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6:2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第一篇: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1《望岳》

(主题: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字含有拟人的意味,作者赋予自然以人的感情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既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割”字炼得极好,这里作者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硕大无朋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了泰山高峻挺拔,遮天蔽日的形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作者到底“望”到了些什么?请展开想像,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将你想像到的内容写成一段话。“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望到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2《春望》

(主题: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写春城败象,饱含哀叹;抒思乡之情,充满离愁。反映诗人忧国思乡之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A此句以乐景写哀,情景交融的表达了诗人心中感时伤世的沉痛之情。花开鸟啼本是娱人之物,但山河破碎、骨肉离散使诗人心中充满痛苦,以至于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心中忧国伤时的沉痛之情。花、鸟本无情,诗人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说春天的花朵也因感时而落泪,鸟儿也因恨别尔惊心,实际上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情景交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用“连三月”来形容战争的残酷和绵长。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3《石壕吏》

(主题:表现对统治者残暴行径的揭露,对战乱造成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暮投石壕村 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

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一个儿子托人捎来信,另外两个儿子最近阵亡了。活着的这个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也就永远地长眠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了。这两句是老妇的血泪之诉,反映了民不聊生的真实情况。4《归园田居

(三)》

(主题: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但使愿无违。

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过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表现了诗人的率真自然的性格,宁静淡泊的心境。5《使至塞上》

(主题:这首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勾勒出祖国边疆的壮丽风光,表示了对守卫边塞,报效国家的唐军将士的崇敬,洋溢着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写自己此次出使之事,既言事又写景,生动形象的表达出幽微难言的抑郁之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纯干净,“直”字写出了景物的劲健挺拔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6《渡荆门送别》

(主题:本诗以雄壮的笔触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特之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一名句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依然滔滔不绝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这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随”字,将静止的山岭和原野摹状出活动的趋向,给人以连续的流动感和空间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仿佛流入了辽远的原野,蕴含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由欣赏美景的欣喜之情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7《登岳阳楼(其一)》

(主题: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湖、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大老伤悲的落寞情怀。)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写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也道出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尾联“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诗人直写自己一个白发老者凭吊古事,内心沧桑沉重。“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景中有情,情中含景。尾联气韵苍凉,雄阔慷慨。8《长歌行》

(主题: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诗的主体由客观转到主观,语势随之陡转。青春和生命是美好的,但却是短促的,一去永不复返。歌辞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的主旨在此。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9《野望》

(主题:通过描写秋天黄昏以及诗人目睹归猎之景,表现诗人抑郁孤独的心情。)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10《早寒江上有怀》

主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树叶飘零,北雁南飞,江上早寒,一片落寞秋景。诗人在异乡遥望、深深地眷念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1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主题:通过描写洞庭湖周围的景色,借景抒情,表达了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字渲染一种湿漉漉,水淋淋的气氛,给人以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几近坍塌;极显湖水喧嚣动荡,桀傲不驯的自然伟力。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12《黄鹤楼》

(主题:借景抒发诗人绵绵愁绪和思乡深情。)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13《送友人》

(主题: 这是一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他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他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14《秋词》

(主题:诗歌通过赞美秋景,抒发了宽大豪迈的胸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15《鲁山山行》

(主题: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本诗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16《浣溪沙》

(主题:从嫩芽、溪水的,领悟人生应积极进取,表现作者旷达乐观、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1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主题:表现作者爱国激情和杀敌雄心。)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

表达方式有:说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象征、对比、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等。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第二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赏析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赏析题

望 岳 杜甫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 未了:不尽 ②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要,终当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2分)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

答: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2分)

答:‚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你的理解: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意愿,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7.这首诗的颔联,描写了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做简要分析。答: 这两句诗运用拟人赋予泰山生命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8.联系全诗,谈谈尾联写出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答:体现了诗人不怕阻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瞰一切的气概。

9.诗中‚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泰山(绵延不绝)的特点,‚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峻)的特点。10.(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观泰山的心情。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涵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答:诗句表达了诗人登上泰山顶峰的决心,表现了诗人敢于征服大自然的气度。其中包含了深刻的哲理:人生的进取如同登高望远一样,只有胸怀宽广,高瞻远瞩,才能展望明天,把握未来。(答:站的高才看的远)12.请从艺术手法上对‚造化钟神秀‛一句作赏析。

答:诗句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让人产生了对神奇泰山的无限神往,‚钟‛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出泰山的雄壮多姿。13.‚岱宗‛指(泰山)‚造化‛指(造物主也指大地)。

14.这首诗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的好,试分析好在何处?

