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文范例 适时读写迁移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5:1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立足课文范例 适时读写迁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立足课文范例 适时读写迁移》。

第一篇:立足课文范例 适时读写迁移

立足课文范例 适时读写迁移

立足课文范例 适时读写迁移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小捷滘小学 张新元

【内容摘要】《中国教育报》上有这样的一个案例:一教师借班教学《长城》,熟读课文后,问:“假如你是现场的游客,你会怎样赞美长城?”学生摇头不语。少顷,终有一生开口:“长城长,长啊长,真***长!”(“***”为不雅之语)教师问何出此言,学生回答说:“实在不知怎样说,所以就这样说出来了”。说之如此,写就更让人失望了。看到这里,我不由疑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难以名状、尴尬难堪的现象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既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观我们的阅读教学无非就是“读读课文,谈感受;联系实际,说看法;联系说话,升华认识。”把课文的内容当作阅读教学的内容,不结合文本语言一味空谈感受,不运用文本语言练习写话,学生“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脑子里有表象、思想中有意向却“无言以对”自然就会滋生。如何帮助学生将课文中自己理解了的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心中的语言呢?我个人认为,我们教师要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写”的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课中扎扎实实地开展读写结合的训练,让学生在对课文语言的转化运用中实现语言的外化。

【关键词】阅读 随文练笔 读写 迁移

【正文】

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这段话将读同写的实质揭示得很清楚,说明读与写是相通的。于永正老师说的:“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该游离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显然教材是最好的例子,它不但给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教材中还蕴涵着丰富的写作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写作契机。为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文本”,努力从课文中挖掘写作素材,让学生读写迁移中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众所周知,作为教学在语文学科的三大板块中,确实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作文训练形式无非就是口头训练和书面训练。纵览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课文,都是语句优美,行文流畅,内容活泼,思想健康,结构严谨,图文并茂,可读性和欣赏性较强,在语言文字方面加大了训练的力度,在学习方法上架设了坡度,可以说每一篇堪称经典,是进行读写迁移训练非常拿手的“范例”。

六年来,我们通过对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在反复实用的基础上作了认真研究,大胆探索,不断总结。我们有以下三点认识:

1.我们认为学生作文的空间与容量是无限的,而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空间与容量是有限的。以高年级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不难看出,一个学期只有8次作文或写段的训练,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读写迁移、随文练笔的训练。

2.作文教学必须和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以“读”为本,以“练”为主,必须做到讲练结合,读写结合。这种训练是:序列要顺,目的要明,力度要强,广度要宽。如果光“训“而比”练“,则徒劳无益,或光“练”不“训”就没有提高,就不能发展学生的写作技能。

3.以“教材为本”,就要充分挖掘教材潜力,充分发挥教材作用,充分运用教材的范例。要写好作文必须要有丰富的词汇,而词汇来自于阅读,表达讲究技巧,而技巧又借鉴于范文。因此,我们提倡立足课内知识,巧妙地内引外联,让学生在积累和内化的前提下,再进行迁移和外化的训练。

在上述三点认识的基础上,我作了以下探索和实践,在立足课文范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适时的读写迁移,一、巧妙模仿课文,进行仿写练习。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最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也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学习《少年闰土》《金色的鱼钩》等课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指导抓特点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班上同学的外貌。为了让学生更感兴趣,可要求学生在写的时候不写出人名,只写特征。在集体评改时,让全班同学猜猜写的是谁。还可以着眼于整篇文章,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如表达中心、选择材料、突出重点、安排顺序、真情实感等方面。如学习了《桂林山水》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二、挖掘课文空白,适时进行读写训练。

我们可以挖掘课文空白,指导学生读写实践。如《大瀑布的葬礼》一课,学生在多层次研读课文中描写今昔瀑布变化的段落,通过文字想想画面,阅读课外有关的瀑布信息等,感悟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通过看画面,对比朗读,感悟今日瀑布的“枯竭”。然后,教师借助文本中的空白点,提供了一份没有结尾的巴西总统的演讲词,请学生补充结尾,发起号召,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迁移练习。孩子们用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感悟,此刻他们已经完全与文本融为一体。孩子们在写的过程中,倾诉自己的阅读体验,无疑升华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升华了自己的感情。

还有的课文,在不影响主题和主人公的形象下,给读者留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空白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补白”。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抱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个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中他挖了36小时,历尽艰辛,终于救出了儿子。学生通过品读很容易就感受到父爱的伟大,而儿子的伟大,学生的感觉并不那么强烈。因父亲的伟大作者是“浓墨描绘”的,而相对来说儿子的伟大作者是“轻描淡写”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根据父亲在废墟上“挖”的情节想象儿子在废墟下“等”的具体画面进行练笔训练,如儿子会想些什么?会和同学们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来感悟儿子的伟大之处。

有的学生这样写道:阿曼达最先镇静下来,他想爸爸一定会来救自己的。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想:一直这样下去不就是等死吗?这可不行,我要消除大家的恐惧。他对大家喊到:“同学们,别害怕,我爸爸会来救大家的,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一定和我在一起!你们一定要相信我父亲!同学们渐渐地静下来吧,我提议我们来轮流讲故事吧!“于是大家围坐在地上讲起了故事,完全忘记了恐惧。有的学生写到:“我们一定会获救的,因为爸爸曾说过一定会和我在一起,爸爸不会放弃救自己的儿子的。”阿曼达说:“我们不要哭闹、大叫,否则会很快让自己丧失体力而不能等到被救的那一刻。我们不能放弃生存的勇气,要有耐心,要保持体力,静心等待……”“我们一起来轮流讲幽默故事,看谁讲得最精彩!”这时有人提议了。通过挖掘课文空白,补充课文情节的练笔训练,使学生对儿子的零散的、模糊的认识提炼出来,深入体会到了儿子面对灾难的沉着与冷静,心目中儿子了不起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了,促使了对文本情感的升华体验。

三、延伸课文情节,转化内在语言。

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此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练笔,延伸课文情节。如《穷人》全文讲完后,教师即时提出:①渔夫看见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的语言、动作、表情是怎样的?②第二天,孩子醒来后,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两个孩子有什么反应?③桑娜和他的丈夫是怎样关心照顾两个孩子的?④两个孩子长大后怎样对待桑娜夫妇的?围绕这四个问题,学生展开想像,当堂练笔。

教材中还有一些课文内容作者仅用简短的词句带过,具体内容要由读者去领会。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像,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情和理解。如教《詹天佑》时,课文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我们可以这样引导的:“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这样描述: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四、创设情境,抒发感受,在练笔中升华情感。

在教学《桥》这一课,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描写老汉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的朗读、品味,被老汉在一百多人随时都可能被洪水吞没时表现的镇定自若、舍己为人的品质深深打动了。此时,老师创设情境,师(深情地):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不久,人们在河上又造了一座新桥,桥头立了一块碑。同学们,碑上可以写些什么内容呢?生:……此时让学生写碑文,就是给智慧火花燃烧的机会,它不仅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再一次的升华,同时给予学生一次语言实践的机会。

五、寻找文本支点,进行深层对话。

我们一直在探索,是不是所有的课文都有练笔的必要,所有的练笔一定能达到升华情感的作用?其实,这个问题不必深究,因为我们没有这个必要,也没有这么充足的时间。所以,我们要寻找文本支点,巧妙设计练笔题,与文本深层对话。如《老人与海鸥》这一课,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过渡,寻找支点:“是呀,海鸥们把心中想对老人说的千言万语用他们大声的鸣叫,炸了营似的扑飞来表达,那么,你能用笔写下海鸥想对遗像中的老人说的话吗?如果老人此时会说话,他会说什么?”以此来作为练笔的支点,一定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激起层层涟漪。可以说,此时的读写训练好像就给同学们找到了宣泄情感的喷射口,所以人人想写,越写越感人。

