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的采访
前的准备:
列举需要:记者拿到分派或自拟题目後,决定需要何种材料,范围大小如何
釐订疆界:把报导的主题勾化清楚,以免日後动辄虽小范围或扩大计画.点清或木:初步拟列消息的对象和项目,其中包括人,机构或组织及印刷物.查看一般资料:查询有关的背景资料.阅览背景资料之後:问
题大致拟列,以准备就绪,祇待出发.重新釐订疆界:许多消息到手後,报导的轮廓可作再一次的釐订.研判到手的衣料:可以决定是否需要再外出或收集其他资料.时应注意的事项:
注意的公正性,记者只是为了采撷事实,不可牵涉事中.记者为中间人的角色,报导不应牵涉自身的利益,应公平翔实.记者应满足阅听人的需要,阅听人想要知道的消息.记录笔记时,务必要把人名,地点,时间,统计数字,引述的话,插曲等先记下,在整理稿件时可作依据.时仪容要端庄,谈吐要大方.问问题要运用技巧,并抓住重点.如果对方不愿意深答问题,可以多绕一点路,先谈谈其他的问题再深入核心.若是对方真的不肯回答,不可强求,要保持风度.後,记者要细察其可靠性,才可以作出正确的报导.随身携带小型轻便的录音机,可以与笔记互相参照,有帮助的功能,也可确保报导的正确性.时问话的方式:
开门式的问题:当记者和被对象进行谈话之初,可以先有一个话引,可以谈时事,天气或是受访一方当时引人注目的特色.如此可以建立记者和被者相当程度的好感和信任,以便作往下谈的基础.过滤性的问题:在开场白的问题之後,记者可以过滤性的问题,这种问题可以确定受访者对事件的了解程度或可靠与否.六何因素的问题:六何因素为:who,what,where,when,why和how.前四者指出人,事,时间,事件轮廓,後两者则解释m-原因和为什麼,可以替後来较为曲折的问题打下基础.数字性的问题: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数字能给人比较具体而客观的印象,所以记者为了取信大众,会调查各种的数字.但是这些数字来源要经过小心的查证,以求信实.追查性的问题:这种问题主要在追究一个观念,一件争议或澄清谣言及误传.釐清观念的问题:为引申性的问题,记者用发生的事件座机础,请来源说明该是件的历史定位或明日展望.创意性问题:创意性问题是纪者除去以上几种例行问题,勾划事件的面貌之後,独有创意的问题.这种问题能表现访问的特色与记者创意.的技巧:
漏斗式:先从一般问题问起,再推演到核心.反漏斗式:先单刀直入问题核心,再回头查看枝节.隧道式:根据一个主题,拟就一系列的问题.隐匿式:记者以掌握的轮廓和概要,故意将难易问话混杂,出其不意,使受访者吐露真言.
第二篇:新闻采访
文字报道
()
图文报道
()
摄影存档
()
请外媒
()
出席者,参加者
新闻点(是否首次,与过去同类活动比较有何创新,有何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等)时间
星期
地点
预约
单位
预约单位联系
人及联系电话
任务分派(由新闻中心
填写)
文字报道
新闻图片
摄影存档
对方供稿
请外媒
1,学校《周表》(包括南校区周表)上的会议与活动,我中心将根据其新闻性自行决定是否报道或摄影,无需提交此表预约.二级学院的一般会议与活动,原则上自行采写,通过新闻网投稿.2,请主办方至少提前一个工作日递交此表.由于工作程序的需要,本中心不接受电话预约,口头预约,电子邮件预约等.未按程序预约的活动,需请主办单位自行提供稿件,通过新闻网投稿.3,校领导参加的活动,请承办活动的部门填写此表.如无明显的承办单位同时又需摄影存档或新闻报道,请校领导的秘书人员填报此表.4,外媒(电视台,报纸等)对普通会议及学术研讨会一般不予报道,除非有新闻人物到场.5,多个采访任务发生冲突或预约的活动新闻性不强时,我中心可能作出取舍,敬请原谅.6,学校摄像工作是由教育技术中心负责的,如需摄像请与教育技术中心联系预约.北校区联系:36207017(行政楼四楼414新闻中心,杨老师,孙老师,刘老师)
南校区联系:39328338(教学楼A座3楼党政办,陈老师)
此表可复印,可在宣传部主页下载,可向新闻中心,南校区党政办申领.预约也可通过新闻网右上角“新闻与摄影预约”网上提交.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2005年12月制
第三篇: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学
1新闻采访:新闻记者为了新闻报道而进行的采集分析新闻事实性材料的职业性活动,是全部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特点:①求实性;②时效性;③独立性;④突变性;⑤艰险性;⑥广泛性;⑦连续性;⑧公开性。
难点:①采访要快、同时要准;②采访要快,同时要深;③材料的挖掘要生动,同时要真实。新闻采访中的三大矛盾(对应于采访的三大难点):时效性与真实性的矛盾;时效性与深刻性的矛盾;真实性与生动性的矛盾。
2新闻记者
记者职业是随着近代报纸的产生分离出来的。泛指新闻工作者,即新闻行业中的所有从业人员。狭义的指专门从事采写新闻报道的专业人员。
记者职业的性质:①记者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②记者是真理的捍卫者;③记者是信息、知识的传播者。
3记者的类型
①专业记者:指专门采访或侧重报道某一条战线或某一个领域的记者(如政治记者、经济记者、文教记者、法制记者、体育记者、军事记者等)。专业记者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产物,他们熟悉某个领域的情况,便于结交朋友,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②常驻记者:又称地方记者,以新闻机构所在地为采访范围的,称为本埠记者。地方记者称为外埠记者。常驻记者有利于了解所在地方的情况,便于报道。
③机动记者:不常驻在一个地方,没有固定采访范围,随时准备接受编辑部调遣,完成重大突发事件采访的记者。
