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范文)

时间:2019-05-13 20:1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有资产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有资产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范文)》。

第一篇:国有资产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范文)

宝鸡市纪委监察局 国有资产监管征文

当前国有资产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岐山县经济贸易局

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两个决定》以来,我县县办工业企业的改革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突破性局面,除一户国有企业(原县药厂)被拍卖以外,其余19户企业均改为内部职工出资入股的股份合作式的有限责任公司。这在当时情况下,给长期处于“大锅饭”状况的企业经营无疑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促进生产经营工作,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困难,尤其是转变职工思想观念,把企业利益与职工个人利益密切关联,激发职工责任感调动积极性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改制后企业运行中出现的新困难,使原本属于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监管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笔者在对现有县属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营状况及国有资产监管状况进行调查之后,特就当前国有资产监管面临的有关问题与对策,浅谈如下拙见:

一、存在问题

国有资产监管的目的,是为了让国有资产在受监管期内保值和增值。但近年来,随着企业改制后经营运作中出现和遇到的诸多困难及问题,这一目的远远没有达到,有的甚至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 或逐渐灭失的情况,其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性亏损严重,负债增加,有效资产减少,甚至资不抵债。造成这状况的原因:

1、改制“换汤没换药”,企业缺乏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改制前企业吃的是“大锅饭”,职工人人出资入股的改制起了一时的作用,时间一长,又回到以前的状况,只是“厂长”变成了“董事长、总经理”,实际意义上的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没有真正建立和运作起来,有的形同虚设,甚至是“董事会不董事,监事会不监事,总经理不理事”,公司既不分红也不分股,也不给股东一个交待。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各方面积极性较差,经营者决策随意性很大,经营不善形成亏损已属必然。

2、企业创新、发展乏力。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以及“入世”带来的冲击,我县几乎所有的县属工业企业都遇到了发展的困难,尤其是国有企业原本存在的资金紧缺、人员膨胀、产品老化,创新能力差等等问题更加突出。企业不能创新和发展,就难以实现有效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有的甚至连原有的摊子都守不住,以至于出现了用仅有的资产变现发工资,使国有资产逐渐消耗灭失严重。

3、国有资产监管存在管理体制上的漏洞。国资主管部门不能履行出资控股人的职责,缺乏对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国有企业主要领导的产生不是由国资管理部门根据业绩考核提出选用意见,而是依照选拔行政领导干部的标准和方式选择确定;国有资产保值增 值缺乏与经营者经济利益挂勾的奖惩机制;企业上级主管部门不管国有资产;国有企业体制问题特别是“冗员”问题是其成为“汤手山芋”,政府不愿揣,名曰“改革靠自己”,实则怕“汤手”而“撒手”,主管部门把管企业的主要精力放在“保一方稳定”。如此等等,使国有资产监管形同虚设,使国企问题“积重难返”,国有资产岂能管好?

二、对策

1、加快混合股份制改造,必须改变“国资一股独大”的现状。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实现的主要形式,这是在多年来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创新。我县原国有企业的改制之所以在不长的时间内流于形式,主要是国有资本一股独大,职工人均等份出资入股,使原有的体制模式尤其是根深蒂固的“国企弊端”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职工变为股东在相当一部分人身上还出现了“铁饭碗更铁”的负效应和“内部人控制”现象。因此,要真正触动产权这个核心,就必须或是吸收社会法人自然人入股改善股权结构;或是推介技改项目投融资和招商引资以减少国有资本股份;或是实施整体拍卖使国有资产全部退出;以实现县属国有企业全部民营化的目标。

2、健全完善国资监管办法。一是健全完善监管国有资产与履行出资人职责相结合的监督组织保证机制。设立国资监管专门机构,落实其对所监管的国资企业有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经营者选用的参 与权或决定权;对财务会计的派出或监督权。以便实施有效的监督。二是健全完善对经营者业绩考核与其个人切身利益相挂勾奖惩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在一些国有资产还不能完全退出的国有控股企业可以试行经营者持大股或经营者年薪制以及经营决策责任追究制。减少经营决策的失误。三是健全完善国资改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包括经理层各司其职,形成有效、协调、制衡的运行机制,改变“换汤不换药”的“翻牌公司”现象,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以盈利为目的”市场经济主体。从而使国有资产得到有效监管,堵塞国有资产流失的“黑洞”。

