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层安全生产监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2 04:3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基层安全生产监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基层安全生产监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当前基层安全生产监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异常严峻,处于安全事故高发期,我国安全事故每年死亡13万多人,居世界第一,安全事故每天的死亡人数与“非典”死亡总人数相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一个三峡工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而安全基础却没有根本改善,跟不上发展的步伐,表现为“平房的基础,高层的建筑,上重下轻,成了“倒三角形”,经济越发展越

不稳定,潜在的安全危险就越大,难以把握事故防范主动权,安全事故发生的随意性很大,往往使人防不胜防。特别是2004年郑煤集团的10•20事故(死亡148人),我省铜川陈家山煤矿的11•28事故(死亡166人),这两起矿难再一次用血的教训给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

面对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做为一个基层安全生产工作者,肩负的职责不得不引起对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思考,我认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六个落实难问题,直接影响困惑着安全生产,甚至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顽症”。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难。尽管每年各级领导都与基层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但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上存在好多问题,一是缺乏有效性。有的领导签订责任状是为了推卸责任和应付上级的安全检查,“空”对“空”,有的根本说不出所签责任状的内容。二是缺乏对等性。缺乏双方约束机制,制度中只规定下级应怎么做,应负何安全责任,而未对领导规定应做什么,缺乏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三是缺乏可操作性。有些责任状由于不是从当地的实际出发,而是照抄、照搬、照转,开传达室,千篇一律,没有可操作性。四是缺乏监督性。责任状签完后,有的人就把它束之高客,中间没人监督,成了一纸空文。五是缺乏责任追究的严肃性。政府领导和部门分工负责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事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和全局的重要工作,政府必须统一领导、统一部署、明确分工,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在此基础之上,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这才能抓好落实。

——无形的工作落实难。这里说的无形的工作,是指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安全氛围的建设等。这些工作没有具体考察的硬杠杠,落实起来也比较难。有些单位和领导抓工作,存在着重有形轻无形、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有形工作与无形工作,二者是辩证的统一,有形要靠无形支撑,无形要靠有形体现。因而,抓有形工作,要着眼于无形建设;抓无形的工作,要注意通过有形的东西反映。在一定意义上说,抓无形的工作更为重要,因为无形的工作往往是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如果抓不好,有形的东西就难以巩固和发展。比如,我们抓安全生产意识,既要抓各种安全会议精神落实,更要抓教育培训,抓安全氛围建设,下功夫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安全技能,防止事故。

——安全投入落实难。安全投入与产出所反映的形式与其他有形的产品不同,它可能以一个地区或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事故的减少、安全环境的有效改善、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企业信誉的提高等多种方式体现,时效长、见效慢。党的十六大指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保障程度低。目前我国对安全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7%左右,而在发达国家,安全投资占gdp的3.3%。据调查,2003年全国仅煤矿安全投入欠帐就高达500多亿元。各级政府要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改进安全投入方式。建立机制鼓励全社会对安全设施进行投资,特别是对治理重大事故隐患的投资,科学论证实施隐患治理的投资回报,鼓励企业自觉治理,让业主感到这一投入就象生产原料的投入一样,是能增值的。加大安全投入,提高生产力水平,有效保障安全生产,是当前我国安全生产面临的紧迫任务。

——经常性工作落实难。在日常工作中,总有一些人认为只要不出事故就可以,经常性工作作为基础性工作,做起来费时费力,因而麻痹松懈,使工作落不到实处。常常表现在听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落实起来几乎不要,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人们对本行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律认识的结晶,是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依据,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保证,但在经常性工作中,不少人把安全制度、操作规程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却不能落实到行动上。一些经常性的安全生产检查总被一些人通过各种手段,弄成“兵马未动,电话先行,检查组所到之处,自然是一派‘优美’景象”。如此安全“简查”岂能识“庐山真面目”。

——指导性工作落实难。指导性工作,一般指上级仅提出原则性要求、下级可以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灵活掌握的工作。这些工作灵活性大,干好干坏似乎都“关系不大”;同时,要落实好指导性工作,善于把上级指示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是件不容易的工作。正因为有难度,有时更显得重要。因为上级部署的许多重大工作都是指导性的,不可能那么具

体。比如,各级政府要考虑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总体规划,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等。怎样抓好这些指导性工作,要靠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根据具体情况落实,上级只能提出总的要求。但这些工作都事关安全生产的全局和根本,如何高度重视,一丝不苟抓好落实,这给基层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难题。

——监督管理工作落实难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一些影响生产经营单位深层次和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因此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落实难。一是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监管水平低。从全国的安全现状看,国有企业的安全生产明显不足,安全防御能力下降,大量非公有经济的企业不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事故频发。随着承包、转包、租赁等经营管理形式的多样化,安全生产缺乏有效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日益突显。二是安全监管力量不足。2001年以来,全国相继成立了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覆盖全国的安全监管网络正在形成。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人员编制数量相对较少;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经费普遍紧张,车辆、设施、办公条件等也相对较差。由于这些问题及因素的存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体制不顺,执法主体不清。部分主管部门把执法、处罚当成创收的手段,见责任就躲,见利益就争,致使《安全生产法》难以实施到位。四是腐败行为增加安全生产监管难度。有些地方干部直接参与办矿山,或者收受贿赂,上下勾结,充当保护伞,致使一些违法生产经营活动、非法业主有恃无恐,增加了行政执法部门监督管理的难度。

