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共5篇)

时间:2019-05-14 15:0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第一篇:我国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我国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网络环境已初步形成,为信息共享的实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成为全社会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信息共享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如何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促进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资源共享,满足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各种需求,使整个社会充分分享信息资源,是当前我国信息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而目前我国的信息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制约了信息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这已成为信息化建设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围绕信息资源共享这一主题,开展对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整合、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资源安全、信息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现状分析

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一个新重点。

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在改革发展中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1993年,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负责领导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建设。1997年,制定《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将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出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2002年颁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专项规划》,确定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包括推行电子政务、振兴软件产业、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路子。2005年11月,制定《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提出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围绕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推行电子政务;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信息化等。2006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颁布《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提出“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即期望政府门户网站可以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的公众认知度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2006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商业化应用。2007年4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网络文化信息装备制造业。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发展战略。

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大致经历了单机应用阶段的“办公自动化”、全面建设的“政府上网”阶段和现在“信息资源应用”三大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全面启动“政府上网工程”。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建立政府门户网站4.5万多个,75个中央和国家机关、32个省级政府、333个地级市政府和80%以上的县级政府都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站,提供便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类在线服务。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有效提高了各级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务公开水平。200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把政府信息公开作为行政机关的一项法定义务,明确了社会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条例的颁布对信息资源共享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在现有网络平台基础上各部门建设横向与纵向业务应用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决策的质量和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高。政府门户网站的建立,也为社会公众获取政务信息提供了便利。各行业、部门、重点企事业单位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各种数据库。特别是宏观经济、科技、教育、政务、金融、财税、工业、外经贸、工商、公用信息等方面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较快,开发建立了一批基础性、公益性数据库,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互联网信息资源不断增加,在线数据库等不断开发与利用,目前信息资源开发正逐步向综合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正在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全面铺开,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共享进入快速推进阶段。近年来,各级政府纷纷建立了各自的电子信息系统和政府网站。据统计,政府几乎拥有全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绝大部分,是社会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处理者和信息技术用户。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大部分项目都是由各个部门分别主导建设的,这些部门在建设电子政务时只是根据本部门需要,对与其它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与协作考虑不足,再加上政府体制中广泛存在的条块管理模式,造成了目前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现象。各个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的分割和垄断,使巨大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需求与实际共享情况相差极大,这不仅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也降低了政府的社会服务效率、协同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成为阻碍信息资源开发应用的瓶颈。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解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加快政府信息资源利用与开发,提供以民众为中心的一站式服务,实现各部门、各行业的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市场机制成为现阶段信息化建设中的迫切要求。

二、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信息化建设已经历了20余年,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但是由于信息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与制度保障,信息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不能充分共享。主要表现在:

1、部门利益造成信息封锁

由于对信息资源的归属、采集、开发等的相关管理规则还不明确,造成了不少政府部门将政府信息资源的产权部门化,人为设置信息互联互通的壁垒,从而导致了资源归属上的“部门私有”。这种格局阻碍着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应用。政府部门出于维护部门权位,以及部门主管出于部门利益考虑,不愿进行信息交换与应用,拖延信息资源共享。一些政府部门把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源作为筹码,进行信息寻租,以维护其既得利益。信息流转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某些权力的流失。这种“部门私有”的资源归属格局,导致了在跨部门的大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项目中,信息互联互通缺乏硬性规定,许多政府部门在建设过程中强化部门利益。各个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的分割和垄断使巨大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需求与实际共享情况的鲜明反差,极大地制约了政府的社会服务效率、协同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已经成为阻碍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例如,水利系统各单位结合自己的业务需求,为满足局部的应用目标,利用各方面的资金,开发建设了一些专用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在水利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利益,对一些功能相似的系统,从采集、通信、网络、信息、业务应用等均各自独立设计,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大多数数据库与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硬件、基础软件与具体单位、部门绑定。这些系统大多分散建设在各个地区或不同业务部门,形成以地域、专业、部门、系统等为边界的孤岛,形成了资源割据的局面。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水利信息系统中的许多子系统不具备持续运行条件,难以向外界用户提供服务。由于系统规范性差,共享困难,影响了系统效益的持续发挥。这些问题导致水利信息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信息化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2、信息资源使用效率不高

我国资源信息共享中存在着提供共享的信息资源量不足、信息更新不及时、交互性差,突发事件应变能力较弱等问题。

各级政府部门掌握大量的政府信息数据库,这些库分别属于不同部门。由于缺乏对公众使用信息资源的服务意识和对信息资源的协调管理,普遍存在信息资源量不足、信息内容更新不及时、网络平台交互性差,突发事件应变能力较弱等问题,不少数据库缺乏开发维护,处于闲置状态。政府信息资源交流不畅,信息资源利用率低造成社会资源极大浪费。

