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词语教学的魅力2
词语教学,为阅读课堂撑起一片蓝天
赵黎英
聚焦当今名师的课堂,我们发现,词语教学总是能和阅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细节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为阅读课堂撑起一片蓝天。词不离字,辨析明义
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现象大量存在,词语意义相近或相通也非常多见,如何让学生准确分辨词语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词语,在支玉恒老师的《月光曲》一课中,我们可以看到精彩的演绎。
师:《月光曲》的“曲”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
师:那怎么不叫“月光歌”?(众笑)
生:因为它没有歌词。
师:那么你再重新解释一下这个“曲”。
生:没有歌词的歌曲叫“曲”。
师:没有歌词就不是歌曲了。
生:没有歌词的音乐叫“曲”。
师:没有歌词的音乐,“音乐”这两个字还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演奏的曲。
师:乐曲,对。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来演奏的那叫什么?(生答“曲”)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字来组词。
生:弯弯曲曲。
生:曲水流觞。
师:对,曲水流觞。这是咱们绍兴的一个名胜,讲王羲之《兰亭序》的事对吗?还有吗?
生:曲折。
师:对,还有吗?我再组一个吧。曲服,决不曲服。
(生有说对,有说不对)
师:那是哪个“曲”呀?
生:屈原的“屈”。
围绕一个“曲”字,支老师独具匠心,在比较和追问中让学生明白了“歌”与“曲”的区别。在正确理解了名词“曲”的含义后,支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教学,而是进一步让学生对“曲”的另一个读音进行了辨析,扎扎实实地进行词语教学。词不离句,体验感悟
在不同的语境中词语所表现的情感是不尽相同的,学生受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很难感受到这一点,怎么办?窦桂梅老师的《丑小鸭》这一课给出了答案。
师:细心的你在这三个片断中一定会听出来,鸭子欺负它都有一个动作“啄”,课文这里也有“啄”,哪个“啄”让你感受更深刻?(生答略)
师:鸭妈妈的“啄”和别的鸭子的“啄”一样吗?怎么不同?读原文,你体会出了什么?
生:这里的“啄”表现了鸭妈妈对丑小鸭的疼爱。
师:是怎样的“啄”?
生:是疼爱的“啄”,是轻轻地“啄”。
师:好啊,把你的感受放到课文中去读读这段话。(生温柔地读课文)
师:鸭子欺负小鸭的“啄”是怎样的“啄”?
生:是狠狠地“啄”。
生:是讨厌地“啄”。
生:是无情地“啄”。
师:把你的感觉再送到文章中去读,你会发现你读得和以前不一样了。(生有感情地读)
师:看似同一个词,是简单重复,但是内涵却是丰富的,这就是语言的内涵。
窦老师让学生把动词“啄”字置于具体的情节之中,引领孩子们返回文本细细品味,从简单重复中发现丰富内涵,从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童话的味道来。这样的训练和引导在第二课时后半部分还有一次精彩的演绎,窦老师引导学生分辨两处“藏”有何不同,“小鸭在天鹅的世界里为什么还要藏呢,它究竟藏的是什么”,独具匠心的设计让学生学会了品词析句,学会了从简单中看出深刻。词不独义,引而深解
汉语中的词语多有多重含义,尤其是许多成语或典故由本义可导出引申义,或衍生出比喻义。如何让学生体会其所包含深层含义?薛法根老师在《卧薪尝胆》一课上为我们作了经典的示范。
师:整整三年,越王勾践都这样过下来了,他所受的侮辱、屈辱、耻辱,他都忍下来了,因为他要回到自己的国家,要报仇,这叫(生齐读“忍辱负重”)
师:三年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做国君,回国后,他是怎么做的?
