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防范“危险点”
切实增强搞好党的作风建设的自觉性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和作风。如《古田会议决议》和《才溪乡调查》就是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结果,是党的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坚持群众路线的典范。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党的作风问题,也是党的形象问题,形象好不了,必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我们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觉防范党风问题和脱离群众的危险,更好地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为群众谋利益多出实招、多办实事。
(一)要力戒学风不正,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当前,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学风不正的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的问题,即照搬照抄,教条主义;断章取义,实用主义;作风漂浮,形式主义;一得之见,经验主义。毛泽东同志指出,学风既是思想方法问题,更是立场和态度问题;既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更是对待人民群众和党的事业的态度问题。面对丰富生动、纷繁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端正学风必须在真学、真信、真干上下功夫。真学,就是要防止浅尝辄止,敷衍应付;真信,就是要防止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真干,就是要防止坐而论道,照搬照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到知与行、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二)要力戒脱离群众,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继承和发扬“日穿草鞋闹革命、夜提灯笼访贫农”的苏区干部好作风,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交一些知心朋友,经常促膝交谈“的要求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去,与群众同甘共苦,了解群众的疾苦、愿望和要求,并满腔热情地为群众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关注基层、服务群众、实践群众观点,加深对群众的感情。
(三)要力戒脱离实际,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更没有决策权。深入基层,力戒漂浮,必须发扬三种精神:一是甘当小学生的精神。不仅要“身入”,而且要“心入”,真正放下架子,以做群众学生的姿态,以向群众虚心请教的姿态,以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问题的姿态,对待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对待群众在实践中的发明和创造。二是求真务实的精神。下基层调研,不能只满足于听听、转转、看看,浮光掠影式的调查,要提倡深入调差和蹲点调查,一竿子插到底,这样才能更多地听到群众的心里话,了解到各方面的真实情况。三是不怕困难的精神。要敢于介入矛盾和问题比较多的地方,不怕碰“硬事”,不怕碰“钉子”。
(四)要力戒脱离实干,坚持求真务实,狠抓落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的根本要求,是各级干部必须具备的起码素质和基本品质。一是领导带头抓落实。党员干部要敢于喊出“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一级做给一 级看,一级带动一级干,以起到好的导向作用和示范效应,从而带动一方,影响一片。二是典型示范抓落实。注重发现、培育、树立和总结、宣传、推广各类典型,通过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各项工作开展。三是检查督促落实。要切实克服重部署安排、轻督促检查的倾向,加强督查力度,健全督查机制,改进督查方法,推动工作落实。四是用好干部抓落实。用人是旗帜,是导向。要坚持以群众的普遍反映、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作为评判工作优劣的重要标准,对求真务实、言行一致、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好党员、好干部,要大力表扬,提拔重用;对那种干的不如看的,埋头苦干的不如投机钻营、背地捣乱的歪风邪气,必须坚决制止,特别是对那些只图形式、不务实效、制造虚假政绩的干部必须采取组织措施,该降职的降职,该免职的免职,严重的药给予党政纪处分,从而营造正确的用人导向机制,努力在本地部门形成你追我赶、竟抓落实、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的生动局面。
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主要途径
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关键在于能否做到自我认识、自我锤炼、自我监督和自我要求。主要途径有四:
1、刻苦学习,树立正确的党性修养观。