3、改善地方投资环境尤其是为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有利环境。目前企业遇到的困难,除自内部原因之外,不少是地方投资环境恶劣,“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社会负担过重,企业创新发展面临重重困难。亟待以政府牵头各方配合协作为企业经营和创新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包括解决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等资金十分紧缺的困难问题。从而使国有资产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中得到保值和增值。

(执笔:鲍乃成 陕西丰宝化工有限公司党总支副书记)4

第二篇: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从金融监管的含义、目的、内容等方面对其作出初步了解,进而引出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其作出分析,最后针对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关键词】金融监管 问题 对策

【绪论】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尤其是当我国加入WTO后,促使国内金融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基础差、问题多、压力大,成为中国金融业不容回避的现实,进而使得我国金融监管当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对我国金融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剖析,以及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对提高我国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要解决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这一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弄懂何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从词义上讲,金融监督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实施监管的目:(1)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2)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制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3)金融监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贷款发放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4)银行倒闭不仅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会波及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金融监管可以确保金融服务达到一定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5)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储备和资产分配来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传递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可以保证实现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6)金融监管可以提供交易帐户,向金融市场传递违约风险信息。

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金融机构设立的监管;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业务的监管;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如市场准入、市场融资、市场利率、市场规则等等;对会计结算的监管;对外汇外债的监管;对黄金生产、进口、加工、销售活动的监管;对证券业的监管;对保险业的监管;对信托业的监管;对投资黄金、典当、融资租赁等活动的监管。其中,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是监管的重点。主要内容包括市场准入与机构合并、银行业务范围、风险控制、流动性管理、资本充足率、存款保护以及危机处理等方面。

通过上面对金融监管的初步了解,下面将提出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作出分析:

一、对金融监管的目标认识模糊。金融监管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管制行为, 有其特定的具体目标,以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为己任。而在中国, 由于银行的主体均为国家所有, 存款人如同信任政府一样,不怀疑银行的支付能力, 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健经营表面上看来并不是一个现实的突出问题。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目标, 是通过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确保国家金融方针、政策的有效实施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贯彻落实。因此, 在中国金融监管目标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一致的。对金融监管目标的认识模糊, 直接影响了监管工作的开展。

二、金融监管措施不力。从金融监管手段看, 我国金融监管长期依赖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 金融监管以计划、行政命令和适当的经济处罚方式进行。基本金融法律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差甚远, 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 监管难以做到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从金融监管方式来看, 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外部监管。由于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不健全, 自我监管能力极低, 金融同业工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在我国也极为少见,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督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检查非常少。从金融监管内容来看, 我国金融监管中的风险监管几乎是空白, 监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机构审批和业务审批上, 对金融机构日常营运监管较少, 金融监管和稽核也忙于完成上级任务, 作用有限。从金融监管标准来看, 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检查和评级以及风险管理没有一套统一的具体量化标准, 监管行为随意性强。

三、尚未形成效率高的监管体制。监管的首要任务当然是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担监管本身并不是要绝对保证不出现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实际上,市场的规则就是优胜劣汰,倒闭是资源(如资本和管理人员)配置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可以起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效率的作用。而在我国的金融监管中仍只强调防范风险,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十分僵化,这事实上保护了垄断,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效率。

四、监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金融监管工作中,无论是对金融机构的审批,还是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判断、化解,都需要从事金融监管的人员有较为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迅猛的前景下,要想实现监管目标,必然要对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金融监管当局的许多现有监管人员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与金已监管目标的高标准和监管任务的艰巨性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有金融监管所要求的较为全面的经济、金融、、高等教学等方面知识的综合型人员较少;许多金融监管人员还不能对金融机构的各项指标进行前瞻性和深层次的分析,从而使现场和非现场监管的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精通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人员不多等;这些都影响了金融监管的力度和深度。

五、金融监管的对象基础不完善,突出的问题是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界定及其内部控制。在业务范围界定上,目前实际情况是混业经营,表现在:银行不仅仅从事传统的存活业务,还经办信托,证券及保险业务;保险公司除从事保险业务外,还从事信贷和证券业务;信托投资公司由银行出资兴办,从事各种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实行混业经营一方面加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完善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是金融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管理层次上围绕经营目标来堵塞漏洞,而中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相当落后,制度上也不完善,漏洞和操作失误时常出现,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较大。

