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艺术电影现状、审美特征和发展趋势
中国艺术电影现状、审美特征和发展趋势
摘要 :在八十年代后半期开始,中国艺术电影开始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但是,这几年来,中国电影近急于追求票房,而大众的欣赏品味与艺术技术风格的不相容,导致中国电影的发展出现了偏差,不仅国产大片越来越缺乏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艺术感,连真正的纯艺术电影也变得稀少。中国艺术电影究竟应该是如何这样一个在进口大片,商业大片的泛滥的状况下生存,以什么样的形态生存,而将来该何去何从?
关键词: 艺术电影
现状 审美特征
发展趋势
(一)关于艺术电影
无论在哪个国家,艺术电影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术语,对倡导者而言,大都认同其电影艺术性的魅力,对电影创作者独特个性的欣赏;而对于大众而言,艺术电影的概念是模糊的,仅认识到,其有别于商业电影,是无法理解的,大都将艺术电影设定为情节单调,色调怪异,画面枯燥,题材边缘化,最终票房低靡,只能在角落生存的电影群体。“艺术家外没有艺术”这句话注定着艺术电影很难被广泛接受,被大众欣赏,与商业电影的票房难以比拟。
(二)中国艺术电影发展的现状
在八十年代后期崛起的艺术电影,重振了中国电影业,也丰富了中国电影业,侯孝贤,王家卫,张艺谋,陈凯歌等人是中国艺术电影高峰的代表人物,这也促进了华语电影的第一次国际化高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电影开始国际化之后,电影作为一种享乐消费,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然而,正是因为这样,中国电影产业遇上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是迎合市场,还是秉持崇尚艺术的理念。中国艺术电影之路变得越来越坎坷,虽然还是有作品问世,但是如今连拍摄一部真正的艺术电影都变得有些奢侈。例如张艺谋,例如冯小刚,起于艺术电影,如今却越来越迎合市场,趋向商业化。同时,艺术电影是如散文,如诗般的存在,是越走越小众化的产业,中国观众渴望着的是娱乐,能够在一般的感官上得到满足,《城南旧事》,《我们的田野》这样诗情画意的电影,已经定格在我们的灵魂里,而如今很少有大导演鼓起勇气重新拾起这种单纯的表达手法,或许是怕自己输不起。
电影业,其实与图书出版业是一样的,高雅与通俗的图书应该共存,影片市场才能健康,若一味是商业电影,那影片市场就不会正常。好的艺术电影追求的是观众在精神上的感悟,影响着观众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使观众的灵魂得到升华,而商业片重在通过宏大的场面或华丽的视觉效果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和最求刺激的心里追求极高的票房收入。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个越来越快节奏的中国,艺术电影的一席之地小之又小,更多观众无法静下心来在影院里,细细咀嚼其艺术魅力。同时,虽然有些艺术电影,摆脱了商业化的冲击问世了,可是不难发现,其实导演们有意无意地将电影的叙述步调加快了,因为他们始终认为,中国艺术电影叙述速度太慢,导致观众失去耐心看完,也是艺术电影无法繁荣的原因之一,想借此摆脱艺术电影越发小众化的现状。观众少了,艺术电影也随之少了。当然,导演们对于电影的追求不能说孰是孰非,每个导演,甚至每个观众,心中都有自己对于电影的理解,这是无可厚非的,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还是有一些坚守的导演,坚信电影的艺术性主导地位,故艺术电影在中国市场就算未被看好,就算稍显弱势,也没有灭绝。
(三)中国艺术电影的审美特征
中国艺术电影,拥有自己独有的象征性影像系统,大都重视诗意的风格,形式主义与唯
美主义气息较为浓郁。带着伤感的气息,有种毁灭的悲剧美,在悲伤中透着温馨。但艺术电影与大众之间的疏离,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艺术电影的审美特征,“作者论”的艺术电影与“观众论”的商业电影及其他电影类型中,有些相似的审美特征,同样在相似中又有其独特的一面:
(1)无论是在哪种类型的电影里,都能体现电影高度的综合性,依托与文学,舞蹈,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也汲取各种艺术的表现特点,譬如,音乐的音律美,文学的融入也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于,依托于现代科技,电影艺术的视、听相容,使其更具立体感,因而,在对电影的审视,应是综合的,这就是为什么真正顶尖的影评人如此缺稀的原因。中国艺术电影也是如此,但艺术电影更重视的是神韵与意境,场面未必宏大,在形式上平淡得像是一杯清茶,常常在抒情与叙事交叉,抒情时,如散文(《心香》),叙事时,似小说(《洗澡》),观众时而显得伤感,时而思考人生。其实在艺术电影中,抒情风格一直贯穿始终的,其意境来自影片,而非画面与音响。