党性修养的课题古人早已提出,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焉。”孟子说:“养性”、“寡欲”,“君子必自反也。”荀子也说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朝洪应明著的《菜根谭》砺品篇中有一条目说:“无事便思有闲杂念虑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德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古人的修养目的不一定适合今天的需要,但他们倡导一个应当注重道德的自我修养,强调心灵的“内力”调节和刻苦砥砺是可取的。共产党人的道德修养是为了规范自己的行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周恩来的《我的修养规则》,吴玉章的《道德修养座右铭》,陈毅的《手莫伸》诗,雷锋的《日记》,等等,无不体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人民同甘苦、共患难、清心寡欲、淡泊明志的革命情怀,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我们修养的楷模。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严于学习,树立正确的党性修养观。党员干部的知识和道德品质不是生下来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党性修养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当前,尤其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条规,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学习经济管理和道德伦理,增强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明辨是非、善恶、荣辱的能力。在学习中要联系实际,严格省察解剖自 己,有“吾日三省吾身”,才能“知明则邪恶不生”,“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2、投身实践,不断锤炼党性修养。
政德的自我修养不是静养,任何脱离实际的修养,只能是剥削阶级“养尊处优”、“闭门思过”、“明哲保身”、“清净无为”的活命思想。党性修养通过实践的检验和修正才最有价值。党员干部担负着“两个文明建设”的重任,担负着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艰巨任务,与上下左右前后各方面的人员有密切联系,需要用政德意识来调解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需要严于律己,“为政以德”,无私奉献;需要进行刻苦磨砺,自强不息;需要在反腐败斗争中不徇私情,敢于碰硬、敢于摸老虎屁股。在这些实践中,党员干部既作用于客观环境,教育别人,又陶冶自己,改造主观世界。只有在实践中进行全方位的修养锤炼,才能磨砺意志品质、陶冶道德情操,升华思想境界,真正符合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政德要求。
3、严于制约,自觉接受监督评价。
政德监督评价是政德实践的基础保障。虽然从根本上说,党员干部政德的实践依赖于党员干部自身的自觉性,然而,党员干部政德的行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自律性的养成需要经历从不自觉到自觉、由外在规范逐渐内化为内在政德需要的过程。因此,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要善于自我制约,自觉接受外部的监督评价。党员干部主要要自觉接受两方面的外部监督评价,即组织的监督评价和社会的监督评价。组织的监督评价是党政机关的内部监督评价,表现为组织内部的 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评议和考核鉴定等,以及纪检监察机关的专门监督;社会的监督评价体现为社会各方面对党员干部政德状况的监督评价,突出表现为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评价。党员干部只有自觉置身于组织和社会的监督评价,做到经常反省,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才能真正提高自身党性修养。
4、提高要求,始终做到公清慎勤。
首先是“公”,即公正。它应该是党员干部的为政之首德。古人说:“政在走私,私不去则公道亡。”一方面,党员干部担任的职务都是公职,担任公职者为公众服务是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党员干部公而忘私才能取得真正成功,因为公心使人有见事之明,公心使人有容人之量,公心使领导者有凝聚力。因此,党员干部行政首先必须公平、公正。其次是“清”,即清廉。清正廉洁是吏治的永恒主题。廉和贪是一对最突出的矛盾。贪得对象主要是钱色。俭以养德,就能克服这些不合理的欲望,使物为己欲,而不使人为物欲。这样,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便在党员干部中失去了立足之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党和政府而言,关键在制度建设;对个人而言,关键是不沾不贪。党员干部在任何环境下都要经得住诱惑;要自觉过好金钱关、享乐关、私情关、美色关和权位关。第三是“慎”即慎政,处理政事要谨慎,要慎于思考,慎于决策,慎于执行,慎于检查。掌权执政,既要开拓进取,果敢大胆,又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党员干部做好慎政,要注意深入的调研,指挥员的果断决心来自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决策程序(制度),以程序(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决策行为;要充分听取专家和集体的意见,千方百计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减少和尽可能避免决策上造成的失误。第四是“勤”,即勤政。勤政才能通民。一勤而百事治,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勤”与“检”相连,与“奢”相对,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不畏艰辛,艰苦创业,是历来提倡的美德。“勤”还与“奋”相连,与“怠”相对。艰苦奋斗,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是党员干部的本色。党员干部要以“勤政为民”为最基本的要求,“为官一任,谋福一方”,要加强监督检查,注意“回头看”,善抓工作落实。
总之,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反映了社会召唤公正、廉洁和高效政府的迫切要求,应引起高度重视。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必将大大促进党政机关的高效与廉洁,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最终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危险点管理制度
