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国大学学生会的畸形发展和未来走向
——
论中国大以学太原学科生技大会学的学畸生会形为发 例 展
姓名:石驰
班级:社会工作
学号:
111701 201117010117
本人是XXXX大学的一名学生,而且曾经是XXXX大学学生会,科技实践部的部员,现为我们XX学院院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在学生会混了有一年多了,对于本学校学生会的运作模式,工作流程有一定的了解。我发现现在中国大学学生会是畸形发展的,已经背离了学生会创立的初衷,下面,我就我所在XXXX大学XX学院学生会为例,对中国大学学生会的现状进行剖析。
我们先来看一下学生会的定义:学生会,亦称“学生联合会(student union)”或“学生委员会(Student Committee)”。在中国大陆,学生会一词一般代指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简称全国学联)在各院校的团体会员机构。《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章程》第四章中对“学生会”以及“学生会会员”的描述为“学生会、研究生会是学生自己的群众组织。凡在校的中国学生,不分民族、性别、宗教信仰均可为学生会、研究生会会员”。各大中专院校、高中学生会在本校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帮助下,依照法律、学校规章制度和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它的基本任务是: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同学德、智、体全面发展,团结和引导同学成为热爱祖国、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求的合格人才;发挥作为党和学校联系同学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维护国家和全国人民整体利益的同时,表达和维护同学的具体利益;倡导和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努力为同学服务。
补充:第一、它是每个大中学校不可缺少的部门(少数大学,如中国防卫科技学院除外),它是提倡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学生组织,为学校学生和老师提供无偿服务的部门。学生会的任务是在学校共产党组织的领导和共青团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团结全体同学,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同学努力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科学文化知识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中学生自己的群众组织;第二、1919 年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成立了进步的学生团体,称学生自治会,对学生运动起了积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名学生会。凡在校学生都是学生会的当然成员。学生会的干部经全体学生民主协商,选举产生;第三、高等、中等学校中学生的群众性组织。任务是,在学校共产党组织的领导和共青团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团结全体同学,使他们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我们再来看一下大学的学生会,大陆大学的学生会普遍都是学校设立的一个机构,一些比较积极的、想锻炼自己的学生可以申请加入。无论是主席还是成员都是受制于系主任等领导。这种状况在中国大陆很常见,以至于我们都没感觉出这有多么的不正常。学生会——全称为学生联合会——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这个组织是由学生自发创建,并且是代表学生利益的。之所以有这个组织,就是因为学生和学校相比是绝对的弱势群体,校方的权利对于每一个或每一小群学生来说都是难以抗衡的。而学生会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了在某个学生个体的正当利益受到侵害时,能将学生组织起来,从而形成一股可以与校方抗衡的力量。而中国大学学生会的畸形之处在于,一个本应是与校方叫板的组织,却成为了学校下设的一个机构,既然这个组织受制于学校,那它还怎么跟学校讨价还价呢?所以说中国大陆的学生会不仅不正常,简直是滑稽至极。
以XXXX大学为例,XXXX大学的XX学生会的机构设置为,主席,两个副主席,文秘部,宣传部,自律部,纪检部,体育部,外联部,文艺部,另有两个下属社团,风雨论坛协会,书友会,记者团。XX学院是一个小学院,总共才两个专业,一个年级的学生大概才60人,几乎有一半人是学生会成员,每一个部门大致有两个部长,6名部员。学生会平时受学校老师和团委老师的间接管辖或直接管辖,学生会要开展的的活动必须先以申请的形式呈交给老师,然后由老师批准。平时维持学生会运转的经费也需要向老师批准。此外,老师要求学生会监管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且在一些政治敏感型活动发生时,要求学生会监管学院同学的行动,并对一些行为予以制止。所以,学院领导是学生会的绝对领导,是老师的办事机构。除此之外,学生会成员进入学生的目的除了锻炼自己,结交朋友之外,还有学生会能给人带来利益,以为学生会干部可以加德育分,可以在评奖学金的时候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另方面就是能给自己入党提供便利。当然,还有人为了所谓的虚荣。
这样的组织,虽然名字叫学生会,但其实是学校会。虽然成员是学生,但最管事的领导还是校方。所以我们经常能听到xx领导给学生会开会说:“我们要管理好同学,加强xx管理„„”然后呢某些学生会的就像领了圣旨一样,在各种场合“管理”同学,比较好的说话会客气点,比较不好的就会跟同学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样子,指指点点,更有甚者旁边还有几个小马仔,成天跟着屁股后面溜须拍马。这些社会上才有的方式过早的的进入学校,进入学生会,一些人还认为这是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准备。这与多年来学校给我们灌输的错误教育有关。首先,中国的学校认为自己有权利管理学生,同时,中国的学校希望学生都听自己的安排。学校设立学生会的目的也是如此,学校其实是想用学生管理学生,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不会听从一个和自己同样是学生的人管理的,所以学校就把学生会定义成一个管理学生的组织,从而使得学生会成员拥有某些权利。并且,为了防止某些不服管的不听从学生会的管理,还弄出一系列处罚规定,谁要是不听就罚你。有了学校的授权,再加上校规的硬性要求,就让本来没有权利管理学生的人行使管理职能。如果仔细分析,这其中也极其不合理。从本质上说,学校不是管理学生的,而是服务、教育学生的,这很好理解,学生交了学费来学校是来学习的,而学校提供的应该是教学服务,学校只能为了防止某一部分学生正当利益受损,而管理其他学生。既然学校本身都没有权利过多的对学生进行管理,那么怎能授权一个组织管理学生呢?所以说,大陆的学生会已经完全背离了其本质。
作为比较,我们来看看国外的学生会,以美国为例,在美国,学生会是一种很能体现美国学校特色的组织。美国学生把它看作培养能力的途径。从事政治、法律和商业,不一定需要数学、物理和文学,但一定需要口才、说服能力和辩论等人际交往的能力。学生会就是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机构。它从小学就开始设置了。到了大学时,学生会更加成熟了。在做出对学生生活质量有影响的决定时,学生会代表学生,有较强的参与价值。
在多数高校对学生会工作的要求及赋予的责任基本相同,包括两个方面:
(1)向学校负责的要求和责任,包括:参与对学校的管理,对学校做出的决定承担责任;对学生所受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情况进行评价,以改善学校的工作;在学校制定或个性方针政策时,提供有关学生情况的信息;有效地管理与学生会工作有关的人力和财力资源;通过执行和完善学生行为准则来体现学校的价值观念;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动员和帮助学生建设多民族、多种族、多文化的环境,并教育和引导学生适应这样的环境;当学生中出现危机的时候,代表学校承担领导责任等等。
(2)向学生负责的要求和责任,包括:帮助学生成功地适应大学生活,探索和澄清价值观念;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之间和集体之间的矛盾,鼓励学生之间发展友谊和树立集体意识;帮助学生得到适当的经济资助以完成学业;为提高学生的美学和文化修养及领导艺术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理解多元化的环境;为学生娱乐和业余爱好提供机会;帮助学生明确事业目标,选择学习方向,获得就业机会等等。
美国大学学生会的最大的特点是它权力大,在美国大学可以说是三足鼎立,校长,董事会和学生会,三者是平级的,互相制约。学生会是资金独立的,不受学校之约,资金基本上是从社会上募捐而来,或者由学校的学费给补充。学生会在学校能做很多事,小到给校车改道,大到换校长都能做到。
当然,在大陆我们很难找到理想的学校和学生会,但我们不必走太远,香港就能找到这样的学生会。香港大学学生会(HKUSU)成立于1912年。在1949年,香港大学学生会向香港警务署注册成为独立组织社团,脱离大学管治。也就是说,香港的大学无权干涉学生会的行为。让我们来看看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会是如何为学生争取利益的。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园的中心地带有一块平台广场,名叫“烽火台”。用梁文道的话说,那是学生们“集会誓师的圣地”。2008年底,中大校方突然宣布:由于要扩建图书馆,所以要把这块地方拆掉。在得知此消息后,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会组织同学聚集起来抗议。很快,校方宣布图书馆的扩建计划改变。与此相反,2007年的北大“三角地”拆除事件却以校方强硬的态度而告终。2007年11月,北大校方以迎接奥运会为由决定拆除“三角地”,整个事件的决议和拆除过程都是校方一手操办,全然不顾学生的想法。这竟然发生在以自由和民主著名的北大校园内,真是令人无奈。连北大都没有一个真正的学生会,那么中国大陆的其他大学似乎就更不能有了。
经过调查,一些人对学生抗议的做法有不同意见,他们说,如果我们也有那样可以组织学生抗议的学生会,那我们的学校不是太乱了么?这种观点很幼稚,无论假设还是推理都不符合逻辑。首先,他们是认为中国现在的大学不乱,这就很可笑了,中国的大学只是表面不乱,在一片欣欣向荣的和谐景象下面隐藏诸多黑暗,经济贪污、学术腐败在校园内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这样的校园难道还不够乱么?第二,学生会抗议就是乱么?当校方做出了侵犯学生权益的决定,学生通过抗议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众多小力量凝聚成可以和校方谈判的大力量,进而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校方过于强势,掩盖该解决问题,逃避该承担的责任。
也许有的人说,不就一个学生会么,大不了我就忍四年,毕业哥就走人了!虽然貌似有理,但是学生会这种东西带来的影响不会因为我们离开学校而消失。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在面对公司、政府的时候都是弱势群体,在学校的时候,我们的利益被侵犯没有学生会为我们撑腰,到了社会上也不会有一个组织为我们争取利益。虽然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应该是政府的责任,但政府很难面面俱到,有的时候它会失灵(在中国是大多数时候都不灵),所以更重要的是,弱势群体要能保护自己,而学生会、工会等民间的NGO组织就是为弱势群体保护自己正当利益的有效途径。这种组织就是弱势群体的扩音器,通过这些组织,我们能听到弱势群体的呼声,让我们知道有哪些人是迫切的需要帮助的,从而使社会资源流向更需要的地方。可是在我们这个神奇的国度,经常有为弱势群体争取利益的人被无情打压、工人独立选举的工会被破坏。当弱势群体失去了保护自己的双手,他们只能任由他人摧残。而一个社会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就是看那些无权无势的人能否保护自己的利益。政府应该鼓励这些组织,不可把他们看做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团体。应该正视问题,之所以有人“闹事”,就是因为他们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如果强行打压,那只会让问题越积越多,让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只有让那些挂着羊头的组织真正能为他们代表的人群服务,而不是反过头来欺压它所代表的公民,只有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的公民才真正有公民的尊严。
