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院管理抗生素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管理抗生素药物管理制度
一、医院感染委员会应定期调查分析全院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制定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方法。
二、各级医院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和给药途径、避免滥用抗生素而造成耐药菌球增加和正常菌群失调,联合应用抗生素应有明确指征、并应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防止不良反应,外用抗生素要从严掌握。
三、以确定单纯病毒感染的不使用抗生素,发热原因不明的应尽可能弄清病原学诊断后每使用抗生素,病情特别严重感染者,在抽血或体液送细菌培养后可初步用抗生素,使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再按药物敏感试验使用抗生素。
四、急性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3——5小时,而临床效果不明显者,应考虑调整剂量和给药途径,或根据细菌培养、调整抗生素的用量。
五、细菌感染得到控制后应及时停用抗生素。六、一般情况下,抗生素不作预防用药特殊情况,可作为短期用药,一次性预防用药。
七、检验科室应及时向医院感染委员会汇报,敏感菌味情况药敏试验的统计情况。
第二篇: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
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
一、确定为病毒性疾病或以为病毒性疾病的病人,不使用抗生素。
二、发热原因不明者在弄清病原学诊断前,不宜使用抗生素,以免影响临床症状得出县和病原体的检处。
三、对于细菌感染的患者,应用抗生素前,应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特别严重的细菌感染者,可按临床表现估计的病原菌选择抗生素。
四、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特别是注意避免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局部应用。
五、尽量避免抗生素联合应用药,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抗生素应用的指征是指在单用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顽固性感染等,以二联为宜。
六、抗生素的使用应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用药。
七、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预防使用,禁止无针对性的以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外科手术的预防用药应有严格的针对性。
八、为预防抗生素发生过敏反应,在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前,要询问有无过敏史,并做皮内过敏试验,氨基糖甙类除有特殊指征,一般使用前不做过敏试验。
第三篇:医院管理特殊药物的管理制度
医院管理医学院附属医院 特殊药品使用管理制度
为规范医用特殊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的使用和管理,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管理制度
一、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采购制度
1、由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具备药师以上职称的药学技术人员负责全院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采购工作。
2、每年底根据本用药量制定次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用药计划,经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委员会审核后,按要求填写《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签卡》,上报当地卫生主管部门部门批准后实施。
3、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采购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具备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批发资质的医药商业单位购进。
4、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一般采购周期为三个月,采购员参考上三个月用量,制订采购计划,经科室领导批准后从符合要求的定点商业单位购进。
5、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进付款采取银行转帐方式。
6、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由药品供应单位由专人负责押运到仓库。
7、追加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用药计划经院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委员会审核,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实施。
8、有关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药品购进计划、供货商业单位资质证明等文件分类归档保存。
9、抢救病人急需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库存不足时,经科室领导批准后,采购人员可以从其他医疗机构或者顶点批发企业紧急借用,工作结抢救束后一周内作好帐物处理手续并将借用的情况向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二、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入库、出库验收制度
1、药品仓库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入库时验收必须货到即验,不得拖延。
2、药品仓库入库验收时仓库大门封闭,在送货人在场情况下双人开箱验收,清点验收到最小包装,双人签字入库上锁后,送货人离开。
3、药品仓库单独设立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验收记录薄,验收项目包括:日期、凭证号、品名、规格、单位、数量、批号、有效期、生产单位、供货单位、质量情况、验收结论、验收人员和保管人员签字。
4、在入库验收发现破损、缺少的药品应双人清点、登记,报有关领导批准并加盖公章后向供货单位查询处理。
5、出库时单独提交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申领单,验收项目包括:日期、品名、规格、单位、数量、批号、有效期、生产单位、领用单位、出库人员和保管人员当场签字。
6、出、入库后立即存于保险柜,出、入库账目当日完成。
7、临床科室在专人到药品仓库领取科室存放的基数麻醉、一类精神药品时应当面验收点清,在有关帐薄上签字。
8、紧急情况下经有关院领导批准,可以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借给其他医疗单位抢救病人,一周内作好帐物处理手续并将借用的情况向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9、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出库运输必须二人以上。
10、药品仓库、调剂室有关人员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出库验收单、入库验收、各种登记记录每年整理装订成册,按有关规定保存、销毁。
三、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帐目处理及价格制度
1、药品会计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单独设立药品栏目进行出、入库帐目处理。
2、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帐物出、入库帐目处理当日完成。
3、药品会计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价格严格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价格执行。
4、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价格调整文到并经科主任和有关院领导批准当日执行。并及时书面通知网络中心调整公示价格。
5、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帐目和调价记录等每年整理装订成册按有关规定保存、销毁。
四、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储存、保管养护制度
