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新闻采访
Interview
How do you feel if you could rewind the clock some years ago? Well, yesterday I interviewed Mr.Branagh, a psychologist in Harvard and learned his provocative experiment in which people feel as if their body clock has turned back to their young age because of the special surroundings Branagh offered.I recorded all the details about the interview.(J=Journalist, B= Branagh)J: Mr.Branagh, how do you do this experiment?
B: Well, the experiment took place in an isolated old England hotel, which had been retrofitted to like what it was like 20 years ago.Then, a group of men----in their 70s----were told not to reminisce about the past, but to actually act as if they had traveled back to 20 years before.Also, we have a control group for comparison.J: That’s interesting!What’s the purpose of this experiment? B: Uh, I want to see if changing the men’s mindset about their own age could lead to actual changes in health and fitness.J: So, what did you find in the experiment? B: Oh, the findings were stunning.Two weeks later, the me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more joint flexibility, increased dexterity and less arthritis in their legs comparing to the control group.What’s more, their mental sensibility had risen measurably, and they had improved posture.I n other words, the aging process had been reversed in some degree.When I showed the outsiders the men’s pictures, they judged them to be obviously younger than the controls.The result is so exciting.J: Wow, this reminds me of what I saw in a book about psychology.It says that we are all victims of our own stereotypes about aging and health.We mindlessly accept negative cues about disease and old age, and these cues shape our self-concepts and our behavior.Do you think so? B: Yes, although we are sure to encounter illness, bad moods or a stiff back, we can try to embrace uncertainty and understand that the way we feel today may or may not connect to the way we will feel tomorrow.J: I think what you said just now would inspire a lot of people, Thank you so much.B: You are welcome.
第二篇:新闻采访
任务二 新闻采访
学情分析
通过模拟采访,了解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通过范文学习,掌握新闻写作的方法。
教材分析
通过新闻采访与写作活动,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时事,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世界观。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采访与写作的关系,采访前的准备和采访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
过程和方法:通过模拟采访,了解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通过范文学习,掌握新闻写作的方法。活动法,采访法,读写结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闻采访与写作活动,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时事,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世界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了解新闻采访及新闻写作。
一、什么是新闻采访
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采访的手段:用眼睛观察
用嘴巴问
用耳朵听
用笔记录
借助音像设备
二、什么是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就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写作。用文字或者声音、影像纪录资讯、表达意向。真实的,新鲜的,有价值的。
三、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1、只有采访没有报道,新闻活动就没有意义。
2、只有写作没有采访就是杜撰。
3、十份的新闻,七份靠采访,三份靠写作。新闻采写,有句行话叫“成在写作,功在采访”。即采访是第一位的,写作是第二位的。
采访是写作的基础。记者就好比是工厂的采购员,要到社会上去“采购”大量优质的“原材料”——新闻素材,经过“加工”——写作,才能制造出“产品——新闻稿。
可见,采访的重要性。所以说:想当好一名小记者,首先就要学会采访,然后写出真实的新闻报道。
四、采访前的准备和采访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
1、采访前要精心准备:
(1)明确报道思想
正如我们学习语文课,每篇课文都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一样,每篇新闻报道也都有自己的“中心思想”,新闻学里就称为“报道思想”。简单说,“报道思想”就是新闻报道的目的。
在采访之前,先明确一下,自己采访的目的是什么?反映一个什么样的新闻事实。比如,我们要写一篇“四好少年”的新闻,首先确立的报道思想。
采访“四好少年”的目的是什么,即挖掘“四好少年”身上的闪光点,给大家树立榜样。那么在采访的时候就要围绕她“好”来问,挖掘什么样的事情才能体现她乐于助人的性格,学习踏实等等品质。(2)搜集好资料了再去采访
首先,平时注重点滴积累。其次,建立自己的资料库。第三,到网上去“打捞” 资料。
比如 采访一个活动,反映一个事实。采访少代会
少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会,谁来参加,议论什么事。
百度百科:少先队代表大会,简称少代会,是少先队大队或大队以上组织和机构召开,由队员代表为主体参加的会议,是同级队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它有商讨、决定一个时期队的重大事务,选举产生队工作领导委员会的权力。
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杨利伟的《太空一日》被入选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2课课文。
他到我们学校来讲课,你有机会采访他,首先你要对他的作品或者经历有所了解,采访的时候才不会说外行话。
如果有的小记者只知道杨利伟是一位作者,一采访就提问:“你写过校园小说吗?”,那么,你这个问题就很尴尬。
如果你了解杨利伟的一些背景,那么你就会问出像:“您为什么要写《太空一日》?”这样就很容易打开有关太空探险的话匣子。(3)拟好了提纲再去采访
采访提纲,是对将要进行的采访活动的一个大致规划。它可以规划我们的采访程序,让我们保持思路清晰,做到按计划进行采访、写稿,快捷地完成任务。
比如,我校的小记者采访清洁工阿姨。
采访目的:报道清洁工作的辛苦,呼吁人们不要乱扔垃圾。拟定的采访提纲:
A、阿姨,您每天上班几点出来几点回去啊? B、你每天的工作是什么?
