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资料快乐的意义(哲学与智慧)论文

时间:2019-05-14 15:1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商业资料快乐的意义(哲学与智慧)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商业资料快乐的意义(哲学与智慧)论文》。

第一篇:商业资料快乐的意义(哲学与智慧)论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人生的快乐

[摘要]人生来追求快乐,快乐可以说是人生的目的,但是却不是人生全部的意义。生命还在于寻求存在的价值、包容生活的缺憾与不完美。而真实的体验生活感知生活,才能使生命更加完整,达到真正高境界的快乐,那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关键词]快乐 人生 意义 追求

有一台机器,名叫快乐箱,只要你进入这个箱子,就会体验到一种特别快乐的感觉,并且从不厌倦。选择在你,踏入或是放弃,但是选择进入箱内的人都不曾愿意再出来,于是这些人在快乐箱中终其一生,拥有一辈子的快乐。现在有这样一台快乐箱放在你的面前,你愿意进入吗?

如此哲学的一道命题,引起我无限的思考。答案也许并不是一句简单的进入箱子或是不进入箱子,无论是进还是不进,这选择的背后折射的都是人生的意义与追求,而这将是多大的人生哲学命题。

快乐是人生的追求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快乐是人生的根本追求!

可能根本两字有待商榷,但是快乐是人生的追求,却是我一直坚信的观念。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做任何事情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自己感觉更好。你想要健康,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你想要财富,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你想要买奔驰、买别墅,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你想要美好的婚姻,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你想要去帮助别人,同样也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总之,不管你现在做着什么样的事情,都是因为你认为这样做会让你感觉更好。生命的根本是自由,生命的目的是喜悦。

所以,既然任何追求都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那么,应该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快乐并不只是一个过程,快乐是人生的目的,快乐是人生的追求。生命中的成功的标准不是东西,不是金钱或物质,它完全取决于一个人感受到多少喜悦!

也正是源于快乐是人生的追求,所以快乐箱才会成为一种值得思考值得徘徊的选择,也才会有人选择踏入箱内,去体验去享受无限的快乐,因为这是人的一种本能,一种对于快乐天生的追求。

人生不是只有快乐

快乐作为人生的追求勿容置疑,但是将命题逆转却不见得成立。人生的追求应该不是只有快乐,人生的意义还有许多,快乐只是其中的一种。

生活的意义不是只有快乐,快乐箱是为个人欲望满足所设计出来的,但是这是否是人们所真正需要的?值得思考,如果人们都去享受这虚幻的快乐,那么多年以后是否还有人类的存在?

再者,人生不是你一个人快乐就是真正的快乐的,人是一个社会的集合,你有父母,朋友等等很多的社会关系,你一个感受到快乐,也许别人并不认为这是快乐,也许你会说让所有人都来快乐箱,但是这种情况的结果就是人类灭亡。

因此,如果一个生活有理想,知道人生意义的人,是不会选择进入快乐箱的!

人生追求价值

没有目标就无所谓价值。没有需要就无所谓价值。既然人生的目标是为自己一辈子快乐,那么凡是对自己一生幸福有用、有益、有帮助的,是自己一生幸福所需要的,就是有价值的;凡是对自己一辈子快乐无关的、有害的、是自己一生快乐不需要的,就是无价值的,这就是一个人的个人价值观。

人生活在社会上,人生活在人群里,不可能独生,不可能独存,人和动物的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在于知道合作、互相照顾才能使彼此活得更好。所以,要想一辈子快乐,就必须尊重别人,尽量不损害别人正当权益,尽力、帮助值得你帮的人。当你说的话或你做的事,对别人甚至很多人的一辈子快乐都有用、有益、有帮助,是别人所需要的,那就是你的社会价值。

因你说的话或你做的事而获益的人越多,你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你个人得到的财富和尊敬也就越多。人的个人价值和人的社会价值也就得到了最完美的结合。所以人活着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让自己快乐让别人快乐、使自己一辈子快乐、使更多人一辈子快乐。至于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从社会上得到些什么,而在于他为社会贡献了什么。”他淡化了一个人作为人的个人价值,过分强调了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有精当合理的一面,但也有明显的根本性缺陷。因为它完全漠视了“人活着,必须为自己”,这一自然铁条。而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只看到、艳羡别人从社会上得到什么,却很少有人去在意或深究他为社会贡献了什么。这样评论人的价值,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非常有害的。这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忘记了“人活着必须照顾别人,尽量不损害别人,用诚实劳动与人交换”这一社会法则。品评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大小,不但要看他从社会上得到些什么,更要看他为社会贡献了什么。只有一个人从社会上得到和为社会贡献基本相当,这才是比较合理的、健全的。

人生追求残缺

上天把我们的生活设计成这个样子自有它的道理。我们的生活虽然纷纷扰扰,虽然充满了各种缺陷,但这也正是生活有趣的一面,如果生活的规则变得完美而严谨,那每个人最多只对它有三分钟的热度,激情一过,全是淡然。我们之所以觉得生活是精彩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能确定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