中国大陆大学的学生会已经背离了学生会的初衷,按道理说,学生会是作为一种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平衡器”、“稳定器”的角色出现。一方面对学校领导层形成制衡,促进学校各项工作能够更加贴近学生需要,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学生意志能在各项日常管理决策中可以得到充分反映。中国第一个大学学生会是清华于1919年12月23日成立了第一个学生会,它诞生于“五四”运动爱国、民主、科学的洪流中。作为一个真正的为学生争取利益的组织,它还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领头军的作用。五四后,它继续在为学生的权益奋斗,例如抗议学校的的收费制度,北大学生会甚至一度把当初北大著名校长蔡元培逼离校长职位。但是现在的学生会已经完全变质了,成为校党委领导下的一个学生管理机构,虽然一定程度上是为学生服务的,但是它已经彻底失去对学校制约的地位和权力,在学校损害学生利益的情况下,学生会不能为学生会在学校争取到权益,甚至会沦为监控,镇压学生运动的机构。
照目前的国情来看,在中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下,学生会只能是维持现状,不可能脱离学校的掌控。学生会要真正独立成为为广大学生谋福利的组织,只能寄希望于高校体制改革,高校需摆脱掉官僚主义,行政化,产业化的帽子,而这是一条任重道远,困难重重的道路。
第二篇:如何分析中国未来政治走向
如何分析中国未来政治走向
有一句话我始终是拍相信的,几乎当成真理:只有深刻了解历史的人,方能了解现在,只有了解历史和现在的人,才能准确判断未来。我们不妨按此思路,分析一下中国未来政治走向。先说中国政治史大的方面,大的朝代变化如夏、商、周、秦、汉、三国、晋、五代十国、南北朝、隋、唐、元、明、清、民国等,我们从中能看出什么呢?原来所谓发展规律、生产力决定论等成了胡说八道,王朝的兴衰跟生产力、发展规律并无多大关系,主要看政治是否腐败。历史不单发展,也可倒退,一场战争下来,人口锐减,耕地荒废,工商凋零,吃穿住困难,就是证明。历史不是生产力发达、社会富足文明就战无不胜,决定胜负的是织织程度、武装程度、领导水平。如宋、明两朝灭亡,不是亡于生产力低下,而是内亡于腐败,重商重文、轻武力、轻组织;外亡于有组织严密、武装牙齿的蒙古、八旗民族国家。再如现代国、共两党逐鹿天下,国民党拥有的生产力和经济武器层面无不超过*,而*靠的是组织严密、纪律严明、领导廉洁、政策得当、路线正确,领袖英明得了天下。事实上是一心发财致富而不思看守,最终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罢了,中国正在走这条路而不知。朝代历史有长有短,朝代有
长如周八百年,有短如隋二十几年。朝代长短未见是因为生产力、经济文化是否发达,实为政治是否腐败所致。隋朝生产力、经济、文化远胜过周朝,然而成短命鬼,实为扬广昏庸无道所致。国家、民族分裂、灭亡是屡见不鲜的,并非中华民族将永远如日中天、兴旺下去。南北朝、五代十国一分裂就是几百年,蒙古族、满族一统治就是几百年,中国的被殖民化、亡国灭种危险是始终存在的。中国政治史小的方面,就是王位的更替。当皇帝时间有长短,政绩有优劣,喜恶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统一的,无一例外,就是谁当皇帝都要重新洗牌,重认敌我友,扬长避短。中国历史上的新皇帝一登基,往往出一着重拳,叫大赦天下。何谓大赦天下?说穿了主要就是解放政敌;因何要解放政敌?为的是缓和矛盾,培育新朝政治基础。凡不懂大赦天下类手段的,决非一流政治家。邓小平在这方面堪称高手,上任伊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解放政敌,最大限度建立统一战线,解放老干部,给权、给钱、给房、给正名;解放地富反坏右,摘帽、平反、落实政策;把知识分子拉过来,诱以官、名、利、禄;利用农民小生产习惯,给农民分地;给工人长工资,等等,结果是举国上下欢呼叫好,有几个人知道邓小平是用毛泽东的家底送人情呢!月圆而亏、物极必反的道理,也是一流政治家都明白的道理。事物都有生死过程,有生死条件。聪明政治家都知道顺势而为,力求政治生命长一些,凡逆潮流而动的必然灭亡。什么千秋万代不变色,什么一百年不动摇,都是伪理论,世界上没那回事!始皇帝想建万世基业,结果如何?二十几年就垮了。毛泽东英明神武,红色江山并没保住。有人老想不动摇,结果一定会动摇,这才是规律!那朝那代政治家是不变的?一个没有。穿衣服老穿一样,再好,也有烦的时候,所以要换新的,没新的换旧的心里也舒服;天天吃龙虾是不行的,要吃土豆、白菜,否则不舒服;天天住大都市,也六神无主,到农村草房休息片刻也能放松一下。至于那些天天穿破衣服,天天吃土豆、白菜,天天住草房的人更想变一下,那有不变的道理?顺民心、得民心也是历代政治家要长久生存必须做到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以为历史反复证明。问题是中国老祖宗的民字老被强奸,真假难辩了。民的本意就是指靠出卖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无权力又无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包括当官的和拥有生产资料的地主、资本家一类。可有些政治白痴了解民意把民的内含扩大了,把靠权力为生的官和靠生产资料为生的富人也当成民,结果一调查民
意,往往问当官的和有钱的感觉如何,结果是当官的一定喊首长好,有钱的一定说舒服极了,这种大好形势的民意一定是假的、靠不住的。政策好不好,要调查劳动者才能真正知道。当然,懂辩证法的政治家也可做反向推定,当官喊万岁,富人喊好得很,结果一定是人民群众骂娘,说遭得很,那一天当官的和有钱的叫苦,倒可印证百姓可能日子不错。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主流最差劲,国家和人民花钱供他们上学,结果全无真知实见,一齐和外国人攻击自己的老祖宗,其实老祖宗并不像他们指责的那样一无是处。就政治制度来说也并非无制约制度,设左右承相制、谏官制等就是例子。谏官魏征死了,唐太宗李世民痛哭自已失去一面镜子,李世民是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现代许多当家人连祖宗都不如,喜阳不喜阴,喜拍不喜批,搞个表什么的自吹自擂,完全是在演戏。中国古代政治家很多人还知道文治和武治相结合的,一味迷信镇压的是少数。孔夫子地位被抬得那么高,为什么?为的是以德治天下,为的是精神文明。中国古代社会的产权也是明析的,天下一切都是皇家的,所以对敢于贪污受贿的官吏处理是极其残酷的,不像现在,财产不明,大家都可做窃贼。次说一下外国。外国的月亮,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月亮是否一直圆呢?答案是
否定的。外国改朝换代、亡国灭种的事比中国不差。中国的政治特点外国也有,只不过表现形式有别罢了。就拿近代最令中国右派倾心的美国来说,所谓两党制、轮流坐庄,都是随民意变化的。你掌权往东走,我上来往西走,反反复复,起了很好的平衡作用。他们的政策经常变,没什么不动摇之说,既使宪法,也可用修正案方式增加、改动。美国类民主制国家社会制度不怎么样,但政治制度是较完善的,可以避免摔大跟头。不像专制国家,为了张王李赵面子,高举这高举那,一条道走到黑,到了悬崖边了还不停步,叫人民当陪葬品。有许多人,特别是右派,总以为西方强大是因为搞资本主义和民主制,表现得很无知。拿英国为例,能有今天的富,靠的是武力掠夺。小小英国殖民地有多少?小的不算,光算大的就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多厉害!自由贸易赚钱,哄傻子罢了。英国为何要发动鸦片战争?是因为和大清国贸易逆差赔惨了!英国是用武力解决的亏空。现在许多中国人做梦,想走资本主义致富强国,你那里有殖民地?除非你走新帝国主义道路,步希特勒后尘,试一下运气,不上天堂,就下地狱。现在的中国如何呢?新中国成立后,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与邓小平分别领导了世界新社会主义
和新资本主义的两大潮流。文化革 命领导了整个世界左翼潮流?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的中国,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我看来,是一次新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斗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中,谁胜谁负问题远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复辟是随时可能的。无产阶级只有通过不断的斗争,不但要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摧毁资产阶级经济基础,摧毁资产阶级上层建筑,摧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而且要彻底建立完善无产阶级专政,彻底建立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彻底建立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彻底建立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句话,就是要彻底向旧世界告别,向新世界前进。文化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高峰,又仅深刻影响了中国,而且深刻影响了全世界,领导了整个世界的左翼思潮。同样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右派政变等多方面的原因,文化大革命历史进程中断,事物向相反方面转化,中国从左翼顶峰向右翼顶峰冲刺。改革开放领导了整个世界右翼潮流。一九七八年发生在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次世界性的新资本主义运动。这个运动,在思想上公开宣布剥削、压迫有理,利已主义光荣,发财光荣,......;在政治上信奉......主义,无情清洗反对派,剥夺......,实行高度集权,......;在经济上极力削弱国有制,取消各种福利,反对计划经济,强行市场经济,实行最不人道的劳动制度,强行私有制,利润高于一切。改革开放后的政策完全逆文化革命而动,逆.....而动,给国际共产主义以最深刻的冲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归根到底,是受到了中国新资本主义的鼓舞。中国新资本主义的野蛮竞争力,还给了欧美发达国家中的社会主义政党以沉重打击,相反,欧美发达国家的右翼政党却从中受益,欧美国家纷纷倒退,非国有化、非福利化政策有增无减。在中国新资本主义和美国新帝国主义共同影响下,整个世界重新陷入资本主义的泥潭。因此,可以说是中国右倾影响了整个世界。通过前述,我们可以断言,自新中国成立后,的确领导了世界进步与反动的左右两大潮流。中国新社会主义和新资本主义思潮的出现,说明了中国正在快速崛起。无论将来世界走向光明还是走向黑暗,中国注定成为决定世界历史命运的主角,成为世界的中心。当前中国的左翼和右翼的斗争命运,必将决定全人类的命运;而左派重新回到历史的潮头,才是整个世界的光明所在。毛泽东苦心经营的光明的新中国,正在迅速退化成.....中国,组织严密、朝气蓬勃、廉洁自律、政令畅通的执政集团正在向......转化,政治、经济、文化一边倒,与人民的鱼水之情正在......,整个社会健康状况严重......,各种矛盾正在激化,整个中国面临......的选择,这就是当前中国的真实现状。事实正在雄辩地证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路线给中国带来的是光明,...的资本主义路线给中国带来的是.....。那么,对中国的未来政治走向还有什么难以判断的呢?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家来说,面临三种选择三种命运。
第一种是死亡选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视改革开放以走完历史周期,问题成堆,以成强弓之未,不顾全国多数人的强烈反对,硬着头皮将改革开放路线走下去,自取灭亡,成他人恂葬品。第二种是保守疗法。
放慢或叫停改革开放,维持现状,寻求平衡,放慢死亡速度,在任期内不出大乱,安全退出政坛,浪费了千载难逢的英雄用武机遇。第三种是积极进取方略。
必须明白,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奋斗、失败,再奋斗,再失败,不断探索的历史,是看到了光明的历史。中国新社会主义和新资本主义思潮的出现,说明了中国正在快速崛起。放眼全世界,只有中国经历了高山与低谷,白天与黑夜的完整过程,具备了前所未有的经验教训。无论将来世界走向光明还是走向黑暗,中国注定成为决定世界历史命运的主角,成为世界的中心。天降大任安有不取之理?欲达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首先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重新认识建国后的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政治遗产,实事求事地进行扬弃,为我所用。中国历史证明,朝代兴亡是随时可能的,做为一国领袖要格外慎重,懂得民心向背才是真正的势,顺势而为就是顺民心而为。要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阴阳平衡的道理,要有谏官制、副报告制;要懂大赦天下之必要,要懂调整政策是常态,不调整是办不到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其次,认真决策道路、路线问题。改革开放无疑是破产了,不能再走下去,这是一定的。问题是下一步朝哪里去?一步回到毛泽东路线上?不现实,那只是个方向;搞颜色革命,更不行,那是改革开放的目标,是亡国灭种的极右之路;剩下的就是先废除新自由主义政策,搞节制资本、扶助农工,古今结合、中外结合的社会资本主义了,经过一定阶段,最后目标是逐步消灭资本,建立全新的民主社会主义中国,回到毛泽东追求的道路上来。中国势必将走上短暂的社会资本主义道
