关键词句,加深感悟。再如写盛开的梅花很多,它用了“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样的词句,我先让孩子理解什么叫“挨”,然后让孩子走上讲台和我一起表演,再加以想象配合图片理解“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怎样一种情景,孩子们结合看图、表演,深刻体会了这句话的意思。在讲尽和挨、寒时,我通过随文识字,给学生讲解汉字的起源,以及这个汉字的含义,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课文,会有更大的提高。

三、充分朗读,培养孩子的语感

在看图、抓词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充分的朗读,孩子们对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印象就更深了。朗读的形式多样,且穿插于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比如,拎出重点词句时,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情朗读,以加深理解;比如,边看图边朗读感受梅花的美、梅花的多、人多,在读的形式上我注重个别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等。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朗读的课堂是干枯的,是没有活力的,有目的的充分朗读,孩子们不仅爱读,同时也读得有效,培养了孩子的语感。

在教学中还是存在遗憾的,比如孩子在字词的复习上有字音读错的,在拓展延伸上虽然给孩子拓展了一些有关梅花的诗句,但留给孩子展示的时间还不够,应该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交流。在读书的指导上,我的范读没有起到作用。孩子读书不到位的时候应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引导和示范。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5

虽然我的教案是在师傅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在和师傅及备课组的老师交流时,他们向我指出了许多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地方。

一、关注教师自身的语言

第一小节,同样让学生看图,引导说话。严老师是这样说的:人们身上穿着……头上戴着……脖子上围着……。我是这样说的:人们身上……头上……(学生有会呆愣,于是,我马上接着说“头上戴着”)脖子上围着……。

教师的引导对一年级的学生极为重要。当教师要引导学生说话或是看图的时候,应该给学生明确的要求,否则,有些活动就成了过场。

二、及时积累优美的词语

课堂伊始,我出示梅花图,请学生说一说,这是一朵怎样的梅花?学生的回答大出人意料:娇嫩的梅花、洁白的梅花、盛开的梅花、美丽的梅花……尤其是杨楠同学的“娇嫩的梅花”一词,用的是那么贴切,这时,如果我能把它写在黑板上,那将为学生创设积累词语的好情境。(这也促使我立志要多加练习粉笔字。)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们班的同学特别好动,尤其是男生,很多同学在一个学期的学习后,还无法做好5分钟。我又吓又骗,却始终不见成效。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于我,是近来最头疼的问题了。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6

《春到梅花山》又是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

根据教学要求,我是这样来上的。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我在和孩子们学习理解“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句时,我就让每个同桌之间的小朋友做做“挨”的动作,并和一学生演示给他们看,学生有了肢体表演,参与到了活动中,使学生很好地从亲身实践中理解了“挨”的意思,再来读读词语,学生的朗读充分表现了出来。

接着,我又适时地问道,梅花树枝上满是盛开的梅花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们想象说一下,学生们展开联想,畅所欲言,然后出示书上的句子,读一读,学生体会到了梅花的多。

在教学中,我也不忘让学生边读边思,没有问繁琐的问题,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读书的空间,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7

《春到梅花山》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这么美的文章,要引领孩子们逐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觉得以下三个方面是不能少的,我也是这么上的,效果还可以。提炼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

一、借助图片,增加视觉的美感色彩鲜艳的图,是很受低年级孩子欢迎的,直观形象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根据《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觉得用到图的机会是很多的。上课伊始,出示挂图,让孩子仔细观察图,采用抒情的语言吸引学生渐入情境,问: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孩子们告诉我从图中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梅花,还有很多的人。看来,孩子们第一眼就能感受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梅花景象。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充分利用挂图这生动的教学资源,穿插于语言感知与朗读训练中。图的展示,让孩子们更容易深刻感受到花的美与人的多,增加了视觉的美感。

二、紧扣词句,感悟课文的意境这篇课文的语言是很美的,也是很注意细节的。比如文中表现梅花开得早,它用了这样的句子: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一个“还没有”,一个“就”,让人联想到了“春暖花开”这个词,梅花与众不同,它不怕寒冷,在早春就怒放了,展现了它独特的美。我让孩子们想想,这句话写出了梅花的什么,接着,一起找出有关的词,通过读思关键词句,加深感悟。再如写盛开的梅花很多,它用了“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样的词句,我先让孩子理解什么叫“挨”,再加以想象“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怎样一种情景,接着让孩子们结合看图、表演,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后面的教学同上,如抓住理解“涌动、人流”体会人的多,抓住理解“欢乐的海洋”感受人们的热情,等等。通过抓词句,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加深感悟,同时也在无形中学会了学习。