生:白天,他„„
师:这就叫——
生齐:卧薪。
(生接着读)
师:这就叫——
生齐:尝胆。
师:现在谁来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生读有关语句)
师:如果勾践每天都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苦胆,这样做叫不叫真正的卧薪尝胆?你认为真正的卧薪尝胆还要怎么做?(生答略)
师:同学们,卧薪尝胆的意思可能人人都懂,可是它包含的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要认书中读出来。我们一起读书。
(生齐读)
师:今天我们学了卧薪尝胆的故事,学到这里,我要问大家,课文中的勾践卧薪尝胆,因为他要报仇雪恨,我们现在需要不需要卧薪尝胆?
生:不需要,因为我们现在生活都很幸福。
生:其他国家都不和我们打仗。
生:我觉得表面上的意思是不需要的,里面的意思是需要的。
师:我觉得你说得还不清楚,能说得清楚点吗?
生:睡在柴草上,吃着苦胆,是不需要的,可是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需要的。
师:是的,有了这种精神,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所以,这个苦胆,尝的是什么?
生:尝的是精神。
学生对“卧薪尝胆”字面意思的掌握往往十分容易,倘若没有薛老师的两度追问,“卧薪尝胆’一词对于学生来说还只是一个较抽象的词语,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还是一个孤零零的元件,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对该词有了深刻的了解,将来提取运用这个词语也会灵活许多。
词文相连,串而寻源
在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堂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与课文语境融会贯通的词语教学片断:
师:把你能够发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都找出来,行吗?(教师巡视)
师:我把四处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优美的词语都摘了下来。我们看: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咱们一组一组地读。
(学生读词串,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月夜的画面,读出感觉,并不时范读词语。)
师:看啊:一泓清泉,静影沉璧。你看到了什么?没看到?闭上眼睛看:一泓清泉,静影沉璧。看到了吗?
生:我看到了:在静静的月夜,月亮沉浸在水中。
师:月亮沉浸在水中?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到月亮就浸在水中?
生:静影沉璧。
师:静影沉璧指的就是„„
生: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
师:是啊。你知道那个“璧”指什么?
生:璧,指„„老师,可不可以请你告诉我?
师:你自己仔细看看这个字,“璧”下面是个什么字?(生:玉字)对,你猜一下,这个璧可能指什么?
生:我觉得可能指月亮像玉佩一样皎洁,皎洁的月亮倒映在水中。
师:呵呵,太好了。那个月亮,那样的皎洁,那样的清纯,就像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一样。美啊,大家把它读出来。(生齐读)
师:太好了。要把这八个字和两幅图画,读到你心里去。再读。
(生再读)
师:很好。同学们,这八个词语仿佛变成了什么?
生:一段美妙的话。
师:美妙的话就是一首„„
生:诗。
师:诗啊。(问另一生)在你眼前仿佛变成了什么?
生:一幅美丽的图画。
师:什么叫如诗如画?这就是。咱们能不能把这种如诗如画的感觉连在一起读一遍?
师:孩子们,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他看得到吗?这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意味着什么?
