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1)
http:// 2004年11月1日 《安全与健康》
1998年以来,国家对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进行了多次的改革与调整,确立并强化了各级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作为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管理、履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机构的地位。根据这一定位,抓好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是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从理论上来说,这一定位的整体要求是明确的,但在现有的体制架构、工作格局、运行机制及机构设置条件下,仅仅依据这一定位的整体要求是难以有效地开展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的,因为这一定位的整体要求是粗线条、甚至是模糊的,对什么是综合监管,哪些工作属于综合监管,如何进行综合监管,综合监管与政府领导、专项部门监管和企业管理的关系如何,综合监管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等一系列最为基本但又最需要回答的问题,并没有给予明确的答案、准确的说法和清晰的界定,由此造成目前一些地方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中面临的重重困难、种种矛盾和诸多棘手问题,甚至影响了安全生产工作的整体有效性。因此,全面、深刻地分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既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分析,当前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规定不具体,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缺乏可依据的基本规范。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规定是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依据,《安全生产法》第九条规定“国务院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本法,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本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除此之外,《安全生产法》中大量条款规定的则是“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职责,并没有对综合监督管理的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也没有就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与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必要的界定。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工作管什么怎么管缺乏可操作的具体规范,综合监管工作的内容及其成效也缺乏可行的参照要求和评价标准,由此引发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无所适从,不知道综合监管怎么干,不敢大胆开展工作,不敢大胆创新,缩手缩脚,害怕出错,害怕承担责任,甚至连一些属于综合监管部门应该抓的工作也不敢抓,工作打不开局面。二是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上消极对待、被动应付,坐等领导指示、坐等上级部署、坐等别的部门上门,对安全生工作中一些需要加以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是主动协调、联系有关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或督促有关方面加以解决,而是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矛盾往上交,面对困难往外推。三是对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内涵、内容说不清、弄不明,抓到什么是什么,抓到多少是多少,对综合监管全局工作的把握不准,对自己的做法是否符合要求心里没数。四是在综合监管工作上抓得太多、太广、太散,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管,四面出击,结果是“四面楚歌”,到处树敌,出力不讨好,部门有意见,领导有看法,非常辛苦但效果很差。
2、职责范围不明确,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缺乏应有的职责“边界”。从机构的定位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履行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职责中的“综合”,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辖区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全面的谋划、部署、组织与实施;二是对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指导、协调、检查与监督。它与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的职责层次上是有区别的,其职能运作的方式、手段及结果也是不同的。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划定综合监管工作的职能范围,加之安全生产工作所涉及的地区多、部门多、单位多、人员多、环节多,涵盖内容广,影响因素复杂多样与多变,工作任务繁重、压力与责任巨大,不下决心、不花力气、不费时间、不给投入是抓不好的,一些地方、部门对涉及安全生产的工作与责任总是想方设法往外推,虽然有“谁主管、谁负责”及“管生产(业务)必须管安全”等原则,但由于有些安全生产工作实际上很难非常清楚地界定和明确由某个具体的部门负责,作为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最后总是成为此类工作及其责任的承担与“兜底”者,综合监管工作实际上处于一种无“边界”、无界限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一是“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是个筐”。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负责处理、协调的应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自然灾害、社会治安、意外伤害及公共安全方面而引发的事故或事件并不属“安全生产”,应由相关的部门负责处理和解决,但在实践中,不少地方认为只要涉及人身伤亡的,都是“安全生产”问题,都应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处理或协调,实际上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变成个“筐”。二是“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是把枪”,安全生产常常涉及有关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利益和责任,工作中少不了要得罪一些部门及有关人员,不少部门、地方为了不得罪有关部门及其有关人员,便通过领导将一些自已可以协商解决的安全生产问题交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牵头协调,有的地方将一些不直接属于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如重大隐患整改资金的筹措等也交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协调,这一状况常常让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陷入“左右为难”、“上下挤压”和“两头受气”的困境。三是“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是个‘危险’部门”。目前我国安全生产监管格局出现一个值得令人关注的新变化是,一些负有安全生产专项监管理职责的部门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办法和途径,将一些不好管、危险程度高、发生事故概率大、监管责任大的职能交由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承担,这很可能使“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变为“安全生产,一家有责”,使安全生产监管部门逐步成为“危险”部门及“责任”部门,这对于整个本来就十分薄弱的安全生产监管系统的稳定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长此以往也必将使安全生产工作难以为继。四是“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是机动部门”。由于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范围不明确,各有关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在进行一些比较重大的专项工作安排时,常要安全生产监管理部门参加或联合发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承担了不少属于专项监管部门应承担的具体工作,成为有关专项监管部门开展工作的补充和预备力量,一些真正该抓的工作却没有时间考虑,如有的地方安监部门经常和有关部门上路检查道路交通及行车秩序等,“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3、体制定位不清晰,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缺乏必要和有力的抓手。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这一范畴是随着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的不断调整与改革提出来的,历史上劳动行政部门曾作为综合管理全国劳动安全卫生、矿山安全及锅炉、压力容器安全工作的部门,但其工作定位在“国家监察”这一层次、工作范围集中于职业安全与健康这一领域,我们可以从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的逐步演变过程清楚地看出这一点。1979年5月,当时的国家劳动总局召开劳动保护座谈会,提出了加强安全生产法及建立安全生产监察制度的重要性及紧迫性。1982年2月,国务院相继发布了《矿山安全条例》、《矿山安全监察条例》、《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条例》,要求各级劳动部门设立相应的安全生产监察机构,执行安全生产国家监察制度。1983年5月,国务院在批转原国家劳动人事部、国家经委及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和劳动安全监察工作的报告》上要求劳动部门尽快建立并健全劳动安全监察制度。1988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原国家劳动部的“三定”方案中明确规定由劳动部实行国家监察职能,由此确立了国家监察、行政管理及群众监督的体制格局。1993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各级综合管理国民经济的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在管生产的同时必须管安全,基本确立了“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工作格局,以后又在这一格局上加入了“劳动者遵章守纪”的内容,当时的劳动部也曾就劳动安全监察的内容、方式、程序及安全生产监察员的职责等作出了具体和明确的规定。1998年后,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又进行了多次的调整,1998年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职能由劳动部门划到经贸部门,国家经贸委负责综合管理全国安全生产工作,行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2000年12月组建由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3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作为全国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的部门,2004年1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从上述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处于“国家监察”的层次与定位最为清晰、也最为准确,而现有的安全
生产工作格局所提的“部门依法监管”,在理论上并没有体现出综合监管应有的层次与定位,在实践中会被理解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与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专项部门是处在同一层次和平面上开展工作的,在对下级政府及同一级专项监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时,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名义就可能行不通,必须用政府安委会或政府安办的名义。因而,在现有的体制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行使综合监管职能的主体、方式及程度仍然缺乏一个有效的突破口和有力的“抓手”。此外,作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的部门本身又承担了矿山、危险化学品及部分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的直接监管,这种集裁判员、运动员和教练员角色与功能于一体的职能配置,难以真正保证和体现综合监管的超脱、公正与中立,这也是安全生产工作整体上难以有效推动与突破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4、权责运行不对称,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从其立足点来说,主要体现为运用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和适当的方式,对有关政府及其部门、生产经营单位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情况进行的指导协调与监督检查,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权威性。由于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工作难度较大,因而从权力配置与运行的角度看,保证综合监管主体有效行使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能的基本前提是使其拥有相应及足够的权力,这一权力表现为其机构具备一定的规格并拥有与之相匹配的职权。而现实的情况是,全国安全生产监管系统自形成以来,权力配置与其所负责任不对称的问题就一直相当突出。