(2)中国电影艺术以直观的可视形象逼真地反映了现实,如巴赞所说:“电影中的幻景与戏剧中的假象截然不同,它不是以观众默许的假定性为依据,相反,它是以表现给观众的事物的不可剥夺的真实性为依据的”.无论是怎样的人,怎样的社会现象,都可以以电影的形式体现,而艺术电影大都对人性,对社会本质委婉地做出了诠释,需要观众耐心地去聆听,去欣赏,才能感受导演想表达的真谛。电影就是生活,生活便是电影,但艺术电影所体现的生活,平凡,却总是耐人寻味。记得《三峡好人》的开始,便是从一段老百姓打牌,聊天,这样的琐事入手;《孔雀》也是描绘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故事,进而探索兄妹三人,甚至中国人在那个时代,对未来,对家人,对性的认识。中国艺术电影,总是源于生活,似乎想表达最原生态的生活,却总能高于生活。
(3)在结构与速度上,中国艺术电影又有其独特的方面。简洁朴素的结构,简单的情节,简单的笔法,简单的言语,这些简单却能在观众心中荡起涟漪。相对较为缓慢但却不罗嗦的叙述速度,蒙太奇般的手法,因为电影本身时间空间自由的特点,人物内心的情感能够自由地穿梭在时间和空间里。没有复杂的情节,却让电影里的美感隽永,留在了观众心中。如《那山、那人、那狗》,简单的山乡风味,简单的故事,像个朗读者缓缓地享受着读诗的时光,但是却反映了一路走来的父子情,影片显得清新自然。
(四)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趋势 在商业电影队冲击下,中国艺术电影的现状着实不容乐观,已然形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怪状,中国的艺术电影频繁地在国际电影节上春风得意,但是在国内,艺术电影仍旧比不上商业大片,比不上好莱坞大片。走向国际的中国艺术电影,却得不到中国观众的接受。但是,正如之前提到的,艺术电影不会消亡,还可能走向春天,只是这当中经历的时间,不知道要多长。首先,中国还是有像王小帅这样坚信电影作为文化存在的电影人,他对中国艺术电影热爱,对中国艺术电影执着。尽管一些导演放弃自己的创作立场,因而轻易地获得在中国电影界讨生活的通行证,但是王小帅在整个商业化的社会背景下,还是拍了《扁担姑娘》,《冬春的日子》,继续坚守他的精神家园。他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极度地感觉到生命的存在,他的《青红》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左右》斩获了编剧银熊奖,也因此得到国人的关注。这样坚持艺术电影的电影人其实还大有人在。所以艺术电影未必会一直是票房毒药。其次,回到一个最为原始的问题,中国观众需要的究竟是什么?,艺术电影投入市场,观众的骂声不断,因为并未提供愉悦的感觉。那么商业大片就一定会受到追捧吗?其实不然,大片横行惹来的有时仍旧是观众的骂声,《功夫之王》,票房过亿,然而观后却是叹息连
连。成龙、李连杰联袂主演,完美的特效,反倒招来骂声,过分迎合市场的需求,追求票房,往往引起的是人们的厌倦,这就是商业化过度的结局,这时观众又需要有精神内涵的艺术电影。
毕竟艺术影片是一个国家电影的精髓所在,是不会轻易消亡的,但是中国艺术电影,也正面临着解决生存的问题。在理智地看待这个残酷的现实时,我们明白电影绝不能脱离艺术,但是,缺少观众扶植的电影也是失败的,所以艺术电影应该坚持艺术电影的魅力的同时回归观众。其次,大众文化飞速蔓延,中国艺术电影只有处理好与市场的问题,地位才能提高,所以中国艺术电影可能会走向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在坚守自己艺术原则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创造出商业价值,其实这并不能单纯地归为艺术与金钱的同流合污,只是在这样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中国艺术电影不可避免地要选择这样的道路才能得以生存,才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刘芳,《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其反思》,《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7年08期 [2]王乃华,《当下中国艺术电影的速度与深度》,《当代电影》, 2007年04期 [3]吴涤非,《关于九十年代中国艺术电影的思考》,《电影艺术》, 2002年02期
第二篇:中国电影艺术现状,审美特征,发展趋势(推荐)
中国艺术电影现状、审美特征和发展趋势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影坛上艺术电影崛起并迎来了20年的繁荣发展。但是,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急于追求票房,大众的欣赏品味与艺术技术风格的不相容,导致中国电影的发展出现了偏差,不仅国产大片越来越缺乏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艺术感,连真正的纯艺术电影也变得稀少。中国艺术电影究竟应该是如何这样一个在进口大片,商业大片的泛滥的状况下生存,以什么样的形态生存,而将来该何去何从?
