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谈谈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可以称作“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有人开始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称为“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自2004年5月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乔舒亚·库珀·拉莫题为《北京共识》的研究报告以来,中国模式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种讨论随着美国2003年发动的对伊战争受挫、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及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先后出现了几个高潮,延续至今,他们就中国模式对世界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国内的学者也有很多不同的分析讨论,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很多不同观点和看法。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和理解,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一、“中国模式”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旧的经济模式基本上是“斯大林模式”,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国营经济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国有企业实行国有国营的企业制度,收入分配存在平均主义倾向,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追求高速度的赶超战略,依靠高投入和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重工业(含军事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的畸形产业结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较先进的工业和城市与极为落后的农业和农村并存的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带来的是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效益低,形成的是短缺经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政治**,使得中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消费品严重短缺,连火柴肥皂都要凭票供应,农村2.5亿人吃不饱穿不暖,连温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中国旧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城乡居民强烈要求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旧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的主要政治障碍基本清除后,中国走上了探索新的经济模式的道路。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自己纠正了政治上的偏差、经济上的失误,尊重民意,坚定地推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这是中国改变旧模式形成新模式的基本保证。中国人民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望子成龙注重教育穷则思变的优良传统,再加上大量的海外华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是中国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和结构变动,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周边关系的改善,也为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中国模式”的内涵
第一,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由中国人自己来实现的外国的经验和教训都要吸取,外国的模式也应参考和借鉴,但决不能照搬。普世的理念是有的,如民主、自由、人权,但如何落实为一国的实践,要根据这个国家的经济、历史、文化、习俗和现实情况来采取行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第二,稳定压倒一切。
社会上总有各种阶层和利益集团,如果让它们以任意无序的、激烈妄动的方式来诉求,社会便永无宁日,好的政策也无从落实老百姓希望过安宁生活,复杂的国际环境更需我们头脑清楚中国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强调稳定,摆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十分明智的决策。
第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不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不搞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在意识形态上,中国已经允许不同思想流派的存在,但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这些都是与西方发展模式的基本区别。但这并不是说在社会发展战略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处,恰恰就在于它是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充分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份的结果。