1、专人负责仓库、调剂室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管理,储存于保险 柜中加锁,分类摆放并有明显标志。
2、调剂室储存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量为2周用量。
3、各调剂室每日领出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存量不超过三日用量,在橱内加锁保管。
4、各临床科室按一定基数储存的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应在专人专柜储存,双人加锁保管,专册登记,交接班有记录。
5、储存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柜、橱远离热源、水源。
6、管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各岗位管理人员每日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有关领导。
7、保管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人员按照管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储存要求保管和养护。
8、本着近效期的、先入库的药品先出、先发的原则,近效期的药品要有警示。
9、按照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质量要求储存、养护。
10、储存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仓库设立报警装置。并经常检查并记录。
五、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调配、发药管理制度
1、各调剂室药每日专人调剂、审核并配发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
2、门诊调剂室固定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发药窗口并有明显标识。
3、严格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使用管理制度(试行)》、《处方制度(试行)》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调配、核发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对不符合规定的处方在错误处方登记簿上登记后,拒绝发药、并及时报告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委员会。
4、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的调配人员对使用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的的处方应专册登记,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病历号、疾病名称、及代办人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药品名称、规格、数量、处方医师、处方编号、发药人、审核人等。
5、调剂室专人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进行逐日消耗登记,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单独存放,按月汇总,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麻醉药品登记表、逐日消耗表在保存4年。按规定保存、销毁。
6、临床科室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空瓶或用过的贴剂应及时 交回药品调剂室,调剂室应有专人负责统计,按规定销毁并作记录。
7、患者不再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时,将剩余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回收,详细登记后,按规定销毁。
8、禁止退、还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
9、对严重违反有关规定开具的麻醉处方及在调配过程中发生的意外情况,值班人员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
六、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失效、报残损、处方、账册及包装销毁制度
1、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失效报废,或将患者剩余回收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均应登记造册,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委员会批准后,报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报废销毁处理。并记录。
2、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破损,填写破损记录单,报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委员会批准后,报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报废销毁处理。并记录。
3、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空瓶或回收的贴剂报废,须报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委员会批准后销毁并记录。
4、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登记、消耗记录保存4年,帐册保存十年,每年整理装订成册,须单独存放,专人保管,报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委员会批准后销毁,并作记录。
七、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安全管理制度
1、药品仓库、各调剂室库存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必须放入专用保险柜双人双锁、专用帐目、专用消耗登记册、专方单独存放、专人保管。安装报警装置,夜间有人看管。
2、各调剂室、病区、手术室存放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须存放双人双锁的橱中,每日专人负责保管、发药,交接班要有记录。
3、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购入、储存、发放、领取、调配、使用实行批号管理和追踪。必要时能及时查找和追回。
4、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空白专用处方统一编号,记数管理,印制、保管、发放、领取、使用、退回、销毁要有记录。
5、严禁为患者办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退药。
6、院安全保卫部门值班人员加强对我院存有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药品仓库、各药品调剂室值班巡查、保卫。
八、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被盗案件及处方丢失报告制度
1、对于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实行批号追踪制度,对于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处方实行编号追踪制度。
2、有关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的的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安全管理,严防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的丢失及被盗。
3、工作人员如发现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发生被盗、被抢、丢失或骗取、冒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应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
4、工作人员如发现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发生被盗、被抢、丢失或冒充我院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时应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
5、各种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帐目、验收记录、登记资料等专人保存,严禁丢失。
九、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专项检查制度