一是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构相对较低的规格及地位与其承担的繁重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能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目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仍然是副部级单位,但经常要牵头协调、指导、检查、督促众多正部级的部门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安全生产工作,其权威性显然不够。虽然机构的规格并不就直接等于机构的权威性,但没有一定规格的机构其权威性肯定有限。全国还有近三分之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规格比同级政府的有关部门或单位低半格,还有一部分仍是政府部门管理的二级机构,在安全生产工作任务最为繁重的市、县这两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大部分还比同级政府的部门或单位低半格,大部分还是政府部门管理的二级机构。二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任范围相对较大与其职权相对较小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目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涉及的工作范围除了安全生产领域外,还有众多的公共安全领域,不管是生产安全的事故,还是公共安全的事故,甚至是意外事故与非生产安全事故,一些地方的领导都要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必须赶到事故或事件现场。全国还有不少地方在进行事故的责任追究时,不管什么类别的事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有关负责人都“榜上有名”,理由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出现了“谁管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谁有责任、谁‘倒霉’”的现象,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陷入权力小责任大、无权有责或有限职权负无限责任的不合理状况。三是从业或履职风险相对较高与其待遇相对偏低的矛盾,特别是随着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职业场所卫生监督检查等危险性大、发生事故概率较高的职能逐步从其他部门移交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后,以现有的综合监管工作条件,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履职风险非正常增加,大大高于其他部门,也高于全社会的平均水平,但待遇和工作条件却没有因其承担风险与责任的加大而相应有所提高和改善。
5、力量配置不适应,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缺少必要的支撑条件。安全生产监管系统形成以来,其力量虽逐步有所增加,但远远适应不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范围扩大和工作量增加的需要,最为突出的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从全国情况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的人员配置自上而下呈倒三角形、逐级衰减的状况,在地(市)、县(市、区)两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力量十分薄弱,由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又直接承担矿山、危险化学品安全的直接监管,而这部分对于安监部门来说所承担的监管责任又较为直接和较大,必然要投入相对较多的力量加以保障,投入面上协调、直接从事综合监管工作的人员则少之又少,在一些地(市)从事综合监管的人员只有1-2人,县级安监机构中从事综合监管的人员还不到1人,人员的严重不足是直接导致一些综合监管工作难以及时到位和保持应有力度的主要原因。二是人员总体结构亟待改善、总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各级尤其是市、县两级安全生监督管理部门中相当部分没有独立的人事权,法律、建筑、化工、交通、矿山、机械及综合方面等
急需的人才又不太大愿意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来工作,所配的人员有相当部分并不适应安全生监管工作的需要,相当部分人员对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对综合监管范围内行业或领域的基本情况及相关规定和相关知识、对进行综合监督管理工作应把握的角度、内容及方式,对组织事故调查处理的相关规定、程序及应有的技巧等还不够了解和熟悉,难以发挥综合监管工作应有的作用和效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的权威性。三是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的日常工作条件较差。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现有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日常工作经费总体不足,相当部门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没有足够的办公场所,没有交通工具,没有录相、照相设备、传真通讯设备等,个别地方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的有关人员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只能骑摩托车或乘出租车赶到事故现场等,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的效能受到很大影响。四是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还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中介服务体系。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现有所从事的工作中有相当部分诸如安全生产培训、技术服务、政策咨询、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有关审核项目中的一些技术性、事务性内容,可以交由技术支撑机构或中介服务机构承担,但安全生产的技术支撑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中介机构数量不足、个别中介机构违规从业、垄断业务、收费过高、服务水平及质量低下等问题还较为突出,还无法真正成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的有力帮手和有效的支撑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时间和精力。
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运行状况及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整个安全生产工作全局的运行状况及质量与水平。对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来说,搞好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是一个全新和充满挑战的工作。做好综合监管工作必须具备众多的条件,特别是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必须理顺,因此,我们要积极争取国家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通过修改《安全生产法》或出台有关法规,对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的相关内容加以明确,较为清楚地划定综合监管的职责范围;同时,呼吁国家进一步理顺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科学、合理地调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权责及力量配置等等,从根本上消除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中体制性障碍。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安全生产的立法及监管体制、机制的理顺并不是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力所能及的工作,而且我国现有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及格局并没有完全稳定成型,今后还将继续进行改革、调整与完善,体制、机制的调整也未必就能达到理论上的最优和最理想的状态,体制、机制性问题将长期伴随并影响着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的开展,我们不可能等到这些问题全部解决后再开展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再者,即使这些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可能出现。因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所应做、能做的是在现有的体制、机制条件下,面对现实、认真研究、准确定位、理清思路、全力抓好自身应该抓、可以抓的各项综合监管工作,真正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具体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1、明确站位,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及工作角度。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范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王德学副局长认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就是各级政府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限,对辖区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代表政府履行督促指导、监督管理、综合协调、行政执法等方面的职责,从而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各单位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概括地说,综合监管就是‘较宏观的、高层次的、全局性的、全面性的、全方位的监管,其功能和内涵应当是,运筹谋划、导向促进、立规执法、组织部署、监督检查、指导协调、宣传培训、统计分析、通达反馈、调度综合’”(《中国安全生产报》2004年7月13日第七版《创新工作思路,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这是近年来我国对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这一范畴所做的级别最高,权威性最强,概括和表述最为完整、全面、准确的定义。而作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承担者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最为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的站位,站位包括自己的角色定位及工作的切入与把握角度两个方面。从“角色”定位看,综合监管工作承担者的角色应在以下九个方面加以具体化: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成为各级政府领导安全生产工作决策可依赖的智囊与参谋者,以确保安全生产重大决策、举措的正确、科学、及时。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代表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具体的领导与谋划者,以确保安全生产的总体方向、方针、目标、政策的落实。③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部署与推动者,以确保安全生产工作有规划、有计划、有思路、有措施、有落实、有成效。④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是安全生产综合性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起草者、执行者及监督者,以确保安全生产运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是安全生产运行制度及机制的设计者与规则者,以确保安全生产权责的对称到位,工作运行规范有序。⑥安全生监督管理部门是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的召集者与协调者,以确保安全生产环境的有效改善。⑦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是安全生产综合信息的分析者与发布者,以确保全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总体状况及重特大事故情况有所了解。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是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情况的督促者与检查者,以确保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全面、及时、有效地落到实处。⑨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是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的牵头组织者,以确保对事故责任人责任追究的到位。根据这一“角色”要求,其工作切入与把握角度应做到五个方面:①“高”,即要站在政府层面的高度,承担安全生产工作领导的各项具体工作。②“全”,即从全局、全面、全方位的角度来考虑安全生产工作的整体推进与整体成效。③“早”,即对安全生产工作运行的形势进行分析、对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倾向性与苗头性问题进行超前研究,及早提出应对措施与办法。④“超”,即综合监管工作不能依附于专项监管部门,不是有求于专项监管部门,而是要摒弃部门的利益,处于超脱、中立、公正的地位来开展工作、解决问题。⑤“后”,即综合监管与专项监管不是平行处于同一层面上的监管,也不是简单地抓那些专项监管部门不愿意抓的工作,不是与专项监管部门抢做那些该由专项监管部门做的工作,更不是成为各专监管部门的“补充”力量,而是要靠“后”站,对各级政府和各专项监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进行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及评价。