例如,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频发。从处理这一系列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来看,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还存在许多不足。其中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重要问题之一。建国60多来年,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装备等方面,为应对各类公共突发事件打下了丰厚的基础。公共应急资源在政府各部门、各行业内形成了一定的储备,社会组织和个人手中也有为各自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资积累,但由于缺乏对资源存量的掌握和利用渠道,现有资源没能被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公共应急所需的基础信息缺乏,共享能力差。如城市遭遇破坏性地震,城市的自救能力如何,城市血库能否满足用血需求,城市地下管线破坏需要如何应急,多长时间可以恢复城市基本功能等信息,多数都不能及时向公众提供。

3、缺乏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协调机构

由于我国政府组织架构采取的是纵向层级制和横向职能制的二元矩阵结构,纵向组织结构由中央、省(直辖市)、市(地区)、县、乡等层级构成,横向组织结构由各政府职能部门构成。这种组织结构使得在纵向上,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制约关系,如海关、工商、税务、公安等纵向业务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并在系统内部实施垂直管理;而在横向上,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一般没有制约关系,各职能部门各自行使专属管理职能。由此,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配置上容易导致“纵强横弱”。我国在信息市场监管方面也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方面,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形成的新兴信息市场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另一方面,传统的信息市场又多头管理, 造成信息出自多门, 口径不一。

例如,在全国大城市房价统计问题上,行业管理部门注重的是成交量,而统计部门的数据主要是房地产企业上报的,不同的部门选用的方法不同,所计算出来的结果也大不相同。统计数据是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依据,数据失真将影响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性。

4、信息资源开发的市场机制还未形成

我国信息资源产权结构单一, 信息资源市场开放不足,缺乏竞争机制,制约了信息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在我国信息资源市场中拥有信息资源的政府部门或其下属企事业单位, 或拥有一定行政权的机构垄断着信息资源。由于缺少社会竞争,提高质量、改善服务没有推动力量,造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信息资源产业规模较小, 缺乏国际竞争力。

例如,多种原因造成今年我国一些农副产品暴涨。其中之一是由于农产品市场信息机制不完善,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产量、销售等信息。农民只能盲目跟风,而给炒作者机会,给国家、农民及消费者带来损失。

5、保障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滞后

随着我国信息资源应用的不断深入,有关信息公开、信息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规缺失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各类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递、检索、分析等应用过程中的法律地位。信息资源可分为政府性信息资源、公益性信息资源和商业性信息资源,对信息资源实施分类、分级,才能保障信息应用的安全可靠,推动信息公开和跨部门的信息共享。

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对策建议

针对现阶段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国家统一规划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

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是“资源整合”。依托现有基础,构建国家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形成互联互通的通信平台和信息交换平台,防止重复建设,从而构建全面的、完整的、系统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政府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促进资源开发,缓解闲置与短缺矛盾,提高政府信息使用价值。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涉及各个领域、行业和部门。由于政府行政体系复杂,部门交叉重叠,信息源分散程度高,靠一个单位或几个单位是无能为力的,且容易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所以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重点推进、分步实施、分工合作。

2、建立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协调、监管机构

建立健全协调一致、职责明确、运转有效的监管体系。要成立具有独立性、透明性、公正性、专业性和可问责性的信息资源市场监管机构及监管机构协调组织, 明晰其对市场准入、价格、技术标准、运营、质量、服务等方面的职能, 解决目前政府管制中监管职能不清的弊病。信息资源与国家各个行业密切相关,每个行业既是信息的制造者,又是信息的利用者,公用性的数据库应集中建设,各部门共享;各部门在公用类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各自的信息资源,分别建设本部门的专业业务性政务数据库系统,各自按需要有条件共享。基础数据采集由业务主管部门一家采集,提供各部门共享,保证数据源头单一性及数据的准确性。信息的有效流动会促进各个行业的科技进步。这就需要国家层次的、全国性的、跨行业和强有力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协调机构,做出有效管理与协调规划,保证这一产业链条的良性转动。

加强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建设, 为信息资源市场监管提供支撑。因为政府监管无法照顾到各个行业信息领域自身特点, 所以需要发挥行业协会与中介组织的作用。

3、建立健全各项法规

通过立法促使政府信息公开,采用法律手段抑制各部门对公开政务信息的抵触,避免各级部门利用公共信息资源的谋利行为。在对政府信息资源细化分类的基础上, 界定政府信息资源的产权,以法律为基础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 明确具体政府信息资源的产权分别属于哪些人、那些组织, 并如何在政府、第三部门和企业之间进行分配和转让。为此,应尽快开展《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管理办法》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的立法调研与起草工作。

