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政治魅力 2

时间:2019-05-13 07:3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恩来政治魅力 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恩来政治魅力 2》。

第一篇:周恩来政治魅力 2

周恩来高尚的行政人格魅力

引言: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领袖,周恩来让后人缅怀的不仅是他优雅的风度、豁达的品格,还有他高尚的行政人格魅力。主要表现为: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在工作中发扬民主,廉洁奉公。周恩来高尚的行政人格对行政伦理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周恩来一直以革命领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份为党和国家工作。在这半个多世纪里,周恩来一如既往地为党和人民奋力工作,他的丰功伟绩为人民所景仰,为世人所称道。周恩来的治国思想和高尚的行政人格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周恩来的行政人格,对当前的行政伦理建设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周恩来行政人格魅力的主要内涵

周恩来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地为党和人民工作,毫不计较个人私利,支撑着他的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坚定信念和高尚的行政人格。

1、尽职尽责,甘为孺子牛的敬业精神。

周恩来光辉的一生绝大部分是在工作中度过的,他对工作尽职的程度是常人很难比得上的。他常说:“我是人民的总理,也是人民的勤务员。”①在这种甘为公仆的精神引领下,周恩来为了人民鞠躬尽瘁,拼命工作。作为国家领导人,他日理万机,每天工作长达15-16个小时,不知疲倦、兢兢业业。有时工作到深夜,为了避免睡着耽误手头上的工作,他让工作人员每隔15分钟提醒他一次。1955年,在万隆会议召开的7天时间里,他一共睡了13个小时。晚年周恩来重症缠身,但仍然勤于政务。从1972年5月发现患有癌症到1974年6月病情恶化不得不住院,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周恩来一直坚持在工作岗位上,而这段时间内他大小手术总共做了近20次。在1975年召开的四届人大会上,病重的周恩来,坚持参加会议并代表国务院做了长时间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如他自己所说,“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地为人民服务”,“象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②他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献给了革命和建设事业。

2、艰苦朴素,一生勤俭的优良作风。

周恩来一生都保留了艰苦朴素、勤劳俭朴的优良作风。从一件穿了十几年的睡衣到几十年如一日的用餐标准,周恩来总是严格要求自己。西花厅是周恩来在中南海的办公室,也是一所老式建筑,国务院办公厅的工作人员担心西花厅的旧砖地面容易潮湿,时间久了会影响他的身体,乘他下乡之际换了地板和窗帘。他回来很生气,批评了工作人员,并坚持把新铺的地板和新换的窗帘都换走。为此事,他还在国务院召开的会议上多次做了自我批评。有几次,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同志主张把中南海的旧式建筑翻修一下,并把工程图纸都准备好了,可周恩来就是不同意。他说:“贪大、求洋、讲排场,这不是共产党人的作风,坚持艰苦朴素才是共产党人的本色。”

3、发扬民主,坚定地走群众路线。

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一直是周恩来的工作原则。周恩来指出:“我们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力量的源泉是人民,归根到底,一切胜利的取得是依靠人民的力量。”①身为国务院总理,他在工作中习惯发挥众人的力量,群策群力把问题解决得最完美。为了真正地做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周恩来在筹建首届中央政府时就费尽心思,把一批民主人士安排在政务院下属机构。周恩来强调,民主集中制“不但是组织原则,而且是工作原则”。他提出党的领导干部要在决策中善于运用民主决策方式,并强调各级政府要走“领导干部、专家、群众”三结合的决策过程,同时要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周恩来是走群众路线的楷模。早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周恩来就把“永远不与群众脱离,向群众学习”作为自我修养的要则。②他在政府工作中把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

平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在操劳国计民生的同时,他还关心基层人民的生活。为了使北京公共交通拥挤的状况得以改善,周恩来亲自乘坐公共汽车,寻求解决方案。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多年,但他一直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始终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劳动者,保持着普通劳动者的本色。50年代修十三陵水库,总理先后4次带领国务院机关干部到工地参加劳动。并且坚持和其他劳动者一样住简易工棚,吃工地食堂。

4、廉洁奉公,党和国家的廉政先锋。

周恩来一生清正廉洁。在工作中,周恩来总是把公私区分开来。在组建第一届中央政府时,他坚持不给邓颖超安排重要领导岗位,他把自己和邓颖超的家庭关系与政治关系严格区分开来。在用车制度上,周恩来从来公私分明,只要是私人用车,他坚持自费,决不占国家一分便宜。周恩来从不收礼,只要是地方或是其他同志送来的东西,他都要求工作人员要么退还,要么按双倍的价格付费。为表示家乡人民对总理的爱戴,1961年,淮安县县委给他送去家乡的藕粉、莲子等特产。周恩来见家乡送来礼物,很是不安,他坚持拿出工资付了费。周恩来十分反对政府在他的家乡修建纪念馆,他多次写信或打电话给家乡政府,要求不要修复自己的故居。

二、周恩来高尚的行政人格魅力成因分析

周恩来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也因此受到全国人民和世界友人的尊重和爱戴。下面对周恩来行政人格的成因作一分析。

1、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与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周恩来高尚行政人格形成的首要因素。周恩来一生身经百战,他以革命者与领袖的身份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又以建设者与领导者的身份参与了新中国近30年的建设。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和建设时期,周恩来以忘我的精神状态投入其中,支撑着他的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是分不开的。周恩来十分注重明确与人民的关系,他说:“我们是从人民中来的,我们过去的胜利都是在人民的支持下取得的,不能忘本。”①,他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时刻铭记:“我们每个人,不管过去做过多少工作,现在担任什么职务,没有党和人民,就既不会有过去的成绩,也不会有今天的职务,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①

