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 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社会学创立的标志:1 社会变革的需要2 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3 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4 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孔德 马克思 斯宾塞。孔德的社会学思想:1 科学的分类 在圣西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将科学依次划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最后是社会学,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2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认为社会学是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将其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静力学主要研究社会协调的问题即研究人类社会基本秩序,动力学则综合研究人类理性和人类发展过程。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3 研究方法 主张社会学科学化,创造的实证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马克思对社会学的贡献:1 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巨著2 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 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3 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不仅有其宏观方面的理论体系而且注重实际,有其科学的的方法。斯宾塞《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他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社会有机体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原理。社会有机体轮 超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的区别1 生物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紧密结合,社会则是一个松散的整体2生物体的功能分化使感觉和思维的能力仅仅集中在生物体的一个部分,而在社会中意识则散布在整个集合体里3 在生物有机体中分子为整体而存在 在社会中则相反社会的存在是为社会成员造福,成员的存在不是为社会造福。社会进化论 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以社会内部的管理类型为依据将社会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主张渐进式改良反对破坏自然规律的革命或改造运动。涂尔干 学院派社会学家《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社会学观点: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现在性、外在性、客观性、强制性)2 社会团结理论 社会团结: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状态,其核心和基础是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有机团结,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之间相同性与相似性特质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3 失范理论4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准则 第一 首要和最基本的准则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第二应该放弃以抽象的社会整体为对象的研究而以具体的社会内容、要素和不同方面为研究对象 第三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的途径 第四注意正常现象和病理现象的区分 第五 比较方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方法注意社会事实背景的比较,又要根据社会事实自身的性质进行比较对照。5 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明确地划分出历史探讨模式和功能探讨模式 功能分析揭示特定社会现象给整个社会或局部带来什么结果,历史分析则揭示出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其他现象能在当时发挥特定作用。失范理论:指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原因1 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急剧滋长 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传统规范失去了约束作用,个人的发展使得他们要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渴望实现更理想的目标。2 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个人欲望,3 社会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使社会出现危机和**。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 社会学思想 1 理解社会学 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对社会行动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理解2 社会行动类型 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目的手段合理性行动 价值合理性行动 情感性行动 传统性行动。3 理想类型 是韦伯用以进行历史学和社会学比较研究的根据。4 科层制理论 是根据合理化原则组织的,它既是现代社会组织的一种结构方式又是一种管理方式。芝加哥学派:1 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2 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3 推动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 4 创建了符号互动论 结构功能论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适应 达鹄 整合 维模 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冲突理论 科塞《冲突的社会功能》功能冲突论
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辩证冲突论。交换理论 霍曼斯 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利》符号互动论 米德 布鲁默 戈夫曼
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 霍克海默 阿多诺 马尔库塞 哈贝马斯。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埃尔弗雷德 舒茨 现象学社会学《社会世界的现象学》《生活世界的结构》福柯《巅峰与文明》《词与物》《规训与惩罚》《性史》 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第三条路》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合法性危机》《交往行动理论》沟通行动理论 布迪厄《实践理论大纲》《区隔》《国家精英》《实践与反思》生成结构主义。五脏六腑 五脏:学会组织 专业研究机构 各大学社会学系 图书资料中心和出版物 六腑:社会学概论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 城乡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 国外社会学说。
第二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科学。特征:1整体性 从整体角度考察并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综合性 不是专门研究某一种社会现象而是研究所有社会现象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综合性还表现在从各种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中寻找规律性。3经验性 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4 应用性 帮助人们自觉地运用社会学理解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问题,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其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不仅政府可以用团体和个人也可以用。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 描述性功能:目的在于探明和详细描述社会事物和现象发生变化的具体规律。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的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预测性功能: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规范性功能:在回答将会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2教育功能 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 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3社会管理功能 建立规范 提供模式(模式是 一种相对稳定的秩序性安排包括组织结构模式和行为模式)反馈信息 4 社会批评功能
社会学方法论 :是关于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方法理论。其探讨的主要问题是 社会现象的性质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 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实证主义方法论: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的因果规律研究社会现象 基本观点:1 社会现象和自然想想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科学法则同样适用于研究社会现象2 科学的目的在于对现象的因果性作出说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3提倡经验研究和社会调查4 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人文主义方法论:又称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方法 主要代表 狄尔泰 韦伯 基本观点:1 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自然科学探寻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社会科学则是说明社会中个别具体事物的联系2 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3 社会学研究应立足于微观层面。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流派:后实证主义 波普尔证伪理论 库恩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布东 压力山大 瑞泽尔将后实证主义引入社会学的主要代表 基本观点:1 承认理论的历史性多元性发展性和相对性2 社会科学研究中种种方法有合理性和局限性3 强调在社会生活纬度中对数据的定量处理4 强调价值无涉的研究。新人文主义:共同点反对实证主义的本质观和深层结构观。埃利亚斯 强调社会的生成性 布迪厄 强调实践理性 洛克伍德 强调日常生活的运作和整合,区分了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 福柯 分析了日常生活的权力运作。批判诠释理论: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将批判理论与释义学综合 基本观点:1 强调反思与批判对现实社会的不完善之处加以不断改造2 强调通过非强制的沟通达成共识。后现代主义;1 反对研究主体与客体之分2 反对现代科学的时空观反对现存的以整体观对时空、历史的认识3 反对现代科学的真理观4 反对表象的和本质二元论,强调差异性 独特性5 反对实体论认为社会现实是虚构的因人而异的与个人精神活动相联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前人社会研究的积极成果提出了更加科学的社会学方法论 其基本观点是:1 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2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结果3 唯物史观 强调人类历史的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统计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 及时性 完整性。主要方式:普遍调查 抽样调查 统计报表。普遍调查:又称全面调查,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总体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统计报表: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问卷的内容:个人的基本情况 行为 态度 主要类型 自填 代填式。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一种深入对象内部,以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 典型研究 观察和访谈等指导范式)。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典型调查:在研究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取个别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社会单位,进行深入和周密的实地调查研究,以推断调查总体的一种研究方法。优点: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在较短时间内对事物作较深入的研究,特别适用于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不足:1 容易受主观意识的诱导2 所获取的资料难以标准化3 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易受到质疑。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结构访谈;用高度结构化或标准化的调查提纲进行访谈,范围明确所得资料便于分析,如民意调查。非结构访谈;不使用或简单使用调查提纲,只围绕主题提出一些开放性、较为笼统的问题。观察法:指研究者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 第三章.
