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亮点作文之---欲扬先抑
亮点作文之---欲扬先抑
虽说文无定法,但是毕竟是有法可循的。我们常常读到那些大家们的名作,会感到身临其境,自己很快就能融入其中,那是因为他们非常娴熟的运用了很多写作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写作方法——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的概念:
1)要发扬、放开,先控制、压抑。写文章经常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2)“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
3)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鲁迅的《范爱农》也采用了这种手法。1907年作者与范爱农同在日本。革命党人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而被捕处于极刑后,消息传到日本,留学生大为义愤。当时他们集会骂清朝政府,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抗议,然而范爱农却说:“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徐锡麟是范爱农的老师,他竟说这样无情无义的话,因此作者说:“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在文章开头,范爱农给读者留下极可憎可恶的印象,这是极力的“抑”,然而接下去在叙述他俩以后的交往中,范爱农原是一个嫉恶如仇、正直有志气的人。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
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例如:
伯父从台湾归来
前几天,爸爸收到远在台湾谋生的伯父寄来的信,说他要回乡探亲了。
我别提多高兴了,整天猜想着伯父回来时会给我带什么礼品。
记得前年,远房的叔叔从新加坡回来一趟,临走时送我一件高级的风雪衣。我穿着它,人人注目,好几个同学向我打听,什么地方买来的?多少钱?我总是诡秘地一笑:大陆上买不到的。我想,这次伯父回来,肯定会带给我更好的礼物。哎,不知怎的,我眼前总浮现出想象中的伯父的模样。高高的个儿,油光的头发,一身笔挺的西装,乌亮的皮鞋,也许还拎着大皮箱„„ 一天,我放学回家,老远就看见家门口围着很多人。我估计准是伯父回来了,便一口气奔到家门口,分开人群,挤进屋里。只见奶奶旁边坐着一个老人,约摸六十来岁,黑瘦的脸上爬满了皱纹,两鬓斑白,穿一身朴素的中山装。看那样子,比我爷爷还要老。我愣住了,这哪是我想象中有风度的伯父呀!
奶奶先开口:“这是我孙儿琼琼。”伯父伸出粗糙温暖的大手把我拉过去,抚摩着我的脑袋说:“比相片中见到的大多了。”我任他怎么说,也不回答。伯父沉默了片刻,好像想到什么似的,站起来,抓过身边的旅行袋,从里面掏出糖果,对围着的亲友说:“谢谢大家来看我,请坐,请坐。”说着,把糖果分发给大家。不一会儿,乡亲们陆续走了,屋里只剩下我们一家人。我趁这空隙,扫视了周围,并不见大箱小箱,只有那旅行袋静静地躺着。我开始失望了。
以后几天,伯父总是出门,有时由我父亲陪着,晚上也常很晚到家。有时见他与爷爷、我父亲谈笑风生,可我毫无兴趣去听,我关心的是礼物,而伯父从未提起过这类事,我不免又增加了抱怨。我心想,伯父真是与众不同的“番客”。四邻们从海外归来的亲人,总带着让人羡慕的礼物,而他竟这么吝啬!同学们有时问起伯父带给我什么,我哑口无言,脸热到耳根。亲戚们按当地风俗送来猪腿、红蛋,为伯父“脱草鞋”(洗尘的意思),可他让奶奶一一退回,也没像其他番客一样回敬亲友,惹得亲友们背后数落。
十多天过去了;伯父要走了,我彻底失望了。我勉强地随着爸爸到车站去送行。在车站上,伯父再三叮嘱爸爸:“我走后,你赶紧把设备添置起来,有什么情况及时写信告诉我。至于那小学校,应该多添点电化教具和运动器材。”听到这些,我一下子呆住了,伯父的形象顿时在我眼前高大起来,回家的路上,爸爸告诉我,伯父这次带回一笔钱,想在村里办两个加工厂,还想资助一所小学。他觉得别的番客为故乡做了不少事,而自己常常感到内疚。
啊,伯父,你给我,给乡亲们带来了最好的礼物。
我转身想再望一下伯父,可汽车已消失在大路尽头。伯父,我等着你再回故乡。【借鉴】
欲扬先抑。本文赞扬“伯父”热爱故乡、渴望故乡亲人及后代过上幸福生活的高尚品质。而文章的前半部分处处在贬低“伯父”:他是那么“吝啬”,一点儿礼品也不给“我”带来,连远房的叔叔还不如;他是那么没风度,脸上爬满了皱纹,两鬓斑白,穿一身朴素的中山装;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人;他是那么不近义情,乡亲们送的猪腿、红蛋,一一被退回,也不回敬别人„„一桩桩、一件件事,都在抑低“伯父”,可是文章最后,从“伯父”与“爸爸”的交谈中,了解到他是一个慷慨、重情的人,他的内在“风度”使人敬仰,令人钦佩。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阿麻的故事
阿麻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他只是我小时候镇上的一个邻居。
我们这个镇子并不大,叫真如镇,镇里大都是我们刘家宅的人。我家对门便是阿麻家了。
