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08年,IBM推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在IBM的大力宣传以及国内一些媒体的推动下,从2009年开始,“智慧城市”这个概念便很快在我国一些地方盛行起来,并迅速地成为各地信息化建设的代名词。在一些地方,智慧城市几乎成为其信息化工作的全部内容。根据初步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地方政府所规划的所谓智慧城市已经达到154个,投资规模高达1.1万亿之巨。
从短短三年多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我国的智慧城市只会更多。因为,在一些地方政府看来,不叫智慧城市,信息化工作就没有合适的口号;不叫智慧城市,就显得自己很愚蠢,就是“笨蛋城市”。这种奇怪的心理是导致近年来智慧城市一边倒地主导我国地方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相对应的是,智慧城市在国家层面并沒有得到多少认可,既没有有关智慧中国的规划,智慧城市也没有出现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任何重大文件当中。于是,这就出现了当前这样一种智慧城市“下热上冷”的奇怪局面。这种奇怪局面迫使我们有必要深入审视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可能隐藏或掩盖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存在5大问题
1、概念不清、外延不明
从当前智慧城市发展实际来看,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往往不同。例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角度去规划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地方政府如地级市则又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角度去规划智慧城市。有些地方的所谓智慧城市规划,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仍然采用以前的技术思路和模式。智慧城市犹如一个泥团,在不同的人手里会被捏成肥瘦不一的泥人。当前我国的所谓智慧城市其实一点也不“智慧”。
2、进一步加剧了业务系统的信息孤岛局面
智慧城市建设更多的是地方政府在积极地推动,而条线业务部门对此并不热心,因此,尽管条块分割问题一直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顽疾,但是智慧城市建设也不能缓解这一问题。从人口、法人以及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来看,当前的智慧城市对于如何解决其共同管理模式问题并没有提供多少建设性的建议和经验。从这个角度讲,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仍然会面临诸多的重复建设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的各种固有问题仍然会继续存在。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掩盖了电子政务和城市信息化建设所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3、企业信息化发展进一步被边缘化
本来,企业信息化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企业自身的业务,政府部门主导企业信息化往往会被人认为干涉企业日常经营事务,因此以往在很多地方的信息化规划中,通常都没有多少有关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实质内容。由于智慧城市重点关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水平,因此在最近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更是难寻踪迹了。
然而,当前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企业信息化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无论是物联网、云计算技术还是3D技术,都将使得企业的生产制造乃至于市场营销发生根本的变化,国外一些学者甚至将这些新技术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因此,如何抓住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大潮,进一步转变当前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经济结构,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在这个过程当中,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完全应该对于传统产业信息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4、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继续受到冷落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大量应用到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其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只会更多而不是减少。但是,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对这个重要问题却语焉不详,甚至是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对于其潜在威胁,我们不得不深表忧虑。
近来,美国国会有关封杀华为中兴公司进入美国ICT市场的评估报告,给对这个问题一直熟视无睹的中国信息化建设领域敲响了警钟。美国一直是世界上互联网产业的领头羊,无论是技术还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都引领国际行业发展潮流,然而美国却仍然要封杀尚未对其构成真正威胁的中国通信企业,其背后的原因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国内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梳理美国20年来有关信息网络安全的政策,就会发现,美国封杀华为中兴远非贸易保护主义那么简单。
根据2008年美国布什政府实施、2010年奥巴马政府部分解密的《国家网络安全综合计划(CNCI)》,信息网络构成美国的关键基础设施,是美国在网络空间延续其“一强独霸”地位的基本手段和工具。为此,必须制定多管齐下的全球供应链风险管理模式,必须在产品、系统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采取一种战略性和综合性的方式,提高对威胁、脆弱性以及与采购决定相关的后果的认知;开发和应用各种工具及资源,从技术上和运作上减少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从设计到退出市场)中产生的风险;制定新的采购政策和运作方式以反映市场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工业界合作发展和应用供应链风险管理标准及最佳操作方式。
CNCI让人们深刻理解了美国政府封杀华为中兴的战略逻辑,也反过来给国人以警醒,让我们意识到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巨大风险。实际上,我国在这方面所存在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远较美国来得严峻和紧迫,因为这些威胁不仅来自思科等美国网络通信企业在我国硬件设施领域的近乎垄断地位,也来自微软等公司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特别是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和业务解决方案市场的主导地位。因此,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建立我国信息网络安全战略和管理体系,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了。
5、国家层面的管理缺失加剧了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混乱局面