2、坚持不懈地加强学习与修养,始终保持正己率人的自律精神。

坚持不懈地加强学习与修养是周恩来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的关键所在。在革命与建设时期,周恩来一直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但他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地向人民学习,向群众学习。早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周恩来在制定自我修养要则时就把加紧学习作为要则首条。同时,他还提出要紧密联系群众,向群众学习。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也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在建设祖国中做出科学决策。周恩来在领导新中国政府的26年间始终做到了正己率人,这不但是他高尚的行政人格形成的原因,也是他践行行政人格的结果。周恩来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这种要求体现在他严谨的工作、简朴的生活中。周恩来还用这些要求来约束广大的政府工作人员和自己的亲属。他在反官僚主义时要求广大的领导干部要过好“五关”,即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在针对防腐、治腐的问题上他提出了“内约束”与“外治理”的方针 ③,把领导干部的自律与人民的监督结合起来。周恩来还给亲属制定了几条规定,即:艰苦朴素,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三、周恩来行政人格魅力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当前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强我国行政伦理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学习和践行周恩来高尚的行政人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始终把人民群从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

1、加强理论学习和修养,认真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

广大公务员在行政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与修养,使决策过程科学化,执行决策人性化。但是正确理论的科学运用和个人的人格是分不开的。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谈到:“人格的力量很重要。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在„立言‟和„立行‟上下工夫,努力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结合起来。”④加强行政伦理建设要求广大公务员要真正做到“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只有真正地领悟了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才能在工作中不谋私利。周恩来在工作中几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做人民勤务员的格言,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与他高尚的行政人格分不开的。当前广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要在理论学习和修养上下工夫,切实地领悟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的深刻涵义,把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做到实处,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2、提高公务员的道德约束力,把道德自律和他律有机结合起来。

周恩来高尚的行政人格告诉我们:一个好的领导干部,要在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做到奉公守法、清正廉洁、不谋私利,归根到底还是要靠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自我约束能力。没有一个有力的道德约束力,再完善的法律也会被践踏。领导干部的自律是与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紧密相连的,一个具有高度自律能力、一个有着强烈道德感、一个具有高尚行政人格的公务员队伍,它才能始终做到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然,公务员的自律和社会的他律永远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完全的自律,也没有一味的他律。在加强当前行政伦理建设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构建一个有力的社会监督机制。这个机制应该包括法律、制度、舆论与群众的监督。

第二篇:《周恩来传》读后感2

《周恩来传》读后感

很荣幸在大一就进入党校学习,在近一个月的学习当中,我认真学习党史党章等理论知识,更注重有关阅读先进人物传记,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利用最近的一个月读完金冲及同志主编的《周恩来传》,虽然这部洋洋六十万余言的政治传记,只写到建国前夕,但从那丰富、准确、平实的记叙中,多少可捕捉到这样一个消息:周恩来固然是靠他的才干和贡献,赢得人民的特殊尊重,由此为自己构筑起一座巍巍丰碑;还应该看到,在这丰碑的另一面,也记录着他那独具魅力的人格内容。

从小时候的成长背景来看,如果说,毛泽东富于幻想并乐于用斗争来解决问题的性格,与韶山冲那片封闭的农田和逐步发迹而又有些专制的父亲有关,那么,《周恩来传》则告诉我们,周恩来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那些发挥了巨大潜能的性格,多少孕育于走向败落的封建仕宦家庭、从小四处漂泊的生涯以及温馨的母爱。他幸运地有两个性格不同的母亲。嗣母温和,待人诚挚,办事细心,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她年轻守寡,从不外出,于是也不许童年的周恩来外出,整天把他关在屋子里念书。(本文所引事例和文字,均出自《周恩来传》,以下不再注明。)由此陶冶出他的好学、好静、仁慈、礼让。他的生母则性格开朗,精明果断,有办事能力。周恩来小时经常在生母跟前观看她如何处理家族事务,学得一些办事方法和能力。家庭败落后,迫使十岁左右的周恩来开始扮演‚当家人‛的角色。熟悉中国民俗风情,明了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这条人生奋斗途径的人都知道,在近代中国,维系一个大家庭的生存与主持国务活动似乎并没有性质上的差异,至少在对‚当家人‛的性格素质上的要求上是这样。好面子的封建家庭,即使囊中羞涩,各种排场、礼仪、规矩也丝毫不可忽视。《周恩来传》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这位少年把亲戚的生日、死期一一记下来,贴在墙上,到时候便去借钱送礼,磕头应酬。这自然需要相当有分寸、有条理的交往能力和对人际情感的细腻揣摩。周恩来从两个已经去世的母亲那里,自然地继承下来的两种性格能力,是他能够扮演好当家人角色的重要因素。对于未来的政治活动家,这或许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毛泽东在他那个家庭自幼养成的,是因为压抑(由于父亲的严格管束)而迫切需要张扬个性的叛逆性格,是习惯于‚同中求异‛的思维方式。这样的环境和需要,周恩来全然没有,他自幼渴望的是安定、和谐与维持,这使他养成善于在‚异中求同‛的思维方式和务实的处世作风,并使他在后来繁杂的政治斗争中,体现出温和而热情强干,忍让而不失原则,谨慎而勇于果断等对立统一的性格侧面。一个才具不如他的人,如果扮演这些错综复杂的角色,就会以思想和行动上的不知所措而告终。正是这种复杂而精明的性格,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周恩来的政治生涯何以如此漫长并丰富多采。——这句话是尼克松说的,我觉得还算准确。《周恩来传》的作者记叙传主早年的生活,不失时机地突出他的两个母亲对他的影响,不知是否也试图要说明这一点。

辗转漂泊清江、淮安、东北、天津、日本,是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对其人格个性的影响,不只是通常所说的丰富阅历,开拓胸怀。从《周恩来传》的记叙中,我们至少可以体会到传主这样一种心理历程:从对家族的伦理情感的渴求,走向对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的探索。

