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功能
刍议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功能
叶耀
(南昌航空大学 音乐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联系方式:江西省南昌市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
邮政编码:330063 电话:***
E-mail: kfiqny123@163.com
[摘要]随着电影的不断成熟,电影主题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是电影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影主题音乐与电影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电影主题音乐与电影相结合,具有情节描述性、剧情从属性和感染性。其电影主题音乐在电影中也具有独特的艺术功能。
[关键词]电影主题音乐;审美特征;艺术功能
电影的图片、文字、声音并存,融为一体。电影音乐,顾名思义,是指在电影中的音乐,为了使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感染观众,电影导演一般都会借助音乐向观众展示电影的故事情节,这就决定了电影音乐和一般的纯音乐不同,它必须既体现电影的艺术构思,又体现音乐的美学欣赏。且作曲,作词家在创作电影音乐时,也会深入了解电影的剧情,根据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创作音乐,所以,电影主题音乐具有丰富的内涵及丰富的听觉审美体验。
一、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
(一)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情节描述性
电影主题音乐通过其表意的手法,通过音响来表达电影的主题思想,听众则凭借主题音乐的声音来对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感知,具有情节描述性。且因为主题音乐的特性是不具体性、不确定性,从而需要电影的画面来对电影的主题进行“解读”。如在《大笑江湖》中,它的主题曲《大笑江湖》,由小沈阳演唱,从一开始便能够拨动观众心弦,主题曲所表达的意境与电影中所要描述的情节紧密结合,在欢快的旋律中,我们在解读江湖人的故事,其歌词“我一生戎马刀上飘,见过英雄弯下小蛮腰”正是故事剧情的体现。电影《让子弹飞》中的音乐是抑扬顿挫的,主题音乐《太阳依旧升起》是一首钢琴曲,它的音乐风格既激昂又 沉思,与电影的剧情相匹配,唯美的琴声,将剧情中几大主角都刻画的非常深刻,这种充满原创性的电影音乐与剧情,为电影《让子弹飞》绽放光芒。所以,观众能通过影片中主题音乐激昂、振奋的感受,来体会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美国斯佩里博士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且两个半球分管的事项不一样。左半球分管说、写等功能,与言语、抽象思维等活动紧密相关,右半球与具体的思维能力联系紧密,在想象能力方面胜于左半球,有人称之为“音乐脑”。”①电影主题音乐与文学、艺术等不同,它主要是通过音乐的节奏、音调、音色、旋律、单音的、双音的、带笑声的、带哭声的演唱,慢唱、慢奏、快唱、快奏、重唱、重奏等方法,通过听众感观的感知,获得观众心理上的美学体验。一般来说,人的听觉能够引起人视觉上的想象力,听众能够通过音乐来对抽象事物进行想象,从而体会影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观众被影片所吸引。电影《美丽人生》中主题音乐《霍夫曼的船歌》表达着丈夫对妻子的思念,通过主题音乐来体现电影中的黑色幽默,让观众笑中带着泪,与故事情节中的主人公共同经历着恐惧、死亡与悲痛。其主题音乐不是悲惨的音乐,而是如诗搬美好的歌剧,让观众在享受这美好音乐的同时体会着主人公对家人的关爱,其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一位伟大的丈夫,他留给了家人巨大的精神财富。
(二)电影主题音乐具有剧情从属性
电影主题音乐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它与电影剧情紧密结合,具有剧情从属性。电影主题音乐的创作依赖于作曲、作词家对电影剧情的确定和导演对音乐风格的追求,所有的内容都必须在音乐与剧情相融合的画面中体现,只要音乐与电影画面结合,才能够更充分体现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才能更加吸引、感染观众。因此,电影主题音乐不同于单纯创作音乐,它必须要受制于电影剧本,以电影剧本作为母体进行创作。电影影片要淋漓尽致地展现剧本内容,就必须图、文、声有机地结合,电影主题音乐只有依附于电影剧情,才能展现音乐的艺术性,两者相辅相成。
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其开场音乐是运用筝独奏的方式来表达,筝的弹拨方式可以避免太过悲伤的感情,且通过夹杂钢琴的演奏,体现出导演张艺谋对音乐的那种阳光与青涩的追求,具有情节从属性。且《山楂树之恋》是陈其刚专 ① 王艳.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及价值功能[J].电影文学,2010(22).P114.门为电影创作的,其歌词平实朴素,又带着点浓浓的忧伤,拨动观众心灵的感伤。
在电影《阿凡达》中,其主题曲《我看到你》的制作也非常细腻,充分体现了影片的真实性。在影片中,讲述潘多拉星球上的物种和谐相处,为了配合画面中的那种天然朴实的生活,需要运用唯美的音乐,让观众感受到画面的真实性。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只能通过景色来剪辑制作声音,为了使画面中潘多拉星球的物种能在大自然中和谐,把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细微地运用到影片中,这样处理后的声音错落有致,使影片更具有真实性,这也说明了主题音乐相对于电影来说,具有剧情从属性。
(三)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感染性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电影主题音乐作为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电影紧密结合,且具有剧情从属性,与电影剧情的发展而变化,遵循着电影的剧情。电影之所以能打动、感染观众,最主要的原因是电影的表达除了具有声音和画面外,还有音乐。电影主题音乐的加入使观众更能体会电影剧情的内容,更具有情绪感染性。如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主题音乐就贯穿着整个电影,其音乐是舒缓的,伴随着剧情的变化其音乐也随之响起;在影片《珍珠港》中,电影的场景很宏伟,能够带给观众震撼的感觉,它讲述了战争时代的故事,其主体音乐既高亢又低沉,具有很强的感染性,能够让观众完全沉浸在影片中,既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又给观众听觉上的享受。
