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学教育报告

时间:2019-05-14 15:0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的大学教育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的大学教育报告》。

第一篇:中国的大学教育报告

中国的大学教育报告

报告人: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院系专业:________ 报告日期:________

关于中国大学教育报告

--------------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进入重点大学、名牌大学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因为这里是梦想实现的地方,但是随着大学的不断涌现,许多学生都可以进入到大学进入深造。但这深造靠的是老师教什么,靠的是学生学什么。

中国大学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没有很好的与社会接轨、资源条件差。但是在这里我要提到的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曾经在《师说》力有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交配时不仅有传授知识的任务,应该还有育德的任务。德,是从小到大一直在接受的教育,也应该在大学实行。但是实行的并不怎么好。

走进大学时是一种兴奋的心情,希望能有所作为,但是听到的接受到的,做到的却完全不一样,认得梦想也随着放纵而远去。知识也是似懂非懂的存在这,找到的只有两个字“懒惰”。

就这样上课也等于白上。老师上课第一天就说:上我的课,可以不来。来了可以睡觉但是请不要打呼噜。这句话无疑是给了我们逃课的心吃了一颗定心丸。老师无论是从逃课,还是个人恋爱都说的笑语盈盈。但是背后呢?却慢慢地在影响这我们个人的理想、个人的行为习惯。若是控制力好的就可以坚定不易的,在艰难中前行,但是大部分学生却不能。这需要老师帮大家见底哦那个不移地学好知识才可以有资本作想做的事。课余时间很多,但是可与的绝大部分都浪费在玩上了,而绝不是学习之上。这种风气的盛行在大学就这样慢慢传染这每一个学生,老师的课堂关系这学生今后对大学生的安排。

无论怎样,大学是学生独立自主的时刻。无论怎样,也不会让老师承担起像高中,初中一样的责任。但是老师的言行举止也是再教育着我们大学生。

在大学期间平常最引起我们注意力的是作业。作业虽然也留但是由于老师的没时间改也造成了作业可写、可不写。连谁写了没有都是稀里糊涂的。多少学生就是缺少了这种约束才造成了今天这种局面,学生不再为作业而累,这当然是有利于我们有大量时间去多了解我们需要的知识,但是我们绝大部分这样做了么?

图书管也由原先的常去到了半年也不去一次的地步。这就是学生的变化。学生由没逃课到逃课,由写作业到抄作业再到抄也不抄了,不交了,自习也不去了,图书馆也懒得进了。勉强学点大学的饺子就这样慢慢的转变为另一个人了。老师交给我们的难道就是这些么?还是我们在后退呢?这种风气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它也将这样一届一届的传下去么?

中国大学的教育就这样延续着,越来越多的人在大学失去了那种梦想,变得越来越普遍。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茫然着、失业着。

作者:闫贺祥

第二篇:浅谈中国大学教育

浅谈中国大学教育(随感)

前言:犹记得自己从部队复员回校复学后的感受,上课的过程中总有人进进出出,老师只在按着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将书本中的专业知识一一讲述在教室的空气中。

部队作为一个有严明纪律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按章办事、依纪律行事的行为准则不会变。貌似,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思想、行为受到极大的约束。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学会了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做一件不一定对的事情的时候,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会去思考,他是否可行……

而我们的大学教育抱着激发学生创造性,自主性的原则在进行零管制状态的教育模式!对于我们这样的大专院校,课堂纪律性无从谈起,这与老师的约束及学生的主观意识都息息相关。

一个巧合的机会,我有幸走进浙江师范大学,在这里我自主走近浙师大的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室内听了两节课,是会计专业关于债务重组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课程。这样课程的枯燥程度也是可想而知,在听课的整个过程中,老师教学流畅,在推进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交流有效。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没有学生随意走动,进出,部分同学没认真听课也是安安静静在作着自己的某些思考。

相比较而言,学生的素质、教育的环境是决定大学教育好坏的两个关键因素。

在专科类院校中,学生大部分在中学的时候没有十分的努力和很好的成绩,自我约束能力欠缺,对他人尊重的意识相比较而言较弱。在摆脱中学那种死板的教育、严格的要求的教育制度下,来到大学这片新的天地后,面对自由的课堂纪律,他们大部分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影响身边的同学,教育的方向性并没有体现在学习的自主性上面,而是体现在个人思想的放纵中,行为的解放中。这样一个群体在没有环境的约束下,他们年轻、好动、思想活跃,真正的自主性在学习上占用的比重太少太少。