2、认真研究,明确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的重点内容。《劳动法》、《矿山安全法》及《福建省劳动安全卫生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均对当时劳动部门行使安全生产监察职能的有关内容作了一些相应的规定,尽管现有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格局与原来相比发生较大的变化,但安全生产综合管理的职能运行有其特定及内在的连续性,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能与安全生产国家监察职能在许多方面有相通、相同之处。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借鉴原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下劳动部门行使安全生产国家监察职能的内容、程序、手段和方法,并结合现有的实际,合理界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能的重点内容与基本范围。总体来看,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所从事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应是履行“裁判员”职责,即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协调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其大致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及重大举措,并研究本行政区域内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二是认真研究拟定安全生产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纳入同级政府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三是分析研究安全生产工作总体形势,针对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各级领导进行重大决策、牢牢把握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权提供参考依据;四是研究拟定安全生产的综合性法律法规规章及重要规范性文件,并监督贯彻落实情况;五是拟定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分工,推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并对各专项监管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及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进行指导、协调及监督检查;六是对生产经营单位贯彻执行《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及安全生产各项保障制度的情况进行监察,对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各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进行查处;七是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状况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安全生产综合性大检查或督查活动,并向政府报告情况,同时督促有关政府、部门抓好检查、督查中发现问题与隐患的整改;八是牵头协调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对有关重大问题的解决进行跟踪与监督检查;九是进行安全生产综合情况及事故情况的统计、分析,及时向社会公布;十是统筹考虑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工作,抓好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及中介服务体系的培育建设并对中介机构的执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十一是研究实施改善安全生产基础的有关工作等;十二是牵头组织对生产安全重特大责任事故的调查处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四不放过”的原则提出对有关责任人责任追究的建议等。
3、面对现实,充分用好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各种职权和工作手段。由于安全生产工作的特殊性,安全生产综合监督工作不可能像有些部门那样,利用手中掌握的管人、财、物等手段加以推动,但安全生
产监督管理部门本身并不是一点手段和职权都没有,关键是要把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把目前拥有的工作手段用好用足。这些职权和手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是作为代表政府承担安全生产具体领导工作的机构所拥有的职权。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同时也是各级人民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同级政府行使安全生产工作进行领导的具体职能,在涉及一些复杂性的、综合性的安全生产重大问题时,可以以政府安委会或政府安办名义对下一级政府及同级政府的有关部门、单位进行协调、指导、检查和监督。二是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安全生产责任控制目标的制定及检查与考评权,即通过制定安全生产控制目标和可行的考核标准与考核办法,对下一级政府及同级政府的有关部门、单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有效地督促各级各部门强化安全生工作。三是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的通报权。即通过对各级、各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和点评,对安全生产工作不落实、责任制不落实、生产安全事故多发、事故隐患整改不力的地方、部门和单位进行批评通报,必要时向全社会公布,以促使他们重视抓好各顶工作的落实。四是安全生产的表彰与奖励制度。即在对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考评的基础上,对工作扎实、基础较好,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并逐步探索建立安全生产工作荣誉制度等,引导、激励各级政府、各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主动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五是安全生产的法定监督检查权,即利用《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赋予的监督检查权与处罚决定权,有效地督促下一级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六是安全生产履职情况报告及问责权,即通过建立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履职报告制度和问责制度,将各级各部门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报告制度纳入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明确启动安全生产工作问责制度的范围、对象、程序,有效地提高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的权威性。七是重特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牵头调查权,即对各类重特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依法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明确事故性质,分析事故原因,并提出追究有关责任人员法律责任的建议意见。
4、确立主体,充分发挥好各级政府、专项监管部门、企业和社会的作用。安全生产工作具有不同层次和多方面的主体,只有各种主体都行动起来,都依法履行好安全生产的法定职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才不至于落空,才能避免和消除安全生产工作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一家“单打独斗”的问题。在推进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上,最特别发挥好以下四个层次主体的作用:一是政府。政府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主体,综合监管就包括着对下一级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督促和监督检查。《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赋予各级政府较为明确的职责,督促下一级政府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逐步建立并完善“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领导相应负责”的格局,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做到一级比一级具体,一级比一级负责,真正将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下去。二是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专项监管部门。公安、交通、海事、铁路、建设、消防、渔业、电力、质监、旅游等各负有安全生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是各有关行业或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管主体,安监部门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中一定不要与各专项监管部门“争权夺利”,不要去抢专项监管部门该做的工作,不要去代替专项监管部门抓工作,而是要相信、依靠专项监管部门,凡属于专项监管部门监管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一定要由他们承担,自己则集中精力当好“裁判员”。三是企业。企业是众多主体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在目前大部分企业已是无主管部门的情况下,应切实加大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上的责任,促使企业严格依照《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各项保障措施,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安全生产工作基础,建立起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引导企业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谋划组织者、主要实施者、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执行者、安全生产投入的保障者、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管理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责任及后果的基本承担者、安全生产工作的最大受益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则侧重于对企业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生方针政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依法开展安全生产的情况的监督与监察,督促、引导企业而不是代替企业去抓企业自身应抓的安全生产各项具体工作。四是社会力量。即通过发动职工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制度、事故隐患及违法行为曝光制度等,发挥好工会、妇联、共青团、新闻媒体及广大公民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群众监督、社会监督作用。
5、培育中介,促进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和中介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广义上说,安全生产的技术支撑体系及中介服务体系是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国家安监局提出的建立“六个支撑体系”的重要内容。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虽然侧重于“行为监察”,但也会涉及大量的技术性问题,处理这些问题工作量大、技术性强、专业要求高,仅靠增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人员在数量上、结构上是不可能满足需要的,在实践上显然也是行不通的,现实的选择是,建立健全并管好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及中介服务体系,把综合监管工作中有关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技术审核、认证评价、检验检测、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重大危险源监控的基础工作等交由或委托相应技术支撑单位或中介机构承担。具体要做好以下方面:一是适当增加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的数量。要根据法律法规定的条件和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需要,打破地域、部门垄断,加快认定一批门类齐全、条件较好、人员素质较高、分布合理的技术评价、培训教育、检验检测、咨询服务等中介机构,主要从两条线推进,一线是从现有省级专业性的科研院所或大中专院校中,选择一批单位加以认可,赋予相应的资质;另一线是设区市一级也要设立一定数量的专业性或综合性中介机构,在一些经济发达、总量较大的县(市、区)也可以设立一定数量的中介机构。二是从现有的中介服务机构中,选择一至二家技术力量强、专业门类全、管理基础好、能够代表省级科研院所专业技术水平的单位作为省一级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单位,通过加强指导、下达任务、委托职能、增加投入等支持其不断发展、壮大。三是抓好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既是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综合监管体系有序运行的重要条件。应通过制定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监管办法、公布安全生产中介机构黑名单及监督举报电话,实行违规从业中介机构黑名单及曝光制度等办法,重点查处安全生产中介机构无资质承揽业务,利用自己的资质承揽业务后分包或转包给无资质机构、超越资质范围开展业务,出具不实、不公正或虚假的评价、检验、检测、认证报告,乱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