在影片《头文字D》中,由周杰伦扮演的拓海是一名赛车手,他在进行赛车比赛时,“其主题歌《飘移》随着赛车的加速其音乐的声响也随之加大,音乐的频率与节奏也越来越快,电影中的画面也从秋名山的全景拉到进景,这种音乐与电影画面的巧妙结合,非常具有感染性。”①且能够深深地感染观众,让观众完全沉浸电影中,有一种一直想看下去的冲动。如果这部电影没有音乐做背景,只会让人感受到拓海只是在不停地开车,失去了那种扣人心弦的震撼力,不能够体现出影片的紧迫感和刺激感,由此可以看出,电影主题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具有感染观众的效果。
在影片《红高粱》中,其主题曲《妹妹你大胆往前走》能很好地渲染影片,起到很好地感染性。影片一开始,就响起了欢快的旋律,将人们的情绪引入其中,① 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8).p125. 既配合主题,又能引出电影剧情的内容。通过音乐描述了剧情中的人物能追求爱情的自由,爱就真爱,恨就真恨,且剧情跌宕起伏。音乐中的节奏既紧凑又有规律,通过音乐与电影画面的紧密结合,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更能够感染观众。
二、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功能
与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一样,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功能也有多方面的表现方式。电影主题音乐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化以及对电影氛围进行对比,从而感染观众;也可以直接运用拟人的手法、与画面结合的表现方式来与影片想结合,从而达到展现影片内容,根据影片内容的发展来实现对人物情感的表达和对影片剧情的阐述。
(一)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深刻表达剧情的艺术效果
主题音乐表达着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使电影中的人物有感而发,反映了人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在电影《雏菊》中,整个影片的音乐是由钢琴和小提琴来演奏的,钢琴和小提琴的结合,使影片的主题音乐具有神话般的色彩。其主题音乐一开始就是小提琴演奏,紧接着钢琴演奏,这种基调让人感觉到一种充满着幸福和谐的生活。“当音乐声为和声和大提琴混合时,此时最能够感染观众,让观众的心随之揪一下,跟着音乐声而震颤,仿佛自身在梦境中。”①且音乐声伴随着画面中出现一朵朵美丽的雏菊花,它们在风中摆动着,有节奏地随着风的吹动而颤动,而此时音乐声也伴随着雏菊的摆动而有节奏的演奏着,诗境般的画面,让观众既能感受到雏菊的力量,又能感受到大提琴琴弦的每一次拨动。这些都暗喻着女主人公坚强的心和内心拥有着强大的力量,她外表看起来虽然是柔弱的,但是在她柔弱的外表下拥有着一颗坚强的心。
(二)电影主题音乐能够通过画面激发联想,具有剧情延伸的艺术效果 主题音乐不仅具有审美特征,还具有艺术功能。观众在欣赏主题音乐的同时,也能激发观众联想,很多人听音乐喜欢紧闭双眼,具有剧情延伸性的艺术效果。电影主题音乐通常运用一些特殊的符号来吸引观众,引发观众对剧情的联想,有时还通过音乐来交代剧情的时间。如《唐山大地震》中,以20世纪70年代的歌作为片段,说明了地震发生的时间,让观众能联想到70年代的生活状况。再如 ① 陈海鹰.音乐在电影中的审美与艺术功能[J].电影文学,2010(8).p131. 《阳光灿烂的日子》,其歌曲《国际歌》也能让观众联想到那个时代。通过听音乐和观看影片画面,观众内心很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联想,这种联想会随着音乐的播放和电影剧情的发展,在观众心中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感情释放。
(三)电影主题音乐反映着人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具有烘托的艺术效果 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其实都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因此电影也具有弘扬优良、善良等责任,抒发着人们内心的情感。而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一般都是通过喜怒哀乐来表达,还有一些情感是无法用这些来展现的,它就必须通过音乐来展现。观众通过音乐,可以更加了解人物的情绪,更能够进入人物的心理,感受到那种心境。如影片《侏罗纪公园》中,其音乐是既优美婉转,又壮美,但同时又不缺少气魄,让观众被影片吸引,被音乐吸引,完全沉浸在剧情中。
(四)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渲染观众情绪的艺术效果
从以前的无声电影到今天的有声电影,电影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段时间,我们都知道电影需要运用音乐来表达剧情内容,渲染观众情绪,如果没有音乐,电影会显得没有生机,不能更好地感染观众。电影从一开始就是通过音乐来展现电影的剧情,随着剧情的逐渐深入,又通过音乐调节剧情,这种时而起伏时而跌宕让观众有足够联想的空间,这就是好电影给观众的感受。如在《泰坦尼克号》中,其主题音乐就是随着剧情的深入而不断在观众耳边响起,从而达到渲染观众情绪的艺术效果。
(五)电影主题音乐的表现方式多样,能有效提升作品品味的艺术效果 电影主题音乐可以通过和、缓、慢、快等节奏来表达人们内心世界的想法,能以强烈的感染力感染观众,有效提升作品品味。如在电影《恋爱通告》中,其主题音乐《你不知道的事》节奏缓慢悠扬,虽然是一部文艺片,但主题音乐穿插在电影中,引发人们内心的联想,让每个少女都有一种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提升了作品的品味,每次一想起这首歌,都有许多蝴蝶在眼前飞过,很美好。再如电影《人到中年》中,其主题音乐能够使观众被影片所吸引,其音乐既轻快又悠扬,且带有一点忧愁,反映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既对事业充满着信心,又会人生充满着信念,表现了这一时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这一主题音乐的响起,常常让人感受到心中的一种震撼,许多观众被剧情而感染,从而很好地提升了作品的品 味。
总之,电影主题音乐不仅具有审美特征,还具有许多艺术功能,电影主题音乐是电影艺术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随着电影业的不断成熟,电影主题音乐作为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电影关系越来越紧密,形成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其地位是不可以代替的。
参考文献
[1] 王艳.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及价值功能[J].电影文学,2010(22).P114.[2] 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8).p125 [3] 陈海鹰.音乐在电影中的审美与艺术功能[J].电影文学,2010(8).p131.
