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随笔:品味真言(计利珍)
品味真言
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计利珍
那日,翻出前几年的听课本,无意间看到了当时听薛法根老师讲座所写的笔记。细细一读,颇有深意,虽已时隔多年,但仍觉字字珠玑,句句真谛。不禁感慨:大师毕竟是大师。如今在苏州语文界盛行的教风,其实,薛特多年前早已在实践。讲座中薛特所说的四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再次品味,受益匪浅。
第一句:
语文教学必须立足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加强听说读写,必须要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动起来的课堂才是活的课堂。
[品味] 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功课?就这个问题,叶圣陶老先生曾明确指出:“口头说的是‘语’,笔下写的是‘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在这门功课里学习。”“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听、说、读、写都重要。”
听薛老师的每一堂课,其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得都很强。听说读写,每一样都抓得很扎实,训练意识十分强。听——他经常请学生在听别人读书、说话后加以点评、补充,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别人发言中的优点与不足。说——他经常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个性思维,指名学生发言的面极广,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读——在课上采用各种形式的方法组织学生读书,读中品,读中导,读中悟,读中渗透科学有效的方法。写——默词语、自读自悟写感受、当堂练笔„„听说读写,他关注的不是其中的某个方面,而是样样重视;听说读写,他关注的不是某些学生,而是全体。在我所听到的他的所有课中,他总是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手都举起来,心都活起来。于是,薛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充满着无穷的魅力。
第二句:
语文教学不要仅仅停留在内容的感悟,思想感情的品味上,还要在言语表达的形式、方法与风格艺术方面进行学习——通过学习,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借鉴、模仿、内化,这才是“语文味”的本质。[品味] 对于这点,我非常非常地赞同。我们平时所上的许多课,乃至听到的观摩课都十分注重文章内容的感悟与思想感情的体会,却很少触及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个过程来体会文章在写作上的特色。也就是,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本文写了什么?而很少想到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意识决定行动,因此,许多老师的课堂(当然也包括我自己)读与写的结合就做得很不够。读归读,写归写,阅读与写作分离教学,阅读助写作的功能因此发挥得也不够。
其实,就这一点,叶圣陶老先生在他的著作中也多次提到:“作文教学应当和阅读教学联系起来。把课文讲好,使学生学习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语言是怎样运用的,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看成两回事。”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去领会写作的特色,在借鉴、模仿中内化,那是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第三句:
语文教学中必须让所有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酝酿,不管是理解、说话,还是写作等等,都要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否则,教学就会变成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有过程而无收效。
[品味]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平时,我们的课堂如果定定心心地去进行教学,往往就会有许多精彩生成。而细一想想,就不难发现,这样的精彩来自于给所有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想,去说,去写。我们观摩众多特级教师的课堂,也真切感受到他们的从容不迫,他们课堂上的精彩也来自于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去酝酿。
回忆自己上公开课的经历,我就更感受到薛老师这句话的正确。记得有一次,上同样一节公开课,第一次上是在苏州大市范围内,上课的班级很优秀。由于怕自己拖堂会影响到下一堂公开课,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在赶时间,学生读与说都只是在走流程,真的如蜻蜓点水,点到为止。铃声响,课结束。我上下来的感觉很一般。课后反思,课堂的不精彩是因为我没有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听说读写,每一项做得那么匆匆忙忙。没有了时间的保证,就不可能有课堂精彩的生成;没有了上课的从容,就失却了我的激情投入。同样一份教案,在市公开课后不久,我又到区某所小学去上。这一次,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想,充分地说,充分地写。上完课,师生的感觉都挺好。我想,自己的同一份教案,上出不同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是否做到了薛老师上面所说的这句话。
第四句: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幸福,有收获,要课课有所得,有所悟,有所长进。
