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与旅游

时间:2019-05-14 16:0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俗风情与旅游》,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俗风情与旅游》。

第一篇:民俗风情与旅游

一、民族与民族风情

1、民族与民族风情概念

2、民族风情的特点

3、民族风情与旅游的关系

4、民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价值

1、民族与民族风情的概念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民族风情:

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的突出表现每个民族特点和他们所居住地区地方性特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建筑、服饰、乡土工艺,甚至到需要细心观察和体会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

2、民族风情的特点

(1)民族性和地方性

(2)丰富性和多样性

(3)大众性和传播性

(4)时代性和稳定性

 不同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 不同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

 不同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 不同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

时间上的传承 空间上的扩布

3、民族风情与旅游的关系

(1)民族风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2)旅游有助于民族风情的交融与发展

(3)了解民族风情是体验旅游和搞好旅游接待的重要前提 民族风情旅游概念

民族风情旅游,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民族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中所进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

4、民族风情的旅游价值

(1)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2)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

(3)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二、民族风情旅游的特色表现

1、民族服饰

5、民族节庆

2、民族建筑

6、民族歌舞

3、民族饮食

7、民族宗教

4、民族婚恋

1、民族服饰

服饰的作用与功能

适应自然环境的防护性功能 

确定社会角色的区别性功能 

恪守礼仪伦常的规范性功能 

表示民间信仰、多神崇拜的功能 

美化生活的审美性功能

2、民族建筑

丰富多彩的民族建筑形成原因: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

文化的差异性 

民族审美心理 

民族文化交流

3、民族饮食

我国少数民族饮食特征:

悠久的饮食文化 

多元的饮食结构 

独特的饮食习俗 

多样的美学特征

4、民族婚恋

我国少数民族婚恋特点:

青年男女婚前社交自由 

择偶方式多种多样 

婚礼各具特色 

婚俗古老悠久

5、民族节庆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高度浓缩 

民族节日起源于祭祀 

民族节日的传承与演化

民族节日类型:

岁首节日:泼水节、十月节、春节 

祭祀节日:跳弓节、蚂拐节、盘王节 

农事节日:开秧米、新米节 

娱乐节日:壮族三月

三、绕三灵 

商贸节日:三月街、七月骡马会

宗教节日:木脑纵戈、格东节、火把节

6、民族歌舞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特点:

古朴性:原生性的“史前艺术” 

交融性:相互影响 

民俗性:民俗活动

复合性:与酒、服饰等关联

7、民族宗教

我国少数民族宗教特征:

多元并存、相互兼容 

民族宗教的世界性 

外来宗教的民族化与本土化

三、我国民族风情旅游的分区

1、西南民族风情区

2、中南民族风情区

3、东南民族风情区

4、东北内蒙民族风情区

5、西北民族风情区

1、西南民族风情区

包括:藏族、彝族、白族、傣族、佤族、纳西族、水族、哈尼族、羌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怒族、独龙族、基诺族、布依族和侗族等民族。

项目:云南民族村、云南博物馆、司岗里佤族村庄、新平花腰傣风情、楚雄彝族“火把节”等。

2、中南民族风情区

包括:壮族、瑶族、毛南族、苗族等民族.项目:广西民族博物馆、惠州龙门瑶族风情园、毛南族风情园(广西、贵州)、湖南凤凰苗族博物馆等

3、东南民族风情区

包括: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等民族。

项目:广西防城港京族风情园、张家界土家风情园、罗源福湖畲族园(福建)、三亚黎族风情园等;

4、东北内蒙民族风情区

包括: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达斡尔、鄂温克等。

项目:黑龙江中俄民族风情园、呼伦贝尔民族风情园(集中展示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蒙古、俄罗斯在内的五个少数民族风情)

5、西北民族风情区

包括:回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

项目:宁夏博物馆、中华回族风情园(宁夏)、恰尔巴格风情园(新疆)、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新疆)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民族风情: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的突出表现每个民族特点和他们所居住地区地方性特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建筑、服饰、乡土工艺,甚至到需要细心观察和体会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

民族风情旅游: 民族风情旅游,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民族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中所进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要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动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能力,会保护自己,并且可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娃图腾:就是以其娃及其衍生物,如蟾蜍为其崇拜的古老图腾。

民族风情的特点(1)民族性和地方性(2)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同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不同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3)大众性和传播性(时间上的传承

空间上的扩布(4)时代性和稳定性

民族风情与旅游的关系(1)民族风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旅游有助于民族风情的交融与发展(3)了解民族风情是体验旅游和搞好旅游接待的重要前提

民族风情的旅游价值(1)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2)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3)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民族风情旅游的特色表现(一个民族阐述)

1、民族服饰

2、民族建筑

3、民族饮食

4、民族婚恋

5、民族节庆

6、民族歌舞

7、民族宗教

民族服饰的作用与功能(举1-2例子):

1、适应自然环境的防护性功能

2、确定社会角色的区别性功能(年轻姑娘—绿色、清新秀丽

中年已婚—黑色、清雅庄重

老年妇女—白色、清净洁白)

3、恪守礼仪伦常的规范性功能

4、表示民间信仰、多神崇拜的功能

5、美化生活的审美性功能

丰富多彩的民族建筑形成原因:

1、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2、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文化的差异性

4、民族审美心理

5、民族文化交流 东巴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藏族民族风情

一、藏族的源流与分布

1、‘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藏族自称‘博’‘博巴’。

2、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从而得名‘博’,‘博巴’意思就是居住在‘博’地区的人。

神山——冈仁波齐

佛教著名的标志:万字格

圣湖——玛旁雍措(西天的瑶池)

雪域江南——林芝 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

二、藏族民居:

1、黑色帐篷(牧区)

牦牛毛织成

2、平顶碉式建筑(农区)二至三层,楼层一顶楼为尊

三、服饰民俗:“勒规”(劳动服饰)藏族叫楚巴。

“赘规”(礼服),节庆盛装 “扎规”(武士服)水袖

“帮典”汉语称围腰或围裙

七色丝绒发辫(天珠“思怡”:美好,威德,财富之意)

(嘎乌:随身佩戴的护身佛盒)男子:腰间系挂“四青”:刀

锤子

火镰等。女子:腰间多挂“雪纪”:刀、针线盒、火镰、珞松

四、饮食民俗: 粑为主食,嗜饮青稞酒和酥油茶(酒倒满 茶不)祝酒

迎客礼俗

五、婚恋嫁娶:

1、情卦

2、抢帽子

3、独特的婚姻制度(一夫多妻制,抢婚)

丧葬习俗:天葬、火葬(僧人或高贵之人)、塔葬、水葬、土葬(有传染病的人)

六、宗教信仰:全民信仰 喇嘛教

喇嘛教分为四个教派:(1)宁玛教(江教)(2)举派(白教)(3)格鲁派(黄教)

(4)萨迎派(花教)

藏族宗教建筑:嘛呢堆、风马旗

七、岁时节令:藏历新年、传诏大法、望果节、赛马节

八、礼仪禁忌:礼仪:献哈达、磕头、敬酒敬茶、铺彩绸路

禁忌:(人)忌食马肉、驴肉和狗肉,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

纳西族民俗风情——以殉情为荣

一、源流与分布:纳西族史称“婆娑”、“磨些”等,摩梭人是纳西族的一个支系,1954年,以“纳西族”作为本民族的统一族称。

源流:8世纪以后集居在丽江一带

(玉龙雪山)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云南丽江、维西、中甸、宁蒗、德钦等县,以及四川的盐边,盐源,木里县。纳西族有它自己的文字。

二、东巴文化:以东巴文化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音乐、东巴画、东巴舞为主要内容的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独有的一种文化,在各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也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枝独秀。

1、东巴象形文字:属原始象形文字,共有1400个单字,被誉为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东巴文”:纳西语为“森究鲁究”,意为“木石的标记”。

