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晖园考察报告 (800字)
清晖园考察报告
201230800116 梁炎恒 12光信息1班 1 简介
清晖园,位于广东省顺德区大良镇清晖路,地处市中心,故址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所建的黄氏花园,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清嘉庆年间。园取名“清晖”,意为和煦普照之日光,喻父母之恩德。园林经龙氏数代龙应时、龙廷槐、龙元任、龙景灿、龙渚惠等五代人多次修建,逐渐形成了格局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岭南园林。清晖园与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或称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园,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晖园全园构筑精巧,布局紧凑。建筑艺术颇高,蔚为壮观,建筑物形式轻巧灵活,雅读朴素,庭园空间主次分明,结构清晰。整个园林以尽显岭南庭院雅致古朴的风格而著称,园中有园,景外有景,步移景换,并且兼备岭南建筑与江南园林的特色。现有的清晖园,集明清文化、岭南古园林建筑、江南园林艺术、珠江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是一个如诗如画,如梦幻似仙境的迷人胜地。
园内有大量装饰性和欣赏性的陶瓷、灰塑、木雕、玻璃。园内妙联佳句俯仰可拾,名人雅士音韵尚存,艺术精品比比皆是,令人流连忘返。园林艺术处理颇具匠心。园内叠石假山,曲水流觞,曲径回廊,景趣盎然。银杏千秋,百龄龙眼,玉棠春瑞,沙柳飘扬。闲步曲桥喜看金鲤碧波嬉戏;徐行花径,好赏绿树时花扑面。时而庭园内传出袅袅弦歌,听一粤曲,令人心清耳悦,如醉如痴。园内保存的一套清朝乾隆年间评定的“羊城八景”,就是一套仅存于世的清代旧羊城八景套色雕刻玻璃珍品,已被初步鉴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2 清晖园的建筑艺术
清晖园坐北向南偏西,全园分为三部分:西南部以方形水池为中心的水庭,构成迎客的公共前区;中部则由小姐楼、惜阴书屋、花亭、真砚斋等建筑围合而成别致的平庭;东北部由归寄庐、笔生花馆、小蓬瀛等组成私密性较强的清幽宅院空间。整个园林空间变化丰富,建筑布局自由,流线组织灵活,庭园虽大小不一,形式各异,但互为渗透、穿插,园中有园,景深意浓。
2.1清晖园的布局艺术
清晖园现有面积只有7700平方米,所谓“八九亩余”,就是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所以清晖园的布局,是以荷池为中心,四围建筑形成一个四合院的形式。而在这个四合院的东边,高树掩映之下,又“藏”有三组庭园。所以也是步移景换,园中有园。
总体上这是一个相对规则的园林布局,不过因其有“藏”,也不乏错落、深曲的传统妙味。这大概就是清晖园的奥妙之处了,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怎样做到不拥挤、凌乱,而且又繁复、深曲呢?江南园林之繁复、深曲,首要条件在于有个相对较大的空间。而岭南园林面积相对狭小,要造出繁复之趣而又不致仄迫,实不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哪怕一些岭南园林名作,也难免捉襟见肘,多少显出委屈之感。
清晖园的布局艺术[2],显然,应该归功于对焦点透视与块面结构等属于西洋绘画技法与经验的学习、借鉴。这在中国园林艺术中可以说是非常稀有、罕见的。而在一个焦点透视的整体布局中,又暗藏着一些不经意的庭园小品,所以同样也有传统园林艺术散点布局的意味。用了焦点透视,整个园子就显得紧凑有致,不至于臃肿、杂乱。那么如何实现传统园林的那种散点、错落有致的趣味呢?这里用了一个“藏”字,就是把许多庭园小品藏起来,观赏者看是看不到,只有在实地游园的时候才知道它的存在。这样,整个园子看上去是一个味道,游起来却又是一个味道。看上去的紧凑、集中,甚至可以说是颇为齐整、雅致的,游起来却是出乎意料,随处都有悬念,常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觉。所以,清晖园的布局,是结合了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两种布局手法的特点,而调节这两种布局手法的矛盾,就用了个“藏”的要诀。
其实散点透视手法总是容易导向一种散乱的布局效果的,所以传统的中国园林,“藏”
字一向是个最重要的布局诀窍。“藏”做好,那就不会一览无余,深得园林艺术深曲的趣味。而“藏”得不好,就必然显得拥挤、仄迫,给人压抑、委屈的感觉。2.2清晖园的山水之道
清晖园的相地,可算是天造地设。可是,我们今天在清晖园里已经很难感觉到此处的风水形胜,因为四周都是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大大阻碍了视野。不过,可以从历史书册中看出,清晖园的当年,是地处凤城南郊,远离闹市,僻静而幽远。更重要的是,四周视野广阔,三面环山。置身亭台楼阁,随时均可远眺群山青黛。三面环山,东为太平、神步,西为梯云山,南为凤山。东边的太平山建有双塔,也可借入清晖园中。
当然,上面的都是记载,今天的清晖园已经很难见到园外山景了,要感受清晖园的山水之道,需要借助你的想象力才行。
园林的山水之道,山为首要者,次则理水。
这里的水景,主要是园子中心位置的一方水池。这水池面积大约占了整个园子的四分之一,而且居于中央,大多数建筑都是环池而设的,地位显然十分重要。灵动的水景,容易激发文人的诗意与灵感。而清晖园呢?它主要是一个生活园,特别是这个以荷池为中心的“四合院”,园主人的生活,是其首要的功用。所以这里的水景之用,一为避暑,二为垂钓,文人雅集似乎也有,看来却还在其次。此外,龙家耕耘世家,后来主人做了官,居于城市,可是心里一直都有农夫野老的趣味,所以这池子有时甚至还改造为田亩,用以种稻,以闻稻花之香。