[品味] 我们的学生最喜欢怎样的课堂?一定是快乐的、有趣的、有所得的课堂。语文课是具有人文性的学科,这样的特性就决定了语文课应具有深深的吸引力。教材本身吸引学生是一个方面,而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则更是让课堂充满快乐的必要因素。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她)的语言应该是充满激情,富有幽默的。激情让学生投入,幽默使孩子快乐。在这样的课堂上进行学习,学生一定是轻松的,幸福的,有所收获的。
“课课有所得,有所悟,有所长进。”这句话,我也听贾志敏老师讲过。那次有幸和贾老师深入交流,谈话中他两次强调了:“让每一个学生在你的每一堂语文课上都要有所得,有所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努力追求的。
好书不厌百回读,真言不厌千遍品。语文教学的一些最本质的东西,何时何地都不会落后。
第二篇:教学随笔:追求简单而丰富的语文课堂(计利珍)
追求简单而丰富的语文课堂
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计利珍
像个追星族似的,一直以来,语文教学爱刮流行风,时而东南风,时而西北风,让人感觉飘忽不定,有点儿乱花渐欲迷人眼。但,真理往往是不变的。语文教学的真理是什么呢?怎样做,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最本真、最有利于学生发展呢?我觉得我们不妨尝试着让语文课堂变得简单而丰富些。
简单。
一、教学目标简单明确,不求多而全,但求少而精。
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都要把学生牢记心头。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最重要。一堂课要高效,就不应该贪多求全。因为贪多嚼不烂,吃多了不消化,太多了也吃不了。要让学生吃得下,消化,吸收,长身体,就需要精心挑选。比如,最近听一位老师上一堂作文讲评课,教学目标只有一个——改掉“我想”病,让书面语言更干净。课上的读读、评评、改改、练练,都围绕此进行。学生轻轻松松达成学习目标。
二、教学方法简单易行,不求纷繁复杂,但求实在有效。
一直认为,语文课的教学方法不易复杂。方法越简单,操作起来就越没有难度,老师和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关注度就越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就越高。我们经常看到教学大师靠着一张嘴、一支粉笔,引导学生读、品、思、说、写,老师和学生用最朴实却最有效的方法阐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因为他们深知,过多的媒体运用,反而会冲淡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想象与感悟能力。
三、教学语言简洁自然,不求华丽铺陈,但求画龙点睛。
刚工作那会儿,我们时兴写成段成段的教师语言,课堂是教师显示自己语言功底、尽现个人风采的舞台。甚至有时候会以此作为评判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多少年过去了,我们试图把话语权还给学生,于是老师基本不说了,教学中因此缺少了一股荡气回肠的精气神。现在,有些公开课又矫枉过正,教室里回荡的都是教师的话,似乎又走回了老路。教师的语言太多,再好听,也会像一个喋喋不休的老太太,让人听觉神经感到疲劳。
教师的语言是一柄双刃剑。多一分则嫌吵,少一分则嫌清。不少不多、恰到好处的点拨引导和总结提升才会让学生愿意听,记得牢。我本人挺喜欢那种清新、自然,不造作的语言风格。置身于这样的课堂,感觉就像小溪流水,悠闲、自在、适意。师生之间的交流,真正成了对话,成了聊天,很舒服。
丰富。
一、目标达成一以贯之,循序渐进有层次。
教学目标简单,不等于一节课的容量就少,所得就有限。一堂好课,应该明确一个目标,突出一个重点,然后处处围绕它去进行。就如写文章一样,要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去写,写的时候还要层层递进、不断推向高潮。这一点,我一直很欣赏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及他团队的课。他们的板块式教学特色鲜明,围绕一课一得进行教学设计,层层推进,教师教得朴实无华,学生学得扎实高效,课堂也因此熠熠生辉。而要做到这一点,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有深厚的语文功底,要善于挖掘文本的文体、语言表达等方面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课程的年段目标等进行取舍,研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二、理解运用同步进行,学以致用最重要。
今天在网上看到王尚文最新发表的关于语文新课标的一些见解,他在文中谈到了理解和运用这个问题。他认为,“理解”,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理解文本、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运用”才是是语文教学的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守住了“运用”,也就守住了语文教育的正道。
对此,我深表赞同。当今苏州的许多语文课,在“理解”这一层面上不再停留在字面意思和文本内容的理解,也不是停止于作者的思想情感不前,而是在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上花功夫。前不久听到一位老师上的《埃及的金字塔》就把这一理念运用得淋漓尽致。课上,她带领着学生一起去品悟说明文说明方法之精妙,语言表达之简洁准确,还运用勾连和比较的阅读方法将本文与《秦兵马俑》进行对照。以一篇带一类,这种方法在高年级尤其值得推广。
说到“运用”,不由得让我想到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不少学生觉得上语文课是最轻松的,只要读读、听听就行了。这种错误认识的形成,主要是由老师的教学方法导致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思的生命场,而其中的“说”与“写”则属于“运用”的范畴。因此,一堂语文课有说又有写,才能看出学生是否真的会使用语言文字了。“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
简单而丰富——我要追求这样的语文课堂。
第三篇:教学随笔:追求简单而丰富的语文课堂(计利珍).
