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技术创新引领发展新战略
技术创新引领公司发展新战略 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
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前身是上海医药工业设计院,2002年改制重组后,上海工程公司围绕“走高端、创特色、夯基础、保稳定”的发展战略,以“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发展主线,以建设国际型工程公司为目标,实施科技兴企和人才强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发挥公司传统优势,积极创建新的特色优势,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重组以来,上海工程公司成功实现了主业以设计为主到EPC/PMC为主的转变,新签合同额从2002年的1.53亿元(人民币)跃升到2012年超过50亿元(人民币)。近年来,公司连续两次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创新型企业”和“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排列全国工程总承包营业额、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百名排序前10名,连续8年入围中国承包商双60强,PMC合同额连续5年入围全国工程项目管理营业收入百强。2011年更是首次被ENR评选入国际承包商225强之列。
上海工程公司创建60年和重组10周年来快速发展和辉煌成绩得益于公司注重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人才强企等多方面举措。如今,上海工程公司已成为集咨询、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开车指导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具有海内外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大型工程公司,而建设国际型工程公司的目标,也随着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多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而逐渐变成现实。
一、技术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
1、持续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形成独特技术优势 拥有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成套技术,具有不断获得专利技术并进行工程实施的能力,是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工程公司在技术上的优势是竞争中的最大优势,也是获得项目、赢得合同的重要因素。
上海工程公司根据自身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推广前景,采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积极开展工艺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开发,形成公司自主开发的核心技术。重组10年来,公司在乙烯、苯乙烯、PTA、聚烯烃、苯酚丙酮等传统领域,以工程技术中心为支撑,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专有技术。同时积极拓展合成气制乙二醇、C5分离、环氧乙烷/乙二醇、环氧丙烷、醋酸乙烯、MTO/MTP、丁辛醇、生物化工等新技术领域,一大批研发成果投入应用,C5分离技术实现海外技术许可;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体,形成了一大批技术成果,在众多领域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为填补国内空白,扩大业务领域准备了条件。
2、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拓宽新技术领域
研究单位、大学院校处在基础技术的前沿,对于前瞩性技术具有独特的敏感性,具有开发新技术的装备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充分利用高校、研究院的基础研究能力、生产企业的生产经验和设备制造厂的制作经验,发挥工程公司丰富的工程化技术经验和研发能力,集中技术骨干和主要精力,进行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领域和特色技术。以项目为纽带,经过多年的交流与合作,公司已与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石油科学研究院、北京化工研究院、上海石化研究院、抚顺石化研究院、扬子石化、上海石化、湖北化肥、长岭石化等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开发关系。
近年来,公司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与国内著名大学、企业、科研单位联手,发起并主办了“创新与未来——产学研合作共赢”高层论坛;与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石化研究院优化拓展了“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的合作构架;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办了化学工程硕士班,与华东理工大学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并成为上海市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积极探索特殊人才利用社会化资源的工作途经,与日本千代田公司合作,探索并完成了医药工厂的GMP/FDA认证和工程项目生命周期服务,接触到最前沿科技。
3、加强技术成果推广,提升市场应用能力 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并最终取得工业化应用的实践成果,是检验科技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公司在技术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形成产学研联盟,与国内多家大型石化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新技术,开发出的技术成果能够第一时间在合作企业的生产装置上应用,这样新技术的先进性和产生的经济效益能够直观的体现出来,对技术成果的推介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公司除在专有技术登记/认定、专利申请/授权方面均有奖励外,每许可实施一项专利或专有技术,公司从收取的技术使用费或销售收入中纳税后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报酬支付给技术的研发人员和推广人员,并对技术推广实施做出贡献的人员,将其贡献记入职工档案,作为职称、聘任、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人员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应用的积极性,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除了在开发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公司还鼓励员工参加各种行业会议,以便及时捕捉各种信息,了解最新动态,同时利用各种平台,努力推介具有SSEC特色的专有技术和独特优势,尽可能使技术创新成果早日实现工程化。