C、春夏秋冬,您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
D、您认为自己的工作辛苦吗?工作中最累、最苦的事情是什么? E、您看到行人随手人垃圾,您怎么办。
2、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
(1)和采访对象平等对话,“平等对话”,要求记者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主动交流,不把自己看得过高或过低,在采访中不加入自己对于采访对象的主观臆断。举例:两种情况
一是采访大人物:如首相、总统。
二是采访弱势群体:如囚犯
杨澜——国内著名资深电视节目主持人。曾在国内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电视台担任电视栏目主持,以极具亲和力的主持风格倍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采访过150多位精英名流。
采访过的名人:世界首富 比尔盖茨
世界冠军 影视明星
杨澜:和采访对象平等对话
这一点可能在刚刚开始做采访的时候很难做到。一开始总会觉得,这些采访对象令人高山仰止啊,但我后来慢慢认识到,我并不是代表我个人在提问,我也代表着观众对这些采访对象的好奇心,所以我不应该把自己定位于小学生、定位于仰视他们的位置。但要想实现平等的对话,前提是必须要老老实实做足采访前的功课。因为这十几年来,每一次的采访我都认真对待,每次都力争问出有新鲜感的问题,时间的积累带给我很大的财富。
(2)说服与获得采访机会
提问:被采访对象有没有拒绝采访的权利?
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关系是:尊重自愿、不强制。
在中国,没有任何法律把新闻采访界定为公民必须接受的强制行为,因而,中国公民有拒绝接受采访的权利。
有很多被采访者,由于性格内向等原因不愿意接受采访。那么记者就要说服与获得采访机会。
说服对方接受采访,关键首先在采访者本身,找机会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举例:我校小记者采访环卫工人。
小记者早上6点出发,6点半集合,然后集体在马路两边寻找采访对象(一名清洁工人负责一个路段)。很辛苦,到了近7点的时候才发现一位清洁工阿姨。
但是,阿姨看到身穿红马甲的小记者,不愿意接受采访。
带队老师:试图说服清洁工阿姨。
“想让孩子了解您这个职业的辛苦,从自我做起爱护环境,呼吁周围的人不乱扔垃圾。”
“孩子,都很期待采访,请您给孩子一个鼓励。”
通过交谈拉近和被采访对象心灵的距离。最终阿姨结束了采访。
2、采访是“交谈”,是真情对话,而不仅仅是“提问”。
被采访者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才会有最强烈的表达欲望。
杨澜访谈的最大魅力,在于她每每以真情对话,而引得名人动情。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就在杨澜的访谈中,动情地说到:“当我丈夫要求与我离婚时,我伤心极了„„想想看,我大学毕业三天就结婚了,从来不知该如何独立生活。但我挺过来了,甚至做了从没想过可能做的事。”(杨澜简述自己的经历),像朋友一样,拉近和被采访者的距离。
3、采访一件事或者一个人,不能只采访一个人。
“采访一个人物要采访二十个人,最少应该采访十个人。”
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 杜涌涛
我们不可能设想写一个人,不采访他周围的人。被采访人经常意识不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所以周围人提供的关于被采访者的印象才可能更接近真实的人物。
美联社记者为了写纽约市长,他首先把市长传记看了,所有报道这个市长的看了,然后根据材料采访市长底下的市政厅的人和他的竞争对手以及他的家人,他采访了六十多个人,然后他要求跟着市长走一个星期,一直把这个星期走完,他才坐下来跟市长谈。谈完后材料无限庞大,他自己觉得挺满足,开始整理材料,写出一个六千多字的报道,题目叫“抓住大树”。
一个记者要想给读者(报道)“一勺水”,那么在幕后(采访)时准备“一大桶”。
4、提问的四种方法:
(1)正面问:——提问时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绕圈子,这就是正面问。
例子 : 阿姨,您每天上班几点出来几点回去啊?
