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智慧与强迫症的自我调节

时间:2019-05-12 19:1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哲学智慧与强迫症的自我调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哲学智慧与强迫症的自我调节》。

第一篇:哲学智慧与强迫症的自我调节

从东方哲学智慧中寻找强迫症的自我调节方法

中国在很早以前就句俗语:“心病还要心药医!”,但面对各种心理顽疾如强迫症这类心理顽疾时很多人还是把这句话抛在脑后,还是习惯性延续原有的思维——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来应对,这种劳心劳力的做法不一定有很多的效果,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执意要这么做呢?其实,这并不仅仅只是思维定势上的问题,更多的还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现状有关,究其原因就在于还没有找到符合国人身心特点的心理疗法,因此,上海神光心理咨询中心强迫症治疗专家呼吁,不妨从古人的智慧中获得一些启发。

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认为万事万物都是讲究阴阳平衡的,人也不例外,只要做到了阴阳平衡,那就是健康的人,就比如没有风的湖面,湖面是平静的就是一种平衡,如果突然扔个石头下去,必然产生波浪,这就是不平衡,这就是心理疾病,即使有波浪,只要不超出临界值就是健康,这就是问题的所在!一个从根本上认识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只是那些能做到保持动态平衡的人就是心理健康的,反之则会出现我们所说的各类心理问题。

以强迫症为例,很早以前古人就提出“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观点,如果用这种观念来解读强迫症的话可以理解为当强迫症状来袭时,不要去反抗,也不要去暗示自己能战胜强迫症,而应顺其自然,学会接纳强迫症状,把注意力用在当下的活动中,努力做应该做的事,任凭强迫症症状的起伏,让症状自然的来,也自然的消失!这也是大家所熟知的“森田疗法”的思想精髓。

当然,这只是强迫症的自我调节方法,听起来似乎很轻松,但做起来却并非易事,最好是在专业心理咨询专家的指导下运用东方智慧进行自我调节!

第二篇:哲学与智慧

静的哲学·静的智慧

姓名:陈衍春

学号:09120224

院系:材料学院电子信息材料系

摘要:“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深得内涵,在《庄子》、《道德经中》《文心雕龙》中都有很高深的哲学、不同的智慧。本论文从“哲学和智慧”的角度分析我个人在平时思考和涉猎中对静的心得体会。从静态表现、厕所中的静、归根曰静这三个方面分析,分别阐述静的外在表现、对人的心理影响、与生命的关系这三个不同层面的哲学。

关键词:静的哲学,静的智慧,静态表现,厕所中的静,归根曰静。

“静”在新华字典里的解释是:停止的,与“动”相对:静止。静态。静物。平静。风平浪静。《说文·青部》记载:“静,审也。”王筠释义曰:“采色详审得其宜谓之静”。“静”的原始意义是明审的意思。也就是要我们有着清晰的思路,明察秋毫的目光去审视自己。其次才是安静、宁静的意思。《广韵·静韵》指出:“静,安也”。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使身体安定,心绪和平,才能内视自身、明审自己。白居易亦有诗云:“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这些都是从静字面的研究和衍生。安静、静寂、静穆给人的感觉略带一丝忧伤略带一丝寂寞,渗透每个人的内心,引起心底深处的共鸣。很多女孩的名字喜欢有“静”字,因为静给人以娉娉袅袅细步摇、静如处子的优雅,给人以万里无云、晴空碧蓝的意境。

《道德经》上说:“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质真而素朴,闲静而不躁,推移而无故,在内而合乎道,出外而调于义,发动而成于文,行快而便于物。其言略而循理,其行侻而顺情,其心愉而不伪,其事素而不饰。”说的是世间万物的初始状态的静的,万物始于自然和谐,万物有自己的特点,如每个人都相对于他人静止,这就不存在冲突之说,谓之“清静而天下正”。这就是静在哲学上最本质的表现,它赋予的智慧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万物的和谐共存的一种状态,静是本质的,动是静的表现。

“厕所”似乎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词,这与哲学和智慧又有什么关系呢?在我看来,在现代,厕所是抛开喧嚣和嘈杂去思考问题的最佳地点。厕所安静、空间狭小。有人说思考问题不是要视野开阔么这样能放开心怀联想?可我不这样认为,真正思考问题是思想的开阔,环境的扩大不但不会给思考带来好处还会让思考者分心。厕所空间小,而且异常安静,把人带入最原始最本质的环境,可以静静思考、反省喧嚣生活带来的污垢。而且如厕的人把身体蜷缩,在心理上会产生有一种释然感,给身体最舒服的状态,不用考虑旁人打扰,心理的障碍减小。我每次如厕都会想想问题,不管是学习、生活、感情的问题都能有很好的效果,而且那时候是最适合做决定的时刻,那时候你会把问题分析的很透彻。这生理蜷缩和心理的安静给人最佳的思考空间。