来考察事物或现象的知觉过程。特点:自然直接广泛性。优点:1 可以直接获得第一首资料2 借助现场录像录音拍照等辅助手段可获得详细可靠的信息3 特别适合无语言沟通能力的研究对象。缺点:对观察者的要求高不易达到2 难以控制环境变量和时间变量,给数量分析和统计判断带来困难3 容易受观察者个人价值观念和情感因素的影响,给收集资料造成损失和负面影响。实验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现象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发现或证实变量间或社会因果联系的方法。实地实验 实验室实验 非标准实验 准实验 控制实验 双盲实验。作用:通过实验判断社会现象间或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为某一理论提出新的假设 通过实验发现以往未或尚未解释的新事实,建立新的理论。优点:把实验变量与它带来的影响分离开来,由于实验有明确的范围限制省时省力省钱,并可重复实验增强了效度和信度。不足: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过程的反应性 对象的有限性 结果的适应性。文献法的优缺点:优点:资料信息恒存不变 费用较低 可以研究其他方法不可及的历史现象 适于作纵贯分析。缺点:资料的客观真实性难以考证 受隐私和保密等限制相关资料不易获取 部分文献缺乏标准化的资料难于编录和比较分析。实地研究的要求;1 要有准备,搜索相关文献了解研究对象的背景2 制定实地研究方案3 作好个体或小组的定性访谈4 尊重对方,忠实于所研究的问题,认真作好观察记录5 分析综合撰写研究报告,概括总结出新的理论和范畴。社会学研究的方式方法:统计调查 问卷调查 实地研究 实验法 文献法。研究程序:筹划阶段 实施阶段 总结阶段 分析类型:定性 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偏重于人文主义)定量分析: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偏重与经验实证主义)定性分析步骤:资料的审查 分类 汇总和编辑。分类要遵守有效 互斥和完备性原则。定量分析的步骤:资料的审查 分类和编码 汇总。
定量分析资料汇总的目的:初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为编制次数分布表作准备 为深入统计分析作准备 便于保存调查资料。筹划阶段的工作:选择研究题目有新意要适中可操作 初步探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接触研究对象 建立研究假设作出理论解释明确概念 制定研究方案 组织工作。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二者实质的区别体现为数据化和非数据化1 着重点不同 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着重事物量的方面2 依据不同 定量分析依据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分析依据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3 手段不同 定量分析主要适用于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分析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4 学科基础不同 定量分析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为基础,定性分析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5 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分析主要以数据模型图形等来表述,具有精确性和概括性,定性分析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具有深入细致反映社会现象本质的特征。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在实际研究中二者是互补的,经常配合使用,在定量分析之前借助定性分析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在定性分析过程中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
社会与文化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特征 :1 以人为主体2 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3 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4 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社会结构: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社会结构类型:关系性社会结构 :社会按照一定的秩序和一定的相互关系组合,这种相互关系是社会结构的本质。实体性社会结构 规范性社会结构。社会建设;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和机会的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其基本任务包括 协调社会关系 规范社会行为 解决社会问题 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公正 应对社会风险 保持社会稳定的方面。人口:在特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人口均衡性社会:社会的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个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且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环境:指围绕在人类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所构成的人类的生存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和。环境的功能:对人类有支持作用 供给作用 调节 文化启迪作用。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1 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2 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布局和生产发展的方向3 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文化: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特征:创造性习得性 共享性 积累性 特殊性和共性。文化传播:指
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流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文化冲突: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状态。文化采借:又称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从,融入本文化的过程。文化震惊: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主文化:又称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所倡导,并为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社会化的内容 :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疾奔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内容包括,生活技能社会化 价值观念社会化 政治 行为 角色社会化。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是指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继续社会化: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又称文化反哺)。社会化的有关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库利米德的自我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论。社会化的条件:生物因素 环境因素(家庭 学校 伙伴群体 工作单位 社区 大众传媒)互联网 社会实践。社区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1通过形形色色的社区人物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 通过社区生活方式影响人们对人文地理环境和时空知识的理解 3 参与社区生活了解社会的规范及这些规范对个体的约束形式4 为个人提供广阔的社会化场所和社会化服务方式,使社会化呈现丰富多彩的样式 5 社区为个人提供新的社会角色扮演的机会 6 社区作为社会文化的缩影,通过多种途径的文化传递,向人们传授价值标准,学会如何分辨善恶好坏,了解前人和他人的经验,构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结构。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涵义;1 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 是一整套行为规范、行为期待 3 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4 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先赋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通过个人的活动和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规定性角色: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的而明确的规充当这类定,人们在充当这类角色时其行为一般要受到严格的限制。开放性角色: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功利性角色: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表现性角色:不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失调:每个个体都处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扮演角色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会出现角色差距,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扮演的失调现象,1 角色紧张:个人在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中时间和精力上的手足无措,称之为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就会产生矛盾,产生角色紧张。避免此类现象发生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2 角色冲突:指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由于角色期望、角色领悟的差别,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社会角色扮演中,角色之间和角色内部发生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于是产生了角色冲突。要想摆脱角色冲突必须正确处理角色关系。3 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而引起的角色矛盾,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常感到很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自身过去所习以为常的范围,以至很多人不知道这些角色该怎么做。针对此种现象,如果进行深入而广泛的讨论,可能有助于澄清人们对角色的理解。4 角色中断: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其根源在于人们在承担前一角色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作为角色承担者应该正确设计人生,提前为未来的新角色作好准备铺垫。5 角色失败: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的扮演者无法成功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色失败现象,角色失败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角色的承担者半途退出角色,一是角色扮演着虽然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实践证明其角色扮演已经失败,角色的扮演者应当正确处理自己角色扮演将坏事变为好事,还可以通过及时调换角色扮演,减少损失和不利影响。过度社会化:社会化程度过高或速度过快,超过了个人社会化标准的畸形社会现象,造成幼体的思维方式的成人化、行为方式的社会化、人际交往功利化。社会化不足:社
会化程度过低或过慢,低于其所处年龄段所要求水平的现象,造成社会个体缺乏基本的自律能力,不能建立起起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不利于个体健康成长与正常社会化。
第五章. 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暗示、模仿、交换、竞争、合作、冲突、调适)构成因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第六章. 第七章. 的互动主题 互动主题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的意义。暗示: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某些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所示意见。观点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交换:在一定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形式。要素:(目标 付出 回报 效益)竞争: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形式。从社会互动的主体可分为个人和个人之间的竞争、个人和群体间的竞争、群体与群体间的竞争。从社会互动的内容和目标来看,宏观方面分为 经济 政治 科技竞争 微观层面可分为 地位 声望 恋人竞争。冲突:指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冲突的类型:从规模上分为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 从性质上分经济 政治 文化 种族及阶级冲突 从方式和程度上分显性和隐性冲突。调适: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是对冲突情景加以适应的状态和过程。社会调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适,是解决个人或团体与社会环境之间不断发生的矛盾的一种行为方式。产生的原因:由冲突引起的调适 社会发展或变迁引起的调适 由文化交流或迁移引起的调适。种类:源于冲突而发生的(和解 妥协 统治和服从)源于环境变化(容忍 权变 突转 顺从)社会互动的符号:(语言 身体语言 个人空间)符号: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事物的象征。语言: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社会互动的理论:符号互动论(库利 托马斯 米德 布鲁默 戈夫曼 库恩)拟剧论(戈夫曼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常人方法学(加芬克尔)社会网络的形态: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稳定和松散形态 互利和互补形态 社会网络的特征:普遍性 多重性 滚珠性 多向性和隐蔽性。
家庭与婚姻 家庭: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特征:1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 2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
3进行许多经济和社会交换 4他们共享许多事物5 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有某种权威,同时又对孩子承担保护合作与抚养的义务。6 孩子之间存在兄弟姐妹关系,共同分担义务,相互保护 相互帮助。家庭的功能:规范性行为功能、经济生活功能、人口再生产、精神生活、教育、抚养赡养功能。家庭功能的变化:经济功能弱化 抚养和社会化的功能外移 生育偏好开始转变 养老功能的挑战。离婚率高位运行:1 经济因素考量相对下降,妻子实现经济独立对丈夫的依赖性下降 2 社会舆论压力的宽松 3 离婚手续的简化 4 夫妻双方更看重婚姻生活质量和个人感受,不能认可忍让、郁闷的生活。5 改善婚姻生活质量或考虑离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是由妻子一方主动提出。6 离婚人群中婚龄变小即离婚低龄化明显增多。
群体与组织 群体: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特征: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组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群体。组织过程:组织决策 沟通 控制。人群指那些偶发聚集体偶然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聚集起来的人群,这些成员之间不发生具有意义的互动,也没有共同的归属感,聚合时间十分短暂,松散的人群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转化为群体。人际关系理论:1 要求组织管理重视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认为生产效率取决于社会规范而非生理能力2 强调组织成员的群体身份对组织管理的作用,认为组织成员通常不是以个人身份而是以非正式群体的身份参与组织活动的 3 要求组织管理重视人际沟通,组织领导与成员之间的人际沟通影响组织行动的效率和组织成员的积极性。集体行为:指在缺乏确定的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自发形成的,由许多个体参加的非制度化的行为。(群众性 自发性 非组织性 分制度化特征)X理论:一种专制型的管理理论,假设绝大多数人好逸恶劳,会尽可能的逃避劳动,一般的报酬远不足于以使他们振奋精神热爱工作。因此要保证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只有采取强制、监控和胁迫的方式。管理者应制造出一种充满畏惧感和第八章.第九章.
