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我国军事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网络建设和信息安全备受瞩目。2014年7月,习主席在巴西演讲中特别提出了“信息主权”的概念。他强调,虽然互联网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但每一个国家在信息领域的主权权益都不应受到侵犯,互联网技术再发展也不能侵犯他国的信息主权。2013年的“斯诺登事件”为全球敲响了警钟,代号为“棱镜”的大规模互联网监控项目令世人触目惊心。不仅因为该项目涉及美国国民,还因为其网络监控触角伸向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作为互联网发源地的美国,控制着互联网大部分域名根服务器,拥有一大批互联网跨国公司,以反对恐怖主义和维护国家安全为名大肆收集各国情报,对我国军事信息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认真研究军事信息安全对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我国军事信息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军在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同时,军队信息安全所面临的威胁也悄然出现。` 互联网窃密猖獗对我国军事信息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据统计,近年来针对中国的网络窃密攻击呈上升趋势,导致我国每年蒙受上百亿元的损失。另据媒体报道,目前境外有数万个木马控制端IP锁定中国大陆被控制的电脑,数千个僵尸网络控制服务器针对大陆地区,甚至有境外间谍机构设立数十个网络情报据点,疯狂采用“狼群战术”“蛙跳攻击”等对我国进行网络窃密和情报渗透。境外的敌对势力借助于网络所具有“双刃剑”功能和两面性,以形形色色的网络面具作掩护,疯狂窥视、控制、窃取国家和军事秘密。事实上,“棱镜”只是美国众多情报项目的“冰山一角”。斯诺登所曝光的“棱镜”项目缘起一个此前从未公开过的“星风”监视计划。2004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等政府核心层通过一些司法程序手段,成功绕开了有关“公民隐私”等法律困境,将“星风”监视计划拆分成了由美国国家安全局执行的4个监视项目,除“棱镜”外,还包括“主干道”“码头”和“核子”。“主干道”和“码头”项目分别对通信和互联网上数以亿兆计的“元数据”(在对电话和互联网监视的语义下,元数据主要指通话或通信的时间、地点、使用设备、参与者等,不包括电话或邮件等内容)进行存储和分析;“棱镜”项目用于监视互联网,从美国谷歌、雅虎、微软、苹果、美国在线、Skype、YouTube等九大公司服务器上收集个人信息;“核子”项目负责截获电话通话者对话内容及关键词。另据斯诺登在香港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曾利用一些手段多次攻击清华大学骨干网,仅2013年1月的一天之内,清华大学就有63台电脑和服务器遭到攻击。可以看出,美国已经构建起分工明确的庞大情报生产体系,具备超乎想象的强大网络情报获取能力,对于我国的信息安全已构成极大的威胁。
内部不断增大的泄密风险对我军事信息安全构成严重隐患。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和信息都面临着严重的安全威胁。《2010-2011中国互联网安全研究报告》指出,我国是最大的网络攻击受害国。2010年共发现190万部智能手机因感染病毒而被他人控制,新增病毒样本高达1800多万个,国防部网站开始运行一个月内就受到了百万次以上的攻击„„网络已成为当前失泄密的主要渠道,网络窃密已成为威胁最大的窃密方式,做好网络安全防护已成为我军当务之急。
军事信息安全威胁的原因分析
影响军事信息安全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可能是人为的,也可能是非人为的。总体而言,军事信息安全面临威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黑客攻击、病毒侵袭、内部人为泄密、电磁泄露等。形成军事信息安全威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安全技术受制于人。信息化主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实现,但我国计算机、服务器的芯片主要依赖于进口,大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都采用国外版本,芯片大都有已知和未知的“后门”、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有“漏洞”已是人所共知,使用国外的产品来保护我国自己的网络安全无异于与虎谋皮。但在现阶段,我们还不具有核心IT技术和产品,许多核心部件和软件只能依靠国外进口,但其固有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对我国网络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近年来,随着部分信息技术取得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网络安全起到了有效的支撑作用,如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病毒检测技术、信息泄露防护技术等。不过,从总体上看,网络攻防和检测手段不高。尤其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网络防护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攻击和网络信息获取的手段也在不断翻新,给我国网络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
网络安全意识淡薄。我国网络安全防范认知仍然存在误区。网络安全防范主要是实现从被动“保”转向主动“防”,而网络安全防范认识的偏差错位则导致了我国网络安全防范处于被动局面。在2014年军队通报的泄密事件中,因计算机、移动载体连接互联网或在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上办公引起的失泄密案件占八成以上。有的认为,只要涉密网络完全与外部网络隔离,就不会出现网络安全问题;有人认为,自己不处在要害部位,不掌握核心秘密,即使不按规定操作也“无密可保、无密可泄”;还有的认为,只要涉密网络加装了一些高级防护设备,网络系统就可以“高枕无忧”;甚至有些人觉得,网络安全是技术部门和专业人员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因此不愿意过多关注网络安全问题,主动防护的意识不强。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暴露了当前我国网络安全防护方面存在的认知误区。
网络安全管理人才缺乏。对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对各类信息的管理都离不开人,所以对网络安全的真正考验来自人。各国都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的网络安全防护力量作为共同的战略选择,积极谋求未来战争的主动权。美军从2010年以来,网络战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成立了网络空间司令部,整合了网军,组建了专业化的网络侦察、攻击、防护力量。相比之下,我军网络安全防护方面的人才队伍还比较缺乏,尤其缺乏一支业务精、会管理、作风好的骨干队伍。我军为数不多的专业人才分散在各部队,无法有效形成团体合力,面临着培养难、保留难等问题,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军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建设的一个极为紧迫的现实问题。
网络安全防护法规制度不健全。目前,部队网络安全相关工作主要由各级负责网络安全保密工作的部门开展,其编制少、效益低的现象较为普遍,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各用网单位缺少专门负责网络安全相关工作的编制,往往挂靠其他部门,兼管各单位的网络安全防护等相关管理工作。这种人员的兼职性、岗位的临时性、工作力量明显不足的问题影响了网络安全工作的有效落实。当前,部队网络安全工作基本上由网络使用单位或个人负责,检查和监控措施相对分散,安全责任不明。有的单位没有从管理制度上建立相应的安全防范机制,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安全检查和应对保护制度。虽然国家和军队出台了一些网络安全保密制度,但远不能满足网络安全管理的发展需求。
对维护我国军事信息安全的对策思考
维护军事信息安全既是发挥信息革命带来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有力保证,也是对抗霸权主义、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要求。要牢固树立综合安全观,强化军事信息安全意识,紧密跟踪网络空间斗争和信息技术发展动向,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军事等力量和手段,确保军事信息安全,确保国家利益不受侵犯。