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告诉我们:对人的施教要因材而异!不同的个体和群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应该是有所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当前的中国大学教育问题也是如此,中国大学生群体庞大,个体素质相差甚大,学校层次分明。当前的中国大学教育机制可能更加倾向性的适合重点名牌大学类院校,而对于扩招多余出来的一半左右的学生都是需要学校给予一个有松有紧的环境的。他们更需要在大学的教育中,把握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大学对于他们成长的意义也更加重大。说到这里,在大专院校里,老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和约束的把握就变的更为重要。

第三篇:大学教育实习报告

马上就要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育实习。实习是大学教育最后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习,能够使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我们灵活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为我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进一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并为自己能顺利走上社会做准备。

我怀着难以诉说的心情以及对教师这种职业神圣的向往,开始准备实习工作。

我很庆幸能够跟中一班的小朋友及几位优秀的老师共同度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小朋友们给我带来的是无尽的欢乐,而几位老师的指导和教诲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陈向群老师,她的音乐课让我打开眼界,受益匪浅。在实习期间,她很认真的阅读我们的教案,听取我们的想法,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们上完课后,她会主动地找我们谈话,指出我们的不足,使我们能不断地改进。

我把在实习期间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在这样短暂的两个星期里,我的观念,我的心态,我的能力在逐渐地发生变化,从中也领悟到作为一个新教师,一定要戒骄戒躁,要时刻一种学习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注重经验的积累,注重观察有经验的老师是如何上课的,并借鉴她们好的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必经的过程,如果自己的态度谦虚,观察仔细,吸收得当,那么,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得到提高和发展。

而且,新教师还应该注意建立教师的个人魅力和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这就必须从自己的技能技巧、人格等方面下工夫。有些幼儿经常会这样说:“我喜欢某某老师,她唱歌可好听了!”“我喜欢某某老师,她跳舞可好看了!”等等。可见,拉近与幼儿的距离,建立自己的个人魅力,技能技巧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时,教师还鹦哥做到言而有信,说到做到,遵守诺言,不应该唬弄幼儿,只有尊重幼儿才能令幼儿尊重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有一位有经验的幼儿教师说:“在幼儿园里,教师树立形象要做到说一不二,对幼儿提出的要求要幼儿必须做到。当然这些要求不是过份的。例如,在活动中,有活动规则;在游戏中,有游戏规则,教师必须在细微处树立威信。如果在细微处不注意,那更不用说在别的地方了。树立威信不是让幼儿怕你,而是提出的要求必须遵守。”可见,在建立个人魅力和树立良好形象方面,要注意的是生活中的点滴和细微之处,要讲求原则和耐心,而不是靠几节成功的课,因为这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

三、心得体会

1.加强自我约束,严格要求自己。实习学校的领导老师对我们实习教师要求不严、照顾一些,但我们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我们代表的是鲁东大学。

2.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海尔总裁张瑞敏的一句话,多年来一直是我的座右铭。实习期间我严格遵守实习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卫生、作息、纪律等,实习期间看似没有人去在乎这些细节,但实习结束的时候,各位领导老师对这一点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也就是说,一个细节你可能没有在意,但别人已经看在眼里了。

3.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准确叫出每位同学的名字,这或者也可以称为一个细节,学生的感觉是自己被老师所尊重。

4.板书尽量漂亮,如果真的不漂亮,那么就工整,一样会获得学生的喜爱。

5.备课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备课充分,讲课也便更有自信;备课充分,课堂才会更多在掌握之中。

6.在实习中,我还发现了,有些东西不能选择,有些东西却可以选择。份内的工作当然要认真完成,但勇敢的“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有的教师有事情,主动争取代课等。

7.上一节课,要经过“备课(写教案)——上课——批改作业——接受学生反馈的信息——评讲、巩固练习”这样一个流水线。看起来简单,可其中每个环节又有很多小细节,确实很辛苦。而且这次实习我的授课都是连堂课,上完课感觉真的很累,真真切切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

8.实习期间听到在教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就必须是自来水。”这给了我警示: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所以每时每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将来走上教师岗位打好基石。

总之,教师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要当一名好的教师更不容易。在此次实习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师范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学高为师,行正为范”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加深。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自己,准备全身心投入将来的教育事业。