生:只意味着可惜。
生:孤独、孤单。
这段长达十多分钟的教学一改“就词语而词语”的教学方式,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被引入了独特的意象,在反反复复的品读涵泳、想象感悟之中,让八个词语在孩子们的心中成诗成画,词语被赋予了温度,不仅解决了词义的问题,更让学生从词串所组成的整体上去把握内容。当学生沉浸在这美词美景之中时,教师却话锋一转抛出了“这样的美景对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从而把教学环节推向深层。词语教学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做了绝好的铺垫。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东方小学
抓几个词就够了
管建刚
一节课,40分钟是个常量,课文的长或短,却是个变量。中年级,课文四五百字;高年级,七八百、上千字的都有。高年级教师,课文长,总觉得教学时间不够,这里抓一下,那里挠一下,零零总总,里里外外,嘴里的唾沫星子已干,教学欲望却不休。小学语文,一周六个课时,去掉两课时的作文,用于阅读教学,不过四个课时。一篇课文,一般不能超过两个课时;超过,你得从其他课文里省,不然,你没时间做练习、搞复习。这是教学现实,必须正视。
必须要将课文教“短”,确保两课时内,将比较长的课文,一扫而光。这个“扫”,当然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地“扫”。
《黄鹤楼送别》(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文,是文包诗,有文有诗,怎样处理文和诗的关系,历来是教这类文章的一个争议点。就《黄鹤楼送别》一文来说,我认为,只要把描写李白和孟浩然告别的那个故事熟烂于心,那么对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学生也就懂了;只要学生把故事中的李白和盂浩然的情感感受了,那么对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情,学生也就明白了。
怎样让学生较为快捷、有效、集中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我一步步地缩小、再缩小,从全文落到小节,冉从小节落到句子,再从句子落到词语,留下了四个词:“饯行”“依依”“伫立”和“凝视”。
“饯行”,出现在课文的第一小节。它的近义词是“送行”,与“送行”的不同之处在于:“饯行”是摆了酒席相送。李白又是在哪里摆酒席相送呢?——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中国三大名楼”。它是怎样的呢?尽管课文只写了一句话,“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却也足以看出它的气势。李白送孟浩然,不是一般的“送”,而是摆了酒席相“送”,不是在一般的地方摆酒席,而是在最著名、最豪华的酒楼里相“送”,这就是题目“黄鹤楼送别”的“送”。
“依依”出现在课文的第二节和第四节。第二节出现在“依依惜别”这个成语里。“惜别”的意思是“舍不得分别”。“依依”是什么意思?学生大都不知道。《现代汉语词典》上的注解:1.舍不得分别;2.杨柳树随风摆动的样子。显然,此处的“依依”是第一个意思。“惜别”已经表示“舍不得分别”了,“惜别之情”已经够通顺了,作者觉得不够,还要加一个“依依”,再来一个“舍不得分别”,这是怎样的“别”啊?这就是“黄鹤楼送别”的“别”。
“依依”还出现在第四小节的“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一句中,这里的“依依”又是什么意思?学生初看,一口咬定第二种,即“杨柳树随风摆动的样子”。不妨让学生再吟咏一番,提示:此时此刻,在李白和孟浩然的眼里,“依依”的杨柳,仅仅是“杨柳树随风摆动”的感觉吗?学生自然豁然明白,这个“依依”既有“杨柳随风摆动的样子”的意思,也包含着“舍不得分别”的意思,仿佛杨柳也在为友人的分别而“依依”。这就是一语双关,这就是借景抒情,这就是语言运用的精妙。
“伫立”和“凝视”都出现在第四小节。“伫立”的近义词是“站立”,是“长时间的站立”的意思。李白站了多长时间呢?直到孟浩然的船走了,看不见了,还“伫立”着。古时候的船,靠人划,靠风吹,速度慢,长江又很开阔的,能看得老远。李白一直站着,站着,直到船的影子都看不见,他还站着、站着,看着、看着,用目光来送友人。这就是“黄鹤楼送别”的“送”。