由象形符号,音标符号和附加符号组成。

2、东巴经:是用东巴文字学成经书,是东巴文化的核心,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方面的内容,是纳西族传世的百科全书。

3、东巴画:以其古朴、拙雅、粗犷而不失流畅、舒展的风格取胜。

东巴画艺术的主要形式有木牌画,纸牌画和卷轴画等。

4、东巴音乐:是指东巴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所吟诵的一种曲调,并伴有乐器,是东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纳西古乐:纳西族的稀世“三宝”:纳西古乐汇集古老乐曲,古老乐器和高寿艺人为一体,被誉为稀世“三宝”。

传承方式:师带徒或夫带子的方式。《白沙细乐》:是一部大型的风俗性古典套曲,形成于清末民初。“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已经失传的“黄经音乐”三部分组成。

5、东巴舞:是纳西族的古典乐舞。

“东巴经”中有一部令人惊叹的舞蹈教程,即《蹉姆》舞谱。

三、民居民俗:“三坊-照壁”(庭中的花园)

“四合五天井”

典型居民:木氏土司衙署

丽江古城:即大研镇,位于丽江坝中部。民居建筑多为两层木结构楼房,穿斗结构。木坯墙,瓦屋顶。

木楞房:是摩梭人最常用的房屋形式。

四、服饰民俗:纳西族的服饰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丽江,维西县服饰(“披星戴月”羊皮披肩)

二是香格里拉县白地和丽江奉科服饰。

三是宁蒗摩梭人服饰。

五、饮食民俗:丽江粑粑,鸡豆凉粉、糯米血肠、“三叠水席”

六、婚恋嫁娶:

1、“殉情”:是纳西族西部方言区的一种特殊的习俗,纳西族称为“游无”。

云龙雪山云杉坪——殉情之都

女儿国——美丽的泸沽湖

2、摩梭人的“阿注”婚是摩梭人婚姻制度。“阿注”意为“朋友、伴侣”。这种婚姻的主要特点:男不娶,女不嫁。

八、岁时节令:纳西族传统节目:丽江棒棒会(农历正月十五)棒棒会的举行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

2、三朵节:“三朵”为玉龙雪山之神灵。(每年农历二月初八)

3、七月会:(农历七月中旬)又称“七月骡马会”

九、礼仪禁忌:忌食猴、猫、狗、青蛙肉;忌在门槛上坐不能闯入产妇房间。

成年礼:女孩举行穿裙礼,男子举行穿裤礼。

白族民族风情 崇圣寺三塔、蝴蝶泉

一、白族的源流:白族史称“白子”、“僰子”,自称“白子”、“白人”等,1956年统一称为白族

二、白族的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区及丽江、碧江、昆明等地。

三、民族服饰:白族崇尚白色,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

总体特征: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称,对比强烈,挑绣精美,装饰繁而不杂。越往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素雅饰简。

风花雪月帽:下关的风,上关的花,仓山的雪,洱海的明月。

四、白族的民居民俗:

1、白族的民居形式:一正两耳,走马转角楼,三坊一照壁,四分五天井(坐西朝东)

2、白族民居典范:大理古城、喜洲民居 大理有三宝,鹅卵石砌墙不会倒。(三宝:大理石、药材、白羊帽)

五、独特婚俗:掐姑娘:第一天“踩棚日”,第二天“正喜日”第三天下厨做鱼羹

背新娘

六、民族特色节日:

1、三月街

2、白族火把节

3、绕三灵;

4、蝴蝶会

七、饮食习俗:白族三道茶:第一道茶:苦茶;第二道茶:甜茶;第三道茶:回味茶

特色小吃:大理石砂锅鱼、小锅饵丝

苗族民族风情

一、源流与分布:苗族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九黎”,“三苗”。

苗族和瑶族有着共同关于盘瓠的传说和崇拜,一“盘瓠之后”相称。2000年:894万人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

二、民居民俗:以高山为主,以天然的地势来划定同其他民族居住地域。

三、服饰民俗:“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 传统形式的大领和大襟衣,百褶裙,头上包头帕,大襟衣配长裤

苗族服饰特点:用色大胆,大红大绿,鲜艳亮丽,图案充盈对称,目点蜡和绣花均不用描图打底,图案以几何图为主。“骏马飞渡”是苗族服饰和头冠上的珍品图案,由一排马和马背...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可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和海南型五大类和各个款式。

锦鸡舞:(贵州)排调镇

白苗、黑苗、小花苗、汉苗(蒙刷)青水苗(蒙刹)

苗族服饰反映来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

四、节日习俗:苗年(农历9月或11月)、跳花场(踩花山)、姊妹节(农历3月5至17日),牯脏节

苗族银饰的特点:以多为美,以重为美,以大为美。

五、饮食民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以糯米为贵,丰收与喜庆的象征。

腌鱼、腌肉、腊肉

”无辣不成菜”

六、民族工艺:银饰、织锦

瑶族民族风情

一、瑶族有几十种不同自称和他称,多数自称“勉”(或棉)

二、饮食民俗:瑶族饮食嗜吃酸、辣。

腊肉:瑶族民间肉类存储方式

打油茶

民间有“一杯苦、二杯甲(涩)、三杯才是好油茶”之说。(常年饮用起健脾养胃,提神醒脑之功效)

三、服饰民俗:素以丰富多彩著称,“好五色衣服”

传统服饰,尚黑、蓝、青、白等色。

盘头头饰:老年妇女戴着青色的三角帽;中年妇女戴着蓝色的三角帽;年轻姑娘戴花布蒙成的三角帽。

多姿多彩的头饰靛瑶头饰

艳丽妩媚的红瑶服饰(红瑶被誉为“桃花林中的民族”)

四、节日习俗:盘王节(农历10月16日)(十年或十二年一次)祝著节(达努节,农历5月29日)红瑶晒衣节(农历6月6)

瑶族是民风较为强悍的民族。赤足爬刀梯,过火海是其中两项惊险的绝技。

壮族(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数名族)

一、源流与分布

壮族源于瓯越来(西欧骆越)

“ 块壮字”亦称“土俗字”

壮族共有1700万人,主要聚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分布于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及四川等省。

民间俗语:“汉人住街头,壮人住水头,苗瑶住山头”

南宁——中山路

柳州(被贬官员)

二、依“那”而居的居住习惯(那即田)

村落的分布与稻作密切相关;村落的名称具有鲜明的稻作气息

“依田而居,据田而作,以田为本,因田名村” 三、五彩斑斓的民俗服饰习俗

按服饰可分为:斑衣壮,红,花,黑衣壮

四、赖“那”而食的饮食习俗:

“饭羹稻鱼”

以食用糯米为中心的饮食习俗 宁明壮粽

五、倚“那”而乐的节日习俗:

三月三歌节,蚂拐节,牛魂节

现代节日:布罗陀文化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是“它的亲属”“它的标记”。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动、植物或者非生物等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

蛙图腾:就是以蛙及其衍生物,如蟾蜍,为其崇拜的古老图腾。蚂拐节(蛙婆节):找蚂拐、游蚂拐、孝蚂拐、葬蚂拐。广西最古老、最大的歌圩——敢壮山

六、绚丽多彩的传统工艺:

花山壁画、铜楼艺术、壮锦艺术

壮锦:以素色细纱为经,以多种颜色的丝绒为纬而织成。以色彩绚丽、图案别致、结实耐用而驰名中外。

壮锦色彩:红配绿,看不俗

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印象刘三姐:漓江山水+名族风情+中国精英艺术家创作之大成。

黎族——一个古老又美丽的名族(海南)

五指山

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白茶村——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