4、以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带动相关领域技术提升
工程技术中心是公司具有较高层次和水平的研发及工程实施机构,是集公司技术研发和工程实施为一体的平台,是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它能够有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辐射,带动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提升和科技进步。
上海工程公司根据主营业务领域,在原有项目团队的基础上,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建设思路,近几年陆续成立了乙烯、聚烯烃、PTA、苯乙烯、苯酚丙酮、环氧乙烷/乙二醇、LNG及大型储运、煤化工、生物质能及生物化工等9个工程技术中心。通过以项目为中心,产学研紧密联合,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多具备了完善的专业技术队伍和工程化综合配套条件,具备了自我良性发展的机制,促进了科技开发项目的有效执行、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工程开发团队建设,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5、重视技术开发的团队建设,激励科技人才创新意识
工程技术中心是公司高层次人才资源集聚和作用发挥的重要平台,对于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具有前置性价值。公司多年的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工作经验证明,积极推行以工程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科研团队建设,依靠团队的力量,才是提升和强化科技创新、技术开发的整体能力的有效之道。因此,公司在建设工程技术中心的过程中,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多方面奖励。目前,通过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一批又一批技术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的青年科技人员在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并逐渐成为公司技术创新的中流砥柱,为公司高科技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多年发展和建设,苯乙烯技术开发团队获得2011年度“中国石化优秀创新团队”和“央企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合成气制乙二醇团队获得 2011年度“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先进集体”,多名技术骨干被评为公司、上海市、中国石化各种先进荣誉称号。
二、科技创新成效显现,形成多领域独特优势
近十年来,公司承担中国石化“十条龙”攻关项目9项,5项成功“出龙”;承担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项目170余项,已有90多项技术成果投入工业应用,100多项技术成果通过中石化科技部审查或鉴定。经过多年积累,公司在乙烯(含MTO分离)、苯乙烯、碳五分离、合成气制乙二醇、环氧乙烷/乙二醇、PTA、聚烯烃、环氧丙烷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具有SSEC特色的专有技术,并实现了成果转化应用。乙烯领域
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工的“龙头”,是石油化工腾飞的基础。上世纪九十年代公司就承担完成了“年产16万吨乙烯装置国产化分离技术工艺包”开发,并在兰州石化成功应用。2004年,又承担了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项目:大型乙烯改造技术工艺包、大型乙烯分离单元优化技术开发,并通过专家审查,部份技术在扬子石化、上海石化二轮乙烯改造中成功应用,该项目获2008年度国家建设部优秀工程设计金奖。2007年,公司与德西尼布公司组成联合开发团队,进行大型乙烯装置工程技术开发,完成了大型乙烯装置技术工艺包等开发成果。此外,与100万吨乙烯工程相配套的裂解汽油加氢技术、丁二烯抽提技术、芳烃抽提技术,均已实现国产化。苯乙烯领域
苯乙烯一直是公司重点发展的传统技术领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公司项目团队联合上海石化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组成联合攻关团队,不断的提高国产化苯乙烯技术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重点对装置大型化、反应器、节能降耗和其他关键设备和系统进行开发和优化;工程技术中心成立后,从事该领域研发和工程设计的人才资源优势进一步集中,同时加强与生产企业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推进国产化苯乙烯技术应用推广工作,积极参与苯乙烯工程项目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国内苯乙烯工程市场的领先地位。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工程设计奖9项,其中2009年“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关键技术轴径向反应器和新型催化剂的研发及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主技术已向国内23家用户转让了国产化苯乙烯技术及工艺包,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化工板块对外转让数量最多的技术之一。
3、碳五分离技术领域
公司先后完成上海石化2.5万吨、6万吨和15万吨C5分离装置工程设计,又通过技术开发形成并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C5分离成套技术,该技术成果获得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当前已完成向燕山石化、武汉石化、新疆天利、福州炼化及台橡公司的技术许可。与此同时,二代大型后热二聚技术开发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正在与国内其他潜在用户进行技术交流,市场推广前景看好。合成气制乙二醇领域