安全生产自古以来就是头等重要的人命关天的大事,他不仅仅是生命的保障,而且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和发达程度。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安全生产摆在相当于国策的地位。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就把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确定下来,到今天《安全生产法》及其配套法规、条例出台,通过法律确立了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和应遵循的最高准则,尤其是2004年元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进安全生产工作决定》出台及最近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的一系列有关安全生产的重要批示,又把安全生产工作的地位提高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进一步阐明了安全生产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为当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那么,安全生产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解决“六难”,在全社会迅速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氛围,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创新和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首先,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识安全生产极端重要性。

其一,安全生产的本质特征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一致。“三个代表”的本质是执政为民,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安全生产涉及千家万户,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利益的头等大事,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生命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基本利益,安全生产的本质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因此,安全生产的本质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完全一致,应把确保安全生产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试金石。

其二,安全生产是小康社会重要内容。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高低,很重要一点就是要看是否有安全感,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就是创建我们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安居才能乐业,小康社会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是劳动者的生命健康能够得到切实保障的社会。小康社会的标准,不仅反映在经济指标上,更要反映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环境上,安全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只有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切实得到保障,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息息相关,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安全感,不能安居乐业的社会,绝不是小康社会。

其三,安全生产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促进作用。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安全生产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安全与经济是“和平与发展”当代社会两大主题的具体表现和任务,两者的辩证关系应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和对立统一的。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是与生俱来的,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生存所需同时,必须采取各种组织和技术措施来解决劳动生产和不安全因素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命危害,经济与安全是社会发展产物,都是为人服务,其本质是以人为本。二是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安全生产是经济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是生产前提和保障,安全也是最大的节约和效益,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三是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为了获得最大利润,而减少安全投入,其结果是节省了安全成本,换来了安全事故,痛定思痛后又亡羊补牢,然后重蹈覆辙,始终摆不脱“事故——警惕——放松——事故”这个安全事故规律的怪圈。

其四,安全生产是以人为本和保护人权的具体体现。生命权是人身得到保护以免遭伤害的权力,是人权最重要的内容,讲人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安全生产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人的尊严和权利高于一切,任何经济、社会活动必须首先服从于保障基本人权这一目标,人权优先的理念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时尚,普遍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安全第一”的企业文化。现在西方国家谴责中国人权的议案,有51%来自安全生产,应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

其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将责任追究“追”到位。所谓“安全生产责任制”简单表述就是“居其位,谋其政”,“谁主管,谁负责”,它是依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的庞大系统,涉及到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监管监察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工会、企业职工等,既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岗位责任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一项安全制度,也是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核心。安全生产的本质是实现人——物——环境之间相互协调,极其复杂,互为因果,牵一发而动全身。安全生产工作好似天网,笼罩四野,覆盖八荒,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概莫能外。只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守土守责,协调一致,使安全生产工作从组织领导上统一起来,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从制度上固定下来,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层层有专责,才能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自上而上签订责任书是可行的、有效的,但这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通过目标分解,明确职责,同时各职能部门要严格督察,严格考核,把工作抓好、抓实、抓到位。要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要完善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明确否决范围、否决对象、否决程序,这种制度应该是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重要内容,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是实实在在,便于操作、检查、考核,努力营造一个“严、细、全、实”工作氛围,要建立安全隐患整改责任制度,把责任追究在隐患检查整改环节,体现“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

如果没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缺乏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责任书签的再多,也只能是一纸空文,责任书成了“责任疏”,在不良的思想意识下,签订的责任书不但没有起到应有效果,反而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有时还易造成领导之间、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签订责任书,不仅仅将责任书写在纸上,而要将责任刻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有了责任书并不等于就有了强烈的责任心。也就是说,必须建立强有力的落实保障制度,如责任制跟踪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等严格责任追究,追究责任必须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如果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就是纵容失职渎职和犯罪。

再次,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齐抓共管,坚决遏制“落实不下去,严不起来”这一安全生产工作的“顽症”。

——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一是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企业法人和劳动者四个层面的安全生产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切实抓好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管理工作,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受训人员由被动培训向主动培训转变,实现培训部门由形式培训向效果培训转变,实现由随意培训向依法培训转变。三是新闻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对违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为要坚决进行舆论监督,抓住典型,跟踪报道,举一反三,以儆效尤。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严格责任追究。大量安全生产事故惨痛的教训是,安全生产投资不足,是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安全生产法》第十八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由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这项规定从保证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上形成了一项法定义务,明确了一项十分重要的责任。而核心是拿起法律武器对那些冒违法之风险、视法律为儿戏、漠视人的生命,为了名义上的业绩而牺牲安全,为了利润而牺牲劳动者的生命,将必需的安全生产投入变成了自己额外利润,对这样危害劳动者、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追究责任,这是当前安全生产立法的职责。否则,将严重损害安全生产基础,忽视基本的保障措施。