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相辅相成的。叶圣陶先生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我们的教材是编者经过筛选的中外精品文章,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凭借和写作指导的主要依据。无论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还是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进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才能以读悟写,以读促写。教材是我们最好的“标本”,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写作训练的要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模仿和创造性练笔,我想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之典范,凭借读写迁移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总之,我们认为感知是认识的条件,了解是认识的加深,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迁移是综合技能的再现和运用。学生从阅读的材料中获取知识进而转化为写作能力,最终通过“读”和“写”双重逆转过程才能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参考资料、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2.《把握课堂练笔切入设计提高学生读写结合能力》作者:王长涛

3.《小学语文精彩片段赏析》作者:金感芳

4.《以文为媒,随文练笔》作者:钟刘秀

5.《随文练笔点滴谈》

6.《结合阅读随文练笔》作者:黄周月

第二篇:论文、读写迁移

读写结合的关键在于读写迁移

蕲州实验小学 潘鹏

摘要: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但语文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读”上。本文主要从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读写结合教学的前提;读写结合教学的方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读写结合的关键在于凭借教材,读写迁移。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才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读写结合 熟悉文本 凭借教材 读写迁移 遣词造句

小练笔 作文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但语文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读”上。本文主要从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读写结合教学的前提;读写结合教学的方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读写结合的关键在于凭借教材,读写迁移。多读多写,读写结合,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既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只有多读胸中才会有本,只有勤写笔下才能生花。课内与课外结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要写好作文必须要有丰富的语言,而语言来自于阅读,表达讲究技巧,而技巧又借鉴于范文。因此,以“教材为本”,就要充分挖掘教材潜力,充分发挥教材作用,充分运用教材的范例。在读写结合课上,进行各种小片断的描写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小练笔,这也是读写结合课的主要阵地。于永正老师说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显然,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读写迁移的主要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因此,在读转化为写的时候,应从应试式训练转移到扎扎实实的有序的作文基本功训练上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熟悉的事物,从教师为中心的师授作

文转到以学生为主的自能作文上来,争取达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的要求,从过高的文学性作文转移到实用性作文,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写自己有感受的想写又喜欢写的东西,并且内容不限,文体不拘,长短随意。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办“手抄报”、“读书卡”、“黑板报”、“学习园地”等,把有序作文教学搞活。

教材是我们最好的“标本”,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写作训练的要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模仿和创造性练笔,我想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之典范,凭借读写迁移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总之,我们认为感知是认识的条件,了解是认识的加深,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迁移是综合技能的再现和运用。学生从阅读的材料中获取知识进而转化为写作能力,最终通过“读”和“写”双重逆转过程才能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以求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写作兴趣。

3、整合方法,实现读与写的统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微观上研读文本,更应发挥教材的整体性,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用“仿、补、续、改、扩、套”等方法,联系课文指导写作,使学生有话可写,激起写作兴趣,训练学生掌握不同形式的作文技巧,开拓想象力,从而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

一、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多读多写就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有人提出“阅读教学最终目的应该指向写作,没有指向写作的阅读是低效或无效的阅读。”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崔峦老师在《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中指出:“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不仅昭示着写了什么,而且昭示着怎么写。以往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原因很多,读写分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

读中悟写,从读学写,由句到段到篇。这样做,既能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又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经常性的练笔。如,写读后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续写。”读与写的关系就如同看花与做花的关系。看花容易做花难,如果我们仅仅把语文教学停留在阅读上,那么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就会眼高而手低。所以要想培养出语文素养更高的人,就必需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写作能力的培养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读写结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所以说读与写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二、读写结合教学的前提——熟悉文本,把握特点。

阅读教学与阅读不一样。就其目的来说,阅读是以读懂文本内容为主要目的,而阅读教学则是为培养学生的语感经验、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等,以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为主要目的。因此,阅读教学与一般性的阅读相比,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而且要学习、积累课文语言,领悟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能“跳出”课文,推敲推敲词句,领悟领悟方法,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揣摩语言规律,从而学会阅读,从读中学写。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自己要能准确把握住文本,然后才能指导学生读写结合。自己都是一头雾水如何能为学生指点迷津?当然要将一篇文章所有特点都剖析透彻,面面俱到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去试图揭开文本神秘的面纱。

1.从开头和结尾入手。开头是文章的起句之笔,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都是一篇文章机要所在。古人云: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又曰:编席拿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妙在点睛。开头开的有趣,能引人入胜;结尾结的好,能使文章尽显其妙。抓住开头结尾的巧妙之处指导学生读中学写,仿中创新,练中悟法,是一种很便捷的好方法。如《桂林山水》一文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结尾: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续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样写,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能使人感到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里的写作特点的重要部分。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千变万化,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或设问、或引用,或比喻,或对话,或

议论,或描景,或举例,或用典„„,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加以点拨。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在练习写作的时候,学会一些开头和结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的实际中去。力求把文章写得活泼新颖有趣。

2. 从重点修辞句入手。一篇文章中总有几个充满灵性的佳句,而这些佳句多是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就是要使学生读有所悟,尽得奇妙。

例如《山中访友》一文中的句子:“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在这里作者用“侠客的吼叫”“诗人的吟咏”比喻雷雨来时的情景,用“撑起的巨伞”比喻岩石,使雨中的景象形象生动有趣。教学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比喻手法,练习写“秋雨”“春雨”。

这样的读中学写,就使学生把自己学到的修辞方法活化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了。

3.从特色段落入手。文章是段落的组合。好文章总是有一两个特色段落。所谓特色段落,有的重在抒情,有的奇在描写,有的好在说明,有的巧在议论,有的妙在对话,有的趣在用典,有的秘在修辞„„

如《桂林山水》一文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精读部分,特色鲜明,重点描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与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作者通过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具体生动的描绘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依照这种特色让学生写一写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乡等。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文章中有特色的段落导读,引导学生用大脑去综合,用心去体验,用情去感悟,导中思写,读中悟写,悟中练写,练后变写,变中创新。

4.从思路章法入手。思路章法是作文思维的外化,章法格式,是作文的入门功夫。文章有法,文无定法,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章法思路,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沙里淘金,将文章的思路章法剖析给学生看,让他们去体会,去模仿、去创新。有人研究小学作文,分析各类文章,认为天下文章不外乎四种基本章法模式:即三段式,纵式、横式、总分式。

例如《落花生》一文章法是“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的纵式结构,抓住这一特点,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门口的大雪松,指导学生按“栽雪松→育雪松→议雪松”的章法进行模仿和创新。

摸清了作文章法,我们就能指导学生运用章法格式去写。思路章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作文的思维流程外化了,格式化了,模板化了。这样做,易学、易用、易操作。

综上所述,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抓住文本的写作特点,品“新”析“异”,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新颖之魅力;通过迁移、模仿、创新地练,谋“新”写“异”,注重创新能力的训练和指导,从而走向读写结合的最佳境界。

三、读写结合教学的方法——凭借教材,读写迁移。

结合山东学习的经验,我们“主题学习实验”可以借鉴四种课型:精读导学课,略读自学课,通读汇报课,读写结合课。我想“读写结合课”可分三个层次开展,遣词造句——片断小练笔——作文教学。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这一单元是围绕“我爱阅读”这一专题,精心选择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窃读记》《走遍天下书为侣》和两篇略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的“长生果”》,这四篇文章主题鲜明,组合巧妙,文质兼美。教学时,我们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单元主题”为线,以批注式阅读为重点,完成文章的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首先我们采用化零为整的方法,通过精读课、略读课、汇报课的教学,将教科书上的四篇课文和《一缕书香》这本阅读教材学完,然后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一些有特色的文章、文段搜理出来,开展读写结合训练。