通常被评论员称为“一场完美的比赛”的,多是那些不完美的比赛。在这些比赛里,运动员们各显神通,竞争激烈,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因为不到最后一秒,你绝不会猜到鹿死谁手。而真正“完美的生活”,也恰恰是那些不完美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里,你唯有自强不息,才能摘到明天成熟的果实,你唯有用心感知,才能发现残

缺世界的美丽。

生活值得期盼,因为世事难料,因为不完美。

而这一切的追求最终会导致更高境界的快乐。这时的快乐就不再是单纯简单的快乐,而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满足感,人生因此有了更高境界的精神享受。

体验生活才是最乐

生命是你自己,你必须对你自己负责任。且一切都附丽于存在。你若不为自己,你如何能够存在?你若不存在,失去了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因此人活着必须为自己,为自己去体验生活,体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样的人生才厚重,才充实,才有意义。

一群学生在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老师,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这群学生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快乐是终点,也是过程。生活需要体验,人生需要经历,人需要尝尽世间冷暖,于是我们才能说来世间的这一遭没有白活,生命到了那一刻才算赋予了意义——用自己的双脚走完了只属于自己的人生,这期间经历的挫折、快乐、磨难、成功,一路的感悟,一路的情感,都将成为我们弥足珍贵的的人生财富,这不是简单的快乐能够替代的。快乐单纯地变成了快乐本身,那快乐也就沦为了享乐,也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如果是我,我定将放弃这样的快乐箱,而选择在真实的环境下,用自己的双脚走完我的人生。

[参考文献] 周国平:《守望的距离》,黄山书社出版社 2007年版

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星期二》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年版

第二篇:哲学与智慧

静的哲学·静的智慧

姓名:陈衍春

学号:09120224

院系:材料学院电子信息材料系

摘要:“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深得内涵,在《庄子》、《道德经中》《文心雕龙》中都有很高深的哲学、不同的智慧。本论文从“哲学和智慧”的角度分析我个人在平时思考和涉猎中对静的心得体会。从静态表现、厕所中的静、归根曰静这三个方面分析,分别阐述静的外在表现、对人的心理影响、与生命的关系这三个不同层面的哲学。

关键词:静的哲学,静的智慧,静态表现,厕所中的静,归根曰静。

“静”在新华字典里的解释是:停止的,与“动”相对:静止。静态。静物。平静。风平浪静。《说文·青部》记载:“静,审也。”王筠释义曰:“采色详审得其宜谓之静”。“静”的原始意义是明审的意思。也就是要我们有着清晰的思路,明察秋毫的目光去审视自己。其次才是安静、宁静的意思。《广韵·静韵》指出:“静,安也”。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使身体安定,心绪和平,才能内视自身、明审自己。白居易亦有诗云:“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这些都是从静字面的研究和衍生。安静、静寂、静穆给人的感觉略带一丝忧伤略带一丝寂寞,渗透每个人的内心,引起心底深处的共鸣。很多女孩的名字喜欢有“静”字,因为静给人以娉娉袅袅细步摇、静如处子的优雅,给人以万里无云、晴空碧蓝的意境。

《道德经》上说:“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质真而素朴,闲静而不躁,推移而无故,在内而合乎道,出外而调于义,发动而成于文,行快而便于物。其言略而循理,其行侻而顺情,其心愉而不伪,其事素而不饰。”说的是世间万物的初始状态的静的,万物始于自然和谐,万物有自己的特点,如每个人都相对于他人静止,这就不存在冲突之说,谓之“清静而天下正”。这就是静在哲学上最本质的表现,它赋予的智慧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万物的和谐共存的一种状态,静是本质的,动是静的表现。

“厕所”似乎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词,这与哲学和智慧又有什么关系呢?在我看来,在现代,厕所是抛开喧嚣和嘈杂去思考问题的最佳地点。厕所安静、空间狭小。有人说思考问题不是要视野开阔么这样能放开心怀联想?可我不这样认为,真正思考问题是思想的开阔,环境的扩大不但不会给思考带来好处还会让思考者分心。厕所空间小,而且异常安静,把人带入最原始最本质的环境,可以静静思考、反省喧嚣生活带来的污垢。而且如厕的人把身体蜷缩,在心理上会产生有一种释然感,给身体最舒服的状态,不用考虑旁人打扰,心理的障碍减小。我每次如厕都会想想问题,不管是学习、生活、感情的问题都能有很好的效果,而且那时候是最适合做决定的时刻,那时候你会把问题分析的很透彻。这生理蜷缩和心理的安静给人最佳的思考空间。