遵循特点规律,强化安全意识,积极探索军事信息安全建设新思路。
一是针对军队网络安全工作长期性的特点,确立注重经常与集中整改并重的思路。确保军队网络安全是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艰巨任务。要集中查找安全隐患,研究制定对策措施,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建立安全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军队网络安全工作落实。
二是针对军队网络安全工作对抗性的特点,确立强化意识与提高能力并重的思路。随着我军信息网络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用户数据的不断增多,军队网络安全保密工作责任重大,既要解决“为什么保”,更要解决“保什么”和“怎么保”的问题。只有把安全保密形势教育和法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广大官兵的信息安全意识,才能构筑起网络安全的思想屏障,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三是针对军队网络工作技术性的特点,确立行政手段与技术防范并重的思路。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安全意识,打好网络安全思想基础。同时,要不断加大网络安全保密新装备的研发力度,坚持与通信装备同步设计、同步研发、同步配发,以满足网络安全基本需要。
四是针对军队网络安全工作系统性的特点,确立部队与首长机关并重的思路。网络安全保密工作涉及首长、机关、部队特别是通信部队。要把首长机关按保密规定使用通信手段与部队认真落实保密规定结合起来,共同做好保密工作,既消除网络安全保密隐患,又提高首长机关谋划指导网络安全保密工作的能力。
健全法规制度,理顺编制体制,努力构建军队网络安全新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网络空间安全组织领导机构。近年来,国家和军队相继成立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等组织领导机构,分别负责平时网络安全建设和重大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组织领导工作。以这两个机构为基础,建立形成统一的网络空间领导小组,负责我军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研究、规划计划制定、力量建设和资源调配,协调解决跨部门的网络空间安全建设问题,组织指挥网络空间重大安全事件应急处置。
二是优化整合网络空间安全防护技术力量。以总部、军区、军兵种所属网络空间安全防护技术力量为主,以民间技术精英为辅,组建一支专业型网络空间作战力量,加强对手研究和技术研发,建立完备的网络安全防护装备体系。整合指挥自动化工作站、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技术安全检查办公室等部门安全防护力量,形成一支综合型网络空间安全防护力量,负责网络安全技术防护、值勤维护、监测预警和监督检查。从军内外遴选网络安全专家,组建网络空间安全专家队伍,负责理论指导、技术咨询和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支援保障。
三是配套完善网络空间安全制度机制。制定颁发网络空间军事战略、网络空间联合作战条令、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体系、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等措施,完善配套网络空间安全规章制度,并据此建立网络安全战备值班、网络内容监测预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网络行为全程审计等工作机制,形成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追踪的全域全维网络空间安全管理模式。
紧贴我军实际,追踪技术发展,加快建设军队网络安全新手段。
一要抓紧军事网络安全应用系统建设。根据我军现有网络实际和未来网络安全发展趋势,坚持“需求引导、技术推动、突出重点、急用先建、逐步推进”的原则,大力开展信息安全保密评价系统、多级安全防护系统、网络安全管理系统、防火墙系统、防病毒系统、认证系统和安全防护管理中心建设,建立完善军队网络安全体系。
二要发展自主的军事网络安全技术。抓紧对当前带有普遍性的关键技术、可发挥杠杆作用的突破性技术、具有“撒手锏”作用的尖端技术进行重点攻关,特别是要加紧对高保密性的军用密码算法、多密级综合安全保密体系、各种安全等级的防火墙、高速密钥分配技术、高性能加密芯片、防黑客攻击的身份鉴别技术、安全保密互通技术及标准化等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尽力缩短生产周期,尽早定型装备,尽快应用到军队信息化建设实践中去。
三要完善军事网络安全保密体系建设。应以军事网络安全保密系统为基础,通过统一安全保密策略,建立以综合安全管理和密码保密为核心,以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终端防护、病毒查杀、安全认证、信息加密为手段,具有指挥所局域管控、全网广域监察、密钥自动分发等功能的一体化网络安全保密体系。军事网络的信息加密应使用专用密码设备。安全保密体系完善后,适当细化网络基础平台安全防护等级。
四是创新网络安全保密战法。主要包括:通过信息封锁防敌侦察,通过信息佯动、信息模拟反敌侦察,有意传输大量虚假信息和无用信息扰敌侦察,采取多路由传输,提高信息及信息系统、设备的抗扰抗毁能力,加强对信息及信息系统、设施的伪装,强化核心要害部门的安全警卫。总之,通过采取综合措施,限制敌获取我真实准确信息。
突出网络信息内容重点,注重统一管控和规范,加强军事信息安全管理。
网络信息内容是军事信息安全的核心。信息内容发布审批不规范、使用管理不严格、安全防护不严密是造成军事信息安全事件的根源,必须加强和改进军事信息内容网络建设管理,确保不发生网络安全事件。对军队而言,保护网络信息内容安全,重点是保证涉密内容不被窃取、泄漏和破坏,关键是对信息内容的产生、存储、传输、处理、应用和维护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
一是强化涉密内容集中存储,实现统一管控和规范利用。按照确保军事秘密安全与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严格保密管理与方便日常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涉密内容集中管控系统。建立数据集中存储环境,集中管控系统关键服务器和存储、接入控制设备。建立具有对涉密电子信息实施集中存储、授权使用、精确控制、全程审计的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分网、分区、分级”存储管理机制,保证网络信息内容的可用性、保密性和真实性。建立涉密内容使用管理制度,在线使用要明确访问用户、访问时间和操作处理等权限,打印输出应嵌入记录打印单位、人员、时间等信息的隐形水印,离开网络环境使用必须经过审批,返回后应回收涉密内容并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二是完善涉密内容加密保护机制,实现安全传输和等级防护。采用军队研制的机要密码设备,按照不同密级要求对涉密内容进行相应的加密保护,重点解决传输和存储中的安全保密问题。主要是网络信息内容存储加密、网络信息内容传输加密、加强密钥管理。特别是针对网络传输过程中的系统和网络漏洞,要采取数据加密技术。
三是建立用户身份统一认证体系,实现权限管理和访问控制。采用统一的技术体制,规范基于角色并覆盖全网、全员、全业务的身份认证体系,确保网络军事信息内容按权访问、全程可控、实时审计。通过统一配发安全认证系统和颁发数字证书等技术手段,建立全网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控制军事信息内容访问权限,为不同身份、角色的用户授予不同的信息内容访问权限,确保合法用户能够方便访问权限内的信息内容,防止越权访问,杜绝非法用户访问涉密信息内容。(方庆灵)
第二篇:我国当前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当前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我国就业工作面临的劳动力总量过剩、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劳动力素质低这三大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6)12创新版-0030―02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的经济结构调整,使就业领域长期积累的矛盾日渐显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大量增加,给城镇就业造成很大压力。在积极的就业政策作用下,经过多年努力,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对城镇就业的压力已有所缓解,但其他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就业增长的负面影响。