尽管国家层面并没有制定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部署和安排,但是实际上却已经形成了“地方包围中央”的态势,从而让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陷入被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从国家层面加强对于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引导,不断规范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的6个对策建议
1、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为规范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出现的混乱局面,亟待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应该根据党的十八大有关促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战略出发,全面系统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互融合的一条有效路径,不仅要服务于城市居民,也应该能够服务于城镇和农村居民。
2、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
与以往的城市信息化相比,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充分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为业务系统发展重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进一步完善当前城市信息化发展,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为人们呈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3、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我国的城镇化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一个万亿级的巨大内需市场,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保障。从历史发展讲,城镇化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德国、美国等少数欧美国家的城镇化,而第二次产业革命则成就了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与这些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城镇化与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并列作为未来十年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毫无疑问,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成就我国的城镇化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在当前国际经济仍然持续低迷、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日渐增多的情况下,这个庞大的内需市场对于促进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保障和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从政策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尚未与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已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制定了比较具体的战略部署,如国务院于2010年10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以及2012年7月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但是,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地方政府的自发阶段,没有被纳入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因而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今后,应该从总体上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关联性,从政策优惠、试点示范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
4、建立综合协调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因而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统筹机制去协调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综合、统一有效的机制去统筹智慧城市建设。从地方的智慧城市规划来看,最初主要是信息化主管部门主导,但是最近在一些地方,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也开始规划建设“智慧城市”,最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在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从内容来看,信息化主管部门主导的好处在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有效地整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现有的信息化管理资源融入其中,不足之处是信息化应用难以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具体业务项目上,而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主导的优劣势则正好与此相反。
实际上,任何一个单一部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缺陷,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综合协调各方业务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在当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发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作用,通过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颁布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设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地就相关问题举行跨部门协调会议,解决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问题。
5、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机制和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我国根本没有技术和产业主导权,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几乎是完全暴露在跨国公司特别是美国公司的技术掌控之下,没有安全可言。在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信息网络时代,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其潜在威胁也更大。为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必要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规划信息网络安全,整合当前分散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从具体建设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内容概括为实施和管理两个层面。
从实施来看,就是要确保“硬保障”和“软保障”:所谓“硬保障”就是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设施与装备的绝对可靠,建立一种“可信可靠连接网络”;所谓“软保障”就是要确保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的绝对安全可靠。