6、提高素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队伍建设。搞好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既是搞好安全生产综合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安监系统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针对安监队伍的现状,必须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全面抓好安监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重点抓好五个方面:一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要按照“权力与利益脱钩,权力与责任挂钩”的要求,强化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不能从综合监管工作中牟取个人的私利,而要处于公正、超脱、中立的立场,处于公心来开展与推进工作,淡化权力观念,淡化利益观念,强化责任观念,强化服务观念。二是强化依法行政的意识。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限、职责范围及程序开展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不要因自己部门的利益、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喜恶、个人的感情乱干预、乱插手属于地方政府、专项监管部门及企业法定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三是加强安监队伍的业务学习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班及专项研修班等方式,抓好对本系统人员的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安全生产业务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如可以根据专项业务监管需要,多举办实践性较强的专项培训及研讨班,先进行理论的学习,在理论考试的基础上,将参加学习的人员集中到有关的生产经营单位,对其运用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及业务知识进行现场监督检查的能力进行考核,切实有效地提高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的政策、法律、业务及技术水平。四是注重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的艺术与方法,提高日常工作的协调性、整体性,提高综合协调的灵活性、有效性,提高指导、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提高监督检查的权威性、严肃性。五是强化安监系统内部的制度建设,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做到依法行政、廉洁从政,不断提高整个系统的行政效能及服务水平。
第二篇:当前基层安全生产监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异常严峻,处于安全事故高发期,我国安全事故每年死亡13万多人,居世界第一,安全事故每天的死亡人数与“非典”死亡总人数相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一个三峡工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而安全基础却没有根本改善,跟不上发展的步伐,表现为“平房的基础,高层的建筑,上重下轻,成了“倒三角形”,经济越发展越
不稳定,潜在的安全危险就越大,难以把握事故防范主动权,安全事故发生的随意性很大,往往使人防不胜防。特别是2004年郑煤集团的10•20事故(死亡148人),我省铜川陈家山煤矿的11•28事故(死亡166人),这两起矿难再一次用血的教训给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
面对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做为一个基层安全生产工作者,肩负的职责不得不引起对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思考,我认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六个落实难问题,直接影响困惑着安全生产,甚至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顽症”。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难。尽管每年各级领导都与基层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但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上存在好多问题,一是缺乏有效性。有的领导签订责任状是为了推卸责任和应付上级的安全检查,“空”对“空”,有的根本说不出所签责任状的内容。二是缺乏对等性。缺乏双方约束机制,制度中只规定下级应怎么做,应负何安全责任,而未对领导规定应做什么,缺乏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三是缺乏可操作性。有些责任状由于不是从当地的实际出发,而是照抄、照搬、照转,开传达室,千篇一律,没有可操作性。四是缺乏监督性。责任状签完后,有的人就把它束之高客,中间没人监督,成了一纸空文。五是缺乏责任追究的严肃性。政府领导和部门分工负责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事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和全局的重要工作,政府必须统一领导、统一部署、明确分工,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在此基础之上,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这才能抓好落实。
——无形的工作落实难。这里说的无形的工作,是指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安全氛围的建设等。这些工作没有具体考察的硬杠杠,落实起来也比较难。有些单位和领导抓工作,存在着重有形轻无形、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有形工作与无形工作,二者是辩证的统一,有形要靠无形支撑,无形要靠有形体现。因而,抓有形工作,要着眼于无形建设;抓无形的工作,要注意通过有形的东西反映。在一定意义上说,抓无形的工作更为重要,因为无形的工作往往是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如果抓不好,有形的东西就难以巩固和发展。比如,我们抓安全生产意识,既要抓各种安全会议精神落实,更要抓教育培训,抓安全氛围建设,下功夫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安全技能,防止事故。
——安全投入落实难。安全投入与产出所反映的形式与其他有形的产品不同,它可能以一个地区或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事故的减少、安全环境的有效改善、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企业信誉的提高等多种方式体现,时效长、见效慢。党的十六大指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保障程度低。目前我国对安全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7%左右,而在发达国家,安全投资占gdp的3.3%。据调查,2003年全国仅煤矿安全投入欠帐就高达500多亿元。各级政府要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改进安全投入方式。建立机制鼓励全社会对安全设施进行投资,特别是对治理重大事故隐患的投资,科学论证实施隐患治理的投资回报,鼓励企业自觉治理,让业主感到这一投入就象生产原料的投入一样,是能增值的。加大安全投入,提高生产力水平,有效保障安全生产,是当前我国安全生产面临的紧迫任务。
——经常性工作落实难。在日常工作中,总有一些人认为只要不出事故就可以,经常性工作作为基础性工作,做起来费时费力,因而麻痹松懈,使工作落不到实处。常常表现在听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落实起来几乎不要,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人们对本行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律认识的结晶,是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依据,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保证,但在经常性工作中,不少人把安全制度、操作规程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却不能落实到行动上。一些经常性的安全生产检查总被一些人通过各种手段,弄成“兵马未动,电话先行,检查组所到之处,自然是一派‘优美’景象”。如此安全“简查”岂能识“庐山真面目”。
——指导性工作落实难。指导性工作,一般指上级仅提出原则性要求、下级可以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灵活掌握的工作。这些工作灵活性大,干好干坏似乎都“关系不大”;同时,要落实好指导性工作,善于把上级指示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是件不容易的工作。正因为有难度,有时更显得重要。因为上级部署的许多重大工作都是指导性的,不可能那么具
体。比如,各级政府要考虑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总体规划,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等。怎样抓好这些指导性工作,要靠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根据具体情况落实,上级只能提出总的要求。但这些工作都事关安全生产的全局和根本,如何高度重视,一丝不苟抓好落实,这给基层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难题。
——监督管理工作落实难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一些影响生产经营单位深层次和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因此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落实难。一是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监管水平低。从全国的安全现状看,国有企业的安全生产明显不足,安全防御能力下降,大量非公有经济的企业不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事故频发。随着承包、转包、租赁等经营管理形式的多样化,安全生产缺乏有效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日益突显。二是安全监管力量不足。2001年以来,全国相继成立了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覆盖全国的安全监管网络正在形成。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人员编制数量相对较少;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经费普遍紧张,车辆、设施、办公条件等也相对较差。由于这些问题及因素的存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体制不顺,执法主体不清。部分主管部门把执法、处罚当成创收的手段,见责任就躲,见利益就争,致使《安全生产法》难以实施到位。四是腐败行为增加安全生产监管难度。有些地方干部直接参与办矿山,或者收受贿赂,上下勾结,充当保护伞,致使一些违法生产经营活动、非法业主有恃无恐,增加了行政执法部门监督管理的难度。
安全生产自古以来就是头等重要的人命关天的大事,他不仅仅是生命的保障,而且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和发达程度。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安全生产摆在相当于国策的地位。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就把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确定下来,到今天《安全生产法》及其配套法规、条例出台,通过法律确立了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和应遵循的最高准则,尤其是2004年元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进安全生产工作决定》出台及最近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的一系列有关安全生产的重要批示,又把安全生产工作的地位提高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进一步阐明了安全生产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为当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那么,安全生产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解决“六难”,在全社会迅速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氛围,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创新和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首先,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识安全生产极端重要性。
其一,安全生产的本质特征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一致。“三个代表”的本质是执政为民,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安全生产涉及千家万户,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利益的头等大事,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生命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基本利益,安全生产的本质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因此,安全生产的本质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完全一致,应把确保安全生产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试金石。
其二,安全生产是小康社会重要内容。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高低,很重要一点就是要看是否有安全感,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就是创建我们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安居才能乐业,小康社会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是劳动者的生命健康能够得到切实保障的社会。小康社会的标准,不仅反映在经济指标上,更要反映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环境上,安全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只有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切实得到保障,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息息相关,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安全感,不能安居乐业的社会,绝不是小康社会。