1.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能力逐渐减弱。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之后,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能力逐渐减弱。从统计数据看,1991年到2000年,我国就业总量仅增加7336万人,年均增加730多万人,只及80年代的一半,年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只及80年代的三分之一。在这一时期,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增加的就业岗位减少到72万个,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能力下降了一半。
2.就业结构不合理是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的主要原因。第一产业的就业数量远远超过其自身对劳动力的需求。由于制度性的障碍,我国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流动不畅的状态,造成劳动力大量积压。第二产业的就业数量基本没有增加。我国第二产业技术装备水平长期偏低,劳动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较大。近十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采用,第二产业出现了对过剩人力的排斥,就业弹性系数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受到制约。统计数据表明,在第一、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吸纳就业能力弱化的同时,我国第三产业在促进就业方面虽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尚不能抵消前者对总体就业弹性系数的影响。
(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突出了就业矛盾。最近几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我国的城镇就业产生很大影响。按照上世纪90年代我国第二、三产业平均每年创造约1000万个就业岗位的能力计算,城镇本身的就业压力应不是很大。但受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我国城镇实际每年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要增加很多。每年新增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500万人以上,政策性“农转非”人员约250万人以上,通过上学等渠道进入城镇的人口不少于100万人。几项合计,每年进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约900万人左右。加上城镇自身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城镇实际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约1300万人左右。显然,城市化进程加快,不仅增加了我国城镇劳动力的数量,同时也加剧了城镇已有的就业矛盾。
(三)劳动力素质低已成为制约部分人群就业的瓶颈。劳动力素质不高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低和专业技能差两个方面。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劳动年龄人口中,大学专科以上占4.7%,高中及中专的占14.4%,而小学以下的却占40%以上。大量需要从农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更低,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比重不足1%,高中以上的仅占7.8%,小学以下的却占50%以上,1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6.8年。劳动力素质低已成为制约部分人群就业的“瓶颈”。最近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民工荒”问题就与此有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难度一年比一年大,“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现象的普遍存在也与此有关。
二、解决对策
(一)树立“就业优先”的观念。强调“就业优先”,就是要明确现阶段经济增长的目的之一是扩大就业。只有努力扩大就业,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进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在坚持使用高新技术和设备、努力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由于我国劳动力供给充足,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但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时会对促进就业起到直接推动作用。要特别注重发展市场竞争力强、比较效益高的劳动密集型经济,以保证在我国经济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大就业。
(二)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的就业政策强调的是采取各种手段扩大就业,并通过扩大就业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我国当前积极的就业政策应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保持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从而拉动劳动力需求的持续增长,扩大就业需求总量;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通过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结构性失业;通过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之间的合理匹配,减少摩擦性失业;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援助,包括培训、提供就业信息以及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以帮助实现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修复劳动力市场功能的缺陷,消除对特定群体的就业歧视,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三)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应在加强农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
1.加大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投入。为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应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应研究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或省级财政)包下来的可能性;对贫困地区,可考虑免去中小学生杂费、书本费,甚至为学生提供一顿免费午餐的可能性;改进、完善对考入高等学校的农村贫困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奖学金或减免学费的有关政策,以减少甚至根除农村学生因贫困而无法上学的情况。
2.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如增加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投入,制定有利于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等,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生活水平较低的人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改变目前职业技术学校发展面临的闲难,也有利于劳动力受教育结构的优化。
3.加强职业培训工作。职业培训包括以提高员工技术能力为目的的在职培训,为失业人员转业服务的再就业培训和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的培训等。对于在职培训,可采用根据技术水平决定技术等级、根据技术等级确定工资级别的方式,调动劳动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应进一步加强再就业培训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再就业培训的内容应与各种促进再就业的措施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耿玉眷)