看来清晖园的园林之胜,是在清幽阴凉,以生活实用为目的,而并不刻意追求江南园林那种轻灵曲蔓的审美感觉的,所以其特色在于深池高树。江南园林理水而求曲水漫流,大约只是出于审美的需要,而就实用论,曲水为什么就优于静水,不规则的池塘为什么就优于规则的方塘,恐怕没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清晖园的中心水景为一方池,在龙氏看来,大概池子是方是圆不要紧,要紧的是幽深,能够蓄上足够多的水量。而配上高树密荷,这便有清幽荫凉之效了。3园林景色 3.1入口
清晖园的荷塘南角有一小门厅,这便是古时清晖园的入
口。既是??妨从古时清晖园的原入口开始作一番探访。从华
盖里直街横折,走一段路程,便可来到古时清晖园门前。门
厅上至今还悬挂着一块清代书法大家何绍基题写的 “清晖园”
牌匾,牌匾古朴,“清晖园”三字笔力遒劲,实为大家风范,仰
慕之情不禁油然而生。3.2澄漪亭
进入园门,再出稍显狭促的门厅,趁步连廊依墙一段,景象豁然顿开,纵目四顾,己身处澄漪亭挑廊之上。推窗望去:一方荷塘清凉扑面,三两飞燕掠碧而去;六角亭凌波依卧,两水松作亨哈耸立;船厅傲首北面,据岸久泊候佳人款步登临,花亭举翼在东,邀拱石树杪浑然入画。再看水中:百龄龙眼树如巨椽大伞遮蔽房舍,又将投影把池面刷上大片墨绿,平生出习习凉意。低头细看:水质清澄,游鳞翔底;水面风静,微泛涟漪。岸边花枝含风,蕉叶弄影,碎撒池中湮映,忽如一阵粤音入耳,脑际间又多出些岭南水乡弥漫的情愫。
澄漪亭不但与船厅互为对景,还可平视高低错落而又有花树掩映的房舍亭院,以及东岸拱石凌空、枝叶疏遮密掩的花?亭。更有近望远眺的花大如碗的玉堂春、堪称千年活化石的银杏树衬入眼帘,确实是待客品茗、赏荷寻景的好地方。对景,是园林造景的重要手法之一。在园林中赏景要注意各景点的题名、题字,一如《红楼梦》所言:“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园林中的建筑之名,即是此景点观赏景致的提要。所以,名曰“澄漪亭”,观者大可贪满目秀色入目,更要纳水中云天入怀。澄漪亭名为亭,实际上采用的却是典型的水榭做法:临水架起平台,平台部分架在岸上,部分伸入水中,平台上建有长方形的单体建筑,临水一面是常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观者既可在室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为何龙氏要将水榭命之为为亭难窥其原意,但是,龙氏不拘常理每出新意,还会出现在清晖园的其它方面。3.3碧溪草堂
清晖园原为明未状元黄士俊府第,后为清朝进士龙应时购得。应时之子翰林龙廷槐辞官南归,筑园奉母。碧溪草堂,据传是清晖园最早建筑。早先应是龙氏供母之处,可能老人西去之后才定名 “草堂”。理由是:孝字为先的龙氏总不至于把其母起居之所命名为“草堂”,这完全是文人士大夫隐逸归真、自然无为的心志表达;其次,谓之“堂”者,均是园林中的主要停留点,也是园主常用于待客的地方。所以,碧溪草堂极有可能是龙氏后来取名。
在碧溪草堂明间,设有一座镂空疏竹木雕圆光罩,其工艺精湛且古色生香;两侧玻璃屏门的裙板上,用隶书、篆书和鸟虫书体镌刻有四十八个形态各异的“寿”字, 称为“百寿图”。通常“百寿图”都是百字构成,而龙家子弟所作此“百寿图”偏偏只有九十六个“寿”字。个中原因大可由观者猜测,也许是龙氏故意给后人设的话资,也说不定能从中悟出些龙氏对儒道释的另类见解,不失为一文趣。草堂槛窗下嵌着一幅题为轻烟挹露的百年阴纹砖雕,刻有幽篁丛竹,刀法圆熟。砖雕题跋:“未出土时先引节,凌云到处也无心,一表筑园者志向心迹。3.4池廊
六角亭与碧溪草堂之间以池廊相接,此亭多半是当年龙氏老母、小姐及女眷活动之处。亭边设有美人靠,既可“常倚曲阑贪看水”,也宜凭栏玉立,体味荷塘听雨任东风的情愫。池廊上的每道横梁都雕有精美的菠萝、杨桃、香蕉等岭南佳果,散发出浓郁的南粤风土气息。再看亭柱楹联书的是:“跨水架楹黄篱院落, 拾香开镜燕子池塘”,恰可解六角亭“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李白《清平调》)之风情。
中国古建筑的廊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爬山廊、叠落廊、水廊、桥廊等形式。廊不仅作为个体建筑之间联系通道,还起着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清晖园六角亭这组空间的池廊,廊的一面完全倚墙被墻封闭,所以,称之为单面空廊。3.5船厅
沿池廊直出即抵达船厅。船厅也叫旱船、舫、不系舟,是中国园林模仿画舫的特有建筑,船厅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常设有平桥与岸相连,类似跳板,令人处身其中宛如置身舟楫的效果。清晖园的船厅纯为旱船,相传是模仿昔日珠江紫洞艇建成,它与惜阴书屋真砚斋南楼组群,借一带廊旱桥连通,以百年紫藤相系,曲折通道两侧饰以水波纹,船舫神形已是具毕。船厅为二层楼屋,据说原是小姐绣阁,绣阁与南楼形成船的前舱后舱。在船厅门正面,雕有绿竹数竿,厅内花罩镂空成两排芭蕉图案。值得注意的是蕉下石头上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蜗牛,犹如白石老人阔笔泼墨枝叶之后再精勾细勒飞虫,在左顾右盼的视觉大餐之后,再注目这毫纤小物,不由顿生另一番奇趣。
与船厅跰足而建的惜荫书屋和真砚斋,见一些介绍文章均认为是园主人作学问之处,实际上还可以有另一种理解:在庭园深处(靠原后门),有专供园主人起居与做学问的两座院落――归寄庐、笔生花馆,从笔生花馆的体量与名称来看都更符合园主身份。因此,惜荫书屋和真砚斋是供其公子、小姐们惜荫苦读以求真砚至理应该更合情理。3.6花亭
沿荷池东去,又是一种风光:曲径逶迤欲左先右,石引飞虹欲上先下;漫步寻芳迷眼目,闲庭信步过石荆,带一袖花香来到花亭下。“亭者,停也”。园林中每一亭轩既与其它景点成对景,又是一个值得停留的赏景点。花亭景象果然不同:近者苔侵石岸绿水漾落花红,远者曲廊连堂榭修墙衬垂柳;莺歌燕舞令人不禁寻章摘句,煦日和风搜肠拍脑却是对花无语。虽然不能在此石阑点笔梧叶题诗,却是最能激发创造灵感的去处。遥想当年龙家进士,也曾在“花亭”下觅佳构,“笔生花馆”著华章。
