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学论文

时间:2019-05-14 15:3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教育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教育学论文》。

第一篇:数学教育学论文

数学教育学论文

姓名: 李瑞耀

学号:20101001296 题目:数学思想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思想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数学的起源从计数开始无不影响着人类的文化、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至关重要的是数学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早期社会发展的历史上,人们限于技术条件,依据数学推理和推算所作的预见,往往要多年之后才能实现,数学为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效益容易被忽视。进入二十世纪,尤其式到了二十世纪中叶以后,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学了。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的程度,数学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时间已大大缩短,特别是当前,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信息的数字化和信息通道的大规模联网,依据数学所作的创造设想已达到即时试、即时实施的地步,数学技术将是一种应用最广泛、最直接、最及时、最富创造力和重要的技术,故而当今和未来的发展将更需要数学,需要数学思想。

【关键词】数学思想和谐生活科学进步文明社会

The origin of mathematics to all affect the cultur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human from the count...All aspects of life.It is essential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thematics, early in the hist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people are limited to technical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predicted mathematical reasoning and calculation work, often can be achieved after many years, mathematics brings to human life and production benefit easily overlooked.To enter in twentieth Century, especially to the middl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uman life is more and more inseparable from mathematics.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now, between mathematic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time has been shortened greatly, especially at presen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mputer, large-scale networked information digitization and information channel, based on the idea of creating mathematics for instant test, real-time implementation has reached the point of mathematics, technology will be a the most widely used, the most direct, the most timely, most creative and important technology, so the curr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will need more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thought.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现在科技发达、生活富足的文明社会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任何事物都是由低级变为高级,由初等变为高等。然而,这种变化所需的时间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的。当有强大的推动力时,达到同一结果所需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小,就好比路程相同,速率变大,所需时间就会减少一样。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进程,而数学在其中就起到了推动力的作用。

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主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不言而喻,数学在文明进步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数学在实际应用中是一种工具,也是一门技术,同时更是一门艺术。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帮助人类解决了不同的问题,满足了不同的需要。它的一步步完善,使人类生活逐渐走向优质。

数学的发展与同时期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许多数学内容都是因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数学构筑了社会文明的基础,特别是当今的信息化时代,高科技的竞争本质上说就是数学的竞争。谁掌握了数学技术,谁就会赢得社会的前进和发展。日本从60年代起就投入巨资研制模拟式高清晰度电视,而美国在1991年提出了先进的数字式系统,迫使日本退出竞争;波音——777型民航机由于采用了百分之比的数字化手段,使得产品从确定计划到样机出厂只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不仅如此数学还对对人的影响也非常深刻的,“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它蕴含在各个知识领域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很好地锻炼人的思维,有效地提高能力。随着人们对数学的重视和喜爱下,在我国建国60年来,我国数学科学的发展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了一批如:华罗庚、吴文俊等站在数学发展最前沿的,代表数学发展方向的,享誉世界的数学家,对比其他国家数学科学的发展,我国的数学发展可谓一波三折。

数学技术和数学思想对我国的贡献和影响不仅于此,在五四运动之后,科学于民主的口号深入人心,数学教育的作用也为更多人所认识,我国自编的中学数学教材也纷纷出现。从抗战爆发直至1949年全国解放,此间大量引进以英美为主的西方数学教材。解放初期,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我过全面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模式,采用吉西略夫的教材,以及以其为蓝本而改编的教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耻下问”、“虚心学习”等优良的传统文化素质在数学的发展中体现的很明显。总之数学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数学的发展往往可以看出社会文明程度,大家从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对比就不难看出。在文艺复兴之前的西方迷信宗教,教廷主宰着人们的生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社会文明状况远远落后于当时的中国。文艺复兴之后,伴随着理性思维的崛起,西方社会逐渐走向文明,走向强大而元朝后期的中国,由于理学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自由创造,数学思维的发展停滞不前,科技逐渐落后,社会文明开始倒退,最终濒于亡国。因此,数学发展的程度可以用来判断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无处不在,也因为数学的存在我们的社会丰富多彩,处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黄金分割率与艺术。古希腊人的“黄金分割率”是在探求造型美感时总结出的数字化规律,它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黄金分割率被古代艺术家大量地运用在绘画、雕塑及建筑中。如《维纳斯的诞生》(波提挈)、《圣徒杰罗姆》(达芬奇)、米罗的《维纳斯》和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都对黄金分割率有所应用。如今,黄金分割率已经作为公认的美的定律,频频应用于摄影、纪念卡、广告、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等与艺术相关的行业。黄金分割率是对美的最好的数字诠释。不仅于此在艺术15至16世纪的艺术大师和科学巨匠达·芬奇说过:“欣赏我的作品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数学家。”可见,数学与艺术作品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而艺术作品第一特征就是具备美感。