④特派记者:指因特别的采访任务受编辑部派遣的记者。
⑤特约记者:指应编辑部的约请,完成一定采写任务的编外人员。⑥驻外记者:受编辑部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
4记者的工作任务
①采写新闻;②反映情况;③群众(通联)工作(包括联系组织通讯员、处理读者来信来访、征求群众意见、组织开展社会活动等)。
5记者的采访路线:认识路线+工作路线
①记者的认识路线: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记者的工作路线:依靠党委,坚持真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6记者的采访作风:①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②雷厉风行的敏捷作风;③不畏艰险的战斗作风;④深入实际的群众作风。
7记者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严格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必然性: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新闻采访
没有事实就没新闻。
具体要求:①明显的事实材料(新闻的六要素)一定要真实;②非明显的事实材料也一定要真实(包括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思想认识的描写、对事实的评价、解释和说明);③记者要注意把被采访的事物放在全局中加以观察,不要因为个别事例的真实而以偏概全,要善于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④背景材料一定要真实。
新闻失实的原因及表现:①个别记者的动机不纯,出于私心,或追求“轰动效应”,虚构、捏造事实;②过于强调新闻的宣传性,强扭角度;言过其实,夸大拔高;③个别记者的工作作风有问题,不肯花费精力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而是捕风捉影,粗枝大叶。对于一些事实数据不加以核实;④某些记者由于采访经验不足,轻信别人的介绍,上当受骗;或是由于自身知识缺乏,违背常识,闹出笑话。
(二)广泛、深入的挖掘新闻事实材料
新闻事实材料的要求:①典型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②具体的、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材料;③生动的现场情景和感人的细节材料;④能表达记者的立场、观点、倾向的材料;⑤富有生活情趣,群众喜闻乐见的材料。
(三)速战速决,力求新闻报道的时效
8记者的修养:指记者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方面的综合水平。①政治理论方面的修养:a 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c 相关行业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政策法规。②知识方面的修养:要求记者是“复合型”人才,“T”型人才。
③新闻业务方面的修养:a 要有敬业精神;b 要有单兵作战的能力;c 要有写作的能力。
9记者的职业道德:指记者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集中表现:①有偿新闻;②收受礼金;③贪图享乐;④报道失真;⑥导向错误。
记者职业道德的内容: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③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④维护新闻的真实性;⑤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⑥发扬团队协作精神。舆论导向:五个有利于„„
媒介误导表现:①盲目追逐“热点”;②大量刊播暴力新闻、犯罪新闻;③缺乏对社会生活主流的关注和把握;④背离办报宗旨,迎合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盲目跟风、“炒作”;⑤业务不精,知识贫乏,新闻宣传政策把握不准,导致错误信息的传播,甚至直接影响到实际工作的开展。新闻采访过程:记者在一定报道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新闻线索,有所准备的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运用各种各样的采访方式和方法,广泛深入地搜集和挖掘新闻事实材料,并提炼新闻报道主题,考虑采写的安排。新闻采访的环节:指新闻采访活动中要经过的若干道工序。
①明确报道思想:报道思想是指新闻单位制定和执行的指导新闻报道的方针和具体实施办法。从新闻采访上来说,报道思想为记者指明了本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宣传报道的目的、内容、范围、重点、步骤和要求,指明工作中要注意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以及报道中要掌握和注意的具体问题。②确定新闻线索:(第五章)
③做好采访准备:经常性准备与临时性准备。(第六章)
新闻采访
④开展采访活动:这是采访环节中的核心环节。⑤考虑采写安排:采访中对写作的考虑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根据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和要求来展开相应的采访活动;在采访中思考、提炼新闻主题并围绕主题进行深入采访和补充采访。