花亭在结构上颇有特点,为了使亭内仰视平面与四角攒尖灰塑瓦顶风格一致,达到归隐脱俗的意境,免却常见的彩绘天花、藻井,而采用“不露望砖木椽者,覆以板纸,”被计成(明代造园名家)称为“仰尘”,李笠翁(画家兼造园家)称为“顶格”的做法。游清晖园,也可以看出园主对高节虚心的竹有着独特的崇敬,园内多处都有“岁寒三友”之一的形象。或是借物咏志,园主还嫌不够,又在庭园深处南楼后另辟一院落,名为“竹苑”。竹苑地幅狭长,却广植修篁。竹影婆娑应风入,蝉呜短长景更幽;巷院尽处,玲珑壁山迥峰卷云,袖珍眼泉甘冽清甜;左厢是“笔生花馆”,进士秉烛伏案妙笔生花,右厢是“归寄庐”,龙氏卸任闲赋聊寄卧龙庐。
3.7归寄庐
从“竹苑”潜过“斗洞,即来到由“归寄庐”、“小蓬瀛”与木楼组成的另一院落。归寄庐与“小蓬瀛”直廊相接,“归寄庐牌匾是均安上村(李小龙祖居)咸丰 探花李文田所书。木楼房正面有一幅大型木浮雕, 仙桃树枝繁叶茂结着一百多个仙桃,树下蓬岛石山,芝兰飘逸,名为“百寿桃,是一件艺术珍品。清晖园的“百寿桃与“百寿图”,“小蓬瀛”与寓意三神山的“斗洞”、壁山,无不折射出园主祈福祉、求长寿的尚德心态(蓬莱、方丈、瀛州为三神山)。
清晖园占地面积不大,走完“归寄庐”、“小蓬瀛” 院落就算游完了清晖园,但是,路已走完,其意并未尽矣。园林表层的艺术境界是“诗情画意”,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以少胜多;构园如图之册页画之手卷,章法经营计白当黑,清晖园就是一例佳构。
清晖园一鉴方塘的做法在江南园林中是罕见的,园林中叫做“理水”。理水同样出自画理,讲究有曲有源,所以水岸曲折,作石矾滩头,设港汊水口,使小水面有浩渺之感,确实有空间拓展之效。而清晖园荷塘却能不囿常理,深池四壁,周以高树廊房,拒华南炎暑,自得一派清凉,对全园气温都能起到适量调节。除此功能之外,水面开阔无目障,这就使得澄漪亭、碧溪草堂、六角亭、池廊、船厅、惜荫书屋、真砚斋和花?亭等景点好似国画长卷一一展开。似这种对景相成、步移景异的全景式空间,实在不宜把荷塘与船厅一带分作两段欣赏。赏园如赏诗,讲究“比、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与篱菊或缺一项,都难成为千古绝句。
清晖园之所以能在数亩之地造万千气象,让人目不暇接,构园者运用了小中见大(如片山寸石状奇峰险崖)、虚实相济(如荷塘的平远与园后两院落楼屋鳞毗)、园中设园、延长游园路线等构园手段。清晖园在组织景面序列关系方面也是很成功的。澄漪亭、碧溪草堂、六角亭、池廊、船厅、惜荫书屋、真砚斋和花?亭虽然都是单体建筑,但是运用池廊衔接、古树穿插、曲直途径相连,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空间联系,加上前面谈到的对景相成、步移景异的运用,又有了起承转合的景象组群。
清晖园美不胜收,因其能以少胜多、因陈设色,使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清晖园情真意趣,就在于师法自然,状物于似与不似之间,推人至物我交融的境界。4 清晖园的建筑艺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我们考察顺德的建筑艺术与本土人文精神时就会发现,它一方面继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方面在开发珠江三角洲的实践中,有所创造和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水乡的特色在顺德人的思想观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顺德人身上散发出水的灵气和智慧。可以这样说:顺德的人文精神是有着显著“水文化”特色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求真务实、灵活变通、崇善和谐、与时俱进。4.1水文化的人文精神:求真务实、灵活变通
“求实”,是求真,务实,求实是顺德人文精神的核心。尊重实际,不尚空谈,讲求实效,不求形式。这恐怕是跟“水”打交道经验的一种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继承与发扬。顺德人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不盲从,他们凡事喜欢先作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认真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去结合实际去贯彻落实。他们敢于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创新。清晖园的修建,我们顺德人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尊重实际,尊重历史,从我们顺德人自己的实际出发,以自己独特的建筑艺术眼光来进行修建,状元堂、沐英涧、凤来峰,这样的好景致,就是顺德人求真、务实的建筑成果。
“灵活变通”,谓顺德人之思维灵活,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不向困难屈服,敢于胜利。这与中国传统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事物发展到不能再发展的地步,叫做“穷”。这时就需要“变革”,通过创新,走出新路。流水不腐,水流动才有生命力。流动的水,遇到障碍,它总会灵活地寻找出路[5]。在清晖园的不断发展中,顺德人正像水一样,机警灵活,敢于实事求是,也敢于变通,创造了许多关于园林建筑的经验。在历史上,清晖园所在的地方长期用作顺德县委的招待所,从1959年,广东省委书记陶铸来顺德考察,实地视察后,指示应将清晖园作为文物加以保护、重修。于是,顺德人按照实际,灵活变通,对清晖园进行“三园合一”,加以修复与重建、扩建。现在的清晖园,是顺德人灵活变通人文精神的建筑成果。
4.2和谐俱进的人文精神:崇善和谐、与时俱进