第三篇:浅谈我国当前环境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当前环境问题及对策
姓名: 学院: 专业: 学号:
摘要:环境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问题。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难题。本文在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并根据我国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特殊性,对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法制建设、政府干预、环境保护产业化
前言:
环境保护就是通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还要依据人类的意愿,保护和改善环境,使它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坏环境并危及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环境资源问题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 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环境恶化己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因此,深刻认识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形势,深入探索切实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1.1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概念。它不仅被单独使用,也常和其他词组合成复 合词,如人文环境、生活环境、投资环境、地理环境等。不同的学科对其涵义有不同的界定。本文所研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 过 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中华人 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问题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即由于过分开垦荒地,滥伐林木、过度放牧,掠夺捕捞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等等。另一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农业迅速发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资源的破坏加剧外,也引起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过了从前所引发的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也称环境公众受害,指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性危害,包括环境破坏)。
1.2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均物质资源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与全球化的经济体系“接轨”的步伐加快,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激烈化和外显化,尤其是环境污染十分突出。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一次能源中煤占70%以上,燃煤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大气污染物都将增加。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第三大酸雨沉降重点地区之一。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大城市中,我国占7个。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为数很少。此外,汽车尾气污染突出。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已经成为我国大城市的重要流动污染源。
1.2.2水体污染形势严峻
由于任意排放工业废水和污染物使得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 染,造成水质恶化。七大水系中,1/3以上的河段的水质不能达到使用功能要求,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我国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仅占10 %,基本符合标准的占20%,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达 70%。以地下水为饮水的城市,90%以上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污染逐年加重。
1.2.3土壤状况不断恶化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不仅使我国失去了大 片宝贵的土地,还使河床升高,湖泊、水库淤积,因而洪涝灾害频繁,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峻的威胁。建国以来,我国沙漠面积已由15 亿亩扩大到 2 5亿亩,全国已有6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流沙。荒漠化年均扩展速率达4%以上。
1.2.4噪声和固体废物加剧
全国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标的噪声环境中。又由于我国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率均较低,多数垃圾只是露天放置。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污染了耕地及地表水和地下水。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已累积7O亿吨,垃圾“围城”现象十分普遍,受污染耕地达1.5亿亩以上。危险废物大多未得到有效处置,随意堆放形成重大环境隐患。
1.2.5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的中央型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在此过程中,各种市场主体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所呈现的矛盾也愈发加剧。由于政府(环境治理的供给者)和生产厂商(环境治理的消费者)目标函数的差异以及预期收益——成本大小的不同,决定了环境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我国环境问题固然有其国情、历史、技术、伦理等方面的原因,但造成我国目前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原因主要有:
2.1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2 环境立法的滞后
我国的环境立法大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立法指导思想多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兼顾环境保护,基本上是建立在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的基础上, 90 年代开始注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但并未从根本上发生转变。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而长期遵循“成熟一条制定一条”的原则,这一原则使环境立法只注重经验性而忽视先导性,许多条款明显滞后,甚至与现实脱节,使得市场经济带来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新措施无法可依。同时,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创设时间短,且是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的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的条件下产生的:一是尚未经过、也未有成熟的市场考验;二是有些制度援引或借鉴西方法律体系的内容,很难在短时期完全吻合我国特定社会经济的现实条件。