合成气制乙二醇是公司进军煤化工领域的拳头产品。通过与合作单位共同开发,完成了 1000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中试技术研究,攻克了亚酯发生、偶联/加氢催化剂与工艺、氧化酯化、加氢反应工艺与产品精制技术等九项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为大型工业装置的设计、建设、开工和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在已经完成的“2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包开发”基础上,2011年作为总体院承担“湖北化肥厂年产20万吨合成气制乙二醇工业示范装置”工程设计,2012年8月示范装置在湖北枝江开工建设。该技术的开发成功和示范装置的顺利建设,进一步拓展了煤化工产业链,极大推动我国煤制乙二醇技术的发展。环氧乙烷/乙二醇领域
通过天津石化、镇海炼化EO/EG装置,我们承接并成功建成了采用道化学技术的EO/EG装置;通过竞标,我们又取得了选择Shell技术的宁波禾元50万吨/年EO/EG项目和采用SD技术的武汉EO/EG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公司承担的EO/EG项目覆盖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三大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处于国内EO/EG领域技术应用的制高点上。依托这些工程实践,环氧乙烷/乙二醇技术团队成功开发了EO/EG装置大型反应器、换热器等关键设备,技术成果已经通过中石化组织的鉴定,并分别在镇海炼化、宁波禾元成功工业应用,技术经济指标先进,填补了国内EO反应器、换热器工程技术和设计、制造的技术空白。
此外,大型PTA节能改造技术投入工业应用,百万吨PTA成套技术为仪征化纤和上海石化PTA装置打下基础,大型异丙苯成套技术在天津百万吨乙烯配套苯酚丙酮装置成功投运,大型制氢装置在上海石化投入工业应用,27套粉粒料输送技术实现工业应用;10万吨双氧水法制环氧丙烷工业示范装置成套技术开发和工业应用获得积极进展。十年来,公司共获得国家、中国石化(省、部级)、行业协会各类奖项13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6项。近年来,公司加大了形成专利、专有技术的工作力度,激励技术人员积极申报专利、专有技术,公司专利专有技术数量有了显著增长。公司目前拥有国家授权专利80余件、软件著作权2件,另有120余件专利申请正在审查过程中。
十年来,公司年均新签合同额和收入呈几何级数增长,公司海外业务也取得重大突破,高新技术服务收入在企业年销售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这些都说明技术开发和创新对公司收入的拉动效应持续显现,带动了公司整体跨越式发展。
三、努力拓展技术新领域,形成更多“拳头产品” 随着国际形势发展和国内市场变化,工程技术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和人才竞争不断加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已成为工程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创新和专有(利)技术工程化带来的独特优势、高溢价和高附加值,促使创新实力强的企业蕴育更强竞争力,得到更大发展空间。面对新形势,公司在全面总结以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加大创新投入、促进成果转化、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人才培养、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创新实力。
1、保持传统技术领域优势,尽快形成新技术领域成果
保持在乙烯、苯乙烯、PTA、聚烯烃、苯酚丙酮、医药等公司传统的技术领域的科技开发力度,巩固技术优势并做强做大。结合化工行业向绿色低碳、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能源结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公司科技开发领域正大力向煤化工、C4/C5综合利用、环氧乙烷/乙二醇、环氧丙烷、丁辛醇、醋酸乙烯、天然气化工及大型储运、生物质能源等新领域拓展,尽快形成一批新技术领域的科研成果。
2、提高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能力,扩大行业竞争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以“产、学、研”合作联盟促进技术成果的首次应用,以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赢得用户肯定,以积极地宣传推介扩大技术市场份额,以不断的技术优化升级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使更多具有SSEC特色的技术成果实现应用。
3、加强团队建设和管理,形成更多领域工程技术中心
进一步巩固和理顺已有的乙烯、苯乙烯、PTA等9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更多技术领域组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加强技术管理力度,新建的工程技术中心要做到组织机构清晰,目标任务明确,开发进程有序。同时,通过工程技术中心进一步强化工程研发队伍的梯队建设,提高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和利用社会科技资源能力,推动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形式和途径,促进公司持续有效发展。
4、推广标准规范应用,延伸海外业务领域
“十一五”时期,共形成了2195项公司标准,标准化体系初具规模,在EPC、PMC运作中,基本形成了以标准支撑项目管理的局面。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随着业务领域向海外延伸,完善公司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已十分紧迫。
要进一步梳理标准化体系,从EPC全过程和PMC管理的要求出发,补充完善各类标准,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实用的、可操作性强的体系;用公司标准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促进管理工作和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同时,注重标准化成果的有效应用,切实加强执行力,使标准化建设真正成为公司发展的助推器。