4、鼓励社会开发可共享信息资源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限制, 打破信息垄断、实施激励政策等手段, 引导和激励市场机制介入, 实现信息资源供给的市场化改革, 推动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

我国目前已出台明确支持信息资源市场化、支持私营部门介入的一些政策。如:《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关于印发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等。中央《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允许加工利用的政府信息资源,应鼓励社会力量进行增值开发利用。有关部门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订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授权申请者使用相关政务信息资源,规范政务信息资源使用行为和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工作”。政府将可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进行整合,用社会力量将信息资源再加工利用后对公众提供信息增值服务。

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政府信息资源运行机制,按照市场规律开放政府信息资源,按照市场需求开发信息产品。这不仅能丰富社会的信息内容资源,还能支持商用信息内容服务业的发展。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利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和获利途径审批化将导致大量信息成为各个政府部门寻租的基本资源。因此,打破信息资源垄断,还应在信息服务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第三方信息中介和信息服务机构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应该限制政府及政府直属的企事业单位进入竞争性商业信息服务领域,利用已掌握的信息和管理特权参与赢利性经营活动。明确规定政府部门不得进行有偿的信息资源开发经营。

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关于“政府机关不但要公开办事程序与结果, 还要公开手中掌握的大量信息”的要求, 使政府信息资源公平、公正、公开地向各个信息资源企业提供, 确保每个企业能够在相同的起点进行竞争。运用招投标形式,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信息资源产品的生产与供应合同,让多家企业共同竞标,通过优胜劣汰实现对信息商品与信息服务的质量控制,形成多元竞争的格局。通过制度保障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实现信息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

5、树立服务型政府观念,加强部门间协作

共享信息资源要求改变传统以政府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树立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新型服务政府。政府职能机构要在网络化的管理平台上进行高效率的协同工作,以跨职能、跨部门的形式组织政府业务流程,例如,并联审批事项、城市突发应急等业务不是某个政府部门能够独立解决的,需要多个职能机构协同工作。为了迅速、有效地开展跨部门的协同业务,对所需基础信息和业务信息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实现跨地域、跨部门、跨层次的信息集成和无缝隙信息共享。(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产业体制研究室高级工程师)

第二篇: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业务协同化程度低

信息共享与业务系统程度低是当前长江海事局信息化发展中的主要症结,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数据接口

由于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大多缺乏统筹规划,造成了各种不同应用系统之间普遍缺乏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定义。目前长江海事局正在使用的绝大多数业务系统都是彼此孤立的,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导致一个业务系统用到另外一个业务系统的数据是必须重新输入。例如,某船舶检验不合格,船舶登记部门对该船舶应不予登记。也就是说,船舶登记部门要共享船舶检验信息,但目前船舶检验发证系统没有与传播登记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船舶动态管理系统和财务费收系统不能相互结合,需要先在船舶动态管理系统进行签证,然后再使用财务费收系统打印票据,比较繁琐。船舶签证时,船舶基本信息还需要工作人员手工输入,船舶动态管理系统无法从船舶登记系统中提取数据。

海船船员管理系统与内核船员管理系统相互独立,导致了在内河船员转海河船员的情况下出现船员多头注册的问题。海事局之间内河船员信息不共享,造成重复办证,基层海事处无法核实船员证书真伪。由于内核、海上和地方还是信息系统之间无法共享,导致假证较多。船员管理系统与船舶动态管理系统没有接口,不能共享船舶动态管理系统中的船员违法记分信息。

2、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机制不健全是造成信息资源共享困难的主要原因

造成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合理,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数据、技术、工程等方面标准规范。目前长江海事局的信息系统中,一部分是由于交通部海事局自上而下推广的,一部分是由长江海事局自行建设的,这些系统由不同的厂商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相互之间没有接口,无法进行数据共享。现有信息系统无法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也就无从谈起。

伴随长江航运现代化建设,长江海事局不仅面临海事部门内部的资源整合,如何与长江航务系统各单位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也是长江海事局需要面临的问题。

对异构系统进行互联互通、信息集成是一个大工程,需要组织业务部门和信息化专业团队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整理长江海事局数据资源,进行信息集成建设。

数据无法共享是长江海事局现阶段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信息资源整合将是下一步信息化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长江海事局下一步不仅面临局内信息资源的整合,作为长江航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海事局还需要进一步与长江航务系统其它单位进行数据共享,构建长江航运综合服务平台。由于长江海事局大部分应用系统是由部海事局统一建设、推广实施的,因此在系统后期资源整合方面,主要是对异构系统进行集成。