所谓“厕所”其实这里的静更强调的是静对人心理的滋养,不仅仅局限于厕所,很多安静的场所、安静的时间都是现代快节奏生活下的避风塘。可以是宁静的乡村,安静的咖啡屋,每个周末六点左右的早上。这些都是释放心理压力,思考问题、反省生活的好地方。静带来的不只是心理压力的减小,还能改进品性。这我称之为“厕所中的哲学”。《淮南子》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是以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众弗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 故莫敢与之争。”这里说的是:人的本性是好静,故不与万物争,也就不存在奸邪罔逆之说。有句话叫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死归于净土,安静离开世界。在死前的最后时刻是人最安静的时刻,这个时候即使再坏的人都回归于本性。这我称之为归根于静。

《文化苦旅》最后一篇《这里真安静》中写道:“这里真安静,神秘得像寓言,抽象的像梦境,我走过许多地方,未曾见过如此具有概括力的所在,概括得令人有点难以置信。”余秋雨去的是一个二战留下的墓的,那里安静的让人窒息,不仅游客很少、长满杂草,那种静带来的神秘感、沧桑感让人对生命升起莫名的尊敬,不管他生前做过什么,给社会带来什么,最终他没有在地狱中煎熬,没有在天堂里微笑,他仅仅是静静躺在那里。是故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虚无恬愉者,万物之用也;肃然应感,殷然反本,则沦于无形矣。我称之为生命归根于静。

静这“东西”无形无味,触不到摸不着。但静可以表现的唯美,让人无限回味;也能净化人的心理,在浮华的现代生活中沉淀智慧;静更体现了生命的本质,归根于静,生于无形,化于无形。这便是我认为静所隐含的哲学与智慧。

参考文献: 陈华 《道家“静”的哲学对现代管理思想的启示》

 胡漫

论《文心雕龙·神思》对老庄哲学的“虚静”观的继承

 余秋雨 《文化苦旅》

第三篇:哲学与智慧学习心得

哲 学 与 智 慧 学习心 得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 王淅强(由课堂笔记整理)

0801114187 从高中时期接触到老子的道德经,后来又在百家讲坛中认真听完了曾仕强教授对《易经》的讲解,对古人的智慧,就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大一的时候,在闲暇时间,也是极其认真的读了《道德经》,已经各名家对《道德经》的讲解,电脑里也是下载了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所有的对《易经》的讲解。所以在大二下学期的选修课上,选择了由李翠荣老师讲解的哲学与智慧。

上了好几节课以后,一直在听百家讲坛,有点失望,这些都是我以前多反复看过的,心里还有些小自满。后来老师开始向我们认真讲解了当代哲学的发展,以及哲学中蕴含的智慧在当代生活的体现和运用。从而有了学习的激情,开始如饥似渴的学习这些东西,并认真做了笔记。

因为从很久以前就是一个自命不凡的人,所以一直以来都喜欢管理方面的知识,从而对管理中的哲学与智慧十分着迷。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更是做了特别详细的笔记。而其中,因为人对物的活动性,人对人的直接性,人对人的主体性,人,毫无疑问的成为了管理客体的中心!

而怎样才能做好人的管理呢?关键,是要重视人的需要!所以,其后的课程中,我对人的需要这一章节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以下就是我对人的需要听课过程中对自己的笔记的整理,加上自己的认识。其中自己的错误希望老师可以加以改正,教导。

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和利用。所以一个管理者就必须注意作为管理客体中心的人的需要!

什么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即为人的本性,其中包括个性倾向,即为人对人,人队物的依赖,向往,和追求。也包括自然本性,就是他生理的,社会的需求在他人脑中的反应。

人的需要使人产生动机,呈现人性,动机又制导人的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结果会使人满足,满足后又产生新的需要,形成一个循环链。因此,人的行为就可以理解为追求需要的满足。

20世纪30年代,人格测试之父提出了一个重要理论: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制导人行为的多样性。其间,人的需要被分为30个方面。

1、谦 谦谦君子、谦得益

2、接纳 渴望融入群体,被社会接纳

3、成就 希望有所成

4、攻击 自我领土意识,对威胁具有攻击意识

5、自主 自我意识

6、抵抗 不喜欢的,厌恶的,又抵抗行为

7、尊敬 人敬我,我敬人,8、防卫 面对攻击,自我保护

9、控制 人的权欲

10、显示 展现自己

11、规避伤害 独善其身,自我保护

12、回避屈辱 渴望尊敬,不被侮辱

13、不可侵犯 自我保护,领土意识

14、界育 各行其道

15、秩序 和谐稳定

16、游戏 娱乐,休闲

17、抵制 抵抗侵犯及所厌恶的

18、隐退 独善其身

19、感觉 自我认知 20、性 生理愉悦

21、求助 获得帮助

22、优越 优越感

23、理解 得到接受

24、获得 得到,满足欲望

25、逃避责难 不被责难,26、认识 求知欲

27、设计 有主导权,28、说明 解释,29、承认 承认,担当责任 30、保持 稳定

其间我们可以看出有很多都有内在的联系。同时也有研究者研究了企业家成功的必备需要:成就,权力,归属和渴望友谊。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成就需要。作为一个企业家,必须有特别强的成就需要作为动力,然后为之奋斗获得成功!