三、充分朗读,培养孩子的语感在看图、抓词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充分的朗读,孩子们对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印象就更深了。朗读的形式多样,且穿插于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比如,拎出重点词句时,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情朗读,以加深理解;比如,边看图边朗读感受梅花的美、梅花的多、人的多、人们的热情,辅助理解;比如,说话训练过程中,通过反复朗读以仿之说话,等等。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朗读的课堂是干枯的,是没有活力的,有目的的充分朗读,孩子们不仅爱读,同时也读得有效,培养了孩子的语感。遗憾:教学中还是存在遗憾的,最大的遗憾在于,拓展延伸还不够,比如,讲到“晶莹透亮”这个词时,没有问下孩子:你见过哪些东西也是晶莹透亮的?直接带过了。不是不愿意这样做,是一时疏忽遗忘了,这与自身的教学理念有直接的关系,说明自己的教学技能还没有达到相当的水平,只知道要达到最直接的教学目的,没有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做充分考虑。以后一定得多学习,多读书,教学前多思考,时刻为孩子考虑!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8

《春到梅花山》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这么美的文章,要引领智障孩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觉得以下三个方面是不能少的,我也是这么上的,效果还可以。提炼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

一、借助图片,增加视觉的美感

色彩鲜艳的图,是很受智障孩子欢迎的,直观形象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根据《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觉得用到图的机会是很多的。上课伊始,出示挂图,让孩子仔细观察图,采用抒情的语言吸引学生渐入情境,问: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孩子们告诉我从图中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梅花,还有很多的人。看来,孩子们第一眼就能感受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梅花景象。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充分利用挂图这生动的教学资源,穿插于语言感知与朗读训练中。图的展示,让孩子们更容易深刻感受到花的美与人的多,增加了视觉的美感。

二、紧扣词句,感悟课文的意境

这篇课文的语言是很美的,也是很注意细节的。比如文中表现梅花开得早,它用了这样的句子: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我让孩子们想想,这句话写出了梅花的什么,接着,一起找出有关的词,通过读思关键词句,加深感悟。再如写盛开的梅花很多,它用了“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样的词句,我先让孩子理解什么叫“挨”,再加以想象“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怎样一种情景,接着让孩子们结合看图、表演,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后面的教学同上,如抓住理解“涌动、人流”体会人的多,抓住理解“欢乐的海洋”感受人们的热情,等等。通过抓词句,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加深感悟,同时也在无形中学会了学习。

三、充分朗读,培养孩子的语感

在看图、抓词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充分的朗读,孩子们对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印象就更深了。朗读的形式多样,且穿插于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比如,拎出重点词句时,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情朗读,以加深理解;比如,边看图边朗读感受梅花的美、梅花的多、人的多、人们的热情,辅助理解;比如,说话训练过程中,通过反复朗读以仿之说话,等等。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朗读的课堂是干枯的,是没有活力的,有目的的充分朗读,孩子们不仅爱读,同时也读得有效,培养了孩子的语感。

总之,对智障孩子阅读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实践。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9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之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软件

2、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的美。

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感受梅花山的美。

三、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提问导入

1、板书课题,谁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2、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们一定要问:梅花山在哪里?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对吗?

3、简介梅花山:

梅花山位于南京中山门外钟山的南部,在东郊风景区内。每年到了红梅花开的时候,许多人都来到这里游览。

4、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二)初读课文

1、引导看软件,用自己的话从图上看到什么?

2、要求学生: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尝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了解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和带有生字词的语句。

寒气还没有退尽。

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散发休息欢乐晶莹透亮涌动

(2)学生拼读生字词。

指名认读带有生字词的语句,教师正音,领读生字词。

(3)学生相互交流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我们怎样才能记住下面这些字?请大家想好办法。

出示生字词:寒还退尽挨片发休息欢

学生自主记忆,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指名发言。

归纳:

部件法:休息

换一换:吹

歌诀法:尽

5、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停顿。朗读。

(2)齐读。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4)齐读。

(三)布置作业

1、写写、识记生字词。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课文写作者在不同地观察同一事物都不一样。引导学生观察,春天来了,小雨点落在其他地方,会有什么变化。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10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而,本课的教学,无须老师过多的讲解,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趣具有很强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在孩子们眼中,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就是一首诗,一个词就是一个童话。