2.3 环保部门执法监督职能不到位
在现行体制下,环保法律几乎未授予环保部门任何直接强制执行权力,尤其是无工商、税务等部门所拥有的查封、冻结、扣押、没收、强制划拨等手段,使得环保部门对层出不穷的违法行为常感力不从心或束手无策,难以有效地进行监督管理。环保部门只能通过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方式迫使不履行环保法律义务的相对人履行义务。在实际工作中,环保部门普遍感到缺乏必要的直接强制执行权力来保证执法的权威性、严肃性。这就决定了环保执法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呈现软弱的状态,它不仅影响了执法部门的执法积极性,降低了执法效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环境违法行为的滋生。
2.4政府干预的失灵
在我国赶超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各级地方政府无论是从地方利益还是政治前途出发都会选择经济利益至上的战略,甚至为此牺牲环境利益。原因很简单, 环境质量的改善通常要很长一段时间才可以显现,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更为直接和明显。地方官员的任期通常比较短,在此前提下,忽视环境而发展经济就成为地方政府的一种理性的选择。再者,地方政府与其所辖的污染企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使得地方政府往往维护企业的发展,在制定和执行污染控制任务时敷衍、搪塞;况且,环境质量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不仅表现在一个地区对公共环境的污染会损害相邻地区的利益,而且一个地区政府治理本地区环境的好处肯定会被其他地区所获得,这就削弱了地方进行环保投资的积极性。这种政府负责环境治理与发展经济的矛盾存在是导致我国环境污染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起环境保护部门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系以及 相应的环境监测、监理、统计、科研、宣传、教育体系,环境保护已经从末端治理转变到源头控制。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因此,必须寻找与所有者利益兼容的治理机制,实现生态环境的宏观治理,建立并健全干预机制,才能使生态环境的治理长期、有效地开展。
3.1 加强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环境保护的开展,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需要全国的共同参与与支持。因此,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监督作用,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切实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全社会形成自觉爱护环境、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良好风尚。特别是要加强环境保护执法人员的教育,以提高环保执法水平。
3.2 强化法律手段,切实落实环境保护
我国虽然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但是,在法律的执行中问题题还很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很普遍。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可 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在很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 保护的客观需要。因此,环境保护要进一步强化法律手段,修订与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不相符合的法律、法规;要努力填补环境法领域的空白,尽早出台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有毒化学品管理法以及与单行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加强地方 环境资源立法,使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相互配套,使法律对环境的保护更具有 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我国的环境执法体制及各执法机构的职责。避免由于执法机构的职责不清、多头执法而影响执法效力的问题。
3.3 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使环境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分离的误区,确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可分的理念。我们再也不能沿袭过去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型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从传统的发展模式改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即从资源消耗型的发展转变为 资源节约型,从破坏环境型的发展转变为环境友好型,从技术落后型转变为技 术先进型,从管理粗放型转变为管理科学型;要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建立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运用市场和科技的力量,大力推进环境保护产业化发展。
3.4 推进环境保护产业化
加强环境保护,必须发展环保产业,使之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环保产业,要通过观念更新,创造环保产业的需求。要在决策体系中增加和突出环保评价程序,依法采取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从而确立环保在经济活动中 的根本地位和权威,由此创造环境保护产业的需求。
要通过体制创新,引进环保市场化机制,大力推进环保产业化。要通过调节税收政策。优化推进环保产业化的政策体制;要通过转化和应用环保科技成果,提升环保产业的科技含量与水平;要加大对生态建设的财力投入,积极探索多元 化的投融资机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方式,鼓励企业、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生态建设。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人类对自身的不良活动及不良后果的认识更加深刻,大气的污染、环境的破坏、地球的升温等一系列突出的生存危机问题,已摆在人类的面前,人类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前提,把发展放在好的基础上前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今天困扰我们的各种环境问题如果不好好解决将会遗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虽然今天在我们的努力后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这样的进度是远远不够的,是一个长远的问题,正所谓任重道远。只要我们真正认清环境形势,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的措施,全社会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遏制住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使我们的经济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徐辉.我国当前环境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J].经济论丛,2010,(17):197.[2]雷家骕,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J].1998(03).[3]黄敬宝.莫小红.中国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R}2.11:48~50.[4]洪大用.当代中国环境问题[J],教学与研究.1998(8).[5]朱德明.城乡统筹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5(71).[6]魏菊梅.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建设论坛.2010(8).