而在人的需要理论中最为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由下到上依次是: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

社交(归属)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这套层次需要理论在该领域影响极大!很清晰的揭示了人的需要的主次关系,为人所歌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该理论慢慢显露出他的死板。层次太过分明。这套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下一级需要没有满足的时候,就绝不会产生上层次需要。就好像一个人如果饿的时候,他就只会想面包,甚至是在睡觉的时候,梦的也只会是面包,而不会产生安全需要,更不用提上层次需要。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在当今,人权越来越受尊重的时代,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乞丐是一定会有安全需要的,甚至是社交归属需要,他当然依然期待被社会所接受。显然,与理论不符...所以人的需要理论经过研究发展,有奥尔德弗提出了ERG理论,其中将人的需要归分为三类:

生存需要 ②

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 ③

成长的需要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ERG理论也日见其局限性,人的需要理论依然需要众多学者不倦的研究,发展和完善。

身兼多家大型跨国公司讲师的余世维,更是受到了老师的敬仰。他对员工需要的新变化有深入的研究:新时代,员工参与意识大大增强,工作变化,乐趣,成长发展,突破现状,目标明确,不当驴,被尊重,理解,关心,倾听,沟通,协商,厌命令,自我实现,成就感,既要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课上,老师讲解了几个实例:

㈠ 日本的一家公司女主管,每天的工作就是早上提前半小时到工厂,在大门站着,鞠躬迎接每一位工人,之后还要到工人的岗位上问候一次,体现了对员工的重视。

㈡日本一家工厂,生产要求极为标准,每到工序都严格执行,但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老是达不到标准。最后,一位女工上班的路上过火车道,等火车通过的时候突然想到,是不是由于工厂离火车道太近,震动造成了对生产的影响。最后他向厂长反应,接着被验证是正确的。一位女工都可以直接提意见,足见这位女工的主人翁意识,并且可以看出公司对员工的需要的满足。

其后有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包括: ①

认为人的需要极为人的本性,其根本为社会实践性。人性又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构成。

人的三层次需要: 生存需要 + 享受需要 + 发展需要

人的需要使具体的

马克思认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在自然,精神,社会方面均是如此。在社会主义阶段,马克思认为主要有生存,享受,发展三层次需要。列宁认为有物质,精神和共产主义劳动需要。

而在社会主义阶段,则一致认为是劳动,自由,个性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以下详细介绍人的三层次需要:

一、生存需要 :

即衣、食、住、行、性等物质需要

告子曰:“食色,性也。”

------《孟子》

哲学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要衣、食、住、行等其他东西。”可见生存需要的重要性。

同时,更为经典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报告》 中说:“饮食男女等等也是真正的人类机能,”

二、享受需要 :

其中就是孟荀的观点:目好色,口好味,骨体肌肤好愉乐。

即包括精神恬淡,心理安逸、愉悦等等

三、发展需要 :包括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全面发展即为德、智、体、美、劳,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协调发展,即为体力,能力,智力的发展。

自由发展即为:

1、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

2、自身个体素质

3、人与社会的关系

4、人与自然的关系

但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因为我们在外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在自身内还要受到道德的约束。有才,必须有德的牵制,德不及才,必然会导致才用在不好的地方,例如黑客,高智商犯罪。

而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是自由的前提,然后是对世界的改造。

我们大学生受人尊敬,正是因为我们学的科学知识,认识了事物的客观本质规律,能更好的把握事物的必然性,自由选择性大,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怎么做才是最好的。所以有更明智的选择。

人的需要的结构:

人的需要由起源和对象构成的 起源分为:

1、生理 ——

生命和繁殖后代

2、社会 ——

社会存在与发展 对象分为:

1、物质 ——

生产、生活资源

2、精神 ——

真、善、美、交、道、造 同时人的需要具有具体性和发展性:

基本需要 ——

贯穿事物自始至终的需要

发展为

具体需要 ——

不同个体,不同阶段,不同空间需要皆不相同

发展为

优势需要 ——

上级优势

人的需要如此重要,关注人的需要则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关注人的需要使成功管理的关键,由以前重视物的物本管理,发展为重视人的人本管理,最终必定发展为关注人的能力的能本管理!满足人的需要则能更好的实现能本管理。

人,由一个经济人

——

社会人

——

复杂人,对企业、社会具有越累越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可以概括为四句话:

鼓舞士气

提高效率

化解矛盾

共享和谐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所以其重要性就会日益显著!因此管理者,无论是公司,企业,政党,乃至国家元首,都必须注重所管理的人的需要,并对其中迫切的,合理的加以满足,做好管理,做到繁荣!