第四篇:大学之道和中国大学教育的缺失

张汝伦:大学之道和现代大学教育的缺失

一些问题不是中国大学的“地方病”,而是全球大学的“流行病”

今天大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如缺乏教育理想、大学被金钱和权力支配、本科教育空洞化、基础理论尤其是文科基础理论研究萎缩、基本没有道德和修身教育、分数贬值、师生之间缺乏深入的交流甚至没有交流、科研产生大堆的文字垃圾,等等,这些都不是中国大学的“地方病”,而是全球大学的“流行病”。

梅贻琦对古“大学之道”的精辟理解

据说是日本人最先用“大学”来翻译西方的university,但这个翻译的确很妙。倒不是因为中国本来就有“大学”这一说,《大戴礼记·保傅篇》上就有“古者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的说法;更是因为我们的先人很早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即《大学》开篇的那几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学记》上还有对“大学之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但按照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的解释,这两段对“大学之道”的解释并不相互抵牾:“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二语,可以为明明德之注脚,化民成俗,近悦远怀三语可以为新民之注脚。”这的确是对古“大学之道”的精辟理解。

不过梅先生并不将它仅仅理解为与现代大学无关,或最多间接有关的古之大学之道,而是认为它也表达了现代大学之道,或者说,现代大学的实质精神。这与近代以来动辄用洪堡、纽曼或其他西人的大学理念来理解大学的流行做法,形成鲜明的对照。梅先生认为:“今日之大学教育,骤视之,若与明明德、新民之义不甚相干,然若加深察,则可知今日大学教育之种种措施,始终未能超越此二义之范围。”大学各系科学术的传授和研究,固然可以格物致知功夫目之,课程以外的学校生活,以及师长持身、治学、接物、待人之一切言行举措,也对学生格致诚正的心理生活不无裨益。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科的设置,学生课外的社团活动,以及教师以公民资格参与社会的种种活动,学生的实习,树立一种风气等等,都对学生将来离开学校,贡献于社会有所挹注。“此又大学教育新民之效也。”

然而,梅先生又不得不承认,现代大学的实践与此大学之道是有距离的。例如,明明德讲的修己功夫中之所谓“己”,是一个整全的人格,至少包括知、情、志三个方面。但今日大学所能措意而略有成就者,仅有知这一方面而已,“夫举其一而遗其二,其收修明之效,因已极有限也”。更何况今日大学教学,“灌输之功十居七八,而启发之功不得二三”。这样,要学生左右逢源,深造自得,几无可能。此仅就知识教育而言。人格教育方面几乎全付阙如。

由于只重知识和技术传授,学校也基本不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尽力。更何况今日之教师本身也是只重知识传授的现代教育的产物,能孜孜以求于专业知识已属不易,持志养气之道,待人接物之方,对此辈而言是谈不到了。此外,“今日学校环境之内,教师与学生大率自成部落,各有其生活习惯与时尚,舍教室中讲授之时间而外,几于不相谋面„„。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反观今日师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繤远哉!”今日在大学教书者,有谁能说这不是今日大学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之真实写照?稍有不同的是,教学关系是买卖关系在今日大学几乎已成“共识”。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修养是最基本的部分

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学生自身修养是最基本的部分,《大学》八目,此占其五。但却是“今日大学生之生活中最感缺乏之一事”,其原因在梅先生看来有三。一是“五闲暇故”。学生学业繁重,上课太忙。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非有闲暇不为也。纵探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而思对此悠久与累积者宜如何承袭节取而有所发明,对复杂繁变者宜如何应付而知排解,非有闲暇不为也”。此说一点不错,但当今学子未必都无闲暇,只是很少有人还把修身当回事,这恐怕是梅先生想不到的。

修身的另一个基本条件是“独”。“独”是“知人我之间精神上与实际上应有之充分距离,适当之分寸”,这样才能独立特行,力排众议。但今日学子往往扎堆抱团,拉帮结伙,故“每多随波逐流(时人美其名曰‘适应潮流’)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辈”。《大学》定、静、安、虑、得之五步功夫是谈不上了。修身在现代大学教育中付诸阙如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师友古人之联系之阙失”。师友关系已如上述。“友”之一道,于今只是“寒暄笑谑与茶果征逐而已”,更何况尚友古人哉?此不独一般人要与时俱进,“即在专考史学之人,又往往用纯粹物观之态度以事研究,驯至古人之言行举措,其所累积之典章制度,成为一堆毫无生气之古物,与古生物学家所研究之化石骨殖无殊”。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学子很少能理解什么叫“如对古人”。