阿麻长得并不俊,甚至有点丑,脸上满是麻子,脚一跛一跛的,我们小孩子很不喜欢他。记得那时,满园的柿子熟了,我和几个小伙伴偷偷地溜进柿子林偷摘柿子吃,被阿麻抓往了。“好呀,小丫头,又来偷柿子了,走,见你父亲去!”不由分说拉着我就走。我犟着脾气不走,小伙伴们有的抱他的腰,有的用柿子砸他的头,我挣扎了出来,撒腿就跑。跑着跑着,不见了阿麻,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不消说,后来便被父亲狠狠地揍了一顿,于是对阿麻便恨之人骨。
我们镇旁边有条小河,说小不小,每次上学、进城都要绕很大一个圈子。阿麻不知从哪儿搞来了条小木船,撑着小船为我们摆渡,而且分文不收,免费送大家过河,大人们都说阿麻积德了。可是没多久,阿麻收费了,大人孩子渡一次船要收费三角;再过一个月,竟涨到了一元钱。大人们很生气,纷纷说阿麻实在太缺德,敲自己人的“竹杠”。阿麻什么也没说,只是来来往往地摆渡,收钱,脸上常常露出兴奋的神色。渐渐的,人们发现阿麻消瘦了,撑船的力气也不像以前那么大了,于是人们又抱怨阿麻为了赚钱连命也不要了。终于有一大,阿麻病倒了。听医生说,是癌症,活不长了。而这时,小河上开始架起一座石桥。阿麻的病情一天天地恶化,小石桥一天天地快要完工了。
阿麻终于死了,死在小石桥落成的那一天。一阵爆竹声后,镇长说话了。他没说多少话,后来他说:“这座小石桥是阿麻把摆渡的分分角角积攒起来造的。阿麻很早就知道他得了癌,但他一直没有说出来。临死时,阿麻还念念不忘镇上的人,他希望镇上的人们能原谅他,阿麻摆渡收费这么贵,都是为了我们这个镇哪!”镇长说着说着,哭了,镇里的许多大人也开始抽泣,就连我们这些小孩子也觉得眼眶湿湿的。唉,阿麻,我们竟误解了他!
后来,不知哪位能工巧匠在小石桥上雕了阿麻的半身像,这样,阿麻便可每天目送着镇上的孩子高高兴兴去上学,大人喜气洋洋去城里办事了。【借鉴】
① 欲扬先抑。文章的主人公是阿麻;这个阿麻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文章先写阿麻的外形:“脸上满是麻子,脚一跛一跛的”,难怪小孩们“不喜欢他、阿麻对小孩们很凶,不是“抓”便是“拉”,小孩们对他“恨之入骨”。至于大人们,对阿麻也有评价,因为他收摆渡费,而且不到一个月,竟从三角涨到一元,人们说他“缺德”,敲“竹杠”,连阿麻消瘦了,也挖苦他“为了赚钱连命也不要了”。可以看出,文章先是对阿麻这个人一抑再抑。直到小河上架起了石桥,阿麻死了,镇长才道出了石桥就是阿麻把收来的摆渡费分分角角积起来造的。这样,在这篇文章中,一个看似令人厌恶、确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便树立起来了。这里用的是先抑后扬的谋篇手法。②曲径通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赞扬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但是,文章并没有直说,却是叙述了一些看来阿麻的品质并不高尚的事,特别是写阿麻从摆渡到造桥,先是买船,免费摆渡,不久却收了费,而且摆渡费猛涨。直到最后,才写出阿麻收摆渡费正是为了造石桥,为人民做好事。文章就是这样曲折地表现了一位品质高尚、值得尊敬的平凡的普通人。例文
父爱在我的名字里
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从小就得到父爱并懂得父爱的人。因为我对父爱的认识是经过漫长的恨才转化而来的。
我的名字不是父亲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在我满月的时候,父亲特意请来乡里一个挺出名的算命先生,得知我五行缺金,又因为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于是算命先生便给我掐出这样一个名字:金翔。然而,就因为这个名字,我的童年很孤寂--小伙伴们常玩的“打仗”游戏,是不会让我加入其中的,他们会咬文嚼字般地称:金--翔,今天要投降,多不吉利呀!于是就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晾在一旁。
那种感受父亲是顾及不到的。父亲没进过一天学堂,成天忙于繁重的农活却仍无法脱离贫困,造成了他长年阴沉着的脸和暴躁的性情。加上那望子成龙的心切,便构成他对我独特的管教方式,“娃儿的出息是骂出来打出来的!”这是他的至理名言。而我对父亲的恨,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领教中,不断加剧加深的,尽管我的学习成绩应验了那句全村闻名的“至理名言”。为此,我时常想,也许就因为这种应验现象,才使得我的整个童年都是在父亲的“至理名言”中度过的!所以,就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一口气冲上山顶,哭了--不是为自己十年寒窗所获得的美好前途,成为全村羡慕的第一个大学生,而是为自己终于可以脱离父亲的管制,实现不想见到他的梦想!所以,对向来节俭的父亲大办酒席,忙着招待前来祝贺的乡亲的那个高兴劲儿,不屑一顾;所以,在冲出家门的时候,我是那样急急迫迫而义无反顾,一点儿也不顾及父亲的黯然神伤„„ 在省城念书的前两年,我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认真地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就连每次收到他托人寄来的生活费,也只是应付性地写一下“钱已收到,勿挂念”等类似的短语。直到大三那年,直到父亲托人给我写来一封书信时,我的灵魂和良知才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动,我才开始懂得该如何去咀嚼和阅读自己生命中一再忽略的、仇恨的那份沉重的父爱。