六、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备。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立法由《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构成,其中均规定了金融监管问题,但这些立法中存在众多的原则性规定,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而且监管内容简单化,滞后于金融业发展现状,并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对一些新兴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还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和立法的结合问题也都没彻底解决。同时,在实践中还存在着法律法规重复立法和法律之间相互冲突现象,这些都影响到监管的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针对以上金融监管问题,下面将提出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提高金融监管绩效的对策:

一、统一对金融监管目标的认识, 积极有效地开展监管工作金融监管的目标在同的经济、金融发展阶段是不相同的。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企业, 联系着千家万户, 金融业的经营状况影响着国家的宏观利益和企业的利益, 具有广泛性、渗透性、全局性和公共性。金融业又不同于一般企业,主要依靠负债经营, 是用公众的钱办公众的事, 客户信用状况不好或者经济情况不确定因素, 都会影响金融业的安全运行。中国经济体制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金融业本身的运行行为不规范, 金融运行的环境也不宽松, 金融监管目标应选择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 调整银行业内部和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维护公共利益,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金融监管的目标不同于货币政策目标, 不应过分强调金融监管为货币政策服务。

二、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方式。首先,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金融机构内部治理控制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与危机的基础性、根本性制度,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前提。各国的监管经验表明,金融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手段只是作为金融机构内控不足的补充,控制风险的根本措施还要靠内控制度。事实上,近期国际商业信贷银行案等金融案例中,假如银行制定并执行了严格的内控制度,危机或许可以避免,某些银行或许不致倒闭,即使是由其它原因引发的金融动荡,也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化解。同样如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既有政策性、行政干预、市场变化等原因,也有自身经营治理不善的原因。其自身经营治理中的问题是形成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因此,金融机构应对自身内部各分支机构、各职能部门以及经营决策者加强约束,使金融机构内部导致的风险得到控制并降低到最低限度。其次,深化独立监管理念和风险意识。政府行为进一步规范。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为金融机构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独立经营,按市场规则办事。增强披露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透明度,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健全行业自律组织机构,实行行业自律。还应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形成法定监管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自律组织的有效监管体系。

三、重视金融监管效率低下问题,提高监管人员业务素质。没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在监管现代化程度高,传统金融业务与网络金融业务并存的综合性金融集团公司时就会出现困难,使监管就会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陷入无从入手境地。面对网络金融的不断发展,应运而生的金融新产品和创新金融服务项目,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应当严格从业资格,培养职业荣誉感;加大对网络监管技术研究资金的投入;强化对监管从业人员的培训,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大量引进既懂计算机又熟悉金融监管业务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全面提升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四、严格实行金融分业管理, 科学界定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和管理是一些工业化国家在建立现代金融制度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在中国, 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和管理, 不仅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而且是中国金融业健康发展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因此, 分业管理和经营应是中国金融管理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要确保银行稳健、维护存款者利益、强调公平竞争的角度出发,中央银行要按照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和分类管理的要求, 严格界定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 规范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加强当前各金融监管当局的协调配合,防止监管重复发生。我国各金融监管当局之间要尽快建立有效的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加强监管当局高层定期会晤制度,对业务交叉领域和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实施联合监管。在以后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实行功能型监管。

五、加强金融建管法制建设。为了规范监管行为,实现金融监管稳定,当务之急应当参照国际法律准则,加快对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建立于国际金融法规接轨的金融法律体系。鉴于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空白,应尽快制定《金融监管法》、《期货交易法》、《存款保护法》、《金融控股公司法》、《合作金融法》、《外资金融法》等法律法规。与此同时,按照国际惯例和WTO的规则,对于一些不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的条文进行修订,完善或废止,切实解决当前金融监管过程中无法依、有法难依的问题。此外根据已建立的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台相应实施细则。

六、扩大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在当前金融全球一体化的,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越来越快,面越来越大。实践证明,要在国际范围内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有关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之间必须开展有效的双边和多边合作,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磋商,进行广泛的监管信息交流。我国金融业正在逐渐融入世界市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加强对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和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的监管,督促它们防范风险、稳健经营,是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应该加以关注的一个问题。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我国金融监管与国际接轨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要使我们的金融监管达到国际认可的水准,就必须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了解、认真、研究和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和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蓝文兴 胡余平《当前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吴强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对策》 【3】曾昭熹 《中国金融监管若干问题研究》