从管理来看,具体包括多种保障机制:首先是建立由全国人大或全国政协主导的国家信息网络安全审查评估机制,定期发布国家信息网络安全评估报告;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入侵监测与防范系统,保障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在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政府采购阶段,建立严格的技术产品资质认定和采购备案制度,对参与投标的内资、外资企业明确其安全保障的可信赖等级;建立健全安全监测及应急反应机制,以便协调各政府部门进行监测,阻止和减少外国网络间谍机构对我国公共及企业网络进行网络情报威胁等。
6、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物联网与云计算时代,法律法规问题要比传统的互联网时代更加复杂。就我国而言,互联网法律法规建设存在大量“欠账”,许多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处于无法可依状态。在物联网时代,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改观。
第二篇:浅谈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李达
(天津商业大学 商学院 工商管理1006班 20102876)摘要:我国物流业面临许多问题:专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物流产业设备陈旧落后;服务水平低,对物流成本与国民生产总值的认识不足;缺乏完善而有效的行业协调机制。因此,完善发展现代物流的宏观环境,设计好物流业的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我国物流;现状;发展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物流业正在迅速发展,成为广受关注的一个经济热点。但是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对现代物流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如何把现代物流管理技术融入我国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企业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物流规模与发展速度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占据突出位置,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
(一)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进一步确立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标志着我国现代物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物流业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平稳较快增长
其中社会物流总额预计同比增长17.1%;物流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2%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7%;社会物流总费用预计增长13.2%,与G DP的比率将稳定在18.5%左右。
(三)我国物流市场全面开放
随着2005年底物流业全面开放,中国物流领域正在成为国外资本投资的热点。
(四)物流企业快速成长
国内物流企业重组转型、整合并购、战略联盟、深化服务,加速做强做大。《2006年中国最具竞争力50强物流企业排序》表明,5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30%;进入50强的最低“门槛”比上年提高35%;已经出现了主营业务年收入近千亿元的国有物流企业和超过50亿元的民营物流企业。
(五)企业物流转移外包速度加快
据对重点制造企业的物流市场调查,2006年销售物流外包以5%—10%速度增长,运输与仓储外包以10%—15%速度增长。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升级转型的行业由生活消费品向生产资料扩展,由销售物流向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回收物流环节延伸。
(六)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辐射
和带动作用更加明显2006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56亿吨,同比增长15.4%;集装箱吞吐量93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6%,两项指标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位次。
(七)七是物流设施设备与管理技术向集约化、大型化和信息化发展
据调查,全国运营、在建和规划中的物流园区项目超过200个,已有50个投入运营,65个在建,有一些已经相对成熟。
(八)物流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国务院相继批准在上海洋山港、大连大窑湾港和天津东疆港设立保税港区,批准西安、昆山、宁波、上海松江、北京天竺、烟台、重庆等7个出口加工区进行叠加保税物流功能试
点。物流企业税收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近几年,中国物流业发的展环境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也有了很大改善,主要体现在以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截至2006年底,我国现有公路里程340多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了4.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美国排在第一,8.8万公里);铁路运力跃居亚洲第一,经历六次提速,运送速度明显加快;水运方面,港口的吞吐能力迅速提高,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民用航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新建、扩建了一批机场以及支线、国际航线的增开,这些都使空运能力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2、配送体系: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全国范围配送体系的物流企业,连锁商业和配送服务正在兴起。
3、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第三方物流正在引起我国物流业界和理论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提供货主的全部环节的物流服务,包括仓库存货代理、运输代理、通关代理等业务。第三方物流业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并增加灵活性。因此,第三方物流被誉为企业发展的“加速器”和21世纪的“黄金产业”。有迹象表明,公司对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利用频率越来越高,范围也将越来越广。
二、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面临的问题
(一)市场需求基础限制
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经营组织方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由于市场发育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完善,企业无法将其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和组织实施有效的剥离。这就使得企业不得不继续沿用以往的物流方式。
(二)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缺陷
尽管我国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物流企业,但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
(三)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与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发展水平较低;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
(四)管理体制和机制障碍