一、黎族名族源流与分布:黎族是中国岭南名族之一。

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黎族是壮侗名族后裔。译音“俚”“里”“李”“黎”,在壮语中的意思是“蛇”的称呼。主要聚焦在海南省中南部。黎族——好绣面纹身。

二、黎族建筑——船形屋

三、黎族饮食: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

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有“鱼茶”和“肉茶”两种。常吃摈榔还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黎族特有节日:“三月三”。海南传统的知名小吃:“加积鸭”,俗称“番鸭”。

文昌鸡是海南最负盛名的传统名菜,号称“四大名菜”之一。

四、黎族服饰:妇女穿对襟后扣上衣和绣有花纹的筒裙,裙子分为长、中、短裙三种,戴绣花头巾,项圈和手镯。男子服饰比较简单。

最著名的黎族纺织品,有黎锦、黎幕、黎裙、挂包、头巾、花带等。

五、黎族婚俗:“放寮”结亲,槟榔为是婚礼品,咬臂示爱,断竹离婚。

六、海南的特色文化节庆:“三月三节”,换花节,洗夫人文化节,儋州民间歌节,七仙温泉嬉水节,南山长寿文化节,中国海南欢乐节,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

朝鲜民族风情(虎)

一、源流与分布:从朝鲜半岛迁入,300多年历史,共有192·38万人,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三省。善于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之乡。延边“秋时到处悬美果”,著名的苹果梨远销国外。

二、服饰民俗:

男性:上袄下裤,加穿带纽扣有色坎肩。

女性:上襦下裙,襦短裙长。喜穿白色衣服,素有“白衣同胞”之称。男女上袄皆为斜襟,无纽扣。

三、饮食习俗:泡菜(辣、甜、酸)、冷面、打糕、三伏狗肉酱汤。

狗肉汤:“宁无菜肴也要有汤”之说。

四、居住习俗:传统居民:山顶式的青瓦白墙建筑,坐落在依山平地上,四斜坡式屋顶,分瓦房与草房两种。

朝鲜第一村——红旗村。

五、人生礼仪:百日宴,周岁生日宴,祝寿礼仪,花甲宴,人甲宴,回婚礼

六、婚姻习俗:男主外,女主内

六次礼节:纳彩,问名,纳吉,纳币,请期,迎亲 奠雁礼,交拜礼,合卺礼,席宴礼

七、文化艺术: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伽倻琴弹唱,顶水舞、扇子舞等。男子摔跤、踢足球,女子荡秋千、跳跳板。朝鲜族能歌善舞,延边朝鲜族自治区以“歌舞之乡”著称于世。传统舞蹈:长鼓舞,象帽舞,扇子舞。

民族歌曲:《阿里郎》《道拉基》(桔梗花——花语:永远的爱)等。民间体育:摔跤,荡秋千,跳跳板,足球,拔河(500多斤)

八、传统节日:春节、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流头节(农历六月十五)

上元节:院内挂天灯,院门两旁挂壁灯,还要到河里放灯船,吃“五谷饭”

回族——一个把信仰融入灵魂的民族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根本经典。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默罕默德

清真寺

一、民族概况:回族自称“回回”或“回民”。广泛分布与我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宁夏回族自治区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5%,素有“回族之乡”之称。语言:回族的通用语言为华语,第二语言阿拉伯语。

阿訇:回族穆斯林对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

二、回族的服饰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

1、回族男子服饰:回回帽:无檐小白帽,亦称“礼拜帽”

戴斯达尔:用白、黄色毛巾或布料缠头。

2、回族女子服饰:一般头戴盖头(也叫搭盖头)

三、饮食特点:伊斯兰饮食规定以佳美为原则。

最大的饮食禁忌是吃猪肉以及凡有犬齿且猎食其他动物的猛兽,忌食自死动物,忌食动物的血液,禁止饮酒。

宁夏五宝:红(枸杞),黄(甘草),蓝(贺兰山石),白(滩羊皮),黑(发菜或煤炭)为何不吃猪肉:

1、貌丑,怪异,性贪婪,愚笨;

2、喜污秽;

3、性恶无常;

4、猪的脖子上只有一根经,既不能看到天也不能回头。

宁夏回族饮食特点:

1、面食多于米食;2.喜欢吃甜食;

3、喜欢吃羊肉

四、伊斯兰建筑:特点:

1、穹隆;

2、开孔:所谓开孔即门和窗的形式;

3、纹样

清真寺是举行礼拜之地

五、特色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葬礼:实行土葬,忌火葬;主张速葬。

第二篇:云南民俗风情与旅游论文

云南的民俗文化和旅游发展

学号:2012060001 人文学院 应用英语 姓名:朱怡霞

摘要: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中”的美誉。26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使得云南的民俗文化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这些丰富多彩而富有内涵的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开发。

关键词:云南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资源;资源开发

云南民俗风情

1、傣族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云南各地的傣族,都以“泼水”的形式来庆祝,所以傣历新年,又称“泼水节”。“泼水节“是云南少数民族的数百种节日中,影响最广,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区,全州各地都有“泼水节”,其中尤以景洪市每年举办的“泼水节”规模最大,盛况空前。“泼水节”一般从傣历新年的第3天(4月15日)开始。这一天彬彬有礼的傣家儿女,取来清洁的水,用树枝蘸取,互相泼洒,以示为您洗去一年的尘垢,祝福您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平安。现在的“泼水节“已演化成群众性的狂欢活动,“水花放,傣家狂”,人们提桶端盆取得水来,见面就迎头盖睑地泼下,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象征着占祥、幸福、健康。青年男女手中相 互泼出晶莹明亮的水珠,还混合甜蜜的爱情。街市里、广场上到处见人们在相互追逐泼浇。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唱,空中朵朵水花四溅,大地一片欢声笑语,“泼水节”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景洪市的泼水节期间,还举行极富民族特色的斗鸡、跳孔雀舞、傣族青年男女掷彩绣荷包、放高升以及在澜沧江里进行划龙舟比赛,放孔明灯等民族娱乐活动。

2、彝族火把节

云南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共同的节日--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同时也是彝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火把节古代又称”星回节”。关于星回节的起源,其说法各不相同:纳西族是为纪念一位保护人间五谷丰收而牺牲的天将;傈僳族是为欢迎诸葛亮南征而点燃火把前去驱散前进路上的瘴气,赶走猛兽;彝族是为除虫害、庆丰收;彝族支系撒尼人则是为庆贺撒尼英雄用羊角火烧死欺压撒尼人的魔王。每年农历6月24日至25日(阳历7月8日-9日),彝族人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弹着月琴、大三弦,吹着芦笙来参加火把节。火把节的内容程序是:白天人们饮酒祝贺节日并进行摔跤、斗牛活动。武定县、禄劝告县等地的彝族还开展射箭、赛马、打秋千等活动。到了晚上日落夜黑,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就把事先做好的长约2米、直径约20-30公分的干松柱火把点燃。人们高举火把汇集在村头、寨边或广场上,然后在松林、田间奔驰,表示驱除虫害邪恶,以求丰收幸福。每年逢火把节的晚上,从昆明到路南县石林风景区的中外游客有数万人至十几万人,每个人手持火把,与彝族人民汇集在石林风景区,把整个大地照得通红,形成灿烂耀目的火海。为给旅游者助兴,当地政府还在石林风景区组织放礼花,整个夜空五彩缤纷,使观者目不暇接。

3、白族三月街

云南大理三月街,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历时一周左右的三月街,不仅是大理白族人民的物资交流盛会,而且是白族人民一年一度欢聚的节日。三月街每年都按时在苍山东麓、大理城西举行。这期间'诸商云集,环货山积'。各族人民都要把好的工艺品、土特产拿到三月街出售,把最优秀的文艺节目搬到三月街上演出,选最好的骑手参加赛马。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三月街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及几十个国家的外国友人参加这一盛会,在全国或云南亦属少见。