5、完善培训激励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是实现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目标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利用重大技术开发项目的平台,大胆启用青年科技人才,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促使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在实践中培养青年技术骨干,努力打造一支多领域、多专业,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队伍,使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不仅成果层出不穷,而且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科技创新后继有人。
6、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为科技创新加推助力 在设计数据集成的基础上,实现对EPC各阶段的数据和文档集成;在公司开展应用Smartplant foundation平台进行各专业设计协同的基础上,通过加大软件二次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全面实现数字化工厂设计交付。
深化公司信息集成平台建设,进一步梳理完善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生产执行等管理、生产信息化系统的体系架构,全面涵盖知识、行政、经营、项目、设计流程、采购、施工等管理的完整企业核心业务,为建成国际型工程公司提供坚实的信息化平台。公司重组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证明,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推进器,是企业不断成长的源动力,是建设国际型工程公司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积累的过程,只有常态化、公司化的创新,才能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石化全面推进“打造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炼化工程板块重组上市,公司又一次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并将迎来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和跨越同在的新局面。上海工程公司将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各项改革,把理念创新与落实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起来,长期坚持“以科技创新来促进公司新发展”的企业战略不动摇,发展特色业务,实现资源整合优化,始终把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抢占行业制高点,形成更多“拳头产品”,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实现从“跟随者”向“领跑者”的转变。
第二篇:“十三五”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评析
“十三五”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评析
【摘要】我们在“十三五”时期要坚持“五大发展”新理念,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坚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战略,万众一心、努力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一定能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十八届五中全会 发展理念 新常态 “四个全面”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行动纲领。认真研读可以看出,《建议》突出的特点和亮点就是通篇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五大发展”是我国发展的新理念
《建议》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的新认识、新飞跃,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认识的深化。“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也就是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也就是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也就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上述“五大发展”新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五大发展”新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实践中要贯彻总书记讲的“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新常态是我国发展的新思想
《建议》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总书记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议》在指导思想中提出要“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进一步明确了应对我国发展环境、条件、任务和要求等新变化的新常态的思想。
新常态首先是经济范畴。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概括起来就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些特点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很长时间里经济发展的趋势。
新常态同时也是经济社会范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社会并最终决定其它领域的状况。因而还要从经济社会范畴上来理解新常态。说到底,新常态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形象而准确的表达,这些阶段性特征就是《建议》所指出的当前我国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先承认它,才能有效地应对它。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因此,新常态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常态是关于我国发展的新思想。我们要努力做到《建议》指出的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虽然现在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完全解决了当前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但是应该看到在新常态下,我国发展正朝着更加重视质量、效益、创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的方向转变。正如总书记在关于《建议》的说明中所指出的:“‘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