答: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形象。

15、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望 字,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景色。

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的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17、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是杜甫现存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18、‚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春 望

1.解释加线的词:A、家书抵万金。书信 B、浑欲不胜簪。简直

2.鲜花、鸟鸣平时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你怎样理解诗人‚溅泪‛‚惊心‛的独特感受?

鲜花、鸟鸣平时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在山河破碎,骨肉分离的情况下,人忧心如焚,看到鲜花,听到鸟鸣,都让人心惊泪下,这是特殊情况下人的特殊的感受。

3.诗中首句的一个(破)字使人触目伤怀,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然。

4.花溅泪和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感人。5.全诗抒发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情怀。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是指(国都长安城)。

7.首联写出了作者所望之景,‚破‛和‚深‛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8.诗的颈联运用(夸张)的修辞,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情感。9.‚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句话,对诗的颔联作一赏析。

答:诗的颔联一反常态,平时给人美好的花朵和婉转的鸟鸣,在作者心中不是勾起愉悦的情感,而是无限的哀愁。这一切都是因为国家命运的坎坷而引起的,景决定于情。

10、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11、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2、这首诗寓情于写景叙事之中,句句都有言外之意,深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13、古人论诗‚凡景语,皆情语‛请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作简要赏析。

答:这一联诗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诗人触景生情,因感时而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惊心。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

1.解释加点的词语:吏呼一何怒

听妇前致词

室中更无人

出入无完裙 .....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15.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

16.‚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归园田居 陶渊明 1.解释加点的词语: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但使愿无违 2.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 归隐 的遁世思想。

3.颔联写诗人劳动归来,但有明月陪伴,其中洋溢着诗人

。4.这里的‚愿‛蕴涵着诗人 的志愿。

5.‚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全诗在平淡与 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映衬下显得柔和完美。6.赏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答:这两句将劳动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和向往

7.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本诗中‚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8.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D)(2分)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9、‚衣沾不足夕,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意思? 答: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10、‚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图景和生活状态?

答: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虽然很苦,但他并不抱怨., 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大漠孤烟直‛就是说沙漠上没有一丝风,‚长河落日圆‛预示着一天的结束。

D.末尾两句写快达到目的地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那种急于赶赴边关以及他对前方将士由衷敬佩的心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仍怜故乡水,万 里送行舟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 任选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2分)

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臵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山随平野尽()A.全 B.完 C.死 D.用力完成(2)仍怜故乡水()A.怜悯 B.怜惜 C.怜爱 D.怜恤 4.解释下列诗句画横线的词语。

(1)江入大荒流:莽莽平原;

(2)月下飞天镜:月亮;(3)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4)仍怜故乡水:始终。5.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与亲友的诚挚。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中的‚随‛和‚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变化?

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

7、‚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写‚离情别绪‛的?赏析并对比‚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有什么不同。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而马致远却直抒胸臆,用‚断肠人‛陈述离乡之情,显得直白。

使至塞上 王维

1.请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及所押之韵。押韵的字有: ;所押之韵为。2.诗的首联叙事,交代了(出使路线),颈联描写塞上秋色,也写出诗人(身世浮沉漂泊)的感受。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

示例:(1)这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描绘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开阔鲜明,气势雄浑。(2)两句诗讲究线条美,一望无际的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4.全诗有三层意思,分别是什么?(1)出使路线;(2)沿途风光;(3)最新消息。

5.苏轼称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说说你的理解。这首诗的五六两句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历来被人推崇,请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这两句诗充分体现景物的画面感,大漠向无尽的远方延伸,给人以开阔广袤的感觉。‚孤烟直‛则使画面有立体感,‚长河‛把画面分割成两段,‚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的气势。

6、这首诗的颔联以‚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于自比,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7.请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①征蓬出汉塞。()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8.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属国过居延‛和‚都护在燕然‛,形象写出了国势的强盛,充满着自豪感。

B.颈联两句抓住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鲜明地勾勒出塞外高原上苍茫辽阔而又壮丽雄奇的景象。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悲融于一体(2分)2.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

A.首联点明登临位臵,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3.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

八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赏析

(一)《长歌行》

1.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惜时劝学)。

2.写法有何特点? 以景寄情,由情入理。

3.诗中写大自然的景物目的是什么?