4、哈尼族长街宴

每年农历12月初(阳历10月10日左右),是元阳县俄扎乡哈播村哈尼族的春节--昂玛突节。昂玛突节是哈尼族人民祭护寨神、拜龙求雨的节日。每当节日的头天,村中龙头就到村头的龙树林中央摆设祭桌,宰杀无杂色毛的龙猪,敬请龙来和大家共度佳节。请龙完毕,龙头就把龙猪肉切成与全村户数相等的块数分给各家各户吃。昂玛突节的第二天,家家户户要做黄糯米、三色蛋、猪、鸡、鱼、鸭肉、牛肉干巴、麂子干巴、肉松、花生米等近40种哈尼族风味的菜肴,准备好酒,抬到指定的街心摆起来,一家摆一至二桌,家家户户桌连桌沿街摆,摆成一条700米多长的街心宴(当地人称长龙宴或街心酒),这是中国最长的宴席。除此之外,云南各民族的节日还有:景颇族目脑纵歌、傈僳族刀杆节、彝族插花节、苗族花山节、瑶族盘王节、三朵节等等。

5、佤族婚俗

青年男女结婚一般都选择在农闲季节:一是在农历四月,即佤族举行砍牛尾巴祭祀活动到盖木鼓房前这个月内;二是九月至十二月之间,从修完房屋晒台到祭祀水鬼这段时间内。佤族姑娘出嫁,父母要为她准备嫁妆。嫁妆主械有衣服、被盖、纺织工具和生产工具。姑娘出嫁时所戴的银器饰品一律不陪嫁,而是采取借戴的形式,借戴一两年后归还娘家,要不就由新郎家出钱购买。佤族的结婚仪式比较简单,婚期共三天。第一天,男女双方各自请本寨的乡亲们来吃一餐酒饭。第二天,男方给女方家送去聘礼,聘礼中含有部分现金、部分结婚用品和送给女方家的礼物。第三天,父母牵着姑娘的手欢欢喜喜同迎亲队伍一起送到男方家。新娘来到男方家后,由魔巴杀鸡看卦,并对新婚夫妇祝福。

过去,佤族也有转房的习俗。丈夫去世妻子可以转房给弟弟,如弟弟已婚,经嫂嫂和弟媳同意,亦可转为弟的小老婆。如女方不愿意转房,也可另嫁,但必须由新夫家付聘礼给亡夫之弟或同姓家族。夫妻不和,也可以离婚,但若为男方主动提出,则不退聘礼;若女方提出,则要退回聘礼。

云南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总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 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和村舍建筑等等,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1、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构成和优势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尚未开发和发现的潜在的旅游资源还相当丰富,有待列入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有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在民俗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独特的相对优势,如果说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奇而绝取胜,那么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古而稀闻名。云南民族地区不仅有最古老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和众多的壁画石窟、寺院佛塔,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集会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资源对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一种优势,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源流,这种个性上的独特性必然构成总体上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云南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客观上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多种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内容。

云南民族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形成较好的搭配和合理的组合,形成了云南民族地区一种“人无我有”的独特旅游资源。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颇具开发优势。体现在:

第一: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内容极其丰富,具有多样化和独特性的特点,有利于开发独特的旅游产品。云南的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条件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只要合理开发,注意保护,将具有很大的优势,必然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云南民俗旅游资源既分散于全省各地,又相对集中,有利于联合开发和集中开发的结合。

云南行政区划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多山、海拔悬殊大、气候差异大的状况;二是一个行政区划中具有多个民族;三是同级行政区划间的面积悬殊很大;四是民族自治地方多;五是市的建制偏少。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繁衍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容易沟通,形成中华民族中的特殊民族团体。各个民族又是相对集中分布的,形成各自的民俗文化。这样的民族分布特点决定了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相对集中与分散的局面,容易进行单个民族旅游资源的集中开发,又有利于多民族的联合开发。

第三: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分布与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旅游资源不同类型的有机组合可增强资源的吸引功能,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效应。

第四: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分布正与现有成熟的旅游线路相结合,极易开发。云南的旅游资源丰富,几乎是到处都有,现在而且一般是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云南的旅游资源丰富,又与东盟接壤,可以发展国内旅游,也可以发展国际旅游。中国大陆居民到东盟旅游的主要路线之一就是以云南为基础向东盟延伸。

第五:云南民俗旅游资源中民间节日较多,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休闲性。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民族节日也很多,大大小小约有四百个,有的民族除了大的共同的节日外,不同的支系又有不同的节日。有的节日不仅一个民族过,其他民族也过,只是在时间、方式、传说等又有一些不同。对于外地游客来说,这也正是了解少数民族风情习俗,到少数民族地区观光旅游的好时机。

2、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除昆明旅游区外,其他地州市的旅游设施较差。景区建设覆盖面积较大,旅游路线长,景区开发程度低,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旅游管理差

云南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往往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相当的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云南旅游地的形象。

3、保护意识差

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

4、开发资金不足

云南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来源不稳定。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因为缺乏资金,很多旅游项目搁浅,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市场需求相适应。此外,诸如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匮乏,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的认识不足,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约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结束语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曾是荒芜野蛮的代名词,甚至少数东部地区的人说起云南还会惊恐地问:你们的毒品放在街上卖的吗?这未免夸张,但云南的发展的确比较落后。云南拥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却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云南的民俗旅游业未能得到有力地发展。如此丰富的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开发!云南26个民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充满内涵,岂止是个蛮荒地? 参考文献:

1、欧阳国斌云南优势资源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年

2、杨桂华突出特色,深化云南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云南大学旅游经济重点学科研究文集1996年

3、喻学才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

第三篇:民俗风情旅游发展调研建议

**作为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回族花儿、回族民间器乐、回族服饰、回族医药已入选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回族清真小吃美名远扬,有中国“回族之乡”的美称。在当前全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按照边学边干边查的学习实践要求,我局结合从群众中征求到的意见,对**回乡园民俗风情旅游发展的情况进行了

调研,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道堂现状

**道堂,**道堂位于**市区**乡境内,是伊斯兰教苏菲教门导师与门徒弟子修功办道的场所,也是也门乃格什板顶耶道堂在中国的延续,该道堂在伊斯兰世界是最为广泛发展的正统派苏菲教团之一,其影响扩及阿拉伯世界各国。哲赫忍耶**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伊斯兰哲学思想上也占重要地位,是最具代表的一个苏菲教团,为弘扬中外伊斯兰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道堂建于1918年,文革中遭破坏,1988年重建,在经过2005年、2006年的修建,已经形成一座风格独特、民俗气息浓厚的传统宫殿式建筑,占地30余亩,四周围墙用水泥砖混筑成,围墙四角设有四个高房,内又修道厅、待客堂、内宅等约百余座房屋。现已形成独特的人文资源。哲赫忍耶教派、**门宦、“尔麦里”活动、传统节日、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文化艺术(如语言、音乐、舞蹈、书法等)、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回族民间演艺(民间器乐、回族体育、刺绣艺术、剪纸艺术、面花艺术、雕刻艺术、编织与制镜艺术等)。作为苏菲教团的代表者,哲赫忍耶**道堂每年几次大的“尔麦里”活动和传统节日都有来自新疆、江苏、云南、甘肃、青海等省、区的数万名穆斯林群众和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参加。场面宏大,影响力大。**道堂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回族之乡”增加了很大的魅力。同时还吸引了不少来自东南亚如日本、马来西亚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

二、发展回乡风情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但是,目前**回乡园发展旅游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作为一个旅游项目区,**道堂没有基本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也没有标志景区形象的大门,各类标识导向牌也没有,极大地制约了旅游接待活动正常开展。同时,从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来看,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项目单调,仅停留在观光阶段,连文化传播的功能也不完善。