1、进行海事数据资源规划。首先梳理和规范海事核心业务流程,在业务流程分析基础之上,理清各业务过程所使用和产生的各种业务数据,建立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解决数据孤立问题;梳理数据逐渐产生的源头,明确数据源;为系统建设和升级改造、建设数据仓库、建立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数据集成奠定基础。

2、建立长江海事局信息集成规范,包括海事门户网站和系统界面风格规范,数据接口规范、集成环境规范、新系统开发规范、基础数据库设计规范、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规范以及数据仓库建设规范。

3、进行界面集成。利用PORTAL门户平台,构建海事信息门户,并于局内其他应用系统实现有效集成,实现信息系统界面集中展现。建立身份认证中心,实现单点登录,统一认证。

4、进行数据集成,实现异构应用系统数据的存储和利用。在数据资源规划和集成规范的基础上,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对各异构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化、满足各系统数据格式要求。通过

数据仓库,对加工的数据进行按规则进行归并,为数据综合利用和决策分析提供资源。

5、进行业务集成,实现系统数据交换和业务系统。海事内外部系统采用“松耦合”集成模式,通过引入目前主流的面向服务架构(SOA)理念,将各类系统核心系统进行服务封装,挂接到服务总线上,并在业务流引擎的驱动下,实现跨系统业务处理自动完成。

加强与外部机构的信息资源共享,探索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以更新实时的电子航道图为基础,整合航道部门、海事部门、水文气象部门、港航部门的信息,为船舶、船公司、流域企业、航运货物业主、港航系统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包括航道信息服务,涉及地理、水文和行政管理数据,能够用于计划、执行和监控;交通管理服务信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信息;水路和港口收费服务;港口物流信息服务。

信息系统的建设上,缺乏统筹规划与整体协调,形成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由于缺乏统一规范,不能实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由于缺乏统筹规划,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造成了各种不同应用系统的盲目引进、开发和使用,大多数应用系统缺

乏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定义,各系统使用的信息编码体系和数据库标准体系不统一,软硬件平台不统一,开发工具不同,用户界面风格不统一,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受阻,形成彼此隔离的信息孤岛。应用系统之间缺少应有的联系,数据重复和缺乏现象并存,使得无论是操作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不满意。这种现象极大地制约了长江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船载客货管理系统没有和船舶动态管理系统以及网上长江海事系统相连,没有和危险品远程申报系统结合起来,有些数据要重复录入。在办理危险品申报时,同样的数据,业务人员要重复录入三次。

数据重复录入问题增加了业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业务人员的办事效率,挫伤了业务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在对海事处执法人员的问卷调查中发现,37%的执法人员认为信息化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

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程度不足会造成无法有效堵住海事监管方面的漏洞。例如,签证时候无法及时识别重点跟踪船舶;执法人员无法现场识别船员证书的真伪,无法获取该船员在其他直属局或地方局辖区违法违章信息;船舶登记时无法知道该船舶是否已通过检验,等等。

第三篇: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的根本性变化,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由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了需求约束。在此形势下,农业进一步发展,须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70年代末,我国农村率先实行改革,主要是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我国政府又制定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政策方针,这标志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从此之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农业结构开始加速调整。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农业—种植业—粮食”高度单一和效率低下的结构模式,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日趋合理协调,农业内部的开发空间不断拓展扩大,从而不断地释放出结构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水平的提高;同时,农业与外部产业部门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结成了新型的经济关系,扩大了农业的容量和能量,推动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改革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了较快的调整,不一致性,收入对产出的弹性持续下降,农业创造收入的能力减弱了。那种过分偏重总量增长的农业发展模式已不可能使农民的收入得到较快的增长。事实上,在结构发生较大变动的时期,产品供给结构的调整经常滞后于需求结构的调整,这是一个普遍规律。但是,在我国,由于受长期形成的过分偏好产品数量目标的传统影响,加之市场体系和交易规则还不健全不规范,所以问题更为突出和严重,导致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不能有效平衡,无效供给过剩,有效供给不足。

二、政府与市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特别是目前,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要求对农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农产品市场是最接近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农业已成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臵作用越来越强化。这就要求农村要根据市场进行生产,种什么、种多少要根据市场做出判断。目前,相当多的农民开始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有的农民甚至通过互联网来了解农产品的市场行情。以市场为导向的农