十六岁终于走出韶山的毛泽东,无疑有一种摆脱了空间和心理上的局限的轻松和亢奋,自幼漂泊的周恩来,则始终承受着浓烈痛苦的怀乡思亲之情的折磨。与怀乡思亲相伴而生的,是对和睦的群体关系的寻求。这或许是一种情感转换吧。但是,传统有志之士的激励(在东北读小学时,课余爱读《史记》、《离骚》),对山河离乱的国家命运的忧患(东北特殊的爱国气氛对他的薰染),以及自幼养成的责任心,毕竟使这位十五、六岁的少年,达到了这样的人生观:一个人不能脱离公众‚象草木禽兽那样靠自己生活‛,因而为集体‚服役之事乃为人类所不可免‛。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从不吝惜时间和精力,为朋友,为集体办事,赢得老师和同学的高度评价。《同学录》中有关他的评语是:‚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

可贵的是,周恩来这种急人好公的利他行为,很少有外在的功利色彩,不是眼下人们爱说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诚实地表达过这样一种心情:‚无时无地而不有责任系诸身‛。别人视之为‚愚‛,他则觉得‚倍有乐趣存于中‛。好一个‚乐趣‛,他的‚服役‛,全然是一种品行本色,是那包裹不住的道德情感的自然流泄。正是从重道德情感的周恩来中自自然然地走出了一个重群体义务的周恩来。这就注定了他在一生风雨中,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割不断自己和社会、和朋友、和事业、和使命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年轻时在自己的精神几近崩溃的关头,他也会因情感和义务的召唤,从痛苦绝望中挣脱出来。这一点,我们感谢《周恩来传》的作者提供了他旅日期间的一篇日记。这篇日记反映,由于他初到异国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加之家庭窘境的打击,还有前景未卜的入学考试,周恩来曾考虑用当时日本流行的佛家‚无生‛的思想来解脱尘世的痛苦。但是,‚闹了多少日子,总破不开情关,与人类总断不绝关系。虽不能象释迦所说‘世界上有一人不成佛,我即不成佛’那么大,然而叫我将与我有缘的一一断绝,我就不能,那能够再学达摩面壁呢?‛

上述出于性情本色的集体主义义务感,日后便十分自然地溶合入这位后来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家的人格基础。在革命的队伍里,虽然都有一致的信仰,并肯为它献身,但有这种人格基础,和没有这种人格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不乏骄躁、浮华、虚荣、盲动,而周恩来却总是显得那样的真诚、平实和坚韧。而且他给人的印象也不是那种缺少人情味的干巴巴的共产党员。在后来他已经成熟和伟大起来的时候,我们还能从他口中听到那句本来属于宗教教义的道德名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破不了‚情关‛,断不了‚有缘‛,正是他在党的事业遭遇多大挫折,也会勇往直前,在个人名誉受到多大误解,也不会拂袖而去的心理基础。

《周恩来传》告诉我们,他在南开上中学时,尽管品学兼优,在各种公益活动中都是活跃分子,但他从不骄傲,从来不锋芒毕露,盛气凌人,绝少有令人敬而远之的领袖欲权力欲。他认为,‚大凡天下的人有真正本事的,必定是能涵养能虚心。看定一件事应该去做的,就拚命去做,不计利害;……这样子人总是心里头有一定主见,轻容易不肯改变的。‛能涵养虚心的英雄观,不计个人利害的功名观,确实有他高雅脱俗的地方。

由此,从青少年开始,周恩来就很看不惯那些虽然不乏才干作为,但却内怀邀名之心,爱出风头的人。他也不是完全不重视个人的‚名‛,在一篇《论名誉》的作文中,他甚至把它视为‚人生的第二生命‛。但他心目中的‚名‛,更多的是具有道德意义的‚名誉‛,而主要不是反映个人利益的‚名位‛。显赫的名位,并不必然带来高尚的名誉。在他看来,若汲汲于名,犹汲汲于利,靠虚声盗世,眩世眩目来获取名位,即使有了某种功业,也实在是名誉的罪人。协调二者的关键,是要有大‚志‛,但不能有大‚己‛,重名誉而不能重名位。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

古往今来,有大作为的人,最难协调的问题之一,恐怕就是伟大的事业与个人的功名利益的关系。不少人在这个问题上失了足,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中那些曾和周恩来一道并肩奋斗的赫赫有名的人物,如张国焘、高岗、林彪。如果要从人格境界上找原因的话,或许与在实践中(在理论上很少有人公开地一味强调个人私利)未能摆脱‚私于个人‛的困扰有关。这就在‚道德‛上先自降了几等,最终连自己尽力创造的某些‚文章‛也受到损害。周恩来能获得举世赞誉,与他青少年起就注重不私于个人的人格设计,并一生遵奉,不能没有联系。撰写伟人的政治传记,特别是我国撰写当代领袖的传记,通常当传主处于政治上走向成熟以后,作者的笔墨主要倾注在他所从事的同时代背景密切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贡献方面。《周恩来传》也是如此。在第六章(全书三十七章)写到他赴欧勤工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领导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工作以后,除了引述其他当事人对周恩来的个性、品德、作风的印象和评价外,较少有机会空出笔来直接勾勒他的内心世界,表现他对自身人格完善的探寻。这固然是因为,描写一个正在苦苦探索的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与描写一个成熟的政治领袖的人格品貌,在分寸的把握上有不同难度,同时也由于材料的限制和传主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过于丰富。但即使这样,该书在写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时,也常常在同他的战友的比较中注意表现周恩来独有的个性作风。这也是该书作者的一个很可贵的意图。金冲及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到:如果从这本书中看不出周恩来的个性才能,《周恩来传》岂不成了一部中共党史或中国现代史了吗?换一个角度讲,只要是忠实地并且尽可能具体地记录了传主在面对种种复杂而棘手的政治事件时是怎样思考和处理的,他的人格品貌多少总会蕴于其中。至于如何体验和分析,是读者的事情。

理性与情感,是革命家较难处理的一对矛盾。只讲理性不讲情感,或者把某些本来正确的道理和原则推向极端,难免把它们变成生硬的教条,似乎革命家就应该有一副刻板的冷冰冰的面孔,这容易使革命队伍缺少一种很难用理性语言说清楚的亲和力。反过来,如果以丧失理性原则为代价,一味讲求情感的融洽,或者用情绪化的态度从事政治活动,同样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家应有的品格。