所谓“厕所”其实这里的静更强调的是静对人心理的滋养,不仅仅局限于厕所,很多安静的场所、安静的时间都是现代快节奏生活下的避风塘。可以是宁静的乡村,安静的咖啡屋,每个周末六点左右的早上。这些都是释放心理压力,思考问题、反省生活的好地方。静带来的不只是心理压力的减小,还能改进品性。这我称之为“厕所中的哲学”。《淮南子》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是以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众弗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 故莫敢与之争。”这里说的是:人的本性是好静,故不与万物争,也就不存在奸邪罔逆之说。有句话叫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死归于净土,安静离开世界。在死前的最后时刻是人最安静的时刻,这个时候即使再坏的人都回归于本性。这我称之为归根于静。

《文化苦旅》最后一篇《这里真安静》中写道:“这里真安静,神秘得像寓言,抽象的像梦境,我走过许多地方,未曾见过如此具有概括力的所在,概括得令人有点难以置信。”余秋雨去的是一个二战留下的墓的,那里安静的让人窒息,不仅游客很少、长满杂草,那种静带来的神秘感、沧桑感让人对生命升起莫名的尊敬,不管他生前做过什么,给社会带来什么,最终他没有在地狱中煎熬,没有在天堂里微笑,他仅仅是静静躺在那里。是故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虚无恬愉者,万物之用也;肃然应感,殷然反本,则沦于无形矣。我称之为生命归根于静。

静这“东西”无形无味,触不到摸不着。但静可以表现的唯美,让人无限回味;也能净化人的心理,在浮华的现代生活中沉淀智慧;静更体现了生命的本质,归根于静,生于无形,化于无形。这便是我认为静所隐含的哲学与智慧。

参考文献: 陈华 《道家“静”的哲学对现代管理思想的启示》

 胡漫

论《文心雕龙·神思》对老庄哲学的“虚静”观的继承

 余秋雨 《文化苦旅》

第三篇:哲学与智慧学习心得

哲 学 与 智 慧 学习心 得

学院:专业:学号:姓名: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 王淅强(由课堂笔记整理)

0801114187 从高中时期接触到老子的道德经,后来又在百家讲坛中认真听完了曾仕强教授对《易经》的讲解,对古人的智慧,就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大一的时候,在闲暇时间,也是极其认真的读了《道德经》,已经各名家对《道德经》的讲解,电脑里也是下载了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所有的对《易经》的讲解。所以在大二下学期的选修课上,选择了由李翠荣老师讲解的哲学与智慧。

上了好几节课以后,一直在听百家讲坛,有点失望,这些都是我以前多反复看过的,心里还有些小自满。后来老师开始向我们认真讲解了当代哲学的发展,以及哲学中蕴含的智慧在当代生活的体现和运用。从而有了学习的激情,开始如饥似渴的学习这些东西,并认真做了笔记。

因为从很久以前就是一个自命不凡的人,所以一直以来都喜欢管理方面的知识,从而对管理中的哲学与智慧十分着迷。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更是做了特别详细的笔记。而其中,因为人对物的活动性,人对人的直接性,人对人的主体性,人,毫无疑问的成为了管理客体的中心!

而怎样才能做好人的管理呢?关键,是要重视人的需要!所以,其后的课程中,我对人的需要这一章节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以下就是我对人的需要听课过程中对自己的笔记的整理,加上自己的认识。其中自己的错误希望老师可以加以改正,教导。

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和利用。所以一个管理者就必须注意作为管理客体中心的人的需要!

什么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即为人的本性,其中包括个性倾向,即为人对人,人队物的依赖,向往,和追求。也包括自然本性,就是他生理的,社会的需求在他人脑中的反应。

人的需要使人产生动机,呈现人性,动机又制导人的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结果会使人满足,满足后又产生新的需要,形成一个循环链。因此,人的行为就可以理解为追求需要的满足。

20世纪30年代,人格测试之父提出了一个重要理论: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制导人行为的多样性。其间,人的需要被分为30个方面。

1、谦 谦谦君子、谦得益

2、接纳 渴望融入群体,被社会接纳

3、成就 希望有所成

4、攻击 自我领土意识,对威胁具有攻击意识

5、自主 自我意识

6、抵抗 不喜欢的,厌恶的,又抵抗行为

7、尊敬 人敬我,我敬人,8、防卫 面对攻击,自我保护

9、控制 人的权欲

10、显示 展现自己

11、规避伤害 独善其身,自我保护

12、回避屈辱 渴望尊敬,不被侮辱

13、不可侵犯 自我保护,领土意识

14、界育 各行其道

15、秩序 和谐稳定

16、游戏 娱乐,休闲

17、抵制 抵抗侵犯及所厌恶的

18、隐退 独善其身

19、感觉 自我认知 20、性 生理愉悦

21、求助 获得帮助

22、优越 优越感

23、理解 得到接受

24、获得 得到,满足欲望

25、逃避责难 不被责难,26、认识 求知欲

27、设计 有主导权,28、说明 解释,29、承认 承认,担当责任 30、保持 稳定

其间我们可以看出有很多都有内在的联系。同时也有研究者研究了企业家成功的必备需要:成就,权力,归属和渴望友谊。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成就需要。作为一个企业家,必须有特别强的成就需要作为动力,然后为之奋斗获得成功!