依赖性的气氛以督促组织成员尽其最大努力来工作。Y理论: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帮助型的管理理论。假设人并不是怠惰的,他们的偷懒表现,都是他们对组织的消极感受和以往负面经验的结果,如果管理者能够提供合适的组织内部环境发挥个人的潜力,那么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会变得十分愉快,组织管理将更为有效。集体行为的传统解释: 勒庞 乌合之众理论 斯梅尔瑟 价值累计理论 奥尔森(搭便车)麦卡锡 扎尔德(资源动员论)理性选择理论。乌合之众理论:当许多的个人一旦构成一个群体时,就会产生独特的集体心理,这种集体心理通过彼此情绪上的感染,使得个人丧失理性行思考的能力,其行为方式回和平时独处的时候大相径庭,头脑变得简单,不加怀疑地接受群体提供的意见、想法和信念,盲目地模仿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和状态。这一理论把集体行为描述为一种根本上基于情绪的非理性的甚至是疯狂的行为,即使是理性的个体,一旦融入群体会变成非理性的个体。价值累加理论:斯梅尔瑟认为:不能单纯地从心理角度来解释集体行为,而应该把集体行为的形成和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只有六个因素不断叠加才会导致集体行为的发生;1 结构性助因 社会结构的构成方式必须满足集体行为形成的一般外部环境条件。2 结构性紧张 社会结构中存在着缺陷和矛盾,这些冲突因素会引起人们的怨恨和不满。3 一般化信念 人们对结构性紧张引发的怨恨情绪必须转化为一种共同的认识。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共享同一种信念。4 促发性因素:某种突发性事件导致了人们情绪上的强烈刺激从而成为集体行为的导火索。5 行动动员 人们开始集体行为时会产生出行动领袖,并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一定的共同行为规范来引导集体行为。6 社会控制 集体性一旦形成,并趋于严重的话,国家的社会控制力量就会介入,控制得当集体行为可以停止,控制不当集体行为就有可能继续。搭便车理论:对于公共物品人们往往会有强烈的经济动机促使其作出搭便车行为,即让其他社会成员来承担公共物品的费用,所有人都不愿意承担公共物品所需的成本其结果就是公共物品的缺失,而这种结果又是任何理性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搭便车理论的假设:如果个体越理性,群体规模越大,发生集体行为的可能性越小。解决途径:由于集体行为所追求的目标是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只能为个人提供一种集体性激励,既然集体性激励不足以让一个理性的人为了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那么就需要一种选择性激励,所谓选择性激励;给予在集体行动中付出较多努力的群体成员获得相应的收益,从而引起个人在集体行动中作出更大的努力。资源动员论:社会运动所需要的资源包括;时间资源 参与者规模 金钱与物质资源 外界支持 理念资源。
教育、劳动、消费 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生存教育:为适应当下社会的基本生存而鼻息接受的教育。地位教育:一切超出基本生存所需要的教育之外的出于维护社会地位需求的教育类型。三个特点(与一个时代的现实生存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接受某种教育是出于地位角色的需要
是获得上层社会地位的直接手段
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学校教育的显功能:1 社会化的功能 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社会化的主要方式2 社会选拔的功能 教育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筛选,分配到不同的职业岗位上 3 提高人口素质的功能 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4 知识技术创新的功能 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是只是技术创新的场所。学校教育的潜功能:建立未来人际关系 减小就业压力 社会控制的功能。杜威的教育观点:教育的首要功能是社会化,提出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改造 学校即社会和儿童中心论等观点;通过创设社会情景,在教育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实现社会化;教育的次级功能体现在教育的刺激社会功能,通过个体的发展来维持社会系统的运作,维护社会制度的在生产。伊里奇对制度化教育的批判:1 学校正在为各种受压抑的,互相隔阂的和失去人性的社会服务,其实质是维护现存秩序的社会工具。2 在学校中,学习和教育都是强迫性的。3 除常规的知识传授外,学校还传授着一些隐形的课程即一种价值观的宣讲。4 只有发动一场去学校化的变革,使教育学重新具有个人责任感,才能回归学习与教育的本来意义。
社区与社区发展 社区: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 一个社会关系网络 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社区的功能:1 经济生活功能(具有一套生产 分配 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甚或必需品和服务,以满足成员的需求)2 社会化功,能(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所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或者教育新迁入的居民,使其融入到社区生活)3 社会控制功 第十章.