从《周恩来传》的大量描写中,我体会到他有少见的理于所当理,情于所当情的分寸感。

中国人常用‚刚‛与‚柔‛来评判人物的性格。‚刚‛包含着勇敢果断、坚强不屈,‚柔‛包括着通权达变、温和忍让。至刚易折,至柔少志,这是普通的道理,对一个现代革命家来说,也是应该尽力避免的。

在和周恩来接触过的人的评述中,我们大量看到的是他的柔的一面:温和、谦逊、平静、忍让。如果据此认为他在是非面前缺少勇断,近乎世故,更未必公正。从总体上看,周恩来属于勇于所当勇,退于不得不退的革命家。更多的时候,是寓刚于柔,融韧于忍。这或许就是古代圣贤津津乐道的那种外圆内方的人格品性吧。这种品性在政治斗争中的意义是刚强而不固执偏激,温柔而不失原则意志。的确,同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导人比较看起来他往往调和,有时妥协,做自我检讨的次数也算是比较多的一位。这与他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的政治见识有关,与他通权达变的灵活性和避虚务实的工作态度有关。从中也可体会到他的多侧面的性格,丰富的智慧和经验,还有正直、诚实和毅力。特别是他的忍让涉及到党的事业大局时,我们不难看到这种外圆内方的人格的政治价值和道德价值。

对于政治家来说,意志、权力和地位是不可缺少的,完全失去这些,也就无所谓政治家。革命领袖也不能回避这一点。革命家和政客的区别在于,怎样处理权力地位与集体事业的关系,权力地位靠什么方式获得,它是为某种目标理想奋斗的手段,还是目标理想本身。一个没有个人意志的党,不可能是朝气蓬勃、进取有为的党,一个没有相应的组织纪律和不服从权威的党,则是一个涣散的缺少整体力量的党。一九二二年入党不久,周恩来在一篇文章中就自觉地探讨了这个问题。他说:‚共产党当然不要‘既不能令又不受命’的自由论者,但共产党也决未曾想造出蠢如鹿豕,只知服从的党员。‛在理论上认识和宣传这个问题,对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都不会太困难,重要的是实践,特别是在个人意志的张扬伴随着获取和维持相应的权力地位,伴随着给其他同志乃至党的事业带来损害的时候,怎样对待。关于周恩来,我想提一下《周恩来传》记叙的他到江西苏区后同毛泽东的关系。当时,他在党内的地位明显地比毛泽东高。一九三二年七月,中央局提议由周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他当即两次提出:这一提议事实上让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前线无事可做,而且使自己这个中央局书记多头指挥,应该由毛任总政委。十月,在宁都会议上,大多数人突出地批评毛泽东的左倾倾向,再一次决定把毛召回后方,由周恩来负战争领导总责。周再一次提出毛的经验、长处和兴趣在于军事,坚持在两个办法中选一个,由周负责,毛助理,或者由毛负责,周监督。总之是要毛留在前方。如果就此解释周从这时起就相信,革命事业必须靠毛泽东来领导才会取得胜利,是难令人信服的。但从他的做法上,我们至少可以体会到这样的政治品格:个人的权力和地位对他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即使由于大家折服于他的才干威望主动给他,如果有碍于党的事业,有损于他人,他也不会伸手,更不会‚墙倒众人推‛,从中捞取好处。事实上,从一九二八年到第四次反围剿这一段时间内,他常常是全党工作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但他从来没有做过名义上的‚一把手‛。这并不是没有这样的机会和可能。在六届三中全会上,他还有意把瞿秋白推向前台发表总结性的意见。他总是扮演用实干而不是用权力控制和高谈阔论来实施领导的领袖角色,这或许是他的个人意志和才干智慧充分发挥的最好方式。他这样做,并不是没有痛苦,或因此能轻松地超脱党内经常发生的不排除权力角逐内容的斗争。相反,他经常成为党内斗争的焦点,自觉或被迫地写检查,因为他不仅参与决策,更多的还要主持实施。有了错误,或在那些拍脑袋、唱高调的人看来有了错误的时候,他无论如何不能也不愿回避责任,相反还要硬着头皮去干,有时打击他的人也离不开他。就象六届四中全会期间国际代表挖苦他的那样:‚恩来同志自然应该打他的屁股,但也不是要他滚蛋,而是在工作中纠正他,看他是否在工作中改正他的错误‛。

从个性、才干和品德诸方面,读解了《周恩来传》记叙的周恩来这座人格丰碑上的一些文字以后,我获得这样一个基本看法,周恩来是现代中国革命家中,无论是道德品质还是政治品质都给后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和影响的人格典型。这个典型说明,在政治和道德的双重天平上流芳千古的伟人,除才干和贡献以外,还必须留下点别的‚财富‛,譬如怎样做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们国度里,似乎更不应该忽视。

不错,周恩来是一个用现代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伟大的共产党员,但他首先是一个中国的共产党员。他虽然不象毛泽东那样有足够的机会和明显的兴趣,乐此不疲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格养分和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途径,但是,儒家的入世、忧患,追求道德的自律与完善;道家对外在的功名利益的相对超脱和达观;墨家的勤苦和为群体的事业近乎宗教的献身精神;纵横家审时度势的机敏才智;以及法家的严谨与务实,似乎都可以在周恩来身上找到一些影子。于是,我常常想起尼克松的一个回忆:一次有新闻记者问周恩来,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人,他首先是一个中国人还是首先是一个共产党人。周回答:‚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