【4】谢增栋 《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5】徐燕 《中国金融监管问题分析》

当代中国经济结课论文

姓名:董 之 祥

学号:089114200

班级:经济081班

第三篇: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之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备受关注,为进一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序性,国家相继出台了各项文件与政策,以此用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利用率。但是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缺陷与不足,因此本文从国有资产概念入手,结合现阶段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对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建议与措施,旨在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序性与稳定性。

【关键词】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管理

所谓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应用各种形式投资以及收益、拨款的一种财产权利,主要包括非经营资产、经营资产。众所周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占用的国有资产并不以盈利为目的,是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国有资产能够维护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率,依据相关文献得知,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占据的比例接近50%,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究国有资产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与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缺乏良好的监督与管理

从整体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中缺乏管理意识,甚至出现偏见,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无偿获得的,从而出现大量重复购置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两点:一是我国政府部门缺乏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并且在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地区国有资产管理逐渐被忽略;二是因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且相关部门职责划分不规范,如果出现问题则相互推诿,甚至部分地区人员会将国有资产进行私自转移,导致国有资产出现流失。

2.缺乏科学的购置规划

现阶段因受到外界因素与内部环境的影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的时候会出现诸多问题,导致国定资产使用率下降,并且因缺乏对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的分析,无法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进行合理估计,无法真正实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这种情况下则会导致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的时候因片面追求高功能而缩短使用年限,甚至有部分地区的领导人员在固定资产配置时收获利润,导致固定资产配置价格比较高。除此之外,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的时候,很多高价值的固定资产会被低价处理掉,导致国有资产出现流失现象。

3.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缺乏完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产财务管理与实物管理并没有得到有效结合,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检查与核对,长此久往则会导致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权责不清;二是在固定资产出售、报废等方面因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从而导致固定资产得到流失。另外会计监督缺失,让很多实际存在的资产没有在账本上清楚登记,很多固定资产未办理转移手续,从而出现资金浪费现象;三是因行政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缺乏账单合适,固定资产不入账,行政国有资产流失与浪费现象。

二、国有资产有效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诚如上文所言,在社会的发展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十分混乱,且行政开支得到增加,地方政府债务得到加大,如何有效的使用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成为了当前最为主要的任务与内容。笔者结合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认为改善国有资产管理现状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1.积极转变观念意识

国有资产的作用鲜为人知,要想真正将国有资产的重要作用进行发挥,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领导人员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并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规划,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关系进行追究。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主要的原因便是缺乏管理意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执行力比较差,所以在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时,需要转变观念意识,上至领导人员,下至财务人员,能够将国有资产的重要性有所了解,能够将国有资产管理提到日程之上。

2.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

积极构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成为了目前最为主要的任务与内容,在构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时候,需要将优秀的流程、理念引入其中,并从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性质出发,实施多条流程共同组成,完善作业链工作,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效率。此外,在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时需要从最基本的字长管理角度出发,需要加强对重点环节的认识,还要加强队伍的建设,保证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能够清楚了解到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还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对于已经购买的国有资产需要及时设立档案,并依据清查所耗费的时间与财力对清查的频率进行确定。构建切实有效的资产处置制度,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对国有资产进行处置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要依据资产现存的价值以及需求,对于已经报废的国有资产,则需要严格按照资产报废程序。当然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单位需要积极设置计算机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国有资产进行动态化的管理,将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准确反映,如此一来能够促使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朝着科学化、健康化方向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中离不开国有资产,国有资产能够实现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能够树立正确的政府形象,所以积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提出几点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与措施,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玲.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13,S1:141-142.[2]李凡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理论,2010,14:35-36.[3]肖成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0,04:1+3

[4]王化猛,梅小兵.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经济,2012,12:118-120.[5]杭庆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1,18:86-87.

第四篇:矿产资源监管面临的新形势与对策建议

矿产资源监管面临的新形势与对策建议

摘要:十八大以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矿产资源监管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之矿山企业关闭潮蜂拥而至,企业数量急速下降,而资源价格却直线上升,保发展与保生态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给当前资源监管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结合基层监管实际,从解决问题入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供同行们借鉴参考。

主题词:沂源

矿管

形势

对策

一、形势分析

(一)现状分析。一是资源条件分析。我县地处鲁中山区,地质构造发育,山石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建筑用石料及建筑用风化砂资源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赋存条件好,大张庄镇、鲁村镇、悦庄镇、南鲁山镇建筑用风化砂资源丰富;西里镇、南麻街道、鲁村镇、悦庄镇、燕崖镇建筑石料资源丰富,为我县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山石资源提供了良好的资