一开课我就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走进梅花山的轻松愉悦的情景,首先在《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背景中让学生观察大自然在春天有哪些变化,进而让春姑娘带大家走进美丽的梅花山,细细的欣赏梅花。

课文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全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早春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第二自然段写休息日人们到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借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可供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梅花盛开,人潮涌动的情景,受到美的熏陶。

课文的重点是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要借助图片,紧扣词句,形成画面。让学生置身于春光花海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其语感。文中描写梅花,“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朵朵白云,晶莹透亮,发出淡淡的清香。”我把几朵梅花做成了贴画,让学生动手贴一贴,理解何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然后让学生用俏皮可爱的语气读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远处的梅花用几张远景的梅花图,让孩子们体会什么是色彩鲜艳的“彩云”,让学生以比较高昂的语气读“像蓝天下的朵朵白云”。理解“晶莹透亮”,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理解的词义,再欣赏几幅美丽的梅花图,感受梅花的晶莹透亮,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们随着镜头看到了梅花山上的梅花像片片彩云,晶莹透亮,一朵连着一朵,开得非常旺盛,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阵阵赞美声。从他们阵阵发自内心的赞美声中我看到了学生了解了文本以外更美的东西,开拓了他们的视觉,加深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一边读一边看画面,接着还让孩子们闭上了眼睛,边听学生朗读,边感受梅花的魅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人这样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权利还给孩子,才能有“自主阅读”,才能谈“个性化的阅读”。这节课在文章理解方面尽量以学生自己理解为主体,在朗读上也让孩子们在情景交融中进行朗读与感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以后的课堂中会进行改进。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11

这几天,春意渐渐地浓了起来。上班的路上,再也不用扎着厚厚的围巾。终于可以让自己的脸和春天里清新的空气来一次亲密接触,让那“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尽情地在两颊穿过。

可惜的是,在这明媚的春光里,却很容易“春眠不觉晓”。看看课表,语文课又是下午第一节,祈祷着自己的课堂能再精彩点,不至于让这群小家伙们昏昏欲睡。今天要学的是《春到梅花山》,一篇挺不错的文章,我很喜欢,他们呢?应该也是吧。有了前面几篇美文的铺垫,这一课的学习似乎可以稍微放放手了。

课始,一起回忆了最近学的几篇课文,休息了两天,状态还不错,很快,就融入到课堂中了。有个小朋友去过梅花山,迫不及待地抢着介绍。幸好就她一个,要不,我得找个空闲的时间让他们好好地炫耀一下。备课时,本想先放段录象让他们亲眼看看梅花山,激发他们的兴趣。课上,听了这位小朋友的介绍,看着孩子们那兴奋的眼神,我想:还是不要让录象先入为主吧,在这温暖的午后,在那晶莹透亮的梅花从眼前飘过后,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课文中的文字会变得索然无味的。于是便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计划,直接开始了初读课文。接受以前的教训,改漫长的自读课文为检查预习。因为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小家伙们的预习情况还是不错的,借助拼音能将生字读正确,课文读流利。

接着,开始了课文的朗读检查。这次,我没有让他们开火车读下去。而是试着让他们这样读:读一遍,再读一遍,有兴趣的还可以再读一遍,然后和小朋友交流交流,你后一遍读的时候跟前一遍有什么不同呢?几分钟过去后,读书的声音渐渐地小了。我问:“有什么想和大家说说的吗?”零零星星地举起了几只小手。可我却很想听听这少数几个人的答案。

“第一遍不怎么熟练,第二遍熟练多了。”朴实的回答。“她说的`是心里话,看来多读能将课文读得很熟练。”

“第一遍读的时候,我什么感觉都没有,可第二遍读的时候,我觉得梅花山的梅花可真美。”

“第一遍读的时候,我眼前全是字,第二遍读,我仿佛看到了梅花山和山上盛开的梅花。”“我跟他们差不多,可我再读几遍的时候,仿佛闻到了花的清香。”

说实话,他们的回答连我都感到吃惊,这种问题我还是第一次试着去提,让他们试着去表达,到底说的是否是心中的感受呢?我便再问,为什么?

