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大学的何去何从
中国高等教育何去何从
如今的人会不难发觉,经过几千年漫长而又缓慢、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发展之后,人类社会突然在20世纪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发展起来。人们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已一下迈入了知识经济。高新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大开放、大融合的全球化进程。社会的主要资源已从物质形态让位于知识形态,体力劳动已转化为主要依靠脑力劳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社会信息化使得传统教育和教育手段正在经历几千年未有的变革,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己成为不争的事实。
大学教育国际化虽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中,却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目前的大学教育国际化与传统的大学教育国际化非常不同。比如,目前大学教育的跨国性已经超出了传统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范畴。传统大学教育国际化是以学生和教师的流动为主,而目前的大学教育国际化体现为大学与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现代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加入WTO,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发展主流,并成为我国经济从被动开放走向自主开放,从局部开放走向全方位、多领域、全景式开放的重要里程碑。这种蓝图的实现必然要靠人才来支撑,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一支能游弋于世界各种领域而得心应手、富有排除各种险恶能力的能人队伍。作为培养社会高级人才的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和适应世界潮流,尽早介入到国际主流中去。高等教育国际化已不是愿不愿意的事,也不是可以等上一百年的事,而是必须如此,并且立即行动。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人类文化发展呈现出的新态势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也在日益加快,各高校之间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多边交流与合作愈来愈广泛和深入。中国高等教育走上国际舞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观念的更新,促使我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教育资源的共享,进一步刺激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和发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使人们知道了如何产生和利用“动力”,从机械力到电磁力的大规模利用,迅速提升了人类的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工业化。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大发展都推动了工业的巨大的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的下半叶,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工业文明”。所谓的现代高等教育,其实就是工业文明时代的高等教育,它不仅将现代科学技术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以区别于过去的教育,而且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反过来作用于工业化的发展进步。以高等工程教育为例,人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工业分工的发展是如何地“映射”到工程教育之中,如今的工程教育专业体系,其实就是工业分工的“教育版”。正如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农业文明的转型创造了条件一样,工业生产力的发展也为工业文明的转型创造着条件,其杠杆还是“科技革命”。尤其是80年代以来席卷全球的信息通信技术革命,以信息网络的普及利用为重要标志,引发一个被称之为“信息化”的历史进程。
信息化不仅是对工业化的强化和加速,而且是工业化的转型。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造就了一个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前所未有的新型行业,尤其是缤纷多彩的软件业给人们以全新的产业景象;另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就像电力一样从纵横方向渗入并改造着各个产业部类,尤为意义深远的是,它支撑起一个与工业化相联系又区别于工业的、覆盖人类社会全局又日益迅速发展的新产业——现代服务业,从而转变了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与此相关,数码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时代等等成为人们的研究对象,引发了人类对于“后工业化”的思考和期待。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正在开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新时代。
生产力的革命性变革必然引发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现代高等教育必然也要随着社会的转型而发生根本的变革。所以,教育的变革不是人们主观上愿意或者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人类发展进入新时期的历史必然。全部的问题在于,如何认识新时期对于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挑战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如何认识中国发展的特点和目标对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特殊需要,主动地以自身的变革促进社会的转型,“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已经到来,人类社会正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教育的改革和转型不仅是要适应之,还要积极引领之。“工程师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在新时期,工程教育将承担更加重要的使命。对于处在特殊的工业化阶段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国来说,国际化教育及其改革尤为重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改革、创造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对于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对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意义重大而深远,需要全民族的努力。