而在人的需要理论中最为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由下到上依次是: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

社交(归属)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这套层次需要理论在该领域影响极大!很清晰的揭示了人的需要的主次关系,为人所歌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该理论慢慢显露出他的死板。层次太过分明。这套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下一级需要没有满足的时候,就绝不会产生上层次需要。就好像一个人如果饿的时候,他就只会想面包,甚至是在睡觉的时候,梦的也只会是面包,而不会产生安全需要,更不用提上层次需要。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在当今,人权越来越受尊重的时代,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乞丐是一定会有安全需要的,甚至是社交归属需要,他当然依然期待被社会所接受。显然,与理论不符...所以人的需要理论经过研究发展,有奥尔德弗提出了ERG理论,其中将人的需要归分为三类:

生存需要 ②

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 ③

成长的需要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ERG理论也日见其局限性,人的需要理论依然需要众多学者不倦的研究,发展和完善。

身兼多家大型跨国公司讲师的余世维,更是受到了老师的敬仰。他对员工需要的新变化有深入的研究:新时代,员工参与意识大大增强,工作变化,乐趣,成长发展,突破现状,目标明确,不当驴,被尊重,理解,关心,倾听,沟通,协商,厌命令,自我实现,成就感,既要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课上,老师讲解了几个实例:

㈠ 日本的一家公司女主管,每天的工作就是早上提前半小时到工厂,在大门站着,鞠躬迎接每一位工人,之后还要到工人的岗位上问候一次,体现了对员工的重视。

㈡日本一家工厂,生产要求极为标准,每到工序都严格执行,但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老是达不到标准。最后,一位女工上班的路上过火车道,等火车通过的时候突然想到,是不是由于工厂离火车道太近,震动造成了对生产的影响。最后他向厂长反应,接着被验证是正确的。一位女工都可以直接提意见,足见这位女工的主人翁意识,并且可以看出公司对员工的需要的满足。

其后有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包括: ①

认为人的需要极为人的本性,其根本为社会实践性。人性又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构成。

人的三层次需要: 生存需要 + 享受需要 + 发展需要

人的需要使具体的

马克思认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在自然,精神,社会方面均是如此。在社会主义阶段,马克思认为主要有生存,享受,发展三层次需要。列宁认为有物质,精神和共产主义劳动需要。

而在社会主义阶段,则一致认为是劳动,自由,个性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以下详细介绍人的三层次需要:

一、生存需要 :

即衣、食、住、行、性等物质需要

告子曰:“食色,性也。”

------《孟子》

哲学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要衣、食、住、行等其他东西。”可见生存需要的重要性。

同时,更为经典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报告》 中说:“饮食男女等等也是真正的人类机能,”

二、享受需要 :

其中就是孟荀的观点:目好色,口好味,骨体肌肤好愉乐。

即包括精神恬淡,心理安逸、愉悦等等

三、发展需要 :包括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全面发展即为德、智、体、美、劳,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协调发展,即为体力,能力,智力的发展。

自由发展即为:

1、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

2、自身个体素质

3、人与社会的关系

4、人与自然的关系

但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因为我们在外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在自身内还要受到道德的约束。有才,必须有德的牵制,德不及才,必然会导致才用在不好的地方,例如黑客,高智商犯罪。

而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是自由的前提,然后是对世界的改造。

我们大学生受人尊敬,正是因为我们学的科学知识,认识了事物的客观本质规律,能更好的把握事物的必然性,自由选择性大,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怎么做才是最好的。所以有更明智的选择。

人的需要的结构:

人的需要由起源和对象构成的 起源分为:

1、生理 ——

生命和繁殖后代

2、社会 ——

社会存在与发展 对象分为:

1、物质 ——

生产、生活资源

2、精神 ——

真、善、美、交、道、造 同时人的需要具有具体性和发展性:

基本需要 ——

贯穿事物自始至终的需要

发展为

具体需要 ——

不同个体,不同阶段,不同空间需要皆不相同

发展为

优势需要 ——

上级优势

人的需要如此重要,关注人的需要则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关注人的需要使成功管理的关键,由以前重视物的物本管理,发展为重视人的人本管理,最终必定发展为关注人的能力的能本管理!满足人的需要则能更好的实现能本管理。

人,由一个经济人

——

社会人

——

复杂人,对企业、社会具有越累越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可以概括为四句话:

鼓舞士气

提高效率

化解矛盾

共享和谐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所以其重要性就会日益显著!因此管理者,无论是公司,企业,政党,乃至国家元首,都必须注重所管理的人的需要,并对其中迫切的,合理的加以满足,做好管理,做到繁荣!