(2)侧面问:——换一个角度问问题,帮助采访对象回忆、联想,问出真实、具体的新闻材料。
例子 :C、春夏秋冬,您最不愿过什么季节。为什么?
夏天烈日,马路都快被晒化了,清洁工阿姨 还要工作。
(3)反面问:——有时候,采访对象会不太情愿接受记者采访,有的因为谦虚不愿谈,有的因为有想法不敢谈等等。对于这些情况,记者可以采取一种反面问的方法,有意刺激一下采访对象,引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从“要我谈”变为“我要谈”。例子:您看到行人随手扔垃圾,您气愤吗? 交代在自己的劳动不被别人尊重的前提下,清洁工阿姨的感受。
(4)追问法:——就是根据采访对象回答的一个情节、一件事情或其他材料,紧追不舍地问下去,一层层地挖掘出最真实的新闻材料。
例子:您认为自己的工作辛苦吗?工作中最累、最苦的事情是什么?
是清理地面上的口香糖,收集恶臭难闻的垃圾。
垃圾难闻,您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一开始闻到恶臭的来及想把前天吃的饭吐出来。
5、提问时的注意事项:
(1)一次只问一个问题。连续问问题被采访者反映不过来。(2)提问要短不要长。口头交流记不住(3)提问要多问“为什么”
追问
提问是采访的关键,方法和技巧都不难掌握。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实践和总结,就能练就一个敏感的“新闻脑”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挖”出我们想要知道的信息和材料,提高采访的质量。当场做笔记:(1)记要点。(2)记疑问点。
(3)记录下采访对象的有特点、有个性的语言。(4)记录下观察到的情景。(5)记想到的。采访后要及时整理:
(1)整理要及时:——采访一结束,就要抓住印象最深的“记忆的黄金时段”立刻整理记录。(2)整理的内容:——整理笔记、整理录音、核实材料。(3)充分发挥笔记的作用:——写好新闻搞、积累新资料。
五、模拟采访
学生相互采访,5分钟内采访身边的同学。每个小组推选名2名同学发言,口采访内容,每位同学限时 2分钟。(以介绍采访对象为主)。
此环节用时是20分钟左右,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读范例,了解消息写作。
一、话题指导
消息,是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要写好这样的事件,你需要尽可能全面、准确、深入地掌握第一手材料。最基本的材料,一般包含“六要素”,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你可以通过调查,了解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观察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采访相关的人员,了解他们的观点、感受;收集主要的背景资料等。有时候,还需要利用录音、拍照等方式,增强信息的准确性。
动笔写作时,首先要确定一个新颖、醒目的标题,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如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百万”“横渡”,这些字眼的使用,极大地调动了人们了解具体内容的渴望。
其次,要合理安排结构。消息的结构比较特殊。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四部分。消息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其中导语是新闻的核心,他是用简洁的语言,突出最重要、最富有吸引力的新闻事实;之后的内容是事件的展开,事实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如果有关的背景材料,则放在事实之后。
消息的语言要准确、简明。在此基础上,可追求具体、生动。《新闻两则》后的第二题就是有关消息语言的练习,同学们可以再从文中找一些语句,体会消息的语言特色。
二、作文题目
写一则消息。
每位同学都要根据“任务二”中自己搜集的新闻素材,参考“技巧点拨”,写一则消息。写完后,组内同学互相交流,修改完善。
三、范文赏析 思路指导:
1、根据“任务二”所提供的素材,选取自己喜欢并有相关素材可以进行写作的角度。
2、所选取的报道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正能量,具有一定的启发与教育意义。
3、新闻报道的一般要求是:一用事实说话;二是文字应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写得繁杂冗长;三是层次要清晰,使读者听众能清楚地了解事件的过程或来龙去脉。
4、新闻报道的结构,大体有四部分:
(1)标题,往往是一句完整的话,概括了所报道事件的主要内容。
(2)导语,是标题下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是对标题的简要说明,简要介绍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3)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是用充足的、典型的,或者有说服力的材料,具体展开导语所强调的核心事件。