能(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4 社会参与功能(向社区成员提供生活和交往的场所、设施和途径,帮助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事务)5 社会保障功能(可以提供一套社会保障体系,帮助遇到问题的社区成员,具体包括社会救助 社会保险 公共福利等,还可以形成以社会互助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系统)。农村社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特点(人口密度低 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社会变迁比较缓慢)。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分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生活方式的特点: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 家庭和初级群体的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是组组织
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社区发展的目的和原则;社区发展的任务目标,通过开发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寻求各种援助,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共同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过程目标,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培养居民的互助合作精神,提高社区居民的自力更生和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原则(民主 民众需要 自力原则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 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建设相结合)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基本任务(促进城市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减轻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城镇化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同步城镇化:城镇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镇化。过度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原因: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而政府又没有及时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条件: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业持续增产增收,伪城镇化的发展提供里基本前提2 潜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出来了,他们要寻找非农职业,这是城镇化的巨大推力 3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大发展,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化开拓了新的途径 4 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资注入,形成新的经济发展的优势与重要空间载体,创造了劳动力转移机会,这是城镇化的巨大拉力。5 原有城市的扩大和升级,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6 户籍制度循序渐进的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的扩大,为人口流动打开了闸门。7 文化观念的变化,打破了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和铁饭碗的思维方式,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的营造指引了方向。中国发展小城镇的意义: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和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小城镇作为城市之尾,农村之首,一方面从城市引进了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使得小城镇本身成为工业经济和城市文明的载体,同时它作为农村的区域中心,对乡脚起到了辐射作用,带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方式,传输了城市文明,对改变农民观念、塑造新型农民形象、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01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社会”一词源于()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3分)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3.(3分)中国社会学的创始人是()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千秋 4.(3分)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是指()A、冲突 B、竞争 C、合作 D、顺应 5.(3分)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6.(3分)“镜中自我”是谁提出的()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 7.(3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8.(3分)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9.(3分)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A、形式运算 B、具体运算 C、感知运算 D、前运算 10.(3分)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A、朋友谈心 B、观众看电影 C、顾客的摩肩接踵 D、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1.(3分)“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享乐主义 B、权力主义 C、悲观主义 D、乐观主义 12.(3分)“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13.(3分)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来的()A、弗洛伊德 B、莱格 C、米德 D、马斯洛 14.(3分)文化是指()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15.(3分)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A、复式角色 B、角色丛 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
多选题(共6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5分)根据交往的主体可以把交往分为二种形式即()
A、个人交往
B、群体交往 C、直接交往
D、间接交往
17.(5分)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是()
A、提升
B、生存
C、享受
D、发展
18.(5分)人要进行两种生产即()
A、生活资料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
C、人的自身生产
D、精神财富生产
19.(5分)以下哪几种关系属于初级社会关系()
A、同事关系
B、师生关系
C、血缘关系
D、地缘关系 20.(5分)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基础是()
A、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
B、人有较长依赖生活期
C、人有语言能力
D、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21.(5分)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物质环境
D、经济环境
判断题(共5题,共2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2.(5分)一对夫妻因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无法生活,最后只能以离婚而告终,这在社会学上称为角色中断。()
√
×
23.(5分)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
√
×
24.(5分)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
×
25.(5分)有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而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进行教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再社会化。()
√
×
26.(5分)竞争就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等相互作用方式。()
√
×
社会学概论02
试卷总分:100 1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交换关系 B、索取关系 C、对立关系 D、奉献关系 2.(3分)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量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A、过度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郊区化 D、城乡融合 3.(3分)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位社会学家()A、迪尔凯姆 B、米德 C、韦伯 D、吴文藻 4.(3分)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的管理学家是()A、泰罗 B、法约尔 C、麦格雷戈 D、梅奥 5.(3分)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理论()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6.(3分)以下哪种规则属于成文的规范()A、习惯 B、道德 C、伦理 D、章程 7.(3分)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A、规模小 B、人际关系密切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 8.(3分)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A、消极的控制 B、外在的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控制 9.(3分)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A、城乡对立 B、缩小城乡差别 C、农村发展为城市 D、城乡协调发展 10.(3分)整合作用是指()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 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 C、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D、一个社会的稳定 11.(3分)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A、逃避行为 B、形式主义 C、创新 D、反叛 12.(3分)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13.(3分)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源于()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14.(3分)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15.(3分)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多选题(共6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5分)依据组织的严密程度,可以将社会组织分为()
A、军事组织
B、正式组织
C、非正式组织 D、文化教育组织
17.(5分)以下群体,哪些属于初级社会群体()
A、组织
B、家庭
C、邻里
D、儿童游戏群体
18.(5分)现代组织的组织过程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A、岗前培训
B、工作过程标准化
C、工作技能标准化
D、成果标准化
19.(5分)社区分析的框架有()
A、巨型社区
B、中型社区
C、微型社区
D、大型社区
20.(5分)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指()
A、工业
B、畜牧业
C、手工业
D、商业
21.(5分)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间互动的特点,把社会群体分为()
A、初级社会群体
B、次级社会群体
C、高级社会群体
D、低级社会群体
判断题(共5题,共2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2.(5分)从本质上说,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索取关系()
√
×
23.(5分)科层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只有正功能,没有负功能。()
√ ×
24.(5分)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是“人是社会人”。()
√
×
25.(5分)兄弟姐妹分别结婚后仍生活在一起组成的家庭是联合家庭()
√
×
26.(5分)某单位的同一科室同事属于初级群体()
√
×