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寿命有限 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 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阴一去不返。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4.品味‚蒸‛与‚撼‛。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5.后两联一语双关,请分析。

‚舟楫‛是渡江的工具,顺着上面的写景流转,自然恰切。但诗人巧借‚舟楫‛,转而言他,不仅不显造作,反而接得天衣无缝,于情于理无碍,可谓一语双关。‚舟楫‛的另一层意思便应理解成‚引荐的人‛或‚伯乐‛。‚端居耻圣明‛似有奉承阿谀之嫌,但确属诗人肺腑之言。‚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申足上文,表示自己愿意出仕。言外之意,希望得到对方的指点引荐,不要落个‚转头空‛。

6、诗中‚太清‛的意思是 天空

(二)《野望》 王绩

1.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那几个词用的好?

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的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2.‚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4.本诗写景有特色?

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三)《早寒有怀 》孟浩然

1.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秋天

2.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

(五)《黄鹤楼》崔颢

1.解释下面的词浯。①历历:分明可数;②乡关:故乡。

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 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4.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日暮怀归之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

(八)《鲁山山行》梅尧臣

1.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傍晚,暮色降临,霜雾弥漫,山林空荡,熊爬到树上逗乐,小鹿跑到溪旁饮水。2.颔联中‚改‛与‚迷‛妙在哪里?

答:‚随处改‛这个‚改‛字用的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个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幽静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便显出来了。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闲适自得,愉悦欣喜,热爱大自然。

4.本诗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类似诗句是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六)《送 友 人》李白

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2.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3.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4.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九)《浣溪沙》苏轼

1.从表达方式上看,上片写景,描绘清新明丽的春景,流露出词人愉快心情。下片议论,表达出词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2.同为《浣溪沙》,晏殊却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感伤。(感时伤逝)

3.描绘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至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七)《秋词》刘禹锡

1.自古‚秋‛‚愁‛难离,马致远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王绩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2.‚晴空一鹤排云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秋日晴空中,一鹤凌空而去,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画面积极乐观。3.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作者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表达了作者要为光复故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3.本诗表现诗人处境的词语是僵卧孤村,表现诗人情怀的词语是戍轮台。4.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略作赏析。

‚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的联想起来,是‚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了爱国之情。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4分)

答:《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结合诗意背诵古诗(8月20日前完成)

浪淘沙·其七

唐代: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注释

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鹿柴

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暮江吟

唐代: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快要落山的夕阳,霞光柔和的铺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注释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可怜:可爱。

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雪梅

宋代: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文人骚客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注释

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降(xiáng):服输。

骚人:诗人。

阁笔:放下笔。阁,同“搁”放下。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

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注释

①本文选自《山海经

北山经》。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形状像鸟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

②[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③[少女]小女儿。

④[溺]溺水,淹没。

⑤[故]因此。

⑥[埋]填塞。

嫦娥

唐代: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云母屏风上烛影暗淡,银河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

嫦娥应该后悔偷取了长生不老之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常娥:原作“姮娥”,今作“嫦娥”,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传说是夏代东夷首领后羿的妻子。

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云母,一种矿物,板状,晶体透明有光泽,古代常用来装饰窗户、屏风等物。

深:暗淡。

长河:银河。

晓星:晨星。或谓指启明星,清晨时出现在东方。

灵药:指长生不死药。

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碧海:形容蓝天苍碧如同大海。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凉州词

唐代: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注释

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夜光杯:玉石制成的酒杯,当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会闪闪发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

欲:将要。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征战:打仗。

夏日绝句

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王戎不取道旁李

宋代:佚名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注释

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诸:众多。

游:嬉戏玩耍。

子:李子。

折枝:压弯树枝。

竞走:争相地跑过去。

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信然:确实如此。

第四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后五首的赏析

八上课外6 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⑪ 僵卧:卧病在床。

⑫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⑬ 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⑭ 尚:还 ⑮ 思:想着 ⑯ 为:为了