第四篇:智慧的哲学与哲学教学的智慧

智慧的哲学与哲学教学的智慧

摘 要:哲学是彰显智慧与魅力的课程。当下哲学课堂非但不能与智慧结缘,反而导致了对哲学精神之崇高性、儒雅性、智慧性的摒弃和消解。哲学课堂应成为启迪、培育和升华智慧的诗意栖居之所,需要学习者的叩问、沉思、批判、论辩和彻悟。高中哲学课堂应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哲学素质奠基。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哲学教学;智慧;哲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5-0023-05

哲学课程于1959年在高中设置,其时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常识》。55年来,哲学温暖和丰润了一届又一届青年学子的精神世界,对此我们应予以充分肯定。然而,今天,与成效俱在的哲学教学困局和迷失却日益凸显,愈演愈烈。如何从源头上把握哲学的价值,彰显其魅力?如何在哲学教学趋冷的背景下,大力营造和提升哲学教育的智慧品质?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概说:哲学是彰显智慧与魅力的课程

“哲学”,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其本义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即“智”(见《尔雅》)。“智慧”的内蕴极为丰富,大体上可从“日常智慧”“科学智慧”和“哲学智慧”三种层次解读。[1]其中,“哲学智慧表现为一个人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正确把握和认识。它是一种大智慧,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哲学智慧是人类智慧中的“头等智慧”。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曾说:“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让人生发智慧,提高心灵的境界。”[2]哲学对于陶冶高中生求真、崇善、向美的人性,培养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企及的独特功能。

1.哲学智慧之启导性魅力

高中生正值认识自己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需要认识自我和世界,明确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哲学是引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更美好的人生。人要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2.哲学思维之超越性魅力

高中生正处于理性思维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哲学正好顺应了其成长的需要。学习哲学可以引发学生对世界万象的好奇与追问,能使他们在恰当的智力激励和挑战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哲学思维有别于对具体现象或具体事件的思考,它具有三个最显著的特性:即思维的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其中,抽象性主要通过哲学概念的抽象性表现出来,它给人们理解相关的哲学概念、原理带来了一定困难。然而,恰恰是哲学“抽象”内蕴无穷的魅力。因为高度的抽象实质上是最大限度把握事物最普遍特征的理性创造,是思维最高层级的精致化。只有借助哲学抽象,人的思维才能够超越现象走向本质,超越特殊走向一般,超越有限走向无限。诚如约翰?佩里教授所说:“哲学是一种馈赠”,通过学习“哲学陶冶而成的思维习性弥足珍贵”。[3]

二、反思:高中哲学课堂“失魅”现象审视

哲学课堂本应是引领学生登攀思想高台与智慧女神倾心晤谈的圣地。然而,当下哲学课堂非但不能与智慧结缘,反而导致了对哲学精神之崇高性、儒雅性、智慧性的摒弃和消解。

1.哲学课堂的迷失与困局

以高中新课改的理念权衡和审视,哲学课堂尚表现有八个“很少”:

“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本应是学本化的哲学课堂,却被教师不绝于耳的讲授所取代;“很少”有学生思维的潮涌,本应是问辩人生的哲学课堂,却看不到学生思想的发酵;“很少”有情感火花的迸发,本应充盈激情和诗意的哲学课堂,却变得异常平淡和索然寡味;“很少”有学生的“心动”,师生之间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沟通,更缺少拨云见日的价值引领;“很少”演绎精彩生成的风景,教师习惯于用刚性教案的“紧箍咒”,禁锢、束缚、封杀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创新意识;“很少”营造和彰显绿色生态,本应是其乐融融、充满人文情怀和人际和谐的哲学课堂,却变得不温暖、不民主、不道德;“很少”呈现课程资源整合的鲜活图景,本应充满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哲学课程内容,却丧失了应有的生机、活力和魅力;“很少”有灵动的学习评价,“教”“学”“评”严重失调,致使学生的学习缺乏及时、必要的引领和动力支撑。

2.哲学课堂“失魅”之成因

一是学生学习哲学的心理阻抗。从事任何一种学习活动,学习主体的行为和表现是积极还是消极,归根结底要由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所决定。学习哲学自不例外。通过对部分高中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我们发现有两种消极、病态心理,直接消解了学生学习哲学的兴味和情趣。

其一,因偏见而引发的阻抗心理。少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先入为主的偏见。他们片面地将哲学视为“倡导斗争的学说”,认为在过去革命年代,哲学在引导劳苦大众争取解放的斗争中的确发挥了巨大威力。然而,当下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还管用吗?他们对教材文本中陈述的哲学原理将信将疑,有些不信服。其二,因怕学哲学而引发的学习焦虑和厌烦心理。哲学呈现在青少年眼前,“那一个个似乎抽象的体系,如同精巧的宫殿一样矗立”。[4]让学生有些望而却步。哲学讲求“慢阅读”“深思考”,与青少年学生所喜爱的“快餐文化”、网上浏览对不上号。因为不适应,所以心理很纠结;再加上哲学的理性与深奥,用于表述哲学原理的语句抽象难解,致使绝大多数学生面对哲学时都感到头痛。因畏难而造成的焦虑心理消解了学习兴趣,严重阻碍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二是教条式教学走向了哲学智慧的反面。当下的哲学课堂,教师习惯于大段的理论灌输,将概念、原理作为重要结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在老师的主导下围着“概念的木乃伊”打转,或是机械、重复地拼接“概念的积木”。奥斯卡?博列尼菲尔博士曾道出了教条式教学的要害:“教师只是让学生学习并复述教科书上的内容,而不是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去发展自身的思想。”[5]如此,学生仅能学到“若干教条,当然会觉得枯燥乏味”。[6]在教条式的哲学课堂中,学生根本享受不到潜心思考,启迪智慧的快乐,享受不到激扬思想和放飞激情的幸福。这直接导致课堂上的“思想苍白”“思维闭锁”和“哲学贫困”。这种与哲学精神背道而驰的哲学课堂,如何能化育出学生的智慧。