其三,安全生产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促进作用。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安全生产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安全与经济是“和平与发展”当代社会两大主题的具体表现和任务,两者的辩证关系应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和对立统一的。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是与生俱来的,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生存所需同时,必须采取各种组织和技术措施来解决劳动生产和不安全因素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命危害,经济与安全是社会发展产物,都是为人服务,其本质是以人为本。二是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安全生产是经济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是生产前提和保障,安全也是最大的节约和效益,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三是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为了获得最大利润,而减少安全投入,其结果是节省了安全成本,换来了安全事故,痛定思痛后又亡羊补牢,然后重蹈覆辙,始终摆不脱“事故——警惕——放松——事故”这个安全事故规律的怪圈。
其四,安全生产是以人为本和保护人权的具体体现。生命权是人身得到保护以免遭伤害的权力,是人权最重要的内容,讲人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安全生产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人的尊严和权利高于一切,任何经济、社会活动必须首先服从于保障基本人权这一目标,人权优先的理念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时尚,普遍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安全第一”的企业文化。现在西方国家谴责中国人权的议案,有51%来自安全生产,应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
其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将责任追究“追”到位。所谓“安全生产责任制”简单表述就是“居其位,谋其政”,“谁主管,谁负责”,它是依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的庞大系统,涉及到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监管监察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工会、企业职工等,既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岗位责任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一项安全制度,也是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核心。安全生产的本质是实现人——物——环境之间相互协调,极其复杂,互为因果,牵一发而动全身。安全生产工作好似天网,笼罩四野,覆盖八荒,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概莫能外。只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守土守责,协调一致,使安全生产工作从组织领导上统一起来,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从制度上固定下来,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层层有专责,才能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自上而上签订责任书是可行的、有效的,但这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通过目标分解,明确职责,同时各职能部门要严格督察,严格考核,把工作抓好、抓实、抓到位。要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要完善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明确否决范围、否决对象、否决程序,这种制度应该是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重要内容,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是实实在在,便于操作、检查、考核,努力营造一个“严、细、全、实”工作氛围,要建立安全隐患整改责任制度,把责任追究在隐患检查整改环节,体现“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
如果没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缺乏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责任书签的再多,也只能是一纸空文,责任书成了“责任疏”,在不良的思想意识下,签订的责任书不但没有起到应有效果,反而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有时还易造成领导之间、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签订责任书,不仅仅将责任书写在纸上,而要将责任刻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有了责任书并不等于就有了强烈的责任心。也就是说,必须建立强有力的落实保障制度,如责任制跟踪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等严格责任追究,追究责任必须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如果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就是纵容失职渎职和犯罪。
再次,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齐抓共管,坚决遏制“落实不下去,严不起来”这一安全生产工作的“顽症”。
——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一是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企业法人和劳动者四个层面的安全生产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切实抓好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管理工作,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受训人员由被动培训向主动培训转变,实现培训部门由形式培训向效果培训转变,实现由随意培训向依法培训转变。三是新闻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对违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为要坚决进行舆论监督,抓住典型,跟踪报道,举一反三,以儆效尤。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严格责任追究。大量安全生产事故惨痛的教训是,安全生产投资不足,是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安全生产法》第十八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由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这项规定从保证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上形成了一项法定义务,明确了一项十分重要的责任。而核心是拿起法律武器对那些冒违法之风险、视法律为儿戏、漠视人的生命,为了名义上的业绩而牺牲安全,为了利润而牺牲劳动者的生命,将必需的安全生产投入变成了自己额外利润,对这样危害劳动者、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追究责任,这是当前安全生产立法的职责。否则,将严重损害安全生产基础,忽视基本的保障措施。
——重检查,严查处。有了领导负责,有了责任制度,有了教育培训,并不等于安全生产就万事大吉,由于企业领导、一线职工长期处在同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中,思想容易麻痹,工作容易松懈,对一些事故隐患容易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因此,要把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当做为企业服务、支持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围绕企业安全生产,落实好指导性工作,善于把上级指示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一丝不苟地抓落实。另一方面,设置有效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预警系统,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旦发生事故,必须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查处,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没有得到追究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配机构,建机制。机构建设包拓领导机构、监督机构和管理机构,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要求大中型和高危企业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小型生产经营企业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通过建立统一的安全生产组织保障体系,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放在各级领导心上,挂在管理者的口上,落实到一线职工的行动上,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安全生产设置有力的组织防线。同时,各级政府要给予安监部门支持,从经费、人员、安监装备等方面,使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断增强安全管理力量。
最后,要认清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职责,抓好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对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是法律赋予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做为各级安监部门,如何履行好职责,全面性的、全局性的、全方位的实施监管,笔者认为其功能和内涵应当是:运筹谋划,导向促进,立规执法,组织部署,监督检查,指导协调,宣传培训,统计分析,通过反馈,调度综合,其具体应坚持“三到位”和“三不”,适应新形势,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做到“八个促进”。
“三到位”: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地位、作用以及做好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的重大意义。二是履行职责要到位。凡是法律法规已经明确的和同级政府赋予的综合监管职责,都要通过努力,逐项得到落实,不能有半点犹豫,不能有半点马虎,不能有丝毫放松和懈怠。三是工作措施要到位。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或者提出政策措施建议,并通过监督、检查、协调、指导,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抓好落实。
“三不”: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就是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细、管实、管出水平、管出成效。并要努力做到超前思维、超前谋划、超前动作、主动出击、有所作为,不依赖别人、不顺水推舟、不被动应付。不越位,就是决不能把不该管,实际上也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揽在手里,不能超越职能权责做事。应真正做到“两放”,即:属于行业主管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安全监管部门应该放手;属于下级部门该做的事,上级部门应该放权。不错位,就是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与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不能取代他们直接的、具体的、日常的、专业的监管工作,要把安监部门负责的直接的、具体的监管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工作做细、做深、做实,不推诿、不扯皮;要与生产经营单位分清职责,不能替代他们去抓其内部的安全管理。
“四个转变”:一是要转变观念。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同志,应增强人本观念,增强必胜信念,增强创新观念,增强服务观念,增强全局观念,增强责任观念,淡化权力观念,树立安全也是政绩,安全有利发展,安全就是建设,安全也是大局,监管就是服务,执法就是权力等正确的安全观、政绩观、发展观、全局观、权力观和服务观。二是要转变工作重心。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要从过去重事后查处,转向重事先防范;从重治标转向重治本,从重眼前转向重长远;从重部署转向重落实;从重政府推动转向企业自动上来,真正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切实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三是要转变工作方式和手段。要把监管方法和手段从一般性的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转向依靠科技手段提高综合监管的科技含量上来;从过去以行政型管理为主转向依法监管,主要依靠法律手段,来规范各方面的安全生产行为,把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纳入法制化轨道上来;从单纯依靠集中整治转向既抓集中整治又加强日益监管上来;从注重事后验收把关和监督检查转向注重事先控制,搞好安全生产许可,把住市场准入关口上来;从注重一般号召、平铺推动转向突出重点,培育典型,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工作上来;从依靠高压看管转向建立长效机制上来。四是要转变工作作风。要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正做到重实际、鼓实劲、做实功、办实事、求实效,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不断研究综合监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创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把综合监管工作抓细、抓实、抓好。特别要研究治本之策,着眼于战略性、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长远性问题的研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发展。