信是父亲找上初中的小侄子写来的,没什么要紧事,只是问我好不好而已。可信写了满满几页,小侄子在信中详细地讲述了父亲来信的原因:父亲那晚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吃馍,拿起来刚咬一口,两颗大牙就莫名其妙地没了,一看呢,馍上一片血红,牙都粘在上面„„惊醒之后,父亲便再也睡不着了。于是天刚亮就找小侄子写信。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老家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梦见大牙掉是要死亲人的,而父亲首先想到的是他离家在外求学的儿子。
读到这里,我对迷信的父亲的举动嗤之以鼻,甚至愤然。最后,小侄子讲了一个令他惊讶不解的事,说他就在铺开纸,提笔欲写时,却因一时记不起我的大名而猛然顿住了,结果遭到父亲的训斥:“亏你小子还念这么多书,记性也太差了,叫--金翔!”“金--祥!”于是小侄子一边念叨着一边将我的名字写成了“金祥”。“写错了!写错了!„„”小侄子说当时父亲望着他刚写下的名字大声喊着,紧接着,从他手里夺过笔,在纸上硬邦邦地写下“金翔”两个字,然后讷讷地告诉他:“我这一辈子就认识这两个字!”小侄子说他当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他说,要知道,全村人都知道他老人家一字不识,包括他自己的名字呀!这就是父爱!除了父爱,便再无法解释这种奇异而真实的现象!那一刻,我那被对父亲的恨包裹着而变得无知、粗砺与麻木的灵魂,被深深地灼痛了,苏醒了!我禁不住泪流满面,双手捧着书信,朝着家乡,蓦然跪下--向父亲,向我那一生付出了大爱却得不到理解、更别说回报的父亲,忏悔,忏悔„„
训练: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完成一篇写情感的文章。亲情、友情、师生情或陌生人之间的情感都可。
比如:公交车上,你刷过卡后坐在座位上。随后上来一外地人,相貌丑陋,打过票,站在你身边,随车颠簸,艰难乘车。多次看你,并想要和你说什么。你却显出极度的不耐烦。扭过头,不理睬。下车时发现卡丢了,外地人不因你的恶劣态度,主动将拾到的卡还你。将对外地人的反感衬托还卡后的崇敬。欲扬先抑突出外地人外貌虽丑,内心善良的品质。写成一篇文章。
第二篇:写人作文技巧之欲扬先抑
写人作文技巧之欲扬先抑:以抑起扬,深入人心
【技法说明】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指作者本来要大力赞扬的对象,在文章开始的时候却贬抑他,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颂扬他,即作者对描写的对象先有某种看法,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而否定了原来的看法,得出一个新的结论的写法。这里的“抑”做了“扬”的铺垫,使得“扬”更有力,更突出。“欲扬先抑”法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情感变化的反映,体现了人们的认识规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此方法在写作中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使文章情节多变,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曲折动人,能使到文章前后形成明显的反差,对比鲜明,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对象,从而增强对人物正面肯定的表达效果。
【考试要点】
1、“欲扬先抑”既可写人,也可写物,只要运用得当即可
2、从整体出发,处理好“抑”与“扬”的关系,两者不能等量齐观,应重“扬”轻“抑”。
3、“抑”与“扬”形成鲜明的对照,对比强烈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范文
摆渡的老哑巴(小说)
江苏考生
那河,蜿蜒在山林间,它是小镇的命脉,是小镇人与外界惟一的沟通渠道。那船,沧桑中透着古朴,它是小镇惟一的交通工具。正因为有了那河,那船,才有那摆渡人感人的故事。
蓬乱的头发,细小无神的眼睛,扁塌的鼻子,很不成比例地镶在一张皱巴巴的脸上——他的确很丑,再加上天生不会说话,人们都叫他“老哑巴”。
不知什么时候,老哑巴成了小镇上惟一的摆渡人。他默默接过许多人都不愿意拿的撑竿,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一趟一趟地迎送着小镇的乡亲,从不间断。那个古老的开满无名野花的渡口,印满了他蹒跚的脚印。老哑巴的工作,没有丝毫报酬,他也从无要求,人们都说他“傻”。
那天,我和村民一起来到渡口,老哑巴孤独地坐在野花丛中呆呆地望着天。“老哑巴!开船了!”村民一声吆喝,他嘴里“呀呀”应着,很利索地解下绳子撑
开了船。船慢慢行着,两岸的芦苇和马尾草摇在微风中。我为了免睹老哑巴的尊容,特意坐到船尾,静静地戏着水。不料,一不小心,新买的拖鞋掉到了河里,我急得大叫,因为那是妈妈早晨买的,丢了肯定会挨骂的。正在运时,老哑巴纵身跳进了河里,一会儿拖鞋便被丢到了我手上,我当时激动得快哭了,竟然顺口说了句“谢谢老哑巴”。村民哈哈地笑着,弄得我颇有几分尴尬。
今年春天,我又来到那个小山村,可不见了老人的影子。几天后,我从乡民口中听到了关于老人不平凡的故事,那位聋哑摆渡人,搭救一个落水儿童时,终因体力不支,静静地安息在伴随他渡过千万次船的河里。当我再一次走过这个渡口的时候,对老人的感受是那么的深刻,是这条河让我看到了他美好动人的一面。静静地站在渡船上,我在心里轻轻地说:“老伯伯,谢谢您!”