第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句话既讲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又讲出了人民的心声。凡是经济搞不好的国家,社会也不能安定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实施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第五,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国的经验是: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改革是手段、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是必备条件,三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改革和稳定应该为发展服务,发展能够促进改革和稳定,改革必须带来发展,使尽可能多的人受益,不能为改革而改革,也不能造成剧烈的社会动荡,更不能因为害怕不稳定而不改革,要尽量使三者协调统一、互相促进。
四、中国模式的不足和完善
中国现行的模式,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不成熟不完善。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创新动力不足,技术进步还不快,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压力加大,表明经济增长方式在总体上还没有由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转变为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还没有形成推动技术进步的有效机制,真正做到以自主创新为主,还不能更有效地克服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制约。
贸易摩擦不断、出口受阻、国际竞争激烈、外贸条件恶化、外贸顺差过大、外贸依存度太高,表明以数量扩张、外延扩大、粗放增长、靠劳动力充足价廉、低资源环境成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低价格和增大规模取胜、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工度、附加值都低、质量不高、缺乏自主品牌、国际市场竞争力弱的外贸增长方式还没有转变成一种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市场多元化、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科技兴贸、以质取胜、产业结构合理、加工度高、附加值大、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式。
工业、城市、东部地区发展快,农业、农村、中西部发展滞后,三农问题严重,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扩大,表明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重东南沿海轻中西部的偏差还没有完全纠正,还没有找到切实实现工农、城乡、地区协调平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收入差距扩大,发展成果分享不均;公共品供给不足,看病难、买房难、上学难、就业难,生产安全和社会治安问题比较严重;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法制不健全,诚信等弱势群体问题比较突出;民主、法制不健全,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明显,政府有些不该管的事仍然还在管,有些该管的事又没有管好,腐败现象也比较严重。这些表明现在社会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的偏差也没有完全纠正过来,也没有找到切实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平衡发展的有效机制。
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中国现在提出一系列新的理念、方针和措施,主要包括,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
第二篇:我对中国教育制度的看法
我对中国教育制度的看法
中国教育制度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企业中苦苦最求人才,二大学生又找不到工作,这不得不使人们想起中国教育制度的缺陷。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教育的产业化
教育本属于服务性的第三产业,“教育产业化”本来就是莫名其妙的提法。目前的“教育产业化”政策,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包含理论和实践上的两个重大错误。理论方面,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并改进教育机构乃至整个国家教育的效率,是正确的,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实施研究成果,但在理论上把不管什么教育机构都当普通的以赢利为目的企业,把绝大多数理应属于非营利机构的学校与以赢利为目的普通企业混为一谈则纯粹是理论上的错误。实践方面,民众交纳了税款,即应当获得国家政府在教育方面一定程度的服务,而且这些服务要安排得尽量公正合理、有效率,民众不应当为这些服务特别是义务教育服务重复交费,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应该承担部分成本,却毫无疑问不应当承担公立大学党政后勤等非教学研究机构极其臃肿等问题导致的额外成本。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正好相反,从思想、理论到实践,全面混乱。
因此,中国的“教育产业化”政策必须废除,改之为“教育公正合理化”政策。所谓教育公正合理化,即政府承担必须承担的提高教育投入等责任,保证并实现个人的自由选择等权利,依据公正的规则同等对待个人或机构,并依靠有关各方运用知识智慧在互动中达到实质的公正,依靠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和信息公开化来保证拥有权力者执行公正的规则,最终实现教育的公正、高效、优质化。当然,首先政府要大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增加教育资源,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教育服务,并首先保证贫困学生的免费的义务教育。教育的公正合理化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教育主管行政机关与教育机构的公正合理化,适合教育机构自行决定的事项如人员招聘、专业设置、学生招收等由教育机构自行决定。二是教育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即实现公立教育机构、民办教育机构、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教育机构的公平竞争,为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该提前兑现加入WTO的承诺,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各类教育机构,包括教会大学,而且平等对待,但必须区别是非营利机构与还是以赢利为目的普通企业。三是要实现教育机构内部的公平合理化,教育机构内部必须保障教师的民主权利的基础上实行民主自治,如教授治校、终身聘用等,并全面实现信息公开化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保证权力的拥有者执行公正合理的规则。