“八个促进”:一是促进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及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署、指示的全面贯彻实施;二是促进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和安全责任制的落实;三是促进部门安全监管工作的加强;四是促进安全生产专项整台、企业安全状况的评估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五是促进安全投入和科技进步力度的加大,提高本质安全程度;六是促进整个综合监管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加强,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水平;七是促进全社会安全氛围的形成,安全生产工作格局的建立,安全生产监管和支撑体系的完善。八是促进安监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各行各业和各个方面安全生产的全面加强,重特大事故得到遏制,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安全综合监管工作要讲求实效,核心是要通过我们的工作,达到“八个促进”,这是检验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和尺度,用其审示、衡量和考核我们自身的工作。通过以上工作,逐步建立并形成完整的、合理的、顺畅的安全监管体制架构,并在这个架构上,向横向拓展,向纵向延伸,形成部类齐全,软硬结合,上下贯通,纵横交错,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监管体系。
安全生产水平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涉及到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到国家声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各个层面,是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当前,频繁发生的安全事故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无论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还是从增强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看,都应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篇: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本文在分析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对策:丰富和完善高校党建工作的模式;改进党建班子思想理论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建设善于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关键词】 高校;党建工作;存在问题;对策
高校是高级人才的汇聚地和培养地,是党建的重要对象。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党建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新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且自立、竞争、创新等意识已趋成熟。但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和社会结构的多样化而形成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导致了部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取向也在大学生中流行。如何正确把握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和取向,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是当前高校党委努力探索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遇到的突出问题
1、高校各级党委的工作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遭遇困难
高校党委的工作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他们大多人格独立意识较为强烈。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创新性人才,这一时代特点将进一步强化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也将进一步推动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独立意识的张扬。个性的强化和独立意识的发展使得他们对权威的服从意识逐渐减弱。富于创新的个性特征还使得他们善于独立思考,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不一定会简单的一概接受,而往往是加入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理解,甚至是带着怀疑去接受。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比较迅猛,通讯及其网络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他们接收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改变高校的授课方式,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方式,过去集中管理的方式逐步为分散管理所取代,这就对高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高校党建工作面临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挑战
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对党组织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如:思想政治工作如何进驻学生公寓,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在多所学校学生共同居住的大学区,如何设计并实施有效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面对同院系的学生分散居住不同宿舍楼,院系党组织如何对本院系学生开展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等,这些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另外高校扩大办学规模后,对高校党委迅速动员人力和物力资源能力,加强教学组织和管理和保证教学质量关的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3、高校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挑战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活动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借网络技术和频繁的文化交流的机会,正在深入影响高校教师和青年学生的价值观。随着国内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显著,高校学生往往成为各种新潮文化的最早接受者及实践者。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不死,这些国家有意识地通过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对高校学子施加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高校的冲击力度和影响程度将进一步加剧。
4、高校党建队伍整体素质水平跟不上新时代党建工作的要求
部分高校党建班子的政治理论学习自觉性不强,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存在重业务轻政治的错误倾向,有的高校党组织领导干部强调工作和时间问题近而忽视理论学习,政治理论整体水平不高,政治意识淡漠,对学校党建的工作重视力度不够,突出表现为重经济建设而轻社会效益,重视学科骨干培养而轻党务和政工队伍的建设,有的领导干部对学习重视不够,平时勉强学习一阵也只是应付工作之需,学习成了机械性地应对政策,缺乏扎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政治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这些现象对于高校党建工作开展十分不利,对学生的影响也比较差。
二、解决党建工作遇到突出问题的对策
1、丰富和完善高校党建工作的模式
传统的党建工作提供的关于党建的信息知识量少,学生的获取面也窄,这是严重影响和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客观因素之一。可以考虑引入网络教育,网络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共享,网络语言集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于一体的特点。这就使严肃的高校党建工作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就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扩大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面,并且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把网络技术融入到高校党建工作中,还可以可以打破传统党建工作的时空限制,由于实际学习生活中走读学生的增多,毕业外出实习等情况,导致了部分党员很难在共同时间内来完成党建政治的学习,网络技术的介入增强了党性教育工作的活力和弹性,让党建工作不再枯燥无味。
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班子的思想理论建设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是高校党组织应对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职员工和青年学生个性意识增强、思想文化多元化等对高校党建工作挑战的需要。要切实抓好党员干部和教师队伍的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加强高校党员干部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分析辨别当前国际和一些重大社会问题能力,坚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要继续深入推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要强调师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民主观念的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另外高校校党组织必须在努力提高党员管理队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开发学校的人力资源,提高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接受政治高等教育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3、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呈多样性和选择性,对于正确的看法与错误的看法时常混乱在一起。对于个体而言,有些大学生有时会兼有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飘忽不定,而高校是人才汇集的地方,高校师生历来是折射社会政治环境最敏感、反应最迅速的一个群体,面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理想信念模糊,失去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甚至怀疑马克思思想和基本理论。我们必须明白,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能搞政治思想的多元化。并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已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及其理论在中国新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这一切告诉我们,无论在何时,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4、建设善于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首先要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选拔干部要把“德”放在第一位考虑,重点考察干部是否忠于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是否有立场有原则,廉洁奉公作风正派。要通过组织考察、民意调查以及在重大事件中的反应表现、参与社会活动的行为表现等方面全面对拟选拔任用的干部进行考察了解。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尽善尽美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另外,要防止独裁和少数人做决定的机制,要注重民主测评,弱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打破人员的身份界限,形成人员可进可出、岗位能上能下的选拔机制。
三、结语
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已刻不容缓,在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微变的现实情况下,认识目前高校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并尝试进行解决,这是巩固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的历史使命和必然路径。高校党建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我国下一代党的优秀接班人的培养。高校党建工作的优化和与时俱进需要广大学者和党务部门工作者不断总结经验、深入探索,并努力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凯锋.新世纪中国社会价值观和?i年价值观的演进态势[J].当代?i年研究,2002.1.[2] 张健明.论当代中国朴会主导价值观[J].东华大宁宁报,2004.6.[3] 张向战.针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人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宁社会科宁版),2010.3.[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作者简介】
佘德琼,四川大学体育学院党总支办公室主任.