在物流业,我国实行的是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也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使得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不同程度的政企不分现象,也影响着政府公正地行使政府职能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五)物流专业人才短缺
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物流知识远未得到普及。物流企业对人才也未予以足够重视,从事物流的人员相应地缺乏业务知识、业务技能,从而不擅管理。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与物流相关的大学本科教育尚未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企业的短期培训仍然是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
三、完善发展现代物流的宏观环境
为了推动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水平,应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有利于物流业的宏观环境:
(一)明确主管部门,实施现代物流业的推广和发展职能
以大企业这主,从供应链的角度全盘考虑物流业的发展,因为供应链涉及到所有相关企业、部门、人员,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扩散、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供应链激励机制等途径实现经营一体化。它以“零库存”、利润最大化为奋斗目标,因而物流与供应链的接合是下一步发展的主流。
(二)加大宣传力度,使业内人士了解引进物流管理技术的重要意义
现代物流管理以实现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以整体最优为目的、既重视效率又重视效果。据研究表明,假设商品的零售价格为100元,那么,平均制造成本大约为50元,其中,物流费用平均大约为20—30元。也就是说,在商品的零售价格中,有20%--30%为物流成本。因此,引进物流管理技术,降低物流成本对提高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三)抓紧制定现代物流的发展规划和有关的政策、法规
形成规范的和有利于企业发展物流活动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广泛采用第三方物流、第四物流。
(四)加强物流科研和培训工作,为发展我国企业物流提供技术和人才的保障
大力发展物流师队伍的建设,以适应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加快第五方物流业的发展。国外物流的发展实践表明,物流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物流知识和操作经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国外的物流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物流教育系统,许多高校设置了与物流相关的课程,为物流行业培养并输送了大批实用人才。相比之下,我国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相当落后,高校中开设物流课程和专业的仅有十几所,与物流相关的职业教育也十分匮乏,物流人才稀缺。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
由于我国物流业发展较晚、经验不足,引进是最经济最便捷的途径,这是发挥我国物流业后发优势,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的有效方法。
四、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模式
从物流的内涵和功能可知,发展现代物流对企业的战略意义首先是可以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使物流为企业的利润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扩大作出贡献;若从长远和战略的观点去思考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定位,则将物流从企业日常管理系统水准升华到经营结构层面,建立起战略物流的理念,将物流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
(一)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目标模式
通过积极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物流管理技术,在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划指导下,普遍推广普及物流管理技术,使物流逐步成为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
(二)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步骤
1、物流系统设计
应从成本核算和工位作业环节的最小单元开始,以降低成本和系统优化为原则,对企业从采购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从而确定物流活动内容和管理范畴。
2、明确企业物流服务的主体
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是发展完善企业自我服务的物流系统,还是将物流服务功能从企业生产活动中剥离出去(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这应对企业物流功能剥离退出成本和物流经营费用进行科学的测算后进行决策。
3、抓好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
针对当前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应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
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对已经落后于物流发展需要的标准应予淘汰,并代之以新型标准;对部分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对尚未制订的标准抓紧制订,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与国际标准接轨。
4、运用现代科技不断创新物流服务
现代科学技术为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物流的运作效率。作为第三产业的物流,服务创新显得格外重要。为此,需要物流企业能运用现代科技为客户提供一种具有长期的、专业的、综合的高效率物流服务,即物流服务要具有综合化、一体化的特点。另外,物流服务要具有个性化,以适应个性化消费和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5、大力发展战略联盟
当今市场经济充满着竞争,但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合作。因此,许多企业都在建立联盟以获得竞争优势,物流产业的发展亦是如此。一方面要进行纵向联盟,即与货主企业联盟,同其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共生关系;另一方面要进行横向联盟,即与其他物流企业联盟,将各自独特的企业资源整合为一体,不仅可以实现服务的综合化、一体化,还可以使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降低运作成本,从而从总体上提高我国的物流发展水平。
总之,现代物流业在我国仍处在起步发展初期,远未达到其成熟阶段,但是它的发展潜力已经显现出来。只要我们高度重视物流业的发展,看到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带来的巨大利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和完善,就能有力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兴盛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现代物流业进入发展新阶段》陆江2007
[2]《]高级物流学》董千里2004年版
[3]《]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夏春玉2004年版
[4]《]现代物流概论》夏春玉“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
[5]《]中国流通经济》顾声乐齐严1998年第2期