(4)结尾,一般是对背景、有关资料的来源的介绍,或对有关内容的补充。它不是必有的,需要与否,当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调查显示我校师生课外阅读量逐年提升
我校教学处4月28日公布的“2015—2016年全校师生课外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与前两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我校师生课外阅读量逐年稳步提升。据“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师生2016年人均课外图书
阅读量为9本,比2015年人均增长1.25本,比2014年人均增长1.8本。调查结果还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高,师生的课业压力也同步增加,但在日益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和学生的阅读热情不减。
各年级人均课外阅读量均高于上一年,课外阅读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教师所阅读的书籍,已经由原来的主题分散,变为主题日趋集中。主要以专业书籍为主,其中还包含了工具书、哲理类书籍等等。尤其是有关教师个人成长类的书籍,更是得到了老师们的青睐,人均为2-3本,有的会更多。这表明了老师们越来越重视自我的成长与专业素养的提升。学生阅读,主要是以一些专业性、工具性书籍居多。阅读介质调查数据显示,在师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当中,电子书约占三分之一。同时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
学生重视读一些科普类以及国学类的书籍,更多的是想趁着年轻,多学一些中国传统的文化,以利于更好地加以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这就是我们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所在。我们学校也在做着这方面的积极的引领与帮助。传承中华优秀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职责与使命。调查充分显示了我校近两年来师生课外阅读的整个变化趋势,随着现代化信息的不断推进,时代对每个社会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我们师生也必将追随时代,不断地提升自我,将阅读进行到底,用知识充实自己,提升自我。标题:点明事件、对象及结果。
导语:简要地概括了事件、对象、时间、结果。这几句议论,进一步深化了阅读国学类书籍的重大意义,进而提升了文章的主题。
主体:详细介绍了近两年来,师生课外阅读数量、内容的变化,以及活动的重大意义。
九、写作素材 素材一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当全体师生还沉浸在庆祝伟大祖国60华诞的喜悦中,我们又迎来了第五十届田径运动会。
田径运动会的举行,是我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展素质教育的集中表现,对于学校文明和和-谐校园构建,对于班级战斗力,及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加强团结以及班集体的形成是一种重要的展示平台,也是检验我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极好机会。
本届运动会的主题口号是“激-情与拼搏齐飞,青春携梦想共舞”,将激励全校师生以青春的激-情与活力,努力拼搏,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去挑战自己的潜能与极限。
我们希望全体运动会遵守比赛规则、尊重裁判,做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在参与,听从指挥,遵守体育比赛规则,要努力拼搏、赛出风格水平、注意安全,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用必胜的信心,去夺取每一个项目的最佳成绩。
素材二
本月11日,我市中小学广播操比赛圆满结束。经过层层评选,我校喜获一等奖。消息传来,数千名师生无不欢欣振奋。
在本次比赛中,我校学生服饰整齐,动作统一,精神饱满,斗志昂扬。这次广播操编排十分具有创意,大多数同学身着蔚蓝色校服,队伍中穿插身着鲜红运动服的部分同学,形成旭日与雏鹰图案。在做操过程中,随着队形的变换,图案充满动感:时而红色合抱,似初升的太阳
冉冉升起;时而红色散开,如矫健的雏鹰展翅飞翔,展现了百年名校的风采,赢得了现场领导与评委的一致好评。