第四篇:当前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产经动态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4月我国经济运行存在积极的变化因素,给经济企稳回升增添了动力和信心。但是,部分经济指标上下反复的波动走势,增加了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不利于经济尽快走出低谷呈现回升态势。
一、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1、工业增速短期内反弹高度有限,经济企稳回升存在压力
按照生产法GDP核算,工业增加值增速是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指标,从当前工业经济运行环境看,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工业增速短期内反弹高度有限,工业生产有可能保持小幅波动、低速增长的格局,这将是制约经济企稳回升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出口低迷、重工业快速回落与政府投资效率低是抑制工业增速加快的主要因素。
第一,出口低迷是拖累工业生产的主要因素。4月份出口形势继续恶化抑制了工业增速的回升。4月份出口下降22.5%,比3月降幅扩大5.5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4.3%,较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初步测算,4月份出口拖累工业生产1.21个百分点,比上月略有扩大。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出现回暖势头,而权重较大的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低迷,对整体出口的下行影响较大。受一季度美国、欧盟和主要经济体经济继续衰退的影响,未来一个时期,出口需求难现回暖趋势,势必压抑工业的反弹高度。
第二,政府主导的投资高增长对工业生产带动效应小。今年以来,在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下,我国投资保持高增长,但是工业生产低速徘徊,两者呈现背离走势,主要是政府投资相对效率较低、带动作用有限,企业产能利用率低状况没有明显改善,部分行业仍在“去库存”,行业增速难以提高。前4个月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投资保持高增长,但4月份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与11.1%,增速低于上月。只有加快经济增长动力由政府投资向社会投资切换,才有望改变“高投资,低生产”的局面。
第三,重工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大、周期长带动工业下行。2002-2007年我国经济较快增长主要依靠重工业高增长拉动,高端化重化工产业与传统重工业共同构成规模大、产能高和产业覆盖面广的大口径重工业,对工业走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经济调整中,技术落后和能耗高的传统重工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去库存任务艰巨,发电量的持续低迷预示着高耗能行业的产能过剩,这些行业由于规模大、生产周期长结构性调整短期内不会完成,不利于工业增速回升。例如钢铁行业4月份出现了二次去库存,各类钢铁产品明显减产,4月份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1.7%,比上月回落2.8个百分点,拖累工业增速减慢。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重工业由产经动态 于受出口不景气的影响,增长也受到限制。4月份重工业增长6.9%,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由于在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权重较大,重工业增速回落直接影响工业减速,行业特性决定了重工业调整对工业的下行影响短期内不会消失。
2、短期贷款出现负增长,预示经济回暖缺乏持续性
今年以来我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规模大幅增长,1-4月新增贷款总额达到5.17万亿,4个月超额完成全年计划。但是,在新增贷款结构中,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加较多,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短期贷款增加较少,甚至负增长。4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446亿元,同比多增490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3744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257亿元,而短期贷款减少786亿元。短期贷款负增长有3月末商业银行“冲时点“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并不如一季度宏观数据所显示的持续反弹形势大好。短期贷款新增量大幅减少,凸现了两方面的隐忧:一是从PMI指数看,生产持续反弹,但金融数据并不支持工业生产数据,这个背离说明快速增长的信贷与相对缓慢的实体经济存在反差,将会加大经济波动的风险和不良贷款的反弹风险;二是短期贷款负增长一定程度上表明经济回暖缺乏持续性支持,短期贷款的利率已经下调了不少,企业减少短期贷款,说明短期贷款到期后企业续借意愿不大,经济企稳回升面临变数。1-4月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反映了国家投资刺激计划按部就班进行,而短期社会投资贷款增长减慢,反映企业缺乏投资生产的积极性。
当前工业经济运行的四大风险。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加深,外部需求持续萎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外需不足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萎缩仍将是未来我国工业出口面临的最大困难,工业下行风险加大。
二是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短期内难以解决。在外部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这一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2009年钢铁产能过剩逾亿吨。电解铝生产能力放空40%左右。
三是企业经营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目前,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信贷规模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授信额度总体偏小。国家减轻企业经营负担的政策在一些地方尚未落实到位,部分企业反映,税费负担仍然较重,乱摊派、乱收费的问题依然存在。产经动态 四是利润下滑导致企业投资能力不足。一季度,工业利润仍呈大幅下滑的局面,企业亏损面达四分之一,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1个行业效益状况比前两个月恶化。经营效益滑坡,不仅影响企业投融资能力,而且影响社会资本向工业领域流入。
前四个月企业投资是个问题,因为最终经济完全复苏要靠市场和企业的力量,政府投资只能起短期刺激作用,现在来看,企业不知道钱应该投向哪里。
2009年1-4月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新增贷款构成******6784728369***002000***09M1-2000中长期贷款(亿元)票据融资(亿元)短期贷款(亿元)2009M22009M32009M4-7863、CPI负增长与资产价格膨胀并行,居民现实购买力降幅较大
在经济下行周期阶段,商品的供给普遍过剩,货币扩张对物价上升的推动效应大幅降低,我国当前货币迅猛扩张和物价负增长同时出现的现象,充分表明供给过剩对价格水平的抑制。虽然居民消费物价对货币扩张反应不灵敏,但是,以股票债券为主的金融资产、房地产价格已经率先开始对货币扩张作出反应,2009年以来,上证综指涨幅达到44%以上,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价量同步回升的趋势。随着“历史罕见”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1-4月释放的新增货币将逐步流向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各个角落,存量货币的释放将进一步推高股价和房价。