关键词: 艺术电影
现状 审美特征
发展趋势
(一)关于艺术电影
关于艺术电影,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术语,对倡导者而言,大都认同其电影艺术性的魅力,对电影创作者独特个性的欣赏;而对于大众而言,艺术电影的概念是模糊的,仅认识到,其有别于商业电影,是无法理解的,大都将艺术电影设定为情节单调,色调怪异,画面枯燥,题材边缘化,最终票房低靡,只能在角落生存的电影群体。
(二)中国艺术电影发展的现状
在八十年代后期崛起的艺术电影,重振了中国电影业,也丰富了中国电影业,侯孝贤,王家卫,张艺谋,陈凯歌等人是中国艺术电影高峰的代表人物,这也促进了华语电影的第一次国际化高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电影开始国际化之后,电影作为一种享乐消费,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然而,正因为这样,中国电影产业遇上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是迎合市场,还是秉持崇尚艺术的理念。中国艺术电影之路变得越来越坎坷,虽然还是有作品问世,但是如今连拍摄一部真正的艺术电影都变得有些奢侈。例如张艺谋,冯小刚等,起于艺术电影,如今却越来越趋向商业化。同时,艺术电影是如散文,如诗般的存在,是越走越小众化的产业,中国观众渴望着的是娱乐,能够在一般的感官上得到满足,《城南旧事》,《我们的田野》这样诗情画意的电影,已经定格在我们的灵魂里,而如今很少有大导演鼓起勇气重新拾起这种单纯的表达手法,或许是怕自己输不起。
好的艺术电影追求的是观众在精神上的感悟,影响着观众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使观众的灵魂得到升华,而商业片重在通过宏大的场面或华丽的视觉效果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和最求刺激的心里追求极高的票房收入。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个越来越快节奏的中国,艺术电影的一席之地小之又小,更多观众无法静下心来在影院里,细细咀嚼其艺术魅力。同时,虽然有些艺术电影,摆脱了商业化的冲击问世了,可是不难发现,其实导演们有意无意地将电影的叙述步调加快了,因为他们始终认为,中国艺术电影叙述速度太慢,导致观众失去耐心看完,也是艺术电影无法繁荣的原因之一,想借此摆脱艺术电影越发小众化的现状。
(三)中国艺术电影的审美特征
中国艺术电影,拥有自己独有的象征性影像系统,大都重视诗意的风格,形式主义与唯美主义气息较为浓郁。带着伤感的气息,有种毁灭的悲剧美,在悲伤中透着温馨。但艺术电影与大众之间的疏离,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艺术电影的审美特征,“作者论”的艺术电影与“观众论”的商业电影及其他电影类型中,有些相似的审美特征,同样在相似中又有其独特的一面:
(1)无论是在哪种类型的电影里,都能体现电影高度的综合性,依托与文学,舞蹈,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也汲取各种艺术的表现特点,譬如,音乐的音律美,文学的融入也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于,依托于现代科技,电影艺术的视、听相容,使其更具立体感,因而,在对电影的审视,应是综合的,这就是为什么真正顶尖的影评人如此缺稀的原因。中国艺术电影也是如此,但艺术电影更重视的是神韵与意境,场面未必宏大,在形式上平淡得像是一杯清茶,常常在抒情与叙事交叉,抒情时,如散文(《心香》),叙事时,似小说(《洗澡》),观众时而显得伤感,时而思考人生。其实在艺术电影中,抒情风格一直贯穿始终的,其意境来自影片,而非画面与音响。
(2)中国电影艺术以直观的可视形象逼真地反映了现实,如巴赞所说:“电影中的幻景与戏剧中的假象截然不同,它不是以观众默许的假定性为依据,相反,它是以表现给观众的事物的不可剥夺的真实性为依据的”.无论是怎样的人,怎样的社会现象,都可以以电影的形式体现,而艺术电影大都对人性,对社会本质委婉地做出了诠释,需要观众耐心地去聆听,去欣赏,才能感受导演想表达的真谛。电影就是生活,生活便是电影,但艺术电影所体现的生活,平凡,却总是耐人寻味。记得《三峡好人》的开始,便是从一段老百姓打牌,聊天,这样的琐事入手;《孔雀》也是描绘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故事,进而探索兄妹三人,甚至中国人在那个时代,对未来,对家人,对性的认识。中国艺术电影,总是源于生活,似乎想表达最原生态的生活,却总能高于生活。
(3)在结构与速度上,中国艺术电影又有其独特的方面。简洁朴素的结构,简单的情节,简单的笔法,简单的言语,这些简单却能在观众心中荡起涟漪。相对较为缓慢但却不罗嗦的叙述速度,蒙太奇般的手法,因为电影本身时间空间自由的特点,人物内心的情感能够自由地穿梭在时间和空间里。没有复杂的情节,却让电影里的美感隽永,留在了观众心中。如《那山、那人、那狗》,简单的山乡风味,简单的故事,像个朗读者缓缓地享受着读诗的时光,但是却反映了一路走来的父子情,影片显得清新自然。
(四)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趋势 在商业电影队冲击下,中国艺术电影的现状着实不容乐观,已然形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怪状,中国的艺术电影频繁地在国际电影节上春风得意,但是在国内,艺术电影仍旧比不上商业大片,比不上好莱坞大片。走向国际的中国艺术电影,却得不到中国观众的接受。但是,正如之前提到的,艺术电影不会消亡,还可能走向春天。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走向:
(一)发扬中国特色文化,回归中国本土
(二)勇于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积极应用3D技术
(三)坚持“剧本第一”原则,强化各种类型影片的创作
(四)加强电影后期宣传,塑造电影“微博推广模式”