⑰ 戍轮台:戍(shù),守卫。轮台:指边塞。⑱ 夜阑:夜将尽。

⑽ 风吹雨:既指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也比喻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⑾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译文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的乡村里,并不为自己悲哀,还想为国家去戍守边塞。

深夜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梦里我跨上战马跃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赏析: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志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

1:“僵卧孤村不自哀”记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形成对比,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贫病凄凉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

“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与世隔绝,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

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

“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与前文形成对比,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贫病凄凉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

2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衬托他坚定不移的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统一之志。“尚思”说明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还想着守卫边塞。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

3“夜阑卧听风吹雨”因“思”而夜深不能成眠,不能眠就听到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 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壮年的军旅生活。衬托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

“阑”指“尽”,夜深将尽,不能成眠,不能眠就听到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壮年的军旅生活。衬托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风吹雨”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壮年的军旅生活。衬托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

4“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以“痴情化梦”手法,表达了诗人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的壮志。

“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更强烈地表现了诗人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八上课外7 原文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主要手法:即景抒情)

子规:布谷鸟。无再少:没法再现青少年时代。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白发:老年。唱黄鸡:感慨时光流逝。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赏析:

1“山下兰芽短浸溪”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是蔓延之意,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了。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2,“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写漫步溪边。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也表现词人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的愉悦心情。3“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渲染凄凉环境气氛和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悲凉心情。

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反问唤起,借哈回答,用典,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仍力求振作的自强不息精神。“休将白发唱黄鸡”化用白居易诗句,反用其意,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仍力求振作的自强不息精神。

八上课外8 《鲁山山行》 北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作品注释

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②适:恰好。③野情:喜爱山野之情④随处改:(山峰)随着观看角度而变化。⑤幽径:小路。⑥熊升树:熊爬上树。

⑦何许:何处,哪里。⑧云外:形容遥远。一声鸡:暗示有人家。⑨惬(qiè):心满意足。作品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的角度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傍晚,霜叶落下,熊爬上树(大熊星座升上树梢),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赏析:

1“适与野情惬”。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所以要登鲁山游览,也就成行了。“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惊喜之情。

2“好峰随处改”。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改”字写得妙,照应了“行”,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表现诗人被小路所迷的优雅心情。

3.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霜冻叶落,山林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动中有静的写法,画面是动的,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境界。

4.巧妙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闲适,恬静的心态。

“云外一声鸡”,以声衬静的写法,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八上课外9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指从前。逢:遇到。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碧霄:青天。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群白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赏析:

1、“我言秋日胜春朝”,议论,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表现了他豪迈乐观,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2“晴空一鹤排云上”

“排”,推,冲的意思。描绘一幅壮美的“一鹤凌云”画面。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到了云霄。诗人以“鹤”自喻,表现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3“便引诗情到碧霄”

直接抒情,作者心中激荡的诗情,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表现诗人豪迈乐观,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八上课外10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①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②白水:明净的水。

③一:助词,加强语气。为别:分别。

④孤蓬:比喻即将孤身远行,漂泊不定的友人。⑤征:远行。

⑥浮云游子意:比喻游子的心意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浮云:飘浮的云。⑦游子:离家远游的人。⑧兹 :此。

⑨萧萧班马鸣: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萧萧:马的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

⑩落日故人情: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比喻与友人难舍难分。译文: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清澈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我的朋友要踏上万里征程了。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好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就此分别,友人骑的那匹远离的马,好像不忍离去,萧萧地嘶叫着,增加了我的离愁别绪。

赏析

1“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首联用对仗句交待送别的地点及自然环境,充满着诗情画意。未见“送别”二字,但情景交融,景中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2“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比喻,表达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偶,情景交融。“浮云”飘浮的云,比喻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夕阳徐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比喻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

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挥手”,分离时的动作描写,表现依依惜别之情。“萧萧班马鸣”化用古典诗句“萧萧马鸣”,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依依惜别情谊。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重庆一女生因太邋遢 被5名室友打成十级伤残