“崇善和谐”。古人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和”与“中”、“天人协调”。顺德人崇尚“和谐”,追求完美境界。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关系,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与集体关系、地方与国家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关系等等。在处理各种关系过程中,顺德人往往表现出一种大局观。在清晖园的建筑中,我们处处可见和谐,在建筑上,清晖园是结合了古人的建筑精粹,再加上自己的和谐的理念,把清晖园修建成现在这个样子,是顺德人和谐的一个代表。
“与时俱进”,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它既是一定社会、时代的产物,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代人都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传统的文化。同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抛弃那些过时的、不合需要的部分注入新的内容。顺德人文精神也正在与时俱进,积极的部分得到发扬光大,一些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观念,意识、风俗在改变之中。今日的清晖园,与古清晖相比,占地面积已大大的扩展,新园的设计,集中了岭南园林的与岭南园林建筑工艺的精华,不少细节,也借鉴了西方建筑文化的经验。所以,清晖园看上去水木清华,古色古香,同时又是焕然一新,是古典与时尚的结合。从2005年的亚洲文化部长论坛中可以看出,清晖园是以一个与时俱进的态度来面对新的生活与新的挑战。结束语
顺德的建筑艺术与本土人文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而且在珠江三角洲的实践中,有所创造和发展。求真务实、灵活变通、崇善和谐,与时俱进,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在顺德清晖园都有所体现,因此,清晖园借着顺德的人文精神,用于其建筑艺术上,使两者都得到融合与相互渗透。我们相信,顺德清晖园凭着这个融合,在以后的日子里,将会以更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与新希望。
参考文献: [1]王成晖、孟浩亮.中西合璧的顺德清晖园[m].广东:广东园林,2010,32(5).[2]陆琦.广东顺德清晖园[m].广东:广东建筑装饰,2011(6).[3]黄士俊.[eb/ol]./view/764949.htm.[4]龙应时.[eb/ol]./view/2148887.htm.[5]招汝基.顺德人文精神刍议[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1).[6]岭南名园清晖园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知网空间数字图书馆
第二篇:清晖园(700字)作文
精选作文:清晖园(700字)作文大年初二,这天的天气特别晴朗,令人感受不到丝丝寒意。就在这天,我们一家三口兴致勃勃地来到佛山新八景之一清晖园。
进入清晖园,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棵大树,我仔细看简介,令我大吃一惊。原来这棵树名叫白玉兰,现龄已有160岁了,树向地面倾斜,树的枝杆向四面八方生长,看上去就像一位老人在伸懒腰。我的脑海里由然而生出一个大问号:这棵树为什么斜而不倒呢?我仔细看了看,我发现这棵树的根扎得深,根又十分的粗,所以它就斜而不倒了。
然后,我们游览了珍藏着古代科举数据的科举文化厅,如诗如画的澄漪亭,造型夸张的风来峰,庄严肃穆的状元堂,还有很多引人入胜的风景。
在众阁楼中,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科举文化展厅它里面珍藏了我从不了解的历史、文化。有古代的考试卷,有相当于今天的录取通知书,还有报喜的图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文科梁状元在考试中写的文章,文章字迹流畅。那时候我也想学书法了,因为我也想写出那么好的字。还有相当于今天的录取通知书,它足有我的大作文本那么大,上面盖了四五个印章,非常的正规。还贴了一张张状元表,它记载了每朝每代的状元、榜眼、探花的情况。我觉得这些人都是十年寒窗苦,就为金榜题名时,以前的人们是多么的刻苦学习,就是为了考上状元,考上状元就是为了生活变得好一点。我觉得我们小学生应该向古人一样认真刻苦地学习。
状元堂的确是个庄严的地方,一走进去是一间八角形的楼阁,再往里走才是状元学习的地方。中间有一张长方形的桌子,桌子旁边摆者椅子,旁边还有一个书柜,有着很浓郁的书香味。
我以后一定要游览各种名胜古迹,增加我的课外知识!广东佛山永丰小学六年级:扯线de玩偶 篇一:清晖园游记(作文指导教案)
篇二:带你游新佛山——清晖园
带你游新佛山——清晖园
顺德区伦教小学 六年(5)班 周镓宝
清晖园是一个非常美丽,迷人的地方!始建于明代的汉族古代园林建筑,就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镇清晖路,原先时是明末状元王士俊所建的黄氏花园,这个大院子就取名为了“清晖”,含义就是要和煦普照之日光,喻父母之恩德。
园林美也是因为经过龙氏数代龙应时,龙元任等五代人多次修建,最后才逐渐形成了格局完整又富有特色德岭南园林。让清晖园一天比一天更美,一天比一天更新,突出了整个佛山的新形象!真是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啊!步移景换,并且还兼备者岭南建筑与江南园林的特色。现有的清晖园,集明清文化,岭南古园林建筑,江南园林艺术,珠江三角水乡都特色于一体,是一个如诗如画,如梦幻似仙景的迷人胜地,散放出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神韵。清晖园雅致古朴的风格已经尽显了佛山的新面貌。
这梦幻般的,迷人般的清晖园真是个新胜地啊!带你游新佛山,带你在全新的佛山游玩!过年了,新的佛山,新的一切,新的开始!让我们都陶醉在这一切新的生活!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出更多的新事物!