第二篇: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模版]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音乐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审美即人所进行的一切欣赏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自觉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像,分析、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著的审美特征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阿炳《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正象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物质的静止状态和空间性,而声音随声随灭,又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了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音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音乐才能对人的感情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
三、音乐长于抒情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和情绪,无需通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感动听众的心灵。音乐与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能激发和表现情感的,所以它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四、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音乐总是倾向于同其它各类艺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在其它艺术中,没有达到像音乐艺术所达到的那样高的程度。音响结构本身缺乏内容的单义性,这就决定许多音乐体裁中有的同绘画结合,有的同语言结合,有的同舞蹈结合,有的则同戏剧结合。在音乐教学领域借助绘画的视象性、具体性让学生眼观耳闻、产生联想、拓展思维,如身临其境般在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音乐由于同其它艺术形式的结合,使音乐在反映现实上所缺乏的客观性、具体性,或从歌词方面,或从舞台因素方面得到了辅助,但是,“音乐在这样的综合体中不是第二位的。不仅是对歌词或舞台动作起补充作用,相反,音乐在这里是基本的主要因素,而唱词只是对音乐表现进行解释,加以具体化。
随着我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音乐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我们理应充分重视和发挥音乐艺术的社会作用和审美作用,不断提高人们的音乐欣赏、审美能力,从而使音乐艺术在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中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第三篇:电影音乐:功能、特征及实证
[摘要]电影音乐具有抒情、渲染和描绘三种功能,它能够准确地抒发剧中人物的感情,强化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音乐只有与故事情节和画面紧密结合,遵循电影的结构原则和艺术表现原则时,才能更好地层现电影视听艺术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电影音乐;功能;特征;案例分析
法国电影艺术理论家皮埃尔·贝托米厄曾经说过:“电影蕴含的真谛和永恒,是要靠音乐来保证的。”有关电影音乐的研究,颇有影响的研究专著可追溯至1984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王云阶撰写的《论电影音乐》。该书专门有一个章节讨论“音乐在电影综合艺术中的作用”。王云阶先生把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总结为“展开生活场景”、“突出主题思想”、“加强形象的鲜明性”、“烘托语言,加强情绪”等九种作用。在1996年出版发行集电影艺术理论之大成的《电影艺术词典》中认为:音乐可以抒发人物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用音乐为影片创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包括时间和空间的特征,以深化视觉效果;用音乐可以表达创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主观态度,如歌颂、无奈,悲伤等;用音乐可以描绘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如骏马奔跑、机器运转等;用音乐推动剧情发展;用音乐衔接前后两场或更多场戏,组接同一时间不同事件的若干组画面的交替、同一事件的若干个不同侧面的各组镜头的交替,电影时空的跳跃、交错等等。本文主要从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方面探讨电影音乐的抒情、渲染和描绘三种功能及其表现特征并加以案例分析。
一、电影音乐抒情功能及其表现特征
抒情是电影音乐最重要的功能,抒情性音乐在影片中除了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外,还善于刻画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与心境,它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内心寄托和心理变化,强化语言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影片的节奏。音乐抒发的感情是电影中的特定感情,其基调与电影内容一致。此时,音乐情感的具体性和确定性由画面赋予,电影的内容和情节就如同音乐的文字说明一样,把音乐限定在一个具体的范围内。而此时审美主体也根据故事情节和画面内容来感受音乐。把音乐与剧中人物的情绪相关联,产生较为具体,明确的感受,并造成一种现实感。