来源:华龙网 | 2015-11-26 08:45:38 只因室友太邋遢,重庆荣昌五名初中女生竟集体打耳光“教育”对方,致使对方伤残。今(25)日,记者从荣昌法院了解到这样一起纠纷案件,经法院调解,打人者及其家长需承担赔偿责任。

审理该起健康权纠纷案件的是荣昌法院盘龙法庭。据法院透露,因受害女生在住校期间不注重个人卫生,引起同寝室其他女同学“公愤”。5名女学生随即一起打耳光“教育”受害者,导致其十级伤残。

承办法官对双方进行了调解,并当面指出,注重卫生是个人素质、道德方面的要求,但决不能因此成为触犯法律、侵犯他人身体健康的理由。

经过法庭调解,部分打人者及其家长对受害女学生进行了赔偿。因另一部分打人者及其家长下落不明,受害女学生依然保留对未赔偿者诉讼的权利。

法官提醒,上初中的孩子正值懵懂的年纪,家长、老师不光要对其行为进行道德上的正面引导,更应该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

现实社会中,不少家长为了谋生外出务工,留下子女由老人抚养或者住宿学校。老人管教孩子力不从心,老师对孩子不能一对一随时关注,造成留守初中学生容易成为不稳定群体。

重视留守孩子,特别是处于青春期孩子问题虽已是老生常谈,但这部分群体因其年纪不大,可塑性非常高,教育时间也非常关键。请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一起行动起来,关心留守孩子,特别是初中学生的成长发展。

请家长们谢谢您的大力支持!

家长您好!为了雨花区的荣誉,请家长们协助投票。投票要求是这样的:搜索“石城警星”微信公众号并关注,选择右下角“我要投票”中的“人民警察”,为编号为1015的崔圣菊警长投上您宝贵的一票(需投十位才能提交),必选的五位是:1004、1005、1009、1013、1015。其他五位随意选就好了。满十位就可以投了。

《黄鹤楼》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八上课外5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赏析

1用典,写出仙人乘鹤已去的寂寥引起的失落。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思乡之情的抒发作铺垫。

2白云衬托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宏丽阔大,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

3借景抒情,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芳草茂盛,可惜不知仙人何在。

4渲染日暮迷蒙的气氛,衬托游子的思乡之情。“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乡心情,同时又照应开头。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第五篇:八年级上古诗赏析阅读材料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阅读复习资料

(一)一、25.杜甫诗三首

1《望岳》

(主题: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字含有拟人的意味,作者赋予自然以人的感情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既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割”字炼得极好,这里作者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硕大无朋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了泰山高峻挺拔,遮天蔽日的形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作者到底“望”到了些什么?请展开想像,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将你想像到的内容写成一段话。“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望到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春望》

(主题: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写春城败象,饱含哀叹;抒思乡之情,充满离愁。反映诗人忧国思乡之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A此句以乐景写哀,情景交融的表达了诗人心中感时伤世的沉痛之情。花开鸟啼本是娱人之物,但山河破碎、骨肉离散使诗人心中充满痛苦,以至于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心中忧国伤时的沉痛之情。花、鸟本无情,诗人赋予 花鸟以人的情感说春天的花朵也因感时而落泪,鸟儿也因恨别尔惊心,实际上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情景交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用“连三月”来形容战争的残酷和绵长。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3《石壕吏》

(主题:表现对统治者残暴行径的揭露,对战乱造成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暮投石壕村

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

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一个儿子托人捎来信,另外两个儿子最近阵亡了。活着的这个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也就永远地长眠了。这两句是老妇的血泪之诉,反映了民不聊生的真实情况。

二、30课《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1.全诗通过对辛苦而又美好的田园生活的描述,表现了诗人的田园之乐和脱离污浊官场归隐田园的心愿,从中流露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和热爱。

2.赏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作者辞官归田,虽然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3.赏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杂草,晚间顶着月亮扛着锄头回家。颔联巧妙地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4.赏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里的“愿”具体指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当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上为五斗米折腰强。使至塞上 王维