应明确“调减数量、提高质量、深化加工、开拓市场”这样的政策选择方向和基本思路。其中,特别值得提出以下几点:1.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调整总量供求关系。根据对目前政策取向的分析,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时固然要强调品种和品质的结构调整问题,但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明确农产品的总量供给与市场有效需求相适应的问题,亦即总量的平衡是结构调整的基础。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任何一种产品的供给都绝非多多益善,这是市场的基本法则。因此,我国粮食政策选择的方向应当是保护和培育粮食生产的潜力,重点放在科研投资和农田基本建设上,而不是不惜代价地追求粮食实际产量的快速增长。2.保持农民利益,妥善处理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的关系。我国农民人均土地经营规模小,技术含量又不高,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通过保护价机制保护农民利益。在更加平衡的经济增长的宏观范围内,对农业采取更加广泛的保护和支持政策,这应当成为中国农业发展政策选择的基本原则。3.加强信息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是否能够得到优化调整,取决于产品和要素的价格信号是否真实、准确,即在发展市场农业的过程中,价格信号是决定资源配臵的方向、规模和速度的核心因素,进而是引发结构变化和资源配臵效率

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逐步优化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国土荒漠化趋势加重,自然灾害频繁,都是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很大关系。而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和开垦草原。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供大于求,这为我们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在粮食充裕情况下的一时安排,而是长远的战略性措施。

3.调整农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除了要从全国着眼农业总体结构外,还必须从各个地区着手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全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和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有着直接关系。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既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和劣势,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确立较为有利的地位,进而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全国农村产业结构,并且促进和保持农业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区域优势没有很好形成,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以粮食生产为例,各个地区都强调自给自足,结果造成粮食

就是解决结构缺位问题,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连成一体、协调运转的农业产业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带领农民有组织走向市场的组织形式,形成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利益分配机制。

第四篇:我国环境面临的问题

我国环境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我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我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2、水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了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处理问题

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我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5、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1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我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我国的农业来说是极大损失。

6、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我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我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3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我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我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8、加入世贸组织和环境问题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我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我国的环境问题。

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

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是公约的签字国。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我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二、我国环境问题国际履约压力沉重 需要深刻反省

1992年7月,中国第一个“21世纪议程行动方案”出台,这被研究者认为是我国首个由政府颁发的环保人物大奖“绿色中国人物奖”之第一届。主办方立志将“绿色中国人物奖”塑造成一个真正具有公众精神的奖。它的候选人名单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组委会将做到最大限度的透明和最广泛的参与,塑造出最具有公信力的社会品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认真解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是个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民族未来的重大课题,“绿色中国人物”背后的故事也一定充满忧患。因此,我特别希望,这不仅是一个真正具有公众精神的奖,而且是一个促进政府和社会公众全面反省的奖,反省经济增长方式给环境带来巨大影响,反省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只有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才能达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比如半个多世纪来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政策,以及延至今日的大城市对外来人口特别是外来农村人口的歧视政策,使大量人口滞留农村,带来了极大的环境、经济和人口压力。中科院曾通过卫星遥感,对我国西部12省区的土地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西部有1/5的土地承载力处于超负荷状态,造成许多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中国目前适宜生存的好地方只有国土总面积的1/3。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的人口从6亿增长到了13亿,多了一倍。而荒漠化及严重水土流失地区的面积各增加了约一倍半,中国可居住土地从600多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00多万,少了一半。中国人每年搬动的土石方量是世界人均值的1.4倍。而据著名经济学家仲大军先生的分析,由于二元户籍制使大量人口滞留农村,中国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多生了一亿人口。

再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不公平不合理的产权安排(特别是在土地、矿产资源方面)以及缺乏科学的决策体制等方面的问题,用资源高消耗刺激经济高增长,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中国成为世界上自然资产损耗最严重的国家,45 种主要矿产15年后将剩下6种,5年以后60%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单位GDP污染排放量则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劳动生产率却是人家的几十分之一。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成为劣五类,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干净的水,一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1500 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疾病和呼吸道癌症。

再比如,我国环境方面的国际履约压力也十分沉重。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如果火电厂燃煤排放的温室气体一旦超出人均4吨,我们国际履约的费用每年就要达到500亿;世界银行计算,2020年之后,我们仅为燃煤造成的疾病就将支付3900亿美元的费用,占GDP的13%。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缘于其对于自身的反省能力。加尔布雷思在其《好社会:人道的记事本》的开头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好社会是通过不断反省不断改进得来的。

自信的中国人应当勇于反省勤于反省。环保作为与人类自身的陈腐观念和腐朽做法做斗争的千秋伟大事业,更要高举反省的火把。希望每年一度的“绿色中国人物奖”成为全民反省的盛会,让我们与自然变得亲和友善。

第五篇: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内容摘要:餐饮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在对我国餐饮业发展的基本现状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思路,以期为促进我国餐饮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餐饮业 发展 大众化餐饮

作为我国最古老、最普及也最重要的民生产业之一,餐饮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认为,现阶段应着力解决餐饮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餐饮业在扩大消费内需、解决社会就业与稳定居民生活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餐饮业在解决农产品出路、安置农民工就业的特殊作用。