事实上,无论属于哪种传统的伟人,都不可能是完人。周恩来同样如此。上面列举的那些传统的理想人格,既造就了他的伟大,也形成了他的局限。周恩来也深深地明白自己的局限。《周恩来传》就谈到,他一九四三年在延安参加整风时,曾认为自己应该从专而精入手,不要包揽许多,不要浅尝即止,要‚宁务其大,不务其小‛等。这类局限固然属于工作方法上的,但却来自他的难以改变的性格。又如,他遇事不走极端或在两种势力的斗争中采取调和的中庸态度(毛泽东曾对此提出过批评),固然有其民主、宽容和求实这样一些积极意义,但是,也应看到,它在某些情况下导致的暖昧态度有其不积极的效应。特别是一九五六年他反冒进,一九五八年一月南宁会议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以后,在一些重大决策上较少旗帜鲜明地提出和坚持他原来曾经提出过的正确的观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其他还有过多的自律和忍让以及不象毛泽东那样具有充分的想象力等。对于政治领袖来说,想象力是拓展新局面作出划时代的独创成就的不可忽视的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宁务其大,不务其小‛的周恩来,主要以策略的灵活性和战略的原则性为特征。让自己的情感想象在决策中驰骋,能非常敏感地预测事物发展总趋势的毛泽东,则以战略的灵活性为特征。虽然这两个伟人都从传统中获益甚深,但毛泽东偏于整个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理想境界,周恩来则偏于主体人格的构成秩序和人格的理想境界。由此使毛泽东在接受传统的同时又大胆地背叛传统,在建立革命秩序之后又往往无顾忌地打破这种秩序。这种政治品格使他具有开创时代的超凡魅力,但过于丰富的想象力又使他借用这种魅力在建国后把国家当作了一个巨大的‚实验室‛,终于走向一个伟人的悲剧。周恩来的政治品格则主要体现在善于完善革命的秩序,实施革命的战略,他带来的更多的是周密、可靠、信赖、稳定和协调。他不属于那种极度张扬个性意志具有超凡魅力的人。因此,尽管他的才干、贡献、地位和机会,都有可能使他成为‚舵手‛,但他始终没有,也不愿意成为‚舵手‛——他知道自己的局限,他确实存在着那个需要超凡魅力的革命年代难以使他成为‚舵手‛的局限。

结果,周恩来在人格实践上获得了与毛泽东不同的结局。在毛泽东晚年,他和人们的联系,大多是靠成功的经验和神圣的信仰支撑起来的。他太高、太远,他考虑的问题和做出的决策也是十分的浪漫和远大,因此人们很难用是与非、左与右的评判准则与他在同一基点上对话。一九五六年以前他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巨大的成功的选择,从而使他在包括道德人格在内的各个方面,都成为完美无加的典型和象征(至少在一般干部和群众的心里是这样的)。‚文革‛后期和结束以后,当人们发现他晚年的政治选择是把中国引向灾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时,情况就是另一样了。人格崇拜的重心合乎逻辑地转向了周恩来,尽管他也不能完全回避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某些失误中应承担的责任,但人们不愿意去计较。因为他长期主持实际工作,与人们的联系是实在的理性的,他还常常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求实的工作作风,对某些极端的做法进行局部修善和抵制。更重要的是,人们理解,即使他有错误,也都不是来自某种个人的动机。人们没有理由指责一个以极大的心理负担来支撑危局的人。反过来,具有视‚立功‛与‚立德‛为一体的传统的中国人,还会自然地把周恩来塑造在人格境界的颠峰上。

第三篇:周恩来笔记总结2

一、对周恩来的评价

周恩来从1927年起就是中共中央的核心领导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他经历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参与了党中央各个历史时期几乎所有重大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可以说,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一个缩影,是新中国孕育、诞生、成长和取得崇高国际威望的历史的一个缩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周恩来多次引用这句名言以自律。他在为中国的富强,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追求中,对国务活动方方面面的管理中,给当代人留下了最崇高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周恩来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在高级领导人中品德最优、廉政政绩最佳、较为谦和、相对民主的领导人,尤其是其廉洁自律的风范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精神为各界人士所敬佩。

第二讲在筹建历届政府中体现出的行政管理思想

——政府机构设立与领导干部配备和任用的原则

一、设置政府机构的客观性和实用性、灵活性

1.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立新中国政府机构(即不照搬苏联政府机构,也不沿袭旧中国官僚体制)

2.以华北政府为基础,抽调得力干部组建中央政府机构。

3.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国情需要不断增减政府机构。

4.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使各级干部各尽其事,避免人浮于事。

5.建起高于部级的行政监察机构,重视对各级干部的监督监查,严格纪律,教育干部奉公守、廉洁从政。

二、配备和任用政府干部的开明性和广泛性

团结一切团结的人组成新政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新国家.第一,大量任用长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解放区来的干部。

周恩来指出:“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有充分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知识的干部”,首先是工农干部、解放军干部。

第二,积极任用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和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第三,妥善任用民主人士和国民党起义将领。

周恩来认为:新中国安排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政府机构担负一定的领导职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的体现。

第四,教育改造和慎重任用原国民党政府一般工作人员。

周恩来指出:接收原国民党人员是我们“胜利的负担,是推不开的”。同时,他们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可以为我所用。

三、正确把握政府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定位,协调政府关系的和谐性

妥善处理党与政府,政府与人大和政协的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第一,协调政府与执政党的关系。

(1)、加强党对政府的领导,把政府一切活动臵于党的领导之下,是保证政府完成各项任务的关键。

(2)、严格划分党的工作和政府工作存在的界限,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周恩来协调政府与执政党的关系的主要思想和方法:

1.把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变为政府的法令决定颁布实施。

2.把政府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宪法和法律,根据党的精神和实际情况与需要,发布的重要的涉及面广的决定和命令,在提交政府会议通过前,或通过后正式

1发布前,请示党中央审查、讨论,借此实现党对政府工作的领导和监督。

3.把有些既要党委执行,又要政府执行的指示和规定,有些既要动员党员参与,又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同时执行,采用党和政府联名下达文件的办法发布。第二,协调政府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关系。