社会学概论03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社会趋同论的提出者是()A、弗兰克 B、丁伯根 C、普雷毕什 D、沃勒斯坦 2.(3分)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A、就业 B、失业 C、显性失业 D、不充分失业 3.(3分)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经济学定义 B、政治学定义 C、社会文化的定义 D、环境学定义 4.(3分)“历史三阶段”说的提出者是()A、维科 B、施本格勒 C、汤因比 D、索罗金 5.(3分)以个人或个别家庭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属于()A、团体工作 B、社区工作 C、社会工作 D、个案工作 6.(3分)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A、社会均衡论 B、社会进化论 C、生物有机体说 D、文化类型说 7.(3分)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与核心是()A、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B、政治现代化
C、文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 8.(3分)《增长的极限》报告是()等人提出的。A、米.朱萨诺维克 B、梅多斯 C、罗.帕斯托尔 D、奈斯比特 9.(3分)一位厂长由于某种原因成为一名工人属于()A、个人流动 B、水平流动 C、向下流动 D、向上流动 10.(3分)社会保险是()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C、社会福利 D、人身、人寿保险 11.(3分)最早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是()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12.(3分)社会工作是指()
A、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B、本职工作之外的群众服务 C、没有报酬的为群众服务的工作 D、国家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 13.(3分)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A、信息社会论 B、社会趋同论 C、依附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14.(3分)一位工作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为()A、个人流动 B、代内流动 C、向上流动 D、水平流动 15.(3分)《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A、丁伯根 B、托夫勒 C、佩切伊 D、贝尔
多选题(共6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5分)根据社会流动的主体来划分,社会流动方式可分为()
A、个人流动
B、家庭流动
C、群体流动
D、代际流动
17.(5分)失业有两种存在形式是()
A、过度失业
B、不充分就业
C、显性失业
D、隐性失业
18.(5分)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即()
A、经院学派
B、罗马俱乐部学派
C、赫德森学派
D、纽约大学学派
19.(5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村实施“五保”制度,其保障的重点对象是()
A、少年儿童
B、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老人
C、孤儿
D、残疾人
20.(5分)社会保障的特点是()
A、经济保障
B、社会化
C、合法性
D、人道主义
21.(5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A、依赖关系 B、顺应关系
C、掠夺关系
D、对立关系
判断题(共5题,共2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2.(5分)在就业和失业之间有一个过渡状态即显性失业。()
√
×
23.(5分)社会保险就是对现实贫困的救济。()
√
×
24.(5分)贫穷虽然表现在经济、社会福利和文化水平等方面,但其本质特征是经济贫穷。()
√
×
25.(5分)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
√ ×
26.(5分)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
×
社会学概论04
试卷总分:100 名词解释(共5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交往
答:(限9999字)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2.(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人的社会化
答:(限9999字)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3.(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变迁
答:(限9999字)所谓社会变迁,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4.(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需要
答:(限9999字)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5.(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
答:(限9999字)所谓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问答题(共2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6.(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交往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限99999字)第一,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第二,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第三,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7.(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简述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
答:(限99999字)第一,个性的形成有其心理、生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的形成都有影响。
第二,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论述题(共2题,共4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8.(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答:(限99999字)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1)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失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生环境问题,二是次生环境问题。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还表现在于人类对环境的压力过大。(2)社会关系的失调。社会关系的失调还表现在:群众利益的冲突以至对立;群众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
9.(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析越轨行为的判定标准。答:(限99999字)答案要点:
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被认为是出轨的行为。
(1)如何判定某一行为是否越轨不但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判定某一行为是否越轨,必须要群体或社会的规范来判定某一行为是否越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何行为规范都有其适应范围,超出这一范围,它就失去了作为评判标准的资格。
(2)判定是否越轨行为,还要看文化类型。由于文化类型不同,它对人们行为的是非标准也不同。
(3)同一社会中对不同群体的不同规定也对越轨行为的判定发生影响,在同一群体被认为是越轨行为,在另一群体则可能被容许。
因此,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适用于行为者的群体或社会,还要考虑许多具体因素。这样判定标准就是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情境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社会学概论04任务002
试卷总分:100 名词解释(共5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初级社会群体
答:(限999999字)所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这种群体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2.(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文化
答:(限999999字)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的。社会学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3.(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角色冲突
答:(限999999字)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角色冲突常使他感到左右为难。
4.(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工作
答:(限999999字)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5.(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组织
答:(限999999字)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问答题(共2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6.(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简述X理论与Y理论
答:(限999999字)管理学家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X理论”的假设是: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缺乏抱负,追求安全,因此必须加以强制和控制,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Y理论的假设”是一般人并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在天生的条件下他们会追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和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现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并且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麦格雷戈认为只有“Y理论”才能在管理上取得成功。7.(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简述社区构成的要素
答:(限999999字)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的地域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其构成共同要素如下:
第一,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相互联系的人群 第二,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 第三,共同的社会生活 第四,有自己的社区文化
第五,社区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论述题(共2题,共4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8.(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析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答:(限999999字)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其表现为失业和待业。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隐性失业两个问题。
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第一,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广开就业渠道,改变“重全民、轻集体、鄙视个体”和单纯依靠政府安排就业的观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空间。第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第四,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9.(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述社会制度的功能
答:(限999999字)第一,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复杂的,而人们每时都在追求需要的满足,由于人们各种需要间的纵横交错,形成了人类满足需要的条理性、秩序性和层次性。这种要求在更大范围内的实现就是制度。即人类创造制度来满足需要。
第二,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人的社会化就是要求通过家庭等社会实体对孩子们进行学习社会规范、认识社会角色,这种要求就是制度规定下来的。同时社会制度又对人们的行为给予约束,实际上是起到社会选择的筛箕作用。第三,对社会起整合作用。由于社会上的各个成员、各个集团都在追求需要的满足,因而很容易形成在实现需要的过程中发生矛盾与冲突。由于社会制度对人们的活动给予了严格的规定,尽管人们的行为不会完全合理,但必须以整体利益为目的。因此制度起到了缓解矛盾、避免冲突的作用。第四,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具有历史的连续性。人类文化在其积累、形成过程中,一些有用的东西逐渐被保存下来,并逐渐内化为指导人们行为的制度。因而可以说社会制度就是社会文化,是以其规范的形式容纳了文化。
第三篇:社会学概论 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所有的大众传媒中,影响最大的是: D、电视