三是高考指挥棒的误导。当下,在考试文化大行其道之时,“哲学”已蜕变为“摘学”。即教师按照《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点,对《生活与哲学》进行剪裁和取舍;所“取”的不外乎是被肢解过的哲学知识点,而所“舍”的则是哲学内蕴的智慧元素。如此“过滤”之后,教师就按照“考点问题化/问题答案化/答案要点化/要点‘卯钉’化(即机械死记)”的高考逻辑,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为了提升学生的所谓“得分率”,有的教师还总结出了诀窍:如将哲学主观题的回答,归纳为“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三部曲。当材料中出现某城市的“实际状况”“客观现实”等字样,就用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若材料中有研制开发新产品,就用辩证否定的原理,方法论则是树立创新意识。这种用于“开窍”的秘笈,不外乎是让学生在考卷上多得分。这种对分数的欲求和渴望,无疑催生了哲学课堂的异化。

四是教师的哲学素养问题。酿成哲学课堂智慧缺失的深层原因当属教师。通过与校长、教师的交流和现场听课,我们发现多数哲学教师对中国文化宝库中的哲学智慧知之甚少,又没有认真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名著,对西方哲学大师的著作也很是陌生。由于哲学积累的先天不足、根基不深和功底浅薄,教师在课堂上只能“就一说一”“依葫芦画瓢”地教知识,而对哲理的阐释更是单调、死板,常常捉襟见肘,画地为牢,更谈不上用思想去点亮学生的思想,用智慧去启迪和化育学生的智慧。尤其要指出的是,许多教师将自身的专业生活与“考试机器”捆绑在一起,十天半月就拷贝出一套模拟试卷,一天到晚在琢磨解题诀招,至于哲学的价值和真谛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其专业诉求降低到“形而下”的功利性层次,对“形而上”的“道”,教师则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漠和不屑一顾。这种违反哲学精神的专业取向,无疑是戕害哲学课堂不能生发智慧的深层原因。

三、追求:提升哲学课堂的智慧品质

哲学课堂是启迪、培育和升华智慧的诗意栖居之所,而这样的哲学课堂需要学习者的叩问、沉思、批判、论辩和彻悟,让思维的骏马在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的世界中驰骋。通过对一个个“可能性”的寻觅和探究,获得诗意性的满足和精神成长的快乐。如此,哲学课堂方能接“地气”,将学生带入生活的常青树下,汲取源于根部的鲜活营养,然后由感性而理性,学生就能领悟、欣赏哲理天空的澄明和灿烂。这是提升哲学课堂智慧性品质的真谛所在。

1.叩问

问题,即矛盾。矛盾是客观世界变化发展,生生灭灭的根据和动力。矛盾反映到人的意识中来就产生了问题。正是问题的不断产生,不断变化、不断解决,推动着世界的演化和人类的进步。学生学习哲学的最大诀窍就在于对客观世界和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一种惊奇的状态:喜欢质疑、叩问,喜欢刨根究底。雅斯贝尔斯说:“哲学的本质并不在于对其真理的掌握,而在于对真理的探究……对哲学来说,问题比答案更重要”。[7]教师要注重营造“问”问题的情境或氛围,并具备引发和催生问题的能力。因为哲学思想正是在追踪问题中孕育的。

例如,在教学“人的价值”时,教师呈现视频:武汉市东方红食品厂厂长、人称“犟妈”易勤的事迹,围绕该厂的招工、管理、效益,引导学生进行了一连串叩问和思考:犟妈为什么要接受智残人员作为职工?对于智残职工,几乎每一道工序和每一次操作都要反复训练很长时间,犟妈为什么不心疼成本的付出,反而手把手地去教他们?犟妈为了维持正常生产和工人工资,8年间亏损了80多万元,她为什么乐意售卖自己的两套房子偿还债务?智残工人,为什么能做出质量过硬的食品……

借助问题的牵引,学生从表层现象深入到犟妈的内心世界,从她的家联想到其他家庭,从她的工厂延伸到社区,一步步深化思考。这样,以问题作驱动,以形象作支撑,由感性到理性,帮助学生从哲学高度领悟到“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这个案例表明,哲学课堂只有在与问题的遭遇与博弈中,经过一番“淬火”和“提炼”,学生从中生发的思想才会有含金量。

2.沉思

注重“慢思考”,是哲学之“思”的特征。沉思,是“慢思考”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教学时,教师要提供内涵丰富的载体或中介,促使学生沉思,这是提升哲学课堂智慧品质不可或缺的“一招”。