第三篇:当前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曲思奇(山东省威海市第二中学)
摘要:民办教育正处于成长期,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学生数量均呈持续上升趋势,但民办教育呈现小弱乱差的局面,招生难、管理难、师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困扰着民办教育发展。本文对当前民办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剖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民办教育;面临问题;对策建议
民办教育是公办教育的重要补充,是特色教育的主要载体。民办教育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诸多领域,发挥了为国家排难、为家长解忧、为青年就业铺路、为教育改革创新的巨大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总体来看,目前民办教育尚处于成长期,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本文作者在暑期实践活动中对民办教育发展情况作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2016年4月26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教育蓝皮书),教育蓝皮书援引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以下数据:全国共有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5.52万所,招生1563.84万人,各类教育在校生达4301.91万人。教育蓝皮书指出,到2014年底,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学生数量均呈持续上升趋势,自2002年底《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来的12年间,民办教育在校人数增加了2.75倍(1148万—4302万),民办学校数增加了1.53倍(6.13万—15.52万)。尤其在学前教育领域,民办已超过公办,成为名副其实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二、存在问题
(一)小弱乱差的局面亟待改善。近年来,全国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其审批部门不统一,教育、民政部门可以审批,劳动局可以审批,工商局可以注册,且有审批权没有执法权成为管理的一个瓶颈。民办教育机构普遍存在教研、教学、管理职能不健全,以及教学场所等硬件不达标的问题。有的民办教育机构三五个学生也能办学,无场地、无安全设施、无资金保障、无办学许可证的“四无”培训机构遍地开花,行业的发展处于小弱乱差的局面,无法为教育受众提供一个安全放心、有利成长的学习环境,教育受众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行业内的无序竞争影响了民办教育行业健康发展,也给行政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招生难管理难问题较为突出。一是招生难。受传统思想影响,“重学历、轻技能”、“公办比民办好”的观念在一些家长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同时由于学生数量逐年下降,招生难成为民办基础教育学校普遍头痛的问题。为了招到学生,一度陷入恶性竞争的局面,直接影响到民办基础教育的整体形象。二是教学管理难。由于招生难,生源严重不足,为维持正常办学,招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不管学生的素质和学习能力如何,无条件的一并招进来,生源整体素质的下降。生源素质不高,加之缺乏优秀的教育管理团队,给民办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师资队伍不稳定困扰着民办教育发展。教师待遇较低、队伍不稳定、师资力量不足,是民办教育学校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的教师的任职资格有着同样的要求,履行着相同的工作义务,但是待遇相差悬殊。如社会保险,公办老师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民办学校参加企业单位养老保险,两者退休后待遇相差几乎一半,导致很多民办教师,尤其是应届毕业生,把民办学校作为“实习基地”,一两年后就考到公办学校。近两年来,威海大光华国际学校每年都有10余名教师考入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困扰着民办职业学校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民办学校的教师身份不明确,与公办学校教师地位不平等和待遇不平等,高层次教师提升培训难以落实到位,造成了民办学校老师的积极性不高,难以管理,师资队伍不稳定、持证率低、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职称更是少之又少。
(四)民办学校政策扶持力度与公办学校相差悬殊。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在扶持政策上处于不平等地位,民办教育不等于低水平,部分民办教育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样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服务,在政策扶持上应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待遇。民办学校的现状是经费不足,教学设施、设备不足、落后,公办学校有人均生用经费,而民办学校没有。上述情况带来的结果是公办学校越做越强,民办职业教育却举步维艰。
三、几点建议
(一)规范支持民办教育做大做强。改变民办教育行业小弱乱差的局面,最有效的方法是疏导,而不是关堵。引导民办教育向规范化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培育民办学校的龙头企业,支持民办教育做大做强,是发展民办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是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机构,负责协调与民办教育有关的各部门,如教育、财政、审计、建筑等部门的工作,为民办学校提供方便、快捷的“一条龙”服务。
二是充分发挥民办教育协会的作用,引导民办教育行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最终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宏观管理、中介组织提供支撑服务、学校自主办学的民办教育发展机制和管理体系,促进民办教育培训业健康发展。
三是设立民办教育基金,发展股份制民办培训教育机构,支持有能力的学校做大做强,通过服务权的转让,支持行业的资源整合,打造我市民办教育培训行业的航母,逐渐引导行业走向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着力解决招生难管理难问题。
一是由市教育部门牵头,结合民办教育现状,拟定我市民办教育转型升级方案,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民办教育体制机制,瞄准群众多样化需求,调动市场力量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教育培训消费扩大升级,努力促使培训教育机构从粗放型向精品型升级,培育优质品牌,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满足公众个性化教育需求。
二是鼓励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公平、公正的竞争,鼓励在提高质量和服务上友谊竞赛,避免存在恶性竞争伤害行业的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三是建立教育培训机构监管协作机制,为民办教育培训行业发展提供宽松环境。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准入制度,对无场地、无安全设施、无资金保障、无办学许可证的“四无”培训机构要通过舆论引导等措施使其逐步退出市场,保证教育受众有一个安全放心学习环境。
四是制定行业培训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行业自筹资金等方式,对民办教育机构进行经营服务培训、管理培训、学科培训、会计知识培训等专业培训,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为民办培训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管理经营团队,为民办培训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库。