(一)独辟蹊径。独辟蹊径,是指从立意角度打破由习惯或经验形成的心理定
势,打破思维常规,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眼光看问题。根据作文中的材料,要求以“水”为话题作文,可能很多考生一见到“水”,思维便很自然地转向环境问题、水污染问题和生存问题等方面,而《摆渡的老哑巴》则摒弃了大众的思维,独辟蹊径,另寻出路,由“水”想到了“那河”,由“那河”想到了“摆渡”,再由“摆渡”想到了那摆渡的老哑巴,歌颂老哑巴善良勇敢的美好品质。这种做法避免了与大部分考生立意相撞,使得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从而在高考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
(二)设置悬念。指在文章的开头便写出事件的某个最富有吸引力的片段或直
接写出事情的结构,以吸引读者的写法。在文章的开始设置悬念,往往能抓住读者的心,使之急欲寻找答案,探其究竟。《摆渡的老哑巴》一开头便引人入胜,不仅以优美的语言对“那河”、“那船”进行了描写,而且还在这里设计了一个悬念: “正因为那河,那船,才有那摆渡人感人的故事”。这时读者不禁要问了:摆渡人是谁?那感人的故事指的又是什么?这样,疑团便吸引了读者的心,让读者急于往下读,这是优秀作文成功的第一步。
(三)选材典型。一篇好的写人作文,除了有新颖的构思和立意外,还需要选
取具体典型的事例去表现对象的美好品质,使得文章的内容充实起来,显得有血有肉,不然就会显得空洞无味。在写人时,所选取的事例材料,必须要新颖典型,言他人所未言;另外还要与时俱进,反映时代气息。《摆渡的老哑巴》中,作者选取了“无偿摆渡”、“帮捞拖鞋”和“勇救小孩”三件事,由小到大,层层深入,歌颂了老哑巴善良勇敢的美好品质。
(四)对比鲜明。通过前后不同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变化等的对比,表现人物
正面的美好品质和精神面貌。《摆渡的老哑巴》中,“我”先是看不起老哑巴,认为他样子长得非常丑,而且“傻”,所以总不愿意接近他,甚至连坐船的时候也要坐到船尾去,以免目睹老哑巴的尊容。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却帮“我”捞回了“我”掉在河中的拖鞋,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平凡的人英勇地跳进了河里,救了一个儿童的命,而他却终因体力不支而永远安息在那条他辛苦了一辈子的河里。老哑巴的这些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由衷地说了一声:“老伯伯,谢谢您!”这一声,不仅包含了“我”的敬佩之情,也包含了“我”的感激之情和愧疚之情,使文章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第三篇:欲扬先抑的作文
欲扬先抑的作文
.冬日傍晚五六点钟,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我们坐在教室里,等待着上晚自习。随着清晰的脚步声,语文老师走进了教室。
“今天的晚自习,我们考试。”
话还没说完,教室里的叹气声就已经满天飞了。调皮的F君说道:“昨天考,今天考,明天还要考。然则何时而乐耶?起笔曰:考试中自得其乐矣。’”语音刚落,教室里便哄堂大笑。
语文老师并没有发火,只是微微一笑,然后说:“F君,你的发言不错嘛!没有白雪古文。我刚才没解释清楚,我们今天的考试不记成绩,只是想尽量的发挥出你们潜在的能力。现在回答我:看着窗外的夕阳,你们会想到什么?”
“想到老人。”A君首先回答。
“想到深沉,默默无闻,像在思索。”
“还有别的吗?”老师问。
“想到明天,明天太阳会再次升起,那不再是夕阳,那将成为朝阳。”F君不假思索地说。
“非常好!”语文老师赞扬道。同学们对F君的精彩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第一个问题刚结束,老师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朝阳应该是什么样的?”
“有朝气,朝气蓬勃。”
“充满自信,有旺盛的生命力。”
这一回,大家一个个站起来就说,气氛马上热烈起来。接踵而来的便是第三道问题:
“你们愿做什么样的朝阳,怎么样才能让你们的青春像朝阳一般?”
“我希望做一个永远充满朝气的朝阳,最好可以任意的发挥,想象,还可以创造,可是„„我没有时间。”W君显得很无奈的挥了挥手。
“我希望做一个‘好孩子’式的朝阳,可是,我总是太爱玩,‘好孩子’也许离我太远了。”F君的语气略带惋惜。
语文老师听了这些话,高兴地说:“其实你们都是朝阳。只要别太死读书,给自己留些发挥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你们的创造不会只是梦。你们想想你们今天说过的话,多么完整,多么有道理,文采也不错嘛!„„”
这原本“痛苦的考试”,竟变得如此轻松,我喜欢,也深深地被这堂不寻常的考试所陶醉。真希望师弟、师妹们以后的考试,像我们这次考试一样快乐。
第四篇:初中作文欲扬先抑与结尾
20抑扬生变,曲径通幽
抑,是按下、收束;扬,是振发、放开。“抑扬生变法”指的是在同一表达过程中,对特定的对象进行“曲直变化”的文学塑造,使所描述对象的某些形象前后形成反差,从而尺水兴波,收到强烈艺术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法。
一篇文章,如果一看了开头就知道了结局,一般不会引人入胜。如果作文能够做到抑扬生变、曲径通幽,就能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具有诱人的文学魅力。抑和扬可以互为目的和手段,且都具有反作用力。以抑显扬,扬得更高;以扬垫抑,抑得更深。有抑有扬就有跌宕、曲折,使艺术作品摇曳多姿,从而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抑扬生变这种手法常受到名家的青睐。如闻名世界的童话《丑小鸭》就是采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从而使一只天鹅的蜕变深深的打动全世界的人们;又如鲁迅的《祝福》,更是综合利用抑扬,先后经过“三抑两扬”,情节由悲到喜,再到大悲;抑扬交错,起伏跌宕,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从文章中“抑”和“扬”出现的先后顺序来说,抑扬法一般可以分为: ①欲扬先抑
为了肯定某人或某物,先用曲解的态度贬抑它和否定它。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为扬而抑,先抑后扬。抑的目的在于扬,暂时抑下是为了扬起得更高,以产生震撼力。
欲扬先抑按照“抑”“扬”所占分量的不同又分为三种。1.轻抑重扬
就是用简短、概括、速写的方法用“抑”为后面的“扬”做铺垫,通过“抑”的点墨片彩来为“扬”的浓墨重彩蓄势,从而使作者的意图在层层点染中彰显出来。这种手法侧重于“扬”的积极效果。
在《周处》中,文章开头只用了“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将周处年少之时的恶性一笔带过,而后详细叙述了周处斩蛟除虎的事迹,又细写了周处改过自新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抑扬手法,我们能够清楚的知道文章的目的并不在于批评周处的少不更事,而是告诉我们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历史上的英雄。
2.重抑轻扬
这种文章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作者往往通篇都在“抑”,而在文章的结尾才似爆发一样“扬”了起来。这种手法,作者往往通过延长“抑”的过程,从而不断蓄势,直到到最后时刻才使“扬”以一种爆发式的形态展现出来,往往能够给读者以震撼人心的体验。这种方法侧重于“抑”的积极效果。