统计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统计学的诞生,使得人们的统计工作变得更加轻松。对人口、选票的处理也变得得心应手。通过统计,统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情,历史学家也可以更好地找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对选票的处理也大大推进了民主的诞生。对概率论最伟大的运用要属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了,孟德尔通过概率论得出了性状分离比,从而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并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分离与自由结合定律,由此引发了一场人类对生命认知的革命。而概率论在心理学、经济学上的应用也尤为广泛。概率与统计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数学与宗教。毕达哥拉斯是一位研究数学神秘物性的人。他建立了一种宗教,主要的教义是灵魂的轮回和吃豆子的罪恶性。他将神学与数学结合起来,他认为数学存在于时间之外,并且数学这种永恒的对象可以被想象成为神明的思想,此外他还将沉迷于研究数学的生活作为一种优良的道德观念加以宣扬。

一、数学的诞生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数学起源于数,数起源于记数。

原始人类通过打猎和采集满足了自身的温饱问题,使生命的延续有了基本保证,这时,在他们的生活中自然会出现这类问题:部落中有多少成员,牧羊人有多少只羊。最初,人类用手指和脚趾来记数,但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最多只能数到二十,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逐渐衍生出了石子记数、结绳记数和刻痕记数,这些方法使记数范围大大增大,同时也便于累计和保存。

而数的产生是在人类把2作为共同性质抽象出来之时,这种由具体变为抽象的过程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种飞跃,便导致了加法规律的产生。数学就在这时悄然而生。因此,抽象是数学与生俱来的特征,而正是这抽象导致了数学的深邃与睿智。由此,数学便登上了人类的历史舞台,满足了人类的初步需求与需要。

二、数学与人类的文明同步发展,共同进步

纵观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任何时期、任何朝代,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的进步,数学都无一例外地起着巨大的作用。每一个数学家的诞生,每一次数学上的新的发现,都会使人类社会或多或少得到一定的发展。

具体来说,数学通过本身的发展以及带动其他学科发展来推进人类文明。也就是说,数学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与其他的学科,无论是科学学科,还是人文学科,都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希腊数学就与哲学关系密切。人们形象地称,从公元前6世纪米利都地泰勒斯到公元前337年柏拉图去世,是数学和哲学的第一个蜜月,数学家和哲学家甚至同为一人。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可否认的与希腊人的天性有关,但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数学与人文并不是毫不相关的两种学科。又如,从文艺复兴时期到20世纪中期出版的被称为“改变世界”的16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著中,有10本(《天体运行》、《血液循环》、《自然哲学和数学原理》、《物种的起源》、《相对论原理》、《常识》、《国富论》、《人口论》、《资本论》、《论制海权》)都直接运用了数学原理。爱因斯坦正是深受数学家黎曼的著作之影响而建立了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海森堡采用了数学中的矩阵来描物理量,从而建立了量子力学。1917年数学家拉顿在积分几何研究中引入了一种数学变换(拉顿变换),几十年后柯尔马克和洪斯菲尔德巧妙地运用拉顿变换,设计出X射线断层扫描仪——CT,为医学诊断技术作出了巨大贡献。1900—1965年世界范围内社会科学方面的62项重大成就,其中数学化的定量研究就占2/3。从1969年至1981年间颁发的13个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就有7项成果借用了现代数学理论。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人类的发展伴随着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但是有时人类的发展却会影响甚至阻碍数学的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就发生在中国。中国的数学发展一直不比其他国家差,从先秦的数学萌芽,到元宋六大家,数学在中国一直在蓬勃发展。可到了元朝以后却没有了什么大的进展。这主要是由于功利主义在作祟。许多的学者都是在八股文取得一定功名的时候,才去从事自己喜欢的数学研究,而且总是先致力于统治阶级的要求来解决问题。他们很多情况下都是为了名和利而研究,抑或是迫于压力,为了数学而数学的学者是少之又少。就是因为这样,即使再有数学天赋的头脑也不会有大的发展。也正是这点让我感触很深,我们根据这些教训,可以知道,如果我们真正热爱学术的研究,就不能为了其他因素或目的去研究,要抱着认真端正的态度去投入其中。