第四篇:广告效应与商业智慧

广告效应与商业智慧

不妨留心一下,如今商场上许多耳熟能详的广告语,个中滋味着实值得细细品味。其实,广告也体现了商家的商业智慧。精彩广告的妙处,在于把握特定消费者群对商品的独特感受。正如广告思想家李奥·贝纳所说:“如果你不能把你自己变成你的顾客,你几乎不应该干广告这一行。”

有家酒店门前的广告语颇有创意,“第一次不来是你的错,第二次不来是我的错!”好奇心使你驻足,商家如此自信,当然不由人产生非要品尝一下才甘心的欲望,回头客便由此产生了。“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商家常用的口头禅,做生意,市口固然重要,但那浓郁醉人的酒香却充满魅力,巷子虽深,却并不因地理位置偏僻而招不来馋酒客。

“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商品的价值往往是物以稀为贵,别人没有的产品,在我手中产生了,那就是新产品,新产品必然具有一定的市场,当你的产品打开市场了,必然会有跟风商家一哄而上,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产品便开始扰乱市场,“你有我优”才是适者生存之道。

“本公司产品为市场最低价”,这类广告其实是问题广告。价格并非产品制胜法宝,价廉物美的产品往往可遇不可求。偏有不信邪的主,有过几次教训,便信奉起“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道理,总是怀疑所谓“市场最低价”产品的质量,于是,对“市场最低价”选择放弃。

“市场经济就是朋友经济”,这是生意人常挂在嘴上的口头语。朋友就是活广告,先交朋友,再谈生意,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成效,以诚待客,一见如故,<课件 >谈生意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商场上,最忌讳的就是直奔主题、开口言商,功利色彩太浓,双方就只有互相利用的价值啦!至于唯利是图,独吃自家人的主,那就往往只能一锤子买卖,为一笔生意而在朋友圈内坏了名声,岂非得不偿失?

常言道,“商场就是战场”。这话未免有腥风血雨之嫌,和谐社会以和为贵,于是,和风细雨的商场竞争战略让人拭目以待。经商需要胆略,更需要智慧;做广告需要唱功,更需要做功;做生意需要承诺,更需要诚信;做产品需要市场,更需要品牌。即使是商场上的门外汉,不懂生意也没关系,“货比三家”总不吃亏,“比价格、比质量、比服务”永远有理,广告并非商场上万能的法宝。

做生意诚信二字最重要,于是“诚信是金”又成为不少商家的看家功夫。“金杯银杯,不如客户口碑”。如今不少产品不惜重金做广告,虽然广告说得天花乱坠,可产品质量令人皱眉。倒不如实实在在地将产品质量做得实在,让客户去为产品做活广告,那“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铺天盖地,冲击力虽强,未免有些强人所难,我为什么一定要送脑白金呢?

第五篇:智慧的哲学与哲学教学的智慧

智慧的哲学与哲学教学的智慧

摘 要:哲学是彰显智慧与魅力的课程。当下哲学课堂非但不能与智慧结缘,反而导致了对哲学精神之崇高性、儒雅性、智慧性的摒弃和消解。哲学课堂应成为启迪、培育和升华智慧的诗意栖居之所,需要学习者的叩问、沉思、批判、论辩和彻悟。高中哲学课堂应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哲学素质奠基。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哲学教学;智慧;哲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5-0023-05

哲学课程于1959年在高中设置,其时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常识》。55年来,哲学温暖和丰润了一届又一届青年学子的精神世界,对此我们应予以充分肯定。然而,今天,与成效俱在的哲学教学困局和迷失却日益凸显,愈演愈烈。如何从源头上把握哲学的价值,彰显其魅力?如何在哲学教学趋冷的背景下,大力营造和提升哲学教育的智慧品质?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概说:哲学是彰显智慧与魅力的课程

“哲学”,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其本义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即“智”(见《尔雅》)。“智慧”的内蕴极为丰富,大体上可从“日常智慧”“科学智慧”和“哲学智慧”三种层次解读。[1]其中,“哲学智慧表现为一个人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正确把握和认识。它是一种大智慧,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哲学智慧是人类智慧中的“头等智慧”。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曾说:“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让人生发智慧,提高心灵的境界。”[2]哲学对于陶冶高中生求真、崇善、向美的人性,培养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企及的独特功能。

1.哲学智慧之启导性魅力

高中生正值认识自己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需要认识自我和世界,明确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哲学是引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更美好的人生。人要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2.哲学思维之超越性魅力

高中生正处于理性思维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哲学正好顺应了其成长的需要。学习哲学可以引发学生对世界万象的好奇与追问,能使他们在恰当的智力激励和挑战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哲学思维有别于对具体现象或具体事件的思考,它具有三个最显著的特性:即思维的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其中,抽象性主要通过哲学概念的抽象性表现出来,它给人们理解相关的哲学概念、原理带来了一定困难。然而,恰恰是哲学“抽象”内蕴无穷的魅力。因为高度的抽象实质上是最大限度把握事物最普遍特征的理性创造,是思维最高层级的精致化。只有借助哲学抽象,人的思维才能够超越现象走向本质,超越特殊走向一般,超越有限走向无限。诚如约翰?佩里教授所说:“哲学是一种馈赠”,通过学习“哲学陶冶而成的思维习性弥足珍贵”。[3]