12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关系:①从新闻报道的全过程来看,采访先于写作,采访时写作的前提和基础;②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归宿,是采访的完成和目的。③虽然二者在工作顺序上有大体的先后之分,但在具体的工作中两者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往往是相互渗透、统一的过程。
新闻采访的方式方法: 13个别采访
概念:记者选准某个具体的采访对象进行相互交谈从而获得新闻素材的采访。
优点:①采访方式十分灵活方便,只要被采访对象合作,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采访,时间上也可长可短,比较自由。②一次采访不成功,还可以进行重复采访或者补充采访,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下,找不到某知情人,还可以设法采访另一知情人。③记者可以根据采访的需要和可能,与被采访者建立经常的联系,随时随地观察,了解被采访对象,掌握比较生动、具体的材料。④个别采访在没有第三者参加的情况下倾谈,能敞得开,谈得细。记者如能获得对方信任,谈话就能够比较深入。
难点:要能抓住关键和要害的问题。
要求:在采访之前作大量的、细致的准备工作。现场观察 概念:记者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通过过观察获得新闻素材的采访,主要依靠眼睛观察。优点:①有利于获得第一手材料,增强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第一手材料指直接来自原始来源,不经过中间环节得来的材料。②有利于增强记者的现场感受,获得切身体会,是新闻报道具有真情实感。③有利于采写“视觉新闻”,克服新闻“假大空”的弊病。④有利于鉴别新闻事实的真伪,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⑤有利于缩短采访的认识过程,利于记者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报道深奥、抽象的专业领域的复杂知识。⑥用眼睛进行观察,是记者不可剥夺的“采访武器”。
15召开座谈会
概念:指记者通过座谈的形式,同时向多个人了解情况,搜集和核实新闻材料的一种采访方式。
优点:①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搜集到来自各方面的资料。②可以同时听取正反两个方面的不同意见,有利于记者比较准确的分析事实材料。③座谈会把不同的人召集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启发,共同回忆,有利于把事实真相弄清楚。召开座谈会的注意事项:①根据采访任务的需要确定参加会议的人选和人数。②会前要做好准备,拟好座谈的提纲。③要善于启发引导,牢牢抓住会议的“缰绳”。④记者要有虚心求教的态度,不能自以为是,发号施令。⑤把召开座谈会和进行个别采访结合起来。16蹲点调查
概念:指记者选择某一地点,针对某个重大题材而进行的较长时间的定点采访。优点:①能掌握大量生动的第一手材料。②是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培养社会活动能力,改进采访作风的有效方法。
新闻采访
17交叉采访
概念:指记者在一段时间里同时对两个以上的新闻线索进行采访的活动方式。优点:有利于记者充分、合理的利用安排时间,四面出击,多处新闻、快出新闻的有效办法。适应于大型运动会和重要会议的采访。
18立体采访
概念:也称全方位采访,指记者围绕某个事物展开多角度、多侧面的采访。
优点:突破了一点一线的平面采访模式,对事物进行上下左右古今前后的多方面的挖掘,从而可以获得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材料,从中互相参照印证,寻根究底,能比较全面、深刻、准确的反映某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适应于重大题材的采访。立体采访方法的综合运用:①上下结合;②点面结合;③今昔结合;④横向采访;⑤纵横结合;⑥多面发掘。隐性采访
概念: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显性采访就是公开采访,指记者找到被采访对象后,出示证件或名片,公开记者身份,说明采访意图,谋求对方支持与合作。隐性采访指由于特殊原因而不公开记者身份,不表明采访的目的采访活动。
优点:真实可信,不会由于记者的采访改变客观事物本来的面目。
缺点:靠记者本人的独立活动,得不到采访对象的支持和协作,有时受记者视野所限,可能把某些事实弄错。
隐性采访的适用范围:①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进行检验性采访。②对那些不善于、不愿意与记者打交道或不愿意谈自己情况的人,运用隐性采访方式,可以消除对方的紧张心理,获得所需材料。③揭露性或者批评性的报道,为了防止对方弄虚作假,把事情或问题搞个水落石出,必要时也可使用隐性采访。④记者深入敌军,敌对分子或者不法分子之中,为第方采访对象对记者造成危害,只能采用隐性采访。⑤为了全面透彻的了解某种社会现象,某种社会弊病,记者混入其中成为暂时一员,亲自体验,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生动的感受。进行隐性采访须注意的几个问题:①隐性采访往往用于批评性、揭露性的报道的采访,甚至要深入到不法分子或敌对分子之中,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要争取有关部门和群众的支持与协助。②对一些有争议的敏感问题或事件进行暗访时,如果条件许可,记者可以进行笔记或用隐蔽的微型录音机进行记录,以防日后可能发生的新闻诉讼。③隐性采访不暴露身份,没有热情接待,没有前呼后拥,全靠记者采取单兵作战的战术,单枪匹马的进行采访,因此记者要有吃苦的精神。④最好把隐性采访和显性采访结合起来,争取采访对象的支持。突击采访