毕竟艺术影片是一个国家电影的精髓所在,是不会轻易消亡的,但是中国艺术电影,也正面临着解决生存的问题。在理智地看待这个残酷的现实时,我们明白电影绝不能脱离艺术,但是,缺少观众扶植的电影也是失败的,所以艺术电影应该坚持艺术电影的魅力的同时回归观众。大众文化飞速蔓延,中国艺术电影只有处理好与市场的问题,地位才能提高,所以中国艺术电影可能会走向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在坚守自己艺术原则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创造出商业价值,其实这并不能单纯地归为艺术与金钱的同流合污,只是在这样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中国艺术电影不可避免地要选择这样的道路才能得以生存,才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刘芳,《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其反思》,《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7年08期 [2]王乃华,《当下中国艺术电影的速度与深度》,《当代电影》, 2007年04期 [3]柳迪善,《论当下中国艺术电影的边缘化》,《当代电影》,2007年04期 [4]陈旭光,《潮涌与蜕变:中国艺术电影三十年》,《文艺研究》,2009年01期 [5]吴涤非,《关于九十年代中国艺术电影的思考》,《电影艺术》, 2002年02期
第三篇:中国艺术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姓名:张晓波专业:艺术管理学号:20130102
5中国艺术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艺术管理这一名词和专业最早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然后在美国各个大学开始出现相关的艺术管理专业,随机发展到欧洲和世界各地,所以哪怕就全世界而言它也是一个成立不过四、五十年的新兴学科和方向。在我国,艺术管理专业的出现要晚的多,到2000以后随着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反正,一些艺术高校才建立了这一专业,到现在为止国内差不多有26所高校建立了相关专业,多集中在东部东南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发达地区的高校和艺术高校。
关于艺术管理,成乔明在《艺术产业管理》一书中认为就是艺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为实现文化艺术传播的目的而对管理对象实行的有计划的管理活动。艺术管理者包括政府行业机构、企事业机构,艺术管理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艺术管理对象包括艺术机构、艺术家群体、艺术商品、艺术信息、艺术金融时间等。
一、中国艺术管理市场和教育的现状
艺术管理是应时而生的产物,在中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文化艺术产业也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随着快速发展而来的相关问题也不断出现,管理混乱,管理不专业,不懂艺术的人在管艺术,对传统艺术的破坏,外来艺术的胡乱引进等等问题如果不合理的解决的话,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市场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
但是当前,艺术管理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李敏的《中国艺术管理生态现状》中指出了中国艺术管理的五大问题:制度问题,是艺术管理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艺术
管理看成是一个事物的内外两面,制度问题就如其外在的硬件面,这个硬件面指针的对象就是艺术管理的对象,即艺术市场本身。艺术市场又是由盈利和非营利机构、企业、组织等构成。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看到,艺术市场不仅是一种交易的过程,更是一个贯穿学术研究、创作及市场运作与艺术批评的复杂过程,艺术管理在其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并协调艺术创造与追逐商业利益的矛盾,即天平两端的平衡。因此,法律制度管理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势必导致艺术市场无序发展,随意定价,标准缺失,任由投机者兴风作浪。
机制问题,是艺术管理的内在软件问题。我们不妨把机制看成为艺术管理的内在程序,如何管理、管理步骤、管理方法等是艺术管理者首先要攻破的难题。有研究者认为,目前艺术市场正畸形、封闭化发展,投资资本、优秀作品、艺术家及经营机构受种种因素制约无法深入市场核心,投机资本、赝品、伪作及经营不规范的机构在市场中纵横,导致艺术市场投资风险加大。由此看出,建立起健全的艺术管理机制是规范艺术市场,引导中国艺术市场向着生态化方向发展已经势在必行。
人才问题,是艺术管理中最为迫切和紧急的问题。回看我们中国的艺术市场管理,由于缺乏管理艺术市场的行家里手和优秀的管理者,我国艺术市场一直处于低端的粗放型发展模型,加之市场利益的驱动、情绪化的追捧使得中国的艺术市场如股市、房地产一样急促上升或下降,收藏者不是因热爱艺术、追求艺术而收藏,多数是为了投机而收藏。实际上,国内现在并没有培育起真正的艺术收藏群体。所以,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是解决艺术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
观念问题,是艺术管理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古典经济学观点认为:管理者最大的责任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但现在社会经济学观点认为:管理者的社会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研究者们从分析和数据中获得明确的认识,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成正比
例关系。这就说明任何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国家机构、社会团体,艺术盈利组织等,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首先应树立社会责任观念,为亿万观众送去真正好的艺术作品;其次才是获取利润。如果能做到这点,盈利组织不仅不会亏损反而会得到大众的信赖和支持,获得持续发展,这才是管理者的义务和职业道德。