“因为读着读着,我就开始边读边想了啊,这样,就会不一样了。”哦,原来把我平时教的好方法读记在心中呢。真让人欣慰。“这些小朋友很会读书”我不失时机地夸奖道,“其他小朋友没有举手,也许还没有读出不同来。也许有的已经读出不同来了,可是没有再认真地思考思考。如果都像刚才这几个小朋友一样,边读边想,试着读出与上次不同的感受来,相信你们会有更大进步的。”

课堂还在继续着,这几个小朋友的回答却让我思考着,备课重要的是备学生!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12

这篇课文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词语,将观察、朗读、想像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教学中,也收获到了不少惊喜。

惊喜一:晶莹透亮在备课的时候,我猜想学生可能想像不出梅花晶莹透亮的样子,所以我在上课时就问学生:“晶莹透亮”这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这个挺容易,他们说出了很多:小露珠、珍珠、钻石、漂亮的玻璃花瓶……这时我再让学生想像梅花的样子。有几个学生眼睛一亮,马上举起手来,告诉我:昨天晚上,下了一场春雨,梅花的花瓣上就有许多小露珠,现在阳光照在上面,梅花就变得晶莹透亮了。我预设的答案是梅花上有露水,没想到他想到了春雨。听了这位同学的回答,其他学生也马上恍然大悟,我想,这一幅雨后梅花图一定已经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了。

惊喜二:人流如潮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涌动”、“人流”这两个词语也是比较难理解的。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孩子们一眼就能看到很多人。这时候,我再引导他们联想,在什么时候,你也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孩子们马上就想到了过年时大街上热热闹闹的样子,一个孩子还告诉我:过年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逛街买年货,大街上都是人,妈妈说,大街上真是人流如潮啊!我真感谢这位妈妈,“人流如潮”这个词语不就是我要给予学生的吗?

惊喜三:欢乐的海洋最后,我让学生想像,如果你也在这人流中,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梅花山,会怎么做,怎么说。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像,一位学生说:“这里好美呀!我要拍张照片给我的好朋友看。”一位学生说:“我太高兴了,我要在梅花山下唱歌跳舞。”还有一位学生说:“我会背《早梅》这首诗。”每一个孩子都沉浸在了这欢乐的海洋里,尽情地享受着欢乐。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13

课文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象和描写休息日人们到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借助图片,紧扣词句,形成画面。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像、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

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打破了以往从第一段开始精读的习惯,从简单的问题“你喜爱梅花吗?”入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追问,“那去梅花山的人们喜爱梅花吗?”学生纷纷表示了肯定,我继续追问,“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呢?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们从“一到休息日,……海洋。”一句读出人们对梅花的喜爱。并且还有学生扣住“涌动”、“人流”也感受到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我相机出示插图,让更多的孩子直观感受到人多的像潮水一样。“欢乐的海洋”是对梅花山花海人潮热流场面的生动比喻,我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在朗读中有所体验。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即是“从图中,我们看到男女老少都被梅花山的梅花吸引了,那他们分别在干些什么呢?”

这时候,孩子们思维的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老人们来到梅花树下,有的在打拳舞剑锻炼身体,有的在下棋聊天,还有的在把这美丽的风景画下来。”

“孩子们在梅花树下尽情的嬉戏,玩耍,更有的忍不住偷偷地摘了一枝藏了起来。”

“叔叔伯伯们在梅花树旁摄影留言,阿姨们伸长着脖子凑过去闻着香味。”

……

然后,我用“那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喜爱梅花呢?”这一问题过渡到第二小节的阅读,我放手让学生读,边读边想这一节写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孩子们抓住“早春”、“寒气还没退尽”体会读出了梅花的勇敢;抓住“满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片片彩云”、“一朵一朵”等词体会读出梅花的多,借助插图;抓住“片片彩云”“晶莹透亮”、“淡淡的清香”这些关键词体会读出梅花的美和香,其中“晶莹透亮”比较难理解,我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观察理解含义,再让学生说说还见过什么晶莹透亮的东西,并出示了实物“水晶”,让孩子直观感受,从而能学以致用。理解“片片彩云”时联系生活实际,曾看到过的彩云的样子和有些什么颜色来帮助感受梅花的美。

但是,我在教学时还未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整堂课并不能较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的节奏还需控制好。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14

《春到梅花山》是一篇写景文,第一段写了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第二段写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教学的重点是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借助课文中的插图,紧扣词句,指导孩子们边想边读,比较容易入境入情,读来生动而有感情。最难的倒是最后一句比喻句“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也许有人认为一年级不需要讲得多么透彻,但是个人觉得对语言的理解,有必要从小从点滴开始感悟。