概念:指对那些没有预兆,突发的重大事件的采访。
要求:①对突发事件的采访要求记者闻风而动,雷厉风行,有快速作战的能力。②记者进入现场后要保持头脑冷静,不要心慌意乱,在现场面前手足无措。③采访突发事件,记者要注意根据事件的性质,判断是作公开报道还是做内参反映,如不能公开,就要遵守规定,以免引起不良后果。④记者对事件的发展过程要进行追踪报道,给读者完整印象。21 集体采访
概念:指一家新闻单位两名以上记者或两家以上新闻单位的多名记者对某人、某事、某单位的共同采访。类型:
新闻采访
①合成采访,指一家新闻单位派出多名记者组成记者团,围绕某个问题或事件分头采访。②联合采访:指多家新闻单位联合组成一个记者组,围绕某个重大问题或事件分头进行采访。③新闻发布会:又称记者招待会,指新闻发布者在同一场合,统一时间里接受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采访的方式。
参加记者招待会要注意的问题:参加之前应尽量作好充分准备;要勇于抢机会,善于提出关键性的、重要的问题。④全景采访:指一家新闻单位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多为记者对同一事件的各种活动和反应同时进行采访。
⑤现场会采访:指不同新闻单位的记者同时来到某一现场,对某个事件进行采访。电话采访
概念:指通过记者打电话的方式,找到被采访的对象,了解所需要的新闻材料的采访方式。适用范围:①收集资料,核对事实,征询意见,补充情况等,作为采访活动的辅助手段。②一般简单事情的采访。③记者和采访对象空间距离太远,由于采访时限性的要求,只能用电话跟对方交谈。④在某些特殊场合下,记者一时无法挤进现场,用电话可以强行突破时空限制,迅速接近难采访到的人。
注意事项:①事先要做好充分准备;②要注意倾听,不但要记下对方最生动、最具表现力的话语,而且要善于听出对方谈话中的“弦外之音”,体会对方的情感。③注意电话采访的口气和语调,保持谦虚平和的态度。
26新闻采访确定的因素:新闻线索、新闻敏感、新闻价值 27新闻线索
概念:新闻线索是指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的一种信号或简要信息,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多是零碎的、不完整的,需要记者去作进一步的证实和了解。特点:①新闻线索以某种客观事实为基础。②新闻线索的表现往往是简单的、零碎的、不完整的。③新闻线索具有突现性,稍纵即逝,没有高度的新闻警觉,便把握不住。④新闻线索可信度小,变动性大。⑤新闻线索不是新闻事实本身,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作用:①新闻线索能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②新闻线索向记者指示新闻的存在。③线索的获得是新闻采访的一个重要关口。
来源:①从上级机关和领导那里得到新闻线索。②从编辑部那里得到新闻线索。③从通讯员和广大人民群众中获得新闻线索。④从会议中获取新闻线索。⑤从各种书面材料中发现新闻线索。⑥从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的报道中发现新闻线索。(需要往更加深度挖掘和广度挖掘)。⑦记者有意识的对某些情况进行积累,顺藤摸瓜的发现新闻线索。⑧记者在耳闻目睹、观察思考中获得新闻线索。
28新闻敏感
概念:新闻敏感在西方又称为“新闻嗅觉”、“新闻眼”、“新闻鼻”,使记者发现和判断客观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体现。
作用:①帮助记者找到新闻线索,使记者每天有写不完的题材。②帮助记者衡量事实的新闻价值,从而决定是否投入采访与报道。③帮助记者独立思考,对各种复杂的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从中发现重大新闻。④帮助记者预知新闻的发生,有所准备的抓到重要新闻。
内容:①迅速判断某个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②判断一个新闻事实在诸多事实中,那个重要,那个次要,从而把最主要的事实突出表现出来。③判断某个实施能够引起读者的普遍关注和共同兴趣。④从平凡的事实中导出重大新闻的能力。⑤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对事物的
新闻采访
发展进程作出科学的预见,增加新闻报道的计划性。
新闻敏感培养的途径:①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②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③掌握全局情况,关心群众生活。
29新闻价值
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能够引起人们共同兴趣的特殊素质。它是新闻在社会上的传播价值,同时也是新闻工作者取舍和衡量新闻的标准。
构成要素:①重要性,对社会有重要影响并和受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②显著性,新闻事实所包含的的人和事知名度或显要度高;③及时性(新鲜性);④接近性,包括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心理位置上的接近;⑤趣味性,反常、冲突、竞争、对比、人情味、幽默性、情节性等。