在每一部故事片中,抒情音乐并不是每种情绪都用上。往往只用上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它们与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去表现。《廊桥遗梦》主题音乐首次出现在弗兰西丝卡与罗伯特邂逅的第一天里。罗伯特在廊桥下的草地采摘了一束鲜花,送给弗兰西丝卡,这时钢琴奏出一个警句式的爱情主题,明朗温和的大调旋律烘托着这浪漫的一刻。随后,当女主人邀请罗伯特吃晚饭,从屋内欣赏摄影师的背影;当她独自一人在花园里感受寂静的夏日夜晚时,内心躁动不安而写下纸条,不顾一切驱车冲向廊桥焦急地等待罗伯特的消息时,音乐造成的纯美意境与弗兰西丝卡表现出的潜意识情欲释放形成深层反差,抒发着一种爱的美好和对爱情的向往。总之,抒情音乐是故事片音乐中应用得最广泛的音乐,它与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密切相关,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如前所述,音乐具有抒情功能,电影音乐的抒情是故事情节和画面所赋予的,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电影音乐的抒情和电影情节的抒情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交互感染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在观看电影时理解了剧中人物的感情,音乐出现时,审美主体带着这种理解和感受来欣赏音乐,体验音乐抒发的情感,反过来,音乐又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阐释了画面抒情的内容。因此,画面和音乐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来增强影片的抒情效果,这就是电影视听结合的魅力所在。例如,美国著名影片《魂断蓝桥》里舞会这场戏,该片要表达男女主人公依依惜别之情,画面采用了熄灭灯光后舞厅里这对热恋中的情人相拥而舞,音乐则选用了充满离別忧伤的舞曲《一路平安》。《廊桥遗梦》在柔美的钢琴主题和淡淡的乐队背景衬托下,男女主人公两颗心悄然贴近;而当弗兰西丝卡深情地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心爱之物——串十字项链送给罗伯特的时候,两人的情感进入佳境,此时,宏大的乐队奏响主题,抒发了对她们爱情的讴歌和赞颂之情。
二、电影音乐渲染功能及其表现特征
电影音乐的渲染功能主要是指电影音乐渲染气氛的功能,也就是电影音乐可以为影片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以达到深化视觉效果的作用。电影音乐在发挥渲染气氛的功能时,既不着意描绘景物,也不特別表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作者的主观态度及评价。运用音乐渲染气氛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解释画面,或者扩大影片的视觉效果,而是通过音乐这种听觉手段,为影片整体地创造某种气氛,增强听觉感受,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气氛对于音乐和画面而言,既抽象又具体,而音乐就是把这种难以捉摸的情感色彩,借助一定的音乐形象表达出来,使画面形象更加生动。《艺伎回忆录》电影音乐的制作出现了由荣获五项奥斯卡奖的当代电影音乐巨子——约翰·威廉姆斯与先后荣获巧项格莱美奖的大提琴巨星马友友及传奇小提琴家帕尔曼共同组合的黄金搭档,展示完美的电影音乐美学,在或沉或扬的奏乐声中,渲染出悲喜交集、爱恨情愁的情感张力,让人感受到丰富神秘的艺伎人生。马友友所拉奏的大提琴音色深化丁东方特有的冥思与哀愁,帕尔曼演奏的小提琴则巧妙地将犹太传统的宿命感糅合成艺伎这个角色爱恨交织的人生。约翰,威廉姆斯将壮阔浪漫的西方交响乐置于瑞丽典雅,清幽恬淡的东方传统宫廷音乐的意境中,催化出异样的感人氛围。电影音乐根据影片所表现的不同的民族,选用不同民族的音乐,又为影片渲染了民族特点。西藏农奴翻身解放做主人的故事片《农奴》,选用富有鲜明的西藏民族特色的音乐,并由藏族著名女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其中的插曲,使影片的藏族地域特色十分明显。
三、电影音乐描绘功能及其表现特征
电影音乐发挥描绘功能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无声电影时期。影片放映时,旁边总是有钢琴师或小型乐队作即兴伴奏,音乐连绵不断地伴随着影片的画面,描绘画面内容,电影进入有声时期以后,音乐的描绘功能在电影创作中经常被用到,有人把它称为解说性音乐。它是指用音乐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用独特的音响特征加以描绘,如鸟鸣,追逐、机器运转等,也就是说用音乐手段为画面提供一种声音的造型。有的可以从听觉上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加强心里的紧张度。如影片《危情十日》的电影片段音乐则让人感受到了紧张、恐怖的气氛,有的可以从听觉上拉慢画面的节奏造成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的距离错觉,有的还可以对影片所表现的事物和情景作神似的描绘来表达感情。如《西藏七年》的原声音乐就堪称跌宕起伏!马友友的大提琴描绘着如探险家般穿越群山万壑,在冰原雪域萧索独对的黯然销魂。午夜聆赏,难免泪落枕巾。一段痛苦而迷茫的异域友情,一曲气势磅礴的音乐,因为有了约翰,威廉姆斯和马友友,让人不由放弃一切,大量运用了低音琴和大提琴来体现心理的困苦和矛盾,音乐和人物、时间、事情的配合简直是天衣无缝,加重了电影给人的压抑感,不愧为大制作的电影音乐。又如在法国影片《白撰野马》中,牧主派人追赶那匹逃跑的野马片段,音乐是用持续的符点节奏和号角音型,模拟奔马的特点,给影片画面增加了动感。在对一些景物的描绘中,美丽的田园景色,往往与牧歌风格的音乐相结合,辽阔、宽广的画面,与舒展悠扬的音乐相配合,电影音乐的描绘功能容易理解,易于应用,能够使审美主题通过画面即可以迅速理解音乐所描绘的内容。
四、结 语
总之,电影音乐能够准确地抒发剧中人物的感情,能够强化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电影音乐在电影特定情感的抒发和表达上比电影画面本身更为深刻和有效。电影音乐对于渲染气氛有着显著的张力效应。音乐对紧张、恐怖气氛的渲染比对抒情气氛的渲染更加灵敏,电影音乐具有很强的描绘功能。电影音乐的描绘功能与电影视觉感受高度相关。电影音乐的抒情功能、渲染功能和描绘功能是电影音乐的三种基本功能,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作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影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影内容和整体性决定着电影音乐的表现功能和特征,电影音乐反过来既遵循音乐艺术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又有其独特的表现功能和特征,音乐只有与故事情节和画面紧密结合,遵循电影的结构原则和艺术表现原则时,才能更好地展现电影视听艺术的独特魅力。
第四篇:浅谈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谈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徐州工程学院
郜斌
广一
实用艺术是指实用性与审美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的艺术。通俗地说就是艺术的“生活化”:生产工具艺术化、生产过程艺术化、生产对象艺术化、生产成果艺术化。实用艺术大体上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实用艺术来自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源自人民集体智慧,是一种普世的艺术,可以把这种艺术称为“下里巴人”与殿堂艺术家的“阳春白雪”进行区别。但这并非是实用艺术的“低级标签”,由于实用艺术更贴近生活,其在生活中的艺术价值不可低估,且实用艺术不乏传世经典。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用艺术的审美过程和审美体验中,人们应该如何把握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从而能够借实用艺术审美体验艺术。
一、实用性与审美性