形 软件工程(java技术)学号:541013100232 申永磊
势 与 政 策
软件学院班级:10-02
第二篇:自媒体发展何去何从 中国信息大学
自媒体发展何去何从 中国信息大学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把学术研究的角度向网络媒体倾斜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自媒体作为网媒的一种新形式,其产生、发展影响着我们对于新闻采编、电视采编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国信息大学副校长张子刈在学术交流会上如是说。
中国信息大学电视采编专业教师黄荣,利用教学之余研究关于“自媒体发展趋势”一课题,其研究结果中国信息大学对文化创意系的教学工作深具启发性。
黄荣以《麻辣书生》和《罗辑思维》这两个当下最成功的自媒体为案例,向大家剖析了其成功因素,并提出了自己关于自媒体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黄老师认为,无论是名人还是草根,在这个网络时代都可以拥有自媒体,当然,名人的影响力会大一些,但是决定自媒体寿命和影响力的根本是内容:系统的、专业的传播信息才是决定品牌成功的首要因素;明确的受众定位辅以一定的营销手段也是自媒体从众多杂乱的信息中脱颖而出的保证。
中国信息大学文化创意系主任张群力在交流中谈到:网络时代改变了媒体的格局,大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把握时代潮流,引导学生走在行业前端,去掌握最先进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走出校门的学生才能是“实战型”选手,真正受企业欢迎。
第三篇:中国司法该何去何从
中国司法该何去何从
法学0901 冯志成
摘要: 任何人都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这是为了确保司法公正的基本原则,但是现在中国的司法体制仍然难以贯彻这个基本的法治原则。“如果原告就是法官,那么只有上帝才能当辩护人了。”曾经德国的一位著名法学家德拉布鲁赫这样说到。
关键词:腐败 利益集团 司法改革 司法独立
一、政府腐败的理论
(一)政府腐败的方式。
1、政府腐败
(1)方式
当今各国研究腐败现象,大体而言把腐败分为两大类:体制型腐败和收买型腐败。体制型腐败的含义为:政治行为者通过有选择性地授予经济特权或限制准入来巩固、加强其对政府的控制。这类腐败的基本特征是政治行为者操纵经济系统,政治过程腐蚀经济生活。也就是说财富创造者的权利时刻受到来自政治权力的威胁,以至于他们不得不投靠、依附于政治权势集团。收买型腐败含义则与之相反:各种经济利益集团通过行贿政府官员影响立法司法、政府管制和政策制定,并最终服务于自身的特殊利益。此类腐败的基本特征是经济行为者操纵政治,经济利益腐蚀政治过程。
2、我国政府腐败的方式
在当今中国,体制性的腐败往往与行政权力的过分集中密切相关,例如电信、教育、医疗、房地产,而收买型腐败已经从单个个体出发,发展到以利益集团为代表的类似西方“院外集团”的游说活动。2003年房地产集团成功顶住了央行的“121文件”,促成了国务院18号文件的出台,可以说是一个极典型的案例:在改革以来的20多年中,第一次由一个利益群体通过游说影响并且改变了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而恰恰是这次房地产商的胜利,导致了2004年中国房价的扶摇直上,也制造出许多房地产大亨。
权力越位更深层次的体现是权力与资本形成的联盟,通过联盟,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垄断更多的资源以及话语权,最终实现垄断性的资本回报,其实质是体制性腐败和收买型腐败结合在一起,导致权力资本与普通百姓甚至与一般民营资本的收入差距扩大。
统计表明,在整个房地产的建设、交易的过程中,政府税、费收入占到了房地产价格的将近30%至40%左右。如果再加上占房地产价格20%至40%的土地费用,地方政府在房地产上的收入将近占到整个房地产价格的50%至80%。如此高的预期受益和与之不对称的成本付出,是地方政府与房地产集团越走越近,而违规行为层出不穷的利益根源。
(二)我国政府腐败的反思。
在我国当今社会权力和资本结盟的时代,没有一个独立完善的司法机关和司法体制的监督,政府的腐败行为会更加肆无忌惮和为所欲为,如果任由这种现象的发展,最后埋单的只能由是我们广大的公民.但在现实中国的国情下,我们的司法机关和制度位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我们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又在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二、司法机关的作用
(一)我国司法机关的作用
1、我国司法机关
(1)司法违规
近年来,我国一些司法要员相继“出事”,田凤歧、麦崇楷、许亚非、武汉中院柯昌信等先后被判刑罚。与此同时,媒体还报道了另外一些问题。例如,湖北省大悟县法院法官自造假案、违法执行,深究其后原来还有县政府下达“创收”指标和司法经费不能保障的难言之隐;山东、甘肃两地法院就澳柯玛电器销售一案的同一法律事实先后立民、刑两案,堪称“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的典型;辽宁兴城法院的一起执行案件在市人大常委会特别调查委员会的有力监督之下得到纠正,普通人叫好之余却令法律界人士担忧,因为权力机关纠正错误的态势已将其推到了“终审法院”的地位„„
(2)司法违规的反思
凡此种种,反映了中国司法界长期以来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一些严重不合格的人会获得法官职务甚至成为司法要员?二是职司国家法律运转、作为国家法律看门人的人民法院,缘何衍变成了尽心于所在地方利益的地方部门?法律的看门人机制发生了什么问题?
重新反思我们的看门人机制,发现各种现象的出现与令看门人正常发挥作用的条件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协调。要使看门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要有符合看门人要求的素质。一方面要有“人格素质”,包括敬业精神、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养等;另一方面要有“职业素质”,即看护门户必须的职业素质,包括法律能力、政策水平、特有思维方法等。
第二,要有保障司法工作人员发挥职能作用的体制保障。使得司法机关完全意义上与行政机关相分离,成为独立地存在而不是一种附庸。
在司法机制中有一个传统的问题,即:Who Watches The Watchman(谁来监督‘监督者’)?但欲在中国所处的特殊时期和特殊背景之下理解这句话,或许更应当换一个角度才能悟出其根本含义,即:谁来保护保护者?或者谁来照顾看门人?