30新闻准备:一是日常准备,属于战略性的准备;一是临时准备,属于战术性的准备。31采访准备的意义:①缩短双方距离;②避免工作盲目;③有利于采访的深入;④提高采访能力。
32采访的日常准备 概念:又称采访的平时准备,是指记者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新闻采访工作的需要而进行的长期的、经常性的准备工作。
内容:①明确报道思想。②掌握全局情况。③汲取百科知识。④积累各种资料。⑤训练业务能力。
33采访的临时准备
概念:指记者在明确新闻线索之后,与采访对象正式接触之前,在材料上和采访的安排的部署上所作的一系列准备性工作。内容:
a 研究采访对象。b 搜集相关材料。
c 制定采访计划:①选定采访对象,②选择采访角度,③考虑采访的方式方法。④确定报道的范围、重点、步骤、周期、初步考虑报道的体裁、字数、截稿时间。⑤作好疏通采访渠道的准备。
d 设计采访提纲。要求:①要根据已经掌握的材料来准备问题;②要根据采访任务和写作体裁来设计提纲;③要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联系设计提纲。e 作好物质准备(纸、笔、墨水、录音设备等)。
采访的基本手段
34创造谈话采访的有利条件
①选好访问时机。采访对象情绪较好,能腾出时间来接受采访的时候。②选准访问环境。作用:a 有利于谈话采访顺流直下,少受干扰。b 有利于采访对象触景生情,谈出有关情况。c 有利于采访深入,增强记者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d 有利于表现新闻人物,烘托新闻主题。③重视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记者的时间观念、仪表风度往往是影响首因效应的重要方面。
新闻采访
④寻找共同话题。
⑤摆正双方关系(平等的、互相合作的关系)。
35提问的要求和方式方法
提问的作用:导向主题和挖掘材料。
提问的要求:a 提问要具体。b 提问要简洁。c 提问要自然。d 提问要抓住要害。e 提问要想着读者。f 提问要由易到难。提问的方式:
a 开放式的提问:指所提问题比较笼统,被采访者的回答范围广泛、发挥余地较大的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比较省力,几乎是对任何陌生的采访对象都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而且问题题完后,记者有一定的喘息时间。但这种提问不利于挖掘关键材料,因而主要用于访问的开头,以便形成融洽自如的采访气氛,在采访过程中也可作为一种过渡和调节的手段。
b 闭合式提问:指所提问题比较具体,被采访者的回答范围狭小,指向性强的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比较尖锐,锋芒毕露,容易从对方的回答中得到实质性的材料。一般来说,被访问者回答这种问题也十分简单明了。这种提问形式的气氛往往严肃、紧张,但深入采访往往是要靠闭合性提问完成的。记者提这类问题较吃力,必须事先掌握大量的材料。c 一次采访过程中,两种提问方式往往是交替使用。常见的提问方法:a 开门见山-正问法;b 明知故问-反问法; c 旁敲侧击-侧问法;d 设身处地-设问法;e 穷追猛打-追问法;f 循循善诱-诱问法
36谈话采访记录
采访记录的方式:a 心记 b 笔记 c 录音机记录
采访记录的内容:a 关键性的材料 b 有特色的现场材料 c 容易忘记的材料 d 访问对象个性化的语言 e 采访对象的思想和记者的自身感受 f 有疑问的材料
记录的注意事项:a 要注意倾听。b 笔记的行与行之间要留多一些空白,不宜密密匝匝。c 尽快追击和整理记录。d 定期对采访记录进行分类整理。
37采访的心理调节
记者采访时心理素质的要求:a 自信大方的沉稳风度;b 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c 沉着冷静的处变能力;d 活泼开朗的乐群性格;e 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记者采访时的不良心理:a 自卑心理 b 急躁心理 c 惰性心理 d 冷漠心理 e 盲目心理 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的心理:a 积极配合 b 无所适从 c 消极应对 d 抵御抗拒 调节采访心理的工作:a 营造轻松的采访氛围 b 穿插适度的身体语言 c 有的放矢的排除障碍。
38观察采访: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主要通过眼睛的观察来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作用:
①有利于获得第一手材料,增强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第一手材料指直接来自原始来源,不经过中间环节得来的材料)。
②有利于增强记者的现场感受,获得切身体会,是新闻报道具有真情实感。③有利于采写“视觉新闻”,克服新闻“假大空”的弊病。④有利于鉴别新闻事实的真伪,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⑤有利于缩短采访的认识过程,利于记者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报道深奥、抽象的专业领域的复杂知识。
新闻采访
⑥用眼睛进行观察,是记者不可剥夺的“采访武器”。
39观察的方式:a 旁观式观察:记者进入现场,亮明身份,以比较超然的观察者的角度对采访事物进行直接审视的观察方式。b 隐蔽式观察:指记者不公开身份深入现场进行观察或混入被观察的群体中,从而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采访方式。指记者全身心投入采访的现场中,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体验现场气氛,获得切身感受的方法。