我是这样讲解的:你们从哪里看得出“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刚开始,他们不明白,只是重复读这一句中心句。他们心里大概在想,课文中说喜爱啊!不过,也有能够明白我意思的,小年龄的操丹感悟能力特别强,马上就说了“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我追问:“这句话哪里可以看出人们喜爱梅花?”操丹语塞了。这句要理解的确有点难度,我不为难她了,便开始带着他们分析。我板书了“涌”,指名读,并想想什么意思?孩子们大多都知道“涌”与水有关,我补充说道:“一般的水缓缓地流动,等到水特别多,特别急时就叫涌动。所以,从这个‘涌’字我们可以看出,人就像洪水一样多,涌了过来,人多,也就证明了人们喜爱梅花。”课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人多,孩子们一下找到了“人流”,我在黑板上画了“水流”,说“水源源不断地往前流,就形成了水流。那么,人不断往前走,像水一样,就叫——”孩子们马上应声到“人流”。课文写的多好啊,看花的人像海洋里的水一样多,怪不得课文要说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梅花山怎么会成为海洋了呢?”我故意问道。很多孩子陷入了沉思,有几个脑筋灵活的马上喊出来了“梅花山上的人像海洋里的水一样多。”

“欢乐的海洋是什么意思?”我引导孩子们看插图上,想象一下,欣赏梅花的人们一定会?——有说有笑,看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梅花,人们都笑开了花,梅花欢乐地盛开着,人们欢笑着,所以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这是一句比喻句,要给一年级的孩子们讲透本体、喻体,那太难了,但是,如果就这样似懂非懂读过,似乎也说不过去,为什么说“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讲解一下的,哪怕只有几个孩子听得明白。

在我们苏教版的语文课文中,很多文章写得都很美,除了指导孩子们朗读好以外,细细咀嚼一下,品一品词意,读懂句子,读透文本,还是很有必要的。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15

课文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全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早春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第二自然段写休息日人们到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借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可供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梅花盛开,人潮涌动的情景,受到美的熏陶。

课文的重点是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要借助图片,紧扣词句,形成画面。让学生置身于春光花海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其语感。文中描写梅花,“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朵朵白云,晶莹透亮,发出淡淡的清香。”我让根据自己的理解,上台表演“你挨着我,我挨着你”,遗憾的是学生没能用俏皮可爱的语气读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里,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还要进一步加强。理解“晶莹透亮”这个词时,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理解的词义,再欣赏美丽的梅花图,感受梅花的晶莹透亮,再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是“晶莹透亮”的。在他们阵阵发自内心的赞美声中我看到了学生了解了文本以外更美的东西,开拓了他们的视觉,加深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一边读一边看画面,接着还让孩子们闭上了眼睛,边听边感受梅花的魅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有人这样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权利还给孩子,才能有“自主阅读”,才能谈“个性化的阅读”。这节课在文章理解方面尽量以学生自己理解为主体,在朗读上也让孩子们在情景交融中进行朗读与感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没能抓住“大道上”这个词让学生体会去梅花山的人多,朗读训练还要进一步加强。我会在以后的课堂中进行改进的。

下载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下册《春到梅花山》学案苏教版(最终版)

    一年级下册《春到梅花山》学案苏教版 学习第一自然段(1)师:接着让我们走进梅花山,感受这迷人的美景吧。 请小朋友们先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有几句话? 学生自由读......

    春到梅花山教学设计[定稿]

    春到梅花山(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继续学习剩余的生字“休、息、欢”及有关词语,认识新部首“自字头”和“又字旁”。 3、情......

    春到梅花山教学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3)标出自然段。 二、教学课题:《春到梅花山》教学......

    春到梅花山教学设计

    《春到梅花山》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以读为本,读中识字。在自主语文实践中学会阅读,培养语感,感受阅读的乐趣。 一、看图,逐步揭题 1、教师板书“梅花”后问:“见过梅花吗?能描述一下......

    《春到梅花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春到梅花山》教学设计 类别:小学语文 编号: 题解: “春到梅花山”这一标题,着眼于“春”,落脚在“梅花山”,用一个“到”字,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孩......

    《春到梅花山》教学设计

    《春到梅花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认识四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感受早春梅花......

    春到梅花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

    一年级语文《春到梅花山》课件及课后反思(优秀范文五篇)

    一年级语文《春到梅花山》课件及课后反思【导语】传统的教学手段枯燥无味,没有直观的形态供学生了解。有了课件教学,使古板变生动了,抽象变形象了,深奥变浅显了,沉闷变愉悦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