(三)逐步缩小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的待遇差距。
一是建议借鉴推广民办教育试点地区温州经验,建立公办、民办学校教师的一元体制,在社保政策方面,按照公办学校教师标准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退休费、住房公积金等待遇,这是根本之策、治本之方,是实实在在为民办学校教师做大好事,是确保民办学校师资队伍稳定的重大改革思路。
二是建议有关部门充分调研,建立民办学校教师最低工资指导线制度。
三是开展民办教育培训行业执行劳动法自律自查,确保每位员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让每位员工爱在民办教育,乐在民办教育。
四是完善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健全评估机制,建立办学过程奖励制度,最终实现引导优秀、鼓励中间、鞭策落后的行业发展局面。
(四)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政策支持力度。民办学校的学生同样是纳税人的孩子,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政策扶持,体现了党委政府的关怀,也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建议:
一是深化政府职能部门对市公、民办学校的监管力度,调整、划拨公办学校闲置资源,建立选派公办教师支教民办学校制度,支持民办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按民办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学校适当补贴。三是社会各界及各级教育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民办教育在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全社会都能理解、重视并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7年1期)
第四篇: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根据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揭示现阶段幼儿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客观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状况;发展
一、前言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素质教育的基础”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1]近年来,在国家、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幼儿教育事业虽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幼儿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奠基作用,必须要认清当前我国幼历史论文发表/lslwfabiao/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在宏观上进行调控,使之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任务与要求,方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一)形成了以教育部门办园为骨干,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格局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社会力量办园逐步上升成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园的局面。[2]因此,中国传统的以“公办”为主或“民办公助”两条腿走路的学前教育体制产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力量办园正逐步上升成为主体,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园的局面,幼儿教育事业的“社会化”局面逐渐形成。
二)教育观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对外交流的日益加强《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实施以来,幼儿教育界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了改革,形成了幼儿园、家庭和社会 “金三角”式的幼儿教育观念。[3]新的幼儿教育观念符合现代教育要求,能够进一步挖掘幼儿园、家庭和社会资源,同步调、同方向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积极地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取得了巨大成效。
三)幼儿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有了“国际化”的趋势随着我国幼教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的增强,拓展视野,能够站在国际教育改革视野来分析我国幼儿教育的不足。[4]目前,把儿童的主体性放在首位的学前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注重幼儿园课程开发,发展的课程多元化和自主性,树立了全面的课程观。幼儿教育课程以培养“完整儿童”为主要价值取向,逐步形成了丰富多彩、特色各异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四)基本建构了家庭、幼儿园之间的合作与互动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幼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长和幼儿园都认识到了家园合作、家园互动的重要意义。让家长走进幼儿园,让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及教学活动成了每个幼儿幼师论文发表/yjlwfabiao/园的迫切需要。幼儿教育已经形成了“家长积极参与幼儿教育活动,幼儿园主动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的合作与互动的双边教育形式。[5]这种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合力,为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办园缺少特色化面对社会的期待和办学竞争,特色幼儿园遍地开花。实际上,大部分特色幼儿园或是增设了一点新的课程内容、或是增添了一些新的活动项目、或者是聘请了一位外籍教师、或者是挂靠了某科研机构等,如此特色略显不足。
第五篇:我国当前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当前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我国就业工作面临的劳动力总量过剩、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劳动力素质低这三大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6)12创新版-0030―02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的经济结构调整,使就业领域长期积累的矛盾日渐显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大量增加,给城镇就业造成很大压力。在积极的就业政策作用下,经过多年努力,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对城镇就业的压力已有所缓解,但其他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就业增长的负面影响。
1.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能力逐渐减弱。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之后,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能力逐渐减弱。从统计数据看,1991年到2000年,我国就业总量仅增加7336万人,年均增加730多万人,只及80年代的一半,年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只及80年代的三分之一。在这一时期,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增加的就业岗位减少到72万个,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能力下降了一半。