三、数学对每一个人的帮助

数学在现代的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任何阶段的学习中,数学都很受重视。这种做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数学,在大的方面,促进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在小的方面,有利于每个个人的发展。

1.数学可以培养人形成正直与诚实的品质。

数学是最讲究真实的一门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一切结果都必须有根有据,经得起反复推敲和检验。法国哲学家、数学家伽森狄说:“谁从小受数学的熏陶到那样一种程度,即已经习惯于数学的那种不容置辩的证明,谁就能培养成认识真理的能力,从而不会轻易放过虚伪和假象”。

数学最讲究以理服人,它只信奉逻辑推理的结果而不屈从任何权威。实实在在,实事求是,无论是谁,要想在数学上得到承认,都必须尊重事实并在逻辑上站得住脚。从历史上看,哲学、天文学、物理学、医学、生物学都曾屈从过神学或政治,唯有数学保持着自身俨然不可侵犯的独立和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念,甚至连“上帝”也要服从数学。在英国的大学里,律师专业的学生要学习许多高数课程,正是因为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后,能使人养成一种坚定不移而又客观公正的品格,形成严格而又准确的思维习惯。数学是科学的思维。

特别要说明的是,我前面所提到的,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不与此矛盾。中国古代的数学研究虽有功利主义的嫌疑,但它对于真理的严谨与认真是无可厚非的。通俗地讲,我们可以认为,数学研究的动机可能不纯,但在真理与事实面前,任何一个中国数学家都是正直与诚实的。

2.数学可以使人拥有顽强的勇气。数学的特点之一是高度的抽象性,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又特别强,这些特点决定了学习数学必须坚持不懈、刻苦努力。从欧几里得时代到19世纪,两千年漫长的时间里,许多数学家对几何学中的第五公设曾作出种种证明,尽管他们的证明是无效的,但人们逐步认识了第五公设在《几何原本》中的特殊地位,明确了与第五公设等价的一些命题,获得了一些非殴几何的内容,使公理化方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非欧几何的出现创造了必要条件。几百年来,人们在寻求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过程中,不也获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成就。在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开设了许多高深的数学课程,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得到意志和毅力的训练,进而具有把握军事行动的能力与适应性,为驰骋疆场打下基础。

我个人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非常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难以解答的题目,在这时,就很容易放弃,有一种挫败感。但是,我面对这种情况时,就会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努力克服难关,无形中使我的意志品质得到了提升。

伟大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困难和问题属于同一概念,没有困难,也就没有问题了。”教学生解题就是教学生如何努力去克服困难,顽强的毅力和勇气是一个民族积极向上的、不可替代的源动力。

3.数学可以培养人的整体意识。

数学题的求解必须从已知到结论全面地考虑问题,并把握各方面的相互联系,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从全局上全面地考虑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思想具有一定的高度,从而把握住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联系,弄清事物的各个部分的地位和作用,弄清该事物与他事物的位置,从而弄清事物全貌,学会全面地分析数学问题,从而学会全面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进而全面地分析社会,顾全大局,在关键时刻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

4.数学可以培养人的优化意识。

数学作为从量的方面处理各种关系的科学,常用来处理最优化问题,小到一个小组的日常工作和计划的安排,大至整个部门,以至国民经济的计划,都要求最优化的组合,要求最优化的方案和对策。由于数学中经常讨论最大值、最小值、最佳解题对策、最优解等问题,因此,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物发展的众多的可能性中寻找最优的可能性的习惯,并懂得研究事物向最优化方向发展的条件,努力去创造这种条件。

总而言之,数学的逐步发展,由简单的记数到复杂的运算,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提升。回顾历史,数学满足了我们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后又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对于每个个人,又能从数学中获得不同的品质与能力。因此,在科学数学化、社会数学化的今天,要求所有的人都必须掌握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要求人们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更多的用数学的方法来思考问题。数学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巨大推动力。

第二篇:教育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浅述现代教师的角色

姓 名:

学 号:

培训学校:长春师范大学

培训班级: 六班

浅述现代教师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多种能力,不光对学生有一定的感染力,让学生敬佩,也是学生生动活泼、充满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在我国古代教师角色主要是教育者、传授者,角色单一。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西汉扬雄也说过“师者,人之模范也。”这都是对传统教师角色最好的概括。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的复杂性,需要教师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角色。教师不在是作为单一角色出现,而是一个“角色丛”或“角色集”。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教师角色既代表教师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与身份,同时也包含着社会所期望于教师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它既包括社会、他人对教师的行为期待,也包括教师对自己应有行为的认识。教师角色是社会系统水平上的“特殊行为模式”,它是与学校教育结构相适的具有教育职能的职业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协调好各种角色的关系,履行好角色的职能。那么,现代教师的角色主要有哪些呢?

结合现代教育的要求,现代教师的角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现。

(一)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促进者是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提出的。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改造、塑造一个人,而是促进人的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以往的教育是以经济的增长为目的的教育,21世纪的教育是“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教师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健康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如何学习上。教师已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和谐、健康发展。现代科学知识飞快发展,教师要在短短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经不可能。因此,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动机、为学生提供支架,提供必要的辅导、支持和示范等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更深入。

(二)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首先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合作。在传授知识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师不以权威自居,学生也不惟命是从;在智能发展上,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求知的奥秘,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其次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要摒弃权利与服从,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协作,创造具有真诚、接受、理解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中,逐步实现自我价值。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帮助学生维持一个健康的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

(三)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时期,“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已为大多数人所赞同。当今社会,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教师要独立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就需要开展教育研究。因此,教师必须把教育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刻反思,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教师的研究是对实践进行的研究,是在实践过程中的研究,也是为了实践的研究。在实现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换,教师本身应该是一位积极的、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者,从“教书匠”转变成“科研型”的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的实际问题,对教学的对象进行深刻的反思,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教师的研究是紧紧联系实践而进行的,其成果最具可行性和实效性。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长期从事实践工作,随着经验的积累,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经验化的处理方式,他们把教学中的所感、所悟总结成经验,提升为理论,这样的理论研究最具指导意义和说服力。

(四)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现代教育的课程观强调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生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时,它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作为“复杂的会话”,既是过程,又是结果;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新课程赋予课程以新的涵义,必然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课程改革,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要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情,建设和开发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能反映本地特色的课程。让班级课堂面向社会,建立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自我,学生与他人,学生与自然的多种关系,使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乐学,爱学。

(五)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不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应认清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这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师,才会有第一流的教育,才会出第一流的人才。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在时代的浪潮中,正如镇舟之石,其意义是重大的。同时面对现代教育变革,面对新课程,我们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以学生的学习来说,要由管理者变成组织者,由传授者变成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合作者,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对课程及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教师要由教书者变成教育研究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慧.现代教师的角色研究[J].城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6(1):65-74.[2]李斌.现代教师的角色定位[J].教育探索,2002,(11):93-94.[3]佟伟.谈谈现代教师的角色[J].现代技能开发,2002,(6):47.[4]林森,刘洁.教育学[M].长春出版社,2013.[5]王艳文.试论现代教师角色.教学文摘,2011.

第三篇:教育学论文

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内容摘要 本文笔者结合新教程改革特点,探讨如何正确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的质量,增强我国文化建设。文章首先结合实际,提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中起的重要作用。接着详细介绍了“师生关系”的定义,以及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指出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下,老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方法、思维理想、学习动机、道德品质、健康意识等方面正确恰当的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阐明了学生应尊敬教师的观点。最后,通过表述自身经历,阐明了教师学生正确面对挑战的态度与做法。

关键词 课程改革、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理想、道德、健康、全面发展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教育制度也在不断变革。而课程改革的不断创新,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需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并且强调大众教育、学生的自主性。为此,师生关系的构建面临着新的挑战。