当然,中国教育必须有资金作为后盾,中国教育制度的缺陷很大一部分也跟资金有很大关系。
现在,贫穷的学生上不起大学,高等教育的“教育产业化”政策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但这实在是一个误区,许多的教育问题,实在是各种社会问题,如政治体制、人口、经济等等问题导致的,实际上是社会问题,教育本身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贫穷的学生上不起大学这个问题这么受关注,就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等级社会,贫苦人家的孩子改变社会等级、以及国家选拔人才几乎全依靠在中国相对最公正最不坏的高考,考取大学意味着登上了一个高台阶,还可能登上更高的等级,如果因为缺钱导致这一切不能够实现,毫无疑问对个人对国家都是损失,但损失更大、更不公正、未被特别关注的是贫穷的孩子们连义务教育都不能够得到。中国教育的许多问题实际上是 社会的问题,借用一位网友的话是:社会问题的大象踩在教育的图钉上。对中国教育情况熟悉一些的人都知道,教育等级越高,知识性的教育就更加次要,研究性的教育就更加重要,对教师研究水平和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中国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相对水平最高,其次大学教育,最差的是研究生教育。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在目前中国教育中是相对效率最高的。
一个孩子获得义务教育乃是不可剥夺的权利,中国的义务教育法虽然规定了义务教育的权利,但贫穷的农村,孩子们仅仅因为缺几百元钱就不能够受到义务教育,缺乏教育会导致孩子们一生甚至下一代贫穷的延续,这对那些孩子是明显的不公正,因此必须在义务教育上实现公正,让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不分贫富,都能够在教育上得到起点的公正和基本的程序的公正。而且,一个国家,教育的资源始终都是有限的,必须首先集中教育资源在中国教育最有效率和最能够实现公正的地方,另外大学教育并非义务教育,所以,政府应首先在资金投入上确保义务教育,至少保证贫穷家庭的孩子都能够得到免费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最好是实行“学券制”改革以提高效率,但政治体制不改革,这是无法实施的。
虽然中国中小学教育相对水平最高,但也问题很多,一言以蔽之:中小学教育做了太多无用功,知识性的教育太多,意义不大的重复性练习太多,学生自己太缺乏必要的自学时间,太缺乏研究性的教育,已经大退步到比八十年代还不如的地步了,几乎就是分数教育。学生的作业负担考试负担太重,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某些教师在课堂、考场上公然教学生作弊的现象,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样能教出什么样的人?这样下去中国人的良知和道德的底线全部要被打穿,师道尊严和教育都会全面崩溃。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在于量化考评制度、砸教师铁饭碗的劣化改革,把中小学教师都变成了一年或几年任期的临时工,教师们比拼学生成绩如平均分等等,成绩下降就要被学校或主管上级解聘或者低聘,哪个教师敢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学生考试成绩高则在提升、职称、工资奖金等方面得到好处,把复杂的多因素的教育效果的评价简单化到了只看学生考分。这样断送了很多孩子的前程。
中国教育制度需要改善,这不是一句话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群众共同配合,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但是如果中国教育制度能够改善,那么将对中国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进作用。
第三篇:我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看法
我 对 中 国 周 边 安 全 形 势 的 分 析
姓名:杨正斌 学号:B10030632
我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的分析
在所有大国的成长过程中,周边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中国来说尤其如此。三十多年来,在全球化和地区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周边问题,尤其是周边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发展过程中既具有长远意义,又具有现实紧迫性的时代命题。它不仅吸引了中国决策层的充分关注,而且也得到了中国社会的空前聚焦。
中国是世界上周边环境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960 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陆地边境线超过2.2 万公里,与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4 个国家接壤,军事力量排在世界前25 位的国家中有8 个在中国周边,公开宣称拥有核武器的8 个国家中有4 个在中国周边(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朝鲜)。同时,中国还拥有1.8 万公里的海岸线,岛屿岸线长达1.4 万公里,沿海分布着7 300 多个岛屿。与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等六个国家隔海相望。中国管辖的海域总面积中有若干部分与别国的领土声索主张重叠。中国共需要与八个海上邻国划界,而当前仅完成了与越南在北部湾的划界。东海和南海地区的岛礁主权和海域划界争端随时影响着中国的海洋安全。还有如新加坡、泰国、柬埔寨和澳大利亚等相当数量的国家与中国虽不直接接壤,却始终在周边地区问题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此外,尽管美国从地理位置上与中国相距较远,但因为其在东亚、中亚和中东等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全面存在以及全球性的影响,所以,美国势必要在中国的周边问题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周边地区对于中国而言,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领域都具有重要价值。