——重检查,严查处。有了领导负责,有了责任制度,有了教育培训,并不等于安全生产就万事大吉,由于企业领导、一线职工长期处在同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中,思想容易麻痹,工作容易松懈,对一些事故隐患容易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因此,要把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当做为企业服务、支持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围绕企业安全生产,落实好指导性工作,善于把上级指示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一丝不苟地抓落实。另一方面,设置有效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预警系统,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旦发生事故,必须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查处,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没有得到追究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配机构,建机制。机构建设包拓领导机构、监督机构和管理机构,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要求大中型和高危企业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小型生产经营企业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通过建立统一的安全生产组织保障体系,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放在各级领导心上,挂在管理者的口上,落实到一线职工的行动上,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安全生产设置有力的组织防线。同时,各级政府要给予安监部门支持,从经费、人员、安监装备等方面,使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断增强安全管理力量。

最后,要认清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职责,抓好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对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是法律赋予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做为各级安监部门,如何履行好职责,全面性的、全局性的、全方位的实施监管,笔者认为其功能和内涵应当是:运筹谋划,导向促进,立规执法,组织部署,监督检查,指导协调,宣传培训,统计分析,通过反馈,调度综合,其具体应坚持“三到位”和“三不”,适应新形势,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做到“八个促进”。

“三到位”: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地位、作用以及做好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的重大意义。二是履行职责要到位。凡是法律法规已经明确的和同级政府赋予的综合监管职责,都要通过努力,逐项得到落实,不能有半点犹豫,不能有半点马虎,不能有丝毫放松和懈怠。三是工作措施要到位。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或者提出政策措施建议,并通过监督、检查、协调、指导,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抓好落实。

“三不”: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就是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细、管实、管出水平、管出成效。并要努力做到超前思维、超前谋划、超前动作、主动出击、有所作为,不依赖别人、不顺水推舟、不被动应付。不越位,就是决不能把不该管,实际上也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揽在手里,不能超越职能权责做事。应真正做到“两放”,即:属于行业主管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安全监管部门应该放手;属于下级部门该做的事,上级部门应该放权。不错位,就是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与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不能取代他们直接的、具体的、日常的、专业的监管工作,要把安监部门负责的直接的、具体的监管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工作做细、做深、做实,不推诿、不扯皮;要与生产经营单位分清职责,不能替代他们去抓其内部的安全管理。

“四个转变”:一是要转变观念。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同志,应增强人本观念,增强必胜信念,增强创新观念,增强服务观念,增强全局观念,增强责任观念,淡化权力观念,树立安全也是政绩,安全有利发展,安全就是建设,安全也是大局,监管就是服务,执法就是权力等正确的安全观、政绩观、发展观、全局观、权力观和服务观。二是要转变工作重心。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要从过去重事后查处,转向重事先防范;从重治标转向重治本,从重眼前转向重长远;从重部署转向重落实;从重政府推动转向企业自动上来,真正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切实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三是要转变工作方式和手段。要把监管方法和手段从一般性的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转向依靠科技手段提高综合监管的科技含量上来;从过去以行政型管理为主转向依法监管,主要依靠法律手段,来规范各方面的安全生产行为,把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纳入法制化轨道上来;从单纯依靠集中整治转向既抓集中整治又加强日益监管上来;从注重事后验收把关和监督检查转向注重事先控制,搞好安全生产许可,把住市场准入关口上来;从注重一般号召、平铺推动转向突出重点,培育典型,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工作上来;从依靠高压看管转向建立长效机制上来。四是要转变工作作风。要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正做到重实际、鼓实劲、做实功、办实事、求实效,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不断研究综合监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创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把综合监管工作抓细、抓实、抓好。特别要研究治本之策,着眼于战略性、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长远性问题的研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发展。

“八个促进”:一是促进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及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署、指示的全面贯彻实施;二是促进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和安全责任制的落实;三是促进部门安全监管工作的加强;四是促进安全生产专项整台、企业安全状况的评估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五是促进安全投入和科技进步力度的加大,提高本质安全程度;六是促进整个综合监管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加强,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水平;七是促进全社会安全氛围的形成,安全生产工作格局的建立,安全生产监管和支撑体系的完善。八是促进安监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各行各业和各个方面安全生产的全面加强,重特大事故得到遏制,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安全综合监管工作要讲求实效,核心是要通过我们的工作,达到“八个促进”,这是检验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和尺度,用其审示、衡量和考核我们自身的工作。通过以上工作,逐步建立并形成完整的、合理的、顺畅的安全监管体制架构,并在这个架构上,向横向拓展,向纵向延伸,形成部类齐全,软硬结合,上下贯通,纵横交错,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监管体系。

安全生产水平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涉及到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到国家声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各个层面,是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当前,频繁发生的安全事故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无论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还是从增强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看,都应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篇:当前基层供电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基层供电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供电所作为供电企业在最基层的班组,承担着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任务,也是服务于地方经济,满足广大用电客户需求,打造供电服务品牌的重要窗口,地位不可谓不重要,一直以来公司上下很重视基层班组建设,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度,但是由于部分环节还没理顺,部分政策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基层站所面临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理顺和解决,势必会影响供电所执行上级各项任务要求的落实,特别是在三集五大全面推行后,市、县公司也成了执行层,如不有效解决供电所面临的部分问题,就很可能影响供电所完成上级交办任务的效率和执行力,其实很多问题在县市公司就可解决,就看上级管理层有没有足够的重视了。

一、安全生产中面临的问题有:

1、部分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水平不高,对外安全宣传力度还不够,对安全隐患和用户的不安全用电行为制止力度不够,用户的安全意识还有待提高;