如李白的《行路难》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李白原作三首,这是第一首,作于天宝三年(744),李白遭受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写的。诗中前五句都是用“抑”抒写了他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最后一句突转急调用“扬”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3.抑扬并重
就是抑扬的笔墨平分秋色,在抑扬中形成反差,两相对照,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引起新奇的审美效果。这种手法虽然在笔墨上抑扬并重,其目的仍是“扬”。
如《孙权劝学》中,开头孙权劝吕蒙要多学习,吕蒙以军务繁忙为借口推脱,是为“抑”;后来吕蒙听取了孙权的建议,学有所成使得鲁肃都刮目相看,是为“扬”。整篇文章抑扬并重,将学习没有早晚、身份之分,只要认真学,都能有所成就的道理娓娓道来。
②欲抑先扬 俗话说:“被抬得越高,摔下来就越痛!”与“欲扬先抑”相反,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运用截然相反的一种写法——“欲抑先扬”。这就是:如果要批评、贬斥某人(物)的不良之处,不是一开始就直接指责,而是用假托的方式,先先说其 “好处”,在读者心存狐疑之时,作者再由所谓“好处”转而揭示其害处,由“赞美”转为指责。
欲抑先扬往往通过前后作者行文态度的反差,引起读者深思。同时错落有致的波澜使文章增添一种犀利的嘲讽意味。
在许多影视、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来刻画反面人物,从而对虚伪、丑恶的人性加以贬斥。如著名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小说前部分给了他慈父良师的身份,给了他正派人士引以为荣的“君子剑”称号,一代大侠的风采令人折服。然而,谁会想到,这慈父会利用女儿的幸福达到自己的目的,这良师会为了私心谋害自己的徒弟,这堂堂“君子剑”实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阴险小人,为了野心而掀起武林中的腥风血雨。不用太多的语言描述,仅仅一个“君子”与“伪君子”的对比,足以将其人性的丑恶暴露无疑。
又如《伤仲永》中,文章开头仅用了几句话带过了仲永儿时的天才事迹,而后因为自己不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让人为仲永扼腕叹息,同时表达了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见解。
③使用“抑扬法”的注意事项 在运用抑扬这一艺术手法时,一定要顾及所描述对象内在和外在的特征,注意抑扬的比重,使之做到抑扬相互衬托,相得益彰。
21文章的背影——结尾
一个文章的结尾,就好比一个人的背影一样往往能够成为影响阅读体验的关键。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的时候,进行思考的时候,结尾是距离我们阅读印象最近的一个部分。所以结尾从这个角度来讲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对于整篇文章的印象。所以我们在写作的时,选择结尾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常用的结尾方法以下几种:
①自然结尾法
就是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可以的设计看似寓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从而使文章的结尾自然而然,创造顺畅的阅读体验。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但是“自然”并不意味着马虎草率,随心所欲,而是顺着文章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如《麻雀》的结尾:
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这样的结尾,就是事情结束了,文章也结尾了。清楚的告诉读者我的故事已经讲完了,并不去做过多的其他赘述。
②首尾呼应法
首尾呼应法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
如冰心的《小桔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小桔灯》的开头写道“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结尾呼应:“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十二年过去了„„”。其实《小桔灯》的结尾不但与开头呼应,还与题目照应,而结尾之中冰心先生对小姑娘及其父母的美好祝愿更是与文中的内容照应。从《小桔灯》行文的处处照应,没有丝毫疏漏,可见作家冰心的写作技巧,正因为如此,文章才做到细针密线、结构严谨,来龙去脉清晰鲜明。
③以人物或景物描写结尾 就是以一段人物描写,或者景物描写来结束文章。这种结尾常常可以通过人物形象或者景物起到一个烘托感情的艺术效果,使文章读后余音袅袅,不绝于心。
如鲁迅的《药》: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药》以乌鸦疾飞这样一个画面结尾,在悲凉的气氛之中又透漏着英勇不屈的精神,寄托了先生对民主革命的仁人志士们的崇敬和惋惜。
④抒情议论法
文章还可以采用抒情议论的方法结尾,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感与见解,同时激起波动读者的内心世界,引起读者的共鸣。如鲁迅的《故乡》: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段议论含蓄、深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我们在使用抒情议论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点:抒情所抒发的情感一定要是真情实感,不能做作;议论所阐述的观点一定要是积极的,符合逻辑与常识的。
⑤推向高潮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小说题材的创作之中,通过前文误会、巧合或者是设置悬疑的手法,使文章的情节一直处于紧张的发展节奏中,这样不断的铺垫、蓄势使文章的高潮在结尾突然爆发出来,就像是一朵烟花,经过不断地升空,在最高点爆发开来,映地整个夜空辉煌灿烂。
如莎士比亚的长篇小说《哈姆雷特》,小说讲述了一个王子交织着爱恨情仇的复仇故事。故事中所有的矛盾、冲突在结尾以王子爆发式的复仇落下帷幕。这样的收尾如同把文章所有的情节收成一个拳头,有力的击打在读者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在阅读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第五篇:民政亮点材料之1
黔西南州2011亮点工作申报材料之一
抓规范 重创新 着力推进减灾救灾工作
2011年,我州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旱涝交织、多灾连发、群灾并发,特别是主汛期间望谟县“6.06”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和后期粮食主产季节的特大干旱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较大损失。作为主要负责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社会救助与福利等方面工作的民政部门,其工作事关民生、民权、民利,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在我州各县市财力有限,投入防灾减灾经费严重不足的现实状况下,民政部门如何突破难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应对突发灾害的应变机制和能力,推动民政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黔西南州民政部门在和自然灾害对抗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抗灾救灾理念,在全力开展应急救助,确保灾民基本生活,确保灾区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大胆探索创新,付出了艰辛和努力,逐渐形成和发展了其抗灾救灾思想,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赢得了广大灾区群众的信任和满意。