路,然后朝着民主社会主义目标前进,这就是末来中国的政治走向。
第三篇:中国利用外资的未来走向
中国利用外资的未来走向
2006-02-17
“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作为“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已经写进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中国政府发出的一个重要信息,表明中国将继续保持吸收外资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欢迎外商来华投资,同时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外国投资者应把握住中国利用外资的这一基本取向,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切入点,积极寻求投资合作机会。对此,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特别关注。第一,服务业是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
目前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仅占GDP的30%,因此,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根据我国“入世”承诺,2005年开始允许外资在批发和零售企业控股,允许外资银行向本地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允许外商设立独资建筑公司;2005年底,将允许外商设立独资速递、公路货运和货代企业;2006年底,将允许外资银行提供全面的银行服务,允许设立独资铁路货运企业。相信,随着中国服务领域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国将是未来世界服务贸易增长最大、最快的市场,外商在该领域有很多合作机会。
第二,高新技术领域是利用外资着力推进的重点
高新技术是提升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关键,因此中国欢迎拥有先进技术的投资项目,尤其鼓励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这也是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要求所在。目前,中国正在制定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的政策。但是,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投资项目将予以限制或禁止。目前已取消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加工贸易的出口退税。
第三,我国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将成为新一轮投资的热土
一是这些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有所改善,科技教育有相当的实力,经济发展深具潜力;二是我国实施的“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正在大力推进,国家已出台并将继续出台一系列支持其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进来的政策措施,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包括商务部)为外商投资企业到这些区域去发展提供必要帮助。
第四,国企改革步伐加快,外资参与机会难得
“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深化垄断性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鼓励和支持非公所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这为外商提供了难得的投资机遇。希望有实力的跨国公司不要错失良机,在中国经济
发展中获得共赢。
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利用外资工作到达一个新起点。为了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未来5年利用外资的目标与外资工作的方式面临新的调整。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中,温家宝总理指出,“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都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是沟通和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重要桥梁,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汇集国内外要素和资源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在今年两会前,由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主办的“2010(第八届)跨国公司中国论坛”在北京召开,在这个主题为“跨越危机 聚焦中国——后危机时代跨国公司的战略机遇与合规管理”的论坛上,官员、专家、跨国公司高管,均从各自的角度,围绕如何发挥外资企业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积极作用,如何推进和完善我们利用外资的环境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 改革30年,跨国公司的作用不容抹煞
在2010年(第八届)跨国公司中国论坛上,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坚定不移的,跨国公司还要在中国进一步发展,这是所有人期待的。
吴建民表示,在其外交生涯当中第一次跟跨国公司有所接触是在1974年纽约举行的第六届特别联大上,邓小平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特别联大,他作为一个年轻的外交官,第一次接触了“跨国公司”这个概念。
第一点,观念上的变化。当时中国对跨国公司的认识,跟许多发展中国家对跨国公司的看法一样,是新殖民主义的工具,是敌人。在中国代表团的发言以及参加的各种讨论当中,都批判跨国公司。代表团认为应当对跨国公司进行约束,把它当成一个敌人一样要制服他,这是我们当年的认识。
吴建民感叹道:“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中国与跨国公司论坛,多大的变化呀!”他在另外一个会议上注意到,一位北京市领导非常自豪地表示“现在世界500强已经有二十几家公司进入了北京”。“这位领导已经把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作为他一个重要的成就,作为城市开放度的标志,你说这是多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说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国,千真万确。”
这次金融危机,胡锦涛主席讲了八个字“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全世界广为流传。“我们在一条船上”,这就是中国人对今天中国同世界关系的认识,这样一个认识使得中国同世界的合作大大加深了。
第二点,中国30多年当中,同跨国公司的合作是我们利用外资的一个主要力量,这个话讲得很贴切。1994年吴建民赴任荷兰大使,行前拜访了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陈锦华同志,请教到荷兰能做什么事。陈锦华建议他可以抓南海石化这个项目。南海石化是中海油(占股40%)和壳牌公司(占股60%)的合作公司。吴建民到了荷兰以后,当成重要的事情去抓,积极推动。
今年吴建民到大亚湾一看,南海石化已然是全世界最先进的石化项目。投资43亿美元,中海油和壳牌各占50%,跨国公司把最先进的理念,最先进的技术引进来了。这样一来,惠州大亚湾工业园变成了一个非常繁荣的景象,一旁中海油所建的1200万吨的炼油厂,很快发展成4000万吨。因为南海石化是制造石化的上游产品,很多下游产业也被带动起来,整个工业园区发展起来了。吴建民在惠州见到了陈锦华,后者告诉他,没有南海石化,这个大发展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跨国公司的作用。”
吴建民也在法国担任过五年大使,中法之间核电站的合作是很重要的项目。现在的大亚湾的核电站,正在运行的装机容量是400万千瓦,二期很快要运行,加起来大概是800万千瓦。在2020年的时候,装机容量会达到5000万千瓦。“大亚湾核电站运营非常好,很经济,到2014年以后,一度电才一毛多钱,具有强大竞争力。”吴建民表示,如果没有当年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很难有核电大发展的局面,“中国和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国,在这个过程当中,跨国公司的作用是不容抹煞的。”
第三点,关于这次危机,和1929-1933年经济危机比较,反映了世界的变化。这包括三个共同点和三个不同点。
三个共同点:
1、两次危机都是从美国爆发向世界蔓延;
2、危机都是全球性的,不是地区性的;
3、危机都会改变世界的格局。这次危机正在改变世界的面貌,完全走出危机之后,我们将会面临着一个新的、很大的变化,我们正处于这个变化正在发生的时候。
三个不同点:
1、1929-1933年危机爆发的时候,没有任何国际合作,大家各顾各的;
2、各国之间是相互排斥,贸易保护主义膨胀,导致了大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3、这一次的国际合作很好,大家都承认这次金融危机没有演变成大萧条。1929-1933年大危机导致了世界战争,这一次打不起来了,这就是不同。这两个危机比较,看出世界的变化,这就是国际合作的结果,没有国际合作不可能的。
西方舆论指责中国人到非洲去掠夺资源。吴建民认为,“中国出口60%是来自跨国公司,可能是美国的、德国的、法国的、日本的,全世界都有,中国的生产是为了世界,这种情况下,指责中国需要资源是没有道理的,中国需要资源是非常正当的。”
吴建民最后说,“中国的公司正在走向世界。今后20年,大家可以看到中国有很多的公司走向世界,中国会逐渐出现一批跨国公司,之间能不能进行一定的合作,这是我觉得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也需要探索。”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我国仍需要进一步利用外资
2010年将是中国经济完全走出危机的一年,也是中国确定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发展蓝图的关键一年。“十二·五”规划将在30年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的背景下制定。这个规划将指引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金融危机后以及未来的“十二·五”规划期间,如何发挥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在此次论坛发言中指出,相比较欧美发达国家利用外资的比例,中国利用外资的比例远远落后。因此,中国仍需要进一步引进外资,这样才能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我国需要进一步利用外资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吸引跨国公司一个重要目标是获取资金,现在我国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许多企业拥有充裕的自有资金,银行则拥有大量的贷款能力。我们还需要通过同跨国公司合作而引进资金吗?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引进跨国公司目的之一是为了引进先进技术,现在我们不少工厂已经有了先进的技术设备,我们正在致力于“自主创新”,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建立自己的标准。我们还需要同跨国公司合作引进他们的技术吗?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与跨国公司合作目的之一是为了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现在我们的银行市值超过所有世界著名跨国银行,我们已经有36家大企业进入全球500大排名,我们许多公司都已经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集团管理结构。我们还需要向跨国公司学习企业管理吗?