c 体验式观察:指记者全身心投入采访的现场中,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体验现场气氛,获得切身感受的方法。
40观察的方法:a 选好观察的位置和角度 b 把粗看和细察相结合 c 把观察思考相结合 d 把现场观察和背景资料相结合 e 把观察和其他采访手段相结合
41观察的主要内容
①观察新闻现场的典型环境。②观察新闻事件的完整过程。③捕捉生动有特点的细节。④观察新闻人物的外貌表情。⑤观察新闻人物的语言动作
第四篇:新闻采访
记者进行新闻采访,需要采取一定的活动方式,讲究方法和技巧。在新闻界,采访的互动方式,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是访问和观察,这两者往往又是互相配合、交错进行的。
本章主要讲述访问类型、访问作用和访问活动的规律及其实践方法。
第一节 访问形式和类型
一、访问及其形式
访问作为一种采访活动方式,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交谈,从中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进而收集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记者要报道大千世界各种各样新近发生的事实,无不需要和采访对象打交道,而打交道的方式主要是访问,即便采写以观察为主的目击式新闻,通常也离不开访问活动。
长期的新闻实践表明,记者必须学会并善于访问,不善于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这是因为:从记者的职业特点来说,只有通过访问,真正认识和把握客观事实,才能写出有价值的具有传播意义的新闻来。
记者的访问,可以使个别访问,也可以是集体访问。
个别访问,即记者与采访对象单独交谈。这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访问方式。个别访问能根据采访对象特点,较好地与采访对象交流沟通。由于采访对象各自的个性不同,访问方法也要因人而异。采访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表现在访问和事实的关系中,因采访对象与事实的关系不同,如有的事实不利于自己则愿意谈,不利则不谈,因而对访问者的态度,也各不相同。记者为了获得有关材料,必须用各种方法和个人细谈,以达到采访目的,所以个别访问时主要的访问形式。
当然,个别访问常指记者和采访对象一对一的当面交谈,但也不排除在必要时有几个人在场。比如遇到突发事件,记者赶到现场,在现场的人不熟,采访时记者虽向一个人发问,其他人也会关注、补充、介绍,有时甚至争相发言,这应该属于个别访问,因为这时记者采访,并非有意组织一些人进行交谈,而主要是对某一个采访对象进行访问,至于其他人的参与,并不影响这是个别访问的性质。还有的情况是,在采访中,记者为了要访问某一采访对象,有时要请他人引荐,这时虽有两个人在场,但采访对象仍属一个人,所以也仍是个别访问。
集体访问,这时记者对有意组织或邀约的多个采访对象的访问,集体访问一般有两种形式:
1.座谈会
访问座谈会又称调查会,这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需要广泛地进行调查了解,经过座谈会上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介绍有关情况和材料,有利于较快把握全局,并可通过讨论,弄清事实真相。毛泽东同志当年是很擅长开座谈会的,他写的文章内容非常充实,材料具体生动,大的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小的如《宁冈调查》、《兴国调查》等,都是我们的范例。
记者要开好座谈会,要避免众口一词歌功颂德的假现象。开会前必须做好准备。要根据采访要求,选择采访对象,拟定讨论提纲,最好先将提纲分送给与会者;对重点人物,还要个别交谈,说明记者的意图和要求,使座谈会谈论目标明确。座谈会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三五人或七八人即可,以便于与会者有时间畅所欲言。座谈时,记者应冷静观察,广听博纳,对于不同意见的争论,千万别轻率表态,强作结论。
座谈会通常又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记者约请一些人本着同一主题而开的座谈会,这种座谈会听取对某些问题的意见,本身就构成新闻。另一种情况,是记者为了全面了解有关情况而召开的座谈会。座谈会发言时间有限,不宜细谈;有的人还因为对问题的谈论有顾虑,不敢深谈;有时也易出现“从众”现象。所以还要在会后结合进行个人访问,使访问逐步深入。2.记者招待会
又称新闻发布会,通常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举行,有时也由个人出面举行。
这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集体访问,即一群记者访问同一采访对象,这就是新闻发布人。这种访问形式近年在我国逐渐被广泛使用。记者招待会上,一般先听取主持人发布新闻或介绍情况(包括书面材料),然后记者提出问题要求主持人解答。记者招待会的主持人,额就新闻发布人常为一人,有时,因问题的多面性或事物的复杂性,也可由几人组成,各自回答有关方面的问题。
这种形式不同于座谈会,主要的是表现为记者之间的竞争,而且招待会时间是有限的,各报台的要求也不尽一致,因此,记者必须有备而来,包括有关政策、资料的准备,抓住关键的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提问,并快速做好情况介绍和问题解答的记录。当然,会上不是每个记者都有提问的机会,不过别人提出的问题和主持人解答常能适应各媒体的共性需求,还可以从招待会所发书面材料得到补充。