篇三:清晖园游园记
清暉园游园记 从里到外都美丽,文物古迹更古丽。游园更有一番采,留下我的小足迹。六年级:郭诗岚
篇四:清晖园游园记 清暉园游园记
从里到外都美丽,文物古迹更古丽。游园更有一番采,留下我的小足迹。
六年级:郭诗岚
第三篇:广东清晖园景点导游词
清晖园为始建于明代的岭南园林建筑,位于广东省顺德大良镇清晖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广东清晖园景点导游词,欢迎大家参阅。
广东清晖园景点导游词1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来到顺德著名的古典园林清晖园游览。我叫_×,是这里的景点导游,我先预祝各位今天有一个愉快美好的旅程。
顺德“清晖园”与番禺“馀荫山房”、东莞“可园”和佛山“梁园”合称为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上世纪九十年代,清晖园更被列入中国十大名园之一,是我市主要的旅游景点。步入清晖园,相信大家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里就象是繁嚣闹市中的一片蓬莱仙土。
各位游客,大家见到的左手边的一排仿古式民间建筑,就是清晖园史馆,里面陈设有许多图片和文字说明,讲述了清晖园的百年发展历史。现在,大家可以先跟我进去了解一下清晖园的名园春秋。
清晖园,是明代万历状元、礼部尚书、大学士顺德杏坛人黄士俊在太艮(即现在的大良)南郊所建筑的黄家祠、天章阁的旧址,到清朝乾隆年间,黄家衰落,由顺德进士曾出任山西灵石知县的龙应时购得,析产后其子龙廷槐、龙廷梓改建为庄园居住。龙廷槐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出生,自幼聪颖好学,于乾隆五十三年丁未(1788年)考中进士,他初授翰林院编修,不久授监察御史之职,后入值上书房,官至太常卿。到嘉庆五年(1820_年)龙应时病逝,廷槐获准回乡守孝三年,后见皇亲和坤弄权,无心复出,但在乡中威望颇高。到嘉庆十年(1820_年)龙廷槐将父亲生前购得产业的中部拓建成庄园,侍奉母亲居住。一年后,龙廷槐请同榜进士、江苏武进的书法家李兆洛题写“清晖”的园名,意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示筑园奉母是为了报答父母如日光和熙普照之恩。这也是清晖园名的由来。从应时、廷槐、元任、景灿到渚惠,清晖园经历了五代人,屡经修缮,特别是龙渚惠,他曾带领设计师和工匠到苏州一带参观著名庭院,回来后对原建筑物作了一番大规模的修整,逐步形成了格局完整的岭南园林风貌。
广东清晖园景点导游词2
清晖园坐落在顺德大良新路,它和佛山的十二石斋(梁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东莞的可园合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园。由于清晖园内整体布局独具匠心,既有江南园林风格,又有华南亚热带景物特点,加上建造至今已经有160年的历史,所以它是一处很具有观赏、艺术与使用价值的园林景观。上世纪九十年代,清晖园更被列入中国十大名园之一,是我市主要的旅游景点。步入清晖园,相信大家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里就象是繁嚣闹市中的一片蓬莱仙土。
在进园之前,我先简单给大家介绍清晖园的建造历史。
明万历35年即1620_年顺德杏坛右滩村人黄土俊高中状元。相传这位黄状元入仕三十年中曾三次辞官归故里,中间一次为侍奉病中老父,另两次因看不惯官场倾轧(ga)而独善其身。期间于明朝天启元年即1620_年,在原太艮城(今大良)南郊建筑了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这些祠、阁周围都有花园,这便是清晖园最大的踪迹了。所以算来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
好了,朋友们听完我一番讲解之后,就会清楚地知道,清晖园没有正式建造前是状元、礼部尚书黄士俊的园林旧址,距今360年;而它真正的主人是清代进士龙廷槐的曾孙龙渚惠,于160年前修建的。龙家是顺德人,在顺德能修建这么一座颇具岭南特色的园林,肯有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出深的特色,是很值得大家观赏的。现在就让我去仔细欣赏清晖园的美。
穿过门堂,前面是一座晶莹通盘,没有砖墙,只用满洲窗装饰的玻璃屋建筑,叫“红蕖书屋”,其装饰用色鲜亮,给人清闲脱俗之感,是突破中国传统园林色泽风格的杰作。因为通透光亮,宜于读书写画,所以“书屋”名之。“蕖”指“芙蕖”,是莲花的别称,象征品格高洁,中国文人常以之自喻,屋前一泓碧水,遍植红莲,更与书屋的名字相应。
这座建筑台基成T字形,没有砖墙,十多根赭红石石柱收嵌于立面之中,内部空间开阔大气,整体晶莹剔透,五彩缤纷。由于四面均是彩色玻璃门窗,所以又称“玻璃屋”。
书屋前边一池碧水,水畔用黄石和本地的龙江石堆砌出五百罗汉群石,其间遍种种类植物,奇伟勃郁,禅意与野趣共治一炉。
广东清晖园景点导游词3
清晖园布局是大园包小园。现清晖园的三大块大体为:由原正门进入的东南角区,中部的旧园区,西北部近年兴建的新园区。区域间虽有分隔,但却以游廊、甬道以及别出心裁的各式小门相互勾连,融为一体。以旧园区为例,其西部以方池为中心;中部偏北的船厅等是该区的精华所在;南部的竹苑、小蓬瀛、笔生花馆等组成庭院,形成园中有园,即大园包小园的格局和韵味,委婉多姿,让人觉得游之不足。
清晖园没有着力营造假山,其为山之道,即在于远借。这主要归于相地,得地利之便。因三面环山,只要稍筑台阁,即可登高借远处山麓。以凤台为例,远处为凤山,凤山山麓绵延而来,经凤台接引而入园,而园内林木森郁,与远处山麓之青黛一脉相承。如此清晖园与凤山看上去融为一体,园内实无山胜有山也。清晖园北端地势较低,傍池筑船厅,于船厅登高,东可远望太平、神步,西见梯云山也借景之妙法。山势远来,直引至园内池塘,则此池塘仿如远方山麓脚下的山塘,与山景浑然一体。
清晖园内水木清华,幽深清空,景致清雅优美,龙家故宅与扩建新景融为一体,利用碧水、绿树、吉墙、漏窗、石山、小桥、曲廊等与亭台楼阁交互融合,造型构筑别具匠心,花卉果木葱笼满目,艺术精品俯仰即拾,集古代建筑、园林、雕刻、诗画、灰雕等艺术于一体,突显出中国古典园林庭院建筑中“雄、奇、险、幽、秀、旷”的特点。布局形成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独特布局,但疏而不空,密而不塞,建筑造型轻巧灵活,开敞通透。其园林空间组合是通过各种小空间来衬托突出庭院中的水庭大空间,造园的重点围绕着水亭作文章。