一、救人优先 生命至上:确立抗灾救灾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自2008年以来,黔西南州境内发生严重的冰冻雨雪灾害、望谟“5.26”特大洪涝灾害、2010年百年不遇干旱灾害后,州委、州政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出发,对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了战略部署,要求全州各级各部门要全面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民政部门是救灾减灾工作的职能部门之一,做好救灾减灾工作是着力推进民生保障的重要举措,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救灾理念,尊重生命的,体现人文关怀。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秉持“一定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的理念,对生命价值与尊严给予应有的尊重,灾情就是命令,哪里有灾情,哪里就会有民政干部的身影;群众的疾苦就是民政干部的使命,哪里的群众有难,民政干 部就会出现在哪里。在灾后救助过程中还把农村因灾造成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的其他人员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把因灾致伤、致病、致残的无固定收入的城乡居民,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因灾造成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家庭,优先纳入慈善助学范畴,把因灾农村因灾造成“三孤”(孤儿、孤老、孤残)人员纳入敬老院或福利院集中供养,力争做到“五个确保”,不出现一人因灾缺粮饿死、病死、冻死,不出现一人因灾缺粮少暖逃荒讨饭现象。
望谟“6.06”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1007户灾民赖以为生的田地、房屋、财产、猪牛鸡鸭一夜之间荡然无存,4.538万群众需要进行转移安置,吃穿住需要民政部门帮助解决,在公路被冲毁,救灾物资交通工具无法运送的情况下,民政干部和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采取绕道运送、人挑马驮的方式,确保24小时救灾物资送到灾区,在全县设置了56个灾民安置点。为了保证受灾群众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病能医,民政局为灾民安置点配备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及时发放米、面、粮、油,保证灾民饮用水安全。由于救灾工作安排细致,采取措施得当,灾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群众情绪不断平稳,灾区社会治安稳定有序。
二、未雨绸缪 以防为主:进一步做好灾前物资筹备工作
灾前预防最主要的是发展经济、开源节流,以增加社会财富总量,为救治灾荒提供大量的可支配资源。为有效加强救灾物资的储备和应急调运,我们始终强调对救灾工作要有“未雨绸缪”的思想,积极推进救灾物资储备网络的建设,坚持以防为主、减防救结合,把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防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改善放在首要位置。目前,我州救灾物资储备库省级代储库已全面开工建设,2012年底前可竣工投入使用。同时,各县市民政局已完成把本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列入“十二五”期间省和各级基建项目规划的申报工作,实行一次规划,分年实施,通过新建、扩建、改造等方式,建设规模适度的救灾物资储备库,进一步加强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健全全州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为保证灾情发生时,能就近快速调运救灾物资,及时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切实保障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我们根据全州的实际 情况,一是建立代储制度,即在每个县设立代储仓库,为州级储备一定的救灾物资,在多灾、易发灾害乡镇设立救灾物资储备站,有条件的社区和村建立救灾物资储藏室,重大灾害紧急情况下,可横向调拨周边县市救灾储备库中的救灾物资,救灾工作结束后给予补充,以加强全州救灾工作的整体联动。二是逐步形成地方财政支持救灾物资储备资金的自然增长机制,保证救灾工作的实际需要。2009年州级财政纳入预算的自然灾害救助资金为100万元,2010年增加为150万元,2011年达到200万元,2012年申请追加到500万元。三是通过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坚持开展救灾款物的募捐工作,增加救灾款物数量,扩大救助面,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四是科学合理优化储备品种,增加物资储备数量,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抗灾救灾工作。除此外,还和大型商场、超市签订协议,代储救灾物资,保证了救灾所需。
望谟“6.06”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州民政局当天及时下拨自然灾害应急资金100万元,50吨救灾大米,尔后又从安龙代州级储备救灾物资中调运了2000床棉被,300顶帐篷,请安顺市民政局帮助运送75顶帐篷,750床棉被,750件衣服,55吨大米从紫云方向到不通公路的几个乡镇,随后我局又下拨该县700顶帐篷,1100套衣服,1200双旅游鞋,下拨中央中央和省级自然灾害救灾经费2000万元及时解决了该县因灾困难群众的生活安排。
三、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构建与完善预案应急机制