为迎接这次广播操比赛,老师同学们都作了充分准备,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有时光是入场式就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没人有怨言。为了保持队形的完整,有的同学生病了也不下“火线”,直练得额角出汗,小腿抽筋。老师们更是耐心地纠正一些不到位的动作,适时地调动大家的情绪,累得嗓子都嘶哑了。
多年来,我校一直十分重视广播操质量,把它看作是反映学校管理水平和师生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同时也将它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平台,坚持以操育德、以操促智、以操健体、以操立美,用它来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次在全市比赛中取得可喜成绩正是对我们全体师生的肯定和激励。素材三
2017年6月16日,由于期末考试的临近,为了检测学生上一阶段的学习情况,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教导处严密组织了第三次月考考试,严格考风考纪。本次考试采取班级混搭的方式,每场考试都配备巡考老师,保证考试真实有效。所有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考试,考试中,同学们都能遵守考试纪律,端正态度,按要求认真答题,考试期间,考场秩序井然,考试效果整体良好,切实保证了成绩的真实性。所有老师能积极配合学校,做好监考,阅卷,试卷分析等相关事宜。
通过这次考试,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使各科任老师能及时的了解学生上一阶段的学习情况,为期末制定复习计划指明了方向,为我校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板书设计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一、什么是新闻采访
二、什么是新闻写作
三、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四、采访前的准备和采访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
第三篇:新闻采访稿
从老人身上学到的…….在我的家乡,有这么一位老人,他在我的家乡小有名气。逢年过节,请他写春联,写大字的人络绎不绝;举办文化活动时他总是一马当先,写小品,编相声。深受大家的尊重;同时,他还有一绝,那便是他的画笔,惟妙惟肖。然而,谁又能想到,他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只是小学水平。那么,我怀着好奇敬佩之情,想要去和他去交谈,他是我爷爷一辈的人,肯定有着丰富的阅历,我从他那也肯定能够学到许多知识。
他的本名是张国政(便于直呼其名不尊重,下文中我便用张爷爷来称呼),户籍是当地人。由于当时的家境条件不允许,他只接受过小学教育便不得不外出打工,十七八岁便进入我们当地的水泥厂工作,出于对文化的热爱,张爷爷没有放弃一切学习的机会,在工作之余学习文化知识,还当时了工厂的工会主席,时不时的组织一些文化活动,知道九十年代退休回到家里,他继续他的画画,技艺也更加娴熟,他把画画作为一种养生方法来锻炼自己至今。
听张爷爷说他的名字起得就有深意,是托当地的一个文化人起的,出自一首诗。国政,便注定了他关系国家的责任。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仍然关注国家新闻时事,同时他提出自己的建议,从这一点,便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更有责任去多关注国家新闻,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爷爷,你是如何成功的发掘并发扬自己在绘画这方面天赋?
张爷爷:兴趣是很重要的。我小时候便对文化感兴趣,常常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文化,个人喜欢安静与闲适。我从小便反感打牌,酗酒等不良习惯,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若没有一个好的习惯的话,在许多情况下便会不由自主的走入歧途,从而影响你的人生。
我:恩,是兴趣是一方面,花功夫和时间也是必须的,相必您在学校和工厂时都很努力吧?
张爷爷:是,小时候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因此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虽然小学之后也没有再上学,但是我在工厂叔也是利用一切闲暇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来学习。我也很幸运地当上了工厂的工会主席。组织厂里里的一些文体活动,这使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文化,同时也用业余时间来学习,练习绘画,编个小品什么的。