现代大学在明明德一方面少有建树,在新民方面也乏善可陈。因为明德功夫为新民功夫最根本之准备,前者的缺乏,不能不影响后者。但还不止此。现代大学新民方面之失,还在它只是培养专才,而不是通才。但“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此外,大学传授的社会科学知识也有问题,“或失之理论过多,不切实际,或失诸凭空虚构,不近人情,或失诸西洋之资料太多,不适合国情民性”。这样,大学教育所真能造就者,“不过一出身而已,一资格而已”。也就是文凭而已。大学若要有新民之效,还要有学术自由。梅先生用宋儒胡瑗的话“无所不思,无所不言”来解释“学术自由”。但他认为“无所不思,无所不言”不是荡放。因为“大学致力于知、情、志之陶冶者也,以言知,则有博约之原则在,以言情,则有裁节之原则在,以言志,则有持养之原则在”。在他那里,学术自由归根结底还是隶属于大学之道。

现代大学的实践与大学之道相去甚远

尽管作为当时中国顶尖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清醒地看到了现代大学的实践与大学之道相去甚远,但他认为这是“体认尚有未尽而实践尚有不力耳”。此话或有可商。现代大学作为一种社会创制并不是按照什么人的理想观念产生的。也就是说,并不是先有大学的理念,才有大学。而是相反,先有大学,然后思想家们针对大学的种种问题提出他们的大学理念,以期校正或将其纳入理想的轨道。例如,洪堡的大学理念就是针对当时流行的大学范式,即启蒙时代和专制制度按照国家和社会的实用目的和功利目的设计和建立的大学。同时又是针对英国和法国大学的不足提出的。英国大学在教会的管理下原则上还不承认科学自由,而法国大学则受国家的指导和控制。洪堡自己创办的大学虽一开始尚能贯彻他的理念,但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就不能不与他的理念渐行渐远。

这是因为,现代大学虽然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却基本是现代性的产物,它不能不服从现代性的种种意识形态要求和制度要求。关于这一点韦伯倒是看得很清楚。在《学术作为一种职业》的演讲中,他反对崇拜人格,认为只有专心科学工作的人才有人格。人格原则一度是大学通过科学进行教育(教化)的基础,但在韦伯那里却被“客观性”所取代。他明确排除在科学中通过教育实现人格。现代科学只是西方“理性化过程”、即我们的世界通过科学和科学定向的技术在思想上理性化构成的一小部分,它只有在它的进展中才有意义,它参与了世界的“去魅化”,它把存在的东西归结为没有内在意义和规范力量的纯粹事实。这种科学因此也没有意义和价值取向,它不可能是洪堡意义上的教育或教化。因此,把一切教化的因素从科学教育(其实是科学知识传授)中排除是现代性的必然结果。

与此同时,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机构,大学必须服从经济发展和资本增值的逻辑。这种逻辑要求大学的教学与科研越来越密切与资本和权力结合在一起。要求大学教育越来越以符合资本的要求为准绳,否则它将无法生存。在这种历史的总趋势下,受教育者上大学决不会抱着明明德和新民的目的;以教育谋生者(教师)也不会以此而教。教与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谋生吃饭。纵有像梅校长这样对“大学之道”深有体认、且掌握一定将之实践的权力者,对之也无可如何。眼下许多人热衷谈“过去的大学”或“过去的中学”,似乎它们没有任何今天教育的弊病,这实在是将它们的过去美化甚至变成神话了。无论是“过去的大学”还是“过去的中学”,都从未能贯彻“大学之道”。不但梅先生的《大学一解》可以作证,潘光旦先生也可以作证。潘先生在1936年写道:“近代所谓新教育有许多对不起青年与国家的地方。„„这种对不起的地方可以用一句话总括起来说:教育没有能使受教的人做一个‘人’,做一个‘士’。”(潘光旦:《国难与教育的忏悔》)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受教者和施教者,他们二位对当时中国教育的观察应该是可信的。这并不是否认当时的确有不少教育家和教师力图实践传统的教育理念;但中国现代教育依然按照现代性的逻辑惯性在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美化和制造神话不但不能解决今天的问题,反而会使我们看不到深层次的问题之所在。

全球大学的“流行病”