可以说,周边地区就是中国对外战略乃至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石之一。从国家安全上讲,周边地区是防御外敌入侵的战略屏障。周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与中国边疆地区的局势息息相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安全战略的实施。保持稳定的周边态势,不仅可以为国家发展提供良好的地区环境,对于维护国家安全、捍卫主权与领土完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经济利益上讲,中国与周边地区合作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战后,推行霸权政策的美国在阿富汗建立亲美政权,以及在中亚个别国家建立军事基地,这不仅打通连结扩大了北约和强化了北约和美日安保同盟的战略通道,还可以以中亚为地缘战略支点,以北约组织和美日安保同盟为两翼,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阻止伊斯兰原教有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
(二)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复兴后的俄罗斯所奉行的对外战略是否会一如从前的咄咄通人。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
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三)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韩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四)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对外军事扩张
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90年中后期,日美安全同盟实现了冷战后的重新定义。其适用范围由日本本土及周围数百海里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合作内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击”扩展到“日本周边地区发生事态时”,防卫态势由“对储威胁型”向“地区安保型”转变;主要防范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进入21世纪,日本决定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的“进攻型”的转变。
(五)南亚半岛和中国安全
在南亚的印度半岛,印度自称是一只大象,印度21世纪的宏观目标是控制南亚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奋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
(六)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七)影响中国安全环境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国
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在北亚、美国加与蒙古的全面关系。
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一些新变化。美国出台“再平衡”战略,蒙古国的“第三邻国”外交战略进一步深化,俄罗斯重返亚太使该地区局势更趋复杂,韩国总统的“登岛**”引发独岛(竹岛)争端日益白热化,日本政府强行推动钓鱼岛“国有化”导致钓鱼岛主权的严重危机,而南海争端也在持续发酵,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两大特征: 一是中美竞争加速周边国家的分化,二是海上争端推动中国海洋政策的调整。“再平衡”标志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逐步深化,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地位,防范中国崛起对美国主导的地区秩序的挑战。总体上看,美国推动“再平衡”战略成为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演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日本、菲律宾坚定地靠向美国,俄罗斯、印度左右逢源,澳大利亚悄悄改了风向⋯⋯美国祭起“再平衡”之旗后,中国周边国家进行战略再定位,导致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
周边国家一味在海上采取蚕食政策,固化非法占有,终于迫使中国的海洋政策进行根本性的转变。中国坚决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加强维权与威慑力度,力求在海洋争端中实现维权与维稳的双重目标。针对黄岩岛对峙、越南发布《海洋基本法》和钓鱼岛争端,中国很好地打出了维权的“组合拳”:宣布三沙市正式成立,统筹管理西沙、中沙和南沙的行政事务;中海油两次发布在南海海域的油气开发招标;中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正式服役,等等。在钓鱼岛争端中,中国政府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的标准地名和地理坐标等,发表了《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以中国海监为主力的公务船实现了在钓鱼岛附近海域的常态化巡航,中国军方也进行多次联合演习,海军编队多次穿越宫古海峡。这些在行政、立法、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采取的维权活动,传递出了鲜明的信号,表明中国将改变过去息事宁人的做法,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梦想和努力,注定面临来自美国和周边国家的直面阻挠。
对于美国来说,中国过去是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军事影响力基本限制在 陆地领域,对海洋领域的延伸极为有限,不会对美国的海上军事影响力形成有威慑,更不会对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构成实质性的挑战。但是,如果中国一旦成为海洋强国,那么中国将拥有陆海兼备的大国实力,直接对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其亚太盟国体系将不可避免地要瓦解。它试图通过对同盟伙伴的支持,遏制中国的向外发展。