在这些司法问题的背后受责难最多的应当是法官选任机制,我们不经要问为什么那么多地素质低下的人能在司法机关中位居要职。但还有一点深层次的原因也必须提及,那就是这支队伍在普通的社会认识中还没有重要到建立所相匹配的机制的程度。一方面,利益集团期望着有一个最终的保护者,但同时又不情愿将适当的资源合理地配置给司法职能,不情愿接受它的独立,无力保持它的职业化。因此,最终出现独立与腐败、重要使命与能力欠缺这种矛盾便是难免的了。
我们固然应该对一些位高权重落马者的个人能力、道德人格进行反思,我们也应该反思这些人之所以获得高位重权的原因,我们更应该从体制的层面上反思我国的司法工作人员为何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执掌生杀予夺司法大权的全国20万法官,其中绝大多数在人格、专业知识方面不存在问题,却不得不挣扎于一个国家法律意志与司法权力来源相矛盾、现代司法理念与实现这些理念的环境相矛盾的不尽合理的司法体制中。我们不能因为体制原因而使司法看门人这种机制丧失了应有的作用,致使国家法治门户洞开,权利和秩序必将处于危险之中!
三、司法改革
(一)司法改革的方式
1、司法改革
(1)司法改革的重要性
因此,在面对中国现在社会存在的问题,为缓解乃至解决现实的矛盾,中国的司法机关和制度必须不得不面对一场司法改革,一场由占中国绝大多数的人民为领导的司法改革,而不是一场为既得利益集团服务的小打小闹.(2)司法改革的阻力
但在中国目前的国情条件下,我国的司法改革仍旧需要由政府和既得利益集团领导,特别是在我国的政治体制条件下,我国的司法机关是由权力机关领导,由我国权力机关产生并且对权力机关负责.这种形式不同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三权分立,司法机关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无论在经费预算还是在人员的任免方面都是要由政府领导的.中国的司法改革依旧任重而道远.(3)司法改革的方向
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们依旧可以做到以下的方面:改革法官的产生体制、法院的经费保障体制。我们要明确一个共识:要想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一个中立的监督和协调部门, 因此在国家权力结构中设立一种中立的裁判职能,既可以公正地解决纠纷,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确定性来协调以及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分配。综观历史,具有行政机关在兼任司法机关或者司法机关依附于行政机关现象的政府,监督机关成为执行者的附庸和帮凶,这样的政府都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到腐败与欲壑难填的危机,由此而造成的社会动荡和国家权力洗牌的情况并不在少数。
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只能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进行,集中主要力量在法官的产生体制、司法机关的经费保障体制方面进行进一步深层次地改革,从而加强司法部门的一种独立性,即使这种独立是一种十分低级的独立(我们权且称为一种半独立),但对于现在存在的现实依旧是巨大的进步。
司法体制的改革要有一场切实的大手术了!
第四篇:中国教育改革将何去何从
中国教育改革将何去何从
当下的中国教育改革可以用两个字总结——悲剧!
悲剧一:
《义务教育法》执行的力度依然不够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声声说要搞全民义务教育,有消息说还要把高中阶段也纳入义务教育,要是再来个终身免费教育且不更好,可是以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实力,这现实吗?先不说免费教育的事,就当前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来说,从法律颁布至今,有多少边远山区的孩子能够真正享受这份特殊的礼物。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初中阶段的全民义务教育仍然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悲剧二:
素质教育还停留在喊口号阶段
为了与世界先进教育接轨,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素质教育的浪潮,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又有几个。大多数学校都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暗地里却拼命的抓应试教育,抓升学率。如果哪个学校真正的实施了素质教育,其结果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原因是学生最终还是要面对考试,而考试的结果就是分数。当每年的高考或是中考成绩公布时,也就是这所学校悲剧到来的时候了,而那些暗地里狠抓应试教育的学校却因为成绩突出受到教育部门的表彰,主管部门高兴,学校高兴,家长高兴,简称“三高”。在这里我想问:为什么同样是搞素质教育,却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呢?是教育部门的监管不力还是只喊喊口号?为什么老老实实搞素质教育结果反倒挨批,让人鄙视。试想如果大家都老老实实搞素质教育,结果又将怎么样呢?