追求简单而丰富的语文课堂 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计利珍
像个追星族似的,一直以来,语文教学爱刮流行风,时而东南风,时而西北 风,让人感觉飘忽不定,有点儿乱花渐欲迷人眼。但,真理往往是不变的。语文 教学的真理是什么呢?怎样做,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最本真、最有利于学生发展 呢?我觉得我们不妨尝试着让语文课堂变得简单而丰富些。
简单。
一、教学目标简单明确,不求多而全,但求少而精。
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 都要把学生牢记心头。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最重 要。一堂课要高效,就不应该贪多求全。因为贪多嚼不烂,吃多了不消化,太多 了也吃不了。要让学生吃得下,消化,吸收,长身体,就需要精心挑选。比如, 最近听一位老师上一堂作文讲评课,教学目标只有一个——改掉“我想”病,让 书面语言更干净。课上的读读、评评、改改、练练,都围绕此进行。学生轻轻松 松达成学习目标。
二、教学方法简单易行,不求纷繁复杂,但求实在有效。
一直认为, 语文课的教学方法不易复杂。方法越简单,操作起来就越没有难 度, 老师和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关注度就越高, 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就越高。我们经 常看到教学大师靠着一张嘴、一支粉笔,引导学生读、品、思、说、写,老师和 学生用最朴实却最有效的方法阐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因为他们深知, 过多的媒 体运用,反而会冲淡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想象与感悟能力。
三、教学语言简洁自然,不求华丽铺陈,但求画龙点睛。
刚工作那会儿, 我们时兴写成段成段的教师语言, 课堂是教师显示自己语言 功底、尽现个人风采的舞台。甚至有时候会以此作为评判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多少年过去了, 我们试图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于是老师基本不说了, 教学中因此 缺少了一股荡气回肠的精气神。现在, 有些公开课又矫枉过正, 教室里回荡的都 是教师 的话,似乎又走回了老路。教师的语言太多,再好听,也会像一个喋喋不 休的老太太,让人听觉神经感到疲劳。
教师的语言是一柄双刃剑。多一分则嫌吵,少一分则嫌清。不少不多、恰到 好处的点拨引导和总结提升才会让学生愿意听, 记得牢。我本人挺喜欢那种清新、自然, 不造作的语言风格。置身于这样的课堂, 感觉就像小溪流水, 悠闲、自在、适意。师生之间的交流,真正成了对话,成了聊天,很舒服。
丰富。
一、目标达成一以贯之,循序渐进有层次。
教学目标简单,不等于一节课的容量就少,所得就有限。一堂好课,应该明 确一个目标,突出一个重点,然后处处围绕它去进行。就如写文章一样,要围绕 着一个中心展开去写,写的时候还要层层递进、不断推向高潮。这一点,我一直
很欣赏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及他团队的课。他们的板块式教学特色鲜明, 围绕一 课一得进行教学设计,层层推进,教师教得朴实无华,学生学得扎实高效,课堂 也因此熠熠生辉。而要做到这一点, 非一日之功, 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有深厚的语 文功底,要善于挖掘文本的文体、语言表达等方面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课程的年段目标等进行取舍,研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二、理解运用同步进行,学以致用最重要。
今天在网上看到王尚文最新发表的关于语文新课标的一些见解, 他在文中谈 到了理解和运用这个问题。他认为, “理解” ,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理解文本、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运用”才是是语文教学的的基 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守住了“运 用” ,也就守住了语文教育的正道。
对此,我深表赞同。当今苏州的许多语文课,在“理解”这一层面上不再停 留在字面意思和文本内容的理解, 也不是停止于作者的思想情感不前, 而是在作 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上花功夫。前不久听到一位老师上的 《埃及的金字塔》 就把 这一理念
运用得淋漓尽致。课上, 她带领着学生一起去品悟说明文说明方法之精 妙,语言表达之简洁准确,还运用勾连和比较的阅读方法将本文与《秦兵马俑》 进行对照。以一篇带一类,这种方法在高年级尤其值得推广。