我国餐饮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餐饮业经历了改革开放起步、数量型扩张、规模连锁发展和品牌提升战略等发展阶段,目前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经营方式连锁化、品牌建设特色化、市场需求大众化的发展新格局,正在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实现转型。根据中国烹饪协会的统计,我国餐饮业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从2001年到2005年,我国餐饮消费每年增加1000亿元,2006年首次突破了万亿元大关,最近两年每年递增2000亿元到3000亿元。2008年全国住宿与餐饮业零售额达到15404亿元,同比增长24.7%,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2%,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特别是,餐饮业为社会就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实现社会就业2500万人左右,约占就业总人口的3%左右,并且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00多万个,而且这些岗位80%以上是提供给流动人口的。此外,更为重要的是餐饮业作为先导产业,对我国农产品的出路做出了巨大贡献,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南省、安徽省和陕西省等都在建设与餐饮业相配套的农产品基地,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产业链。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期。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使中国餐饮企业可以学习国际餐饮集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市场竞争中共同成长,与此同时,国家扩大消费的方针、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导向都为餐饮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2009年1月商务部又发布了《全国餐饮业发展规划(2009-2013)》,从多方面引导餐饮业发展,这些政策与规划给我国餐饮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要真正实现我国餐饮业持续与健康的发展,还应该清醒看到当前我国餐饮业还存在诸多问题。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餐饮结构失衡,大众化餐饮尤其是早餐问题突出

由于竞争加剧、经营成本不断上涨,大众化餐饮在一些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行业内高档餐饮势头强劲,大众化餐饮市场比率降低,难以满足老百姓的日常餐饮需求,“居民消费大众餐饮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作为最贴近民生、消费需求最迫切的早餐,一直备受政府重视,从2001年起,许多地方政府开始启动早餐工程,但直至今天收效甚微,早餐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中国烹饪协会对消费者早餐消费习惯、餐饮企业经营特点等进行了多方调查研究,调查显示在全国大中型城市有超过25%左右的上班族从不吃早餐,即使有吃早餐习惯,吃早餐的过程也绝谈不上是享受, 60%左右的受访者吃早餐的时间在5~10分钟,超过10分钟者仅占10%左右,而与早餐时间至少保持15分钟左右的科学要求相差甚远。调查还显示,对于早餐的花费,3元以下的占25%,3~5元的占45%,5~10元的占20%。同时,由于早晨时间紧张,人们只能就近用餐,较低的消费和有限的客流使得早餐企业的毛利率虽然能达到25%至28%,但纯利率仅在3%左右,如此低微的利润,很多餐饮企业都不提供早餐服务,供给明显不足。

此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尤为重要。家庭规模小型化、老人家庭空巢化趋势明显,独居老人数量增幅较大,离退休人员社区养老达到高峰值,迫切需要便利、实惠的大众化餐饮满足他们一日三餐的日常饮食需要。

(二)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偏低,缺乏有竞争力的国际品牌

目前,我国餐饮业总体仍处于小、散、弱的状态,90%以上的餐饮企业为小企业,2007年规模最大的100家餐饮企业营业额仅占整个餐饮市场的8.5%,37711家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和产业活动单位中,1%(350多家)为连锁餐饮企业,拥有餐饮加工配送中心230多个,加工配送率仅为66%,平均每个加工配送中心覆盖餐饮门店不足50个。同时,上下游产业不发达,食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中国餐饮业上游的供货商不成熟,不能有力地支撑餐饮业的顺利发展。餐饮业上游的农业、牧业、农副产品食品初加工分散并且整体技术低下,这是导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概率加大的重要原因,上游环节对各种原辅料食品监管不到位,使得食品安全责任难以归属,也抑制了餐饮业的产业化进程。

我国餐饮产业集中度不高,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产业技术不规范,生产技术以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为主,缺乏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企业生产经营分散、封闭,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与国际知名餐饮公司相比,中国大公司的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和经验都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海外市场上也得以体现。据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统计,在世界各国的餐饮市场中,中餐企业规模小、环境脏乱、价格低档、服务差、口味差,远远反映不了中餐的真实水平,与中国博大精深的餐饮文化不成正比。

(三)餐饮行业地位较低,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传统观念认为餐饮业是伺候人的工作、社会地位低下,很多人不愿意进入餐饮行业。同时,较低的经济收入和高负荷的劳动强度也阻碍了劳动力的供给。2007年,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每周工作60小时左右,平均劳动报酬为15464元,在所有服务业中位列末尾,仅是金融业报酬的35%。观念的束缚、较低的待遇使餐饮业员工只有初中水平。此外,我国目前的烹饪教育仍停留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办学层次低、规模小、质量差,培养出的人才与当前餐饮业高速发展的人才需求状况不相适应。