2.中国古代儒家所传说和向往的最高社会理想是: A、大同社会 3.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B、整体的现实社会的结构与运行过程4.社会学的创始人是:A、奥古斯特·孔德5.以下哪种方式可以表现社会角色? D、布景与道具 6.中国传统社会网络的核心格局是:D、差序格局
7.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稳定的家庭形式是: A、核心家庭8.人类历史上古老而又重要的地域性共同体是:A、农村社区9.按照社会学的解释„„可以称之为社会问题?D、人口问题 10.下列手段中属于积极的社会控制是:C、教育
11.从调查对象中有目„„发展规律,这种调查方法是:D、抽样调查 12.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帕森斯和默顿13.在现代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D、业缘群体14.社会组织最重要的特征是:D、正式的组织机构
15.有无()反映了社„„的封闭与开放程度。B、垂直流动16.作为中国的一个创„„开始于20世纪()? C、80年代17.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B、19世纪60年代
18.在所有的越轨行为中,对社会的危害最为严重是:D、犯罪行为 19.某些社会学家认为„„业社会,这一观点被称为:B、社会趋同论20.最早提出社会控制概念的是:B、罗斯1.对解释的准确理解: B、由结果找原因
2.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哪一书中?A、《实证哲学教程》3.文化发展和演进的主流应该是:C.文化的融合4.在社会整体的结构中„„两个最基本要素是:B、人口与自然环境 5.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 C、社会关系的总和 6.从广义上说,人的社会化主要指的是:D、终生社会化7.“性善论”是由()提出的。A、孟子
8.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范去活动时就是: C、社会角色的扮演9.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C、库利10.由一对夫妇及其未„„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之为: A.核心家庭 11.霍桑实验提出了:B、“社会人”假设 12.联系社区成员之间的纽带是: B、地缘关系13.社会制度最核心的构成系统是:B、规范系统14.冲突理论认为,影响社会分层最重要的因素是:D、权力 15.当收入不足以支持„„所需要的营养时,即是: A、绝对贫困 16.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A、6月5日
17.世界上第一批现代化国家出现在哪里? D、欧美
18.上个世纪80年代„„和知识浪潮三个阶段。A、《第三次浪潮》19.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指: D.社会弱者
20.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是: C、家长制 1.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建立的社会化机构是:C、学校2.邻里群体的结成是以()为基础的。C、地缘
3.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扮演的顺利进行,这是: A、角色冲突 4.社会学创立于()C、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5.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管理机构是:C.民政部门8.组织的灵魂是()A、组织成员B、组织结构
9.价值冲突论的现实基础是: A、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冲突10.网络社会问题的根源是:C、人们的社会行为11.希望工程属于()D、非政府组织
13.城市社区的社会关系以()为主。C、业缘关系14.下列属于本原性社会制度的有:B、经济制度
15.当代社会分层的首要标准是:A、职业
16.职位升迁属于社会流动中的()。B、垂直流动
19.文化模式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A、鲁思·本尼迪克特20.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较大影响的社会学家是:B、费孝通 1.“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属于()D、非政府组织 4.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在: D、1979年3月 6.抽样调查中所说的“总体”是指:B、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 8.交换理论研究的主题是:D、交换关系
10.在社会化的所有场所„„为直接、最为持久的是:A、家庭 12.小群体研究的结果表„„的组合式的规模是: C、五个人 16.“社区”这一概念„„“Community”一词翻译过来的。D、费孝通 18.社会分层的核心在于确定社会成员的()。C、社会地位1.贝尔在他的后工业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性力量。D、技术 14.同辈群体的影响在()达到最高峰。B、青春期16.对全体调查对象逐个进行调查是:C、普遍调查20.首次提出实证一词的思想家:C、孔德
二、多项选择题
21.社会学研究及基本程序主要包括: ABCE
A、选题阶段B、设计阶段C、实施阶段E、总结阶段 22.网络社会问题的主要形式有:ABCD
A、网络犯罪B、计算机病毒C、网络黑客D、网络沉溺 23.社会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E24.社会学产生的背景有:ABCD
A、社会背景:适应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社会需要 B、理论背景:法国启蒙时代的社会学说和历史哲学 C、科学背景:自然科学„„科学的方法去考察和认识社会 D、社会调查、统计科学的发展
25.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ABCDE
26.美国社会学家奈斯„„社会发展区分为哪几个阶段?ABC A、农业社会B、工业社会C、信息社会27.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ABC A、权力B、社会声望C、财富28.社会组织调动组织成员的主要手段有:ACE
A、组织权威C、组织规范E、组织资源 29.社会的特点如下:ABCDE
30.中国社会学界杰出的代表人物有:ABCD A、孙本文B、潘光旦C、吴文藻D、费孝通 2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应包括:ABCDE 22.构成组织结构的基本元素有:ABCDE 23.我国社会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ABC A、覆盖面比较低B、资金短缺C、社会化程度不高
24.任何一个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如下哪几个阶段:ADEA、角色期待 D、角色感悟E、角色实践 26.越轨行为的正功能主要有:ABD
A、越轨能促使人们更好地遵从B、越轨能增进群体的团结D、越轨有助于澄清并定义社会规范
27.我国贫困问题的主要特点是: BCD
B、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C、城市贫困与农村贫困并存 D、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文化贫困并存 28.按照陆学艺先生„„需要采取的措施有:ABCD
A、改革现在的户籍制度B、就业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
C、社会保障制度上要实现城乡一体化D、进行土地制度改革
29.初级群体的主要类型有: ACD A、家庭 C、邻里D、儿童游戏群体
30.社会角色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ABD A、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B、社会角色是对某种社会地位上的人的行为期待和行为规范 D、社会角色是对人的社会关系的反映
21.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需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BCEB、角色期待C、角色领悟E、角色实践
22.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等部分构成。ABCD A、社会保险B、社会福利C、社会救济D、社会优抚 23.以下控制手段中属于外在控制的有()。ABCD A、行政控制B、法律控制C、道德控制D、习俗控制24.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有: ABCDE 连线题
名词基 本 功 能
社 会 学 61.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制度 52.解决社会问题、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社会控制 13.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有着重大影响。社会保障 24.有利于社会成„„动并有利于社会的开放 初级群体 35.行为导向、社会整合、文化传播。社会流动 46.描述、解释、预测、规范。名词基 本 内 涵
社会群体 51.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社区 12.人们通过交往形„„在一起的共同体。社会组织 23.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而结成的群体。邻里 44.居民在地域上„„助、共同生活的小群体。初级群体 36.就是以共同的物„„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学家理论或贡献 孔德41.科层制 韦伯12.结构功能主义 帕森斯 23.平民教育
晏阳初 34社会学的创始人库利65.非正式群体 梅奥56.“镜中我”理论 简答题
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有哪些?P295
(1)经济发展的工业化:是指以现代工业为核心的现代经济体系取代以传统农业为核心的传统经济体系的变革过程。(2)社会空间的城市化:人们活动和居住场所由以农村为中心转变到以城市为中心。(3)政治现代化:其实质是从专制制度向民主政治的转化。(4)管理科层化:管理现代化包括社会组织机构合理化,管理效率与控制能力提高,管理手段先进等。(5)人的现代化的主体:就是素质的现代化,主要有主观态度和客观行为两方面。(6)生活方式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精神文化丰富。
2、举例说明如何确定社会角色?P115
社会角色的确定:在社会舞台上,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扮演任何角色、首先需要对所担当的角色有一个确定的过程,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
26.社会学的社会功能有:ABCE
A、描述的功能B、解释的功能 C、规范的功能E、预测的功能 27.要做到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代沟问题,就需要:ABCE A、要正确认识代沟问题B、要对代沟的性质进行具体分析 C、思考如何解决代沟问题E、思考应该把代沟控制在什么范围 28.文化融合的方式主要有:ABCDE 29.初级群体具有如下特征:ABCDE
30.斯宾塞认为,社会就象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三个系统,即:ACD
A、营养系统C、循环系统D、神经系统 22.以下哪些理论侧重研究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ACE
A、增长极限论 C、信息社会论E、后工业社会论 24.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有:ABC
A、社会个案工作B、社会团体工作C、社区工作 26.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有:ABCDE 30.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有:ABCD
A、学习生活技能B、传递社会文化C、完善自我观念D、培养社会角色
29.常见的社会角色失调有以下几种情况:BCDE
B、角色冲突C、角色不清D、角色中断 E、角色失败 30.文化主要具备哪些特点:ABCDE3、社会控制的特点有哪些?P250
第一、社会控制的非个人性。就是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
第二、社会控制的约束性。其目的都是为了使社会成员按照社会所认可的方式规范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行动。制的实施主体,都具有多向性特征。
第四、社会控制的规范性。社会控制的目的是通过建立社会成员之间积极的合作关系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4、家庭的功能有哪些?P133
农村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群体,(1)经济功能,包括组织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功能。(2)人口再生产功能。
(3)婚姻生活功能。(4)社会化的功能。(5)感情交流功能。(6)抚养与赡养的功能。
5、什么是城市社区?它有哪些特点?P173
所谓城市社区是指大量异质居民居住、规模大且人口密度高、以非农职业为主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
第一、居民从事职业以非农业为主,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比较发展,各种设施齐全;第二、人口素质较高,具有高流动性和异质性;第三、社会关系以业缘关系为主,出现匿名性、非个性化、宽容等特点;第四、社会组织机构齐全,类型结构复杂化,组织功能专业化,组织体制科层化。第五、城市社区文化具有多元性倾向。
6、举例说明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115
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角色扮演不仅表现在上述静态上的几个方面,还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比如:教师„„按过程说明。。)
社会65.人们通过间接的联系而结成的群体。第三、社会控制的多向性。无论社会控制的手段、内容,还是社会控
7、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P71 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如下特点:(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族集体主义文化。(4)尊君重民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8、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有哪些?P222-2241、人口数量庞大。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显示——————————————————————?