实用艺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二者是一个统一体。实用性是基础,审美性是上层建筑。审美性要服务于实用性,受到实用性的影响、规范、制约。实用性是艺术的载体,没有载体或者载体缺陷,审美是难以成立的。这是实用艺术最核心的审美特征。我国古代园林艺术是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结合的典型。园林是将大自然的风景素材,通过概括与提炼,创造各种理想意境,再现自然景观的艺术建筑。公元 1637 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造圆学专著《园冶》问世,其作者是当时苏州吴江的画家计成。该书指出园林的兴建要始终观察“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总体指导思想,核心就是把“实用性和审美性和谐统一”。苏州园林是大家熟知的园林艺术集大成之作,关键就在“山水”和“人居”中体现了“和谐”。古人在生活的时 时处处都在讲究实用的同时兼顾审美的考虑,和谐让心灵归于平静,体现了朴素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古代民居建筑内部的大门、窗户、门楣、屏风、梁架、木柱、天棚、藻井、神龛、家具选材根据财力选择紫檀、红木有之,樟木、杂木有之,刨光上油,精细雕刻,浮雕、阴雕、透雕、圆雕,打磨抛光,上色,工序繁多。当人们从进入大门之时就可以感受到门楣、屏风辟邪扶正之气,梁、柱上楹联、对联、匾额的文曲气,藻井、天棚、家具上传说、故事的教化气息。这些都是最朴素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统一的最好例证。现代社会,实用性与审美性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审美性反作用于实用性的能力越来越强大。由Alexander Samuelson 设计的著名的细腰可口可乐汽水瓶从 1915 年脱颖而出至今成为了近百年的经典,符合可口可乐公司“看起来装很多,实际上装不多”的“实用要求”,但是,消费者欣赏的却是其优美的曲线手感和可乐的咖啡色共融的审美感受。在航空设计界流传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果飞机看起来很不错,那就对了,如果看起来不怎么样,那一定是失败的。2006 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吉祥物狮子穿着德国队 10 号球衣,但是在德国却难以热销,原因是德国大部分消费者认为:只穿衣服不穿裤子是很难看的。失去了人们观念中的美感,艺术就是失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的审美需求在量与质上都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实用艺术作用空间也在不断拓展。大到汽车、住房,小到茶杯、筷子,不论材质、颜色、尺寸、款式、风格、节奏、比例、创意,让“美”附着在一切物品上是人们的客观需求。实用艺术在现代社会必须利用现代的理论、科技、工艺、方法满足人们的实用与审美的共同需求。
二、表现性与形式美
表现性与形式美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可以被感受、理解、悦纳的重要因素。“表现性”用美学语言来说,就是包括旨趣在内的专业媒介特征,是主体观念和表现材料外在统一规律的结合。是实用艺术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它是凝固的,不可再生的,注重某种朦胧抽象的意蕴的表达。与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的戏剧、小说、电影等再现艺术有根本区别。这就是许多艺术作品“唯一性”与价值的最重要来源。世界上只有一幅《蒙娜丽莎的微笑》,从人物肖像、色彩、光影等方面,只可以被模仿,但是无法再现,包括达芬奇本人。在生活中,需要大量复制《蒙娜丽莎的微笑》供应市场,许多人在临摹名画,同一个主题,同一个画面,但是却因客观条件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呈现出差异。实用艺术的这种表现性,使得它比其他艺术更加偏重于形式美。“形式美”顾名思义是艺术形式所表现的艺术魅力和效果,主要指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律,富含美感的组合,从而形成某些共同的特征和法则,包括色彩、线条、形体等因素,也包括对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形式美具有强烈的动态发展规律,是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艺术素养与艺术创造、欣赏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进步的。人类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总结了许多形式规律,并且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形式规律,从而大大提高了美的创造力和艺术的表现力。2008 年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系列”:就是把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思维与现代奥运文化完美结合的重要范例。主体符号:火炬、燕子、熊猫、藏羚羊、鱼都是中国的重要象征,色彩上覆盖了奥运会五环中代表五个大洲的“红、蓝、黄、黑、白”五中颜色,在命名上,“贝贝、京京、欢欢、盈盈、妮妮”谐音“北京欢迎您”,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重意象,重吉瑞”的文化气息,表现性与形式美相得益彰。总之,在实用艺术中,表现性与形式美密不可分。形式美是表现性的外部体现,表现性是形式美的内在灵魂。二者的完美结合是实用艺术最重要的审美体验的来源。
三、民族性(地域性)与时代性
实用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主要原因在于实用艺术源于人们生产生活,必然表现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受历史时期、地理位置,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不同民族(地域),拥有不同的起源,发展经历,其民族文化、宗教、科技工艺水平,审美取向各异,带来了文明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中国汉族大部分生活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为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主要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特点在汉族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浓厚的“农耕文化”(又称为“大陆文化”)特色。讲究“天”、“中”、“和”、“正”、“大”、“藏”等特质,显示了明显的民族特征。把对自然“天”的崇拜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与其他民族文化最大的区别。最突出的就是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其目的是为了显示帝王之威,因此有“高大深庄”四大特点。故宫的天安门是进入大清门后第一个重点建筑,大大高于一般房屋,不仅增加高度导向苍天,而且增加长度显示人主的厚实。“大”是占有空间众多,从大清门到天安门到午门到太和门最后到太和殿,由建筑的变化形成的节奏起伏的深长的时间进行中,不断加强人们对于帝王的敬畏情绪。“庄”是以建筑完全沿中轴线对称排列和墙柱门深红的色调来显示出来的,人在对称建筑中行进,内心会产生肃穆之感。在西欧平原,为海洋性气候,渔业与畜 牧业发达,受海洋影响大。