对于周边邻国来说,中国的海洋强国梦同样会刺激它们联手牵制。东盟试图推动《南海各方行为准则》的签订,约束中国在南海的行为。菲律宾和越南更是频频出手,试图在中国真正“坐大”之前,固化对已占岛礁的权益主张,抢占更多的经济资源。而日本自古以来就视自己为海洋强
周边地区是大国的立国之本,也是大国成长的基石,无法想象,如果缺少了稳定的周边环境与合理的周边安全体系,一个国家怎么可能成长为成熟的世界大国。因此,周边问题也是所有新兴国家都必须正视的“成长的烦恼”。随着自身实力的快速增长,原有的地区经济结构、安全体系,乃至邻国的文化认知与社会心态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碰撞与摩擦几乎不可避免,如何才能直面问题、审慎分析、合理应对,这不仅检验着国家政治领导层的政治技巧,同样能够体现出整个社会与民众的器量与智慧。这也是当代中国所必须面对的时代考验。
作为世界上周边环境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由于中国周边问题复杂性、功能性、整体性和全球性等特点,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周边形势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尤其在东部海洋地区,各种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与日俱增,并且展现出深刻的国际背景,如果应对不当,对于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甚至整个现代化进程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风险同在,这无疑构成了当前中国周边局势的基本形态,在如此复杂多变的周边形势下,制定合理且有效的应对策略,已经成为了当前中国外交的核心任务之一。如果处理得法,周边地区将成为未来中国成长的坚实基础,但如果应对不当,周边地区也可能成为中国发展道路上的陷阱,甚至阻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长期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四篇:对中国和谐社会的看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也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重大认识创新。
其中,和谐社会总要求—是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于社会主义的最为基础的理论创新价值,就是实现了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者的成功衔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上最大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从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实现了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在衔接。之所以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主要基于两大历史法宝:一是我们党从来都主张并且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二是我们党从来都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科学理论,又是一种科学实践;既是一种崇高理想,又是一个历史过程;既是一个远大目标,又是一个具体任务。我们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状态中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地存在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共产党的领导,是坚强的政治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是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的确立,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既坚持远大理想、又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此,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党中央的伟大构想,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是由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终目标,在共产主义的宏伟蓝图里,和谐是最基本的要求。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
其次,建设和谐社会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作为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传统认识里,“和”就是历代人所追求的目标,“和”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最后,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济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而发展的前提是稳定,是和谐,是健康。健康、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基础。
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和谐社会的建设存在很多不利因素。
一是无原则的和谐。所谓无原则的和谐是指以构建和谐为幌子,违背基本的法治精神,混淆是非,践踏公平正义。这主要体现在处理社会矛盾上。一些干部在指定政策或者执行政策的过程中,特别害怕出乱子。所以,我们的基层干部首先要把群众当亲人,更重要的是要坚持法治原则,禁止和稀泥,积极引导群众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严厉打击生风造事的违法行为,维护正义,打击邪恶,给群众树立法治的精神和榜样,从根本上构建和谐。