执行问题,是艺术管理的绩效问题。再好的计划、组织、调控和安排,如果没有落实到艺术市场的各个环节,管理等于零。对于任何组织来说,有效执行不仅仅是领导者的事,也不仅仅是员工的事,而是整个组织的核心任务。世界级管理大师告诉我们:“如果你的企业还没有建立‘有效执行’的组织架构,可能已经有点晚了。”为此,笔者认为中国艺术市场的管理最为根本的不是我们没有好的艺术品、不是没有好的制度、不是没有好的政策,而是没有很好的管理和执行
管理战略。
二、中国艺术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艺术管理(A&B)新思维:艺管=艺术+头脑》一文中引用了这样一些话“我们认为'A&B'这一缩写不再仅仅意味着‘Arts & Business’, 而更深层地指向‘Arts & Brain’。我们相信,未来培养的艺术管理者应该是具备思考力和战斗力的‘战士’,他们不仅仅‘武装到牙齿’(方法论),而且是真正的‘武装到大脑’(艺术管理思考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艺术管理学系创始主任余丁教授谈及此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正因为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标准模糊、观念多元、风格多样的这样的一个蓬勃发展的态势,造成了艺术管理学的发展,反过来,正是这种多元、多样和不可预测的前景,使得我们艺术管理学更要注重对于艺术本体的研究。艺术管理和艺术本体之间不仅是密切的联系,几乎是一个因果关系的联系。”
张兰生《从澳大利亚的艺术管理教育看此专业在中国的构建与发展》一文中指出:艺术管理教育的建设需要有一个过程,它是由艺术管理的特性即文化和艺术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各个国家、地区的文化和艺术产业的机构有其共通的属性也有各自的特性,艺术管理教育的内容亦应适应其变化。中国的艺术管理教育的发展与教育制度的改革紧密相连。在教育制度的改革这样一个大题目中,对入学、升学考试的制度,前期学习和经历的资格认可等一些明显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合理的改革,也应及早提上日程。
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于中国艺术管理教育界来说是一个长远问题,同样,我们对于现在中国社会下艺术管理市场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也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中国艺术报:艺术管理要重市场,更要有文化》一文中作者提出:随着时代发展与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在如何发展和管理文化产业上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在日前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年会上,与会者在文化导向、管理方式、产业边界、商业化运作规则等方面存在不同见解,困扰着我们的是——如何走出这些文化产业发展与管理的中国式谜局?
那么现在关于中国艺术管理的发展趋势,我们又当做什么样的思考,《中国艺术报:艺术管理要重市场,更要有文化》中引用了来自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艺术学院的王聪丛的原话:““在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需要反思我们对
于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是什么,比较国际上一些国家对文化管理的定位与运作,可以看到:美国的文化是在消费环节中出现的;在英国它们则承担着文化创新的角色;法国、意大利很看重文化遗产;德国更重视文化的知识和历史价值。” 而在当代中国,对所谓的文化艺术往往充斥着一定程度的功利热情。“艺术的基本功能是欣赏,但现在已逐渐让位给了投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但由于市场的影响,使艺术家从前是看政府的脸色、看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而今更多的是看市场的脸色,甚至是根据市场订单去创作、去生产。”
张德强(南京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从创意产业的角度看艺术管理的发展趋势》中说道:
在我国,艺术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创意产业的联系相当密切,在创意产业发达的英国,很多大学的艺术管理专业和创意产业专业干脆就设在同一个系里面。创意产业本来就是脱胎于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内容、创意为导向的产业形式;艺术管理则是对文化艺术事业的管理。两者产业内容类似,关系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产业日益升级的今天,艺术管理更是需要依靠创意的更新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这使其具备越来越多的创意产业特色。应该说,创意产业与艺术管理是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的关系。
电视选秀类节目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作为创意产业与艺术管理的交叉产业,演艺事业的发展更应该从其非物质性的特点着眼。推而广之,艺术管理事业的发展也要关注人们情感的逻辑,努力满足人们梦想性的精神追求。综上所述,创意产业与艺术管理是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的关系。创意产业具有与生俱来的非物质性,创意产品更多的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性追求,“文化创意是时代梦想的符号化”,艺术管理涵盖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和艺术产业等七个产业,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具有非物质性,艺术管理事业也应该对准当下和未来人们的梦想。以歌舞竞技为主的电视选秀类节目无论在造星机制上,还是在对观众的争取上,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那就是,艺术管理事业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以创意为动力,以“梦想”为导向的。参考材料:
【1】成乔明.艺术产业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2】李敏.中国艺术管理生态现状
【3】张张.艺术管理(A&B)新思维:艺管=艺术+头脑
【4】张德强.从创意产业的角度看艺术管理的发展趋势 【5】张兰生.从澳大利亚的艺术管理教育看此专业在中国的构建与发展
【6】乔伊.中国艺术报:艺术管理要重市场,更要有文化
由于本专业的创立时间不长,相关资料比较少,只能找到有限的相关材料,敬请见谅。
第四篇: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功能
刍议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功能
叶耀
(南昌航空大学 音乐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联系方式:江西省南昌市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
邮政编码:330063 电话:***
E-mail: kfiqny123@163.com
[摘要]随着电影的不断成熟,电影主题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是电影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影主题音乐与电影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电影主题音乐与电影相结合,具有情节描述性、剧情从属性和感染性。其电影主题音乐在电影中也具有独特的艺术功能。
[关键词]电影主题音乐;审美特征;艺术功能
电影的图片、文字、声音并存,融为一体。电影音乐,顾名思义,是指在电影中的音乐,为了使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感染观众,电影导演一般都会借助音乐向观众展示电影的故事情节,这就决定了电影音乐和一般的纯音乐不同,它必须既体现电影的艺术构思,又体现音乐的美学欣赏。且作曲,作词家在创作电影音乐时,也会深入了解电影的剧情,根据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创作音乐,所以,电影主题音乐具有丰富的内涵及丰富的听觉审美体验。
一、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
(一)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情节描述性
电影主题音乐通过其表意的手法,通过音响来表达电影的主题思想,听众则凭借主题音乐的声音来对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感知,具有情节描述性。且因为主题音乐的特性是不具体性、不确定性,从而需要电影的画面来对电影的主题进行“解读”。如在《大笑江湖》中,它的主题曲《大笑江湖》,由小沈阳演唱,从一开始便能够拨动观众心弦,主题曲所表达的意境与电影中所要描述的情节紧密结合,在欢快的旋律中,我们在解读江湖人的故事,其歌词“我一生戎马刀上飘,见过英雄弯下小蛮腰”正是故事剧情的体现。电影《让子弹飞》中的音乐是抑扬顿挫的,主题音乐《太阳依旧升起》是一首钢琴曲,它的音乐风格既激昂又 沉思,与电影的剧情相匹配,唯美的琴声,将剧情中几大主角都刻画的非常深刻,这种充满原创性的电影音乐与剧情,为电影《让子弹飞》绽放光芒。所以,观众能通过影片中主题音乐激昂、振奋的感受,来体会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美国斯佩里博士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且两个半球分管的事项不一样。左半球分管说、写等功能,与言语、抽象思维等活动紧密相关,右半球与具体的思维能力联系紧密,在想象能力方面胜于左半球,有人称之为“音乐脑”。”①电影主题音乐与文学、艺术等不同,它主要是通过音乐的节奏、音调、音色、旋律、单音的、双音的、带笑声的、带哭声的演唱,慢唱、慢奏、快唱、快奏、重唱、重奏等方法,通过听众感观的感知,获得观众心理上的美学体验。一般来说,人的听觉能够引起人视觉上的想象力,听众能够通过音乐来对抽象事物进行想象,从而体会影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观众被影片所吸引。电影《美丽人生》中主题音乐《霍夫曼的船歌》表达着丈夫对妻子的思念,通过主题音乐来体现电影中的黑色幽默,让观众笑中带着泪,与故事情节中的主人公共同经历着恐惧、死亡与悲痛。其主题音乐不是悲惨的音乐,而是如诗搬美好的歌剧,让观众在享受这美好音乐的同时体会着主人公对家人的关爱,其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一位伟大的丈夫,他留给了家人巨大的精神财富。
(二)电影主题音乐具有剧情从属性
电影主题音乐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它与电影剧情紧密结合,具有剧情从属性。电影主题音乐的创作依赖于作曲、作词家对电影剧情的确定和导演对音乐风格的追求,所有的内容都必须在音乐与剧情相融合的画面中体现,只要音乐与电影画面结合,才能够更充分体现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才能更加吸引、感染观众。因此,电影主题音乐不同于单纯创作音乐,它必须要受制于电影剧本,以电影剧本作为母体进行创作。电影影片要淋漓尽致地展现剧本内容,就必须图、文、声有机地结合,电影主题音乐只有依附于电影剧情,才能展现音乐的艺术性,两者相辅相成。
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其开场音乐是运用筝独奏的方式来表达,筝的弹拨方式可以避免太过悲伤的感情,且通过夹杂钢琴的演奏,体现出导演张艺谋对音乐的那种阳光与青涩的追求,具有情节从属性。且《山楂树之恋》是陈其刚专 ① 王艳.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及价值功能[J].电影文学,2010(22).P114.门为电影创作的,其歌词平实朴素,又带着点浓浓的忧伤,拨动观众心灵的感伤。
在电影《阿凡达》中,其主题曲《我看到你》的制作也非常细腻,充分体现了影片的真实性。在影片中,讲述潘多拉星球上的物种和谐相处,为了配合画面中的那种天然朴实的生活,需要运用唯美的音乐,让观众感受到画面的真实性。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只能通过景色来剪辑制作声音,为了使画面中潘多拉星球的物种能在大自然中和谐,把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细微地运用到影片中,这样处理后的声音错落有致,使影片更具有真实性,这也说明了主题音乐相对于电影来说,具有剧情从属性。