“凝视”,意思是专注地看。李白看什么?先是看孟浩然,再是看孟浩然的船。孟浩然的人和船都不见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了,他还在看,还在凝视,凝视着“滚滚江水”。不妨让李白转过身来,让他“凝视”的目光对着你,你会看到他的眼里满是离别情,留恋,惆怅,不舍,失落,空虚„„这是一种怎样的别啊?这就是“黄鹤楼送别”的“别”。李白伫立着,“凝视”着,一动也不动,可是他的内心,一定像滚滚的长江水,波翻涛涌,情不自禁,于是有了一笔挥就的、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黄鹤楼送别》,抓几个词,这就够了。抓住词,将词的内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比较、联系、替换、吟诵、点拨等方式,一点点地放大,词的内涵丰富起来的同时,文的内涵也立体起来,丰润起来。
小学生阅读文章,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是一个通病。抓词语,就是抓细节,就是对学生粗略的阅读方式的改良和补充,这种改良和补充,十分重要,必要。
第二篇:词语教学的魅力[定稿]
词语教学的魅力
李怀源
我举出一些词语教学的案例,多是“年代久远”的。在那个年代,往往偏重于课文的分析,而分析多是字面意思的理解,这恐怕是多数人的普遍认识。但我相信看过这些案例以后,会引发我们的反思,让我们愿意从过去的教学中获得营养。发现词语的现实意义
斯霞《我们爱老师》教学片断—— 师:“关心”是什么意思?老师平时是怎样关心你们的? 生:老师教育我们上课要用心听讲,不做小动作,写字的时候要注意姿势。师:这是老师关心你们的学习。老师还在哪些地方关心你们呢? 生:有一次,我把手放在嘴里,斯老师问我为什么要把手放在嘴里,我说我的牙齿活动了,斯老师就替我把牙齿拔了。
师:黄晓说,前几天他牙齿活动的时候,老师帮他把活动的牙齿拔了,这是老师关心你们的身体健康。
生:有一次,天很冷,周小松衣服穿得很少,斯老师就找了一件衣服给他穿上,这也是老师关心我们。
师:对!这是老师在生活上关心你们。呵,龚遵群也想说,你说吧!生:有的时候,我们有缺点,老师找我们谈话,要我们向雷锋叔叔学习。
师:你们都讲得很好。老师从学习、生活、思想品德方面关心你们,所以课文上说:“老师关心我们。”现在大家把这句话读一读。
解读:斯霞老师对“关心”的理解显然超出了“关心”的字面意思。斯老师更重视词语的现实意义,通过几个事例的说明,让学生明白,其实书上“老师关心我们”是有多种含义的。同时,也让学生有了更多切身的体验,使文中看似平常的语句“活”了起来,为“我们爱老师”奠定了真实而充沛的情感基础。进入词语营造的意境
霍懋征《月光曲》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清幽”是什么意思? 生:很安静,没有一点声音。
师:不但静,而且显得很美。虽然是一间茅屋,但是,在月光下,像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那么幽静,那么美,这才叫做清幽呀。
片断二:
师:什么叫“微波粼粼”?
生:形容海中波浪不大。
师:微波是小的波浪。但被月光一照,这个“粼粼”怎么样? 生:像鳞一样,闪闪发光。
师:(描绘地)静静的海面,小小的波浪,月光一照,霎时间整个大海——(师生同说:洒遍了银光)这时,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片断三:
师:兄妹俩专心听贝多芬弹琴,有一个词叫“陶醉”,“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读词典解释)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心理活动上。
师:对。沉浸在里面,被美妙的琴声迷住了,什么都忘掉了,所以叫陶醉。记得上回我给你们讲过,画家吴道子看到嘉陵江美丽的山河怎么样啦?(生:自我陶醉了)只看到美了,什么都忘掉了,陶醉了,师:“等他们苏醒过来”,“苏醒”什么意思? 生:睡了以后,刚醒过来。
生:什么都不知道,昏迷过去了,清醒过来叫苏醒。
师:对了。一般人要是病重了,或者有特殊情况昏迷了,当他醒过来时,叫苏醒。兄妹俩不是别的,是沉醉在美妙的琴声中了。
解读:霍老师在处理“清幽”一词时,让学生把安静的意思说出来,又用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到美,词语营造的意境就出来了。学生头脑中有了画面,这画面和词语结合在一起,再碰到类似情景的时候,“清幽”这个词就会浮上学生心头。处理“波光粼粼”时霍老师采用了和前面相似的方法,教师语言的描绘,把词语放进了具体情境,也放进了使用的语境,让词语表达的意思立体起来,生动起来。霍老师在词语教学时更注重情境的营造。“清幽”注重了意境美,“波光粼粼”突出了动感美,“陶醉”与过去讲的故事情境联系。教师没有止步于词语的意思,总是把学生引入词语和句子共同表达的意境之中,启发学生由一个词语想开去,到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发掘词语的表现力