二、反思:高中哲学课堂“失魅”现象审视

哲学课堂本应是引领学生登攀思想高台与智慧女神倾心晤谈的圣地。然而,当下哲学课堂非但不能与智慧结缘,反而导致了对哲学精神之崇高性、儒雅性、智慧性的摒弃和消解。

1.哲学课堂的迷失与困局

以高中新课改的理念权衡和审视,哲学课堂尚表现有八个“很少”:

“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本应是学本化的哲学课堂,却被教师不绝于耳的讲授所取代;“很少”有学生思维的潮涌,本应是问辩人生的哲学课堂,却看不到学生思想的发酵;“很少”有情感火花的迸发,本应充盈激情和诗意的哲学课堂,却变得异常平淡和索然寡味;“很少”有学生的“心动”,师生之间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沟通,更缺少拨云见日的价值引领;“很少”演绎精彩生成的风景,教师习惯于用刚性教案的“紧箍咒”,禁锢、束缚、封杀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创新意识;“很少”营造和彰显绿色生态,本应是其乐融融、充满人文情怀和人际和谐的哲学课堂,却变得不温暖、不民主、不道德;“很少”呈现课程资源整合的鲜活图景,本应充满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哲学课程内容,却丧失了应有的生机、活力和魅力;“很少”有灵动的学习评价,“教”“学”“评”严重失调,致使学生的学习缺乏及时、必要的引领和动力支撑。

2.哲学课堂“失魅”之成因

一是学生学习哲学的心理阻抗。从事任何一种学习活动,学习主体的行为和表现是积极还是消极,归根结底要由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所决定。学习哲学自不例外。通过对部分高中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我们发现有两种消极、病态心理,直接消解了学生学习哲学的兴味和情趣。

其一,因偏见而引发的阻抗心理。少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先入为主的偏见。他们片面地将哲学视为“倡导斗争的学说”,认为在过去革命年代,哲学在引导劳苦大众争取解放的斗争中的确发挥了巨大威力。然而,当下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还管用吗?他们对教材文本中陈述的哲学原理将信将疑,有些不信服。其二,因怕学哲学而引发的学习焦虑和厌烦心理。哲学呈现在青少年眼前,“那一个个似乎抽象的体系,如同精巧的宫殿一样矗立”。[4]让学生有些望而却步。哲学讲求“慢阅读”“深思考”,与青少年学生所喜爱的“快餐文化”、网上浏览对不上号。因为不适应,所以心理很纠结;再加上哲学的理性与深奥,用于表述哲学原理的语句抽象难解,致使绝大多数学生面对哲学时都感到头痛。因畏难而造成的焦虑心理消解了学习兴趣,严重阻碍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二是教条式教学走向了哲学智慧的反面。当下的哲学课堂,教师习惯于大段的理论灌输,将概念、原理作为重要结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在老师的主导下围着“概念的木乃伊”打转,或是机械、重复地拼接“概念的积木”。奥斯卡?博列尼菲尔博士曾道出了教条式教学的要害:“教师只是让学生学习并复述教科书上的内容,而不是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去发展自身的思想。”[5]如此,学生仅能学到“若干教条,当然会觉得枯燥乏味”。[6]在教条式的哲学课堂中,学生根本享受不到潜心思考,启迪智慧的快乐,享受不到激扬思想和放飞激情的幸福。这直接导致课堂上的“思想苍白”“思维闭锁”和“哲学贫困”。这种与哲学精神背道而驰的哲学课堂,如何能化育出学生的智慧。

三是高考指挥棒的误导。当下,在考试文化大行其道之时,“哲学”已蜕变为“摘学”。即教师按照《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点,对《生活与哲学》进行剪裁和取舍;所“取”的不外乎是被肢解过的哲学知识点,而所“舍”的则是哲学内蕴的智慧元素。如此“过滤”之后,教师就按照“考点问题化/问题答案化/答案要点化/要点‘卯钉’化(即机械死记)”的高考逻辑,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为了提升学生的所谓“得分率”,有的教师还总结出了诀窍:如将哲学主观题的回答,归纳为“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三部曲。当材料中出现某城市的“实际状况”“客观现实”等字样,就用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若材料中有研制开发新产品,就用辩证否定的原理,方法论则是树立创新意识。这种用于“开窍”的秘笈,不外乎是让学生在考卷上多得分。这种对分数的欲求和渴望,无疑催生了哲学课堂的异化。