(三)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感染性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电影主题音乐作为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电影紧密结合,且具有剧情从属性,与电影剧情的发展而变化,遵循着电影的剧情。电影之所以能打动、感染观众,最主要的原因是电影的表达除了具有声音和画面外,还有音乐。电影主题音乐的加入使观众更能体会电影剧情的内容,更具有情绪感染性。如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主题音乐就贯穿着整个电影,其音乐是舒缓的,伴随着剧情的变化其音乐也随之响起;在影片《珍珠港》中,电影的场景很宏伟,能够带给观众震撼的感觉,它讲述了战争时代的故事,其主体音乐既高亢又低沉,具有很强的感染性,能够让观众完全沉浸在影片中,既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又给观众听觉上的享受。
在影片《头文字D》中,由周杰伦扮演的拓海是一名赛车手,他在进行赛车比赛时,“其主题歌《飘移》随着赛车的加速其音乐的声响也随之加大,音乐的频率与节奏也越来越快,电影中的画面也从秋名山的全景拉到进景,这种音乐与电影画面的巧妙结合,非常具有感染性。”①且能够深深地感染观众,让观众完全沉浸电影中,有一种一直想看下去的冲动。如果这部电影没有音乐做背景,只会让人感受到拓海只是在不停地开车,失去了那种扣人心弦的震撼力,不能够体现出影片的紧迫感和刺激感,由此可以看出,电影主题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具有感染观众的效果。
在影片《红高粱》中,其主题曲《妹妹你大胆往前走》能很好地渲染影片,起到很好地感染性。影片一开始,就响起了欢快的旋律,将人们的情绪引入其中,① 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8).p125. 既配合主题,又能引出电影剧情的内容。通过音乐描述了剧情中的人物能追求爱情的自由,爱就真爱,恨就真恨,且剧情跌宕起伏。音乐中的节奏既紧凑又有规律,通过音乐与电影画面的紧密结合,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更能够感染观众。
二、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功能
与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一样,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功能也有多方面的表现方式。电影主题音乐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化以及对电影氛围进行对比,从而感染观众;也可以直接运用拟人的手法、与画面结合的表现方式来与影片想结合,从而达到展现影片内容,根据影片内容的发展来实现对人物情感的表达和对影片剧情的阐述。
(一)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深刻表达剧情的艺术效果
主题音乐表达着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使电影中的人物有感而发,反映了人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在电影《雏菊》中,整个影片的音乐是由钢琴和小提琴来演奏的,钢琴和小提琴的结合,使影片的主题音乐具有神话般的色彩。其主题音乐一开始就是小提琴演奏,紧接着钢琴演奏,这种基调让人感觉到一种充满着幸福和谐的生活。“当音乐声为和声和大提琴混合时,此时最能够感染观众,让观众的心随之揪一下,跟着音乐声而震颤,仿佛自身在梦境中。”①且音乐声伴随着画面中出现一朵朵美丽的雏菊花,它们在风中摆动着,有节奏地随着风的吹动而颤动,而此时音乐声也伴随着雏菊的摆动而有节奏的演奏着,诗境般的画面,让观众既能感受到雏菊的力量,又能感受到大提琴琴弦的每一次拨动。这些都暗喻着女主人公坚强的心和内心拥有着强大的力量,她外表看起来虽然是柔弱的,但是在她柔弱的外表下拥有着一颗坚强的心。
(二)电影主题音乐能够通过画面激发联想,具有剧情延伸的艺术效果 主题音乐不仅具有审美特征,还具有艺术功能。观众在欣赏主题音乐的同时,也能激发观众联想,很多人听音乐喜欢紧闭双眼,具有剧情延伸性的艺术效果。电影主题音乐通常运用一些特殊的符号来吸引观众,引发观众对剧情的联想,有时还通过音乐来交代剧情的时间。如《唐山大地震》中,以20世纪70年代的歌作为片段,说明了地震发生的时间,让观众能联想到70年代的生活状况。再如 ① 陈海鹰.音乐在电影中的审美与艺术功能[J].电影文学,2010(8).p131. 《阳光灿烂的日子》,其歌曲《国际歌》也能让观众联想到那个时代。通过听音乐和观看影片画面,观众内心很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联想,这种联想会随着音乐的播放和电影剧情的发展,在观众心中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感情释放。
(三)电影主题音乐反映着人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具有烘托的艺术效果 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其实都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因此电影也具有弘扬优良、善良等责任,抒发着人们内心的情感。而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一般都是通过喜怒哀乐来表达,还有一些情感是无法用这些来展现的,它就必须通过音乐来展现。观众通过音乐,可以更加了解人物的情绪,更能够进入人物的心理,感受到那种心境。如影片《侏罗纪公园》中,其音乐是既优美婉转,又壮美,但同时又不缺少气魄,让观众被影片吸引,被音乐吸引,完全沉浸在剧情中。
(四)电影主题音乐具有渲染观众情绪的艺术效果
从以前的无声电影到今天的有声电影,电影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段时间,我们都知道电影需要运用音乐来表达剧情内容,渲染观众情绪,如果没有音乐,电影会显得没有生机,不能更好地感染观众。电影从一开始就是通过音乐来展现电影的剧情,随着剧情的逐渐深入,又通过音乐调节剧情,这种时而起伏时而跌宕让观众有足够联想的空间,这就是好电影给观众的感受。如在《泰坦尼克号》中,其主题音乐就是随着剧情的深入而不断在观众耳边响起,从而达到渲染观众情绪的艺术效果。