2、人口总体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文化素质不高,就高等教育看,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30%左右。
3、人口结构不甚合理。主要体现为2个方面:1)性别,男女比例失调。2)年龄,我国现在为老龄化社会。
9、家长制管理方式有哪些特点?P153 家长制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第二、分工不明,责任不清。
第三、任人唯亲,因人设为。第四、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论述题
1、试述我国社会保障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P2782、联系实际说明社会网络的特点。P1163、联系实际说明,社会流动的意义有哪些?P21210、社会保障有哪些功能?P278
社会保障的功能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维持既有社会制度的社会稳定是社会障碍的第一功能;(2)在促经和保证经济发展方面,社会保障是一个关键因素;(3)在社会方面,社会保障是减弱贫困,改善生活条件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工具;(4)在经济关系方面,社会保障是实现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手段。
11、如何全面理解越轨的含义?P256
对越轨进行全面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越轨行为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第二、越轨行为未必是坏的和不可接受的行为;第三、越轨行为未必总是自愿的;第四、越轨行为未必是犯罪行为;第五、越轨行为可以是个人干的,也可以是群体和组织所为。此外,越轨行为的后果并不一定仅仅是对他人或社会产生危害,有的越轨行为也会自己产生很大的危害。
12、如何理解“非政府组织”?P153
“非政府组织”,又常直接被称之为NGO或“第三部门”,有时候也用NPO,在管理上我国称之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在我国比较典型的有希望工程、残疾人基金会、各类帮困基金中心、残疾人联合会等。所具有的相同特征是: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自治性的、非党派性质的,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
4、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分析说明为了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我国目前急需采取哪些主要措施?P172-17
3解析题
1、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整个社会要从一个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农民工进城反映了这一现象。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大量农民走出土地、走出农村,如汹涌的大潮涌入城市。据统计,2006年我国有流动人口1.5亿,其中以农民工为主体。也就是说占全国人口总数十分之一的人口,在中国各大中城市流动。根据这一事实分析说明,这样大规模社会流动现象产生的原因。(提示:
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
参考:社会流动从现实行为主体上来看是个体行为,但是,从流动的根本来看,所有的流动都是社会流动,都离不开社会的引导和塑造。就我国农民工的大批量向城市的流动来看,既反映出我国社会发展的活力,更折射出我国社会发展的轨迹。造成这种现象是有其深层原因的。主要有:
第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日益增强。社会流动的发生与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社会越开放,社会流动就越频繁,社会越自由,社会流动的规模也就越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自由度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当前社会流动的规模也就越来越大。
第二,我国文化价值观念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传统中国文化中保守主义色彩太浓厚,人们过于内敛,不愿直面竞争,因此,社会成员的流动就比较小。当今中国,在全球化的洗礼中,竞争、自由、进取的意识不断强化,个体主义逐渐取代了集体主义的统治地位,所以社会流动明显加剧。
第三,社会不平等的存在。如果一个社会存在有社会资源的不平均分配,就必然会导致社会成员向社会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转移。当前,我国社会还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农村人口大面积向城市的转移。
第四,个人因素的影响。对于众多农村人口而言,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有更高层次的发展与飞跃,对自己以及对于自己的后代希望着能够走向城市,融入城市,对城市生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追求。这也势必促进了这种社会流动现象的出现。
2、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但是人的这一本质属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当婴儿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除去本能的条件反射以外,不具备任何技能,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在家人的照顾和抚养下,婴儿逐渐学会说话、走路等一系列的生活技能以及与人交往的技能。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他又逐渐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技能和谋生的技能等,为社会所接受。社会化实际上就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或者“生物人”逐渐转化为被社会所接受的社会人的过程。请分析说明,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哪些内容?(提示:
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参考:P793、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围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个核心,从农村开始,而后推向城市。这场深刻的改革,不仅是经济方面的改革,同时还有政治、文化教育等全方位的改革。建国初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它的历史合理性。前苏联和中国都曾借助于这种体制,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迅速地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从而以大国姿态傲立于世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忽视甚至排斥商品和市场作用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机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这种深刻而广泛的改革,已经并将继续引起人们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重大转变,也就是说是社会制度的大调整。根据这一事实分析说明,社会制度变革的原因。(提示:
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参考:P1884、近几年来“国学热”风靡一时。幼儿园开始学习《三字经》,小学生读《论语》,大学生研究《道德经》已经司空见惯,于丹、易中天等学者更是火遍全国。同时也产生了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西方人让他们的孩子阅读荷马史诗、阅读圣经,中国的孩子难道一定必须忘记诗经、论语,然后才能做一个现代的、文明的、理性的中国人?通过分析上述两种相反观点,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提示:
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参考:P67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
1简述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1开拓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机构观?社会的基6社区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社区是社会和12政治制度的主要功能?一是规范社会秩19全球化的特征?1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
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是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的先河3创建符号互动论4加哥学派在社会学研究方法方面有开创性的贡献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在实际研究中定性分析和定量方法是经常配合使用的在定性分析之前,研究者借助定性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在进行定性分析的过程中,研究者又徐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两者的不同的:1找重点不同.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着重实物量的方面2依据不同.定量分析的依据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分析的依据主要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3手段不同.定量分析主要适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分析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4学科基础不同.定量分析是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为基础.而定性分析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5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定量分析是为了更准确的定性6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分析主要以数据.模型.图形来表述,定性分析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3习俗的特征?1习俗根植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2习俗和社会环境有关,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阶级层的人们会有不同的习俗3习俗,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4习俗是比较持续稳定的行为模式,但是它也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变化,习俗也在变4文化冲突的根源?1文化冲突的根源首先来源于民族性。文化原本都是本民族的,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化民族性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价值.性格和心理气质特征。当与外来文化接触后,常常会遇到相互排斥,甚至抵制.反抗,发生冲突在所难免2文化冲突的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更有阶级性。由阶级性引发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5如何理解社会化的内涵?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6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5时间上有一定的持续性
本结构与社会的基本相联系而从在。不同的社会基础产生不同的社会结构。以劳动或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在生产作为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基本结构必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体系。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与自然之间进行交换的实际能力,是不易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既得物质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联系而从在,它只是特定的生产关系中才是活的力量,才能发挥效益7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2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使的钥匙3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4人类社会发展使一个自然历史过程5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3社会的基本特征?1社会以人为本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4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的统一。一方面,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因此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如人的食、性、休息等在内的生理需求;有遗传和吧变异的等自然生物特征。另一方面,由于人的一切的实践活动和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的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人具有社会的属性,这主要表现在:人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性,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性,是社会化的客观依据5设会唯名论和为实论的主要观点?社会为名论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从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形式。这个思想渊源与中世纪欧洲经院哲学的唯民论。它否认概念或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从在的。社会唯实论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民论相反它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从在。这个思想源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唯实论。以阿奎那为代表的唯实论认为共相具有实在性,是先于个别事物而从在的精神实体,同时作为事物本质从在于事物之中,只是当其中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的抽象概念,它才后于个别事物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社会化的各个方面。一是通过形形色色的社区人物,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社区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对人文地理环境和时空的了解。三是通过参与社区生活,了解社会的规范以及这些规范对个人的约束形式。四是社区为个人提供广阔的社会化场所和社会化服务方式,使社会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五是社区为个体提供新的社会角色扮演的机会。六是社区作为社会文化的缩影,能通过多种文化途径传播向人们传授价值标准构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和行为结构7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条件。生产力的高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推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8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3指导性合作4契约式合作9家庭的特征?一是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二是他们之间从在者某种劳动分工,即他们并不都干同样的事;三是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四是他们共享许多事物,如吃饭,性生活等;五是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拥有某种权威,但同时有对孩子承担某种保护、合作和抚养的义务,父母与子女相依为命;六是孩子之间从在兄弟姐妹关系,共同分担义务,相互保护,相互帮助9家庭的功能?1规范性行为功能2经济生活功能3精神生活功能4教育功能5抚养、赡养功能10利益群体的特点?1利益关系是利益群体的核心关系2群体规模具有不确定性3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多样性11社会制度的层次?一是总体社会制度或者社会形态,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二是社会不同领域或方面的制度,如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教育科学制度和政治制度;三是社会生活中具体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15社区的功能?1经济生活功能2社会化的功能3社会控制的功能4社会参与的功能5社会保障的功能序。由于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关系的多样性以及利益驱动的多级化,规范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十分必要。政治制度可以同托权力的作用,对社会群体活动实行协调、监督、控制;二是管理各个事物。公共事物是涉及全体社会成员以不同利益要求为基础的共同行动,如何使这些行动目标和行动过程被限制在社会的整体目标和有序的范围内,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任务13中国爱国宗教组织的基本任务是?1协助人们政府全面准确的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团结广大教徒,发扬本教的优良传统,倡导本教积极进取的思想,热情参与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3帮助和推动宗教教徒认真学习宗教政策和其他有关政策法规4充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维护宗教教徒信仰自由的权利5办好教务,组织好正常的宗教活动,支持宗教教徒管理好宗教活动场所6动员和组织宗教教徒积极参与促进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7培养和教育教职人员;开展学术研究,协调人们政府保护宗教文物古迹8发展与各国宗教教徒的友好联系,增进中外宗教文化的交流,弘扬民主文化14社区的内涵?所谓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其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2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3社区是集体认证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或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份子16社区发展的目标?社区发展的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是社区发展的任务目标。即通过开发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寻求各种援助,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共同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二是社区发展的过程目标,即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培养社区居民的互助合作精神,提高社区居民自力更生和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17社会控制的内容?1对社会行为的控制2对社会关系的控制3对社会价值的控制18恐怖主义组织的类型?1民族主义恐怖组织2极端宗教恐怖组织3极“左翼”恐怖组织4极“右翼”恐怖组织5黑社会恐怖组织19我国家庭暴力的新特点?1家庭施暴者涉及各个阶层2夫、妻互殴现象增多3家庭暴力的攻击性强,后果严重