第四篇:领导班子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范文
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问题
对策和建议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尤其重视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做到‘三个代表’,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要培养和选拔好跨世纪担当重任的一批接班人。‛胡锦涛总书记也强调,要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作为一件关键性的大事来抓,努力为推进中央各项重大决策的落实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这些重要论断,极其深刻地阐明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当前,各级领导班子的主流是好的,他们中的大多数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为改革开放与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在领导班子的建设上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有的领导干部忽视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较浅,习惯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党性修养不高,在用人、处事和交友中不讲原则,把庸俗作风、市侩习气带进了党内;有的脱离群众,滋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个人主义;他们玩风盛、官气足、私心重,群众观念不强。二是一些年轻干部在领导和执政水平上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够‛,即市场经济的知识、经验和技巧不够,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和消化班子自身矛盾的艺术和能力不够,领导工作和组织程度不够,领导实践经验不够。在工作中,要么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和创业意识,安于现状、守摊子;要么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能以人为本,片面追求政绩。震惊全国的嘉禾事件就是一个典型。
三是不能正确理解和坚持民主集中制。一些领导干部在如何对待民主集中制这个问题上出现偏差,对民主集中制的涵义认识不清,对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理解不透,以至于产生民主集中制‚过时论‛、‚取消论‛的错误观点;有些领导班子成员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和正确处理多数和少数的关系,正确意见和错误意见的关系,有的不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班子不团结,甚至争‚我高你低‛,闹内耗。
四是勤政廉政不够。有的大手大脚比阔气、讲排场,挥霍浪费;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腐化堕落,走向犯罪。据统计,目前在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案件中,涉及党政一把手的案件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甚至更高。
五是在宣传和工作要求上存在偏差和误导。什么工作都强调一把手亲自抓,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丢在了一边,一把手忙不过来,其他人不敢忙。
当前,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为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以上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各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就难以提高,新的发展观就难以真正落实到工作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无从保证。
由于领导班子建设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针对当前领导班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当前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全面理解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标准,把选好干部作为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的前提
一是要全面理解和贯彻‚四化‛方针,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方向。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集中体现了‚德‛与‚才‛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文凭与能力、年龄与能力的关系,防止重文凭轻能力,重年轻化轻能力的倾向,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防止出现高文凭低水平,年轻化但能力差的现象。
二是要确立以人为本、选贤任能的选人用人新观念,把靠得住、有本事,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作为选用干部的基本着眼点,坚决破除论资排辈的选人用人观念。要把工作需要、人岗相适、群众满意,作为选用干部的基本要求,把缺什么、选什么、用什么作为选用干部的基本原则,将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符合岗位任职要求的人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坚决消除在一个地区、一个系统、一个单位等‚小圈子‛中选人的现象,改变干部单位所有、近亲繁殖、自产自销的‚小作坊式‛操作模式,构建人才共用、全局‚一盘棋‛的干部选用工作格局,使每个领导职位都能在更大范围内选择最合适的人选。大力推进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逐步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轮岗交流等制度,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途径发现、培养、选拔各方面优秀领导人才的方法和措施。积极实施‚人才工程‛,认真抓好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科技人员三支队伍建设,特别是要重视抓好三支队伍中复合型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善于从党政机关之外选用优秀人才,充实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实现各类人才的优势互补。
二、要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要求,突出在培养、教育、管理上下功夫
第一、突出抓好文化知识教育。引导和组织领导干部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及时掌握各种新的信息,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使决策和管理建立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上。
第二、要抓住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这个重点,突出抓好领导素养教育,把民主集中制学习作为突破口。帮助领导干部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局部与全局、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上级与下级、正职与副职、党员与党组织等基本关系,加强群众路线和群众观念的教育,使他们养成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善于与群众打成一片的良好品质。在这个方面,要着重打好一个基础、抓住两个重点、完善三个机制。
----打好一个基础。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两个务必‛重要思想,打好理论基础。当前,在各级领导班子中,相当一部分成员存在着专业知识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浅的问题,在工作中常常表现为缺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不善于处理领导工作、管理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处理问题、判断形势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不强。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是领导素质灵魂,决定着领导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肩负的历史责任,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要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谋全局、把方向、管大事,进一步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要始终把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放在首位,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党性修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立党为公,忠于职守,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讲政治、讲团结、讲大局。同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实践锻炼。比如:安排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最艰苦和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对社会阅历浅,实践经验少的领导干部安排到基层锻炼;有计划地从大专院校挑选一批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放到基层去锻炼;健全干部交流轮岗制度等。此外,对各级领导干部要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突出做到‚三严‛:即思想教育从严,党内生活从严,日常管理从严。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高了,就会减少班子成员之间的碰撞与磨擦。因此,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的学习教育,是促进领导班子团结的基石。
----抓住两个重点。一是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中的消极腐败现象。防治腐败,一方面要健全制度,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会公报》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方针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制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制度,制度要简洁、明确,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用‚重刑‛,对腐败分子要杀一儆百,毫不手软,对有腐败和不廉洁行为的领导干部,要视情节,轻者批评教育,重者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决不官官相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二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改善和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要教育广大干部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树立正确的地位观、名利观和权力观,努力做到以党性修养影响于民,以率先垂范取信于民,以血肉之情动之于民,以发展经济造福于民,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以实际行动,建立新型的党群、干群关系。
----完善三个机制。一是完善民主集中制的运行机制。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各级领导班子要健全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少数服从多数,不搞‚一言堂‛和个人专断,不搞阳奉阴为与组织决定对立。而对于一般性的工作,则应由分管领导独立解决,大胆负责,做到‚用人不疑人‛,并相互通气,协作配合。实践证明,民主集中制是消除班子内耗的特效良方,是构建领导班子团结的有效机制。二是健全党内生活,完善监督机制。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首先,要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的相互监督,以党内民主生活会的形式,自觉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有话当面说,以诚相待,沟通思想,消除隔赅;其次,要完善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建立定期同干部谈话制度和检查工作制度;第三,要完善群众的民主监督,开辟各种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后是改进和完善党内监督,保证纪检部门行使好职权。三是完善干部考察机制。组织、纪检部门要坚持把领导班子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作为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对领导班子干部进行跟踪考察,全面掌握他们的德才表现,促进他们搞好角色转换,顺利成长。
三、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服务意识
一个领导班子是否在地方党委政府中有地位,是否在群众中有威信,是否具有号召力,关键是看这个领导班子是否真心实意、扎实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换,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由指令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要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进一步强化服务观念,强化服务举措,这样才能够带出一支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所信赖的队伍。建设服务型的领导班子应突出以下重点:
1、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一个地区的投资发展环境是影响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工作效率、服务水平等是反映一个地区发展环境和一个部门形象的重要窗口。