源基础。二是开发条件分析。受社会经济发展历史阶段所限,我县山石资源开发历史上一直处于原始“开山劈石”状态,以往的粗放式、低效化开采形成的“多、小、散、乱”资源开发模式给我县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这种粗放式、掠夺式、破坏式开采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开发模式,规模、集约、绿色、环保开发是唯一出路。从我县生态建设实际看,山石资源开采条件差,受限因素多。虽然资源分布广,但我县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不在“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不占用生态公益林且不占用耕地,离居民点远适宜大规模开发的山石资源很少。三是管理现状分析。自2015年6月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淄博市石灰石矿山关闭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淄政办字[2015]55号),对石灰石矿山实施关闭治理,并明确规定除市政府确定保留的石灰石矿山外,全市停止审批新设、扩界和延续石灰石采矿权。2016年8月,山东省环保厅、国土资源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山东省露天开采矿山专项整治行动方案》(鲁环发〔2016〕162号),明确提出:加强源头管控,严禁在“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和城乡结合部发放采矿许可证;对其他区域,自2016年10月1日起,各地原则上暂停新设露天开采矿山审批。为落实上述政策,我县采取了两方面措施。一方面,加大关闭力度,对28处山石资源矿山实施了关停。截至目前,全县有证矿山13个,其中铁

矿6个(华联矿业4个证,鲁南矿业2个证),煤矿1个,矿泉水1个(一直未开采),花岗岩3个(其中1处一直未开采、2处处于停产状态),砖瓦用页岩1个(为西里镇苗庄砖厂提供原料),建筑用砂1个(批准范围内资源已近枯竭),无建筑石料矿山。另一方面,加大治理力度。根据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淄博市已关闭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的通知》(淄政办字[2018]2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编制上报了《沂源县已关闭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完成了93处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野外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已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规划;完成了6处废弃矿点复绿工程,启动了8处已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其中,2处(洪成、宝隆)已基本完成治理任务,1处治理(春军)也已接近扫尾阶段,其余5处正在进行治理。

(二)问题分析。一是生态保护与保障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2015年,我县根据市政府要求,关闭了辖区内所有建筑石料用矿山,仅有的1家风化砂储量也接近枯竭,而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所需最多的也是砂石资源,光堵不疏导致建筑砂石价格飞涨,受巨大利益驱动,私采滥挖及以平整场地、恢复治理、土地复垦等各种项目名义偷采山石资源的行为屡禁不止,不仅造成国有资源流失,也给国土执法、安全监管带来很大压力,目前,实行24小时不间断执法也堵

不住受巨大利益诱惑的不法行为发生。发展对砂石资源的需求与生态对资源的约束之间的矛盾在我县十分突出,亟需破解。二是传统认知与现实条件存在一定偏差。一方面,受以前传统开发模式的影响,矿区周边群众和一些基层管理者一提起开石挖山普遍非常抵触,认为山石资源开采既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安全、环保监管压力,对地方没有一点好处,不允许开采最好;但目前随着山石资源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如果提高安全、环保标准,加大恢复治理投入,对山体实施统一规划,整体开发,整体恢复,并不会造成很大的生态环境破坏。另一方面,采矿者普遍缺乏“规模化、环保化、绿色化、共享化”开采理念,对先进开采技术、全封闭化加工、矿地和谐化发展等新开发模式还处在模糊认识阶段,缺乏实际可参考的例子。三是受资源效益瓶颈约束,绿色矿山建设推进缓慢。我县露天开采的山石资源持证矿山目前只有3家饰面用花岗岩(1家一直未开采、2家因企业效益不好处于停产状态)及1家建筑用砂(矿区范围内批准的资源已濒临枯竭)。受市场环境、资源储量、品位等因素影响,采矿权人普遍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对绿色矿山建设处在观望状态,导致我县绿色矿山建设总体进展不理想。四是历史欠账多,已关闭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修复难度大。一方面,治理资金筹措难度大。我县已关闭矿山大部分是政策性关闭,治理责任主体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据前期调查结果初步统