2、部分台区供电半径过大,配变容量偏小,农网升级改造进度缓慢,导致高负荷时会出现低电压和卡口现象;

3、“三级”保护特别是家保投运率低,大多低压主线和接户线以下线路设施老化,“

一、三级”保护投运困难,存在安全隐患,这方面还需政府、村级组织、用户和供电部门的共同努力;

4、生产管理部门协调10KV线路设备运行、维护单位力度不够,巡、缺、检不能闭环;

5、生产项目的申报及实施总搞专项投资,不是整体进行,很多台区只能看头不能看尾,台区整体规范程度不高(或数量不多);另外从审批到实施跨度太长,难以满足一些紧急需求;

6、低压日常维护投入不足;

7、抗旱季节私拉乱接严重,用户安全用电意识淡薄,单凭管理员或供电所一己之力难以完全制止,存在触电伤亡的可能;

8、生产维护人员不足或不称职;

对策:

1、安全培训及管理要变换形式,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培训教育方式,如警示教育、现场查处及教育等,不要千篇一律用试卷考安规,年轻员工记性好,考试卷可能是满分,但对现场的危险点分析与预控不一定有老员工能力强;

2、项目的审批、落实要缩短时间跨度,进行整体综合整治,以保证“三级保护”的投运和满足用电需求;

3、加快落实低压线路的绝缘化改造,同时生产、营销部门也配合拿出资金解决公共固定下火点计量装置及漏保等材料,对农村抗旱用电集中管理,也避免服务事件和不和谐事件的发生;

4、生产资金要预留合适的额度给基层所,以保障日常维护及解决突发事件;

5、配备足额的实际技能满足岗位需求的人员;

二、在服务中面临的难点和问题:

1、部分职工优质服务意识不强、方式单

一、工作不细,有待提高;

2、10KV专业化管理有优势,但运行由站所、维护由配电工区、操作由变电工区,配合畅通还好说,如几个地方同时出现问题,那两个工区的人员不一定总能在一起的,在服务的及时性、缩短停电时间上没原来有优势,现在发生了很多这方面的服务事件都靠站所按平才没到上面,但谁也不能保证不会出现;

3、服务追责越来越严,压力都在基层,员工精神压力极大,但如没有服务事件又该如何考虑呢?

4、站所的应急抢修队员都是兼职,难免会出现服务不及时或不到位的情况;

5、现在95598或12398电话知道的人越来越多,站所员工遇到部分好事的人提出的要移根本无法移动的变压器、表箱或户内的线路要求免费换掉等不合理要求时没有答复技巧,用户投诉,结果一定是站所倒霉,用户胜诉,形成示范效应后这样的投诉肯定会越来越多,这将是基层员工时刻需面对的难题;

对策:

1、加强员工的实际服务技能培训,如情景模拟、暗访等,理论培训为辅;

2、10KV维护管理回归站所,配备具备资质的维护人员,站所在统一调配、在缺陷处理、服务及时性和供电可靠性方面将有先天的优势;

3、对服务的考核能否讲究对等,员工出钱设立一定的服务风险金,对等考核,树立全员参与的服务风险意识;

4、越级投诉的事情大多核定是属实的,然后从重处理,搞得人人战战兢兢,杀一儆百的初衷我们能理解,但如何在服务投诉处理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确实能体现管理者的大智慧;

5、站所成立专门的应急服务分队,但是在岗位设置上就要重新考虑了;

三、在人员管理上面临的难点和问题:

1、现在站所人员大部分为农电工,仅有的正式工也基本上不是素质很高的(好的都到了机关或直属单位),整体素质不高,但上面对下面的要求往往是“文能动笔、武能登杆”的职工才能胜任,这样的职工在站所是凤毛麟角,所以很多站所是顾此失彼,漏洞百出,不能完全落实上级的要求就成了必然;

2、基层员工调动频繁,所长基本上没有知情权,很多工作安排经常中途间断,得很长时间才能培养出另外的人接手;

3、人才培养没有规划和章法,基层工作经历与后备干部的培养无太大关系,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到基层;

4、基层员工与机关待遇差别不大,也影响了员工安心基层工作的积极性;

农电工队伍确切说应是台区管理员(主业上农电工相对来说少有不稳的)不稳的因素有:

1、虽说2011年我县农电工平均收入水平达2.5万左右,但是大多台区管理员除去两险、被考核的部分,合计到手的现金收入1.5万左右,与其承担的压力和付出不成正比,在与正式工一比,越是心理有落差,这是影响稳定的外在因素;

2、所长工作能力水平;

3、上级的很多政策体现的人文关怀很少,基本上是要求没有关爱,这是影响稳定的政策因素;

4、农电体制改革要向何处去,从称呼到待遇、前途,直接导致农电工的身份认同感不强,这是影响稳定的心理因素;

建议:

1、最新农电政策的宣贯,加强沟通、疏导,强化身份认同感;

2、逐步提高农电工的待遇,特别是改革农电工的工资分配机制,尽快实行绩效考核,体现多劳多得;

3、在政策、规定中尽量体现责、利对等、以人为本的思想,不然万千压力于一身,随时可能有不稳定行为的发生。

4、加强站所长的沟通能力提升,在政策的刚性执行和人文关怀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同时要仔细观察,在员工思想波动时及时介入,善于沟通,把不稳定的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在对外协调方面的难点:

1、部分用户的法律意识和素质还没到让你依法治企的层次;

2、现在整个社会好像比较浮躁,很多可依法办事的东西却不能执行,执法机关也不敢随意执法(除非事情很大),电力相关法规修订不及时,对不依法用电的用户采取的手段有限,不轻不重的违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

3、三级管理两分开后10KV线路交工区管理,高压报装由客服中心一口对外,施工由多经、工区或外包队进行,站所功能弱化,以站所为主为地方政府或村组织解燃眉之急的机会大大降低,只能起协调和穿针引线的作用,站所在他们心目的地位自会降低,一旦电网发展占通道、三障清理及其它事需要他们出面时供电所有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供电所在地方的地位维持纯粹是靠站所长的个人沟通能力;

第三篇: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2009-07-16 10:00:55【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是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国家司法部《关于开展人民调解专项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为摸清南江县当前人民调解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南江县司法局组织专人,深入全县各乡(镇)、村(居)、企事业单位,对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

一、当前基层社会矛盾纠纷主要特点

南江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县、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时代先锋王瑛同志生前工作县。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给予政策、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按照四川省委“两个加快”、“四个特别”和巴中市委“两个强力推进”、“八个更加注意”的要求,南江县委、县府以保障民生为重点,以服务大局为主线,加快构建“美好新南江”,南江县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但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利益格局调整涉及的矛盾纠纷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

(一)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发生新变化,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新时期市场经济的推动,使农村产业经济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已经不再是民间主要矛盾纠纷,过去被忽视和边缘化的资源权属、环境及生态、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工程建设中群众利益维护等经济内容的新型矛盾纠纷日益突出。其中,因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拖欠工资、职工下岗和党群干群关系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大幅增加。参与者成分日渐复杂,涉及工人、农民、学生、离退休干部、个体户等多行业人员,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纠纷亦不断增多,调解难度越来越大。

(二)重点工程建设和灾后重建引发的矛盾纠纷突出。一是按照巴中市构建大交通格局要求,涉及“六路建设”工程的矛盾纠纷突出。在新建巴乐铁路、广巴高速、南桃高速建设及省道S101线,县、乡、村道路的灾后恢复整治和县内重点工矿企业建设过程中,涉及拆迁、征地、迁坟、矿山资源等方面的矛盾纠纷纷至沓来。相当多的农户认为国家搞建设正是捞钱好时机,涉及“六路建设”和重点工矿企业建设的沿线农户,可以在一夜之间搭建起遍地开花的违章建筑和临时移载的花草林木,并借此向工程业主漫天要价,导致工程进度延缓。二是将灾后重建资金视为“唐僧肉”,人人都想分杯羹。一些群众要求将灾后重建补助款平均分配到户,若未满足自己要求便采取上访或信访,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三是部分建材产品质量低劣,引发灾后重建农户上访。今年是灾后重建关键年,任务重责任大,农民倒房重建、维修加固对建筑材料的需求剧增,一些中小企业为赢取私利,盲目扩大生产而不注重产品质量,导致大量不合格材料流入市场,致使受灾户再次受到损失而出现新型矛盾纠纷。例如:南江县光雾山镇焦家河社区灾后重建农民用陕西省生产的劣质砖建房,南江县东榆镇、下两镇农户购买的“三无”劣质水泥建房,在灾后重建中又造成新的财产损失。

(三)纠纷参与人数向群体性发展。一是因企业改制等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群体性纠纷不断,如南江县食品公司改制、南江县水泥集团改制等,下岗职工动辄就是群聚群访;二是集约化经营引发新的矛盾纠纷。如农村客运公司化经营模式引发的客运个体经营户集体群访,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三是农村个别人非法集资又无力偿还引发受害人集体上访。如南江县沙河镇张某某非法集资引发的群访事件;四是城市建设和环境改造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如南江县南江镇上下河街改造遗留问题。上述群体性纠纷参与人数动辄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而且组织化倾向比较明显。这些群体性纠纷事件背后有组织者操纵指使,事前和事中都有较为严密的组织领导和周密的行动计划,造成的社会影响恶劣。

(四)涉法涉诉非正常上访大幅攀升。相当部分纠纷当事人诉求方式和行为方式偏激甚至违法的特点明显。3月份以来,南江县进京非正常上访群众已达六起,诉求越来越偏激,如南江县凤仪乡的赵某某、赤溪乡的熊某某、红光乡的钟某某、南江镇文星村的杜某某等老上访户,已把上访作为一种挣钱的手段,提出的诉求不断攀升,动辄就是数十万上百万,一些进京上访人员回来后还要政府报销进京上访的车旅费等,形成一种“向政府要价”的新趋势,加大了人民调解工作和信访维稳工作难度。

二、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人民调解作为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全县的政治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南江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工作,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应看到,我县人民调解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少数基层领导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有的领导认为人民调解是“软组织”,可有可无,人民调解工作难以摆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二是有的领导思维僵化,解决矛盾纠纷领导缺乏手段和信心。往往认为调解工作起不了大作用,而且费时间费精力,不如拿钱买平安更实效;三是认为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能不能发挥作用,取决于基层组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基层政府缺乏有力的引导和指导;四是人民调解的宣传力度不足,全社会普遍关心、认可、支持人民调解工作的氛围相对缺乏,人民调解的作用与社会大众的认知程度相差悬殊。一些群众认为调解没有强制力,导致出现矛盾纠纷时不去诉讼而是上访,或者干脆“用拳头说话”。