二、访问活动的类型
访问,由于访问内容不同,可分为若干类型。根据不同的新闻内容特点,大致分为五大类:即因事件访问、因人物访问、因经验访问、因问题访问和因争论访问。各种访问类型,有时需要穿插运用。1.因事件访问
顾名思义,这是旧某一事件而进行的访问活动,报纸上和广播、电视中的大量动态报道,属于这类访问的结果。根据读者心理,事件访问旨在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所以,访问的重点是发生什么事,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单位)和原因,也就是要着重弄清新闻的五要素。如果事情已有结果,还要弄清六要素。事件性访问往往由于事件发生突如其来,事先毫无准备或准备不足,而报道任务急,采访时间紧。因此这类访问,一是要行动迅速,像战士听到冲锋号一样,立即冲到现场,寻找当事人和知情者,向他们进行访问;二是要随机应变,若出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立即改变行动安排,调整采访部署;三是要忙而不乱,争取在较短时间里完成,访问内容又不能有错漏。
对于采写深度报道的访问,主要抓事件的背景、原因、意义和影响等材料。所以要深入事物的内部,以揭示事物本质;虽然它是事件访问的继续,但访问除了现场外,还要顾及地点的延伸;在时间上,可以了解现在,也可以追溯以往,预测未来。它和一般事件新闻不同,访问中除了认识新闻事实本身,更主要的是要认识关于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而且还要揭示事件的意义和影响,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等,实际上深度报道的采访要综合运用各类访问技巧。
2.因人物访问
人物访问是对新闻人物、著名人士的访问,访问的重点在人。人物访问怎样才能访问得好,不少记者的体会是:名人采访有五忌:一忌仓促上阵;二忌急于求成;三忌过热过冷;四忌冒失追问;五忌贪多求全。因为新闻人物和著名人士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陪你闲聊,所以一定要有准备。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访问邓小平,她的准备是那样的充分,看来很多有关资料,连哪天是邓的生日都记得清清楚楚。另外,还需临场随机应变,根据访问需要,灵活变通。访问名流比较困难,常用“金城所致,金石为开”的办法,或用消除隔阂,动之以情的办法等。使之乐于接受采访。还有注意自身的形象和态度,不要胡吹乱捧,以致引起对方的反感;对于对方不愿多谈的事,也不要一位追问;人物访问因时间仓促,提问不宜太多,只有非问不可的问题才问。
因人物访问往往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人物的纪实性报道的访问。这类访问要抓住人物的个性,着重了解其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言行等,以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形象;同时要抓住事实的细节。掌握富有特点的有关细节,才能更好地显示人物的具体精神面貌及其成就。3.因经验访问
指导性明显的经验性报道,在我们的新闻传播媒介中是常见的,记者的采访活动相当于一部分是出于介绍经验而进行的访问。
这类访问着眼工作成就特别是取得成就的规律性,同时分析这些成就和经验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能够给人们以什么样的启迪和教益。
因经验访问,旨在用典型经验推动全局,指导实际工作。所以访问中应当注意选取有普遍意义、广大读者有共同兴趣的经验。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因经验访问,往往也要访问人,引文任何经验的积累都离不开人的创造性。4.因问题访问
就是为研究某一问题或批评某一错误而进行的访问活动。
问题也就是矛盾,当今,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读者总是以很大的兴趣关注新事物,新问题。对于因问题访问,着重点当然是问题所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原因又是什么,怎样来解决,报道出去有何意义,这些都要在访问中搞得一清二楚。如《北京酱油为什么脱销》这条新闻,为什么北京酱油会脱销,就是人们关心的问题。进行这类访问,深入事物内部联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5.因争论访问
这类方位是针对某一争论有的放矢的访问。
我们的舆论是一律的,又不是一律的。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原则看,各新闻单位都是一律的,但是在具体问题上,在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对一些问题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意见。如长江三峡工程是否上马,海南岛的建设规划设计,当前的经济改革措施等等问题,就曾经有过争论。我们采访报道有关争论,目的是集思广益,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对问题争论的访问,最重要是是不可先入为主,带有偏见,而应客观、全面地听取各方面的观点。访问对象要选择权威性或代表向人士,做深入的了解,抓住要害,突出要点。
类别:默认分类 | | 添加到搜藏 | 分享到i贴吧 | 浏览(180)| 评论(0)上一篇:《新闻采访写作(上篇)》第五章...下一篇:《新闻采访写作(上篇)》第四章...