今天关心教育问题的人中,除了言必称“过去的大学”或“过去的中学”外,还有些人言必称美国的大学。似乎中国教育的问题只是“地方病”,在美国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些人中也许还有人会认为,梅先生虽也曾负笈美国,以传统的“大学之道”来解大学未免冬烘。可美国人一度主流的教育理念似乎并不与之相悖。1945年,哈佛大学的一批教授组成了一个委员会,起草了一份长达267页、题为《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的报告,研究整个美国教育制度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以避免重蹈历史上曾经的文明被毁灭的覆辙。该报告认为,需要把学生培养成有责任感的成人和公民,同时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认识自我及世界的方法。它指出:“一种成功的民主制度(不仅指政府制度,而且还包括人们的精神世界都渗透了民主思想),需要最大多数的人们共享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这里所表述的教育理念,不也就是明明德和新民两部分目标?

然而,理念归理念,现实归现实。现代大学还是按照现代性的逻辑惯性行事。早在1962年,就有人批评“通识教育变得越来越专门化”,专业教育就更不用说了。据担任过8年哈佛学院院长的哈瑞·刘易斯说,在《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问世后的30年里,“课程的专业性和选择性完全占了主导地位,而二战后提出的围绕民主社会的公民意识,为不同学生提供共同体验的理想则消失殆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在1850年,马萨诸塞州的立法机关就敦促哈佛传授有用的知识,指出在选修制度下,“谁需要学习什么课程,就得出钱,凡无人问津的课程就要放弃”。随着学生选择权的扩大,教师也开始随心所欲地选择教学内容。到了19世纪90年代,本科生已经享有充分的选择权,但他们不清楚所学的一切对自己意味什么。1796年,约翰·克拉克在给哈佛读书的儿子的信中写道:“我们的先辈深知学问的旨趣所在。„„他们学养广博,也仁慈地希望科学之光能照亮后代的心灵。我们对实现这一希望抱有足够的信心——只要教书育人的工作在继续,美德和自由的理念就后继有人。”可一百年后,哈佛的哲学教授却认为大学的本质在于组织和发展知识,而不是培养个体的心智。再过了一个多世纪,2006年出炉的哈佛课程的自我评估鼓吹的哈佛的教育目标与此一脉相承:“促进知识拓展和跨学科学习的机遇”。根据刘易斯的观察,“经济动机成为‘象牙塔’教育的主题,我们已经忘记了教给学生人文知识,是为了教育学生怎样成为人;我们忘记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与家庭富裕的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我们忘记了这样的道理:如果没有美国社会中公民的自由理念,大学就无法教会学生认识自身与全球社会的关系”。结果是美国的常春藤大学迅速从教育机构(ivyleague.edu)变成了商业性机构(ivyleague.com),而哈佛则成了这一进程的引领者。(以上材料均来自哈瑞·刘易斯的著作《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今天大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如缺乏教育理想、大学被金钱和权力支配、本科教育空洞化、基础理论尤其是文科基础理论研究萎缩、基本没有道德和修身教育、分数贬值、师生之间缺乏深入的交流甚至没有交流、科研产生大堆的文字垃圾,等等,这些都不是中国大学的“地方病”,而是全球大学的“流行病”。刘易斯的新著《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至少可部分证明这一点。在这些方面,中国大学正被美国大学引领着“飞速赶上”。

好在教育界还有良知在。就在《失去灵魂的卓越》于2006年出版后,哈佛又提出了新的本科教育课程改革计划,“重新强调了哈佛曾经非常缺乏的教育理想”。这些理想在现代性条件下能否实现是另外一个问题,至少人家对大学之道还有坚守的决心。

(张汝伦,1953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西哲学研究著作若干)

第五篇: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大学教育

蔡达峰: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大学教育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需要,大学也有现实的处境,所以,大学教育在不同环境中会有不同作用,优秀的大学是最能够坚守教育本质的大学。改革开放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变革,是解放人民思想,激发社会活力,推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转折的过程。讨论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大学教育,不是简单地将30年来大学的变化贴上改革的标签,而是要审视大学作用与社会变革的内在关系,也就是大学教育与思想解放、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外开放的相互关系,这才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建设未来的大学。

一、改革开放对大学教育的要求

30年来,社会对大学产生了各种影响。在改革开放的主流下,我们着重要看的是解放思想、发展经济、对外开放对大学教育的要求。

1、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中华民族崇尚教育。文革摧残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开放以后,全社会迸发出急切的教育需求,大学得到发展的机会。