一个流行的观点是“引进外资不是越多越好”。那么,究竟引进多少外资为好呢?2007年,美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2712亿美元,2008年为3161亿美元。我国2008年吸纳外商直接投资达到30多年来的高峰,是1083亿美元,也只是美国当年吸纳外资的1/3。美国经济实力最强,为什么还在如此大规模吸引外资?应当看到,通过大规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美国实现了在开放中与全球经济的互动,实现了经济资源的优化,保持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我国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引进外资来引进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即使将来我国成为经济发达国家,也还需要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继续大规模利用外资,通过引进外资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引 进外资与全球经济互动发展(见表1)。
二、调整利用外资的方式
近年来,许多地方在招商引资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新经验。王志乐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引资方式调整值
得关注。
引资对象——从主要是产业投资者到多种投资者
过去来华投资的外商多数是产业投资者。近年来,投资的外商类型呈现出多样化。新加坡、纽约、东京以及伦敦证券市场来吸引中国企业上市。海外上市成为不少企业吸引外资的途径。这是通过海外公众投资者吸引外资。近年来,凯雷等世界著名私募股权基金纷纷进入中国。这是与产业投资者不同的财务投资者。财务投资者、产业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在华投资各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吸引产业投资者投资的经验比较多,但是对吸引财务投资者或公众投资的经验还不足。
引资主体——从政府为主引资到企业为主引资
过去由于掌握土地以及其他政策资源,政府部门往往成为招商引资的主体。今后由于招商引资目标以及其他引资方式的变化,政府为主的引资将转变为企业为主的引资。尤其是并购方式投资以及私募基金的股权投资和海外上市的公众投资方式的发展,企业将越来越成为引资的主体。
引资方式——从主要绿地引资到多种方式引资
过去我们对绿地引资,即新建企业的引资方式比较熟悉。随着我国企业和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出现了众多有价值的企业。跨国公司现在有可能通过兼并和收购当地企业进入中国或进入中国某个行业。与此同时,中国许多产业都出现了产能巨大而集中度高度分散的状况。中国这些产业面临通过重组做强的任务。这就为通过并购吸引外资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引资手段——从主要靠政策引导到主要靠市场引导
过去引资主要的促进措施是优惠政策。近年来,专门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随着内外资政策统一的推进越来越少。实际上来华投资的外商越来越看重的是我国迅速扩容的庞大市场以及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源。今后应当把完善市场管理体系和形成内外资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机制作为吸引外资的主要着力点。
三、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王志乐认为,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的关键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不是如何收缩外资规模,如何限制跨国公司的作用,而是如何进一步发挥跨国公司积极作用,使跨国公司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
四、把握机遇融入中国可持续发展
要进一步发挥外资特别是著名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王志乐认为,除了政府部门需要调整引资的目标和方式,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外,外资企业也需要调整自己在华战略,强化在华责任。
1.研究在华经营存在的问题2.准确把握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变化趋势3.调整在中国的经营发展战略4.强化在中国的责任
第四篇:论中国汇率制度走向讲稿
中国汇率制度走向
090360106
赵昱
我国的汇率制度的历史性变化
在近十年间,我国的汇率制度经过了三次重大的根本性调整。
1994年,我国实现了汇率并轨,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主动收窄汇率浮动区间,虽然仍然保留“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演变为“准固定汇率”。2005年7月21日,人民银行公布了《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重新确立了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从盯住美元转向“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并将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2005年的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大大重于汇率水平的调整,它标志着中国在迈向真正有弹性和可浮动的汇率制度方面走出了关键性的历史一步。
人民币汇率变化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8.2765上调至8.1100,上调2.1%。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1的心理关口,达到1美元兑7.9982元人民币。
2007年1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突破7.8,同时人民币汇率13年来首次超过港币。
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达到6.9920元人民币兑1美元。
2011年8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首破6.4,1美元兑换6.3991元人民币
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特点
1、鲜明的市场导向性。更大幅度地引入了市场的力量,市场化导向更加鲜明,市场供求对汇价的形成作用更加显著。
2、“参考一篮子货币”:相较之前的单一盯住美元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局部可变性。参考一篮子货币有利于较好地应对美元不稳定所带来的影响,降低人民币多边汇率的波动,从而保障我国汇率的安全。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
3、浮动汇率制:与市场化导向的一致性。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中央银行主要起到滤波器的作用。随着经济适应程度的提高,滤波器的作用是可以减弱的、是自适应的。
现行汇率制度的正面效应分析
汇率制度由之前的固定汇率机制向浮动汇率机制转变后带来了一系列正面效应:
1、富有弹性。相比于之前的钉住单一美元的制度现行汇率制度更具弹性且经常波动,一篮子货币中货币的相互波动可能部分被抵消,因此,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压力实际上较之原来是下降了,有利于稳定汇率预期。同时保留了央行对调节汇率的主动权和控制权,有效的规避世界上其他货币的汇率变动给人民币带来冲击由此引发的结构失衡,从而增强了我国应对投机压力的能力。
2、与国际接轨。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不断加快,我国同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也越来越密切。从单一盯住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变化,更加符合中国经济国际化、多元化的趋势,使人民币汇率制度日趋与国际接轨。
3、对市场反应灵敏。随着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的日益完善、市场作用在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敏反应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有利于间接融资企业的发展。
4、有利于以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现行汇率政策推动外需扩张,带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现行汇率制度的负面效应分析
在看到现行汇率制度的优点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其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限制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根据著名的“三元悖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自由流动、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三者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决定了汇率变动不能充分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动,而是根据篮子中货币之间的汇率来被动调整的,是中央银行被动干预的结果。因此,目前的汇率制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实行货币政策的能力,并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
2、汇率基本上不能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汇率的变动可以起到影响一国国际收支的作用,因此它可以作为调节一国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但在我国现行的汇率决定机制下,货币的比率被基本固定,而且汇率的波动范围被限制在央行规定的一定幅度之内,从而使得汇率基本上失去了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
3、汇率调整缺乏准确依据,且维持成本较高。在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时,这一市场十分狭窄,而且仅限于由经常项目中的贸易项目派生出的外汇供求,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央银行无法获取准确定价所需要的完全信息。此外,维持现行汇率制度增加货币政策灵活操作的难度,其总维持成本较高。
4、弱化了企业的风险意识。现有汇率制度约束了汇率变化的灵活性,使人民币汇率的经济杠杆功能被弱化,也淡化了交易主体的风险概念。如果人民币仅是小幅波动,企业通过适当的内部调整就可以应对汇率变化,但未通过运用金融市场工具防范和化解汇率风险,因而,企业缺乏汇率风险意识和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造成了风险的累积,而这些风险的累积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隐患。
5、银行风险增加。虽然间接融资企业对汇率的敏感性强于对利率的敏感性,但是对浮动汇率制下的市场波动适应性较弱。这些企业向银行的借款并不会随利率的升降而出现大幅变化,但是企业经营国际贸易的收益却会随汇率的变化而波动。企业还贷不确定性增加,银行贷款回收率下降,贷款风险增大,呆账坏账增加,银行利润率和收益率随之下降。
美国操纵汇率的手法
透过国际汇率制度历史变迁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操纵汇率的惯用手法,其汇率政策的调整具有强烈的利己主义和单边主义色彩。美元一直是美国国家利益平衡和危机治理的有力工具,美元看似毫无规律的涨跌与美国的经济策略不谋而合。美国的汇率政策可谓是“予取予夺、随心所欲”,需要贬值时,就立即操纵贬值;需要升值时,就立即操纵升值,该汇率政策的关键条件正是“浮动汇率”。当经常账户急剧飙升或者对外负债急剧增加时,为了促进出口、改善国际收支、降低对外净负债,美联储则采取入市干预或迫使别国汇率升值等手段,操纵美元贬值。而当国际社会对美元信用有所质疑、资金流入美国速度大幅放缓之时,美国政府则会高唱强势美元,甚至主动入市推高美元汇率。
人民币升值的后果
人民币升值可以增强进口购买力,有利于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减少资源消耗,转变外贸和经济增长方式。