(五)电影主题音乐的表现方式多样,能有效提升作品品味的艺术效果 电影主题音乐可以通过和、缓、慢、快等节奏来表达人们内心世界的想法,能以强烈的感染力感染观众,有效提升作品品味。如在电影《恋爱通告》中,其主题音乐《你不知道的事》节奏缓慢悠扬,虽然是一部文艺片,但主题音乐穿插在电影中,引发人们内心的联想,让每个少女都有一种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提升了作品的品味,每次一想起这首歌,都有许多蝴蝶在眼前飞过,很美好。再如电影《人到中年》中,其主题音乐能够使观众被影片所吸引,其音乐既轻快又悠扬,且带有一点忧愁,反映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既对事业充满着信心,又会人生充满着信念,表现了这一时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这一主题音乐的响起,常常让人感受到心中的一种震撼,许多观众被剧情而感染,从而很好地提升了作品的品 味。
总之,电影主题音乐不仅具有审美特征,还具有许多艺术功能,电影主题音乐是电影艺术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随着电影业的不断成熟,电影主题音乐作为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电影关系越来越紧密,形成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其地位是不可以代替的。
参考文献
[1] 王艳.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及价值功能[J].电影文学,2010(22).P114.[2] 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8).p125 [3] 陈海鹰.音乐在电影中的审美与艺术功能[J].电影文学,2010(8).p131.
第五篇:毕加索审美特征
现代造型艺术欣赏论文
姓名:潘文强 学号:151000213 班级:10级建筑2班 指导老师:陈方达
浅谈毕加索绘画的审美艺术特征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毕加索不同时期的不同艺术特征和他在哪个时期对世界艺术的影响。、关键词:毕加索
艺术特征
绘画
正文:毕加索是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立体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迁至巴黎的毕加索,既落泊又贫穷,住进了一处怪异而破旧的住所“洗衣船”,这里当时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所。也正是在此时,芳华十七的奥丽薇在一个飘雨的日子,翩然走进了毕加索的生命中。于是爱情的滋润与甜美软化了他这颗本已对生命固执颓丧的心灵,笔下沉沦痛苦的蓝色,也开始有了跳跃的情绪。细细缓缓地燃烧掉旧有的悲伤,此时整个画风膨胀着幸福的温存与情感归属的喜悦。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却已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已由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充满兴趣、关注及信心。在《穿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现的薄纱衬衣,轻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涌现的侗体,坚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轻女子的傲慢与自信。鬼魅般地流动着纤细隐约的美感。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细致,使得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态美;拼贴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索急欲突破空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实际上拼贴并非首创于毕加索,在19世纪的民俗工艺中就已经存在,但却是毕加索将之引至画面上,而脱离工艺的地位。首张拼贴作品《藤椅上的静物》与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立体主义的最佳诠释。
毕加索1908—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后期画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画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毕加索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毕加索是整个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着很大的影响。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毕加索的成就是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个对艺术有着报负之心者学习的,他也曾说过:“我不怕死,死亡时一种美。我所怕的是久病不能工作,那是时间的浪费。”是的,毕加索的一生确实没有浪费时间。
毕加索一生以一个先行者的伟大创造和探索,也为20世纪的艺术掀开了新的一页,他的实践和创造的艺术观念给所有的艺术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作品涵盖艺术全部的过去,预见艺术的未来,他早期的绘画朴实无华易于理解,充满学院式风格,而且不断地去临摹前辈大师的名作和借鉴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后来试图以塞尚曾分析过的方式重新塑造艺术的世界,他解放了艺术,使我们对艺术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并影响了整个20 世纪西方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