邓小平多次强调教育对国家发展的意义,他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指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素质教育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大战略。在中共十二大上,教育和科学技术被列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中共十三大提出,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中共十四大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中共十五大提出,要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中共十六大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中共十七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颁布了《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00年发展规划》。1999年,国务院转发教育部《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

30年来教育得到的重视,是我国的文明进步的写照。这种重视的原由,有公民对职业发展的愿望,有政府从为了发展经济和科技,到为了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愿望。这些愿望基于国情而存在,并还将延续。而大学的时代使命,既要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读机会,又必须注意保持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事实表明,这对大学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它与社会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

2、改变大学落后状况的需要

强国必先强教育。面对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我国大学明显缺乏实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普及程度低。1949年普通高校招生约3万人,1965年招生约16万人,1977年招生约27万人,录取率21:1。我们时常称这个时期是精英教育,其实是落后的表现。要依此实现快速大发展,难度不小。

二是经历不稳定。我国办学历史很悠久,但始于清末民初近代大学,既远离传统,又常变革。先学日本,后改为学美国,但征战连年,筚路蓝缕。建国后,又改学苏联模式,50年代调整高校结构,实行与国民经济计划高度统一的管理体制,集中力量培养工业和科技专业人才。强调了工科,但削弱了人文社科;强调了产业对口,但削弱了综合性大学建设;强调了专才教育,但影响了全面素质培养;强调了政府统包,但削弱了大学的自主活力。终于使大学高度专门化、应用化和行政化。以后的10余年,大学又受到几次政治运动的强烈冲击。文革开始,大学以阶级斗争为纲,教学停顿荒废,成了高度政治化的机构。

这种不稳定的原因,或因无法回避的动荡国情,或因大学与国民经济关系紧密,偏重实用而受行业波动,或因与政府部门关系紧密,习惯依赖而受政策波动。中国大学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自身对维护教育本质的责任,难以有效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大学教育的重大变化

30年来大学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着重要总结的是教育与思想解放、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法制建设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变化。

1、高考从恢复到改革

1966年,高校招生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取消考试的意见,后由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实行了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造成了低水平学生改造大学的畸形局面。直到1977年8月,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仍坚持这种荒唐的做法。

同年,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与会教师提出恢复高考制度,他果断表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但随后召开的全国第二次高校招生工作会议,仍意见纷纷。经邓小平再次坚持,终于使会议达成了恢复高考的意向。10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决定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12月,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并使应届高中毕业生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使大学得到了基本的尊严。这是大学在改革开放中的第一大转变。

高考恢复以后,其权威不断加强,以至于成了中学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和升学的独木桥,加剧了分数竞争。期间,它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调整考试科目,网上录取,试点自主招生等,但以政府统一计划管理的性质没有变,考生和大学的自主性没有发挥。2006年教育部批准复旦、交大在上海实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让大学和学生自主相互选择,有制度性转变的意义,但未推进。同时,社会对招生公平问题更加关注,政府责任更加重大,于是,“阳光招生”、“安全招生”更为政府所关心,高考改革面临着方向性的决断。

2、规模从扩大到限制

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是公民和政府的共同愿望。恢复高考后,大学招生规模不断增加。1999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思路,当年普通高校招生数比上年增加了42%,进入了大扩招、跨越式发展的高潮。2002年,高考毛入学率达到了15%,提前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同时,研究生教育也迅速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未就业和为延缓就业而就读研究生者增多,扩招政策和教育质量遭到质疑,政府开始强调教育质量,控制招生增幅,但增量仍然不小。大学开始在学费收入、就业率、教育质量之间权衡招生规模问题,这是市场直接给大学的一次反压力。

3、入学从免费到收费

大学不是义务教育。但建国以来,公办高校一直实行免费教育。1989年高等教育试行收费制度,1997年在全国高校实行。虽然收费只占教育成本的一部分,虽然政府统一管理收费项目及标准,给贫困家庭学生以资助,但这毕竟属于大学进入市场机制的重大改革,触发了许多深层问题,如教育双方的承受能力与权利、招生规模与选拔标准、教育质量、教育成本补充机制、学生学习动机等,而这些变化都会使大学经受更加深刻的挑战。