第五篇:新闻采访
诚信等于成功
没有人愿意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一生,我们希望自己成为博学的教授,伟大的科学家,知名的企业家或者政治精英……我们渴望在社会的高度认可中实现自我价值,我们渴望成功。但成功并不像祝词所讲的那样“心想事成”。一个人的成功需要知识,需要勤奋,需要机遇,而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是,需要诚信的品质。因为一个人很难靠孤军奋斗获得成功。事实上,获得他人的帮助、支持和理解,是成功路上的必然经历。而具备诚信品质的人,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别人的帮助。从这一意义上说,诚信是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
诚信能为成功积累人格力量。“诚”是指诚实,“信”是指守信,合起来的意思是说,诚实正直,言而有信。诚是信的基础与前提。只有诚信于心,才有言行一致。古今中外任何社会都把诚信作为美德加以推崇,诚实守信的人总能优先赢得别人的赞赏或认可。因此,诚信能为个体在社会中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诚信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品质.一个诚信的人首先是一个诚实待己的人,一个敢于面对自我真实面目的人。这样的人能全面客观的审视自我,既不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也不妄自菲薄、自我贬低。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自己的情况了然于心,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只有那些全面把握自己优点和缺点的人,才能真正了解自我成功的可能性和局限性,既不会因为他人的赞誉或阿谀奉承忘乎所以,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否定或自己的一次失败就气馁。这样的人往往会在别人惊奇的目光中从小成功走向大成功。这就是诚信所具有的特殊人格力量。拥有诚信品质的人总能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事实,总能达到别人达不到的成功。可见,具备了诚信的品质,就能把成功握在手中。我们不必去崇拜别人的成功,也不用去畏惧自己的失败,只要学会真诚,我们就能最大程度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诚信能使你在与人交往中,展现出巨大的人格魅力.孔子一贯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遵守诚信的原则。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人生在世,总要与别人交往,那么就不可避免地有一个取信于人的问题。要取信于人,就要真心诚意,表里如一,毫无矫揉造作地待人处事。那种“逢人只讲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的人生哲学,只能拉大与别人的心理距离,难以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
守信是人格确立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得以继续的前提。没有人愿意与不讲信用的人交往,只要欺骗别人一次,就永远失去厂别人的信任,更谈不上别人对你的重用。当别人知道你不可靠时,你的机会就消失殆尽。客户不会喜欢与一个经常行骗的人做生意;领导不放心把一项重要的工作交给一个不值得信赖的人;朋友也不愿意与一个虚伪的人合作。尽管你有满腔成功的热望和满腹的才华,若失去了别人的信赖,你就再也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可见,诚信最明智,老实人不吃亏.青年人若要成功,就该把创造信誉作为自己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不断地向别人证明你是一个可靠的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人们只有相信了你,才会去相信你的观点、思想或产品。一个人拥有了诚信,就会赢得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合作者和更多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一个企业拥有了诚信,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步为营,节节胜利。
诚信能为成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虽然诚信的品质是个体获得成功的有力条件,但个体的成功无论如何都需要一个诚信的社会环境支持。不知你有没有发现,社会其实就是由大大小小的诚信构成的。我们之所以可以安然地享用种种生活设施和生活用品,就是因为有很多人在遵守诚信的原则。走进一家从未走进过的陌生餐馆,就可以放心地享用美味,因为你相信餐馆是讲信誉的;到一家医院去看病,你会毫不犹豫地同意一个陌生的护士把一种不认识的液体输入你的体内,因为你相信医生、护士是诚实的,他们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治好你的病;和朋友约好几点钟见面,你可能会坐下来看看书,悠闲地等他,因为你相信他肯定会来;你很放心地把钱借给个急需用钱的朋友,因为你相信他真的需要帮助,相信他会如期归还……只要细想,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井然有序,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诚信的空气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诚信带给我们的好处。
不讲诚信最终只能是害人害己。遗憾的是,这么浅显的道理许多人却不明白。社会转型时期,在新的制度和规范尚未确守的情况下,一些人不惜抛弃了遵守几千年的诚信原则,为了眼前的利益,挖空心思以假乱真,人家招聘高学历的人才,他就拿出假文凭;人家需要写作能力强的,他就说自己是业余作家;人家需要高科技的产品,哪怕仅有一个手工作坊,他也会拍着胸脯说没问题……一个人不讲信用损害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信誉,还会破坏整个社会的信用机制,使人与人之间缺乏最起码的信任。到头来,不仅自己再也无法得到他人诚信的回报,还人为的加大了自己成功的成本。因为没有安全感,每个人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防止被欺骗。结果人人都生活在紧张和压抑之中,生活的幸福感大大降低。同时,信用被破坏,社会就不能很好的发展,经济不能正常的增长,个人也难以顺利的达到成功。
每一个渴望成功的青年人,都应该主动成为诚信的忠实卫士。我们无须埋怨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因为美好的一切就在你我手中。从我做起吧:“面对篝火,我们需要自己带上火柴才能取暖”: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播种诚信,我们得到的绝不仅仅是朋友的信任,还有值得信赖的整个世界,因为诚信的期盼同样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心里。当诚信不再是稀缺的资源,当诚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时候,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