(四)政策待遇明显不公,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餐饮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水电价格偏高。以水价为例,一般高出工业用水价格20%~60%,北京市餐饮水价每立方米4.6元,高出居民用水价1.8元,高出商业和工业用水价0.5元。再比如电价方面,武汉市餐饮电价每度0.99元,工业电价0.49元,两者相差一半。

各地对餐饮企业征收税费的种类和比率差异较大,并且有重复收费的现象。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对全国餐饮业的调查显示,各地的营业税率不同:北京3%、上海5.6%、郑州11%,有些地区如新疆对餐饮企业加收3%的文化市场建立基金。餐饮业的刷卡费率在2%左右,与零售业0.5%~1%的比率相比,悬殊可见一斑。另外,环保部门对餐饮业收费偏高,普遍存在着两次收取排污费现象,对于连锁企业每一个新开分店都重复进行环评,每次环评费用为5000~20000元不等,给企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此外,中餐企业与外餐企业之间待遇不平等。一些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连锁企业进驻,在协议中甚至出现“在附近不得审批同类型餐饮企业”的霸王条款,不利于中餐企业与外资企业同台竞争。

(五)行业法规、标准建设滞后,资质认证失序

与国外餐饮行业标准相比,我国餐饮行业的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我国餐饮业缺乏规划引导,在快速发展中存在盲目、无序和低水平发展的现象。尚未建立适用于餐饮业的国家级法规,缺乏系统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强制性标准,市场竞争缺少行业规范,导致行业市场秩序混乱。餐饮企业的标准参差不齐,内容不全面,技术知识含量低,缺乏全国统一性。迄今为止,餐饮业的国家标准几乎没有,行业标准也仅有《餐饮企业经营规范》、《早餐企业经营规范》等为数不多的几个,行规行标的建设明显不足。

此外,一些行业组织、新闻媒体纯粹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同时一些非法社会团体使用欺诈手段,对餐饮企业及厨师无序颁发牌匾、证书,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盗用中国烹饪协会名义或没有登记注册、没有备案、没有资质的“三无”非法社团开展各种评比表彰达十多起,对行业组织和非法社团监管的缺失,使餐饮市场秩序混乱,尤其是厨师资格认证混乱,名师大师认证失范,甚至出现花钱买证的现象。

(六)行业统计滞后,无法准确掌握行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目前,国家统计局对餐饮业的统计分为正餐服务、快餐服务、饮料及冷饮服务、其他餐饮服务四类,但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业态比如休闲餐饮和火锅等,却没有明确地体现,不利于产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另外,当前统计的餐饮业零售额不包括高校和机关食堂,如何对这类业态的餐饮业进行统计研究,也是未来应该解决的问题。关于餐饮业从业人员,自1997年起,一直没有准确的统计,以致于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餐饮业对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作用。

促进我国餐饮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将发展我国餐饮业提高到战略高度考虑

1.建立部际联系制度,强化部委之间的互动机制。借鉴我国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部际联席制度,增进部委之间的协调交流。甚至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让农业部作为餐饮业的上游产业管理部门,更多地承担起行业的引导、规范与推广的责任。

2.建立健全餐饮业法律法规、统计体系,规范引导行业发展。各级政府应从扩大消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重视餐饮业发展,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蓝图,出台相应的管理条例和战略规划,制定餐饮业态标准、餐饮市场准入标准、食品安全标准、餐饮服务规范等行业标准,引导和规范餐饮业的发展。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餐饮业统计工作的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予以必要的支持。建立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滚动调查相结合的统计制度,改进统计方法,建立餐饮业统计调查体系,整合规范餐饮业数据采集渠道,扩大餐饮业统计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统计结果要及时公布、让全社会共享,以便更好地利用统计成果对餐饮业发展形势进行分析,为行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3.创建公平税负的环境,建立餐饮发展基金。政府应当把餐饮业及其他服务业与工业一视同仁,在水电气方面给予等价待遇。大众化餐饮发展有利于家庭餐饮社会化,可将百姓生活用水转移到社会,建议对大众化餐饮企业用水适用居民用水价格。减少管理层级和报表,减少审批环节,大幅削减证照审批,同时考虑银行刷卡收费餐饮企业应享受商业企业同等待遇。适当减低环保部门餐厨垃圾收费标准,对于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予以取消。逐步统一各地区的税费名目和税率,使得连锁企业可以集中纳税,适度返回或减免餐饮企业的所得税,减征团餐企业的增值税。