但是,以我国目前的经济竞争力,在完成工业化之前,如果仓促让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将会使我国陷入既无法化解升值带来的外部风险,也无法充分利用升值带来的积极影响,相反却会严重削弱现阶段的我国劳动力廉价等比较优势,严重影响我国出口,造成大量失业和社会动荡,过早结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期。
当前人民币升值过快,已经给我国外向型经济带来严重的冲击。
迎接挑战的四大对策
为防止通货膨胀失控和防止经济大幅下滑,我们必须采用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
一:暂缓人民币升值。目前,大量的热钱通过各种渠道进来我国,金融风险正在不断地累计。要扭转这种局面,除了采取严厉管制措施外,必须利用汇率工具,果断地暂缓人民币升值,切断国际投机资金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要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及国内承受能力,在一定的幅度内,使之有升有贬,并不断创造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国内、国际环境。
二:推动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以低价格要素制造价廉物美的商品来贴补国外的消费者,致使国内初级产品对外依存度急速上升。同时,大量资源消耗型产业向中国转移,环境成本越来越高。为此,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针对不同产业和不同类别的资源能源产品推进价格改革,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强制企业承担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等方面的社会成本。
三:加快经济转型的改革。转型的内容可以用三个“转变”概括:一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三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则人民币升值不仅能降低企业成本,而且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所以,加快经济转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会变成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
四:推进金融改革,建立风险防范系统。目前,我国金融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我们既要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又要加强对某项领域的管制,建立金融预防性、应对性管理框架,防范金融风险。
为此,首先,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其次,稳妥地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第三、改善外汇储备结构,增加黄金及石油储备;第四、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可,要建立完备的金融风险识别、预警和控制体系。
对中国未来汇率体制发展展望
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是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根本目标,包括人民币汇率政策在内的一切宏观调控政策都需以此为最基本的出发点。与人民币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和资本项目管制的放宽一样,汇率形成机制对于中国这样自主的庞大经济体而言,只是诸种考虑的经济变量之一。判断其汇率制度是否合适的主要标准是它与国内实体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在这种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下是否良性运行,以及经济增长是否能够持续。汇率应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
中国政策制定以自身考虑为主,同时也强调考虑亚太和世界的经济。中国正逐渐变为一个经济大国,既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发展和平衡,也历来重视对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的相互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中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的互补性增强。稳定人民币汇率,一方面会带动我国外贸出口发展,有助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我国经济金融稳定,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会增加进口需求,拉动其他国家出口扩张。完善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应是必然的选择。现阶段,我国必须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资本管制之间寻求某种平衡,既能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又能兼顾汇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同时使资本管制发挥一定效果。
1、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管理浮动
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实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央行调控能力的进一步加强,我国可以逐步由管理浮动汇率制转向单独浮动汇率制。但目前的主要工作还是加强完善现行汇率制度。
2、坚持汇率改革市场化方向的同时要打破市场对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近些两年来,人民币汇率较均幅的、缓慢的爬升,使市场上形成了强烈的、可预测的升值幅度预期。这使得国际投机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国内,进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这不仅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而且给宏观经济调控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打破市场上人民币可测算的升值预期刻不容缓。
3、加大国际游说和沟通力度,保持改革的话语权并赢得外部支持。一国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到相关国家的利益,因此,一国汇率制度的改变也常常会引起国际上的干预或协调。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和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的呼声也越来越大,美国等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或是部分利益集团的压力不断地通过政治等途径对中国政府施压。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主动应对,加大国际游说和沟通的力度,保持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话语权,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赢得有利的外部环境。
4、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深化商业银行和企业的改革。当前要加快发展外汇市场和各种外汇衍生品,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更多、更好的风险管理工具。例如在已允许开办人民币外汇货币远期和互换的基础上,加快研究和推出人民币期货和期权交易等。从汇率改革的过程来看,今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将难以预测,人民币升值的空间也可能会大于预期。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汇率问题的研究,提高风险意识,学会应用各种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金融机构应加快金融衍生品的研究与创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
5、协调好汇率与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关系,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合理的利率水平是形成合理的汇率水平的基础。如果一个国家利率水平高于国外,则会推动本国汇率上升,反之则下降,因此汇率制度改革要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保持同步,相互协调,共同维护币值的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面对重压下人民币汇率的选择
在短期内,从中国目前的具体经济环境看,现行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应是向自由浮动汇率制转型阶段的最优选择。目前面对外部重压下的人民币汇率的选择,我们要坚持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我们灵活解决对外争端的智慧,在充分揭露美国习惯操作国际汇率嘴脸的同时,耐心向全世界人们解释中国的汇率政策,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已经采取了有效措施提高汇率灵活性,而且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已经大幅升值了很多,希望得到其他国家和人们的理解,并且给出我们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切实可行的时间表。人民币升值一定是个渐进的可控的过程,要小幅逐步地进行,中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应该是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来调整,而不是屈服于国际舆论的压力和个别大国的操纵。
第五篇: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 发布日期:2012-01-03 | 浏览(2472)人次 | 投稿 | 收藏 ] 王希恩
内容提要:本文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向作了宏观分析。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着力弘扬的双重作用,使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复兴、衰退和变异并存的状况;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的完成,这种状况将持续存在并加剧或扩展。为此,文章提出了正确对待衰退、引导健康变异和促进全面繁荣等应对建设。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趋向
一、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的两个社会背景
(一)现代化的强烈冲击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至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至空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
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在某一地区具体的纵向变化,云南大学的李子贤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供了他三下怒江峡谷进行田野考察的印象。
第一次是1963年9月。他从昆明出发,乘车、骑马和步行,几乎花了一个月时间才抵达目的地。当时所见所闻,都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村寨里的人们都是清一色的民族服饰,人人会唱传统民谣,都能讲上几则故事,能滔滔不绝地讲解各种习俗礼仪的由来,讲述该族神话。每进一家,均受到传统礼仪的接待。村民中几乎没有会讲汉语的。
第二次是1991年秋。一路乘车,仅花了三天的时间。当年只有几间瓦房、十多间草房的贡山县城,已有了一条大街和高层建筑。傈僳族和怒族村寨中已有人经商,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已穿上了城里人的时装。村里讲汉语的人多了,但唱传统歌谣和讲述神话、民间故事及各种民俗由来的人则不多了。