计,我县历史遗留已关闭矿山总数共93处,需要治理的共82处,需要治理总面积2645.15亩,约需治理资金8215万元。而我县自2010年按照政策规定共收取28家矿山治理保证金553.79万元,仅靠财政投入和已收取的恢复治理保证金开展已毁山体治理资金缺口多、治理难度大。另一方面,激励政策、机制很不完善。政府出台的各种规范性文件都有“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这种提法,但具体如何操作又缺乏有力的政策依据。按照目前国家政策规定,除了“群众自采自用开采少量矿产资源和工程建设在批准的用地范围内开采只用于本工程建设的矿产资源”两种情形外,其他只要没有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开采行为都属于非法采矿范畴,按照这个规定,恢复治理中台阶开采形成的废石料只能用于治理,不能外卖,一旦外卖,就造成非法采矿。而如果不允许外卖,多余的石料就无处堆放,同时,治理资金就无处筹措,早成两难局面。五是监管手段薄弱,缺乏有力监管。一方面,山石资源开采、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地矿管理工作由于行业特点,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需要强大的专业技术机构作支撑,而县级相对来说,监管技术人员相对缺乏,对矿产资源开采、治理等工作缺少有力监管。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特点,广大干部群众大都认为开矿挖矿、修复治理就是国土部门一家的事,政府主导,国土、环保、安监、林业等职能部门齐抓共管,镇、村及矿区周边群众联合参与的监督局面还远没

有形成。

二、建议

为彻底改变目前光堵不疏的管理模式,加快山石资源利用方式新旧动能转换,达到既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对山石资源的需求,又能实现绿色、环保矿业开发,提出如下建议。

(一)开源节流,实施资源整体、环保开发。对符合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远离“三区两线”可视范围、植被覆盖率低、储量大品位高且适合规模集约开发的3处区域(悦庄镇迟家峪—桃花峪地区建筑用砂矿区、沂源县悦庄镇下龙巷建筑用石灰岩矿区、西里镇蝙蝠峪地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区)组织有关部门、镇办和专家进行详细论证整体开发的可行性。开发实行资源储量和生产规模双控机制,生产规模不低于100万吨/年,服务年限不少于10年,建设标准必须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规范要求;新办矿山必须按照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所得资源收益除去上缴中央、省分成的60%以外,按照县、镇、村三级进行合理分成,县级分成原则上用于历史遗留矿山恢复治理,镇村分成用于原承包人补偿和日常监管。

(二)科学论证,实施存量资源依法、综合开发。对符合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历史形成的、恢复治理价值不大、仍具备开采条件的2处(原张家坡凯通石料场、原西里镇王岭石料场)破损山体,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论证重新设置采矿权的可行性,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根据实际情况论证确定,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达到综合开发式恢复治理效果。

(三)积极探索,创新历史遗留矿山治理模式。对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历史形成的、恢复治理价值大、但不具备开采条件的破损山体,按照编制的《沂源县已关闭矿山恢复治理规划》分、分批次开展综合治理,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县实际的破损山体治理修复新路子。一是创新治理模式。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第三方评估、部门监管”的原则,借鉴学习外地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由政府成立国有企业或者通过招投标方式公开选择一至两家国有企业(包括省内国有地勘单位)作为治理主体,原采矿权人、荒山承包户和相关利益方(包括镇、村)共同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治理新模式,由国有企业按照项目管理思路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以此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积极性。市场化运作的基本思路是由国有企业对每个实施治理项目按照批准的治理设计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审查批准后实施,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资金筹措来源。主要包括各级财政奖励补贴资金、原采矿权人已缴纳的恢复治理保证金、治理产生的石料销售收益及综合治理后形成的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等土地收益等;2、项目具体实施方式。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独资运作、国有企业与原采矿权人、国有企业与承包业主、国有企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的PPT模式、施工环保安全措施等;3、利润分配方案。主要包括国有企业与各参与方(原采矿权人、承包业主、镇村集体经济)风险共担、利润分配比例等;4、社会稳定风险性评估。主要包括项目效益分析、资金使用绩效、周边群众支持度等方面。二是创新监管模式。通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捆绑打包委托第三方技术监管机构对全县已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环节按照批准的设计进行全过程、全痕迹监督评估,并按月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供项目实施评估报告。国土、公安、安监、环保、交通、林业等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行业监管职责,有关镇办要认真履行属地监管职责,对评估报告中发现的不按照设计施工、安全环保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要及时督促国有企业进行整改,确保治理成效。对行业主管部门不认真履行监督职责、有关镇办不认真履行属地监督职责、国有企业不认真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第三方技术评估机构不认真履行监