危险点管理制度 主题内容
本规范对易燃易爆危险点定点分级原则、分级标准、管理程序、要求及检查作出了规定。2 引用标准
GB2894-88 安全标志
GJB2157-93 兵器工业企业易燃易爆危险点分级管理要求 国家军用标准《易燃易爆危险点分级管理要求》 3 术语
3.1 易燃易爆危险点(以下简称危险点)在生产、贮存、使用过程中潜在火灾、爆炸的危险因素,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人身伤害和物质损失的场所。3.2 三级危险点管理
根据生产、贮存、使用物质的危险性质和设备、设施的安全技术条件以及事故造成的危害程度,将危险点划分为Ι、Ⅱ、Ⅲ级,为控制危险因素,预防事故对不同等级按不同要求所实施的相应管理。3.3 岗位(班组)责任人
在危险点工作的安全责任人。3.4 检查责任人
负责对危险点(包括租赁场地或库,谁的资产谁负责,按同级别
管理)进行安全检查的各级责任人 [岗位(班组)、车间、分(子)公司(中心)和集团公司级 ]。3.5 巡回检查
各级检查责任人对负责的危险点按规定检查周期和内容履行职责的检查。4 依据
依据集团公司《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本制度。5 危险点管理程序及相关职责 5.1 管理职能
5.1.1 生产安全部在主管安全生产副总经理领导下,负责危险点的管理与考核。
5.1.2 危险点的管理按照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原则,生产安全部、保卫武装部负责对各单位危险点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5.1.3 危险点所在车间(科)、分(子)公司(中心)主管领导对本单位危险点管理负全责。各单位技安、保卫室(组)负责对本单位危险点的管理情况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及考核。5.2 管理程序
危险点管理程序如下: a.定点分级,定员定量; b.张挂标志,明确责任人;
c.编制检查表,规定检查周期和内容;
d.各级检查责任人按检查周期和内容进行检查;
e.反馈隐患信息,落实整改措施; f.检查考核。
5.3 定点与分级 5.3.1 定点原则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定为危险点:
a.生产、贮存、使用物质在外界能量和内在不稳定因素作用下,能引起燃烧、爆炸的场所;
b.可燃气体、易燃或可燃挥发性液体的蒸汽、悬浮状可燃粉尘和纤维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混合物的场所; c.其它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的场所。
5.3.2 分级原则
危险点分级是依据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致因条件的高低,致害物逸散能量的大小,事故对人、物的影响程度等因素,将危险点划分为以下三个级别:
a.Ι级危险点是易发生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导致人员重大伤亡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对企业有全局性影响的场所;
b.Ⅱ级危险点是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导致人员伤亡或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对局部有较大影响的场所;
c.Ⅲ级危险点是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导致人员伤亡,但造成经济损失和影响不大的场所。5.3.3 分级标准
Ι级危险点标准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定为Ι级危险点:
a.闪点小于28℃的易燃液体,储量在50吨以上的场所; b.爆炸下限小于10%,正常情况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
c.闪点小于120℃的可燃液体,储量200吨以上的场所; d.储存火药、炸药、弹药总量在5吨以上场所; e.高压储罐、氧气站、一级变配电站;
f.油漆、稀料总仓库;
g.人、机活动危险性大的作业场所。Ⅱ级危险点标准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定为Ⅱ级危险点: a.易燃液体储量5吨以上的加油站; b.化工材料总库;
c.易燃液体储量在2吨以上的场所;
d.油漆、化工材料2吨以上(含2吨)的场所; e.调漆、喷漆占地面积80m
2以上的场所; f.100m3以上木材加工、储存场所; g.液化石油气换气点;
h.火工品装药量在100千克以下的作业场所; i.工作压力大于10Mpa的压力容器;
j.人机活动危险性大的操作工序,如:空气站、天然气锅炉、大型车辆停车场(库)、二级变配电站等;
Ⅲ级危险点标准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定为Ⅲ级危险点:
a.易燃液体储量0.5—2吨的场所;
b.闪点小于120℃可燃液体,储量在0.5-5吨的场所; c.油漆化工材料在2吨以下的库或喷漆点;
d.易燃固体储量在3吨以下的场所; e.木材存放量在50m以上的场所;
f.达不到一、二级危险点分级标准的,却符合危险点分级原则的场所,参照三级危险点管理。
具体危险点定点、分级、定员定量及分布《危险点分布明细表》(附录A)。5.4 要求
5.4.1 危险点的确定与分级,应由生产安全部和保卫武装部组织有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根据集团公司不同生产类别和危险点定点、分级原则确定危险点,划分危险等级。
5.4.2 危险点和危险点等级确定后,一般不能随意更改,若因产品结构变化,需变更或撤销时,按5.4.1条执行。5.5 标志
5.5.1 危险点处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牌,易燃易爆危险点责任标志牌、危险物质告知牌和定员、定量标志牌,其中,每个独立危险点场所应单独设置定员、定量标志牌,以上标志牌由生产安全部统一制作和发放。
5.5.2 危险点的消防管理标志牌,消防三定牌、灭火器材的配备等 5
执行保卫武装部的各项规定。5.6 检查责任分工与要求 5.6.1 检查责任分工
各级危险点检查责任分工如下:
a.Ι级危险点由岗位(班组)责任人、车间(科)主任、分(子)公司(中心)领导和集团公司领导检查;
b.Ⅱ级危险点由岗位(班组)责任人、车间(科)主任、分(子)公司(中心)领导检查;