众所周知,教育在一国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端技术在二十一世纪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所以为了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课程改革正热火朝天的进行着。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如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是秉承着这一理念,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新教材注重以学生为本、理论联系实际、探究性学习、多元化评价,学习不再是一种可怕的负担,而是一种可以表现自我,掌握新知的过程。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是与学生平等交流,带领学生成长的真正园丁。从“繁、难、偏、旧”的问题到“自由发挥”,学生的心灵得到释放与解脱;从“机械灌输”到“正确引导”,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和中心;从“唯一答案”到“思维创新”,学生的思想不再受框架的束缚„„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而这些潜力的发挥与发展,还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客观对待。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未来命运取决于今天的教育,国家的振兴取决于人的解放。没有一种以高度重视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为特征的教育价值观的确立,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现代复兴。教育是催化剂可以加快国家富强的脚步。而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是客观社会现实影响的产物。现实的教育是最有力的教育。教师要根据青少年新的思维特点,摆脱过时的空洞说教方式,增强说服力,真正做到把青少年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主旋律上来。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含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栽培者。”而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老师和学生同时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或大或小的推动作用。

关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占有什么地位的问题,教育史上有着两派学说,一派是教师中心说,另一派是学生中心说。以卢梭和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将老师比作“自然仆人”。他们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1]不要对学生多加干涉。另一种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他认为,学生的心智成长全仰仗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求工和定式指导。以上两种学说,似乎是两个方向的极端。现代社会中,教师职业对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其次,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故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不可取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依旧是课堂的主导者,只是课堂的中心从教师转向学生。现代教育取两个学说的中心点,即学生重要,教师也很重要。

课程改革前,课程的内容即教师讲解,学生安静听课。这种方法不仅单调乏味,而且一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身心俱疲,有的学生甚至上课过程中打起呼噜。这种教学方式效率很低。毕竟,教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快慢、理解能力高低等。而课程改革后,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亲自得出实验结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在这种教学背景下,老师更应了解和研究学生,与学生有共同语言,使教育内容“深入人心”。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老师的关注,所以“民主平等”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原则。而且要主动和学生沟通,善于和学生交往,比如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邀请学生到家做客等。这样有利于相互了解,增加信任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变化多端,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我修养,加强学习和研究,并学会自我控制。

如今,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各类信息媒体随处可及。于是,学生的心理也成熟较早,对社会的认识亦比较深刻,稍有不慎,就会将人生理想、目标定在不合理的位置。“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的思想本来很纯洁,有时候是被社会的反面事例玷污了。“经济形势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等许多社会现象,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比如,现在农村学生中有很多认为“上学是一件没有必要去做的事儿,何必去学校浪费脑子,还不如自己做买卖。”也许,经济的多样化使得一些没有太多知识的人拥有了一定的财富,这便是社会对学生的一大影响。同样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也一步一步地侵蚀着学生的思想。于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或多或少会出现问题。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个人的价值观选择适当,人生方向必然迷失。

刚刚被处决的药家鑫,相信大家耳熟能详,正是因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扭曲,对社会的认识,法律的学习不够,才落得这般下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只有为学生不断的输入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方向,那些迷失了的孩子才能重返美好的精神家园。比如,利用闲暇时间,给学生开班会,宣传人文主义,成功模范,放一些纪录片或“感动中国”等纪实节目,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树立崇高理想,摒弃不良的社会风气。

当今社会,道德沦丧现象比比皆是,食品安全问题、建筑工程问题、战争问题等,对学生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冲击。这时,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教育学生树立良好道德从自我做起,丛身边做起,牢记“八荣八耻”,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相信如此感化,如此教导,教师在学生心目的形象会变得更加伟大正派,当然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而学生的健康问题是首当其冲的,鼓励学生多进行一些课外活动,积极参加校园学生活[2]动,学生会从中受益匪浅。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算是二十一世纪的杰出人才。而且,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活动或者进行比赛,这样可以增进师生间情谊,增加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当然,作为一名学生,要懂得尊敬老师,理解老师。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完成老师交予自己的任务。每个老师都会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而做到这一点,又是作为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

新的课程改革,对学生是一种挑战,当然对于老师更是一种新的挑战。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将教育分为两大类:即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论和非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有依附特点和等级特点,而且在教育方法和考试方法上也有许多弊端。教学方法除了呆读死记之外,还有训斥和体罚,学术自由遭到限制。中国封建社会对教育的社会政治“功利”相当关注。而这种“非正常”教育占据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文明里程。终于,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有所改变。而这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教育历程,发展却很迅速。只是,有些观念根深蒂固,比如“体罚”。