理职责等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篇: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所面临问题和对策(新)

当前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

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质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在现阶段我国在基本解决温饱即食品量的安全后,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尤其近几年来多起恶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从阜阳奶粉、三鹿奶粉、皮革奶到双汇瘦肉精猪肉,一次又一次的食品安全袭来,让消费者在警醒之余,对身边食品的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当前食品市场的严峻形势之下,如何在执法实践中把握好法律所赋予的职能,不断改革和创新执法方式和手段,提高执法技能和技巧,强化执法力度,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一)基层监管人员业务素质还不能适应食品质量监管工作的需要,缺乏相关的食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落实食品监管职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硬件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实现软件到位,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制度,使基层监管做到有章可循,要适时组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使基层工商执法人员掌握必备的知识,了解和掌握有关质量检测方面技能,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以适应现代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时,部分基层监管人员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概念认识不清,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且对法律法规及食品质量、卫生的知识了解不多不深,不能较好的运用于监管。另一方面,基层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办案力量薄弱,难以实施强有力有效的监管。

(二)生产经营者自律和社会监督还不到位。面对当前食品市场量大面广的实际,必须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密切协调配合,形成执法合力,充分发挥各级行业协会自律、生产经营者自律和社会监督的作用,才能有效维护食品市场经营秩序和食品安全。从掌握情况看,这方面的工作做的还不够,经营者自律机制,社会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发挥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维权意识、参与意识淡薄,社会氛围还不浓厚。

(三)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企业诚信度有待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对失信行为缺少有效的防范和惩戒机制,违规失信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负责人缺乏食品安全意识,片面追求企业利润,忽视食品安全质量,一些企业诚信意识不强,参与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性不高,向社会作出的质量承诺难以兑现,食品消费安全环境不容乐观。

(四)生产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基层消费者素质低下。表现在:一是生产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也存在偏差,有的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忽略食品质量,有的经营者识假辨假能力差,缺乏识别商品质量的有关知识。二是大多基层消费者的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防范意识很弱。即使吃出了问题,也很少想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造成了假劣食品屡禁不止。

(五)假冒假劣食品依然存在。虽然持续保持打假高压态势,但因制假利润较高,违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而且其制假行为非常隐蔽,都是匿藏于农户家中,经常变换地点,查处难度很大。

(六)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监管职能不到位。当前假冒伪劣食品之所以屡打不绝,很大程度上是地方保护主义作祟带来的

2恶果,一些地区、一些部门保护主义思想严重,甚至少数人与违法分子内外勾结,充当“保护伞”。同时,由于食品种类的多样性、经营主体的复杂性和经营行为的不稳定性,也增加了监管难度。

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与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的监管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打击违法行为的需要,监管人员应当与时俱进,改革和改进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提高监管效能。

(一)提高思想认识,彻底转变观念。应当从思想上认识到食品安全监管是当今质监部门履行监管职能的重点,应当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本部门前途的重要意义上来认识。食品安全是政府关心、百姓关注的一项民心工程,职能的划归是国家对质监部门的充分信任,对食品监管的成功将是质监系统立足之本,反之质监部门则会遭遇市场拒绝、政府失信而失去部门存在的意义。所以,我们应将监管执法的重心转移到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上来,全面履行监管职责,营造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对现职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既要加强法制培训,适应不断更新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制素质,熟练运用法律法规,还要加强对食品质量知识和相关知识的研究和学习,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深执法人员对的法律理解和认识,根据职责分工,制定加强监管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并组织实施,切实加大执法力度。

(三)改进食品安全监管方式方法。一是群众举报法。食品安全监管仅仅依靠监管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充分发动广大民众,调动广大民众监督举报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制止食品安全

3问题。因此要健全12365举报投诉网络,覆盖到城乡村镇,便利群众举报;要加强与“110”的联动,疏通和扩大举报渠道,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设立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属实的,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注入申诉举报的物质动因。

二是联手打假法。发挥食品生产企业识别辩假的优势,开展与食品企业联手打假维权行动,进一步健全“打假维权网络”,把被严重假冒的名优食品企业纳入协作网络,既可使企业及时掌握市场假冒食品的特点、制假手段、假冒地域等,以便及时运用科技手段防假防冒,确保自己商品市场信誉和市场占有率,又可发挥食品企业对自己的食品独具慧眼,便于打狠、打准、打及时。