c.Ⅲ级危险点由岗位(班组)责任人和车间(科)主任检查。5.6.2 巡回检查周期
岗位(班组)责任人每日班前、班中、下班时检查,车间(科)主任每周检查一次,分(子)公司(中心)领导每半月检查一次,集团公司领导每月检查一次。5.6.3 编制检查表
5.6.3.1 “危险点岗位责任人日查记录表”、“危险点巡回检查记录”由生产安全部统一印发。
5.6.3.2 危险点所在单位应对每一个危险点都要进行事故树分析,绘制事故树图,制定出岗位(班组)责任人、车间(科)主任、分(子)公司(中心)领导和集团公司领导安全检查表,分别贴于“危险点岗位责任人日查记录表”、“危险点巡回检查记录”的前面空页。5.6.4 人员要求
5.6.4.1 岗位(班组)责任人要求:
a.掌握危险点部位所有设备、设施性能和生产使用、贮存物质的危险性质;
b.熟悉生产工艺、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管理规章制度;c.岗位(班组)责任人由在危险点工作的安全责任人,即班组(工段)长担任,实行倒班生产的,则由各班的班组(工段)长或责任人担任;
d.依照“岗位(班组)责任人安全检查表”的内容,认真做好日常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各类事故隐患,对于无力解决的问题,应及时上报车间领导,认真填写“危险点岗位责任人日查记录表”,不得有漏查、漏签名现象。
5.6.4.2 各级巡回检查人要求:
a.必须是相应级领导担任,当责任人因故不能履行检查责任时,必须委托相应级领导代查;
b.了解危险点部位设备、设施性能和工艺要求,以及使用、贮存物质的危险性质和安全技术条件状况;c.依据相应级领导“安全检查表”的内容,按各自的巡回检查周期,做好周查、半月查、月查,针对查出的问题及下级反映无力整改的问题,要研究制定整改措施,杜绝各类事故发生;d.认真填写“危险点巡回检查记录”,不得有漏查、漏签名现象。5.6.5 检查整改
各级检查责任人,必须按规定的检查周期和检查内容履行检查职责,将检查情况记入“危险点岗位责任人日查记录表”、“危险
点巡回检查记录”,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研究制定整改措施,组织和督促整改。对本级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采取临时安全措施,并向上一级检查责任人报告。5.6.6 信息反馈 5.6.6.1 内容
信息反馈内容主要包括:
a.危险点日常管理和各级责任人检查责任落实情况; b.检查发现问题、整改措施和整改效果情况; c.重大隐患反馈处理情况。5.6.6.2 隐患信息处理程序 隐患信息处理程序如下:
a.根据事故隐患大小,按职责范围,组织实施整改; b.一般事故隐患由车间、班组落实整改,并填写“隐患信息反馈单”,整改验收后,将其报本单位技安室(组);
c.凡车间、分(子)公司无力解决的问题,应逐级和向集团公司领导报告,并提出整改措施意见,由集团公司领导统筹解决;
d.较大隐患的信息反馈单,由各单位技安室(组)报生产安全部,由生产安全部集中整理,报集团公司主管领导处理。5.6.7 资料归档
5.6.7.1 归档资料内容包括危险点基本情况、隐患信息反馈单和“危险点岗位责任人日查记录表”、“危险点巡回检查记录”。危险点基本情况包括所属单位(到班组一级)、名称、建筑面积、类别、8
级别、建点日期、建筑物结构、防火等级、定员、定量、危险物品情况(包括品名、数量、特性及安全要求)
5.6.7.2 危险点档案由分(子)公司(中心)技安室(组)管理。较大隐患的信息反馈单由 生产安全部负责管理。6.0 异地子公司危险点可参照此制度进行管理。
附录:危险点分布明细表
第三篇:浅谈变电运行管理中的危险点与防范方法
浅论变电运行管理中的危险点与防范方法
论文关键词:变电运行管理 危险点 防范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变电运行工作成为了当前极为重要的工程之一。面对变电站运行管理之后潜在的危险隐患,我们必须做好全面的分析工作。因而,采取值班员需把变电运行中的误差控制在最小,这样可以维持电网的正常运行。针对这一点,本文以具体的工程案例为对象,对变电运行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综合分析,制定了科学的维护方案。变电运行管理中存在的几种危险点
1.1 变压器操作
值班人员对变压器操作时必须保证高度的谨慎,只要某一个小的环节出现错误都会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一般状态下,人员操作变压器时的危险点多数呈现在两种形式:首先,切合空载变压器时大多数会出现操作过电压的问题,这些会给变压器的绝缘功能造成损害;其次,变压器的空载电压不断增大,这种情况同样会损害变压器的绝缘受到损坏。这些都提醒操作者必须要针对变压器的整个操作过程给予关注。
1.2 母线倒闸操作
母线倒闸操作对于倒闸操作而言是很重要的组成,若操作者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工作,操作时也未能根据标准的工序严格操作,其存在危险的概率将会不断增大。而母线倒闸操作时同样具有了不同形式的危险点,一是存在带负荷拉刀闸的问题,二是有由于继电保护以及自动装置切换错误而造成的误动现象,三是在对空载母线充电时电感式电压互感器和开关的断口电容造成的串联谐振。若没有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将会给变电站造成巨大的损害。
1.3 倒闸操作票编制
在变电运行中需要用到各种不同形式的设备,结合具体的状况可以将其划分成运行、热备用、冷备用、检修等四种情况。对于设备来说,其自身状态是在不断转变的,两种不同状态相互变化时应当填写倒闸操作票。倒闸操作票在电网倒闸操作中式关键的依据,是确保电网、设备安全运行及人身安全基础。从不同的意外事故情况看,错误的操作票形成之后,则会给设备或人员造成很大的损害,给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阻碍。
1.4 直流回路操作
值班人员在变电运行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操作,而直流回路操作则是最为常见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操作具有的危险性也是很高。若开展这类操作时没有选择正确的方式,那么将会造成某些自动装置以及保护误动作,给变电站带来诸多不利。因而,对直流电路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作业,维持变电操作的正确性。
1.5 天气因素引起的危险