每年媒体都会爆出一些关于“教师体罚学生”的新闻。十余年的学习历程中,我也深有体会。辱骂、殴打学生的情况也见过几次。也许,是这几位老师的自制力不好,也许是这些学生做得实在过分。种种原因,造成这一现象。我也挨过几次罚,不是很严重的体罚。到现在,我却要感激那几次适当的“体罚”,因为它们告诫我要努力学习,不能松懈。可能正是那些督促,我才能坐在大学的课堂上,接受高等教育。所以,“体罚”有时候也是有必要的,只要不是非常严厉就好。现在的家长过分宠溺子女,常常因为一些小事与教师针锋相对,这是很不正确的做法,对教师无益,对孩子更不利。

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教学条件也在发生着变化。多媒体的熟练使用是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在信息社会,教师也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学生思想的新动态。比如网络邮箱、微博、网站等的使用,都是与学生很好的交流平台。这样的交流方式,可以减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学生是推动一个时代进步的主力军,教师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角色。正如花草需要雨露的滋润,小树需要阳光的抚摸,一个孩子也需要教师的指导。所以,一个社会应该给予教师最崇高的荣誉,因为他们是文明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 王庆坤 著 《教育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230—233页 【2】 陈琦 刘儒德 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20—124 页

第四篇:教育学论文

论教师对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摘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而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核心和指导的作用,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实施主体和学生最重要的到的榜样,其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德育过程中转变德育观念和教师角色。

《关键字》 教师

榜样

德育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肯定了教师身教的重要性,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教师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主体,也是学生最重要的道德榜样。但部分教师的师德不佳,在教育过程特别是道德教育过程中,常常有意无意地出现自身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感染力和实际效力。虽然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其中教师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自身道德缺失现象

教师在对学生施教的过程中,应该遵守教育道德,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树立榜样。但部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出现自身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即教育道德的悖逆。如一所学校进行募捐活动,教师们都当着学生的面把百元钞票塞进募捐箱,学生们见教师慷慨解囊,也纷纷把自己的零花钱捐了出来,活动效果很好。可是在清点捐款时,教师们又背着学生把自己的钞票拿了回去。这件事被披露后,在全校引起轩然大波,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教师的“榜样”作用也适得其反。,教师自身道德行为的“失范”,削弱了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影响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实际效力。因此,要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际效力,就不得不考虑教师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

二、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教师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主体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人的活动,都不能离开人的参与而顺利进行。道德教育尤其如此。然而,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关注更多的是德育体制的完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于人的关注,忽视了学校德育实施主体———教师的人格示范力量和榜样作用。道德教育作为一种人的教育,其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完善的德育体制、切实的德育内容和恰当的德育方法,更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生命的相互关照、情感的相互沟通和人格的相互对话。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离开人的德育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可能的。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中占重要地位,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主体。

(二)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道德榜样

榜样是教师的表现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的一种承诺。教师是学生的道德榜样,即教师具有怎样的道德态度,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实践能力和修养水平,成为一位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好老师。教师的权威使教师成为学生道德学习的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道德榜样。教师的权威也使教师能够通过自己所树立的榜样影响学生的道德成长,学生也倾向于选择自己身边的师长或同伴作为自己道德学习的榜样。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有感染力,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德育。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施教的过程中,应该遵守教育道德,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树立榜样。

(三)教师是点化学生善端,培养学生道德理想的主体

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或认可,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力量,鼓励其向前发展。所谓认可,是指对优秀者的肯定和鼓励,当人们认可某人时,就为他指明了一个更好的自我,并鼓励他向前发展,增强对自己道德理想的期望。人对于自己潜在的善意往往没有自觉或自信,然而当有人将之从纷乱的行为中点化出来时,其迈向理想自我的信心将大增。老师对学生的最大影响正表现在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上,这期望是建立在对学生潜能和善端的认识的基础上的。通过教师对学生善端的点化和认可,增强学生的道德自信,坚定学生的道德信念,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当然教师在认可学生时,并不是只说学生的好话或只说学生爱听的话,而掩饰其过错,变成一种溺爱或放任。而是看清楚所有外在纷扰的线索中所掩藏的真实心意,也点出其中的盲点,而非放任其发展。道德理想是非常脆弱的,需要积极的呵护和培养。而教师能够恰当地发挥认可的实际功能,把握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时机,因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