建筑中石料的大量使用与东方善用木料迥异,建筑顶部坡度大,以减少冬季积雪覆盖。尤其是教堂的尖顶让人印象深刻。“蓝色海洋文化”所带来的挑战自然的精神表现得一览无遗。至于在百姓寻常生活里,锅碗瓢盆,无不表现出民族(地域)文化生活的烙印。具备民族性的实用艺术是具有生命力的。有一句话说得很精辟: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特定历史时期,民族(地域)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性决定了实用艺术的时代性。“楚王好细腰,唐皇爱丰满”。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取向不同,使实用艺术成为了一种“现世艺术”,承载、代表了一个个具体的时代。中国瓷器,举世闻名,一些传世精品屡屡在世界拍卖界里创造拍卖神话。而在瓷器鉴定领域,瓷器真伪的依据之一就是“断代”———不同时代瓷器生产制作中的工艺手段和艺术风格的差异性。一件青花瓷,看是明朝还是清朝制的,是清朝前期还是清朝后期,有板有眼,时代的痕迹十分明显。在一些特殊的时期,社会矛盾特殊因素作用强烈,颠覆了常规的发展轨迹,也带来了独特鲜明的时代烙印。如中国文革时期,红色浪潮席卷全国,语录、领袖覆盖了几乎所有人存在的区域与当时西方社会主义浪潮的精神符号“切.格瓦拉”东西呼应,成为了 20 世纪中后期重要时代实用艺术源头。艺术的时代性在过去比较稳定,往往以百年或朝代而定,时间跨度较大。进入现代,国际交流频繁,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文化对艺术的影响日益提高,艺术流派层出不穷,艺术的时代性也更加突出,时间尺度短这与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有着密切的关系。八十年
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西方的意思形态和传统的思想激烈碰撞,不少人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其中一部分人开始出现一切向钱看,以不正当手段谋求利益,一味追求利益的结果就是中国的前卫艺术逐渐偏离了艺术的轨道,失去了对传统的传承,而走向一种走火入魔的状态。比如近年来有些到深圳来展览的所谓“先锋”“、前卫”的“新媒体”艺术,用各种乱七八糟的材料拼凑一些看起来好像小孩子的玩艺儿;还有所谓“行为艺术”,比如,有人弄一堆人,跑到海滩上,把一堆玻璃砸烂了;在一处“人行桥”上,展 出的作品是洗衣盆以及晾在顶棚上的衣服。走到这里,还以为是附近民工干的。还有把苹果倒在水池里,说是让人们看它慢慢地腐烂。林林总总,不胜枚举,把这些称为艺术就是把大众当作“弱智”。那些支持“前卫艺术”的人,明明他们的东西不行,不受欢迎,也硬要支撑下去,因为和他们的切身利益有关系,如果“前卫艺术”倒了,他们的饭碗也跟着倒。有些评论家指出:同样的一块石头,路边到处可见,为什么经你的手一放,一贴上你的名字标签,就是“艺术品”?而别处的石头不是艺术品,只是一块石头?无论如何诡辩也是讲不通的。陈履生说,前卫艺术家一般都被看成艺术界“另类”,但中国前卫艺术的发展和表现,往往不是以一种理性的方式来推展。过去主流社会对前卫艺术的批评一般都集中在艺术的层面上,最多在意识形态的范围内寻找理论的突破。今天看,这种批语已经落伍。用走火入魔 来形容目前中国前卫艺术中的表现,一点不为过。而且这种方式正走向穷途末路,失去了艺术的意义。对于时下的一些前卫艺术表现,人们表示出怀疑和不满。标新立异本来是好事,但把变态行为当成艺术是十分可悲、可怜的。一个严肃的艺术家必须耐得住长时间的寂寞,而不去赶时髦,搞所谓的新潮玩艺儿,自欺欺人。
第五篇: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摘要 :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研究音乐审美意识的感性特征对于培养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人们的音乐鉴赏水平、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判断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与理论价值。
关键词 :情感艺术、时间艺术、想象艺术、音乐艺术、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也是人类最美的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音乐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惰性,美化着人们的心灵。聆听美妙的音乐,你会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你会感到怡然自得,如痴如醉。列宁曾无限感慨地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为什么音乐会有如此诱人的魅力和神奇的力量?这是因为美妙的音乐中蕴涵着一种与人类息息相通的审美特质。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旋律、和声、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多姿多彩的变化,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塑造音乐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使人赏心悦目,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美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任何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反映时代气息,无论它表现什么,只要能在作者和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就能起到审美作用。
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探讨音乐艺术的音乐形象及其审美特征,不仅对丰富音乐艺术的美学内涵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实施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具有实践价值。
一、情感的艺术
音乐擅长表现情感,没有情感的音乐也就没有了它的灵魂。黑格尔说过“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品与欣赏者的分离也就消失了。”于是音乐作品透入人心与主体合二为一,就是这个原因,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是擅于抒发情感的艺术,音乐作为人的思维活动的产物,形象的反映现实生活,但它不像电影、戏剧、小说那样显示出具体的地点、人物和事件,而仅仅是表现人在生活体验中所获得的感受和产生的情感。从音乐创作上看,它是作曲家内心深处思想和情感的独白。从欣赏者来看,只有那些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意义的情感音乐,才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音乐艺术不仅可以表达历史所凝聚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可以表达与时具进的时代精神,而且具有唤起人们情感和强烈激情的巨大能量,它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使人心驰神往、如醉如痴;使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音乐利用旋律的起伏、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张弛、音响音色的变化等多种方式,来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深刻细腻的内心情感。