外在环境是变电运行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若天气发生了异常问题同样会造成变电运行管理出现各种形式的事故。例:冬季时,充油设备的油面过低、导线过紧;夏天时,充油设备的油面过高、导线过松;大风时,引线被杂物缠绕;大雾时,设备发生闪络现象等等,这些都会给变电带来不同的危险事故。因而,我们必须要综合多方面进行防范,对不同的天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变电运行管理中危险点的防范
2.1 完善制度,落实工作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这是保证变电运行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在思想意识上对值班的操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安全作业意识,规范其实际的操作行为。此外,落实各项日常管理工作,积极创建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奖惩机制,把每项工作内容完全落实到实处,且经过对操作事项的量化、细化,在内部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维持各项操作形式的有序开展。全面贯彻执行不同的规章准则,维持各项制度发挥理想的作用,以此增强运行人员的责任意识。
2.2 增强素质,规范操作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每个变电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的,尽管当前我国的变电运行得到了严格的管理。但受到操作人员素质的影响,使得整个变电运行工作水平高低不一,这些都直接造成变电运行工作难以顺利进行。这就需要变电管理者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科学的培训措施,积极采取当前具备的技术条件,坚持认真培训以及种岗位的资格考试增强自身素质。另外,对不同的变电技术需要及时更新调整,以此不断改善变电作业能力。另一方面,广泛开展技术交流也是提高操作者技能的必备措施,将不同变电站的人员聚集到一起,针对相应的问题开展讨论也是很有必要的,能不断增强变电运行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2.3 继电保护,仔细对待
继电保护工作在电网运行中是不可缺少的安全屏障,一旦继电保护没有及时发挥相应的作用,则变电站存在的危险性将更大。因而,从各个方面完善继电保护工作,使继电保护装置长时间处在正常的运行状态下是很关键的。对于继电保护运行管理中,我们需采纳“三个管好”和“三个检查”指标。对于压板、控制保护设备、直流系统、各个分支回路等都需要积极管理,避免出现误动操作而引起一系列的故障,未变电运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4 预防工作,尽量完善
虽然事故的发生有时不易被掌控,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从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采取多方面的防范措施则会有效控制危险事件的发生率。值班人员在日常工作时,需要对安监部的事故及时报告,并且做好事故原有的分析排查,且根据实际问题的处理情况总结工作经验,制定出科学可行的预防措施。除了要避免类似事故出现之外,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故障形式获取丰富的经验,严格控制危险点的分布情况。经过这些预期性的防范后,作业人员的安全运行意识将得到很大的提高由此能够确保变电运行安全、稳定地运行。
2.5 巡视工作,必须加强
对操作设备运行给予严格的监视,是尽早发现异常问题的保证。变电运行过程中对设备监视可以时刻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设备安全情况,引导作业人员及时调整设备状态以维持正常运行。而实际情况中,许多变电站并没有对设备监视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给变电安全运行埋下的隐患。这就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其专业工作水平,对电气设备进行科学的维护。
2.6 大修工作,认真对待
在大修过程中,变电站倒闸操作、工作票执行过于密集,这一阶段的工作任务量大,是维持系统安全的重点阶段。在大修时期进行控制的措施体现在:大修之前,根据检修部门的工作,合理安排检修工作规划,对不同设备的正常状态进行检测,积极的完全落实“人员、工器具、备品备件”等方面的工作;加强与同行之间的工作交流、技术交流,重点学习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大修阶段,在相关记录薄册中需标明各个工作日所需接地线的数量语布置点位置,已避免操作不当导致带接地线合闸的误操作。结语
从实际工作情况看,危险分析、加强预控是极为重要的。为了保证这两方面在现实工作中发挥理想的效果,则需要全面落实各项操作内容,不能把规章制度仅仅局限于口头上或书面上。积极采取监督、指导和总结工作,对于变电运行管理中危险点分析作用重大。
第四篇:危险点总结
长宁公司炼钢厂
《危险点预控活动》
工 作 总 结
2007年9月
日
长宁公司炼钢厂
《危险点预控活动》工作总结
公司企划部:
根据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和“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原则,按照公司下发“长宁[2007]字第34号《关于开展危险点预控达标活动的通知》精神,为了进一步搞好安全生产,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管理,搞好事故预防工作,把生产、设备等事故隐患消除在爆发之前,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我厂从6月10日至9月15日在全厂开展了《危险点预控达标活动》的贯彻落实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厂部成立了活动领导组:
组长:王明俊
副组长:郝建国
黄玉林
成员:李荷荣
李建中
景菊梅
杨先锋
部炳华
李晋太 王宽旺
宋贵喜
马彩萍
聂守业
刘生荣
二、根据“通知”要求组织了《危险点预控知识培训》。各车间都按厂部“通知”要求组织岗位人员针对岗位具体环境、设备状况、操作方法、人员素质等实际情况,结合《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技术操作规程》等内容进行了有关知识培训。让每个员工都能了解本岗位的工作重点及安全
防范措施,以达到危险点预控活动的目的。
三、各车间建立《危险点预控管理制度》,开展危险点分析预控自主管理活动。
1、危险点预控自主管理活动的内容