在协调政府与全国人大关系的问题上,周恩来的主张是:

(1)政府要充分尊重人大的职权,在领导和管理国家的实际工作中,凡属重大问题均要经国务院会议通过后,作为议案提请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

(2)政府要及时、认真地处理全国人大交办的人大代表关于政府工作的提案。(他认为人民代表经过讨论产生的提案、意见和建议,是人民意志的反映,不能忽视。同时,也可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推动和改进我们的工作。为此,提议国务院成立专门机构接办人大会议交办的提案,并在人大会议后督促检查人民代表提案的处理情况。对于重要的、涉及到许多地方的问题,还以国务院的名义专门将提案发到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办理,并要求他们报告处理结果。)

(3)政府要特别重视人大代表对政府工作的批评意见。(他认为“政府应该让人民代表批评自己的错误,承认应该承认的错误”。)

(4)提议在人大会议上建立辩论制度,学习西方议会中的某些形式和方法,(允许唱社会主义的“对台戏”,目的是使政府从不同的方面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改善工作。)

(5)建议人大代表每年应有两次到人民中去直接视察,“从与政府不同的角度去接触广大人民,接触实际。”(并提议人民代表要参加对政府工作的检查,使人民代表更了解实际情况,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批评与建议。)

第三,协调政府与人民政协的关系。

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凡准备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一切重大决定和法令、条例事先都要提请政协全国常委会交换意见,经过协商后再提交政府委员会讨论通过;凡准备由国务院通过的重要决定和指示,也要常征询政协全国委员会有关工作组的意见,然后再提交政务院会议讨论通过;凡政务院制定通过的或提请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家大政方针都要经过人民政协进行协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这样做。

(2)为使政协组织能更好地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周恩来还建议政协一要多组织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人士“到农村和城市去进行调查研究工作”,“这样,有利于帮助政府决定更符合实际的政策,防止主观片面性和局限性。

(3)要多开展学术性报告和讨论,多邀请学术界的朋友参加,“可以同时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多有些不同的意见,就使执行机关能从多方面去考虑,利于选择比较更恰当的方案来执行”。

(4)要通过政协包括各个党派,联系全国的各个方面,联系全国的人民,以至联系到海外侨胞的优势向国内外宣传政府的方针、任务,既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又有效地调动起各方面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第四,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一是强调统一与分权相结合。

二是强调中央和地方要互相影响,互相监督。

三是强调中央和地方必须明确各自的职权与责任,中央应该只管战略问题,而把战役的组织和战术的运用交给地方去机动处理。

第三讲.在领导政府工作中体现出的行政管理思想

一、周恩来领导艺术与人际关系处理准则----相忍为党,一心为公,不计个人得失,善于团结各方

• 首先,自觉把个人溶于领导集体之中。

• 其次,善于定位,即找到自己在领导集体中的恰当位臵。

• 再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求同存异,相忍为党。

二、周恩来在高层领导中的为人处事基本原则:

其一、领导既是集体,矛盾是客观存在。

其二、既有矛盾,善于求同。

其三、画大圆圈,不画小圈圈。

其四、相忍为党,与人为善。

谦虚谨慎,注意维护各级领导人的威信。与人为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善于团结各方。

三、周恩来重视人事行政的管理和制度建设

• 1.建立行政人员的任免制度。

• 2.加强对行政人员的培训。

• 3.加强政府的法制法规建设(奖惩规定、纪律规定、责任规定等)。

四、周恩来领导方式和干部队伍管理的三大特色

•----严格管理,讲求实效,充分信任,关心保护

1. 周恩来领导艺术的第一大特色----宽严结合严格的一面:严于律己,严格管理,办事认真,反腐倡廉

a :严于律己

b:严守纪律

c:讲求实效,作风严谨

d:廉洁奉公

宽厚的一面是:对待部下和同事,尽量保护,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a :对待部下和同事,求贤不求全

b :平时多团结帮助,思想上加强教育和引导,生活上尽量关心帮

助,宽以待人。

c :在民主人士、知识分子、党内同志处于困难中时,尽力保护。

2. 周恩来领导艺术的第二大特色-----民主与集中结合,既坚持领导又

不被感觉实在领导

究竟怎样才能使群众不感觉我们是在领导呢?周恩来一贯强调在领导态度和领导方法上,要坚持说服、协商、务实和交友。

3. 周恩来领导艺术的第三大特色----善于做思想工作,批评与自我批

评结合五、周恩来的人才观及对人才的培养任用

1、周恩来人才观之一------积极培养人才,善于发现人才

2、周恩来人才观之二------重视人才,使用人才

3、周恩来人才观之三------关心信任,保护人才.五、周恩来行政决策和处理行政事务的方式方法

1、领导人做出行政决策的四个基本环节

首先、要估计环境及其变动,并找出此地此时的特点。

次之、要依此与党的总任务联系起来,确定一时期的任务和方针。

再次、要依此方针,规定当前适当的口号和策略。

有次、然后据此定出合乎实际的计划和指示。

周恩来指出这一切,必须经过最实际的调查研究,并使这些实际材料与党的原理原则联系起来。”

2、领导人制定决策和处臵行政事务的基本方法

----强调政府决策和行政的科学性、民主性、灵活性

(1)处理任何问题和决定一切政策都要坚持实事求是。

(2)政府决策必须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一立足点和出发点。

(3)政府决策必须坚持以充实、可靠的信息为依据。强调决策过程就

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加工过程。

(4)提出政府决策必须坚持以民主作风为基础。

(5)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

(6)各项方针政策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变化。

3、领导人在处臵突发性事件和紧急事务时应采取的方式方法

•(1)处理复杂问题时,要理清头绪,工作要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如处

理西安事变,处理长沙大火)

•(2)在遇到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时,要保持冷静,临危不乱,有条

不紊,积极疏导,努力化解危机(如红卫兵问题,六十年代初的粮食问题)•(3)在处理紧急问题时,坚决果断,周密细致,做最好的努力,最坏的打

算。(如九一三事变的处理)