袁熔《狼和小羊》教学片断—— 师:这时候,“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
(板书:龇着牙逼近),想想,这时候狼是一副怎样的神情,它有哪些行动? 生:这时,狼睁着眼睛,非常凶狠。
生:这时,狼露出牙齿,眼睛睁得大大的,心里在想,这只小羊真会争辩,我一定要把它吃掉。
生:这时,狼张牙舞爪穷凶极恶地逼近小羊。
师:狼逼近小羊,大声嚷(在板书“嚷”字前面再添加“大声”两字),“嚷”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大声喊叫。
师:那么,我把“嚷”字换成“喊”,行不行? 生:行的。
师:但是,这里为什么用“嚷”不用“喊”呢? 生:因为狼想,我已经找了两次借口,都被小羊驳倒了,不能再和它讲了,应该给它点厉害看看,所以狼就大声嚷了起来。师:对。“嚷”字里边还包含着无理取闹的意思,狼存心要吃羊了,就大声嚷起来。解读:从袁熔老师对“嚷”字的处理来看,她重视词语对内心的表现力。通过对“嚷”与“喊”的形式上的比较,让学生思考,在此处为何用“嚷”?通过思考,想到狼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之中,又能够切实体察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掌握词语的解释方法
李吉林《桂林山水》教学片断——
师:桂林的山的样子,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这里的山就是奇特。这奇特的山峰叫什么峰? 生:叫奇峰。
师:这样的奇峰一座座地排列着叫什么? 生:叫奇峰罗列。师:“罗”是什么意思? 生:散开的。师:对。“罗”是散开,“列”是排列。这些山峰散开地排列着,就叫奇峰罗列。大家把这句话念一下。
(生齐念)师:桂林的山这么奇特,我们要告诉没去过的人,怎么说呢?(用两种不同的语气念,让学生比较哪种好后,用手势指导学生朗读。)师:在桂林,还有很高很陡的山(画又高又陡的山),这山又高又陡,很险,叫什么山? 生:危山。
师:这个“危”在这里怎么说? 生:危险。师:你们昨天查了字典。字典上有三个注释(出示小黑板:①不安全;②损害;③高的陡的。)危山兀立中的“危”用哪个注释对?
生:用第三个。
师:对。又高又陡的山峰就是危峰。又高又陡的山耸立着叫什么?
生:危峰兀立。
师: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怪石山(画怪石重叠的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重叠叠?
生:怪石嶙峋。
师:(出示词卡)嶙峋本来的意思是山石重重叠叠。石头、山石重重叠叠就叫怪石嶙峋。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
解读:从李吉林老师这个教学片断来看,她不只关注了一个词语,而是关注到多个词语。方法也是多样的。对“危”字的处理,让学生选择字典中的义项,除了锻炼查字典的能力,更是对学生结合语境选择词义能力的训练。通过图让学生说“怪石嶙峋”的意思,特别是“嶙峋”,学生难以理解,老师就通过画图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很多怪石堆积在一起,才是“嶙峋”。选择义项,通过看图理解词语的意思,这都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方法。左友十二《伟大的友谊》片断一:
师:同学们注意,这个“汇”是什么意思?
生:“汇”就是“寄”的意思。
师:那么,左老师有一封信要你寄一寄的话,能不能说这封信请你“汇一汇”?
生:“汇”是“送”的意思。
师:这支笔你送给我,能不能说“你汇给我”?
生:“汇”是寄钱到某个地方去。
师:“汇”有寄的意思,我们平时是这么说的,爸爸妈妈每个月都要寄钱给奶奶和外婆。但书面语言寄钱一般都用“汇款”或“汇钱”。
解读:理解“汇”,如果只理解到“汇”就是“寄”的意思,也没有问题。左老师的高明之处就是他能够让学生细致分辨词语的意思,教师又提出“寄”与“汇”“送”是否可以通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掌握了“汇”的用法。学词语不但是知道意思,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还学会了应用词语。
左友十二《伟大的友谊》片断二:
师:“热忱”是什么意思?