(1)、组织岗位人员分析、筛选危险点(危险因素),结合《安全生产规程》、《设备操作规程》等有关规章制度制定预控措施。包括管理措施、技术防护措施,编制《岗位危险点预控卡》。(2)、厂安全生产部对《岗位危险点预控卡》审核后,投资1600元,绘制成了《危险点预控示板》20余块,安装在相应的岗位上,用于提示岗位人员安全生产。
(3)、针对岗位的危险点,进一步完善了安全防护设施,为安全生产创造良好条件。
2、检修、制氧车间组织维修人员对危险性检修作业实施“危险点控制措施”,确实保障安全检修作业。
3、各单位指定专人负责,制定了《危险点预控预控管理制度》,以车间、班组为单位开展危险点预控自主管理活动,组织员工参加培训,把危险点预控活动工作落到实处。
四、对危险点预控达标活动的检查验收
1、各车间于2007年8月31日前将本单位的《危险点预控管理制度》、《岗位危险点预控卡》、《检修作业危险预控卡》报厂安全生产部汇总。
2、厂活动领导组成员于9月10日按公司《危险点预控活动验收评分标准》进行了检查、验收,基本达标。
五、长期坚持危险点预控活动,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1、各单位将按照制定的《危险点预控管理制度》、《岗位危险点预控卡》、《检修作业危险预控卡》进行长期的安全管理,进一步提高全员的安全素质,做到危险预知、预防,群策、群防,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2、今后将《危险点预控》知识纳入新员工的安全教育内容。安全生产部将对危险点预控活动进行考核。
长宁炼钢厂2007、9、13
第五篇:安全性评价与危险点分析
安全性评价与危险点分析
作者:安全管理网
来源:安全管理网
点击数: 76
更新日期:2009年08月13日
〔摘 要〕 阐述了安全性评价与危险点分析的理论基础,介绍了两者的特点和不同作用,指出了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实践中综合运用两种方法能有效地辩识、评估隐患,预防控制事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关键词〕 安全性评价 危险点分析 理论 实践
“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是90年代以来我国电力企业创造性地运用于安全管理实践,取得了极大成效的现代安全管理办法。积极推广、综合运用“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等方法有利于辩识和治理事故隐患,有利于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到实处,从而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安全性评价与危险点分析的理论基础
1.1 “预防为主”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认为,生产事故的发生虽然有其突发性和偶然性,但事故是可以预测、预防和控制的。“预防为主”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国家电力公司“安全生产责任书”中就明确指出:“我们相信,除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外,通过我们的努力,所有事故都应当可以预防;任何隐患都应当可以控制。”对长期以来存在的“事故难免论”的否定,是人们安全思想认识的飞跃,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1.2 以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研究生产过程
人类从事的生产过程都包含着利用能量作功的过程。一旦能量失控,就可能引发人身或设备事故,因此 生产系统存在固有危险。然而生产及生活中的固有危险都是在人机环境系统控制之下运作的。无论生产过程如何复杂,都可以置于人机环境系统中进行分析和研究。由此可知,产生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生产环境包括物理(空间、时间)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和生产组织人文环境,这些均可以分别归纳为“人”或“机(物)”的范畴。因此,按照安全系统工程的观点,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就可以分为2类: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二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预防事故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
安全系统工程理论特别强调“管理”,认为产生事故的间接原因是安全管理不到位,它是产生事故直接原因的原因,安全管理缺陷,是根本性的事故隐患。只要安全管理到位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克服,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消除,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也可以改变。1.3 危险辩识和评价是事故预防的重要手段
要预防和控制工业事故的发生,首先必须发现和辩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隐患,然后再采取措施加以消除或防范。危险辩识和评价是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事故预防技术水平的有效措施,也是许多先进工业国家的成功经验。
很多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制订了用于风险评估和危险辩识的法规和标准。英国标准BS8800“职业卫生与安全管理体系”就规定“所有雇主和自谋职业者对其业务活动中的风险评估负有法律义务”。因此,大小工程的立项和开工,特别是一些危险性较大的工程,都必须先进行风险评估,生产过程中也必须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否则就是违法。“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都属于风险评价的理论范畴,而且是预防和控制事故行之有效的方法。企业安全性评价方法与实践