四是教师的哲学素养问题。酿成哲学课堂智慧缺失的深层原因当属教师。通过与校长、教师的交流和现场听课,我们发现多数哲学教师对中国文化宝库中的哲学智慧知之甚少,又没有认真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名著,对西方哲学大师的著作也很是陌生。由于哲学积累的先天不足、根基不深和功底浅薄,教师在课堂上只能“就一说一”“依葫芦画瓢”地教知识,而对哲理的阐释更是单调、死板,常常捉襟见肘,画地为牢,更谈不上用思想去点亮学生的思想,用智慧去启迪和化育学生的智慧。尤其要指出的是,许多教师将自身的专业生活与“考试机器”捆绑在一起,十天半月就拷贝出一套模拟试卷,一天到晚在琢磨解题诀招,至于哲学的价值和真谛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其专业诉求降低到“形而下”的功利性层次,对“形而上”的“道”,教师则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漠和不屑一顾。这种违反哲学精神的专业取向,无疑是戕害哲学课堂不能生发智慧的深层原因。

三、追求:提升哲学课堂的智慧品质

哲学课堂是启迪、培育和升华智慧的诗意栖居之所,而这样的哲学课堂需要学习者的叩问、沉思、批判、论辩和彻悟,让思维的骏马在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的世界中驰骋。通过对一个个“可能性”的寻觅和探究,获得诗意性的满足和精神成长的快乐。如此,哲学课堂方能接“地气”,将学生带入生活的常青树下,汲取源于根部的鲜活营养,然后由感性而理性,学生就能领悟、欣赏哲理天空的澄明和灿烂。这是提升哲学课堂智慧性品质的真谛所在。

1.叩问

问题,即矛盾。矛盾是客观世界变化发展,生生灭灭的根据和动力。矛盾反映到人的意识中来就产生了问题。正是问题的不断产生,不断变化、不断解决,推动着世界的演化和人类的进步。学生学习哲学的最大诀窍就在于对客观世界和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一种惊奇的状态:喜欢质疑、叩问,喜欢刨根究底。雅斯贝尔斯说:“哲学的本质并不在于对其真理的掌握,而在于对真理的探究……对哲学来说,问题比答案更重要”。[7]教师要注重营造“问”问题的情境或氛围,并具备引发和催生问题的能力。因为哲学思想正是在追踪问题中孕育的。

例如,在教学“人的价值”时,教师呈现视频:武汉市东方红食品厂厂长、人称“犟妈”易勤的事迹,围绕该厂的招工、管理、效益,引导学生进行了一连串叩问和思考:犟妈为什么要接受智残人员作为职工?对于智残职工,几乎每一道工序和每一次操作都要反复训练很长时间,犟妈为什么不心疼成本的付出,反而手把手地去教他们?犟妈为了维持正常生产和工人工资,8年间亏损了80多万元,她为什么乐意售卖自己的两套房子偿还债务?智残工人,为什么能做出质量过硬的食品……

借助问题的牵引,学生从表层现象深入到犟妈的内心世界,从她的家联想到其他家庭,从她的工厂延伸到社区,一步步深化思考。这样,以问题作驱动,以形象作支撑,由感性到理性,帮助学生从哲学高度领悟到“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这个案例表明,哲学课堂只有在与问题的遭遇与博弈中,经过一番“淬火”和“提炼”,学生从中生发的思想才会有含金量。

2.沉思

注重“慢思考”,是哲学之“思”的特征。沉思,是“慢思考”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教学时,教师要提供内涵丰富的载体或中介,促使学生沉思,这是提升哲学课堂智慧品质不可或缺的“一招”。

例如,教学“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时,教师用投影呈现漫画“自由之门”(见下图),[8]让学生阅读、沉思:“漫画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顿时变得寂静无声,学生有的托着腮帮,有的双眼微闭,陷入了遐想与沉思。学生的视线进入画面又跨出画外,从顿悟画中之境到感悟画外的人与事。在其后的交流中,有学生说:画面勾勒的是高墙壁垒的监狱,作者以书为门,寓意深刻,因为书是“至善的良友,罪恶的劲敌”。有学生表达:囚犯面书而座,企盼出狱,渴望自由,书与门相关联,人生就是一部书;囚犯之所以失去自由,就是因为没有读懂人生这部书。随着时光流逝,囚徒们只有改造自己的灵魂,读懂人生这部书,才能通过由书构成的门走出高墙,获得新的自由。

沉思不是静止,而是让心智更加自由、冷静,从而掀起内心世界的“暴风骤雨”,以实现思想的净化和认识的升华。

3.批判

批判性是哲学思维的本性和精神标志。哲学批判不拘泥于习惯和成见,而是保持一定的怀疑和审视态度,目的是探索新路径和获取新发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极为重要。因为“批判性思维并非仅仅是一种否定性思维,它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9]。哈贝马斯甚至将批判性思维视为“解放性学习”。

例如,在教学“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时,教师引用了东晋僧肇的观点――“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将其视为诡辩论。学生学习时将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狂风在吹却是静止的,江河奔流却是静止的,野马驰骋却是不动的,日月轮回却是不变的,真奇怪呀)。通过认真研读、琢磨,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僧肇承认静止否认运动,宣扬一切的动都是不动的,这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而非诡辩论。