生:情意热切真实。
师:简单地说就是“热情”是吧,还可以用哪个词来解释?
生:热烈。
师:不确切。
生:热切。
师:不对。
生:热心。
师:还可以把“忱”字改成“诚心诚意”的“诚”字,说成“热诚”“热情”是不是?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解释“热忱”这个词的?是用同义词“热诚”“热情”来解释的。这是我们解释词语的一种方法。
解读:左老师没有满足于字典里的解释,而是引导学生想还可以用哪个词来解释,学生就想到了“热烈”“热切”“热心”,虽然这些词解释得并不准确,但是学生能够抓住“热”字。教师引导学生把不太熟悉的“忱”字换成比较熟悉的“诚”字。用同义词来解释词语,是词语解释的一种方法,这是教师在这里的教学重点。
左友十二《伟大的友谊》片断三:
师:什么叫“毫不在意”?
生:就是“毫不在乎”。
师:“毫”字没有解释。
生:丝毫不在乎。
生:一点也不在意。
生:一点也不放在心上。
师:一个词语就可以用好几种说法来解释,中国的词语就是这么丰富多彩,所以,我们要好好学。
解读:让学生解释“毫不在意”,学生已经掌握了前面的方法,就是用同义词“毫不在乎”来解释。教师于是对“毫”字进行深究,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确切,学生的解释是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他们是真的理解了词语。在这里,教学重点是提示学生一个词语可以用不同的说法来解释。
左友十—:《伟大的友谊》片断四:
师:“厌恶”是什么意思呢?
生:厌恶是恼恨的意思。
生:令人憎恨、讨厌。
生:形容对事物或某人感到十分反感。
师:你背了词语手册上的话,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生:可以说对人产生反感。
师:可以一个字一个字解释,“厌”就是“讨厌”,“恶”就是“反感”,“厌恶”就是“讨厌、反感”的意思。
解读:学生在解释“厌恶”的时候,已经能够使用前面的方法,自己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左老师显然还是不满足于此,他教给学生另一种解释词语的方法,那就是拆字法,把“厌恶”拆成两个字。通过这样的拆解,学生对词语的解释有了更多切身的体验。在以后碰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可以有意识的运用了。
通过左老师的教学实例,我们看到了词语教学的更深层意义,那就是让学生对词语更敏感,对词语的把握更细致,词语教学不止于理解,而指向欣赏和应用。这是左老师的案例给我们的启发。
通过看这些案例,我们能够看到在词语教学中既有语文作为工具的使用,又有语文中人文因素的发掘,是阅读教学一个不可忽略的台阶。词语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入词语的意境能够使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生动起来。这是词语教学的魅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小
第三篇:形容女性魅力的词语
形容女性魅力的词语
形容女性魅力的词语1肤如凝脂、袅袅婷婷、艳色绝世、钟灵毓秀、左家娇女、玉洁冰清
齿白唇红、闭月羞花、月里嫦娥、貌美如花、倾城倾国、尽善尽美
章台杨柳、天生尤物、兰质蕙心、杏脸桃腮、娉婷婀娜、蛾眉皓齿
袅娜娉婷、楚楚可人、温香艳玉、信言不美、文章星斗、珠光宝气
风姿绰约、柳亸花娇、仪态万方、远山芙蓉、浑金璞玉、花颜月貌
明眸皓齿、冰雪聪明、城北徐公、雍容雅步、林下风气、掷果潘安
妍姿艳质、白璧无瑕、鲜眉亮眼、雍荣华贵、曲眉丰颊、娉婷袅娜
形容女性魅力的词语21、嵇氏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望。
2、当然是变漂亮了,简直就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好一左家娇女。
3、鱼沉雁落远山芙蓉章台杨柳朱唇皓齿左家娇女。
4、良子长得很秀气,整个人也有种左家娇女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良子的那双圆润修长的'美腿很是养眼。
5. 洛阳牡丹之所以能出名中外,是由于它们形大鲜美、仪态万方、色香俱全、冠绝群芳、国色天香,并且俱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6. 那极具个性特质的优雅气质依然,那仪态万方的翩翩风度依然,只是一张端庄秀气的脸上多了些深沉、淡定。
7. 投手处,婀娜多姿,举步间,仪态万方。
8. 幽深险怪,诡奇百出,晴岚烟雨,仪态万方。
9. 她只觉得青钗,美若天仙,仪态万方,霞裙月帔,楚腰卫鬓,四时芳华。
10. 天一回眸一笑百媚生,仪态万方,好比那月中嫦娥,嫣然一笑,颠倒众生。
11. 下了车,那几个警察瞧着又羞又恼的牟思晴,仪态万方,美丽惊人,禁不住都呆望着,之前那一份“警惕”。
12. 正当三爷发愣的时候,一位衣着华丽,仪态万方的少女缓步走来,面带微笑,对着三爷微微欠身行礼,“南岛商会长老乔木,商誉拜帖呈上!”。
13. 皇后需要母仪天下,仪态万方,这蒙娜言行无忌,实在不是良伴。
14. 月样容仪俏,体似燕藏柳,凸凹有致,娉婷袅娜。
15. 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真可谓娉婷袅娜,让人望之不禁神怡。