1、遣词造句,实现读写的浅层结合。

我先让学生选用本组文章中的一些好词(可以结合每个单元后面的词语盘点)单个地进行造句写话,这是写作的初级阶段,但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训练。在教学中我常惊讶地发现,很多孩子现在都不会用词造句了,所以我们在上读写结合课时要注重这一基础工程的搭建。遣词造句还有一个高级阶段,那就是选用一组词语,三个四个或多个,同时用在一段话中,让学生去“编”,这是一种创造,可以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语言的驾驭能力。

实践证明在教学词语盘点时运用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十分受孩子们的欢迎,教学效果也很好。

2、发掘结合点,实现读写的迁移。

在读写结合课上,进行各种小片断的描写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小练笔,这也是读写结合课的主要阵地。于永正老师说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显然,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以求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写作兴趣,促进写作。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读写结合呢?核心就是要抓住读写的最佳结合点。如:课文补白点、情感升华点、语言学习点等等。

如《窃读记》中人物动作和心理描写得细腻传神。“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知趣地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而像这样的描写,在《一缕书香》中,林海音六篇文章里很容易找到,我们可以让学生抓住这一个语言的学习点,模仿描写一个人物的动作和矛盾心理的片断。再如“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表达了作者爱书之情,读书之法。我也在课堂中让学生抓住这一情感升华点仿写比喻句表达自己对读书的热爱。再如学了《苏秦刺股》后,要求学生抓住这一白点描写家人看到苏秦锥刺股后,与之发生的情节,揭示“没有吃苦的精神,没有发奋读书的决心和毅力,任何人都不会取得成功”的主题,让学生在训练中再次领会读书的意义。

3、整合方法,实现读与写的统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微观上研读文本,更应发挥教材的整体性,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用“仿、补、续、改、扩、套”等方法,联系课文指导写作,使学生有话可写,激起写作兴趣,训练学生掌握不同形式的作文技巧,开拓想象力,从而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

如五年级第一单元的习作中有一个内容是写“你在读书经历中的故事”。如何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开展此次作文教学呢?首先要引导学生确立作文的主

题思想。此时我让学生回顾本组课文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要求学生套用本单元的主题思想:热爱书籍,爱好阅读来,进行作文。接着就是引导学生为自己的文章确立一个章法结构。我觉得《读书的“酸甜苦辣”》一文写作特点十分鲜明,作者用了三段式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中间主要讲了四个读书的小故事,写出了自己小时候读书的种种经历和感受,表现了自己对读书的热爱。所以我让学生写作前先读一读这篇文章,再要求学生仿照文中写法,写一写自己读书的经历,与别人分享自己读书的酸甜苦辣。如何把主这篇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写好呢?我觉得《走遍天下书为侣》中有些比喻句写得特别好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这样的句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对阅读的兴趣。所以我让学生把这篇文章中类似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发挥自己的想像续写几个,组成一组排比句,作为文章的开头。而结尾我则让学生翻开本单元的日积月累,那里有五句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故事选择一两句来作为自己文章的结尾。一篇文章的关键还是中间。如何选择材料呢?如何来写具体呢?我还是先指导学生读《读书的“酸甜苦辣”》,让学生讨论“酸甜苦辣”是什么意思?确立了读书让人快乐、让人受益、让人入迷、让人尴尬、让人痛苦等等含义。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类似的经历与体验。材料有了之后如何写具体生动是写作的攻坚阶段。于是我指导学生阅读《窃读记》,学习抓住人物动作和心理描写的方法把读书让人快乐、让人尴尬、让人痛苦等内容写具体,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及《倾听不同的声音》《读书伴我成长》中的文章,借鉴名家的观点来把读书让人受益等内容写具体。如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过山谷。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这四个比喻句,把那种少年读书时的愉悦感受,变得生动形象,让我们心里似乎也出现了这种美妙的感觉。借鉴这种写法让学生把读书让人入迷写具体。

“草鞋无样,边打边像。”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开展作文教学,在同一篇文章的写作中同时整合多篇文章的写作方法与特点,我们的作文也就会变得有模有样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读”是“写”的源泉,“写”是“读”的升华。这样创设情境的练笔,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总之,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才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出路,只有多读胸中才会有本,只有勤写笔下才能生花。

参考资料:

1.王亚丽、曾宪超《例谈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点的备课》 2.武宏钧 《读写结合三层次》 3.刘常洪《读写结合 指导写作》

第三篇:论文、读写迁移

读写结合的关键在于读写迁移

蕲州实验小学 潘鹏

摘要: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但语文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读”上。本文

主要从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读写结合教学的前提;读写结合教学的方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读写结合的关键在于凭借教材,读写迁移。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才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读写结合熟悉文本凭借教材读写迁移遣词造句

小练笔作文教学

一、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多读多写就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有人提出“阅读教学最终目的应该指向写作,没有指向写作的阅读是低效或无效的阅读。”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崔峦老师在《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中指出:“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不仅昭示着写了什么,而且昭示着怎么写。以往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原因很多,读写分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由句到段到篇。这样做,既能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又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经常性的练笔。如,写读后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续写。”读与写的关系就如同看花与做花的关系。看花容易做花难,如果我们仅仅把语文教学停留在阅读上,那么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就会眼高而手低。所以要想培养出语文素养更高的人,就必需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写作能力的培养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读写结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所以说读与写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二、读写结合教学的前提——熟悉文本,把握特点。

阅读教学与阅读不一样。就其目的来说,阅读是以读懂文本内容为主要目的,而阅读教学则是为培养学生的语感经验、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等,以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为主要目的。因此,阅读教学与一般性的阅读相比,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而且要学习、积累课文语言,领悟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能“跳出”课文,推敲推敲词句,领悟领悟方法,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揣摩语言规律,从而学会阅读,从读中学写。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自己要能准确把握住文本,然后才能指导学生读写结合。自己都是一头雾水如何能为学生指点迷津?当然要将一篇文章所有特点都剖析透彻,面面俱到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去试图揭开文本神秘的面纱。

1.从开头和结尾入手。开头是文章的起句之笔,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都是一篇文章机要所在。古人云: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又曰:编席拿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妙在点睛。开头开的有趣,能引人入胜;结尾结的好,能使文章尽显其妙。抓住开头结尾的巧妙之处指导学生读中学写,仿中创新,练中悟法,是一种很便捷的好方法。如《桂林山水》一文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结尾: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续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样写,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能使人感到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里的写作特点的重要部分。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千变万化,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或设问、或引用,或比喻,或对话,或议论,或描景,或举例,或用典„„,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加以点拨。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在练习写作的时候,学会一些开头和结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的实际中去。力求把文章写得活泼新颖有趣。

2. 从重点修辞句入手。一篇文章中总有几个充满灵性的佳句,而这些佳句多是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就是要使学生读有所悟,尽得奇妙。

例如《山中访友》一文中的句子:“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在这里作者用“侠客的吼叫”“诗人的吟咏”比喻雷雨来时的情景,用“撑起的巨伞”比喻岩石,使雨中的景象形象生动有趣。教学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比喻手法,练习写“秋雨”“春雨”。

这样的读中学写,就使学生把自己学到的修辞方法活化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了。

3.从特色段落入手。文章是段落的组合。好文章总是有一两个特色段落。所谓特色段落,有的重在抒情,有的奇在描写,有的好在说明,有的巧在议论,有的妙在对话,有的趣在用典,有的秘在修辞„„

如《桂林山水》一文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精读部分,特色鲜明,重点描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与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作者通过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具体生动的描绘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依照这种特色让学生写一写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乡等。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文章中有特色的段落导读,引导学生用大脑去综合,用心去体验,用情去感悟,导中思写,读中悟写,悟中练写,练后变写,变中创新。