(二)调解组织机构建立但不健全。在调查中发现调解组织普遍存在无牌无章、无相对固定办公室、文书案卷未归档、无调解委员会成员花名册等现象。调解组织网络存在“断层”与“空档”。国务院颁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但在执行中走样,将调委会选举混同于村委会、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设立,甚至有些调委会未进行选举,直接由村委会、村党支部指定人员担任。

(三)调解队伍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客观上要求调解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与调解工作业务技能。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低,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欠缺,调解工作方法、技巧掌握不多。有些调解员政治思想觉悟不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差,责任心不强,不能公正调解,影响了人民调解的成功率。加之受经费因素制约,县司

法局、乡镇人民政府对村(居)、社区(街道)调解人员集中培训教育较少,多数乡镇只是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讲一下,时间短,内容讲解不系统。我县人民调解队伍人员普遍素质不高,阻碍了全县人民调解事业的发展。

(四)调解经费无保障体制。经费保障不足,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从调研情况看,县财政保障县司法局用于人民调解工作业务指导培训、表彰的经费较少。由于经费紧张,影响职能部门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加之现行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颁布施行的行政法规,受历史因素制约,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由村委会或居委会解决的模式早已过时。同时村(居)调解人员应得的补贴得不到兑现,影响了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几点建议

(一)深化认识,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

人民调解组织处于最基层,分布面广,队伍庞大,组织网络覆盖广。人民调解员熟悉社情民意,能及时了解、化解矛盾纠纷,在“大调解”工作体系中具有前端性、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当前要抓住人民调解工作的重大发展机遇,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调解资源,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目的。在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中,要本着 “人民调解为主导、司法调解为后盾、慎用行政调解”的调解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三种调解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切实搞好三种调解方式的衔接和转化,提高调解的法律效力和履约率,使调解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工作实践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抓好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充分调动人民调解优势,发挥司法调解的后盾作用。二是抓好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发扬人民调解的亲和力优势,发挥行政力保障。三是抓好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建立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沟通机制,切实发挥调解的效力。

(二)健全机构,建立调解组织网络

要创新人民调解组织形式,在村(社区)、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发展行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在不同行业和系统建立各类专门调解组织,健全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当前重点是抓好企事业与乡镇(街)、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人民调解工作联系制度;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都要按照“五有”(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有印章、有调解文书、有统计台帐)和“四落实”(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工作落实、报酬落实)的要求,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为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三)强化指导,加快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机制

加快发展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必然结果,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并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强指导,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司法行政机关要抓住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有利契机与人民调解改革的机遇,科学制定人民调解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指导与管理。二是加强培训,为适应人民调解改革做好素质上的储备。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高度重视人民调解队伍的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逐步实现在培训的基础上实行考试、考核制度。三是加强规范化建设,使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有机衔接。基层乡镇党委、政府要充分把握党和国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契机,把人民调解阵地建设,规范化建设纳入基层政权建设内容,司法行政机关要规范调解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杜绝调解纠纷的随意性。要规范文书格式。统一使用司法部制定的各类人民调解工作文书,严格按要求制作书写。要规范调解工作纪律与工作方法,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要严格遵守不收费的规定,防止搭车收费,变相增加农民负担。四是落实经费,保障人民调解工作正常开展。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和《四川省人民调解工作条例》,明确政府责任,将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经费、培训经费、办案补贴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并随着经济发展同步提高财政安排标准,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真正实现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积极性,稳定基层调解队伍,确保人民调解工作健康、稳定开展。(

第四篇:当前基层审计工作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提高,社会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面对新形势,审计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三个“不相适应”上:

一、多年沿袭的管理体制同不断变化的审计工作形势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四难”

一是正常经费难保障。由于地方财力所限,绝

大多数地方政府难以保证审计工作正常的经费开支,致使机关业务经费主要靠审计收缴返还来维持,影响审计执行的公信力。同时,还制约了基层审计机关业务培训、审计信息化建设等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二是工作质量难保证。目前,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非常重视,当地党委、政府及组织、纪检部门交办的临时性任务日益增多,鉴于人手少、自身工作量多的实情,基层审计人员常年满负荷运转,疲于应付各项工作的局面,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审计风险隐患加大。

三是审计领域难拓展。对于部分垂直部门和中央直属企业单位而言,地方审计机关没有审计权限,中央及省级审计机关无暇顾及和授权的有限性,往往造成这些部门审计监督的缺位,出现了审计监督不公平、审计失灵现象。另外,国有企业改制后,虽有些国有企业只是“换汤不换药”,或其贷款已由财政被动偿还,但由于是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政府审计无法介入,导致出现审计盲区,严重影响了企业审计领域的拓展,审计监督作用难以充分体现。

四是经济责任审计作用难发挥。按照现行规定,经济责任审计要组织人事部门委托才能进行。审计机关成了组织人事部门的办事机构,工作被动,审计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制约,审计成果运用成空谈,审计的威慑力和公信力难以发挥。

二、相对僵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同灵活多变的审计工作实践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两个“过于”