2.就业结构不合理是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的主要原因。第一产业的就业数量远远超过其自身对劳动力的需求。由于制度性的障碍,我国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流动不畅的状态,造成劳动力大量积压。第二产业的就业数量基本没有增加。我国第二产业技术装备水平长期偏低,劳动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较大。近十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采用,第二产业出现了对过剩人力的排斥,就业弹性系数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受到制约。统计数据表明,在第一、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吸纳就业能力弱化的同时,我国第三产业在促进就业方面虽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尚不能抵消前者对总体就业弹性系数的影响。
(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突出了就业矛盾。最近几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我国的城镇就业产生很大影响。按照上世纪90年代我国第二、三产业平均每年创造约1000万个就业岗位的能力计算,城镇本身的就业压力应不是很大。但受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我国城镇实际每年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要增加很多。每年新增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500万人以上,政策性“农转非”人员约250万人以上,通过上学等渠道进入城镇的人口不少于100万人。几项合计,每年进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约900万人左右。加上城镇自身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城镇实际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约1300万人左右。显然,城市化进程加快,不仅增加了我国城镇劳动力的数量,同时也加剧了城镇已有的就业矛盾。
(三)劳动力素质低已成为制约部分人群就业的瓶颈。劳动力素质不高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低和专业技能差两个方面。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劳动年龄人口中,大学专科以上占4.7%,高中及中专的占14.4%,而小学以下的却占40%以上。大量需要从农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更低,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比重不足1%,高中以上的仅占7.8%,小学以下的却占50%以上,1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6.8年。劳动力素质低已成为制约部分人群就业的“瓶颈”。最近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民工荒”问题就与此有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难度一年比一年大,“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现象的普遍存在也与此有关。
二、解决对策
(一)树立“就业优先”的观念。强调“就业优先”,就是要明确现阶段经济增长的目的之一是扩大就业。只有努力扩大就业,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进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在坚持使用高新技术和设备、努力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由于我国劳动力供给充足,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但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时会对促进就业起到直接推动作用。要特别注重发展市场竞争力强、比较效益高的劳动密集型经济,以保证在我国经济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大就业。
(二)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的就业政策强调的是采取各种手段扩大就业,并通过扩大就业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我国当前积极的就业政策应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保持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从而拉动劳动力需求的持续增长,扩大就业需求总量;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通过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结构性失业;通过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之间的合理匹配,减少摩擦性失业;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援助,包括培训、提供就业信息以及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以帮助实现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修复劳动力市场功能的缺陷,消除对特定群体的就业歧视,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三)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应在加强农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
1.加大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投入。为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应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应研究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或省级财政)包下来的可能性;对贫困地区,可考虑免去中小学生杂费、书本费,甚至为学生提供一顿免费午餐的可能性;改进、完善对考入高等学校的农村贫困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奖学金或减免学费的有关政策,以减少甚至根除农村学生因贫困而无法上学的情况。
2.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如增加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投入,制定有利于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等,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生活水平较低的人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改变目前职业技术学校发展面临的闲难,也有利于劳动力受教育结构的优化。
3.加强职业培训工作。职业培训包括以提高员工技术能力为目的的在职培训,为失业人员转业服务的再就业培训和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的培训等。对于在职培训,可采用根据技术水平决定技术等级、根据技术等级确定工资级别的方式,调动劳动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应进一步加强再就业培训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再就业培训的内容应与各种促进再就业的措施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耿玉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