4.论辩

黑格尔曾倡导做“理性思维的英雄”[10]。着眼于提升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需要,哲学课堂应注重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视点,设计一些论辩活动,以触发学生的论辩意识,提升论辩能力。

例如,在学习“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之后,教师呈现了一个辩题:“在高中课程改革推进的背景下,文、理分科有无必要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54%的人不赞成分科,46%的人赞成分科。你是否赞成文理分科?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道理,加以分析说明。”围绕辩题,有学生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进行回应;有学生从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角度,说明要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可持续发展,因而反对文理分科;还有学生基于矛盾特殊性,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表示不能简单地赞成或反对。论辩者各抒己见,唇枪舌剑,据理评说,从辩论“对决”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

教师一定要尊重和呵护学生思想的自由和独立见解,让他们对事物保持严格的审视态度,敢于以真知灼见挑战教师和教材。

5.彻悟

彻悟有不同的解读。“彻”,有深度洞察之意;“悟”,乃觉悟也。彻悟运用到哲学语境中,是针对自然、世界、生态以及人的内心世界中某一问题或某一事件,通过本质性思考或反思后而达成的深度把握和领悟。彻悟,是对智慧性思考及其效应的简约表达。

彻悟是学生学习哲学之道,也是提升哲学课堂智慧性品质的内在要求。让学生实现对哲理的彻悟,一般可采用两种方式:其一,引导学习者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观照历史和现实,精读、精思教材相关内容,从中揭示或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养成远见卓识的底蕴;其二,注重创设真实鲜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同身受,通过深度体验,以“增其识”“求其通”,使之对哲理的认识达到圆融通达的境地。

例如,“矛盾”是哲学的核心概念,十分抽象,需要学生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理解对立,只有领悟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才能真正把握矛盾概念的本质。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教师运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一名句及意境相似的山水画视频,引领学生品赏。噪与静、鸣与幽,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了夏天山林深处的境象,学生借助情感元素的驱动,以诗中的形象为支撑,情理协同,极易彻悟噪与静、鸣与幽之间相互排斥、相互依赖、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诗和哲学是相通的。善于将经典诗词情境化、具象化,通过联想、类比,引导学生彻悟哲学中的相关概念与原理,对于推进、优化哲学教学而言,无疑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高中哲学旨在为培养学生的哲学素质奠基。“哲学素质包括精神境界和理论思维能力等方面”“哲学素质无论对于个体还是民族来说都是一项根本性的战略性的素质”。[11]哲学教师肩负着光荣的使命,我们要大力提升哲学课堂的智慧性品质,为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哲学素质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明俊.哲学的智慧与智慧的哲学[J].学术研究,2008(10).[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0.[3][美]杰克?鲍温.织梦人――一个男孩穿越现实的哲学之旅[M].阮航,陈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4][6]周国平.诗人哲学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作者序.[5][法]奥斯卡?博列尼菲尔,龚燕.哲学践行: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哲学运动――奥斯卡?博列尼菲尔访谈录[J].新华文摘,2013(16).[7][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智慧之路[M].柯锦华,范进,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5.[8]张文斌.中国漫画精品欣赏[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4.[9]阎乃胜.深度学习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3(12).[10][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11]侯才.当代中国哲学的境遇、自我理解和任务[J].哲学动态,2012(11).(作者单位: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湖北宜昌 4433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下载商业资料快乐的意义(哲学与智慧)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商业资料快乐的意义(哲学与智慧)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学智慧与领导哲学范文

    国学智慧与领导哲学 一、开场总述 (一)大国的崛起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世界银行下属的国......

    哲学与智慧(优秀范文五篇)

    何中华教授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二〇一一年十一月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哲学与智慧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何中华) 一、哲学的本意 1.无论......

    辩证法与人生智慧哲学

    辩证法与人生智慧哲学 哲学是智慧之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而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

    哲学与人生(论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作者:袁航物电学院2011级3班2011070363中国人有句口头禅,叫做“人生在世”。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抱着什么态度面对这个世界?这是人生最大,最根本的问题,也是......

    科学与哲学(论文)

    科学与哲学 摘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自然科学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而社会科学中的哲学又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对其他学科有着深刻的指导价值。在人......

    生活与哲学论文

    生活与哲学论文增强《生活与哲学》教学的趣味性《生活与哲学》现行教材所涉及的概念繁多、理论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在学习的过......

    哲学与人生论文

    哲学与人生 上了一个学期的哲学课,我或多或少的对“哲学”这个话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之所以最终确定这个题目为论文标题,是因为我通过这个课程,初步领悟到了一种新的人生态度......

    哲学智慧与强迫症的自我调节

    从东方哲学智慧中寻找强迫症的自我调节方法 中国在很早以前就句俗语:“心病还要心药医!”,但面对各种心理顽疾如强迫症这类心理顽疾时很多人还是把这句话抛在脑后,还是习惯性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