悲剧三:
教育不公的现象将越演越烈
一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这里引用论坛里的一篇文章《用金钱堆出来孩子的未来》,全文如下:
“ 寒门再难出贵子,良好的教育需要大量的金钱,胎教、早教、兴趣班等等都需要花钱,一个刚满五岁的孩子,在教育的投入上已经有六位数,现在小升初考试拼的不是学科成绩,而是奥数英语,这都得家长花钱上培训班。
以某重点高中来说,北大、清华的就有十几个,其中一个班上全部上重点线,2个出国、1个香港、5个清北剩下的全是211和985高校,家庭是一个比一个好,从政、经商最差的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农村打工家庭只有那么一两个,而且绝对是那种对孩子负责的家庭,“我绝对相信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够出高考状元上名校,但他们付出的努力,所吃的苦比家境优越的孩子要多得多,面对城市学生,基本丧失竞争机会。农村的基础教育太差了,条件艰苦,能来上学就已经筋疲力尽了。农村孩子不是不想考大学,学生在起点上就输了,在农村连幼儿园都没有,学校待遇差,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教育资源不公平等等造成“寒门难出贵子”,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未来贫二代越来越多,社会断裂,贫富矛盾增多,底层向上流动的阻力变大,从前穷人的孩子忙读书,到穷人的孩子不读书转变,“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已经过时了,社会当如何调整政策和规则,减少这种现像发生”。
在这里我还想说几句,那些考入北大清华的,有几个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出生,又有多少来自边远地区、平困家庭。当然不是说绝对没有,只是数量有限。
二是郊区与城区的差距,同样是生活在一个城市,甚至是只隔一条道路,能够享受到的待遇却截然不同,这又是为何?难道仅仅是因为划分界限的那把尺子?令人费解啊!别的城市且不说,就拿我所在的贵阳来说吧。如果生活在郊区,将会给孩子的升学造成很大的障碍,当然我指的是普通家庭。教育部门会有意打乱孩子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设置很多条条款款限制郊区孩子进入优质学校就读。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是就近入学(这可能也是全国的一个通病),这表面上看起来倒像是为孩子着想,其实不然。如果你生活的周围有一所像样的学校,那算是孩子的运气好。可如果是一所垃圾学校,那将是这个片区的巨大悲剧,因为你别无选择。但对于政府官员及有钱(权)有势的家庭来说,这些就不重要了,他们有的是办法能让自己的孩子上好学校。我不知道是什么人想出了这么一个用来对付普通市民的“良策”。
(二)是不能与城区孩子一样选择心目中理想的高中,除非你孩子的成绩处于顶尖水平,教育部门每年会给出几个统招生名额。光有这个还不行,你还得花钱找关系要到名额才行,否则也只能就近入学或者花高价了。
(三)是配额生名额分配限制,如果你身边确实就是一所垃圾学校,而你又不愿意看到孩子的学业荒废,你可能会花高价让孩子转入读私立学校。这应该也是人之常情,可你万万没想到教育部门会出“高招”收拾你,规定没有在片区规定的学校续读完初
二、初三的学生,不得享受配额生名额分配,统招生那有限的名额你又拿不到,到头来只怕是有苦没处说。
按照当前教育改革的模式,未来私立学校将异常火爆。原因很简单,很多家长在走投无路时,会将孩子的前途寄托于私立学校,而私立学校也将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而且会因为选择的人太多而非常吃紧,这又将出现另一个“三高”。一是门槛高,二是学费高,三是应试教育比例高。
此时此景,我只会感到悲哀和无奈。
说实话,在这之前我甚至连什么叫配额生都不知道,我记得我们那个时候就没有这种说法。现在倒好,教育改革,新名词、新手段、新花样层出不穷,高深莫测。
哎!中国教育,您何时才能走出怪圈?何时才能公平?何时才能取消这样那样的入学限制?何时才能让老百姓不在为孩子上学的事揪心?盼这一天能来的快些。
第五篇:中国乳业标准该何去何从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从“三聚氰胺”事件到学生奶问题频发,中国乳业面临着巨大的信任危机,外国品牌的乳制品成为争相购买的“香馍馍”,即使其抬高价格也不减国内消费者购买热情,今年国内乳企经历了行业整顿洗牌,正当其准备重整旗鼓之时,这一乳业标准的质疑,再次使中国乳业饱受诟病。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此次中国乳业标准争议焦点是生乳的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数要求两个方面,事实上,要提高蛋白质含量的关键是提高奶源的质量,而这就涉及到奶牛的品种和饲养原料品质的问题,我国奶牛品种的产奶量与发达国家间存有一定差距,而优质草料也相当缺乏,这都成为制约我国提高蛋白质含量的瓶颈。
在菌落数方面,我国新出台的收购标准中将生乳中细菌总数规定为每毫升低于200万个,与国际上发达国家普遍要求的菌落总数为每毫升20万个以下存在近10倍的差距,单从数字来看,确实让人无法接受,而事实上这些菌落并不全是致病的病原菌,还有较多是乳酸菌、酵母菌等,对人体并没有危害。
前瞻网指出,当前我国乳业标准遇到中国具体国情与行业高标准的矛盾,要达到发达国家乳业制品的要求确实能够让人们喝到放心奶,但是无论从我国当前食品原料,还是生产规模等方面都不具备发达国家水平,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奶牛品种和培植出优质草料,也无法将分散的奶农集中规模化生产。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 中国奶粉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