1、院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委员会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定期对全院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的使用管理以及安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检查的内容:
⑴查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计划的制定、采购、出、入库验收、保管养护情况;
⑵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的开具、临床使用、调配、发放、保存、登记情况;
⑶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价格及调整情况;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回收、报废、空包装的登记处理情况;
⑷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处方的印制、发放、回收情况;
⑸临床各科室基数药品的使用管理情况;
⑹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患者随访情况;
⑺安全储存情况等;
⑻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如实记录并提出书面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医疗用毒性药品使用管理制度
一、毒性药品须设毒剧药柜。实行专人、专柜、专账,贴明显标签加锁保管。毒性药品须由具有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的主管药师以上的药剂人员负责管理。
二、调配毒性药品处方时,必须认真负责,称量要准确无误,处方调配完毕,必须经另一药师复核签名后,方可发出。
三、本院就诊的患者,如需用毒性药品者,应由多年实践经验的主治医师处方,并写明病情及用法,一类毒性药品由院长签字、二类毒性药品由药学部主任签字后方可调配。对于民间单方、验方需用的毒性中药,患者购买时应持购买者所在机关单位出据购买证。
四、毒性药品须按药典规定,内服一类药品为一日量,二类药品每次处方剂量不得超过2日极量。处方一次有效,处方一般保存两年以备后查。
毒性药品应设立专账卡,每日盘点一次,日清月结,做到账物相符,并填写使用登记本,登记本应写明患者姓名、年龄、用药品名、数量及时间、处方医师姓名、调配人员姓名。
五、管理人员交接时,应在科主任监督下进行交接,并在账卡上签字,严格交接,做到账物相符。
放射性药品医用管理制度
一、医院使用放射性药品,必须设置和配备与其医疗任务相适应的并经核医学技术培训的技术人员。应按照卫生部的规定对核医学、药学技术人员进行放射性药物职业技术培训,核医学、药学技术人员经考核合格后,授予从事使用放射性药品的资格。非核医学、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未经培训,不得从事放射性药品使用工作。
二、使用放射性药品,必须符合国家放射性同位素卫生防护管理的有关规定。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安、环保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医疗单位核医疗技术人员的水平、设备条件,核发相应等级的《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无许可证的医疗单位不得临床使用放射性药品。《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期满前6个月,医疗单位应当向原发证的行政部门重新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换发新证。
三、使用放射性药品,必须符合国家放射性同位素卫生防护管理的有关规定。具有安全、防护和废气、废物、废水处理等设施,并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
四、收到放射性药品时,应认真核对名称、出厂日期、放射性浓度、总体积、总强度、容器号、溶液的酸碱度以及物理性状等,注意液体放射性药品有否破损、渗漏,注意发生器是否已作细菌培养、热原检查。
五、放射性药品必须有适当的专门贮存场所,符合每种放射性药品所规定的贮存条件,不同品种、不同批号的放射性药品应当分开存放,并采取必要的防火、防盗、防鼠、防辐射和防污染等措施,保证放射性药品质量和安全。贮存场所应当有放射性警示标识,贮存放射性药品容器应贴好标签。
六、放射性药品应由专人负责保管、双人双锁,建立放射性药品使用登记表册,每次使用时须认真按项目要求逐项填写,并做永久性保存。
七、放射性药品用于病人前,应对其品种和用量进行严格的核对,特别是在同一时间给几个病人服药时,应仔细核对病人姓名及给药剂量。
八、发现放射性药品丢失时,应立即追查去向,并报告上级机关。
九、医院药学部负责对使用的放射性药品进行临床质量检验,收集药品不良反应等项工作,并定期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汇总后报卫生部。
十、放射性药品使用后的废物(包括患者排出物),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处置。
第四篇:医院基本药物管理制度
基本药物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有效控制药品费用增长,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按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特制定我院基本药物管理制度:
1、加强医院、卫生室临床用药管理,督促和监督其使用基本药物,减轻患者药品费用负担。
2、按规定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医院配备基本药物目录516种内的药品,卫生室配备国家基本药物内的药品。
3、加强基本药物购进与价格管理,基本药物购进严格按照自治区招标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基本药物价格按照零利润销售。
4、及时公布医院基本药物购进和供应信息,医院基本药物供应目录应及时下发临床科室。
5、积极宣传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加大基本药物使用的宣传与教育力度,加强基本药物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师和患者使用基本药物的自觉性。
6、认真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坚持临床合理用药制度,加强基本药物应用管理,严格处方评价管理制度,对未按照规定使用基本药物的科室与医生,参照医院不合理用药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树林召中心卫生院锡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五篇:医院抗生素实施方案
2011年新昌县人民医院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
各科室:
为认真贯彻省卫生厅、市、县卫生局《关于印发2011年浙江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切实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工作,进一步加强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2011年新昌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请各部门、科室认真组织实施。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和公立医院改革工作要求,以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为目标,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作为“医疗质量万里行”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要内容,坚持标本兼治,以强意识、建机制、严考核为重点抓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集中时间精力,统一组织实施,在全院组织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规范临床抗菌药物应用行为,努力提升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活动目标
2011年,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和制度体系健全,广泛鼓励使用中医中药。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完善。
3、抗菌药物品种控制在35种以内。
4、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控制在2种以内,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控制在1—2种。
5、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的品种不超过5个品规。
6、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