“四个全面”是我国发展的新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协调推进我国全方位发展的新战略。这个新战略,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支撑,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由此可见,这个新战略是目标与举措的辩证统一,全局与重点的有机结合,“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盖彰,缺一不可。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战略,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总抓手。《建议》在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论述“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深入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时,都指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国发展新战略这个重要思想。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新战略,其实质和关键在于“全面”。经济管理学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再过5年我们就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必须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联系实际可以看到:首先,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我们不可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小康的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其次,在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再次,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对我国经济体量已居世界第二位的状况而言,又是一个突出短板。因此,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总之,我们在“十三五”时期要坚持“五大发展”新理念,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坚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战略,万众一心、努力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一定能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贡献。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
责编/杨鹏峰 美编/李祥峰
第三篇:以技术创新助推发展
以技术创新助推发展
信阳是个典型的大农业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工业。信阳在走农区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混淆工业概念。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制造业,工业化是以先进技术为内容特征,实现工业制造的规模效应与品位层次不断创新提升的过程。
建议信阳发展工业,一是以现有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平台,在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的同时,有选择地吸引域外工业资本流入。要站在现代工业、大工业的高度来引进域外工业资本,不环保、高耗能的项目坚决不引进。
二是提升、优化现在的产业运营水平、运营结构等,拉长产业链条,尽可能地争取最大的效益。信阳的潜力非常大,可以请专家对现在的产业进行经济分析,研究投入产出比。三是信阳处于工业起步阶段,既要注重劳务人员回乡创业,更要深入挖掘省内外、国内外创业的信阳人的大资源,尤其是要把工业领域的信阳籍的业界领袖引回来。
四是要抓项目、抓层次、抓技术研发、抓政产学研联盟,这是将来关系到信阳工业起步、工业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是战略性的。工业发展的过程离不开研发,工业发展主要靠技术创新。信阳一定要做好技术研发,以技术来助推工业发展。
第四篇:文化引领发展
文化引领发展
——豫煤一队“河南煤田”文化建设纪实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一队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0年全队实现社会地质及多种经营收入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3678.85万元,在职职工年人均收入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24293元。
探求该队快速发展背后的奥秘,除了拥有科学的管理体系、精良的技术设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等重要因素外,具有高度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堪称支撑起该队发展的基石,并成为该队拓展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强大引擎。
文化铸魂 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根须之于大树,精神之于人体,犹如文化之于企业。文化是一个单位的‘生长素’,有了文化,就能人显精神、牌显价值。一个单位没有自己的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
经过30多年的积累,该队形成了独具行业特色的河南煤田文化理念。2006年,按照省局安排,该队利用3年时间,全面推广“河南煤田”文化理念,并为每位职工发放了文化手册和培训教材。于是,“献身勘探、奉献光热”,“河南煤田、诚信永远”等理念开始在干部职工心中落地开花。