三是信息互动法。各地质监部门可以将发现的、查处的不合格食品有关信息通过网络传送给相关地方质监部门,这样可以顺藤摸瓜,依法取缔制假企业,打击面更大、更彻底,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四)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完善的法律是监管的保障。当前,一是要尽快对已建立的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系统、科学地清理和修改,进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只明确了质监部门对生产的监管,而没有具体的规定如何监管,企业不再办理卫生许可证,而工商部门在办理营业执照或对营业执照进行年检时,要求生产许可证为前臵,没有则不予以办理,而我省对小作坊监管的法规尚未出台,《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导致过去证照齐全的小作坊成为黑窝点。因为对小作坊的监管没有具体规定,并且由于没有具体约束手段,也导致有的小作坊对工作的不配合。所以应尽快出台有关食品生产小作坊监管的法律、法规。二是要建立监管的具体规范,以及对所实施的监管制度赋予法律强制手段,保障基层监管制度

4的实施。

(五)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一要准确、恰当运用法律。目前对于经营者经营行为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诸多法律都作出了相关规定,可以说是法律竞合比较集中的领域,而且质监部门同时又是这些法律、法规的主要执行机关。准确、恰当地适用法律,是质监部门正确履行食品质量监管职能应当注意和研究的问题。

二要不失职、不越权。质监部门应当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食品监管职责,在食品质量监管中发现的不属自己管辖的案件,应依法移交有权机关处理,对涉嫌构成刑事犯罪的案件,要坚决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程序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不得以罚代刑。质监部门如有包庇、放纵食品质量违法行为的,将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包庇、放纵违法行为或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质监人员,将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要加强协调配合。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涉及多个管理部门,与经营者、消费者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需要各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因此,要树立部门协作意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主管部门负责,有关部门配合,各方齐抓共管”的要求,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他们的支持配合,共同推动工作开展。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和质监部门牵头的工作要唱好主角,忠于职守,充分发挥监管执法作用,真正做到到位不缺位,对要求质监部门当好配角的工作,要积极支持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做到到位不越位,主动补台,不袖手旁观,更不能拆台。要充分发挥12365投诉举报网络和巡查的作用,及时发

5现案件线索。要协调新闻媒体的力量,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媒体宣传的作用,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打假成果,介绍识别假冒伪劣常识,引导消费者学会识假和维护自身合法利益,新闻媒体要发挥信息快的优势,通过舆论监督的手段,发现和曝光制假售假行为,从而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起到为消费者维权保驾护航的作用。

(六)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作为承担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部门,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成为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一要更新监管理念。执法人员要主动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和政策法规,不断更新观念、方法、手段,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食品安全监管。二要增强政治责任感。执法人员要坚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法为民。三要创新工作方法,与时俱进,用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面对和解决食品安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出食品安全监管的新途径、新办法。四要严肃工作纪律。执法人员要做到“忠于职守,勇于负责,清正廉洁,执法如山”

下载国有资产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有资产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基层安全生产监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异常严峻,处于安全事故高发期,我国安全事故每年死亡13万多人,居世界第一,安全事故每天的死亡人数与“非典”死亡总人数相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一个......

    药品监管的问题与对策

    药品监管的问题与对策来源:南都网药品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人吃五谷杂粮,哪会不生病,生病就要用药,而是药就有三分毒。药品本身有毒,这本不是问题,但是因为人的原因,加大了毒......

    翠屏区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翠屏区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翠屏区政府副区长汤勤昌宜宾市翠屏区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处,是万里长江的起点,是宜宾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畜牧业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含5篇)

    畜牧业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 陈德进 改革开放以来,不能断学习借鉴其它国家经验,也推进了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的进程。但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复制其它国家的......

    浅谈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王庄镇第三中心小学 杨小洋 浅谈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核心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学校教育......

    新时期临床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新时期临床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对策 张勤,倪琴,张室玲,陈雪鸿,文刚,刘尚全 (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230061) 摘要近年来临床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热......

    浅谈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

    浅谈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当今社会,经济网络化、全球化、一体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企业家们也正在为了迎接这种趋势,顺应这种趋势,寻找更好的方式来管理企业,使它能够......

    森林公安机关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森林公安机关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按照省局鲁森公函字[2014]29号文件有关要求,现将烟台市森林公安系统执法检查“回头看”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执法检查“回头看”工作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