4.从思路章法入手。思路章法是作文思维的外化,章法格式,是作文的入门功夫。文章有法,文无定法,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章法思路,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沙里淘金,将文章的思路章法剖析给学生看,让他们去体会,去模仿、去创新。有人研究小学作文,分析各类文章,认为天下文章不外乎四种基本章法模式:即三段式,纵式、横式、总分式。

例如《落花生》一文章法是“种花生→收花生→议花生”的纵式结构,抓住这一特点,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门口的大雪松,指导学生按“栽雪松→育雪松→议雪松”的章法进行模仿和创新。

摸清了作文章法,我们就能指导学生运用章法格式去写。思路章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作文的思维流程外化了,格式化了,模板化了。这样做,易学、易用、易操作。

综上所述,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抓住文本的写作特点,品“新”析“异”,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新颖之魅力;通过迁移、模仿、创新地练,谋“新”写“异”,注重创新能力的训练和指导,从而走向读写结合的最佳境界。

三、读写结合教学的方法——凭借教材,读写迁移。结合山东学习的经验,我们“主题学习实验”可以借鉴四种课型:精读导学课,略读自学课,通读汇报课,读写结合课。我想“读写结合课”可分三个层次开展,遣词造句——片断小练笔——作文教学。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这一单元是围绕“我爱阅读”这一专题,精心选择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窃读记》《走遍天下书为侣》和两篇略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的“长生果”》,这四篇文章主题鲜明,组合巧妙,文质兼美。教学时,我们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单元主题”为线,以批注式阅读为重点,完成文章的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首先我们采用化零为整的方法,通过精读课、略读课、汇报课的教学,将教科书上的四篇课文和《一缕书香》这本阅读教材学完,然后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一些有特色的文章、文段搜理出来,开展读写结合训练。

1、遣词造句,实现读写的浅层结合。

我先让学生选用本组文章中的一些好词(可以结合每个单元后面的词语盘点)单个地进行造句写话,这是写作的初级阶段,但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训练。在教学中我常惊讶地发现,很多孩子现在都不会用词造句了,所以我们在上读写结合课时要注重这一基础工程的搭建。遣词造句还有一个高级阶段,那就是选用一组词语,三个四个或多个,同时用在一段话中,让学生去“编”,这是一种创造,可以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语言的驾驭能力。实践证明在教学词语盘点时运用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十分受孩子们的欢迎,教学效果也很好。

2、发掘结合点,实现读写的迁移。

在读写结合课上,进行各种小片断的描写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小练笔,这也是读写结合课的主要阵地。于永正老师说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显然,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以求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写作兴趣,促进写作。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读写结合呢?核心就是要抓住读写的最佳结合点。如:课文补白点、情感升华点、语言学习点等等。

如《窃读记》中人物动作和心理描写得细腻传神。“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知趣地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而像这样的描写,在《一缕书香》中,林海音六篇文章里很容易找到,我们可以让学生抓住这一个语言的学习点,模仿描写一个人物的动作和矛盾心理的片断。再如“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表达了作者爱书之情,读书之法。我也在课堂中让学生抓住这一情感升华点仿写比喻句表达自己对读书的热爱。再如学了《苏秦刺股》后,要求学生抓住这一白点描写家人看到苏秦锥刺股后,与之发生的情节,揭示“没有吃苦的精神,没有发奋读书的决心和毅力,任何人都不会取得成功”的主题,让学生在训练中再次领会读书的意义。

3、整合方法,实现读与写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微观上研读文本,更应发挥教材的整体性,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用“仿、补、续、改、扩、套”等方法,联系课文指导写作,使学生有话可写,激起写作兴趣,训练学生掌握不同形式的作文技巧,开拓想象力,从而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

如五年级第一单元的习作中有一个内容是写“你在读书经历中的故事”。如何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开展此次作文教学呢?首先要引导学生确立作文的主题思想。此时我让学生回顾本组课文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要求学生套用本单元的主题思想:热爱书籍,爱好阅读来,进行作文。接着就是引导学生为自己的文章确立一个章法结构。我觉得《读书的“酸甜苦辣”》一文写作特点十分鲜明,作者用了三段式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中间主要讲了四个读书的小故事,写出了自己小时候读书的种种经历和感受,表现了自己对读书的热爱。所以我让学生写作前先读一读这篇文章,再要求学生仿照文中写法,写一写自己读书的经历,与别人分享自己读书的酸甜苦辣。如何把主这篇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写好呢?我觉得《走遍天下书为侣》中有些比喻句写得特别好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这样的句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对阅读的兴趣。所以我让学生把这篇文章中类似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发挥自己的想像续写几个,组成一组排比句,作为文章的开头。而结尾我则让学生翻开本单元的日积月累,那里有五句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故事选择一两句来作为自己文章的结尾。一篇文章的关键还是中

间。如何选择材料呢?如何来写具体呢?我还是先指导学生读《读书的“酸甜苦辣”》,让学生讨论“酸甜苦辣”是什么意思?确立了读书让人快乐、让人受益、让人入迷、让人尴尬、让人痛苦等等含义。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类似的经历与体验。材料有了之后如何写具体生动是写作的攻坚阶段。于是我指导学生阅读《窃读记》,学习抓住人物动作和心理描写的方法把读书让人快乐、让人尴尬、让人痛苦等内容写具体,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及《倾听不同的声音》《读书伴我成长》中的文章,借鉴名家的观点来把读书让人受益等内容写具体。如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过山谷。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这四个比喻句,把那种少年读书时的愉悦感受,变得生动形象,让我们心里似乎也出现了这种美妙的感觉。借鉴这种写法让学生把读书让人入迷写具体。

“草鞋无样,边打边像。”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开展作文教学,在同一篇文章的写作中同时整合多篇文章的写作方法与特点,我们的作文也就会变得有模有样起来。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读”是“写”的源泉,“写”是“读”的升华。这样创设情境的练笔,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总之,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才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出路,只有多读胸中才会有本,只有勤写笔下才能生花。

参考资料:

1.王亚丽、曾宪超《例谈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点的备课》

2.武宏钧 《读写结合三层次》

3.刘常洪《读写结合 指导写作》

第四篇:从学习迁移看读写结合(定稿)

从学习迁移看读写结合

学习迁移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指的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称正迁移(一般称迁移);如果这种影响是消极的,则称负迁移(一般称干扰)。教师自觉地运用学习迁移原理,帮助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地学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也符合思维经济原则。

形成迁移性的学习,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主体的类化能力(或概括能力),二是客体的共同要素。小学语文的童话、寓言课文,如《森林爷爷》《群鸟学艺》《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小猴子下山》《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等,都有反复出现的情节;一些总分结合的记叙文,分述的几个部分也常采用相似的结构写法,如《精彩的马戏》中写“猴子爬竿”、“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等节目。《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写林海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和特点;《再见了,亲人》中写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等等。这些共同要素的存在,使迁移的实现成了可能,关键在于教师帮助学生在一种材料的学习中形成概括,进行类化,然后才能在另一种相类的材料的学习中把迁移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以《精彩的马戏》为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等段落,实行“反三”和“旁通”,即迁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各种的迁移形式,单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有“段——段”迁移(上述啪彩的马戏》即是其一)、“篇——篇”迁移和“读——写”迁移等主要形式。后两类,特别是“读——写”迁移,我们可以按课文的不同性质,作一粗略的不完全的归类和概括。