说到“运用” ,不由得让我想到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不少学生觉得上语文 课是最轻松的,只要读读、听听就行了。这种错误认识的形成,主要是由老师的 教学方法导致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思的生命场, 而其中的 “说” 与“写”则属于“运用”的范畴。因此,一堂语文课有说又有写,才能看出学生 是否真的会使用语言文字了。“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
简单而丰富——我要追求这样的语文课堂。
第四篇:品味杂文随笔
一
看了一档本地的电视节目,讲的是一个正在遭受苦难的家庭。丈夫遭遇车祸瘫痪在床,女儿又突然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孩子的母亲,一脸愁容,顿辄哭个不停。好在当地的街道办事处,为他们家申请了低保,又帮他们联系免费为女儿做手术的义捐活动。为了表达这份感激之情,孩子的母亲使劲挤出一丝笑容,看着让人心疼。
现场的一些嘉宾,动容地说着一些宽勉之言,但这位母亲显然被苦难压得太久,一脸茫然,以致于节目现场频频走神。
也难怪,说苦难是人生财富的人,多半是苦难的旁观者,即便亲历过,也只是过去的事情,而回忆过去又何尝不是一种旁观?而真正身处苦难之时,疲惫而迷茫,痛苦而绝望,哪有情绪和时间进行总结。所以,当主持人要她说几句时,她久久不肯出声,只是沉默着。此时,我多么希望主持人能紧紧握住她的手,或是递给她一个肩膀,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说那些冠冕堂皇的安慰之语。
有时候,无声的支持更能给人以力量。
微博中读到一句:越痛,越不动声色;越苦,越保持沉默。人生就是这样,经历过才会明白,能说出的苦,不算苦,能说出的痛,不算痛。
而让苦难者展示苦难,本身已太过残忍,对于苦难者来说,有时比苦难更难承受的恰恰是世人的同情与怜悯。
二
周末,与他一起看了一部老片子《雪狼》。故事发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境内的伊克萨玛草原,演员只有两个人,情节很简单,只是两个人在暴风雪中与狼的较量,但却引人入胜。
很喜欢片子的场景,蒙古包、木栅栏、铁柜子,熬奶茶的铝壶、烧火的牛粪……都是草原人民特有的东西。在暴风雪的映衬下,这样一处所在,显得温暖而亲切。但这一切,因为一只狼的突然造访,变得惊心动魄起来。在共同的灾难面前,守护蒙古包的姑娘与落难男人由开始的警觉怀疑到最后的依赖信任。在与狼的一次次搏击以及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男人到了近乎崩溃边缘的时候,姑娘脱掉上衣,裸露着后背,用自己温暖的躯体为徘徊在死亡门槛的男人驱寒,从而拯救了他。
那一刻,忽然感动得想要落泪。同样是“脱”,却并未给人以轻浮之感,反而为姑娘的献身精神感动。这是一种大爱,只会令人动容而不是动念,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爱让人平静,只有欲才会令人癫狂。
三
最近看到一幅宋慧乔出席某活动的画面,她在弯腰签字的时候,一手紧紧捂住胸口,一手在桌上写字,当时为之一怔:这才是真正的女神。这让我想起某些艺人,为了出名使出浑身解数,着装越来越大胆,越来越裸露,频频的走光俨然成为一种故意。孰不知,当一个人浅薄到完全不顾礼仪廉耻,为了出名不惜轻贱自己,那堆露出来的肥肉只怕是越看越恶心吧。
同样,范冰冰主演的《武媚娘传奇》在万众期待中盛大开场了,场景奢华,美女如云,特别是过于大胆开放的着装,让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我承认,她的确漂亮,无论是粗麻布衣,还是羽衣霓裳,都漂亮得灼人眼睛。正如有人评论得那样:妖媚得不像人。不过,长得漂亮,不等于演得漂亮。大约是为了显示其最初的单纯天真,总是挺着一张寡白、僵化的脸,一副莽撞呆痴的模样,可在关键时刻却如有神助,突然才气大涨、智勇双全,这样的安排,显得突兀而刻意、娇柔而造作。好的角色应该让人忘记了演员本身,可为什么我总觉得她和武媚娘是两张皮,或者说我从来不觉得她是武媚娘。
剧情也显得俗套、拖沓,尤其是人物对白既不严谨更谈不上精彩,甚至有些幼稚低能,实在不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开始,觉得有《甄嬛传》的影子,再接下来,又像是观看一场宫廷电视选秀,个个都妆扮得像仙女,却转瞬即逝,无法烙在心底,几集下来竟产生了视觉疲劳。这种一目了然、显而意见的美,就好像一朵朵艳丽的塑料花,又或者一盘盘造型美观却没有嚼头的菜。初见觉得惊喜,越品越寡淡无味。
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剧,终究会令人失望。
说到这儿,想到西方选美的标准,据说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五官不必精致,但一定要独特而神秘,似乎藏着很多秘密,引诱人去挖掘。”
独特而耐人寻味,这才是真正的美吧?!