广东清晖园景点导游词4
各位团友,我们眼前看到的是清晖园的最特别的主体建筑物,大家觉得它的形状象什么?对了,象一艘船,我们称为船厅。它的设计别出心裁,是整个清晖园的建筑精华所在。它是模仿苏州寄畅园的船厅式样,又参照珠江的紫洞艇而建成的一座两层楼舫,又叫做“小姐楼”。为什么叫小姐楼呢?这有段传说:当年园主人有一千金小姐,聪颖秀丽,深得父母亲的钟爱,所以父母特地为她建造了这阁楼。你看,船厅临水,恍如建在水面一般,最妙的是船头右边有一株柳树,象稳固船头的竹竿,而缚在沙柳树的紫藤又象一条缆绳,这是主人特地栽种的,整座船厅就象一艘停泊在珠江洒畔蕉林丛中的“紫洞艇”了。这座建筑物是华南建筑难得的孤例,充分反映出顺德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经过船厅,前面是碧溪草堂。碧溪草堂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当年园主人主要起居室,其正门为圆洞形,学名叫“圆光罩”,门框镂成两束交叠翠竹状。古雅的门窗、屏门、门帘上,全是以花、鸟、虫、鱼、果为题材的潮州木雕。两扇门的下方各刻有四十八个“寿”字,字字形态不同,称为“百寿图”。据长者回忆,清晖园古时有三大宝:大金鱼、白木棉、百寿图。这百寿图可是第一宝。那各位有没有想过,这里明明只有九十六个寿字,何以称为《百寿图》呢?在这里我先卖个关子,上车后在为大家解说。
碧溪草堂曾经是县政府招待所,1962年,著名的诗人郭沫若游清晖园时曾写下这样一首诗——弹指经过廿五年,人来生到凤凰园。蔷薇郁郁红似火,芒果森森碧入天。
千顷鱼塘千顷蔗,万家桑土万家弦。缘何黄竹犹垂泪,为喜乾坤已转旋。虽写于六十年代,他当时已兴奋地唱出“为喜乾坤已转旋”。我想如果今天他看到顺德的经济发展,其感受定然会更为深刻。
广东清晖园景点导游词5
清晖园园址原为明朝万历丁未状元黄士俊宅第,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20_年),顺德杏坛镇人黄士俊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大学士。为了光宗耀祖,于明天启元年,在城南门外的凤山脚下修建了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后黄家衰落,庭院荒废,清乾隆年间,大良进士龙应时购得旧址,修葺扩建,植花莳草,渐成规模。
1820_年,龙应时长子龙廷槐(1749—1827)年建小方园,龙廷槐字澳堂,大良人氏,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考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历任左春坊赞善、监察御史[6]。嘉庆五年(1820_年)辞官南归,筑园奉母。1820_年,龙廷槐之子龙元任扩建,称“清晖园”,龙元任是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其请同榜进士、江苏书法名家李兆洛题写园名。后龙元僖(1809-1884)建龙太常花园、楚芗园,几经周折转手,龙太常花园后改称“广大园”。龙氏后人经多年精修,经廷槐之子龙元任,孙龙景灿,曾孙龙诸慧一门数代的继续精心营建,几经修改加工,至民国初年,全园格局始臻定型,这一古老园林渐富岭南特色。
该院归龙家后,由龙应时传与其子龙廷槐和龙廷梓,后来廷槐、廷梓分家,庭院的中间部分归龙廷槐,而左右两侧为龙廷梓所得。其中龙廷梓将归他的左、右两部分庭院建成以居室为主的庭园,称为“龙太常花园”和“楚芗园”,人们俗称左、右花园,南侧的龙太常花园在园主衰落后,卖给了曾秋樵,其子曾栋在此经营蚕种生意,挂上“广大”的招牌,故又称广大园。抗日战争期间,龙氏家人避居海外,庭院日趋残破。
1959年后,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视察顺德,对清晖园修缮高度关注,指示重点保护,并拨款修复,更将楚芗园、广大园、介眉堂、竞勤堂合并,统称“清晖园”,后辟作顺德县委第一招待所。改革开放后,增设酒楼、宾馆、停车场,为旅游、饮食、住宿综合服务单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顺德政府拨款修复扩建清晖园。二十世纪末,政府再度扩建,增加了凤来峰、读云轩、留芬阁、沐英涧、红蕖书屋等多处建筑景点,如今,占地22,500平方米的清晖园与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广东清代四大名园。
第四篇:太行清晖读后感
太行清晖读后感
姬光环
自去岁之秋,至今日之季,历时一年的时间,由辉县市共城文化研究会出品、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太行清晖》翩然跃入了人们的视野。捧读在手,感觉仿佛走进了故园,山水在畔,乐音入耳,往事历历在目,每一页都是一篇故事,每一辑都是一段华章。生活随之而精彩,生命因之而厚重。
历史是静止的,也是生动的。古有先贤巨匠,今有志士师哲,8000年的悠久历史,给辉县留下了诸多人文景观,共工治水的英姿、周武王夜宿百泉的喧嚣、共伯和代王行政的风云、岳飞抗金的硝烟,都永远定格在属于他们的那一个历史瞬间。但历史留下的寺庙、道观、会馆、城墙等建筑,永远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中,甚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让人们在浏览欣赏的同时,感谢历史丰厚的馈赠。
有着光辉与荣耀依偎着巍巍太行的辉县,如何在当今的时代嘹亮而完美地唱响自己的主旋律,是每一个和它相关的人必须面对和思考的课题——“我来辉县后,到各乡镇进行调研,深深感到辉县历史文化之厚重。辉县市闻名全国的风景旅游区,每年游客众多。结合新乡市‘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的战略部署,辉县应该在文化旅游上做足文章,首先要有一本全方位介绍辉县的书籍,让世人了解辉县……”当然,作为合唱团的指挥,辉县市委书记王天兴责无旁贷,在考察调研的路途上,他像翻阅乐谱一样,记下了每一个符号,并优雅地将每一个章节串联在了一起。