第三次是1997年8月。这里的变化已令人惊讶:贡山、福贡、泸水县城高楼林立,各类商店、餐馆、旅馆应有尽有。有的卡拉OK厅的老板就是少数民族。一住进旅馆,就可以和昆明的家人通电话,让人几乎没有已抵达边境少数民族地 区的感觉。当年闻名省内外的民间歌手,大多已过世;通晓一切的民间艺人,已很难找到。过去收集到的神话和民俗,现在能够知晓的人已不多,而此次收集到的民俗文化及口头文学,已发生了较大变异。当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某些部分,正在不断丧失。要想真正了解到当地各民族系统、完整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内隐文化,已很困难了。(注:参见李子贤:《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教育刍议》,《思想战线》1998年第4期。)
对于怒江地区的这些变化恐怕没有人怀疑,因为这种变化实际上在很多地区都在发生。从我们在民族地区的直接感受来看,传统文化色彩在大多数地区都已很不明显,或者说,除了大跨度的空间距离造成的地区文化差别之外,相近民族之间的文化特征已不清晰。从我们回收的民族问题问卷调查来看,58.72%的应答者认为近年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减少”,23.68%的应答者认为“大大减少”。当然,由于发展程度、环境、生产方式、既有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天然抗御力等因素的不同,各民族和各个地区传统文化的受冲击程度是有较大差别的。如居住于广西防城港市的大板瑶(瑶族的一支)现今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里的“阿宝节”、“盘王节”等节庆活动的对歌、婚礼等民俗民风都保存完好,尤其是在服饰方面,“妇女们无论是外出到乡里赶集、上山劳动、下地干活或是做家务,她们都一丝不苟地身着民族服装,把颇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认认真真穿在身上”。(注:徐正荣:《大板瑶:把民族服饰一丝不苟穿在身上》,《民族团结》1998年第1期。)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受冲击较少或自身保存较好的例证。但显然,受影响发生变化是绝对的,不变则是相对的。一般而言,同一民族聚居区和封闭程度较大的地区变化要小一些,反之则要大一些。
需要说明的是,把冲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外来文化都说成是汉文化是不确切的。因为,除了汉语之外,当今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流行的服饰、音乐、交际方式、建筑风格、生活器物等等,都很难说有多少真正属于汉族的文化成分。实际上,传统的汉族文化也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冲击传统文化的是与之相对的现代文化,它们属于普同文化范畴,而很难说是哪一个具体民族的文化。当今普同文化的成分确切地说源于西方的成分多一些,这是由近现代及至当代西方在世界经济和文化上的强势地位所决定的。而在我国,由于汉族在人口、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汇入普同文化的成分要多一些,但这不等于普同文化就是汉族文化,更不能把现代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看作是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威胁。
(二)国家和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着力弘扬
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是促进民族繁荣的政策。这种繁荣既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思想道德水平及人口规模和素质等方面的全面提高,也包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充分发展。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弘扬,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如此。
首先,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实施有效的保护、整理和研究。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日渐湮灭、损毁和流失的危险,国家本着“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动员各种力量努力予以抢救性的保护、发 掘,并适时加以整理和研究。如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和《玛纳斯》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60年代即展开了有关资料的调查收集,80年代又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截至1998年,仅《格萨尔》的藏、蒙古文手抄本和记录、整理民间艺人的说唱本就收集各300多部;出版藏文说唱本70多部,总印数达300多万册。又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举世闻名。东巴文是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纳西族东巴舞谱》是我国最早的民族舞谱和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舞谱。因此,1981年在云南省社科院专门设立了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努力,迄今已把2万多卷1000种的《纳西族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全部译成汉文,而云南省有关部门也已首次把东巴象形文字输入了电脑。此外,对西藏布达拉宫和三大寺(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青海塔尔寺、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等大批重点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都投巨资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同样有意义的是,1984年,文化部和国家民委等几个部门组织成立了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筹划编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和《中国歌谣集成》等十部文艺集成志书。这一被称为“文艺学大百科全书”和“文化长城”的巨大工程将囊括56个民族的所有的民间文艺成果,是对包括每个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艺的空前完整的收集和展示。
其次,对少数民族文化制定和实施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如文化部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提出对这些地区实行文化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文物保护和对外文化交流“四优先”的政策。1992年我国政府在边疆地区开始实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1994年,党中央把这项计划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项目,其后,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又把它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列入其中。这个计划自实施以来,中央和18个边疆省区及共建部门已投入50.68亿元。国家民委和文化部还曾举办过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每年都要请少数民族艺术团体到北京进行文化展演,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定期举办少数民族艺术节。1982年以来,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注:参见方鹤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和发展》,在中国—瑞典第二届少数民族问题研讨会上的发言稿,1998年9月;陈琪林、陆濯儒:《加快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稳定繁荣》,首都民族理论春季研讨会论文,1999年。)
除了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措施之外,随着人们对保护民族文化自觉性的提高和各民族自我意识的增强,一些社会有识之士及少数民族的社会团体和个人也自发地作出各种努力,对各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了保护或弘扬。如1995年著名作曲家田丰以个人力量筹资创办了“云南民族文化传习所”。其宗旨是抢救挖掘云南各民族濒于失传的舞蹈艺术珍品,其方式是由各民族中老年艺人带本族的青年,脱产半年或一年到传习所来系统整理、研习、表演和传授。而由宣科、杨曾烈等纳西族民间音乐家所创立的“大研古乐会”也是着力于本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他们的演奏以洞经音乐为主,又融会了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成分,被称为“活着的音乐化石”。与此不同,所谓的“彝族文化学派”则在学术研究方面开创了文化传承的新途径。最近10多年来,刘尧汉教授带领一批彝族中青年学者,邀约一些传统头人、祭司共同深入田野,以文化人类学、民族史等学科的理论方法为指导,以田野调查、典籍整理、口传史诗家谱的发掘为手段,陆续推出了20余本《彝族文化研究丛书》,成为一种保护、弘扬本民族文化的有效模式。(注:参见黄泽:《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几种模式》,《思想战线》1998年第7期。)
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的基本估价
在现代化的强烈冲击和国家及社会各种力量自觉保护的双重作用下,当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状况是复兴、衰退和变异三种现象并存。
(一)复兴
国家及社会在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已构成了一种复兴的景象,此外复兴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了推广。一些使用传统文字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朝鲜族等已经具有了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民族语文教学体系;而使用新创或改进文字的民族也采用了形式多样的双语教学体系。中央和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市、县、乡都开办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一些电视台建立了少数民族语言频道。我国已有民族出版社36家,每年出版各类民族文字图书3000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报刊89种、杂志183种。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大量建设,文艺人才大量涌现。截至1998年,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建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26个,图书馆596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738个,博物馆134个,文化站7129个。全国至少有24所高等和中等艺术院校专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一些国家重点艺术院校还不定期地开办少数民族班。大批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在全国乃至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至1997年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奖评奖时,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作家。(注:参见方鹤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和发展》,在中国一瑞典第二届少数民族问题研讨会上的发言稿,1998年9月。)