4、就业从分配到自主

1951年政务院决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1962年中央成立“毕业生分配委员会”。1981年恢复高考后首批本科生毕业时,恢复统一计划分配制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允许大学有一定的自主分配权力。1989年政府正式推出“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大学向计划体制的告别,始于学生与大学的权益关系。收费与就业把大学推进新的环境。由于自主择业受制于职业界的接受能力乃至市场状况,当就业机会总体不足,学生自主无力时,政府与大学就要承担学生对教育质量的质疑。同时,自主择业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动机。

5、培养目标既明确又含混

综观社会对大学培养目标的影响,一面是大力倡导的全面素质教育,一面是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收入差距、就业市场机制等对学生求学利益的刺激。这种矛盾,对善于按行业要求培养专业学生的中国大学来说,很难正确把握和协调。

全面素质教育是培养目标上的重要导向,其要义是倡导以人为中心,并纠正专业至上的培养目标。但它在还没有得到透彻的论述时,就被当作保护实用教育的一顶帽子。于是,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大目标下,设立了专门人才、拔尖人才培养等具体要求,大学培养目标成了由全面素质、专门、拔尖、实践、创新等诸要素构成的混合体系,目标意图变得很含混。在教育实践中,政府一边规定大学开设普通教育课程,设立了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幅度精简专业。一边强调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教育。2001年的专业结构调整,就以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使专业越分越细,种类迅速增加。许多大学利用专业设置自主权,大量举办应用性专业和热门专业,全国一半以上大学开设了英语、计算机、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应用性专业。

大学改革首先要将培养目标从为用向为人的境界提升,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当今中国存在的不理性和不和谐现象,与大学单一的培养目标有直接的关系。大学教育如果再不能突破自身局限,它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作用及其前途是令人担忧的。

6、对外交流从封闭到开放

30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全面的对外开放格局,带动了大学教育的发展。公派出国留学政策加快了大学师资培养速度,留学回国政策提升了大学师资实力,来华留学政策改善了大学生源结构和管理环境。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等高层交流机会,国地区间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颁布,为大学开放提供了机会和保障。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学的发展战略,并在学术活动、学生培养与师资建设诸多领域成效显著。

同时,教育开放也使国内大学面临新挑战。自费出国留学和合作办学机会的增多,师生的多样化和学术思想的多样化等,对大学教育的规模、类型、质量及管理等构成全面的压力。中国大学既要学习先进,走向世界,又要坚守自身使命,服务国家,这是重大的考验。

7、政府主导大学制度改革

30年中,大学制度的重大变化都是由政府主导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五大改革任务。其中,办学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发展民办高等教育。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民学高校发展较快。但在高校整体格局中,它仍只是公办大学的补充。2006年,全国278所民办高校(不包括独立学院)专任教师7.5万人,在校生近134万人,其中本科生仅12.5万人。多元办学体制尚未在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上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这是我国大学结构的重大缺失;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指部委办学体制、中央和地方办学体制的调整。调整后,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一批部委院校成为地方院校。同时,它也改变了一些大学的历史、法定主体和办学特色,这几乎与50年代的院系调整的做法一样,显示了政府在办学中的绝对主导权,我国大学自主地位的确立有待时日;经费筹措体制改革主要解决大学多种筹资渠道的问题。但财政投入仍是主渠道,非财政资金的教育投入比例很小,制度都不完善。经费筹措其实就是办学经费投入,即便说是基础性投资,也回避不了办学权益问题;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指人事聘任制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这本属于大学的事务,但因大学人事制度源于国家,教育部改不了大学,大学也只在岗位等级安排上搞了一些名堂,大学内部的学术、师资、学生、财务、行政等管理制度没有重大变化。另外,以“985”和“211”工程为标志的重点高校建设工程,使部分大学整体实力提高,少数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未得到重点支持的公办大学处境更加艰难,政府公平行政问题受到质疑。

8、简单的小结

30年来,中国大学办学能力不断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培养规模普及扩大,物质条件总体改善,规格层次基本齐全,形式门类更加多样等方面。这种提高是比较显性的,且主要是由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的。但实际上,中国是穷国办大学,大学的经济来源并不充裕,不可能有财力的优势,有些大学还有经济危机。大学发展不能等待资源,而要靠很理性的筹划。

办学观念不断转变,这主要表现在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这些转变是内在的,是由国际化、法制化和市场化环境促进的。但实质上,办学最需要有人文精神,尤其是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下。这是中国大学最缺乏的意识,也是中国社会对大学最需要的能力。如果中国大学能够重自守轻迎合,一定会对社会有真正的贡献。