二是配套服务不完善。作为展示回族文化的一个核心项目,**道堂在带动回族饮食、文化、回族服饰、回族歌舞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与之配套的清真饮食、回族购物、回族文化展示等各个服务也比较滞后,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

三是旅游软件建设滞后。缺乏熟悉管理、经营、营销等方面的人才,特别是导游人员服务水平不高。加之区内的中华回乡园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一定程度上说,对其发展有同质化削弱吸引力的影响。

三、**道堂发展回乡风情旅游的优势

一是作为回族文化的一部分,**道堂对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有其自身的优势。**市区回乡风情浓郁,回族文化特色鲜明,是旅游业发展的最大特色所在。发展回乡风情旅游不但可以增加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使旅游者感受到其中独特的文化,增进交流,促进和谐,使之成为外界了解**的一个窗口,这对弘扬回族文化,加快**旅游业发展,提高**整体知名度都很有必要。在**目前尚缺乏一个集中展示回族生活场景、弘扬回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场所,**道堂无疑成为促进民间文化交流的一个有很大开发潜力的品牌。

二是**大文化环境为**道堂发展回乡风情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市区是一个极具伊斯兰风情的旅游胜地。回族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清真寺等回族建筑、清真美食、回族传统三大节日和回族民间文化体育活动等绘制成了一幅浓郁的回乡风情画卷。回族的“花儿”高亢婉转,口弦弹奏方便、随心所欲;回族舞蹈《踏脚舞》、《汤瓶舞》、《盖碗舞》等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回族是强健、勇武、不畏强暴的民族,有习武的习惯,以何家棍、张家枪为代表的武术更是中华一绝,曾在全国大赛中多次获奖,“何棍张枪,盖世无双”,便是它的真实写照;回族居室装饰、起居习俗、服饰、婚庆习俗、丧葬习俗等等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所有这些在**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有些还能不加任何修饰的、原汁原味的展现在游客面前。

回族建筑特色鲜明,已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回族建筑文化之乡”。市内有风格独特的宗教活动场所1200多处,**道堂、四旗梁子拱北、鸿乐府、马月坡寨子等堪称回族建筑艺术的典范。

回族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是中国清真美食之乡,清真餐饮业在全市饮食中占据着90%以上的市场份额。**餐饮店遍及全国,地方小吃自成体系、独为一派,令食客们

流连忘返。清真菜肴、清真名小吃等7大类280多个花色品种,有12道清真菜肴获“中华名小吃”称号,20多道菜肴被评为 “宁夏名小吃”,有60多道菜肴获“**名小吃”称号,有3家餐馆获“中华餐饮名店”称号。独具特色的手抓羊肉、白水鸡、炒糊饽(炒饼),是**有名的三大传统风味小吃。馓子、油香、八宝盖碗茶地道且饮誉中外。焖肚饭、粉汤饺子、烩小吃、羊杂碎等为广大游客所称道和青睐。

**2006年还被国家确定的“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中国(**)清真食品基地”。以“涝河桥清真牛羊肉”、“沙漠王子休闲食品”、“夏进乳品”、“哈里德食品”、“中桦雪面粉”、“万绨旎服饰”和“伊梦特服饰”等**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优秀品牌为代表,大部分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为游客所喜爱。

三是**城市发展的目标为建设有浓郁回乡风情的滨河生态水韵城市为**道堂发展回乡风情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城市西移东扩战略的实施和自治区沿黄带城市建设及“黄河金岸”的打造,都为**道堂发展回乡风情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四是**道堂地理位置优势确保了良好的可进入性。黄河灌溉之便利,紧邻建设中的“两馆一中心”和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秦渠,土地肥沃,稻香鱼肥,瓜果飘香,农业发达,呈现出一派迷人的塞上江南田园美景。距离市区仅5公里,京藏高速横穿其境,形成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所有这些资源都为发展回族风情旅游奠定了积极条件,看回族建筑、品清真小吃、揽回乡风情是来宁游客的一道文化大餐。**道堂作为回族群众的一个文化活动较为集中和较具代表性的场所,完全有条件成为集中宣传推介展示回族文化的平台和窗口。

四、发展对策

(一)科学规划,确定基本框架的发展蓝图。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回乡风情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首先,从名称上对**道堂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把一个过分强调宗教色彩的场所转化成一个可供各地游客参与其中,感受伊斯兰文化的旅游场所。其次,从规划编制入手,在定位明确的情况下,科学分区,按照不同功能进行划分,从游客旅游观光的游线设计入手,因地制宜,科学划分不同区域。再次,注意从功能互补的角度进行设计,最大化地使之成为展示**旅游乃至宁夏旅游的一个新景区。

(二)突出特色,彰显回乡风情旅游的最大魅力。在规划落地后,就是项目的实施。因此,我们在具体项目的实施中,按照规划思路,集中突出**回乡园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使之同区内已经成形的中华回乡园有所区别,更加注重民族宗教方面的旅游功能开发。在主体道堂、清真寺等基本保留不动的前提下,规划建设。生态停车场、乌麦提馆、阿斯麦广场(中心广场)、多斯提坊(餐饮住宿中心)、回族风情商业街(清真美食区、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区、回族艺术区)等项目,力求使之发挥出应有的带动作用,成为**乃至宁夏回乡风情旅游的一颗闪亮明珠。

(三)加大力度,确保项目能够得以落实。当前的重要任务是要积极上争资金,尽快启动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下一步招商引资打下良好的基础。项目园区规划面积251亩,总投资16457万元,申请国家和自治区资金补助6480万元,地方政府筹集2769万元,自筹和招商引资6968万元。资金缺口非常大,特别是要先期建设的建设入口大门、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文化展示馆等项目需要财政资金支持,用于上下水、路灯、道路、民居改造和水冲式厕所建设补助也要靠财政资金补助。同时,配套规划的**人家、农耕圃(农耕体验区、生态棚区)、滨水垂钓带、亲水活动区(网鱼、摸鱼、戏水、光脚汲水等)、都塞上会馆、炫舞绿茵(篮球场、绿茵运动场)和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完成的回族风情文化一条街也需要基础设施的完善来带动。近期,我们已经完成了**回乡园项目建议书、选址意见、环评、土地预审等前期准备工作,正积极向国家和自治区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同时,还加紧项目设计工作,主动利用各类机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工作。

(四)坚持几个原则。

一是文化促进原则——文化为魂。文化是项目流芳百世的源泉,是旅游的灵魂和生命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已成为目前旅游发展最大特征之一,满足了游客既猎奇、求新,又体验异地风情、增进知识的需求。本项目区生态观光旅游为基础,融合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俗风情和虔诚的宗教信仰,集黄河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于一体的主题,赋予了景区鲜活的生命,体现了其浓郁的回乡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融宗教、民俗等文化于生态休闲之中,推出一系列高品位的回乡文化、民俗体验产品。

二是适度超前原则——超前为战略。在挖掘项目民俗风情、文化底蕴的前提下,其项目建设既要与其主题内涵相一致,又必须适度超前,按照社会发展趋势与旅游需求的变化方向进行功能规划和项目策划,把握游客消费心理,紧跟休闲时尚,适度超前,把握主题的前提下,大胆创造新的休闲体验项目。将现阶段的规划建立在高标准、高品味的起点上,放宽视野,设施设备、项目设置带有一定的前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游客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是保护和开发原则——保护为基、开发为计。**道堂的资源主体是文化底蕴深厚的**道堂主体建筑和虔诚的穆民社区居民。因此,规划应坚持以保护为基础,开发为手段,在不破坏原有道堂、清真寺、拱北的前提下,适度开发,以资源的保护促进体验休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旅游业的适度发展促进资源的保护,形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同时,应把规划纳入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中,从功能分区、项目设置到开发时序的安排,都须经过仔细勘探和反复论证,力求达到最大程度的可操作性和尊重穆民生活的原则。