一是审计计划管理过于粗放。目前,审计计划管理存在着封闭性强、系统性差、独立性不足等问题,致使计划执行中,项目的调增调减比较频繁,对项目进展、资源和力量调整、质量和风险控制以及目标的实现疏于管理。同时,因当地党委、政府、人大、纪检监察等部门交办的临时审计任务多,大大挤占了正常审计计划项目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使得基层审计机关出现了有计划难执行的现象。

二是审计程序过于繁琐。基层不少单位经济活动量很小,有的甚至一年就几本凭证;还有一些单位,审计机关经常进行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已十分熟悉,陷入“例行公事”怪圈。这些项目按6号令都得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撰写审计日记。从现实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也没有必要。

三、相对单一老化的审计队伍同日益增长的工作需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两个“突出”。

一是基层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的矛盾突出。现在审计署、省厅有诸多项目都是上下联动,市级审计机关忙于应付,县区审计机关更疲于奔命,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基层审计机关本身发展也由于机构人员编制少受到一定的束缚和制约,导致基层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的矛盾日渐突出。

二是基层审计队伍单一素质的矛盾突出。目前,很多基层审计机关都存在审计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单一的问题,由于审计系统专业性强,干部流动空间小,导致审计干部起不来,出不去,不利于干部队伍的交流建设、提高,单一性越来越突出。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审计经费县级财政保障机制。建立相对固定的经费预算和拨付制度,使审计经费制度化、规范化、刚性化,上级审计机关也应加大对基层审计机关的支持力度,以保障审计工作的开展和独立性。

加大对垂直部门审计项目的地方授权,扫除审计盲区。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可以采取属地管理原则,充分授权地方审计机关权限,使地方审计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杜绝“重审”和“漏审”现象的发生。

实行科学的审计计划管理。一是计划安排应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二是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审计资源,确保立项科学。三是正确处理中长期计划与计划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计划编制方法。四是从双重管理的权限,设计审计计划管理体系,确保整体联动,规范运作,效果明显。五是加强计划的落实检查,建立和完善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和评估制度。

加强审计队伍管理,提高人员素质。一是严把审计人员准入关,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基层审计队伍来;二是建立审计人员学习、业务培训制度,坚持省厅主管、分级培训,经费分担、全面提高的思路,保证学得起、开展的好,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学习意识和业务水平;三是加强审计队伍绩效管理,建立审计业绩评价机制,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审计干部绩效管理指标,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形成以业绩论英雄的审计干部业绩评价机

制。

第五篇: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所面临问题和对策(新)

当前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

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质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在现阶段我国在基本解决温饱即食品量的安全后,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尤其近几年来多起恶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从阜阳奶粉、三鹿奶粉、皮革奶到双汇瘦肉精猪肉,一次又一次的食品安全袭来,让消费者在警醒之余,对身边食品的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当前食品市场的严峻形势之下,如何在执法实践中把握好法律所赋予的职能,不断改革和创新执法方式和手段,提高执法技能和技巧,强化执法力度,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一)基层监管人员业务素质还不能适应食品质量监管工作的需要,缺乏相关的食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落实食品监管职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硬件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实现软件到位,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制度,使基层监管做到有章可循,要适时组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使基层工商执法人员掌握必备的知识,了解和掌握有关质量检测方面技能,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以适应现代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时,部分基层监管人员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概念认识不清,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且对法律法规及食品质量、卫生的知识了解不多不深,不能较好的运用于监管。另一方面,基层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办案力量薄弱,难以实施强有力有效的监管。

(二)生产经营者自律和社会监督还不到位。面对当前食品市场量大面广的实际,必须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密切协调配合,形成执法合力,充分发挥各级行业协会自律、生产经营者自律和社会监督的作用,才能有效维护食品市场经营秩序和食品安全。从掌握情况看,这方面的工作做的还不够,经营者自律机制,社会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发挥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维权意识、参与意识淡薄,社会氛围还不浓厚。

(三)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企业诚信度有待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对失信行为缺少有效的防范和惩戒机制,违规失信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负责人缺乏食品安全意识,片面追求企业利润,忽视食品安全质量,一些企业诚信意识不强,参与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性不高,向社会作出的质量承诺难以兑现,食品消费安全环境不容乐观。

(四)生产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基层消费者素质低下。表现在:一是生产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也存在偏差,有的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忽略食品质量,有的经营者识假辨假能力差,缺乏识别商品质量的有关知识。二是大多基层消费者的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防范意识很弱。即使吃出了问题,也很少想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造成了假劣食品屡禁不止。

(五)假冒假劣食品依然存在。虽然持续保持打假高压态势,但因制假利润较高,违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而且其制假行为非常隐蔽,都是匿藏于农户家中,经常变换地点,查处难度很大。

(六)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监管职能不到位。当前假冒伪劣食品之所以屡打不绝,很大程度上是地方保护主义作祟带来的

2恶果,一些地区、一些部门保护主义思想严重,甚至少数人与违法分子内外勾结,充当“保护伞”。同时,由于食品种类的多样性、经营主体的复杂性和经营行为的不稳定性,也增加了监管难度。

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与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的监管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打击违法行为的需要,监管人员应当与时俱进,改革和改进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提高监管效能。