四
喜欢蔡琴的歌,最初是因为她的那首《你的眼神》。节奏舒缓,语调温婉,没有声嘶力竭的叫嚣,没有哗众取宠的歌词,但那一句“像一阵细雨洒落心底”却瞬间让人湿了心绪,好似一片花瓣落入心湖,晕染出一阵阵涟漪……这该是怎样的眼神,既明亮又美丽,既甜蜜又含蓄?彼时的我,自以为是地将其定义为恋人的眼神,还是那种未说破没道明的暧昧眼神,喜悦中伴随着一丝悸动,甜蜜中裹挟着一丝不安,似乎只有这样的眼神,才能传递那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美丽与神秘”。
而现在,再听这首歌,完全是另一番心境。感受到的是一种阅尽世事后的淡定与从容,好像坐在午后的阳光中,慢慢翻阅一叠泛黄的照片,往事被一件件打捞起来:有挥手作别时恋人的频频回眸,有远离家乡时父母的目送,有埋头苦读时老师的凝视,更有遭遇挫折时朋友的注目……那些眼神,似一盏盏明灯,像一缕缕阳光,温暖了我们的行程,给予我们无尽的力量与希望。这样想时,嘴角竟不由上翘,心中溢满了喜悦,如歌中唱的那般“满心欢喜”起来喽。
看一个演员,我也喜欢看他或她的眼神,一度以来,非常喜欢陈道明和陈谨,不自觉地将二人放到一起,可能是由于他们共同拍过一部片子——《冬至》的缘故。毋庸置疑,二人都称不上是俊男靓女,但他们的眼神,却让我过目难忘,他们是真正靠实力征服观众的演员,亦正亦邪,都深得人心。陈瑾,看上去是那么地平凡,平凡得像是隔壁的大嫂,但也正因为这份平凡与质朴,她塑造的人物很接地气。特别是她的眼睛,做善良的女孩时干净、清澈、温暖,做邪性的女子时,却透着一股阴森、冷酷与决绝,让人不寒而粟。在电视剧《校园先锋》中,她出演的女教师,不施一丝粉黛,完全素面朝天,却有一种孤傲而独特的气质,虽然语言淡淡的,笑容也淡淡的,但眼神深邃动人、摄人心魄。
而陈道明,也和陈瑾一样,沉静内敛,很多时候并不多言。塑造正面人物时,他漆黑的双眸如春天的阳光,纯净而温和,扮演黑帮老大时,却犀利得像一支寒凉的箭,直刺观众的心脏。他塑造的康熙,孤傲而睿智,眼神中写着霸道与凌厉,将一代帝王的威严释演得淋漓。诚如有人说的那样:一个人的眼神,可以拯救一个人,也可以杀死一个人。
说到这儿,想到了曾热播的《红高梁》,周迅扮演的九儿,也算年轻娇媚,但她一说话以及成熟的眼神,显得老练而淡定,不经意间早已暴露了她的真实年龄。
我们或许能够掩饰年龄,但眼神却很难伪装,所以说,看一个人,究竟是不更世事还是阅历很深,只需看看眼神就知道了。
五
最近,脑中一直萦绕着“本色”这个词,可能和最近看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有关。
首播的当天,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将这一消息用短信的方式告知了三个人,三个与我一样对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喜爱至极并深受其影响的人:一个是哥哥,一个是闺蜜惠,一个是同学荣。
电视剧没有令我们失望,尊重原著,语言朴实,没有胡编乱造,特别是地方性的语言及场景,听起来看起来都觉得那么熟悉亲切、本真自然。因为读过原著,总是不自觉地与书中描述的形象作比较。很欣赏生于西安的尤勇,他耿直豪爽的性格以及地道的方言,让我们看到一个土生土长又至情至性的父母官――田福军。孙少平和田福堂这两角色也不错,一个是刚刚觉悟不安于现状的有志青年,一个是保守落伍的大队支书。还有秀莲,很喜欢她,与原著中描述的“毛花眼白牙牙”很是贴合。她对少安那份热烈而执着、纯粹而朴素的爱情,如劳作一天后冬夜里那碗热腾腾的臊子面,给予少安实实在在的温暖和熨贴。