史进程2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3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4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20全球化的表现?1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2交通和通讯的全球化3信息全球化4政治的多极化5文化全球化21我国全球化面临的挑战?1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支配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和“边缘”地位2在政治方面,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的地位,引起他们的恐慌3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两方面的挑战4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从在者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因素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我们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并不乐观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表现在那些方面?1社会主义的法制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制度规范的不断健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规范化、法律化的制度支撑2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为广大人民群众从事具有开创意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确立了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空间3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制度体系,引发了社会制度结构的一场重大裂变,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2简述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市的区别?古代城市往往具有手工页和商业相结合、皇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征。古代城市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之上,受农业文明的约制,城市依附于农村,城市发展比较缓慢。现代城市和工业社会的兴起密切相关,城市孕育了工业革命,工业化也刺激了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3简述拟具论的基本观点?拟具论是用表演和比喻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的达到自己的目的4男女性别的突出区别?1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女性胜于男性2在视觉、平衡能力方面,女性不同男性3在逻辑思维、数学能力方面,男性高于女性4在触觉方面,女性一般比男性敏感5在竞争性、好胜心和合群方面,男性明显优于女性6在记忆力和观察方面,男性较女性逊色
第五篇:社会学概论
社会: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互动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包括所有社会行动。科层制指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4 社会风险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文化传播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7 个人空间是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组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得群体。社会不平等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社会学本土化一种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11宗教本质,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地头脑里德歪曲反映。文化上,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
12交换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自己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物的行动。13 私人部门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称私有部门。社会变迁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第四大题 解答题简述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实证性、应用性简述宗教的正向功能
(1)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2)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3)追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3 简述社会的主要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2)社会稳定功能。(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4 简述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5)时间上有一定的持续性。5 简述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
(1)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2)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3)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4)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6 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的结构观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按马克思的观点,社会的基本结构与社会的基础相联系而存在。不同的社会基础产生不同的社会结构。以劳动或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作为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基础结构必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体系。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与自然之间进行交换的实际能力,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既得物质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联系而存在,它只有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才是活的力量,才能发挥效益。7 论述宗教与邪教的区别宗教劝人热爱生活,尊重世俗,维护社会秩序,邪教宣扬世界末日,贬低世俗,劝人毁灭,破坏社会秩序。2宗教的神是超人间的,宗教教义有经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间,他把生活在现世的教主当做神,把教主的话视为经典。3宗教宣传博爱,爱教徒,爱大众,邪教害人,以残忍的手段残害信徒,残害他人。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1)行为导向功能(2)行为调控功能
(3)文化创新功能(4)社会化促进功能简述我国集镇社区的特点
(1)集镇社区起着桥梁中介的作用(2)人口机构比价复杂
(3)集镇经济的自筹,自主性(4)集镇社区的地理环境优越(5)集镇社区城乡结合的社区文化 10 简述社会变迁的内容
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1)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即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
(2)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机构、职业机构
(3)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
11简述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社会学的贡献 12 简述继续社会化得意义
(1)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基本社会化只是为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一个人要适应未来的环境和要求,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继续学习,不断提高。(2)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着知识的增长与更新急剧加快的潮流,一个人如果不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继续学习,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新知识,就可能被社会淘汰
(3)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面对个人交往范围的逐步扩大,必须充实更多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经验
(4)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成年人在生活的实践中更能主动地选择和内化知识,更能通过学习开创未来。简述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
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存在不是独立静止的,每一个利益群体总是处在同其他利益群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是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利益需要与义务承担之间的矛盾作用。在社会中,每一个利益群体都具有一定的权利需求,并为实现本群体的利益而努力。同时,每一个利益群体又必须为其他群体的利益需要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承担一定的义务。是利益群体互动的实质。14 简述我国户籍制度的特点1它以城乡划界,把人固定在自己的出生地,2户籍与劳动用工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和生活资源供应制度相配套,这一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发挥了作用,但也显露了一系列的弊端。15 简述全球化在一般意义上的特征。(1)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2)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
(3)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4)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第五大题 论述题联系实际阐述家庭的主要功能。
家庭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功能有:
(1)规范性行为功(2)经济生活功能
(3)精神生活功能(4)教育功能(5)抚养,赡养功能论述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特征极其未来方向。
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具有转型时间的特征
1国家和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权威作用加强。
2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在制度创新中重要地位。
3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联系中国社会实际试诉现代家庭建设的意义。
家庭状况总是受一定的生产方式制约,同时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风尚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家庭问题,都是社会问题,是社会问题在家庭中的表现,因此,家庭问题的解决,总是同社会的发展相联系。家庭建设既是家庭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解决现代社会中的家庭问题的积极措施。加强我国家庭建设,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家庭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将产生重大作用。
4联系中国实际试诉全球化与中国的关系。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根本趋势,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就是被强制性纳入全球化进程的历史,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战略,主动地,深入的参与到全球化进程的各个领域之中。使中国与世界日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中国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经济上,我国经济同国际市场逐渐接轨,进出口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外贸在投资于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扩大。2 政治上,中国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加强了与西方各国的接轨,融洽了曾经因冷战而冻结的关系,可以更广泛的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多级中的一级。文化上,思想解放运动为全球先进思想文化的引入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球文化砼中国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机遇。
(二)目前面临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支配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和边缘地位在政治方面,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地位,引起他们的恐慌。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两方面的挑战。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并不乐观。联系实际阐述新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1就是中国是以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完全自主的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是清代的被迫交流。
2当前的中西文化交流劳动付出上是不对等。即在物质方面,中国向西方出口的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西方向中国出口的技术含量高。3在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由于中国的社
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品造成中国从西方引进的多,而西方从中国引进的少,在互派留学生方面,中国派出的多,接受的少。6试诉中国社区建设的原因及其本质。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看,既有国外的社区发展的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社区建设理论和方法的重要借鉴来源,同时我国的社区建设也具有自身独特性,主要是由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以及从80年代以来的社会变迁的性质所决定的,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改革的进程之中,即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过程,及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社区建设在中国的提出和广泛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要求。从本质上看,中国社区建设是对传统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制度变革与创新,而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中一项内容广泛,意义深刻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