1.凡是记叙活动场面一类的课文(如《一次科技活动》),其共同思路是:活动的时间、地点——环境的布置、气氛——活动的程序——结束后的感想。

2.凡是描写环境一类的课文(如《海滨的小城》),其共同思路是:简述位置或总述全貌——按观察顺序(地序、时序等)写——总结或感想。

3.凡是参观一类的课文(如《人民大会堂》),一般的思路是:参观的时间、地点——大概情况(总写)——参观顺序(分写)——参观后的感想。

4.凡是记一件事一类的课文(如《第一次跳伞》),一般思路是:事情的发生(简写)——事情的经过(详写)——事情的结果(简写)。

5.凡是描写小动物一类的课文(如《松鼠》),一般的思路是:总说外形特点——分述身体的主要部分——指出生活习性——说明用途。

6.凡是写人一类课文(如《我们的老师》),一般的思路是: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衣着等)——以事(一件或几件)表人(通过动作、语言或心理活动写其特点)——总结人物的思想品质或感情。

在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教材教法中,最具有特色的是,他提出了下列7条读写对应规律,这就使读写之间的学习迁移更具稳定的性质,并带上理论的色彩:

(l)从读学解题——作文练审题和拟题;(2)从读学概括中心——作文练怎样表达中心;(3)从读学分段、概括段意——作文练拟写作提纲;(4)从读学区分课文主次——作文练怎样安排详略;(5)从读学捕捉中心段——作文练怎样突出中心;(6)从读学品评词句——作文练怎样遣词造句;(7)从读学作者怎样观察事物——作文练观察的方法。

以上读写对应规律的提出,是符合认知心理学关于寻找“思维组块”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迁移原理的。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在学习中会形成各种有效的认知结构,当他解决面临的问题时,就利用相似联系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寻找与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思维组块”(相似块),借以对照、分析、推理,导致问题的解决。所以,知识的作用,主要不是知识量的作用,而是良好的知识结构的作用,即“思维组块”的作用。一个人知识量虽大,但未将知识系统化,形成有效的知识结构,顶多他能解决记忆性的问题(如识字、解词等),而对于需要分折、综合、归纳、推理解决的新问题,就困难了。丁有宽的7条读写对应规律,提供了良好的“思维组块”。当学生面临有关的读写任务时,就能利用这些“组块”,促成知识的沟通和运用,形成迁移能力。

第五篇:新视野读写三(第三版)课文翻译

Unit 1 永不放弃

英国的伟大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爵士,小时候在哈罗公学上学。当时 他可不是个好学生,要不是出身名门,他可能早就因为违反纪律被开除了。谢天谢地,他总算从哈罗毕业了,在那里犯下的错误并没有影响到他上大学。后来,他凭着军旅生涯中的杰出变现当选为英国首相。他的才思、智慧、公民责任感以及在二战痛苦而黑暗的时期拒绝投降的无畏勇气,为他赢得了美名。他非凡的决心,不仅激励了整个民族,还鼓舞了全世界。

在他首相任期即将结束时,他应邀前往母校哈罗公学,为满怀报国之志的同学们做演讲。校长说;校长说:“年轻的先生们,当代最伟大的演说家过几天就会你们演讲,他提出的任何中肯的建议,你们都要听从。”那个激动人心的日子终于到了。温斯顿伯爵站了起来——他只有55英寸高,体重却有107公斤。他做了言简意赅的讲话,永不放弃,永不,永不,永不,永不!“

个人经历、教育机会、个人困境,这些都不能阻挡一个全力以赴追求成功的、有着坚强意志的人。任务再苦,准备再长,难度再大,都不能让他放弃自己的追求。就以本时代最有学问的两位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托马斯·.爱迪生为例,他们都曾面临巨大的障碍和极端的批评,都曾被说成 “不开窍”,被老师当成笨蛋,而放弃。托马斯爱迪生还曾逃学,老师因为嫌他问的问题太多而经常鞭打他。爱因斯坦一直到将近9岁才能流利的说话,学习成绩太差,有些人认为他都已经学不好了。然而,这两个男孩的父母都相信他们,他们坚持不懈的每天和儿子一起努力,孩子们也了解到,要想成功就绝不要怕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最终,爱因斯坦和爱迪生都摆脱了童年的困扰,进而做出了造福当今全世界的伟大发现。

再如亚伯拉罕·林肯这个英雄的典范,他一生面临了无数艰辛,失败和接二连三的不幸。他的出身和经历真是一点也算不上光鲜,他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长大,只受过一年正规教育,轻伤两度失败初恋爱人的突然离世也使他精神崩溃,还在八次政治选举中落马。此后他的4个孩子有3个不幸去世,令他悲痛欲绝。然而坚强的意志鞭策着他推动他前进,使他二更加乐观,投入,坚毅,这让他得以全力以赴,一次次战胜生命中的巨大困难和挫折,一百年以后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赞颂亚伯拉罕·林肯,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美国总统。

与丘吉尔和林肯一样,只有那些“执著的追求成功的人,那些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意志的人,才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许多艺术家、政治家、作家和发明家都有同样的经历。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功,是因为他们拥有强烈的意愿,不懈的准备,并保持对成功的激情。他们取得了成功并不是因为成功很容易,而是因为他们拥有克服重重障碍的意志,为了追求目标而勤奋努力。

桑德拉·戴·奥康纳,成长于既没自来水也没电的养牛场,他努力学习也是自己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她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始终名列前茅,一路奋斗终于进入了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从法学院毕业,尽管奥康纳勤奋刻苦,但在20世纪50年代她仍然受到女人身份的制约。历史不叹服大学的学位有良好的声誉,她仍被整个法律界拒之门外,因为事务所名苑聘请才干稍逊的男性,也不愿冒险破例雇佣一位女律师。然而,桑德拉·戴·奥康纳并未放弃梦想,她执著的坚持下去,终于得到提名并任命为美国第一位女性最高法院大法官。她任职期间,对很多问题,例如堕胎的妇女权利都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7 很多人只是嘴上说他们想要什么东西,但并不真正地付出大量努力去实现。很多人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全军心尝试。而成功的秘诀在于内心燃烧的欲望——一种坚定不移的意志和专注力,从而激发行动的决心,即使疲惫,即使失败,也会继续准备继续前进。正如一句箴言所说:“你摔倒了多少次并要紧;你能多少次重新站起来对成功才至关重要!”

专注于汲取更多的知识,争取持之以恒的渐进,保持永不言退的坚强意志,即使在你疲惫想要松懈的时候或者困难重重之时。“执著地追求成功,!”“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刻苦努力,意志坚决,坚决专心投入,准备充分,你就能跨越一切障碍完成所有壮举取得成功!

Unit 2 游越恐惧

当时我和朋友正在法国旅行,我们把汽车停在海滩,眼前就是地中海。巨浪翻滚击打着构筑起防波堤的偌大岩石。人们说这里的海滩以其可怕的裂流而著称。恐俱让我不寒而栗。没有什么比水让我更害怕了。

只是看到了海就已经让我觉得反胃。

我曾经一直都是喜欢水的,并且直到去年夏天我都还是一名游泳好手。那时,我决定爬上游泳池边上最高的跳板来跳水。我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重重地撞击到水面上。我肺里的空气一下子全被挤出去了不省人事。醒来时发现哥哥正把我虚弱的身体从游泳池里拖出来。从那时起,我对水的恐惧就没有消退过,我怕极了水。4 “贾森,你要过来吗?”我的朋友马特朝我喊道。5 我说:“好,就是欣赏一下景色”,又在心里默默加了一句,——在岸上欣赏。担心如果他们知道我害怕水而可怜我。

突然我听到有人用法语喊叫。接着看见一群人没脱衣服,就冲到海里。我心想,这真是太奇怪了。

我瞥见防波堤尽头的海浪中有个东西在上下浮动,我惊恐地意识到大事不妙倒,吸了一口凉气,那居然是个小男孩!前去救落水男童的人们搏击着海浪,但情况却不乐观由于水的拉拽他们根本不可能及时游到小男孩身边。