建议设立全国餐饮业发展基金,一是鼓励大型品牌企业技术创新,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二是支持大众化餐饮发展,建设餐饮业公共服务设施,对于达标的早点企业和社区餐饮予以补助等。三是推广重庆市的做法,设立小额贷款,通过与餐饮品牌企业联合,让农民工和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4.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扶持行业协会发展。餐饮政府主管部门应当认真贯彻国务院36号文《关于加强行业协会改革和建设的意见》,支持行业协会开展有利于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各项活动,帮助行业协会在服务中发展壮大,提高影响力、凝聚力。坚持政会分开,理顺政府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明确界定行业协会职能,改进和规范管理方式;坚持统筹协调,做到培育发展与规范管理并重,行业协会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相协调;推行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的制度,对行业协会受政府委托开展业务活动或提供的服务,政府应支付相应的费用,所需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将部分管理职能转交行业协会,可以考虑授权餐饮行业协会开展行业仲裁、认证、检验、鉴定以及资格考试等活动。相关行业协会积极做好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行业标准的宣贯和落实,引导餐饮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要求合法经营,同时通过资源整合和专业优势,对设施设备采购、原料采购、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咨询、指导服务。

(二)优先发展大众化餐饮

1.应在大众化餐饮发展规划中明确社区餐饮的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社区网点建设规划当中。政府协同社区管理部门、房地产开发商、行业协会等有关单位做好社区发展整体规划,为社区餐饮发展提供合理的场所。

2.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对社区餐饮的政策扶持力度。社区餐饮是一项公共服务事业,各地商务、发改委、财政、税务、工商、质检、卫生、市政、交管等部门应高度重视社区餐饮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意义,把发展社区餐饮当作为民办事的重要任务,将社区餐饮建设纳入服务业重点支持范围,研究并制定出促进社区餐饮发展的政策措施,选择人口规模较大,便于管理的某些单位小区开展试点,可以由社区服务中心协调各部门,提供燃气锅炉、餐桌椅等厨房设备,重点对高校或团膳企业进行招标,最后的赢利由社区与中标企业按一定比例分成。此外,也可以由社区服务中心协调各部门,提供一定的场地,其他由企业自主经营,切实解决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日常饮食问题。

3.设立政策资金倾斜,支持社区餐饮企业发展。政府应该通过资金投入、政策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餐饮企业进驻社区,通过专项资金支持餐饮企业建立中央厨房,或者通过减免房租税收和各类收费以及便利运输等方面,为社区餐饮经营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条件。

(三)着力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加快烹饪专业教学改革,加大工学结合力度。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积极发展烹饪中等职业教育和烹饪高等教育,尽快建立中国烹饪学院,以培养餐饮管理本科人才为主,同时培养烹饪教育、营养等领域的研究生人才。政府有关部门要从政策、资金、用地的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由中国烹饪协会牵头,联合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充分调动社会各界资源组建运营。

2.加强餐饮培训工作,规范执业资格认证。根据餐饮业职业经理人标准,在全行业广泛推广职业经理人制度,开展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认定和技能大赛等活动,严格规范执业资格认证,为餐饮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四)建立再就业培训基金

充分利用餐饮业扩大就业的渠道,帮助农民工、大学生掌握和提高职业技能,促进社会就业。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培训资金,充分利用大中型餐饮企业已有的培训基地和师资资源,对农民工和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技术培训,更好地解决初次就业与再就业的问题。

下载我国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资源共享复习资料(共5篇)

    1信息资源的概念:广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活动中各要素的总称,既包括信息的本身,也包 括与信息有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狭义的的信息资源是指文献资源和数据资源,或者各种媒......

    信息资源共享 考试

    1)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建设3. 所谓信息资源建设,是指图书馆根据其性质、任务和用户需求,有计划地系....... 统地规划、选择、收集、组......

    信息资源共享规定

    孟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共享规定第一条 为实现孟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孟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信息中心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信息中心......

    当前我国军事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网络建设和信息安全备受瞩目。2014年7月,习主席在巴西演讲中特别提出了“信息主权”的概念。他强调,虽然互联网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但每一个国家在信息领域的主权权益......

    我国融资担保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一、当前我国融资担保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 中小企业普遍融资欲望与担保机构承保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 各家商业银行为了维护信贷资产的效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相继建立健......

    我国家族企业面临的问题分析(共五则)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家族企业面临的问题分析 作者:邢 震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2期 [摘 要]文章分析了家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如产......

    浅谈我国物流业面临问题及解决方法论文

    浅谈我国物流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摘要:自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引入物流概念以来,由于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社会总成本,提升国......

    我国农业技术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 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一)工农关系不协调 我国自建国初始,由于受国外环境因素和本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采取了工业发展优先发展的政策,即使是改革开放以后,也是长期采取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