例如,教学“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时,教师用投影呈现漫画“自由之门”(见下图),[8]让学生阅读、沉思:“漫画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顿时变得寂静无声,学生有的托着腮帮,有的双眼微闭,陷入了遐想与沉思。学生的视线进入画面又跨出画外,从顿悟画中之境到感悟画外的人与事。在其后的交流中,有学生说:画面勾勒的是高墙壁垒的监狱,作者以书为门,寓意深刻,因为书是“至善的良友,罪恶的劲敌”。有学生表达:囚犯面书而座,企盼出狱,渴望自由,书与门相关联,人生就是一部书;囚犯之所以失去自由,就是因为没有读懂人生这部书。随着时光流逝,囚徒们只有改造自己的灵魂,读懂人生这部书,才能通过由书构成的门走出高墙,获得新的自由。

沉思不是静止,而是让心智更加自由、冷静,从而掀起内心世界的“暴风骤雨”,以实现思想的净化和认识的升华。

3.批判

批判性是哲学思维的本性和精神标志。哲学批判不拘泥于习惯和成见,而是保持一定的怀疑和审视态度,目的是探索新路径和获取新发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极为重要。因为“批判性思维并非仅仅是一种否定性思维,它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9]。哈贝马斯甚至将批判性思维视为“解放性学习”。

例如,在教学“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时,教师引用了东晋僧肇的观点――“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将其视为诡辩论。学生学习时将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狂风在吹却是静止的,江河奔流却是静止的,野马驰骋却是不动的,日月轮回却是不变的,真奇怪呀)。通过认真研读、琢磨,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僧肇承认静止否认运动,宣扬一切的动都是不动的,这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而非诡辩论。

4.论辩

黑格尔曾倡导做“理性思维的英雄”[10]。着眼于提升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需要,哲学课堂应注重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视点,设计一些论辩活动,以触发学生的论辩意识,提升论辩能力。

例如,在学习“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之后,教师呈现了一个辩题:“在高中课程改革推进的背景下,文、理分科有无必要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54%的人不赞成分科,46%的人赞成分科。你是否赞成文理分科?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道理,加以分析说明。”围绕辩题,有学生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进行回应;有学生从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角度,说明要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可持续发展,因而反对文理分科;还有学生基于矛盾特殊性,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表示不能简单地赞成或反对。论辩者各抒己见,唇枪舌剑,据理评说,从辩论“对决”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

教师一定要尊重和呵护学生思想的自由和独立见解,让他们对事物保持严格的审视态度,敢于以真知灼见挑战教师和教材。

5.彻悟

彻悟有不同的解读。“彻”,有深度洞察之意;“悟”,乃觉悟也。彻悟运用到哲学语境中,是针对自然、世界、生态以及人的内心世界中某一问题或某一事件,通过本质性思考或反思后而达成的深度把握和领悟。彻悟,是对智慧性思考及其效应的简约表达。

彻悟是学生学习哲学之道,也是提升哲学课堂智慧性品质的内在要求。让学生实现对哲理的彻悟,一般可采用两种方式:其一,引导学习者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观照历史和现实,精读、精思教材相关内容,从中揭示或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养成远见卓识的底蕴;其二,注重创设真实鲜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同身受,通过深度体验,以“增其识”“求其通”,使之对哲理的认识达到圆融通达的境地。

例如,“矛盾”是哲学的核心概念,十分抽象,需要学生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理解对立,只有领悟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才能真正把握矛盾概念的本质。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教师运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一名句及意境相似的山水画视频,引领学生品赏。噪与静、鸣与幽,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了夏天山林深处的境象,学生借助情感元素的驱动,以诗中的形象为支撑,情理协同,极易彻悟噪与静、鸣与幽之间相互排斥、相互依赖、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诗和哲学是相通的。善于将经典诗词情境化、具象化,通过联想、类比,引导学生彻悟哲学中的相关概念与原理,对于推进、优化哲学教学而言,无疑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高中哲学旨在为培养学生的哲学素质奠基。“哲学素质包括精神境界和理论思维能力等方面”“哲学素质无论对于个体还是民族来说都是一项根本性的战略性的素质”。[11]哲学教师肩负着光荣的使命,我们要大力提升哲学课堂的智慧性品质,为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哲学素质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明俊.哲学的智慧与智慧的哲学[J].学术研究,2008(10).[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0.[3][美]杰克?鲍温.织梦人――一个男孩穿越现实的哲学之旅[M].阮航,陈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4][6]周国平.诗人哲学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作者序.[5][法]奥斯卡?博列尼菲尔,龚燕.哲学践行: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哲学运动――奥斯卡?博列尼菲尔访谈录[J].新华文摘,2013(16).[7][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智慧之路[M].柯锦华,范进,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5.[8]张文斌.中国漫画精品欣赏[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4.[9]阎乃胜.深度学习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3(12).[10][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11]侯才.当代中国哲学的境遇、自我理解和任务[J].哲学动态,2012(11).(作者单位: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湖北宜昌 4433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第五篇:国学智慧与领导哲学范文

国学智慧与领导哲学

一、开场总述

(一)大国的崛起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比较项目(ICP)发布报告称,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可能在2014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按照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中国的经济总量下周一将超过美国,正式成为世界第一”,《瑞典日报》27日的这一报道在中国网络上引发不少议论,但西方主流媒体几乎没有予以关注。关