1.全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孤寂之情。

2.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像飘飞的蓬草飘出汉塞,又像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天。“征蓬”指飘飞的蓬草,比喻诗人漂泊不定的行踪,且以“征蓬”“归雁”自比,见蓬草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望秋雁南飞常引思想之愁,写诗人由内地赴塞外的漫长征程和被排挤出朝廷的抑郁心情。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孤烟”的劲拔之美;“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亲切温暖,写出了落日的柔和之美。一个“直”字,一个“圆”字,逼真传神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写出了塞外开阔鲜明、气势雄伟的独特风光。

渡荆门送别 李白

1.诗人以雄壮的笔触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特之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和眷念之情。2.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用流动的视角,描写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景象逼真如画,气势雄伟,写出了江水的流动之感,表现了诗人对前途的展望,喜悦开朗的心情。3.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用衬托的修辞,用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衬托江水的平静,用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1.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2.赏析: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所见。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苍茫的暮色中。帘旌不动表明湖面风平浪静,夕阳迟落表明傍晚安详。富有诗意的情境,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4.赏析: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也是在说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借景抒怀,抒发怅惘之情。5.赏析: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万里”说明诗人在北宋灭亡后南逃时路途的遥远和艰辛,“三年”说明逃难时间长,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抒发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感慨和愤懑。6.赏析: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尾联景中有情,情景相生。“风霜”语意双关,明指秋风,又喻严峻的政治形势,“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饱含悲苦之意。“吊古”写出诗人对过去的祭奠和感伤国事之情,“沧”写出诗人遭受苦难的悲苦形象,更有一种苍茫之感,道出无穷无尽之悲,与下文“无限悲”相照应,意味深长。

三、《望岳》《春望》试题精选

一、《望岳》

(一)阅读资料:

1、《望岳》: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写近望所见,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二)练习:

1、“岱宗夫如何”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泰山是什么样子的?

“齐鲁青未了”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上,苍翠的山色远远可见,参天耸立。

2、“造化钟神秀”一个“钟”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请赏析“阴阳割昏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阳光的照耀下,山的南北两面不同,“割”字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阅读复习资料

(二)三、《望岳》《春望》试题精选

二、《春望》

(一)阅读资料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移情于物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二)练习: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2.试分析首联中的“破”和“深”的作用。

“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3.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这里是反衬手法。因为国破家亡,看到美好的景物反而触目惊心,更加重了悲剧色彩,把忧国思亲之情表现得更深沉更突出。

四、30使至塞上选择题

⒈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徐州市)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课《诗四首》试题精选 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⒉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12南宁市)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D(“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⒊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2柳州市)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B ⒋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2柳州市)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D ⒌选出对王维《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12铁岭市)A.首联诗人写自己轻车简从,奉使出征,要前往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B.颔联中运用比喻,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抑郁、孤寂的内心情感,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C.颈联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视野开阔,意境雄浑,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D.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写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景色。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使至塞上》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运用比喻修辞,作者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项前半部分的赏析是正确的。但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的并不是这一句,而是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⒍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1遂宁市)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B 分析:B项中由“归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飞,因此季节是春天。

⒎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08玉林市)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B、D 渡荆门送别选择题

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07潜江市)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A 登岳阳楼 选择题

⒈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2分)('09孝感市)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⒉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12天门市)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B ⒊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2乌鲁木齐市)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读之让人感慨万分。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B

下载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赏析

    【八年级下册】 一、《闻雁》 韦应物 唐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读诗需要联想和想象,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

    八年级上册古诗默写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理解型默写 1.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遥隔楚云端。 3. ________________,徙倚欲何依。4.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 5.晴......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野望》赏析题 1、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答: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

    古诗赏析(精选)

    一、思想内容 意象,主旨,情怀 二、表现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其作用也是异彩纷呈的,对常见的技巧必须要熟悉它的常规性作用。例, 类比:以浅寓深,以近比远,生动形象,通......

    古诗赏析范文大全

    “浣溪沙赏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的里的词句.他的这篇词是写他对酒当歌,看到花儿凋谢,时光流逝,让人惆怅,但是他又看到燕子飞回来了,增添了喜气,所以他悟......

    古诗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少府:少府是一个官职的名字,他的朋友姓杜,并不是叫杜少......

    古诗赏析整理

    一、《春望》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1、“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

    古诗赏析范文大全

    古诗赏析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之心,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两句诗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