全面完成了州、县、乡三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制订和修订工作,社区和村级预案的制订达到80%,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新制定的《黔西南州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通过近两年时间的进一步修订,广泛征求了省厅、州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县乡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意见并加以完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按照科学设置预案启动条件,严格预案启动程序,细化工作措施的总要求,汛期间我们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救灾应急准备各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 步做好汛期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要求各县市汛期间重视预警预报,加强防灾减灾。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切实将预案作为总指导,灾情出现后确保第一时间启动预案,第一时间人员到位,第一时间款物到位,切实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发移和临时生活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望谟县在2009年开展灾害应急演练后,通过认真总结,不断积累经验,2011年“6.06”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做到抗灾救灾工作有章可循,应急有备,增强了实用性和操作性。灾害发生后,立即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科(股)室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应急指挥部。领导按分片包干县(区)、乡镇带工作组赶赴灾区一线,协助指导开展救灾工作。干部在第一时间深入乡镇、村组,开展防灾、查灾、核灾工作,第一时间深入偏远山区、社会福利机构进行重点排查。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相关部门各司其职,落实各方面支持措施,为救灾款物筹集、转运、分发,开辟绿色通道,使救灾款项在第一时间发放到灾民手中,确保了灾民的基本生活。据统计,针对各种自然灾害,我州在今年年初的低温凝冻灾害启动应急救助三级响应1次,在4月下旬和5月初兴仁、晴隆、普安、安龙等县遭受风雹灾害袭击中启动应急救助三级响应1次,在望谟县“6.06”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启动应急救助一级响应1次,在8月份持续的干旱灾害中启动应急救助一级响应1次,保证了抗灾救灾工作的有力有效有序进行。
四、分级负责 部门协作:进一步完善灾情信息管理机制
我州全面贯彻落实民政部新颁布实施的《自然灾害统计制度》,统一了自然灾害统计口径,细化了经济损失统计项目。进一步健全了灾情信息会机制和灾情信息发布机制,与气象、国土、水利等部门协调合作,加强了灾情信息的会商、核定、总结、评估工作。为提高灾情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时效性,进一步加大了灾情信息装备建设力度,灾情信息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从而拓宽了信息的发布渠道。坚持实行24小时汛期值班制度,建立快报迅速、续报及时、核报准确、评估科学、发布统一的灾情管理系统,加强对灾害信息的会商和评估,灾理信息共享。坚持逐级一日一报灾情零报告制 度,领导带班制度,积极推进灾情信息员建设。通过在乡镇、行政村、村小组设立灾情信息员,确保了自然灾害隐患点有专人监控,实现查灾、核灾、报灾、救灾等工作及时有效。
望谟县“6.06”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为了准确、详细地了解和掌握全县各地灾害损失情况,州、县两级民政局迅即组织干部职工,动用电话、传真、手机等各种通讯工具近四十部,落实专人对口收集各地灾情。
五、政府救治 灾民自救:强化领导责任,形成抗灾救灾合力 在抗灾救灾过程中不断强化领导责任,采取政府救治、灾民自救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把抗灾救灾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形成抗灾救灾合力。由于积极主动作为,组织力量及时,调动可用资源,采取一切可能的有效措施,全力以赴抓好抗灾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所需,确保抗灾救灾工作取得实效,实现全州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在望谟县“6.06”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民政局专门成立了抗灾救灾领导小组,实行州党政领导挂钩联系乡镇抗灾救灾工作责任制;实行领导分片包干负责制。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现场查灾工作组、灾害信息和宣传报道组、救灾捐赠和物资保障组等4个工作组。一是灾害发生初期,根据预报和雨情,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组织人员采取沿街拉响警报、逐户敲门等方式疏散群众,避免更加重大的伤亡。由于预案启动及时,广大干部职工行动迅速,才使得沿河下游中学的2000余名学生和附近的400多户居民没有发生一人失踪和死亡现象。二是从其他7个县市民政局抽调了14名对救灾统计工作熟悉业务的骨干人员到望谟组成灾情核查工作组,深入重灾乡镇查灾核灾,帮助排查洪灾后各类易发险情,紧急转移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居住群众,防止因洪水浸泡而再度引起山体滑坡、地型塌陷和泥石流等灾害,进一步准确核查灾区各方面的情况,详细收集灾情信息与资料,了解灾民吃饭、穿衣、住房、医疗和饮水等方面的需求,通过组织开展集中救助专项行动,稳步推进抗灾救灾工作,为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救助安排提供了有力依据。三 是成立民政系统“党员抗灾突击队”、“抗灾救灾小分队”,充分发挥民政系统广大党员在抗灾救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抗灾救灾中创先争优。四是在抗灾救灾过程中,为更全面地满足救灾需要,充分调动社会组织与个人参与的积极性,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及民众之间的齐心协力与无间隔的良性互动,弘扬公民的志愿精神和培训民众自救及参与抗灾救灾工作的技能,形成抗灾救灾合力,成为我们最终战胜灾难的一大法宝。在灾难面前,民间赈灾与志愿参与的高潮,不仅使传统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社会互助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而且强化了公众的公益之心,使企业社会责任与公民社会责任得到彰显。
此外,在抗灾救灾过程中,还充分发挥社会机制与市场机制在抗灾救灾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灾害损失补偿模式,建立健全的风险分散机制,积极鼓励灾民生产自救,通过以工代赈、发展手工业、副业生产、抢种补种多种、春耕运动等形式多样的生产自救运动,分散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风险。这些举措,不但使灾民渡过了灾荒,树立了自救的信心,而且对克服灾民消极等待的思想、培养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具