27日出版的《瑞典日报》在8版国际版报道称,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周一世界经济权力将出现转变,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经济实力将增强政治影响力。“中国在13年前超过了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4年前,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根据世界银行在GDP项目的预计,周一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国。”如果以名义GDP算法,中国在几年内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二)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

东方的管理思想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发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包括有易经的阴阳学说、道家的无为学说、儒家的仁爱学说、佛家的慈善学说、兵家的用人学说、法家的崇发学说等,这些思想构成东方管理思想的渊源。这种以这些学说为基础的管理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西方管理思想的特点

西方管理思想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得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成熟于二战以后,丰富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的管理思想经过了早期的管理思想萌芽,使管理思想走向更加科学化。

第一,以人为本 第二,制度还是情感 第三,重义与利

(二)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鼎之三足。

(三)三家绝非三教

二、儒家智慧(处世之道)

1、你所不知道的孔子: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万世法

2、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易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人更三圣 世历三古

3、易经乾卦的六道箴言与管理的六层境界

发动唐朝初年的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是李渊的二子,他的哥哥是太子。李渊临死之时,要传位给他的大儿子,此时的李世民就面对一个抉择,如果静静地等着大哥登上王位,他很可能会惨遭杀戮,而且他的人马也会被全部逐杀。下面的人催他赶快政变,于是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结果,背了一个为了登上皇位而杀兄杀弟的罪名。

政治人物在这种状态之下,往往身不由己,他要么这样,要么那样,肯定不会两全其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必须要面对残酷的现实做出选择。政变其实就是跃龙的决定,一旦成功即会创造全新的格局。

中国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康熙在小的时候受鳌拜很多闷气,当他把鳌拜清除之后,便预示着他开始踏上九五之尊。康熙做得很成功,在位60年,使大清朝达到鼎盛时期。能够在位这么久的领导者就要发挥他九五的优势。

乾隆在晚年就有些亢奋。他总是要效法他的爷爷康熙,康熙在位60年,他也要在位60年,然后又做了两年的太上皇。乾隆还一直在炫耀自己的十大武功,其实这十大武功与康熙的三大战事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乾隆晚年时,外国人要与中国做生意,他居然认为不用做生意了,我们什么都有,给你们就是了。乾隆之后,清王朝不断受到这种思想的侵蚀,后面的皇帝也越来越不像样,民国时期就更不像话了。

元亨利贞,语出《易经》乾卦的卦词,原文“乾,元亨利贞.”代表乾卦的四种基本性质“.元”,为大、为始,引义为善长;“亨”为通,引义为嘉会.“利”为美利,引义为义和,“贞”为正,引义为干事.在人事上,“元亨利贞”分别代表仁、礼、义、智.具有万物创始的伟大天圆,亨通顺利的成长,祥和有益前进,贞正坚固.三、道家智慧(圆融之道)

1、《道德经》告诉我们什么

2、道家思想的精髓:道法自然

3、太极图中的识人用人之道

(1)任人要“求同存异”

阴鱼和阳鱼,各不相同,但相互依存,没有矛盾的对立面,事物就无法存在和发展,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允许一个组织中存在各种不同的人。

管理者容易存在的误区,就是喜欢用像我的人。(长的像我,经历像我,性格像我等等)用人存在思维定式,喜欢用某一种特定类型的人。

例如,领导是豪爽型,那么他可能喜欢用有大局观,但却不拘小节的下属。只要能成功,小失误和人品小瑕疵,可以揭过不提。认为谨小慎微的下属缺乏闯劲。

领导是严谨型,可能喜欢用认真而注重细节的下属。奉行无过便是功,只要不犯错误就是好下属。排斥不细心的下属。扔纸团测试员工是不是细心的领导就属于这一种。

领导是道德型,认为一个人的才能是其次的,奉行唯德论,只要道德好,我就用,品行稍有瑕疵的下属即使有能力肯定不招这类领导待见。

黑格尔“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组织中应该允许各种不同性格、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特点的人存在,真正的和谐不是一个声音一个思想,而是在不同思想的交融甚至斗争甚至碰撞下保持一个整体的平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管人要“存异求同”

对立统一,虽有差异,一个大圆,在差异中达到了统一和和谐。揭示了在一个矛盾对立体中以追求阴阳平衡和在众多矛盾平衡体中追求和谐的“太极和”目的论。性格、个性、才能可以适当保持差异,以促进企业的活力。价值观一定要保持一致。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一个价值观的统一过程。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个企业可以有多种活跃的思想,但价值观必须是统一而恒定不变的。手表定律

(3)品人勿“黑白分明”

定性化的评价,这个人是个好人,那个人是个小人,张三很外向,李四很内向。这一点受文学,尤其是小说中人物的典型化和脸谱化影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过于认真的人容易流于过度注重细节却缺少大局观。严谨的人往往不知便通,做事死板,缺少灵活。以清廉自许的人又容易孤高自傲,很难与别人协作共事。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不知人之长,不知人之短……(4)评人忌“恒常不变”

生动活泼的双鱼追逐,昭示着宇宙万物处在永恒运动之中。不能以呆板的目光来评价和培养人材。天才和傻瓜只有一步之遥。应该努力推动人材向好的方向转化,防止蜕变。

四、佛家智慧(解脱之道)