2.1 什么是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的定义是:综合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度量和预测,通过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确认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必要的措施,以寻求最低的事故率、最小的事故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安全性评价根据进行的时期可分为事前评价(前馈评价)、过程评价(现状评价)、事后评价(后馈评价)、跟踪评价等类型。安全性评价的方法有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模糊评价等多种。
2.2 发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和特点
2.2.1 发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内容
发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包括设备系统、劳动安全与作业环境、安全管理等三部分。涉及到八个方面的评价因素:
(1)生产设备是否符合安全条件;
(2)主要生产工具、机具是否符合安全条件;
(3)上级颁发的反事故措施是否落实;
(4)生产设备、工机具管理水平;
(5)安全生产主要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和贯彻执行情况;
(6)人员技术素质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7)劳动环境是否符合安全条件;
(8)重大自然灾害抗灾、减灾措施落实情况。
2.2.2 发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的特点
(1)评价范围是发供电企业现存的处在变化中的危险因素,不仅包括人身,还包括设备、环境管理等方面。
(2)评价目的是预防重特大、人身、恶性频发性事故。着眼点是安全基础而不是事故概率。
(3)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属于定性评价范围,用评分法进行量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文字说明和数字分析相结合。
(4)不划分星级或安全等级,而是用相对得分率(安全基础指数)来衡量系统的安全性(危险性),相对得分率=(实得分/应得分)×100%。
(5)具体操作上由企业自我查评与专家评价相结合,形成企业自查、整改、专家评价、再整改、复查、巩固、新一轮评价等不同环节组成的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安全机制。
2.3 安全性评价开始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
华北电力集团公司26个发供电单位全部完成了评价和复查工作,共发现问题5 191个,其中重大问题1 371个,各单位认真整改,综合整改率均在95%以上,有力地夯实了各发供电企业的安全基础。自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以来,连续几年发供电事故和一类障碍呈下降趋势,一些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隐患及时得到发现和消除,“安全性评价”开始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更可喜的是发供电企业开始形成“自查、评价、整改、复查”一整套事故隐患辩识评价和预防控制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安全机制。
在实践中也发现,安全性评价在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方面成效显著,而在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方面虽有一定作用,但不尽人意,还要进行新的探索。作业现场危险点分析
3.1 什么是危险点分析
“危险点分析”或“危险点控制”的完全表述应该是“工作前危险点危险源的分析与工作中危险点危险源的控制”。
人类从事的每一项生产活动都存在着包括劳动者本身、工具设备、劳动对象、作业环境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危险性和不安全因素。危险点是指在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地点、部位、场所、工器具或行为等。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设备损坏、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和状态。工作前经过认真分析,充分认识危险点和危险源之所在,工作中采取隔离、警示、个人防护等有力措施加以防范,达到超前控制和预防事故的目的。
在安全生产的实践中,电业员工创造了许多预防事故的方法与措施,如施工前的“安全交底”,运行中的“事故预想”,检修中的“安全措施卡”,调度工作中提倡“多说一句话”等等,都可以归纳为“危险点分析”的范畴。当前提倡开展“危险点分析”活动,旨在使这项工作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通过规范化的措施,使一线员工在工作现场形成预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形成一种有效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安全机制。
3.2 危险点分析的要点
(1)工作场地的特点,如高空、井下、容器内、带电、交叉作业等,可能给作业者带来的危险因素。
(2)工作环境的情况,如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幅射、有毒有害气体、缺氧等,可能给工作人员安全健康造成的危害。
(3)工作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工具等可能给作业人员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
(4)操作程序工艺流程的颠倒、操作方法的失误等可能给作业人员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
(5)作业人员当时的身体状况不适、思想情绪波动、不安全行为、技术水平能力不足等可能给作业人员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
(6)其它可能给作业人员带来危害或造成设备异常的不安全因素。
3.3 危险点分析的一般方法