2、为广大群众服务,塑造良好的形象。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每一个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强化这一宗旨观念,要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够自觉做到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自觉做到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
四、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坚决消除消极腐败现象 当前,消极腐败现象是影响党群关系的最大问题,也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1、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强化‚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继续发扬与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坚决克服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严格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做端正党风和廉政建设的表率。
2、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把对上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职工群众参加民主管理的权力。对职工群众关心的住房、交通、劳动保护等方面的迫切问题,凡是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要想尽办法创造条件加以解决。
3、要加强监督管理,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消除消极腐败现象。要把党员领导干部廉政建设情况列为民主生活会、考察干部和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把制度公布于众,支持和鼓励群众监督。各级纪律检查、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领导干部勤政廉政的监督检查。
第五篇:安全生产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于洪军
社会安全保障,是人民的生命财产正常存在的最基本条件,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安全生产是文明进步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了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就随时都有失去的可能,随即带来的是家庭的破裂、社会的不安定因素随之伴生。安全生产是党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也是加快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之一。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讲话不仅是统一全党思想的宣言是;同时也是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动员令。这说明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高度负责,以及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把安全生产纳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全会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不断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意义重大。
一、目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企业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企业是安全投入,隐患治理整改的主体,及时排查治理隐患有效防范事故,是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职责,但现实中有的企业、单位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安全投入不足、对长期存在的重大隐患和重大危险源没有排查治理和没有登记建档,没有监测监控,没有组建应急队伍,也没有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更是无从谈起;有的企业、单位无视国家法律法规,不顾安全生产条件和能力,违法违规生产,隐患四伏;有的企业采用落后淘汰的生产工艺,导致发生安全事故。
2、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我局安全生产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存在两个“不适应”,即少数领导干部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与安全发展理念不相适应;安全生产监督监察力量配备与日益繁重的工作不相适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肩负着同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指导、协调监督同级其它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指导和监督基层单位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依法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情况;负责工商贸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安全的监督检查工作;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建设工程项目“三同时”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在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和考核等工作职责。
3、安全事故调查阻力大,问题多。
虽然我国在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处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落实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现实中有些安全执法人员没有按法定程序调查处理事故,没有严格落实“四不放过”的事故处理原则。有的只要交罚款,一切就合法;有的打着“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柱子的幌子,低价处理《行政处罚决定书》,甚至有的安监管理部门用实物代替罚款,为自己和小团队捞取好处,人民的生命成为自己的交换筹码;有的安全执法人员为非法生产企业充当保护伞,对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重大的事故隐患纵容包庇,导致发生恶性死亡事故;有的凭借行政权力非法干预中介活动,在安全评价和验收中,将“事故隐患”货币化、福利化,埋下重大安全隐患。
二、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有效途径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践行安全发展理念,落实生产必须安全要求,要做到几个“应当”:
1、应当弄清安全生产的本质。
安全生产本质的核心是,保护劳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职业健康。它是安全生产最根本、最深刻的内涵,充分诠释了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导向性和目的性。它是我们党和人民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本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在安全生产领域的体现。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应当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民安全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对劳动者生命和健康的尊重,应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良心底线。
2、应当依法对生产安全事故准确的定位。
生产安全事故的认定应遵循依法严格认定,坚持从实际出发,有利于保护事故伤亡人员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落实,消灭监管“盲点”,促进生产安全形势好转的原则。根据《安全生产法》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列》所称的生产经营单位,是指从事生产活动或者经营活动的基本单元,既包括企业法人,也包括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个人合伙组织、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等其它生产经营主体;既包括合法的基本单元,也包括非法的基本单元。生产经营活动,既包括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包括非法的生产经营活动。
3、应当深刻分析事故多发的原因,明确工作的方向和措施。
目前事故主要集中在交通、矿石、建筑、电力、农机、烟花爆竹等几大高危行业,发生事故原因,除客观因素外,一些主观因素不得不深思。如有的单位发生死亡事故,经调查,基本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都达不到规定的要求;有的地方竟然存在个别企业无证生产多年,有些部门只收取费用不管理,并发生致人伤残事故,除了企业负责人的主体责任末落实外,折射出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行业主管部门的越位、错位和不到位。我认为应该实施三大措施:一是在安全生产监管主体,即政府层面,把加强安全生产,实现安全发展,保护劳动者安全和职业健康,最大限度地给予法律保障、体制保障和政策支持,建立隐患治理和应急救援长效机制。二是在安全责任主体,即企业层面,把安全生产,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和职业健康作为企业生命和发展的根本,最大限度地实施科技兴安,做到责任到位、培训到位、管理到位、技术到位和投入到位。三是增加安监机构人员并应该是独立机构。安监机构如果不独立设置,就不能成为行政执法主体,不能行使执法监管职能。安监机构挂靠在其它部门,既不是政府直属机构,也不是政府组成部门,不具备独立执法主体资格,无法独立实施日常的安全检查、执法和事故调查处理。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关键在基层,具体工作都在基层,没有腿怎么走路?没有队伍怎么抓工作?所以,必须加强安监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安监机构班子和专业执法工作人员,不能把安监机构作为安置干部的渠道来
对待。我局配有安监人员2名(其中一名是社会化用工),负责辖区365家工、农企业、商铺、机械加工企业,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等高危行业领域企业数量多,大量事故调查处理、摸底上报和监管工作都要由我们基层的安监机构承担,基层安监监管人员常年处于“白加黑”和“五加二”状态,安全监管任务繁重,压力巨大,但仍然存在监管盲区和死角。
4、应当依法行政,加大政府的安全培训、安全文化宣传投入力度,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根据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加大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力度,引导执法人员树立正确的“三关”,确保依法行政。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安全投入力度,特别是尽快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安全培训中心,场地、人员(包括培训讲师)、设施要到位。红兴隆局直是人口多、面积大,建设项目多,经济发展快,农民工就业压力大,个人安全防范意识差,安全培训任务重。安全培训教育,既能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又能给他们增加一技之长,使就业压力变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既要培训执法对象,更要培训执法主体;既要培训员工,又要培训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特别是特种作业人员,使之职业培训和资格培训有机结合。对特殊群体(劳教人员)和弱势群体(农民工、老弱病残人员)应该零成本培训教育。既要扩大培训范围,增加培训数量,更要注重培训质量。特别是应通过对安监执法人员的培训,实行持资格证上岗制度,从根本上杜绝“法盲执法”、执法犯法现象,使安全培训工作由量的扩张达到质的飞跃。
5、应当形成专家参与事故调查的制度,做到事故调查与事故处理相分离。
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是一项专业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各行
各业、方方面面的技术知识,这就要求事故调查成员必须有该行业的专家型人才。特别是事故调查组组长应该是安全生产领域内的复合性人才,从而有效指挥、协调事故调查工作。在具体是事故处理中,坚持“四不放过”,做到“四个公开”,即事故的基本情况要公开(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伤亡情况、当事人的情况),事故调查处理的执法人员要公开,事故的处理决定(批复)要公开,事故的处理决定的落实情况要公开。使事故的处理过程在阳光下操作。各个单位要建立安全事故台账,做到立案审批,案件处理备案审查。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法定职责,法定时限,准确、灵活运用有关法律法规,做到程序合法、实体合法。
总之,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安全生产是永不竣工的工
程,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既需要政府的重视,又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更需要广大安全生产战线执法人员用生命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精神。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起步年,各级政府及安全监管部门按照“专家查隐患、企业抓整改、部门抓督查、政府抓督办”,建立和完善隐患排查整改和危险源监控的工作机制,加强监管,很抓落实。建设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在执法实践过程中既要合法,更要合情、合理,慎重把握手中的自由裁量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规则,注重细节,超前预防,令行禁止敢管理,细针密线保平安,不断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抓好安全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让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让安全生产常
识家喻户晓,让安全生产成果共建共享,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扬弃,才能为安全发展的和谐社会奠定基础,确保家乡一方幸福平安。
(作者单位: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