从物价同比下滑来看居民储蓄收入似乎没有发生贬值,劳动力实际工资水平也没有下降,但从现实角度来看,以CPI来衡量实际购买力并不符合真实情况。1999-2008年10年间我国CPI累积涨幅仅为19%,而GDP平减指数累积升幅高达60%,房价累计升幅更需要产经动态 以200%来计,这意味着现金在过去十年购买力下降的速度远远高于以CPI衡量的19%,货币增发对储蓄收入的稀释效用并不能用CPI来衡量,货币过度发行造成现金购买力大幅萎缩。
综上分析,当前的CPI负增长反映了供给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对经济景气度的深层制约,却无法掩盖货币扩张、资产价格上扬侵蚀现实购买力的问题,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的提高。
二、政策建议
1、尽快全方位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抑制物价继续下滑
建议在当前物价低迷的形势下,尽快推进重要资源价格的改革,逐步理顺服务价格标准,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在低成本、低传导影响的氛围下顺利完成我国多年未实现的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目前低物价阶段企业和居民对调价的承受力较强,减少社会波动;另一方面资源价格的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抑物价继续下滑,有助于增强信心推动经济企稳回升。我国石油、煤炭和电力价格均属于国家定价,国内价格和进口价格差别较大,保护了垄断企业利益、也引发了国内供需双方的诸多矛盾,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应尽快改进定价机制,增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改革资源价格建议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向社会公开某种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公开价格构成的参照产品、相关参照价格指标和权重,让企业和居民做到心中有数,不再捉迷藏。二是制定资源价格形成的预处理方案,面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冲击时,资源价格可有适当的浮动范围。
2、强化淘汰落后产能的监督和执行力度,拓展高技术产业的增长空间
庞大的落后产能是我国经济复苏缓慢、库存积压增加和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原因之一,淘汰低技术、高耗能的落后产能,短期内可能会使工业增长受到影响,但长期看优化的产业结构水平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近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钢铁、有色、纺织、石化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数量和时间限制,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应不折不扣地推进和执行产业淘汰规划目标。一是修订完善产业政策,提高行业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的准入门槛,坚决摒弃落后产能死灰复燃。二是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走内涵发展道路。三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和妥善解决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确保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顺利进行。四是将淘汰落后产能进度和完成情况作为衡量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指标,积极推进落后产能的淘汰。产经动态
3、大力促进政府投资向社会投资的动力切换,充分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
1-4月经济数据表明,仅仅依靠政府投资难以拉动总体经济的回升,建议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政府投资向社会投资、民间投资的动力切换,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的生产积极性。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拓宽社会投资的领域和渠道。利用应对金融危机的时机,消除投资领域中对社会资本的进入壁垒,允许社会资本进入金融、铁路、航空、电信、电力等行业,进一步简化对社会资本投资的审批程序。二是积极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加大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科技研发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领域科技研发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创新活动给予财政补贴。三是通过税收、财政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借鉴美国的经验,对规模较小的企业,所得税按个人所得税征收,避免重复征税。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和支持范围,向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的纺织等出口企业、科技企业和地震灾区的中小企业倾斜。政府采购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倾斜。
4、重视和加强第三产业的投资发展力度,在三次产业调整中促增长
工业化中后期的产业特征是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美国和欧盟国家最终消费对经济贡献率长期保持在70%左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要走出当前的金融危机,我国既要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产能,更要借此机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经济迈上新台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促进服务消费增长。建议国家大幅增加金融服务业、信息咨询业、物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出台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等政策,引导社会投资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提高三产比重;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交易、高科技信息和物流配送等管理经验和模式,提高服务性消费的软硬件环境设施及服务水平,大幅度降低服务性消费成本,促进居民发展性和享受性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二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就业人数。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性部门和出口需求扩张驱动,作为“世界工厂”,我国生产的很多产品销往发达国家,国内主要承担了生产环节,与产品研发、设计和营销相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基本由外国人掌握。这样一方面限制了我国的生产性服务就业岗位,突出表现为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生活服务消费连带关系很强,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对生活服务业的发产经动态 展形成较大限制。所以,下一步宏观调控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以此带动服务消费的增长。