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广泛。许多地区对传统民族节日开始重视,自觉地利用这些节日推广传统文化。不少地方开办了各式各样的文化节、文艺节、文艺会演和体育活动,而这些活动又着力体现民族特色。
许多少数民族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经济活动融入民族文化内涵。如一些民族地区大做民族服装生意,将自己制作的服装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在此过程中也将自己民族传统的工艺、质料、风格等发扬光大。近年来西南苗族、布依族和瑶族的蜡染、挑花、刺绣等都在各地市场上走俏。更为普遍的是民族旅游业。民族地区利用自身独有的旅游资源,辅之以当地民族文化的内容,发展了经济,也发展了自身的文化。
凡此种种,都是传统民族文化正在得到复兴的表现,甚至可以说,当今的民族文化正处于繁荣和发展的最好时期。正因为如此,当今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也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率汇入普同文化,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二)衰退
但是无庸讳言,与上述复兴的景象相悖,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面临着相当的衰退局面。现代文化不断增多的过程也基本成为传统文化衰退的过程,而且,与复兴相比,衰退似乎更为强烈。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各地传统文化的衰退正是在各种挽救和弘扬措施不断实施时发生的。还以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现状为例。因为蕴含内容的丰厚、珍贵和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东巴文化受到了上自政府下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普遍关注,从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它的投入和取得的成就来看不能不说已相当可观。然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杨福泉研究员近来著文谈到:目前东巴文化这一“文明瑰宝正在民间不断绝迹,所剩无几的东巴多至耄耋之年,且无人传承。„„如照目前各地所剩无几的老东巴无传人的情况发展下去,十多年之后,将不复有东巴文化活动存活民间,被视为丽江旅游一个支柱人文资源的东巴文化将只存在于博物馆、研究所而成为死去的文化,东巴文化将只是一门钻故纸堆的学科”。“纳西族民间丰富多采的民俗活动正日趋衰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歌谣谚舞蹈衰微没落,民间歌手寂寥冷落,年轻的民歌手如凤毛麟角。年轻一代痴迷于影视流行歌曲,过去遍布城乡的歌手一唱三叹,听众如醉如痴,很多人能出口成章(民歌),年轻人甚至即兴编歌斗歌谈情说爱的盛况已成如烟往事。电视文化对过去民间故事、礼俗谣谚的家庭传承的冲击犹如风卷残云。此外,传统民居、服饰、节庆等正在咄咄逼人的‘现代趋同’浪潮冲击下消失和隐退。”(注:杨福泉:《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思想战线》1998年第5期)杨福泉同志在纳西族地区进行了多年田野调查,其所谈情况应当是可信的,而在其他地区,情况一般也是大同小异。
其二,已有的复兴尚多与民间生活脱节,衰退是深层的。如上所述,因党和国家的重视及各民族群众的自觉参与,各民族文化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展现。但这种展现很多却是游离于民间社会生活之外的。像东巴文化在媒体的曝光度上,在国际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整理、出版或演出展示等方面实在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同时它在纳西族民间,也即在它的原生土壤上却大大失落。勿庸讳言,民族文化和经济活动的结合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也使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扬。但因为这种结合一开始就是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因而这里的文化传扬就不能不带有与本族实际生活脱节的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由此我们也就看到,大量表现民族特色的用品堆满货架,但本族消费者却日益减少,外族消费者对这些物品的需求也大多出于新奇,而随着新鲜感的减退,这些物品便被束之高阁。在“民族村”或其他形式的少数民族旅游区,虽然表现民族文化的各种建筑、用具、服饰和礼仪等随处可见,但这些东西很多已不是民族文化的自然显露,而是出于商业利益的着意夸示甚至扭曲,与民间的本色已有相当的距离了。这些现象说明,当今传统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复兴,更多还仰赖一种表层的人为造设,在它下面还泛动着衰退的潜流。
民族传统文化既得到了复兴,又在严重衰退,这种评价似乎是矛盾的,但又的确如此。国家及社会的着力弘扬与现代化的猛烈冲击是两种影响传统文化状况 的主要社会因素,而它们的作用力却是相反的;在此两种不同社会因素作用下,传统文化的不同内容、不同层面呈现出不同甚至相反的性状是合乎逻辑的。
(三)变异
民族传统文化的衰退是指这种文化的减少和消失。然而,有些现象其实不是衰退,而是变异。因为许多传统文化成分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减少或消失,而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自身得到了适应新环境的演化变迁。如土家族过去有迎请“土老师”的习俗。土老师被认为是神的代言人,是祛鬼邪、求吉祥的神的化身。因此,人们凡遇到疾病、灾祸,都认为是碰到了邪魔鬼怪,必定要请土老师司法驱鬼,消灾免难。现在人们仍请土老师,但用意大多是办喜事图吉祥,或为12岁的孩子“度关煞”,盼其长大成人;或为耄耋之年的老人冲傩还愿,祝其健康长寿。其形式活泼、优美滑稽,使参与者都能感到愉悦满足。(注:参见李霞林:《土家族风俗习惯与精神文明建设》,《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不少民族地区的群众仍然保持着传统服饰,但在款式、质料和制作方式上已发生了变化,揉进了现代技艺和时尚。(注:参见林春峰:《“新民俗”与“旧民俗”:现代卫拉特民俗生活(1949-1996年)及其民俗文化特征》,《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此外,许多少数民族群众仍保持着自己的饮食习惯,但也开始注意吸收其他民族的饮食方式,注重营养、卫生和多样性;许多地区仍然保持了传统的民居,但从建筑材料、样式到内部装饰都已十分考究并具有了相当的现代气息;许多地区仍保持着传统的节庆,但在节庆活动中也开始大量地掺杂着现代形式的娱乐和商品交易的内容;许多传统音乐引入了西洋乐器和流行音调,许多艺术形式得到了改造、填充了新的社会内容等等。
变异是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得以保留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在发展,产生和滋养文化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文化本身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适应这种改变。实际上,作为各民族主要特质的传统文化不会轻易从生活中消失,却会以改变的形式长期存在;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也是在变异的基础上得到展示的。变异是阻断衰退的重要途径,也是促成繁荣的前提。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趋向预测
(一)衰退和变异仍将持续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国策不会改变;西部大开发正在从决策走向实施;随着中国加入WTO的完成,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再度加快。这几个因素意味着现代化将向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各民族生活的纵深层次推进。与此相应,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冲击也将愈加剧烈,传统文化面对这些渗透和冲击所出现的衰退和变异也将愈加明显。
传统文化生成和保持的环境将进一步丧失或改变。传统文化是特定社会和自然条件的产物,特定环境是传统文化生成和保持的土壤。因此,当这种环境丧失或改变以后,传统文化也必然难以生存或保持原样。许多在原始生产条件下使用的生产工具无论如何在当代已不再有使用价值,它们被淘汰和消失也将成为必 然,而那些适应极端落后生活状况的生活器具和习俗也将随着现代生活的来临来失去生存的意义。如果说,由于发展的局限,我国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相当封闭,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水平还很低,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还有着适宜条件的话,那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重心的西移,这种状况将迅速改变,但这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将面临更严重的威胁。
现代传媒的迅速普及将阻碍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高效的信息传载工具,电视、广播、电信、互联网等将是未来社会重点发展的产业,而这些现代传媒对社会的覆盖范围、传导速度、影响效果都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它将大大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对整个传统文化的看法。相对于现代传媒的影响,传统文化传承的手段落后,影响微弱。于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民间艺术、习俗、礼仪、服饰、观念以及民族成员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兴趣等等都将受到直接的威胁。21世纪是信息社会,面对随现代传媒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如何应对立足,的确是一个严峻考验。
改革开放的深入将大大扩展族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这将直接导致作为交往工具的语言和行为方式的普同化。在我国,汉语普通话不但已成为汉族成员的通用语言,也成为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及不同少数民族成员之间的通用语言。这种状况的形成在于汉族人口分布的广博以及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广泛。在未来的世纪中,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将使族际交往得到更大的扩展,这也使得原本得到流行的汉语普通话更加普及,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范围将缩小。与此相对应,汉语文也将因具有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在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得到推广,而少数民族文字的使用范围也将受到局限。与语言的境况相类似,由于族际交往日趋广泛,原来在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区流行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礼仪习俗等将趋向普同化,或者在当地民族和地区文化基础上吸收新的文化要素,形成传统文化的变异。
现代生活的实惠、便捷和时尚化趋向将造成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生活方式和艺术形式等方面的取代或改造。现代化的进程总是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改善,体现社会进步和时代风貌的各类物质和精神产品将会层出不穷并不断更新,而它们所体现出的共有特点将是实惠、便捷和时尚。但这些特点显然又与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方面,尤其是服饰、生活方式和艺术上的既有形式和内容相悖。现在的少数民族群众,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在服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大都是从实惠、便捷和时尚的原则作出的选择,而并不是对传统的东西有意抛弃。因此,面对现代生活的急剧变迁,产生于旧时代的传统文化要么发生与现代生活合拍的变异,要么走向衰微。