黑格尔曾指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优秀的音乐作品听后能够给人一种诉说不尽的意蕴和审美感觉,音乐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全部浓缩在作品之中,相传我国古代大音乐家于伯牙跟他的老师学琴多年,也只得其技,而缺乏感情,琴声不动人心弦,为此他的老师把他带到蓬莱山下,让他独自一个人在孤岛上,听着海涛拍岸、看着山林杳冥、听着群鸟悲号,从而引起他无限感慨,于是操琴,充满感情的创作一首《水仙操》抒发了他对寂寥生活的感受。再如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那如泣如诉、凄楚悲愤的曲调向人们倾诉了作者的悲惨生活,控诉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清幽婉转的旋律中流露出深沉的哀怨,如泣如诉。他倾心演奏的这首音乐曲,就是他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体验的结晶,这里面饱含着他的悲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仿佛亲眼目睹了作者的悲惨生活。体现了作品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当然,音乐发出的音响具有一种感情色彩,不同的音色给人的感受和情感反映也会不同。正因如此,我们可以感受,《步步高》的喜庆祥和、《黄水谣》的悲泣、《春江花月夜》的恬静,有如琵琶曲《十面埋伏》描写古代战争的场面。乐曲壮丽辉煌,以它那雄伟的气势、壮观的场面震慑了很多人。一把乐器(琵琶)只有四根弦,却能把古战场上的战争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多人为之倾倒。早在十六世纪末,就有这样的描写:《楚汉》(十面埋伏)一曲,当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劈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又如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描写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草桥结拜的一段音乐中,便不难听出这段音乐是抒发了梁祝之间结拜时相互爱慕之情。而作为表现艺术的音乐,则是偏重于抒情和表意的,通过人的抒情,愉悦人的情怀,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音乐表现情感是直接的、抽象的,是表现艺术而不是再现艺术,是现实生活在作曲家的折射,间接地反映现实。音乐作品是有思想感情的人的精神所创造的。作曲家用声音概括某种感情,需要欣赏者用心去感受,如同样是感受,但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这种情感带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主观性,又由于审美主体生活阅历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而显现出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同一首音乐作品,审美主体在不同的心境下、不同的环境中以及不同表演者的表演中,也会相应地表现出对音乐的不同反应和不同理解。所以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带有浓厚的主体性,他既是作者主体情感的反映,又是听者主体情感的审美观念。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或有着好的寓意,或抒发一种温馨的情怀,只有作者与欣赏者之间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才能获得最佳的审美享受。
二、时间的艺术
音乐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它是以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变化,按一定的乐音规律构成“音乐语言”,利用特定的音响变化,通过调动欣赏者的审美感受力,运用联想、想象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从而形成一定的“音乐形象”,音乐发出的音响,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它可以与人的感情形成某种默契,产生共鸣。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作为物质运动中特殊形式的乐音运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一样,音乐具有时间的持续性和变动性。音乐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快慢等一系列构成因素的变化和声音往复回旋,给人以律动的感觉。它不像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以静态的方式而存在,而音乐则不然,同样一种形象则可以在连绵不断的时间中舒展开来。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从头至尾需要40秒钟,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则需要持续一小时零10分钟才能奏完。音乐所具有的这种时间的,在时间中延续的性质,同电影、戏剧和文学作品是共同的。中外音乐历史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要体现完整的音乐形象,不得缺少其中的任何运动环节,它是决定音乐形象在时间运动中呈现音乐审美特征的基础。正如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声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所以音乐才能对人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音乐运动中这种时间性特征,便构成了音乐审美的又一特征。他不像绘画艺术那样,直接再现生活情景,以整体的形式和意象进入人们的视觉。而是以乐音的律动为生命,或如蜿蜒流淌的小溪,或如九曲连环的黄河,或如一泻千里的长江。它在运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三、想象的艺术