第五篇:当前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发展除了自身增强市场竞争力之外,还要加强自身的企业管理,减少成本支出,最大程度地增加企业的资金,因此加强企业的会计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企业的成本管理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它在发展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企业根据具体的问题加以改正。
关键词:成本会计 面临 影响 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企业之间竞争不断地激烈要求企业要加强自身的内外因素的强化,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企业的成本会计管理对于企业的经营情况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就要研究当前成本会计的发展前景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对成本会计的认知
成本会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成本会计阶段、近代成本会计阶段以及现代成本会计阶段。它的发展进程都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成本会计的职能范围也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大。
1.1 成本会计与其它学科内容相交叉 成本会计在会计工作中由于它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在会计成本核算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到许多的会计其它的知识以及会计之外的知识,因此成本会计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
1.2 成本会计与成本管理缺乏有效地区分 成本会计在某种程度上是根据成本核算开展的,通过成本的核算可以加强对于企业成本的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但是成本会计与成本核算它们之间是独立的概念,成本核算是成本会计的一种,成本会计还包括其它的一些会计相关知识,只是目前会计人员忽视它的其它方面。
1.3 成本会计的工作重点要有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生产发展已经不再简单地依靠人力资源等,它们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了生产领域的效率,缩短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目前我国的企业成本会计还是依靠传统的模式侧重于对于生产成本的核算,而忽视企业的销售环节等方面的会计成本核算,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企业的成本会计反应的信息缺乏有效性。
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
成本会计作为企业提高效率,促进企业利润重要的工作手段,会计成本的运行在现代企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2.1 缺乏有效的会计成本理论体系,会计成本水平不高 会计成本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对于成本会计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持,对于成本会计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层面上,没有对会计成本的深层次进行深入的研究与理解。成本会计是合理利用内部资源的控制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提供决策制订和业绩评价所需信息。但是我国的会计人员对于此目的没有很好地理解,另外由于我国的会计成本理论的起步较晚,我国的企业模式大部分是国有企业等使得我国的会计人员的成本会计水平不高,而且对于成本会计的工作没有经过深入的研究,只是一味地重视企业的有形资产成本会计。
2.2 新经济环境和管理方式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更多地科学技术的支持,对于企业的发展依靠的也主要的就是企业的生产技术的发展情况,尤其是企业的各种先进的生产线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人力资源的使用,但是目前我国的成本会计的工作重点还是集中在传统的模式上,还没有意识到企业生产机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同时现在的企业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还是集中在企业的有形资产的成本核算,而忽视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的无形资产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依靠科技发展的企业,无形的资产包括人才资源、固定资产的无形流失等。
2.3 成本会计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还不够 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首先就是要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的技术,实现会计工作的电算化,目前虽然大部分的企业都实行了会计的电算化,但是对于成本会计方面在行驶会计电算化方面还是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成本会计的统计等方面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还不够全面,它还是停留在表面的浅层次。
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的成本会计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要加以重视,充分结合企业的自身发展,利用多方面的发展因素解决成本会计中所面临的问题。
3.1 完善我国成本会计的理论体系 完善我国的成本会计理论体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的成本会计理论也具有中国特色,因此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因素,解放思想,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理论体系。理论者要积极地打破传统的思想,积极深入地结合实际的企业发展模式进行成本会计理论,并且要积极地把理论转化为生产力。
3.2 强化成本会计意识,使企业管理者从思想上认识到成本的作用及降低成本的意义 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将减少损失浪费、控制成本当作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即成本节约观和成本效益观。加强成本会计不是指单纯的成本绝对额的减少,而是在尽可能节约开支,减少损失和浪费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提高所得与所费的比率。
3.3 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
3.4 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实际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这些都是值得总结和学习的。总之,近十几年来我国企业管理成本新鲜经验层出不穷,为发展成本会计,丰富成本会计内容做出了很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宁芙.浅论当前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经济视角,2011年03期.[2]胡尔义.成本会计的缺陷.辽宁财税,1995年01期.[3]苏晓丽.现代成本会计在企业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