三、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确立以人为本教师德育观念

这里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成是教育服务的对象,一切从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使用对学生无伤害的教育形式,强调学生的内省和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健康地发展和完善自我。德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认识德育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的价值。以人为本的德育不仅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人,将社会所需要和倡导的思想道德品质、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使之社会化;而且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在德育工作中,从学生出发,真正把学生当作人来对待,尊重人,理解人,平等待人,教学生学会做人。同时,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把人与社会相对立而是要教学生不仅对社会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

(二)转变教师角色,由教育的权威变成学生的朋友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绝对的权威,高高在上,具有神化的不可悖逆性。德育工作者也成了“警察”和“消防队员”,“严”字当头,“章”为命根,“罚”为手段,使德育工作远离了教育的真谛,成为一种“无人”的教育,更是一种无效的教育。传统的“权力加制度”的德育模式,不能有效地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这种德育模式下的教师也不能有效地对学生施以道德影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由教育的权威变成学生的朋友,应该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有关调查结果显示,从初中开始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朋友:当心情苦闷时,愿意找朋友倾诉的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48%;遇到困难时,通常愿意和朋友一块儿解决的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46%;对朋友给自己的劝告、批评难以接受的仅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4%。可见,朋友间存在着极大的互动能源。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德育工作者,要想对学生施以较大的影响,就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观念,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朋友、可以学习的榜样。

(三)改进学校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其影响也不容忽视。.重智轻德、升学竞争与学校德育工作之间的不和谐。重智轻德在社会生活中拥有很大的市场。有的学校为了追求知名度,创“名校”不得不狠抓教学质量,把德育置于智育的从属地位,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仍然客观存在,德育工作常常流于形式。一位一线的教师说:“当升学率成为管理者心中唯一的追求时,当教学质量至上、先进学校的奖杯在他们的眼中闪烁着璀璨光芒时,他们便会淡忘包括师生的休息权在内的一切权利,法律也只能作用于校园的围墙之外,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这是教师在制度下生存的真实写照。因此学校领导应充分关注教师生存状态,切实改进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充分肯定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工作业绩和劳动价值,正确评价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劳动与付出,努力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积极营造尊重他们辛勤劳动的良好氛围,增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吸引力。

总之,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效性的提高,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的密切配合。但教师,作为学校德育的实施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随时检视自己的道德行为,增强自身的道德示范力量;同时,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使他们亲近德育,投身德育。

第五篇:教育学论文.doc

浅谈教育思想转变与观念更新

摘要:当今的日益进步对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教育主体即学校首先要转交教育思想、更新观念,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探究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思路。

关键词:教育思想 观念 改革 思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生活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学习、工作方式也在变化。、科技、等的发展要求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革,要实现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这就要求首先要转变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途径。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的必要性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传统教育观念和思想正在经历着社会的考验,当前在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方向等方面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足以说明原有的如培养计划、升学导向等的旧思想和旧模式已经阻碍和制约了教学的改革。因此,首先要对思想和观念进行改革。否则,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都是空谈,进而也就无法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的新途径

教育院校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面向社会、面向办学,就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适时推动教学模式的转变。新的教学模式要以全面服务学生为宗旨,要以市场需求为原则,以充分就业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校企深度融合、理论实践相结合。要不断完善教育主体的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在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加人就业和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引导,增强他们踏入社会的信心和实力。要根据市场需求,改变固有的教学体制,实行半工半读的弹性教学制度,以五年为最高年限,不限固定的专修学习时间,以最后总学分修够为毕业原则;改变教育教学中的教学手段,注重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调整专业结构,申报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新专业,打造精品专业与精品课程,突出学校的专业特色、更新教学内容、鼓励教师摸索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参与专业教材编写。本文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

1、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育创新,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具有先进教育观念、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知识丰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先需更新自身观念,然后才能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提高业务水平,把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贯穿到教学始终,引导学生使其能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配合教师教学。一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观,做全面发展的学者型教师。传统的教师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对学生的义务仅是传授知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在不断地更新,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很广泛,这使得当前的学生在很多方面已经拥有超过教师的知识。这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就不再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也不再是真理、权威的象征,而和学生是平等的身份。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作为主人: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与老师配合进行学习,提高个人能力,师生共同创造平等、和谐的教学。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知识;同时教师要加强自身职业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意识和个人师德素养;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注重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注重学生德育,要以德为主;善于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和创新,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只有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新时代的学生,才能为培养出更新、更好的人才。