我扭头看看那小男孩,他的头刚露出水面,然后一个浪头打过来,好一阵不见踪影,我不得不做点什么了。

我估计了当下的情形后,注意到了对,那黄渤滴,小男孩靠近那个地方,也许我可以从那儿帮忙,我冲下海滩好像防波堤,但突然我想起了什么——水!顿时有了恐惧的症状,我手心冒汗,胃里感觉不适,我一下子停下来。

水里的那些人低估了海浪的威力,工作没有任何进展只有我注意到了跑到防波堤上是到达溺水男童的最快的路径。然而在此生命攸关之际,极度恐慌我努力回想十几岁时接受的救生员训练。

我应恐惧而全身瘫软,但我强迫自己向前移动,展开这场突发的救援行动。我不想做这些,在我施救之前肯定会有别人救他吧。

迅速转过身来,深信某个游泳健将正向着小男孩劈波斩浪。,但是,让我沮丧的是一个人也没有,我回身面向大海,看见25码开外,恶浪击打着小男孩,我深吸一口气,终身跃入水中,一跳进水里,我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那个游泳池,我喘不过气,拼命挣扎,惊恐万分,咸水触痛了我的双眼,“集中注意力,”我在心里喊道。“他在哪里?”

然后我清楚的看到一只细小的手臂在离我几码处微弱地挥动着。我拼尽全力游过去,在他刚要没入水之时赶到了。我抓住他的手臂拉他,他冒出水面眼睛因恐惧瞪得很大,胡乱抓扯着我。我用法语命令他:“别慌!”他这样挣扎会阻碍救援,那我们俩就都死定了。我再次命令他:“别慌!”谢天谢地,这次他听话了,不动了。

当我转身朝岸边游去的时候,一个浪劈头盖脸打来。我们离防波堤更远了!是裂流!它强行把我们拽往大海深处。我挣扎扮想带他游回岸上,但进展甚微。我知道这种游法根本没法护着他返回岸边。

强烈求生欲望之下,我想起了在救生课上所学到的知识:永远不要与裂流相对而游!要顺其方向朝侧边游,慢慢地靠向岸边。这个办法尽管看上去很荒谬,但却管用。朝侧边游.浮起休息。朝侧边游,浮起休息。找们重复着这个方法.慢慢地游到了安全区。

“贾森.你能行的!”我听到站在防波堤上的马特对我说。我甚至没有注意到我们离防波堤这的近,.只剩下大约7英尺的距离了。

后来我们到达安全水域时.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我不再怕水了。恐俱没了.这一刻我胜利了!

马特跳进水里。我把男孩抛给他。我刚一松手.一个大浪托起他直接把他送到了马特身边。我全身都快虚脱了,我不再划水,就这样放松自己顺水而漂。我的手碰上了防波提.仿佛触电一般,我重新恢复了神志。有人抓住了我。

我感觉到强壮有力的手臂将我托起。我不仅从海里爬上防波堤的磐石,而且完成了自我拯救,摆脱了困扰已久的恐俱。我扭过头看见小男孩被母亲紧紧拥入怀中。虽已疲惫不堪.但放眼大海,我感觉海水比任何时候看起来都更美。

Unit3 奥黛丽·赫本——人间天使

奥黛丽·赫本在《蒂凡尼的早餐,》、《龙凤配》、《罗马假日》、《窈窕淑女》、和《直到永远》等出色电影中主演的许多角色,让观众为之陶醉。

尽管在电影界获得成功,他最愿望塑造的角色却并不在于片中,而是做两个儿子的模范母亲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为饱受战争蹂躏的人们服务。

作为一名在纳粹占领下的祖国荷兰生活的小女孩,奥黛丽·赫本清楚战争所带来的野蛮,死亡和破坏。由于受到侵略,家庭破产,奥黛丽经常食不果腹,营养不良。他的父亲抛弃了家庭,两个舅舅也被俘,并且惨遭杀害。奥黛丽被纳粹分子从大街上抓走,与准备被押往老意淫的人放在一起,权贵并不注意她飞快的跑开,惊险逃脱了,蜷缩着躲在一个满是耗子又冷用脏的地下室里。

这个日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具魅力女星的小女孩才刚开始只是一个无名难民,直到生命中的恐惧和脆弱,不过她并没有让自己的精神受到幼年生活中,残酷现实的影响,相反,他克服了种种挑战,而又从未忘记那种受苦挨饿、孤立无助的感觉。

战后奥黛丽和母亲离开荷兰,到达伦敦,成为贫穷的移民。奥黛丽梦想成为一名一流的舞蹈家,这驱使他去了一座著名的芭蕾舞学校,接受严苛的训练安排。后来她被一位制片人发现,并最终得到机会,在好莱坞顶级男演员格利高里,派克主演的电影《罗马假日》中饰演一角。

很快,奥黛丽就从营养不良的移民变成了国际知名的影星。导演比利·怀尔德称赞她说:“奥黛丽行姿优,言谈优雅。”尽管她数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和其他演艺荣誉,奥黛丽觉得,自己最重要的工作还是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开展人道主义服务,以及当好两个儿子的母亲。她经历了两次离婚.,并忍受着战争记忆带给她的悲伤,然而奥黛丽从不让这些悲伤支配自己.或者形响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最后后.奥黛丽遇到了她的灵魂伴侣罗伯特·沃尔德,.并和他一起度过了人生的最后12年。

成名从没改变奥黛丽康慨大方慈悲为怀的性格。她怀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要减轻生活困难的人——特别是儿童——的痛苦。朋友们说奥黛丽一点都不自我,并且接受和欣赏别人的意见。

尽管她十分富有,但奥黛丽只有一套住房在瑞士。对奥黛丽而言,它是一个天堂,在那里她可以和心爱的家人一起避开尘世,在花园劳作,在大自然里悠然散步。

1988年,奥黛丽被任命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这个墓金会专门为受到战争或其他大灾难伤害的儿童提供紧急食品援助和卫生保健。亲善大使这个角色i到地毕生帮助有困难的人的热情化为了神圣的使命。

别人出三百万美金请她写自传,她拒绝了。但她却接受了每年一美元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这个更需责任心的角色。在生命的最后五年里,每年她和罗比都有七个月离开他们温馨居所的静谧和美丽,启程外出到地球上最困难的一些地方去。从孟加拉国、苏丹、印度、越南、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中南美洲到索马里,奥黛丽·赫本代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四处奔走,承担了五十多项劳心劳力、危及生命安全的任务.深入到荒凉之地.唤起世界人民对战争和旱灾的关注。因为自己曾经也是战争受害者,她理解得到食品和衣物的援助.尤其是获得希望,是多大的幸福。

奥黛丽觉得.太多的儿童被剥夺了简单的快乐而陷入无边的痛苦之中,这是一种罪恶。她坚信一个理念:所有人都有责任去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奥黛丽·赫本始终都身为表率。她说:“当你放弃童年,你就放弃了生命。”她将联合国儿盆基金会的工作看作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神圣的力最,谈到其成果时她说:“任何不相信奇迹的人都不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1992年,奥黛丽患了癌症。她和罗比、两个儿子回到他们在瑞土的家,一起度过了最后一个圣诞节。

奥黛丽的老朋友、世界著名的法国时装设计师于贝尔·德·纪梵希在她去世前.最后一次和他的挚友说话。他说她“„„最后是安详的.因为她知道她已经完美地实现了一切”。.奥黛丽·赫本对服务的热悄是持久的。即使在她63岁,生命终止的时候.她仍然充满着关爱,.永远象征着纯朴、仁爱、魅力和善良。