六、注重当前 着眼长远:明确救灾新思路,采取救灾与灾后建设相结合,在救灾的过程中民政局高瞻远瞩,坚持救灾与建设相结合的思路,正确面对自然灾害,并在救灾实践中辩证地分析各种关系,力争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益。认真贯彻落实救灾工作方针,坚持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救灾款上级补助和地方列支相结合,现金救济和实物救济相结合的新路子,提高救灾款物的使用效益,大力开展灾害救助工作,扩大救助面,努力突破救灾工作任务繁重,而救灾款物紧缺的瓶颈问题。正确处理好除害与兴利的关系,强调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把经济发展同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救灾和发展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问题融合起来,做到在防灾救灾不影响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发展经济。帮助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是抗灾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确保灾区重建工作扎实有效展开,民政局坚持统筹兼顾,做到重 建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相结合。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凸显灾区“标本兼治”的长远策略,始终把握“一个分开”、“两个最大限度”、“五个确保”的工作导向,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全面展开灾后重建,即:把救助灾民与日常救助困难群众分开;最大限度减轻灾区和灾民的经济财产损失,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区人畜伤亡;做到确保灾民有水喝,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医疗保障,逐步恢复了灾区灾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基本保证了望谟灾区的社会稳定。一是对因灾死亡人员的家属发放抚慰金,按死亡一人发放5000元标准补助。二是对转移安置人员按十五天时间每人一天10元钱和1斤粮食给予补助。三是对因灾倒损房屋的灾民实行三个月过渡安置,按每人一天10元钱和1斤粮食给予补助。四是对超过三个月过渡安置时间生活仍然困难的3.25万灾民纳入低保长期救助。五是对因灾倒房户每户民政部门给予1万元补助的基础上,县级财政再增补1.5万元,房屋受损坏的每户补助1000元资金,由发改委、财政、民政、国土、水利、建设、林业、供水、供电、交通等部门整合资源,帮助恢复重建。在安置灾民,救助灾民方面,认真做深做细查灾核灾工作,全面掌握受灾群众缺粮,缺水,缺衣和住房情况后,代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起草,出台了《关于做好望谟县“6.06”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的通知》和《望谟县“6.06”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方案》,为保障灾民的生活安置和农房恢复重建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注重教育 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自我防护和自救互救能力 积极组织好学习、宣传、贯彻实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做到领导干部熟悉《条例》,民政救灾工作人员精通《条例》,利用“5.12”国家防灾减灾日和各种时期,切实将《条例》宣传到社会各方面,提高公众对《条例》的知晓率;进行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安全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通过举行防灾训练,或举行讲习会,向人们讲述防灾知识;确立“防灾减灾日”与“防灾志愿者周”,提高人们的防灾和志愿者意识,并于5月9日至15日期间开展了第三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活动,进一步将防灾减灾知识深入到农村、社区、学校,提高人们对灾害的防御意识;开展地震、火灾等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不断提高人们的自我防护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使人们能够快速、有序地逃避灾难;加强信息宣传工作,增进与新闻媒体的沟通,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我们的亮点工作、先进典型,扩大社会影响,争取各界支持。
八、专款专用 监管有力:确保救灾资金安全运行
在抗旱救灾期间,为确保救灾资金安全运行,我局以《关于对全州抗旱救灾和捐赠款物加强监督检查的通知》对救灾款物的管理和使用提出了要求,必须保证救灾资金专款专用,重点使用。在救灾资金的使用程序上严禁个人表态,分配方案必须送本级政府审定,送本地纪委、监察机关备案。
同时,还抽派检查组到各县市,深入乡镇对救灾款物的管理和使用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九、责任包保 结对帮扶:进一步完善救灾应急机制
为探索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灾害频发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救灾应急机制,千方百计把保障灾民基本生活放在首位,确保救灾物资尽快运送到位,公平、公正、公开地发给灾民。发挥社会组织中的人才优势,建立和充实社区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并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慈善组织、参与社区防灾减灾的积极性,充分调动青年志愿者、预备役人员等社会力量抗灾救灾的积极性,组织协调落实好《部队参与抗灾救灾工作条例》,切实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增强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实行包保责任制,“一对一”结对帮扶,特别是重点帮扶好重灾户,做好相关服务,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处住、有干净水喝、学生能上学、有病能就医。制定抢种和补种水稻、玉米的措施,向受灾农户发放救灾生产物资,帮助灾民恢复农业生产。
十、“无灾帮有灾,轻灾扶重灾”:群防群治,营建社会互助模式 为帮助灾区早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州党政群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中积极投身倡议宣传,率先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救灾募捐活动,积极倡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无灾帮有灾,轻灾扶重灾”的社会互助精神,通过参与声势浩大的募捐宣传活动,全国各地纷纷来电慰问和捐款捐物。在抗灾救灾阶段,全民动员,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大力开展社会互助,对减灾事业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历次抗灾中,州民政局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贯彻群众路线,采取群防群治的救灾互助模式战胜了历次灾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得到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