(一)提高思想认识,彻底转变观念。应当从思想上认识到食品安全监管是当今质监部门履行监管职能的重点,应当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本部门前途的重要意义上来认识。食品安全是政府关心、百姓关注的一项民心工程,职能的划归是国家对质监部门的充分信任,对食品监管的成功将是质监系统立足之本,反之质监部门则会遭遇市场拒绝、政府失信而失去部门存在的意义。所以,我们应将监管执法的重心转移到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上来,全面履行监管职责,营造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对现职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既要加强法制培训,适应不断更新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制素质,熟练运用法律法规,还要加强对食品质量知识和相关知识的研究和学习,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深执法人员对的法律理解和认识,根据职责分工,制定加强监管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并组织实施,切实加大执法力度。

(三)改进食品安全监管方式方法。一是群众举报法。食品安全监管仅仅依靠监管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充分发动广大民众,调动广大民众监督举报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制止食品安全

3问题。因此要健全12365举报投诉网络,覆盖到城乡村镇,便利群众举报;要加强与“110”的联动,疏通和扩大举报渠道,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设立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属实的,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注入申诉举报的物质动因。

二是联手打假法。发挥食品生产企业识别辩假的优势,开展与食品企业联手打假维权行动,进一步健全“打假维权网络”,把被严重假冒的名优食品企业纳入协作网络,既可使企业及时掌握市场假冒食品的特点、制假手段、假冒地域等,以便及时运用科技手段防假防冒,确保自己商品市场信誉和市场占有率,又可发挥食品企业对自己的食品独具慧眼,便于打狠、打准、打及时。

三是信息互动法。各地质监部门可以将发现的、查处的不合格食品有关信息通过网络传送给相关地方质监部门,这样可以顺藤摸瓜,依法取缔制假企业,打击面更大、更彻底,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四)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完善的法律是监管的保障。当前,一是要尽快对已建立的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系统、科学地清理和修改,进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只明确了质监部门对生产的监管,而没有具体的规定如何监管,企业不再办理卫生许可证,而工商部门在办理营业执照或对营业执照进行年检时,要求生产许可证为前臵,没有则不予以办理,而我省对小作坊监管的法规尚未出台,《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导致过去证照齐全的小作坊成为黑窝点。因为对小作坊的监管没有具体规定,并且由于没有具体约束手段,也导致有的小作坊对工作的不配合。所以应尽快出台有关食品生产小作坊监管的法律、法规。二是要建立监管的具体规范,以及对所实施的监管制度赋予法律强制手段,保障基层监管制度

4的实施。

(五)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一要准确、恰当运用法律。目前对于经营者经营行为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诸多法律都作出了相关规定,可以说是法律竞合比较集中的领域,而且质监部门同时又是这些法律、法规的主要执行机关。准确、恰当地适用法律,是质监部门正确履行食品质量监管职能应当注意和研究的问题。

二要不失职、不越权。质监部门应当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食品监管职责,在食品质量监管中发现的不属自己管辖的案件,应依法移交有权机关处理,对涉嫌构成刑事犯罪的案件,要坚决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程序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不得以罚代刑。质监部门如有包庇、放纵食品质量违法行为的,将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包庇、放纵违法行为或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质监人员,将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要加强协调配合。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涉及多个管理部门,与经营者、消费者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需要各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因此,要树立部门协作意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主管部门负责,有关部门配合,各方齐抓共管”的要求,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他们的支持配合,共同推动工作开展。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和质监部门牵头的工作要唱好主角,忠于职守,充分发挥监管执法作用,真正做到到位不缺位,对要求质监部门当好配角的工作,要积极支持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做到到位不越位,主动补台,不袖手旁观,更不能拆台。要充分发挥12365投诉举报网络和巡查的作用,及时发

5现案件线索。要协调新闻媒体的力量,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媒体宣传的作用,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打假成果,介绍识别假冒伪劣常识,引导消费者学会识假和维护自身合法利益,新闻媒体要发挥信息快的优势,通过舆论监督的手段,发现和曝光制假售假行为,从而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起到为消费者维权保驾护航的作用。

(六)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作为承担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部门,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成为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一要更新监管理念。执法人员要主动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和政策法规,不断更新观念、方法、手段,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食品安全监管。二要增强政治责任感。执法人员要坚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法为民。三要创新工作方法,与时俱进,用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面对和解决食品安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出食品安全监管的新途径、新办法。四要严肃工作纪律。执法人员要做到“忠于职守,勇于负责,清正廉洁,执法如山”

下载当前基层安全生产监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基层安全生产监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1) http:// 2004年11月1日 《安全与健康》 1998年以来,国家对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进行了多次的改革与调整,确立并强化了各级安全监......

    浅谈当前基层水文测站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当前基层水文测站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水文工作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公益事业,为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以及与水有关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

    当前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产经动态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4月我国经济运行存在积极的变化因素,给经济企稳回升增添了动力和信心。但是,部分经济指标上下反复的波动走势,增加了经济走势的不确......

    当前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发展除了自身增强市场竞争力之外,还要加强自身的企业管理,减少成本支出,最大程度地增加企业的资金,因此......

    当前城市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城市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城市管理是一项社会性系统科学,属城市软环境建设范畴,是城市的形象、政府的形象,也是城市市民的形象。近年来,我国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各地城市框......

    浅析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作者介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问题......

    安全生产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于洪军社会安全保障,是人民的生命财产正常存在的最基本条件,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安全生产是文明进步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了安全保障......

    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安全生产事关国家和人民利益,事关社会安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