奥黛丽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的伟大精神在她的话语中 得以传扬:“记住,如果你在任何时候需要一只手来帮助你,你可以在自己手臂的末端找到它。随着你的成长,记住你还有一只手,一只用来帮助自己,另一只川来帮助别人。”“要想有美丽双眸,就要善于发现他人优点;要想双唇动人,只说和善之辞;要想镇定自信,谨记自己始终与大家同行。”

Unit4令人惊奇的旅行目的地

早晨四点一刻,闹钟把我从美梦中惊醒,要不是突然看见早已收拾好的行李箱,我几乎又要睡着。想起来还要去机场,我叹了口气。出租车来晚了,并且在途中迷了路,我越来越担心会赶不上飞机。出租车一到机场我就冲进去,跌跌撞撞通过安检处,终于,我来到了登机口。经历这一早所有的麻烦事,我乘坐的航班却被取消了。在接下来的218分钟里,我被困在了机场,唯一觉得安慰的是机场提供的一杯免费咖啡。这就是旅行,让人心烦的跑跑停停。最终,在不知经过多少小时之后,终于到达要去的地方。

我们为什么要旅行?其实,我并不介意飞行本身,在这样一个密实的金属大鸟中飞行.让我感到很奇妙。然而,旅程其余的部分,从一大早X光检查到出售大堆纪念品的怕找的机场商场.感觉就像绝关于现代社会弊病的乏味课程。这是全球化得结果,她糟糕高透了

当然.有时峡我们旅行是因为找们需要去旅行。因为即使在这个教字化时代,我们仍然有一些很重耍的事情要去做,比如在商务午餐中与生意伙伴握手,.或是在感恩节这天吃上妈妈特别准备的食物,或趁在你和你女朋友的两周年纪念日这天去看她。

但是大多教旅行是可去可不去的,.在超过50英里的旅行中,只有30%属于真正必需的商务旅行。我们旅行是因为我们思要去旅行,因为到一个新地方的兴 奋和激动可以抵消在V晰的各种烦心事;因为工作压力太大,我们的血压太高,我们耍去热带地区度暇;因为在家实在太无聊;因为航班,都在打;因为巴黎毕竟是巴黎。

多亏了现代航空技术,我们现在可以非常的速度在空中穿梭。在人类历史中,这是我们第一次超过太阳——在短短一天中从一个半球到达另一个半球。当然听听王菲唱遗作是不够的,我们要想认识到旅行在提高创新能力方面的价值,还得再考全面考虑目的。毕竟.大多数人逃到巴黎,是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不必考虑家里的那些烦心事。但是,具有讽刺愈味 的是,当我们坐在豪华的左岸咖啡馆时.我们的脑子极有可能能解决那些最棘手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考虑那些在家里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不是琢磨那些奶油甜点。

但更应该知道的是我们的思想被熟悉的东西所充满。大脑是一个几乎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空间,这就意味着它花了大后的时间和精力选择不去注意什么。因此,我们牺牲创造力来换取效率。我们以字义明确的散文 方式思考,而以具有象征愈义的诗歌方式思考。然而.一点的距离就可以帮助找们放松禁锢我们认知的链条,使新旧思想的结合更容易,对平淡无奇的事情可从更抽象的角度加以认知。有研究指出,体检异国文化可以赋予我们宝贵的开放性思维,我们更容易明白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物也可以有多种愈义。想一想把食物放在盘子里这个行为:在中国,这通常被看成是一种赞美,说明主人提供了足够的食物。但是在美国.同样的行为却暗含侮辱.表明食物不够好,人们不愿意吃完。

这种多元文化对比说明,经验丰富的旅行者会接受对事物的多样性解读,他们欣然认识到对这个世界可以 有截然不同(但却同样有效)的方式进行解释。这也从而让他们扩大了“认知愉入”的范围,因为他们拒绝仅仅满足于他们的最初答案和先前的猜测。

当然,这种思维的灵活性不仅仅来自纯粹的距离变化,.即简单的经纬度的变化。相反,这种创造力的复兴似乎是差异所带来的副产品:我们需要处于不同的文化中,体验人类传统中纷繁复杂的多样性。在国外旅行中让人迷惑的同一个方面的问题(如我该给服务生小费吗?火车要把我带到哪里?),产生了一种持久的影晌,使我们更加具有创造性,因为我们不再那 么视野狭隘了。我们了解了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几乎涵盖了一切;我们对接连不断的惊喜感到惊奇.即使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仍然会对所有未包括在《旅行指南》中的、平常的东西感到惊奇,而这些东西在自己家中也不存在。

当然,我们也并不是假装旅行没有缺点,或是说我们忍受飞行时差综合反应只是为了消遣。在卢浮宫我们迷路十个小时,那不是因为我们喜欢迷路。我们站在马丘比丘古城遗址顶端俯瞰的风景可能也并不能弥补我们丢失行李的麻烦。(通常,我在假期结束后还需要一个休假。)我们旅行是因为我们需要旅行,距离与差异是创造力的秘密丛石。我们回家后,是那个家,但是我们的思维已经有所改变,而这就可以改变一切。

Unit5 你想做工作者还是劳役者?

一个人要想真正快乐,必须觉得自己既自由又重要。如果觉得自己是受社会逼迫而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或者自己喜欢的工作被认为没价值或不重要而遭社会忽视,那他绝不会快乐。在一个奴隶制度严格说来已经被废除的社会里,工作的社会含义、工作的价值和薪水,已经把许多劳役者降格为现代奴隶——“薪奴”。

如果人们的工作对自己有负面的影响,但为了遵从社会的期望或者挣钱养家糊口而被迫必须继续工作,那么他们就被认为是劳役者。劳役的对立面是玩乐。当我们玩游戏时,我们很享受正在做的事情,但这仅仅是个人娱乐。社会对我们何时玩乐或者是否玩乐并不关心。

处于劳役和玩乐之间的就是工作。如果人们的个人兴趣跟社会付酬让他们做的工作相吻合,他们就被称为工作者。社会上看来一定是苦工的事情对个人来说却是自在的玩乐活动。一份活到底应定为工作还是劳役并不取决于其本身,而是承担这份活的个人感受。比如,二者的区别与是体力活还是脑力活或尊严的高低没有关联。温室里满身尘土的园丁可能是工作者,而衣冠楚楚的市长则可能是一个不开心的劳役者!

人们对自己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一切。对工作者而言,闲暇只是为了更有效地工作而需要放松休息的时间。因此,工作者更倾向于投入更多的时间工作,而花在休闲上的时间并非很多,而是很少。而对劳役者而言,休闲意味着从被迫状态中得到自主。因此,他们自然会想,花在劳作上的时间越少,自在玩乐的时间越多,则越好。

除了花在闲暇上的时间不同,工作者和劳役者的区别还在于他们从工作中获得的个人满足感不同。工作者喜欢自己的工作,感觉更快乐,更轻松,通常对自己的生活更满意。他们工作起来也会更勤奋,更精细,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已经产生了一种自豪感。相反,由于劳役者的唯一动力是挣生活费,他们觉得每天花在苦差上的时间是一种浪费,不会让自己快乐。他们不把每天的 24 小时都当作愉快有用的时光,认为只有花在休闲娱乐上的时间才是有意义的。不幸的是,劳役者太常见了,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有幸成为工作者。

近几十年,技术创新和劳动分工使许多领域不再需要专长或特殊技能,导致了重大经济变革,把许多可以通过开心工作来挣钱的职业变成了枯燥的劳役。随着自动化机器如机器人的使用,日益提高的生产力减少了必要的劳作时间。可以想象,在即将到来的社会中,大多数人会拥有同早期中世纪贵族一样多的闲暇时间。中世纪贵族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但却往往耗费在玩游戏和对时尚的无聊追求上。同样,有太多闲暇时间的现代劳役者们会觉得很难摆脱那些无聊又易上瘾的追求,像名人八卦、奢华时尚、过度电子游戏和电视等诸如此类浪费宝贵时间的坏习惯。