我:爷爷,那您认为一个成功的人应该具备那些品质? 张爷爷:首先要有责任心,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会对自己,对社会负责。当然还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像我学画一样,一有时间就练。不能荒废,几乎天天练,直到现在,我一有灵感,也会找个时间,把它画下来。你们现在正年轻,有你们那种青春昂扬的拼劲,这是好的,但其中也有些许浮躁之气,你们要学会克制,有理想,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这样才能走向成功。
我:谢谢您的建议,我会改正自己,努力向其靠近的。您认为在社会中哪些能力是最为重要且必须具备的? 张爷爷:交人是非常重要的。在现在这个社会,社交能力是很重要的。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所以你们这些孩子,越来越大,你们要独立,不能一直依赖家庭。而在外奋斗,就是要有朋友。当然,交友也不是越多越好,要交的是挚友,正道上的朋友。不能交损友,他们不仅不会在关键时候帮你一把,反而会拖累你的。交到一个好友,他们不仅会在你成功的时候与你分享快乐,更会在你危难的时候伸手帮你一把。而大学,你肯定能找到与你志同道合的人。和他们搞好关系,这对你以后的人生是很有必要的。我:从长辈的角度出发,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张爷爷: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你们要多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发展,并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为自己,为国家,国家需要你们这一代的新鲜力量。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学好
自己的专业,对自己负责,要有理想但不要浮躁,你们会取得自己的成功。
我:谢谢您配合我的采访,我会牢记您说的话。快过年了,也祝您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在采访结束后,我怀着兴奋之情回味着老人说的每一个字。字字意味深长……
第四篇:新闻采访稿
拾金不昧暖人心
拾金不昧象一盏灯,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他人,一盏盏灯相连,就可以照亮整座城的天空。
五月,透蓝的天空,悬着温暖又似火的太阳,我们迎来了“五一”小长假的到来。三天的假期其实是短暂的,许多同学出去游玩没有尽兴,却不得不在小长假的最后一天赶回学校。
这天下午,杨烨同学和表姐一起在打车回学校的途中,在出租车的后座上意外的发现了一个男士的钱包,当她打开钱包时,十分的惊讶。里面放着价值三万元的现金面炒,还有三四张的银行卡以及一张身份证等。当时这两个小姑娘也惊呆了,后来心想:如果把钱包交给司机师傅,也许不一定会转交到失主的手上,或者会拖延时间耽误了重要的事情。于是,杨烨同学和表姐便商量看能不能尝试自己找到失主。幸运的是,她们在钱包里发现了一张酒宴的票据,凭着里面的电话号码联系到了失主——刘先生,并约定在云龙区见面。
当刘先生和朋友赶到云龙区时,万分的感动,随即从那三万元中抽出一叠(据悉大概两千元)作为感谢,而这位拾金不昧的少女却婉言拒绝。刘先生想打电话让徐州日报的记者前来报道这位拾金不昧的少女时,也被杨烨婉言谢绝。后来刘先生经过打听知道了杨烨的学校,在第二天和家人一起到学校找到了杨烨和校领导,并赠予一面“拾金不昧 品德高尚”的锦旗作为感谢。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杨烨同学在平时喜欢在看一些杂志报刊,特别关注一些见义勇为、爱心奉献的社会事例。在宿舍里有时间会上上网,看一些青春励志的电影、微电影、短片等。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出去逛逛,喜欢乐于助人,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和社会上的弱小群体。除此之外,我们还了解到,杨烨同学的家庭氛围比较浓厚,据杨烨同学自己透露,在家时,爸爸妈妈一直教导自己要洁身自好,不是自己的东西一定不可以拿,而妈妈经常看的普法节目也影响了自己。
通过这件事我们看到,杨烨同学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那一刻,她拾起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送还的,是一颗至纯至美的心。她是我们青少年中现代的“小雷锋”。
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而我们身边的美,就在像杨烨一样的人身上。阳光不止来自太阳,也来自我们的内心。杨烨同学的事迹让世界充满了温暖,让我们拥抱了光明,也让我们懂得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为明天撑起一片绿荫,用行动温暖人心!