文化建设,理念灌输是基础。为了使这些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成为每位职工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成为不断开拓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该队大力进行宣传灌输,培育职工对河南煤田文化理念的认同感。制定出台了文化建设工作方案,召开动员大会,确立了文化建设的工作目标、内容和推进步骤。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共组织各类企业文化培训32场次,发放各类企业文化培训教材1057本(套),观看录像讲座近30余次。同时,加大物质形态文化建设力度,印制了具有局标识的办公用品,在队部大院、办公楼、基层施工钻机,粘贴、悬挂了河南煤田文化理念和标识等。此外,以开展各类活动为载体,组织广大职工参加了省局组织的企业文化知识问卷调查、企业文化知识竞赛、“河南煤田”杯演讲比赛、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巡回展等活动,使企业文化理念入心、入脑。
先进的文化理念已经融入河南煤田一队人的血液,进一步引领和推进了全队的各项工作,辐射到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为全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化聚力 发挥人才聚集效应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河南煤田”文化建设的根基。我队紧紧围绕“人人优秀,知人善用”的人才理念,加强职工素质工程建设,全面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引导职工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人人都有专长,人人都是栋梁。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类人才的聚集效应,提高人才的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给广大职工提供更多的“精神食量”,该队每年都为各部门、科室订阅了相关业务报刊、杂志等,又筹资开设了职工书屋、电子阅览室等。针对基层钻机职工看书难问题,为一线配置了流动图书箱,为各类人才的学习、成才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学习上,鼓励他们学习新技术、新理论和新知识,鼓励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并给予学费报销、物质奖励等,把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全队上下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2004年至今,全队先后有66名职工提交了继续深造的申请,已有48名职工取得了大专以上文凭。为了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2003年,队上实行了工程专业技术骨干评选活动,2007年结合实际又出台了工程专业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评选办法,进一步丰富了评选内容和方式。结合不同岗位、不同人员的工作实际,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有计划的对职工进行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和职业道德。同时,队上还不定期的召开技术研讨会,全队技术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在这种氛围的浸染下,职工们自觉自愿学习,努力掌握新知识、提高新技能的热情空前高涨,从而实现了单位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有机结合,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文化强体 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在“河南煤田”文化建设过程中,该队将文化的触角延伸到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通过建章立制,在全队形成用制度管理、按规矩办事的良好风气。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一年,该队修订和制定的规章制度就达41项,有章可循、井然有序已成为一队管理工作的一大特色。在安全生产方面,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办法》;在质量管理方面,出台了《地质勘查质量管理办法》;在经营管理方面,出台了《合同管理办法》、《工伤管理办法》、《钻机“三公开”管理办法》;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出台了《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评选及管理办法》。等等。并将队上的规章制度进行了汇编成册,发放了中层干部手中。
为确保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我队畅通言路,大力提倡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实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凡涉及全队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事项,诸如单位发展的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都须经职代会审议;积极推行二级单位(实体)职代会制度和钻机“三公开”办法,让职工充分享有知情权、监督权„„利用宣传栏、简报、网站等载体,对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及时公开。坚持机关干部下基层制度、领导干部谈心制度及队级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等,开设了队长、书记、廉政三个信箱,征集职工群众意见和建议。
民主渠道的畅通,使各级领导干部与职工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并极大地鼓舞了职工参与单位生产经营的热情,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更强了,工作积极性更高了,单位内部环境更和谐了。
文化树形 打造优秀企业品牌
品牌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企业形象靠品牌来树立,品牌靠企业形象来提升。优秀的品牌,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支撑。
打造品牌工程、品牌项目,一直是该队班子“河南煤田”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结合地勘单位的实际,队班子提出了“承揽一方市场,结交一方朋友、树立一个品牌”的发展理