办学管理未有深刻变化。大学对外既靠政府又要自主权,对内重行政轻法规,管理模式基本与政府部门一致。中国公办大学没有生源危机、破产之虞,是一种少见的安全机构。来自市场的些许压力,远不抵政府的关怀,远不足以培育大学管理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当多大学连章程都没有。中国大学真正的活力一定来自于自身的忧患意识和独立处境。

三、深化大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中国大学已经有了很大的规模和很快速的发展,但远不足以称向高等教育强国进军的口号,有些最基本的东西还很薄弱。今后的改革必须抓住关键,才能带动全局发展。

1、准确认识大学使命

我们的大学不很成熟,大学的领导们要特别有意识地去坚守教育本质,准确地说,最好要由这种意识的人做大学领导。大学教育本质上就是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发展潜能,成为高尚的人,而不引导学生争取眼前的各种现实利益,这就是大学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大学要勇于担当命运抉择的责任,把握民族和国家对大学本质需要,协调社会和学生的实现矛盾,克服自身的局限,坚守大学的使命。如果今天的大学不能使学生更懂得人的价值,一定会影响未来社会的和谐。

2、重点改善师资队伍

师资不强大先进,培养目标和质量无从提升。大学的领导们要特别有意识地去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而不是期望于个别人创造惊人之举。中国大学要加快增加教师数量。2006年全国高等高校1867所,在校本专科生1738.8万人,专任教师107.9万人,平均生师比约18:1,刚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合格线,且生师比连年走高;要注意改善师资结构。2006年全国高校教师中,38.5%具有高级职称,而78.3%是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要转变教师的工作状况。现在教师任务杂,负担重,干扰多,自顾不暇,身心疲惫,这是当今大学面临的尴尬局面。师资建设能力提高了,学生管理要求就能够及时提高。

3、深入内部管理改革

大学要改善师资队伍,就必须改革教育工作评价系统、人事和分配制度,必须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参与人才竞争。为此,大学要有改革的权力,因为这些制度现在都与政府的投资与管理制度直接联系;大学要有改革的动力,因为依赖政府的习惯抵挡了大学独立面对社会和学生的压力。为此,大学要有自主的地位和权利来有效地平衡权责关系,大学领导要能够代表师生实现其长远的利益。为此,政府要依法转变职能,减少对大学事务的行政权力与义务。

新时期改革开放为我国大学发展提供了大好机会,也考验着大学发展的能力。政府和大学都要有忧患意识,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从自我批评开始,大胆地推进大学改革,让大学在对社会发挥更有益的作用中实现其发展。

下载中国的大学教育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的大学教育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大学社会工作教育排名新鲜出炉

    中国大学社会工作教育排名新鲜出炉 本帖最后由 自导自演 于 2011-9-30 21:03 编辑030302 社会工作 (162)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北......

    中国的大学教育缺少理想

    中国的大学教育缺少理想大众对于中国的教育有着很多的批评,其中有一个批评的声音,就是说我们大学到底是为什么而存在?大学是不是仅仅是传授知识、传授技能?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大......

    中国大学(大全)

    中国大学 北京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北京......

    大学师范生教育实习报告[定稿]

    大学师范生教育实习报告:为人师表,严谨治学 时间:2009-03-06 18:53来源:实习报告 作者:秩名 点击: 15次 人生总有许多的第一次,而初为人师,对于师范生的我而言却是件极具挑战、......

    大学师范生教育实习报告

    大学师范生教育实习报告:为人师表,严谨治学 时间:2009-03-06 18:53来源:实习报告 作者:秩名 点击:15次人生总有许多的第一次,而初为人师,对于师范生的我而言却是件极具挑战、颇......

    大学分散教育实习报告

    教育实习工作总结学生姓名: 院系:理化学院专业班级:化学1001实习学校:唐林中学指导教师: 字数统计:1897完成日期:2013年10月24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人生总有许多的第一次,而......

    大学教育教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的目的和意义1.通过实习,熟悉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掌握课堂教学工作常规,适应相应的教学工作。2.通过实习进一步熟悉中学学班主任工作,初步具有独立从事班主任工......

    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环境与大学生创业现状调研报告

    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环境与大学生创业现状调研报告电力学院电气三班刘楚昕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各大高校扩招人数大大增多,这期间大学生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大学生由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