让人略感遗憾的是孙少安和润叶的扮演者,大约是因为两人太有名了,有种先入为主的感觉,我已经无法将二人与书中人物完全叠加在一起。总觉得润叶过于清瘦惹眼,而孙少安过于圆滑世故,加上他学的陕西话鼻音有些重,看了十几集还是觉得与书中的人物有些隔。在我看来,这样乡土厚重的作品,其实不该用过于出名的演员,或者说用生于当地的演员更好。窃以为,最好的演技,恰恰是没有演技,应该是本色出演。
不过,瑕不掩瑜,这样一部经典之作,出现在如今泛滥成灾的靠颜值夺人眼球的偶像剧、靠无厘头剧情制造悬念的众多肥皂剧中,就好像一缕清风瞬间荡涤了荧屏,又好像大鱼大肉后的那道野生的菜根,滤去肥腻,越嚼越有味儿。
《平凡的世界》,让我重新回到电视机前,让蒙尘的双眼再度发亮,让厚厚的精神之痂一点点脱落,让我们重新嗅到泥土的气息,看到劳动者的本色:善良而坚韧,平凡而伟大,无论面对怎样的苦难都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真心希望,我们的荧屏能够多一些这样充满正能量的片子,而不是为了所谓的收视率,让那些庸俗无聊的东西对我们原本淳真朴实的内心进行一轮轮的精神麻痹。
第五篇:品味生活的杂文随笔
夏季的一个中午,在回家的路上,焱焱的烈日烘烤着水泥路面,天空蔚蓝没有一丝的云,阳光肆无忌惮的挥洒它的火热。路上的行人个个无精打采,像是被火热的阳光晒蔫了一样,没有一点精神,一脸的无可奈何,炎热让人的心情变得烦躁不安,不知该如何去躲避这股燥热。
忽然路边的一幕映入我的视野,路旁的树荫下长椅上坐了一个老人,她花白的头发,脸上布满了皱纹,身上穿了一件碎花小衫,一条淡灰色的裤子,看不出有多大的年纪。她的脸上满是慈祥,一脸的安逸,手里拿了一瓶红茶,瓶子的上边挂着一层白霜,应该是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她慢慢的喝着,一小口一小口的品尝着,好像她喝的不是普通的饮品,而是一瓶玉液琼浆。她的脸上写满了惬意和悠闲,看上去是那么的幸福。或许真映了那句心静自然凉,因为心里没有烦躁没有纷扰,所以才能能拥有这份宁静。
我从不喝任何饮料,我不喜欢那甜腻腻的味道,可那一刻我觉得那瓶红茶一定是最好喝的饮品,我有马上喝到它的冲动,我冲进超市,买了一瓶冰镇的红茶。然后迫不及待的打开喝了大大的一口,可喝到嘴里还是那种甜甜的味道,也没什么特别的,但那个老人为什么喝得那么有滋味。
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老人是在用心的品而我只是喝,只有品才能品出味道,而喝就不会有任何感觉。
就如同生活,老人经历了人生几十年的酸甜苦辣,百般滋味。所以今天的她才感觉到人生的幸福和美好,也许她对生活已经没有太多奢求,也没有了什么欲望。儿女都已经长大成人,她也就没有了什么牵挂,所以她才可以像今天这样活的轻松自在。
人到了这个年纪什么都是可以放下的,只有放下一切执念人生才能活的轻松潇洒,可是平常人真的很难做到。
人生在世也不过这几十年,只要用心去品味生活,生活就会带给你很多美好的东西,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变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