念,通过项目施工,树立品牌,拓展市场。该队在大口径瓦斯抽放孔市场、西北煤勘市场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涌现出了1405、1203等一批模范钻机、红旗钻机,中国煤炭工业第九届石圪节精神奖获得者宋佩德、河南省煤炭系统劳动模范曾献荣、河南省地质工作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张保忠、河南省煤炭行业模范班组长张新忠等先进典型,扩大了“河南煤田”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个品牌要在社会心中扎根,还必须依靠宣传。近几年来,该队班子把宣传报道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修改完善了通讯报道管理办法,实行对外宣传双稿酬制度,提高了基层通讯员写稿、投稿的积极性。借助网络的传播范围广、信息传播迅速及时的特点,建立了队博客和队网站。同时以建队35周年为契机,举办了文艺晚会、建队35周年辉煌成果展,印制了《岁月如歌》宣传画册。积极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扩大了河南煤田一队在社会上的认知度和知名度。
在加大宣传,树立单位形象的同时,该队还在精心打造着自身的社会形象,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在每年开展的向灾区、困难群众等捐款捐物活动中,干部职工从来都是慷慨解囊。2008年以来,全队干部职工捐款总额达69479.3元。仅2008年,全队干部职工就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群众捐款53841元。此外,还积极开展了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工作,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开展了文明交通志愿者活动,倡导文明交通,做文明市民。等等
单位形象的优化,给“河南煤田”品牌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市场因之而稳固,美誉度因之而日盛,竞争力因之而愈强。
文化凝心 全心全意为职工谋利益
每天的清早和傍晚,办公楼前的灯光篮球场内总会飘出悠扬的音乐,一群人伴着音乐跳起欢快的健身操,或者舞太极剑、打太极拳。如今,这项群众健身活动已成为一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多年来,该队坚持把“河南煤田”文化建设与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改善职工待遇等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队先后出资建起了职工活动室,添置了乒乓球桌、健身器材等设备。建立了职工图书室,购买了各种各样的图书。每年的“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组织职工开展知识竞赛、扑克、拔河、钓鱼等活动。队职工家属自发成立了门球队、太极拳队等组织,积极参加驻地组织的各项活动、比赛,在驻地小有名气。2010年,队老年太极拳队代表新郑市参加了郑州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保杯”太极拳(剑)团体赛,代表省局参加了河南省第十一届运动会成人组(省直机关)太极拳比赛。
2009年,恰逢建国60周年,又是建队35周年,该队举办了规模宏大的文艺晚会,充分展示了职工积极向上精神风貌,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目的。2010年,组织职工参加了驻地组织的文明单位风采展示活动,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等形式,展示了职工风采。昂扬向上、多姿多彩的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彰显了“河南煤田”文化的底蕴与个性,促进了职工的身心健康,营造出和谐、宽松、团结、向上的文化氛围,也将“河南煤田”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宣扬、灌输、传播开来。
单位发展离不开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队班子全心全意为职工谋福利,实实在在为职工办实事、好事。从开展困难职工慰问,到每年组织职工体检,凡是职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有要求的,队班子都尽力考虑到并努力做到。每逢过年过节,队领导都去看望慰问老专家、老领导、老职工和困难职工,送上全队职工的关心和祝福。职工生病住院,部门领导前去探望慰问。职工或家属病逝,工会等各级组织及时给予关怀和帮助。
善待职工,提高了职工身为河南煤田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单位发展步伐更快了。近年来,该队各项经济指标年年攀升,职工人均收入逐年递增,大家在点点滴滴的奉献中,体会着事业的成就感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
生动的“河南煤田”文化建设,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为一队基业长青、快速成长提供了强劲动力。该队先后获得河南省省级文明单位、全国煤炭系统文明单位、河南省地质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第五篇:创新引领发展
创新引领发展
——榆林市运管处稽查支队发展纪实
段高贵
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创新,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榆林市运管处稽查支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执法模式,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执法理念,为全市道路运输市场规范有序、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市运管处稽查支队组建于1997年,主要职责是代表政府负责道路客运市场、货运市场、机动车维修市场、驾驶员培训市场以及客货运站(场)的经营业户、参营车辆、从业人员的经营资格、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组织、引导和培育道路运输市场,打击非法营运,维护市场秩序。近年来,在省稽查总队、市交通运输局和处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市处稽查支队坚持‚标本兼治、狠抓源头、综合治理、依法监管‛的原则,紧跟公路建设步伐,依法行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深入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整治行动,赢得了上级部门和广大经营者的一致好评。
队 伍 篇
2007年以来,市稽查支队重新组建稽查队伍,以创建“稽查队伍一流、稽查保障一流、稽查业务一流、稽查形象一流”为奋斗目标,突出抓制度、抓学习、抓业务、抓创新,不断强化队伍建设,树立运政稽查执法新形象。
一是抓制度建设。先后建立了《考勤制度》、《学习制度》、《票证管理制度》、《稽查车辆管理制度》、《行政处罚流程图》、《执法文-1-
书及档案管理制度》、《运政稽查信息异地抄(报)告制度》、《运政稽查执法公示制度》等13项制度,做到了用制度来管理执法队伍,用制度来约束执法人员,用制度来规范执法行为。