四是尊重宗教文化原则——尊重为旅游之德。在伊斯兰教世界里,清真寺是穆斯林聚礼、礼拜的惟一场所,道堂是穆斯林接受伊斯兰宗教高境界的理学的口头传授的惟一场所,拱北是穆斯林参悟穆斯林生死玑理的惟一场所。回族就是借助清真寺、拱北与道堂来看守住自己的一切——信仰、情感、财富、历史,借助道堂、拱北、清真寺来不断加深自己对民族历史的心灵记忆与性灵参悟。而**道堂其特色资源,是道堂、清真寺和拱北,该道堂在伊斯兰世界是最为广泛发展的正统派苏菲教团之一,其影响扩及阿拉伯世界各国,在规划开发过程中,功能的划分、项目的设置,应秉持尊重宗教文化原则。处理好宗教的严肃性与休闲的娱乐性、当地穆民与游客的关系。宗教信仰神圣而不可侵犯,在外来非信教游客进入社区前,其言辞、行为、态度、礼仪等应有规范和教导,不应再有不当之处,避免当地穆民群众发生冲突。

五是旅游发展空间规划力求合理的原则。根据项目地资源的空间布局、性质、数量和质量,以及项目地其神圣的宗教文化背景特征,为方便游客出游和旅游线路组织,便于景区的管理,有助于统筹规划、统一协调和规范化经营,对项目地进行合理规划。

总之,**道堂具有代表性的回族宗教文化特色为主调的回族宗教旅游有别于宁夏已经建成的中华回乡文化园,在**浓郁的回乡风情大环境下,**回乡风情园同已经开工建设的“两馆一中心”相辅相成,其建成后必将成为宣传**、弘扬回族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出其积极的带动作用。

第四篇:民俗风情

西南大学通识选修课《民俗风情》课程作业

《民俗风情》

题 学 专 姓 学 指 导

班 编 2010——课程论文

目:民俗风情之民俗节日

院 :化学化工学院 业 :化学教育 名 :袁建军

号 :*** 教 师 :周大明 号 : 1 号 : 9

年 11 月 21 日

共5页

第1页

西南大学通识选修课《民俗风情》课程作业

民俗风情之民俗节日

出于对民俗风情的喜好,我选修了这门课程,通过老师悉心的讲解,丰富多彩的图片,音影,我真有种足不出户而行神州大地的感觉,了解到了很多民族的风情特色,感受到了各个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在纷繁枯燥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找到了一丝绿意,呼吸到了一缕伴有泥土清香的气息„„

五十六个民族构成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就像歌唱的那样,“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每个民族都张显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让人们去亲近它,探索它,读懂它„„

总所周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盛大节日,或是饕餮大餐,或是载歌载舞,或是斋戒祈祷„„尽管形式不尽相同,然而殊途同归,皆出于人们心中一种美好而神圣的祈愿,我想这也是每个节日的意义之所在。我就借接下来的笔墨介绍几个民族的特色节日吧。

一、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简介】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泼水节传说】

古时候,一个叫捧玛点达拉乍的魔神,违抗天神的旨意,为所欲为,把人间弄得雨旱失调,冷热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怎样惩治这个法术高强的恶魔呢?智慧的天神英达提心生一计,即装扮成英俊的小伙子,去接近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并将实情告诉她们。这七个姑娘生性善良,本来就对父王的罪恶有愤懑,这时,她们决心杀死父王,为人间除害。一天,她们终于探听到了只有父王的头发能把父王的头割下来,就趁机将他灌得酩酊大醉,悄悄拨下他的一根头发,做成弓赛宰(即用心弦做成的弓),断了恶魔的头。但滚落地上的这颗头颅竟又变成了新的灾难,倾刻间邪火熊熊,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七个姑娘把魔王的头轮流怀抱,直到腐烂。每轮换时,她们便打来清水相互泼洒,去除污秽。七姊妹大义灭亲的果敢行动和功绩,受到普天下百姓的热情赞颂。深深的怀念变为了永久的敬意。也为了纪念麻哈捧重修风雨冷热法公诸于世,人们就把魔王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腐烂的日子,定为泼水的日子。这一天,浴佛之后,人们就用清水相互泼洒,相互祝福,以求吉祥安康,幸福久长。【泼水节习俗】

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

共5页

第2页

西南大学通识选修课《民俗风情》课程作业

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泼水节特色】

“放高升”和放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射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尖啸着飞上蓝天。高射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们越觉得光彩、吉祥。优胜者还将获奖。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也就是诸葛亮。

此外,放河船、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斗鸡等,也是泼水节期间的活动内容。近几年来,还增加了民俗考察、经贸洽谈等。使泼水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泼水节每年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同时举行。两地均可从昆明乘飞机直接到达。1961年4月13日,周恩来总理曾参加过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从此以后,泼水节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数以万千的中外游客视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二、维吾尔族——古尔邦节

古尔邦为阿拉伯语,意为“牺牲”、“献牲”,故回族学者将古尔邦节意译为宰性节,也有译为“忠孝节”的。

古尔邦节是宗教节日,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肉孜节在斋月结束后的第二天、古尔邦节前七十天。由于古尔邦节与肉孜节的日期与公历之间的差异,使这些年节有时候是在冬天,有时候却又是夏天。季节不同,节庆的色彩也不同,这就使得年节也异常的多彩。

临近古尔邦节的时候,家家户户的主妇就忙碌起来了,她们要制作大量的油炸馓子和各种精美点心,为节日期间来家里贺节的亲朋好友和远方的来客准备好充足的美食。盛大的节日也是主妇们的手艺与持家德行的大展示和大竞赛。

古尔邦节期间大家都要相互串门贺节,每到一户,主人必会为客人端上来一盘清炖大块羊肉,而客人即吃得再饱,也得尝尝主人家的羊肉。亲朋好友相聚,视歌舞为饭食的新疆各民族人民,就会弹起琴,唱起歌,跳起舞,到处是一派欢乐的景象。

大聚礼之后,各家各户都要到墓地去祈祷,怀并祝福死去的亲人。古尔邦节这一天清晨的礼拜,是一年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礼拜,所有的成年男人都得去当地的礼拜寺参加聚礼,场面蔚为壮观。

三、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简介】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共5页

第3页

西南大学通识选修课《民俗风情》课程作业

【火把节传说】

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叭,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同阿体拉叭比武,即摔跤,可是阿体拉叭有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款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叭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阿体拉叭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阿体拉叭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四、藏族——藏历新年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农历新年大致相同。藏历年是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十五天。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

藏族人民所过新年节日,与汉区春节大有不同。一进入农历12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做新年的储备。当新年的前几天,不管农、牧区,老少男子都要剃头,女的要洗梳发辫。如男子留长发过年,女子不洗梳发辫过年,表示家庭或心中带有悲痛而无心梳妆打扮之意。洗梳打扮表示为来年的吉祥如意。

十二月二十九日进入除夕。这天,要给窗户门相换上新布帘,在房顶插上簇新的经幡,门前、房梁和厨房也要用白粉画上十字符号等吉祥图案,构成一派喜庆的气氛。入夜,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例行的“古突”,类似汉族新年的团圆饭。

在西藏繁多的节日中,受到群众广泛重视的是藏历新年。了解西藏民间迎新年的相关传统民俗,可以看出人们对过年所怀有的特殊感情和重视程度。如农民在收割时将头次割下的青稞留下来作为欢度新年时献给神灵的供奉;牧民留下每次生下小牛的母牛之头道奶打出的酥油作为新年献给菩萨的供品。男人们打完场就开始做迎接新年的准备,把每座房屋都粉刷得洁白、美观,每当这个时候亲友邻居们总是带着美酒前来祝福;妇女们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将自己亲手纺织的氆氇拿到河边洗涤,亲友邻居们也要捧上茶酒,祝福这家主人藏历新年将穿上新的衣服„„。