不过,没必要对休闲这种正面的事情采取如此否定的态度。事实上,目前在很多国家,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去提高认识,改善工作环境,以创造更快乐安逸的生活。终身学习对做一个乏味不开心的劳役者,还是成为一个从职业和生活中发现意义和乐趣的工作者有重要的影响。“继续教育”或“体验学习”能提供一系列课程,略举几例,如从运动、艺术或音乐等休闲娱乐课程到领导力拓展、高级会计或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不管是什么工作,喜欢自己工作的人总发现时间过得飞快。不管是铁匠的体力活,还是像科学家或艺术家从事的偏脑力的活,他们在工作中都会投入激情。即便是纯脑力活也足以让他们挥洒激情,恰如短语表达的那样,“全身心投入问题中”。

最终,每个人都得找一份工作谋生。劳役者仅为了一点金钱报酬,像奴隶一样做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一天到晚等着回家玩乐。但是当劳役者倒数着时间之时,工作者则干劲十足,全神贯注,从手头的任务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他们通过选择一份有益社会、成就自我的工作,怀揣着一种使命感和热情,提升了自己的整个生活。因此到头来,不管你选择什么工作,都必须面对这个根本问题:“你想做一名劳役者还是工作者?”

Unit7 经济危机中求生存

许许多多的人正经历的这场经济萧条发端于美国。对抵押贷款监管不力,致使当时的风险评估远低于现在的最终结果。由于大量的房产所有人无法偿还贷款,负责监管的公司、放贷的公司(以及其子公司及股份持有者)都损失了大笔的金钱。这些巨额亏损的后果很快就影响到美国就业市场,造成下岗或解雇。经济复兴迟迟不来。许多人几个月来都是苦苦挣扎,正如下面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

苏•约翰逊有好几个月都未付房租了,面临着被逐出的境地,她把能塞进她的那辆双门轿车的东西都打包收拾好,离城而去。

她最后在一家汽车旅馆落脚,交付了260美元的定金,这还是她设法从朋友那儿以及卖掉家具后凑齐的,是苏在失业救济金被终止后所有的余钱。她面临流浪生活,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而她不久以前都还在大都市里一家公司供职,并就读于商学院研究生班。

苏明白自己最终很可能以车为家。她如今已成为倒霉的失业群体中的一份子,他们自称“99周人”,因为他们已经领完至多 9周的失业保险救济金。

根据劳动统计局的数据,长期失业率已达到创纪录的水平。些许的失业救济金对那些失去工作的人来说可是救命钱,这使他们不至于形貌落魄,无立锥之地;不至于无钱加油,缴不起电费话费。

一旦收不到失业救济支票,哪怕是像苏这样曾经贵为技术公司客服经理的人,也会日益跌入经济窘迫的深渊;原有工薪阶层或中产阶级的最后一抹荣光也已消逝不在,所有人都前途未卜。

当苏收到最后一笔失业救济支票时,阵阵悲凉涌上心头。由于没有收入进账,苏的活期账户余额转为负值。汽车行将被收回!而且信贷公司不断骚扰,催还车贷,让她成天压力倍增。每天,苏就像乒乓球一样在信心和绝望之间起落不定。

生活境遇真是令人痛心地一落千丈!想想仅在短短的一年半之前,苏在原有工作岗位上可挣到 56,00美元的年薪,可在像墨西哥、加勒比那样的地方度假,还就读于名校商学院。

最初,苏还试图通过远程教育完成学业,但是由于自己经济状况每况愈下,最后只好辍学。她通过各种就业渠道求职,不管是起薪干起的零售活儿还是部门经理。

由于未付房租,苏早在几个月前就应被逐出她那两居室的公寓。不过,谢天谢地,这一过程因为繁琐的文件手续和官僚主义作风而拖延至今。最终政府机构还是找上了她,市政委员会限定她十天内彻底走人。除了遵从,她别无选择。

就在告别昔日生活的最后一天,苏流着泪驾车离去。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否重温那舒适而又受人尊敬的生活。苏甚至想过打转方向盘一头撞向大树,就此了结一生。

朋友们及时施以援手。就在她驾车离开公寓的路上,一位朋友给她电汇来 200美元,使得她能够在沿途的一家汽车旅馆觅得栖身之所。但是她担心不会再有人来援助自己急需的钱和汽油了。

有了教堂赠送的加油卡,苏打算返回家乡。她想那儿的医疗保障体系会好一些,找工作也容易些。她联系了当地的收容所,但是得到的回答是先得排队等着。领取福利救济没有她的份,因为她没有未成年的孩子。苏知道她的三个已成年的儿子也帮不了她。14.“我知道,只有自己才能帮自己,”苏说。“我告诉自己:我得养活自己。我确实得干活,我要找份工作,我可不想被人看成寄生虫。”

苏在汽车旅馆的房间极其窘迫。电视下面的壁橱里存放着几样食物:大米和面条,这两样她可在旅馆的冰镇桶里与水和在一起,然后在微波炉里加热;另外还有花生酱、果冻和一条白面包——这些食物也就供一个走投无路的人勉强度日而已。苏连日来都在上网查找各种工作指南,四处求职;但一次次无声的拒绝让她陷于无助。

苏还有新的烦心事要应付:比如求职信的通信地址该如何填写。她还担心要是手机因为欠费停机了怎么办?别人拨打她的号码,就如石沉大海,她无法接听。

终于,一位老朋友送来一缕希望,一个小小的惊喜:300美元的现金——勉强够她再苦撑一周。

下载立足课文范例 适时读写迁移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立足课文范例 适时读写迁移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研究生英语读写教程课文翻译

    Unit One 信息空间:出入随愿 美国人的内心深处具有一种酷爱探索新领域的气质。我们渴求宽敞的场地,我们喜欢探 索,喜欢制定规章制度,却不愿去遵守。在当今时代,却很难找到一块空......

    当代研究生英语读写教程上下册课文

    当代研究生英语读写教程上下册课文译文 嘉成制作 当代研究生英语读写教程(上) A课文译文 第一单元 信息空间:出入随愿 1 美国人的内心深处具有一种酷爱探索新领域的气质。我们......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第三版课文翻译

    第一单元永不放弃 1 英国的伟大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爵士, 小时候在哈罗公学上学。当时 他可不是个好学生,要不是出身名门,他可能早就因为违反纪律被开除了。谢天谢地,他总算从哈罗......

    新视野第三版 读写2 课文翻译unit1-5

    Unit 1 Text A 一堂难忘的英语课 1 如果我是唯一一个还在纠正小孩英语的家长,那么我儿子也许是对的。 对他而言,我是一个乏味的怪物:一个他不得不听其教诲的父亲,一个还沉湎于语......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2课文翻译

    Unit 1 Section A 时间观念强的美国人Para. 1 美国人认为没有人能停止不前。如果你不求进取,你就会落伍。这种态度造就了一个投身于研究、实验和探索的民族。时间是美国人......

    研究生英语读写译教程 课文小结

    小结 Unit One “The End of Something", by Ernest Hemingway, is a short story about two young people who witness how time can change the world and the people in......

    不同文体课文读写结合点的选取

    不同文体课文读写结合点的选取 点击数: 1169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接收回传 作者:星港学校 审核人:keti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3日 一、论题缘起 读写结合作为语......

    研究生英语读写译教程 课文小结

    小结 Unit One “The End of Something", by Ernest Hemingway, is a short story about two young people who witness how time can change the world and the people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