二是盲目的和谐。所谓盲目的和谐是指以构建和谐为借口,违背基本的行政管理架构,掩盖真相,截留民意。这主要体现在对待上访事件上。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有严格的上下级关系,上级任命下级同时监督下级。在这种体制下,上访是很正常的一种社会现象,当群众在下级的政府里没有满足自己的愿望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想到看能不能在起上级那里得到满足,这是件特合理的事。上级受理上访事件后,应该核实事实真相,按法定程序答复上访群众,这事就得到妥善解决了。同时也对下级进行了合理及时的监督。可在实际工作中,一种可能是上级怕麻烦,懒得去核实上访事件;另外一中可能是下级怕给上级麻烦,害怕上级核实事件真相,害怕上级的监督。所以控制上访事件成了当今政府的一主要工作,一听说哪个辖区有上访,当地的官员就要放弃一切把上访群众坑、蒙、拐、骗的带回家,而今这已经成为上级考核下级的一重要指标,还理直气壮的告戒下级为执行党中央构件和谐社会的目标要禁止出现上访事件,达到零上访的目标。这一政策让基层的干部相当为难,很多干部都说不做事就好,只少没人上访,一做事就越做越麻烦,可干部不做事谁来为经济发展提供环境呢?老百姓怎么责骂国家干部呢?人民有正常的言论自由,他想找个说理的地方很正常,上级监督下级更是职责所在,所以我们不应该害怕上访,是真理应该是越说越明,是谎言就越说越假,不能以杜绝上访来粉饰太平、追求盲目的和谐。
第五篇:对中国古典音乐的看法
对中国古典音乐的看法
学院:凯里学院
姓名:陈菊
学号:2016413032
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也提升了对祖国的爱。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
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
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
在万人瞩目的音乐厅,既能欣赏107人演奏的交响乐,又能倾听到极其通俗风趣的音乐讲授,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美国和加拿大的青少年都在音乐大师伯恩斯坦的讲授中,获得了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以下是伯恩斯坦讲授的一个章节——《什么是古典音乐》
用什么字眼来概括古典音乐?
用什么字眼来代替古典音乐的“古典”二字?我们无非是想通过这些更通俗的字眼来讲解什么是“古典音乐”。
然道只要是编排不像爵士乐,就是古典音乐?人们常说“我真爱好音乐”,意思是指,他们喜爱韩德尔的音乐(古典音乐),而非史派克强,但也有好的爵士乐和好的流行歌曲,你不能用“好”来描述其差别,有好的韩德尔,也有好的史派克强。因此,这个字我们得作罢。
然后人们用“严肃”来形容古典音乐,但有些爵士乐也严肃,还有什么比非洲战士的战鼓(典型的爵士乐)更严肃的?因此,这个字眼也不行。
接着有些人用“有学问”来说明只有非常聪明、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能懂古典音乐。显然是错的。因为许多热爱贝多芬的人并非爱因斯坦之流。
“艺术”音乐这个字眼呢?许多人用这个词来描述贝多芬与大里布鲁克间的差异,但也行不通,因为也有同样多的人认为爵士乐是艺术,而它的确是。若是我们试图用交响音乐,那就排除了为钢琴独奏、小提琴独奏或弦乐四重奏而写的音乐,它们当然都被视为古典音乐。
也许到目前为止,发明过最好的字是“长发”,因为那是爵士音乐家自己创出来的,以贬低任何不是属于他们的音乐。但我看过不少爵士乐字头上也有长发,因此我想这个字也行不通。
既然所有的字都不对,让我来找出对的字,方法是先弄清不同音乐间的差异,真正的差别在当作曲家写出所谓的“古典音乐”时,他会写下他要的确是音符,他希望唱出那些音符的确是乐器或声音,甚至详细到乐器或声音的数目,他还会写下他能想到的指示,以尽量详尽地告诉他们该知道的一切,应该多快或多慢,以协助表演者精确表演出他想出的那些音符。当然,世上没有足够的字眼能让表演者知道作曲家想写的一切,但那正是使表演者兴奋的事情。
表演者只是凡人,因此每一个揣摸出来的都略有不同:例如,《命运交响曲》开头的乐句,相信你们都知道旋律。唱给我听。第一个指挥赋予最后一个音符特别的深度,就是较长的那个,像这样“弱弱弱强”;另一个指挥同样努力想揣摩出贝多芬真正想要的,可能觉得那个音符中第一个定位特别强调,像这样“强弱弱弱”;还有位指挥,也许不像前面两位那样忠实,可能断定演奏这四个音符时应该更加强调,更庄严,像这样“强强强强”,我们都听过这些版本,但除了这些差别,而它是源于这三位指挥的不同个性,他们指挥的仍是相同音符、相同主旋律,用的是相同乐器,其目的也是一样,就是让乐谱上贝多芬的音符,以他们认为他希望的方式鲜活地表现出来;这意味着他们所谓的“古典音乐”,除了因为表演者个人的性格是不能改变的。这种音乐是永恒的,不能改变的,是精确的。
“精确”,也许正是我们该称呼的名词,我们称它为“精确音乐”,因为它只有一种表演方式,而且那种方式是作曲家亲自告诉我们的。
但我们若是以流行歌《我只能给你爱,我的宝贝》,表演它的方式无穷无尽,它可以让合唱团唱,或是让路易斯、阿姆斯特或玛丽亚卡拉丝唱,或是任何人唱,它可以省略歌词演奏,可以用爵士乐团、交响乐团或是玩具笛子演奏,慢或快,热情或感伤、大声或复杂,都无所谓,它可以只演奏一次,或是重复十五次,可以用任何调子甚至下面和弦改变都行,连曲调本身都能改变,可以即兴表演。(大师伯恩斯坦用几种演奏方式来表现同一首歌曲)这些方法没有一个是错的,对那些当时如此做的特殊表演者而言,每一种似乎都对,而且适合表演场所,这首歌没有非如此表演不可的规定,这表示它不是精确音乐,它不用完全照作曲家所写的方式表演,事实上,流行歌手绝不该每次都按照作曲家所写的方式表演。民谣也有相同的情况,而且更理直气壮。因为没有作曲家规定它该如何表演,至于爵士乐的变化更是如此,它是即兴的,边表演边创作音乐,而且几乎从不费事地将它写下来。
因此,现在我们至少有较适合古典音乐的字,就是“精确音乐”,虽然可能能想出比“精确”更好的字,来形容通常所谓的古典音乐,让我们不再用错误的“古典”二字。
古典音乐另有其义
这个词为何错误?的确有古典音乐这种东西,但是我们所说的确实是不同种类的东西,古典音乐指的是音乐史上非常持久的时间,叫做古典时期。在那个时代所写的音乐叫做古典音乐。现在让我们对古典时期所发生的事有点概念,它大约由1700年到1800年,持续了一个世纪,即你们都知道的十八世纪。
它是规则的完美的让我尝试以前五十年为例,当时的美洲是怎样的呢?它仍在开拓中,到处都是新来的拓荒者,他们过着艰苦的生活。后来由平地建立一个新国家,在这同时,欧洲却非常不同,欧洲人已不再探索与钉木头,它在设法使它已经建立的事物完美,那时的欧洲是个规则与法规的时代,并让那些规则与法规尽可能精确,这就是古典主义的基础。将规则带至完善境界,它创造了古典建筑、古典戏剧与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是人们所追求之物的时代所写的音乐,人们极尽一切力量要有完美形式的音乐,像只漂亮的古希腊花瓶,两位音乐巨人的名字巴哈和韩德尔,尤其是巴哈,他将在他之前的作曲家曾经验过、玩过的所有规则集结,尽人类所能使些规则完美,以“遁走曲”这种形式为例,“遁走曲”规则有点像你买装配组时所附的指导说明,他们精确地告诉你,如何盖一栋房子,一辆火车或摩天轮。用他的这首《第四号布兰登堡协奏曲》为例,首先是用中提琴奏出主题,然后加入第二部分的小提琴,高四个音符,然后在第三段高五阶由另一只小提琴加入,接着在第四段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加入,最后,第五段长笛加入。这首曲子不只是五个分开的片断,它们全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