16. 若隐若现罥烟眉,似嗔似喜含情目,娇俏玲珑挺秀鼻,不点自红樱桃唇,肤若凝脂,颊似粉霞,不盈一握的柳腰娉婷袅娜地倚在水亭雕花木栏旁。水光潋滟之中,倾国倾城之貌隐约幻现。
第四篇:《语言的魅力》教学反思2
《语言的魅力》教学反思
《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在繁华的巴黎大街上,一位衣衫褴褛的盲老人在行乞,他身边牌上写道“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人们无动于衷,后来当法国大诗人让•彼浩勒在老人的乞讨牌上改成“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人们纷纷慷慨解囊。“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打动人心、富有诗意的语句 , 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巨大力量――它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织出爱的纽带。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到这语言的力量,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备课中我考虑最多的也是这一点。教学中,我做到如下几方面,收到较好的效果。
1、抓住“变”与“不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我设计前置预习题(1)、用 “——”划出老盲人的外貌描写,体会他的处境。(2)、行人对于他的牌子上的字是什么反应,用一个词概括。(3)、诗人写了几个字,行人又是什么反应,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温馨提示:还是这个地点,还是这位老人,为什么上午、下午乞讨的结果却有这么大的不同。结果,汇报时,学生能很准确的说出行人开始的反应是无动于衷,后来却纷纷慷慨解囊。
2、适时的指导、激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在不同形式的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语言。文中描绘春天美景的句子,这几个句子全是反问句,我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读体会这样表达带来的效果。学生在这样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获得体验和感悟的方法及能力。
3、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课文。
自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课文。比如:教学中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位老人,之前并没有获得人们的帮助,这是为什么?行人得到什么启发,从而做出不一样的举动。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诗人加了一句话,人们内心那种善良情感被激发了,被释放出来,是诗人的善良,诗人的感情让这句话焕发了魅力。
又如文中写到诗人看到人们纷纷给老人捐钱,感到很欣慰。我抓住“欣慰”一词给学生一个开阔的思维空间:诗人为什么感到欣慰?
学生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到了诗人感到欣慰的原因:诗人为人世间纯美而善良的感情感到欣慰;诗人为这样一位老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感到欣慰;诗人为语言的魅力感到欣慰。学生每谈到一方面,都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来体会,来感悟,这几个体会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思考的,几乎涵盖了课文的所有内容。这样的思维是有深度的,有广度的。课文的学习被有机地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容易走向深刻,走向全面。
4、联系生活,适当拓展,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学中,我让小曹归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他概括:法国有一位诗人在街上乞讨老盲人的牌子上写上“春天到了,可是”这几个字,行人就愿意给他钱的事。体现了语言有很大的作用。因为小曹的粗心,引起全班同学的大笑说是诗人在乞讨了。我就这事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让学生改一个字,效果完全不一样。结果同学们很快想到“在”要改成“帮”。学生学习兴趣又提高了。
第五篇:《风筝的魅力》教学设计2
《风筝的魅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掌握风筝的起源、流派、分类、色彩图案特点及制作方法.