音乐也是最擅长想象的艺术。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想象和联想在音乐欣赏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把音乐音响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中介环节。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培养一个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音乐艺术并不以单纯模仿自然音响为主要任务,而是要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排列、有规律的旋律流动,给接受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开拓出一个想象无比自由的充满灵性的世界。音乐能唤起听众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与这些富有情感的声音相联系,产生出丰富生动的联想和想象,引起强烈的情感反映,音乐的情感内涵又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音乐想象的源泉应该是生活的体验,联想和想象能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来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欣赏者只能运用听觉去感受作品的某些特定感情,如喜怒哀乐等,这些概括性的感情诱发了听者内心早已潜在的感情,使得这一感情与听者原有的生活经历相联系,重新再现成音乐意象,使主体与客体产生共鸣,感情因此在听者心中得到深化和加强便产生了感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年轻人心中与在老年人心中所引起的反应会有较大的不同,在音乐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的心中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张前先生认为:“文学艺术的欣赏活动,一方面是对原作的体验和领会,受欣赏对象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是带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受欣赏者主观条件的制约。通过想象和联想,欣赏者不仅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而且还会以自己特殊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去丰富和补充原作的艺术形象;那些有丰富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的欣赏者,甚至还可能发现原作中作者主观尚未意识到的生活形象的蕴含及其社会意义。”人们可以欣赏到同一首音乐作品,但是却不会有完全相同的感受,每一个审美主体都在欣赏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着对象,也都力图把一个外在的审美客体变为主体感受的一部分,而这正是审美体验中的再创造性.如,在欣赏管弦乐《动物狂欢节》中“狮子”所表现的音乐片段时,首先出示狮子这一标题,当学生一见“狮子”二字,脑海里立刻会出现在动物园里或电影、电视银幕上见过的那种威武的神态。然后引导他们去听音乐中的节拍、节奏、乐器演奏的音区、音色,想象狮子在干什么?抓住“狂欢”想象狮子当时的动态和心情,这样,旋律一响,学生就仿佛看到狮子按着拍子跳起舞来了,吼叫声也被想象成是狮子唱歌的声音了。对大象的描写,大家都知道大象体形庞大,行动笨拙,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选用了音乐浑厚、发音低沉的低音提琴来演奏,使人联想和想象到那步履沉重的大象,迈着沉重的步伐艰难地踏着舞步的形象。
象征性也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音乐声音的象征性主要取决于声音的特有属性,如力度、音色、音高等,音乐具有模拟的能力。用音响可以表现各种鸟鸣声、泉水叮咚声、疾驰飞过的马蹄声,听者可以通过这种模拟性音响在脑中构成较为清晰的鸣禽、山泉、奔马的形象。象征的手法化为带感情色彩的音调,能唤起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一段,以小提琴独奏象征女性祝英台,以大提琴象征男性梁山伯,同时和的提琴音乐也象征人物丰富的情感。交响童话《龟兔赛跑》,作者抓住了兔子和乌龟的各自特征,以单簧管灵活快速的演奏,夹杂琶音的跳跃旋律,刻画了兔子灵巧机敏的动作,以音色浑厚的大管及其节奏沉稳的旋律表现乌龟,显得十分形象、生动、贴切。音色使人产生联想,小号使人想到战斗的气氛和节日的盛典或进军凯旋,长号的声音使人联想起虔诚、严肃的感情,双簧管和大管的声音,使人想起牛羊成群的田园风光,音乐家常用这些绘相关的景物。
音乐所描绘的形象,在诉诸人们的听觉之后,还必须调动人们的想象力,使听众一听就可以在内心或大脑中显现出内在的视觉形象。正如音乐史学家安勃罗斯所说:“音乐是心灵状态的最伟大画家,也是一切物质的最不高明的画家。”音乐是一种抽象艺术,它没有可视形象,无法在人们心中形成固定的映象,但是它却能调动人们的情绪,调动欣赏者全部的想象力,通过饱含联想的音乐形象,突破声音范围,提高人对现实生活的认知能力。那些神奇的、不可捉摸的声符敲击着欣赏者的灵,诉说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欣赏者与音乐涕泣难离、同欢共喜。
音乐艺术由于具备上述这些审美特征,使它在社会精神生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正如巴扎克所说:“音乐是艺术中最伟大的一个,是最深入人心灵的艺术,它唤醒你麻木的记忆,构成你的思想,只有音乐有力量使我们回返我们的本真。”随着我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音乐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我们理应充分重视和发挥音乐艺术的社会作用和审美作用,不断提高人们的音乐欣赏、审美能力,从而使音乐艺术在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中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而言之,我们不难看出,只有了解和把握了上述音乐审美特征,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审美活动,才能有助于我们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性思维去解释音乐现象,才能真正获得音乐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2)钟文娟《艺术概论》,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文艺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版78页。
(4)冯黎明等《当代文学批评主潮》,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版98页。
(5)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349页。(6)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53页。(7)高尔基《忆列宁》,《论美学与艺术》(2)第885页。(8)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48页。(9)恩·迈耶尔《音乐美学若干问题》,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第51页。
(10)陈英《音乐审美教育散论》,载于《美与时代》2004年第11期。
(11)袁军兰《浅议音乐教育审美育人》,载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一期。
(1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页.
(13)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