1、皇二代的选择

2、要悟只因有苦(人生八苦)

3、佛家思想的精髓:缘起性空

4、稻盛和夫的管理哲学与佛法人生

智猪博弈点评:

原版的“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比如,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这相当于“智猪博弈”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猪”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也不会有动力了----就象“智猪博弈”减量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象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许多人并未读过“智猪博弈”的故事,但是却在自觉地使用小猪的策略。股市上等待庄家抬轿的散户;等待产业市场中出现具有赢利能力新产品、继而大举仿制牟取暴利的游资;公司里不创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因此,对于制订各种经济管理的游戏规则的人,必须深谙“智猪博弈”指标改变的个中道理。

囚徒困境

事实上,竞赛的第一个回合交上来的14个程序中包含了各种复杂的策略。但使爱克斯罗德和其他人深为吃惊的是,竞赛的桂冠属于其中最简单的策略:一报还一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一报还一报”的策略是这样的:它总是以合作开局,但从此以后就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也就是说,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实行了胡萝卜加大棒的原则。它永远不先背叛对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善意的”。它会在下一轮中对对手的前一次合作给予回报(哪怕以前这个对手曾经背叛过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宽容的”。但它会采取背叛的行动来惩罚对手前一次的背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又是“强硬的”。而且,它的策略极为简单,对手程序一望便知其用意何在,从这个意义来说它又是“简单明了的”。

在研究中发现,合作的必要条件是:第一、关系要持续,一次性的或有限次的博弈中,对策者是没有合作动机的;第二、对对方的行为要做出回报,一个永远合作的对策者是不会有人跟他合作的。那么,如何提高合作性呢?第一,要建立持久的关系,即使是爱情也需要建立婚姻契约以维持双方的合作。第二、要增强识别对方行动的能力,如果不清楚对方是合作还是不合作,就没法回报他了。第三、要维持声誉,说要报复就一定要做到,人家才知道你是不好欺负的,才不敢不与你合作。第四、能够分步完成的对局不要一次完成,以维持长久关系,比如,贸易、谈判都要分步进行,以促使对方采取合作态度。第五、不要嫉妒人家的成功,”一报还一报“正是这样的典范。第六、不要首先背叛,以免担上罪魁祸首的道德压力。第七、不仅对背叛要回报,对合作也要作出回报。第八、不要耍小聪明,占人家便宜。

艾克斯罗德在《合作的进化》一书结尾提出几个结论。第一、友谊不是合作的必要条件,即使是敌人,只要满足了关系持续,互相回报的条件,也有可能合作。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英两军在战壕战中遇上了三个月的雨季,双方在这三个月中达成了默契,互相不攻击对方的粮车给养,到大反攻时再你死我活地打。这个例子说明,友谊不是合作的前提。第二、预见性也不是合作的前提,艾氏举出生物界低等动物、植物之间合作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但是,当有预见性的人类了解了合作的规律之后,合作进化的过程就会加快。这时,预见性是有用的,学习也是有用的。

当游戏中考虑到随机干扰,即对策者由于误会而开始互相背叛的情形时,吴坚忠博士经研究发现,以修正的”一报还一报“,即以一定的概率不报复对方的背叛,和 ”悔过的一报还一报“,即以一定的概率主动停止背叛。群体所有成员处理随机环境的能力越强,”悔过的一报还一报“效果越好,”宽大的一报还一报"效果越差。

下载哲学智慧与强迫症的自我调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哲学智慧与强迫症的自我调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哲学与智慧(优秀范文五篇)

    何中华教授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二〇一一年十一月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哲学与智慧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何中华) 一、哲学的本意 1.无论......

    辩证法与人生智慧哲学

    辩证法与人生智慧哲学 哲学是智慧之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而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

    《中国哲学智慧》

    《中国哲学智慧》课程教学大纲 (2005年制定) 课程编号:310061 英文名:The Wisdom of Chinese Philosophy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 学分:2学分 课时:36课时 主讲教师:谢树放 选定......

    史记中的哲学与智慧

    法家之法的根源在于封建集权制,因此,它就特别强调“势”。“势”就是绝对的权威,是不必经过任何询问和论证就必须承认和服从的绝对的权威。有“法”无“势”,“法”不得行;有“势......

    强迫症与完美主义

    强迫症的发生与完美主义心态有关 在强迫症人的人格特征中最显著的人格特质是过于追求完美,这不仅体现在对自己的要求上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上,如在摆放物品时总是要......

    强迫症案例与治疗

    强迫症案例与治疗 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以重复出现病人不愿意、明知不对但又无法控制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为其特征。病人常为这些重复出现的强迫现象所苦恼,虽尽力克......

    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

    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 ——浅谈庄子的哲学思想 姓名:刘跃 学号:20095664 班级:2009人力资源管理一班 经过一学期的的中国哲学智慧课程的学习,在老师的精彩的课程讲授下,对中国古......

    中国哲学智慧心得

    《中国哲学智慧》心得体会 11071107 冯剑波 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盛世,出现了百花竞放,百家争鸣的繁荣。三教包括:佛教、道教、儒教,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