•(4)事后总结经验,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燃(如对飞行事故的处理)第四讲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与实践的特色

一、务实、稳妥

周恩来最大特点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国情出发,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制定工作计划时,留有余地,稳步发展。

二、忧国、亲民

周恩来时刻关心民众疾苦,经常下农村工作调查,他树立了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敬业、认真

周恩来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既讲求效率,又认真仔细,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四、民主、团结

周恩来强调民主协商、集体领导,集思广益。团结各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五、法制、规范

周恩来强调依法治国,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带头严格遵守。

六、开放、灵活

周恩来思想开放,反对保守,他和毛泽东提出争取外援为辅,自力更生为主,他积极与一切承认一个中国的国家进行交往,主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七、反腐、倡廉

周恩来提倡清正廉洁,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腐败。

第四篇:政治2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5、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1)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利益的维护者。

(2)政府的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打击、惩治犯罪、保护国家或公民的权益)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或精神;发展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公共基础、文化、卫生设施的建设、医疗、社保、计生、自然环境保护等)★

6、政府的职能:对人民负责

(1)政府的工作宗旨——为人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2)对人民负责的要求: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公民求助有门,投诉有道的意义:

①政府开设热线电话,有利于建立政府与群众的直接联系和沟通

②政府设立信访部门,有利于政府接受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听取群众的声音,为群众排忧解难 ③政府推行电子业务,可以使政府工作便捷化,透明度高,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④政府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可以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有效的法律途径。★

7、政府的权利:依法行使

(1)意义: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8、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

(1)如何监督?①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依靠民主,二靠法制

②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新闻舆论和

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政府四头内部的监督(上级政府、监督部门、审计部门、法制部门)。

(2)意义:①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明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②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

③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的公信力的政府

政府的权威,从根本上讲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这是区别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根本标志。

第五篇:政治2

延边第二中学2012——2013学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

高一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5小题)

1.2013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回答1——2题。

会议分别听取了国务院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国家计委、财政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参加会议的人大代表通过认真审议,分别对政府工作报告等提出了意见。这表明()

①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部门③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④人民代表享有质询权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2.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选举习近平为国家主席,李克强为国务院总理,审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体现了全国人大的()①最高立法权②最高任免权③最高决定权④最高监督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2900多名人大代表通过认真审议,分别对温家宝总理的报告提出了意见,国务院及其他国家机关对各自报告作了认真修改。这说明()

A.人大代表的权力来自人民B.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C.人大代表享有发言、表决免责权D.人大代表享有质询权

4.一起备受关注的施工合同纠纷案在吉林省高院闭庭后,参加旁听的7名人大代表参加了吉林高院院长主持的座谈会,发表意见和建议。这是近邻各级法院邀请人大代表由“旁听”庭审改变为“观察”庭审的新举措。上述举措()

A.有利于人大代表依法行使审判权B.有利于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

C.有利于人大代表依法行使罢免权D.有利于人大代表依法行使法律监督权

5.全国人大代表赵忠林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他准备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的议案、建议和意见共66件,它们是从630多件来信来函、电子邮件、传真中筛选出来的,可以说这最大限度地代表了浙江省诸暨市人民的心声,该代表的做法()①依法创造性的履行了人大代表的义务②有利于进一步密切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③表明各级人大代表的权利在不断的扩大④有利于人大代表更好的履行代表的职责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6.近年来,地方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监督职能,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司法不公案件进行监督,纠正了一批冤假错案,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赞扬。这说明()

A.人大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B.人大可以行使司法机关的职权

C.人大既产生行政机关,也监督行政机关D.我国司法机关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7.《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监督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本级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这一规定()

①有利于建设责任政府,使行政机关真正做到权责统一

②有利于人大常委会真正的行使职权,加强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

③有利于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相互监督

④表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经过比较、鉴别做出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自身条件”主要指()

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②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③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④中国共产党员的数量最多

A.①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实行民主执政,是我党借鉴世界政党执政的一些基本规律,结合我党执政历史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的根本目的是()

A.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自己B.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C.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D.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10.河北省省委书记张庆黎视察各大机关时强调,坚决防止凭主观臆断、长官意志做决策。“凭主观臆断”和“长官意志”分别违反了党执政方式的()

A.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B.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C.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D.民主执政和科学执政

11.安徽省委办公厅要求党员干部不仅要把网上民声听进耳,还要当成事。要求党员干部不仅要把网上民声听进耳,还要当成事,就是要()

①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支持和保证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④满足人民群众的一切要求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

12.某县委要求全县领导干部一心一意谋发展,“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办法”。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发扬民主,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B.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

C.紧紧抓住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D.履行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

13.中共十七大审议并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政治生活角度来说,其依据在于()

①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③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4.“头顶有国徽,心中有人民,他才能如此清正廉明,嫉恶如仇,临危不惧,知难而上。”这是2012年感动中国评委对刘金国的评价,刘金国是我们党的先进模范,对他的评价启示广大共产党员()

①要坚守党的性质和党的宗旨②认真履行好经济建设的职能

③不应谋取任何利益和特权④要执政为民,造福人民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15.中共G市市委2009年颁发市委政治协商规程,规定重大政策在决策之前需经政治协商,在实施该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专题协商中,该市政协共提出了77条意见,市政府采纳54条,部分采纳18条,其余5条给出了未采纳的原因,这一做法表明()①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之一 ②政治协商是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 ③人民政协拥有重大政策的决定权④政治协商的方式就是政协提出批评建议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6.改革开放以来,各民主党派就智力支边扶贫工作进行考察,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政策性建议,在落实扶贫经济项目、支持农村基础教育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基本点是()

A.参加国家政权B.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

C.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D.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17.政协委员关于完善金融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为国家相关改革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体现了()

A.政协委员直接参加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的管理

B.民主党派积极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

C.民主党派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

D.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1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之处在于()