二是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采用合作的教学方式。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新的教学观要求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学生才是主角。教师只是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让学生进行积极地探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原本枯燥的、单一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变得有活力了,师生合作共同探讨,共同学习,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获取知识,而且还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参与能力。另外,在教育方法上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分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给予鼓励。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畅所欲言,师生共同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2、家长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的推进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密切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家长作为学校和学生联系的纽带,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广大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是很有必要的,前提是家长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才能成为孩子良好的启蒙老师,才能给孩子正确的教育方法。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通过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要求和鼓励青少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锻炼自身,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健康的环境中更好地成长,否则,适得其反。家长要摒弃传统的只有读书才能出人才的思想,要认识到当今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的现代化建设为年轻一代创造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只要是有抱负、有志向的青年都有发展的机会,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非只有成为知识性人才才是唯一的出路。要教育孩子认真学习,努力掌握实践知识和技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不是一朝一夕,不是自我就可改变的,社会和学校要加以引导,可通过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开办家庭学校、定期举行家长会、开通专家咨询广播和现场咨询等形式,帮助广大家长尽快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能以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子女,注重对孩子思想道德品质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3、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要结合学习和改革实践

广大教育者、家长和学生要不断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及时了解时代前沿的信息,掌握新的,具有新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能不断摸索探究,把新思想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现教改的目标,真正地达到教育改革。学习是包括多方面的:通过自主学习、师生相互学习、教育者和家长集体讨论学习、教育者之间互学、进行必要的社会等;学习中要认真倾听家长、学生和教育者对教学改革的建议,及时全面充分地了解社会发展和发展的趋势,从而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办学方针,更好地确定教育改革的方向。

三、抓住机遇,超越自我,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客观存在决定主观认识是谁也抗拒不了的真理。有这样一句充满哲理的话:“许多东西都有一个时机,时机一到就在不同的地方发展,就象春天的紫罗兰处处开放一样。”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有个时机问题,它是教育自身发展到今天提出的必然课题。大家知道,教育观念转变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提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80年代中期以来,素质教育逐渐成了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上上下下都在谈论素质教育,关注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的研究、探讨十分活跃,教育第一线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实验更是如火如荼。涌现出湖南汨罗、山东烟台等不少区域性推进素质教育的先进典型和数以百计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的先进学校。可以说,教育观念的转变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已有了一个很好的氛围,“紫罗兰”正在我国教育园地中“处处开放”。

更为重要的是《决定》的颁发更清晰地给我们指明了教育观念转变的方向;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提高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决定》还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全面发展,并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如果说,前几年对素质教育提法还有一定的争议,对观念转变的内涵和外延还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决定》站在时代的高度作出了科学的回答,这必将使全社会和教育界进一步形成共识。同时,《决定》也为教育观念转变创设良好的环境作出部署,譬如要加快高中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轻升学的压力;要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等等。这些都将为观念转变提供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转变教育观念》——中国和平出版社

2014级数学 ***4

熊贝贝

下载数学教育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教育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论文

    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顾牡丹 ( 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学院 )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学论文

    谈中学师生关系 摘 要:师生关系融洽既是构建和谐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对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对此,本文根据多年在学校学习......

    教育学《论文》(范文)

    吉林体育学院武术系 07级8班 邓威 学号:88号 浅析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

    教育学论文

    高校学生不在课堂现象研究 [摘要] 学生不懂得大学学习内容的重要性,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只陷入自己的思想怪圈,对课堂无兴趣,为此,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关键字] 逃课自卑......

    教育学论文

    论教育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净月一班东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 伍禾 学号:397 教育从产生之日起,一刻也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教育不仅为人类社会所特有,而且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更......

    教育学论文

    小学地方课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课的构想 孙慧翠陈君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0814班, 2008520091/2008520101) [摘要]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方言在繁荣发展的表象下逐渐濒临着......

    教育学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材培养一、时代呼唤创新人材99年6月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教育学 论文[★]

    教 育 学 感 想 姓名:胡雷鸣 学号:2009310332 时间:2012年1月1日教育学感想 ————为何强者愤怒,挥刀向强者。 弱者愤怒,挥刀向弱者。绪论 强者愤怒,挥刀向强者。 弱者愤怒,挥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