二是抓学习教育。每周一上午坚持学习,三年多来雷打不动。除组织稽查人员学习《行政处罚法》、《道路运输条例》、《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外,还要对上周的稽查情况进行小结,对典型案例进行评析,对执法当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和棘手问题进行集体讨论。通过抓学习教育,逐步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运政稽查工作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提升稽查工作的理论水平。
三是抓业务培训。2010年9月,我们针对运政执法队伍中存在的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风纪不严整、执法语言不文明、执法文书不统一等突出问题,组织了全市103名执法人员进行了法律、法规、稽查业务的执法培训,有效地推进了全市运政稽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省局稽查总队、法制办的同志先后两次深入市处稽查支队查看了执法文书案卷,现场指导了文书的制作和案卷整理。
四是抓工作创新。近年来,稽查支队的工作亮点频现,成绩突出:
“亮点”一:2010年6月2日挂牌成立了榆林市打击“黑车”等非法经营联合执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处稽查支队,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派驻两名干警在稽查支队办公,同时启用了“榆林市打击“黑车”等非法客运经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章,联合执法、联合打击非法经营行为的长效机制正在发挥作用。
“亮点”二:自行研治了执法文书制作和运政稽查违章信息查询软件,并于今年3月份开始开始试用行,改变了以往手工制作文书的落后状况,实现了文书电子化制作的梦想,既规范了文书制作,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将于今年6月份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逐步规范各县区稽查大队执法文书的使用、制作和归档工作。
“亮点”三:转变思路,强化监管。明确“市处管县所,县所管市场”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全市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强化运政稽查队伍建设,规范运政执法行为,加强部门联合、区域联合、上下联合,逐步形成全市运政稽查工作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形 象 篇
如果说物质文明是一个机关的形,那么稽查形象就是这个机关的神。打造一支形神兼备的运政稽查队伍,既要强筋壮骨,更要凝神聚力。我们始终在精心铸造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依法行政、廉洁奉公”的灵魂。
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给力。随着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和运政稽查队伍的壮大,原来的办公条件已不能满足稽查工作的需要。09年处领导对稽查工作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彻底改变了榆林运政稽查支队形象,改善了办公环境,并设立了案件受理室、联合执法办公室、档案室、学习室、活动室等,硬件设施配备齐全,各种制度、职责、处罚依据、稽查人员监督台、行政处罚流程图等制作规范,统一上墙,为执法人员提供了一个舒适优雅的办公环境,极大地调动了运政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稽查装备配备一应俱全。运输市场点多、线长、面广、流动性大,违章运输行为复杂多变,配备科技装备,为稽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为此,稽查支队配备了4辆专用稽查车、3台笔记本电脑、3台台式电脑、2台打印机、一台打印复印传真一体机、2台数码摄像机、2台数码照相机、10支录音笔、12个执法记录仪等稽查设备,切实解决了运政执法人员长期面临的执法难、取证难、查扣难等棘手问题,大大提高了稽查支队的整体工作效率。
工作成绩硕果累累。2007年,被市处评为‚工作任务考核先进科室‛,被陕西省交通厅运输管理局评为‚陕西省道路运输管理系统文明执法单位‛和‚‘利剑一号’打击‘黑车’等非法违规营运专项整治行动先进集体‛;2008年,被市处评为‚工作任务考核先进科室‛;2009年,被市处评为‚工作任务考核先进科室‛,在市处举办的‚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规范知识竞赛活动‛中荣获第一名;2010年,被陕西省交通厅运输管理局评为‚陕西省道路运输源头治超先进单位‛和‚源头治超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榆林市恒泰集团、长运集团、榆林汽车站等运输企业和广大经营者分别送来了“秉公执法、为民解忧”、“ 扬运政雄威、保市场安定”、“为民排忧解难、时代服务楷模”、“ 乘客安全的卫士、非法营运的克星”、“公正严明、依法整治”等锦旗。《中国交通报》、《陕西电视台》、《陕西交通报》、《榆林电视台》、《榆林日报》、《榆林新闻网》等新闻媒体对运政稽查工作进行了详实的报道,榆林运政稽查有了自己的地位,有了自己的执法尊严和形象。
管 理 篇
榆林运政稽查始终将整治道路运输市场经营秩序作为中心工作来抓。近年来,稽查支队先后组织实施了打击“黑车”等非法经营‚利剑一号‛、“百日专项整治行动”、源头治超“春雷行动”、道路运输运输市场秩序集中整治等大型专项整治行动。主要对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和重点线路的市场秩序进行集中整治,由市处稽查支队牵头,联合公安、交警等部门,抽调各县区稽查大队业务骨干共同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多次深入榆阳、靖边、定边、府谷、神木、大柳塔等县区进行交叉稽查。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共出动稽查人员6000余人次,稽查车辆2.4万辆,查扣无牌无证货车1500余辆,查扣超限超载车辆280辆、违规货运站场7家、违规营运驾驶员180名,卸货400余吨,对5个运输企业进行了停业整顿,吊销了20名驾驶员的从业资格证,同时对30家源头装载企业罚款100余万元,沉重地打击了超限超载非法经营的嚣张气焰,全市超限超载率由过去的5%下降到现在的1%以下。奥运、世博、世园和每年的‚五一‛、‚十一‛、春运等重大节假日,稽查人员都能深入一线,紧紧围绕‚安全、畅通、有序‛的工作目标,精心组织,共聚合力,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各项重大保障任务。
运政管理长路上的岁月是一首歌,运政稽查人员用奉献谱写着动人的旋律;运政稽查的日子像一幅画,稽查人员用汗水描绘出了靓丽的色彩。事业创新,永无止境,我们将继续发扬创新精神,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努力为全市道路运输事业科学、和谐、跨越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