传统文化的衰退和变异总是与现代化的进程相对应,而就以往20年的情况来看,衰退和变异呈加速度态势。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在新世纪的深入,这种加速度的态势恐怕会更加显著。
(二)复兴局面也将持续并扩展
首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将会继续得到党和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撑。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保护和整理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大力繁荣少数民族文艺 创作,加强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等,都是党和国家始终不渝的政策。这些政策在未来也只会得到完善和发展,而不会改变。这就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复兴能够得到基本的政治保证。
其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续复兴也基于各少数民族对繁荣自身传统文化要求的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随之,各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这使得各民族人民在追求物质文明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也相应有了在文化上表现自己、振奋自己,并藉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要求。所谓的“文化民族主义”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倾向,它是世界在向全球化推进过程中各民族为追求个性和自身利益努力在文化上张扬自己的表现。我国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复兴的要求既是民族发展的正常进程,也显然与这种文化民族主义的潮流合拍。正如前文所述,自觉保护、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现象正在增多,由此而推动的传统文化的复兴也只能持续而不会中断。
再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续复兴还具有良好的基础。对于繁荣民族文化,国家和各地有关部门已确实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从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已在具体的政策措施、财政投入、组织协调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所以不论是即将湮没的文化遗产的抢救、发掘,民间文艺的收集、整理、出版,还是少数民族文化队伍的培养建设都已取得了相当的成绩,所有这些都将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复兴。
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应对建议
针对上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向,我国未来的相关对策思路应该是正确对待衰退,保存、摒弃和弘扬并举;传统和现代结合,引导健康变异;上下结合、表里结合,促进全面繁荣。
(一)正确对待衰退,保存、摒弃和弘扬并举
衰退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主要威胁,因此,阻断衰退是传统文化繁荣的首要工作。当前处于衰退状态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具有三种不同的性质,与之相应也必须要有三种不同的应对态度。
有历史价值,但已不可能在现实和未来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传统文化。对此作的基本工作应该是保存。许多正在衰退的传统文化其价值不是现实的,而是历史的。如旧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它们都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在现实社会中它们已失去了原有的使用价值,但却忠实地反映着某一或某些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印刻着这一或这些民族的历史痕迹。又如一些已经不再使用的文字和无法传承的技艺、艺术、原始宗教及礼仪等,它们都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反映着民族特色,也记载着人类的文明。对这些文化内容应该采取保存的方针,即要尽力使这些即将消失的且不可能再生的文化成为“标本”保留下来。要充分认识到这些东西的价值和不可再生性。应通过适当的形式,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 力进行抢救性的记录和保存。博物馆、影视、文字档案、文物收集等都是有效而应该充分利用的手段。我国五六十年代以来进行过这类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又有所加强,但显然还很不够。
属于传统文化的内容,但却与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相悖。对此应取的态度只能是摒弃。每个民族要进步,在不断创立和吸收新的文化因素的同时,都必须舍得丢弃自己落后的东西,切不可在强调传统特色的同时形成文化上的保守主义。传统文化并不等于优秀文化,不等于文明。如一些民族中存在着的原始的平等观念、婚姻上的近亲习惯、“坐家”习俗等等都是与民主、法制、竞争、优生优育等现代观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它们的确是传统的东西,但却代表着愚昧和落后,它们的失落、衰退实在是民族文化的进步。对于这些文化内容,我们所采取的态度不应是保留,而是摒弃。
优秀的文化成分,既体现着民族特性,又属于民族文化的精粹。对此应采取的态度只能是弘扬。我们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要是就这部分内容讲的。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在各民族的观念、习俗、礼仪、制度、宗教、艺术、文学以及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因而弘扬这些文化的工作也是涉及方方面面的。我们要防止传统文化的衰退,就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弘扬优秀文化。当然,在具体工作中,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又常需要与对落后因素的摒弃结合在一起,因为许多文化现象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常常是裹合一体的。事物具有两面性,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弘扬精华、摈除落后,实际上两者是需要同时进行的。
(二)传统和现代结合,鼓励和引导变异
任何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自身创新和外来文化的补充,因而变异也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条件下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讲要把坚持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积极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其精神也是文化变异的问题。保护传统文化不是制造“保留地”,追求“原汁原味”是不现实的。实际上,在现代化过程中,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变异都在发生,因为不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不从现代生活中汲取养分的文化都将走向枯萎。但我们在这方面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变异、引导变异。鼓励变异是说应该赋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一种主动意义、自觉意义;引导变异是说我们追求的变异应该是健康的、积极的,而不能是消极和腐朽的。这里,应该强调要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目标来规范变异。此外,引导变异也要注意处理传统成分和现代成分在新文化形成中的关系。我们所希望的新文化应该是向未来的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现代文化。
(三)上下结合、表里结合,促进全面振兴
上下结合是说政府行为和民间行为的结合。这种结合需要沟通,而政府行为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比如,前述云南省为恢复传统文化而出现的“民族文化传习所”、“大研古乐会”和“彝族文化学派”等都是有志于民族文化的人士和团体利用自己的资金及影响创办的,这些人士和团体在运作过程中如果能得到政府在资金、组织和舆论上更有力的支持,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深入肯定会产生更 积极的作用。传统文化的变异主要是在自发状态下发生的,而如果政府对此加以研究并有意识地引导,无疑会减少或避免一些消极现象的产生,促进健康传统文化在民间的繁荣。
表里结合是说传统文化的表层繁荣应该与民间社会生活结合。传统文化是发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的;民间社会是传统文化的土壤。当代传统文化的复兴与民间的相对游离是现代化过程对传统社会的冲击过于迅猛,而社会不同层面对于传统文化的容留和需要有着较大的落差造成的。国家和各民族的有识之士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是要先于一般社会成员的,他们为容留和复兴传统文化所作出的努力总是和一般社会成员对于传统文化的不自觉丢弃形成反差。这里,一般社会成员认识上的滞后是主要问题,而解决的办法也只能是教育。对此,已有相应的经验可供借鉴。如注重利用各种大众传媒,广泛宣传保存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相关措施;利用某种组织将当地各民族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组织起来,使其成为保存民族传统文化及进行这方面教育的骨干力量;参与组织和资助当地的主要传统节日,使其成为较大规模的群众性民俗活动,培育新的“文化积淀场”;定期举办民间文艺调演,聘请民间老艺人培养民族文艺新人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且可以推广的作法。此外,民族传统文化也应该作为民族常识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各少数民族地区在进行民族常识和民族团结一般教育的同时,也应适当增加一些介绍本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或教材,让学生从小就培养起热爱乡土、民族和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把振兴民族传统文化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发展“文化经济”是繁荣民族传统文化的正确路子。由此,几乎每个有条件的少数民族地区都已注意到了这一点并有了不同的举措。但在发展文化经济的同时也有两个容易出现的偏向应该引起重视:一是对待传统文化的随意性。表现为急功近利,不尊重当事民族的意愿,甚至歪曲、丑化某些民族的风俗。这样作的结果,伤害了民族感情,影响了民族团结,也损害了传统文化的形象,是与振兴民族传统文化的初衷相背离的。二是将传统文化仅仅作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这种极端实用主义使文化成为经济的奴隶,丧失了文化的尊严,实际上是对民族本身的不尊重。尽管有上述两个容易出现的有害倾向,但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条可行的途径,我们还是希望有更多的地方能够重视文化和经济的结合,希望藉此促进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真正繁荣。
(本文原载《民族研究》2000年06期,第8~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