7、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8、利用信息化手段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
9、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开展率100%。
10、抗菌药物占药品消耗比例控制在25%以内。
三、组织管理
实行院科两级管理,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科室成立实施小组。
(一)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吕银祥
成员:俞子东 潘品潮 俞林明 丁丰平
(二)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专家小组 组
长:俞子东 副组长:俞林明
成员:章卫康 罗勇斌 杨新叶 方振辉 刘纪炎 梁伯贵 张建华 陈永明 刘元昆
明自强 陈育生 王玲玲 方 健 钱
峻 梁国均 徐东萍 俞锡灿 赵信联
四、工作措施
(一)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在我院已开展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业务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医务人员全员培训,培训的重点内容包括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细菌耐药预防、相关制度规范、相关法律责任等。同时,要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如组织病员及电子屏幕进行抗菌药物知识讲座、《用药知识宣传栏》、分发《患者安全用药知识手册》、口头指导等方式进行宣传,引导广大患者加深对科学使用抗菌药物知识的认识,配合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共同遏制抗菌药物滥用。
(二)全面开展基本情况调查 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对医院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期间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金额、使用量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和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及时间等作出调查,针对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照本实施方案要求,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项整治行动计划和措施。
(三)健全技术支撑体系
1、感染性疾病科在2004年单独设置,并设立了独立的感染科病房,门诊分设肝病门诊、肠道门诊、发热呼吸道门诊、结核病门诊和普通传染病门诊。感染专业医师均经过浙一医院感染科培训
2、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室已符合三乙医院和生物实验室要求,参加卫生部和省临检中心室间质控,成绩优秀。
3、药剂科要严格临床药学室的管理工作,为全院合理性使用抗菌药物做好调查、分析、督导工作。
4、要充分发挥上述三类科室和专业人员在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中的作用,为一线医师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5、与电子病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管理相结合,信息科要开发应用包括抗菌药物在内的临床用药监测信息子系统,包括用药权限设定和用药品种、规格、剂型、配伍、用药数量、用药金额等监测、统计和不良反应报告、毒副作用预警等功能,努力实现抗菌药物等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的自动化、信息化。
6、严格医师和药师资质规范化管理,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其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调剂资格。
(四)认真落实分级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各级医师经过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根据相关规定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相关文件,严格执行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程序。严禁超处方权和违反程序使用抗菌药物。
(五)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严格控制医院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在对医院抗菌药物目录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抗菌药物品种控制在35种以下,并及时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或有耐药倾向、性价比差和违规促销或有违规促销倾向的抗菌药物品种。建立超目录抗菌药物核准制度。确因临床工作需要,需采购的抗菌药物品种、规格超过本实施方案规定的,应详细说明理由,向县卫生局提出申请并核准后方可采购。
建立临时采购程序。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求,需使用本单位采购目录以外的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必须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的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本单位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讨论通过后,由药学部门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并由医务部门指定专人跟踪监督。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一年内不得超过5次,如果超过5次,要由单位组织讨论是否列入本单位抗菌药物采购目录。调整后的采购目录抗菌药物总品种数不得增加。
(六)强化监测检测评估工作
建立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监测、检测与评估制度是临床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确保用药安全的基本保障措施。
定期(按周、按月、按季、按半年、按)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信息科根据要求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信息化监测。通过监测结果,及时分析本单位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分析抗菌药物使用趋势,及时发现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企业违规销售以及频繁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应对措施。药剂科专人向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报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数据信息,检验科专人向全国和省细菌耐药监测网报送耐药菌分布和耐药情况等相关信息。
(七)落实处方医嘱点评制度
组织感染、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门急诊处方、住院医嘱实施专项点评。每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实际处方、医嘱低于50份,应全部点评。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病例。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进行全院表扬、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内,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八)严肃查处不规范的行为
医院制定各科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标,院部并与临床各科室签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责任状。加大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查处力度,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科室和医师,按医院有关规定作严肃处理。
新昌县人民医院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