辉县历史太过悠久,为尽可能全面地还原历史原貌,本书的主编河南省昊利达化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天利和新乡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尚建军二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他们组织了近年来为发掘厚重历史繁荣辉县文化共同努力的志士仁人,在辉县市共城文化研究会这面旗帜的感召下,会同辉县市文化局等有关部门,以昂扬的激情组织班子进行整理和创作,于是,一篇篇文章,一幅幅图片,从尘封的巷道走出,步入“共城往事”“乡中贤达”“寓居名流”“千秋疑案”“文化遗存”“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名镇古村”“民俗风情”“名优物产”等一块又一块高台,踩出了一曲曲优美的乐章。而就在每一条通衢大道的旁边,在岁月的拐角和歇息处,地锅烩菜、糊涂面条、捞饭熬、咸米焖饭、甜饭米羹等在辉县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据当地饮食习惯,以就地取材、做法简便为原则制作出的风味独特的饭食,色香味齐全,口感好,易消化,营养丰富,益于健康,不仅让当地人回味悠长,百食不厌,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的青睐,这一道道美味小吃宛若一首首谣曲,唱醉了游客的心扉。
穿越8000年时光隧道,辉县一路走来,历史的风风雨雨沉淀为灿烂的文化,治山治水永不服输的辉县精神世代相传。历史必定将其凝铸,岁月终将因其辉煌。辉县因百泉清晖殿而得名,又太行西峙,故书名为《太行清晖》。
该书无疑是首次系统而全面地对辉县的全景式介绍,史料确凿,考证详细,叙述研究兼具,广度深度并重,不啻为一本地道的乡土文化教材。该书的出版,是辉县文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它为人们了解辉县提供了一个窗口,外地人可以因此而认识辉县,喜爱辉县,来辉县观光或兴业;本地人可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从而更好地建设家乡。同时,它为辉县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重要参考。
山高万仞,足可攀登;史厚千载,心可溯源。《太行清晖》将会使你由之而进入辉县,深入它的古道和心路,寻觅它的清香和踪迹。走进辉县,不只是一次远足和探访,也不只是一次重游和丈量,乃是一场文化之旅,一场荡涤灵魂的高蹈和涅槃。
第五篇:詹园考察报告
中山詹园考察报告
詹园位于105国道旁,驱车到大门前,一下车,映入大家眼帘的是门前的两头石狮子,大气却不失雅致。整体感觉虽不如想象中的宏伟壮观,却透出一股古色古香的味道,就连门外的工作人员都是身穿古装,站在大门前,清新雅致的感觉油然而生,也让大家充满了一睹为快的想法。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在詹园里游了一圈,园内的亭台楼榭、飞檐斗拱、古玩奇珍、陶瓷木刻,以及那小桥流水、声声鸟鸣等,无不令大家叹为观止。据悉,北京旅游学院杨乃济教授在游览詹园后,曾这样评价:“这是当代私家园林的代表”。
据导游介绍,詹园虽然看上去古色古香,但实际上历史并不长。詹园建于1998年,当年,在澳门运输业拼搏了大半辈子的黄远新,决定回乡盖一栋房子,让年逾古稀的父母颐养天年。于是他在距祖屋七八公里的北台村北溪河边买下了十亩荒地,用来建房。考虑到老人家生活起居的方便和舒适,十分孝顺的黄远新决定不用时髦的,要上、下楼梯的多层洋房结构,特地聘请了几十名苏州园林建筑师傅,根据自己心中的思路和想法,开始对新园一砖一瓦的垒砌,并最终建起了这座当地罕见的江南园林式庭院。詹园建筑以苏杭园林为基调,并以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来建造的.综合中国古典园林之精髓,强调岭南水乡的布局脉络,结构简洁而凝重,风格古朴而洒脱。构成一种通透典雅、轻盈畅朗的岭南格调。取材多为民间古旧材料,一砖一瓦、一门一窗都凝聚着历史的痕迹,阐释着园林艺术与人文景观融合的高尚审美理念。并使湖洲山、北溪河等自然风光与詹园建筑构成一体,形成天人合一的建筑风格。
詹园前面是翠绿的湖洲山,南倚着小星山原始生态林。岐江支流的北溪河穿园而过,将詹园分为南北两园。2005年1月,在中央电视台节目中,中山詹园击败苏州园林、扬州园林等众多强劲对手,与作为“中国皇家园林”的北京颐和园一道走入了“世界第一导游”——美国前纽约旅游局局长蒂姆赛国的视野当中。从此以后,詹园开始逐渐为外界所熟知。
中国的古典造园艺术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史载的私家园林是东晋(公元四世纪)的辟疆园。相对于集中在北京一带恢弘博大、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而言,传统私家园林则以淡雅精致、自由写意的风格见长。不仅如此,私家园林更以其浓厚的古典的诗画底蕴和强烈的民间文化教育气息,阐释着建筑艺术与人文色彩融合的高尚审美理想,成为可居、可游、可赏、宅院合一的珍贵艺术景观。詹园占地百亩,1998年始建,历时5年。是由园主黄远新先生亲自设计为父母建造一处淡雅精致、颐养天年的静心居所,为了彰显严爱、永志慈恩,园主以父名命桥名,以母姓冠詹园,又专辟一处设立《孝道馆》,彩绘《廿四孝》图悬挂其内。后母亲感慰儿子的孝心,更为了让天下所有的人都来感受其儿子的孝行,建议主人把园区对外开放。今日的詹园已逐渐形成《一山 一水 一庭园 亦诗 亦画 亦休闲》的珍贵艺术景观。1
詹园倚山而建,一水两岸,继承了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传统之余,更凸显着岭南水乡所独有的布局脉络,同时还吸收了西式园林的风格,水体和装修多呈几何形式。庭园布局潇洒,层次分明,建筑注重选址,造型洗练简洁,色调明朗,朴实素秀,构成一种通透典雅、轻盈畅朗的岭南格调。园内无论是明清古董、千年盆栽、钟乳奇石,还是宅门漏窗、匾额屏风、对联壁画,均由园主细心挑选布置,慷慨而陈,可谓精诚之至。
园林建筑作为园林的构成要素之一,园林建筑具有实用和造景的双重作用,它不仅能满足游人遮阳避雨、驻足休息、娱乐赏景等多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且富于绘画意趣的形象与其他造园要素结合起来,又能创造出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我国园林建筑一般具有多曲、多变、雅朴、空透四大特点。
园林建筑的基本造型轻巧,富于变化。常见的形式有:厅、堂、楼、阁、亭、廊、榭、桥、塔、墙。
詹园的主体建筑有:
1、厅:是满足会客,宴请,观赏花木或小型表演的建筑,它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发挥公共建筑的功能。它不仅要求较大的空间,能容纳众多的宾客,还要求门窗装饰考究,建筑总体造型典雅,端庄,厅前广植花木,叠石为山。一般的厅都是前后开窗设门,但也有四面开门窗的厅称作四面厅。詹园的品曲楼从使用功能上看类似于“厅”,美其名曰为“楼”似乎不大恰当。
2、堂:是居住建筑中正房的称呼。一般是一家之长的居住地,也可以作为家庭举行庆曲的场所(如颐德堂、养颐堂)。堂多位于建筑群中的中轴线上,体型严整装修瑰丽,室内常用隔扇,落地罩,博古架进行空间分隔。颐德堂作为詹园的主体建筑,仅作为渲扬“孝义”文化的一种象征意义。
3、楼: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詹园的楼,其设计的目的是用来观赏园内的风景兼作卧室或书房。但楼的走廊非常狭小,难以容纳游客停留观景的需要,而且里面堆放杂物,与外部环境不相一致。
4、阁:与楼近似,但比较巧。阁的建筑大多是二层、四面开窗,一般用来藏书、观景(如暖春阁、小雅阁)。詹园的暖春阁只设单层,背面开窗形成对景。小雅阁设有两层,不足之外在于二楼的空间过于狭小,难容游人驻足停留,且未能做到利用四面开窗用于俯视观景的需要,其空间不能被充分利用,形同浪费。
5、亭:是憩息赏景的建筑,又是园中的一景,大小不一,式样众多,总以因地随形制宜为上。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折扇形的,也有在游廊中途突出而成为亭的,或在廊尽之处设亭,或在转角之处设亭(见双依亭、如意亭、沧浪亭、漱芳亭、画意亭),而且还有依墙门洞而建的半亭等等。
6、廊:是园林中的突出建筑。它不仅是连接建筑之间的有顶建筑,而且是划分空间,组
成景区的重要手段。同时,它本身又成为园中之景。一般的廊上都有彩画,彩画将廊装饰得五彩缤纷(如詹园的徊廊、随缘廊)。
7、榭:是园林中借景建筑。它的突出特点是建于水边,突露出岸,架临水上,结构轻巧,立面开敞,跨水部分由立于水上的石构梁注支撑,它主要是作点饰水岸和观赏水景用的园林建筑(如詹园的羡鱼水榭)。
8、桥:在园林上不仅供交通运输之用,还有点饰环境和借景障景等作用。如詹园的善源桥将詹园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同时又起到借用河面景观的作用。
9、墙:是园林中用砖、石或土等筑成的屏障,有外墙、内墙之分,墙的造型丰富多彩。例如云墙、花墙等。墙上常设漏窗,窗景多姿,墙头、墙壁也常有装饰。詹园的墙多用于空间分隔形成障景,墙壁又设有漏窗或空窗形成对景和漏景,使园内的景观多变而富于层次感。
园林建筑细部及其他
1、挂灯
灯也是园林一部分,其品类与悬挂亦如屏联一样,皆有定格,大小形式各具特征。詹园为了适应夜游,都装上了西式的电灯,破坏园林风格。对古代建筑也好,园林也好,名胜也好,应该审慎一些,不协调的东西少强加于它。照明灯应隐,装饰灯宜显,形式要与建筑协调。
2、假山、置石。
山、石以其所独具的形状、色泽、纹理与质感,成为构景要素之一。掇山置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且独具匠法。
假山讲究有宾主、有层次、有起伏、有来龙去脉、有曲折回抱、有疏密、虚实。
以石材布置成自然山石景观的造景手法称为置石,置石分特置、对置、散置、群置等形式。园内的景石配置手法以特置为主,但存在三个问题:(1)景石配置在不适宜的环境中。在北溪烟雨的环境中配置景石与墙壁及植物间的距离太近、空间狭窄,显得压迫感。(2)景石体量过大,水池的面积过小,比例不协调。(3)景石配置特点之一是以简胜繁,景石组成的“零件”太多显得累赘。
3、什锦窗
什锦窗,又名景窗。景窗可把分隔开的相邻空间联系起来,形成园林空间的渗透。另外,景窗还是园林中重要的观赏对象及形成框景、漏景的主要构造。景窗一般可分空窗、漏窗两种形式。漏窗在园林中起“泄景”、“引景”作用,大园景可泄,小园景则宜引不宜泄。园内利用空窗形成框景,把另一空间内植物的景致尽收眼底,形成对景。但漏窗在漏景和漏窗数量的利用上存在以下不足:(1)漏窗没有“漏景”。①漏窗间隙太小,看不到窗体对面的景色。②漏窗内没有相应的景物填充,漏窗空而无物。③漏窗的利用只起到装饰墙体的作用,没能通过漏窗的空间分隔把内外的景物联系起来。(2)漏窗的数量选择偶数。在园林设计上漏窗数量选择上常用奇数,因为奇数在视觉效果上与环境的气氛较调和。
4、园路
园林中的道路,即为园路。园路是园林的脉络,是联系各景区、各景点的纽带,具有组织交通、引导游览、划分园林空间、构成园林景观的功能。园路布置需因地制宜、合乎自然之理,取得自然之趣,从而营造峰回路转、曲折迂回的意境。
在大型园林道路网纵横盘桓,即便是中等规模的园林,路径也较复杂,有主干道、次干道、支径、小路。小型庭园里的路径设计精巧,常常是一两条曲几折便把园内佳丽景色组织起来,形成一条上好的游览线(如番禺余荫山房)。
园路的修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考古和出土文物来看,我国铺地的结构复杂,图案十分精美。如战国时代的“米”字纹砖,秦咸阳宫出土的太阳纹铺地砖,西汉遗址中的卵石路面,东汉的席纹铺地,唐代以莲纹为主的各种“宝相纹”铺地,西夏的火焰宝珠纹铺地,明清时的雕砖卵石、碎石片等组成各种图案,具有雅致、朴素、多变的风格。近年来,随着科技、建材工业及旅游业的发展,园林铺地中又陆续出现了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以及彩色水泥混凝土、彩色沥青混凝土、透水透气性路面等。
詹园的园路以水泥混凝土铺设与园内的古典建筑相配很不协调。其次,多数地面采用块料铺垫形式,块石的铺设呈直线状分布,过于规则和呆板。
5、水池驳岸
园林驳岸按断面形状分为自然式和整形式两类。大型水体或规则水体常采用整形式直驳岸,用砖、混凝土、石料等砌筑成整形岸壁,而小型水体或园林中水位稳定的水体常采用自然式山石驳岸,以作成岩、矶、崖、岫等形状。詹园的小型人工湖采用了混凝土砌筑成整形岸壁,岸壁上嵌上不规则的大理石使驳岸的弧形显得粗糙和做作。若采用自然式山石驳岸,效果更好。
6、盆景
我国盆栽之产生,与建筑具有密切之关系,古代住宅以院落天井组合而成,周以楼廊或墙垣,空间狭小,阳光较少,故以寸石尺树布置小景,点缀其间,往往见天不见日,或初阳煦照,一瞬即过,要皆能适植物之性,保持一定之温度与阳光。所谓“适者生存”,詹园为开畅式大园,置数以百计之盆栽,此之谓大而无当。而风大日烈,蒸发过大,难保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