按传统习惯,欢度藏历新年一般要十五天。

五、蒙古族——那达慕

【那达慕简介】

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最具代表性。

“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马壮羊肥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那达慕起源】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那达慕

共5页

第4页

西南大学通识选修课《民俗风情》课程作业

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过去时那达慕大会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那达慕意义】

那达慕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一直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流传和发展,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成为了蒙古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那达慕上的各项活动是力与美的显现、体能和智慧的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在草原上生活的群众的综合素质。

那达慕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娱乐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具有广泛、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蒙古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发掘、抢救和保护那达慕,对中国体育史,乃至世界体育史的丰富和完善都有重要价值。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能罗列的只能这么多了,这只不过是极少的一部分,犹如花海中的几多鲜花,其它的,还等着人们去发现,去了解,揭开那些神秘的面纱„„

【感言】

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期末,就要和《民俗风情》说再见了,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想那应该是一种舍不得吧。都说大学的课堂很美好,而我却感到无聊,然而又唯有在《民俗风情》的课堂上,我能够感受到心灵的一丝悸动,出于情不自禁的悸动!老师的幽默风趣,同学的专心聆听,让课堂显得是那么的可爱。曾记得老师在讲台上给大家跳民族舞蹈,逗的大家哈哈大笑;曾记得藏族的同学给大家演唱他们的民族歌曲,博得一片热烈的掌声;曾记得老师给大家传看精美的民族工艺品时,大家的爱不释手„„

值得怀念的时光总是显得那么的短暂,所以这才让我懂得更加珍惜,在《民俗风情》的课堂上的每一秒都是开心的,我收获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找不到的东西,皆是精华,让我受益终生。此刻若问我最想说什么,我想那应该是一句由衷的感谢,感谢老师,同学陪同我一起度过了这段美好的“民风时光”。

即使一切皆不存在,然而这段时光将在我记忆里长存„„

共5页

第5页

第五篇: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

题目:

任课教师:周大明 《别具一格的民族婚俗》 学院:园艺园林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

姓名:邹菊

学号:***

班号:2

编号:19

别具一格的民族婚俗

【摘要】: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婚俗习惯。民族婚俗不光是一种单纯的民俗现象,而且是民族宗教意识的体现物,民族精神的象征物,民族的人文观念、伦理道德的寄托物。不同民族的婚俗都有着他们独特民族气息。

【关键词】:民族婚俗

形式特征

文化内涵

民族习俗是各民族群体成员在共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并世代流传来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传统。它既表现在精神生活之中,又表现在质生活之中,以历史沉积、陈陈相因的传统力量,给人们的言行以积极的影响,从而构成了各民族和地区人民文化生活、精神状态、心理素质上的一些共同特征。婚姻礼俗是礼仪风俗中的重要组成部。下面我们来看看不同的民族会有哪些不同的婚俗。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天山以南的绿洲 城镇,全疆各地基本上都有维吾尔人居住。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比较重视婚礼。与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维吾尔人结婚这天一早,要在女方家举行一种称为“尼卡”的宗教仪式。下午新郎穿上结婚礼服,由亲友们簇拥着向新娘家进发。一路上,新 郎和送亲的人们高唱欢乐的歌曲,奏起各种民族乐器,兴高采烈地来 到新娘家。当新娘告别家人时,女方的歌手模仿新娘母亲的口气唱 起告别歌。歌词大意是请多关照我的女儿,愿青年夫妻和睦相处等。之后,迎亲的队伍便打起手鼓,弹起独塔尔和小提琴等乐器,唱着喜 歌走在前面,新郎和新娘分别乘彩车跟在后面。新娘被接到男方家,亲友来看新娘,要唱揭面纱歌。唱歌的人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歌词大意是赞美新娘美丽贤惠和祝福他们。喜歌没有固定的曲调和歌词,大家即兴编唱。曲调欢快活泼,充满喜庆气氛;歌词幽默诙谐,引人发笑。接着是吃喜宴,酒足饭饱之后,客人们又开始唱歌跳舞。在农村大都是跳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而在一些城市则是举行交谊舞会。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地方特别是城市里,维吾尔族婚礼已简化很多,有的增添了一些新内容。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伊犁、塔城等地,他们是!" 世纪后从沙皇俄国迁来的移民。俄罗斯族婚礼主要在教堂举行,由神父主持仪式。在婚礼上,新郎、新娘和客人要互相祝酒。祝酒时,客人都要齐声高喊“果尔基”(俄语“苦”的意思),希望新郎和新娘有个甜蜜的接吻。这时,新郎和新娘就在客人面前拥抱接吻。同时,新郎和新娘还要在客人面前海誓山盟,表示永远相爱,还要互戴结婚戒指,表示终生相伴,爱到永远。接着,新郎、新娘要举办丰盛的婚宴,招待亲朋好友。俄罗斯族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遇有喜事都要唱歌跳舞来庆贺。因此,在婚宴结束之后,客人们并不马上告别主人离去,而是拉起“巴扬”(俄式纽扣手风琴),弹起“巴拉拉依喀”(三角琴)等乐器。在欢快的乐曲中,新郎和新娘跳起交谊舞和踢踏舞。有趣的是,新郎要同岳母跳舞,新娘要同公公和父亲跳舞。同时,客人们还借机大展歌喉,一些歌手更是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这种歌舞融为一 体的婚礼舞会,使婚礼显得热烈而隆重。

羌族

(一)、说亲(开口酒)当子女成人时,家长就开始为他们物色对象了,也有男女自由恋爱后告诉父母的。若是某男方看上某女方时,男方父母就找时机通过闲聊从侧面向女方试探有无结亲之意,若女方没有表示异议就有结亲的可能,男方就请“红爷”带上酒、挂面等作为“手情”去女方说亲,若女方没有退回礼物就表示有商量的余地。(二)、“吃小酒”,定婚

送完第一道“手情”后过一段时间,男方就叫”红爷”带第二道“手情”(较丰盛,有猪肉、挂面、酒、饼子、点心等)去女方说亲并索要女方的生辰八字。男方的父母请端公占卜,一旦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就可定亲。此时女方不请外人,只有本家和“红爷”商量“吃小酒”(订婚)的日子。到了“吃小酒”这一天,男方要按女方房族的多少备礼,送给女方的老辈子,男方一般派“红爷”、母亲带儿子去。“红

爷”要在吃酒前亲自烧香、敬神、祭祖,向女方、祖先禀告两家结为亲家之事,并致古规“说亲词”,以后逢年过节男方要去女方探望并送礼。

(三)、“吃大酒”,定婚期

若男方认为男女双方的年龄足够大,男方已经做好了一切物质上的准备,该办喜事了,就请“红爷”带上礼物去转告女方,商定婚期,叫“吃大酒”。届时男方拿一定数额的酒、肉、米和女方穿戴之物,如头饰、耳坠、手镯、金箍子、银坠子、衣服、裤子、鞋袜等,全要双份。财礼视各地规矩而定,反正要让女方满意才行。以前从“吃大酒”到接亲要间隔几个月到几年才能完成。(四)、成亲