①都是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机关②都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③其成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④都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56个民族紧密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这一大好形势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①各族人民团结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了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主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③我国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0.我国每个民族都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的公民担任。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各民族共同繁荣D.民族区域自治

21.“和谐中华——首届民族之花选拔活动”总决赛在京举行。18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姑娘参加了总决赛。这次比赛在五十六个民族中选拔出五十六个“民族之花”,担任各民族的形象大使。这说明在我国()

①各民族独特的文化都得到了尊重②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③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消除④当前已不存在民族问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是因为()

A.我国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阶级根源

B.我国各民族实现了共同繁荣,消除了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差别

C.我国各民族紧密团结,谁也离不开谁,已融为一体

D.我国实现了各民族完全平等,各民族之间消除了矛盾

23.各民族共同繁荣,能够使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都得到发展,民族素质得到提高。能决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是()

A.民族团结原则B.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C.民族平等原则D.综合国力的提高

24.两年来,中央采取对口支援模式对新疆进行扶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80余个县,获得来自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对口支援。这说明()

①我国建立了平等团结和谐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②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③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④对口支援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5.“民族团结则兴,民族分裂则亡”,这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的一条真理。这条真理表明()

A.我国已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B.民族团结原则符合我国民族关系的状况

C.加强民族团结是国家兴旺、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D.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民族团结

26.《格萨尔王传》是藏族大型口头说唱英雄史诗,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其进行全面的抢救和整理。这说明()

①藏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②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保护民族文化 ③自治区文化管理自治权受法律保护④自治区政府履行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27.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检察院B.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

C.人民政府人民检察院D.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28.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财政支出共计875.86亿元,期中的94.9%来自中央补贴。中央政府重视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从政治意义上看,是为了()

A.促进民族团结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B.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保护我国少数民族人民正常的宗教活动 D.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巩固国家政权

29.我国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

A.少数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区优势

B.国家的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C.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D.认真贯彻民族政策

30.目前,在西藏的19名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80%以上;在自治区、县、乡镇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分别占82%、92%和99%。这表明()

A.我国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B.我国各民族在事实上实现了真正完全的平等

C.我国各民族都团结在祖国统一的大家庭内

D.妨碍我国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因素已经不再存在31.《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这体现了()

①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是该地方唯一的自治机关

②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③将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

④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国家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A.②④B.③④C.①②D.②③

32.在我国,一方面要坚持宗教信仰自由,另一方面要加强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在处理两者关系的问题上,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虽有区别,但两者都是唯心主义

B.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宣传无神论的自由都受到国家法律、政策的保护

C.坚持一切场所宣传无神论或有神论都是错误的D.加强无神论的宣传和自由地信仰宗教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33.在下列关于民族、宗教、国家之间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依靠掌握国家政权来开展宗教活动的B.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根据统治阶级的利益决定其民族宗教政策

C.争取占人口多数的民族和宗教的支持是任何一个国家存在的必要条件

D.民族和宗教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34.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下列选项中。符合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是()

A.宗教教徒到学校给学生宣传有神论

B.到教堂内进行无神论宣传

C.外国教会派人到中国传教

D.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学校教育和公共教育

35.湖南是个民族工作大省,境内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还有600多万少数民族群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一般较为落后,发展相对就慢一些,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必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少数民族的发展纳入到当地的总体规划之中,加大投入,增强少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到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只有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实现了小康,共同富裕才有保障。当前,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①必须进一步贯彻民族政策和民族原则 ②内蒙古人民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③需要国家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④需要其他地区的对口支持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三小题,36题6分,37题10分,38题14分)

36.在某省人大代表大会上,人大代表在审议政府财政预算报告时,就某些问题质询省财政厅厅长,要求做出答复。同时,在审议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时,由于赞成票没有过半数,所以没有被通过。

人大代表质询政府的财政预算、否决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说明了什么?(8分)

37.河北省某市市委认真落实中央、省“保发展、保稳定、保民生”的重大决策部署,高度重视民生,大力改善民生。市委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领导经济建设,在新闻媒体上发布《2012年在改善民生方面拟办的重要实事》,广泛征集群众意见与建议,特邀各界群众为2012年拟办的实事出谋划策。市委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确定了50件民生实事,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称赞。

(1)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大力改善民生的依据。(6分)

(2)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4分)

38.2011年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各族各界隆重庆祝“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在电视讲话中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我们要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法,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运用民族和宗教的有关知识,谈谈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9分)

下载周恩来政治魅力 2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恩来政治魅力 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2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教案 教者:湾里初中 石文军 教材分析: 本文描述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成就,赞扬了他高超的建筑艺术和一片爱国心。学情分......

    思想汇报-情归周恩来2

    思想汇报 ————观看《情归周恩来》有感 2011年1月,在周总理离开35年后写下这篇简短的思想汇报。 观看了纪录片《情归周恩来》,贴近片尾的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景记录着人们对......

    政治学习材料2

    西圩九年制学校政治学习材料1 时 间:0301 地 点: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 持:孙永福 内 容: 教师十要1、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积......

    政治测试题2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几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爱因斯坦1939年在获悉铀裂变及链式反应以后,曾在匈牙利物理学家希拉德的推动下......

    政治复习资料2

    还建立了行政诉讼制度,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了法律途径。 ① 开设热线电话 ② 设立信访部门 ③ 推行电子政务 ④ 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5、公民要学会向......

    2014中考政治 2

    武胜县2014年中考模拟考试试卷 思想品德 (时量:60分钟满分:60分) 卷Ⅰ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或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本大题共有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13......

    政治教案2

    课程名称: 政治(邓小平理论)第6单元(节),2学时,授课时间2010年04月05日,地点3702 项目/主题: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能力目标: 1、能领会社会主义的法律精神。 2、能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法......

    政治学习体会2

    政治学习体会 鞍山市四十五中学 王辉政治学习体会 通过本学期的政治学习,给了我强烈的感染与深深的理论引领,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