综合其特点和经验,危险点分析的一般步骤是:
(1)工作负责人组织并主持对将要进行的工作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危险点。
(2)制定控制措施,必要时召集有经验的老工人或工程技术人员研究预防对策。
(3)在办理“两票”的同时填写“危险点分析控制单”,向所有工作成员交底,每个工作成员签字。
(4)工作中认真落实控制措施,工作负责人(监护人、安全员等)认真监督。
(5)保留“危险点分析控制单” 备查,并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各岗位典型的危险点分析控制资料。
应该发动群众创造适合本单位情况、有特色的危险点分析控制方法。在开展“危险点分析”活动中要特别强调认真学习《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因为《安规》中不仅指出了有关作业的危险点,还指出了控制措施和方法。调查统计表明,在许多发供电企业一线员工中,相当多的人自觉执行《安规》有差距,少数人甚至有抵触情绪,这是违章作业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应引起管理者高度重视。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的比较
4.1 相同点
(1)理论上都源于“风险评估”中工业事故隐患“辩识-评价-控制”体系。
(2)实践上都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超前控制事故发生的有效方法。
(3)管理上都是企业安全生产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
(4)国家电力公司新颁《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同时将“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列入了公司系统各企业安全管理例行工作的范畴。
4.2 不同点
(1)防范重点不同。安全性评价以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为主;危险点分析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
(2)应用范围不同。安全性评价应用于一个企业全局的宏观的评价上;危险点分析则是应用在局部的微观的具体作业现场。
(3)所需时间不同。安全性评价的评价和整改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危险点分析用于一项具体工作中,所需时间较短。
(4)工作量不同。安全性评价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工作量大;危险点分析视现场具体工作而定,一般工作量较小。
(5)思维方式不同。安全性评价用一定的安全标准去衡量评价对象,发现隐患加以控制,是一种正向思维;危险点分析则是首先找出可能发生的危险,再加以防范,是一种反向思维。
4.3 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应该同时开展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理论上是一致的,但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互不矛盾也不可替代,应该同时开展。
如1999年12月,华北某电厂输煤车间运行人员在更换桥型运煤机(俗称桥吊)抓斗钢丝绳过程中,发生一次桥吊滚筒将2人挤死的人身事故。事故发生在夜间零点左右,司机张某在操作时不慎将4根钢丝绳全部拉断,桥吊电源跳闸,照明电源同时失去,要求电气值班人员送电。同时,司机和另一值班员杨某自己动手更换钢丝绳。约40 min后副班长听到滚筒已经转动,感觉不对,喊了两声无人应答,立即上桥吊切断电源,到机械室发现司机张某和值班员杨某已被绞到滚筒下面,经抢救无效死亡。此次事故原因是:
(1)司机操作不当,使桥吊抓斗冒顶,将4根钢丝绳全部拉断。
(2)司机离开桥吊时未将操作把手放在中间位置,切断电源。违反《安规》第119条和第124条。
(3)运行和检修职责不清,且未开工作票。违反《安规》第78条。
(4)设备存在重大隐患,桥吊没有限位保护,操作室门电气闭锁失灵,滚筒安全栏杆损坏等。
上述原因前2项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如果深入开展危险点分析工作则完全可以防范。后2项属于管理和设备问题,在《火力发电厂安全性评价》中都有明确的评价条目,尤其是桥吊的设备问题,都能在“燃煤贮运系统”和“劳动安全与作业环境”2个章节中分别查到。只要认真开展安全性评价,设备的不安全状态是完全可以消除的。但是,安全性评价对前两项操作失误、未切断电源等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现和克服鞭长莫及,同样,危险点分析对后2项日常生产管理缺陷和设备隐患的消除也无能为力。可见,同时开展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才能全面堵塞漏洞,彻底消除隐患,预防事故发生。结 论
(1)依据安全系统工程的观点,发生事故的基本原因可以归纳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物)的不安全状态。预防事故应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风险评估是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
(2)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都源于风险评估理论,都是预防事故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但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对预防人身和设备事故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但实践证明,安全性评价在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方面成效显著,危险点分析在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方面效果更佳。
(3)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应同时开展,才能全面堵塞漏洞,彻底消除隐患,实现人机环境系统的本质安全化,有效预防事故发生。
来自: 安全管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