第五篇:新闻采访
诚信等于成功
没有人愿意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一生,我们希望自己成为博学的教授,伟大的科学家,知名的企业家或者政治精英……我们渴望在社会的高度认可中实现自我价值,我们渴望成功。但成功并不像祝词所讲的那样“心想事成”。一个人的成功需要知识,需要勤奋,需要机遇,而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是,需要诚信的品质。因为一个人很难靠孤军奋斗获得成功。事实上,获得他人的帮助、支持和理解,是成功路上的必然经历。而具备诚信品质的人,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别人的帮助。从这一意义上说,诚信是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
诚信能为成功积累人格力量。“诚”是指诚实,“信”是指守信,合起来的意思是说,诚实正直,言而有信。诚是信的基础与前提。只有诚信于心,才有言行一致。古今中外任何社会都把诚信作为美德加以推崇,诚实守信的人总能优先赢得别人的赞赏或认可。因此,诚信能为个体在社会中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诚信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品质.一个诚信的人首先是一个诚实待己的人,一个敢于面对自我真实面目的人。这样的人能全面客观的审视自我,既不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也不妄自菲薄、自我贬低。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自己的情况了然于心,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只有那些全面把握自己优点和缺点的人,才能真正了解自我成功的可能性和局限性,既不会因为他人的赞誉或阿谀奉承忘乎所以,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否定或自己的一次失败就气馁。这样的人往往会在别人惊奇的目光中从小成功走向大成功。这就是诚信所具有的特殊人格力量。拥有诚信品质的人总能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事实,总能达到别人达不到的成功。可见,具备了诚信的品质,就能把成功握在手中。我们不必去崇拜别人的成功,也不用去畏惧自己的失败,只要学会真诚,我们就能最大程度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诚信能使你在与人交往中,展现出巨大的人格魅力.孔子一贯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遵守诚信的原则。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人生在世,总要与别人交往,那么就不可避免地有一个取信于人的问题。要取信于人,就要真心诚意,表里如一,毫无矫揉造作地待人处事。那种“逢人只讲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的人生哲学,只能拉大与别人的心理距离,难以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
守信是人格确立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得以继续的前提。没有人愿意与不讲信用的人交往,只要欺骗别人一次,就永远失去厂别人的信任,更谈不上别人对你的重用。当别人知道你不可靠时,你的机会就消失殆尽。客户不会喜欢与一个经常行骗的人做生意;领导不放心把一项重要的工作交给一个不值得信赖的人;朋友也不愿意与一个虚伪的人合作。尽管你有满腔成功的热望和满腹的才华,若失去了别人的信赖,你就再也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可见,诚信最明智,老实人不吃亏.青年人若要成功,就该把创造信誉作为自己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不断地向别人证明你是一个可靠的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人们只有相信了你,才会去相信你的观点、思想或产品。一个人拥有了诚信,就会赢得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合作者和更多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一个企业拥有了诚信,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步为营,节节胜利。
诚信能为成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虽然诚信的品质是个体获得成功的有力条件,但个体的成功无论如何都需要一个诚信的社会环境支持。不知你有没有发现,社会其实就是由大大小小的诚信构成的。我们之所以可以安然地享用种种生活设施和生活用品,就是因为有很多人在遵守诚信的原则。走进一家从未走进过的陌生餐馆,就可以放心地享用美味,因为你相信餐馆是讲信誉的;到一家医院去看病,你会毫不犹豫地同意一个陌生的护士把一种不认识的液体输入你的体内,因为你相信医生、护士是诚实的,他们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治好你的病;和朋友约好几点钟见面,你可能会坐下来看看书,悠闲地等他,因为你相信他肯定会来;你很放心地把钱借给个急需用钱的朋友,因为你相信他真的需要帮助,相信他会如期归还……只要细想,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井然有序,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诚信的空气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诚信带给我们的好处。
不讲诚信最终只能是害人害己。遗憾的是,这么浅显的道理许多人却不明白。社会转型时期,在新的制度和规范尚未确守的情况下,一些人不惜抛弃了遵守几千年的诚信原则,为了眼前的利益,挖空心思以假乱真,人家招聘高学历的人才,他就拿出假文凭;人家需要写作能力强的,他就说自己是业余作家;人家需要高科技的产品,哪怕仅有一个手工作坊,他也会拍着胸脯说没问题……一个人不讲信用损害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信誉,还会破坏整个社会的信用机制,使人与人之间缺乏最起码的信任。到头来,不仅自己再也无法得到他人诚信的回报,还人为的加大了自己成功的成本。因为没有安全感,每个人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防止被欺骗。结果人人都生活在紧张和压抑之中,生活的幸福感大大降低。同时,信用被破坏,社会就不能很好的发展,经济不能正常的增长,个人也难以顺利的达到成功。
每一个渴望成功的青年人,都应该主动成为诚信的忠实卫士。我们无须埋怨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因为美好的一切就在你我手中。从我做起吧:“面对篝火,我们需要自己带上火柴才能取暖”: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播种诚信,我们得到的绝不仅仅是朋友的信任,还有值得信赖的整个世界,因为诚信的期盼同样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心里。当诚信不再是稀缺的资源,当诚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时候,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