2、技能目标:
使学生尝试风筝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增强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风筝独特的魅力,培养对传统风筝艺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制作风筝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风筝的传统文化艺术特色,并学会风筝的制作方法.
2、教学难点:
风筝的制作方法及学生激情制作风筝.
三、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竹篾架子教具、自制实体手绘传统工笔风筝(京沙燕、孙悟空)、自制半成品示范教学风筝(金鱼)、颜色(水粉、水彩笔)等风筝制作工具、学生资料袋.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欣赏“古诗《村居》”、“龙腾东方,生死博弈”等视频,唤起学生已有生活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与创作欲望,增强民族自豪感,自然地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
2、示范教学法: 通过图片、实物的欣赏、分析及师生演示制作风筝,探究风筝的文化艺术特点及制作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与思维能力.
3、引导、启发教学法: 此法贯穿教学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与习惯.
六、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古诗《村居》引入,开门见山,声像唯美,引人入胜)板书课题:《五彩缤纷的风筝》 二)生动形象,讲授新课
1)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在什么季节、场地? 总结:就在这个时节——清明前后.空旷宽敞的地方.(设计意图:贴近生活体验,激发学习兴趣)2)视频介绍,探究起源
提问:最早的风筝出自什么地方? 播放《龙腾东方,生死博弈》
总结: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风筝起源于中国.(设计意图:声像结合,增强民族自豪感)3)
古筝配乐,风筝文化
教师讲述风筝的由来:木鹞→纸鸢→风筝(设计意图:古乐遗风、文化积淀,视听结合、意境深远)4)欣赏图片,风筝流派
(设计意图:直观再现,扩大视野)
设疑:由于不同民族、地域的精湛工艺水平和美术构思,它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你对风筝流派了解多少?
①
四大风筝流派:北京、天津、潍坊、四川风筝. 设 疑:最著名的风筝产地在什么地方? ②
世界风筝之都:山东潍坊
5)实物、图片欣赏,共同归纳风筝的类型
①
学生探究:观察实物风筝,说说有哪些不同类型?(设计意图:培养观察能力,突出教学重点.)
②
师生共同完成风筝的分类:串式、立体、硬翅、软翅类、板子类(设计意图:用连线的方式,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除了这些,还有其他非常有创意的风筝,像碰风筝、微型礼品风筝等,有创意吧!(设计意图:实物展示直观性强,激发创作欲望)
三)师生合作,释析难点 1)教师演示、学生辅助
扎架子(比例、捆绑方式及对称关系)、糊纸面.(设计意图:师生互动,实践探究.)2)教师示范,金鱼风筝
绘花彩(注意色彩鲜艳、对比性强,可剪贴,形式多样.)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直观真切,解决问题)3)学生归纳总结风筝的“四艺” 板书:四艺:扎 糊 绘 放
(设计意图:讲述示范自然清晰,学生归纳水到渠成.不知不觉重点难点已经完成)
四)学生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创作实践: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合作制作一只风筝. 要求:图案美观、色彩鲜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
五)交流评价,展现自我 各组派代表展示本组成果,针对风筝的图案、色彩、创作意图等问题,进行生生、师生评价,讨论及改进方法.
(设计意图: 展示过程中,通过生生、师生评价,巩固风筝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表述与审美能力.)
六)艺术延伸,放飞梦想
风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一项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 时间是短暂的,课堂是精彩的,风筝的魅力是无穷的!让我们带着收获,怀着美好的愿望,随着风筝一起放飞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体验制作风筝带来的欢乐与成功,使学生们进一步领会到中国传统风筝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