一旦婚期定好,就要准备成亲,在举行婚礼的前几天,男女双方各自请寨中的家门、房族、邻居喝“开笼酒”,即正式邀请各家帮忙。商定每个人负责的事项,并给自家神龛换新衣,彻底清扫房屋。接亲这天,男方由红爷、新郎的老辈子(叔辈)、同辈的小伙子及兄弟姐妹和唢呐手等近20人组成接亲队伍,背上喜蜡、喜酒、鞭炮、娶亲帖子、喜钱等,到女方家后,女方家人会竭力阻止接亲队伍进女方家门,男方要给女方的姑娘们发红包,一次一次地给,等女方满意了才打开门请男方的接亲队伍进去。进门后女方唱欢喜歌,男方给钱,再唱再给,满意为止。另外,男方要给女方送1个太阳馍,馍上挂有l条自布、1条红布、l根羊毛线、镶有l颗珊瑚珠。男方把礼品赫.在堂屋的神龛前的桌子上,红爷致“接亲词”,用羌语说:“世间万事有来由,羌人婚配从头说。理不讲来人不知,须将此事告晓众人。自古男女皆婚配,此制本是木姐(羌族女始祖神木姐珠)兴,所有规矩她制定,后人不敢有增减。一代一代传下来,羌人古规须遵守⋯⋯”。女方答词:“贵客辛苦到我家,迎亲之日上门来。开天辟地到如今,男女婚配木姐 定⋯⋯此次婚事按古规,女家东西很齐备。主家接待如不周,敬请贵客多原谅。”答谢完毕后,女方家人用规模最大的宴席宴请众人。称之为“正席”。当天晚上,新娘要邀集全寨的姑娘们到家里来“花夜”。(五)、举办男女“花夜”

羌族结婚,“花夜”最为隆重,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举行,就是为新人开个娱乐晚会,男方办的叫“男花夜”,女方办的叫”女花夜”,男的庆祝娶妻,女的欢送出嫁。“女花夜”时,新娘堂屋里灯火通明,中间摆着2张并拢的八仙桌,周围摆设条凳。桌上放有咂酒和12盘“干盘子”,即花生、陔桃、红枣、柿子、苹果、桔子、糖果等,饱含圆满、吉祥、喜庆之气。另外还有一些菜肴,十分丰盛。晚上七、八点钟,花夜开始,新娘要坐上席,姐妹们依次入席,男方接亲的人也在座,新娘入席时要哭,倾诉父母养育之恩,姐妹们开始唱歌,主要有以下3种:

1、“花儿纳吉”,如:今晚姐妹坐得全(哟,花儿纳吉),齐家一首唱起来(哟,吉吉儿来),唱歌不要银钱买(哟,花儿纳吉),只要心中有肚才(哟,吉吉儿来)。

2、“盘歌”,如:女方伴娘问:

这首盘歌你来解(哟,花儿纳吉),什么弯弯(儿吉来,哟唉)天边转(哟,吉吉儿来)?接亲姑娘答:这首盘歌我来解(哟,花儿纳吉),月亮弯弯(儿吉来,哟唉)天边转(哟,吉吉儿来)⋯⋯。

3、“格妹哟呀”,如:女方伴娘问:(格妹哟呀)新人包的呀什么帕呀(格妹哟呀)?接亲姑娘答:(格妹哟呀)新人包的呀钢青帕呀(格妹哟呀)。问:(格妹哟呀)新人穿的呀什么衣呀(格妹哟呀)?答:(格妹哟呀)新人穿的是葱白衫呀(格妹哟呀)⋯⋯。接亲的人也要演唱“花儿纳吉”助兴,一直要唱到午夜待凑热闹的人逐渐散去后,花夜才告终。男方也办花夜,内容与新娘相似,所不同的是新郎要由母舅来升冠,挂红。

4、冠是形似清朝官帽的红穗圆形双层帽,上面插一对红色喜牌。舅舅给新郎升冠,赋予新郎以新的社会角色,预示他已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就要成家立业、另立门户了。接着给新郎挂第一道红,并致辞:“一对金花亮堂堂,今天拿来贺新郎,左插一支生贵子,右插一支状元郎,儿子儿孙入朝堂。”接着母舅家的人依长幼排序依次给新郎挂红,然后由新郎家门房族中 的人依长幼排序给新郎挂红,最后由新郎的父母挂红,即“收拜”。每人都要说一段祝福的话,祝新郎娶回一个如意娘子,日子和美。(六)、出嫁和迎娶

女家正席、“花夜”的第二天是出嫁的日子,女方做一对太阳、月亮馍,装在一个新竹篓里,选派一个父母双全的男童随新娘背到男方家去,馍上刻有松柏图案,象征一对新人与日月同寿,似松柏常青。发亲时间一到,唢呐响起“留念调”,新娘在闺房里哭,母亲、姑嫂也陪着哭,男方接亲队里的女人劝其停止哭泣,一对父母双全的姑娘扶 新娘到神龛前,边哭边拜祖先、父母、长辈、哥嫂,拜毕转向大门,这时年老的妇女就反复叮咛新娘:“千万不要回头看,规规矩矩走出去”。同时,释比高举一个插有白色小旗的馍站在门边,新娘从馍下走出门,伴娘代替新娘的父母唱哭嫁歌。迎亲和送亲的队伍快到男家时,早有新郎的姑婆、姑母、姨婆、姨娘在大门外等候,她们一手执香,一手端酒,给送亲的人敬酒,紧接着释比做法事,口云:“天 地开张,新人到此,大吉大昌⋯⋯”,“东方一朵青云起,南方一朵紫云开,两朵腾云接成彩,新人下轿迎进来”。新郎在楼上或大门里用生米打新娘,新娘由两名姑娘扶着踩烂一个倒扣在门槛上的碗后进门,以示退煞。一对新人在男方神龛前一拜祖宗创业恩,二拜父母养育恩,三拜夫妻偕百老,四拜子孙个个强。再拜来客,帮众,最后夫妻对拜,新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双双进入洞房。接着开始宴请宾客,依次请送亲的女方近亲、男方母舅、家门长辈、远客、邻居、新郎家中近亲,一轮一轮往下吃。饭毕跳“莎朗”,唱“赞新郎新娘歌”如:“我家妹子十八岁,她本天仙女下凡。人品好来又能干,内外料理都周全。头发乌黑巧梳妆,穿戴样样好上好。银牌耳环已备足,圈子簪子也齐全。”赞美新人,然后新人跪下,撩起围腰,众人撒米、麦、青稞、花生、红枣,祝福新人。笔者认为,男女双方的“赞美歌”中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充分显示了羌族的自尊心、自信心,他们向往真、善、美,期盼每个家庭美满幸福,同时也是对本民族青年男女的关心、爱护、颂扬,体现了羌族人民的谦虚、坦诚的民族性 格。

下载民俗风情与旅游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俗风情与旅游.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 任课教师:周大明 题目:民族建筑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师范 姓名:杨帅 学号:*** 班号:二班 编号:50 民族服饰 摘要:一个民族的服装,可反映民......

    景观设计与民俗风情(5篇模版)

    一、景观设计的意义 有专家指出,21世纪是一个重视人的需要和消费的世纪。当前政府部门提得比较多的一个概念就是“人性化”,由此延伸出“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等等理念。......

    民俗风情调查报告

    民俗风情调查报告 ——汉中陕南风情 2011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2班 2011214505 冯婉陕南风情 1.乡土美味——镇巴腊肉 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产特产。而镇巴......

    海南民俗风情

    海南民俗风情 海南的文化多资多彩,如三月三,每年的三月三,海南人民都会举办歌唱会,或其他节目。海南不但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风土人情浓厚。如今海南已成为国际旅游岛,来岛旅游的......

    民俗风情广播稿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首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⑵,春风送暖入屠苏⑶。千门万户曈曈日⑷,总把新桃换旧符⑸。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

    民俗风情(五篇材料)

    民俗风情 “四面青山下,蜀东鱼米乡;千家竹叶翠,百里柚花香”。走进梁平,就如同走进了一幅山明水秀的锦绣画卷之中,山清、水秀、天蓝、景幽,美丽的田园风光、崭新的城市风貌、神秘......

    藏族民俗风情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中国民俗风情论文》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姓名: 吴凯 学号: 46号 教学班学生序号:20305081314 任课老师:方胜虎藏族民俗风情 藏族同胞千百年来居住......

    民俗风情教案

    民俗风情教案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56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